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易鹏73式孙式太极拳的劲力

太极拳站桩和走架最核心的秘密
修炼太极拳与学练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学书法,从描红印格开始,然后选择一本字帖,照样临摹,临到很像了,再换一本临练。一、二本字帖功法打下结实基础,然后才观摩各种流派的书法,吸取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不必强求像哪家字体了。
学太极拳也是如此,开始练一种拳式,打下结实基础,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吸取各种流派的长处,融会到自己的拳里面去,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同一师傅的 徒弟,十个有十个样,其道理也是如此。现今我练的太极拳架主要两种套路:一是以杨式架为形式,以松柔为主的拳架,主要培植内气(即内功)与内气流转,我称 之为“内丹架”。另一是以洪传陈式架为形式的,以练缠丝功法为主的套路,我称它为“缠丝功架”。除了练这两套拳架外,每天保持20分钟的站桩。
我无论站桩、练架最核心的秘密或所追求的目标即为:虚静、意气、聚放。
所谓“虚”,就是肢体均不用力,每一块肌肉都放松。只有真正虚了,“静”也容易做到了,脑子及身体都做到了静,自然也能做到“虚”了。所以虚、静、松是个整体,不能孤立来看。这是培养内气的唯一途径。
所谓“意”,就是思维活动,太极练意不练力。所以无论站桩或练架,都是以“意”指挥运动。肢体自己不能主动。是在“意”指挥的被动。“太极没有手,两脚空空走”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做到松了、虚了、静了,日子一久,身体里会产生一种感觉:松沉下去,到脚底,又从脚底升腾上来,直到百会穴,如同流水,如同气流,随着你的“意”向而流转。这种感觉就是“内气”。
“气”是什么?是能量,身体里面由“意”激发和诱导下产生的能量。在与人推手中,不是用肢体把人推倒,而是通过接触点把“气”放出去,即把“能量”释放出去,对方会顷刻跌出。
“聚”就是把内气聚集起来,“放”就是把内气释放出去。上面说过,“内气”是一种能量。那么如何培植、积聚呢?说得简单一个字“松”。
“松” 是太极拳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观念,也是最基本的,要练一辈子的功夫。你真正松得了,你的太极功夫也长进了,愈松得透彻,你的太极功夫愈好。否则外形动作如何好看漂亮,或学会多少套架子,实际上只是学会了一个空架子。犹如一个十分精美的汽车模型,外形十分逼真,但它里面是没有机器的。从太极拳来说,这“机器”就是内气。
许多时候,自以为自己身体已十分放松了,稍一遇外界刺激马上就僵了,这是因为实际上没松透的缘故。
要 练好“松”,首先要解决对松得认识问题。初学太极拳时老师要求放松,思想上总将信将疑,心想“松”真能练出功夫来么?后来又受一种误导,“运劲要松,发劲要紧”的影响,结果,表面上看很松柔,实际上经不起检验,一与人搭手,就硬了。在长期实践中慢慢体验到练太极拳放松的重要,才肯下功夫去研究放松,追求放松。
“松” 要大松,全身松,每一块肌肉都要放松。如此强调松,其目的就是为了聚集内气。太极拳是一种“重意不重力”的拳种。练到一定程度,太极拳发人,不是靠肌肉的力量。而是把内气一瞬间发放出去,它的威力是很大的。这种内气其实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的获得首先靠身体的放松。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太极拳就是一种放松的功夫。
在未获得内气之前,练太极拳的常规法则也必须遵守和训练。
如 “中”,就是中正。人的尾闾至百会是一根轴,轴不能歪斜。就像建筑工地上的起重机,塔身必须中正,固定不动,吊臂才能灵活吊货物。设想塔身歪斜、晃动能吊东西么?练拳时身子就是塔身,只有中正,手臂才能灵活有劲,否则不推就自倒了。又如一棵粗壮的杨柳,在狂风暴雨中,枝条摇摆飞舞,但它的主干因其根深扎泥土中而纹丝不动,枝干和柳条怎么舞动,都不会被吹倒。枝杆和柳条与主干力量是顺畅的,也不会被折断。但有枯枝和节疤的地方,因与主干传力不顺畅,就很容易被折断。打拳也是如此,如下盘中正,并与两臂劲力相通,就不会被推倒。如果身体某部分僵硬,如同柳树的枯枝和节疤,下盘的劲力就传递不过去,在推手时,这部分就成了被对方制服的部位。
“丹田”是人体重心之地,具体指哪个部位,虽然专家们说法不尽相同,大致是指肚脐及其背后命门以下一寸的区域。丹田并非指某一点,而是一个区域。
我对丹田的认识有个过程。开初十分强调“气沉丹田”,练拳尽量把气沉入丹田,但愈练愈僵,脚底也愈练愈浮。后来慢慢认识到,只要松了,虚了,丹田之气自然有了。道家讲“道法自然”,如果刻意追求,适得其反,自然而然产生的丹田之气才是真气。
对丹田的运用各家也有不同练法。如上世纪五十年代,沈阳有两位武式太极大师:霍梦魁和阎志高。霍强调丹田功夫,他的架,每一动就转换,实足旋踝转膝,虚足不动,这种练法源于道家之“踵息”,强调实足踵拧转。而阎志高讲究以丹田带实足脚跟和虚足脚尖同时捻转,被称为“落地梅花”。二者形式虽有不同,其实质都一样,通过松沉把丹田之气都落到脚底,升腾上来,经过各关节传递到手上,然后发放出去。
我练拳注重脚底,而不太关注腹部丹田。我认为只要做到全身松开,上松下沉,把劲沉到脚底,会自然产生一种往上升腾感觉。愈沉脚底升腾的感觉愈强,劲力就愈大。
我主张站桩。因站桩是学练身体放松和积累内气的重要手段。我站桩的姿势非常随意。任取拳架中一个式子,如提手上势,摆好架势后,全身放松,意气沉入脚底。任其上下升腾,每天20分钟左右。站后非常舒适,轻松。平时等汽车、排队购物,任意一站,自然放松,别人看不出我是在练功。所以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站桩。对内气的培植很有帮助。
当你内气产生后,如何应用,这就靠意念的引导。“意”是指思维活动。在练架和推手中,内气听从意念指挥,要它到哪里就到哪里,这就是内气流转。在推手时顺着对方接触点运动方向,引向自身虚处,同时自身脚底的劲力(内气)返回对方身上,对方即会浮起。很重要一点,自身的接触点不能有力,不能用肢体动作,而靠内气的催动,而且实脚要能提得起来,这些都是在意念的指挥下完成。太极前辈说:太极没有手,两脚空空走“,就是这个道理。
太极拳与其他拳种和运动最大的不同特点,就是有明确的哲学指导思想,即中国古典哲学的阴阳理论。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之间,万物都存在着一个阴一个阳互相转化的关系。大至天与地,大地沉浊阴暗为阴,天空明亮轻浮为阳。小至人的一个小指头,都存在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关系。太极拳的架子和推手,无处不存在一阴一阳相互转换和变化关系。所谓开合、虚实、动静、卷放等等都是太极阴阳不同表现形态。由于太极流派不同,强调的侧重不同。如孙式太极强调开合,陈式强调卷放,其实质都是阴阳变化。所以我认为只要真正掌握阴阳即虚实变化规律,在实践中会体悟到适合自己的功法,才是行之有效的,前人的经验和理论,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功夫是上不了身的。
我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始学太极拳以来,深受太极拳带来的好处。在漫漫人生岁月中,常经受各种挫折与烦恼,每到此时, 会找一静僻地方,打一下太极拳,心情就会平静下来,冷静地思考,比较妥善地处理问题。太极拳让你学会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向上的生活方式。记得学练太极拳的 初期,老师常说:你们现在年轻,不觉得什么,等你们过了五十岁,就会发现学练太极的人与不练太极的人,就是不一样了。一晃间40多年过去了,已过古稀之年了,同代人在一起,坚持练太极与不练者,体质和精神面貌有着明显的区别,实践证明坚持太极拳锻炼确实能让人精神充沛,永葆青春。
在我的人生道路中出现过几次“不测风云”,1998年遇上了车祸,经抢救活下来,不久恢复了正常。2010年5月晚间,我又被一辆飞快的电瓶车从背后撞成脊椎骨折,其后果可能以后要坐轮椅了。当时考虑动手术,在脊椎上装钢架,以后还要拆,而且其效果医生说不能保证。所以我坚持不动手术,靠自然疗法,就是躺在床上做内功,自我调理,三个月后,我就起来了。不到半年,我能自由行走了,而且能打拳,与人推手了。现今一切正常,与青年人推手,也不感到有什么异样。太极拳给我生命注入巨大的活力。
太极拳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当你学会一个或几个套路,从健身方面来说是有益的,然而从学术角度来看,还只能说你在宝藏的门口。只有真正进入宝藏之门,才会发现 里面有这么丰富、巨大的宝贝。然而这些宝贝又非轻而易得,必须经过艰辛的努力和探求。当今世界科学突飞猛进,而对人体自身却知之甚少。我们人的许多潜能还 未得到充分发掘。就是太极拳,还有许多现象说不清楚。如:“内气”,上面说过是能量,但科学依据呢?各说各的,无有定论。正如中医的经络学。“经络”是什么?国内外那么多专家都在研究,但到今天还是没有正确定论。
最近国外掀起一股研究悬浮热,人可以离开地面漂浮在空中。许多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假的,是魔术。也有科学家认为人体通过内部意念的激发,能形成一种高能量微波磁场,能和周围磁场形成互相排斥的力量,最终导致人体悬浮上升。悬浮列车也是利用磁场同性相斥的原理使列车凌空的,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依此原理, 太极拳的“凌空劲”发放是否有了科学依据。当然这是我的推测,但这为我们研究太极拳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太极拳这丰富的宝藏正等待我们去研究开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孙式太极拳的训练方法(下)--《武当》2008年01期
孙式太极拳的训练方法(下)
【摘要】:正以用为纲太极拳既然是拳,就是可以实战的,太极拳之所以能在众多的武术拳种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绝不是靠空口说白话,而是一招一式地打出来的。只是在近代,才淡化了它的实用价值,而张扬了锻炼健
【分类号】:G852.1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聂文聪;;[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09年07期
孙国玺;;[J];武当;2011年08期
刘世和;;[J];少林与太极;2011年07期
赵廷铭;;[J];武当;2011年07期
李长洪;;[J];武当;2011年09期
蒋勇;;[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09年07期
程力;;[J];金秋;2011年18期
李婷;;[J];侨园;2011年06期
草世木;;[J];老同志之友;2011年15期
王燕超;;[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晓明;;[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张长念;李玉玲;佟立纯;周之华;;[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屈国锋;王建华;贾齐;高嵘;;[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孙晓峰;李宇飞;;[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Colleen A.BFairlie K.FBrian J.HLindsay V.T王亚昆;Elizabeth D;[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荣湘江;钱京京;;[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李正;;[A];第五届全国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文稿汇编[C];2007年
严承德;;[A];第五届全国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文稿汇编[C];2007年
王国志;王岗;郭华帅;;[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章绍嗣;戈浩;;[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友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王娟 常建坤;[N];焦作日报;2008年
张怀中;[N];焦作日报;2008年
刘玉珊;[N];平顶山日报;2008年
田明霞;[N];绵阳日报;2008年
本报特派记者
王言 胡培军;[N];焦作日报;2009年
孙军;[N];焦作日报;2009年
孙军;[N];焦作日报;2009年
孙军;[N];焦作日报;2009年
山东省东平县教育局 孟宪田;[N];健康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均刚;[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李蕾;[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王林;[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丁丽萍;[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马莉;[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戴国斌;[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付文生;[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王家忠;[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王国志;[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田学建;[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君;[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赵晓峥;[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张立新;[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章颖;[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乔超;[D];河南大学;2005年
刘志兰;[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安献周;[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靳周祥;[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时锋;[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陈俊华;[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各派太极拳的特点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各派太极拳的特点
&&各派太极拳特点介绍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香港孙氏太极拳总会成立散记--相关文章
我的图书馆
“” 的更多相关文章
太极人物简介:刘万坤刘万坤  刘万坤,1976年11月出生于河南温县,现任香港赵堡腾挪忽灵架太极拳总会永远会长、北京万坤太极拳社社长兼总教练。2005年和弟子成立北京万坤太极拳社,同年获波兰心理学大学邀请,远赴波兰传授陈氏太极拳,并受聘于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波兰分会和波兰波兹南太极拳馆,波兰大学生运动会任太极拳顾问。2008年由陈家沟太极拳大师陈立法先生推荐被收录于《陈氏太极拳小架传承与发展》一书。
结缘孙氏太极拳及学拳体会。自从2016年5月份开始学习孙氏太极拳以来,我深感这句话的重要。首先,我认为初识孙氏太极拳必须重视孙禄堂先生提出的三害九要。初识孙氏太极拳,我内心是持着怀疑态度的。第二点体会是孙氏太极拳的拳式简捷,同时对整体的要求精细,在行拳走架中,明确的要求贯穿始终。不顺肩,大腿里根抽住劲,孙婉容先生的强调一句话:孙氏拳简捷但绝不简单。孙婉容先生常讲的话:练拳如做人,拳理即天理。
马金龙1934年生于北京,李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理事,李式太极拳研究会首任会长,中国武术七段。吴彬先生现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常务副主席。马老师谦虚好学,曾拜李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高瑞周先生和吴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先生为师,勤学苦练,一生受益匪浅。左腿抬起与胯相平,放在支撑物上,与右腿一腿远,支撑腿要直,脚尖朝前,身要正,被压腿向后坐胯,往前探身,双手握住脚掌,脚尖回勾,用下颏找脚尖,
武术是伴随一生的爱好。论推手而言,马老为行家里手,他曾是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刘晚苍的入室弟子,并得到过杨禹廷、王子英等多位名家的指点,参与了《太极推手比赛规则》《太极推手套路》的制定,多次担任推手教练、裁判,受北京市武术协会的指派经常接待境外武术太极拳代表团,同时访日传授太极拳及推手十余次。霍震寰有三个武术职务:香港武术联会主席、亚洲武术联合会主席、国际武术联合会执委。
如张烈师兄在认识孙存周先生之前,在北京名拳师赫寿岩处学艺多年,赫寿岩先生不仅本身就内外家皆通,还经常带他见识京城诸多拳师的功夫,直到张烈认识孙存周先生,从此才安下心来,跟定孙存周先生。不想老头儿一开口,吓了他一跳,老头儿问道:“你是北京吴彬芝老师的徒弟吧?”李柏听到这话颇感吃惊,因为没听说吴彬芝在徐州有熟人,回道:“您真是好眼力,请问您怎么称呼?”老头儿说:“我姓单,在我师哥家见过吴老师。”
张文广先生谈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积历代武学之大成所创立。孙式太极拳也正是孙禄堂先生在自己修习形意、八卦、太极已入化境后所创立的一个崭新、独特的内家拳种。上世纪30年代姜容樵先生就称道:“人送孙禄堂先生绰号‘万能手’,先生也真称得起是盖世英豪。”当年北平国术馆副馆长、太极拳名家许禹生也曾感叹说:“孙君禄堂气质超迈,功力弥深,以禹生所躬遇而目睹者,南北拳家固未见其匹也。”
一句话学太极拳3.简析:孙禄堂大师说:“你若打天下第一,可另访名师,以免耽误你的时间。你若修养身体,则我为汝师,绰然有余。”(《孙禄堂武学论语》P129)以武术名天下的孙大师竞如此说,可不是因为他不愿意教人以武术,是他知道如果仅仅抱着“打天下第一”的目的来学太极拳,真的是选错了项目。余以为,孙禄堂先生的拒绝,其原因是太极拳以武术名,却与其它武术有显著的区别。
中华武术孙氏太极拳73式。
同年创立孙氏太极拳研究会,被选为会长,并出任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的第一任会长,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孙剑云老师精太极、通八卦、善形意,尤其八卦变剑更是深得其父之精髓,曾被当时著名武术家李景林先生誉“女中魁元”,贺龙元帅也曾赞其为“五朵武花”之一。武术(太极)名家 master.武术(太极)拳馆 school.武术(太极)名师 famous.
中国武术4比1战胜泰拳。作为一代武术宗师,谈及这次的中泰争霸赛,吴彬认为,不论这是不是炒作,至少效果是一样的,就是将中国武术推广出去,&只有像足球那样走市场化,产业化才是中国武术的生存之道。&在吴彬看来,只要有人来挑战对中国武术来说就是好事,&有人送上门来,多好啊。这样也有利于发扬中国武术,不能关我们自己关起门来叫好,说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得别人说。
李连杰被称为华人中“功夫影帝”,也是中国明星在世界上颇有影响力的一位,大家看的都是在电影中那么能打,那么他的武术水平究竟如何呢?李连杰的另一位师父大家可能会更熟悉些,就是与李连杰出演《《少林寺》的于海。他是李连杰戏中的师父,但在拍戏过程中却同样给李连杰不少指导。如果说吴彬让李连杰更会打的话,那于海则让李连杰打得更漂亮。
内家拳旧闻(7-12)_孙氏武学——孙禄堂武学文化网内家拳旧闻(7-12) 01:57.吴甚蔑视王,加之文革前,武术界没有大成拳的地位,此外大成拳中从王芗斋到其门人在与其他门派切磋时,战绩不佳。此外,赵道新的创编心会掌、姚宗勋的打沙袋、王选杰的大成拳的五行拳与十八法等,无论其主观愿望如何,事实上都以其实践的结果否定了王芗斋的拳论。同样吴图南、马礼堂等都认为意拳是伪拳,根本谈不上是一个正当的拳派。
杨家太极拳。初从武式太极拳李香远习拳,后从学于杨澄甫宗师,曾随杨澄甫宗师助教,且协助出版《太极拳使用法》。,董著作有《太极拳释义》。早年随王壮飞习宫式八卦掌,楮桂亭习杨式太极拳,后赴新加坡教拳,来港后以王宗岳之理论及儒禅之理,创王氏太极拳,后更名水性太极拳。太极总会既获授权发牌,须増其它派别,乃由崔南山教杨式太极拳,郑天熊教吴式太极拳,王栋材教陈式太极拳,龙启明教孙式太极拳,姚光教杨式太极拳。
此视频为孙宝亨先生晚年的孙氏太极拳视频,因先生为人低调,拳术演练的视频极其稀少。先生又已作古,可以说是弥足珍贵了!分享:
《孙氏太极拳》孙禄堂先生拳照
梁凤祥先生孙氏太极拳97式。
孙氏太极拳的懒扎衣中的掤捋挤按最初成型的孙氏太极拳的懒扎衣中没有掤捋挤按四手吗?根据孙禄堂先生1918年完成的《太极拳学》所示,孙氏太极拳架的第一个掤捋挤按是紧接在太极式之后的,起为掤,落为捋,磨肋上翻为挤,进步下翻为按。所以在孙氏太极拳的首个懒扎衣中前后包括两个掤捋挤按。这在孙禄堂先生1918年完成的《太极拳学》中表述得明明白白。
孙氏太极拳是由望都县东任疃村人(原属完县)孙禄堂先生,讳福全晚号涵斋()创编的 ,是现代流行酌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应该说,孙禄堂先生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对其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多种拳功进行了匠心独运式的重构,追求运动形式和内涵的高度统一,不以动作层面的“难能”为可贵。求意和形的高度协调,我曾在为童旭东先生(孙式武学研究笔记)所作的序中,将孙式武学的历史性和学术性特征简单归纳为,”孙氏武学、综合流派、沉思精酿。参武当、访少林;采形意、和八卦、证太极。据易品道,推陈出新,卓然独立,自成一家;俨然武学一昆仑。”这段话的主旨是说,1918年前后,孙禄堂先生合毕生心力所作的《太极拳学》等五部武学著作,实际上是对当时的中国武术各流派成果进行综合归纳的结晶性成果;是中国武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任何语言有局限性,表达内在的东西只能尽量的接近,但不能说最准确,我认为中国现在有两本书说的比较清楚,一个是孙氏太极拳的老师孙建云阐述的内力,还有一个是意拳宗师于永年先生阐述的内力.内力集合聚而不散才能叫功,我们国家武协把桩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桩,一种是动桩,静桩就是长时间原地不动站立以获得内力的方法,代表拳术是形意拳.动桩就是在行拳的过程中不断的去找桩,代表拳术是太极拳与八卦掌.相比之下动桩难于静桩.
中国武术名流追忆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天津市孙氏拳研究会会长张茂清说,其师爷孙禄堂先生自幼嗜武,曾随李魁元、郭云深习形意拳,随程廷华习八卦拳,并得郝为真太极拳真传,游历大江南北、融十多家武术门类,经几十年深修研悟,创造性地将形意拳的“诚一”、八卦拳的“万法归一”、太极拳的“抱元守一”融合为一,创立了独具风格、自成体系的孙氏太极拳及孙禄堂武学体系。
内家拳的一些掌故一、 内家拳1. 内家拳的一些掌故。&四民武术社&虽以形意拳为主,但也兼教八卦,太极,通背等.当晚,邓云峰先生请郝维祯乘黄包车去外面酒馆吃饭,下车后郝维祯要付车钱,邓先生忙用手阻拦,没想到郝先生一卸力,邓先生伸出去的手一时竟未能收回来.于是知道郝先生功夫不俗.饭后送走了郝先生,邓先生就赶到孙先生家,告诉孙先生遇到了一位好手,并请孙先生第二天去&四民&与郝先生会会.据我所知意拳大成拳是最喜欢胡吹的。
孙氏太极拳简介。孙氏太极拳是由近代武术宗师孙禄堂先生于1918年创立,1919年出版“太极拳学”一书,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第一部公开发行的著作。孙禄堂先生熔三派拳术于一炉创孙式太极拳,进而纳三派剑法为一体而创孙氏太极剑。孙氏太极剑即出于三派剑法,又实出于孙氏太极拳之中, 习剑术须以拳为基础,拳是根本,辅以剑法者未有不精拳术。孙剑云先生晚年归纳了太极拳十三式,从要领、架势到功用都是孙氏太极拳之精华。
东北三省太极拳开拓者——李玉琳。1936年,李玉琳在哈尔滨成立太极拳社(又改名哈尔滨市太极拳研究社),后来又在沈阳、长春建立起太极拳分社,主要传授孙式太极拳、杨式81式太极拳以及武当剑、太极剑和形意、八卦等拳械,从而使太极拳运动,在东北三省发展起来。著名武术家马礼堂先生常说的中国二个半推手,即是指李玉琳和李玉琳教武成名的郝家俊,半个是指李玉琳二子李天骥。
孙禄堂先生曾先后三次击败前来挑衅的外国武士,在3次与外国高手的比武中,以孙先生70高龄时,不到3秒击败5名日本武士的比武最为精彩。6名日本武士闯进孙禄堂在上海的虹口寓所,指名道姓要与孙禄堂比武,其中一名日本武士更是将孙禄堂院中一个石凳踢出一丈多远。70岁的孙禄堂躺在地上,5名日本武士如孙禄堂所说,各按住他的手臂、腿、头部,其中一名身高体胖的日本武士骑在孙禄堂身上,将孙禄堂死死压住。
霍培林先生,国际孙禄堂武学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镇江孙氏武学研究院院长、镇江市孙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孙剑云嫡传弟子、孙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先后随全国多位著名武术名家研习少林拳、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拳、散打等技艺,后拜武术先辈孙禄堂之孙女孙叔容为师,专修孙氏武学,为孙氏拳第四代嫡传。
幼好武术,师从唐殿卿、涤尘禅师等,后拜孙禄堂先生门下学习形意拳和孙氏太极拳。金一明曾任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编审员、副处长,编写大量武术丛书,阐发并释其精义,保存了大量武术资料。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陈兆丕去南京中央国术馆时,曾介绍其同乡陈宝璩来馆交流,陈宝璩也是陈式太极拳传人,当时金一明与陈宝璩切磋,搭上手后,走了没有半圈,陈宝璩就瘫软在地。后来陈宝璩对人讲,金一明手能放电。
自年先后完成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五部拳著,创立了拳与道合之武学思想及理论、技术体系,为传统武术升华为一门学科与文化建立了统一之理论与技术系统。先生曾先后供职于前清府选用知县、知州,邮传部与警察总署武术总教习,民国后历任法政学校武术教授,国务院卫队武术总教习,总统府武承宣官,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四十二式太极拳 四十二式太极拳拳式的劲力
责编:宋辉
发表时间: 17:28
  ,是由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目前学习的人非常多,学习四十二式太极拳,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也可以缓解我们的疲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四十二式太极拳的相关知识,通过本文大家会有所学习的。
  1、 2、
  3、 4、
  5、 6、
  7、 8、
  四十二式太极拳
  四十二式太极拳,通常被称为太极拳竞赛套路,这说明了太极拳已更加规范化、国际化,编制四十二式太极拳就是为了方便广大爱好者学习。
  1989年,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为适应国内外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尤其是适应即将进入亚运会的武术竞赛和第一届世界锦标赛,迫切需要规范化的竞赛套路,制定了这套以竞赛为目的的四十二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同时还编制了长拳、南拳、刀术、剑术、棍术和枪术一整套系列套路。
  这些套路都和太极拳的内在要求有着一定的关系。
  整套太极拳共有42个动作,分为四段,全套演练大约需5~6分钟。
  从套路的技术风格特点而言,四十二式太极拳仍以杨式太极拳的姿势和动作为基础,如起势时的数个动作及收势时的数个动作基本上都延续了杨式太极拳的原有练习方法和特点。
  在套路中间,较多地采纳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动作。
  所以说,四十二式太极拳的动作风格还是多样性的,融入了各传统太极拳流派的思想和文化。
  第二段的开合手和右单鞭动作是典型的孙式太极拳的内容;掩手肱捶和野马分鬃则是陈式太极拳的代表动作;而斜飞式动作亦是吴式太极拳的风格之一。
  为适合竞赛的需要,四十二式太极拳演练具有一定的难度。
  如套路的第四段转身大捋接歇步擒打接穿掌下势到上二步七星,这四个动作中有歇步和下式连续两次下蹲,对下肢的力量和关节韧带的柔韧性都有较高的要求。
  如果未经系统训练,则很难高质量完成这一组动作。这样的编排是较符合太极拳竞技的要求。
相关阅读推荐:
西洋参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西洋参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
大麦茶是中国、日本、韩国等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清...
金桔从个头上算有大、小之分,从口味上有咸、冰糖之分...
铁皮枫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药材,它的口味清香,富含...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太极拳精选
说到太极拳流派,我们不得不提到陈氏太极拳,陈氏太...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练习太极拳要掌握一定...
太极拳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而意、气、神是打太极拳...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但是您了解八极...
太极拳与未来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
推荐太极拳
太极加油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阿敏孙式73式太极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