左边最上块练腹肌疼痛处疼痛一般是什么类胃炎

如何锻炼腹肌更加有效?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1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164,262分享邀请回答
https://www.zhihu.com/video/519488
(一)仰卧卷腹第一个动作主要讲一下仰卧卷腹的动作练习,这个动作可以很好地锻炼到我们的上腹部。首先我们仰卧在垫子上,双腿屈膝悬空九十度。然后两手扶着耳朵的后面。吐气的同时向上卷腹,吸气的同时还原到起始位置。以此重复练习。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有的人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双手会抱着颈椎。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当你腹部没有力量的时候,你就做不起来卷腹的动作,你自然会去压迫你的颈椎,来帮助你完成卷腹的动作。这样的话对你的颈椎造成的压力过大,会导致你的颈椎受伤。所以在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呼吸的问题,为什么我会强调你卷起来的同时一定要把你腹腔的气要吐出来?因为这样的话时间久了之后越做你的腰腹会越来越细。如果你在做的过程当中憋气的话,腹腔里会留着我们的空气,这样对我们瘦腰腹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了。我建议初学者可以安排到 3-4 组。因为腹肌的练习平时都是可以在家里练的,我觉得很多人都会在家里做一做腹肌的练习,所以说腹肌安排到 3-4 组是没有问题的。然后次数的话可以因人而异,如果你的腹部力量还可以的话,我建议你每一组尽量做到力竭。
(二)仰卧举腿第二个动作我们来学习一个仰卧举腿的动作,它能很好地锻炼到我们的下腹部。首先仰卧在垫子上,然后双手固定在垫子上方,两腿伸直悬空。然后屈膝,使我们的大腿向我们的胸部靠近,同时向上伸腿。同时让我们的臀大肌离开垫子。以此重复练习就可以了。我建议初学者还是一样安排 3-4 组,每一组的次数我建议做到力竭。只要你坚持下去,这样的话我们的腹部的塑形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随着能力的加强,你可以变化动作,增加负重也好,增加难度也好都可以。
(三)仰卧转体第三个动作我们来学习一下仰卧转体,它主要是锻炼我们的腹斜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侧的赘肉。首先我们要仰卧在垫子上,双腿屈膝悬空,上身半躺,两手臂微微地伸直在胸的上方。然后两手臂向身体两侧旋转。做的时候要求身体要控制住,节奏稍微慢一点,不要太快。这样锻炼的效果会更好。在家里练的时候,如果觉得这样做比较轻的话,你可以拿一瓶矿泉水。把矿泉水当做你的负重,把它举起来,给你的转体加一点重量,这样的话锻炼的效果会越来越明显。我建议初学者每一组可以做到力竭。建议安排 3-4 组,慢慢的递增,这样的话锻炼效果会更加明显。1.8K2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071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李亚芹大夫本人发表
吃饭后胃最上面疼痛
状态:就诊前
希望提供的帮助:
这个是怎么个情况呢、还是胃溃疡吗??还是什么其他问题呢??
所就诊医院科室:
鞍山市中心医院 消化内科
用药情况:
药物名称:奥美拉唑
服用说明:每次2粒、每日一次
检查资料:
&副主任医师
您好!根据您所描述的还像是胃溃疡,建议您查一下胃镜, 再查一下是否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疾病名称:胃上部持续疼痛两天半了 胀痛 无法忍受&&
希望得到的帮助:没有医生给开药。自己吃的雷贝拉唑钠,施维舒,陈香露白露片。还有中药。还要复查胃镜...
病情描述:心口窝晨痛,心口窝饭后隐痛胀痛厉害,有时也刺痛。左下倒数第二根肋骨有一个点刺痛。没有规律。去年9月做过息肉活检。不知道是否因为活检伤口一直未愈合?2017年12月怀孕,怀孕后还在吃施维舒。...
疾病名称:胃上部疼痛&&
希望得到的帮助:应该采取什么检查或者药物,可以调节缓解胃痛
病情描述:十月份开始出现症状,胃上部疼痛,只要一吃刺激性的食物比如带辣的食物以后会迅速出现灼烧痛感,阵痛持续3-4天,用药后缓解。断断续续至今,每次犯病之后,喝牛奶和其他碳酸饮料也会痛,3-4天自...
疾病名称:胃下部、肚脐上部疼痛&&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问我需要做胃镜吗?还是先吃点药再看?吃什么药?
病情描述:胃下部,肚脐上部疼痛,食欲差,按压疼痛加重。没有恶习、呕吐,大便正常。做过肝胆脾肾B超,是正常的。疼痛约有2周多,期间好了几天,后有反复。
疾病名称:每食辛辣食物,胃上部有隐痛&&左膝关节一用力踩地,有疼痛&&
希望得到的帮助:易医生,您好!我是否有必要去医院做胃镜检查呢?我的左膝关节该如何改善啊?
病情描述:两年前,吃食物不规律,过饱过饥,食后时常呕吐、肠鸣、腹泻。后清淡饮食调理,好转。之后,每食过于辛辣,胃上部会隐痛嘈杂,时而发之。
左膝关节疼痛是近一周有所察觉,活动膝关节伴疼痛、有...
疾病名称:胃上部长了肿块摸上去大概半截大拇指大小&&
希望得到的帮助:现在,胃上部,大拇指大小按上去有些疼痛,想知道这是什么问题,新肿瘤?还是什么.......
病情描述:从小就有肝病,但不是遗传,2006年底,出车祸,昏迷,一月左右苏醒,左脑受伤,治疗大半年左右,一直输液,那时肝症状,肝纤维化,住院大半年,出院康复治疗一年左右,后住肝病医院,确定为肝硬...
疾病名称:胃上部与肋骨相接有个疙瘩疼,急性肠胃炎&&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问胃上部与肋骨相接处的小疙瘩是什么,需要检查吗,严不严重,检查的话去哪个科,做...
病情描述:近两天急性肠胃炎,吃药的第二天才发现胃上部与肋骨相接的地方有个小疙瘩一样的东西,按着很痛,挨着的左侧肋骨处也有些痛,而且拉肚子拉得痔疮也犯了,胃里边很是不舒服,有很多气体来回跑,就...
疾病名称:胃胀气不消化&&
希望得到的帮助:想问一下怎么治疗
病情描述:胃胀气一年左右,刚开始吃健胃消食片好点,后来不好使了,一直没理会,现在吃完饭胀气的厉害,胃的中上部还疼痛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李亚芹大夫的信息
风湿科疾病、免疫性疾病(过敏)及发热、咽喉部疼痛,胸痛、腹痛、中毒、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胃炎、消化道...
李亚芹,女,副主任医师,1994年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一直工作于内科,2005年进修于解放军总医院,专修风湿...
急诊科可通话专家
东台市中医院
副主任医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广安门中医院
副主任医师
辽宁省中医院
广州正骨医院
好大夫在线电话咨询服务胃部最上面的心窝处疼是因为什么?_百度宝宝知道【交流】《高手过招》系列之十九:慢性胃炎
我的图书馆
【交流】《高手过招》系列之十九:慢性胃炎
相关疾病:
高手过招,新人抛砖。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水谷精微→精气/胃气→宗/荣/卫,借脾之运化,滋养周身);主通降,以降为和(脾胃表里,脾升胃降)。论胃者,不得不言及《脾胃论》。东垣先生开篇曰,脾胃羸弱,乃它脏生变之缘——岂特四者……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金】李杲《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胃腑之气胃气,为正气(经气)源一,调护胃气,生理护养、病时固本,治则一。慢性胃炎可参TCM病证胃脘痛、纳呆、痞满、嘈杂、积食、呕吐等范畴。饮食(饥饱过度、饮食不洁、肥甘厚腻、生冷辛辣)、外邪(风寒暑湿燥)、情志、虫积等内外合邪,长期客胃,致胃脘失和(失于荣养,升降失司),或继之它脏紊乱,如肝郁、脾困,久则中气亏虚,类状频频。鉴此,个人以为,肺为娇脏,胃亦然矣。临床辨证,潜习楼下高人方药妙手,仅从外治问道。个人所喜不外阳明相关特定穴,足三里(胃合/胃下合/四总)/中脘(胃募/腑会)/胃俞(胃俞,与中脘俞募配穴)/章门(脾募/脏会)/梁丘(胃郄,急性发作佳)/冲阳(胃原)/丰隆(胃络,与冲阳原络配穴)/合谷(大肠经/四总,上下配三里)/公孙(八脉交会,通冲脉)/内关(八脉交会,通阴维)等,余见证配取。1.风寒邪胃(证):隐白(脾井)/手三里(此二穴见:【东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九.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足三里/大椎/合谷温针灸,中脘温和灸15-30min;2.脾胃虚寒(理中丸证):足三里/内关/三阴交温针灸、针用补法,气海/关元灸盒灸或隔附子(饼)灸30min;3.热邪扰胃(清中汤证):悬钟(八会之髓会,见:【元】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足三里(双向调节)/厉兑(胃井,泻热)/内庭(胃荥,泻热)/合谷,针用泻法,15-30min;4.胃阴亏虚(沙参麦冬汤证):足三里/三阴交/平补平泻,30min;又,可以益胃汤成分煮粥,食疗;5.肝火犯胃(龙胆泻肝汤证):太冲(肝原)/阳陵泉(胆合/胆下合,八会之筋会)/阴陵泉(脾合)/内庭/章门,针用泻法,30min;6.湿困脾胃(二陈平胃散证):丰隆/阴陵泉/三阴交/中脘/胃俞7.食滞伤胃(证):配神阙,天枢;神阙隔盐灸,中脘/天枢向神阙平刺0.5c,足三里/合谷可稍重刺激,30min。又,顺时针轻手法摸腹100-200次。8.瘀血客胃(失笑散证):血海/阴郄(心郄)/内关,针用泻法,30min,配王不留行籽压贴耳穴(胃/神门/心/脾);引申:1.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急取地机(脾郄)/梁丘/足三里/合谷,指针重手法按压,当然得排除合并溃疡穿孔等急腹症。2.偏方:面粉炒糊,兑水饮服,个人以为类似硫糖铝、Al(OH)3等胃粘膜保护剂,服后敷于受损粘膜表面。3.曾亲闻不止一例多年老胃病者,未经标准化治疗,亦自愈耳,或此病随时间有自愈性?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0
相关疾病:
常见慢性胃炎的症状:上腹痛、消化不良、泛酸、黑便等,以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有关,有的进一步影响肝胆的疏泄而共同发病。病为“本虚标实”,治疗宜攻补兼施,勿忘扶正,以半夏厚朴甘草人参汤、半夏泻心汤,补中益气汤、建中汤诸方等为常用方,和肝胃;海螵蛸、煅瓦楞制酸敛疮;乌药、香附、元胡、乳没三棱莪术行气活血止痛等药佐配使用。另,胃炎与外科疮疡可互参,“托疮生肌”是主要治疗原则 & & & & & & & & & &
相关疾病:
慢性胃炎 中医分型:(1)肝胃不和型:采用舒肝理气和胃解郁之法。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合沉香降气散加减。方中柴胡、芍药、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积壳、甘草理气和中,共奏理气止痛之功。后方中沉香、香附降气,砂仁、甘草和胃,川楝子,玄胡索疏肝止痛。(2)脾胃虚弱型:采用温中健脾。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前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为四君子汤健脾;陈皮、木香、砂仁和胃降逆。后方中黄芪益气补中;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为小建中汤。温中散寒缓急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弱,而兼有中焦生寒、四肢不温、泛吐清水、喜温喜按,进食可缓者。(3)胃阴不足型:应养阴益胃。方选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前方中北沙参、麦冬合养胃阴;生地、枸杞子滋肝养胃;当归养肝活血且有流通之性;川楝子疏肝理气,合当归则润养肠道,有疏通大便之功,后方内白芍、生甘草甘酸化阴、濡养胃液、缓急和营,有止痉的作用。(4)胃络瘀血型:宜活血化瘀止痛,偏实、偏热者,方可选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大黄、生甘草。如偏血虚之瘀血,则方选调营敛肝饮加白芨、三七。如中虚偏寒,脾不统血,可选黄土汤加减。失笑散内五灵脂,生蒲黄行血散瘀止痛。丹参饮内含丹参、檀香、砂仁理气血和胃止痛。加大黄、生甘草可泻热止血。调营敛肝饮中当归、川芎、白芍、阿胶养血止血;枸杞子、五味子、酸枣仁、茯神柔肝敛肝;陈皮、木香、生姜和胃理气散瘀,煅海蛤壳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加三七、白芨化瘀止血护膜。黄土汤内含灶心黄土、白术、炮附子、炙甘草温阳健脾;阿胶、干地黄养阴滋阴;黄芩苦寒反佐。可加三七、花蕊石、白芨粉以化瘀收敛止血。(5)肝胃湿热型:证见嘈杂、泛酸,胃脘灼痛,恶心泛呕,口臭口渴,口苦心烦,苔黄腻,脉弦滑数。宜清泄肝热、和胃抑酸止痛,方选温胆汤合加味。前方中竹茹、枳实清热化痰;其中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生甘草)和胃化痰。左金丸中黄连、吴萸泄肝热。可加白螺丝壳、煅瓦楞等以抑酸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关疾病:
《外台》茯苓饮方证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方由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组成,用于中寒停饮所致心下痞满(或胸满、腹胀)、嗳气、纳差者。冯世纶老师传承其老师胡希恕经验,常以本方加清半夏治疗心下痞满属中寒停饮者。《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本方加半夏则效尤捷,不问其吐水与否,若以心胸满不能食为目的活用于胃炎、胃下垂以及溃疡诸病,均有良验。”本方与旋覆代赭汤同属治疗太阴病方,书中指出二方的鉴别:“此与旋覆代赭汤均属常用的治胃良方。本方证亦常有噫气,但患者以噫气为快,且大便多溏,与旋覆代赭汤证苦于噫气不除、大便虚秘者显异。”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同治心下痞满。但本方用于里虚寒之太阴病,半夏泻心汤用于上热下寒、半表半里阴证之厥阴病,临证不可不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关疾病:
谈一谈本人对本病的一点心得1.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 正确理解“通降”的含义是疗效的关键2.治疗治法以“和”为贵所谓“和”,调和肝脾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分消上下之谓“和”..........治胃之法“和法”全备3.苦寒健胃与清热解毒苦寒药与清热解毒药的运用在胃病治疗中有非常的意义 1)胃主消化腐熟,胃有疾,消化腐熟障碍易生“热”饮食积滞易生“热”。2)胆草、黄芩等一些苦寒本身具有健胃功能。3)清热解毒药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减轻细菌代谢产物对身体的中毒症状4.“慢性胃炎”是典型的“身心疾病” 慢性不良情绪在胃炎的发病的重要病因,此即是中医所谓的“七情”致病,在此本人不作详细的论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谁说中西医在理论上不能相通呢?中西医结合绝不是简单的中药+西药!!!5.把握“四个相关”中医讲究整体观,一脏有病全身相关,对于胃病来说重要的有四个相关“胃——口”相关,一些口腔咽喉疾病可能其病原在“胃”“胃——肠”相关,胃在肠之上,胃病必然肠亦病,胃病的病人多数都有大便不调的情况,或“秘”或“溏”或“泻”“肝、胆——胃”相关,这个就不需说了吧“脾——胃”相关,这个对于学中医的人就更不需说了6.注意古今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今天国人体质的变迁,由于饮食结构及体质的变迁,胃炎病也是变迁的,对于先哲的经验也需要你有一双慧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关疾病:
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楼上的诸位都说的差不多了。偶就小小秀下自己的一例医案。刚刚读研的时候,坐火车回家。长途,卧铺,非春运,人不是很多。正在和别人闲聊时候,有听到通知,需要医生赶往某某车厢,一个腹痛的病人。本来还想着我没有执业医师证,不太想去,但患者所处的恰好是我所在车厢,且隔了几个床位。还是立即赶了过去。患者青年女性,既往有慢性胃炎的病史,此次疼痛部位是剑突下,触诊,腹肌非常紧张,墨菲征及麦氏点无压痛,当时身上没有带针,患者双侧梁丘较足三里压痛更为明显,但患者穿牛窄裤,梁丘不太好按压,只能用手按压足三里,大约1分钟,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嘱咐其下车后去正规医院行胃镜明确下诊断,建议其当地找中医治疗。后来还来了两位医生,都是西医的,对治疗经过大为赞叹,满足了自己的小小虚荣心,呵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关疾病:
慢性胃炎的辩证分型,病例病机,治法方药大家谈的差不多了,我只谈谈临床治法,一、分型处方:我将慢性胃炎大致分为6个型,在此基础上加减进退:1.寒凝气滞型—加减:香附,良姜,半夏,枳实,砂仁;2.脾胃虚弱型—香砂六君汤加减;3.寒热错杂型—半夏泻心汤加减;4.肝胃不和—柴胡疏肝散+四七汤加味;5.痰湿困脾胃—平胃散加减;6.胃阴不足型:叶氏养胃汤加味。附: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辩证和治疗:即首先在明确西医诊所的前提下,对发生在为体的萎缩性胃炎(A型,该型B细胞抗体阳性,有浆细胞的浸润),因其临床症状大多以胀满为主,通常伴有乏力、纳呆、头晕、舌淡体胖,故以脾胃气虚辨证论治,对发生在胃窦的萎缩性胃炎(B型,该型B细胞抗体为阴性,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因其临床症状以胃部疼痛为主,大多伴胃中烧灼、口干、便秘、舌苔黄腻,故以胃火炽盛辨证论治。A型多用香砂六君汤治疗,B型则多用半夏泻心汤,A、B混合型则香砂六君汤+半夏泻心汤治疗。二、组方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多寒热互结,虚实夹杂,临床上分型不象上述那么典型,而是2个或2个以上的证型同时存在,特别泻心汤证(以半夏泻心汤代表方,其他泻心汤亦常用)比较多见,所以常用组方来治疗:1.香半汤:即香砂六君汤+半夏泻心汤,多用于脾胃虚弱日久寒热互结之胃脘胀满不适,反酸,舌苔黄厚或腻者2.叶半汤:即叶氏养胃汤+半夏泻心汤,多用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之舌红少苔或无苔之胃阴不足者。3.柴半平:即柴胡疏肝散+半夏泻心+平胃散,多用于肝胆疾患引起的慢性胃炎,如胆汁返流性胃炎、食管炎,表现口苦,反酸,剑突下烧灼、疼痛。三、加减:1.心下痞满:“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即加枳实,白术。2.胃酸过多:加龙骨,牡蛎,乌贼骨;明矾,煅瓦楞。3.胃痛:蒲黄:加五灵脂;元胡,川楝子,制乳没。4.胃火炽盛,大便秘结或黑便者:加大黄(大黄10g以上和后下则通腹,少量3g则健胃)。5.消化不良:加焦三仙,鸡内金,炒莱菔子,生大黄。6.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加旋复代赭汤;胃寒恶心呕吐、呃逆者+丁香、柿蒂,灶心黄土;胃热恶逆者,加竹茹、黄连、半夏、生姜。 & & & & & & & & & & & & & & & & & & & &&这是我对脾胃病的基本认识:脾胃病论治体会脾胃同居中州,属土,为后天之本,主受纳水谷,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并通降浊物。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病理情况相互影响,但是临床之时,务必分清脾病与胃病,或脾病及胃、或胃病及脾,轻重主次,才能使治疗井然有序。
1 脾与胃的生理特点脾属五脏,为阴土,能藏精气,满而不实,体阴而用阳,诚如朱彦修所说“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格致余论·鼓胀论》)。故脾以脾阳为贵,功能升清,宜升则健,运化胃中水谷,为胃行其津液,不但使入胃之水谷化生营卫精气,并能升腾营卫精气,归肺达五脏九窍,营养周身,因此脾脏喜温喜燥而恶湿浊,温燥则脾气轻而得升,气湿气浊则降,譬如阳光明媚,天气清朗,阴雨雾气,天气混浊。正如叶天士云:“太阴阴土,得阳始运”。胃属六腑,为阴土,传化水谷,实而不满,体阳用阴,腐熟水谷,通降浊物,胃降浊的功能不但表现为使水谷化生后的糟粕下降排出体外,并能使五脏代谢后的废物亦排出体外,因此胃喜润而恶燥,以通为用,以降为和。润则六腑通畅,浊物顺流而下,燥则六腑干涸,浊物积滞难下,正如叶天士云:“阳明阳土,得阴自安”。脾脏的升清与胃腑的降浊相辅相成,脾脏能升清,必在胃能降浊的基础上,否则胃中浊物壅滞,一方面水谷不能纳入,脾气匮乏,胃不降浊,五脏代谢之废物亦不能正常排出,浊气阻滞,脾脏难以发挥正常的升清。胃能降浊也必在脾能升清的基础上,否则脾气郁滞,不能磨谷,不能运化水谷,为胃行其津液,胃中水谷壅滞,影响胃腑通降。胃腑不降,湿浊弥漫,必使脾阳受损,难以升清,无力为胃行其津液,加重水湿内停。脾脏不升清,阴火乘中,必损胃阴(津、血),胃中干涸,难以降浊。无容纳谷,脾气更伤。因此周慎斋说:“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阴则无转运。”不仅如此,胃的纳食与脾的运化,以及脾喜燥而胃喜润亦相辅相成。亦如尤氏说:“土具冲和之德,而为生物之本,冲和者,不燥不湿,不冷不热,乃能化生万物,是以湿土宜燥,燥土宜润。便归于平。”
2 脾病与胃病的特点李杲氏云:“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关于脾病与胃病的病因虽然不能截然分开,但从临床角度看,引起胃病者,仍以饮食不节为最,或饮饱失宜,或肥甘厚味,或恣酒辛热,肠胃壅滞,胃失和降,浊气上逆,胃本多气多血之腑,湿浊积滞,化生湿热,反伤胃阴(津、血),久则脾无所禀故亦病。劳役形体则伤气,气伤久则脾必怠惰,清气不升,营卫不行,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痰浊内生,故胃亦从而病。另外情志因素亦是导致脾胃病的一个极重要因素,它主要是通过影响气机的升降使 三焦气机升降不利,从而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而病焉。胃病则胃阴不润降,痰浊阴火内结,故胃病以痛为主,痛者不通,或气滞、血瘀、火郁、湿阻,六腑实而不满,满则胃痛。脾病则脾阳不升清,清气内郁,阴火乘中,故脾病以痞胀为甚,并兼见清阳不升之证,如清阳不走四肢的肢困,清阳不实腠理的多汗病寒热,清阳不上清窍的面色无华、头晕、食后困倦,以及乏力劳累、四肢心热等。脾胃不和,往往脾阳不磨谷而反呈阴火伤胃阴,胃阴不腐熟水谷反呈痰饮伤脾阳。胃病则浊气不降而胀,但胀不分食前食后,因胃中有邪气。脾病则清气不升而痞,但痞以食后为甚,因脾不运气、不磨谷。胃中有热则口干口苦,胃中嘈杂、吞酸,便秘。脾阳不足则胃中冷凉,或感寒食凉则胃胀加重。胃病多实,实在浊气,虚在胃阴。脾病多虚,虚在阳气,实在痰饮。 3 脾胃病的治疗由于脾与胃的生理特点及病理特点就决定了治脾贵在温脾阳(气),以升清,使脾阳气以运,清气能升。治胃贵在养胃阴(津、血),以降浊,清火降浊,胃喜润降。因此升脾阳与降胃阴在脾胃病的治疗中至关重要。胃病者恒多胃不降浊,或因食滞、气郁、痰饮及瘀血内阻,或因胃阴不足,润降不行,故表现为胃一方面不能纳水谷,或纳而不降,则胃胀胃痛,恶心呕吐,吞酸嘈杂。降胃之药虽多,然以大黄一味最佳,剂量大小可根据患者体质及大便的干稀及频次决定,其它如半夏、枳实、厚朴、沉香、代赭石、生地黄、当归、桃仁等均可辨证应用。脾病者脾不升清(阳、气),或因胃中填满,或因肝气郁结,或脾阳气妥,故表现为食后胃胀,乏力嗜睡,头闷身困,甚或泄泻、溲频等。当此之时,宜宣发阳气,使之升提,如藿香、紫苏叶、升麻、柴胡、羌活、葛根、制附片、干姜、防风等。如系贪凉恣冷而致脾阳遏郁者,藿香、紫苏叶为佳,酌加苍术、干姜、厚朴、半夏、砂仁等。如肝郁脾阳不升清者,柴胡首选,酌加枳壳、白芍药、防风、羌活等。如系暴食填胃,升降无隙,脾阳遏郁者,当降胃为先。或一吐为快,可见吐亦升发脾阳之法也。脾阳气妥者,升麻最宜,方选补中益气汤。另外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脾伤最易使脾阳郁于阴血之中,此时发越脾阳以附片最佳,但注意量不可过多,以 3~ 5 g为宜,且定要防其升发阳气过极,而致吐血、鼻衄。古人治胃脘痛有服药而大吐血,吐后胃痛如失者。我也曾有治胃溃疡而用附片4 g致鼻衄者,虽鼻衄后胃痛缓解,但应用仍要谨慎。一般附片可与大黄相配,一升一降,奥妙无穷。还有血虚阳郁者,亦于大量补血药中加少量附片发越阳气,行气活血,往往于难治性或陈旧性溃疡可治愈。另外,临证之时,还要分清脾病、胃病或脾胃合病,采用相应的治脾、治胃或脾胃同治,而且可能遇到病理相矛盾的脾胃同病,譬如脾阳虚与胃阴不足同病,脾气虚与胃阴不足同病,胃阴虚与脾虚生湿同病,脾气虚与胃中阴火同病等,一般而言,脾胃病,初期病在胃,后渐至脾或脾胃合病,初期多实,中期则虚实挟杂,后期虚多实少。 3、1 初期初期由于胃阴(津、血)、脾阳(气)尚能代偿,病理以邪实为主,其临床可表现为阴火、痰浊、食积、气滞、寒凝、瘀血,因此治疗以祛邪为务,可灵活选用泻阴火、化痰湿、消积食、行气滞、散寒凝、活瘀血等方法。总之,胃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目的是祛除胃中积滞,恢复胃的通降功能,使胃能纳、能降,从而脾能运、能升发,丹溪从气、血、痰、火、食、湿六郁方面组方简炼,立意创新,很有实用价值,对于胃溃疡、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以及萎缩性胃炎等病,根据气、血、痰、火、食、湿的偏重而适当增损药物,即能拈手即效。如已用祛邪之药而邪不去者则是正气不足。中药的应用以机体为本,以正气为本,正所谓“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如果想主观地用药把邪气怎么,不借助正气的作用,因势利导排出邪气,那么虽用祛邪之药,如何能发挥作用呢?这里的正气不足在脾胃就是脾阳不运,或胃阴不降,细查在气在阴,或加温运脾阳,升清输脾,或加养阴润降,以和胃降浊。如我治一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患者,男, 35岁,主诉胃脘胀满,无疼痛,胀以清晨为甚,活动后反减,饮食尚可,大便干,约2日一行,舌淡苔薄黄,脉弦滑。初诊辨证为肝胃不和,阴火郁结,胃阴已伤。用加大黄黄连泻心汤,胃胀稍减,大便亦软。但仍口干多饮,唇上生疮,再服胃胀不减,细问才知,胃胀每于受凉后加重,食硬不消化食物亦加重。恍悟其人脾阳已伤,不能为胃磨谷。仅于前方加制附子、升麻2味, 3剂后胃胀大减,口干及唇上疮已愈。再3剂后饮食增加。另一为老年慢性结肠炎患者,反复腹泄2年,大便日3 ~ 4次,饮食不慎则次数增加,诊时脉濡滑,舌苔黄腻。用化湿之法,处以小柴合藿朴夏苓汤,便次虽减,但其舌上黄腻苔久不退去,后细诊舌苔厚而腻不浮,乃脾阳不足,中焦不运,湿浊不化之故,上方加干姜一味,舌苔渐退,服泄亦止。这二例病人的治疗均说明正气已伤,才使祛邪之法不能生效。
3、2 中期脾胃病进一步发展,病至中期,脾阳胃阴伤损,出现部分功能失代偿,故表现为虚(脾阳气虚、胃阴津血不足)实(邪气)挟杂证型,此期大多脾胃合病,因此临床即要脾胃同治,又要扶正祛邪。
3、2、1 附子泻心汤:功能降泻胃中阴火,而兼升补脾阳。适用于胃中阴火郁结不降,脾阳已伤。故一方面表现为胃中疼痛,胀满,嘈杂灼热,吞酸口苦,便秘溲赤,或五心烦热,口干多饮,另一方面已有胃脘部冷凉,感寒或食冷后胃胀痛加重。本方尤适用于慢性或难治性溃疡,由于服中西药克伐日久,脾阳已虚。3、2、2 半夏泻心汤:功能健运脾气,化痰降浊。适用于脾阳不运,胃津反为痰饮,胃中水谷不化,痰浊不降,胃津既为痰浊,则胃阴不足,脾阳亢反成阴火,阴火加痰上壅,脾中清阳不升,水谷停中。证见心下痞满,食后加重,便秘,呃逆,多痰等。临床可根据正邪的比例加减,如温脾阳加制附子、干姜、草豆寇。补脾气加党参、黄芪、生甘草。健脾运药加白术、茯苓、砂仁。泻阴火:其中泻心火加大黄、山栀子、生石膏。泻相火加知母、黄柏。化痰浊加半夏、陈皮、莱菔子、苍术、藿香、车前子、泽泻。降气加枳实、木香、青皮、香附。消食加神曲、焦山楂、鸡内金。活血加当归、桃仁、川芎。
3、2、3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杲《脾胃论》,药物由柴胡、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石膏组成。功能升发脾中阳气,降泻胃中阴火。主治脾伤清气不升,胃中水谷不运,痰浊不降,阴火乘中,表现为体乏无力,面色无华,多汗易感,头晕头痛,四肢心热,食后困倦。随证加减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为食少乏力,体虚易感,以及伴胃粘膜脱垂、胃下垂等病者有很好疗效。3、2、4 加味四物汤:药物组成有生地、当归、白芍药、川芎、柴胡、枳壳、甘草、黄芩、黄连、白及。功能调和肝胃,行气活血,柔肝养胃,泻火除湿。适用于胃伤阴血不足,润降不行,气滞血瘀,阴火郁结之胃脘痛,胀满呃逆,吞酸嘈杂。对于陈旧性胃溃疡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很好疗效。3、2、5 加味一贯煎:药物组成有生地、沙参、麦门冬、当归、白芍药、枳壳、川楝子、黄芩、黄连、生甘草、太子参。功能滋养胃阴,泻阴火除湿行气。适用于阴火郁结,湿浊内阻,而胃阴已伤者。证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或痞满不食,胃中嘈杂,或吞酸,呃逆。慢性萎缩性胃炎多有此证型。 3、3 后期 由于脾阳(气)、胃阴(津、血)的进一步损伤,脾阳(气)、胃阴(津、血)的功能已失代偿,故表现为虚多实少,其证型有脾虚气陷(补中益气汤证),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证或肾气丸证),气阴两虚(生脉散证),胃肾阴虚(六味地黄汤证)等。此期西医相应的病名有陈旧性溃疡、重度萎缩性胃炎、胃下垂、胃癌等。只要辨证准确,就要守方常服。
4 调五脏以安脾胃东垣昌“百病以脾胃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此,东垣认为凡内伤之病,一般都与脾胃有关,于是主张“调脾胃以安五脏”。及至明·张景岳论内伤虚劳者,则昌“安五脏即所以治脾胃”。盖脾胃居中州,资生气血,血以养心,而心火肾阳又资助脾阳,胃阴以肾阴为本,脾阳升清需要肝气条达,胃阴润降得肺气清肃。因此,不但脾胃有病可及五脏,而五脏有病,祸必脾胃,即能“调脾胃以安五脏”,亦必能“调五脏以安脾胃”。如胃阴(津、血)不足,润降不行,胃脘胀满,饮不欲食,大便不畅,可以沙参、麦门冬、杏仁、桑白皮润肺以降胃。而脾胃不升清,乏力、头晕,可以荆芥、防风、升麻、麻黄等宣肺以升脾阳,其它如以桂枝、炙甘草温心以暖脾,以酸枣仁、远志、半夏安心神以和胃,以当归、生地黄养心血以滋胃阴,大黄黄连泻心以降胃,方如四逆疏肝以和胃,龙胆草、山栀子清肝和胃。一贯煎、芍药甘草汤柔肝和胃,八味肾气丸可通过温肾以助脾阳,六味地黄汤可以通过滋肾阴以补胃阴(津、血)等。总之,只要晓明病机,终可殊途同归。
& & & & & & & &
介绍几个使用频率高的验方:小建中汤、理中汤、半夏泻心汤、失笑散、乌贝散、四逆散、小陷胸汤、小柴胡汤、平胃散。对症使用,思过半矣!
相关疾病: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为深入开展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CAG)的研究,笔者曾对80年代以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45首现代验方的用药进行了统计分析,按中药的功效分类整理,药味和频次排在前4名的依次为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补气药、化湿化痰药。其中活血化瘀有丹参、延胡索、莪术、没药、蒲黄、当归、川芎、五灵脂、三棱、乳香、红花等20余种。把现代对于CAG的治疗用药与古代医家对于痞满的治疗用药比较一下,差异很明显,最突出点就是活血化瘀药在CAG的中医药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病机分析与治疗方法 CAG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病,从古代医籍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气滞(胃气阻滞)乃是胃病的主要病机及重要环节,这一点已不难理解。但是,血瘀在胃痞(CAG)病因病机的地位与作用又将如何呢? CAG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或其它慢性胃病发展而来,病程绵长,病情迁延反复难愈,这种长期的病变过程就为内伤、外邪等诸多因素导致血络瘀阻奠定了基础。胃为多气多血之腑,以通降为顺,情志、饮食、劳倦诸因损伤导致胃病,无论是虚是实,均可使胃气阻滞,和降失司,而后气滞血亦瘀滞,而致瘀阻。实则食滞、湿浊阻遏气机,或肝气郁结,气郁日久,而致血病;或胃中有热,热可灼津,热邪久恋,血受熏灼则易凝结瘀塞。虚则阴虚阴津不敷,胃膜失去津液濡养,胃壁脂膜干槁不荣,犹如旱野龟裂而血行淤滞;或中气虚损,运血无力,则胃络血行不畅;或气虚及阳,寒自内生,阳虚寒凝而胃络瘀阻。又古人有训,久病入络,络伤则血痹,络道阻塞而成瘀。此外,CAG作为虚实夹杂之证,病久多见脾胃虚弱,而脾胃虚弱与气滞血瘀每每互为因果,脾胃愈虚,则气机不畅,胃络瘀阻益甚;其血不得调畅,则脾胃升降难复,中州益损。 对CAG血瘀病机的轻重与层次的认识,胃病离不开胃气阻滞这一病机,气滞则血行不畅。笔者认为,胃络血瘀的形成与发展也是由渐而盛,由轻而重,由浅入深的,这也符合血瘀是指血液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这一概念,这与一般所讲的胃脘刺痛、吐血、黑便之瘀血阻胃之证是有区别的,前者病情为缓,尚处发展阶段,后者病势为急,病情较重。但CAG的血瘀病机进一步发展、恶化,并非出血,也可出现痰瘀互结,发生恶变。 CAG的血瘀证候还是明显的,常见的。如胃脘疼痛虽不若消化性溃疡那样规律和剧烈,但痛有定处,久延难愈,所谓久痛入络,久病留瘀;胃脘痞满久治叠治不解,这也与血行不畅有关。而最常见,也最有诊断价值的血瘀征象,是CAG病人大多见舌质紫暗,或暗红,或淡暗,或有瘀斑,具有普遍意义。固然,CAG的血瘀证候并不多见,但笔者觉得,CAG的血瘀病机也是在长期的病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且胃的生理病理特点也决定了与气血的运行关系密切,因此不必拘泥于既往的瘀血证的全部症状和体征,所谓“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对于活血化瘀治法,根据其药物的作用程度进行分类,这在CAG的活血化瘀治疗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将活血化瘀治疗药物分为三类:(1)养血和血类,如当归、丹参、鸡血藤、芍药等;(2)活血祛瘀类,如蒲黄、五灵脂、川芎、延胡索、郁金、红花等;(3)逐瘀散结类:如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穿山甲、水蛭等。由于CAG的病机特点即是虚实夹杂,因此必须针对病人体质状况、病情轻重、证候情况确立标本缓急,选择恰当作用程度的活血化瘀药,使用之有功且患者能够接受,这极其重要。 在正确选用不同作用程度的活血化瘀药治疗CAG时,必须考虑以下各方面的因素。其一,CAG患者在病情证候上虚实主次之分、标本缓急之别,因此,实证为主者,应以攻为主,选用活血化瘀作用程度较大的药物,如活血逐瘀之类;虚证为主,则选用活血化瘀作用程度缓和的养血和血药物,否则病人难以接受,且于病无益。其二,根据具体病情及证候不同,必须结合其它治法及其药物,这样有二方面作用,一是增加活血化瘀作用的程度,如结合理气法、温阳法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血遇寒则凝,遇温则行”等等。二是照顾病情的需要,针对兼有湿热及气虚、阴虚等证者结合使用化湿、清热及益气、养阴之品,这样才能有益于治疗,减轻、消除症状,为患者接受,否则事倍功半甚至有害无益。如脾胃虚弱的CAG患者,单用或过用活血逐瘀之品,则每易出现腹部隐痛,大便溏薄之中气益损、不耐攻伐之症。因此必须结合健脾扶中之品,攻补兼施,方能奏效。 二、伴随病变的病机认识和治疗 CAG的伴随病变极其常见,而且很多,在CAG的中医药治疗上,对其伴随病变的治疗往往占有重要甚至主导地位,伴随病变得不到确切、妥当的治疗,CAG的治疗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更难以根治。从临床胃镜检查看,CAG多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或合并消化性溃疡以及胆汁返流性病变。从粘膜病理活检看,腺体萎缩的病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而其中的不完全性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和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均属癌前期病变,治疗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般CAG多由CSG发展而来,因此CAG病人伴有CSG是最常见的。从病机与辨证上讲,CAG多虚实夹杂或以虚为主,而CSG多以实为主,此“实”是主要表现为肝胃气滞、湿热中阻、气滞血瘀等证候。在症状上,常出现明显甚至较剧烈的疼痛、痛胀并见,或以痛为主,故治疗上须标本兼顾,或治标为先,以调理肝胃气机、清化中焦湿热、活血通络等通降法治疗为主,这样方能缓解患者痛苦的症状,长期稳定地接受治疗,逐步深入。其次,胆汁返流在CAG病人也极其常见,它可引起返流性食道炎、CSG等,患者常表现为肝失调达、胃失和降、胆随气逆或痰热中阻的病机和证候,出现胃脘烧灼感、烧心、恶心、泛酸、口苦等症状。一般治疗上多结合疏肝利胆、和胃清热之法,采用小柴胡汤、温胆汤等方药。第三,临床可以见到CAG与消化性溃疡并见的病人,尤其是胃溃疡病人,这类病人中往往查出有中、重度萎缩伴中、重度肠化、不典型增生的病变,治疗上较为棘手,尤其是长期应用治疗溃疡病的西药抑酸剂,对CAG及癌前病变治疗无益。患者多见不规律的疼痛、胀气等症状。笔者体会,这类病人的治疗一般着眼于以下三方面:(1)脾虚。脾虚是溃疡病发病的关键,也是溃疡病和CAG久病不愈的病理因素之一,因此在症情允许的情况下,要适量地加入益气健脾之品,如生黄芪、炒白术等;(2)气滞血瘀。气既阻滞是胃病的病机特点,并贯穿病变始终,气滞所及的脏腑主要病在肝胃。溃疡的产生离不开气滞及血、胃络瘀阻、胃膜溃烂之机,而CAG本是病程久延多瘀之证,因此调气活血、肝胃并治也是治疗用药重点之一;(3)湿热。这类病人在病程的反复迁延中多出现湿热中阻之标象,因此二陈、藿佩、芩连等清化之品须常用之。第四,对属于癌前病变的肠化、不典型增生的治疗,笔者认为,应根据CAG的症状表现、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抗癌中药,做到既要抗癌,又不伤胃气,不伤正气。一般抗癌中药复方多采用活血逐瘀、清热解毒、化瘀软坚或结合扶正等治法,常用药物如莪术、三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石见穿、白英等。 三、CAG的疗程与用药剂型 CAG是一个病程很长而且较为难治的慢性胃病,其治疗上,症状改善尚较容易,若取得胃镜及病理上的良好效果则较困难,尤其对肠化、不典型增生要有所突破,如攻难关。一般病理学上认为,萎缩腺体的重建需3~5个月,因此治疗CAG的疗程较长。多数医家主张以3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轻重,治疗观察1~3个疗程不等,即3~9个月进行复查判断疗效。当然,对于重度萎缩或伴重度的肠化、不典型增生则宜延长疗程,长期坚持定期复查判定病情。 笔者临床体会,CAG的给药剂型以浓缩煎剂或冲剂、膏剂较为方便适用。CAG患者多为中老年,有的患者病程长达数十年,体质较弱,特别秋冬之季时,结合运用中医膏方,达到保健强身、抗病延年的作用,极为合适。在使用膏方之前,多着意对脾胃湿热、痰湿之邪予以针对性治疗,即所谓开路放药,以改善脾胃运化功能,利于吸收,而后予以膏滋处方。处方的用药仍坚持攻补兼施,以补为主,寓通于补的原则。补,主要是补气阳,补阴血;攻,重在理气活血,通降导滞。常用药物有西洋参、北沙参、潞党参、太子参、石斛、麦冬、黄精、山萸肉、枸杞子、潼蒺藜、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山药、川楝子、枳壳、砂仁、佛手、白花蛇舌草、丹参、莪术等,根据情况选用10~20味,1料相当于汤剂10~30剂,制成蜜膏,早晚各服1汤匙,温开水冲下。优点是明显改善患者的体质状况,调节胃肠功能,并使CAG病变减轻。 (文章出处:杏林在线)
&【交流】《高手过招》系列之十九:慢性胃炎 (欢乐旧城墙 整理) 古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之堂主人道:“让我们共同总结慢性胃炎的治疗,相互学习,共同提高!”1 涵 义1.1 “allennewton”: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水谷精微→精气/胃气→宗/荣/卫,借脾之运化,滋养周身);主通降,以降为和(脾胃表里,脾升胃降)。论胃者,不得不言及《脾胃论》。东垣先生开篇曰,脾胃羸弱,乃它脏生变之缘——岂特四者……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金?李杲《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胃腑之气胃气,为正气(经气)源一,调护胃气,生理护养、病时固本,治则一。2 辨证论治2.1 “suannai78”: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上腹痛、消化不良、泛酸、黑便等,以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有关,有的进一步影响肝胆的疏泄而共同发病。病为“本虚标实”,治疗宜攻补兼施,勿忘扶正,以半夏厚朴甘草人参汤、半夏泻心汤,补中益气汤、建中汤诸方等为常用方,左金丸和肝胃;海螵蛸、煅瓦楞制酸敛疮;乌药、香附、元胡、乳没三棱莪术行气活血止痛等药佐配使用。 另,胃炎与外科疮疡可互参,“托疮生肌”也是主要治疗原则。2.2 “sjtusjtu”:慢性胃炎 中医分型:2.2.1 肝胃不和型:采用舒肝理气和胃解郁之法。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合沉香降气散加减。方中柴胡、芍药、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积壳、甘草理气和中,共奏理气止痛之功。后方中沉香、香附降气,砂仁、甘草和胃,川楝子,玄胡索疏肝止痛。2.2.2 脾胃虚弱型:采用温中健脾。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前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为四君子汤健脾;陈皮、木香、砂仁和胃降逆。后方中黄芪益气补中;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为小建中汤。温中散寒缓急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弱,而兼有中焦生寒、四肢不温、泛吐清水、喜温喜按,进食可缓者。2.2.3 胃阴不足型:应养阴益胃。方选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前方中北沙参、麦冬合养胃阴;生地、枸杞子滋肝养胃;当归养肝活血且有流通之性;川楝子疏肝理气,合当归则润养肠道,有疏通大便之功,后方内白芍、生甘草甘酸化阴、濡养胃液、缓急和营,有止痉的作用。2.2.4 胃络瘀血型:宜活血化瘀止痛,偏实、偏热者,方可选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大黄、生甘草。如偏血虚之瘀血,则方选调营敛肝饮加白芨、三七。如中虚偏寒,脾不统血,可选黄土汤加减。失笑散内五灵脂,生蒲黄行血散瘀止痛。丹参饮内含丹参、檀香、砂仁理气血和胃止痛。加大黄、生甘草可泻热止血。调营敛肝饮中当归、川芎、白芍、阿胶养血止血;枸杞子、五味子、酸枣仁、茯神柔肝敛肝;陈皮、木香、生姜和胃理气散瘀,煅海蛤壳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加三七、白芨化瘀止血护膜。黄土汤内含灶心黄土、白术、炮附子、炙甘草温阳健脾;阿胶、干地黄养阴滋阴;黄芩苦寒反佐。可加三七、花蕊石、白芨粉以化瘀收敛止血。2.2.5 肝胃湿热型:证见嘈杂、泛酸,胃脘灼痛,恶心泛呕,口臭口渴,口苦心烦,苔黄腻,脉弦滑数。宜清泄肝热、和胃抑酸止痛,方选温胆汤合左金丸加味。前方中竹茹、枳实清热化痰;其中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生甘草)和胃化痰。左金丸中黄连、吴萸泄肝热。可加白螺丝壳、煅瓦楞等以抑酸止痛。 2.3 “wyhongfe2010”:慢性胃炎的临床治法2.3.1 分型处方 慢性胃炎大致分6个型,在此基础上加减进退:①寒凝气滞型----良附丸加减:香附,良姜,半夏,枳实,砂仁;②脾胃虚弱型----香砂六君汤加减;③寒热错杂型----半夏泻心汤加减;④肝胃不和型----柴胡疏肝散+四七汤加味;⑤痰湿困脾胃----平胃散加减;⑥胃阴不足型----叶氏养胃汤加味。2.3.2 组方治疗 慢性胃炎多寒热互结,虚实夹杂,临床上分型不象上述那么典型,而是2个或2个以上的证型同时存在,特别泻心汤证(以半夏泻心汤代表方,其他泻心汤亦常用)比较多见: ①香半汤:即香砂六君汤+半夏泻心汤,多用于脾胃虚弱日久寒热互结之胃脘胀满不适,反酸,舌苔黄厚或腻者 ②叶半汤:即叶氏养胃汤+半夏泻心汤,多用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之舌红少苔或无苔之胃阴不足者。 ③柴半平:即柴胡疏肝散+半夏泻心+平胃散,多用于肝胆疾患引起的慢性胃炎,如胆汁返流性胃炎、食管炎,表现口苦,反酸,剑突下烧灼、疼痛。2.3.3 加减: ①心下痞满:“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即加枳实,白术。 ②胃酸过多:加龙骨,牡蛎,乌贼骨;明矾,煅瓦楞。 ③胃痛:蒲黄:加五灵脂;元胡,川楝子,制乳没。 ④胃火炽盛,大便秘结或黑便者:加大黄(大黄10g以上和后下则通腹,少量3g则健胃)。 ⑤消化不良:加焦三仙,鸡内金,炒莱菔子,生大黄。 ⑥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加旋复代赭汤; ⑦胃寒恶心呕吐、呃逆者+丁香、柿蒂,灶心黄土; ⑧胃热恶逆者,加竹茹、黄连、半夏、生姜。 3 临证心得3.1 “xinjun”:脾胃病论治体会脾胃同居中州,属土,为后天之本,主受纳水谷,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并通降浊物。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病理情况相互影响,但是临床之时,务必分清脾病与胃病,或脾病及胃、或胃病及脾,轻重主次,才能使治疗井然有序。 3.1.1 脾与胃的生理特点 脾属五脏,为阴土,能藏精气,满而不实,体阴而用阳,诚如朱彦修所说“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格致余论?鼓胀论》)。故脾以脾阳为贵,功能升清,宜升则健,运化胃中水谷,为胃行其津液,不但使入胃之水谷化生营卫精气,并能升腾营卫精气,归肺达五脏九窍,营养周身,因此脾脏喜温喜燥而恶湿浊,温燥则脾气轻而得升,气湿气浊则降,譬如阳光明媚,天气清朗,阴雨雾气,天气混浊。正如叶天士云:“太阴阴土,得阳始运”。胃属六腑,为阴土,传化水谷,实而不满,体阳用阴,腐熟水谷,通降浊物,胃降浊的功能不但表现为使水谷化生后的糟粕下降排出体外,并能使五脏代谢后的废物亦排出体外,因此胃喜润而恶燥,以通为用,以降为和。润则六腑通畅,浊物顺流而下,燥则六腑干涸,浊物积滞难下,正如叶天士云:“阳明阳土,得阴自安”。 脾脏的升清与胃腑的降浊相辅相成,脾脏能升清,必在胃能降浊的基础上,否则胃中浊物壅滞,一方面水谷不能纳入,脾气匮乏,胃不降浊,五脏代谢之废物亦不能正常排出,浊气阻滞,脾脏难以发挥正常的升清。胃能降浊也必在脾能升清的基础上,否则脾气郁滞,不能磨谷,不能运化水谷,为胃行其津液,胃中水谷壅滞,影响胃腑通降。胃腑不降,湿浊弥漫,必使脾阳受损,难以升清,无力为胃行其津液,加重水湿内停。脾脏不升清,阴火乘中,必损胃阴(津、血),胃中干涸,难以降浊。无容纳谷,脾气更伤。因此周慎斋说:“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阴则无转运。”不仅如此,胃的纳食与脾的运化,以及脾喜燥而胃喜润亦相辅相成。亦如尤氏说:“土具冲和之德,而为生物之本,冲和者,不燥不湿,不冷不热,乃能化生万物,是以湿土宜燥,燥土宜润。便归于平。” 3.1.2 脾病与胃病的特点 李杲氏云:“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关于脾病与胃病的病因虽然不能截然分开,但从临床角度看,引起胃病者,仍以饮食不节为最,或饮饱失宜,或肥甘厚味,或恣酒辛热,肠胃壅滞,胃失和降,浊气上逆,胃本多气多血之腑,湿浊积滞,化生湿热,反伤胃阴(津、血),久则脾无所禀故亦病。劳役形体则伤气,气伤久则脾必怠惰,清气不升,营卫不行,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痰浊内生,故胃亦从而病。另外情志因素亦是导致脾胃病的一个极重要因素,它主要是通过影响气机的升降使 三焦气机升降不利,从而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而病焉。 胃病则胃阴不润降,痰浊阴火内结,故胃病以痛为主,痛者不通,或气滞、血瘀、火郁、湿阻,六腑实而不满,满则胃痛。脾病则脾阳不升清,清气内郁,阴火乘中,故脾病以痞胀为甚,并兼见清阳不升之证,如清阳不走四肢的肢困,清阳不实腠理的多汗病寒热,清阳不上清窍的面色无华、头晕、食后困倦,以及乏力劳累、四肢心热等。 脾胃不和,往往脾阳不磨谷而反呈阴火伤胃阴,胃阴不腐熟水谷反呈痰饮伤脾阳。 胃病则浊气不降而胀,但胀不分食前食后,因胃中有邪气。 脾病则清气不升而痞,但痞以食后为甚,因脾不运气、不磨谷。 胃中有热则口干口苦,胃中嘈杂、吞酸,便秘。 脾阳不足则胃中冷凉,或感寒食凉则胃胀加重。 胃病多实,实在浊气,虚在胃阴。 脾病多虚,虚在阳气,实在痰饮。 3.1.3 脾胃病的治疗 由于脾与胃的生理特点及病理特点就决定了治脾贵在温脾阳(气),以升清,使脾阳气以运,清气能升。治胃贵在养胃阴(津、血),以降浊,清火降浊,胃喜润降。因此升脾阳与降胃阴在脾胃病的治疗中至关重要。胃病者恒多胃不降浊,或因食滞、气郁、痰饮及瘀血内阻,或因胃阴不足,润降不行,故表现为胃一方面不能纳水谷,或纳而不降,则胃胀胃痛,恶心呕吐,吞酸嘈杂。降胃之药虽多,然以大黄一味最佳,剂量大小可根据患者体质及大便的干稀及频次决定,其它如半夏、枳实、厚朴、沉香、代赭石、生地黄、当归、桃仁等均可辨证应用。脾病者脾不升清(阳、气),或因胃中填满,或因肝气郁结,或脾阳气妥,故表现为食后胃胀,乏力嗜睡,头闷身困,甚或泄泻、溲频等。当此之时,宜宣发阳气,使之升提,如藿香、紫苏叶、升麻、柴胡、羌活、葛根、制附片、干姜、防风等。如系贪凉恣冷而致脾阳遏郁者,藿香、紫苏叶为佳,酌加苍术、干姜、厚朴、半夏、砂仁等。如肝郁脾阳不升清者,柴胡首选,酌加枳壳、白芍药、防风、羌活等。如系暴食填胃,升降无隙,脾阳遏郁者,当降胃为先。或一吐为快,可见吐亦升发脾阳之法也。脾阳气妥者,升麻最宜,方选补中益气汤。另外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脾伤最易使脾阳郁于阴血之中,此时发越脾阳以附片最佳,但注意量不可过多,以 3~ 5 g为宜,且定要防其升发阳气过极,而致吐血、鼻衄。古人治胃脘痛有服药而大吐血,吐后胃痛如失者。我也曾有治胃溃疡而用附片4 g致鼻衄者,虽鼻衄后胃痛缓解,但应用仍要谨慎。一般附片可与大黄相配,一升一降,奥妙无穷。还有血虚阳郁者,亦于大量补血药中加少量附片发越阳气,行气活血,往往于难治性或陈旧性溃疡可治愈。另外,临证之时,还要分清脾病、胃病或脾胃合病,采用相应的治脾、治胃或脾胃同治,而且可能遇到病理相矛盾的脾胃同病,譬如脾阳虚与胃阴不足同病,脾气虚与胃阴不足同病,胃阴虚与脾虚生湿同病,脾气虚与胃中阴火同病等,一般而言,脾胃病,初期病在胃,后渐至脾或脾胃合病,初期多实,中期则虚实挟杂,后期虚多实少。3.1.3.1 初期 初期由于胃阴(津、血)、脾阳(气)尚能代偿,病理以邪实为主,其临床可表现为阴火、痰浊、食积、气滞、寒凝、瘀血,因此治疗以祛邪为务,可灵活选用泻阴火、化痰湿、消积食、行气滞、散寒凝、活瘀血等方法。总之,胃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目的是祛除胃中积滞,恢复胃的通降功能,使胃能纳、能降,从而脾能运、能升发,丹溪越鞠丸从气、血、痰、火、食、湿六郁方面组方简炼,立意创新,很有实用价值,对于胃溃疡、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以及萎缩性胃炎等病,根据气、血、痰、火、食、湿的偏重而适当增损药物,即能拈手即效。 如已用祛邪之药而邪不去者则是正气不足。中药的应用以机体为本,以正气为本,正所谓“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如果想主观地用药把邪气怎么,不借助正气的作用,因势利导排出邪气,那么虽用祛邪之药,如何能发挥作用呢?这里的正气不足在脾胃就是脾阳不运,或胃阴不降,细查在气在阴,或加温运脾阳,升清输脾,或加养阴润降,以和胃降浊。如我治一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患者,男, 35岁,主诉胃脘胀满,无疼痛,胀以清晨为甚,活动后反减,饮食尚可,大便干,约2日一行,舌淡苔薄黄,脉弦滑。初诊辨证为肝胃不和,阴火郁结,胃阴已伤。用四逆散加大黄黄连泻心汤,胃胀稍减,大便亦软。但仍口干多饮,唇上生疮,再服胃胀不减,细问才知,胃胀每于受凉后加重,食硬不消化食物亦加重。恍悟其人脾阳已伤,不能为胃磨谷。仅于前方加制附子、升麻2味, 3剂后胃胀大减,口干及唇上疮已愈。再3剂后饮食增加。另一为老年慢性结肠炎患者,反复腹泄2年,大便日3 ~ 4次,饮食不慎则次数增加,诊时脉濡滑,舌苔黄腻。用化湿之法,处以小柴合藿朴夏苓汤,便次虽减,但其舌上黄腻苔久不退去,后细诊舌苔厚而腻不浮,乃脾阳不足,中焦不运,湿浊不化之故,上方加干姜一味,舌苔渐退,服泄亦止。这二例病人的治疗均说明正气已伤,才使祛邪之法不能生效。 3.1.3.2 中期 脾胃病进一步发展,病至中期,脾阳胃阴伤损,出现部分功能失代偿,故表现为虚(脾阳气虚、胃阴津血不足)实(邪气)挟杂证型,此期大多脾胃合病,因此临床即要脾胃同治,又要扶正祛邪。
附子泻心汤:功能降泻胃中阴火,而兼升补脾阳。适用于胃中阴火郁结不降,脾阳已伤。故一方面表现为胃中疼痛,胀满,嘈杂灼热,吞酸口苦,便秘溲赤,或五心烦热,口干多饮,另一方面已有胃脘部冷凉,感寒或食冷后胃胀痛加重。本方尤适用于慢性或难治性溃疡,由于服中西药克伐日久,脾阳已虚。 半夏泻心汤:功能健运脾气,化痰降浊。适用于脾阳不运,胃津反为痰饮,胃中水谷不化,痰浊不降,胃津既为痰浊,则胃阴不足,脾阳亢反成阴火,阴火加痰上壅,脾中清阳不升,水谷停中。证见心下痞满,食后加重,便秘,呃逆,多痰等。临床可根据正邪的比例加减,如温脾阳加制附子、干姜、草豆寇。补脾气加党参、黄芪、生甘草。健脾运药加白术、茯苓、砂仁。泻阴火:其中泻心火加大黄、山栀子、生石膏。泻相火加知母、黄柏。化痰浊加半夏、陈皮、莱菔子、苍术、藿香、车前子、泽泻。降气加枳实、木香、青皮、香附。消食加神曲、焦山楂、鸡内金。活血加当归、桃仁、川芎。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杲《脾胃论》,药物由柴胡、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石膏组成。功能升发脾中阳气,降泻胃中阴火。主治脾伤清气不升,胃中水谷不运,痰浊不降,阴火乘中,表现为体乏无力,面色无华,多汗易感,头晕头痛,四肢心热,食后困倦。随证加减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为食少乏力,体虚易感,以及伴胃粘膜脱垂、胃下垂等病者有很好疗效。 加味四物汤:药物组成有生地、当归、白芍药、川芎、柴胡、枳壳、甘草、黄芩、黄连、白及。功能调和肝胃,行气活血,柔肝养胃,泻火除湿。适用于胃伤阴血不足,润降不行,气滞血瘀,阴火郁结之胃脘痛,胀满呃逆,吞酸嘈杂。对于陈旧性胃溃疡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很好疗效。 加味一贯煎:药物组成有生地、沙参、麦门冬、当归、白芍药、枳壳、川楝子、黄芩、黄连、生甘草、太子参。功能滋养胃阴,泻阴火除湿行气。适用于阴火郁结,湿浊内阻,而胃阴已伤者。证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或痞满不食,胃中嘈杂,或吞酸,呃逆。慢性萎缩性胃炎多有此证型。 3.1.3.3 后期
由于脾阳(气)、胃阴(津、血)的进一步损伤,脾阳(气)、胃阴(津、血)的功能已失代偿,故表现为虚多实少,其证型有脾虚气陷(补中益气汤证),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证或肾气丸证),气阴两虚(生脉散证),胃肾阴虚(六味地黄汤证)等。此期西医相应的病名有陈旧性溃疡、重度萎缩性胃炎、胃下垂、胃癌等。只要辨证准确,就要守方常服。 3.1.4 调五脏以安脾胃 东垣昌“百病以脾胃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此,东垣认为凡内伤之病,一般都与脾胃有关,于是主张“调脾胃以安五脏”。及至明?张景岳论内伤虚劳者,则昌“安五脏即所以治脾胃”。盖脾胃居中州,资生气血,血以养心,而心火肾阳又资助脾阳,胃阴以肾阴为本,脾阳升清需要肝气条达,胃阴润降得肺气清肃。因此,不但脾胃有病可及五脏,而五脏有病,祸必脾胃,即能“调脾胃以安五脏”,亦必能“调五脏以安脾胃”。如胃阴(津、血)不足,润降不行,胃脘胀满,饮不欲食,大便不畅,可以沙参、麦门冬、杏仁、桑白皮润肺以降胃。而脾胃不升清,乏力、头晕,可以荆芥、防风、升麻、麻黄等宣肺以升脾阳,其它如以桂枝、炙甘草温心以暖脾,以酸枣仁、远志、半夏安心神以和胃,以当归、生地黄养心血以滋胃阴,大黄黄连泻心以降胃,方如四逆疏肝以和胃,龙胆草、山栀子清肝和胃。一贯煎、芍药甘草汤柔肝和胃,八味肾气丸可通过温肾以助脾阳,六味地黄汤可以通过滋肾阴以补胃阴(津、血)等。总之,只要晓明病机,终可殊途同归。 3.2 “lfling1”: 寒热并施、升降相因、燥润相濡。 依证型决定寒热、升降、燥润药物的偏重。 关键一点,治中焦非平不可,要轻剂,不要重剂 。3.3 “aom”:3.3.1 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正确理解“通降”的含义是疗效的关键。3.3.2 治疗治法以“和”为贵 所谓“和”,调和肝脾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分消上下之谓“和”..........治胃之法“和法”全备3.3.3 苦寒健胃与清热解毒的运用①胃主消化腐熟,胃有疾,消化腐熟障碍易生“热”饮食积滞易生“热”。②胆草、黄芩等一些苦寒本身具有健胃功能。③清热解毒药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减轻细菌代谢产物对身体的中毒症状。3.3.4 “慢性胃炎”是典型的“身心疾病” 慢性不良情绪在胃炎的发病的重要病因,此即是中医所谓的“七情”致病,在此本人不作详细的论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谁说中西医在理论上不能相通呢?中西医结合绝不是简单的中药+西药!!!3.3.5 把握“四个相关” 中医讲究整体观,一脏有病全身相关,对于胃病来说重要的有四个相关 ①“胃----口”相关,一些口腔咽喉疾病可能其病原在“胃”; ②“胃----肠”相关,胃在肠之上,胃病必然肠亦病,胃病的病人多数都有大便不调的情况,或“秘”或“溏”或“泻”; ③“肝、胆——胃”相关(略); ④“脾——胃”相关(略)。3.3.6 注意古今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今天国人体质的变迁,由于饮食结构及体质的变迁,胃炎病也是变迁的。3.4 “old楚天阔”: 《外台》茯苓饮方证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方由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组成,用于中寒停饮所致心下痞满(或胸满、腹胀)、嗳气、纳差者。冯世纶老师传承其老师胡希恕经验,常以本方加清半夏治疗心下痞满属中寒停饮者。《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本方加半夏则效尤捷,不问其吐水与否,若以心胸满不能食为目的活用于胃炎、胃下垂以及溃疡诸病,均有良验。”本方与旋覆代赭汤同属治疗太阴病方,书中指出二方的鉴别:“此与旋覆代赭汤均属常用的治胃良方。本方证亦常有噫气,但患者以噫气为快,且大便多溏,与旋覆代赭汤证苦于噫气不除、大便虚秘者显异。”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同治心下痞满。但本方用于里虚寒之太阴病,半夏泻心汤用于上热下寒、半表半里阴证之厥阴病,临证不可不辨。 3.5 “511988”:慢性胃炎多寒热虚实夹杂,常喜用半夏泻心汤调理胃肠,效果不错。3.6 “”:蒲公英是一味治疗胃痛的好药,无论是急慢性胃炎及溃疡均可使用,此药苦而不伤胃气,甘寒不损正气,还有疏肝利胆作用,对肝胃失和也是良药一味,可以在各种证型之胃痛中加用。这是我实习时幸得浙江省名中医王以文之传,使我受益一生,为此我曾经在中医杂志上发表过〈王以文治胃鳞爪〉的文章。 3.7 [转帖] “Belek”:慢性胃炎名验方3.7.1 竹茹清胃饮〔组成〕竹茹12g 芦根30g 公英15g 枳壳10g 石斛10g 麦冬15g薄荷6g 白芍12g 甘草6g 〔功能〕轻清凉润,理气止痛〔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偏热者。其特征是:胃脘轻痛,咽干口苦,舌红,答黄,胃无大热,服清胃散太过者。〔用法〕水煎300毫升,早晚分二 饭前温服。每周服5剂。〔方解〕方中竹茹、芦根性味甘寒,善清胃热,止呕吵;公英甘苦而寒,清热解毒,为清胃之要药;枳壳、白芍、薄荷疏肝、柔肝和胃,行气止痛;石斛、麦冬滋养胃阴。诸药合用清胃消炎,舒肝止痛,且对幽门弯曲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以利消化道炎症。溃疡之修复。故为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偏热者之有效方剂。〔加减〕胃脘痛甚者,重用芍药(30~60g)、甘草加元胡15g;属及十二 肠溃疡者,加儿茶10g、瓦楞子粉15g,去石斛;口渴者,加生石膏15g,渴止即去之;便干者加全瓜萎20~30g;呕吐者加生姜 10g。〔按语〕慢性胃炎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肝郁化热,横犯脾胃;嗜食辛辣,烟酒厚味,皆可滋生胃热。单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多有不效。热郁中焦有轻重之分:重者胃脘灼痛,口渴口臭,恶心呕吐,尿黄便秘,石膏、知母、芩连、硝黄清下可除;轻者,脘部热痛不重,口干而苦,常日久不愈,用上药则过犹不及。对此,本方最为适宜。 考方中芦根、公英皆可食用果腹,对人体无害自不待言竹茹枳壳轻清之品,对胃气也无大碍;石斛,麦冬,甘寒而润,轻清润胃,且无滞隔、腻胃之弊。总方,本方用药轻灵,清热而不伤胃,养阴而不恋邪,且无壅滞之弊 有病可治。无病可养,寓治于养之中,故为治疗胃炎、溃疡偏热者之良方。3.7.2 砂半理中汤〔组成〕清半夏9g 制香附9g 高良姜9g 炒枳壳9g(或炒枳实)砂仁9g(打碎) 〔功能〕理气散寒,和胃止痛〔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临床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泛酸暧气,或吐诞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用法〕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分。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二次,日服一剂;分二次温服。〔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可做为肺胃痛之主药。该药外用能愈合创口,不留瘢痕,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用。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入肾,因此可做为肾胃痛之主药。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放做为脾胃痛之主药。香附舒肝理气,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效果。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细末,温开水调服,每服6克,日1~2次,以巩固疗效。〔加减〕本方为治疗胃痛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酌加药物。3.8 [转帖]“cxiaohan”:温补法治疗慢性胃炎3.8.1 概述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50岁以上的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慢性胃炎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如药物、微生物、毒素和胆汁返流等的经常反复侵袭,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虽然病因不明,而病理过程基本相似,由轻到重,由非萎缩到萎缩,呈进行性发展,炎症性变化包括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病变范围主要在腺窝层,由于胃粘膜的再生改造,腺窝层的剥脱变性和坏死,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形成萎缩病变为主的慢性胃炎。温补法即根据疾病的虚寒属性,建立的以温补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法。可以用于多种疾病治疗,在慢性胃炎中也有非常明显效果。温补法开始使用于非常久远的时代,以张仲景为代表,处方主要有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和当归建中汤等,临床用于各种慢性胃肠疾病属于脾胃虚寒者,疗效明显并且安全稳定,至今仍被大家推崇。3.8.2 虚寒性慢性胃炎 的诊断标准:3.8.2.1 首先必须符合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分类复杂,基本是以胃镜诊断为准。3.8.2.2 必须符合脾胃虚寒标准: 关键就是胃脘部(上腹)反复或胀、或痛(可以是胀、隐、烧灼、刺、冷)及与进食有明显关系的不适,同时可以伴随有进食减少(纳呆、纳少、纳减等)、畏惧进食(冷辣刺激及油腻),不喜多食,喜欢温性食物,多数伴随有嗳气、冒酸、烧心、胸痛、早饱(稍食即感饱胀),可以因为病程长短而各异。 舌象:舌淡,苔薄白。脉象:弱,或者细可以伴弦,或者沉弱。3.8.2.3 伴随以下现象:倦怠疲乏、头昏头痛思睡、神差、口淡无味。3.8.2.4 应该排除以下情况: ①消化性溃疡:必须做胃镜排除。 ②外科情况:根据病情特点,可以选择做胃镜、超声波、X-线摄片等检查,排除胃肠肿瘤、肠梗阻、腹部肿瘤等。 ③部分内科疾病表现为慢性胃炎者必须排除: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症、低血钾、炎症性肠病(包括克隆氏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多数有腹部胀痛及大便异常)等。 ④精神因素必须排除:消化门诊病人最多精神心理因素,需要根据相关知识予以排除。3.8.3 辩证的关键 ①胃脘胀或伴痛,喜温暖揉按;②口淡无味,纳差,早饱,畏惧进食;③舌淡,苔薄白,脉弱;④不应该出现大便明显异常(便秘或腹泻),或者病情缓解与排便矢气有关,不会出现情绪波动加剧病情变化。3.8.4 治则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消胀(止痛),益气补虚3.8.5 处方3.8.5.1 处方一:半夏厚朴汤加枳实白术汤加减(适于早饱、嗳气、冒酸、烧心明显者) 方药:法夏15~20g 厚朴15~20g 紫苏叶15~20g干姜10~15g 茯苓10~15g 枳壳10~50g 生白术15~30g槟榔15-30g 炙甘草10g剂量调整:法夏15g~30g,嗳气冒酸严重、咽部痰涎多者用至30g茯苓 便溏或者苔腻时用。 枳壳 剂量范围可从10~50g(王再谟教授单次用至100g),关键要视患者气血盛衰及个体敏感度而定。 生白术 便溏时应改为炒白术,15~30g,大便可用至50g。 槟榔 纳不香、口淡无味及腹胀程度加减,明显多用即可。3.8.5.2 处方二:桂枝加芍药汤加木香、川椒(适于胃脘痛为主者) 方药:桂枝10~30g白芍15~30g干姜10~15g大枣15~30g炙甘草10g木香15~20g川椒5~15g剂量调整:大枣 饥嘈明显者可用至40g。川椒 腹痛明显者可用至15g。3.8.5.3 变通两方如见倦怠疲乏明显,可以加黄芪30~60g、党参20~50g;腹胀明显,后方可以加枳壳、生白术、厚朴;畏冷(四肢逆冷、畏冷食、畏油腻食物等)明显者,可加制附子10~30g。舌苔厚腻、便溏、口淡无味者,可以加用茯苓、砂仁、白蔻等。 如果见口苦、口臭、甚至潮热汗出等,多属于胆胃不和,食积化热,胃气上逆,可以用半夏厚朴汤、保和丸或枳实消痞丸加减治疗;便秘明显,干结不畅时,可以用泻心汤,必须牢记不可过用泻下太久太重,否则损伤正气,反而不利病损修复。3.8.5.4 注意要点由于脾胃疾病临床变化复杂多端,慢性胃炎只是其中之一,虽然常见,仍然只是豹斑而已。临床时,仍然要紧紧牢记脾胃结构生理是其基础,病损就是基础的损伤,病变只是病损的表现,而个体差异、先天禀赋、居住环境变化、年龄性别、观念信仰、人文宗教、地区习惯、健康理念等等的不同,导致我们看到的脾胃疾病表现千差万别,或典型或非典型。医学知识是不断丰富,多样的新学科不断出现,目前的医学信息已不是一个人穷其一生可以掌握的了,故医生的职业决定其终身学习,永远都需要处在进步中,否则随时都有可能补淘汰的可能。3.8.6 按语3.8.6.1 疗效评价:慢性胃炎的治疗疗效多数是以病员感觉为标准的,遗憾的是,由于消化检查技术难度大,技术水平要求高,大多都有介入不适情况,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而且,疗效实际是需要复查既有检查进行比较的,我们应该尽量以此为参照。我们应该遵循病理疗效第一,镜下疗效第二,病员自我感觉病人第三,医者观察第四的疗效平价原则,对自己所取的疗效进行平价,如果能进行科学量表分析比较,目前相对比较理想。3.8.6.2 注意事项:临床需注意慢性胃炎的治疗不仅仅是药物的问题, 基础治疗也非常有用,饮食是第一位的,正常饮食产关键,应该强调定时、定量、定种类等的作用,不必以流质饮食长期食用,这非常不利损伤修复,在治疗的同时,强调营养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流质饮食是无法满足的,必须牢记。对于刺激性食物、油腻性食物、过多食物等的摄取应该予以减少甚至避免,考虑虚弱因素,过于强调补养,需注意脾胃运化能力,否则有害。4 针 灸4.1 “allennewton”:慢性胃炎可参TCM病证胃脘痛、纳呆、痞满、嘈杂、积食、呕吐等范畴。饮食(饥饱过度、饮食不洁、肥甘厚腻、生冷辛辣)、外邪(风寒暑湿燥)、情志、虫积等内外合邪,长期客胃,致胃脘失和(失于荣养,升降失司),或继之它脏紊乱,如肝郁、脾困,久则中气亏虚,类状频频。鉴此,个人以为,肺为娇脏,胃亦然矣。临床辨证,潜习楼下高人方药妙手,仅从外治问道。4.1.1 个人所喜不外阳明相关特定穴,足三里(胃合/胃下合/四总)/中脘(胃募/腑会)/胃俞(胃俞,与中脘俞募配穴)/章门(脾募/脏会)/梁丘(胃郄,急性发作佳)/冲阳(胃原)/丰隆(胃络,与冲阳原络配穴)/合谷(大肠经/四总,上下配三里)/公孙(八脉交会,通冲脉)/内关(八脉交会,通阴维)等,余见证配取。 ①风寒邪胃(良附丸证):隐白(脾井)/手三里(此二穴见:【东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九.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足三里/大椎/合谷温针灸,中脘温和灸15-30min; ②脾胃虚寒(理中丸证):足三里/内关/三阴交温针灸、针用补法,气海/关元灸盒灸或隔附子(饼)灸30min; ③热邪扰胃(清中汤证):悬钟(八会之髓会,见:【元】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足三里(双向调节)/厉兑(胃井,泻热)/内庭(胃荥,泻热)/合谷,针用泻法,15-30min; ④胃阴亏虚(沙参麦冬汤证):足三里/三阴交/平补平泻,30min;又,可以益胃汤成分煮粥,食疗; ⑤肝火犯胃(龙胆泻肝汤证):太冲(肝原)/阳陵泉(胆合/胆下合,八会之筋会)/阴陵泉(脾合)/内庭/章门,针用泻法,30min;⑥湿困脾胃(二陈平胃散证):丰隆/阴陵泉/三阴交/中脘/胃俞⑦食滞伤胃(保和丸证):配神阙,天枢;神阙隔盐灸,中脘/天枢向神阙平刺0.5c,足三里/合谷可稍重刺激,30min。又,顺时针轻手法摸腹100~200次。 ⑧瘀血客胃(失笑散证):血海/阴郄(心郄)/内关,针用泻法,30min,配王不留行籽压贴耳穴(胃/神门/心/脾);4.1.2 引申: ①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急取地机(脾郄)/梁丘/足三里/合谷,指针重手法按压,当然得排除合并溃疡穿孔等急腹症。 ②偏方:面粉炒糊,兑水饮服,个人以为类似硫糖铝、Al(OH)3等胃粘膜保护剂,服后敷于受损粘膜表面。 ③曾亲闻不止一例多年老胃病者,未经标准化治疗,亦自愈耳,或此病随时间有自愈性?4.2 “wangjo731”: 医案一例 刚刚读研的我,坐火车回家。长途卧铺,非春运,人不是很多。正在和别人闲聊时候听到通知,需要医生赶往某某车厢,有一腹痛的病人。本来还想着我没有执业医师证,不太想去,但患者所处的恰好是我所在车厢,且隔了几个床位。还是立即赶了过去。 患者青年女性,既往有慢性胃炎的病史,此次疼痛部位是剑突下,触诊,腹肌非常紧张,墨菲征及麦氏点无压痛。 当时身上没有带针,患者双侧梁丘较足三里压痛更为明显,但患者穿牛窄裤,梁丘不太好按压,只能用手按压足三里,大约1分钟,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嘱咐其下车后去正规医院行胃镜明确下诊断,建议其当地找中医治疗。后来还来了两位医生,都是西医的,对治疗经过大为赞叹,满足了自己的小小虚荣心,呵呵。 5 现在研究5.1 “mingfa”: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为深入开展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CAG)的研究,笔者对80年代以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45首现代验方的用药进行了统计分析,按中药的功效分类整理,药味和频次排在前4名的依次为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补气药、化湿化痰药。其中活血化瘀有丹参、延胡索、莪术、没药、蒲黄、当归、川芎、五灵脂、三棱、乳香、红花等20余种。把现代对于CAG的治疗用药与古代医家对于痞满的治疗用药比较,差异很明显,最突出点就是活血化瘀药在CAG的中医药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5.1.1 病机分析与治疗方法 CAG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病,从古代医籍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气滞(胃气阻滞)乃是胃病的主要病机及重要环节,这一点已不难理解。但是,血瘀在胃痞(CAG)病因病机的地位与作用又将如何呢?CAG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或其它慢性胃病发展而来,病程绵长,病情迁延反复难愈,这种长期的病变过程就为内伤、外邪等诸多因素导致血络瘀阻奠定了基础。胃为多气多血之腑,以通降为顺,情志、饮食、劳倦诸因损伤导致胃病,无论是虚是实,均可使胃气阻滞,和降失司,而后气滞血亦瘀滞,而致瘀阻。实则食滞、湿浊阻遏气机,或肝气郁结,气郁日久,而致血病;或胃中有热,热可灼津,热邪久恋,血受熏灼则易凝结瘀塞。虚则阴虚阴津不敷,胃膜失去津液濡养,胃壁脂膜干槁不荣,犹如旱野龟裂而血行淤滞;或中气虚损,运血无力,则胃络血行不畅;或气虚及阳,寒自内生,阳虚寒凝而胃络瘀阻。又古人有训,久病入络,络伤则血痹,络道阻塞而成瘀。此外,CAG作为虚实夹杂之证,病久多见脾胃虚弱,而脾胃虚弱与气滞血瘀每每互为因果,脾胃愈虚,则气机不畅,胃络瘀阻益甚;其血不得调畅,则脾胃升降难复,中州益损。 对CAG血瘀病机的轻重与层次的认识,胃病离不开胃气阻滞这一病机,气滞则血行不畅。笔者认为,胃络血瘀的形成与发展也是由渐而盛,由轻而重,由浅入深的,这也符合血瘀是指血液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这一概念,这与一般所讲的胃脘刺痛、吐血、黑便之瘀血阻胃之证是有区别的,前者病情为缓,尚处发展阶段,后者病势为急,病情较重。但CAG的血瘀病机进一步发展、恶化,并非出血,也可出现痰瘀互结,发生恶变。 CAG的血瘀证候还是明显的,常见的。如胃脘疼痛虽不若消化性溃疡那样规律和剧烈,但痛有定处,久延难愈,所谓久痛入络,久病留瘀;胃脘痞满久治叠治不解,这也与血行不畅有关。而最常见也最有诊断价值的血瘀征象,是CAG病人大多见舌质紫暗或暗红,或淡暗,或有瘀斑,具有普遍意义。固然,CAG的血瘀证候并不多见,但笔者觉得,CAG的血瘀病机也是在长期的病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且胃的生理病理特点也决定了与气血的运行关系密切,因此不必拘泥于既往的瘀血证的全部症状和体征,所谓“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对于活血化瘀治法,根据其药物的作用程度进行分类,这在CAG的活血化瘀治疗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将活血化瘀治疗药物分为三类:(1)养血和血类,如当归、丹参、鸡血藤、芍药等;(2)活血祛瘀类,如蒲黄、五灵脂、川芎、延胡索、郁金、红花等;(3)逐瘀散结类:如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穿山甲、水蛭等。由于CAG的病机特点即是虚实夹杂,因此必须针对病人体质状况、病情轻重、证候情况确立标本缓急,选择恰当作用程度的活血化瘀药,使用之有功且患者能够接受,这极其重要。 在正确选用不同作用程度的活血化瘀药治疗CAG时,必须考虑以下各方面的因素。其一,CAG患者在病情证候上虚实主次之分、标本缓急之别,因此,实证为主者,应以攻为主,选用活血化瘀作用程度较大的药物,如活血逐瘀之类;虚证为主,则选用活血化瘀作用程度缓和的养血和血药物,否则病人难以接受,且于病无益。其二,根据具体病情及证候不同,必须结合其它治法及其药物,这样有二方面作用,一是增加活血化瘀作用的程度,如结合理气法、温阳法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血遇寒则凝,遇温则行”等等。二是照顾病情的需要,针对兼有湿热及气虚、阴虚等证者结合使用化湿、清热及益气、养阴之品,这样才能有益于治疗,减轻、消除症状,为患者接受,否则事倍功半甚至有害无益。如脾胃虚弱的CAG患者,单用或过用活血逐瘀之品,则每易出现腹部隐痛,大便溏薄之中气益损、不耐攻伐之症。因此必须结合健脾扶中之品,攻补兼施,方能奏效。5.1.2 伴随病变的病机认识和治疗 CAG的伴随病变极其常见,而且很多,在CAG的中医药治疗上,对其伴随病变的治疗往往占有重要甚至主导地位,伴随病变得不到确切、妥当的治疗,CAG的治疗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更难以根治。从临床胃镜检查看,CAG多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或合并消化性溃疡以及胆汁返流性病变。从粘膜病理活检看,腺体萎缩的病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而其中的不完全性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和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均属癌前期病变,应引起足够重视。一般CAG多由CSG发展而来,因此CAG病人伴有CSG是最常见的。从病机与辨证上讲,CAG多虚实夹杂或以虚为主,而CSG多以实为主,此“实”是主要表现为肝胃气滞、湿热中阻、气滞血瘀等证候。在症状上,常出现明显甚至较剧烈的疼痛、痛胀并见,或以痛为主,故治疗上须标本兼顾,或治标为先,以调理肝胃气机、清化中焦湿热、活血通络等通降法治疗为主,这样方能缓解患者痛苦的症状,长期稳定地接受治疗,逐步深入。其次,胆汁返流在CAG病人也极其常见,它可引起返流性食道炎、CSG等,患者常表现为肝失调达、胃失和降、胆随气逆或痰热中阻的病机和证候,出现胃脘烧灼感、烧心、恶心、泛酸、口苦等症状。一般治疗上多结合疏肝利胆、和胃清热之法,采用小柴胡汤、温胆汤等方药。第三,临床可以见到CAG与消化性溃疡并见的病人,尤其是胃溃疡病人,这类病人中往往查出有中、重度萎缩伴中、重度肠化、不典型增生的病变,治疗上较为棘手,尤其是长期应用治疗溃疡病的西药抑酸剂,对CAG及癌前病变治疗无益。患者多见不规律的疼痛、胀气等症状。笔者体会,这类病人的治疗一般着眼于以下三方面:(1)脾虚。脾虚是溃疡病发病的关键,也是溃疡病和CAG久病不愈的病理因素之一,因此在症情允许的情况下,要适量地加入益气健脾之品,如生黄芪、炒白术等;(2)气滞血瘀。气既阻滞是胃病的病机特点,并贯穿病变始终,气滞所及的脏腑主要病在肝胃。溃疡的产生离不开气滞及血、胃络瘀阻、胃膜溃烂之机,而CAG本是病程久延多瘀之证,因此调气活血、肝胃并治也是治疗用药重点之一;(3)湿热。这类病人在病程的反复迁延中多出现湿热中阻之标象,因此二陈、藿佩、芩连等清化之品须常用之。第四,对属于癌前病变的肠化、不典型增生的治疗,笔者认为,应根据CAG的症状表现、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抗癌中药,做到既要抗癌,又不伤胃气,不伤正气。一般抗癌中药复方多采用活血逐瘀、清热解毒、化瘀软坚或结合扶正等治法,常用药物如莪术、三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石见穿、白英等。5.1.3 CAG的疗程与用药剂型 CAG是一个病程很长而且较为难治的慢性胃病,其治疗上,症状改善尚较容易,若取得胃镜及病理上的良好效果则较困难,尤其对肠化、不典型增生要有所突破,如攻难关。一般病理学上认为,萎缩腺体的重建需3~5个月,因此治疗CAG的疗程较长。多数医家主张以3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轻重,治疗观察1~3个疗程不等,即3~9个月进行复查判断疗效。当然,对于重度萎缩或伴重度的肠化、不典型增生则宜延长疗程,长期坚持定期复查判定病情。 笔者临床体会,CAG的给药剂型以浓缩煎剂或冲剂、膏剂较为方便适用。CAG患者多为中老年,有的患者病程长达数十年,体质较弱,特别秋冬之季时,结合运用中医膏方,达到保健强身、抗病延年的作用,极为合适。在使用膏方之前,多着意对脾胃湿热、痰湿之邪予以针对性治疗,即所谓开路放药,以改善脾胃运化功能,利于吸收,而后予以膏滋处方。处方的用药仍坚持攻补兼施,以补为主,寓通于补的原则。补,主要是补气阳,补阴血;攻,重在理气活血,通降导滞。常用药物有西洋参、北沙参、潞党参、太子参、石斛、麦冬、黄精、山萸肉、枸杞子、潼蒺藜、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山药、川楝子、枳壳、砂仁、佛手、白花蛇舌草、丹参、莪术等,根据情况选用10~20味,1料相当于汤剂10~30剂,制成蜜膏,早晚各服1汤匙,温开水冲下。优点是明显改善患者的体质状况,调节胃肠功能,并使CAG病变减轻。 6 名医临证精髓6.1 “上善若水”:归纳整理“董建华教授对慢性胃炎的辨治”6.1.1 合生理通降乃治胃炎之*** 慢性胃炎有多种分类方法,但临床普遍采用的还是胃镜形态分类法,即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三者均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的范畴。前贤治胃,常以升阳益气为主。李东垣创补中益气汤,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方剂。至清?叶天士,始倡养胃阴之说,用药甘凉濡润,补东垣之所未逮,但用药仍以香燥升发为主。董建华教授集几十年临证经验,认为通降乃治胃炎之***,胃为水谷之腑,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而邪气犯胃,胃失和降,从而脾亦失运,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气滞、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相因为患。概言之,慢性胃炎不论寒热虚实,内有郁滞是共同的。实者壅而失降,虚者则滞从中生。因此,董师在治疗上强调一个降字,胃气下行,则有效验。疏其壅塞,消失郁滞,并承胃腑下降之性祛郁生新。若气滞实证,予理气通降。药用:苏梗、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砂仁、香橼皮、佛手;即使脾虚气滞,亦是先用香附、苏梗、陈皮、香橼皮、佛手、槟榔行气通降,后酌加小量黄芪、党参、甘草顾本补虚,反收以通为补之效;若胃中灼热,大便秘结,则用通腑泻热,取效最捷。药用:酒大黄、黄连、黄芩、瓜蒌、大腹皮;若胆胃不和,胆汁返流,则予降胃利胆,则胆汁下行。药用:苏梗、香附、陈皮、莱菔子、大腹皮、连翘、厚朴、枳实;若胃阴不足,舌红少津,予滋阴通降。药用:沙参、麦冬、丹参、白芍、石斛、香橼皮、佛手、枳壳、香附;若中气不足,脘腹痞满,宜升清降浊,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香橼皮、佛手、大腹皮,名为加味补中益气汤,疗效更为明显;若湿滞中焦,舌苔厚腻,予化湿通降。药用:藿香、佩兰、半夏、厚朴、滑石、通草、大腹皮、清豆卷、荷叶、苏梗;若气滞血瘀,舌黯有瘀斑,予化瘀通降。药用:丹参、酒大黄、砂仁、降香、川楝子、延胡索、蒲黄、五灵脂、九香虫、刺猬皮。在通降胃气时,十分重视疏肝气以调畅脾胃之气机。在生理条件下,气机升降,脾胃为枢;在病理条件下,气机怫郁,以肝为首。治胃不忘调肝已成定则。脘胀胁满,宜疏肝和胃,常用四逆散加减;恶心呕吐,宜平肝降逆,用旋复代赭汤;肝胃阴虚痞满,宜柔肝和胃,用一贯煎加减。故慢性胃炎的治疗应以通降为***。6.1.2 研病机主张胃热学说擅用清法 胃脘痛的病机,中医历来多从脾胃虚寒论治。慢性胃炎亦不例外,《素问?举痛论篇》所述诸痛原因,以寒邪最多。“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李东垣《脾胃论》亦指出:“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张景岳更明确指出:“三焦痛证因寒者常居***,因热者十惟一二”。因此,近代医家治疗慢性胃炎多宗此说。如“胃其为病,伤阴者有之,伤阳者为多”(上海中医杂志,)”。“胃痛寒热虚实都有,毕竟是以虚寒证最为多见”(中医杂志,):19)。董师认为,脾胃虚寒学说在内伤病中固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目前慢性胃炎的治疗应着重研究胃热学说。早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就指出:“火郁之发,胃痛呕逆”。《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朱丹溪亦说:“病得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叶天士进而指出:“考内经诸痛,皆主寒客,但经年累月之痛,寒必化热”。但由于脾胃虚寒学说盛行,胃热的观点并未引起临床重视。直到幽门螺杆菌被证实为慢性胃炎的致病菌之后,胃热学说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董师早在幽门螺杆菌被发现之前,就根据临床观察,提出胃热学说,主张慢性胃炎的治疗要注意清热。他指出,《脾胃论》的成书年代,正值战乱频仍,饥饿冻馁,虚寒证的表现自然会突出,但现在的胃炎患者,多是恣食厚味,饮酒过度,胃气壅滞,郁而生热,再复餐寒凉生冷,或感外邪,郁闭气机,助热为毒。在内,就表现胃粘膜充血、红斑,甚至糜烂,在外,就表现胃脘灼痛,舌红苔黄,这和虚寒证的表现迥然不同,郁而化热的证型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再进温补香燥之品,势必加重病情,久治不愈。因此,董师适时地提出胃热学说。胃炎若见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宜通腑泄热。药用:黄连、黄芩、酒大黄、栀子、枳壳、槟榔、香附;若胃热口渴,舌红少津,宜清泻胃热。药用:石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仰卧起坐以后腹肌疼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