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员很差,中国消防队员技能训练内容好像是倍训,一点进功力也没有。把国人的脸丢完了。

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1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799,120分享邀请回答2.9K28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5K65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如何评价爱奇艺综艺《中国有嘻哈》?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632,416分享邀请回答2078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042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当前位置:
&从厕鼠到仓鼠(外两篇)
翁礼华,浙江临海人。1967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化学系。曾任厂长、研究所所长、县长、市长、省政府副秘书长、财政厅长兼地税局长、国资办主任。浙江省委第九届、第十届委员,省人大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代表,全国人大第九届、第十届代表。现任浙江大学特聘教授,浙江大学财经文史研究中心主任,财政部中国财税博物馆馆长,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礼华财经历史散文》等19部散文集,600多万字。《长河东去》获浙江省第五届鲁迅文学艺术奖。
以财政之力,把国家领导人的活动和意志用刻石的形式,留下文字,昭示天下,始于秦始皇。因为在此以前铁器尚未出现,技术上也不可能制造凿石的锋利工具,所以只能以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的形式保存。随着战国后期铁的冶炼,和秦代铁制刻石工具的发明,才有了刻石垂之永久的可能。
司马迁的《史记?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称帝后曾五次出巡,先后留下泰山、峄山、琅琊、芝罘、碣石、会稽六处七篇刻石,皆为丞相李斯所书。泰山刻石则是李斯篆书唯一传世真迹。李斯泰山刻石矗立于泰山之巅碧霞祠西侧。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屡遭劫难,极富传奇色彩。
李斯原本是楚国上蔡人,出生于平民之家,年轻时,曾在郡里当文书兼司仓(掌管财政粮食仓库)的小吏。可是,就在当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官的过程中,李斯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同为老鼠,待遇却大不相同。厕所中的老鼠又脏又臭,每天吃脏东西,见到有人或狗进来时,就会大惊失色,狼狈逃窜。而处于粮仓中的老鼠,日子就过得舒服多了,它们吃的是囤积的粮食,住在大屋子里,不怕风雨,也不用担心人或狗的惊扰,所以长得又肥又大。李斯由鼠及人,慨叹道:“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没有出息,日子过得好不好,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平台,即环境决定的!
“宁为仓鼠,不当厕鼠”,为人生寻求更高的平台,深深地影响着李斯后来的人生选择。为了能够摆脱厕鼠般的小吏生活,成为君主身边的大夫――享有朝廷食禄的仓鼠。与现代人通过考研读博以求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一样,李斯痛下决心辞掉干了8年的小吏,去遥远的兰陵求学深造。他从上蔡到兰陵整整走了20多天,才找到当时的儒学大师荀况,拜荀况为师,跟从荀况刻苦学习。  
李斯在荀况门下学习时,恰好韩国的贵族公子――韩非,也在此就学。在长达8年的学习生活中,俩人志同道合,情同手足, 不是一起切磋学业,就是谈古论今。在众多的门生中,荀子认为韩非和李斯最优秀,将来前途不可限量,他评价说:韩非才质超群,可惜太露锋芒;李斯心智过人,只恐过于忠厚。但有二子在,吾道不穷矣。将来出将入相,楚国有望,秦亦不足惧矣!
出身于“厕鼠”的小吏李斯原本只是希望学成之后,老师荀子能将他推荐给楚相春申君,在未来的楚国官场上谋个一官半职,成为一只“小仓鼠”,就心满意足了。但是,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8年时间的形势变化实在大得出人意料:秦国屡败韩、赵、楚等国,甚至连徒有其名的东周王朝也销声匿迹了。在李斯看来,秦国统一天下已是不可阻挡之势了。李斯再也没有留在楚国的念头了,如果留在楚国,恐怕不仅过仓鼠生活的理想达不到,弄得不好连原来的厕鼠生活也过不成了。
于是,李斯下决心投奔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秦国。李斯初到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时,并没有从三千多舍人中脱颖而出,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书写的那一笔美奂绝伦的小篆字体震惊了吕不韦,才得到吕不韦的另眼相看。久而久之,吕不韦将其视为心腹,并当作线人遣入宫中,以探听宫内消息。聪明的李斯看出吕不韦未必能长久,便利用在宫中之便,与深获秦王信任的中车府令赵高结为至交。在赵高的力荐下,李斯终于见到了秦王,有机会在秦王面前一展自己的韬略和才华。
就在李斯即将被秦王重用之时,郑国(人名)事件爆发,韩国人郑国以修渠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现。这件事给秦国朝野造成很大的震动,秦王一怒之下,驱逐绝大部分各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的行列。在行将离开秦国的前一晚,彻夜难眠的李斯前思后想,实在是不甘心,抱着一线希望, 披衣起床,通宵奋笔疾书,写下了声情并茂的――《谏逐客书》,请赵高呈送秦王。
没有想到,整整等了两天,宫内一点儿信息都没有,失望的李斯不得不暗淡地离开秦国都城。当灰心丧气的李斯就要通过秦国国境最后一个关卡时,被飞马而至的赵高召回。赵高高兴地对他说:“秦王读了你的上书,感到文辞优美,说理透彻,书法绝仑,一再称赞‘人才难得’”。这篇为了保住自己地位的谏书不仅当时打动了秦王,后来还成了中国历史上千古流芳的散文代表作。
李斯回来后,旋即被秦王提升为执掌国家刑罚的重职――廷尉(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长),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后,李斯又升任丞相,成了秦始皇身边最重要的人物。李斯毕生为之奋斗的仓鼠生活,终于如愿以偿地在秦王朝中央政府的平台上得到了。
& 朱元璋:不准江浙人进财政部当官
在一次聚会上,一位朋友说:“从1992年以来,中国连续4任财政部长都是江苏省和浙江省籍的,其中江苏籍的两位部长还是清一色的苏州人,是否有什么历史传承因素?”我回答道:“没有什么历史传承!”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不准江浙人进财政部(明代称户部)当官的,因为这一地区老百姓的税收负担特别沉重,如果他们家乡人在财政部任官就会为家乡鸣不平。所以,早在1368年明朝建国不久,他就下令:“浙江、江西、苏松人毋得任户部”,“以其地赋税多,恐飞诡为奸也”。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又颁布《皇明祖训》条章于天下,“后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论。”
为何苏松(今苏州、上海)、浙江和江西老百姓的赋税负担特别重,其原因有三:一是南宋末年权相贾似道在浙西(今浙北、苏南和上海)大量收购私田为官田,租种官田的老百姓不但要负担租谷,还要负担国家田赋;二是朱元璋起兵后,以苏松、浙江和江西为其统一全国的后勤保障基地,实行重税政策;三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不仅继承了历代官田遗产,而且为巩固统治、确保国家军政开支、加强中央集权,通过迁徙富民、籍没诸豪族及富民田等手段,促使苏松和浙江地区大量民田向官田转化。就浙江、江西、苏松三个地区比较而言,江西的税负影响是最小的,因为江西仅仅作为朱元璋明初统一全国的后方基地,加重了一些税负而已,并没有苏松、浙江沉重的官田税赋问题。正因为如此,明王朝对江西人的顾忌不如对苏松、浙江人深,所以随着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江西人周忱以江南(今江苏、安徽两省)巡抚兼衔户部尚书后,江西人不得在户部任官的限制实际上已经突破,但苏松、浙江人不得为户部官的“祖制”却一直保持到明王朝灭亡,历时260年之久。
明代全国在册耕地850万顷,人口6000万,人均耕地接近15亩,全国的赋税收入(包括军屯)在内为3000万石左右,平均每人纳税粮0.5石(65斤),每亩纳税粮约3.3升(约4.3斤),以每户5口计,合计每户纳粮为2.5石,再考虑到工、商不纳税以及各种名目的优免情况,与史载:“太祖高皇帝受命之初,天下田税亦不过三升五升,而其最下有三合五合者”的说法基本相符。而当时苏州地区老百姓平均每户税粮负担为75石,为全国户均税粮负担额2.5石的30倍之多,足见当时苏州地区税负之重。
为了减轻苏州老百姓的赋税负担,明前期分别在江南省任巡抚的周忱和在苏州任知府的况钟作出了卓越贡献。凑巧的是他们两位都是土生土长的江西“老表”。
周忱,1381年出生于江西吉水县,永乐年间考取进士。他思维敏锐,心算特好,不用借助计算工具,复杂的财政收支,就能当场屈指算出。宣德五年(1430年),江南省田赋问题严重,受朝廷委派周忱以工部右侍郎(相当于今建设部副部长)巡抚江南各府,总督税粮。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江南每年有大量的漕粮运往北京,运粮成了江南民众的重负。为此,周忱在宣德六年(1431年),提出把原来由老百姓长途运粮食到淮安、徐州、临清、德州水边粮仓,再由官军运到通州、天津粮仓的 “支运”法,改变为老百姓只须运粮到附近的瓜洲、淮安,然后补给官军脚价,由官军长途运送到目的地的“兑运”法,从而大大减少了民运路程,减轻了劳役。宣德八年,为了扩大了纳税面,减轻了佃农负担,他提出“平米法”,规定官田民田不论大户小户、豪户佃民,税率一律,加耗平均,不得转嫁,既公平了税负,也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当周忱发现有人以大斗进小斗出的办法舞弊时,他提议户部颁制统一量斛,革除量器的弊端,从而堵住了官吏借征税营私自肥之路。正统元年,淮安、扬州大水,造成官府缺盐,产盐灶户缺米。周忱便动脑筋让苏州各县拨仓存余米运扬州,抵充次年田赋,再令淮安、扬州灶户纳盐给米,使灾年官得缺盐,民得食米,达到了官民两利双赢。永乐十九年(1421年),京师三殿重建,彩绘装饰需征牛皮万斤。周忱从江南库存甚久的牛皮中清理一批,熬煎成胶,运入京师,使物尽其用,减少征调烦扰。由于周忱理财权衡利弊,细致入微,被人誉为:“时言理财者,无出忱右。”。
况钟,1383年出生于江西靖安县,24岁时被靖安知县俞益选拔为礼曹(中央礼部工作人员)。9年后,被尚书吕震推荐,明成祖任命他为礼部仪制司主事(处长),后升任仪制司郎中(司长)。况钟在礼部任职15年,官声很好,得到首辅大学士杨士奇等大臣的器重。宣德五年,苏州等9个府缺一把手,这9个府都是经济发达的重要地区,明宣宗号召大臣推荐廉能的属员前往任职。况钟为尚书蹇义所荐,被任命为苏州知府。
苏州地处东南,繁华富庶,是江南巡抚的治所,也是全国出名的难治之府。当时苏州豪强污吏相互勾结利用,百姓赋税负担十分沉重,况钟上任后,成堆的问题等待着他来处理。起初,僚属和吏役都站在他四周,瞧他如何理事。他大智若愚,假装不懂,左顾右盼,只按下属的欲望办事,于是下属都很高兴,私下以为这位新任知府是很容易欺侮的。几天后,他召集群吏宣布:前几天某件事是应该做的,是某某不让我做;某件事是不应该做的,是某某强行我做的!你们当中有人长期以来玩弄这类卑劣手段来蒙蔽地方长官,达到营私舞弊的目的,罪当万死!于是将罪大恶极的数人处以死刑,并训斥那些贪虐庸懦的官吏。从此,况钟威名大震苏州,上下都不敢贪赃枉法,玩忽职守。况钟不仅刚正廉洁,而且孜孜爱民,多次被数以万计的苏州百姓挽留任职,最后皇帝以三品官衔(知府为四品官)作为奖励让他继续留任治苏,直至1442年积劳成疾,以身殉职。况钟任苏州知府10余年间,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单是酌情减免刑罚者即有1400多人。后世昆曲代表性作品《十五贯》,就是通过十五贯钱发生的命案,批判了封建昏官过于执昏庸与无能,赞扬了苏州知府况钟作为监斩官,如何冒着违抗封建官场常规而丢官的风险,亲至无锡现场查勘。当获得凶手作案的线索后,况钟又改扮私访,将真凶娄阿鼠捉住的机智、严谨形象。&
对于苏州苛重的赋税,社会反响一直比较强烈,时任江南巡抚的周忱和时任苏州知府的况钟在各自作了深入调查后,一致认为:苏州赋税的确沉重,其一府夏税、秋粮就达到280余万石,松江府也达到130余万石。与全国其他12省相比较:享有“湖广熟,天下足” 美誉的湖广省(今湖南、湖北),不但是当时全国面积最大,而且物产也是非常丰富的大省,每年上缴的税收也仅仅是夏税米麦13万石,秋粮米豆芝麻203万石,“综而计之,每亩仅科升合”;再如福建省,额征夏税麦706石,秋粮米85万石,“综而计之,亦每亩仅科升合”。“苏松幅圆几百里,山陵川泽十居二三,……常有水溢之患,且他省树艺一岁而两熟,苏松二郡一岁止有一熟”,以这样相对不利的农业生产条件,税粮总额却远超湖广、福建二省。于是他们决定联手上书皇帝,奏请减轻苏州等地的官田税额。当时,由于宣德皇帝对历史情况不甚了解,他们也只汇报每亩耕地的减免比例,而没有汇报整体财政减收情况,宣德皇帝认为减得不多,也就同意了他们的奏请。结果政策一落实,财政一下子减收了70万石。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缓解了苏州老百姓沉重的税收负担,但也埋下了户部对周忱的不满。这一矛盾终于在正统十四年八月爆发,当朝廷任命周忱为江南巡抚带衔户部(兼财政部长)时,心有所忌的户部官吏便立即上书刚登基的景泰皇帝(七月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举报周忱于宣德五年不诚实的“曲计”。也就是说,在奏请减免苏州官田赋税时,周忱没有如实向宣德皇帝说明减少官田税额后会产生的总体影响,从而使皇帝上当受骗,全国财政也一下子减收了70万石之巨。7天后,景泰皇帝便下令取消周忱的带衔户部的任命改为带衔工部(相当于今建设部部长),另派一江西人陈循以内阁大学士带衔户部尚书,户部尚书也从此成为明代内阁次辅大学士(相当于今国务院副总理)的固定衔号。
种钱:令人神往的摇钱树
在秀丽的吴山北麓,高耸的城隍阁下,依山而筑的财政部中国财税博物馆展现着一股富有历史感的现代气息。跨越宽阔的广场,登上数十级的台阶,我们就进入了绿树掩映下的财博馆。财博馆中西合璧的大厅,高达数十米,巍峨而壮丽,透亮的玻璃幕墙与传统皇宫的巨大屋柱如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让人惊叹不已。中西结合、历史与现代结合不仅体现了中国财税博物馆的办馆理念,也充分体现了当今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
你如果站在大厅中间,就会情不自禁地被右侧的摇钱树所吸引。这棵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摇钱树建成于2005年10月,是空间充分利用的产物。财博馆为了在方寸之地建成大千世界,把本来用于采光的空间――光厅设计成摇钱树,全树通高15米,重逾8吨,是以馆藏东汉摇钱树为蓝本,结合馆内特定展示空间,精心设计和制作而成的。
摇钱树由聚宝盆、“三羊开泰”、求财猴、爬树猴、主干、顶冠、副冠、朱雀及九层主、副树叶构成。在直径3米的聚宝盆上镶有9颗25厘米的琉璃钱币,环绕在钱币周围的是汉代美术作品中常见的山水纹样,它们以两方连续手段表现的连绵起伏的山峦和源远流长的清渠,代表着中国钱币文化发展的悠久历程。而组合于聚宝盆中的“三羊开泰”,则由三只独具汉代造型风格的山羊组成,每只羊的身下各有一只正吸吮母奶的小羔羊,预示着吉祥如意和好运连年;坐骑在羊身上的三只求财猴,一只双手托钵,欲接从树上掉下的钱币;一只则举钵接纳游客投掷的钱币;还有一只则正俯身去拾拣地上的钱币,姿态各异,可谓有情有趣,给人以祥和快乐的气氛;由四对猴子组成的爬树猴,一边打斗取乐,一边沿着树干往上攀爬,为整棵大树平添了几分乐趣;副冠是由四片装饰图案构成,勾画的是妇女采桑的繁忙情景,象征的是大地的丰收,刻画的是人民的勤劳;一只展翅的朱雀居于顶冠,预示着光明的前途和美好的未来。
摇钱树的大树叶分为三层,以左右对称、四面轮生形式向外伸展。每一片树叶不但均镶有8枚琉璃制成的钱币,而且环绕在钱币周围的装饰图案,表现着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农耕纺织、冶炼制造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环节。不仅有孔子会老子、鸿门宴、扁鹊行医、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等诸多的著名历史故事,而且还有永载史册的丝绸之路、蔡伦造纸、张衡与浑天仪、地动仪等传世经典;不仅有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后羿射日、雷公与电母、牛郎与织女、伏羲与女娲、西王母、玉兔捣药等神话;而且有百戏舞乐,如种、植、牛耕、纺织、冶铁、杂技、舞蹈等生活生产场景,树叶上悬挂始于先秦延续至近代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各类型古钱币,从原始的贝币、刀币,按历史沿革由下而上分布,有序贯穿。周边三层墙壁则分布着历代12位著名理财家的青铜浮雕,让参观者了解中国钱币发展的脉络和理财家的风采。
财博馆馆藏的东汉摇钱树,出土于四川广汉地区。它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19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通高150厘米,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树高度约98厘米,枝叶可分五层,顶层饰凤鸟为树尖;下其四层插接十六片枝叶,每层各一枝向四方伸出,呈对称分布。每层叶片饰西王母、车骑、骑马人、骑鹿人、舞人、猿、马、怪兽和五铢钱等图案,五铢钱外侧延伸出长短不一、犹如太阳光芒的装饰。树干直径约1厘米,叶片最长约15厘米,每片树叶厚约2毫米。树干与枝叶衔接处的下部均铸有两只合抱的猿。猿背有一圈花环形的装饰,甚残。钱数基座高约50厘米,可分上、中、下三层,最下层左侧为一人手举长鞭正驱赶动物的放牧场面,右侧为一只长尾凤鸟,中层描绘两个身着束腰长袍的人分立于一株灵芝仙草的两侧,上层为一个骑羊神人,羊身两侧饰有翼羽纹,羊腹下有一只头向上仰的小羊,表现了一只母羊正在哺乳小羊的场面。
摇钱树,俗称福寿树,道家把它称为神树,是典型的农业社会的产物。古代的中国人认为世界上一切东西都会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钱也不例外。因此,早在汉魏时期,中国的西南地区便盛行摇钱树这样的特殊艺术品,并且常常作为一种明器用于随葬,尤以东汉为盛。
留在乡土的记忆
易仁俊,42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农村经营管理站,农税协管员。后到宜昌县三斗坪镇财政所任农税专管员,夷陵区三斗坪镇财政所任惠农政策管理员、办公室主任,现在夷陵区小溪塔街道办事处财政所任惠农政策管理员、集体“三资”管理员。
弹指一挥间,我从事农村基层财会工作已有19个春秋,与农民朋友朝夕相处,在乡土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许多事虽很琐碎,而却让人浮想联翩。
1993年,我从宜昌财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三斗坪镇农村经营管理站工作。1994年年初,组织安排我到雾河办事处主管农村经营管理,兼农税征收管理工作。
记得 1994年6月,秦家淌村村干部到农经服务站报表,其中有一张票面3.6元的党费支出凭据,被我剔除并加盖不准报销的戳记章。当时该村书记找我理论,说我不够灵活,村干部3人1年的党费也就只有3.6元,报个账究竟又有多大个事儿?我向其解释,党费是党员个人应履行的义务,不是用公款缴纳的,这不是钱多钱少的事,而是原则问题。经过耐心说服,几个人终于理解了“不合格票据退回制”的规定和做法。
也还记得,1996年上半年,我在柏果坪村走访群众时了解到,该村300多人常年严重缺水,人畜饮水十分困难。我将调查的情况向镇财政所报告后,为该村申请了5000元专项资金,用于建蓄水池、架水管和建天河水窖,使他们吃上了自来水。年底,柏果坪村为答谢我,送来41.2斤上品猪肉,我婉言谢绝,但几个村干部执意不让,最后把猪肉搁下就跑了。我始终坚信帮群众做任何事理应不讲条件、不计报酬,最后,我将猪肉钱折成现金123.6元打入了该村代管资金账户。通过此事,我给所管辖的村规定,凡以村名义送礼的,一律不能巧立名目报销,从此以后,类似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
参加工作后,我曾参与镇内高家农经服务站财务管理混乱、债务缠身的调查核实工作,当时不了了之。1997年年初,我被调到高家办事处负责农经服务站工作和移民村专项财务管理。当时办事处的农经服务站不仅账上无结余,反而还欠各村5.9万余元债务,另有债权7万余元无法收回来。债务必须100%偿还,债权应当想法收回,否则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我先行摸清情况,按照“清收债权、偿还债务、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的工作思路,在较短时间内理顺了财务关系。在整理资料过程中,我从堆积杂乱的资料里发现了面值362元的有价证券,当即派人到镇供销社兑取本息1624.68元,然后将这笔钱全部偿还了中堡村的一笔债务。这一做法让我们得到了各村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也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理解。通过5个月艰苦细致的努力工作,我和同事们依法清收债权6万余元。
高家冲村村民高某1984年在高家农经服务站贷款600元,约定一年后归还。直到1997年4月还未归还。我按合同、同期银行利率规定,计算了本息、逾期罚款共3750元,以书面形式依法催收。经过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他拿出有关方面发给他的移民安置费一次性结清贷款。过去,办事处类似高某这种情况的逾期欠贷农户多达60多户。事后他通情达理地对我说:“欠账还钱,理所当然。若都像您那么认真负责,高家办事处财务确实也不至于那么混乱,本人也不会迟迟不还贷款,多付2000多元利息一点也不冤枉”。
也就是这一年7月,镇里农村合作基金会采取强行组织代管资金存款到基金会扩大规模的办法筹集资金,要求个农经服务站持村代管资金入股,个人从中获益。固然本人工资不高,家庭贫寒,但深知代管资金都是村集体的、还有代管的移民人头经费,监督管理权虽在自己手中,但应谨慎从事,不然的话将要出现一更大的“烂摊子”。我据理力争,硬是把150多万元村集体资金从镇合作基金会账户划回到信用社代管资金账户。事实证明,基金会经营亏损倒闭,负债累累,而我争回的资金安然无恙。
1999年6月,我通过公开招考很荣幸成为一名农税专管员,被安排到石牌办事处从事农税征收管理工作。在我接手时,该办事处累计欠农业税、特产税高达35万余元,税收征管秩序混乱。我走马上任后,开展了税收知识宣传进村组、进校园活动。
在天桥村征收农特两税时,很多农户反映,村干部用农村内部收据收农户税款,而农户纳税必须开具农税税票。在当时,村干部是把农税、三提五统同时征收,但没有分开开票,导致了税费混淆不清,我及时进行了纠正,村会计补交了50多个农户的税款3000多元,真正做到农业税收应收尽收。
原松林村400多户1000多人,村民较其他村富裕,而农户欠税高达13万余元,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边宣传、边走访、边座谈,了解到原村书记在1991年柑橘特产税税源普查时,故意隐瞒漏登柑橘树392棵,10年来一直未缴纳柑橘特产税,偷漏税额高达4300多元;村主任也拖欠近1000元特产税不缴,原村会计的父亲欠税3000多元长期拖欠不缴。针对现状,我争取办事处、财政所领导重视与支持,组织专班进驻松林村,就和村干部做朋友,用3个月时间硬是把13万元欠税清收了80%以上,摘掉了松林欠税大村的帽子,也从根本上扭转了石牌办事处纳税秩序混乱的局面。
农业税取消后,我也从找农民收税岗位转到向农民发放惠农资金岗位。我努力真心诚意为农民朋友服务。日,一位农民在集镇上捡到一个存折交到我手中,我及时利用“一折通”管理台账查询到是秋千坪村农民高志会的补贴存折,当天就将存折送到了他的手中。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一名基层会计工作者,19年就这样朴实无华地度过,内心感慨良多,却真的无怨无悔!
特殊的三段情
何少江,1973年11月出生,陕西凤翔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科员。
从懂事到现在,我曾经有过三次特殊的感情波澜。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每次都与农业税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儿时的兴奋与苦涩
记得五六岁的时候,我正是一个贪玩和好奇心很强的孩子。哪里人多,热闹,就爱往哪里奔。到了之后,不是用脑袋往人堆里钻,便是费力地往高处攀,大人用力拽都不顶用。特别是每年夏天头场麦子扬净晒干后,总有那么几天,大小车辆排成行,车厢里各种袋子圆鼓鼓的,像要胀破肚皮,垒得像山一样,车头上的红旗随风哗啦啦摆个不停,锣鼓声震得人耳膜疼。那可是孩子们快乐的节日!听大人说是去缴爱国粮,我们也就爬上车跟着去了。到了粮站一看,嗬,人、车黑压压一大片,树林一样的红旗把太阳都快遮住了。我们等啊等,小小的心里虽然有点不耐烦,但非常兴奋,也不知是为什么。最兴奋的一回是,对门的大伯汗流浃背地扛着麻袋往大仓里去,我也偷偷地溜进门去。呀,仓里那个大,黄澄澄的麦子那个多,真让我呆住了!我一下子就扑到了麦堆上。还没走两步,人就随着麦子往下沉。我吓得大哭起来。大伯看见了,手提着倒空的麻袋,踩着木踏板,从垛顶飞一样地下来,一把将我从麦堆里提了出来。当时虽然害怕,因刺激而产生的特别兴奋,却在我的心里保持了好长时间。那天天黑回到家时,我饿极了,母亲却只给了我一个绿得有些发黑的菜团子,咬一口,又酸又涩。我就嘟囔说,大仓里的麦子像山一样,为啥还让我吃这个?母亲却说,那是农民给国家缴的公购粮,咱们是不能吃的。我仰着头问为什么?母亲说,你吃了,那国家的叔叔阿姨、城里的小朋友,还有解放军叔叔吃啥呢?一听解放军叔叔和城里的小朋友会没吃的,我便好像懂事地点了点头,又张大嘴巴,狠狠地咬了一口又苦又涩的菜团子。
青年时的激情与彷徨
后来,我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来到县城北边一个半山区乡财政所,从事的恰好是农业税征收。这个乡不大,只有43000多亩耕地,18000多口人,土地贫瘠,常年干旱欠收,群众生活比较艰难,但全乡每年还要负担近20万元的农业税任务。按上级要求,还必须在当年的6月25日、7月5日和15日之前完成。尽管这个乡的工作基础较好,山区群众淳朴老实,缴纳农业税的意识相对较高,但困难不少,一到征收季节我们便“如临大敌”,乡上领导和农税干部几乎每天晚上要工作到深夜,不是向各村的支部书记、村主任了解村情、民情以及收成的好赖,下达任务指标,商量“对策”,便是统计各村的完税进度,制成评比表,供领导决策时参考。乡政府大院上至领导,下至七站八所包括派出所,几乎是总动员,那时叫“大打突击战”。“突击”过后,还有农业税尾欠的逐户清收。一个村往往“战斗”一两天,那场面真是人车浩荡,喇叭震耳,轰轰烈烈,颇为壮观,也很有成效。那时候,作为一个农税新兵,自己一腔激情,处处冲锋陷阵,夜夜加班熬战,眼睛红了,身体瘦了,也毫无怨言。想起儿时看到过的大粮仓,不由得还生出一种自豪来:我也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当然,也会遇上性情刚烈、顽固抵抗的“钉子户”、“难顽户”,这样,便免不了 “强制执行”……有一次,当对一户实行“以物抵顶”抬走他的家什时,猛一抬头的当儿,我看到了那人眼里射出的忧怨且愤怒的火焰,我的心震颤了,双手随之松开。这时,不知谁大喊一声:“抓紧,快走!”我不由自主地又抬了起来……
过后我想,纳税户与国家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种田缴税当然天经地义,但遇到天灾、人祸、疾病等情况而无力缴纳时,也该这么强制他倾其所有吗?如不这样,又该咋办?――每年的减免指标僧多粥少。还有,我们的大队人马离开后,这家人中午的锅揭得开吗?放学回家的孩子面对狼籍的屋院和冰冷的锅灶,幼小的心灵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从那次以后,我的心头似乎有了一块怎么也搬不去的石头。
我和乡亲们亲热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变味了。有一位慈祥善良的老大娘,原来一见到我,老远便乐呵呵的招呼进屋喝水。那天之后,大老远一看见我的影子,大娘便背转身进了家门。还有那些过去很聊得来的小伙子,现在在村口、路途见面了,不是挑衅的目光便是难听的话语,有的干脆脖子一挺,没瞧见似地就过去了。就这样,不少时候虽然拿到了县上的贺信,得到了各级的表扬,可我的心里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反倒有了一种担忧:再这样下去,该怎样面对乡村父老……
如今的感慨与兴奋
终于,上上下下盼望已久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我有幸亲历了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被称之为新世纪又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农村改革的全过程。听到消息,我异常激动,恨不得立即就去报告那位大娘。参加会议,我倾心聆听,唯恐漏掉领导的每一句话;学习文件,更是字斟句酌,对哪怕再细小的惠民政策也再三领会。幸好,领导安排我到县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我更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生怕优惠政策执行不到位,所以,所有情况,都是了解了再了解,核实了再核实;每一笔数字,都是计算了再计算,检查了再检查;每一份文件,都是斟酌了再斟酌,校对了再校对。那一段时间,虽然误了吃饭、夜间加班是家常便饭,十分辛苦,我却兴奋着并快乐着,浑身时时感到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头。记得当听到我们制定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方案》获得上级批准、并受到群众好评时,我心里那个甜蜜的感情,真像荡漾的碧波,随着我往键盘上敲进去的一个个文字、一组组数据、一串串符号在闪动,随着一份份文件的装订、一个个乡镇的邮寄而流淌……
接着,我们实打实地抓落实抓兑现,绝不让政策放空炮。遇到损害农民利益的事,哪怕只有火柴头大,也绝不放过,而是面对面,硬碰硬,丁是丁,卯是卯!2002年的一天,我特意来到当年常去的大娘家。她虽然老了许多,但精神矍铄。一进门便拉着我的手说,今年没有了统筹费、教育摊派,屠宰税也不收了,农业税比去年交得可是少多了。当听我说或许很快就不用缴时,大娘先是一怔,接着笑说,真能那样敢情好,只怕自古到今的皇粮国税……
从大娘的疑惑中,我的心底里倏忽又生一种感慨来:多么好的老人!多么敦厚善良的人民啊!&&&
2003年,我们县取消了农业特产税……
2004年,国家对农业税税率降低了一个百分点,同时,开始对种粮农户发放补贴……
2005年,我们县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成为全省、全市较早取消的县之一。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终于一去不复返了。
次年的春节,乡村的鞭炮声首次压过县城……
那天清晨,迎着曙光,我在惊雷般的炮声中欢呼,奔走,那种兴奋,竟像当年猛然看到大仓里的麦堆时那样!
从清晨到黄昏
王云峰, 1968年出生,湖北南漳人氏,湖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高级讲师,先后供职于南漳城关中学、南漳电大、南漳县财政局,现任南漳县财政科研所副所长。系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襄阳市古隆中文化研究会会员、襄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先后发表教育、财政论文30余篇,发表文学作品近30万字,2009年出版散文集《风过指间》,多次获市级以上文学大奖赛奖。
一辆人力三轮擦肩而过,我能闻到蓝色车棚上灰尘的味道,“咯吱”声渐渐远去,它在我的眼里变得也愈来愈渺小,直至成为一个黑点。天仿佛一瞬间亮了,街边冬青树叶子无精打采地耷拉着,下垂叶子上的泥已清晰可见,地上散落了一些发卷发黄的落叶。我心里有些烦躁起来。已经一个月没有下雨了,这个春天注定没有滋润吗?
人渐渐多起来,街上变得拥挤了,一个个穿着短袖的帅男靓女面无表情地匆匆行走,这还是四月的清晨吗?棉衣才脱下,毛衣才穿几天,就感觉夏天到了,春天变得如此短暂,几乎让人感觉不到了,就像我阳台前玉兰树花期,更像我的青春转眼即逝。
我怀想故乡的春天,整个山庄披着绿色外套,那是一种纯洁的绿、清纯的绿,没有灰尘,空气在淅淅沥沥的小雨里充满花的香气、草的湿气。幽静的山路上树木青翠欲滴,无数的不知名红的、黄的花儿在树下小草间眨着眼睛,让人感受到冬天之后春天长长的美丽。这些怀想使我的心更烦躁了,尽管只穿着薄薄的衬衣,恨不能光条条而行。
一群沾满风尘的麻雀飞过来,落在一棵冬青树上愣头愣脑地欢叫着,不知高兴着什么,远处还隐隐约约传来布谷鸟叫的声音,不知是真的布谷鸟叫还是有人设的手机铃声。不由的,故乡的各种鸟儿又浮现在我的眼前,金黄色的黄鹂鸟从古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里钻出来,高贵而典雅;红尾水鸲穿着燕尾服悠闲地在溪边散步;戴着高高“乌纱帽”的鸡冠鸟却非常平易近人,在树枝上独自高歌,决不扰民。这些鸟儿们不时用它们美丽的歌喉,咏唱着故乡的山水。在这个鄂西北县城里,看见黄鹂鸟们很难,更别说听到那婉转动听的音乐了。
抬头看天,天是浅蓝色,或者说是灰蓝色的,没有棉絮般白色的云朵。没看见洁白的云彩在空中漫步已有时日了。纯洁美丽、如诗如画的云彩哪里去了呢?我的心又哪里去了呢?
机器切割的声音、锤子砸东西的声音、铁锹磨地的声音突然从四面八方响起,街上的人也更多了。然而走在这人声鼎沸的街上,我倍感孤寂,我看不见我的影子,听不见我的脚步声。
蜗居在这个汉江边上的小县城,我早已没有了思想,每天面对的是世俗的柴米油盐和一堆失意失衡的心情,那曾经的理想像远去的恋人一样消失在这灰朦的空气中。曾经在清晨,在凉风中摊开一本本书,张开一张张理想的翅膀;曾经在清晨,和美丽的姑娘撑一把红色的雨伞畅谈理想,翱翔江山;曾经在清晨迈开结实的双腿,奔跑在希望中。那时候,这个地方的清晨仿佛刚出浴的美女,清新而诗意,天空是湛蓝色的,空气是湿润的,树木是干净的。现在这个地方处在发展的阵痛中还会有希望的,而我却处在青春渐行渐远的岁月了。
一切就像昨天,一切就像做梦。
梦醒不了,还是我真的老了?
在这喧闹的清晨,我的叹息声似针落海中,谁也听不见。很多时候,在清晨我想像魏晋阮籍一般在山顶上“效穷途之哭”,然而一直没有行动,终归来说我只是一凡夫俗子,这样做只能是“东施效颦”,徒增笑料;很多时候,我想像东晋谢灵运一样去拥抱啸傲风月、陶然忘机的灵秀山川,然而囊中羞涩,也写不出传世万年的山水诗。谁不想拥有阮籍谢公那样的财富和才气呢?谁不想一声长啸能响彻寰宇呢?终归也只是一种梦想罢了。
“不要在清晨这条街上散步,小心灰尘落到身上”,友人的提醒我铭记在心,重要的是尘埃不要落在我的心上,不要迷住我的眼睛,更不要止住我的呼吸。尘埃里什么都有,充满各种肮脏的欲望和铜臭,然而又有多少条街里没有灰尘呢?
我在清晨里找什么,找什么我也不明白,清晨里的人们一定也在找什么,他们心中明了,有一个目标,然而我不知找什么,不惑之年的我找到不惑了吗?已经早已过了做白日之梦的年龄,大概等着第一丝阳光倾照到我的心上罢了。
听见有关门的声音了。在这条街上有一扇门一定为我开着,那是我温暖的家。且把烦恼抖落到尘埃去。
一只黑色的流浪狗驮着衰老的岁月慢慢走过来,“汪”的一声叫出了一个干涸的午后。
午后的天空是灰蓝色的,显得遥不可及,阳光炽热而苍白,有些不可思议,完全不像四月的天气。印象中,四月阳光是温暖的、是让人渴望的,像母亲关爱的目光照耀在身上,像情人的手抚摸在心中。从去年起,阳光变得炽烈起来,今年尤盛。阳光让我想起年轻时的初恋轰轰烈烈而又苍白,初恋很短暂,这样炽热的阳光估计应该有几个月吧。
风开始一阵阵地刮,很大,卷起地下的灰尘和落叶在路上飞舞,路边新栽的银杏树的叶子每一片都抖动着并发出“唆唆”的声音,和着空中电线“唔唔”的声音仿佛舞台上的摇滚乐前奏。
一辆辆卡车拉着满满的泥土或是水泥从路上急驰而去,让路上刮起一阵尘暴,县城里到处都在基建,尘埃充满了各个角落。
在路边一排高大的杨树下几个“破烂王”各自铺着一块布头或纸板在那里或坐或躺,收废品的自行车随意地停在身边。近前一看,睡着的几位酣得真香呀,他们以天为盖,以地为铺,岂不是最大的床?有的人千方百计地享用各种高档金属床、实木床、布艺床、水床等等,在尔虞我诈的世界却辗转反侧。坐着的两位老人望着自行车篮中的废品,脸上露出的是灿烂的笑容,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的笑,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开心的笑,至今还印在我的脑海里。 
自己有完满的笑吗?回想起来,只有在婚期的日子很开怀,剩下的只是一些带伤感的浅薄的快乐,且如同现在春天一样短暂。是生活的压力过大,还是尘世的灰埃蒙住了两眼?我想起归隐田园陶渊明、寄情山水孟浩然,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超凡于世,怎样做到的一生竹香?
一阵悠悠的笛声传来,是谁在午后让音乐响起?仿佛一场幽凉的春雨下在我的思绪中,变成一朵朵盛开的花,香满大街小巷,香满我的世界。
喜欢黄昏,不是因为欧阳修“人约黄昏后”的幸福意境,也不是因为沈从文“黄昏极美丽悦人”的赞誉。而是3年前40岁生日过后,猛然间黄昏落在了心头,特别是在四月雨后的黄昏里,来到郊外蛮河堤坝上散步,让自己有了脱俗的感觉,得到片刻安宁和欣慰。
黄昏的河堤,太阳将独享天空的权利交出来,也许还不情愿,仍在西边留下了红彤彤的晚霞,映在河里,河里泛起粼粼金光,慢慢地,晚霞也在山上鸟雀声中收起了余辉。没有了阳光的直接照射,一切还是那么清新。河对面的山有绿色有青色,远山还显出黛蓝色,养眼养神。堤坝这边是一排排的杨树和柳树,由于远离城镇,远离污染,叶子显得干净亮丽,柳树还吐出了无数嫩芽,仿佛水灵灵的姑娘。
河水流淌着沁凉的芬芳,不再飞奔的风儿则躺在堤下花心里休息。
在不冷不热的黄昏里,一个人走在长长的堤坝上,远离尘世的灰尘,远离人间的喧嚣,扑进大自然的怀抱中,惬意的如婴儿躺在摇篮里。
走在这里,便走进了自由,什么都可以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走在这里,便走进了忘却,忘记了一切烦恼,金钱、权势、美色的诱惑离你远远而去,缺憾的人生得到了补偿,失重的心态恢复了平衡。
时间在这里仿佛睡去,连鹭鸶也忘了归巢,用一只腿静静地站在河中岩石上,一动不动。
在这里我就是一只慢慢飞舞的蝴蝶,飞回过去,飞向未来。
经常,夜色降临,我才想起回去,回去意味着回到现实。现实中的我是悒郁的,青春的光阴早已被岁月带去,可是,生命没有希冀。现在的四月里很少有降雨了,我的心也是经常干涸而苦涩。在我的印象中,我像一只奋力的小船,却仿佛总是逆水行舟;又如一头孤独的骆驼,在烈日下的风沙中难以迈动沉重的脚步。
&四月的黄昏呀,你是我的桃花源,在你的怀抱里,我才拥有了真正的自己!
幽花茁晚春
赵子霞,1933年出生于辽宁省辽中县二道岗子村,1949年8月由辽中县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委分配到县税务局工作,1950年被选送到东北财政专科学校(东北财大前身)学习。1954年被选送到哈尔滨外语学院学习,1956年3月入党。1957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矿业大学任教,1958年调西藏工作,曾任自治区委员会党组秘书、自治区科委副处长。1978年调回财政部,历任人事教育司副处长、处长、老干部局副局长,1996年年底离休。
韶华不居,人生易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要经历生老病死、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的考验。1996年年底,我离休了,从奋力工作46年的岗位上退下来,由纷繁的社会大舞台、人际交往广泛的社会大环境,转为生活天地相对狭窄的小家庭,要有个适应过程。要想尽快实现这种社会角色的转变,克服空虚、失落感,就要及时给自己充电,学习新知识,增长才智,让生活富有新的内涵,充满新意。
我是一个热爱生活、勤于求索、不甘寂寞又非常执着的人。离休前,看到一些退下来的老同志学习书画,我很敬佩。工作空隙,有时也走进老同志的书画课堂,聆听老师教课,得到一些熏陶。离休后,我毅然决定从零开始,白发学丁,学书法、学绘画、学习民族舞蹈。我坚持每周两天学习书画,一天学舞练舞。学习中,我很忘我,经常是上午听课,下午临摹老师课堂作品,经常习作到很晚才回家。这期间,老伴主动承担家务,让我有更多时间用功。儿子、儿媳买来画册、纸墨笔砚等文房四宝,家人给了我莫大帮助和支持,我深受鼓舞,异常欣慰。我越学越倾心,越学越痴迷,废寝忘食,奋力不疲。2004年,老伴开始学习书画,我们除了坚持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关心国家大事,关心集体,保持理想信念坚定、思想常新、与时俱进,在书画文化层面又有了新的共同语言。共同学习书画技艺,互相交流、切磋,互为观众,互为粉丝,其乐融融。
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年龄增长,老伴的健康状况不如从前。开始患腰间盘突出,行动受到一定限制,后来又查出膀胱肿瘤,我心急如焚。当时,犹如晴天霹雳,似乎天都要塌了!难道相濡以沫几十年的患难夫妻生活,真的要走到终点了?一度我很茫然、困惑,很是忧伤。当然我明了,人生在世,难免有困苦与忧愁相伴,失意与不幸相随,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关键是要学会勇敢地面对和睿智地应对。想到这些,我渐渐放下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而当我看到老伴在手术中,以刚毅、坚强的心态面对巨痛,心态平和,笑对人生,再加上孩子们的孝顺,组织和同志们的关心帮助,我的心绪终于平静下来。
对老伴的病痛,我感同身受,起早贪晚,积极陪他四处求医问药,也自己动手,为他按摩、捏脊,做中药透析,千方百计为他减轻病痛。住院手术期间,无微不至,精心照料、悉心陪伴。对他的病情变化,我们在思想上予以足够重视,但同时也力求逐步从病魔阴影中解脱出来,以减轻思想负担和压力。我平时尽量不把老伴当病人对待,支持他去做自己愿意做又有能力做的事情,这对病人康复大有裨益。老伴本人十分坚强,生活乐观积极,没有因为有病而气馁,一直坚持参加审计署老干局组织的各项活动,坚持书画学习,画作多次参展获奖。坚持身体锻炼,家务活主动承担,事事身体力行。对我关心备至,呵护有加,一贯支持我参加各项活动,我常常是既感动又心痛。我的每一个进步的足迹,都饱含老伴的心血印证,每一份收获,都有他爱的力量陪伴。
在为老伴治病的过程中,我们全家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几年来,仅中草药就煎了1300多付,处方的每味中药,都要把性质、主治查清楚,做到心中有数。有时陪老伴去外地十几天的健康休养,也要带上中草药和煎药锅,以使服药不间断。经过4年多时间的努力治疗,加上我们乐观又积极的生活态度,老伴的病终于得到有效控制,病情有了根本好转。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经历了生活的磨砺,我们深深感到,夫妻相亲相爱、相濡以沫,尤其是人到暮年,老夫妻心相慰、情相依、喜相庆、病相扶、常相伴是何等可贵和重要!我们就是在这种相爱如初、相依为命的平凡生活中,感受着点点滴滴的温暖、幸福和快乐,也收获着战胜病魔与困难的愉悦。
离休17年来,我一边儿和老伴牵手共同与病魔抗争,一边儿在老干部局、党支部大力支持帮助下,潜心学习书画、学习民族舞蹈。我临摹了历代大家弘仁、石涛、张大千、黄宾虹、李可染等山水力作;研习了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和华山碑等传世墨迹。积极参加写生、创作,学习画论。经老师多年的殷殷教导,在组织和家人的大力支持下,我愉快地努力学习着,终于使自己的书画技艺有了可喜的进步,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其中作品“春山图”获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老年书画展”三等奖;“观山养德,看泉洁心”,被特邀参加2008年财政部“清风书画摄影艺术展”;“万里奇观”荣获中央国家机关第三届书画摄影展优秀奖,作品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并被主办单位收藏;“盛世江山别样美”获《求是》杂志、光明日报主办的“首届天地阳光之星中央国家机关离退休干部艺术展示”、“五星级阳光之星”最高奖项。《中国财政》杂志等报刊,也曾多次选登我的绘画作品。我参加的舞蹈队,多次参演获奖。由于多年坚持学舞,进行肢体训练,我的身体状态和精神风貌,都不输比我年轻的同志。
75岁后,为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体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给我们的便捷,我克服困难,又自学了电脑。目前,不但自己可以用电脑上网查资料、看新闻、浏览名人书画、收发电子邮件等,还能利用软件查看和修改照片,编辑文本,让自己这个年近八旬的老人真正融入到了科技社会之中,体会着高科技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
凡在喜庆日子,我也尽量挤时间写点小文,讴歌党和国家取得的伟大胜利,抒发感恩情怀。2006年应党支部号召,我撰写了《青春沃雪域,艰难玉汝成》入党50年的回顾文章,被机关党委转发大家学习参考,并被收入财政部“薪火相传”主题教育活动论丛。
2010年4月,由儿子策划设计,孙女作序,把我和老伴10多年的部分书法绘画习作,整理编印成“书画集”送同事、朋友留作纪念。一时间引起小小波澜。有的反馈说我晚年生活阳光充实,有意义。垂暮之年,仍能保持年轻人特有的活力,热情、好学,不断求索,这种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精神,实属难能可贵;有的说我是“才女”,是“老有所学的楷模”,有的送我“精品老太”绰号,有的老战友、老同事和青年朋友向我求字,索要画作等等,让我深深感到了收获的快乐和感动的分量。我知道,我所取得的成就,与这些美誉和赞赏其实难符,更多的则是同志和朋友们对我孜孜以求的晚年学习精神的一种鼓励和鞭策,也可以说是一种期望和期待。正是这种期望,引导我和老伴走进一片更加绚丽多彩的天空。
十几年来的坚持学习,畅游在浩瀚书画艺术世界,身心浸润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我深深体会到,要走好离退休到生命终点这段美好时光,就要开阔视野,不时学习一些新东西,充实自己,使自己能持续释放生命正能量,体现人生价值。
那么,追求什么,坚守什么?这更多的要取决于个人的思想、意志和品质。不过,文化养老不能不说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书画、舞蹈、音乐、戏曲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十多年的书画学习,我更加深刻地领略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历史之久远,内涵之丰富,底蕴之深厚,无以伦比。她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穿透力,更令人折服。每当挥毫泼墨,全神贯注,习书作画时,就感到心平、心静、心怡,一切琐事、烦事都没有了,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洗礼。深深体味到学习祖国优秀文化的快感,兴致盎然,心旷神怡,越学越想学,越想学好。有了兴趣,就不断给自己定目标,有了目标,就有驱动力,自觉努力去做,这样总觉得有做不完的事情,生活得充实、丰富、有意义,也有阳光、有愉悦,幸福感得到提升和满足,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在书画和舞蹈艺术中陶冶,有山有水、有笔有墨、有神韵,有姿有态、有动有静、有人生,真的很美!以广阔的胸怀、美好的心灵、美的眼光观察世界,世界就更加美好。有了美好的心灵、坦荡乐观的胸怀,就会把功名利禄、社会上的不平事等等,看得很淡很淡。“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人的品格得到升华,晚年生活智慧、豁达、而坦然、淡定。
学书、学画、学习民族舞蹈,深交了老朋友,结识了新朋友。大家一起学书习画,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欣赏,心神怡然;学习舞蹈,舞友们伴随美妙动听的旋律,舞动在音乐的世界里,从身体到心灵都得到洗涤和滋润,个个精神焕发,乐而不疲。这种相学相伴、相互激励润色的友谊,既营养了精神,陶冶了性情,也化解了孤独,是温暖老年寂寞生活的良药。多一份友谊就会多一份快乐,多一份健康,多一份幸福,友谊不可或缺,友谊之树常青。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这话有一定道理,也应该是老年朋友鞭策自己的座右铭。但是,人到暮年,生理、心理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这是自然规律。所以年迈之人,学习、做事要注意适量,要学会善待自己。回顾我的晚年生活,这方面,似有欠缺。对什么都感兴趣,想学、想做,想做好,不断给自己加压,不懂得放弃,这或许是我的心理疾病,需要调整过于执着的心态,适当减压。只要不过于苛求自己,不过于追求完美,就会使晚秋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更潇洒,也就会自在、更轻松。
有人说:成功是一种态度,是用恒心和耐力印就的征服者的脚步。作为老者,更应该注重行为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健康、快乐、幸福比成绩更重要。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只要有一份良好的心态,老年生活会更有滋味!
一年的一辈子珍藏
李乃洁,1937年出生,吉林省梨树县人。曾当过兵,做过小学教师。196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任吉林省财贸学院教师,中共吉林省委财贸干事,中共吉林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处长,中共怀德县县委副书记,公主岭市(地级)副市长,中共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吉林省财政厅副厅长,1991年任财政厅厅长。1994年兼任吉林省地税局局长。1997年10月离开行政岗位,出任吉林省证券公司董事长。2003年3月退休。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中共吉林省委委员。吉林省政协第八届委员会常委。
我的母亲是个贤妻良母型的女人,虽然她病逝时我只有四岁半,但母亲的为人,母亲生前所做的一些事情,在我的心中还是留下了永远抹不掉的烙印。
&& 对于母亲的直接记忆,我少得可怜,主要是记事的一年留下的,那年,我才三岁半。一年后她去世了,这些记忆成了我想念母亲永远的珍贵回忆。
我清楚地记得那所小学有一个不小的院子,院墙是土坯垒的,有六间土坯房。西边三间是教室,东边三间紧靠教室的一间是教师办公室,挨着办公室的一间是我们一家四口人的卧室,最东边的一间,是我们家的厨房,也是我们家人进出的通道。从这里进出,不会影响学生上课。在房子前靠教室的那面,是一个可供百名左右学生出操的操场,操场的东边,即我们住屋的前面是一片菜地。爸爸的前任和那位前任的前任,都是用这块菜地为家人提供蔬菜的。
母亲第一次看到这块菜地时,非常高兴。当天就看了又看,并规划着这几垄种这个,那几垄种那个。过两天就张罗向邻居要菜籽,天刚转暖,地刚刚解冻,她就让我看着小弟弟,向邻居借来锹镐,把地翻了一遍,并打成垄。母亲从小就在家帮助姥姥干农活,翻地、打垄、种菜,对她来说,都是既能干又乐意干的事。学生放学后,爸爸有时也来帮忙,母亲嫌他碍事,总说:“瞧你那笨样儿,回屋歇着吧!”
母亲见村里人开始种地了,她就着手种菜。在靠院墙边处种了苞米、豆角和倭瓜。母亲又托人在附近的集市上买了西红柿、茄子等秧苗栽种上。在母亲的精心伺弄下,各种菜苗长势非常好,成熟得也比邻居们的早。有些菜自己家吃不了,还送给邻居。西红柿结得特别多。我最高兴做的事,就是帮母亲摘西红柿了。在县城老家,买西红柿,一人只能分到一个,可在这儿,我可以随便吃。
记得有一天我们摘了一大筐西红柿,母亲犯愁地说:“这么多,怎么吃得了啊!”学生放学时,母亲就喊他们来拿,可学生们都不好意思动手。后来母亲硬是把几个她熟悉的女同学拽到菜地边,每人塞给几个。母亲还捎信让姑姑们来。不几天,二姑和老姑真的来了。两个姑姑住了几天,回去时带了不少西红柿、豆角。
母亲那一年还买了一头小猪喂养。为了不影响学生上课,母亲请人在院子的东北角砌了个猪圈,小猪买来一直都是圈养。由于母亲的精心饲养,小猪长得很快,也很胖。
母亲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做全家四口人的三顿饭菜,伺弄半亩左右的菜地,还喂养一头小猪。此外,母亲还要负责上下课按时摇铃。这么多的事情,母亲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干得可心盛了,从没有过怨言,也从未因为家务活,而误了学生上下课。学校有一个挂钟,原本挂在办公室的,母亲怕干活耽误了摇铃,就让父亲挪到我们住的屋里。
夏季雨天很多,一下雨,母亲就不能去外面干活,只好在屋里哄着弟弟玩。母亲虽然没上过学,但认识很多字。当时社会上流传一些通俗读物,就是以中国古典名著改编的唱本,母亲基本都能读下来。像什么《秦琼卖马》、《武松打虎》、《刘备招亲》等。母亲读的时候,常喜欢唱着读。有时弟弟哭闹,母亲就唱着读唱本。弟弟当然听不懂,可也怪,母亲一读,弟弟就不哭了。听姥姥说,这些唱本都是母亲在姥姥家时,姥姥的一个表弟来串门时带来的。母亲认识很多字,父亲看的报刊杂志,母亲有时也翻着看看。姥姥说:“你妈妈小时候可想上学念书了,可当年供你两个舅舅读书就不容易了,哪还有钱供姑娘家上学呀。你大舅看你妈那么想读书识字,放学回家有时间就教你妈认字,还给你妈买了一盒看图识字的卡片。你妈学得可上心了,随便在哪儿捡块带字的纸,也要看看;有不认识的字就收起来,等你舅舅回来,赶紧去问。你舅舅放学回来背诵课文,你妈有时也跟着背,一遍两遍就能记住。”母亲认识不少字,可她不怎么会写,只能写自己的名字。
一个礼拜天,父亲有事出门了,母亲抱着弟弟,带着我到学生教室去。平时我们从不进教室,这是父亲规定的,大概是怕影响他和学生们上课吧。这天教室里一个学生也没有,母亲抱着弟弟看墙上贴的学生画的画,可我个子矮看不见,我就找到半根粉笔,在黑板下角乱画。母亲看到说:“你要跟爸爸学习认字,还要学写字,别像妈妈似的,一个字都不会写。”“那得给我买铅笔和本。”母亲说:“你现在还小,还不会用铅笔写,等过两年上学时再给你买。”“那我用啥学写字呀?”母亲说:“哪天你爸爸去镇上,让他给你买块石板,再买支滑石笔,就像刚才你在黑板上写一样。”自从母亲说了以后,我就天天惦记着石板和滑石笔。
有一天,父亲要去县里办事,母亲就让父亲给我买石板和滑石笔,好让我学着写字。父亲当时答应得很痛快。父亲走了,我就盼望他回来,可是晚上回来时,父亲说忙忙活活地给忘了。父亲说完,我的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内心感到十二分委屈。母亲就千方百计地安慰我。过了些日子,母亲听说四年级有两个女生礼拜天去镇上赶集,就求她们给买,怕她们忘了,还给带了钱。当天下午就给买回来了,除了石板、滑石笔外,还有一个绒布擦子,真是把我乐坏了。
从此以后,一到晚上,我就让父亲教我认字写字。一开始父亲还愿意教我,可过了几天,教我一遍两遍写不好时,父亲就没有耐心了,并训斥我。有一次,因为一个字教了三遍我也没写好,还打了我一个嘴巴。以后我就不让父亲教,也不想学写字了。母亲就说,咱们先不学写字也行,先学认字,等你再长大一些再写。但看着母亲给买的石板,有时还是想学写字。母亲就告诉我,你可以照着书写。这样,我学写字时,就照着当时一年级用的国语课本写,什么“一个人两只手,你有手,我也有手”等,但不知道这些字哪笔先写哪笔后写,结果有些字的笔顺就写错了,以至上学时,有的字还常按错误的顺序下笔。
我们刚到老城窝堡时,弟弟还不会走路,到了夏天,就慢慢会走了。有时母亲干活,我就领着弟弟玩。一天,我领他在菜地边上玩,他看见小茄子,觉得挺好玩,就用手摸,并且摘下来一个,我就说了他,并警告他:不准再摘了。结果他不但不听,眼睛盯着我,又摘了三四个,我生气地打了他一下。这下麻烦了,他哭起来没完没了,怎么哄也哄不好。母亲当时正在做饭,听到哭声后紧忙过来哄他。可母亲哄了一会儿,弟弟还是哭声不止。母亲突然想起什么,哄着弟弟说:“走啊!咱们上周奶奶家看小兔去。”说完,母亲就抱着弟弟,带着我去了邻近的周家。到周家看见笼里养的几只小兔,弟弟立刻破涕为笑了。打那以后,弟弟老是要去周家看小兔,母亲只要有时间就抱着他去。周家见弟弟这样喜欢小兔,就送给我们一只。这只小兔,不仅弟弟喜欢,我也很喜欢。我每天给小兔薅草,然后和弟弟一块儿去喂。
母亲对孩子特别有耐心,不管弟弟怎么哭闹,从没见母亲发过脾气。母亲对我也是如此。我三婶多次说过:“从没见你妈碰你一个指头,都没听她大声说过你。”&&
母亲不仅对家人好,与学校的学生和左邻右舍也都相处得很好。每天学校放学后,总有一些三四年级的女学生到我家来,帮助母亲哄小弟弟,伺弄菜地,收拾屋子。有时做活做得太晚了,母亲总是留她们在我家吃饭,当然她们都不肯。只有一次,两个女同学帮助母亲砍白菜,干完活时太晚了,母亲坚持留她们,并告诉她们父亲去县城办事,晚上不回来了,她们才肯在我家吃了晚饭。
母亲带着弟弟和我跟随父亲住在老城窝堡那一年,家里生活的事情,父亲几乎什么都不管,全靠着母亲,靠母亲的人缘。由于母亲的人缘好,家里有什么事情,有什么干不了的活,左邻右舍都乐意帮忙。
凡是和母亲相处过一段时间,哪怕是只几天的人,都说母亲好。不管是家里人还是外边人,一谈到母亲,都说:“你母亲那人好啊!”可是,母亲虽好,却太早地离开了人世。她在人世间只有短短的28年,在我记忆里的只一年。
闹市中的菜园(外一篇)
李振声,山东莱州人,大学文化程度,1968年参加工作,1970年入伍,历任兰州军区第一测绘大队战士、宣传干事、副教导员、教导员、政治处主任,1986年转业至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2004年调入山东省财政厅任纪检组长,现已退休。爱好文学但文学创作却是新兵,近年来渐有作品发表并结集了《不了高原情》等小册子,不过均属入门之作,还待同仁们指正,以期使作品质量有新的提高。
自从进入这座城市,我就像进入了钢筋水泥修筑的工事,每天从一条马路拐入另一条马路,从一栋高楼钻进另一栋高楼,从一座城堡跑到另一座城堡,倒也平坦,倒也坚硬,倒也安全,但总感觉人像是悬浮在半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怎么也够不着地气,空落落的不知根在哪里。
一天去爬泉子山,看着山坡上挂着大大小小方方扁扁高高低低的几十块小菜地,关闭了多年的那道闸门冷不丁被打通了,只觉得有股气流在往上拱,只一会儿工夫,浑身便充盈得如同菜园里那座被春色鼓胀的小木屋,心里那个踏实啊,就像扎根于八丈深的一棵参天白杨。
以后每次路过这里,我都要驻足观望上一阵子,看着这些绿色生命从种子入土到发出两瓣嫩芽,从肉肉的嫩芽到开出五颜六色的小花,从美丽的小花变成沉甸甸的果实,我就心动不已,也不知怎么想的,在我眼里它们竟然成了一本大书,上面写满了精彩纷呈的不同文章。
春天,它们是质朴的古诗,一棵棵幼苗工工整整,恰似一个个刚从墨池捞出的方块字,柔韧刚劲,古峻超逸,既见颜真卿的功力,又有王羲之的骨风,挂在黑黝黝的山坡,如同布展在大自然中的斗方。苗圃有长有扁,一方挨着一方,对仗工整的幼苗延伸着诗的意境,该断句时断句,该起行时起行,一畦一垄就是一篇诗章。
夏天,它们是精美的散文,水灵灵的青菜按照各自不同的追求呈现出多彩风格:黄瓜鲜活水灵,豆朴实无华,葫芦清韵本真,白菜朴实淡雅,韭菜清新丽质,辣椒热情泼辣,萝卜淡而有韵,番茄艳而不俗……一篇篇一行行形散神聚,意达气满,传递着生命的律动,充满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韵。
秋天,乍一看有点乱,那些枝叶果实太过多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枝缠蔓绕,盘根错节,一时还真不容易分出是什么文体。需要仔细看上一会儿,找到文中那些标点符号,顺着逗号茄子、句号南瓜、冒号红果、引号豆角、还有那根长长的感叹号丝瓜仔细品读后才能分辨清楚,原来这是一篇结构繁杂、情节曲折的长篇小说。
冬天,收起了调色板的菜园安安静静地歇着,不施粉黛,不着彩绸,像卸了妆的美人胚子素面朝天。造物主先让严霜收走发了黄的过时文章,再让狂风将其揉碎打成纸浆,最后让雪花把它们加工成白纸,一摞一摞地摆进小菜园的方格里,以备书写新的文章。黑土躺在雪花絮成的暖被下面,精心打着腹稿,但等来年一场春雨,便会用诗意和浪漫把这里重新涂抹成一片汪洋。
菜园隔着繁华市区只有两三条马路,有时我会爬到泉子山顶向北眺望那片闹市,高楼摩天,车水马龙,流光溢彩,煞是好看。然而,它却像个玻璃美人,光亮耀眼倒也喜欢,只是孤傲冷峻得缺乏亲切感。等我把目光转移到这片菜地时,感觉就不一样了,尽管从山顶俯视有点模糊杂乱,趴在地上很不起眼,但它们灵动,芬芳,浓郁,悠长,只需看上一眼便会溢出温馨怡人的愉悦感。
人类栖身的地球不是专供参观的装饰物,我们的身边怎样才能多一些诗意,少一些死板;多一些翠绿,少一些灰暗;多一些清爽,少一些污染,多一些安宁,少一些浮躁?泉子山下这片菜地,让我想到了这座城市的明天。
月光下的泉子山
我居住的领秀城小区南面,有一座小山叫泉子山,与济南众多的秀山相比,它实在是太小太矮太普通太平凡太微不足道太名不见经传了,没有参天大树,没有奇峰怪石,没有古老的传说,没有动人的故事,也找不到文人墨客留下的哪怕是一丁点儿石刻或者是三五字诗句。我想李白、杜甫、苏轼、欧阳修、黄庭坚、元好问、王士祯等这些文学巨匠们当年来济南时准没工夫光顾这里,或许来了也只是应景一转,还没领悟它的妙处,触发诗意灵感,便匆匆离去。
文豪们错失璞玉是文豪们的损失,歪打正着却保全了泉子山的金贵之身。这么多年,这座小巧玲珑的秀山没有被野蛮开发,没有被胡乱造景,没有刺耳的喧嚣,没有刺鼻的铜臭,也没有成堆的垃圾,有的只是秀美的内涵、荒蛮的外表和野性的品质,让我格外喜欢。
山上的路很弯,弯曲得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它来自何处,又去往何方。莫非它来自于盛唐?但一定是经过了晚清,当年在此聚集的农民武装肯定是沿着这条小路上的山,要不那些铺路的石板怎么会破碎成这般模样!
山上的草很繁,高高矮矮、胖胖瘦瘦、呼呼啦啦、扑扑扬扬,见了人也不躲避,只是没皮没脸地一个劲傻长。也不知是什么草的根茎,从泥里拱出脑壳,绕过台阶,越过松林,钻进石缝,不知还要去往哪里?我猜想它们是想家了,急匆匆地穿越千年时空跑回娘家去看望祖宗。
山上的花很疯,山里红、蒲公英、小叶菊、满天星、马兰花、野玫瑰……无拘无束十分野性,激情来了想开就开,心情郁闷想败就败。不过野性自有野物爱,每到花开时节,满山野花便被成群结对的蝴蝶和蜜蜂团团围住,蝴蝶咬着牵牛花耳朵倾诉衷肠,蜜蜂则钻进野百合的怀抱只露出半个屁股,谁看了都觉得难为情。
山上的鸟很欢,它们讨厌铁桶一般的城市生活,却又舍不得城里人的挥霍大方,山珍海味吃得高兴,擦干净嘴巴便来到这里开诗歌朗诵会。通常是百灵主持,斑鸠开篇,云雀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将朗诵会推上高潮,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袅袅余音中,鸟儿们散去,飞回城里继续寻觅美食。
我喜欢在有月的夜晚去爬泉子山,我从山的这边,月从山的那边,彼此思念着一起向上,爬到山顶,正好撞个满怀。月光亲吻一下我的脸颊,又去抚摸山林。山林浑身暖融融的,轻轻晃动着树梢,表达对月的感激。树梢晃动,月也晃动,透过满山绿叶,洒下一地碎银。
&我找块光滑的青石板坐下,就像坐进银河系里的一只小船。听着昆虫在草丛中低吟浅唱演奏小曲,看着星星在空中眨巴着眼睛变换几何图形,闻着花草散发出湿润爽滑的阵阵清香,我有点找不着我了,竟然抱着松涛,枕着北斗,袒胸露背,喝起了小酒。一只野兔跑过来提醒,月朗风清,注意形象!我扔它一块石头:“一边待着啃你的嫩草去吧,今晚月光下的泉子山,只属于我自己。”
高贵宾,笔名遥客,1962年出生,河北省平山县财政局供职。河北省作协会员,世界华人作协会员,河北影视家协会会员,曾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各种文学作品,出版有小说集《清明雨》。
5年前,我走出大学校门,被一家公司聘任,做了会计工作。
有人劝我说,会计整天无非就是算盘珠子账本子,不仅枯操乏味,弄不好出点差错,还得受牵连。可我却十分愿意干好这份工作。这不光是因为在学校我学的就是财会管理,而且还因为父辈对我的影响太深了。
在我们家,连我在内,可以说是三代会计世家。我的爷爷是县里的老财政工作者,光会计工作就干了近40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去世。爸爸也是在会计岗位上干到了退休,后来又被一家乡镇企业聘为会计主管,至今还做得劲头十足。就在我上班的头天晚上,爸爸对我说:“会计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要做就要认认真真地做好!”
我供职的单位,是一家民营企业。这几年效益很好,办公条件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在我们财务科,安装了微机和传真,从账目处理到报表传递,打开电脑,几分钟便可以完成,比起爷爷和爸爸他们那个时代来,真不知要快多少倍。刚上班时,我是天天哼着歌走进办公室,又哼看歌走出单位回家,我为我是一个会计人而感到自豪!
可是,我做会计工作不到半年,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一天,公司老板到财务科来给我们开会,让我们做好迎接税收检查的准备工作。会后又单独把我留下,说有一笔来往业务需要我在微机上处理一下。老板还对我说,作为公司的一名职员,应该树立视公司利益为生命的观念,要千方百计来维护公司的利益,等等。回到财务科,我打开电脑一查,心里立刻紧张了起来!万万没有想到,老板跟我所说的技术处理,原来就是让我把那笔业务的原始凭证删除后,再重新制作凭证。这不是作假账,欺骗国家,偷逃税款吗?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是对一个会计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如果照老板说的做,不仅会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而且与我们会计人员的职业准则也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可是不按老板说的做,那他一定不满意,甚至以后可能会找个借口炒了我的鱿鱼。在人才济济,岗位紧俏的环境里,人家要辞掉我这个刚走出校门的小会计,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晚上,我怀着非常矛盾的心情,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沉思了一会儿后,严肃地对我说:“孩子,你想的对!这是欺骗国家,欺骗人民,这事儿不能做!记住,只要让我们干一天会计工作,就要站得正,行得直,做一名称职的会计人!”爸爸的话,更加坚定了我坚持原则不做假账的决心……
几天以后,检查组到我们公司,调阅了我们全部的会计资料。检查结果是我们公司上缴税款150万元。检查组走后,老板又把我找去,冲着我大发雷霆,说由于我的不配合,使公司损失150万元。我据理力争,他打断我的话,不让我讲下去……
从那以后虽然我天天正常上班,而从心里却时刻等着公司让我走人的通知。不久,县里召开企业纳税工作会议,表彰奖励了一批纳税先进单位,处理了几个造假账,偷漏逃骗税的企业。我们公司老板作为纳税大户的典型发了言。回来后,老板再也没有对人提起这件事,也没有对我有什么处理和举动。到了年底,我本人出乎意料地被公司评为“坚持原则,诚信守职”的先进工作者。老板亲自为我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他说,幸亏有我当时的抵制,才没有丢失我们公司依法纳税的金牌,也让他避免了走向违反国家法律的危险道路。他要求我们每个员工都要挺身而出,共同来维护公司的最大利益。什么是公司的最大利益?诚信的金牌就是公司的最大利益!
这件事虽然过去好几年了,但它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思考的是,会计工作虽然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不管外边的形势怎么变,会计人的道德准则不能变。
一段生命一个季节
张翔翔,1969年出生,民盟会员,大学毕业,硕士学位,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高级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河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局总会计师。
我对新年的记忆有这么几张关键的碎片,几乎不需要想起,从来都没有忘记。它萦绕我心,决定着我思维的走向,也限制着我视野的张力,它偶尔迸发出炫目的烟火,像天上的流星在我心里划过,它也有温存的小姿态,又令我如见新生儿,“且喜且怜之”。我不能走出这岁月的记忆,就像我永远也不能将这些碎片拼成一幅完整的图像。
最早的记忆可能是五六岁时,除夕夜的兴奋情绪感染着欢快的梦境,在正月初一的鞭炮声中,当我使劲睁开迷糊的双眼,却见妈妈仍然在缝制新年的花罩衣。随便说一句,我们家孩子里面穿的棉裤棉袄都是大小孩接龙的产物,到我这基本上是物超所用,折旧已足额提取了好几轮,应该已经是败絮其中了,但妈妈仍然不知道施展了什么神奇魔法,露在外面的全部是新的,袖口、领口、衣襟还是一样的花布,并不令我捉襟见洞。为了巩固这一成果,妈妈往往是过年的时候再给我们每人缝一件新罩衣,严严实实的盖住不该露出的不堪,使我们能够金玉其外,再加上编织的新毛线帽子,配上一个个通红的小脸,倒也很喜庆。
以上可说是记忆时代,就像古史的传说时代,整个记忆时代的新年,好像全是跟鞭炮和各类冰制品打交道:挂在屋檐的冰凌、滑溜溜的河面、各种形状的冰块、慢慢变小的冰球……对我而言,记忆时代蒙昧而美好,模糊而难忘。
我有确切纪年的新年记忆,应是1978年的新年。因为那一年的新年,我们家新买了一辆自行车,黑亮黑亮的,这是一个大件机械装备,看起来现代而漂亮,散发出低调的奢华,有一种“一车在手,走遍神州”的气度。我最盼望的就是19岁的姐姐能够带着我出去转一圈,炫一下,让铮亮的自行车驮着我飞向幸福的光圈。处心积虑的我们密谋了许久,扯了个合情合理的谎,好不容易有了个出车机会,拽倒拽了,就是出去得快,回来的麻溜,新衣裳出去,烂衣裳回来,兴冲冲出去,灰溜溜回来。原因就在于姐姐学艺不精,新手上路,还没有现在新手的霸气,前方一遇紧急情况,刹车油门搞不清,一下子就把我从车上抛出,结结实实的摔了个屁股墩,惹得我那些“五毛党”哈哈大笑,我则好长一段时间内夹着尾巴,再也不敢显摆了。
再一次的新年记忆是我高三毕业的那年,性本疏懒的我借口复习功课,索性将自己关在小屋,也不出去拜年,也不在家里晃悠,而是一本又一本的狂读各类武打和言情小说,那叫一个爽啊!《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心有千千结》、《梦的衣裳》、《几度夕阳红》等都是那些天看的,弄得我一会儿柔肠百结,一会儿侠骨剑胆,一会儿衷情萌动,一会儿义薄云天。那个新年里的思绪,可比九把刀细腻丰富多了,至今留在我内心深处的还有桑尔柔的娇俏和陈家洛的风雅、雨薇的伶俐精灵和胡斐的无所不能,甚至好长一段时间,我自己家的书房直接命名叫“风雨居”。二十几年过去了,我足不出户爱学习的好名声就是那个时候奠定的坚实基础,想起来还很内疚呢!
下一个的新年记忆到了雪中,正是大一思绪漫漫的元旦,晚来天大雪,把一切妆点得格外美丽,树丫上松松软软的厚厚积雪随风丝丝飘洒,我和好朋友做着踏雪寻梅的美梦,她红我紫,终于我们决定将笑脸和笑声留在空荡荡的林间,就这样,在高大的棕榈树下,我们手牵手留下青春的身影,当最近一次的同学聚会上,我们在草地上疯玩游戏的时候,感觉仿佛又回来了从前,只是我们已经变成了家长,曾经的笑脸再也找不回来了,岁月真是把无情的杀猪刀啊!
大学毕业的第一年,还在实习期,工资很低,物价很高,新年到了,我突然有些惆怅,为未来的迷茫、为不知道的什么惘然,那种心绪,只是觉得委屈,只是觉得无助,远望光秃秃的枝桠,我打开瘪瘪的钱包,为自己买了一个小丑玩偶和一束鲜花,并在藏着无数秘密的日记本上写下这样的句子:风轻轻的吹起 飘来一片思绪 在无人的心湖里 一切是那么澄明&& 记不清楚的何时 月亮悄悄的升起 在迷离的窗前 可否听到时光的呼唤 。现在看来,纯粹无病呻吟,但当时就是那样,还是保留着从初二年级记录心情的习惯。至于现在,诗在生活的挤压重负之下早已变形,仅有的痕迹也只是片段的微信。
工作了,独立生活了,再遇到的基本都是关于国际民生的大课题:火车拥堵、物价飞涨、老人就医、孩子上学等等。这些记忆倒不很真切,后来我仔细思考才觉得主要原因是:这是全民的大像,不独我;这些问题现在仍然存在,甚至愈烈、更为复杂,生活在基尼系数0.4以下的年代,已经很幸运;生存发展的压力更大,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权权相较此已经算轻了。诸多因素使整个人生从少年时期的童谣变成青年时期的诗歌再变成中年时期的散文和随笔,年少的轻狂和浪漫像天上的流云荡然无存,唯有的珍存心间的就是感恩和感谢,感叹生命的伟大,感念生活的美好。
20年财政工作的经历使我对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理解,不看表面、不看一时。十二五的中坚之年,借用刘再复先生的一句话:我把交织着欢乐与忧烦的青年时代抛到后头,开始了新的路。一段生命是一个季节。每个季节都会有春花秋实。生命只要未僵,总会有新的嫩芽从心中萌动,总会有新的嫩叶从肝胆的枝头上崛起。
肖益民,又名肖淞文,汉族,日出生,湖南省洞口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先后毕业于海军电子工程学院和海军政治学院。2001年12月从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宣传处转业至广东湛江市财政局工作。
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 十多次在全国散文竞赛中获奖。2004年9月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2007年加入中国散文学会,著有散文集《爱心之约》、《人生百态》,诗歌集《月亮花》。
踩着故乡的羊肠小道长大,靠鸡叫来维系起床的时间,18岁的年纪要去热闹的广州上大学,那份高兴心情的确难以用语言形容,父母也因此激动得合不拢嘴,洋洋自得地说,咱们家的穷小子,竟有这个福气。是的,那年月咱们村上坐过火车,去过市里的人就少得可怜,更不用说去广州那样的历史名城,在他们心目中,广州是至高无上、可望而不可即的。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日没夜地守着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不敢有过多的奢望,今天竟想不到村里出了个大学生,而且是去他们认为神奇的广州就读,怎么不叫他们激动和奔走相告呢!
为了庆贺我南下广州,姐姐不辞辛劳,特意为我去电视台点了一首《风雨兼程》,并通知亲朋好友8点整准时收看。由于歌词诗意很浓,情真意切,加之,与自己远行的心境相吻合,听起来真有点如痴如醉的感觉,不知不觉中,眼泪流出了自己的眼眶。母亲更是心慈,想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儿子,明天就要远行,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放声痛哭起来,只有父亲站立一旁,依旧欢快地与人说笑,丝毫体会不到父子离别的愁绪。
广州是繁华和令人赏心悦目的,别说那高大的楼群,秀丽的公园,热闹的海珠路,单说那拥挤的人群,风情迷人的夜晚,就有无限的趣味。只是学校生活是紧张和艰苦的,即使一个短短的星期天,也是在校园里洗洗补补、唱唱跳跳,转眼便过去了。
学校生活过得出奇地快,在一片咿呀声中,就临近毕业,无钱去拉什么关系,老天却分外有眼,或许说自己的命运不错,毕业后出人意料地留在广州市。当我写信告诉千里之外的父老乡亲,他们很为之感叹,说我爷爷奶奶祖上有德,哥哥空军学院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市,我毕业后也不费吹灰之力,就留在广州市。当我看到许多同学为毕业能留在广州市,千方百计,四处托人都不能如愿,而自己却来得如此轻松,真对上帝有说不出的感激,为此我高兴得至少有十来个晚上失眠。
毕业后,接着就是结婚成家,就是生孩子,就是为家庭琐事忙碌得晕头转向,难得有空闲去体味一下广州的风味餐馆、琳琅满目的商店。
中学的同学打来电话,他要去深圳,途经广州,让我去车站接他,接到电话后,高兴得一整夜失眠,第二天,准备好接待品之后,提前两个小时去车站接他。炎热的烈日把吉普车晒得滚烫,让人坐立不安,可车速仍然像蜗牛爬行一样慢,车与车之间已找不到一个可以插入人体的缝隙,两个多小时过去了,车仍然抵达不到30里路程的目的地――火车站。再看看表,火车早已抵站,同学在烈日下焦渴等待的难受,像针一般扎进我的胸膛。当我在迟到40分钟的时间到达火车站时,那位同学早已没有了踪影。寻觅几个回合后,怀着坐立不安的心情回到家里,电话铃声响起,是那位同学的,他早已飞抵深圳,问我是不是太忙,还是记错了时间,我哑然,不知如何向他解释。
我家住在6楼,夕阳斜穿过薄云淡淡地照着的傍晚,妻子在房间里忙碌,我倚在阳台的栅栏旁,俯视那拥挤的车辆和人群,扰人不安的嘈杂声,飞扬的灰尘,汇集着涌来。记得上高中时老师告诉我们,南方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那里有大片的椰树林,有笔挺的橡胶树,也有宽大的芭蕉叶,他说很盼望他的学生中能有去南方工作的。那时南方在我心目中是何等美妙,但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我常常扪心自问:这就是我日思夜想的南方,这就是我苦苦追寻的南方?毕业几年,一直不敢回老家看看,主要是我们一家的收入微薄,稍大方点,经济就会感到拮据。所以家里每次来信催我回去,都以工作忙为借口推辞掉。今年母亲60岁大寿,不管怎么躲也躲不过去。回到家,众乡亲把我当神看待,认为我是村里唯一去过南方的后生是村里人的骄傲,门里门外围得水泄不通,后面的乡亲掂脚攀肩地看我,可我却拿不出一点好烟和像样的糖果招待他们,心里的滋味真像个打翻的五味瓶,不知自己身上有什么值得炫耀和骄傲的。夜晚,当热闹的乡亲各自散去,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感到自己只有回到大山的怀抱,才觉察出尘世间的寂静来,童年的往事也历历在目……想起童年时,在空旷田野上捡田螺只有鸟雀和蛙鸣声的情景,想起那条古老的青石板路面,想起5岁的我与6岁的姐姐在大山里采蘑菇的急迫,可现在却远离了它们,难得有那样的机会去重温那份静美。
近年来,家乡南下广州的人日渐增多,广州和我在他们心目中自然不是什么神圣和至高无上的,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南来打工的乡亲,几乎把我家当成了他们的中转站,房子里有时挤都挤不下,你稍有怠慢,回乡他们就会议论纷纷,说我在外面10年变得不近人情了,眼睛越来越大,越来越瞧不起人了。有一次家里来了几个老乡,我特意去买了几斤大鱼头给他们吃,但他们回到家却说我这人没意思,鱼肉留着自己吃,鱼头就给他们吃。他们不知道在广东鱼头比鱼肉贵,真让我心里大喊叫屈,我们家每年都要接待打工的乡亲几十号人,严重影响了家里的正常生活,妻子也日日唠叨,这样下去,咱们家日子怎么过?
这年,我不顾亲友的苦苦规劝,依旧向单位递上了请调报告,这对于那些为能调来广州挖空心思、费尽心计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可我却很坦然,因为我觉得美由心定,心随景变。
我这里述说的是多年前的往事,现在的广州变得繁华似锦、出入方便、交通顺畅,特别是南北东西地铁的开通,更加让市民感觉到幸福指数的提升。
王世宏,1972年10月出生于内蒙古。中央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1987年10月入伍,从军20载。2006年转业,现任职于财政部离退休干部局。爱好文学、诗歌、书法。数次在部里组织的征文活动中获奖。
老话儿说,春困秋乏。许是秋乏在作崇吧,昨夜,回家比平时略晚点,睡的却比平日要早。眯眯糊糊躺床上,思绪却并不愿为秋乏束手就擒,于是,就漫游到了睡觉这一事上。也是,睡觉这事真是没的聊,许是太多好处的缘故吧,任你多大的谱,就有三头六臂也照样没跑,顶多的落个睡觉也背着手――摆谱而已,但这觉却终归还是免不了一睡的。难怪人死后一睡就要几千年,就有孙殿英辈儿的打扰了也不会醒,可见这睡觉的好处实在美妙,要不,以人类的伟大,怎么也会想出一个比在睡觉中孕育生命更有趣的办法。
一觉醒来,当冰凉的自来水冲去前日一脸的疲惫,神清气爽地撞入崭新一天的时候,迎面的却是始未料及的寒意。看看车内显示屏上的室外温度已到零下,猛然间的一个恍然大悟:哦,入冬了。
冬了,冬了……
哦,叽叽喳喳的秋啊,就这么走了,除了一地的梧桐叶留给了环卫的哥哥姐姐们,还有我眼角的纹,还有邻家小妹日渐忧郁的眼神。别的,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而带走的,却有我女儿往日的童真,有渐行渐远的故乡天边灿若梦魇的云霞,有秋雨中小巷深处油纸伞下一挽哀怨的眼神……
还有……还有……
曾经很留恋深秋,是因为牵着一只温暖又绵软的小手,踏在钓鱼台墙外小径新落的梧桐叶上,伴着脚下传来舒缓的沙沙声,会给我无限的遐想。这镜头,曾经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梦境。佯或是有这样的一片梧桐树林,地上一片金黄,厚实的如天天做梦睡觉的大床。你忘情其间,席地而坐,相拥着柔若无骨的它,秋的夕阳轻柔的穿过叶的缝隙,桔黄色的光懒懒的打在人身上,额头并着发梢也随着这光轻轻闪耀。彼时,除了雀儿在林间欢唱,又并无一丝的风愿意来扰动这份美丽。敢问,又有谁会恨不能就此成为永恒?
曾经很喜欢深秋 ,是因为有那迷人的香。
北京的深秋来的很是平淡,平淡的让人琢磨不透。你甚至抓不到一点秋的裙摆,她那迷人的香已款款步入你的嗅觉。而你甚至都来不及蜕下一袭颇有文化韵味的短袖衫,更来不及对包裹了你一个盛夏的一身晶汗进行一次彻底清洗,伴着八大处荡涤心灵的几声暮鼓晨钟,这秋的淡淡的香已将你紧紧围裹。大兴的葡萄香梨,通州的瓜果时蔬,香山的枫叶松菇,昌平的温泉清汽,这千般滋味,和着雍和宫缭绕的焚香,俱皆掩入口鼻,让你在猛然间惊诧,这淡淡的香,竟把整个秋打扮的如此浓烈!这时,又有几人能不为所动,不愿浸到这秋的暗香里迷醉?
曾经也很期盼深秋,是因为在这深秋里,有徐徐的风。
风里,可以把我尘封了许久的那一枚心形的风筝放飞。
风里,可以骑着单车,钻进北京的每一条小巷,在胡同里聆听远古的故事:奠基,起梁,迎吉,纳采,叫卖,杂耍。秋与夏,情与爱。每一个鲜活的故事里,都有不尽的酸甜苦辣喜笑怒骂和悲欢离合,扯动我心,感动我心。
风里,侧耳听着钟鼓楼檐角风铃清脆的鸣响,荡一丝微笑在嘴角,报匆匆而过的路人一个点头,我心如花,感动常在。
然而,记不得是从何时起,我却有了向往和憧憬荒漠里秋的苍凉的冲动,总盼着能置身于苍穹大地,上有苍鹰低翔,下有乱石横卧,耳畔有北风呼啸。跨下一匹黄膘瘦马,仗剑孤行,并不期待与那千年的白狐重逢,也并不期待阿拉丁的神灯闪现,只愿逐着那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且行且驻。廖廓江天,与鸿雁为伍,清风为伴,餐霜露雪,饮风歌月。让漠北的沙在自己消瘦的脸刻下挥抹不去的印痕,让削厉的秋把自己空灵的心洗炼得愈加嶙峋若铁。历了这样的秋,又有什么样的雨能够浸润到让这枯黄的逝去再发芽?
但这秋终究还是要去了。像来时一样,去的没留一丝痕迹,去的让我来不及为她洗理梳妆,去的让我无力去捕捉和记述她的美丽,更去的让我无处去搜寻她的足迹来体味那漠北的风沙。而我舌尖仅存的一点秋的温度,已然溶在咽部,就要散作一抹清涩去我虚空的体内去游走。
还是去了罢。
那一副千年的韩熙载夜宴图,仍旧泛黄在墙的正中,图中已然模糊了笑容的主人斜卧榻上,却模糊不了岁月的沧桑容颜。那扇已摇了千年,坦着的胸仍然丰润,浅浅的笑容已和着竹林中山人放浪的笑声,深深凝入卷轴。嵇康,阮籍,山涛……又如何,无非临摹在案头一个廉价的笔桶上,引主人一个小小的羡慕而已。
夏已去,秋何奈。研了墨,摊开纸,几片枫叶,两株瘦菊。
淡淡清香,掩入卷中。收藏。
段馥传,1970年3月出生,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南市财政文学会会员。2008年以来,已创作散文200余篇,在省内外报刊发表百余篇,著有散文集《守望花开》。从教多年,现在财政部门从事文明创建等工作。
车把我送到淮上渡口大坝,淮河上空已入夜。转身看看身后的都市,繁华三千,脑海中突然浮现出郭沫若的诗句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当然,在我面前流淌的不是“浅浅的天河”,而是我家乡宽阔的淮河。
恰巧,一艘渡船停靠在淮河南岸。我便飞快地跑下大坝的台阶,登上发动机正在“嘟嘟”轰鸣的油轮。平日里这个时候不等上半个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是不可能有渡船停靠在南岸的,因为这个点正是北岸的船工们吃夜宵的时间。还有几天就过年了,在外劳作的农民工陆续返乡。而轮渡的船工都是对岸高皇镇的村民,他们最理解游子的心情,于是在渡口特地增开了加班的油轮。
来来往往许多年,我对渡口太熟悉了,这是淮河一艘最大的渡船。也许是船工为了节省开支吧,这艘大船倘不满载,它是不会起航的。此时,渡船还有三分之二的空间呢。我把围巾稍稍系紧了些,只能静静地等候,等候对我来说早已成为习惯。河边几个桅杆的顶端吊着的大节能灯泡,发出朦胧的光,让我稍感一点暖意。身边一对青年男女依偎在一起,说着悄悄话,时不时地发出甜蜜的笑声,两个大大的行李箱说明他们是满载而归。一对中年夫妻,在往家中打电话,兴奋地告诉孩子们很快就能到家……陪着我静静等候的还有几辆私家车,我扫视了一下车牌号,还有外省的。哦!我的这些乡亲,可能早已融入了南方的城市生活,可不管收获几许成就如何,他们都没有忘记,也不可能忘记成长的家园。这轮渡把他们送进城去,又把他们接回家来。对于我和他们,这渡口都是温馨的。
很快,轮船启动了。料峭的寒风吹在脸上,我并不觉得多冷。淮水在船下滚滚东去,我依稀看得见腾起的波浪,也听得见那微弱的涛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光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送队员参加试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