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习练误区,你知道多少

太极拳视频 了解练习太极拳的相关误区
责编:陆宇
发表时间: 11:07
  太极拳经历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武术智慧结晶,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你会深深的感受到其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知识。这种知识需要后人不断去发掘,太极拳一直在传承着它的武术精神。练习中需要把握的有很多。
  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误区,在这误区中需要自己去体会和感受。
  太极拳是我国世代聪明人的智慧结晶,学练的过程中,我由衷的钦佩古人杰出的创造力,同时也真切的感受到,向太极高峰攀爬的道路上,岔道何其多也。
  其实,太极拳与其他门类武术相差太多了。如果你试图用其他武术的思维方式去指导学习太极拳,就一定是离开了太极拳了。这种情况多见于一些过去多年来爱好武术,具有相当功底而改学太极拳的人,他们总是要用以前的知识做参照来理解太极拳理,这就先给自己头脑中设定了一个尺子,这么学太极拳,是非常辛苦而不入正途的。
  不求甚解,差不多就行的想法
  有的人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就会认为太极拳是自己的锻炼,练好就行了。
  仅仅一个念头,你就不是差不多了,而是会差很多,连路都差了。太极拳一定是以太极的道理为指导的拳种,不知道这些道理,就不能正确练习太极拳。这个理不是书上写了就能看明白的,不是师傅说了就能听明白的,而是要开动脑筋去思考。没人给你讲,你是弄不懂其中道理的,有人讲了,你不思考不揣摩也是达不到真懂。只有不断实现对太极道理理解的深化,才能实现太极功夫的深化。那些一知半解就不再深究的人,只能是在太极拳大门外游弋了。
  不分层次,急于求成的想法
  太极拳的道理是分层的,初学者、老学者都要对应自己的情况去学习。有师傅的当然师傅会告诉你练什么,没有师傅的也要首先弄清自己掌握到什么程度,分阶段练习,稳步前进才能真正进步。超越阶段,急于应用,急于练高级功夫,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还会弄出问题,影响身体健康。
  弄虚弄玄,云里雾中的想法
  有的习练者,东风来往西走,西风来往东走,自己没有成型的思路,难以走上正路。有的习练者动辄称佛称道,弄混了武术练习与修佛修道的界限,不知不觉走上迷途。其实,达到太极的高境界,入道入佛都顺理成章,可是,八字还没一撇,就大谈修炼,未免给人哭笑不得的感觉。太极拳是一门对身体非常有益的高级武术,这是我们首先要清醒认识的。
  热衷于外形,忽略内里的想法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去练习太极拳,但是很多人都在外形上下功夫。
  比赛标准舞蹈化,集体练习体操化,太极理念口号化,配乐排队娱乐化。太极拳普及的结果是却是很多人离开了太极拳灵魂的东西。太极拳好,就是好在他是内家拳,好在通过系统的对太极内功的练习,养身而健身,从而靠机体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减轻以致根治那些常见的、不好治疗的、令人非常痛苦的、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而热衷于腿摆多高,动作多美,行云流水,实际是在远离太极拳实际功能。悲哀的是:全球多少亿的人都在练太极拳,而真正知道怎么练太极拳的人还是很少的。
  忽视悟道,埋头苦练的想法
  一些习练者相信&苦练出真功&,以为只要自己舍得下功夫就能练成真功,其实这是一厢情愿的。功夫与道理是相连的关系,讲在嘴上的是道理,用身体做出来的是功夫,不懂的道理,身体也做不出来,懂了的道理才能练到身上。苦练是需要的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首先要明理,知道自己在练什么,为什么这么练,达到什么目的。其次要懂法,知道练习的具体方法,这个办法不是自己想的而是有传授的。最后才是苦练。明理、懂法都需要师傅的传授,很多人以为靠视频靠看书就能学到真功,这是可笑的。说一个例子,相同的药方治相同的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的效果是不同的。练习太极功夫,各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需要老师根据你的情况告诉你练什么,这叫做&调&。像调钢琴一样。
延伸阅读:
相关阅读推荐:
西洋参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西洋参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
大麦茶是中国、日本、韩国等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清...
金桔从个头上算有大、小之分,从口味上有咸、冰糖之分...
铁皮枫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药材,它的口味清香,富含...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太极拳精选
说到太极拳流派,我们不得不提到陈氏太极拳,陈氏太...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练习太极拳要掌握一定...
太极拳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而意、气、神是打太极拳...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但是您了解八极...
太极拳与未来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
推荐太极拳
太极加油站太极拳习练的主要误区_太极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7,656贴子:
太极拳习练的主要误区
拳习练的主要误区,我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把拳不当拳练,结果晃啊摇的,当成太极功、太极松来练,不练力,不练劲,结果轻的练得手无缚鸡之力!重的练得腰椎受损坏掉。二是把拳不当太极练,结果死学死练,因心无太极思想而练得走向极端,结果伤身伤心,不得其利,反得其害,落下一身疾病。拳习练,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
说易,因为你还没受伤。说难,因为你已经受伤。
没人参与,是不是说得不对了?
还是自己梳理下条理。1、不当太极练,是走了“练紧”的极端,紧而不松成僵,久僵致病。2、不当拳练,是走了“练松”的极端,松而不紧成懈,久懈致病。太极,乃松也;拳,乃紧也。太极拳,松紧也。练太极拳,练松紧也。
两个极端误区,好比炒菜,不会掌握火候的,要么把菜炒焦了,要么把菜炒生了。只有火候把握得当,炒出的菜,才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菜肴。打太极拳,松紧度的把握,犹如炒菜火候的把握,同一个道理。
没人参与,是说明大家位正在思考之中,敬请等待。。。。。
陈鑫曰:纯阳无阴是硬手,纯阴无阳是软手。——五阴五阳是妙手。
同意,特别同意第一点,第二点没看明白说什么。嘿嘿。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习练太极拳有哪些认识误区?教你清醒的认识,免于空耗精力之苦!
中国传统太极拳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太极拳术以其高超繁杂、奥妙无穷的技击技术和深奥的哲学内涵名扬天下,历代不乏高人,但是在如今,在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上却存在着很多的误区,为了使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免于空耗精力之苦,老熊不揣愚陋,将较为普遍的认识上的误区综述如下:
第一个误区:就是把流行甚广的“太极操”当作太极拳,致使许多人对太极拳产生了误会,你看公园里的许多操练太极操的老年人们,他们能实战吗?以此类推:太极拳不能实战。其实,首先应该区分太极拳和太极操,真正的太极拳存在于各个流派的少数传人当中,太极拳的技术高超,理论上比较深奥,因此得到真传的是极少数的传人。
第二个误区:许多人以为太极拳只是盘架子和推手,他们想通过盘架子、推手来达到成为太极拳高手的目的。而有的人倾一生之精力,悉心专注于此道,结果练到老也是空耗精力。殊不知传统太极拳的训练手段多矣!简单概述,应为:1、基本功训练(包括柔韧性训练),2、单练(包括盘架子,但盘架子不是死练套路,而应把套路拆开活练李派有“理”、“势”、“气”、“机”的系统训练方法);3、站桩(有太极十三桩);4、双练(包括推手,比如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四正、四隅推手、烂采花等),双练不能拘泥于成套的手法,还须经老师“安手”、“安眼”,讲明远近、高低之尺寸分毫,有“比较”、“争强”、“问难”的步骤;5、借助于训练器材辅助功法的训练(含“球”、“尺”、“板”、“袋”的训练);6、内功训练,内功训练秉承于道家内丹功的系统,功法有“百日筑基功”、“九转还丹功”、“圣胎培育还元功”、“钓蟾功”等等;7、太极拳理论的掌握,学习拳理不是简单地背诵太极拳的经典著作,而是要在实践中充分揣摩、理解其真实的涵义。
以上每一个环节在太极拳练习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
第三个误区:许多人以为太极拳只能沾着打,因此讲“沾”、“粘”、“连”、“随”的打法,只有在“沾”的状态下才能够发挥太极拳的威力,因此有些人称“太极拳”为“赖拳”,意思是“耍赖皮”的拳,不是真功夫。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实战当中变化万千,对手岂能和你黏糊?殊不知传统太极拳也讲“衣不沾衣,手不搭手,你打我,我打你,一招见输赢”的打法。能沾着打,固然好,可以发挥太极拳的长处,不能沾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去沾?难道太极拳的长处就只有沾、粘、连、随吗?
第四个误区:对“积柔成刚”的错误理解,积柔成刚的理论本身是不错的,问题在于对此的理解不同。有的人积了一辈子柔,也没有见到“刚”为何物,练了好几十年柔软的太极拳,愣是没有积出刚劲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关键是在于“柔”的理解上,那么,什么是“柔”?其实柔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软”,张绍堂先生说过“软就是懈怠,不是柔,一按就瘪,没有了回旋的余地”,真正的柔是富有弹性的,你软他就硬,你硬他就软,不是一味的软。
第五个误区:对“松”的错误理解,有些人练习太极拳认为“练太极拳就是不使劲,不用力”,一味地求“松”,追求“大松大柔”,但就是不知道松是为了什么,结果练了一辈子,练成了那种“稀松太极拳”,根本就不能够用于实战,实在是可悲呀!其实练习太极拳放松是正确的,放松是为了能使身体的气血流通,气血流通了就能达到“力自沉重”的效果,有功夫的太极拳练习者,其手臂就是不用力也非常沉重,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的原理是有哲学基础的,有“松”则必然有“紧”,有“柔”则必然有“刚”,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还有的人读了几本太极拳的书,就以为懂得了太极拳的道理,还没有达到“松”,就开始追求“空”。其结果是练习日久,除了动作熟练些外,身上的功夫“空空如也”。
第六个误区:关于呼吸方式的误区,有的人以为练习太极拳只要始终保持自然呼吸就可以了,其实大错特错矣!殊不知太极拳功夫是分层次的,初练者采取自然呼吸是合理的,但是当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坚持自然呼吸就是错的,练习太极拳就象学生读书一样,怎么可能总是使用同一级教材呢?初练是采取自然呼吸的,练习日久后,功夫长进了,肺活量大大增加,就要和动作的蓄发、开合协调起来,蓄时吸气,发时呼气,小腹的起伏是逆式的,即吸气时收缩,呼气时鼓起,因此称为“逆腹式呼吸”,随着功夫的长进及内功修炼的进步,日久后,达到“呼吸通灵”,同时丹田内产生一个“丹球”,这个“丹球”随着意念和动作转动的,有人称为“丹田内转”。
第七个误区:有人说太极拳就是圆弧运动,其实不然,太极拳不是那样简单的,太极拳的动作包含了许多小转折的动作,许多细腻的技术就包含在里面,人体有许多关节,在太极拳的动作里,身体的关节部位都要根据需要而转圈。大圈套着小圈,高度协调,此即所谓“乱环法”,不懂这个,在实战中就不能够柔化对方的力,那就把太极拳练成了“太极操”,苦练一生也是枉然。掌握了乱环法就能把对方的力量化解于无形之中。
第八个误区:由于王宗岳先师在其经典著作《太极拳论》当中提及“双重之病”的危害,于是就有人曲解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双重之病”,甚至把双重(zhong)解释为重(chong 音:虫),殊不知“双重”(zhong )与“偏沉”是对应关系。还有的当今太极拳名家,在其文章当中解释的头头是道、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可是观其表演的太极拳拳架仍然是彻头彻尾的双重架子!其实双重之病是很简单的,人的身体部分结构是对称的,练习太极拳阴阳不分就是双重,分出阴阳就必然是一边偏沉另一边就偏轻,所以说偏轻不是病。“双重则滞,偏沉则灵”,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何也?乃双重之病未悟耳!可见避免双重之病是练习太极拳至关重要的。避免双重之病不能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中,要体现在所练习的太极拳拳架当中。
第九个误区:内家拳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太极拳是内家拳,演练和实战都是温文尔雅,练太极拳都是犹如行云流水,神闲气定,并不讲究气势。此大错矣!内家拳长于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不假,但是亦能先发制人,以动制静,既有行云流水的文架,也有犹如山崩地裂、天塌海倾、动静相兼、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武架。而武架太极拳是很讲究气势的,一露眼神,恰欲慑敌魂魄,夺神乱志,过去常说高手比武,双方目光一对,打个照面,胜负已定,就在此也。你看公园里面那些只求健身而每天软绵绵地练太极操者,想有气势,能吗?
第十个误区:某名家著书,竟言某某、某某当年随杨禄禅先生学拳,各得先生一体,某某善柔化,某某善刚发。其实这无意当中是在贬低某某和某某,太极拳乃刚柔相济的拳法,某某和某某都是太极拳大师,岂能只得一体?练太极拳只善柔化,无异于寻常人只用一条腿走路,此笑话也。
第十一个误区:常听人言“太极十年不出门”,此言大谬也!太极拳技术复杂不假,然绝非十年不出门,如果能有明师教诲,能保证系统训练,保证练功时间,而自己又有悟性的话,应该是“三年小成,五年大成”。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实乃误区也!假如有些人跟着某"名师"苦练十年后,身上没有真功夫的话,那么"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成了最好的借口了,所以说此言着实害人非浅!不知耽误了多少人的大好年华?
第十二个误区:唯气。此误区害处最大,执此说法之人最爱谈神谈气,动辄拿出最高境界来吓唬人,其实毫无实际操作经验,更不知步骤、方法,万丈高楼,他从顶层盖起。 凡是太极拳功夫有成之人往往晦谈高层东西,并非保守,实是听者功夫不到,盲目拔高,勉强模仿,画虎不成,最易导致偏差,走上歧路而不自知。故拳界有句话:一层功夫一层理,真理也。到什么程度师傅讲什么程度的东西。功夫不息,自然成长,师傅又有什么好藏? 唯气者:轻者误人子弟,重者神经错乱。他说的你练不到,他有的你摸不到。本是镜花水月,非练武人所为,此种人即神棍,凡好为人师蒙人的,其实最好明辨,自己尚且没有主心骨,总有前后矛盾之处,学者明鉴。
第十三个误区:唯拳。此误区也是学拳路上一大歧路。初学懵懂,不知为何如此这般手舞足蹈。一接触讲拳拆招用法的,有如拨云见月,以为得窥太极精髓,从此动辄讲招法,此招击人何处要害,此招拿人何处反关节。把一套轻松自如的架子扭曲的面目全非。处处使力,则无松。招招用意树立假想敌,则不静。钻研此道深者,大多自改架子,把一套架子变得处处坑洼,凸凹,断续,正拳论云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之病症也。圆转轻灵丧失殆尽,何能转换如意,支撑八面?谈不上内养,也非内家拳,连外家拳也不如了。这里尤其奉告执迷拿法末学的拳友,拿法实在不能算太极拳中的正经功夫,经常被人握瘸反关节,日久则关节气机闭塞而不自知,与内家拳讲究气血通畅之宗旨完全背离,实在是丢西瓜拣芝麻的行为。推手中,拿人反关节握瘸,则是违背太极拳阴阳自然周流的举动,乃是不让人走化的行为,违背了引进落空之根本原理,因此凡是正门正宗得传授的师傅,都不握瘸采拿,只教人走化与引进落空。讲的是理法与劲路,支持他们的是真功。拿法是一门技艺,初学可浅尝了解,聊做防身之用,遇到真正太极功夫上身之人,就完全无用了。拿法最易让人进入唯招的误区,扭曲拳架。最终与太极真功失之交臂。学者不可不警醒。
第十四个误区:唯力。唯力者,信力不信松之意。百多斤之人如何能送的出,发的远?不用力难道靠用力吹大气吹出?受这个问题困扰之人何止千万?心中矛盾日深,不信松,则不练松,不练松,则拳论如废纸也。凡这样练拳的,有哪个能将拳论贯彻始终,以身证之? 关键还在师傅,学者相信师傅才与之学,学到后又要下功夫练,不信,自然不会去实施。多少细心学者越学越不明白,越学越矛盾,越学越迷糊,最后离师傅而去,为何?拳与拳论背道而驰,不能互相契合,用功深者,自然问题越大,矛盾越深,学拳连个确实目标也没,试问这样还如何下功夫?这些年里这样来了、学了、迷茫了、去了的事情见得多了。奉劝学者,松松松,内气通!不能放松,健体不养其身,技击浑身不能通透,最后一场空。以养入手,先培育浩然正气,营卫其身,身体松活通透,节节贯穿,自然练敛力入骨,汇小溪而成江河,放之于外能防身御辱,收之于内能内养其身祛病延年。这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第十五个误区:唯打。此与唯拳看似一个话题,其实不同。唯打者,立意如此,就跑不出唯力唯招的范畴,信力气,信打法,自然松不下来,静不下来,一个养字便再也休提,更谈不上内家拳,这一点上年纪之人犹要注意。如果一套拳都不养人,又何谈功夫?何当个内家?正统内家拳都是简单规矩自然,由一个“养”字入手,武术史上多少名家高手不是年轻体弱,本为治病而成就一代大家。因此学拳立意不可不端正,目标也要实际。内家拳学对了路子,能够调顺体内阴阳,达到内在和谐,舒筋活血,沉敛气质的功效,自然给人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所谓“武者文相”即是指此。也因此可知,练拳时虎虎生威,脸上做威武雄壮状的必然未得内家拳真髓,所谓养,即是要敛力入骨,不重外表,只在内,不让对手有防备,能让对手轻敌,处雌守柔,对方挨打时才知道深浅。这才是真正老奸巨猾的中国智慧。 也有学了几天拳便以为自己会两下,走路也生出二分横意,实在是初学人、年轻人爱犯的通病。因此生出许多事端来,别人发现你会两下,下手唯有更重而已。常见一些年轻体壮之人本力挺大,打架不吃亏,学拳后执迷招法用法,遇到情况一招一式也用不上,处处受制,放不开,成了为拳所困,还不如未学拳时。岂不让人心寒?若想求快追求实效,完全可以学拳击搏击,本钱好的当月见效。
第十六个误区:忽视悟道,埋头苦练的想法 。一些习练者相信“苦练出真功”,以为只要自己舍得下功夫就能练成真功,其实这是一厢情愿的。功夫与道理是相连的关系,讲在嘴上的是道理,用身体做出来的是功夫,不懂的道理,身体也做不出来,懂了的道理才能练到身上。苦练是需要的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首先要明理,知道自己在练什么,为什么这么练,达到什么目的。其次要懂法,知道练习的具体方法,这个办法不是自己想的而是有传授的。最后才是苦练。明理、懂法都需要师傅的传授,很多人以为靠视频靠看书就能学到真功,这是可笑的。说一个例子,相同的药方治相同的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的效果是不同的。练习太极功夫,各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需要老师根据你的情况告诉你练什么,这叫做“调”。像调钢琴一样。
第十七个误区:不分层次,急于求成的想法。太极拳的道理是分层的,初学者、老学者都要对应自己的情况去学习。学习太极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永无止境。须渐修方能顿悟。但一层功夫一层理,不到一定的境界,凭现有的体会去揣摩太极拳理论,必有隔阂。功夫不到,耳食为知,终属虚妄。有师傅的当然师傅会告诉你练什么,没有师傅的也要首先弄清自己掌握到什么程度,分阶段练习,稳步前进才能真正进步。超越阶段,急于应用,急于练高级功夫,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还会弄出问题,影响身体健康。
第十八个误区:重拳轻功。现在练太极拳的人普遍只会打套路,他们认为太极拳除了套路,就没有别的功法了。很多人宁愿每天练十几个套路,却不肯花点儿时间去进行功法训练。其实太极拳作为一个大的拳种,它必然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有许多功法的。拳谚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拳不打功”。 桩功(无极桩功、弓步桩功、马步桩功、虚步桩功、根劲桩功)、胯功(托胯功、落胯功、开胯功、塌胯功、坐胯功、扣胯功、转胯功)、松肩功、太极步(前进太极步、后退太极步、横走太极步)、吐纳丹田功是传统太极拳的基本功之重。有了这些东西,学练哪种传统套路都是差不多的,因为套路是太极拳功夫的载体而已。但现代人却买椟还珠,把核心的东西都丢了。
第十九个误区:正宗与功夫划等号。有人认为师承正宗便有好功夫,实际不一定是这样。有些太极名师、名家的师承是正宗的,但身上功夫并不好,究其主要原因是各人体悟的差异和练功的刻苦程度。比如在重点名校高中读书的应届毕业生,同班有人考上清华、北大,有人考上普通本科,有人连大专也考不上的,难道你说考不上大专的人不在这所重点名校高中读过书?修习太极拳不仅要有名师传授拳理拳法,最重要的还是靠习武者自己钻研、领悟、苦练。太极名家林墨根老师苦练悟道,“宁愿饿饭,不愿饿拳。”,常这样对徒弟说:“攀高无捷径,唯有练练练!”这是他的真传,因为他老人家就是这么一直走过来的。
第二十个误区:有些太极拳爱好者过分迷信“用意不用力”的功效,以为太极高手与其他武术门派之人比武较技不用一点力气。实际上 “用意不用力”是叫我们不用拙力而用已巧力,是体现太极拳技击用劲的粗细。不是说一点力都不能用,而是借用“意”的协调周身之功和地心引力、地面反作用力、对方之力。说得明白一点,这是传统太极拳的一种重要练法。例如举重,一般初学的人就屏住气往上举,不但吃力,并且不讨好,甚至还会扭伤。一般人在小孩时期的用力较为协调,也就是相当于所谓整劲,渐渐成长后,在劳动或运动中培养成局部用力习惯,以后就不容易改掉了。在练拳中,所以要“用意不用力”的原因,便是要防止这种条件反射的局部拙力。我们还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用意不用力”,虽然太极拳是有氧运动,但在技击状态之下也要消耗自己身体内的一定气力。如果绝对不许用力,多么潇洒啊!哪有“打死山东客,累死陈敬柏”的故事?
第二十一个误区:分不清太极拳概念的随动与主动的区别。古拳谱中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是不能分离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虽动犹静”,就是凡动都反映为相对的静,也就是“虽动犹静”。“虽动犹静”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以动御静”,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太极拳在外形上是尽量少动与尽量不动的,这也是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的一个资本。这“尽量少动与尽量不动”的起始锻炼就是定步推手。或者说定步推手是所有推手学练起步的基础。然而现在很多人不明白这一道理,手的动作都是主动的,既凭臆想认为太极拳应该无处不主动,以为手一主动,身与脚也要主动;有的人还认为“练定步推手是误区”,主张双脚不停主动地活动,其实这些行为正是杨澄甫先生所批评的“自动”也就是多动乱动的拳病。而有的又走向了另一个错误极端,如认为推手中身体不能转动,又如将沾粘连随理解为相互的接触处始终不变,其实这些都是违反了“随人而动”这一太极拳根本大法的。而有的名家还提倡两脚始终不动的互推较力,则更是完全违背了太极拳的“步随身移”,将沾粘连随彻底抛弃了。
第二十二个误区:很多人没有掤捋挤按的正确概念,不知道掤捋挤按有“沾粘连随”的与“发劲”的区分,也分不清松沉引起的不丢不顶的“掤劲”与主动引起的“顶劲”的区别。有的将没有主动用力而产生阻挡作用的“掤劲”误认为是“顶劲”,以为凡是有阻挡作用的都是违反“不丢不顶”的;又有的人将主动用力的“顶劲”当作了“掤劲”;又如很多人将抓住对方手臂的拖拉当作了“捋”;有很多名家都将“挤”当作是双臂一主一副使用劲力的招法,其实金仁霖先生指出杨家所传的“挤”,垫臂是一点劲力也不能用的,可以说这垫臂是攻击对方的诱饵。又很多人的四正推手其实是立圆打轮,既将掤捋挤按等形式刻板固定化,往往其实连掤捋挤按也是十分含混甚至是不存在的;又很多人只知道立圆四正推手,不知道四正推手还有平圆的,不知道掤捋挤按有随人而动无数的形式,因而四正推手脱离不了程序化,也往往脱离不了太极拳的大忌主动,以致推手与太极拳的套路、太极拳的散手都难以衔接了。
第二十三个误区:由于诸多原因,现在的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只知道杨式太极拳唯有慢练的传统拳架,不知道还有快练的传统拳架。“慢”好像是杨式太极拳的代名词,,以至忽视了慢的实质和快的一面,甚至有人提出“如把太极拳练快,别人就不相信你练的是太极拳了”,客观否定了快的重要性,盲目为了“慢”而慢练,最终将喜欢技击的太极拳练习者引入了“枉费功夫贻叹息”的误区。殊不知慢是为了给快打基础,慢是练功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正如拳谚的“慢如抽丝,疾如电挚”。只有在慢练的过程中,才能细心对照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太极拳的要领要求,精神和体力亦容易协调统一。不慢则不能松到位,不慢则找不到细致和完整,不慢则不好找运动规律,必须先慢练,在稳静的状态中周身松开,节节贯穿,处处动作找圆圈和理顺内在气息,调整虚实、开合的变化。没有哪一种拳术在实战中能以慢取胜的,太极拳也不例外。那为什么太极拳在练习时要追求慢呢?和“力”一样,在初学阶段是为了换劲的需要和追求理法、技法的熟练、规矩(即守规矩阶段),力求达到动作协调,劲力顺畅,内力充足,技法熟练灵活,因此太极拳所要求的慢仅仅体现在学拳的熟悉和提高阶段上,当具备了以上条件后,就必须追求速度,由慢转快,这样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太极宗师杨澄浦指出:“ 今同志知其柔化,不知急应之法,恐难与外功对敌。急,快也。缓,慢也。如敌来缓则柔化跟随,此理皆明。如敌来甚速,柔化乌能取哉?”太极拳要求的“以静制动”也是一种避其锋芒的应战技巧,“静”是等待最好的时机,“动”则是快速反击,慢了则错过良机。“静”最终要过渡到快速的“动”。“后发先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都说明了“快”的重要性。不讲究恰到好处之快的太极拳是不可能用于技击的。
第二十四个误区:参赛获奖的是高手。为了推广太极拳运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经常举办太极拳比赛,以国家规定的套路和评分标准对参赛者评选,确实为推广太极拳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一是参赛者不一定有技击功夫;二是比赛的规则不一定是太极拳高手制定,有些规则甚至很多与传统太极拳理论相悖;三是比赛评委不一定是太极拳高手。对于如此情况,太极功夫折服韩国国民生活体育全国武术联合会会长李东豪、曾获全日本冠军的空手道高手宫本等人的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会长林文涛说:“比赛的获奖冠军不一定是民间较技的太极高手”。
第二十五个误区:“低架子显功夫”之说,是当今太极拳界较为严重的误区。衡量一位传统太极拳练家的功夫,关键在于他是否具有什么质量的太极拳内功和如何巧妙的运用技击之法。而很多太极拳爱好者误认为架子蹲得低是太极拳的高层功夫,其实不然。太极拳功力、功夫与走架下盘的高低没有对应关系。练习拳架应以沉稳、轻灵、顺活、周身协调为主,不宜在初级阶段走低架大步的去练,因为容易造成拳势僵滞、力硬劲断。况且蹲得太低就很难保证膝盖不过脚尖,这样练法不利于对膝关节的保护。练拳多年的太极爱好者有这样的体悟:走架的沉稳、轻灵、顺活、周身协调都是体现自身功力和功夫的硬指标,不苦练还真的练不到。待走架功夫较为扎实了,再逐步、适当的调低一点下盘去强化功夫。部分拳友因为练所谓“低架”而对膝盖造成了严重的损伤,有些人甚至上楼梯都很困难,这是太极拳圈内的悲哀啊!
第二十六个误区:高段位的名师或有功夫的传人就能教好学生或徒弟。所谓的教好学生或徒弟,就是说能使学生或徒弟较快的练出功夫。客观的说,老师身上功夫是重要的,老师如没有较好的体悟身知,就是高段位的名师又如何教好学生呢?因为太极拳的传授重在言传身教。一位明师,他的价值就体现在学生、徒弟身上。师父能打,还要看传授和训练方法好不好。对徒弟起决定作用的,是明师的传授和训练方法。部分老传师有较好的技击功夫,但他的功夫是“事倍功半”磨出来的,当今社会很多徒弟可能受不了那个罪哦!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