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经典歌词·迪伦厉害在哪里,能得到诺贝尔奖?

既然诺贝尔奖提名保密期为 50 年,网上盛传的鲍勃·迪伦曾经一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怎么回事? - 知乎159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6分享邀请回答expectingrain.com/dok/art/nobel/index.html上面是一个脑残粉建的「迪伦与诺贝尔」页面。提到96年开始,采访迪伦多次的英国记者 John Bauldie 和艾伦?金斯堡根据诺奖委员会要求(见 @秋水 答案里的诺奖提名资格)筹建「提名迪伦小组」,他们的观点是『丘吉尔因「精通历史与传统的叙述艺术,同时由于他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迪伦为什么不行?』当时作为美国艺术文学院成员的金斯堡首先公开表示「Dylan is a major American Bard & minstrel of the XX Century, whose words have influenced many generations throughout the world. He deserves a Nobel Prize in recognition of his mighty and universal powers(作为美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诗人、歌手,迪伦用他的创作影响了几代人。这种强大的普世的文字力量足以让他跻身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行列)」。而后弗吉尼亚军事学校(Virginia Military Institute)英语艺术系教授 Gordon Ball 加入到这个组织里,(在往后的几年里接连)发表公开推荐信。97年,维多利亚大学的 Stephen Scobie 教授,新泽西大学的 Betzy Bowden 教授,伦敦大学学院的 D. Karlin 教授等学者陆续加入小组。最终在97年第一次正式获得瑞典学院提名。这里还有一封99年 Gordon Ball 教授的公开提名信:最后看个好玩的视频-------------另外,2008年他因为「his profound impact on popular music and American culture, marked by lyrical compositions of extraordinary poetic power(其歌词中对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独特非凡的诗歌力量)」获得普利策特别荣誉奖(Special Awards and Citations)。14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06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美国音乐家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诗人
澎湃新闻记者 钱恋水 罗昕 张喆 杨宝宝
19:04 来源:澎湃新闻
抱歉!您的浏览器可能不支持此视频播放器,请用更高版本的浏览器试试!
鲍勃·迪伦《Blowing In the Wind 》。(02:35)
敲,敲,鲍勃·迪伦终于敲开了诺贝尔的门。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75岁的美国音乐家鲍勃·迪伦。今年的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折合约610万元人民币、90万美元。当宣布鲍勃·迪伦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斯德哥尔摩的瑞典学院内,传来记者们的欢呼声。《综艺》评论说,&#160;鲍勃·迪伦的获奖打破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传统,传统上,获奖者的得奖依据是其出版的书籍,尽管迪伦出过一本诗集,一本写生集以及一本名为《编年史:卷一》(Chronicles: Volume One)的回忆录,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流行音乐领域。鲍勃·迪伦的获奖创造了历史,如同当年丘吉尔以二战回忆录、罗素以哲学著作获奖一样。鲍勃·迪伦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出的颁奖理由是“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民谣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自1993年小说家托妮·莫里森获诺奖以后,鲍勃·迪伦是二十多年来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人。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Sara Danius)说,75岁的迪伦是“英语文学传统中的伟大诗人”,她将迪伦的作品与古希腊两位诗人荷马和萨福(Sappho)相提并论。她说,“如果回到2500年前,你会发现荷马和萨福创作的诗歌,本身就是为了让别人听到,也就表示,这些诗词本身就是为表演而做,有时还会用到乐器,就像现在的迪伦一样。”达尼乌斯还对记者说,她希望瑞典学院不会因为这一选择而受到批评。“迪伦出版的大量专辑均涉及社会环境、宗教、政治和爱情。” 也许是为了防止大家批评迪伦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个音乐家而非作家的事实,瑞典学院在一个简短的声明中表示,“迪伦的歌词一直在出版新的版本。除了他大制作的专辑,迪伦已发表的实验性的文学工作,例如散文集《狼蛛》(Tarantula,1971)和《作品及绘画》(Writings and Drawings,1973),以及自传《编年史》(2004)中描绘了早些年在纽约以他的生活为中心的大众文化。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惊人的多才多艺,在绘画、表演和写作方面都积极而活跃。”瑞典学院补充说,“自1980年代末以来,迪伦维持着标志性的偶像地位,他对当代流行音乐的影响是深刻的。”国内知名乐评人孙孟晋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鲍勃·迪伦与其说是一个音乐人,不如说更加是一个诗人。“他早期的唱法和诗有很大的关联,歌词的创作受金斯堡等垮掉的一代影响很大。”“他擅于把各种意向写进诗里,有时候用嘲讽的方法,有时候又特别悲伤,比如我很喜欢的一首《Sarah》。”“他的文学造诣很高,回忆录《编年史》是音乐家的回忆录中最棒的。”“事实上,他的名字‘迪伦’就来自迪伦·托马斯。”“迪伦是犹太人。20岁的他游荡在纽约街头,不知道命运在哪里。他对人性看得特别透彻。他也喜欢恶作剧,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我觉得这个奖对他就是锦上添花,他获不获诺奖,都不影响他在我们音乐人心中的地位。”在音乐评论人郝舫看来,鲍勃o迪伦首先是一位音乐家,“他的歌词如果单独印出来,照着读,力量就没有和音乐在一起时那么大。”“但是他也是一位作家。他在遣词造句、文字节奏感上也确实伟大。在我看来诺奖是比较传统的,趋向比较稳定的文体风格。那这次(颁给鲍勃o迪伦)或许有一种含义,就是肯定一种比较离经叛道的美学风格。鲍勃o迪伦的歌词是那种晦涩、隐喻、富有哲学的,虽然在现在看来不是最前卫的,但是它象征着一种美学风格。所以我说这次评奖的人挺有眼光的。”对于一些国内批评家的质疑,郝舫告诉澎湃新闻:“在很多听音乐的人看来,鲍勃o迪伦的文学造诣很高,他的文学修养是不容置疑的。即便是国外的传统作家,也给予他的回忆录《编年史》很高的评价。很多人说不好,我想是不了解造成的隔阂。”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顾悦得知鲍勃·迪伦获奖后非常激动。他既是美国文学的研究者,也是一名民谣音乐人。他第一时间在微博里发了一句“民谣正式被严肃文学界认可!”“一开始得知消息我是挺意外的,但其实多年来迪伦一直是诺奖的热门人选,和村上很相似。只是少有人真觉得他会当选。”顾悦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看到有人说颁诺奖给迪伦是“误导了文学概念”,“其实我认为这才是文学概念的归正。中国最早的文学形式(诗经)其实也是民谣。”在顾悦看来,鲍勃·迪伦与伦纳德·科恩既是当今西方音乐界的泰斗级人物,同时也是文学大师。前者主要凭着自己的歌曲创作被文学界认可,后者则是以诗人的身份走入乐坛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两位大师皆是沟通文学与音乐的桥梁性人物。”“迪伦是影响了当代美国的思想巨人,他的历史地位是不用质疑的,他对当代文学艺术和思想史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我只是很好奇他本人对于诺奖是什么态度。”顾悦说,美国文学界距离上一次获得诺奖(1993年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过了23年,“文学界对迪伦一直有系统研究,只是这一次,是载入史册式的承认吧。”民谣歌手钟立风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鲍勃·迪伦先生,他能量巨大,是属于大众的,雅俗共赏的,完全受得起集体人们的顶礼膜拜。“他独特的音乐表达和公众影响力我是能够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我得知他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我和大家一样意外、开心。鲍勃·迪伦不仅是一位歌者,更是诗人、反战英雄,也是一个传奇,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而他所有的这些能量,是由他的音乐带出,给世人警醒、希望和安慰。同时通过鲍勃·迪伦的获奖,我们也能够知道,所有艺术家、文学家,那些过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们的作品,一定也是具有节奏和音乐性的。‘所有艺术都渴望获得音乐的属性’(瓦尔特·佩特)。反过来说,不管什么样的艺术表达,最后也是要落实到诗性的人文内涵上—— ‘答案在风中飘’”。在一篇《重读鲍勃·迪伦的抗议民谣》中,诗人欧阳江河曾说:“认定鲍勃·迪伦所写的歌,其文学价值要大于音乐价值的,大有人在。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将迪伦原创歌词中的吉他特质剔除净尽之后,再来抽象地谈论其文学性和诗歌价值,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简言之,鲍勃·迪伦是一个诗人气质的民谣歌手,但不是经典意义上的诗人。T.S.艾略特认为,现代主义诗歌留下的最重要的精神遗产是:诗歌只做只有诗歌能做的事。但迪伦用民谣想做的事,范畴远比艾略特那样的精英诗人要广阔。迪伦的原创民谣,较之同时代的其他民谣歌手,之所以文学性和精神影响力要高出许多,原因就在于迪伦的创作深处有这个范畴,而其他歌手几乎没有。”而这个范畴,指的是在吉光片羽的原创歌词后面所隐藏的那个大的历史叙事,那个诗学和心灵的巨大的场。日,鲍勃·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德卢斯城,6岁时全家移居到苏达州矿区小镇希宾,那是一个气候严酷、生活封闭乏味的地方,只有电台传送着来自外界的信息。少年时期的迪伦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时迪伦自学了吉它、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毕业后他来到明尼苏达大学继续学业。大学时期,他开始使用艺名鲍勃·迪伦,通宵达旦地弹琴唱歌,白天则蒙头睡觉,再没时间读书。1961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开始专心致力于歌唱工作。离开大学以后,他开始转型创作,他几次三番地去找乐评人Robert Shelton,给他唱自己的歌。直到Shelton意识到他的价值,把他推荐给各个唱片公司,并在《纽约时报》上对他大加赞赏,才终于引发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制作人John Hammond的注意,并为他挣得了一纸唱片合约。这番幸运之神的眷顾很快让鲍勃·迪伦成为一颗新星,尤其在他的反战歌曲和话题歌曲广为流传之时,整个美国民谣界和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都受到他的剧烈冲击。1962年,鲍勃·迪伦的第一张专辑《Bob Dylan》发布;1965年,《重访61号公路》发布。鲍勃·迪伦在21岁时已写下平生最著名的歌曲,一连问了12个没人能答上的问题,这就是因电影《阿甘正传》而被大多数人熟悉的《答案在风中飘》。而另一首歌曲《像一块滚石》被权威音乐杂志《滚石》选为“史上最伟大500首歌曲”的第一名。为了纪念鲍勃·迪伦为音乐史上做出的突出贡献,在《滚石》“史上最伟大100名词作者”排行榜上,鲍勃·迪伦名列第一。自1994年以来鲍勃·迪伦已出版了6本画作书,他的作品也曾在大型艺术画廊中展出过。作为一个音乐家,鲍勃·迪伦的唱片总销量已超过了1亿,也让他成为畅销音乐艺人之一。鲍勃·迪伦得到过包括格莱美、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奖项。2012年5月,鲍勃·迪伦获得了由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颁布的总统自由勋章。1975年,鲍勃·迪伦(左)与美国诗坛怪杰、“垮掉的一代”之父艾伦·金斯堡在凯鲁亚克墓前。后者曾写推荐信,促成了鲍勃·迪伦于1997年首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鲍勃·迪伦与“垮掉的一代”鲍勃·迪伦的少年时期正是摇滚乐的诞生之时。但他说:“摇滚乐对我来说是不够的。它们朗朗上口、有强烈的节奏,并且让你很high,但是不够严肃,不能现实地反映生活。当我接触到民谣时,这是更为严肃的音乐。那些歌曲有更多沮丧、更多哀伤、更多对超自然的信仰、更深层的感受……生活太复杂了,以致摇滚乐不能反映出来。”在来到纽约之前,还在明尼苏达的少年迪伦除了听摇滚与民谣,也接触到“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迪伦在1959年读到凯鲁亚克,也读到从巴黎空运来的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美国禁止发行)。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这全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Corso)、费林格提(Ferlinghetti),他们是如此神奇……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而在后来,美国诗坛怪杰、“垮掉的一代”之父艾伦·金斯堡成为了迪伦的挚友,他认为鲍勃·迪伦是最棒的诗人,“我从印度回到美国西岸那会儿,有人给我放了张唱片,当我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我哭了出来。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我被他的修辞镇住了,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1962年2月,19岁的迪伦来到纽约格林威治村。而这里,左翼民谣和反叛的垮掉的一代的诗歌正在翩然共舞,维持既激荡又矛盾的关系。迪伦自己说:“民谣场景和爵士场景是非常紧密的。诗人读诗时,我会在底下聆听。我的歌曲与其说是受到书本上的诗影响,不如说更是受到诗人在现场搭配爵士乐的朗读的影响。”“叛逆先驱”与抗议歌曲鲍勃·迪伦多数著名作品都来自1960年代的反抗民谣,也被广泛认为是当时美国新兴的反叛文化的代言人。他的部分早期作品成为了当时美国民权反战运动的圣歌,例如《答案在风中飘》(Blowing' in the Wind)和《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1960年代中期迪伦开始从原先的抗议民谣风格转型,并在1965年发行单曲《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也从此改变了流行音乐的传统分类。但就在他被视为青年反文化的代言人时,他开始急速地想要告别民谣,告别抗议。因为他并不是一个真正如前辈彼得·西格乃至同辈如琼·贝茨(Joan Baez)般具有强烈行动信念的抗议歌手。在1964年,他接受访问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写歌……炸弹已经渐渐变得无聊,因为真正的问题比炸弹更深层……我不属于运动的一部分。”在迪伦对待抗议歌曲的态度上,应该没有人比他的亲密战友琼·贝茨更能体会深刻。在他被视为抗议民歌之王时,贝茨希望他能更加积极地介入到社会反抗运动中。迪伦却告诉她,“我只想专心做我的音乐。”贝茨问他“我们俩有什么不同?”,他回答到“很简单,你相信你可以改变世界,而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改变世界。”对于人们把他当作叛逆的先锋,迪伦是这么认为的:“我缺少的是独处的时间。无论反主流文化是什么,我已经看够了它。我对人们把我的歌词推而广之的方法非常讨厌,他们的含意被颠倒,用来论战,我也被涂抹成叛逆的佛陀,变节者的国王,无政府的主教,头等重要的人物。我们究竟在说些什么?无论怎样看,这些头像都挺可怕。全部都是‘亡命之徒’的代码。”而迪伦在经过一系列对音乐和人生的重新思考,由民谣转向摇滚的时候是这么说的:“民谣音乐舞台已经成了我必须离开的天堂,就像当年亚当不得不离开伊甸园。他太完美了。几年后,就会掀起一场混乱的风暴。事物就会开始被焚烧。胸罩,征兵卡,美国国旗,桥,也会焚烧—每个人都在梦想找机会发泄。国家精神奖发生改变,在很多方面,这都很像‘活死人之夜’。出路变幻莫测,我不知道它将通向哪里,但是无论它通向哪里,我都会跟随着它。一个陌生的世界会在前方展开,一个乌云密布的世界,有着被闪电照亮的犬牙参差的边缘。很多人误会了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真的有过真正的认识。我径直走进去。它敞开着。有一件事实确定的,它不仅不受上帝的主宰,也不被魔鬼所控制。”鲍勃·迪伦自1997年开始被提名诺奖。从1997年起就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1996年1月,一个以挪威为基地的委员会开始筹划并准备为鲍勃·迪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为此,艾伦·金斯堡特地撰写了一封推荐信。1997年8月,来自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英语与艺术教授戈登·鲍尔代表竞选委员会,为鲍勃·迪伦正式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宣读了艾伦·金斯堡的推荐信。信中写道:“虽然他(迪伦)作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之后,从1998年到2004年,甚至2015年,迪伦每年都被提名。鲍勃·迪伦的粉丝还特地建立了一个名为“Expecting Rain”(来源于鲍勃·迪伦的歌词)的网站,声援其拿诺奖。但在博彩公司历年开出的诺奖赔率表上,鲍勃·迪伦一直不被看好。2009年为25/1,2010年为150/1,2011年为100/1,2012年为33/1,之后几年的赔率都在50/1上下。《编年史》是鲍勃·迪伦在国内出版的唯一本中文版著作,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打字机上亲手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了自己生命中种种非凡的时刻——初到纽约,签约哥伦比亚,遭遇创作瓶颈,家庭生活片段,点燃灵感火花,打破界限……这位民谣诗人用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目光回顾的往昔岁月,将那逝去的黄金年代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一位20世纪传奇人物平生所著的最不同寻常的私密自传。该书中文版目前由上河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文部分关于鲍勃·迪伦生平内容参考中国青年报《鲍勃·迪伦还在唱 他的听众已经老了》一文)
责任编辑:石剑峰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诺贝尔文学奖
评论(1.5k)
澎湃新闻APP下载【解读】凭什么鲍勃·迪伦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来源:麦格时光
事实上,鲍勃o迪伦的才华早就被诺贝尔文学奖盯上。1997年,弗吉尼亚军事学院(VMI)的英语与美术教授戈登o鲍尔代表竞选委员会为鲍勃o迪伦正式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此后的1998年到2002年间,迪伦每年都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文字能力很强,歌词也充满了文学性,文字表达能力非常特别,而且境界高度,对很多事情的观察和表述超出普通人音乐人。”戈非提到,鲍勃o迪伦的笔触有电影的感觉,不仅梦幻而且角度十分奇妙,“我非常推崇他的个人传记《像一块滚石》,那是我看过最好的自传,充满了诗意和魅力”。  鲍勃 ·迪伦:《像一块滚石》  民谣音乐界一直是我必须离开的乐园,就像亚当必须离开伊甸园。这个乐园太过美好。再过几年,一场狗屎风暴即将涌现,很多东西要被拿来烧。胸罩、兵役卡、美国国旗,还有桥——每个人都梦想着兴风作浪……前方的道路将变得危险,我不知道它通往何方,但我还是踏上这条路。眼前即将展现的是一个奇怪的世界,一个雷暴云顶、闪电边缘呈锯齿状的世界。许多人误入歧途,从未能回归正轨。我则勇往直前,走入这个宽广的世界。有一件事是确定的,这个世界不但不是由上帝掌管,也不是由魔鬼掌管。  ——鲍勃·迪伦:《像一块滚石》  如果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文/ 半茶  自1996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者后,鲍勃·迪伦与村上春树一样,人气高、陪跑。  在这场小说家、剧作家、诗人的竞争中,鲍勃·迪伦的出征身份是——诗人。  他确实写下了这个世纪最震撼人心、流传最广、安慰和鼓励最多人的诗篇。  鲍勃·迪伦不需要诺贝尔奖。但以下米亚恶搞的颁奖辞可以给诺奖委员会参考。  1
因为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这句伟大的评语出自艾伦·金斯堡。  1996年8月,戈登·鲍尔代表竞选委员会为鲍勃·迪伦正式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向媒体宣读的金斯堡的推荐信:“虽然他(迪伦)作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2
鲍勃·迪伦不需要诺贝尔奖,但诺贝尔奖需要鲍勃·迪伦。  迪伦出版过《歌词:》、自传第一部《编年史》(国内译作《像一块滚石》)。他的书登上《纽约时报》年度榜、被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2007年,普利策奖颁发特殊贡献奖献给他——“迪伦不需要普利策,是普利策需要他”。  文学本无陈规,在20世纪被吟唱的民谣,难道不是让文学焕发新生命的一种伟大形式?  3
因为他充满自由气息、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  这是1964年,萨特获诺贝尔奖时的颁奖辞。  21岁时,迪伦写下平生《答案在风中飘》,接连问出12个永恒之问:“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真正称作是一个人?炮弹要飞行多少次才能永远被禁止? 一座山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冲进海洋? 一个民族要生存多久才能获得自由? 一个人要抬多少次头才能看清天空? 一个人要长多少耳朵才能听见人们哭泣?”  从此,迪伦把民谣变为犀利的抗议诗和揭示现实的寓言诗,开启了新的诗篇时代。  4
他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状态。  这是1980年米沃什的获奖辞。  1963年5月,鲍勃·迪伦专辑《放任自流的迪伦》上市。3个月后,日,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举行了几十万人的民权大游行,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撼动世界的《我有一个梦想》。迪伦和多位著名歌手在此生最浩大的场面一起大合唱了《随风而逝》,这首歌成了民权运动的国歌。  5
他著作中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这是1957年,加缪的诺贝尔奖获奖辞。  艾伦·金斯堡说,迪伦是最棒的诗人。“当我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我哭了出来。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我被他的修辞镇住了,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憾动人心。”  迪伦写下《暴雨将至》时,古巴导弹危机迫在眉睫。尽管当时大规模反战运动尚未开始,迪伦却已写下20世纪后半页最响亮的反战歌曲。6
由于他的作品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敏锐透视。  这是1976年索尔o贝娄的获奖辞。  鲍勃·迪伦从不买政治家的账,哪怕总统说是他的脑残粉。奥巴马就曾公开表示,迪伦的歌在他iPod上播放率极高。猜猜迪伦如何回应?他说:“大多数总统就职时都有最好的意愿,最后却灰溜溜地下了台,例如约翰逊、尼克松、克林顿……以及杜鲁门,好比他们飞得离太阳太近,结果就被烧死了。”  7
因为他不能与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契诃夫、卡夫卡、乔伊斯、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普鲁斯特、里尔克、罗伯·格里耶、伍尔夫站在一起。  以上这些大作家,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漏网之鱼。是的,他们都死了。但米兰·昆德拉还活着啊。为什么他也没获奖?每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产生,不过是瑞典学院18位院士开会投票决定。这18个人中不乏师生关系,一旦有空缺的席位,补入什么人也由老人们拍板决定。  8
因为他高尚纯洁的理想、因为他标新立异,因为他现在多少已经过气。  1900年代,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标准“富有理想倾向”被解释为“高尚和纯洁的理想”,托尔斯泰因此躺枪,没被评奖委员会看中。因为18位瑞典人认为他,“他在不少作品中不仅否定宗教,而且否定国家,甚至否定所有权,而他自己却一贯享有这种权利,以及反对人民和个人有权自卫和防护。”从而盖棺定论——在这样的一位作家身上怎么能体现出纯洁的理想?!  到了1950至70年代,选择标准变成了“标新立异”,而到了80年代后,则更注重的是“不太为人在意但是优秀的作家”。诺贝尔奖多年来左右摇摆。  9
因为他比村上春树大八岁,我们只好先颁给他。  诺贝尔奖的“最受读者喜爱奖”今年属于村上与迪伦。在中国的语境里,可简称“最佳人气奖”。在英国立博博彩公司,押在迪伦身上的赌注,有六成五来自诺贝尔奖的故乡瑞典,真是值得玩味的小细节。How many nominations must a man to get?  Before you call him a Nobel winner?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关注麦格时光,为你的职场生活,找点乐子!  微信搜索:麦格时光 或 marking-u  鲍勃·迪伦厉害在哪里,能得到诺贝尔奖?
鲍勃·迪伦厉害在哪里,能得到诺贝尔奖?
16-10-14 &
有一篇采访评委的报道,解释过这个问题,我把报道粘贴给你。针对这些问题,有媒体邮件采访了诺奖评委霍拉斯·恩格道尔,请他为这届诺奖评选解密。在恩格道尔看来,鲍勃·迪伦创造了当今最伟大的一些诗歌。  歌词应该被看作文学的一部分  &记者:把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是一个容易做的决定吗?  &恩格道尔:既容易,又困难。说容易,是因为瑞典学院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支持这个决定的。说困难,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每一次评选,都意味着要对候选人做全面彻底的研究,这个准备过程要持续好几年。在这个决定中,没有任何随机的成分。  &记者:今年的评奖结果引来了不少争议。许多人质疑鲍勃·迪伦是否配得上得诺贝尔文学奖,歌词是否应该被看作文学,鲍勃·迪伦的歌词是否达到了伟大诗歌的标准。对此你怎么看?  &恩格道尔:不管瑞典学院做出什么选择,几乎永远都会引来争议。在我服务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19年,几乎每年的结果都会引发争论,或者更糟糕的是,还会引来关于评奖结果的政治和美学性质的质疑。这种纷争是诺奖活力的一部分。很显然,既然我们把奖颁给了鲍勃·迪伦,就说明我们认为歌词应该被看作文学的一部分,我们相信鲍勃·迪伦的歌词体现了最高水准的诗性表达。  他的歌曲有一种强大的语言动力  &记者:现任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长莎拉·丹纽尔将鲍勃·迪伦的歌曲与荷马、萨福的作品相比,这种观点是瑞典学院其他成员普遍认同的吗?  &恩格道尔:这是我们讨论的许多层面当中的一个——鲍勃·迪伦的艺术与古老诗歌之间的相似性。和鲍勃·迪伦的歌曲一样,这些古老的诗歌也是被歌唱或吟咏的。我个人在此还会提到奥维德,特别是他被流放后写下的作品,它们和迪伦后期的作品有相似性。  &记者:通过授予鲍勃·迪伦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认可了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你看来,鲍勃·迪伦作品中最突出的诗歌品质是什么?  &恩格道尔:鲍勃·迪伦有一个非常独特而权威的诗歌声音,它既是坚决的,又是嘲弄的,既是无我的,又是自我反思的。从主题上来看,他的文本既有敏锐的日常生活的观察,又有一闪而过的“灵视”意象。他的词汇量庞大,有一种美妙的混杂性。他是押韵大师,这让他能够省去解释,即便在没有容易理解的逻辑时也能将歌曲统一起来,而且每一句歌词都试图超越前面一句。这让他的歌曲有一种强大的语言动力,这一点又被他独特的演唱发音所加强。结果是,他创造了今天我们所拥有的最伟大的一些诗歌。  文学应该将非虚构作品囊括进来  &记者:通过承认鲍勃·迪伦,瑞典学院是否在传递这样一个信号——“我们在试图拓宽对文学的定义”?  &恩格道尔:诺奖是一个独立的奖项,不是文学政治的工具。不过今年的奖项确实传递了一个信号。拓宽对文学的定义,是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已经讨论了一段时间的话题——不仅扩展诗歌的概念,将音乐诗歌包括进来,同时,文学应该将非虚构作品囊括进来,只要这些作品在形式和创作上带有文学品质。  &记者:在鲍勃·迪伦获奖前,美国已经有23年没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你曾批评美国作家“太孤立、太狭隘”,这一评价在美国文学圈引来了很多不满,许多人认为这一评价过于“欧洲中心主义”。今年将诺奖授予迪伦是对美国文学传统的一种承认吗,也许是广义的美国文学传统?  &恩格道尔:我的批评主要是针对美国的文学体系,而不是美国作家。我的出发点是,我认为在美国的批评家、出版商——更可惜的是——在美国读者的意识中,外国文学,尤其是非英语文学,是极为边缘化的。给鲍勃·迪伦这个奖,至少应该说明瑞典学院不是反美的。而且当我们通过鲍勃·迪伦来承认美国歌曲写作的主导地位时,我们采取了一种更宽泛的视角。其实早在1996年,戈登·鲍尔代表竞选委员会为鲍勃·迪伦正式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向媒体宣读艾伦·金斯伯格的推荐信:“虽然他作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十年后的2006年,鲍勃·迪伦凭借回忆录《像一块滚石》再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当时诺贝尔奖评委员会对鲍勃·迪伦的评价是:“他把诗歌的形式以及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融入到音乐当中,他的歌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民权、世界和平、环境保护以及其他严重的全球问题的关注。”鲍勃·迪伦还得到过包括格莱美、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多个奖项。2008年摘得普利策文学奖时,评委会称其“对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以及歌词创作中非凡的诗性力量”。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13日,瑞典学院将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75岁的美国音乐家、诗人鲍勃·迪伦,以表彰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尽管三十多年来,鲍勃·迪伦一直活跃在音乐圈,但他创作的歌词被认为“朗读出来就是一首诗”,美国诗坛怪杰艾伦·金斯伯格曾评价其为“最棒的诗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鲍勃迪伦的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