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自己练习剑术,但是用的练习武器是木质武士刀,我希望练的剑术是和我现在这种类型武器适用的剑术

转帖&自学日本剑术心得
我没有在道馆学过剑道,但是,拿起木刀和几个道馆的朋友打实战时,也并不吃亏,如果大家有想练习日本剑术,又没有条件去道馆学习的,不妨参照一下在下的方法。
教授我剑术基本的,是偶然间遇到的一个朋友,他的爷爷是日本人,也自小练习过一些剑术。是我的入门导师。
首先,需要准备的物品:一身道服,这是必须的,因为练习居合剑术需要用到;一柄木剑,一定要好,因为自己的练习不论是与人练习还是击物练习都是很消耗木剑的,我平均一年要用断四柄木剑,材质上推荐压缩竹,实在不行也可以用橡木凑合;可以的话,最好有自己的武士刀,因为无论竹剑还是木剑,用起来和真正的刀是有很大区别的,包括每一次斩击的手感;比较重要的,不能自己练习,需要有人对练。
我的师父是这样告诉我的,所谓日本剑术,不外乎“唐竹、袈裟斩、逆袈裟、左雉、右雉、左切上、右切上、逆风、刺突”如果看过浪客剑心的朋友可能会觉得熟悉,但事实就是这样。在初学的时候,一定要练习好基本功,就是挥剑练习,开始的半年一日五百次就可以,以后要保持每日一千次以上的挥剑,这主要是为了熟悉剑的感觉。一个用剑的人,如果半年不去碰自己的剑的话,是绝对无法发挥出正常的实力的。九种剑术都要进行练习,知道能够本能的进行运用为止。
在经过半年左右的挥剑练习以后,就要开始和自己的剑友进行对练,由于没有道馆的条件,我们的训练是二人持木剑不穿护具进行的,有很大的危险性。但是这样的训练有它的好处,那就是在练习时有一种紧张感,随时都有可能受伤,仅第一年我们一起训练的就有两人手被打骨裂了,不过稍微恢复后现在仍在训练。通过实战得来的战斗经验是十分宝贵的,它足以使你战胜你的对手。现在我们的练习正常安排是每周两次左右,其他时间自己练习。
我们没有流派,但是师父要求我们去读五轮书,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深刻的剑道原理,包括心理战术,日本剑术是灵活的剑术,不要过分追求大力的劈砍。身体要和自然保持一致,轻松的应对对手的攻击,然后找出破绽一击制胜。
如果和道场的朋友进行比试,请选择木剑或去刃的真剑,如果同样用竹剑进行比试,那么道馆里进行训练的人他们的竹剑会非常灵活,而如果是真正的决斗,就没有经过上千次木剑对决的你娴熟了。
在下的修行仍不是很完善,只是中国很多地方没有道馆,所以厚着脸把自己的训练方法简单的写出来,希望对想练习剑术又没有条件的朋友有所帮助,言语间如果对道场的朋友有所得罪,还请多包涵。
“一身道服,这是必须的,因为练习居合剑术需要用到”,山口殿是练居合道的?
那怎么又说“所谓日本剑术,不外乎‘唐竹、袈裟斩、逆袈裟…’”?
须知,剑道和居合道虽然是亲戚,但有很大区别
我说了,我不是去道场修习的,剑术和居合术都有涉及,如果是用真剑决生死,所有能用到的技术都要用,所谓剑道和居合道都是后人分出来的,我练习的是剑术,从没有一字说我练习剑道啊?我们的练习更多的是为了实际应用,有很多时候是要用真剑的,并非修身养性的现代体育。如果殿下觉得我的方式有问题,也请您指导。
俗话说“学拳容易改拳难”,不过怎么练确实是个人的自由,的确无可厚非。
但我以为,剑道是体育运动,必须是安全的;毕竟多数人还没有仗剑天涯或是拔剑四顾的壮志,用真剑试手是在罔顾人命。
山口殿,这不是理念不同的问题,而是对生命的态度。你的心得可以写出来,但我认为不适合在本版推广,所以不能给你奖励了。
哎?现在还有人为实战学剑啊,这个有啥用处啊
不过宗虎殿说话还真是很客气呵
本来不想多说的,因为认为楼主是想靠这所谓的“剑术”赚钱的坏人。。。。。所以觉得不值得一驳。但还是说几句吧。
第一,没去过道场不是件丢脸的事情,也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没人会因为去过某名剑士的道场就变强了,可也不是在家自学就会学会的。
第二,护具并不贵,便宜的在一千以内就能买到,总比你手骨折的医药费便宜。古流也有稽古,确实不一定使用剑道护具,可是至少也有鬼笼手,额当之类的简单护具,你这样就是乱来。或者你觉得医药费是你的同伴出,反正你比较强不会被打到,所以情愿省下这笔钱?
第三,摆振是基础,可是这是在了解正确的姿势的前提下。你乱挥只能伤害自己。你确定你了解剑?如果你们是提倡真剑的流派,那么要知道日本刀不是拿来劈砍的,而是切。剑道是体育运动,可是不代表,你乱砍就是真武道了。
第四,你们不用防护具这么久也只有两个人受伤,那么说明你们的剑打得不好。就算是带上护具,剑道练习中仍然会发生伤害的。如果不带护具,那么一个认真练习过一年的剑士一个kote就是一次骨折。我认识的剑士有和人在外发生冲突没控制住,一扫帚打断对方尺骨的事情发生过,也有人用空心的拖把打爆摩托头盔的。不要小看了体育
第五,最重要的是你不应该把这么危险的事情推荐给别人。。。。。真的有人照做了怎么办?
说的太多了,你自己考虑吧
还有你真要讲么讲下“唐竹、袈裟斩、逆袈裟、左雉、右雉、左切上、右切上、逆风、刺突”分别是怎么回事呀,又不是打网游,你报出技能名人家就会选。。。。。。
我流剑士山口次郎殿````如果~如果您说的全部属实````那真是让我激动万分呐`````敢问您是哪里人呢?要是杭州人就好了呐```浙江地区的也行啊````````在下【十分】想见识一下你们那儿的自我修行流啊``````
话说赖光殿的问题`我可以说明``````
唐竹 就是从上往下斩```也有叫一刀两断的
袈裟斩 就是从右上往左下斩
逆袈裟 就是和上面反一反
左横切 就是和字面意思一啦
右横切 同上咯
左切上 和袈裟斩反一反咯`````
右切上 和逆袈裟反一反咯`````
逆风 和唐竹反一反```从下往上挑
刺突 就是突刺```刺击 (剑道3段以下是不能随意用刺击的`太危险了)
哦``对了对了```说明下```在下其实一直是很想练习居合的`````但苦于杭州并没有居合馆`````故只能加入杭州剑道爱好会练习剑道`````
我追求的是真正的剑术``按清十郎的话说就是杀人的伎俩```大家可能会笑话我说我动画看多了````也可能正如6楼小林殿所说的````已经不是剑的时代了````学那干嘛```````但我就是想学`````我打心底里想成为一名SAMURAI````我一直在尽全力的做到仁义
理 智 信 尽管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
另外问下 山口殿 您的真剑哪里买的?国内AND国外?日本的话如何带回的?国内的话是哪位匠师呢?不会是龙泉的吧 =
=```龙泉除了欧冶的老周`其他…… 又或是竹本的?还是华武的``干将的?莫非冷纲的?讲来听听嘛```
另外,裕典啊,你真是个剑痴。 难道,你也认为真剑练习、不带护具是很不错的选择么?你也认为,武道是自学的么?
自我修行有什么不对么?宫本武藏也不是在无数的实战中创的二天一流么```哪个武术的流派不是在自我修行的过程中开创出来的呢?为什么一定要认为现代的剑道或居合就一定是正式的`而撇开这些就是不正确的呢?在下以前还想学习苗刀的刀法``因为苗刀和日本刀十分相似`````或许可以结合起来```
我只想说`````不能太古板呐````要尝试创新呐`````
现代的剑道被太多东西拘束着````我寻求的不是这个`````````不过话说回来`````真剑练习是不提倡的````那是真的动画看多了吧`````````单不用护具```以木刀训练就会死人的了……
不过我提倡不用护具``````因为每当拿起剑的那一刻开始``你必需要知道``不是对方死`就是自己死`````要有那样的紧张感和觉悟````那才能发挥出好的水平``````我相信很多练习剑道的人``如果真碰上了拿刀的歹徒```并且自己有里也有刀`````照样不敢上````
好了````说到这里又有人会说````学习剑道就一定要拿来实战么? 那你学剑道干什么?
赶时髦啊?看动画看入迷`觉得穿道服拿竹剑很帅么? 当做运动?
花几百几千的干嘛```打篮球啊```游泳啊``保证比这个健身`````什么`什么?提升素养?
哎,水辉觉得如果学武尤其是学剑的话,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喜欢。锻炼身体之类的都只是附带好处而已
以真剑实战为目的,实在令人费解,也不能是防身因为没人会随身带着真剑上街溜达,也不能是做保镖因为剑在现代武器面前根本没用,除非是专业打人的,这个,呃。。。
关于武士,其实水也很喜欢武士,但是水觉得剑不是武士的本质。死不是目的,杀人也不是目的。关键是手中有剑还要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平和优雅的姿态,宽仁有礼,光明磊落,对该做之事竭尽全力,让生活饱满充实。古代武士的剑术标准在那个时代应该是非常重要,但是在现代已非常不切实际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过于追求这些闹不好还会让人孤立于社会之外。如果这样的话反而有违武士的本质,因为武士的存在也并非是以自娱自乐为目的。咳,水辉是不是跑题了。。。
使用木刀对战是会死人的<img ALT=""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ribenshi.com/forum/images/smilies/default/e104.gif" BORDER="0" SMILIEID="45"
TITLE="转帖&自学日本剑术心得" />
自己练习没什么,关键是方法要正确,千年流传下来的武道,先人们已经总结出很好的练习方法了。即使没有道馆也可以自己按照教学录像练习嘛~
自己研究犯不上的~ 多危险啊~
竞技剑道和居合都是不错的选择,分别有着不同的锻炼,表与里。
一般以剑士为目标的都是居剑双休的。
剑术嘛 平常心~ 如果是击倒对手的话**是更好的选择。
我个人认为不管什么武道锻炼的是人的
肉体和灵魂。通过肉体的锻炼使人类的体能达到极限。磨练出坚毅的灵魂。磨练坚强的意志。还可以改善人的风度和气质~
不必要打打杀杀的嘛~ 毕竟不是战国时代了~
安全第一~ 平常心~ 平常心~~
练则可强身,危机时候可自保。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已解决问题
日本剑道为什么配刀不配剑?像冲田总司那样剑术一流的武士,也用的是刀吧?日本的剑士是不是都用武士刀啊?
提问时间: 13:20:20
浏览次数:5741
该答案已经被保护
ただし日本語およびその文化では、広義の「剣」は刀も含めた刀剣類全般を指す言葉として用いられる。 日本で剣と単に呼ぶ場合、剣術?剣の道?剣の技?流派?生き様などを指すことが多く、武器そのものを意味する場合は剣と書いて「つるぎ」と読ませることもある。 上面这段话里最重要的,就是说到: 在日本,剑道的剑是泛指刀剑类武器,而日本刀发明之后,(双刃)剑在日本就几乎完全被弃用了。
答案创立者
以企业身份回答&
快速解决你的电商难题
店铺优化排查提升2倍流量
擅长&nbsp 店铺优化
您可能有同感的问题剑术 - iHowandWhy.com
大前提:手持剑盾者为接受冷兵器训练多年的大师级人物,且【不能逃跑】,但可以【打带跑】,且不考虑任何法律后果。十个拿砍刀的人为未受过任何训练的地痞流氓,且没有任何防具。分情况:1.手持剑盾者除了盾以外没有任何防具。十个拿砍刀的人都是孬种。2.手持剑盾者除了盾以外还有【最高防护规格的】头盔,护腕,护肘,防刺背心,护膝,护腿。十个拿砍刀的都是孬种。3.手持剑盾者除了盾以外没有任何防具。十个拿砍刀的人一定要灭了他,不死不休!4. 手持剑盾者除了盾以外还有【最高防护规格的】头盔,护腕,护肘,防刺背心,护膝,护腿。十个拿砍刀的人一定要灭了他,不死不休!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武器大師年輕時受到了一流的訓練,但他只是略學元年七月,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單劍無盾無甲,不跑,不排除對面有長兵器和弓弩的可能性,武器大師表示一個能打一百個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裝備齊全,不跑,對面啥都有,武器大師演示了何謂one man army,你們能把我幹掉那是我不想打了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這應該從側面反映出了對方的不死不休,殺個人就能姓趙,開這麼高的懸賞有的是亡命徒這都是高中語文原文啊??
就技击方面来说,除重量以外其他性质完全相同的冷兵器中,更轻那把武器的优势和劣势都是什么?
在有效杀伤不变的情况下,重量轻,就要在锋利上下功夫。剑破棍,枪破矛,就是以锋利对沉重的典型。如果锋利也比不过人家,那就只剩下使用技巧了。
好久没有回答啦......呐,关于这个问题呢,我觉得要从三个方面去了解。一:什么是「気合」(即平时练习时候的大声叫喊)?二:为什么要「気合」?三:如何「気合」/如何进行「気合」训练?题主可能更关心最后一个问题,但其实第三个问题和第一第二个问题是分不开的。一:什么是「気合」?在剑道练习中,我们总是听见先生或者先辈们大声地叫喊。这些叫喊或是出现在打击之前,或是打击之时,或是稽古时两者对峙的时候。诸位所听见的这些叫喊,就是「気合」(きあい,Ki-ai),是充满气势的喊声。但「気合」和普通的叫喊又是不一样的,气合并非尖叫,也不是毫无意义的乱吼,而是说,集中精神使气势充足,随即自然地发出喊声。二:为什么要「気合」?「気合」不仅仅是喊声,也是一种对对手的震慑,或是对自己的振奋。在现代剑道比赛中,一本的判定也要求「気剣体一」,这里的「気」即是气势与气合。剑道讲究的「目足膽力」,里面的「膽」其实与呼吸、气合的关系也很大。大家都知道,突然而来的巨响会引起人的惊吓。所以自古剑术以来,在决战之时,武士们就会使用声音来震慑对手,这种巨响就是「気合」。武士们常常在发出「気合」的一瞬间,对手被自己的气声所震慑之时出剑击打。「気合」甚至在某些流派里面作为专门的招数教授,比如萨摩示现流的「猿嘯」。实际上中国也有类似的东西,比如「狮子吼」。除了震慑对手之外,「気合」也有振奋自己精神,驱散自己内心恐惧的作用。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在遇到令自己恐惧的东西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大叫。这实际上是一种生理上的自我保护。人在陷入极度恐惧之时,手脚往往不受使唤,本应做出合理的行为,也因为恐惧而无法动弹。比如大家面临车子即将冲撞到自己的那一刻,抑或是站在很高的观光塔上面的玻璃层之时,自己的身体很容易就不受控制。而在剑术/剑道中,遇到实力强大,令自己恐惧的对手,自己的心陷入惊惧疑惑之中,气势为对手所夺,此刻就需要用「気合」来驱散心中的惊惧疑惑,帮助自己摆脱这种困境。在现代剑道的比赛一本判定中,「気合」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本要求的「気剣体一」,与打击完成之后的「極め」(きめ,Ki-me),都要求气势充足,声音响亮的「気合」。三:如何「気合」/如何进行「気合」训练?那么,讲到可能是大家都关心的一点了。我上面有提到,「気合」即是集中精神,使气势充足,然后自然而然地发出喊声。所以在气合之前,你的精神要做好准备,在对峙之时要抱有一击必杀的舍身之念,才能发出真正的气合。关于气合的身体准备,我看过老师写的心得,自觉受益匪浅,这里放上来与诸位分享:1. 收紧肛门;2. 稍紧腹肌;3. 放松双肩;4. 尽可能地长呼气息,把肺中的空气排光为止,绝不途中吸气;(这里的排光实际上只是一种感觉,肺中的空气是不可能完全排光的)5. 呼光了肺中空气,身体自然而然地开始吸气,把吸进来的空气撑在丹田之上。最后一点可能很多人无法做到,我在这里说一个有趣的小方法。大家可以想象自己双手抱着一个很重的大球,你的身体必须后仰才能搬起这个重物。此刻你双腿分开至肩宽,双手仿佛抱着重球一样放置于身体之前,膝盖微微前倾,上半身尽可能地后仰,此刻你就能感觉到丹田的位置。之后站直,发出气合,你能感觉到腹肌向前冲击似的运动,这就是正确的气合方式。如果感受不到腹肌的运动,请维持抱大球的姿势,手摸着自己的丹田(肚脐以下)再发声。训练气合的时候可以完全不用嗓子,只是单纯地呼气。希望这些见解可以帮助你练好自己的気合。
请自行无视桐子。。。。。。 最好有图,谢谢
剑道党,五年剑龄,现在是逆二刀(如图左)看题主应该是位二次元同好哈~(握爪)首先要说明的是,双持武器(包括二刀)在各个国家各个流派的武术里都有出现。比如中国也有双剑,日本有二天一流,西洋迅捷剑也有双持。但像动漫里那样双持两把日本刀或者是与两把日本刀同等重量或者更重的武器是不存在的,因为以人类的生理结构,操控这种重量的武器,发挥出的性价比绝不及单把武器高。所以什么星爆气流斩的…只能存在在动漫中了…桐人他自己也在与他妹妹现实中的剑道对决中吐槽过“没有游戏的加成系统,在现实中果然发不出游戏里的招式啊”以上。那么…在现实中的双刀是什么样的呢?通常分两种:一种就是一长一短,比如正真日本的二刀流(二天一流)就是一把打刀,一把肋差。还有西洋迅捷剑也是一长一短。另一种就是两把一样的轻武器,比如中国的双剑(我们常见的那种中国剑的实物重量一般不足500克,远比日本刀轻)因为本人知识有限…我就只解答一种二刀的现实使用方法,那就是:日本刀的二刀(剑道的二刀)(由于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讲…所以以下文字可能不太好懂……一些术语可以自行结合百度阅读)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二刀的用法,风格多如繁星,甚至有些打法颠覆一般剑道常识…比如左脚必须冲前什么的…(逆二刀的有些打法会略微侧身站,左脚也是外八的)接下来,关于架构,一般都是以短刀中段,长刀上段的架构为基本,需注意,一般刀锷都是在自己的额前,可以直接放在头上也可以略微腾空。当然也很多其他架构…不过很少见,比如在二刀遇上上段,短刀可能变成平青眼,也或许会变成双上段。长刀也有可能变成八相等等。关于素振(挥刀),因为二刀是单手拿刀所以,多做素振训练臂力肩膀腰腹的整体力量以及挥刀的方法是很重要的(错误的二刀挥刀远远比正确的累很多,还容易受伤),中段的各种素振二刀一般都可以做的(左右开足打面稍微麻烦点…),素振的时候可以长短刀交替素振,也可以只挥一把,并且在一把刀不动的时候让她收回在腰间,剑尖指向对手咽喉(差不多就是中段的意思啦)。短刀素振要求要稳,具体可以参考百度“短剑道”视频。长刀就麻烦点了,得从握刀说起,首先我们知道中段握刀不是握成拳,而且手指与刀柄成约45度的夹角的,这样有利于我们素振的时候确保能贯穿对方头顶,而不是砍到脸而已。这样的握刀对二刀小刀适用但对长刀不适用。大家可以自己拿竹刀试试,单手这样握刀,抬刀的时候根本控制不住刀,所以长刀的握刀需要让手掌的握姿向拳头的样子靠拢一点,以确保对刀的控制力。另外手掌的虎口不能对准中线,应该再向里面拧一点,否则剑很容易滑脱,再者,不能像握中段构(剑道以及动漫中古流剑术中最常见的一种架构)一样小拇指抱住剑就为止了,需要让整个手掌包住剑,就是说要握在靠前一点(长刀一般握在刀柄末端,一般只有在近身之后才切换到握在刀柄上端),以上就是竹刀握姿。接下来就是素振注意要点,长刀要求从上段起手斩落,注意刀的重心抬刀的时候只上升,挥刀的时候只下降,很多时候会有先把刀抬了起来再落的错误打法。在剑斩下时让刀有一种绕着自己重心转的感觉,尤其是在最后一瞬间。最后要求打击停下的时候竹刀与手臂一条线,或者竹刀更低一点。就其结果会导致手腕翻折角度大于180度,这样并没有错…对中段而言则错了。另外关于站姿,有短刀和前脚同侧的站姿也有相反的。通常以短刀与前脚同侧的站姿为多。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二刀的前脚和短刀是同侧的话,那么短刀的攻击也将非常有力”(话虽这样说…但在剑道比赛中我至今也只见过一次短刀得本…还是别指望短刀能拿本比较好……不过如果在题主所谓的“实战”中的话,那就完全没有问题啦)大概就是这样…关于实战的waza(技巧)要写的话就太多了…如果题主需要的话可以再戳我一下,问些具体的问题,我很乐意解答~
千里之外,要你老命。东风二型飞剑,你的不二之选。
古人为什么说赢人器具是刀枪棍剑?剑凭什么和刀枪棍相比,优势在哪儿
赢人的家伙就是刀枪剑棍,为何这么说,因为伤人杀敌,最直接简洁的动作就是劈刺二法,刀枪剑棍,恰恰是发挥这二法的最基本合适的工具。所以这四样兵器是兵器之根本。早期剑也是战场主战兵器,这点跟欧洲一样,后来剑退出了战场,变为民间佩戴的防身武器,或是贵族装饰品。这点跟欧洲剑演化成宫廷细剑的意思差不多。战场逐步让给了刀枪。剑棍则多出现在民间。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兵器种类繁多,这点没法像日本那样,日本战场兵器少,所以几乎可以每种兵器发展出一种“道”来,而中国则不然,仅就刀剑来说,同一时期就好几种不同规制的刀剑存在,不同规制的刀剑用法当然不同,有双手的,有单手的。这点与日本的同一时期只有一种主流刀型完全不同。而且严格说起来,中国真正的主流兵器,是大枪,这里大枪特指长度3米以上的枪。低于这个长度的,属于花枪,花枪枪法就是所谓的“夹枪带棒”,不是纯枪法。《手臂录》作者曾言:“未见真枪,迷心诸器,一见真枪,诸器儿戏”。足见大枪的意义。而至于刀剑法,在民间则一直处于从属某拳派的地位。这是我国刀剑法传承的特点。民国时期始有专门的剑法流派“武当剑”和“青萍剑”传世。而我国刀法,则传言在明以前已失真传,明代受日本刀法影响,才开始有所传承。这话固然有历史史实根据所在,但以目前传世的刀法来看,则我国刀法,未必是学自日本,即便明代是,目前也已与日本刀法差别极大。究其根本,首先器械规制不同,其次,就是在于我国刀剑都是从属于拳派这一特点之上。下面仅就剑法谈谈这个问题。剑走入民间之后,脱离了战阵限制,有了极大的成长空间。以目前我国存世的剑法来看,主要有单手剑和双手剑(可以视为单手剑放大版),两种规制;外家剑内家剑两种主要流派。目前,单手剑用的多,双手剑多出现在螳螂门和八卦门。这个姑且先不论。就剑法流派展开谈谈。外家剑代表就是少林剑,如上面贴出的达摩剑啊等等。内家剑代表则是三大内家拳,形意剑,八卦剑,太极剑。怎么区分内外家呢?中国兵器的使用,是非常注重兵器的特质的,也就是说,有尖要极力发挥尖的特性,有刃要极力发挥其刃的特性。其次还要注意兵器的分量,是否能禁其磕碰等等特性,所以才有了刀剑之别。从这里延伸出去,我们可以看到少林剑的特点,就是我手里拿了一个带尖带刃的兵器,它禁不住跟对手兵器的磕碰,所以我要发挥它的这个特点,如何走巧妙的变化,把兵器递到你身上,我就得以克敌致胜。是这么个思路。那么内家呢,则是更进一步,我手里拿把剑,这不是一把剑,而好比我多长出了一节带尖带刃的肢体,那么我就带着这节肢体运动就可以了,你别在我的运动路线上,你在你就挨上了,反之我还得一直用我的运动路线找你。这是内家剑法的特点。从具体技术上而言,外家剑多“崩点刺”,内家剑则重“带还”。由此看出,形意剑介乎内外家之间。所以中国剑法,是由中国兵器的特性而决定的。它的不同流派,是由不同流派身法特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的。比如形意剑则多干脆果断,八卦剑身法走位巧妙,太极剑则在搭剑瞬间多有巧妙。中国更注重发挥兵器特性的极致,这是中国剑法的特点。
不包括中国的长兵器,还有欧洲的大型剑也是双手的
没有任何用过中国刀剑的经历,但是有一年多佩剑击剑的经历,而且学校的击剑俱乐部还非常有意思的和学校的日本剑道俱乐部举行过一次关公战秦琼式的交流。。就是用了一套剑道和现代体育佩剑结合的规则让两边的人做对抗,下面说一下个人感受。我自然是用佩剑参加的,对方是传统日本剑道式(双手竹剑)。首先站姿方面,我觉得单手的佩剑有明显的优势,我on guard的时候是半侧身站立,持剑手在腰部高度,剑指向左上,不需要多少动作就能护住身体前半球,而对方则由于是双手持剑,必须正面对我,受打击面比我大,对刺击的阻挡需要的动作幅度也比我多。进攻的时候各有优势。由于单手持剑,进攻(lunge)的时候佩剑的进攻距离其实很长——箭步向前,右手完全伸展,身体完全成侧身状态,加上剑的长度,打击距离真的非常可观,而且这一切都可以从防御姿态瞬间完成,但缺点在于进攻一旦完全展开的话,方向的改变非常难,晃对方的假动作常常是在lunge开始之前,开始之后虽然也可以,但是对进攻方臂力和反应能力的要求都很高。而双手剑道则在进攻的时候若要达到相同的距离必须整个身体和两只脚都向前,这样自然就加大了被打击的可能,而且双手持剑限制了臂展的发挥。但其优势在于出剑方向真的非常灵活,从打击头部变成打击手部非常的快,而且非常难被预判。按照和我对抗的那个人的说法,剑道的双手持剑其实是前手控制打击方向,后手控制打击的力量和速度,所以两只手都能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而不像单手持剑的所有压力都在一只手上,而且很大一部分的方向控制都要由前臂完成。至于LZ说的力量问题,首先如果真的是战场武器的话,无论是被双手武士刀还是被单手佩剑(就是欧洲重骑兵剑)砍上一刀基本都是瞬间丧失战斗力,从杀伤的角度讲,力量都足够了。而且要注意一点,影视作品里那种动作非常大的来回乱挥刀,虽然看着很酷而且威力很大(击剑里对这种动作叫broadcasting)但在实战里完全就是找死。兵刃的重量不小,那么挥动很难及时改变方向,不但暴露自己的打击方向使对方能有效躲避和阻挡,而且还暴露自己的躯干,非常容易被打击(击剑里如果发现对方一直broadcasting,那基本可以认定是菜鸟),如果是双方步兵真实对抗,出手动作都很快很小的——除非你是在行刑或者追逃兵从后面砍。。。还有就是格挡的时候——电影那种两边把剑逼在一起对拼力量的情况基本也不会出现——一边聪明点往后跳一步的话对面就直接一个踉跄然后就被呵呵了。。。真实的格挡(parry)其实是借力打力,不是为了让对方的剑停下来,而是为了让对方剑打不到自己,只要让对方的刃偏掉就完事了。这方面单手(佩剑为例)和双手(我观察到的剑道方式)是有不同的侧重的,佩剑的parry讲究的是以静制动,防御的时候剑要放对地方,而且尽量用靠近护手的地方就阻拦对方的剑的上半部分,由于杠杆原理,这样用很少的力就能让对方的剑偏掉,而且佩剑3,4,5,6(右,左,上,后)四种阻挡的时候持剑的姿势都利用了人体肩部的结构,使防御的人不需要多少力气就在打击之下保持有效的防御姿势,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利用手腕的旋转让自己的剑和对方的剑lock在一起,这种对于纯力量的要求也不高。而双手剑的防御则有种以动制动的感觉,是用自己的剑去把对方的剑给打偏(然后借势反击),防御其实更像是一种针对对方的剑的进攻,出手明显更重,对于力量的要求也更高(当然上面说了双手持剑可以调配的力量也更多一些)最后,欧洲的双手剑(比如苏格兰claymore,德意志雇佣兵长剑)和我上面说的那两种剑都不是一类武器,因为那玩意太长太重,基本是当长兵器用的,灵活度远远低于上面说的那两种剑,本来就是用来对付骑士的罐头盒子的。。------------------------------------------------------------好吧。。貌似上了知乎日报,那我就把这个一年前纯粹是为了玩而写的东西再翻出来一下,主要是回应日报里的一些评论。0. 这本来就是一个业余爱好者写出来玩的答案,不是谁给我布置的作文题目,看到那些点题不点题的评论我只想笑。1. 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双手持剑的剑术和单手持剑的剑术的优劣,不是武器的优劣,因为两边用的都是体育比赛用品,不是真正的武器。我当然知道体育佩剑到了实战的时候可能还不如甩棍好使,我当然也知道重量上和真正的骑兵剑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从技术角度上讲,现代佩剑的攻防还是集成了中世纪后期骑兵剑的使用方式的,十八和十九世纪欧洲各国的骑兵们平时的剑术训练正是现代佩剑击剑的起源,而如今的佩剑击剑还受到了法国火枪队(Musketeers)的剑术(主要是Rapier的一些剑术)的一定影响。2. 关于力量的问题:佩剑不是重剑和花剑,对抗的时候根本不是点到为止。虽然从规则上讲,只要是碰有效区域就得分了,但是佩剑的规则使出手速度(抢主动权(right of way))和力量(使别人可能还没完全就位的格挡被打偏)变的非常重要:训练里我经常遇到对方的剑划过我的面罩的时候我闻到焦糊味的情况,打折剑尖的情况也出现过。如果没有护具的话,大家想象一下一根开了刃的铁条以可以在金属网上花出火星的速度在你脸上划过。。。这个杀伤够了不?佩剑从来不会是两个手指发力(手捏剑柄的姿势类似于拿羽毛球拍的姿势。。两个手指发力?),而是从腰部到整个肩膀和手臂再到手腕的整个上半身,如果算上出手的时候身体的冲量的话,腿的力量都要算进去。3. 关于重量的问题,评论中貌似有一位朋友把击剑的三种武器搞混了,佩剑的重量是400-500克,和竹剑相当,不是200克,这个重量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军轻龙骑兵的骑兵剑(600-750g)比,当然轻了一些,但在重量分布和使用技巧上已经已经有很多共通之处了。而库班哥萨克的骑兵弯刀则一共也才400-500克(当然战斗种族的玩法和体育击剑就完全不同了)。我玩过火枪队式的rapier,重量将近1kg,但由于中心还是在护手前面一点,基本上还可以用同样的方式使用,当然会累很多。冷钢的Civilian Saber, 600克,手感和平时训练时候用的几乎完全一样了。4. 知乎日报的评论里有很多都觉得我在拿一根烧火棍和日本武士真正的武器在对抗,那我就暂且提醒一下,对方的武器也是竹刀,不是武士刀,大家是在sparring,不是在你死我活的对砍——真的实战对抗是不是还要给对方一副大铠,给我一套胸甲,哦对了。。是不是还要一匹马?5. 本来就是写出来玩的,多谢各位阅读。
泻药~这问题的答案, 给出的链接里——
,有关国外的,基本正确。关于中国的,不大对。我们从
文中所引可以发现,欧洲剑护手的分水岭,是15世纪。15世纪以后,越来越复杂。15世纪以前,基本就是横一字格。也就是这种:欧洲自15世纪起,火器逐渐普及,到列装军队后,重装铁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欧洲剑的护手也随之发生变化,开始变得越来越大而复杂,越来越注重对手部的防护,这说明了两个问题,或者说因为这两个问题导致了这种变化,那就是:1,原本起防护作用的铁手套不见了。2,对手和用剑的灵活度都急剧增加。这两点也可以从剑的形制上看出来,剑的形制总体来说,是越来越轻和细的,到了文艺复兴及之后后,甚至出现了法国细剑这种极品奇葩。这种据说源自贵族决斗用的刺剑,基本上只能刺,而双方完全没有铠甲防护,所以一是对剑的强度要求变得很底,二对手部的保护和对手与剑的轻巧灵活要求变得很高,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东西。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很畸形的武器,或者说玩具……因为它无法上战场,只能用于贵族老爷们在制定好游戏规则的环境下的……互相殴斗。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实际上再怎么变,欧洲刀剑护手也就这两大类:简单一字或十字格,复杂而巨大的花式格。在东方,事情其实有一半和欧洲是一致的。大约在10到11世纪以前,中国一直是使用的非常简单而小型的一字格,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剑格是非常小的……嗯……我在考虑要不要说那句话……还是说吧,正好我手上有一口战国楚青铜剑,连柄木都保持完好,剑身鎏金也还保存了不少:没错,我就是想显摆,口黑口黑。毕竟柄木保持完整的战国青铜剑,全国博物馆加一起也没多少,尤其状态还如此之好,很值得我傲娇下下。青铜剑因为材料和敌人铠甲以及作战方式的原因,全世界都差异不大,都是短粗形制,格不很大,罗马短剑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你可以一眼分辨出这是分属不一样体系的武器,但他们总体外观,其实是基本相同的。——长得变态的秦青铜剑是奇葩,青铜剑中的战斗机,青铜武器最后的绝响,我们就不讨论了……到了钢铁兵器出现,一直到唐,中国的刀剑格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就上几把大家都熟悉的唐刀吧:这个时期,中国军队主战兵器主要是长矛和弓弩,无论骑步兵都是。刀盾兵有,但并非主力兵种。因此这个时期的刀剑中,剑基本退出了战场,自汉起就逐渐成为纯粹的仪仗器,在战场上大行其道的只有直身单手刀。而这种刀的主要功能就是刺,破甲。在盾牌防护下,刀盾手无须考虑手的防护,对方也没机会对你的手造成伤害,所以完全没有必要用个巨大的格——这事不要问我为什么,可以去问美少女剑客
,嘿嘿~~上个唐代刀盾兵对长矛兵的演武图:从宋开始,由于各种原因,战斗形式有所改变。中原地区出现了比之前刀都宽厚得多的刀,形制也开始逐渐出现弧度,向利于骑兵劈砍的弯刀发展。从这一时期到明清,骑步兵的主战武器开始有两种,长矛和单手砍刀。这个时期的格,有所变大,没有非常巨大,属于正常范畴,譬如这样:在这个时期,也就是大约10-14世纪,中国出现了和欧洲一样的横一字格。恩……一如既往地……正好我手上有一个……它长这样:这种格,在辽金时期很常见,有多个变种,并且出现在各种单手武器上,如刀、锏、鞭等等:而这一时期的中国军队的铠甲,也正好是古代铁甲中最坚固的时期。比较吻合的是,欧洲在铠甲最坚固时期,刀剑格与此也基本一致,也许两者之间有传来传入关系,也许没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对付坚固铁架的刀剑格,性价比最高最实用的,应该就是这种横一字或十字格。到了火器兴起、铠甲消退的15世纪后,由于中国并未完全列装火器彻底放弃冷兵器,部队主要射远器依然是弓和火器并重,近战更是冷兵器为王,长矛和刀锏鞭横行,所以铠甲消退速度远不如欧洲快,一直到清中期,还在继续使用全覆盖的链子甲,譬如这样的骑兵甲:步兵甲:所以我们的刀剑最大功能需求,也一直保持在战场破甲状态,对灵活度以及手部的防护需求,远不如破甲需求旺盛和权重大,因此我们的刀剑格虽然在明代曾一度变得很大,但肯定不如欧洲文艺复兴后的那种花式繁复的大。我上几个明代剑的图,我们可以发现,它们要比我们想像中的大,但不是巨大,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还没有完成演变的格:在元明时期,还有一种来自西亚的格,就是十字格了。这种格可以确定是自西方传入,嗯……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正好我手上有一口元代的铜十字格战刀,它长这样:这种十字格战刀一直到明还在延续,譬如山博的几口洪武十年刀:以及万历老爷的十字格佩刀:再之后,就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圆盘挡明清刀格了。这种刀格,主要功能是防护手部,避免对手沿刀身削伤手和胳膊,不考虑刀身的灵便和手部的灵活。明清中国刀形制差异不是太大,刀形是宽度和重量都比较大、利于大力劈砍的形制。因此它还是以破甲和大力劈砍为主的刀剑格。我手上明清刀比较多,上个清早制式刀的图,剑是清龙泉雌雄剑,清刀下方是几口十六国时期长环首刀,站着的短的是几把宋朴刀:到了晚清民国,铠甲完全消失,这个时候的民间武器上,出现了巨大的格,譬如咏春八斩刀这种普遍存在于南方的民间武器(网上搜到的这对刀,一看就是是广州老独的,嘿嘿):实际上这种巨大的格,在铠甲大规模存在明代也有,譬如我手上正好有个这样的东西:这是捕快用的武器,铁尺。捕快的对手是民间罪犯,不是战场军队,因此是不穿铠甲的,所以他们的武器格,就变得对手部的防护以及对敌人兵器的克制功能需求增加,于是出现了这种巨大的山形格。总之,格这个东西,和武器的主要破坏目的及使用者需求有直接关系。以破甲为主要目的的战场武器,一般不会要求武器有非常高灵活度,他们更努力追求的是对铠甲的破甲能力,这使得他们无须加装那么巨大而复杂的格。在对付没有铠甲的对手时,需求就是武器尽可能地轻便灵活,提高对自己手的防护,同时最好还能克制对方武器,于是法国细剑那种繁复而巨大的花式格应运而生。OVER。
昨天偶然看到傅红雪想到的,原谅我耿耿于怀到今天还在纠结。
剑道里每天素振几百次的人很多,知乎上应该也不少, 都会告诉你,和没练习前比,有提高但不会快太多。其实,从力量上看,冷兵器的出手快,离天花板比较近。真正具备极大提升上限距离天花板比较远的,是准确度。其次是稳定度。譬如平成武士那样瞬间砍中BB弹,以及一刀过去被斩物体保持原样不倒等等,比较有发展前途。补充一哈,稳定度这个其实也很难的,不比准确度容易多少。稳定度就是所谓的刃筋,很多人砍不断竹子之类的物体,其实不是力量不够速度不快,而是刀受阻以后控制不了刀的角度,刀不能保持之前的角度前进,路线歪了导致阻力急剧加大,最后刀被卡住。长期进行试斩训练的剑客,在斩切能力上,和没训练过的人差距非常大,即便双方力量一样,结果也是他能斩断好几根并排的竹子,你连一根都斩不断。--------------------补充一下。前面有些内容是我话没说清楚,容易误解。我知道素振摆振是什么,剑道居合都有接触过。举这个只是做个例子告诉题主,一个非常简单的挥刀动作每天练几百上千次,速度的增幅也很有限,不会出现非常大的提升,因为速度提升的空间本身就很小。 距离极限太近,很难有大提升。另外说到居合的拔刀,注重速度与否,其实和居合流派的起源有关。江户后期发展起来的居合,注重拔刀技术及速度的比重大些。因为这个时期的武士基本已没有战场实战需求,战斗大多发生在居酒屋及室内,所以很多武士追求一旦拔刀就要伤敌,这一拨很重拔刀术和出刀速度。另一些传承自战国及战阵古流兵法的流派,则相对更注重斩杀技术,尤其是角度和部位,以及极强力的斩切能力。 其实很多有名的居合技术,是出自酒吧打架,因此很多是直接从跪姿拔刀斩杀对方。这些技术其实很有意思的。
我在知乎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哈哈。先说一下,本人是学武当宋唯一→李景林一脉的丹派剑术,以及原中央国术馆赵连和老师的《老架达摩剑》的,与剑道,欧洲剑术都有过一些切磋,有输有赢。我的看法比较浅薄,但毕竟打过,可以保证其实践下的客观和真实性。我没有一楼那么好的运气,一开始就找到了名师指点,所以学剑的过程于我而言,简直就像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三重境界——一开始是望尽天涯路,我原来在岭南地区上学,同时学习咏春和洪拳,剑术是在学洪拳的时候学的,这种套路中好多动作是劈砍,当时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即:剑招那么多劈砍,岂不与用刀没什么差别?如果说剑就是用来刺的,那其实刀也可以刺,这玩意儿有两条刃,还容易伤到自己,真不是东西。于是就去问老师这些招数怎么用,老师也确实讲了一些攻防含义给我听,比如说别人刺一剑,你就一挡然后上步一撩、别人举刀劈你你就反手架剑然后回剑反削之类的。当时觉得很厉害,但我第一次切磋的对手是学香取神道流剑术的,他举着竹剑向下一劈的时候我就发现,中国剑很轻,还是单手拿着,按照老师说的那样架剑,根本挡不住攻击,后来只好很狼狈地双手拿剑,勉强扳回了面子。那次切磋之后我就发现了不对劲,因为按照竞技套路的练法,中国剑不仅和刀在技击层面上没什么差异可言,而且面对一些双手兵器无比吃亏。很奇怪的是我当时并没有否定中国剑术的实战能力,而是去寻找问题。我放弃了继续学习这种套路,转而开始寻找真正的传统剑术。这个过程很难,因为练习中国武术的人很多都是打竞技套路,器械套路尤其如此,老一辈的武师很多其实也不会剑,都是剑当刀用,所以在求真的时候其实很不容易。但当时立下这个flag,就打算望尽天涯路了。其次是为伊消得人憔悴:我所想到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收集古谱。因为同时在了解和研究中国武术史,所以从历史层面上入手,明代有《浑元剑经》、《剑经十二篇》;清代有《剑法真传》。前两者都是理论一堆,却没有招数,练习方法过于晦涩,而且隐语太多。我看了一段时间,没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又尝试转移目标,民国的时候武风很盛,武坛上比较著名的有形意剑,八卦剑,青萍剑等等。我当时觉得这些剑术虽然厉害,但没有内家拳的基础可能很难接触,所以当时并没有考虑上述剑法,而去选择学习了武当剑。民国剑术第一高手是李景林,所学就是古传武当剑,其徒弟黄元秀曾经出过《武当剑法大要》一书,这本书我后来弄到了,主要是说武当剑的“抽带提格击刺点崩搅翻劈截洗”十三字决,我当时看得迷迷糊糊,一来因为自己没怎么接触过传统内家武术,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本书虽然有讲解有配图,但讲解都是基于李景林的武当剑法而写的——书中说的武当剑是“对剑”,即两人练习的招式拆解,书里虽然提到了对剑的招数,却没有对剑的完整剑法。市面上的武当剑都是单练的,而且基本是表演用套路。所以怎么去了解那一套“武当对剑”就成了问题,也许是我运气好,当时我家对面的小区里来了一位会武术的火居道士,据说是武当山上刚下来的,我于是抱着问题去问他,可惜的是他也不会,但是我从他那儿得到一个线索:1931年民国大东书局出版过一本“武当剑谱”,据说有武当对剑的招数。这本书我并没有找到,但意外发现有后人整理过上面的内容,重新出版了新书——我最终找到了武当对剑的剑术,与《剑法大要》的理论结合,从前对于剑术的一些疑惑就一下子解开了。这个过程说得轻描淡写,但由于本人当时是中学生,虽然明天念念不忘,但是依旧前后花了两三年。除却找书,搜寻剑谱的过程比较困难之外,令我憔悴的更多是来源于精神层面上的压力:我在搜索剑谱的时候依旧没有忘记与人比武,由于地处岭南,我原先学习过洪拳和咏春,加之广州有类似的拟真兵器团体,所以切磋武艺是常态。我在这几年里与德国Mayer剑术,日本剑术,英国的saber军刀,太极刀,传统刀牌都有过交手,有时候实在是用不了中国剑,只好用以前学过的双手刀法与人切磋,用这样的武功是不会处于下风的,但是心理上总是过意不去——我用的双手刀法是各门各派中西武术杂糅的产物,虽然我觉得还挺厉害,但觉得毕竟不是纯粹的中国武术,而且弃用中国剑术,说明其仍然式微,这还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失败,所以内心其实很煎熬,也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好在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现在想想还是挺不容易的。最后是蓦然回首人在灯火阑珊处:说到这儿我就很想感叹一句,中国文化实在很奇妙。无论是武术还是道经,佛经,不懂的时候看着觉得很迷糊,觉得前人说话太多遮掩。真正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又觉得前人真是不藏私,好东西书上都说了。我对剑术的认识由于个人水平所限,至今没能够有更深一步的体会,但就我对于剑术的认知而言,确实有此感觉。古人说剑术如“狸猫扑鼠”,以前觉得这都是前人夸大的修辞。但让我真正站在古传剑术的大门口的,就是这句被说烂了的话。我记得有一次北京来了厉害的高手,要与我们的兵器团体切磋,那天是晚上,在一所大学的运动场里面,我无意看到了猫上墙和受惊时候的样子,然后一下子就明白了剑术所需要的“感觉”,这种东西说不清楚,感觉对了,东西就对了。后来用剑与人对敌切磋,都是凭借这样一种感觉——这不一定是很厉害的境界,但我明白确实是传统剑术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有“避青入红”,这个是剑术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所掌握得比较好的。古人管兵器叫“青”,人身叫“红”,用剑其实只需要用到前面两三寸的剑尖即可。正如前面所说,中国剑轻灵,难以接架,所以与人对敌,经量不去格挡对手兵器,而是在闪避之后寻找缝隙进攻,所以剑术其实很精致,因为别人可能式猛招沉,气势很大,但剑术就是须臾之间即出即收,一点见红。竞技套路中的点剑其实很有这个意思,最是讲究轻灵,类似的还有武当剑的“抽”字决,对此书中的解释是“如执小锤叩钟”——这么解释动作,轻重毫厘一眼就看出来了。图为武当剑法大要的“避青入红图为本人在粤期间与人交手的图,绿衣服者为本人,对手使用日本打刀。至于学习《老架达摩剑》是后来的事情了,我这时已经学了形意拳,就结合武当剑的技击技巧,形意拳的发劲和达摩剑的套路来练习,而且带上了攻防意念,虽然是单练,但是因为先前已经知道了对剑的要诀和招式,加上我有过的实战经验,所以练的时候都会有假想敌。到达摩剑的时候,我的剑术又有了一些精进,这时候才真正懂得一些算得上是剑法的剑法。至此方知,我从竞技套路,到寻找剑学的奥妙,直至找到,练习,有了顿悟,其实绕了一圈,最后发现,剑术真的只是“狸猫扑鼠”一样的境界,如此简单,但又涵盖着高深的技击理论——我现在仅仅止步于此,但剑术津涯浩瀚,我所学的只是冰山一角。水平局限,导致我在切磋的时候也是有输有赢。我记得有一次自己很轻乎,结果被一个用双手刀的打得狗血淋头…当然这也和剑本身的局限性有关,但这不是本问题的重点,所以先不说了。现在在学习宋氏形意,形意门剑术还有独到之处,这将是我下一步努力的目标。还有一点其实我忘了说,学剑对我自身而言最大的一点注意就是磨砺心性。因为我学剑切磋,历经过生死关头。有一次不知道为什么想试试真剑试合——就是相互用真剑演武,结果出了事故,对手的刀差点劈到我的脖子上,我用手抓了一下他的刀,结果去缝了针,事故现场部分图片我还有保留:这件事使得我左手指神经受损,所以我现在左手中指有一边是没有知觉的了,不过自此后感觉心境一下子变了,面对再紧急的事情都能基本保持冷静和淡定,日本禅宗有过这样一句话:“击碎生死关头,便见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处,方能出生入死,如同游戏之类。”我当时看着那一刀劈过来,一阵激灵,随后就顿时内心空空荡荡,真是了无挂碍。这一次出生入死的经历对我的影响很大,因为我也学佛学道,感觉这一刀有禅宗当头棒喝之妙。虽然说身体上受到了伤残,但是练了性,也算是我学剑所得的机锋吧。最后说一句,想要知道武当剑是个什么风格,可以去看看《卧虎藏龙》,李慕白和玉娇龙在寺庙外面打的那一架,用的剑法真得很“剑法”。
如常见比赛时双方踮虚步左手抬起右手持剑,或有见类似波兰等国剑术左手呈叉腰姿势。有无什么讲究?
说一些其他的剑法吧,说说重剑的前身rapier占个坑,以后有时间补上长剑,sabre和单手剑。 图也会渐渐补充如今的现代击剑是在自己的规则框架内高度简化的产物,不少东西早已定型不会遇到比较大的更改了,不过在历史上需要用刀剑来杀敌防御的时期中是有过不少改变和发展的,特别是不同的剑术大师,同一种武器的不同变种都会导致姿势的改变。总体来说一种武器没有正确的打法,只有在不同情况下最有效的打法,姿势也是如此。所以根据不同剑术大师对自己的剑术体系的观念的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着重,并发展出不同的打法和姿势。先说说rapier,不同大师对rapier的姿势都有不同的观点。Capoferro作为rapier鼎盛时期的剑术大师已经在自己的剑术体系中十分强调刺击的运用了。那个时候的rapier已经发展得非常细长并逐渐抛弃了劈砍的性能来换取刺击的性能,因此在民间的械斗中刺已经成为了比较主要的手段。与现代击剑的姿势不同的是,现代击剑要我们把重心放在两脚的中间,而Capoferro的姿势强调把大部分重心都移到后脚上并往后倾斜,如下图。上图是第三姿势第四姿势(左)vs第一姿势(右)上:第二姿势vs第六姿势下:第三姿势vs第五姿势(图片来自于Capoferro的书Gran Simulacro dell'Arte e dell'Uso della Scherma,直译《击剑艺术与运用的演示》)里面给了一个第三姿势的图以及三张左手拿匕首的图Capoferro并没有说为什么要把重心放在后面,但是在训练时发现这样的优势主要有两个:1. 能够掩饰自己的最大攻击范围,因为往后倾斜时再加上弯曲的手臂能提高剑的位置与lunge之后剑能刺到最远的位置,这会很大程度上考验对手的距离控制能力,尤其第一次面对rapier的人。2. 能够很轻松得收回前面那条腿同时保持上身基本不动。这在对方攻击自己的腿时是非常有效的躲闪手段,不少剑术大师比如Joachim Meyer的剑术中就包括了这一点。不过还有一点就是由于重心在后方导致前面的腿往前伸出去很多,这能够引诱对方攻击你的腿。攻击腿一般会比攻击身体更容易露出破绽,所以这对你来说是比较容易防反和躲闪反击与的。这些纯属我个人的观点,并未与专业人士讨教过,也许会有不少错误,欢迎与大家交流。Capoferro的rapier剑术单手持剑中有4个防御姿势,分别是Prima, Seconda, Terza, Quarta(分别对应意大利语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上图的第五和第六姿势都是左手拿匕首时才会有的,这个我了解得不多就不讲解了。第一姿势比较像hanging guard,是把右手举到头顶上同时把剑指着对方,同时把剑刃的true edge(阴刃)朝上。Hanging guard在防御劈砍时非常有效因为能打出非常强力的防反,因此在sabre剑术中被非常广泛得使用。但由于它不善于防御刺击,在capoferro中并没有太多的出场机会。第二姿势就是在保持hanging guard的时候把手放下放到水平稍稍向下的位置,并且移到身体的右侧(outside),转动手腕把true edge指向自己的右侧。这个guard同时被称为外侧防御outside guard,就是说别人从你的右侧(outside)打过来的时候你都能用这个安全得防御住。第四姿势就是第二姿势的反过来,即手部的位置偏左,转动手腕把true edge朝向自己的左边。这个姿势就是内侧的防御inside guard,护住所有从你左边打过来的攻击。第三姿势很像现代击剑的姿势,把手放在中间指着对方的中间并转动手腕让true edge指向下方。这个姿势并不能让你护住哪一部分的区域,但是你可以很容易得从这个姿势变到第二和第四姿势来进行相应的防御。由于有这些不同用途的防御姿势的存在,在对打的时候往往会根据情况在这几个姿势之间灵活得切换来最有效得保护自己。从你的角度看过去时,你的剑在敌方右边的时候就要换到quarta第四姿势,把自己的true edge对准对方的剑;相反当你的剑在敌方左边的时候就要换到seconda第二姿势。当然也可以一直保持着第三姿势然后随着对手出的招式来进行相应的变动。顺便说一下Capoferro剑术中对决的理论和战术。他认为对决可以被拆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out of measure,就是敌我双方互相都够不到对方,是没有威胁的。第二阶段就是在stringer对方 (engage)之后开始搏命。所谓stringer,就是双方从互相够不到对方的距离走向能够够到对方给对方威胁的距离之后调整自己剑的位置用以最佳迎敌的过程。如果双方的惯用手都是右手的话那么一般只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大家都用第二姿势seconda瞄准对方的外侧outside,要么大家都用第四姿势quarta瞄准对方的内侧inside,因此如果任何一方开始直接攻击的话对方都能轻松得防御住,固直接刺过去攻击不可取。Capoferro的战术就是建立在直接攻击不可取的基础上的,因此任何攻击都是从一个disengagement(把剑从对方剑的上方或者下方画一个半圆转到另一边)(这应该有一个中文翻译的可是我暂时查不到,抱歉了,,)+刺开始的。Disengagement能绕过地方原本对一个方向的防御进而打对方的破绽,因此在disengage之后紧接着一个刺击往往是非常有效的,与此同时还能用自己的护手把对方的剑卡住让对方无法同时刺中你。而对付disengage+刺的方法中最常用的四个方法之一就是在第二/第四姿势之间转换,用手腕带着转动的护手来把对方的剑挑开同时刺对方同时任何一只脚往反方向踏出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非常迅速得从一个防御姿势转换到另外一个防御姿势,这个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生死,因此只有充分训练之后的肌肉记忆可以担当这个重任。给一个演示的视频:视频中17秒开始的第一个演示中就是两个人stringer到对方的外侧然后左边的人disengage+刺,右边的人原先保持着第三姿势terza,然后在对方刺来的一瞬间改成了第四姿势quarta,转动护手把对方的剑挑到自己左边并刺向对方。26秒开始的是反过来,一开始两人stringer到对方的内侧,然后前面那个人disengage+刺,后面那人一瞬间从第三姿势改成了第二姿势,用护手把对方的剑挑开并成功刺中。因此rapier剑术中姿势的准确性和切换的速度直接影响着生死。接下来讲一点长剑的姿势。长剑的体系和sabre/rapier/smallsword差别非常大,几乎没有什么相似度,毕竟武器的特性摆在那里。欧洲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都有自己的长剑派别,不过总的来说差异不是很大,这里就概括得说一下。长剑一般有12个防守姿势(你没看错)(左右基本上对称,一边6个),不过常用的为6个,就是一边三个,听起来就不多了。这些姿势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名称很不好记,所以这里就用后人用于统一而总结的名称来说吧。(值得提一下,长剑里面常用的几个防守姿势在日本武士刀的刀法中都有几乎一模一样的姿势,毕竟这两种武器的差别并不是非常大。)(一般来说下面这几张图中这个人身体应该再往右边转一点。不过也有可能他学的体系中不需要把身体转到侧面。)第一个是高位防守high guard,就是把剑伸到头顶上举着随时准备往下砍。这个姿势很容易能做出强有力的劈砍攻击,但是同时暴露了自己身体的几乎每一个地方,不易防守。由于上述特征,这种姿势在一对一决斗中几乎不会被用到。第二个是悬挂防守hanging guard,就是手拿着剑放在头的左边或者右边指着敌人。这个姿势看起来很炫酷,用到的机会也很多。不过一般不把这个姿势作为攻击的开始,更多的时候这个姿势为攻击或防守时转折用的,可以连出很多不同的动作用于进一步的攻击。利用到这个姿势比较常见的就是用它防御左右边过来额劈砍进行counterattack,就是防御的同时攻击(比防反快)。敌人从旁边劈过来的时候进入这个姿势可以用剑刃末端和护手形成的直角区域卡住对方的剑同时刺对方,非常有效。进入这个姿势之后还可以快速把剑在头上绕一圈进行内测/外侧切换得横扫从另外一侧劈砍敌方的头部。第三个是中部防守mid guard,是最普通的一种,就是把拿着剑45度指向天空。这个姿势的变种很多,比如让剑竖直的,把剑靠在自己肩上的,把剑放到肩后面去的等等。这个姿势作为攻击开始的姿势比较多,因为非常灵活,上下兼顾,可以相对容易得打出所有的攻击和防守所有位置。同时这也是个很好的转换型防守。两个人都用中部防守开始向打出来的斜下劈砍而形成的那个x型交叉之后的应对方法则是很多剑法中囊括最多的内容。第四个是低部防守low guard,就是把手放在腰那里,把剑指向身后并搭在地上。这个姿势看起来并不是在保护自己,实际上只要把剑往前挥就可以覆盖到几乎所有的地方。这个姿势不用多余动作就可以做出一些对地方头部的攻击,比如斜下往斜上的劈砍,并且这种劈砍天然得就能转换为第二个悬挂防守,可以立刻接一个内外侧转换的横扫。过几天继续补充,加点图什么的。
常在电影里看到欧洲各个时期的男子击剑,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也有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那么欧洲的击剑的发端和传统是什么?有些什么讲究吗?相对于我们中国的剑术有些什么独特之处吗?他们那样刺来刺去的真的有杀伤性吗?
首先请题主看一下上面的资料,应该就能了解到不少……虽然这个资料有些地方也是挺瞎的。答主主要想吐槽的一点是“刺来刺去真有杀伤性吗”。重点在于:着甲-战场剑术、无甲-自卫巷战-决斗剑术……应当分开来考虑。看完上图,您还能说迅捷剑术只有刺来刺去么?何况早期迅捷剑的普及度,其实不如劈刺剑(顾名思义,既能劈斩又能击刺的剑)。上图中明确说明了劈砍的技巧。关于和中国单手剑的异同,答主对中国单手剑了解不足,不好回答。而且这种回答必然会扯到各种技术细节问题,一堆专业名词毫无趣味性,您也不爱看,是不是?给个进门的思路:去实际接触一下您提到的那些武器,包括迅捷剑、现代击剑、中国剑等。因为真要讲究剑术的话,应该从兵器本身开始讲究:每种剑,它的重量配置、护手型制不同,它的软硬度、剑身横截面、剑刃的开刃幅度也各不同……更惶论中西方的铸造条件也也有所不同。一种剑术,一种剑的用法,必然与上面提到的剑各种要素有关。很多人都说要兼容百家,有优点就要学过来,但如果连自己手里的剑的特性都没搞清楚,重量配置都对应不上,兼容只是个外行人的美好妄想罢了。一个熟练的剑手,从手感、外形、握法等各方面观察一把剑,就能大略侧出它适用的剑术……或者这把剑能不能用(比如说一些龙泉老鼠尾,坑人不浅)。作为外行人,虽然不能到达这种程度,但去了解相关知识是可行的。关键在于,您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逻辑思维,去发掘表象后的诸多细节。说句狠话:外行人眼里,什么武术都差不多,因为他们只会看电影。一句刺,很容易,一句剑走轻灵,很简单,但问题在于:刺什么角度?刺什么位置?以剑身什么部位去碰撞?剑尖在什么位置可以粘搭?走内还是走外?走圈还是走直?快攻要害还是先牵制手脚?更广域的问题在这里:我这把剑需要多大的挥舞空间?在它打到墙上后,反震会不会让我手腕有所麻痹?在狭窄的室内,它会不会卡在某些柱子上?它能穿透皮甲,那它是否能穿透锁子甲、板甲、山字甲呢?它在什么场合适用?什么场合完全没有用?能考虑到这些问题后,相信您会有自己的答案。关于中国单手剑能不能用的问题,貌似在这帖子里面又撕逼起来了。前面说了,答主真心用不好单手剑。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单手剑不行,只能说明答主本人技术渣。不过,这里也想说说个人对 先生提出的,几个关于兵器史方面观点的看法。从战场、着甲对战、包括民间团练这一路传承来看, 先生的说法是正确的。欧洲双手长剑、苏格兰斩剑、双手大剑等技法,在文艺复兴前一直都有传承,包括后来的司法决斗的双手剑术,其实也是欧洲战场剑术的一个缩影。相形之下,中国的双手剑(注意是双手剑)从汉代开始退出了战场,让位给了刀。但这种让位,个人认为,一方面也是出于中国古代战争的军事编制原因。即大规模严格阵型作战,很少有个人发挥的机会。一方面即便有武将对决的机会,马上对决,出场的也多是长杆兵器,例如枪。在长杆兵器和骑战纵横的古战场上,短器(包括刀剑)仅仅作为一个近身后的补充/切换要素,并不是主力兵器,很多时候,刀担任的是马上落地、或巷战混战等情况下的补充。相对来说,西方中世纪强调精兵策略,注重重甲骑兵,但他们的骑枪侧重于机械性一次冲锋、破甲,在灵活性上不如轻甲战为主的东方长杆,所以需要双手长剑来补充这一环节。(这也可以看到,真正能用于战场的兵器和武术,都是环环相扣成体系的,没有一种单一兵器可以依赖。)直到明代与倭寇对抗以后,中国双手刀剑才又有了抬头趋势,说中国的战场剑传承不到位,个人认同。从个人防身、决斗这一路传承上来看,中国剑,包括单手剑的技法还是有点传承的。从答主所提出的击剑——迅捷剑——劈刺剑这条源流来考虑,也可以看出,与同时代传承自战场的双手剑法不同,迅捷剑系列是一种相对和平年代才出现的、个人防身、决斗为主的剑法。其实这与中国单手剑能够担任(不是必然能担任)的职能差不多。其实仔细考虑一下,中国古代的单手剑普及率还是比较高的,主要是官位、文位或者贵族佩来体现地位——当然也有可能用于决斗和自卫不是么?西方配迅捷剑也多半是贵族。不过从技法上来考虑的话,答主眼中,中国剑有两种路子:枪术剑、刀术剑。听上去确实很没有“剑”的特性,但又有谁规定剑一定有自己特性呢?不要忘了,我们的传统拳术也可以粗略分为“枪拳”和“刀拳”,如果从这条思路来分析,像先生发的那些中国实战单手剑,或许也可以算一种“杂种兵器”了吧(欧洲杂种剑笑了)。其实这也很符合常理:当年代相对和平了,军制刀枪都被管制了,没有仗打的贵族们,当然要想办法将原来学到的武术技巧,融合到适合该年代的兵器中去——这点东西方都一样。答主始终认为,中国单手剑是他们一个不错的选择(从明后历史上来看,棍更多一些)。不能将一种武术名称流传的时间,就作为其技术流传的时间来考虑。要说中国剑技法方面、其特色不太明确,个人认同,但非要说:迅捷剑技法特色、发展思路明确,所以能打败技法混杂的中国单手剑,这个逻辑上说不过去。或许换一种说法比较好:中国单手剑是一种较为难以精通的兵器。它在技法上混合了枪术、刀术、双手剑的很多特性,如果要达到精通的等级,必须要求使用者能同时精通枪术、刀术等武术。相对来说,有明确特性的迅捷剑上手容易,见效快,因此在这个冷兵器武术没落的年代,迅捷剑是种比中国单手剑更适合的选择。
看了吉川英治的《宫本武藏》后了解过《五轮书》,除了《火之卷》的兵法外,其他卷的价值在于什么
我是这么看的。 五轮书是以武藏作为一个立于武士之首的人把自己那么多年日以继夜的辛勤修炼以书的形式展现出来,这里面最根本的是武藏作为一个和他当代人无几差的武士,到底有着什么不同。而根本的不同便是对生命的领悟,领悟其活着实为贯通其道,故而修心而苦练,我不觉得就算他在格斗输了,他会后悔。五轮书是他在描述他的世道,这里面可以从他对剑术时说无招而又经常描述何时该何时做。我想技艺的精通便是知道不同的情况该怎么做,而且十分熟练。道义的感悟反映的便是人活着感悟其道需尽心尽力尽情专研其所修,二者合一,人才可以贯彻其意志于己身,而若为武者,则立于不败之地。其悟道和修技结果便是处事不惊,对自己所知的精通到可以轻易举一反三,而对其他道义的了解亦可反照其所修。孙子兵法也是孙膑对一生的体悟。其实和五轮书实际是一样的,洞悉兵法,其实是对己方和处境的理解和加以利用。孙子所写其实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对战争的掌握不过是对战争因素的理解和掌握,而他已经总结写出来那些因素。战争论其实也一样。虽然具体内容有异,但是这三位作者都是一般人。作人,便是如何活,而他们的答案便是通过实践,学习,日以继夜掌握他们所修的业,乐此不疲。至于他们如何乐此不疲,不会因为困乏烦闷和搁置,亦不会因为外压而退缩是因为他们觉得人生是没有所谓的绝对胜利和绝对失败的,活着就可以继续前进,继续修炼其道业,于是乎他们也无需为了挫折而沮丧,反而因为发现有可观可玩之细处而有玩趣。而他们小时候的习惯,好的留下,不好的则改掉,因为除了自己的道业,无所顾虑,因此可以如此熟练巧妙地完成我们看起来十分了不起的作为。这些作品不会因为时境的变迁而不受用,我觉得这些给只在家看书的人而不敢出去受难的人是没什么作用的,因为说实在的,我没觉得这三个作者有怕过因为事情艰巨或者困难而不为,相反我感觉他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是十分好奇的,对自己不能完全掌握的规律是十分想知道的,所以他们才会有所共识,万事皆有其规律,只有多做才会找到规律,而在这艰难的途中得到前进的能量,便是其道义。我感觉三位都是把自己人生当作一场游戏而十分热爱,方可放弃他物。再者,我们和这三位生活的世界没有区别,还是人类的世界,既然人类从根本上没有变化,自然的人性依然是一样的,若说连接不上,那真是醉了。人类不是理性的生物,人类是自圆其说的生物,不会善用自己情感也是一大遗憾。
个人没受过系统训练,纯粹跟朋友瞎玩,匕首短刀长刀、单手双手双持都玩特别想问问各位,70厘米附近的日刀和120厘米的手半剑,单手、双手和双持站姿和步法有区别吗?谢谢!*无盾
长剑通万法!走你!
我加入 的十年灯专栏的起因很偶然。一开始我们在一起聊武侠,他说他申请了一个武侠专栏,跟我约稿。我问这个专栏是做什么的,他说写我们的情怀。我说情怀党烂大街了,还是来点干货吧。他说就像我们看过的武打片,每一部片子背后都有故事,每一个演员身后都有故事。小时候把他们当粮食吃,现在他们发酵成了酒。我们把酒拿出来,大家共醉,这就是情怀。这些酒是会越喝越少的,很珍贵,因为那样的演员,那样的武打片,会越来越少了。这不是干货是什么?我说好,那我从邹兆龙开始写起。一开始没想专门写反派,但是开了个头就停不下来,于是一个个地写了下去。“最爱大反派”就作为一个专题,渐渐丰满了起来。6月的时候,为了写计春华,特意看了很多遍《少林寺》。写完计春华之后,忽然心血来潮,想写一下于承惠,于是就开始查资料,开始在脑海里回忆曾经看过的他出演的电影。最早看见他还不是在《少林寺》,而是在别人家看了半部的《黄河大侠》,在那里面他是个真正的大侠。他最擅长的是剑,而黄河大侠用的也是剑,所以他在其中最潇洒,最快意。虽然只看了半部,但他那凭河傲立的身影到现在还映在脑海里。后来我们家有了影碟机,租了《少林寺》、《南北少林》,翻来覆去地看。然后发现一个细节,于承惠先生在一部电影中的武器是多变的,在《少林寺》中尤为明显。《少林寺》中他用的是长剑和鱼翅刀,其他的诸如单刀、枪之类的也能随手用用。穿戴整齐,戴头盔的时候主用鱼翅刀,而不戴头盔的时候主用长剑,这种兵器换来换去的待遇好像只有李连杰饰演的觉远有。当时觉得这个反派能用这么多兵器,武功肯定很厉害,怪不得能当将军。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于承惠先生自己精研的兵器,就是双手剑和鱼翅刀。他在这两件兵器上下了苦功夫,自己设计套路,甚至编纂了书籍。能把自己最得意的武功搬上银幕,用在自己的角色里,颇有些痴意。越往下翻资料,于承惠先生就越是给我“武痴”的形象。他曾经因为一念之差,差点没进入影视圈,只因《少林寺》剧组找到他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已经30多了,自己练练武,教教学生就挺好,不想再过多涉足武术之外的事。而在《少林寺》火了之后,于承惠先生和李连杰作为片中一正一反两大动作明星,星光无限。但他却没有像李连杰那样继续走电影明星的路,在他人生大部分时间里,他一直把心放在武术上,把武术传统的发扬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人专注于一件事,心就会稳,心稳了,其他事也会慢慢游刃有余。一般人对武打演员的印象是武戏激昂,文戏就沉不下来,但很少有人知道,于承惠先生的文戏也很好,表演含蓄,台词功夫拿捏很到位。在拍摄《倭寇的踪迹》和《箭士柳白猿》时,直接采用了他的原声。当时查了那么多资料,但终究没跳出“武痴”这个形象,最后落笔也是以这个为中心写的。专栏文章发布的时候,心中不免惴惴,因为这篇文章太过情怀了。随后一想,管他呢,这就是我的情怀,于承惠先生,以及其他人的故事我还要讲,还要讲很长。但是故事还没讲完,人已经走了。文章发布之后才一周,言少就跟我说,于承惠先生去世了。我心里沉了一下,一语成谶,这样的演员,这样的武打电影,真的是越来越少了。斯人已逝,等到我们这一代的记忆再湮没,酒就真的没有了。于承惠、于海两位“老于”,都是山东烟台人,与我是老乡。山东人重礼仪,于承惠先生更是深有古意,坚守着传统。在写这篇文章时,脑海一直在描绘徐皓峰导演讲述于承惠的病中风貌。去年9月份知道他生病,朋友带我去医院看他,心情很沉重,他的表现也和以往不同。过去,虽然我在他面前是晚辈和学生,但关系比较随意像朋友,平时他总戴一顶帽子,那天在医院见到我来了,他马上把帽子戴上,身体坐正,道别时左手掌压住右拳给我行抱拳礼。这一抱拳,他成为我心中永远的黄河大侠。
和同学排一段武打戏份,用剑照着人脸下去分成两半的动作,我觉得可以,他说这是刀的动作,难道剑只有刺一个动作吗?我觉得只是剑以刺为主,其他刀的动作基本是通用的吧,当然动作幅度没有这么大开大合。求专业人士指教。
你的同学是对的。当然你是拍戏,以目前不求真实只求效果好看来看,你的说法也无不可。但是,现实中那个情形是不可能出现的。剑的斩劈,只有双手剑而且是重剑,比如汉代及以前的剑才可能实现的情形。之后的剑形,即使你想斩劈,也不会有太大效果,只不过能切开对手的肉而已,你可以想象它就像个大号匕首似得。这是剑的形制决定的。现实中,是要注重实际效果的,这个不是导演说你胳膊被砍断了就被砍断了,身子被切开了就被切开了,是要有合理的动作和合理的器械及合理的发力才能造成的。从这里来说,早已完成造型定型的中国剑是不可能做到的。适合干这活的就是刀。
很好奇演员是怎么表现那7种剑法的。。有相关设定集/资料可以买到吗?谢谢!
谢邀。希望这张图能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你的疑问。如果想要中文版,请购买《星球大战DK图鉴:绝地奥义》。
中国明朝年间,戚继光自己编书写兵法和武术,然后指名道姓的把中国武林人士骂了一个遍,统统都是废物,然后我想起来日本历史上的新选组,也都是武林人士,也都是高手,但是貌似他们都很厉害,甚至达到了影响历史进程的程度了,请问大家为何会这样?
2014年最后一天来更新一记看过电影十月围城吧,里面的胡军和他的兄弟们就相当于新选组,你看完之后是不是也对胡军很有感觉?这是艺术形象。同理,新选组是属于政府招募的浪人组织,作用维护治安和捕杀维新人士,和以剑心(大雾)为首的维新浪人比,本质上是幕府杀人的工具,而且存在的时间很短,要说他们有多少贡献,无非是阻碍了一些维新进程(一说池田屋事件刺激了维新人士),而维新后一段时间,他们因为是败者组的,一向是被贬低和隐藏的,而现代我们所熟知的新选组的形象,是后来小说家帮忙建立和丰满的,所以必然会融入小说家个人的情怀和观众所希望的感觉,所塑造的是:“有勇有谋的主人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飞蛾扑火那样壮丽的灭亡”式的悲剧(呐,果然要一口气念完才最好哩!),日本人最喜欢这样固执偏激的形象,他们似乎随时都可以去死,并不是不尊重生命,而是他们对精神上信念的执着,这样的信念,俗称,大义。日本人做什么事都要一个大义的,哪怕是错的,虚幻的,只要他们认定了,撞了南墙都不回头。不怪鸣人口遁术那么厉害,如果我们能早点掌握这种精神攻击,抗日战争或许能早点结束。。。可以用麻雀来比喻,日本人是刚烈的物种,虽然受中华文化影响甚久,但这种精神上的烙印,是圆滑中庸的我们无法理解的。新选组和维新人士是一体两面,近藤土方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罢了,他们不进新选组,会有别人进,新选组不组建,也还会有新A组新B组。我一向反对嘲笑井底蛙,有人思变也必有人思不变,自由选择罢了,但你开了上帝视角去观察历史中的人物和你亲历历史事件是两回事,换你做1863年的近藤勇你当然也会尽心去抓维新人士,你怎么可能料到1867年的大政奉还,新选组就变成了反动组织呢?还是历史归历史,演义归演义吧。----------------------------------------------------------常人眼里的武士对抗枪炮,政府口中的落后对抗进步,都不足以让你全面的认识新选组,不想翻书了,我只能说,舍身成仁,玉碎,一直都是日本人心中的痒处,他们崇尚这种精神,这也是为什么新选组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的原因。江湖人虽一盘散沙,但前赴后继,老百姓恰恰也只欣赏这一点,这现实中的萤萤之光,反而比那庙堂上的武将,来得吸引人。失败又如何,身死灯灭,但精神长存,只要人们记住了你,便是火种留存,最后改变了历史,难道不是殊途同归?
不知道题主是不是认识的人,斗胆一答吧。首先国内是有这种爱好者团体的,已经摸索了很多年,翻译这部纪录片的人,也是这个团体的一员,在下也是其中一颗小钉子。国内这件事的前景在我眼里并不乐观,表面看门派林立与没有断了传承(这话在上一部白皮的纪录片里也有提到过),但我觉得某种程度反而成为了发展的阻碍。欧洲是实实在在的断档了,但是好在有大量的典籍保存了下来,这反而可以用现代人科学辨证,不带门派偏见和利益裹挟的眼光去复原验证,甚至找出在古代就是大师和“大师”拍脑门搞出的并不合理或真实的技法(这一点,都是辩证实验进行,说不定发现是假的,但后来又发现是真的)。再看国内的情况,说是国内没有断了传承,但实际上目前的门派林立,都是清末甚至民国的东西,真的比较古老的,最多能把来源追溯到明朝,莫要提杨家将用内家功法抖白蜡杆这种事……内家的概念才多少年……相比较欧洲在复原14-18世纪的武术,我国13世纪的武术已经无从考证,大概直接资料都没留下。毕竟在明朝时,戚继光、俞大猷、程宗猷等人也有很多兵器武术已经断档的言论。就这一点来说,可能我们要复原明代武术都很难,唐宋时期的基本是无法考证了。另一方面,门派多带来的问题是,内部撕逼严重,在搞hema这种赛事上,容易出现谁说谁有理,连个规则都搞不成的情况。实际上,跟散打同步出现的中国特色的体系还有一个短兵。可惜国家没怎么重视这方面,武坛也搞的不是很起劲,某种程度上说,国家搞的散打和短兵,跟民间的流派已经分化。但是国家看是靠不上了。说民间的情况,大家本来收徒挣钱挣名声挺开心的,搞这么个比赛,是强行拉着出来打实战比赛。可是这东西已经一百多年没打了,甚至更久,这让传统流派情何以堪,本来可以安稳的过小日子,一下子凑一起费事巴拉的找不自在,你可以理解一下晚清的各种变法,就能知道其中阻力。最有办法的人,最能说了算的不想做,这是要逆天啊。但是,民间不乏有希望搞中国特色hema这种东西的前辈,但是有一位前辈说的话也很有道理:不要对这件事太过乐观,你们年轻的一代,能把路铺好就很好了,需要面对的怪相和食利集团很多,也很艰难。已经说了这么多造次的话,也不差这一句了,但凡是云山雾罩的高姿态从来不打不应战的流派,大抵是不能打的。实际上,这种怪相也在知乎上比比皆是,再多我也不说了。诸君共勉。
形意枪、通臂刀,即便比较杂的太极八卦,也并非是以用剑之术化而成拳的,但是每一门都有自己的剑法,是为什么呢?
题主的问题就不能成立,我都找不到问题点在哪。不是剑术化拳就不能有剑术么?这个……是怎样的逻辑啊?我晕了。首先指出的,中国拳术里,以器械化拳的,知名的拳种里只有心意六合拳一家。其余的没有!说有的都是猜的和现代人附会的。其次,中国的拳术,任何一门拳术,虽然名字叫某某拳,但必然是一套完整的东西,除了拳法,还必须有的就是器械。甚至在古代,器械的地位还在拳术之上。因为那时打架,尤其是民间抗击匪徒,那都是抄家伙的。过去吃武行饭,你去考武举也罢,保镖也罢,教场子也罢,甚至为匪为盗也罢,哪样不需要会器械?!这都是实用的啊!中国内家拳,实际上真可能是以枪化拳,而且门派承认的,就是心意拳。形意拳延续借用了这个说法,其实自形意起,其拳术跟大枪术已经没啥太大关系了。因为形意母拳是心意,多少带点味儿罢了。其余八卦太极,八卦根本没有正式的大枪术,它的主流枪是两头蛇,就是双头枪,后面与后人串来过一些枪术,但是不是八卦主流。八卦主流兵器是八卦刀和八卦剑。刀是斩马刀的形制,剑是双手大剑。八卦谈不上以枪化拳。太极也不是,所谓的太极是以枪化拳纯粹是很多不懂拳的票友看网络小说或是一知半解附会的。形意、太极、八极、通背都重视枪法是真的。在北方,枪是主流中的主流兵器,如同棍在南方地位差不多。这是传统历史决定的,不是门派决定的。不可倒果为因。传统武器赢人的就是刀枪剑棍,这个是因为所有兵器究其根本,大多是从这四种演化而来,剩下一些独特稀奇古怪的,则只可出奇制胜,经不起正经的比拼。所以基本拳派这四样兵器必然有。这四样如果各自代表一个扇面的话,它们组成一个圆,基本涵盖了所有兵器的伤人所依仗的模式。这是刀枪剑棍的优势之所在。刀枪剑棍各有各自的用法,没有哪样涵盖哪样之说,如果说某种兵器涵盖了其它兵器的用法,比如说剑法里有了刀法或枪法,那么就说明这个剑法杂了。这种情况在外家剑法里比较多见,内家则少有。因为内家器械用法是发挥器械本身的特性,而不是因为手里拎了几斤铁就可以嚣张。枪法的奥妙在圈缠,而不仅仅是那一扎,剑法如何圈缠?怎么能说里面有枪法?刀法扇、劈、剁是基本技,剑那小身板,怎么走这种路子?如何说剑有刀法?混用的,那是瞎使唤,不是抬高了剑,是贬低了剑。刀枪剑棍,是常用主流兵器,而不是根据场所不同才使用的兵器。目前个拳派的刀枪剑棍,都是个人战的形制了,没有战场形制的。所以任何一种兵器都可应付日常情况。没有必须分场合之说。开阔地方刀剑也可赢人,室内枪棍都有长兵短用之法。无必须如何之规矩。
只讨论目前国内主流可以学到的,各种山林高手的秘技神术不算。
如果仅仅要健身,还国内能学到的。建议还是剑道,相对安全,进阶清晰,而且身材会很匀称。只要你不大吃大喝,腹肌是迟早的事击剑其实不太建议,因为身体侧过来,不是两边平衡发力的,会有一些运动痕迹国内的传统剑法,目标是强身健体的话,运动量太小,而且相对比较枯燥。单独学一门剑,很难学。而且最重要的是,国内你难找师傅
除了美观以外还有别的用处么?古人用剑时要不要配上剑穗呢?作为一个从来没用过剑的外行人,实在是觉得剑穗会妨碍到用剑啊(比如打到脸或者缠在胳膊上之类的)
剑穗这东西,实际上是从古代实战用剑上的缠手绳演变过来的。上些图可以说更清楚点。如历代各种版本《搜山图》里的短兵,无论是刀还是剑,几乎全有缠手绳,其作用是战斗中兵器不会因脱手而掉落。实际上,对骑兵来说,这是绝对不可以缺少极其重要的“小”配件。你不想在战场上飞身下马拣起武器再爬上马吧?缠手绳的装配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穿法,穿在剑柄、刀柄的靠近首部位的手花孔里。一种就是现在很常见的直接栓在剑首或刀首上了。其实无论从传统,还是实用和功能上看,缠手绳穿在柄上是最合适的。唐代的刀,目前的传世品,其缠手绳也是在柄上,而不是放在后面的环首里。这事,自己用一下就知道为什么了,在柄上的缠手绳,兵器一掉,一垂手就重新握住了。拴在剑首上的,你得先把绳子抽到手掌够得着兵器柄的时候才能重新握住兵器,不方便。因此栓剑首的做法,要么是当时纯出于装饰美观考虑,要么就是冷兵器开始衰落以后的事。例外也有,明早期以前的例外,较少见。这也是收藏古兵器时做断代依据的一个小常识。总结:缠手绳这个非常实用且重要的小配件,在冷兵器衰落、普遍使用火器以后,逐渐在表演和观赏活动中失去了其实用功能,最终演变为纯粹为美观和舞动起来好看的刀布和剑穗。
从网上可查的资料看,愛洲移香斎久忠开创阴流大致在年左右,其出生于四年(),卒于7年()。愛洲元香斎宗通的生卒年月未查到,其传艺于上泉信纲。据称他是久忠六十八岁得的儿子?又据称小七郎曾经游历中国明朝?上泉信纲生卒:1508年-日,一说1582年戚继光(日-日),据称戚爷在嘉靖四十年(1561)是从战场上获得阴流目录的程冲斗生卒:(1561-?),其师刘云峰无史可考,程冲斗自称:“有浙师刘云峰者得倭之真传,不吝授余,颇尽壶奥”仅此一句。通过这些数据,发现这些人生活年代有大段的重叠。然后是我的一些疑问:戚爷的阴流目录真的是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那么与他对阵的武将又是什么人?手里怎么会有阴流的刀谱?这个流派刚刚开创没几年只传了两三代其刀谱就外流海外了?程氏的刀法是否也属于阴流体系?那么刘云峰师承何人?或者说刘云峰根本就是某个日本人的汉名?
照顾兄,附简体版本一则:其一:关于愛洲久忠,他出生于享德元年(虽然和宝德四年的公元年一样,都是1452年,但我接触到的资料都说他出生于改元以后),而非宝德四年,出生地为伊势国或志摩国(今东海道三重县),也有说日向国(西海道宫崎县)的。愛洲阴流的创立时间大约是久忠三十六岁(也有说三十五岁)的时候,大约是公元1488年(长享年间)这样。据传,久忠在日向国鵜戶岩屋的时候,神明向他示范了奥义,并且授予他一卷传书。也有记载说愛洲久忠是在日向国修行期间开悟的(但日向国修行一说被后世柳生厳长所著的『剣道八講』给否认了,因为正统传书中并没有提到过这些)。据『平澤家傅』所记载,久忠曾经游历过九州、关东和明国。所以后世有人猜测,阴流开祖,愛洲移香斎曾经当过倭寇。但近年研究探明,久忠是跟随室町幕府的第二期第六次遣明贸易前往北京的,文明十五年(公元1483年)出发,文明十八年(公元1486年)便返回了日本。在『太平記』的记载中,伊势的愛洲氏是伊势守护。愛洲氏是以熊野浦为中心,向外扩张的豪族。遵从南北朝时代的護良親王的旨意,居于五ヶ所城(又:五カ所城),一之瀨城,花岡城等处,与北畠氏共同担任伊势守之职。作为愛洲太郎判官的子孙,也从事著海外贸易、掠夺的活动。移香斋年轻时候赴明,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补充:在『明良帶錄』和『本朝武芸小伝』等书籍中,有提到过念流开祖,念阿弥慈恩在日向鵜戶岩屋因做梦而领悟刀法的故事。这个传说也时常伴随著愛洲久忠的生平出现,但因为时间太过久远、史料缺失而不可考。間光延的『剣術系図』中提到「相馬之末葉、法名奧山慈恩」的奥山念阿上人,有十四位门人。东国的八位达到精通的水准,京都的六位达到了大师水准。要说明的是,虽然『樋口家文書』和『剣術系図』都提到了十四位门人的名字,两边的人名记载却有细微的差异。但是,两者都提到了猿御前(「猿御前」或是「猿の御前」)这个名字(关于这裡,日文维基的说法是错的)。据猜测,猿御前可能是愛洲久忠的远祖。而愛洲陰流的起源并不是愛洲久忠的顿悟,而是因为家传。其二:关于愛洲宗通,据记载,他二十岁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四十六岁、永禄七年(公元1564年)出仕常陸国太田城主佐竹義重。五十七岁时是天正三年(公元1575年),所以他应该是永正十六年(公元1519年)出生,这时候,愛洲久忠应该是六十八岁(这也符合了记载,因为愛洲久忠八十七岁没,时值宗通二十岁)。相传于一五六一年(明嘉靖四十年),日本的八幡船入侵明国南东沿海一带,明将戚继光军迎战镇压,其时从一名败逃的倭寇怀中,掉落一卷传书(传授秘法之书),是为爱洲小七郎所创「猿飞阴流」的目录,此目录后来原原本本地登载于茅元仪所撰的『武备志』中,遂使小七郎之名远播于明国。这应该和事实有些出入。因为,「猿飛陰流」这一名称,是愛洲小七郎宗通在五十七岁时,于天正三年九月二日,在常州(常陸國)久慈郡真弓山祈願之處------前勝坊,看见异人与猿猴搏斗所用刀法之后受到启发,开悟之后才将陰流改名为「猿飛陰流」的。这一点在愛洲宗通后人,平澤氏的『平澤家傳』一书中有很详细的记载。而愛洲宗通五十七岁时,已经是公元年间了,离戚继光得到影流目录已经过去十几年了。但猿飛这一型,在愛洲陰流的目录里一直都存在着(而且是最基础的部分,这也从侧面为愛洲久忠之所学可能为猿御前所传)。所以应该是戚继光应该是「捡到了写有猿飛这一型的『影流目錄』」。另:愛洲久忠之孙、宗通之子,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