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中国男篮教练的实力,是不是教练席拴条狗坐着都能夺冠

瞎聊聊拴狗冠,拴狗真能冠吗?
最近全线飘红,赛季前半段的坑里克xjbt论和msn的表现一对冲,又冒出手握大小王A炸弹拴条狗都能夺冠的新理论。俺毕竟出村打工没几年,对于拴狗能不能冠绝不敢置喙,怕挂上*河蟹*耻辱柱,怕被火刑伺候,就瞎聊聊拴狗冠的定义吧。俺以为拴狗冠两种情况可以解释,第一球队强到只靠自己既定套路战术就能赢球甚至夺冠,第二球队里有领袖级球员自带教练属性,教练在长凳上就是递递水的。前一种,58~70的巴西大概可以算。迪迪瓦瓦加林查,有没有有没有教练都能随随便便杀入决赛夺冠,拴不栓狗请不请教练当时大概就是个程序问题。当然也不算真的牛逼到拴狗的地步,毕竟66年在英国栽了。而现在谈到的巴萨是不可能的。瓜走后的巴萨立马吃了七喜是地球人都看见的,虽然前后都实现了所谓87帮会师全阵拉影,效果却是狗屁倒灶。后一种比较普遍,有个自带教练属性的核心就成。比如加二世界杯上风光无两跑就焦头烂额。此中奥妙看看罗老汉给围住自己的荷兰队友指点战术就知道了。虽然加二不管在巴萨还是都是老宗师级别的教练,罗老汉发号施令时却和个大帅边上的绍兴师爷,听罢点头便是。如今曼联要摆脱困境,不是要请回球玉,而是要请老汉。再说说另一个例子。多梅内克是06勋臣10罪人。此君和狗最大的差异大概是会算命,算命定首发。不过有一个人他是不敢掷骰子定首发的,那就是齐祖。齐在场上高卢鸡便有了魂,马特腊鸡看穿这点把齐祖搞走,法国立马就10人无教练应战,胆气一泻后面结局也注定了。最后例子便是老马。94阿根廷美如画,球风颜值双高。除了巴西莱外都很完美。等老马被揭发兴奋剂+high粉被赶走后,巴西莱立即原型毕露两败滚蛋。不幸的是06后佩克尔曼把一支美如画的阿根廷交给他二进宫,坐拥和的巴西莱竟然屡遭羞辱,预选赛n场不胜。也说明实力不到层次拴狗会有啥结果。
这些回帖亮了
引用6楼 @ 发表的:
……栓狗可以的话我也可以试试去了……
阁下是什么品种。。。。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8楼 @ 发表的:
……哈士奇呀,二哈……
即使阵容豪华打法成熟到99%的狗带队都能冠,那2哈也一定会把事情搞砸的!!!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拴狗冠。。。大概只有92巴塞罗那奥运的美国男篮了,那真是我奶奶带队也能夺冠。
拴狗冠了一定是因为对面教练席上栓了只喵……
鲁拉13年的时候已经证明:并不能
拴狗轮和体系论如出一辙
ps,老马自带教练属性的话,10世界杯咋说?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如果一支球队主教练可有可无那一定没救了
引用7楼 @ 发表的:
阁下是什么品种。。。。
……哈士奇呀,二哈……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没了系统的训练和教练对对手的分析。除了个别球员能发挥出该有的水准,其他的?现在早过了单打独斗的足球年代了!这种梗说说就还好,还当真怎么想的都!
还别说2012~13赛季就有‘’拴狗冠‘’的嫌疑,蒂托缺岗缺的太多了。
……栓狗可以的话我也可以试试去了……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如果一支球队主教练可有可无那一定没救了
拴狗肯定不行,但弄个二三流普通教练说不定可以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毕竟13明显在崩盘
拴狗冠。。。大概只有92巴塞罗那奥运的美国男篮了,那真是我奶奶带队也能夺冠。
鲁拉13年的时候已经证明:并不能
……栓狗可以的话我也可以试试去了……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6楼 @ 发表的:
……栓狗可以的话我也可以试试去了……
阁下是什么品种。。。。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7楼 @ 发表的:
阁下是什么品种。。。。
……哈士奇呀,二哈……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8楼 @ 发表的:
……哈士奇呀,二哈……
即使阵容豪华打法成熟到99%的狗带队都能冠,那2哈也一定会把事情搞砸的!!!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9楼 @ 发表的:
即使阵容豪华打法成熟到99%的狗带队都能冠,那2哈也一定会把事情搞砸的!!!
(-_^)不要轻视我们二哈~我们是大智若愚23333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还别说2012~13赛季就有‘’拴狗冠‘’的嫌疑,蒂托缺岗缺的太多了。
引用11楼 @ 发表的:
还别说2012~13赛季就有‘’拴狗冠‘’的嫌疑,蒂托缺岗缺的太多了。
不是生吃七喜了吗?国王杯都没了。
没了系统的训练和教练对对手的分析。除了个别球员能发挥出该有的水准,其他的?现在早过了单打独斗的足球年代了!这种梗说说就还好,还当真怎么想的都!
拴狗冠了一定是因为对面教练席上栓了只喵……
拴狗轮和体系论如出一辙
ps,老马自带教练属性的话,10世界杯咋说?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拴狗冠的意思就是人不如狗
反正我萨出来的天生比人低一档
这个黑法深得某医真传,如果巴萨拿下梅西,巴萨一定xxxx。我奶奶指教巴萨都能夺冠,拴条狗也能冠军。
然而,这还真有卵用…毕竟真有sb捧臭脚
引用5楼 @ 发表的:
鲁拉13年的时候已经证明:并不能
马蒂诺点了个赞
引用14楼 @ 发表的:拴狗冠了一定是因为对面教练席上栓了只喵……
赌一罐罐头,喵队获胜…因为不会在场边瞎bb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或者
267人参加团购89.00元&129.00元
400人参加团购599.00元&849.00元
454人参加团购59.00元&229.00元
913人参加团购629.00元&1199.00元
365人参加团购448.00元&949.00元
215人参加团购388.00元&799.00元
361人参加团购279.00元&1099.00元
410人参加团购159.00元&499.00元
823人参加团购499.00元&1099.00元
276人参加团购498.00元&799.00元
509人参加团购435.00元&1290.00元
676人参加团购155.00元&249.00元如何干掉一个天才画家
“拿着猎枪,谁和你玩?你拿着面包,小鸟才和你玩。”
如何干掉一个天才画家
后他就成了一名绘本画家,得了很多的奖,被称为是“一个惊人的文学和视觉成就”。
&&&&明仔说:“如果是我上学之前画画,你就会把我拎起来,拖走。爸爸会闹着说,有这工夫不如背几个单词!”明仔一摊手,“一个天才就这么被你们咔嚓捏死了。”
&&&&妈妈说:“我哪有你说的那么坏,你小时候画画我都挺支持的,床单、墙壁都画满了僵尸,我也没说什么。”
&&&&明仔说:“霍顿在中国,画成这个熊样,老师一定会让他重新画的。”
&&&&明仔在学校画过一张命题作业《下雨了》。他画的是一棵大树,树的高处站着一只大鸟张开巨大的翅膀,树的低处是一些小鸟,脑袋上都是问号。老师把画发回来,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明仔解释说,自己画的是大鸟张开翅膀挡住了雨水,所以小鸟以为雨停了。
&&&&老师说他跑题了,重新画。
&&&&明仔说,霍顿这样的图画一点也不像,老师不会喜欢的。
&&&&霍顿在舞台上边讲边演他的绘本故事,满场飞舞,孩子们也跟着尖叫欢笑。《嘘!我们有个计划》这个故事里有四个猎人去捕鸟,三个大猎人总想偷袭小鸟,而小猎人每次都要跟鸟打招呼,大猎人总是失败,一会摔倒了,一会儿掉下树了,一会栽进河里了。大猎人都快要气疯了,这时小猎人拿出吃的,所有鸟都飞过来了。大猎人以为机会来了,结果反而被鸟追得抱头鼠窜。明仔随着剧情,笑得歪倒在地上。
&&&&霍顿还教孩子们怎样制作一本书,他教大家用剪刀或者手撕出不同的形状,然后粘在一起,就变成了猎人。四个孩子一组,一起完成一幅图画。完成以后,每个孩子争着让霍顿来评点,霍顿都露出非常惊喜的表情说:“非常好,真是太棒了,这个猎人很可爱。”
&&&&妈妈悄悄问明仔:“这样的老师好玩吗?”
&&&&明仔说:“好玩,当然啦。但是课堂纪律太差了,学校不会允许的。”
&&&&明仔主动跑上去用英语说:“克里斯,你能给我画一只猫头鹰吗?”
&&&&霍顿却用中文回答说:“猫头鹰。”
&&&&一个中国孩子用简单的英语,一个爱尔兰画家用简单的中文,交流得还挺欢。霍顿一屁股坐在地上,低头画画,还问明仔的名字怎么写。明仔也坐在地上,依偎着看他画画。霍顿画完猫头鹰,还顺手画了一排小脚丫把明仔的名字围起来。明仔笑得咯咯的。其他小朋友也过来要求画小鸟,霍顿看着他们的眼睛,微笑着问他们是这样吗?
&&&&明仔带着一只猫头鹰回来了,展示给妈妈看:“多蠢萌的猫头鹰。”
&&&&妈妈说:“他会说中文呢,他在香港当过老师,说的真不错。”
&&&&明仔说:“会说中文怎么了,很奇怪吗。”
&&&&妈妈说可是对外国人来说,学中文很难的。
&&&&明仔说:“对小孩来说,学什么都不难,霍顿也是一个小孩。”
&&&&明仔带着三本霍顿的绘本回家了,回到家,妈妈再次翻看绘本,问明仔:“你有没有注意到霍顿在他的绘本的开头引用了很多颇有深意的名言?”
&&&&比如在《别这样,小乖!》开头引用希腊哲学家艾比克·泰德的话:“一个人不是通过实现欲望,而是通过消除欲望来得到自由。在战胜自己前,没有人是自由的。”
&&&&明仔说:“很难懂吗,没有吧,比如我特别想吃蛋糕,我管不住自己,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吃坏了肚子,就要呆在厕所里出不来了,就不自由了。”
&&&&“那这一句呢,《嘘!我们有个计划》的开头——和平无法靠武力维持,只有靠理解才能达成。”
&&&&明仔说:“这你也不知道?拿着猎枪,谁和你玩?你拿着面包,小鸟才和你玩。”
&&&&“那这一句呢?《小小迷路了》——我们总是要等到置身于黑暗中,才会注意到光明的存在,也只有在失去时,才懂得珍惜我们所享有的一切。”
&&&&明仔叹一口气:“就是字面的意思啦。大人的理解力有多差呀,把小孩子的能力都降低了。天才就是这么被你们干掉的。”
&&&&“你不觉得这幅画太丑了吗?”妈妈悄悄问明仔。
&&&&舞台上,爱尔兰最棒的绘本作家克里斯·霍顿展示了一幅儿童涂鸦。
&&&&明仔说:“是的,很丑。——但是很可爱。”
&&&&那是霍顿四岁时候的涂鸦,他想成为达·芬奇,每天都在画呀画。上学之前吃早餐的几分钟还在餐桌上画画。他妈妈也没有说还在鬼搞什么,要迟到啦,就静静地看着他画。
多莉去哪儿上映之期 就是蓝刀鲷倒霉之时
&&&&在一些海域,小丑鱼“尼莫”已经出现局部地区灭绝。
&&&&大概是人怕出名,猪怕壮,鱼儿走红,就消亡。
&&&&海洋保护者们听到《海底总动员2》上映的消息后,更加绝望了……
&&&&多莉,一只记忆力不太好的鱼,在13年后混成了《海底总动员2》的主角。
&&&&如果这句话非要用科学的态度矫情一下,最起码有两处硬伤。
&&&&首先,鱼的记忆力很好。在过去大大小小针对鱼类的记忆实验里,能在一年后还能准确记得特定喂食信息的案例很多。有时候甚至会令人怀疑,鱼的记性可能比我们还要好。其次,尽管多莉的原型蓝刀鲷,在野生状态时偶尔能活到30+的高龄,但平均寿命大概只有12到14年。如果人工养殖,例如海洋馆里,寿命还会再缩短为8至12年。
&&&&别担心,我不会用一篇文章的时间,给你讲一个记忆力正常的鱼类,历经13年寿终正寝的故事。
&&&&用现实的眼光看动画片,是一件无聊又无趣的事儿。但一部看似天马行空的动画,却有可能真实地影响现实世界。在讨论多莉爆红后可能会发生故事之前,我们先聊聊小丑鱼尼莫在2003年《海底总动员》上映后的命运。
&&&&《海底总动员》(Finding&Nemo),2003年最卖座的动画片,全球票房9亿3千6百万美金。在过去的13年间,电影DVD、周边商品,以及全球各种与之相关的儿童读物,比如《迪士尼泡泡洗澡书海底总动员》、以及《迪士尼大电影系列故事书》也都跟着热销。小丑鱼红了!但红不一定是件好事。
&&&&尽管《海底总动员》用了100分钟告诉观众,不要把海洋鱼类带回家养殖,要让尼莫回归大海,但由于故事里的主人公过于可爱,反而激发了全球各地的人民想要拥有小丑鱼的热情。在此之后,海洋馆的小丑鱼更多了,水族缸的小丑鱼也变成了常见品种。个别熊孩子真的会把小丑鱼冲厕所,希望重演一次真实版的海底总动员。试想当初这个故事讲得科学一点,比如小丑鱼吃海葵没消化的猎物残渣,而海葵吃小丑鱼的大便……这些共生关系的细节,也许会让不少人倒了胃口,彻底断了购买欲望。但问题是那就不会成为一部特别受欢迎的动画片,而可爱也不是鱼的错。
&&&&根据澳大利亚公益组织“拯救尼莫”(Saving&Nemo)的数据统计,尽管小丑鱼的人工养殖数量在逐年增加,但全球每年仍有100万只野生小丑鱼被从珊瑚海域捕捞,用于水族贸易。再加上全球变暖和珊瑚白化的多重打击,在一些海域小丑鱼已经出现局部地区灭绝。所以“拯救尼莫”这个公益组织的创办目的是想推广人工繁殖,代替野外捕捞。
&&&&海洋保护者们听到《海底总动员2》上映的消息后,更加绝望了。他们害怕电影卖座后,人们的购鱼热情再度重演。
&&&&更可怕的是“多莉”这种生活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珊瑚海域的蓝刀鲷,根本没办法大规模人工繁殖。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蓝刀鲷刚孵化后的嘴很小,只能吃特定的细小食物。所以,他们目前用一种桡脚类生物,尝试饲养刚孵化的蓝刀鲷。可这种桡脚类生物本身,还必须吃一种活的微藻。于是形成了一条特别费时费力的食物链。商业机构是不会有耐心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的,海洋保护者们相信,市面上的蓝刀鲷100%是从海里捕捞的成年鱼。
&&&&在一定限制条件下,捕捉海洋鱼类并非完全不可以。但问题是有很多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捕鱼者不但会过度捕捞,还会在捕捞过程中使用氰化物对海洋生物麻醉,并且导致大量珊瑚死亡。海洋保护者们的担心不无道理。
&&&&大概是人怕出名,猪怕壮,鱼儿走红,就消亡。
&&&&网上已经有人开始问小丑鱼和蓝刀鲷能不能同时饲养。我不知道TA是不是要继续凑齐海龟和大白鲨。
&&&&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特别伤感,我会劝你要往好处想想。
&&&&最起码,他没问,蓝刀鲷好吃吗?
一个女人和十一个没眼人的十年电影之旅
眼没了,心就亮了&
& & 一个女人和十一个没眼人的十年电影之旅
&&&&6月25日,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空旷的台上,是十个来自太行山区的没眼人。长而亮耳的一声唢呐起,高亢的歌声不像是从前面传过来的,倒像是从头顶上炸裂的,轰得一下,石破天惊,听得人哆哆嗦嗦地起鸡皮疙瘩,跟着眼眶就一热。没眼人是太行人对盲人的叫法,他们是真正的以卖唱为生的民间艺人,日日夜夜在山沟里的1700个村子里流浪。据说,他们的“前辈”,还曾在抗日战争期间身兼为中国军队传递情报、物资的秘密任务。
&&&&发现他们这群人以及他们的歌声和故事的,是一个叫亚妮的杭州女人。亚妮名气不小,是主持人也是导演,曾常年在浙江卫视主持着一档名叫《亚妮专访》的纪实文化访谈节目,独立拍出了好几部纪录片和电影,金话筒奖等一连串属于电视人的名誉,该有的她都有,连崔永元都叫她“前辈”。但她却在最辉煌的时候离开,一头扎进了太行山里左权县,跟着一群“上天不要”的没眼人,拍一部未料想拍了十年的电影。电影拍到末了的时候,她已经几近倾家荡产。
&&&&乍一读来,没眼人的故事和亚妮自己的故事,都可称得上传奇。两个传奇叠加在一起,本是媒体惯爱追踪的热点,但并非如此。亚妮拿出手机,给我看一条某新媒体平台上的新闻,题目起得很吸睛,大意是美女主播缘何卖房失踪十年云云。作为媒体人,亚妮了解却不喜欢这种炒作,但十几年前,在最初面对没眼人这样一个有引爆点的新闻素材时,她首先感到的也是一种表层的、来自职业的兴奋。只是,等到和这群没眼人在一起度过了十余年以后,现在的她回过头来看,她做这一切,只是“完成了一件事情”,而已。
&&&&《桃花红杏花白》:
&&&&不是为了“抓眼球”
&&&&十一个没眼人,名字分别是七天、屎蛋、喇叭、解放、光明、肉三、招财、小辫、眼镜、天和、大头。年龄最大的是77岁的屎蛋,最小的是25岁的招财。
&&&&最先发现他们这个特殊群体,缘于音乐家田青的一次田间采风活动。那时田青任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正操办着“中国原生态南北民歌擂台赛”,他把那次采风中遇到的一个太行山羊倌石占明带到了决赛赛场,成了歌王。而决赛的主持人,正是田青和亚妮。
&&&&亚妮对培养出歌王的地方产生了兴趣。她去了几回左权县,直到2002年的某一天里,偶然遇到了这十一个男人,吹打着各种乐器,仰脖向天而歌。“情意绵长且肆无忌惮,清清爽爽又天高地阔”,这是她第一耳朵听到时的感受。田青断定,这群长期流浪在太行山里的盲艺人唱的是西部民歌中最具生命色彩的辽州小调。而太行山人自己说,没眼人曾给八路军递送过日军情报哩。
&&&&这个信息,从好几个方面勾起了亚妮的兴趣。她是搞艺术出身,在音乐、表演、美术等方面都很有些底子。没眼人奇异动听的歌声,敲打着她对于艺术的敏感性,而媒体人的职业敏感,让她想为自己的《亚妮专访》做一期节目,把没眼人的故事讲给山外人听。此外,出生在革命知识分子家庭里的亚妮有些疑惑:老一辈的没眼人同样是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的,为何他们的境遇却和自己从小见到、听到的故事截然不同,没能吃上“皇粮”?
&&&&对于电视台来说,数据是最重要的东西,“抓眼球”是最重要的三个字。按照台里的政策,若是收视率好了,还会有奖金。虽是文化节目,但为了“抓眼球”,有时也会做一些八卦的内容。找到这么一个好素材,亚妮很兴奋,悄悄对摄影说,这里面肯定有一些有意思的事儿。但没过多久,她就发现自己太“复杂”了。她向没眼人问起“皇粮”的问题,不承想他们都笑了起来:“太行山上,哪一个老乡没为八路军做过事?要是人人吃皇粮,皇粮不得堆成山了!”人都觉得这是本分,没什么特别的。
&&&&没眼人们常常坐在阳光下唱歌、抽烟,随意而认真地对亚妮讲述一点一点的生活琐事,而当她突然问起一个宏大的问题,他们却从来三言两语就解释完了,好像根本不是什么大事。“这时你就会觉得,原来任何事情、任何热闹、任何名利,就是一阵风、一把土的事情。死对他们来讲,就是从这个世界走到那个世界而已。”亚妮说,当有人出生的时候,没眼人会吹欢乐的歌,而当有人死的时候,他们会吹更欢乐的歌,“因为他觉得那个世界可能会更好一点”。
&&&&事实上,也的确是经过2005年的一场葬礼,亚妮决定把这个故事从一个节目,拍成一部真正的电影。那次被埋葬的人是队长七天的瞎娘念念,念念生前和一个没眼人有一段风流韵事,后来又把瞎儿子送进了没眼人的队伍。她死了以后,每一盏丧灯上都写着“亮眼灯”三个大黑字,这是太行山死了没眼人的标记。人们相信,投胎路上有亮眼灯指引,来世就会有双好眼。下葬的时候,七天一直撕心裂肺地唱着桃花红杏花白的歌子,让一旁的亚妮动弹不得。她给这部意念中的电影最初起的名字,就是《桃花红杏花白》。
&&&&事情好像是自然而然发展成这样的,或者说拖了这么久的。亚妮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一开始的确只是想为台里做一档节目,质量好一点,奖金多一点。她说,十几年前,若是让她放弃各种东西去做这件事,她“根本不会”,大约是到了2006年,才发现自己在改变了。“没眼人不会像我们一样,有对生死的害怕、对名利的追逐、对爱恨的焦虑,我也就慢慢地对生活看得很淡,像细雨润物一样。不是放弃,不是突然重重地扔下了什么东西,就是走出,轻轻地放下了。”
&&&&亚妮在书的后记里写道:“有人问我拍没眼人的真正动机,其实十年前没有,十年后也没有。我只想让更多人看一眼洒在那片生命原生态土地上的阳光,感受一些那种尚未污染的快乐和自由。”但坐在我面前,这个戴着不对称耳环的女人说得更加简单:“只是完成一件事而已,只是让人看到一个从土地里走出来的群体而已,这阵风很快会刮过去。”
&&&&“认命”:
&&&&山里人的特殊智慧
&&&&没眼人是怎样一群人呢?
&&&&翻开亚妮写成的《没眼人》一书,前两页有这么寥寥的几行介绍:“没眼人流浪卖唱为生,踪迹缥缈,几乎与世隔绝,只是个传说。”背景图是十一个背着铺盖卷的男人行走于黄土地上,一个搭着一个的肩背,排成长长的一列。
&&&&这种开篇,很容易给人以传奇之感。事实上,亚妮的确是怀抱着一种传奇的心态去介入这个故事的,乍与没眼人接触,没眼人的很多类似古风的集体纪律让她觉得“雷人”。但后来,叙述变得日常了起来,还有一种凉凉的幽默,没眼人们都成了“哥们”,憨厚中有一股山里人的特殊智慧。
&&&&《没眼人》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并非是没眼人们的“没眼”,以及他们如何如何身怀绝技,而偏偏是他们作为“人”的普通一面。他们也有七情六欲,有恩怨情仇,有饮食男女,生活的琐碎铺展开来,亲情、友情、爱情五味杂陈。这些都让亚妮镜头中和笔下的故事,多了真实细腻的质感。
&&&&亚妮用来形容没眼人的一个词是“认命”。这个“认命”,她解释说,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就是讲究本分。她讲了肉三的故事。肉三体重280斤,打鼓一绝,天生好脾气,成天一脸笑。但当亚妮去了肉三家,却被大大震撼了。肉三和姐姐生活,姐姐守寡,一人养了6个瞎男人:包括肉三在内的三个弟弟、一个舅舅、一个小叔子和一个儿子。所幸,她生下的第二个儿子眼睛明亮聪颖过人,5个瞎男人走山卖唱,一分一分攒下钱来,供这个孩子读书。孩子很争气,读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
&&&&亚妮问姐姐,为什么不给自己找个男人过日子,而是要坚持养这些瞎男人?姐姐睁大眼睛:“这是俺家的娃啊,这是俺家的兄弟啊。”只此一句,再无多言。“他们没有高深的理论来诠释你的问题,只是我们总会把问题深化。”亚妮说,原来长期在灯光下鲜花丛中,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是另外一种,但和太行山里的没眼人在一起待了这些年,就能够以一种平实的角度去拍纪录片。她现在想为肉三的姐姐拍一部电影。对于这个故事,她最惊讶之处在于:在他们家看不到任何人愁眉苦脸。
&&&&2010年,肉三死了。是坐在那里就死了。他太胖,心血管有问题。博士外甥从上海回来,给他烧纸抬棺,帮他上路。亚妮采访博士,博士没觉得什么,只说舅舅用要饭的钱供我读书,我读了回来,就要回报舅舅。这里人不管走多远,依然是本分。博士学的是医学,眼科。
&&&&亚妮说,她是在没眼人这里领会到什么是“血脉相连的亲情”的。其实,她自己和没眼人之间,也建立起了类似家人的关系。她会和这十一个瞎男人一起睡在一张大炕上,没眼人洗澡,别的女人都不许进,亚妮却能进,像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大家长。
&&&&前几天,为了《没眼人》新书发布会,没眼人们来到了北京,和亚妮一起去拜访田青。田青问,你们和亚妮在一起那么久了,知道她长啥样么?知道咧,没眼人说,俺们在摸的。他们一个个轮流上来摸亚妮的脸,轻轻摩挲她的鼻子和眼睛:“胖咧”、“痩咧”、“老咧”……好像心明眼亮。
&&&&但老屎蛋的说法是:“眼没了,心就亮了。”
&&&&“我在等他们的命”
&&&&老屎蛋还一直用一个字劝亚妮,那就是“等”。
&&&&拍电影的过程很艰辛,因为并非是热门题材,商业和政府都不施以青眼,资金不断掉链子。摄制组的年轻人们钻到山里,也起了各种各样的状况。在拍一场渡河的戏时,还差点出了事,令人后怕。亚妮撑不住,决定收工散伙。
&&&&但劝一劝,等一等,竟还是曲曲折折拍下去了。
&&&&为没眼人拍电影,本身就是个悖论。因为电影做成了,他们并不能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对于其中好几位先天失明的人来说,根本不知道“电影”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在做一种怎样的事情。亚妮讲,有一次拍没眼人们走山,摄制组的无线话筒悄悄跟在后面,他们却并不知道。只听见有一个人问道,哎,你说是拍电影好呢还是找老婆好呢?另一个人说,拍电影好,有钱,有名气,很多人都能看到我们。队长七天则说,当然是找老婆好了,老婆摸得着还能用,电影拍完了俺啥都看不见,没用么。这段悄悄话,亚妮把它作为了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
&&&&亚妮自己也常常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没眼人会风里来雨里去跟着自己?没眼人原本的伙食费是一天一块二,亚妮第一个月就给了他们一人一千的补贴,但似乎并不是钱的问题,因为这远远抵不上所披冒的辛苦和风险。有一次雪中拍摄,肉三踩了冰窟窿,棉鞋冻成一坨冰,但他一声不吭,直到摄制组发现。后来,他的三个脚趾永远坏死。
&&&&后来亚妮问过他们原因,却得到一个太简单不过的回答:“你比俺们辛苦。”这句话和很多句转述一样,来自杭州的她都是用太行方言说的。她自己尝试去理解这句话时,突然想起有次他们问她拍好的电影能给多少人看,她说全世界都能看,他们听到后就非常高兴。好像一切就是如此朴素。
&&&&用朋友王为念的话说,亚妮拍电影是个“自杀式行为”,一声不响做了十年,却没人知道。亚妮说,其实自己一开始也只是想记录,后来才意识到它的传播价值。于是,她剪了一个长达四小时的版本给各路专业电影人看,但他们都说,按照现在的路数,你要有宣发团队才行。可是她为了电影已几乎倾家荡产,还没有钱拾掇这些。不过,她决定像屎蛋说的,再等一等。
&&&&书也写完了。亚妮跟没眼人说,不知道会卖得怎么样,要是版税还成,就拿来支援他们的生活。他们年纪也大了,要是能找个老伴,安置一个家就好了。在这方面,她不会用众筹之类的形式,宁愿自己掏钱,或多或少都清爽。她觉得,现在的没眼人和她最初看到的“没眼人”的确是有些不一样了,外来的介入是双刃剑,一方面帮助了他们,一方面又多少削减了他们土地的质感。但她知道,“这是事情发展的规律,他们生活得更好,我高兴”。
&&&&而至于那部尚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彻底完成的电影和这本刚刚写就的书,亚妮说,看他们的命吧,我在等他们的命。
&&&&认命的哲学和等的哲学,她好像都完全从没眼人那里参得了。
为什么这么多人相信海灵格
不到海灵格的公开课堂,不知道这么多中国人需要心理治疗。
&&&&上周,92岁高龄的德国心理治疗师、“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海灵格来到中国,600多人的礼堂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加上杭州场,大约有一千人当面聆听了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自从海灵格的第一本书《谁在我家》于2003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以来,已经影响了数百万中国人,各种“家庭系统排列”四处开花。这次当面看到海灵格展示“家庭系统排列”,我似乎理解了为什么在专业领域被认为非常小众的海灵格在中国有这么多信徒。
&&&&什么是“家庭系统排列”?简单地说,是通过角色扮演及互动,探讨人们的生活困境与关系上的困扰,进而寻找解决之道。例如有一位年轻女士在恋爱中遇到障碍,海灵格让另外一位不相干的女士扮演其母亲,让年轻女士慢慢向“母亲”靠近。年轻女子一边走一边痛哭最后说出自己小时候曾被母亲送给别人抚养,并遭到虐待。这个案例可能比较剧烈,但是很明显,很多家庭是有亲子问题的,而传统上不会认为父母有过错,于是创伤就被掩盖了。海灵格在做家庭排列的时候,很多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创伤。
&&&&海灵格容易俘获中国读者的心还有一个原因,他很强调自己吸收了老子、禅宗和静心冥想等多种方式,他自己说至少读了一百遍《道德经》,但是还是不知道《道德经》说的是什么,“没有人了解《道德经》,没有人知道《道德经》会带我们走向多远。”这种话“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中国人听起来还蛮受用的。例如开始有很多观众举手提问,后来引导大家做了五分钟深呼吸和冥想,提问的人马上减少了。他的意思是:“如果你不断纠缠在自己的问题里,是找不到解决方案的。在忘我的境界中,解决之道自然就浮现。”
&&&&当时有一个年轻人上台说自己过去的几年总是被人误解和冤枉,该怎么办。海灵格说我曾经戴眼镜,后来不戴了。你同意把你的眼镜给我吗?年轻人说,其实我不是近视眼,我只是用来防止手机屏幕光的刺激。海灵格说:“你已经失去我了,你没有希望了。”这里面他其实用了禅宗的点拨,但是这位年轻人没有领悟。
&&&&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一直就是有争议的,学术界认为是非主流的,但是也有很多普通人认为很有效。我不具体讨论海灵格的理论正确与否,我愿意从受众心理学角度来理解“治疗效果”。“家庭系统排列”常常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患者在团体中接受了心理暗示,体内能帮助我们心情愉快的物质5-羟色胺、催产素的水平升高,从而产生了快乐的体验。职业演员就经常在角色扮演中感受到这些愉悦体验。
&&&&同时我也认为中国人太压抑,舞台角色扮演满足了人们情绪发泄的需求。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海灵格在世界各地做“家庭系统排列”时,中国的妇女表现出来的悲痛特别剧烈。台上女子哭泣的时候,台下的人也开始哭,哭得撕心裂肺。很明显,中国女性比较压抑。“家庭系统排列”就像精神分析一样,要挖出人的潜意识。本来来听课的人就很相信海灵格的学说,又带着心理困惑,很容易接受暗示,主讲者稍微推动一下,参与者的情绪就会释放出来。
&&&&海灵格讲的很多话都是模棱两可的,患者选择性地接受符合自己心意的,忽略不中听的和说得不准的,有时候会把不相关的事情看成与自己有关系,便觉得说得“很准”,在一个共振场合,释放了自己的情绪,感觉治疗“的确有效”。
&&&&不过,如果你不相信玄学,“家庭系统排列”对你而言恐怕是无效的。
《全唐诗》中三位独立成卷的女诗人是花蕊夫人、薛涛、鱼玄机,皆聪颖可人、锦心绣口,但可惜红颜多薄命,唯有薛涛善终。薛涛,字洪度(弘度),长安人,跟随为官的父亲薛郧迁居成都。父亲去世后,母亲孀居独自抚养薛涛。“容仪颇丽,才调尤佳,言谑之间,立有酬对”,“以诗闻外,又能扫眉涂粉,与士族不侔,客有窃与之宴语”,于是艳丽、有才、活泼、喜欢出入酒宴的薛涛,及笄后便被韦皋召入幕府为官伎,入乐籍。史书未记录薛郧官职,但从其去世后妻女困居长安来看,薛郧家境应不丰裕。薛涛入乐籍大约也是生活所迫——卖身为官伎总强于为市井伎。
&&&&官(营)伎制度始于中唐,伴随节度使制度的强大而形成。唐人有歌舞侍宴的习俗。节度使独揽大权后,幕府成为割据一方的小朝廷,效仿朝廷,将朝廷的宫廷乐艺机构在地方官府缩微复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蓄养乐人为地方官宴侍宴的唐代官伎制度。官伎又称营伎,集中住在乐营,由乐营将(吏)直接管理。乐营将一般是由乐艺高超、受节度使赏识信赖的乐工担任。官府对乐营的处所安置比较讲究,并常将乐营作为官府宴饮欢娱之所。需要明确的是,乐营中不只是未婚乐人,也包括乐工家庭。乐人主要来源于乐户加入和各种原因造成的人口鬻卖——薛涛便属于后者,而使元稹忘记薛涛的刘采春及嫌弃温庭筠词太浮艳不肯演唱的刘采春的女儿周德华皆属于前者。乐营中乐人都属于地方官府,受最高长官调派,脱籍亦需最高长官批准。长官离任时,乐营作为地方官府资产被交接,离任长官不得带走喜欢的乐人。这些官府由官府蓄养,即其中资费用度由官府提供,不需亦不能自行接待客人谋生,主要任务是以乐舞为官员佐宴、最高长官调遣去陪同来访官员。
&&&&作为官伎,薛涛也必须服从这一制度,故其轶事中很多为酒宴上的应对。“召令侍酒赋诗”,“命之佐酒”,“其敏捷类比特多,座客赏叹”,“机警闲捷,座间谈笑风生”。薛涛被评价为“当时营伎中之尤物也”。虽受韦皋宠爱,“或相唱和,出入车舆,诗达四方”,但二十来岁时初涉人世、作为新秀难免高调,“性亦狂逸”,仍见罪于韦皋,韦皋责罚她去了边境的下级乐营。“闻道边城苦,今来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人”。边地荒涩苦寒,为了乞求韦皋原谅,薛涛写了多首诗篇表示悔恨,尤以《犬离主》、《笔离手》、《马离厩》等系列《十离诗》显示出她深刻地认错反省,“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无端咬著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真是低低地伏在了尘埃里,“情谊感人,遂复宠召”。
&&&&薛涛后来脱了乐籍,“着女冠服”独居于杜甫曾建草堂的成都近郊浣花溪边。晚年迁入城内的碧鸡坊——三百年后,南宋的王灼亦居于此坊,写下著名词话《碧鸡漫志》。不能确定薛涛从良的岁数,但武元衡任节度使时,即称呼其为“故府宾妓”来判断,彼时薛涛应已不属于西川乐营。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长达二十年,暴薨。其后朝廷宣布袁滋为西川节度使,未及赴任,韦皋时的副节度使刘辟便自称留后叛乱,一年多后被朝廷派去的高崇文等剿灭,高崇文“朴重寡言,不识字”,破成都后,秋毫无犯,押送刘辟等回长安,武元衡接任。由此推断,韦皋在任时,很可能既已获准薛涛恢复自由。薛涛虽不在乐营,却仍应邀出席官宴,与刘辟之后的几位节度使如高崇文、武元衡、王播、段文昌、杜元颖、李德裕都有酬唱。“涛出入幕府,自皋至李德裕,凡历事十一镇,皆以诗受知”,不误。
&&&&薛涛在浣花溪自立门户也是为了交际应酬之便。这里虽为城郊,却并不寂寞,“傍即东北走长安道也,往来车马流连”。薛涛才名广播天下,“中朝一应衔命,使车每届蜀,求见涛者甚众”。因此,不止与在任节度使酬唱,薛涛亦与元稹、白居易、牛僧孺、令狐楚、裴度、严绶、张籍、杜牧、刘禹锡、吴武陵、张祜等名士唱和。薛涛“爱菖蒲花及枇杷花,种花满门”,于是有“扰弱新蒲叶又齐,春深花发塞前溪”的欣欣向荣。韦庄“浣花溪上如花客”、郑谷“朱桥直指金门路”皆形容此盛况。居浣花溪后,薛涛诗名之外,特制的小幅“薛涛笺”也成了文化圈的雅事。薛涛善书法,“作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又“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爱蜀中松花纸的色彩,令工匠“狭小之”。渐成风气,“蜀中才子即以为便,后减诸笺亦如是,特命曰‘薛涛笺’。”“薛涛笺”中以松花色和红色最著名,常见于各才子诗篇中。李商隐“浣花笺纸桃红色”、韦庄“泼成纸上猩猩色”皆是对薛涛雅趣的追忆。
&&&&韦皋在任时,曾养了一只孔雀。“大和四年(830)李德裕镇蜀,次年,孔雀死。大和六年(832)夏,薛涛卒,李德裕为此作《伤孔雀及薛涛》诗”。李德裕的这首诗是赠时任苏州刺史的刘禹锡,刘禹锡有和诗。李德裕原诗已佚,刘禹锡和诗尚存,“玉儿已逐金镮葬,翠羽先随秋草萎。唯见芙蓉含晓露,数行红泪滴清池。”据学界考订,薛涛得年六十三岁。盖棺定论,元稹的“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几句确与薛涛相配。至于多少才子、贵人离开蜀地后,有“隔烟水”的“别后相思”,薛涛恐怕都不会在意,“菖蒲花发五云高”,她一如既往地“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荆有麟被枪毙的鲁迅“旧日学生”
在《鲁迅日记》中,荆有麟的名字共出现过322次,据鲁迅自己记录,曾给荆有麟寄过30多封信,可惜存世的仅剩一封。
&&&&“荆君往昔之同学及同乡辈,间亦流落其中,得悉彼辈近态,本非夙心,倘有所依,极甘归命,因思招之使来,略加编练,则内足以纾内顾之劳,外足以击残余之敌。其于党国,诚为两得。”这封文绉绉的信,是鲁迅日写给蔡元培的,托蔡给“荆君”找工作。
&&&&所谓“荆君”,就是荆有麟,鲁迅曾称他是自己的“旧日学生”。
&&&&鲁迅与蔡元培的关系颇微妙,两人是同乡,蔡曾多次照拂鲁迅,但鲁迅在给江绍原的信中却说:“我和此公(指蔡元培),气味不相投者也。”因蔡元培赏识袁希涛、蒋维乔(均为教育家)等人,令鲁迅不满,在给章廷谦的信中,鲁迅甚至斥蔡元培“无聊”。
&&&&为了帮人,不惜掩饰腹诽,则此人与鲁迅关系之密切可知。在《鲁迅日记》中,荆有麟的名字共出现过322次,据鲁迅自己记录,曾给荆有麟寄过30多封信,可惜存世的仅剩一封。
&&&&1951年5月,荆有麟作为“反革命分子”被处决。曾经的进步青年是如何沦为反动派的?其中曲折,引人叹息。
&&&&因世界语结识鲁迅
&&&&荆有麟生于1903年,山西猗氏人。在鲁迅日记中,有时称他为织芳。
&&&&鲁迅认识荆有麟,与冯省三有关。冯是北大预科法文班学生,极嗜世界语,深受周氏兄弟推重,1922年3月,鲁迅曾荐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到北大讲授世界语,鲁迅自己也常去听课。
&&&&在周作人日记中,冯省三的名字出现了50多次,在鲁迅日记中,冯的名字也出现了16次。
&&&&荆有麟曾记:“有一天(冯省三)跑到鲁迅先生家里,向鲁迅先生床铺上一坐,将两脚翘起,说:‘喂,你门口有修鞋的,把我这双破鞋,拿去修修。’鲁迅先生毫不迟疑地,将冯省三的破鞋,拿去修好后,还为他取回来,套到他的脚上。可是,冯省三连谢都没有说一句,悻悻地走掉了。鲁迅先生,在每提到这件事时,总是说:‘山东人真是直爽哇!’”
&&&&冯省三家贫,无力支付讲义费,便煽动学生搞“讲义风潮”,因此被北大开除。
&&&&几年后,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提起牺牲,就使我记起前两三年被北大开除的冯省三。他是闹讲义风潮之一人,后来讲义费撤去了,却没有一个同学再提起他。”
&&&&冯省三被开除后,与陈声树等筹办北平世界语专门学校,日起,鲁迅在该校任教并任校董,且谢绝一切酬劳。1923年,荆有麟入北平世界语专门学校就读,曾与李大钊等人创办《哈哈报》,并结识了鲁迅。
&&&&1924年5月,周作人推荐冯省三去广东大学任教,没想到1个多月后冯便病故了。
&&&&鲁迅避难时曾给予帮助
&&&&1925年,北平世界语专门学校停办,鲁迅推荐荆有麟去京报馆当校对,并参与《莽原》周刊的编辑工作,常至鲁迅家取送校样。
&&&&1926年,“三一八惨案”爆发,鲁迅遭通缉,不得不离家避难,暂住德国医院时,许羡苏“隔一天到德国医院一次,为鲁迅送菜送饭,递送各地寄来的书信邮件”,荆有麟也常来送食物。
&&&&据荆记录:“我第一次到德国医院,先生真的病起来了。独自在一个很小病房里,床前茶几上摆着药瓶,据说:是肠胃病,消化不良,每天就只吃医院给病人所规定的无盐无油的淡饭、麦粥、牛奶、莫名其妙的蛋糕。先生说:这种饭,即使没有病的人住下去,也会吃出病来,他实在不能下咽了。”
&&&&鲁迅曾托荆有麟“买些有盐的东西来”,经带回四块火腿面包,“先生一下子全吃完了”。
&&&&在此期间,鲁迅曾给荆有麟50元,“把他老太太暂接出寓所躲避”,荆便在长安街东安饭店为鲁母、朱安租了房间,但鲁母担心两位女佣“出了毛病”,荆有麟索性晚上住在鲁宅代为看守。
&&&&为防止当局构陷,荆有麟遵鲁迅之嘱,检查了居所中的书籍,“幸而先生不是研究政治经济的,所以各种主义书籍还不太多,略微抽去一部分,连同一些要保留的信件,一并送到一个熟识的米店里暂存”。
&&&&有了这番经历,鲁迅对荆有麟的信任自然大大提升。
&&&&未能见上鲁迅最后一面
&&&&荆有麟自称:“由十三年到十五年(即1924年至1926年),在这整整两年的时光中,我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先生之门。不特听多了先生(指鲁迅)的谈论与意见,也熟知了先生的日常生活同家庭情形,直到先生离开北京为止。”
&&&&1927年春,荆有麟准备在北京为冯玉祥办报,被奉系军阀侦知,不得不南逃到上海。
&&&&为了忽悠冯玉祥,荆有麟可能曾冒用鲁迅之名,他曾请鲁迅写报纸稿,却不告诉鲁迅报纸是谁办的,鲁迅在给章廷谦的信中抱怨道:“(荆有麟)对我并不声明给谁办的,但要我一篇文章,登第一期,而且必待此文到后才出版。敝文刚到,他便逃了。因此,我很疑心,他对于马二(指冯玉祥),不会说这报是我主持的么?”
&&&&虽心有芥蒂,鲁迅还是写信给蔡元培,托蔡帮荆有麟找工作,因荆不断登门拜访,1928年12月,鲁迅请荆有麟看过电影。
&&&&荆有麟后一度在南京的《市民日报》、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人部、第二十二独立师、考试院等处任职。
&&&&1936年,鲁迅病危,荆有麟曾带女儿“小小画家奥特华”前去探望,但不知为何,鲁迅似未见。当时荆正在南京工作,鲁迅不仅没见荆有麟,还三次拒见黎锦明,可能是对当时官方大力宣传民族主义文学和主张“牺牲些时下的政见”不满。
&&&&得知鲁迅去世的消息时,荆有麟正在西安工作,两三个月后才赶回上海,并拜谒了鲁迅的墓。
&&&&成了特务文学的代表
&&&&1939年8月,荆有麟由重庆考选委员会派往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防奸防谍训练班”受训,正式加入特务组织,1940年,受命监视郭沫若,在郭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中任秘书,因获得情报不多,颇受上级轻视。
&&&&1942年10月,重庆市文艺协会联欢,周恩来亦到场,荆有麟曾写《国共之间》,主张一致抗日,却备受打压,荆借此与周攀谈,受到周恩来的表扬,周表示愿意读读荆这本书。
&&&&出乎荆有麟预料的是,书还没送上去,《新华日报》上却率先发文严厉批评荆有麟的小说《间谍夫人》。
&&&&《间谍夫人》写的是特工晋云偕夫人赵月华打入上海敌后,晋云不幸牺牲,赵月华欲为夫报仇,但她没受过专业训练,结果在情场上颇有闪失,最后为获得重要情报,她杀死了日本专使,自己也因此牺牲。
&&&&小说主题本是爱国,虽涉及情场内容,但描写干净,并无不当言语,却被《新华日报》批评为:“一面想在‘间谍’的名义下写离奇曲折的故事,一面想在‘夫人’的名义下做色情的描写。”“它摆弄着‘间谍’的离奇和无耻的‘夫人’色情。尤其它在向我们宣扬反动!向我们蒙蔽,向我们欺骗。”
&&&&当时国统区人们对国民党特务统治深感不满,难免借题发挥,荆有麟因此成了“特务文学”的代表,而《间谍夫人》也成了“糖衣炮弹”。
&&&&一跃成了少将
&&&&1944年,文化工作委员会被撤销,当局不再需要荆有麟,中统局取消了荆的津贴,只给一点补助,让他另找公开职业。无可奈何,荆有麟只好利用报章编造材料,他看到报纸上有“林彪将军到重庆了,苏联大使馆宴会欢迎”的新闻,便编出参会人员,以及林彪在宴会上的讲话稿。
&&&&一次,荆有麟根据报纸上《苏联罗申大使已离京》的报道,编造了一篇文章,结果两三天后,报纸又澄清,罗申只是生病了,并未离京,荆有麟为此被中统处分。
&&&&1949年2月,毛人凤专门找到荆有麟,让他留在南京,担任“保密局潜京一分站”站长,领少将衔。国民党退出南京前,设了20多个潜伏组,安插了3000多名特务,荆有麟还被蒋介石称为“最优秀的同志”。
&&&&南京解放后,荆有麟在文艺协会、中苏文化协会中任职,不断将郭沫若、茅盾等人的情况密报给上级,他的情报列为“报甲”(即直接呈送蒋介石),为此获得丰厚奖金。
&&&&然而,早在1948年,通过打入保密局南京站的情报人员,中共反谍机关已对荆有麟的情况有充分了解,只是刚占领南京时,人口多达100万人,其中流动人口就有50多万,一时找不到荆有麟的住处。荆有麟此时以唱蹦蹦戏的“胜利剧团”为掩护,实际上从事刺探情报的工作。
&&&&走错路因一生困窘
&&&&这一特务组织引起了当时的南京市长刘伯承重视,指示南京市公安局“先捉大鱼”,时任南京市党委副书记的宋任穷也说:“荆有麟在特务组织中很有影响,抓住了他,就能对其他特务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日上午,为迎接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南京市政府举办文艺会演,以选拔优秀节目到北京去演出。荆有麟的剧团赶拍出传统折子戏《乾坤福禄镜》,也参加了选拔,但演出没开始多久,荆有麟便在后台被逮捕。
&&&&被捕后,荆有麟对所从事间谍活动的事实供认不讳,后被处决。
&&&&2004年,曾有学者对荆有麟案持不同意见,认为有冤情,但荆有麟被逮捕时,他的房子还是保密局当初替他租的,且荆有麟剧团的售票员陈天锡也是特务,担任报务员。
&&&&荆有麟一生创作不多,他的《鲁迅回忆》(初名《鲁迅回忆断片》)影响极大,因作者对鲁迅先生生活极为了解,许多近距离的观察是其他人著作中所未有的,此外荆的文笔干净流畅、平易近人,此书成了鲁迅研究中的必读之作。
&&&&可除此之外,荆有麟似乎只出版过一本随笔集和一本长篇小说,反响平平。纵观荆有麟一生,始终为生计所累,致其无法发挥文学才能,最终走错了路,恐怕也与此相关。
庙鬼们的弄鬼
据史所记,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时,大概是觉得自己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绞杀南明永历帝这一串事儿干得都挺露脸,就在昆明修建了一座功德庙,建成之后,把云南各级文武官员叫到一起,指着庙里的泥塑四大金刚,让他们以此为题作诗。有位按察使一向都看不起吴三桂引贼入关、卖国求荣的行径,当即吟诗一首:“金刚本是一团泥,张牙舞爪把人欺,人说你是硬汉子,你敢同我洗澡去?”吴三桂听完鼻子差点儿气歪了……
&&&&金刚本是泥塑,当然下不得水,就算石像,成天日晒雨淋也难免千疮百孔。偶像崇拜本来就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事情,偏偏在历史上有无数代的无数人,不给自己的膝盖找个跪的地方,简直就惶惶不可终日,这就给了骗子们可乘之机。
& &为施将军捐了个伯爵
&&&&《庸闲斋笔记》在清末笔记中向以史料广博、论史公正而闻名。作者陈其元出身海宁世家,他一共参加了十五次科举考试,连个安慰奖都没得上,谁想清末板荡之时,国家不太在乎你是不是文科状元或毕业于211,你行你就上,结果陈其元成功地证明了自己虽然应试教育不及格,但有真本事。他接连被李鸿章、左宗棠和丁日昌这三位超级牛人看上,收入幕下或援为助手,一展雄才。
&&&&陈其元做不出一手好八股,却在经世之学上别有所成,因而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每每抱有质疑和嘲讽的态度,在《庸闲斋笔记》中有一篇题为“庙鬼慢神”的文章,即是此类妙文。
&&&&“道光己丑,余在外家读书,居十五奎巷。”陈其元来到杭州不久,便发现“杭人崇尚鬼神,每庙之神,必撰其姓名,尊以官爵”。而在庙里当住持或主事的人,也并非什么正经的出家人,都是一些地方上的流氓无赖,“皆里中好事者”,还得了个诨号叫“庙鬼”。
&&&&在陈其元所住的十五奎巷里,有一座施将军庙,是为了纪念曾经刺杀奸臣秦桧而殒命的南宋殿前小校施全修建的。古代不像今天个别地方,除非拆迁办看上,否则烈士陵园长了草都没人管,古人对忠义之士的尊崇是由衷的,因此祭拜也是绵延千百年而不绝,施全虽不是什么大人物,谋刺也未成,但好歹让后人看到国家尚有正气在,“是庙香火颇盛”。
&&&&香火既盛,庙鬼就动了脑筋,希望能把小庙做大做强,正赶上杭州要搞赛会(民间各种迎神祭祀活动),这就好像产业博览会一样,是各个商家争锋夺势、大摆擂台的时候。杭州名城,庙多神大,区区一个施全,肯定会被压到土里,庙鬼们“苦神之官爵不高”,正无计可施,有个商业头脑比较发达的,派人拿了三百两黄金,跑到江西张真人府,为施全捐了一个伯爵,回来后在赛会上“大行出会,极仪从台阁之盛”,花费了一共有数千黄金,“他庙之鬼皆啧啧称羡不置”,声势浩大的结果,当然是施将军庙的香火更加繁盛了,这个道理,跟为了卖牙膏而请“全国牙防组”推荐,为了卖书而杜撰个海外大奖,为了演员走红而到戛纳走一回红地毯,都是一回事。
&&&&当时的赛会,有一个奇特的规矩,各个庙宇的神像被抬出来,也要依照“官场”的规矩,不同级别不同对待,官大压一级。路上两尊神撞上了,怎么办?“遇他庙之神爵高于本庙者,则多人拥神舆疾驱过之”,这个叫做“抢驾”,表示尊敬和避让,不敢夺上级的风头。五月中旬,是关羽这位汉寿亭侯出赛会的日子,清代极其尊崇关羽,一再加封,直封到协天大帝,“其尊无对”,就算是路过宗阳宫也不抢驾。问题在于,宗阳宫“所祀为玉帝,向来各神过,无不抢驾者”,庙鬼们觉得被压了一头,十分恼火,“乃连夜塑一诸葛武侯像坐于庙门口”,第二天赛会开始,关帝庙的庙鬼们抬着关羽的神像趾高气扬地路过宗阳宫,被宗阳宫的庙鬼们拦住,指着诸葛亮的神像问:“君侯未奉将令,何往?”关帝庙的庙鬼们一下子泄了气,相顾色骇道:“军师在此,不能不抢驾矣。”
&&&&说起来完全是根据小说话本编排出的一场场闹剧,荒诞无理,令人捧腹。
& &从土里钻出的神像
&&&&《清稗类钞》中也记载了各类庙鬼行骗的故事。
&&&&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外有一座很小的寺庙,不知道里面供奉的是哪一尊神佛,总之香火不盛。在小庙里任住持的庙鬼“黠甚”,无一日不在琢磨怎样发财。某一年的除夕之夜,趁着别人都在放鞭炮的时候,他“掘地深丈许,储黄豆百余瓮”,上面搁上一座神像,然后用土掩盖,“密灌以水”。第二天大年初一,他趁着附近的居民来寺庙里上香的时候,对大家说:“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神灵告诉我,他明天将会从这座小庙的土里钻出地面,降生世间。”居民们觉得他大概是年夜饭灌多了黄汤,胡说八道,但也有好事者在小庙外围观,谁知真的看到神像从地面拱了出来,“则螺髻翘然露矣,未几,全身皆现”。
&&&&这当然是那百余瓮黄豆发芽的推力,但老百姓哪里知道这是骗术,纳头便拜,欢声雷动,争着抢着往功德箱里投钱,“僧敛钱无算”。
&&&&陆秉枢当时任巡城御史,听到这件事,连忙赶来,进了小庙,他命令手下将此作妖惑民的神像彻底推倒,重打数十大板,很快打成了一堆碎土!围观的民众有的号哭,有的谩骂,还有的诅咒不已,纷纷责怪陆秉枢触犯神灵,不得好死,陆秉枢也不多解释,只让手下将神像下面的泥土挖开,只见一堆豆芽正在探头探脑,“泥犹湿也”。
&&&&众人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受了骗,陆秉枢当即下令把小庙的住持赶走,“封其寺”。
&&&&此类事情,在当时还有很多很多,为了香火旺盛,庙鬼们无所不用其极。某县东岳庙门前的大路上有青石一方,搁在那里不知道多少年了,一向无人理会,“一日,主僧忽言石粉能治疾,风痨,鼓膈,无一不愈,于是远近男女,奔而赴之者若狂,如是者数月。”昆山县有一座寺庙,有一棵老树,中间都空了,“一僧晨起,忽见浓烟缭绕,自树中出,嗅之,作旃檀气,遂相传以为神。远近男女,又奔而赴之者若狂,如是者数月,烟熄而树如故。”除了庙鬼,还有“庵鬼”:“泗桥某庵庖中忽产异竹,竹生甘露,能疗一切不治之症。远近男女,虽盲者、哑者、聋者、瘫者,亦相率稽首于白莲座下,求洒一滴杨枝水,如是者又数月”……而这些,统统都是“人造”的神迹。
& &寡妇见亡夫的真相
&&&&庙鬼们装神弄鬼,蒙俩钱儿花,还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如果他们“做大做强”,可能会引出更大的乱子,这一点,清朝雍正年间曾任潮阳县令的蓝鼎元肯定深有体会,因为他在《鹿洲公案》这一著名笔记中,记载了一件庙鬼们闹出的大案。
&&&&丁未年(公元1727年)十一月一日,刚刚去府衙公办完毕的蓝鼎元,在进入县城北关时,突然发现这里不知什么时候建起了一座高大的建筑,看上去妖异而古怪,建筑前搭了一座高台,集聚了数百人,台上有梨园子弟粉墨登场,锣鼓喧天。蓝鼎元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附近有座庙,最近一阵子,新来了几个庙鬼,不知使了什么手段,通过画符作法、喝神仙水等手段,为人治病、求嗣,还能让寡妇在夜里重新见到死去的丈夫。于是“男女数百辈,皆拜以为师。澄海、揭阳、海阳、惠来、海丰之人,无不自远跋涉,举贽奉柬、牲酒香花,叩其门称弟子者如市”。
&&&&蓝鼎元觉得情况不大对,派手下的捕役去调查,而那些捕役“畏得罪神仙,恐阴兵摄己”,都推托不去,蓝鼎元是著名的能吏,做事雷厉风行,马上从外县调来捕役,将那座邪里怪气的高大建筑团团围住,冲进去展开搜捕,“则卧层之中重重间隔,小巷密室,屈曲玲珑,白昼持火炬以入,人对面相撞遇,侧身一转,则不知其所之”,活像一座鬼屋。但由于事先有人通风报信的缘故,几个庙鬼都逃得无影无踪。
&&&&蓝鼎元明白,光光捣毁一个“鬼屋”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拆穿骗局,揭发鬼神的真相,才能让民众从蛊惑中清醒过来。“余不敢惮烦,直穷底里。”经过仔细的搜查,他发现,什么治病、求嗣、寡妇见夫,“神奇百出,其实无他技能,惟恃闷香、衣饰,迷人耳目而已”。
&&&&原来,这些庙鬼首先造势,宣扬神仙在庙里显灵,让那些“愚夫愚妇闻神仙之名,先以惶悚慑服”,这样一来,吃下香灰之类的“神药”,病若好了,则多半是利用患者的心理作用,治不好,患者也只能怨自己命苦,跟神仙无缘;还有求嗣,其实就是找了几个小鲜肉,穿上女人的衣服、假发,搽脂抹粉,衣裙翩翩,号称仙姑,等到那些求嗣的女子上门时,“燃起闷香,则在座者皆昏迷睡倒,恣所欲为”,使其怀孕……蓝鼎元还发现,那种闷香也叫迷魂香,“闻之则困倦欲卧,饮以冷水,则迷者复醒。所谓求嗣、见夫,皆得之梦魂倘恍之际。”
&&&&蓝鼎元十分愤怒,这群庙鬼不但骗钱,还要行奸,“按其滔天孽恶,虽悬首藁街,犹不足以山川之恨”。在他的督促之下,相关罪犯很快落网,并如实招供。但是当时正好赶上粮食歉收,民心动荡,如果把此案搞大,则可能带来更加不可收拾的局面,尤其是那些求嗣的妇女和可怜的寡妇,将来还怎么活?蓝鼎元无奈之下,只能一声叹息,除了惩治罪犯外,“为息事宁人之计,凡所供之姓名,一尽烧灭免究。”
&&&&庙鬼们的装神弄鬼,屡屡不绝,固然要“怪”骗子们伎俩翻新,然而受骗上当者亘古不变的愚昧迷信,也让人头疼……毕竟这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儿,有些人殚精竭虑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偶像,很多人明知有假也要树立起一个偶像,更多人穷尽一生就为了供奉一个偶像,于是合辙押韵,在古代中国共同建立起一个个人不人鬼不鬼的时代。所以我对今天那些歌颂帝制、饰古非今之辈,总恨不得提脚踹之。
人参果与五行
在《西游记》第二十五回,唐僧师徒路经五庄观(请注意这个观名),演绎出一段脍炙人口的人参果故事。
&&&&这人参果比较邪门,需一万年才得成熟三十个,可惜却有五行相畏的弱点:“这果子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炼得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和金箍棒一样无坚不摧,他头上的金箍,与其说是一种束缚,毋宁说是其作为五行一方—金/西方—的代言人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的(在《西游记杂剧》中,孙悟空头上戴的是铁戒箍而不是金箍)。如何得之?且看孙悟空收服猪八戒时,作者埋下伏笔的一行诗:“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
&&&&将《西游记》中人参果的段落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相关片断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后者的“人参果”并没有五行相生相克的问题:
&&&&猴行者即将金镮杖向盘石上敲三下,乃见一个孩儿,面带青色,爪似鹰鹞,开口露牙,从池中出。行者问:‘汝年几多?”孩曰:“三千岁。”行者曰:“我不用你。”又敲五下,见一孩儿,面如满月,身挂绣缨。行者曰:“汝年多少?”答曰:“五千岁。”行者曰:“不用你。”又敲数下,偶然一孩儿出来。问曰:“你年多少?”答曰:“七千岁。”行者放下金镮杖,叫取孩儿入手中,问:“和尚,你吃否?”和尚闻语,心敬便走。被行者手中旋数下,孩儿化成一枝乳枣,当时吞入口中。后归东土唐朝,遂吐出于西川。至今此地中生人参是也。
&&&&空中见有一人,遂吟诗曰:
&&&&花果山中一子方,小年曾此作场乖。
&&&&而今耳热空中见,前次偷桃客又来。
&&&&《西游记》的人参果是不是为了凸显五行的问题而出现的吗?五庄,其实就是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与五行相对,而镇元子的道号“镇元”二字,李天飞根据《钟吕传道集》认为是道教内丹术中的一种功夫,叫“镇压下田”。我觉得庶几近之。《道枢·运火篇》在讲到练成金丹之后“十月而满则生于左胁之下,其形如樱,其体如血,此所谓真金丹者也。永镇元宫,气在神住,回精上朝于脑,是为飞仙焉。”镇元两字,显然就是“永镇元宫”四字的缩写。元宫,是丹田的异名,玄牝之门、华池、铅炉、土釜、朱砂鼎、偃月炉、中黄宫、丹元府、神室、气府、关元等等,都是指的丹田。
&&&&如果是那样的话,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又在五行中占据了什么样的位置?
&&&&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唐僧师徒共七人,虽然作者并没有说明这七个人分别是哪七个人,更多的时候,他们表现得若有若无。而且,显然,这七个人并不包括坐骑。而在《西游记》中,人数减少到了五个人(包括白龙马),这种减少不是偶然的,正好与五行对应。第八十九回的回目是“黄狮精虚设钉耙宴,金木土计闹豹头山”,这里的“金木土”指的就是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
&&&&第四十一回是著名的红孩儿的故事,孙悟空这个怕火的大师兄再次遭到了失败。红孩儿和哪吒不仅在外形上极为相似,都是小孩的打扮:“面如傅粉三分白,唇若涂朱一表才。鬓挽青云欺靛染,眉分新月似刀裁。”而且在善于使用火这方面也是如出一辙。不过红孩儿的火并不是一般的火,和五行有关,绝非普通之火:
&&&&五辆车儿合五行,五行生化火煎成。肝火能生心火旺,心火致令脾土平。脾土生金金化水,水能生木彻通灵。生生化化皆因火,火遍长空万物荣。
&&&&我一再强调:西游的过程是让心由狂躁(大闹天宫)走向清净的过程,因而对于孙悟空来说,心火是修炼的一大阻碍。所以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一旦碰到使火的妖怪往往束手无策。刘一明认为,唐僧师徒五人,唐僧代表太极,悟空、悟能和悟净代表五行,由太极统摄五行,而当五行融合为一时,他们就化成太极:“一西游三藏喻太极之体,三徒喻五行之气。三藏收三徒,太极而统五行也;三徒归三藏,五行而成太极也。”在悟空三人中,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分工,正是因为有了分工,所以有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之间变化能力的差别,以及性格上的差异,正是因为沙僧在五行中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恰恰不是因为沙僧天生就是一个次要角色—所以他才让自己在《西游记》中失去了应有的光彩,刘一明写道:
&&&&行者为水中金,乃他家之真阳,属命,主刚,主动,为生物之祖气,统七十二候之要津;无物不包,无物不成,全体大用,一以贯之,所以变化万有,神妙不测。八戒为火中木,乃我家之真阴,属性,主柔,主静,为幻身之把柄,只能变化后天气质,不能变化先天真宝,变化不全,所以七十二变之中,仅得三十六变也。至于沙僧者,为真土,镇位中宫,调和阴阳,所以不变。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说“五行匹配合天意”,需要将五行都结合起来,才能完成取经的重任,沙和尚作为调和两者矛盾的角色而出现,在木叉/惠岸接了观音菩萨的法旨,去收降沙和尚时,作者作诗一首,大谈五行之意:
&&&&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
&&&&炼已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
&&&&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
&&&&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
&&&&二土,也就是刀圭、黄婆,炼丹术中的中间物。
&&&&孙悟空是金这一点没有问题,那么他是水吗?孙悟空虽然打败了龙王,可是在与沙和尚第一次交手时,他却向猪八戒说自己水中功夫不行,而猪八戒则擅长水战,似乎猪八戒与水是非常有缘的。而《西游记》的作者也一再用“心火”这样的词来指代孙悟空,火似乎也在孙悟空的身上熊熊燃烧。这一切又作何解释?
&&&&有一些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各占五行的两位,孙悟空是金、火,猪八戒是水和木,而沙和尚是两个土,调和孙悟空和猪八戒之间矛盾不可缺少的角色。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浦安迪不这样认为,他说白龙马暗指水,玄奘和沙和尚都与土有关,只是浦安迪并没有仔细论证他的五行说,使得唐僧师徒五人与五行的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我们能够肯定的也许只是,《西游记》中这五位师徒,抛开了玄奘取经的历史故事,而走向了一种以五行作为内部变化根据的秘密小说,这一切都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英国能“脱欧”英语可不行
这一周最震撼的新闻,当属英国通过公投离开欧盟,宣告“脱欧”。这场大地震波及了英国和欧洲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就连英语也不例外。两位法国官员主张把英语踢出欧盟的官方语言,因为英语在布鲁塞尔已经不再具有“法律效应”。
&&&&英国能“脱欧”,英语可不行。这不是说英语还得位列欧盟24种官方语言之一,而是说无论是亲缘关系还是地缘关系,英语和欧洲其他语言之间都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可不能说脱离就脱离。回顾英语的发展历程,会发现这是一段和欧洲民族、国家和语言密不可分的交流史。
&&&&公元前450年左右,当罗马人离开后,大量日耳曼部落涌入英国,这其中就包括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祖先,他们的语言就是英语的基础。所以说,英语的根基是牢牢扎在欧洲大陆的土壤上的。今天,和英语关系最近的欧洲小伙伴,就是欧盟的初创元老和主导力量德国使用的德语。
&&&&很多人知道英语词汇和法语词汇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要说关系亲密,还数英语和德语。英语和德语同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支。英语和德语的相似之处,不在于贵族间的觥筹交错,而深藏在平民生活的一蔬一饭之中。就拿食物为例,水在英语中是water,在德语中是Wasser;面包在英语中是bread,在德语中是Brot;苹果在英语中是apple,在德语中是Apfel。除了食物,还有其他基本词汇的例子,比如男人在英语中是man,在德语中是Mann;房子在英语中是house,在德语中是Haus;太阳在英语中是sun,在德语中是Sonne。就连动词也不例外,“有”在英语是have,在德语是haben;“给”在英语是give,在德语是geben;“做”在英语是make,在德语是machen。真正的亲戚,不在意打扮是否一模一样,但举手投足间却透露出点点相似。看过上面这些例子,是不是觉得德语和英语才是真亲戚?
&&&&在刚刚结束的欧洲杯1/8决赛上,英格兰队被冰岛队淘汰出局,习惯性在淘汰赛首轮告别欧洲杯,让大家嘲讽英国一周内两次经历“脱欧”(严格来说,只是英格兰队“脱欧”了,毕竟威尔士队还没有从欧洲杯出局);冰岛队对英格兰队的胜利也让英国经历了历史上第二次来自北欧的袭击。上一次维京海盗南下入侵英格兰发生在公元8世纪,在那一次入侵中,北欧人占领了英格兰的领土,掠夺了英格兰的财富,也把一些词汇塞给了英语,不少听起来带着点原始的暴力色彩,比如die(死亡)、ransack(洗劫)、thrust(插入)、drag(拖、拉)。维京海盗在英语中留下了许多斯堪的纳维亚的痕迹,然而留下的这2000多个词汇中最重要也最常见的一个,却是take(带走)。
&&&&如果要问英语中少了来自哪种语言的词汇就活不下去,可能许多人会回答“法语”。这种感受不是没有道理的,著名的诺曼征服在1066年发生,这一事件不仅深刻改变了英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深深地影响了英语的面貌。如上面所说,日耳曼语言多存于英语的日常词汇中,而那些“高大上”的部分,多半都来自法语。普通农民只有sheep(羊)、pig(猪)、cow(牛),而法语把它们端上餐桌,变成了mutton(羊肉)、pork(猪肉)和beef(牛肉)。此外,像renaissance(复兴)、fianc&/e(未婚夫/妻)、entrepreneur(企业家)等来自法语的“高大上”词汇,在英语中俯拾皆是。总的来说,在诺曼征服之后,法语大概为英语输送了10000多个词汇,语言表达越正式越高级,需要用到的法语词汇就更多。
&&&&除了德语、法语和北欧语言,英语离不开的欧洲语言还很多。没有意大利语,英国人就没法吃到broccoli(西蓝花)、pasta(意大利面)和pizza(比萨饼),也喝不到espresso(意式浓缩咖啡)和cappuccino(卡布其诺咖啡)。少了意大利语只是让英语的物质生活变得更贫瘠,可是没有希腊语却会让英语的精神世界空虚,因为英语除了将失去philosophy(哲学),还将失去astrology(天文学)、sociology(社会学)、biology(生物学)和geography(地理学)。不过,就算英语离开了西班牙语,El&Ni&o(厄尔尼诺现象)和La&Nina(拉尼娜现象)倒是一点也不会少,否则倒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大利好。
&&&&听说英国人民在成功“脱欧”后又反悔了,政治上的亲疏远近在变,语言上千丝万缕的关联总不变。英国能“脱欧”,英语可不行。
阿摩司·奥兹:我来中国聊聊“爱”
诺奖呼声最高的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受邀来到中国。有些人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他一张口说话,你就被迷住了。
&&&&上周,中国人最熟悉的、诺奖呼声最高的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受邀来到中国,活动安排得极为紧凑:参加中国首届21大学生国际文学盛典并接受组委会颁发的“2016国际文学人物奖,给中国人民大学的同学们上写作课,以及参加自己新书《乡村生活图景》的首发式。每一个场合,奥兹都用他慢而清晰的英语和极富文学性的表达,回答着来自中国媒体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小到微观的小说文本内部,大到宏观的叙利亚战争局势和犹太问题。但无论怎样的问题,他都用一种类似温情,或耐心,或幽默的东西融化掉了——或许还是用那个听起来有点俗的字眼儿罢:“我来到这里,好像是要向大家来聊一些文学,聊一些艺术,而到最后我聊的一切都是关于爱。”
&&&&爱。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就叫做《爱与黑暗的故事》,长达将近600页。2007年,这本书第一次有了中文版时,奥兹也第一次来到了这个神游多年的古国。其实,在更早的十年前,他的《了解女人》、《何去何从》、《沙海无澜》等就已经降临中国,成了不少中国读书人的枕边书。这回是他第二次叩访中国,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的他今年77岁了,细边眼镜,花白头发,清癯面容,皱纹轻犁,让人难免讶异于优雅和性感两种品质是如何融合在一起,并道成肉身的。
&&&&有些人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他一张口说话,你就被迷住了。无关于声音的磁性,无关于见解的正确。这种人是有质感的。奥兹就是。
&&&&“请故人喝杯咖啡聊一聊”
&&&&盛夏的人民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屋外阳光灼热,屋里灯光白亮。奥兹坐在沙发里,却描述了一个仿佛是平行时空里的场景:冬天的一个雨夜,百叶窗紧紧关闭,蓝色的炉火熊熊燃烧,房间里有一个人,独自一人,坐在落地灯旁的椅子上读一本小说。
&&&&奥兹的演讲,不是从自己开始的,而是从一个普世的疑问开始的:在现在这样一个感官刺激如此丰盛、样样都比文学夺目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还能够、还愿意坐下来,捧起一本看似苍白的、如“散落在雪地上的死蚂蚁”一般的小说?提出这个问题后,奥兹开始勾连起一个伟大的传统:从安提戈涅,到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到马尔克斯。这些人仿佛能穿越时间给以慰藉,如奥兹形象而温情的表述:“伤痛的幽会过后,我们感到了安慰和舒适。伟大的作家们把手放在了我们的肩膀上并安慰说,不用担心,你在这个星球上并不孤独。”
&&&&这是文学所能具有的穿透力,不仅在时间上,也在空间上。因此奥兹说他自己会钟爱阅读那些来自“遥远荒僻之地”的故事,而写作亦然。《爱与黑暗的故事》的背景被设置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耶路撒冷——“对于北京而言,无论是地理上、心理上、文化意义上,都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小镇。”这个故事写了一个家庭,一个父亲和一个母亲,以及一个小男孩。这当然是在写奥兹自己,但很多人能够从中发现很多个自己。
&&&&有读者提问,问奥兹如何能够如此勇敢地在这个故事中面对和处理自身的痛楚和亲人的悲剧。很多人都知道,奥兹的母亲在他十二岁的时候自杀了,这件事情被他反复地提及和书写,成了他最为密切和刻骨的私人经验。而奥兹纠正说,不是“勇敢”,只是“好奇”。他自己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愤怒和抑郁的,恨母亲,恨父亲,恨自己是个让无法让母亲继续去爱的糟糕的小孩。但很多年后,这种愤怒竟代之以理解,乃至幽默。“在整本《爱与黑暗的故事》里找不到一点愤怒和苦涩的地方,这是因为当我写我的父母的时候,就好像他们已经变成了我的孩子,我已经变成了我父母的父母。我写这本书,就好像邀请这些故人回到家中坐下来,喝一杯咖啡聊一聊。我们有很多可聊的东西,聊完请便,我不希望死人一直纠缠在我的生活当中。我想这是很好的处理与死者之间关系的方式。”
&&&&从奥兹的话语里能够体察的,是他对于“幽默”这种品质的偏爱。这种哲学部分地承继自他的祖母。祖母曾告诉他说,这个世界上处理悲伤最好的对策就是去笑,“当你不断地流泪,到了无泪可流的时候,就是开怀大笑的时间了。”现在于奥兹自己而言,幽默是药剂,是处方,是能够注入给全世界虚无主义者的力量。
&&&&去年,娜塔莉·波特曼自导自演,把《爱与黑暗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奥兹评价电影“非常感人”,赞许娜塔莉“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这种赞许里当然带有一种轻轻地包容,因为“我写的这些内容很难在银幕上进行完整地呈现”,所以也就“从来没有期待娜塔莉去完整地呈现这600多页”。作家对改编作品总会持有些难以消解的偏见和不满,且越是一流作家作品,这种改编也就显得越困难。作为一个一流作家,奥兹好像是巧妙地绕了过去,但其实,他却是最最坦率地直面了艺术形式的问题。
&&&&“我们一直都会记得
&&&&忘记的感觉”
&&&&《乡村生活图景》是奥兹的新书,由八个短篇小说组成。八个故事都是开放式的结局,或者说没有结局的结局,还没讲述完毕便戛然而止。奥兹说,因为我们的人生当中,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除了死亡以外——甚至连死亡,我们活着的人都还不能确定它是不是结局。这样的解释令人信服,小说不等于故事,我们最应该信服的是,生活时时刻刻是和小说相互模仿的。
&&&&《乡村生活图景》里的故事,亦可视作奥兹对于一个梦境以及一种梦境感的模仿。“这本书实际上是基于很多年前一个晚上我做的一个梦,在梦里面,我当时正走过以色列最古老的犹太村庄之一。这样一个村庄可以说比以色列建国的历史要久得多,是国父和国母150多年以前创立的。在我的梦里,这个村落是空旷的,到处都是空旷的,包括田野、农庄,房屋,所有地方都空无一人。我在寻找某一个人,我现在记不得了,但当时做梦的时候记得很清楚,可能是要找一个女人。突然梦做到一半的时候,不是要找人,是别人要找我,所以我要逃跑,要藏起来。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我已经记不得这个友人是谁,也记不得我要逃离的敌人是谁,但是那天早上我作出了决定,我的下一本书就要布局在这样的村落里边。”奥兹说,这本书是关于梦、失去、藏匿、寻找和搜索的,这种经验不是囿于一个遥远的以色列犹太村庄,而是一种普世的体历。
&&&&“我们忘了一件东西,然后又忘了自己到底忘了的是什么,但是我们一直都会记得这样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我这一本新书会带给大家的。”奥兹用这种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来阐释自己的书写,仿佛又回到了那种冬季雨夜落地灯旁的阅读:在狭小的空间里,一个人终将和所有遥远地方的无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
虎妈“成功”可商榷
&&&&《优秀的绵羊》
&&&&(美)威廉·德雷谢维奇&著
&&&&九州出版社
&&&&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认为,蔡美儿作为母亲所呈现的是中产阶级家庭中的一个极端典范。除了无情的压力,就是对“个人成绩”的无限追求。
&&&&虎妈蔡美儿2011年出版了《虎妈战歌》,这本书当年8月发布时,蔡美儿在《华尔街日报》头条上发表文章《为什么中国妈妈更优秀》介绍她的书。文中提到,蔡美儿为两个女儿制定了十大戒律:不准在外面过夜;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通过这十条家规,蔡美儿将大女儿送入耶鲁,把小女儿送入哈佛。
&&&&蔡美儿采用高压手段教育女儿的故事,曾引发了中美育儿理念的大讨论。《金融时报》认为,蔡美儿的虎妈教育,和美国人的西方自由式教育完全相反。《虎妈战歌》被很多人称赞也遭受无数诟病,被认为是一本不合格的育儿经。蔡美儿表示,她的邮箱曾收到300多封信,不少信指责其教育方式极端残酷,没有人性。俩女儿有时受不了,暗地里叫她“母老虎”、“伏地魔”。蔡美儿先生杰德是一个有犹太血统的美国人,开始觉得她过于苛责,认为其要求太高太强硬,让家里太紧张,不自由。蔡美儿和他签协议让他不要干预对孩子进行中国式教育,她问丈夫,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请配合我。
&&&&事情到此并没有完。前不久,有人追踪了蔡美儿及女儿5年过后的状况,两个女儿上大学后,虎妈对女儿约束很少,女儿也没有出现什么心理缺陷。她们很感谢母亲,在小时候对自己实施了严格的教育,并表示自己将来也会这样教育孩子。而蔡美儿的严苛,也是在美国相对宽松教育大环境的背景下,从家长的角度所找寻的一种教育上平衡。相对而言,美国孩子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学校,三点放学之后,可以有很多课外活动的选择。蔡美儿说她不能想象,中国孩子每天要从早上七八点一直学习到五六点,回到家后还要继续做作业,如果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定会调整教育方式。
&&&&由此可见,蔡美儿对女儿的高压教育,有一定程度的因地制宜,而非生搬硬套。尽管如此,她的行为仍然具有明确的功利性:让孩子进入顶尖名校。《优秀的绵羊》(九州出版社)一书作者、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就在书中对她提出了批评。
&&&&威廉·德雷谢维奇认为,蔡美儿作为母亲所呈现的是中产阶级家庭中的一个极端典范:她对两个女儿的教育,除了无情的压力,就是对“个人成绩”的无限追求,这是大错特错的行为。蔡美儿主张子女对长辈的孝敬和服从,但是她所尊重的父亲就违抗了父辈的心愿,从中国迁居到美国;而蔡美儿自己也违抗了父亲的意愿,从加州搬到东海岸。她的婆婆被她当做反面教材,但这样一位母亲也培育了一位她愿意终身陪伴的儿子。这位儿子的履历也很光鲜:从普林斯顿本科到朱丽叶音乐学院,之后到了哈佛法学院,最终成为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丈夫的成功。但是,她在培养女儿的时候,全然抛弃了对她丈夫成功之路的认可。“她女儿被哈佛录取并不能证明她育儿方式的成功,哈佛大学对这种培养方式的认可恰恰反映了哈佛以及整个系统的弊端。”
&&&&在威廉·德雷谢维奇看来,美国的精英教育追求卓越,名校的录取标准,导致学生压力巨大,不得不将精力投入众多的课外活动,既要“全能”,又要“偏才”。这些名校大学生,对于成功和成就有一种被压迫式的追求,他们都觉得自己必须以最搞笑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目标,接着去追求下一个更高更伟大的目标。威廉·德雷谢维奇认为,美国的精英教育自我封闭、自我强化而且假公济私。他全阶层滥用职权,伤害那些他们发誓要效忠的人。
&&&&此前,哈瑞·刘易斯出版过《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揭示哈佛的办学目标是如何从真正的教育向迎合消费者需求方向发展的,并提出了进行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威廉·德雷谢维奇与哈瑞·刘易斯对美国精英教育的批判,看似侧重点不同,实质上都涉及到教育的功利性问题。如果现在就断言虎妈“成功”,或许为时尚早。将刘亦婷、虎妈的个案当做普遍经验来实施,更是毫无必要。
如何读懂哈耶克?
想象你在玩某个拼图游戏,要把10亿个碎片拼成一幅图像,而这10亿个碎片又是随机地散布在100万平方英里的大草原上,你要怎样才能发现这所有的10亿个碎片?
&&&&一个选择是你自己来干,那你很可能还没来得及完成任务就死了。如果你一出生就开始寻找这些碎片,假设每3秒找到一个,一刻不停,也需要花费你足足95年时间。但如果你拉上1000个朋友来帮忙,事情就容易多了。假设你们每30秒找到一个碎片,不到一年就可以大功告成。如果增加到一亿人,每人平均只需要找到10个碎片,5分钟就够了。
&&&&哦,这是在说拼图游戏吗?不,这是讨论发现信息(知识)的过程。每一个拼图的碎片都可以看做是一个单位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有让经济成功运转的潜在用处。比如,一个碎片是澳大利亚某处铝土矿矿源位置的信息,另一个碎片是擅长设计开采铝土矿操作的工程师的信息,第三个碎片是怎样才能最好地将矿石运到加工厂的信息,第四个碎片是如何制造运输矿石的卡车或机车的关键部件的信息……显然,如果要把铝土矿变成铝薄膜,这样的信息数量将是惊人的,远超过10亿个碎片。
&&&&要找到所有的碎片是一回事,而要将它们正确地拼出来,又是另一回事。设想你独自站在一张巨大的桌子前,桌上摆了10亿个碎片,你有多大的机会将这些碎片拼成一幅连贯的图像?答案是:机会几乎为零。
&&&&那么在现实中,我们又是怎样利用这千千万万碎片化的信息,让无数个人都能同时追求自己的目标,整个经济体能够顺利运转呢?
&&&&这就是哈耶克的论文“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所要探讨的问题。这篇文章不仅是20世纪经济科学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也注定将垂范后世。但问题是,哈耶克在文中根本没举这样浅显易懂的例子,而是一个术语连接一个术语,一个从句迭代一个从句,彻头彻尾都是抽象推理。
&&&&与20世纪另外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凯恩斯不同,哈耶克一生致力于纯粹学术,很少顾及普通读者,除了著名的《通往奴役之路》外,他写作的对象都是专家同行。就算最“浅显易懂”的《通往奴役之路》,是许多自由主义者心目中的圣经,其实也让人云里雾里。顺便说一句,个人认为,英文版比中译本更好理解一些。但如果是哈耶克正儿八经的学术著作,如《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就算是英美国家的大学生,读着也要挠头了。
&&&&好在菲沙研究所体察民情,推出了“哈耶克精要(The&Essential&Hayek)”的项目,如久旱甘霖,解救了广大读者。这个项目的主体是一本名为《哈耶克精要》的小册子,上面的拼图游戏就是选自其中。小册子只有8.9页,几万字,分为10章,一气呵成读下来不会超过半天。哈耶克最为精华的思想,比如“怎样理解至为复杂的世界?”“知识与价格”“自发秩序”“经济周期”“法治”“通往奴役之路”等等,都有妙趣横生的故事或深入浅出的例子加以阐释,还配了插图和六个相关的视频。去掉了深奥的术语,保留了精妙的思想,就连门外汉也找不到不懂哈耶克的理由了。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本小册子会激发你进一步了解哈耶克的兴趣,去啃掉他那些闻名不如见面的大部头。
&&&&小册子的执笔人唐纳德·J·布德罗来自诺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坐镇多年的古典自由主义重镇——乔治·梅森大学。布德罗是该校的经济学教授、经济学系前系主任,也是菲沙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哈耶克是他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而他亦深得哈耶克精髓,举重若轻,删繁就简,自是大家手笔。
理性分析下的绿茵战争
被算计的足球&
ESPN联手法国艺术家Florian&Nicolle为2016年法国欧洲杯创作了一系列主题海报,其中一幅以“不止足球(More&than&football)”为题。足球确实不止足球,处处都是“算计”。
&&&&这段时间欧洲杯如火如荼,跟往届一样,球迷的心随着场上的跑动起伏不定,评论、分析、段子在坊间齐飞,关注的重点无非还是比赛结果、谁晋级谁出局,爆冷的黑马与陨落的明星更是话题暴风眼。
&&&&足球比赛跟所有比赛一样,结果备受关注,但是对于结果的诸多分析,往往都是“我认为、我觉得”此类的话语,这靠谱吗?
&&&&这期写的是足球,容我先抖一个关于篮球的包袱。
&&&&说的是“狗肉将军”张宗昌当年视察齐鲁大学,看到学生们在打篮球,怒斥校长:“要不是你贪污了,那学校为什么这样穷酸?十来个人穿着裤衩子抢一个球像什么样子?多不雅观!明天到我公馆再领笔钱,多买几个球,一人发一个,省得再你争我抢。”
&&&&一场比赛,沉浸其中者、场上奔走者、嗤之以鼻者,心态大抵都对结果充满期待。期待的后面,便是对不确定性的无奈和渴望能有上帝视角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这个过程中,惊喜、刺激、过山车一般的心情都是比赛吸引人的魅力所在。人性天生对博弈充满兴趣,对结果的过分期待,又不可避免的陷入博弈中。当然,极端者如张宗昌也大有人在,对规则置若罔闻,直接行政命令一人一个球,贻笑大方之余,也显示了人性深处对结果的另一种处理态度——争来争去有什么道理,一人一个球多好,世界和平。人如此,现如今也有妄图行政命令式管理决定一切体育比赛的思维,如某国足球和传说打不赢就去挖煤的朝鲜。
&&&&除了人的主观意志,左右一场比赛输赢的因素有哪些?有没有合理的途径来精准推测一场比赛结果?
&&&&放在中国的话,不少人可能第一想到的就是求诸周易,卜卦的学问用在足球上似乎太过违和,在咱们没有算出国足的命运之前,用在友邦身上也有点说不过去。而赌球、足彩虽然有几分道理,但是会让人本末倒置。
&&&&怎么办?《数字游戏》这本书,基本上提供了一条精确算计足球比赛的理性之路。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关于足球,你全弄错了……吗?”从副标题来看,这是一本挑战惯性思维的著作,而且因为是统计学应用的著作,这书从头到尾都散发着一种逼死文科生的气息。
&&&&足球这项追求美感但又游离于美感之外的运动,看上去和数学分析似乎没什么关联。但作者开篇就宣称“世间万物皆可量化,而大部分可量化之物都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现今的任务就是去挖掘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藏。”
&&&&作者在梳理了足球分析的源流同时,用大量的数据推理分析过程,说明了为何靠经验分析比赛是靠不住的。然后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观点,咔咔咔地击碎一个又一个的感性幻想。
&&&&随便列举书中的两处观点。“角球转化为射门的成功率应该不会是100%。计算告诉我们这个转化率只有20.5%。也就是说五次角球里有四次都是徒劳无功。”&“足球是一项华丽的低效率运动。”读者诸君,请自行感受一下。
&&&&厉害球队的战绩就永远强吗?这事儿用数学也解释的清。作者在书中列举的过去十年间的英超比赛结果,分析得出英超比赛的结果分布,与欧洲其他顶级联赛没有明显的差别,所有结果都符合泊松分布。这个结果估计会让很多球迷伤心,豪门中的豪门,它竟然是这样的英超!
&&&&除了偶然的运气,足球比赛更主要的还是比拼背后的软硬实力,投入1700万英镑建设场地的埃弗顿队比起仅仅投入100万英镑训练的沃尔索尔队肯定有实力的多。
&&&&而足球分析学的祖师爷级人物查尔斯·里普就早已领会到诸多足球中经久不衰的规律:它是一项注重传球的运动,一种娱乐和盈利兼备的项目,沿用着4-4-2的阵型,在合适的时机,长传冲吊总是一种有效的战术。
&&&&在可量化的世界,各种规则都是笔管条直的运转,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大量的数据分析基础上,都显得合情合理。
&&&&数字游戏就是通过从这样的角度,去切入足球,从完全不同的维度,来解析和阅读足球的。透过数字,通过大数据分析,来重新认识和分解足球,往往会冷酷,真的会让你产生‘我所有过的足球概念充满谬误’类似感触,然而从数据去做新一轮分解,振聋发聩。
&&&&诸多角度,对于我等足球弱国来说,可能的借鉴意义还在于努力改观黄仁宇所谓的缺乏“数目字管理”的国人意识,而能够在大历史的角度更精准的认识一项运动的意义,所谓比赛不是一场口号就能解决的问题,更需要配套设施的综合发展。相比足球发达的世界,中国的整体投入都显落后,产出就更不用说了。球踢得不好,足球分析也几乎没有发展。如果足球分析发展的好的话,中国电视机产量与国足比赛之间也会有符合泊松分布的统计结果的。
&&&&不过,因为目前的足球分析学都是基于事后的数据统计来进行,足球分析学所能用来预测、干预比赛进程的作用还有颇多局限。绿茵场上跑动的22个人和一个球,可能需要更为强大的计算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排除比赛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不少砝码。数据采集手段的更新、分析能力的提升、算法的进步,都预示着更大变革的到来。如果将来出了场上的数据采集,再把现场观众的互动反应纳入数据采集的范畴,那么一个更为精彩的足球世界和人性研究也就可期了。
&&&&数学手段的进步,可能会招致不少批评和担忧,比如一切都量化之后,比赛还有什么精彩可看?要知道,分析足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这项运动本身,更主要的是能够更好的改变这个世界。比如能否应用足球分析的成果用于社会治理或者用于教育改善。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算法精准,对比赛结果的可控性增大,还是要看,看人的拼搏,球的精彩,以及体会那种心脏放空的快感,人是需要热血的。
数据无法抵达真相,但逼近,就够了
& & 职业体育里,总有两种论争。
&&&&A.目见才是真谛。
&&&&B.数据才是一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篮主教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