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个孩子打棒球的画面写牧童改写成一篇短文文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小学生新看作文辞海大全.doc 3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小学生新看图作文辞海大全
看图作文是什么
一、基本概念
1、什么是看图作文
所谓看图作文,就是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和命题的要求,写成一篇作文。小学生看图作文,大多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
而看图写话,是小学低年级开展看图作文前进行的最初步的训练,能有效培养初入学儿童观察客观事物的能力,对提高孩子认识句子和段落,以及篇章之间的关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表面看来,让孩子用几句话或一段话说明单幅图或多幅图很简单。其实,要想达到既准确、又生动有趣 效果,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万里江河始于点滴,简单的看图写话,可以练习孩子运用词语、句子的能力,也是写好看图作文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比如:看图,这个画面,因为说有前后画面的提示,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写法。(图)
1.小花猫爬到鱼缸前要捉鱼。
2.下午,妹妹一个人在家,看到小花猫悄悄地爬到桌上,要捉鱼。
3.下午,妹妹在客厅,看到小花猫在鱼缸旁边走来走去,想捉缸里的鱼,妹妹急急忙忙地说:“小味,不可以哦!”
又如:(图)
看图,画面上是一株兰花,孩子也可以写出不同的句子来。
例1.这株兰花真美丽。
2.这株兰花多好看,每一朵花都灿烂地开着,就像在微笑一般。
3.这株兰花真漂亮,每一朵花都开得很灿烂,每一朵花都送来了芬芳的香味。
以上的例子中,因为是看图写一句话,我们只要求学生在叙述中展示事情、物体的部分内容,而不需要深入到前因、后果、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等内容,所以在这些画面里,只要孩子叙述清楚,前后表达合理就算合格,当然他们能加上一些比喻、拟人等写法更好。但是,如果我们的要求变为看图作文,那么,就会要求学生丰富自己的想象。除了叙述画面正在发生的场景,还要有之前和之后的变化,需要开头和结尾,整个文字就会有很锪补充。
简单地说,低年级的看图写话,是为了高年级的作文写作打基础。因此,在低年级的写话训练中,就要教学生把握住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话写完整。等到孩子进入了二年级,就已具备了写完整话语的能力,而且,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有了明显地提高,这时,就要进入看图作文的阶段,在写具体、写生动上面下功夫了。
看图作文,图画是写作的根据。所以画面的内容必须要看仔细。如果在看图时马马虎虎,一看了之,结果写出来的内容与画面出现偏差,这样的看图作文是不成功的。所以看图作文中要仔细看图,一看画中的人物(或其他物体),它是什么形态、怎样的动作、神情如何;二看周围的环境,怎样的自然景象,地区情况如何之看发生了什么事。
比如:(图)
仔细看图,图上有男女两个孩子,男孩子撑着伞,女孩子手握一样东西遮在头上;正是下雨的天气,男孩的神情是在想什么:想去与她共伞呢?还是任她淋雨?结果怎样呢?
放学的时候,正逢天下大雨。我背着书包撑着伞,走在回家的路上。走不多远,看到前面有个与我年纪差不多的女孩子。她穿着短袖衣衫、短裙子,左手握着塑料包遮在头上,右手擒着裙边,身上已经淋湿了。我想雨淋透了会生病的,就跑过去与她共伞。她看了看我,笑嘻嘻地说:“小弟弟,谢谢你!”我听了,心里甜滋滋的。
雨哗哗啦啦地下个不停。我撑着伞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前面有个女孩子,一手将塑料包遮在头顶上,一手擒着短裙的裙边。我想这样淋下去,她会成为落汤鸡,就想上前与她共伞,可是想到她是女孩子,给同学看见了多难为情;再一想,一旦她淋出了病来呢?我还是鼓足勇气,快跑几步,与她合撑一顶雨伞。
看图作文,不仅要仔细看图,写作的时候还要忠实于图意,不能离开画面的内容来写,同时,还得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来写。
比如:(图)
画面上风吹落了树叶,一个人抱着头在跑,一个孩子躲在屋里。这幅图上没有画出明确的地址,究竟是在乡村呢?还是在城镇?这就可根据自己的生活来确定。风这么大,可能是台风,这就可以用自己的见闻来充实。那个人拖着头在跑,那么其他的人呢?这也可以作补充。所以看图作文,也需要自己有生活积累。
今天风真大
今天风真大!
天灰蒙蒙的,狂风卷着尘土,树叶和纸片在马路上横冲直撞,电线“呜呜”作响,小树被刮得直不起腰来。
大街上,一位大姑娘怕吹乱头发,双手抱着头。小伙子们用手按着帽沿,弓着背,弯着腰,艰难地行走。顺风的骑车人用不着脚踩,好像被一位力大无穷的巨人推着向前飞驰。风越刮越带劲,刮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连最贪玩的小孩子也躲进了屋里。
今天风真大
天,说变就变,昨夜还月明风轻,清晨却大风呼呼,像跑急的老人喘着粗气。大树被吹得摇摇摆摆,好似醉汉走路跌跌撞撞。行人,有的抱着头,怕吹乱长发;有的迎风弯着腰,衣襟(jīn)吹得啪啪响。我坐在屋里,正好是星期天,用不着去顶风上学。风越刮越大,一阵又一阵,我似乎感到屋子在摇晃哩!此时,电台正在播放防台防汛的紧急通知。噢,原来台风要来了,怪不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3页15页13页17页13页13页11页作文讲座作文_初中作文_初一作文_32800字作文_作文大全_作文范文_百度文库·作文
专题二十二 理性认识高考作文
[考点要求]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E 。
[考点阐释]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 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授之以渔摆脱依赖
人活世上,总有自己的追求。总有自己的理想,想做大事业,想登上顶峰。然而,人性的深处,总有那么一丝慵懒。明知守株待不来兔,却总想天上掉馅饼。于是,长辈怜悯后辈奋斗不易者,总是千方百计给自己的后辈开辟前路,寻求捷径,殊不知,捷径尽头,总有一头猛虎,要你付出更大的代价。
捷径易走,人生难求。滚滚红尘之间,许多人摆脱了对上辈的依赖,不懈地摸爬打滚,努力接近人生的巅峰。他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汗水,却阅尽了世间沧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他们走过了崎岖艰险的人生之路,却览遍了大好河山,鸟语花香。一路的美好,皆尽收眼底。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在告诫为师者:引导学生前行时,要点到即止,指示一条明路,却要学生独自前行和摸索,最后得到属于自己的成果。为师者如此,为人父母者又何尝不是此道?母鹰总是毫不留情地将小鹰抛出巢外,老虎在年幼时便要惨遭父母遗弃。引到适宜处即放手。这是大爱,是情至深处似无情的大智慧。
倘若为人父母者毫无原则地溺爱,为子女亲手铺平开道,规划人生,子女一直活在父母的庇佑之下,又怎能一展翅膀,搏击社会的风风雨雨,领略世道的苦辣酸甜?倘若为师者一路带领学生前行,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学生又怎能独立思考,独立去解决困难,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创新之路?
更甚者,就如那古代故事所说的饭来张口的儿子,母亲出远门前做一张饼挂在儿子的脖子上,儿子不会做饭,甚至不会用手举起饼来吃,只会啃到嘴边的食物,最后落得了个凄惨死去的下场。活在父母庇佑下的子女,倘若有一天,父母离去,无非就是坐吃山空,败光家业,落了个穷困潦倒干干净净。这并非耸人听闻,而确确实实是许多富二代的最终结局。一直走在老师的老路上的学生,最终不过是师长的一个复制品。没有自己的成就,那就只能活在老师的阴影下碌碌无为了。
捷径易走,而代价如此惨重,不如自己动手,求一场丰衣足食的人生。与其将后辈护在身后,亲历亲为地为他们开辟前路,不如放手,远观他们披荆斩棘,并在山穷水尽时给予明示。与其守着父母的丰厚家产,不如自己另立门户,享受一场属于自己的成功。比尔·盖茨早早就散了自己的万贯家财,而儿女们无一垂涎这唾手可得的财富,都已经寻到了自己的路途,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前辈不留财富,因为授之以渔。他们不接受前辈的馈赠,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人生。授之以渔,为后辈指示一条明路。放手任其经受风雨的洗礼,摆脱依赖,独自行走,让一路的经验累积成看破红尘的睿智。一路艰辛铸就了风雨不惊的平稳。最后,站在路的尽头,即使没有轰轰烈烈,也能笑对命运,不留遗憾。
评点:授之以渔是方法,摆脱依赖是结果;授之以渔是条件,摆脱依赖是必然,生存能力需要长辈授之以渔,也需要晚辈自强不息,摆脱依赖。文章思维缜密严谨,能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所在,并提出解决办法,较之泛泛而谈就进了一步,何况反面事例警人,结尾处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一、考场作文的特殊性
考场作文的本质是炫示,是才华的恰当显露。先看下面这一篇文章:
一分钟,一辈子
他五岁的时候,全家搬迁到香港,他在一所小学读书。可他实在太调皮了,上学第一天,他竟把同桌的女生辫子给剪掉了。院长极为恼火,罚他打扫一周的清洁,他却利用这个时间,到后山的树上偷吃桃子。父亲不得不亲自到书院道歉,并为他支付罚款。
然而这样类似的恶作剧却比比皆是,父亲每周都要接到好几个投诉,当然也免不了来回奔波,但纵是如此,父亲每次来学校,脸上的表情总是不卑不亢,他从没有因为有一个调皮的孩子而羞愧。
十三岁,他迷恋上了武术,他开始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来学习。十六岁,他为了替班上的女同学讨回公道,对一帮混混大打出手,伤了两个人,也因此被勒令退学,他决定到美国去求学。父亲指着他房间里的大沙包说:“你什么时候能在一分钟内把它打破,你就能走。”他惊讶地张大了眼睛。
,是的,一分钟。'父亲微笑着说,,对别人来说也许要用一辈子,但你只能用一分钟,因为你与众不同。'
父亲的话他牢牢记在心里面。接下来的时间,他开始疯狂地训练,因为他知道,他的人生命运,将在一分钟内决定。
三个月后,父亲给他换了一个新沙包,并在一边按下了秒表。一拳,又一拳,他几乎使尽了全身的力气。最后一记重拳,沙子,砰'的一声向外倾泻而出。
他成功了,十八岁那年,他如愿以偿地来到了他们的旧金山。攻读哲学心理系。
三十岁,他回到香港。虽然他卓绝的武艺赢得了很多人的一致好评,但在电影界,他还只是个新人。他所能做的唯一工作就是跑龙套。
次年九月,好友将他引荐给大导演罗维,罗维早就听说了他在美国的种种事迹,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仰慕已久,有心让他担任自己的新电影的男一号。
但是导演的决定遭到了一致反对,毕竟这是一部凝聚了大家数年心血的新作,却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担任主演,人们都接受不了。
为了说服大家,罗维只好通知他来公司,把剧本扔给他:,你需要多少时间来参透剧本?'他以少有的严肃而认真的口吻说:,一分钟。'他的回答令所有人感到惊讶。他接着说:,这事是这样的,对别人来说或许需要几周的时间,但我只有一分钟的时间。我的父亲曾经教导我,要想有出息,就必须把别人的一分钟当成自己的一辈子来慎重对待。'
接着,他拿出一个秒表,开始计时。一分钟后,他来了一段即兴表演,虽说内容有所出入,但他却把郑潮安这个人物的性格演绎得活灵活现。
他就是李小龙,这也是他返港拍摄的首部影片:《唐山大兄》。影片上映两周就创下了两百万港币的票房收入,这在当时的香港电影史上还是第一次。
态度认真,言谈谦虚而自信,这就是李小龙的处世哲学。平心而论,一分钟和一辈子差距何止千
万倍,但只要把每一分钟都当作能改变一辈子命运来慎重对待,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完成,什么抱负不能实现的呢?
表面看来,这是一篇相当励志的好文章。不过,这样的成文方式并不适合考场,即使硬要给这篇文章套上“专注执着”“认真”等类似的话题作为标签,也仍然会给人一种生硬的套作之感——作文从头到尾描述一个故事然后在结尾处得出一个观点:要怎么样怎么样。实际上,文章中这样的人为设置悬念、故作深沉只会让人心生反感,且从文章本身看,就是一个人物素材。
(一) 写作方式不同
文学创作是相对自由的、个性的、主动的,想不想写,写什么,怎么写,自己可以选择、决定;可以查阅资料,可以反复修改琢磨,可以与人交流。而考场作文则处处受制:不仅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和字数限制,而且只能独立完成,不得借助外力;只能按要求作文,而且又按统一的标准评文。始终是被动的、选择甚少的写作。
(二) 阅读对象不同
文学创作的阅读对象具有广泛性、多层次性,任何人都可读,且可以长时间地、反复地读,但不求所有的人都认可,而考场作文的阅读对象多是语文教师或高校中文系教师,甚至只是一群研究生,阅读对象的范围小,阅读层次也相对固定。因此,考场作文要给人良好的阅读初感。
(三) 写作目的不同
文学创作,或为自我,或为人生,或为社会,或为艺术本身,终为情感的宣泄,精神的抚慰,灵魂的净化。按照巴金的精辟见解,,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但考场作文的目的却是极其功利的——为了分数!为了在高考作文中拿到较好的分数,要在短短的时间内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构思、行文,自与文学创作不同。
(四) 写作状态不同
文学创作准备充分。往往是情郁于中,有感而发,心情也轻松自然,可以完全沉浸在写作世界中。而考场作文的准备却是临时的、仓促的。所考的作文题以前未曾潜心思考过,写作中又要不断跳出来自检自审,看看是否扣题,是否妥当。因此心情难免紧张,能力发挥多受影响。戴着镣铐跳舞,难以舞出极致。 二、高考作文的得分要点
由于阅卷的特殊性及各方面存在差异等原因,考场作文评分标准也存在着差别,同一篇文章判定的分数也可能会相差甚远。因此,优秀的考场作文应做到:
,切合题意”是考场作文高分的底线。“切合题意”就是指作文要完全符合命题者的设计意图。“切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切合“命题要求”,或所提论点切合所供材料,或文章内容在话题范围内。比如,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立意就限制在“诚信”的范围内,集中在“诚实、守信用”的内容上,可以谈“诚信”的本质,可以谈“诚信”的意义、价值,,,,但如果由“诚信”游离开去,大谈“良知”,大谈“做人的道理',则偏离题目的设计意图了。二是切合,注意',,注意'部分的要求,都是明确限制的,如果违背这些要求,轻则扣分,重则满盘皆输。如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若立意为,当今社会诚信不如奸伪吃香',那就危险了。切题应做到:
作文内容与所供话题或材料有实际的本质的联系和契合,而不是貌合神离。
作文内容与所供话题或材料有明显的相似语句。
作文的标题、开头、主体段落、结尾等处处都应体现命题寓意。
考场作文不能像某些作家的手稿那样,龙飞凤舞,尽显个性。考场作文还应该明晰,能让人迅速
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及文采、创新点等。
1.书写清晰
评分标准中专门列有“卷面分,5分”一项。书写清晰要求做好“三清”:笔画清、字形清、卷面清。笔画清,要求使用的笔要出墨畅、色泽浓,建议使用钢笔、油性圆珠笔或签字笔。字形清,要求每一个字要写得工整、大方。笔画不要缺损,不要过分牵连,枝蔓',要让人一看便能认出是什么字,万不可让人去猜字。卷面清,要求整个卷面干净、整洁,没有墨团,没有公路网般的连线。
2.主旨突出
《围城》几十万言,最后汇成一句: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几十万言,最后汇成一句话:生命不能承受的是轻而非重,生命恰恰是因负重才有意义。考场作文自然也应如此。800字最好可以浓缩成一句话,即主旨突出。主旨句或在开头,或在结尾,或在某一段段首,或独立成段。总之,主旨句最好放在显眼的位置,而且对主旨句的表达要清晰而机智,让人一看便有拍案之感。
3.结构严谨而清晰
结构严谨是指文章各主要段落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要有逻辑性,而不能是散乱的、随意的。如果文章某段去掉或者改变其在原文中的位置,而不影响原文的整体性,那一定是文章结构松散、不严谨。
结构清晰指的是要让人容易看懂文章写什么,文章的思路是什么。考场作文最忌讳头绪多、段落间无逻辑。
4.语言流畅
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一切思想感情最后都落在语言表达上。因此,考场作文的语言首先要求表述精练,句子短小,成分清楚,让人一看便知其意。切忌让人“回读”,容易被认为此文语言含混不清。
5.感情真挚
真,指的是所写为所想,是生活中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不虚假,不故意“高大上”。
挚,指的是感情深切,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令人共鸣。
孟子说“充实谓之美”。古人写文讲求凤头、猪肚、豹尾,其中“猪肚”就是强调文章内容要充实。考场作文在切题、明晰之后,还要注意充实。充实能显示作者丰厚的积淀,而积淀的丰厚是语文功底深的表现。因此,旁征博引、信息量大的作文令人青睐。
充实主要体现在三方面:①素材丰而不滥,素材要充足,但又不能以堆砌为能事;②技法多而善变,修辞手法、表现技巧丰富多样、灵活多变;③语言醇厚不浮,遣词造句能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也就是说,在达意之外,还有一种信息——文化在流淌。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前句是说积淀,体现在文章里,就是充实,但充实还不足以成为一流文章,如果充实得自然,充实得简约,充实得高妙,那才是好文章。这就需要后句的“八斗文才”了。文才在文章里体现为文采,在考场作文里体现为两个方面:①话语机智;②文辞形象。即要做到话语有机智感,遣词生动,尤其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功夫要下得够;造句造得别致,句子成分倒错组合,诗意盎然;修辞用得精彩,比喻的喻体出人意料,排比的语句铿锵有力。
创新是时代之需要,时代之趋势。作文无创新点,很难到达峰顶塔尖。考场作文最好能在某一方面有创新处,或观点新,或体裁新,或素材新,或构思新,或语言新。当然,,新”是相对的,创新不代表可以打破一切,不遵循规范。创新除自我创造外,还可借鉴别人新的东西,借鉴新东西,也是一种创新。这要求有前卫的阅读和把握,争取脱颖而出。
那么,要如何按照以上的标准来写作高分作文呢?实际上,高分作文是有迹可循的,那就是高分作文的“七度”标准:
1.扣题的明晰度
所谓“扣题的明晰度”,就是指扣题一定要明晰地呈现出来。考场作文扣题,不仅仅是逻辑意义上的扣题,更要注意形式上的扣题,即作文必须要在适当的位置借助一些言语手段。如题目、题记、开头、段首、段尾、过渡以及结尾等地方,明确地点明命题的关键词。
2.结构的清晰度
所谓“结构的清晰度”,就是指作文的结构一定是逻辑严密且容易把握的。文章开篇就提出观点并点题,接下来分段落进行论述,层层深入,清晰可循,这就是结构的高清晰。
3.表达的审美度
考场作文越来越重视语言表达能力,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往往通过优美的语言来打动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那么如何使考场作文的语言“美”起来呢?可以从几个方面做起:修辞并用,追求音韵美;整散结合,追求参差美;倾注真情,追求内在美;引用诗文,追求文采美;幽默诙谐,追求情趣美;锤炼词语,追求严谨美。因此,复习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在语言表达上狠下工夫;字斟句酌,精心锤炼语言;精雕细刻,遍开文采之花。
4.视角的独特度
所谓“视角”,就是指看问题与事物的角度。同是一幅店前酒幡风舞的图景,人见之却不同:有人说是幡动,有人说是风动,有人说是心动。角度不同,结论便不同。结论独特者,必是所持角度别致者。画一幅“深山藏古寺”,平庸者总是画成深山里露出寺庙一角飞檐,创新者却画深山脚下一僧人临溪挑水。平庸者仅见“深山”与“古寺”,创造者却凭“古寺”见了“僧人”,于是从僧人角度下笔,正好契合一个“藏”字。每一个问题或事物都蕴涵着许多角度,有的角度明显,有的角度则潜伏,平庸者见人之所见,创新者见人之未见。
5.立意的深度
立意深刻,思想独到,这是文章出彩的手段,但难以做好的。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没有一定的积淀,处理问题的践行不多,很难做到深度立意。多看,多想,懂得思考之道,这便是深度立意的三个重要基础。所谓“多看”,指多看一些思想性强的文字。所谓“多想”,就是要多拿着问题分析,不轻易表态,多形成判断。所谓“思考之道”,就是指要掌握一些科学有效的思维技术与方法。
6.感情的热度
“情”这个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都是文人墨客讴歌和赞美的对象。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感情的文章是难以打动读者的。所以考场作文要想拿到高分,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写得感人,让动人的情感去感动人。感情有冷峻、平和、热烈之分,考场作文最好让感情热烈一点。情感表达得热烈,有利于读者快速把握文章的观点倾向。文章的情感可如李白诗文般豪迈奔放,亦可如杜甫般沉郁顿挫,切忌把文章写得如同白水,令人“饮”而无味。
7.逻辑的力度
逻辑是人的思维的周密性的一种体现。在作文,尤其是议论文作文中,须做到如下要求:
(1)要多角度、多侧面地论证论点。比如要证明“勤俭并没有过时”的论点,可以从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今中外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一面镜子、我们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整体并不富裕等多角度、多侧面来论证。
(2)论点和论据之间要有合理的联系。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不仅要充分,而且和论点之间要有合理、必然的联系。不仅材料如此,对材料的分析也应该如此。否则,论点就不能得到充分、有力的证明。另外,总论点与分论点之间、各分论点之间也要有合理的联系,要有一定的统一性。
(3)说理要辩证。比如对待“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问题,什么样的书要求甚解,什么样的书不必求甚解;同样一本书,在什么情况下要求甚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求甚解,要辩证地分析。
(4)推理过程要严密。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在论证过程中,不管运用哪种推理,都要严密,不能留下明显的漏洞。请看下面《人生的注脚》的原稿与修改稿,在对比中理解七度高分作文标准:
专题二十三 审题立意
(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淡抹了年华
17岁以前的我,想哭就大声地哭,想笑就大声地笑,真是不知愁滋味。
那时的我,敢这么说,还不懂得什么叫做忧伤。周围有很多好同学,可以让我不开心的时候随意,打骂'以消心头之气,可她们的脸上却依然绽放着最美丽的微笑,无论我怎么任性、怎么胡闹,她们都会最大限度地包容我,也许她们会因为我过分的蛮横而生气,没关系,她们第二天照样会和我继续疯玩打闹,然后再继续忍受我的,无理取闹'。
所有的东西都是在远去之后才想转身再重复一遍来路。
在一家杂货店遇到小学时的同桌,其实,我一眼便认出了她,只是名字记不得,模样不如从前,路边疾驰的卡车掀起满地灰尘,我低头绕开,转身装作不曾认识。
远隔人海我回望,发现她望了我一眼,两人默默地背道而驰。原来她也当我是个陌生人。
时间是最无情的刻刀,雕刻着我们岁月的流逝,却不允许你做任何的缅怀。无聊时,经常翻着手机通讯录里滚动的同学的名字。内心总会有一瞬间的冲动,想按下绿色的电话图标键,但最终还是迟疑地把手僵持在半空。手机却突然响起,屏幕上显示着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我又惊又喜。你说:,我想打耳洞已经很久了,你到底什么时候陪我去啊!不知道要和最好的同学一起打吗?我等你很久了!',白痴啊!你着什么急?马上放暑假了啊!到时候一起去。'
这是我们曾经有过的默契,我相信它还在,所以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当过尽了千帆,你还在我身边。还有什么好奢望的美好呢?'
我又想,有些东西是没那么容易就被时间打败。比如我们在不同的地方看同一部电视剧,当看见女主角离开男主角时,你发短信跟我说:,有些人我们不能拥有,却终究要学着放手,但有一些人,你打也好骂也好,他永远不会离开。'
我知道你是在告诉我你一直都在。我们心里都很青春,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我们不得不接受生活带给我们一切伤害,然后我们才能无所畏惧地长大。
淡抹的年华,清新怡人。让我们的美好年华刻进这永久的同学关系中,走在岁月的光影里,照亮我们彼此的前程吧!
评点:1. 新颖的角度。文章以“淡抹了年华”为标题,意在告诉我们,良好的同学关系即使被时间淘洗,也不会被人遗忘,留给我们的都会是清晰美好的回忆。
2.唯美的抒情。文章以散文化的语言,唯美的抒情,给读者呈现了“我”印象中“淡抹了年华”的清新怡人,而不是悲伤的调子,把良好的同学关系的回忆变成了一篇唯美的诗歌,读给我们听,让我们体会同学之间的关系多么值得珍重啊!
3.巧妙的构思。文章紧紧围绕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来行文,但又不拘于此,善于在关节点处语出惊人,如,所有的东西都是在远去之后才想转身再重复一遍来路',不仅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也是这篇散文的,神'。
一、供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 审题原则
1.审清材料
所给的材料中往往隐含着一些命题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意图挖掘出来,并据此确定作文方向。,审材料'的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审清材料中的思想倾向。即材料中暗含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讴歌什么、鞭挞什么,等等。
2.审清提示语
作文题目中的提示语,起着引领思维方向的作用。审提示的关键在于围绕提示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与所给材料相似、相反、相关、相连的作文素材。例如江苏某年作文题提示语:“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个提示可以让我们联系到“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如果注意到“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这一句,扣住“生命”的概念,应该写得更深刻,更有价值。
3.审清标题
首先应分析标题的结构及其内涵,然后从相近相反的两个角度扩展联想,确定写作的范围。
4.审清要求
题目对写作有哪些要求,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
5.审明题材
为了防止“移花接木”,命题对取材范围有所限制,一般体现在时间、空间、数量、人称以及材料的性质、类别、范畴等方面。
6.审明体裁
近几年虽淡化了文体意识,但不等于不要文体,因“文体不符”而失分的情况不在少数。
(二) 审题方法
1.结构切入法
结构切入法通过分析标题的语法结构来捕捉命题的意图,确定自己的思维走向。标题的结构有独词式、短语式、单句式、复句式等。复句式的如:入乎其内,出乎其外(2005·湖北卷) 。从历年高考作文题看,供题作文以独词式、短语式和单句式为多。
(1)独词式。
这类题中有的内涵是显豁的,如“杂”(2003·上海卷) 、“忙”(2004·上海卷) 、“习惯”(全国高考题) 。有的是隐含的,有一定象征性、比喻性,如“季节”(2007·福建卷) 、“脸”(2005·江西卷) 、“肩膀”(2006·江西) ,对于这类题目,不能只关注到它的字面意思,而应该关注其内涵。
(2)短语式。
①主谓短语。
谓语部分往往是重点,也是题眼。如“我能”(2007·辽宁卷) ,重点在“能”,,能”是自信,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②动宾短语。
在这类题目中,宾语往往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往往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如,回到原
点”(2011·广东卷) ,,回到”是重点,是“回到”而不是“到”,为什么要“回到”?怎样“回到”?再如“拒绝平庸”(2011·江苏卷) ,重点在“拒绝”上,为什么要“拒绝”?不“拒绝”会如何?
③偏正短语。
中心词是写作对象,修饰限制性词语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它也往往是题眼。如“好奇心”(2008·江苏卷) ,重点在“好奇”上;再如“北京的符号”(2006·北京) ,重点在,符号'上,要写出北京的,符号'是什么,为什么,它有什么历史文化意义。,跑的体验”(2005·湖南卷) ,重点在“体验”,即“体验”是什么?“体验”的过程是怎样的?
④并列短语。
这类题目要注意两个并列内容之间的联系,而不能只写一面。如“语言与沟通”(2004·广东卷) ,重点要写两者有怎样的联系,为什么有会这样的联系,要如何正确利用两者的联系?再如“忘记和铭记”(2005·四川卷) ,既要写到“忘记”又要写到“铭记”,还要写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3)单句式。
这类题目本身往往含着观点,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如果没有特别指出可以逆着题目的观点,那么一定要顺着题目的观点写。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全国高考卷) 、“今年花胜去年红”(2005·辽宁卷) 、“我想握着你的手”(2006·上海卷) 等。
作文题目的形式、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一一穷尽,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体会每一种题目的特点。
2.挖掘题蕴法
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作文题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如“花落春犹在”这个题目,在审题时不能简单地把“花落”理解为“花朵的凋零”、“春”理解为“春天”,而应该挖掘其隐含的比喻义。“花落”应该理解为“应时而生的美景、人物、机遇的逝去”,而“春”可理解为“象征一种朝气蓬勃、生机旺盛的永恒精神”,这样中心就可以定为“某种美景、人物、机遇的逝去,但那种朝气蓬勃、生机旺盛的永恒精神犹在';又如,画一扇窗给自己”中“窗”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窗户,而应该挖掘它的深层含义,可以理解为“心灵的窗户”,也可以理解为“在遇到挫折、失败时给自己带来希望、信心的窗户”等。
又如话题“我生活的世界”,分析题意得知,这道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写作提供了较为广阔的选材空间。这“世界”,有“大世界”的种种感召,有“小世界”的点点关爱,它们共同构成了具体的生活环境。生活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会,离不开时代,离不开对当今世界的认识、理解和感悟。通过题意分析,行文时可以写物质世界的丰富,也可以写精神文明的进步;可以写国家的
发展、家乡的变迁,也可以写亲人的温暖、校园的苦乐;可以写实实在在的人生,也可以写虚拟的网络世界。
3.添加语素法
有些命题作文,例如词语或者短语式的命题,可以用“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审题。如“美文如画”这个题目,在审题时我们可以在“画”的前面添加一些语素构成,美文如一幅山水画、美文如一幅写实画、美文如一幅水墨画'这样一种情境,以此来丰富自己所要论述的中心,注意在审题时要尽可能多角度地添加,以便从中筛选一些作为文章的分论点。
4.化大为小法
有些命题要求比较宽泛,也有些命题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在审题时要能化大为小,虚实结合。如“我的精神小屋”这个题目,内容较宽泛,提供了较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有时也令人无从下手。这时就要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将“精神小屋”具体化、形象化,理解为,一间装满梦想的小屋、充满亲情的小屋'等等。当然也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需要化实为虚,进行抽象概括;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则需要虚实结合。如,我想握住你的手”这个题目,其中标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身边的事或人,如“同桌”“父亲”等;也可以虚指一个抽象的事物,如“节约”“诚信”“青春”等。
(三) 立意方法
1.小中见大法
,回到原点”中的“原点”,如果理解为生活中一个实实在在的显性的,起点'或,源头',那难以在发展等级上得高分。如果小中见大、以小写大,那么就能深刻地展现思维的深度,写出一篇立意深刻的文章。所谓立意深刻的文章,就是能让人始终谈论和面对的文章,就是在现实世界中让人们不断较真的文章,就是让人无论如何探讨都不能得出完满答案的文章。它可以是人性,可以是生活,也可以归之为哲学。人性是简单而又复杂的,生活是相似而又不同的,这些可以用哲学中的三句话概括: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莱布尼茨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此,写作时可以尝试着从这三个哲学的角度去思考任何一篇作文的命题。
因此,在,回到原点”的例子中,可以有以下的立意:
既然“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那么我们不就可以畅谈起点与道路,在人生旅途中去追寻道路的起点,不就可以审问源头与河流,于滚滚河流中逆流而上,追寻历史的源头,不就可以厘清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根本,,,,
既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那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原点,每个人的原点各有各的精彩,每个人回到原点的心态与姿态也应各不相同……
既然“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逝者如斯,那么什么是岁月的坐标中心呢?今天一头连着过去,一头连着未来,今天就是坐标的中心。回到原点,就是回到今天,珍惜今天,活在当下,,,,
广东一考生
头顶着灰白的天空,穿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是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的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觉膜,也敲打着我的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
评点:这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以第一人称,书写“我”回到孕育自己“人生第一
课”的西关老屋的所见所感,将个人生命的“原点”与岭南文化的“原点”融为一体,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识。
文章从两个层面描写“回到原点”:实写“回到”老巷,虚写,梦回'老巷;实写个人出生和童年的,原点',虚写岭南文化的,根',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2.化大为小法
有些文题或话题的范围很大,可以表现多个主题,难以把握方向,较难落笔,这时可以用“化大为小”的方法,把宽泛的话题转换成若干个“小话题”,转化成具体的人、事、物、理,然后从中进行筛选,选取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去写。请看下面这篇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的作文:
高四的世界依然很美
那是个夏天,,,,
还没来得及忧伤,我就加入到高四的部落——复读生的世界里,天是蓝的还是灰的,我似乎已麻木了。回拒了母校的挽留,毅然去了一个被称为“阳光监
狱”的补习学校,希望那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可以帮我减轻些压力。
遴选落地,复读高三,面对的是什么我早想到了:懒
惰、疲惫、恐慌、压抑、厌倦,,,,我不知道能否将他们一一摆平,我
只知道要奋力抗衡,要格外珍视这也许是最后一次的宝贵机会。
我是痛哭过长夜的人,不敢分享周围那些清澈如水的纯洁心灵们的快乐,在集体中我是孤独的。尽管终有一天会将生活中本真的情调还给自己,但我知道,那不是现在。
看书、做题、记笔记,常常累得茫然,却分明能够感到一种心灵的快慰,在忙碌的追求中缓缓升腾。因为生命没有像握不住的沙,在平庸与浑噩中白白地流逝。
新的生活世界里,努力做个新人,是每天对自己的祷告。清晨,我会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安排在一张纸上,哪怕吃不上饭也要逐项画上我落实的记号。躺在床上享受着实现了自己目标的满足。踏实地入眠,去做一大串新鲜而古怪的梦。
高四的世界很彷徨。紧张的时候,这个世界哀叹声多过笑声,迷惑的眼神游离在教室、操场、饭堂,不甘失败的热血在体内降温,挑战自己的对手竟是自己。
是的,人生到了最难熬的时候,自己叫什么有时都想不起来。
痛苦地挣扎在这个世界里……
,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入九霄'。这是朋友送我的一副字联,不时像一只温暖的手抚摸着我内心的痛伤。
把自己交给健康,在高四的时间病不起!把疑惑和苦恼交给老师,他们会情愿充当我的精神垃圾桶。高考的确曾经将我打倒,但它永远不会将我打败!
沉淀记忆,过滤叹息,真男儿从地狱走来!
这一年是艰辛的,因为改变不是那么容易做到,走到最后失去了想象中的激动与喜悦,却是从未有过的平静,也许这就是一年中我所获取的吧。
再一次走向六月的考场,我心无悔,六月的阳光灿烂,我坚信。
人生的得失不必在意许多,只要每一段的生命历程的流连与驻足都付出了真诚,那么瞬间便是永恒。有这份自信陪伴,努力却不功利,刻苦却不痛苦。
高四的世界依然很美!
评点:“我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很广泛的话题,如果面面俱到,泛泛写来就不易把握。采用化大为小的方法,则容易得多。小作者通过叙写高三重读的所谓,高四'生活的片段,由,追悔—慨叹—欣慰'来表露心理变化的意识流程,显得具体真实,感人至深。
3.由表及里法
即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其本质。有的作文话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据“实”写来,就事论事,不但思路拓展不开,而且立意层次较低。但是,在立意时,如果化实为虚,由表及里,展开联想和想象,跳出材料的束缚,运用隐喻、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借助虚拟的“形象”来表达中心,就可以迅速打开思路。
小议“浅阅读”
阅读,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阅读,可以激发人的志趣;阅读,可以活跃人的思维,,,,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读书的方法都要求我们读书时要精读、细读、深阅读,要求我们必须“细嚼慢咽”,这就势必要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然而,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这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时间就是分数,时间就是前程,时间就是未来。因而学生都不愿将太多的时间花费在阅读上,久而久之,,浅阅读'便在学生之间流传甚广,那么,,浅阅读'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我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对于一个身在考场的人来说,你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深阅读;对于一个身在高三的人来说,时间不允许你去深阅读。因而在时间紧迫时,我们只能浅阅读,只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虽说,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但对于压力逼迫的高三学生来说,追求一种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兴趣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而,对于,浅阅读'和,深阅读'的看
法,主要在于你个人的态度和需要。
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泡茶的过程。
在酷热的夏季,满头大汗的你最需要的就是一杯清凉的食盐水,因为它不仅可以帮你消暑降温,还可以补充你体内缺少的盐分。这就像是考场中的,浅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自己所需的答案。然而在严寒的冬季,瑟瑟发抖的你最需要的则是一杯温热的茶水,因为它可以驱除你体内的寒气。这就像是闲暇时的“深阅读”,慢慢品尝作者的思想,方能获益。因而在阅读时,我们应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到底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
其实,我们阅读就是为了陶冶我们的情操,激发我们的志趣,活跃我们的思维,丰富我们的知识。虽然我们的目标相同,但达成目标的方法却不计其数。因而在阅读时,我们要根据我们的需要来选择阅读的方式,比如,浅阅读'还是,深阅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这“黄金屋”和“颜如玉”需要各自的需求来追求,因人而异。
评点: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作者从生活实际出发,对现实生活中只能“浅阅读”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从而论证了“我们应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到底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这一观点。作者正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深层剖析“深阅读”与,浅阅读'的关系,可见立意高人一等。 二、供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 审题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于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
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
因为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尽可能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二) 审题立意的方法
1.概括中心法
概括中心点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
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例?】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简析:对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它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或主旨:①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②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分析关键句法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从而正确立意。
【例?】 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简析:分析这则材料时会发现其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可以立意为:①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②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3.分析情感法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情感倾向,此时,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例?】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趋之若鹜的好事之徒。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简析:此则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的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很显然作者是对想接上断臂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的。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
4.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例?】 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简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由此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5.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 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等等。从材料中提取出各立意后,考生应根据自己的能力,话题的大小等各方面因素来选择其中的一个立意进行写作。
【例?】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简析:这则材料,可以采用多向辐射法进行立意:
(1)横向立意(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申)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
(4) 类比立意(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致富。
6.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例?】 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简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由小猫联想到人,如青少年;由饲养小猫的主人联想到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7.分析关系法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 、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 、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 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 等。对材料内在关系的分析,可以从因果、条件、对立、相似等方面考虑,从而找到立意角度。
10】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简析: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也就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别的。这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可从同学的角度去劝导、教育“儿子”要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而在“花销紧”和节约上大做文章,就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8.寓意剖析法
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是一则寓言、一个故事、一句诗歌、一则成语或谚语等。正确分析并领悟它们蕴涵的寓意,是审题的关键所在。
【例(11)】 赵国有个人,因为家里的老鼠成灾而吃尽苦头,就向中山国要来一只猫。这只猫很会捉老鼠,但也很爱吃鸡。过了一个多月,他家的老鼠确实没有了,可是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为这
件事发愁,对他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说:,这个道理你是不能懂得的。我们的祸害在于有老鼠,而不在于没有鸡。老鼠吃我们的粮食,咬坏我们的家具器皿,我们就要挨饿受冻了,这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为什么要把猫赶走呢?'
简析:面对这则材料,常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悟不出寓言的主旨,也提炼不出论题,只好按原故事的框架重复一些诸如“儿子不太懂事,不知老鼠的危害比猫大,因此要赶走猫是不对的,留下猫是正确的”之类的话。二是片面地抓住一点就随意引申发挥,提出,重要的是改造猫'之类的问题,认为,老鼠虽然可恶,但猫也有很大缺点。儿子要赶走猫固然不对,而父亲的那种‘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思想也是消极的,为什么不能对猫进行教育改造,使它只能捕鼠而不会咬鸡呢?'这种说法虽不无道理,但却没说到点子上,因为它提炼出的论题并非故事中心、寓意所在。
因此,必须从总体出发,既考虑到寓言各个部分所包含的小道理,又横向联系,综合分析各“小道理”之间的关系,再推导出全篇蕴含的“大道理”,综合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提炼出确切的论据。如此例题可以这样分析:
①猫能捕鼠,又要咬鸡,证明事物往往不能十全十美,总是有利有弊。②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但这双方却不是等量平均,而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譬如那只猫,能捕鼠是它主要的积极的一面,而咬鸡则是它次要的、消极的一面。③处理事情既要有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不要绝对化,又要防止那种中庸、骑墙的态度。
寓言性材料作文,不但要揭示材料的本来意义、比喻意义及其寄托意义,而且要联系实际,运用辩证的思想把握其引申意义和现实意义。
9.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例(12)】 材料一: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的圈套。当断臂的维纳斯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趋之若鹜的好事之徒。他们提出了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异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一种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二:有一次,记者问棒球明星史蒂夫·加里威:,你从来没有哭过吗?'史蒂夫回答说:,是的,我从不掉泪。'记者又对他说:,我认为你倒不如像大多数人一样,有时不妨也掉掉泪,这样才能证明你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喜怒哀乐的人,一个感情丰富的男子汉。'
简析:从表面上看,这两则材料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之处。显然,材料一中的好事之徒和材料二中的记者都是求同心理在作怪。这就是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据此可以确立这样的立意:①做事要克服求同心理;②不可用狭隘的经验看待世界和生活。
【例(13)】 材料一: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材料二: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者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做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简析:材料一中五个例子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于是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材料二中两例子,①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②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个例子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结果都是一样的——未能如愿以偿,究其根本都是因为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专题二十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著名作家近日在自己的一篇作品中写道:“在宁夏的西海固,在贵州的偏远山区,在四川小凉山的深处,到处可以看到,大人和小孩子,只要吃饱了,就会很安详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盹,万事不挂心,目光温和得如新生羔羊,,,,”这位作家用很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他很欣赏的“很穷但很快乐”画面。
你同意这位作家的抒情吗?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抒情的看法。
你的快乐谁做主
深圳某中学 衣非
甜蜜、温和、安详、新生的羊羔,,,,这位作家调动了自己每一个最抒情、最诗意的细胞,给我们描绘了某些边远地区的人们安详得让人哭泣,温暖得让人激动的画面。
他们似乎很快乐。
他们让我们想起了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快乐:颜回在陋巷一箪食一壶浆地吃了上顿没下顿却不改其乐;庄子宁可乌龟一样“曳尾涂中”也不衣着光鲜地去庙堂做官;陶渊明宁可拍屁股回家种豆也不受上级的官员的鸟气……那些边远地区的人们也许一生也没走出过大山,但他们也正因此少了诸多欲望的骚扰,我们大可不必,不堪其忧'。燕雀不知鸿鹄之志,但鸿鹄安知燕雀之快乐?蟪蛄不知春秋,
但蟪蛄就一定不快乐?
生命是什么我们尚不得知。但我们能知道的就是我们只能活这一次,之后,就死了,死很久很久。人在死的时候是会说将一生献给了什么壮丽的事业而无悔,还是会说怎么就没为自己活过?我们尚不能断定。但,作为凡人,大概会为自己没真正地活过而感叹吧?要不怎么,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那么流行?
原来我们一直在虐待生命。为票子,为房子,为车子,为名利,为许许多多看起了闪光实则如敝履的东西,我们将自己抵押、出卖、蹂躏、强暴。我们污人与自污中只争朝夕地追求所谓的成功。原来我们一直在虐待生命,相比之下那些记者笔下的人们的确是快乐的。
但是,他们一定快乐吗?
也许在墙根晒太阳的,心里正经历着有病却无钱可医的焦灼与无奈;也许他们正经历着数年无雨稼禾无收甚至没水可吃的煎熬与痛苦;也许那些孩子正经历着梦中那只书包总不来到的失望与沮丧。谁不想追梦中那个梦?谁不想去看山外那座山?李白扔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然后离长安而去的时候一定是快乐的?苏轼说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时候一定是快乐的?
或许,甜蜜、温和、安详、新生的羊羔是作家的想象与强加。我们是局外人,我们是他们生活的看客,过客。我们不是鱼,我们不知鱼之乐或者不乐。
生命不能排除另外一种生命形态。昂扬向上,力争上游,百折不挠,扬名立万……在这个过程中,固然有惊涛骇浪的摧折,有风雨如晦的迷茫……但他们一定不快乐吗?
当他们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时候,当他们畅吟,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当他们挥毫大书,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时候,他们是快乐的。
其实,作家只说对了一半。
对于有的生命是快乐的东西,对于另一些生命则未必。小草不必期望树的高大,树也不必期望小草的纤巧。我们能做的,不是强加,不是臆测,不是轻蔑,不是居高临下。有人为名利累得吐血,只要他觉得快乐,吐血就是他的权利。我没出息得让人咬牙切齿愚蠢得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我如果快乐,没出息和愚蠢就是我的权利。我们应该尊重源自于生命本身的选择。选择只要没触碰法律的红线,就无所谓好坏。一个好的社会首先是一个宽容的社会,它容得下五彩斑斓的梦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快乐做主。
结构剖析:本文的结构无疑是清晰的。全文三个独立小段都体现了文章的思路:“他们似乎很快乐”“但是,他们一定快乐吗”“其实,作家只说对了一半”。三个部分整体上又呈递进关系,一层层地剖开了对作文材料中的快乐的比较独到的认识。
一、巧拟标题
(一) 拟题角度
1.理解材料的主旨或话题的内涵
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意的醒目标记,拟题当然要根据写作意图和文章内容来定。
【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作文题目。
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半,滚落下来,这是它第六次失败了。过了一会儿,它又顺着原路,一步一步往上爬,,,,
两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一个说:“多可爱的蚂蚁,这么百折不挠!”另一个说:“多蠢笨的蚂蚁,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向,就可能爬上去。'
有三位同学拟了以下三个题目: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重要的是认清人生方向
③有感于“蚂蚁爬墙”
这是思辨性的作文材料,两个人对“蚂蚁爬墙”的不同观点都有道理。前者赞颂蚂蚁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后者主张“改变一下方向”,另辟蹊径——具有改革创新思维,开拓一条通向成功的新路。后者更符合时代精神,更有现实意义,以此立意应是最佳选择。而上述拟题①和②,显然有悖于材料的主旨,或者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认清人生方向”不是材料的观点,而是对材料内涵的理解不深。拟题③并无错,但显得俗套,也显宽泛,为善拟题者所不取。再看下面三个题目拟得怎么样?
④发扬“韧”的精神
⑤要善于随机“变向”
⑥勿走“死胡同”
这三个题目都拟得好。④题由第一个人的看法得出,,韧”字颇为传神;⑤题和⑥题赞同“另一人”的观点,切合材料主旨。
2.拟题与文章一致,既不宽也不窄
写什么样体裁的文章,就应该拟什么样的标题,此外,题目的内涵与外延必须与文章的内容相吻合,题目不可大于内容,也不可小于内容。
【例?】 有一个大萝卜长在地里,老头一个人拔,拔不动。老太与老头一起拔,也拔不动;这时来了一个男孩,与老头、老太一起拔,还是拔不动;又加上一个女孩,也拔不动,后来,来了小狗、小猫,与老头、老太、男孩、女孩一起拔,还是拔不动。最后,来了一只小老鼠,它咬住了猫的尾巴,与大家一起拔,萝卜终于拔起来了!
请看下面读完这则俄罗斯民间故事《拔萝卜》后拟的四个题目:
①话说“团结”
②众人拾柴火焰高
③话说“小老鼠”的功效
④从《拔萝卜》想到一句名言(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写这个民间故事的读后感,首先要正确把握它的主旨,说,团结起来力量大',成功要靠集体的力量'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全符合故事的寓意。从人物与动物的排列顺序看,是由力量大到力量小,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小老鼠”,这就启示人们:不可忽视微小的力量。拟读后感的标题,就应该扣住这个主旨来思考和编拟。上述拟题的①与②,不仅偏离寓意,而且过于宽泛。拟题③与④,既切合寓意,又紧扣故事的关键词。
3.标题的文字要准确、精练、醒目
拟个好标题,除了要有对材料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之外,还要有过硬的文字功夫。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祝福》,杂文《最先与最后》《拿来主义》《为了忘却的记念》,都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而文字表述又是那么精练、醒目和新颖。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范文的题目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和学习。如:《荷塘月色》(朱自清) 、《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 、《风景谈》(茅盾) 、《故都的秋》(郁达夫) 等。高考作文中也不乏其例,如《至诚,至成》《诚信之惑》。这些题目在涵盖文章内容和点明文章主旨方面都堪称典范,而且遣词造句都相当精当、鲜明、生动。
(二) 拟题方法
1.保守拟题法
(1)观点法——即议论文的论点和记叙文的主题。例如《留给自己一个对手》《人的成才是有规律的》《用坚强塑造光荣的勋章》。
(2)在话题之前或之后加词语作标题。如《情有独钟....系许嵩》《当今浅阅读...
才是王道》。 2.创新拟题法
(1)修辞法:可用比喻、拟人、对偶、顶真、设问,,,,在高考中,许多考生写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文题。
运用比喻,简洁鲜明,如《人生,不过是一场饭局》。
运用反问,如《大同世界,焉能忘本》。
(2)借用或化用法:借他山之石,来包装润色自己的文章。巧妙借用或化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名句、俗语、歌词、广告词、文学作品、影视剧题目,,,,
化用法:原版引进,原汁原味。如《顺势而为还是竭泽而渔》《只待蓦然回首》《谁的眼泪在飞》。 借用法:旧瓶装新酒。如《彼岸,灯火阑珊》《一蓑烟雨任江平》《人生无极限,奇迹会出现》。 二、扮靓凤头
(一) 开门见山点题旨
所谓开门见山法,就是指在文章的开头部分点明话题或文章的主旨。如议论文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论题) ,记叙文的开篇点题,散文的开篇“文眼”等等。
在文章首段概括全文内容,点明全文意旨,以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文章意思。
【例?】 在法国举行的拍卖会上,蔡铭超先生以天价拍下圆明园文物——兔首、鼠首,但拒绝付款。有人认为这是一出闹剧,但我要为蔡先生鼓掌。(《为蔡先生鼓掌》)
亦多用于记叙类文章的开头,起笔交代有关记叙内容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使读者在文章的开端即获得对文章内容的大致了解。
【例?】 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不能忘记的过去》)
多用于记叙文的开头。作者为了展开娓娓动人的故事或抒发细腻丰富的情感,往往用亲切的语气,自然而又直接地引出文章的线索。
【例?】 历史的点点滴滴如散落在偌大沙滩上的沙石贝壳,我们悄悄地走过,贪婪地看着这些晶莹珍贵的财富,时而拾起一两颗打动心灵的贝壳,怀着一份爱的心情、感恩的心情,好好收藏,以作纪念。(《纪念》)
这是论说文常见的开头方式,它们开宗明义,直接接触正题,或者首句提出论点,或者首段亮出观点,毫不拖泥带水,显出议论、评说的鲜明态度和写作的力度。
【例?】 回望历史星空,古今多少故事。有的成则为王,有的败落为寇。多少英雄豪杰,随江水滚滚东去。蓦然回首,顿觉成败皆因常识。(《成败皆因常识》)
采用开门见山法应注意的问题:①写作前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主题内容的开头;②这种开头语言要非常精练,要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能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东晋文学家陆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用这句话来形容文章的开头,也是非常恰当的。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很难一一列举。但总而言之,开头一定要有特色,力争一开始就能吸引读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 方法多样显文采
1.对比铺排,文采自来
作文开篇时有意将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喜与悲、刚与柔、强与弱、大与小等对照起来,可以鲜明地凸显出主体对象的外在特征或内在本质,从而为下文蓄势。
【例?】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也没有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只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他们》)
鲜明的对比,不能不激起我们强烈的“关注”心理。
2.借用点化,凸显文采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起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如果运用得自如,不仅能彰显文采,还能增强开篇的气势。
【例?】 “啊!谁说秋天月圆/佳节中尽是残缺/每回西风走过/总踩痛我思乡的弦。”我们听见那湾浅浅的海峡那边,今夜太息,走在一根悠悠的弦上。他们在滴落水中的渺远的琵琶的哀怨里淋漓面庞,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思乡泪。(《走在思念的琴弦上》)
3.整句造势,亮出文采
在文章的开头,利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格组成整齐句群,创设出一种强大的气势和氛围,给人一种新奇感和震撼感,让人从中受到感染。
【例?】 2003年,那一场没有硝烟的“非典”战争,我国人民凭着坚强的信念战胜了;2008年,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席卷了南方众多省市,我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也战胜了;2008年,大地无情地震动,时间被定格在5月12日14点28分,但地震无情人有情,我国人民团结奋斗,凭着必胜的信念,让我们的心不再震动,让人们以足够的爱和勇气来战胜这场震灾。(《我们的信念,我们的选择》)
这段文字,列举了近几年来我国发生的三个重大事件,依序展现,形成一种江河倾泻之势,充满了坚定信念和自强决心,情真意切,激人奋发。
4.描写铺成,彰显文采
议论文以说理、思辨见长,但它并不拒绝美。只有美,才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例⑩】 清减了绣花鞋、罥眼眉的精致与秀气,香消了胭脂粉的淡雅与古典,时尚携着一股气势汹汹的激流奔涌而来,势不可挡。(《品味时尚》)
这个开头不仅采用了意蕴丰富的动词、名词和典雅的书面语,而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书卷气扑面而来。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设悬念”“用典故”“引名言”“摆问题”“加渲染”等等。形式美是技巧美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 三、巧设过渡
过渡,是文章中各层次、各段落之间的桥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一般在下面几种情况下过渡:
1.议论文的“引论(提出问题) —本论(分析问题) —结论(解决问题) ”各部分之间及各角度之间 下面是针对美国小伙费伊“在别人的车上涂鸦,被新加坡政府施以鞭刑重罚”事件而写的一篇议论文的过渡。文章在由费伊事件转入对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进行议论时是这样安排的:
【例(11)】 人生是一个大舞台,当我们在舞台上不停挪步,探寻那个最佳位置时,不可避免的,会时不时跳离自己的舞台,找不到方向。这时,我们就需要一条鞭子,把我们驱赶回属于自己的天地。这条鞭子,正是惩罚。(《惩罚》)
正是这样的过渡,完成了由个别事例向普遍现象的转化,使议论更具有普遍意义。
2.由叙转议、由议转叙、由叙议转抒情,均需过渡来加强内在联系
如《生命因抗争而尊贵》一文中在列举一般人对待生命的态度(,生命诚可贵') 后,用,诚然,这是值得尊敬以及称道的。可是……'这样简短的文字完成由叙转议的过渡,引出自己的观点,达到主张自己观点的目的。
3.叙、议、情融入联想与想象,古今中外联接,增加文章的深度与广度,均需用过渡来加强联系
4.顺叙与倒叙、插叙、补叙相转接之处,倒叙、插叙结束后重又转为顺叙时,也必须有过渡 如记叙文《奶奶在我心中的高度》一文中,在记叙关于奶奶的几件事时,用“当时光流逝时,我也离开奶奶在学校里读书。相见的时间也少了,这使我的心中存着深深的愧疚和歉意'完成了回忆和现实的过渡。
总之,凡思路转折、叙事更迭、人物转换、论题变化、总分起止以及表达手法转化等处,都要安排过渡。各个段落之间,要用过渡词语、过渡句子或过渡段落承上启下。 四、生成豹尾
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文章结构完整清楚,首尾呼应,以求更好地表达主题。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画龙点睛揭主旨
在文章结尾,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
【例(12)】 风依然吹,水依然流。川剧中变脸的绝技依然掌声如潮,生活也正按照轨迹快速行驶。可当我们自认为熟悉一切的时候,还需要随时静止下来,深深思考,应该从那些熟悉的脸谱上描绘出我们需要的东西,去追求我们应该熟悉却已经遗忘的精神。(《熟悉》)
文章在结尾处总结全文的论证,在最后一句再次申明作者的观点——应该从那些熟悉的脸谱上描绘出我们需要的东西,去追求我们应该熟悉却已经遗忘的精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首尾呼应明主旨
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
【例(13)】 (首) 文人的时尚,像是一只小蚕,轻轻地咬着你心中绿油油的桑叶,惹得你心痒痒,好想把时尚细细品一品。
(尾) 文人的时尚,高雅而悠远,他们或许引领时尚,又或许摒弃时尚,这不是矛盾,而是升华,是精神撞击后的强大共鸣。(《品味时尚》)
文章开头从文人的时尚展开论述,侧重感受;结尾点明文人时尚的本质就是高雅而悠远,深化主旨;首尾呼应,严谨浑圆。
3.巧发问令人深思
一篇好的文章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要具有哲理启发性。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
【例(14)】 自然的色、自然的香、自然的味、自然的美,这一切都源于自然,自然是伟大的、是神奇的,它与生活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紧。品味自然,不就同时品味生活了吗?(《品味自然》)
在上面一段文字中,作者在结尾巧妙发问,引发读者思考,将文章的意蕴加以深入思考的深刻性与独特性。
【例(15)】 为何千年的文化积淀却让我们越发地功利与短视?为何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沐浴着文明,却在心中滋长着狭隘?米卢与孔明,我们的对待又为何如此不公?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怎样对待忘记与铭记?(《米卢与孔明》)
结尾处一连串的发问是作者对社会、对文明经过深邃而理性思考和深沉品味之后的升华,令人深省,催人奋发。
4.表心声振臂高呼
文章结尾向人们发出真情的呼告,喷洒出一腔炽热的情怀。写出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恶丑的鞭挞,并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去鞭挞假恶丑。
【例(16)】 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你把爱给他人时,你也获得了莫大的幸福。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把爱心带给他人》)
【例(17)】 二十一世纪,我们是祖国的春天,热情奔放是我们的性格,我们不需要守那些规矩,打破陈规,让我们脑中的那团热情燃烧得更猛烈,把我们的笑声、爱心串在一起,让全世界笼罩在爱之中。
要笑就笑个痛痛快快,要哭就哭个歇斯底里,不要压抑自己,不要让那陈旧的观念束缚着,不要
随便改变自己,请记住我的名言,,我就是我,给我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给我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
5.引佳句凸显文采
结尾时,若能巧妙引用名言警句,定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例(18)】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走在自己生命的路上,有时很难看清自己是否走了弯路。不妨跳出来,调准焦距,才能照出最好的生活。(《远近焦距》) 五、层次清晰
(一) 记叙文的实用结构模式
1.“蒙太奇”式
这是电影镜头的一种分切,组合,或者剪辑。它是把许多镜头剪辑组织起来,使之构成前后连贯、首尾完整、主体统一的电影片。
在考场作文中,利用“蒙太奇”手法来写文章,将那些时间或空间跨度大的线索或头绪纷繁的材料串联起来,灵活巧妙地诠释主题,体现了组材能力和应变能力。
运用这一结构方式要注意:
(1)要创造几个或多个画面。或者说要选用不少于两个的事例。
(2)叙写事例或描绘画面时,要力求语言的老练,尽量做到含蓄有意蕴,人物刻画形象生动。篇幅不要过长。
(3)要有线索贯穿其中,开头结尾要注意扣题。看起来零散的片断,通过贯穿的技术组合成一个浑然一体的全新篇章。
(4)恰当选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5)一般适用于记叙文、散文。
【例(19)】
一把旧锄头
湖北一考生
找寻了好久,那把曾经的旧锄头终于在一堆垃圾中现了身。它的金属光泽已不在,长长的竹棒现在已变成黑炭色,刃已不再锋利,仅有的只是一片斑斑驳驳的锈迹。是啊,它已经派不上多大用场了。可我脑海里还浮现着父母田间劳作的画面和儿时美好的回忆,这又该到哪儿找寻呢?
每年布谷鸟一叫,农村便开始热闹非凡。清晨,当天空还被蒙上一层淡淡的铅墨色,劳动的步伐就开始了。母亲会像往年一样,照例拿出那根旧锄头,取下锄板,沾了水,坐在树下的那块大石头上霍霍地磨着。石头很光亮,银闪闪的,那有规律的,嗞嗞'声在宁静的早晨显得格外好听。
在田里,母亲微微弯着腰,一手按住锄头的下端,一手稳住上端。那把锄头便很听话地往前啃,无数的杂草便在这利齿旁倒下。偶尔,顽皮的锄头会毫不客气地吃掉一根根棉苗,在一旁,幸灾乐祸'。母亲会连连蹲下身来,去侍弄她的宝贝苗儿,小心翼翼地托着,像是托着一个新生的婴儿。
可是,长大以后,这样令人陶醉的画面却逐渐消逝了。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时候,原来有些事是挽留不住的,它在悄悄改变着,一阵烟似的走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当,轰隆隆'的机器声取代了往日的磨刀声,当一瓶瓶除草剂闪亮登场,将满田的杂草清理得一干二净,当一首首美妙的歌曲不再由锄头们唱出,那把旧锄头似乎再也难以找到它的立锥之地了。它现在赋闲在家,显得苍老,局促,笨拙。它已快被淘汰了。
一年一年的布谷鸟开始聒噪,父母依然如往常一样早早地便下了田,依然在金黄的收获中刻下了自己的辛劳。机械化慢慢取代了手工,带来了高产和高效。农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而扛锄头劳动的人越来越少了。那把旧锄头老得漆黑,就像是一个古董,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面对着一个个丰收年,我既欢喜也有些怅然若失。
在我的心中,一把旧锄头已不再是一件简单、落伍的劳动工具,它更像是一个鲜活的过去,一幕难忘的画面,一串动人的情感符号。它是家乡的劳动者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精神的化影,是我儿时
对家乡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和深厚感情的寄托。
看着眼前锈迹斑斑的旧锄头,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也觉得它有,廉颇老矣'的沧桑。时代在向前发展,时光不可能倒流,它虽然没有可能被重新拾起,但决不应该从此被湮没在历史的过道上,它应被我们铭记——那是心灵的寄托。
评点:作者从生活中就地取材,,一把铁锄”是一个十分恰当的载体:小时候,父亲的铁锹、铁锄是家庭的必备工具,现如今,铁锄早已锈迹斑斑,被现代科技所取代,只能躺在角落里,一种怀旧、伤感的情绪随着作者冷静的叙述在读者心中弥散开来,直抵内心深处。描写细致具体,能引起读者对,处理传统与时尚'的关系问题的深入思考,感染力极强。
2.波澜起伏式
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记叙文结构要灵活多变,一波三折,曲径通幽。叙事作文,要尽量写出曲折变化,也就是要兴起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兴起波澜呢?
(1)巧设悬念法。
巧设悬念,能让读者在探幽寻奇的心理支配下,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产生关切之情,激起心中的波澜,产生急于读下去的动力,紧张而愉快地跋涉于阅读之旅。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小说开头反复渲染了“我”家庭生活的拮据,,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港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的这句话,就成了悬念,使我们产生了很多的疑问,这个于勒是何许人也,他能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它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我们,使我们产生一种急于读下去的强烈的愿望。
有的文章一开头就设置悬念,有的文章悬念设在中间。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写小战士去向新媳妇借被子,结果却碰了壁。还有的文章在叙述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地方连续不断地设置悬念。如《三国演义》中的,孔明借箭'。
(2)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是偶然与必然的结果,合理地运用巧合法,可以增强事件的戏剧性,使各种矛盾集中在一起,既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有利于揭示事件的本质。
如《陈奂生上城》中就多处运用巧合法,把,漏斗户'的一夜奇遇写得丝丝入扣:陈奂生上城去卖油绳,本想赚了钱买顶帽子,因为自己的头近来总是怕冷。可油绳还没卖完,巧的是身上又忘了带钱,只好光着头挨冻,结果就躺在候车室里高烧昏迷过去。无巧不成书,却遇到了县委书记吴楚,于是,他又被送进了高级宾馆,见识了村子里的人没见过的新鲜事,提高了自己的身份。陈奂生的一夜奇遇,全在一个,巧'字上,,巧'推动了情节发展,揭示了主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阅读兴趣。
运用巧合法应注意:①曲折贵在需要,不要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与突出的中心关系不大,徒使文章冗长拖沓。②如果情节的构思老套,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就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③不能故弄玄虚,穿凿附会,破绽百出。④这种方法适用于记叙文。
(3)情节突转法。
事件按照合乎逻辑的顺序波澜不惊地向前发展,读者的心态平和自然。突然峰回路转,石破天惊,故事的情节突转急下,逆向发展,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写主人公玛蒂尔德用十年艰辛的生活赔偿那串“昂贵的项链”,当她自豪地说出自己这十年的遭遇时才从福雷斯蒂埃太太那得知,那串项链才值五百法郎。十年艰辛,只值五百法郎,多具讽刺意味呀!小说结尾情节突转,引人深思,而读者却在这突转之中,既感到意外,又觉得是情理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的结尾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4)补叙插叙或前后对比法。
在记叙过程中,补叙相关事件,插叙事情的来龙去脉,既能起到补充完善、对比映衬、反映事件全貌的作用,也可为文章增添波澜。或用对比法,彰显人物本质心理,巧妙反映主题。例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的前倨后恭,揭示了胡屠户的人物性格,也反映了时代特征。
(5)欲扬先抑法。
铺陈反衬是作文常用的手法之一。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反向入笔,极力渲染刻画对象的反面形象,然后笔墨突转,转入正面刻画,在叙述的曲折变化中,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杨朔先生的散文《荔枝蜜》就是这样经典的文章。
【例(20)】
这也是一种幸福
福建一考生
不是每一份爱都许得起“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不是每一份情都需要经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生离死别;涸辙之鱼,相濡以沫,这也是一种幸福。
爸是医生,妈是护士。两人都在同一所医院上班,科室仅隔了三层楼,几乎每天都是一同骑着自行车去上班,又一同回来。
然而我是向来不肯承认他们的爱情或是他们的婚姻是幸福的。
他们的爱情,太平凡,太普通;他们的婚姻,太匆忙,太急迫。这样的爱情,这样的婚姻,又怎能担得起“幸福”这样一个甜蜜的词汇呢?
在我看来,要爱,便当如唐玄宗与杨贵妃般,,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才是轰轰烈烈的幸福;要爱,便当如焦仲卿与刘兰芝,,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才是生死与共的幸福;要爱,便当如张爱玲之于胡兰成,敢爱敢恨,纵然最后挥剑斩情丝,不也有一种曾经爱过而痛彻心扉的幸福吗?
然而妈听完我的话后,笑着拍着我的头,说:,你还太小,不懂什么叫幸福,妈幸福着呢。'说完她就笑了,笑得似乎那份甜蜜从心里一直溢了出来,幸福流了满地。
真的吗?难道是我自己一直都错了,一直都不明白他们所谓的幸福。那与生离死别、山盟海誓、轰轰烈烈划上等号的,幸福',一直就在他们身边吗?
我开始寻找,寻找幸福。
看见妈生病时,爸爸做好了饭菜,坐在妈旁边,一口一口喂着她,又像哄小孩一样哄着她吃下药。妈那本因病而恹恹的脸色在刹那间有了阳光般的灿烂。
我看见妈闲来无事时,为爸梳头,梳着梳着便感叹:,唉,怎么这么多白头发了。'爸便回头一笑:,不都老了吗?'接着两人便笑开了,彼此眼中都有一种心照不宣的甜蜜。
我看见妈上班回来,说着:,好累啊,还要做饭。'刚刚才喊累躺在沙发上的爸立马鲤鱼打挺般跳起来,说:,我去做!'妈面带着笑意随爸进了厨房,一会儿便听到妈温柔的呵斥:,你出去,你出去,在这里帮倒忙。'
我还看见……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耳旁传来熟悉的旋律。我想我已经明白了,爸和妈的幸福,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在琐碎的柴米油盐里,也在那条他们一起走了二十年的路上。
不是每一份爱,都需要,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苦苦追寻;不是每一份情,都需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肝肠寸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也是一种幸福。
评点:从“向来不肯承认他们的爱情或是他们的婚姻是幸福的”的否定,到看见妈妈“笑得似乎那份甜蜜从心里一直溢了出来,幸福流了满地”的惊异,到,我开始寻找,寻找幸福'的思索,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也是一种幸福'的顿悟,这一过程显示了文章的波澜起伏,又展示了自己对父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词改写一篇短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