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独立vs圣洛伦索是怎样独立发展核能的

治理污染的阿根廷首都--《世界知识》1981年11期
治理污染的阿根廷首都
【摘要】:正 “布宜诺斯艾利斯”是西班牙语“空气清新”之意。这个城布已有400多年历史。1535年,西班牙人佩德罗·德门多萨率领船队来到拉普拉塔河南岸,发现河岸上绿草如茵、景色宜人、空气新鲜。于是,他们就以“空气清新女神”命名该城。布宜诺斯艾利斯经过几百年的建设,市容已有很大变化。现在,不仅西班牙、意大利风格的古代建筑星散错落在市区,而且现代化的建筑群鳞次栉比,颇为壮观;市内“七月九日大街”宽130米,可容数十辆汽车并行,一幢幢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素有“南美巴黎”之称的布城已成为拉美第二大城市。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志基;张博韬;;[J];山东人大工作;2011年05期
杨燕;;[J];华人时刊;2011年06期
;[J];晚霞;2011年16期
欧阳晨雨;;[J];民主与法制;2011年11期
侯金亮;;[J];廉政瞭望;2011年07期
刘芳;;[J];民主与法制;2011年11期
;[J];大江周刊(生活);2011年07期
胡浩;;[J];青年博览;2011年15期
;[J];黄金时代;2010年03期
;[J];瞭望;2010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由力;;[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潘芳;;[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张世轶;;[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孙若彦;;[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牛海彬;;[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苏振兴;;[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徐世澄;;[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张森根;;[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方旭飞;;[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夏立安;;[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范剑青;[N];人民日报;2003年
李晶晶;[N];人民法院报;2005年
新华社记者
沈安;[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沈安;[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沈安;[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本报驻阿根廷记者 范剑青;[N];人民日报;2003年
范剑青;[N];人民日报;2007年
时寒冰;[N];华夏时报;2001年
李志明;[N];人民日报;2001年
记者 沈安、罗辉;[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霄;[D];复旦大学;2004年
朱鸿博;[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凰;[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王培杰;[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陈喜文;[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张建;[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2008年
郭海涛;[D];吉林大学;2008年
阎博;[D];暨南大学;2008年
李妍;[D];外交学院;2008年
周四丁;[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核能的发展及前景
核能的发展及前景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2007级
摘要:文章浅谈了一下世界能源危机,阐明核能发展的必要性,论述了核能的发展历程,论证了核能是一种安全清洁的能源,最后展望了核能的前景。
关键词:核能 发展 安全 前景
我写这篇文章,最早的感触来字2006年的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20周年的电视纪念节目。核能的威力让人震惊,安全是利用核能的前提。当源危机成为核能发展的必要条件,核能注定主导未来。
一、核能发展的背景
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竞相发展节能技术,但是人类目前可利用的能源资源毕竟有限,主要能源将在未来几十年至100多年的时间内枯竭。今后几十年里,世界各国为争夺石油资源将不可避免发生国家间的冲突乃至战争,最近的伊拉克战争就是争夺石油资源最好的例子。同时传统能源还会带来环境问题,如温室气体的增加可引起气候变化等。而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核燃料埋藏处理等终究会给人带来隐患。[1]
据最近几十年对能源的需求量和人口增长速度的分析可知,世界对能源的总需求量约15~20a增加一倍。到21世纪中期地球上对能源的需求水平至少需10的14次幂W。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
以及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使得核能利用备受关注。在欧美发达国家,核电站及其他核设施的相继退役,
既给反对核能找到了借口,
也给核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如果核废物能够适当处理的话。[2][3]
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国竟然占了有八个,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这十个城市的名单分别为:贵阳、重庆、太原、兰州、米兰、淄博、北京、广州、墨西哥、济南。核能作为一种安全、可靠、清洁、经济的能源,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首选,也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趋势。[4]
二、核能的发展历程
从1932年发现中子到1939年发现裂变,结果经历了七年之久才把巨大的裂变能从铀核中解放出来。它同已知的只有几个电子伏的化学能相比要大几百万倍,而同一般的核反应能相比也要大十倍左右。科学家们为了能很好利用它,就需要设法找到产生这种巨大能量的根源。
早在发现放射性和放射性核素的初期,人们从贝克勒尔和皮埃尔·居里曾经被镭射线烧伤过皮肤的现象中觉察到,各种射线的确具有很大能量。例如,铀原子核衰变能量要比碳原子化合时所释放的能量大两百万倍。而人类对各种化学能的应用早就开始了,但对放射能的实际应用却迟迟不得实现。这是由于这些放射能的释放过程非常缓慢,也就是说这些天然放射性核素哀变时的能量释放率太小,故没有开发应用的价值。即使这样,科学家们还是对放射能的来源问题很感兴趣。从唯物主义者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论观点出发,各种能量都不能凭空臆造或无中生有,它只能隐藏在物质之中。
当时人们已知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因此很自然地认为放射能是存在于原子内部。那是在1903年,当卢瑟福研究了α射线的能量后曾经指出:“这些需要加以思考的事实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即潜藏在原子里面的能量必是巨大无比的”。所以至今人们仍把放射能叫做“原子能”。
然而,随着核科学的不断发展,在1911年,卢瑟福又发现了原子中存在着某一核心部分,即找到了原子核。并从它的特性中知道,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原子核上。这样,人们就认为原子核中储藏着巨大能量的说法更能反映客观实际。而放射能实际上也就是由于原子核自身发生变化时所释放出的能量。另外,原子能的提法又很容易和化学能相混混淆,所以把放射能称之为“核能”更符合实际情况。
核能的发展
原子模型已经开始趋于完善,在此基础上,核物理有了很大的发展。1934年,意大利科学家恩里科·费米发现了中子的核嬗变,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思曼发现中子会诱发核的裂变,而且某些元素在受到慢中子的轰击时会引起比快中子更强的反应。这几个发现与玻尔的液滴模型一起,构成了核能开发的理论起点。由于纳粹德国的侵略,许多优秀的科学家来到了美国。1939年玻尔在美国举行了一次演讲,在演讲中,他介绍了哈恩的铀裂变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中子轰击铀原子,并使之裂变为更轻的物质,同时在很短时间内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这之后,听众之一的费米随即开始着手展开核能的开发实验。1942年,费米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堆,并使反应堆发生了可控的链式反应。这是核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随后,便是众所周知的曼哈顿工程以及对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
从相对论开始,核能的开发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其中的艰难,一度使玻尔和爱因斯坦这样的顶尖科学都对核能的开发感到绝望。然而人类的聪明才智终于突破了重重障碍,使核能的利用成为可能。
1954年苏俄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核能电厂
1956年英国及法国开始运作核能电厂
1957年美国核能电厂开始运作
1961年德国核能电厂开始运作
1962年加拿大、比利时核能电厂开始运作
1963年意大利、日本等核能电厂开始运作
1977年中国、韩国等核能电厂开始运作[5]
目前世界上共有441座核电站投入运营,27座正在兴建中,还有151座正在立项和可行性研究阶段。拥有核电站的国家逐年增多,除前苏联、美、英、法等国外,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建成了一批核电站。[6]
核能是洁净安全的能源
日和8月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长崎扔下了两颗原子弹,造成数十万人员死伤。原子弹产生的冲击波、光辐射、贯穿辐射、放射性污染、电磁脉冲给当地居民和环境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至今,人们还是“谈核色变”,核恐怖的心理还难以完全抹净。因而有人担心,核电反应堆会不会出现原子弹那样的爆炸呢?绝对不会。因为核电反应堆与原子弹的设计思想、构造和部件是完全不同的。原子弹是一种不可控的链式裂变反应装置,它需要高浓度裂变物质(93%以上的铀—235或钚—239),由复杂精密的引爆系统点火,引爆前裂变物质都分散布置在炸弹外层,弹内没有任何吸收中子的物质,只有在引爆装置点火起爆后,外层裂变物质才被迅速地压缩到中心,立刻形成不可控制的链式裂变反应,巨大的核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不到几个微秒)释放出来,又无法带走,因此,就发生了不可控制的核爆炸。而核电站反应堆是一个可控制的裂变反应装置,且一般采用铀——235.含量只有2%~5%左右的低浓铀裂变物质作燃料,分散布置在反应堆内,即使在最严重事故情况下,也不会发生核爆炸。核电不仅是一种高密度的优质能源;还可减少交通运输方面的压力(一座100万千瓦核电厂,一年所烧的燃料只有20~30吨核燃料,而一座100万千瓦的煤电厂,一年要烧掉200~300万吨煤)。
核电厂采用了纵深防御的原则,设置了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泄的几道屏障,确保杜绝或减少核辐射。
目前,国外一座100万千瓦核电站,一年卸出的核燃料约25吨,其中主要是铀和钚等重金属。经过后处理,提出其中的铀和钚以后,就减少到10吨。由于它们会衰变成别的元素,因而它们的毒性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实际上,由于核燃料在反应堆内外的整个循环过程中,都采取了严密的隔离措施,因而它的毒性对环境的实际影响,从开始就比燃煤电厂小得多。在正常运行中排放出来的稀有气体和微量放射性物质,使附近居民受到的辐照剂量每年只有0.018毫希。而一座相同功率的燃煤发电厂,通过烟囱排放的烟灰中仅镭、钍等放射性元素,使附近居民受到的辐照剂量每年接近0.048毫希:为核电站影响的2.7倍。即使在事故情况下,核电站的放射性污染也是很小的,对周围居民不会有很大影响。相反,燃煤发电厂在一般情况下,每年还要向大气环境排出几万吨二氧化硫、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及几百千克苯并芘强致癌物质。现以100万千瓦的核电站和100万千瓦的火电厂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比较(见附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10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厂对环境的污染比相同功率的核电站对环境的污染大得多。燃煤电厂不仅产生许多的炉渣(一座100万千瓦的煤电厂,每年要排出20多万吨炉渣)和大量废气,排出的炉渣和烟气中还含有约400吨重金原(如铅、砷、镉、汞等)和少量放射性物质(如铀、钍、镭等)。燃煤电厂比正常运行的核电站所产生的辐照剂量高;产生酸雨也是燃烧煤放出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所造成的;烧煤电厂还放出大量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将使全球气温上升,全球气温变暖,可能引发热浪、干旱、洪涝和暴风雨等自然灾害。1997年,日本京都召开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国际会议,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要求工业发达国家在年把温室气体平均排放量比1990年各自减少6%~8%。环保的巨大压力,使人们非常关注清洁的能源——核电。法国1980年到1986年间核电总发电量增加46%,而排放的硫氧化物都减少了56%,氮氧化物减少了9%,尘埃减少了36%,大气质量有明显改善。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规定,广大居发允许从核工业区接受的最大个人剂量为5毫希/年,平均个人剂量为1.7毫希/年,而核电站的设计指标是边界居民发的限制剂量不超过0.05毫希/年。我国国家核安全法规要求核电站在正常运行工况下对周围居民产生的年辐射剂量不得超过0.25毫希/年。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放射性三废处理和辐照防护,严格按照国际和国家放射性防护标准进行设计。电站建成后,对附近居发的放射性剂量小于0.01毫希/年,远低于国际及国家标准。这说明核电站的放射性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它比常看电视接受的放射性剂量还小。从以上大量数据说明,核电是一种非常清洁的能源。[7]
虽说,核能是一种非常洁净的能源,但是,核废料的危害还是相当大的。未来核废料处理任务是相当重的。目前,核废料的处理一般分海洋处理和陆地处理两种方法。多数国家采取的是海洋处理方法,即将核废料桶投入到选定的海域4000m以下的海底去。实验证明,这些核废料桶即使投到6000m以下的海底也不会破裂、泄漏。就是万一铁桶在海底坏裂了,它逸射到海面上来的剂量也只有人体允许摄入量(每年5毫希/年)的一千万分之一,一般不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而且,为了保证安全处理,各国在投放时还要受到国际监督。陆地核废料处理有其相对合理的一面。低放射性废料埋藏在浅层地表中,高放射性废料则埋藏在几千米以下的深层地壳中,一般都不存在污染的危险。而且,陆地埋藏的核废料中,有些并不适于海洋处理,而一旦需要,陆地埋藏的废料还可以回收。随着全球核电站的数量不断增加,核废料对自然环境的威胁越来越大。如何安全永久地处理核废料将是全球科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8]
三、切尔诺贝利事故及其启示
在人类发展核能源的历程中,给人们创痛最深的便是日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了。
据俄罗斯媒体为纪念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周年而发表的一些文章报道,当年发生事故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地区曾有5.2万居民被有组织地撤离或独自迁往别处;如今仍有180万俄罗斯人生活在受到了放射性污染的地区;在核事故发生时及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先后参加了消除核事故后果的人员(包括国防部、内务部、紧急情况部、卫生部及其他有关部委系统所属的乌克兰、俄罗斯等前苏联许多加盟共和国的军警、消防、医护等各类有关人员),共达20余万人。由于受到切尔诺贝利核污染而不治身亡者年年出现。在莫斯科著名的米京斯基公墓专门为已牺牲的消除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果的参加者们修建了一座十分醒目的纪念碑。如今仍然幸存的一些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受害者不少已成为残疾人。据媒体报道,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虽然都已列为社保救援对象,但能兑现各项医保、福利待遇的只占总数的30%~40%;至日俄罗斯全国在这方面欠帐资金总额超过10亿卢布。姑且不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的4号核反应堆如何长久保障平安,偌大一片地区的
环境污染问题如何彻底治理,仅从众多核事故受害者的善后处理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消除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灾难性后果真是谈何容易,的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9]
切尔诺贝利事故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欧国家都加强了对反应堆安全的关注。(美国1979年的三里岛核事故已对西方的反应堆设计和操作程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三里岛事故中,虽然反应堆受到损坏,但并未造成放射性泄漏,也未发生人员伤亡事件。)尽管西方国家对前苏联反应堆设计的安全性没有抱任何幻想,但是从切尔诺贝利事故中汲取的某些教训同样也可适用于西方的反应堆。事故发生后,前苏联设计的所有反应堆的安全性都得到了大幅改进,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东西方之间的交流的不断增加,东欧国家的安全文化得到了不断增强。此外,东欧国家还投入巨资来改进反应堆的安全性。
目前,所有RBMK反应堆的设计缺陷都已得到了弥补。在最初的设计中,如果发生冷却水丧失或转变为蒸汽的事故,堆芯中的核链式反应和输出功率就会不断上升。这就是导致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所有RBMK反应堆目前都已得到了改进:改进了控制棒,添加了中子吸收剂,将铀-235的丰度从1.8%提高到2.4%,反应堆堆芯在低功率情况下能够更稳定地运行,反应堆自动停堆装置目前能够更迅速地发挥作用,其他安全设备也得到了改进。
德国核安全机构的一份报告表示,目前不可能会重现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10]
四、核能主导未来
近年来,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形势预测,由于能源资源缺乏和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的威胁,加上核动力所具有的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明显优势,将使核电事业蓬勃发展。核能作为先进能源的一种,必将在满足未来能源的需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5]
由于核能发电具有经济性、安全性、无污染性三大优势,核能发电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就我国而言,目前我国的核电仅占全国能源总量的2%,为配合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中国首先要发展的就是核电。我国核电发展的最新目标是:到2010年在运行核电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2020年前要新建核电站31座,在运行核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在建核电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达到这一目标将意味着,国家今后每年需新开工建设两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需要总投资5000多亿元。
印度的投资计划也同样令人惊叹。由于能源匮乏,世界上人口第二众多的印度实施了核电振兴计划,目前有至少8台机组正在兴建中,这将使该国的核电装机容量从目前的250万千瓦达到2012年的760万千瓦,目标是在2020年再建31座核电厂,使核电装机容量从不足3000兆瓦增加为2万兆瓦,其中多数将建在重工业集中的西部地区。如果实现这一目标,印度届时的电力供给中将有15%是来自核电。2006年3月,印度与美国签署民用核能协议,由后者提供核技术和燃料,条件是印度同意它的14座核反应堆接受国际核查。[6]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核能存在的隐患将会越来越少,核能会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核能注定主导未来。
参考文献:
[1]刘义文 《日不落嫩能源梦想》 《科技潮》
7,14~15,2004
[2]刘成安 《能源的需求与核能的未来》
《核科学与工程》 27,2,106~112,2007
[3]周胜,王革华 《国际核能发展态势》
《科技导报》 24,06,15~17,2006&
[4]《发展核能源优势我独有》 《决策咨询通讯》
11,02,59,2000
[5]张雪松 张成恩 《我国核电发展前景》
1,2、3,39~42,2005
[6]《核能主导未来》
《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 24,10~15,2007
[7]周全之 《核能:安全、清洁的能源》
《大众用电》 10,25~26,2005
[8]屈伟平 《核废料处置,关系人类安全》
《安全》 02,24~26,2008
[9]孟正夫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周年祭》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03,61~63,2007
[10]伍浩松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国外核新闻》 04,27~32,200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的位置: &
阿根廷核能发展概况
优质期刊推荐阿根廷贪污腐败的下场--《时代潮》2002年05期
阿根廷贪污腐败的下场
【摘要】:正 阿根廷弄到今日地步,和政府的腐败无能有莫大的关系。当年深受美国喜爱的梅内姆总统,喜欢开红色的法拉利跑车,也喜欢和美女鬼混。这种喜爱美女和跑车的花花公子,当然也就牵涉了一大堆的贪污案子,那些贪官污吏使现任总统有机可乘。他竞选的口号就是肃贪,没料到的是新总统的政府照样贪污横行。有位经济部长在首都郊外的豪宅,有五千个人带了锅子来敲打,这些人来自阿根廷的各个阶层,经济部长只好下台。在这以前,阿根廷很多大城市发生穷人暴动。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要有一个不贪污的政府,必须要能生产高附加价值的产品。阿根廷无论在军人执政或是民主政府时,都一直贪污不断,这其实是最大的问题。
【分类号】:D778.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志基;张博韬;;[J];山东人大工作;2011年05期
杨燕;;[J];华人时刊;2011年06期
;[J];晚霞;2011年16期
欧阳晨雨;;[J];民主与法制;2011年11期
方骏;;[J];领导文萃;2011年15期
侯金亮;;[J];廉政瞭望;2011年07期
刘芳;;[J];民主与法制;2011年11期
雷贤辉;;[J];黄金时代;2007年07期
;[J];大江周刊(生活);2011年07期
胡浩;;[J];青年博览;2011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由力;;[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潘芳;;[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张世轶;;[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孙凌齐;;[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孙若彦;;[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牛海彬;;[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苏振兴;;[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徐世澄;;[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张森根;;[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方旭飞;;[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范剑青;[N];人民日报;2003年
李晶晶;[N];人民法院报;2005年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N];光明日报;2010年
新华社记者
沈安;[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沈安;[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沈安;[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本报驻阿根廷记者 范剑青;[N];人民日报;2003年
范剑青;[N];人民日报;2007年
陈晓声;[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年
时寒冰;[N];华夏时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霄;[D];复旦大学;2004年
朱鸿博;[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强;[D];山西大学;2010年
马莺;[D];苏州大学;2007年
黄凰;[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王培杰;[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陈喜文;[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张建;[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2008年
田道伟;[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郭海涛;[D];吉林大学;2008年
阎博;[D];暨南大学;2008年
谢明航;[D];四川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阿根廷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易人
【摘要】:正 【欧 洲核学会 《核新闻网》报道】新任命的阿根廷国家原子能委员会(CNEA)主席EduardoFrancisco Santos 2月10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总统官邸宣誓就职。
【关键词】:
原子能委员会
布宜诺斯艾利斯
放射性废物
职业外交官
核电站运行
【分类号】:D778.3【正文快照】:
· 【欧 :洲核学会 。《核新闻网》报道】 新任命的阿根廷国家原子能委员会(CNEA)主席EduardoFrancisco Santos 2月10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总统官邸宣誓就职。 Francisco先生现年52岁,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是CNEA的高级检查员,专长于燃料浓缩技术,他曾是皮尔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阿根廷总统任命阿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汤文; 阿根廷是怎样独立发展核能的?&&&&章叶; 阿根廷卸任总统取消对印、巴核贸易的禁令
当选总统主张建立独立的核燃料循环体系&&&&叶文; 阿根廷总统阿方辛呼吁: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秩序&&&&鞠庆东 阿根廷外长与美国务卿签署核能协定&&&&哈琳 “醉翁之意不在酒”——美国给予阿根廷“非北约军事盟友”地位&&&&孙岩峰; 阿根廷饥民抢食死马&&&&张楠 英阿马岛之争,重燃战火的可能性很小&&&&黄永忠; 吻谁不是吻&&&&马光; 阿根廷的“沉睡巨人”&&&&张守平; 小议阿根廷民众主义的激进性&&&&由力; 现代化视野中的阿根廷早期民众主义&&&&潘芳; 战后初期美国对阿根廷政策与伊迪-米兰达协定&&&&张世轶; 评卡洛斯·埃斯库德的外围现实主义理论&&&&孙若彦; 中国在拉美的新外交&&&&牛海彬; 拉丁美洲:左派崛起与左派政府的变革&&&&苏振兴; 拉美左派的崛起是拉美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徐世澄; 走进一个真实的拉丁美洲&&&&张森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拉美社会运动&&&&方旭飞; 拉丁美洲政治司法化现象剖析(草稿)&&&&夏立安; 阿根廷总统府玫瑰宫&&&&尹晓通 阿根廷第一夫人当选总统&&&&范剑青 黄小晶会见阿根廷米西奥内斯省省长&&&&记者  潘绣文 阿根廷副总统会见曹刚川&&&& 曾庆红会见阿根廷外长塔亚纳&&&&记者 李诗佳 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合作&&&&宋洁云?冯俊扬 阿根廷前总统梅内姆再次面临牢狱之灾&&&&孙宇 阿根廷:新税制引发社会动荡&&&&范剑青 农业危机考验阿根廷政治和经济&&&&本报驻布宜诺斯艾利斯记者
宋洁云?冯俊扬 阿根廷临时政府只上两天班&&&&记者
苏津 阿根廷危机的国际关系分析&&&&何霄 冷战后美国的拉丁美洲政策&&&&朱鸿博 战后拉美三类左派政党影响力的比较分析&&&&黄凰 冷战后拉美左翼政党的新调整及其对拉美政治发展的影响&&&&王培杰 试论冷战后新型中拉关系的发展&&&&陈喜文 地区主义与拉丁美洲一体化&&&&张建 后冷战时代美国与巴西关系研究&&&&郭海涛 新世纪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演进中的美国因素探析&&&&阎博 论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李妍 中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变的财政分析&&&&周四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根廷独立足球俱乐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