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和奥地利和德国的关系比起来哪个强一点

德国的彼得?布鲁姆来自莱茵兰-普法尔茨。在超市,当他需要一个“Tüte”(袋子),得用奥地利的正确说法“Sackerl”(袋子)。除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感到郁闷,彼得还感受到了德国人与奥地利人之间“由来已久的敌意”。有时奥地利人会傲慢地对待德国人,那种情况下德国人常常会一时激动反应不当。布鲁姆觉得这可能是萨尔茨堡方言的原因。萨尔茨堡方言常常给德国人留下“又传统又落后”的印象。

在萨尔茨堡的大学里,18000名大学生中有五分之一都来自德国。但在布鲁姆就读的莫扎特音乐学院,导演与戏剧专业课程的学生比例却与此相反:40名学生中只有六分之一是奥地利人。就读布鲁姆所在大学的德国人如此之多,是因为在德国,学生们理想的专业没有足够的大学名额。

本文此次介绍了5名德国大学生,讲述他们在这个拥有好玩啤酒名和超甜草药柠檬水的国度如何生活,看他们在奥地利讨厌什么又喜欢什么:

我要劝告每一个搬来奥地利的德国人:从老妈那儿带面包来吧,其实德国和奥地利之间没什么太多区别,不过奥地利的面包可真贵啊。其他方面我就没什么要抱怨的了。因斯布鲁克是个舒适宜人,竞争压力也不大的地方。在这里,我感觉不到什么就业压力,大学的学习也既简单又惬意,所以我还挺适应这里的。这年我参加高考以后,德国心理学专业的大学录取名额限制要求高考成绩达到1.1,当然我没考到那么好的成绩,而因斯布鲁克的大学在成绩上不要求这个。

搬来这里之后,我最先想到的居然是:天哪,我来的这是什么地方?坐落于山谷之中的这座小城简直是个微型宇宙,人们严重与世隔绝。他们完全不关心未来世界的趋势,而是更乐意胳膊下夹着滑雪板乘公共汽车去往最近的滑雪道。

敌视之类的我还从来没遇见过,只是从别人那儿听说而已。不过,尽管如此,我的朋友圈子几乎都是德国人。这并非我有意决定,而是事情自然而然就那么发生了。

“Grü? Gott”是我来奥地利之后最先学会的。每次去商店我都会说Hallo,然后马上就露馅了,有时对话会显得怪怪的。任何人去了其他国家都得学说比如“你好”、“请”、“谢谢”之类的当地标准用语。德国人来奥地利也不例外。

萨尔茨堡是个超棒的城市,只是,偶尔我会感觉这座城市似乎总在沉睡之中。晚上11点之后我就只能乘出租车回去。刚搬来的时候,发现超市只营业到晚上6点,我不得不调整自己习惯这些。我是从柏林来的,在柏林即使半夜以后也能随处弄到牛奶。

我从来都不想离开柏林,可是我已经三次考试不及格了。整个德国我想学的专业都没法被录取。但在萨尔茨堡几乎所有大学都承认我的学分。

我主要都是和德国同学在一起。但这并非出于对奥地利人的反感,只是因为我们德国学生每逢假期都会回家,而奥地利人还会彼此碰面。这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凝聚力。对我来说这也没什么糟糕的,因为大学结束之后我肯定还会回到柏林。

我和绝大多数萨尔茨堡人交往起来根本没有任何问题,我来自图林根南部的一个村庄,我们村庄只有480名居民。我搬来这里是因为我的大学课程非常特别,这是一种双轨制,除了学习我还顺便在此工作,在双轨制的大学课程方面这里也跟德国不太一样,我的雇主也换人了。在萨尔茨堡,我可以好好的对此尝试一番,因为这座城市几乎只靠旅游业为生。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当地人也对我非常欢迎。也可能是因为我名字的缘故,我叫弗兰茨?约瑟夫,听起来不那么像德国的名字。

我觉得德国人和奥地利人之间只有一点小小的但很微妙的区别:奥地利人更随便一些。可能只是因为,我和许多巴伐利亚州南部的学生一起学习的缘故。在巴伐利亚州,人们那种老套的德国规矩体现的比较明显。相比德国,我在这里的学习也更为轻松,而且大学讲师刚好是德国人。

因斯布鲁克对我来说就像个真正的家。我来自南巴伐利亚,离这里不过一个半小时的出租车程。我不想仅在一个每位学生只是一个学号的大学里生活,我更愿意去一个小小的、像家一样的大学,在这样的大学里,教授会熟悉每位同学,于是,我找到了这里。

我觉得因斯布鲁克也没那么不出名,我经常在街上遇见各种人,我的朋友圈子三分之二都是奥地利人,只有三分之一是德国人。但我也有优势,因为巴州方言刚好跟奥地利德语比较像,我还有个来自德国北部的女性朋友,她有时就没法理解奥地利人在说什么,此类的语言障碍我就不会遇到。这种彼此相似的方言都是相通的。

有奥地利人说,维也纳人脾气比较暴躁。这种说法并不那么正确。最近,有位女士踩了我的脚,我还没开始抱怨她就跟我道歉了,我觉得这件事特有意思。我真的喜欢维也纳这座城市,维也纳人也包括在此,和他们一起可以谈论水平高超的艺术以及非常有深度的话题。

我来自伍珀塔尔,那里是座非常适合工作的城市。那里的人们很少对艺术之类的内容感兴趣。伍珀塔尔的人非常真诚,每当出现问题,他们总会跟你直说。而维也纳人则比较含蓄。

我觉得自己的大学学习不像德国的同学那样紧张。他们经常抱怨在大学必须要做的事居然多得难以置信。虽然我要做得也不少,但我还可以在剧院工作或是导演自己的戏剧。如果我在德国的话,这种情况估计根本不可能发生。

本双语文章的中文翻译系沪江德语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沪江德语!中文翻译仅代表译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另外,差别大主要在口语,文字上没大分别,三个国家普通出版物,常人从语言角度很难区别开来。当然我也见过瑞士出版的“我手写我口”的小刊物,好比香港报纸上“广东话”专栏,能懂口语,读来也不费事。以前在正字法里,瑞士的拼写有点特别,比如用ss和ae,oe,ue等,因为在打字机年代,瑞士人所用要考虑到法语区和意大利语区的需求。在词汇方面,瑞士德语吸收了不少法语词汇,比如自行车Velo(Fahrrad),可能星期六Samstag,我怀疑最早也是从南方(包括瑞士)用起的,今天在德国用Sonnabend的估计也比较少了。语法上,我自己没考究过,但知道瑞士德语的语法相对比较简单(比如时态种类少),据说还更为古老。

德国和奥地利的关系,就不用多说了。以前都是德意志第一帝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大家都知道,希特勒就是奥地利人,一战后奥地利主动要求和德国合并,但是英法代表协约国坚决反对而作罢。二战时德奥合并,在德国国防军进驻奥地利时,不但没有遇到任何对抗,而且受到很多奥地利居民的欢迎。举行公民投,居然有99.7%的奥地利人赞成德奥合并。

二战德国战败后,同盟国一方面说是德国侵略奥地利,但是一方面又把奥地利当做轴心国处理,并没有把奥地利当成是被侵略国,同盟国以后矛盾有点无耻。

我一直都觉得二战的时候除了像中国,埃塞俄比亚芬兰等这些真正的被侵略的国家是正义的以外,其他的没有什么区别,不要忘了二战是一战的继续,一战的性质双方都是不正义的(除了赛尔维亚),苏联是什么好货色么?和德国瓜分波兰,侵略芬兰,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当时就算是德国不打苏联,苏联也早就计划好了打德国,只是德国先下手为强而已。

言归正传,当年俾斯麦统一德国,虽然普奥战争,普鲁士赢了,但是只是取得了对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并没有实力吃掉奥地利,奥地利以前太强大了,哈布斯堡家族奥地利帝国盛极一时。普鲁士崛起之前,奥地利是德意志各诸侯国无可争议的霸主,也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大帝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奥地利和德国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