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外肌麻痹怎么治疗肉麻辟是怎样得的有办法治吗

跪求重症肌无力治疗方法,医院和医生.
天涯上的网友,谁知道哪里有很好治疗此病的,有电话最好,小弟在此跪谢了. 患者:女,37岁.
08-07-29 &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主要是调节免疫力,扶正祛邪,调补脾肾,我处是重症肌无力专业研究单位,有国家级名老中医坐诊,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取得显著疗效,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治疗初期可免费提供三个月的科研药品,详询QQ请注明重症肌无力验证消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问诊单 男女? 属相?患病时期所在省份?填写:患病期间和平时以下问题症状                                          主诉病状?附带问诊:胖瘦?脉沉?   脉浮?恶冷?   恶风?     皮肤有汗或湿润?   口渴?   喜热饮还是冷饮? 肩颈背的感觉?舌苔?口苦?   咽干?     目眩?     两肋胀疼?大便成形或干结?    小便多或少?      嗝逆反胃?      饭后小腹胀满?失眠?   手脚怕冷?蛔虫史?身体任何地方痉挛史?抑郁个性? 暴躁脾气?(女)例假按期?白带?妇科其他病症状?小叶?是否在孕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重症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类疾病的特点之一就是病程呈慢性迁延性,缓解与恶化交替,大多数病人经过治疗可以达到临床痊愈(即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和正常人一样能正常生活、学习、工作,并停止一切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药物)。有的患者可有一个长时间的缓解期,但本病患者往往由于精神创伤、全身各种感染、过度劳累、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紊乱、妇女月经期等等多种因素而复发或加重病情,因此,重症肌无力症状的反复性成为本病的特点。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了解引发症状反复的诱因,才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积极治疗,从而避免或减少重症肌无力症状的反复。症状通常晨轻晚重,亦可多变。病程迁延,可自发减轻缓解。感冒、情绪激动、过劳、月经来潮、使用麻醉、镇痛、镇静药物、分娩、手术等常使病情复发或加重。过度悲伤、生气、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妊娠或分娩等都可加重肌无力症状。某些抗生素、如粘菌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均有加重肌无力之作用,应当注意。若因感染或用药不当等引起全身肌无力、吞咽困难、喝水呛咳或伴胸闷、气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和诊治。1.药物治疗:(1)抗胆碱脂酶类药物:如口服吡啶斯的明,溴化新斯的明。(2)极化液加新斯的明0.5-2.0mg,地塞米松5-15mg静滴1次/日,10-12次为一疗程。(3)免疫抑制剂:根据免疫功能情况分别应用:如①口服强的松。②静滴环磷酰胺。③硫唑嘌呤。2.胸腺治疗:可考虑胸腺切除术,或钴60作放射源行胸腺放射治疗。3.血液疗法:有条件时可使用血浆替换疗法。现代医学的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肌肉萎缩、肌无力、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病、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症、癔病性瘫痪和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遗症等,均属于“痿证”的范围,“痿证”是肢体筋脉弛缓软弱废用的病证。痿证是指筋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不用的一类疾患。临床上以两足痿软、不能随意运动者较多见,故有“痿辟”之称。由运动神经元病、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外来损伤、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多种原因均可引起肌无力、肌肉萎缩等。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中医痿症,其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先天禀赋不足,精亏血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肌肉无以营养导致肌营养不良、肌肉萎缩、肌无力。治疗该病以脾、肾为根本,肝主筋,主人身运动,且肝肾同源,故以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生肌起痿,强筋壮骨为主要治则,采用人参、黄芪、全虫、龟板、当归等数几十种名贵中草药,研究出强肌康痿系列方剂,经长期临床实践证实,该药可使萎缩、无力的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康复,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变形,疗效理想。无论是在《内经》、《类经》、《素问˙痿论》还是《景岳全书》等等著名医书内,众名医家一直论证“痿证”的主要病因是由于外来损伤或者患者禀受父母之肾气不足,导致患者精气不足、肝肾亏损(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虚致精血亏损,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而废);后天失养、脾气虚弱而致病。而腰为肾之府,先天肾之精气不足,不能荣养腰府。故患者见腰背无力;肾精不足可累及肝阴之虚,肝肾阴亏,不能濡润筋脉而出现肢体、肌肉无力;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及肌肉,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化生气血,则酿生痰浊,从而导致各种肌无力症状。多种肌无力症状形成恶性循环,久病不愈,日渐气血衰败,五脏俱亡,最后阴阳衰败导致死亡。故主要治则:益气健脾、补肾养肝。根据“痿症”的这一论证,专家组历经多年潜心钻研治疗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运动神经元病等痿证的不同的方案,并把每一套方案科学地运用于临床,反复比较,终于研究出治疗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运动神经元症等“痿症”的纯中药系列方剂。该疗法以滋肝补肾、强壮筋骨、祛风通络、养心益气、濡养生肌为治疗原则,并选用30多位名贵中草药,研究出“强肌康萎缩方剂”,它可以调节AchR,化解沉积物,抑制抗AchR抗体的产生,调整免疫功能,改善痿证患者的症状,如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眼睑下垂、复视斜视、言语不利、行走困难易跌等症状,使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专家组参阅了祖国中医典籍刻苦探索研究并吸取了国内外专家的经验和教训,制定出了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等痿证辩证论治的最佳治疗方案。筛选出30多味名贵物特效中草药,研究出治疗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肌肉萎缩、运动神经元病等病症的方剂强肌康痿系列方剂。该方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滋补肝肾,开窍醒神,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使患者得到早日康复。专家经多年探索和研究的纯中药&强肌康痿&系列方剂,分别治疗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肌营养不良、运动神经元病等病症,已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和患者良好反馈,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并发病症、治疗的反馈情况等,可加处方中药,水煎后配主药一起服用;治疗期间根据疗效和患者病情再调整处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l、眼肌型:有4种症状,在此写得较详细。①上睑下垂:正常小儿童可露出桂圆核般的角膜(黑眼珠),老人则可以仅露一线,故怎样算是正常或不正常或上睑下垂,就很不简单。眼睑之睁闭并非像蛤蚌般的上下各半,而是上睑如竹帘般的提起与放下,下睑是基本不动的;正常人自然睁眼时,上睑缘约齐角膜上缘下2毫米,即约角膜上缘与瞳孔上缘间之一半光景,很少数正常人与部分老人的上睑缘可以约齐瞳孔上缘,部分幼小儿童之上睑缘可约近角膜上缘。肌无力患者发生睑下垂,各人程度不一,大多是略遮瞳孔或至瞳孔一半,较重者到瞳孔下缘或更下一些,但极少会全闭,由于看物不便,往往呈“抬头仰面下视”姿态,并皱额举眉以减少视线被遮,且往往有上睑重坠之感觉。部分正常老人因额部及上睑皮肤松弛而稍下垂,故不自觉地举眉以减少上睑下垂,这不算疾病(其他年龄也可能有),也有确是睑下垂的,须区别。眼别方面,肌无力之睑下垂,很少数是单眼,极大多数是双眼,一轻一重或二眼一致;少数人可先是一眼睁不大,数周后却调换于另眼,有如跷跷板,也可以在数月间左右眼调换数次,这是肌无力发病早期之特征,其他病之上睑下垂不会如此。个别病员单眼上睑下垂而另眼睁得特大,上睑缘齐角膜上缘或微露巩膜(眼白),似乎上睑短缩,眼转动有障碍,若睁得特大之眼并不向前突出(可用眼球突出计来量毫米数),也无眶内肿瘤之可能者,作者体会此当系二眼之肌无力,治疗渐愈时则睑下垂者睁大,特大者下降,眼球转动亦复正常,为何如此尚待探索,后面相片页有男孩及女青年。肌无力患者之上睑下垂在早晨刚醒后一刻钟或半小时内可稍好转,早轻晚重,此也是这病之特征(因睡眠休息后提上睑肌可减少疲劳),患者在固定地注视一物体时上睑下垂也可稍加重。极个别可伴见眼睑闭合不全.此种上睑下垂不适应用手术治疗。上睑皮肤松弛:部分老人肌肉渐瘦削,致面部皮肤松弛起皱纹,有的则上脸皮肤松弛下垂而超过了上睑缘(外层超过内层),而部分正常老人的上睑缘原就可以齐到瞳孔上缘.以致略遮视线,好像上睑轻度下垂而呈病态,须鉴别;不是老人也可能发生这现象,衡量上睑下垂须以上睑的内层上睑缘为标准,上睑皮肤过于松弛者可手术。②眼球转动障碍:每个眼球外壳附着了六条眼外肌肌腱,管理它的各方向灵活转动及双眼转动之平行与协调,约三分之二肌无力患者可伴转动障碍,程度不一,作者写病卡时分为轻——中——重度的转动障碍,更重的则眼球基本固定与固定,则必是双眼;个别严重者并可两眼球稍向前突出,原因未明,但并非伴甲状腺机能亢进,眼眶内也无肿瘤,须仔细区别。③斜视:眼球转动障碍可伴见斜视,也可不斜,肌无力患者多半不斜,很少数是轻度单眼外斜,双眼更少,个别是一眼正位而另眼向外上方或内下方偏斜,双眼角膜下缘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若在幼儿时发病的,则外上方之斜眼视线被上睑遮住,影响视力发育而后来可成弱视(视力减弱),其他斜视日久后也可能弱视。④复视:看一物成二物,称为复视,致眼花缭乱而不便,是由于斜视或眼转动障碍而发生,双眼的物像不能在脑内融合成一个像。部分肌无力患者可伴复视,由于向某一方向倾侧时可减少复视程度,患者多可侧头看物。双眼球固定或上睑遮住一个瞳孔者不会复视,著治疗好转而一个眼球开始转动或眼可稍睁大时则复视出现,使病员误认为病情加重,实际却是好转,复视往往须治疗后期才可能好。但是,如肌无力治愈后,重新出现复视,则可能是肌无力复发之预兆。以下3个类型基本都伴眼型症状,但极少数可无。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您好!起居有常,首先要按排好一日生活秩序,按时睡眠,按时起床,不要熬夜,要劳逸给合。
   避风寒、防感冒,肌无力患者抵抗力较差,伤风感冒不仅会促使疾病复发或加重,还会进一步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饮食要有节,痿证的病机与脾气亏虚关系密切,故调节饮食更为严重,不能过饥或过饱,在有规律,有节度同时各种营养要调配恰当,不能偏食。
   注意适量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但不能运动过量,特别是重症肌无力病人运动过量会加重症状,所以病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些有助于恢复健康的运动。病情较重的病人或长期期卧床不起的病人,应给予适当的按摩防止褥疮的产生。
   在治疗上病人应有良好的心态与康复的信心。鼓励病人和病人本身应该有积极乐观的治疗信心,减少病人的心里负担,避免精神剌激和过度脑力(体力)劳累。
   注意各种感染,生活保持有规律,饮食方面应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如:鸡、鸭、鱼、瘦肉、蛋类、豆制品及新鲜蔬菜水果,营养搭配对病人来讲非常重要。同时应该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
   忌食:生、冷、辛、辣性食物以及烟酒等刺激。服药其间禁食绿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我家附近有护目亭的加盟店,听他们说护目亭是采用眼内光学焦点调整法,是不是真有这么一说?
答案长度必须超过10个字,请勿发布无效或违法言论。
(共有1个回答)
这个是真的,“眼内光学焦点调整法”对近视有近效快捷、远效稳固的特点。其近效快捷,是由于大部分青少年近视患者是由于睫状肌或眼外肌过度疲劳、紧张引起的近视,所以使用本训练法可很快使这些肌肉得到松弛,从而促使视力提高,一般大都在几次训练后视力可以提高1--3行。从临床看有80%以上都能在1次见效,但仍然有一部分人不能得到提高,这首先要考虑是否是生理性近视或病理性近视,亦有一部分是眼外肌群痉挛过度而形成肌肉萎缩照成的近视,这些都可能影响到近效,也影响远效。远效稳固,经过“光学调焦眼正视化训练”后视力恢复正常,只要注意用眼卫生。大多数近视患者都能达到长期稳定目的,也有5--7%的人出现反复,视力再度下降,但都不会恢复到训练前的程度,而且这部分都有用眼过度疲劳的原因,这时坚持训练一段时间,视力仍然能恢复的很快。所以视力恢复后,注意用眼卫生是防止近视再度复发的重要因素,一般近视治愈后应考虑再坚持训练加以巩固,每周可训练一次一缓解视疲劳,予以巩固训练成果。更科学:实践证明眼球的发育过程是一种主动的对焦的过程,正视化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光学调焦眼正视化训练”突破了传统的穴位、药物、仪器等被动调节治疗法提升视力幅度小、反弹快的弊病;并且充分利用孩子生长发育的特点,采用调动孩子眼部各屈光间质的主动治疗,是孩子的视力提升快、幅度大、效果持久。 更专业:依照孩子近视成因、视力水平、戴镜度数和时间、年龄、身体素质等状况,制定训练方案,全过程实施个性化治疗,建立治疗档案。更有效:采用多步骤、多组合的综合治疗,全面恢复睫状肌、晶体弹性及视神经细胞兴奋性,控制眼轴长度的变化,建立正常的眼脑通路及各屈光间质的协调性。更安全:本方案基于全新的视光学原理,用纯物理和光学的方法,不用药、不手术、无痛苦、安全可靠;见效快,专业科学,患儿依从性很好。
是不是真的不是靠专利来验证了, 但是如果他说了有专利,却没有专利号,单位本身又没有申请其他专利,就证明有极大可能没有专利,说专利只是一种营销手段而已,那你就要注
护目亭是以训练的方法来提升视力,效果当然可以的肯定的。护目亭康复oa系统全天16小时在线为加盟商当场解决疑难杂症。用片方案。护目亭所做的每一步都是让加盟商获利,
是不是假的不知道,只是知道他的设备基本上是和护目亭一样的,但是他的加盟费比护目亭贵很多,加盟商也没有护目亭多。效果的话,应该没有护目亭好吧,要不然为什么只有这么
建议您去了解护目亭,护目亭的效果真实可靠,不会像一些公司,连公司名字都没有就敢招商。护目亭oa系统为所有加盟商技术保驾护航。
老实说,护目亭就品牌推广这块不怎么样,听他们经理说,做视力康复行业赚良心钱,不能夸大宣传,用效果说话,赚认识我们的钱,其实想想也是,品牌影响力再大,比不了地区医
如果你不想配眼镜,那我就给你个好地方
株洲护目亭视力连锁公司他们是物理治疗近视的,像你的近视他们是完全可以把它治好的,你也不用戴眼镜了,。
两家都是采用物理治疗近视的,治疗原理也一样的,好像都没什么区别,具体怎样你得自己去了解,但我只知道他们的加盟费却相差很大,目明尔来的比护目亭高很多,治疗原理都差
一般通过激光近视手术或者配镜矫正视力。目前并没有有效的治疗真性近视的技术设备或者药物。一般声称可以治疗近视的基本都是治疗假性近视。假性近视是由于睫状肌痉挛引起的
明显是护目亭、这两技术设备一样,护目亭便宜,
弱视治疗加盟,弱视矫正加盟首选护目亭视光视力科技有限公司。 株洲护目亭视光视力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为全国亿万青少年儿童提供视力矫正康复服务的专业性全国连锁机
大家都关注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代谢及遗传性疾病与基因
遗传及代谢性疾病 与基因陆东东日 遗传性疾病 1902年,Garrod对尿黑酸尿症的开拓性的研 究开辟了生化遗传学这一领域,并提出了先 天代谢缺陷(inborn errors metabolism) 这一概念。 1941年,Beadle和Tatum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 的概念,明确了机体的所有生化过程都是在遗 传控制下进行的,每个生化反应受控于一个特 定的基因,一个基因突变只改变细胞的某一步 生化反应的能力,从而确立了生化遗传学这一 领域. 1949年,Pauling等通过对镰状细胞贫血的研 究,提出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的概念. 遗传病的概念广义的概念: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改 变所导致的疾病。遗传物质包括染色体 和染色体上的基因或DNA。 狭义的概念:遗传病是指生殖细胞或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 疾病。这也是传统观念的遗传病。 1.遗传病不等于先天性疾病虽然许多遗传病表现为先天性,但先天性 疾病不一定都是遗传病。例如妊娠前三个月 感染了风疹病毒,可引起先心病。遗传病不一定都表现为先天性,如遗传性 舞蹈病,AD病, 40岁以后发病,说明致病基 因不在胚胎期表达。再如血友病一般在儿童 早期发病,成年型多囊肾一般在中年后才发 病。如在胚胎期表达,就表现先天性,如并 指、先天性聋哑、白化病等。 2.遗传病不等于家族性疾病虽然许多遗传病表现出家族性,但具有家 族倾向的疾病不一定都是遗传病,如坏血病 和甲状腺肿发病虽有家族性, 但不是遗传病。遗传病不一定都表现家族性,如一些AR病, 虽无家族性,却是遗传病。3.不是罕见病,而是常见病遗传病有6000千多种,25%的人患有各种 不同的遗传病,所以遗传病是常见病。 有些肿瘤和遗传有直接的关系,如家族性 结肠癌、恶性黑素瘤、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 瘤等,而其他肿瘤都可视为体细胞遗传病。 多数的心脑血管病也与遗传有关,如多种 类型的先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 化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脂血 症等。 很难治愈的而且发病率很高的糖尿病就是 遗传病。 随着医学遗传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遗传 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将和 遗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突变(Mutations)基 因 突 变 ( Gene mutations ) can be either inherited from a parent or acquired. A hereditary-mutation is a mistake that is present in the DNA of virtually all body cells. Hereditary mutations are also called germ line mutations because the gene change exists in the reproductive cells and can be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from parent to newborn. Moreover, the mutation is copied every time body cells divide 外耳道(或 耳廓)多毛Y染色体上的 基因控制 肠息肉 3 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 性疾病。有遗 传性。病因至 今不明,一般 认为与遗传、 病毒感染、内 分泌因素、药 物等因素有关。 早老症婴儿期即开始衰 老,毛囊退化,脱发, 掉牙,皮肤薄,萎缩干 燥,皮下脂肪消失,骨 发育不全,5岁即可出 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因是1号染色体上 的基因突变C T 先天性鱼鳞 病样红皮病 伴性遗传病 侏儒病因 垂 体 前叶 生 长 激素(GH) 缺乏 而 致 身材 严 重 矮小,但 身 材 比 例 对称,智 力 发 育 正 常。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致死性侏儒 下颌骨 -面 骨发育不全 全身多毛症出生时除手 掌、脚掌外全 身多毛,以后 逐渐长。 神经纤维瘤幼年甚至出生 时即发病。身体 各处有牛奶咖啡 斑,多发性神经 纤维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18三体综合征出生体重低, 生长发育迟缓,智 力低下。小头,前 额低斜,前脑无裂 畸形,头皮缺损。 小或无眼球,唇裂。 耳畸形低位,先天 性心脏病(室隔缺 损与动脉导管未 闭)。 二十一单体出生前后生长发 育迟缓。智力严重 低下。小头,外眼 角下斜,高鼻梁, 鼻根宽,小下颏, 鱼型嘴。耳大而低 位。 遗传病的种类(一)单基因病涉及一个或一对基因的遗传病称为单基因 病,这样的基因称为主基因。 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D病) ⑵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R病) ⑶X连锁显性遗传病(XD病) ⑷X连锁隐性遗传病(XR病)⑸Y连锁遗传病 ⑹线粒体病 单基因遗传病概念: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常染色体: 先天性小眼球显性致病基因 伴X染色体:抗维生素D佝偻病 常染色体:白化、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隐性致病基因 伴X染色体:色盲症、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显性遗传病: 如软骨发育不全是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A控制的遗传 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抗维生素D佝偻病软骨发育不全 隐性遗传病: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如白化病、 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苯丙酮尿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白化病 并指多指、并指:发生者的 突变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 长臂上,患者除手指畸形 外,其思维、反应及语言 表达能力与正常人没有明 显的区别,身体各部分的 发育也完全正常,而家族 中其他人的生理健康,及 生活情况都与正常人相同。 软骨发育不全常染色体上显性致病基因A引起 的一种显性遗传病。这种病的 患者表现出异常的体态:四肢 短小畸形,上臂和大腿表现得 尤为明显; 腰椎过度前凸;腹 部明显隆起;臀部后凸;患者 身材短小。据研究,软骨发育 不全是由致病基因A导致长骨端 部软骨细胞的形成出现障碍而 引起的一种侏儒症。这种病的 纯合子患者的病情严重,大多 数死于胎儿期或新生儿期。软骨发育不全 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又称胎儿型软骨营养障碍(chondrodystrophia fetalis),软骨营养障碍性侏 儒(chondrodystrophic dwarfism)等。是一种由于软骨内骨化缺陷的先天性发育异常,主要影响长骨,临床表 现为特殊类型的侏儒-短肢型侏儒。智力及体力发育良好。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本病有明显的遗传性及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父母一方有病,子女中1/2可 以得病;如父母均为患者,则子女几乎都要受累。由于不少病人不结婚或难产,致使无下一代,因而影响到遗 传形式。所以散发性病例占90%.当然也有人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在双胎中可以1个患病,亦可以2个均有,女 性略多于男性。 病理改变 基本的病理改变发生在软骨化骨过程,长骨纵向生长受阻,而膜内化骨过程不受影响,故骨的粗细正常, 但因长度减短而相对变粗。骨骺软骨细胞可发生及增殖,但不能进行正常的钙化与骨化,因而骨端增大。镜下 见,软骨细胞不能像正常那样呈规则的柱状排列,而是分散,不规则成堆,骨化过程的多个区域,如静止区、 增殖区、肥大及预备钙化区等的层次也发生紊乱,干骺端毛细血管不能有规则地进入骺进行正常的吸收,成熟 的软骨细胞不能钙化,影响了骨的生长。还可以看到有广泛的软骨粘液样变性,细胞肿胀,细胞核增大,基质 呈半流体结构,病变部位的软骨骨化延迟,呈斑块状分布,而斑块间的钙化过程则比较正常。 临床表现 一、本病是侏儒的最常见原因。胎儿娩出时即可见其身体长度正常而肢体较短,这种差别以后逐渐明显,肢体 近端如肱骨及股骨比远端骨更短,患儿脂肪臃肿。至发育成熟,平均身高男性为131±5.6cm,女性为 124±5.9cm.文献上有97cm和104cm的报告。患儿身体的中点在脐以上,有时甚至在胸骨下端。两手只能碰到 股骨下粗隆的下方,而不象正常人那样可以达到大腿下1/3.因为肢体短,在下肢伸直位时,面部可碰到足趾。 二、头颅增大有的病人有轻度脑积水,穹隆及前额突出,马鞍型鼻牛馄奖恰⒑褡齑健⑸嗌斐觯ㄔ谟ざ 三、胸椎后突,腰椎前突,以后者为明显。骶骨较水平使臀部特征性的突出。 四、胸腔扁而小,肋骨异常的短。 五、手指粗而短,分开,常可见4、5指为一组,2、3指为一组,拇指为一组,似“三叉戟”。有的病人的伸肘 动作轻度受限。 六、下肢呈弓形,走路有滚动步态(rolling)。 七、智力发展正常,牙齿好,肌力亦强,有生殖能力。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X线表现 1、颅盖大,前额突出,顶骨及枕骨亦较隆突,但颅底短小,枕大孔变小而呈漏斗型,其直径 可能只有正常人的1/2.如伴发脑积水侧脑室扩张。 2、长骨变短,骨干厚,髓腔变小,骨骺可呈碎裂或不齐整。在膝关节部位,常见骨端呈“V‖ 形分开,而骨骺的骨化中心正好嵌入这V形切迹之中。由于骨化中心靠近骨干,使关节间隙有增 宽的感觉。下肢弓形,腓骨长于胫骨,上肢尺骨长于桡骨。 3、椎体厚度减少,但脊柱全长的减少要比四肢长度的减少相对少很多。自第一腰椎至第五腰 椎,椎弓间距离逐渐变小。脊髓造影可见椎管狭小,有多处椎间盘后突。 4、骨盆狭窄,骼骨扁而圆,各个径均小,髋臼向后移,接近坐骨切迹,有髋内翻,髋臼与股 骨头大小不对称。肋骨短,胸骨宽而厚。肩胛角不锐利,肩胛盂浅而小。 鉴别诊断 1、软骨发育欠全(hypochondroplasia)侏儒表现不太明显,头颅正常。 2、软骨-外胚层发育不全(chondro-ectodermal dysplasia),即Ellis Van-Creveld综合征,为 短肢型侏儒,伴有胸部畸形和心脏病变,并指、指甲牙齿发育不良。肢体缩短的部位常发生在远 段骨骼。 3、脊柱-骨骺发育不全(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亦为短肢型侏儒,常有近端大关 节的破坏,颅骨正常,脊椎椎体变扁,椎体骨化中心互相吻合。胸廓发育不良如铃形。 4、佝偻病及克汀病。佝偻病有典型的临床及X线表现,容易区别;而克汀病常伴有智力发育不 良。 治疗 少数病人,由于枕大孔变小而发生脑积水。椎管狭窄的发生率可达40%,大部分在腰椎。偶 有在颈椎或胸椎,造成对神经根或脊髓产生压迫作用,需作椎板切除术减压,或做椎间孔扩大术 。偶有因下肢畸形而作截骨者。对病因无特殊疗法。婴儿如未夭折,成年后可以胜任各种工作, 预后良好。 先天性小眼球眼 球 而 陷 没,眼 眶、 眼 睑、 睑 裂 均 小 抗维生素D佝偻病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 性致病基因控制的一种遗 传性疾病。患者由于对磷、 钙吸收不良而导致骨发育 障碍。患者常常表现为X 型(O型)腿、骨骼发育 畸形(如鸡胸)、生长缓 慢等症状。 白化患儿皮肤呈浅的粉红 色。毛发银白色,虹膜 灰蓝色,但瞳孔呈粉红 色。患儿常失明,双眼 常有内斜或外斜视与水 平震颤,视力减退。日 光照射部位的皮肤易出 现 灼伤,久之可出现癌 变。部分患儿伴有智能 低下。 白 化 病 (albinism) 又 称 白 斑 病 (leucopathia) 、 先 天 性 色 素 缺 乏 (achromia congenitalis),属中医的白驳风范畴。系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性先天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毛发及眼睛黑色素缺乏或减 少 。 病 变 限 于 眼 和 皮 肤 的 称 为 眼 皮 肤 白 化 病 (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仅限于眼的称为眼白化病(ocular albinism,OA)。 病因: 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先天性疾病。 临床表现: 白化病的分类复杂而临床易混淆,其正确的分类应以所 涉及的基因位点为依据。全身皮肤呈粉白色、粉红色;各处毛发均呈 白色或淡黄色细丝状,双眼瞳孔呈红色,虹膜透明或呈粉红色,脉络 膜失去色素。患者畏光,易流泪,常有眼球震颤。皮肤对光敏感,易 晒伤及出现日光性皮炎、日光性唇炎、日光性角化病、皮角及成群的 雀斑样色素沉着斑,有时可恶变,发生基底细胞癌或鳞状上皮癌。患 者多数发育较差,体格小,智力发育较差。 治疗: 无特殊治疗。 预后: 避免强度日晒,外出时露出部位可外搽遮光药膏。以防皮肤 恶性肿瘤的发生。眼睛防护较重要,平时应戴防护眼镜。 先天性聋哑先天性聋哑是较常见的先天性致残疾病, 我国群体患病率约为1∶1500, 患儿出 生后即有严重听力减退,由于听力差,无法学 习语言,因而造成继发性语言不能。本病主要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本病与后天性聋哑或正 常人通婚后,子女一般不发病。但两个先天性 聋哑患者结婚后,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的子 女 全部发病。由于本病目前无法治疗,造成终生 残废。 苯丙酮尿症智力低下,60%患儿 有脑电图异常。头发 细黄,皮肤色浅和虹 膜淡黄色,惊厥,尿 有“发霉”臭味或鼠 尿味。 苯丙酮尿症苯丙酮酸蛋白质苯丙氨酸苯丙氨酸 羟化酶酪氨酸3,4双羟苯丙氨酸酪氨 酸酶黑色素 Phenylketonuria orPKUPeople with PKU cannot consume any product that contains aspartame(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属于 一种代糖 ,经常使用在低糖饮料当中 )。 PKU is a metabolic disorder that results when the PKU gene is inherited from both parents (recessive or dominant? Monogenic or chromosomal?) Caused by a deficiency of an enzyme which is necessary for proper metabolism of an amino acid called phenylalanine. 西红柿女孩有一女孩患苯丙酮尿症,是真正 意义上的不食“人间烟火”,能吃 的食物仅有西红柿。目前,低苯丙 氨酸饮食疗法是全世界治疗苯丙酮 尿症唯一的方法。所以,让女孩延 续生命的食物全是化学产品,近些 的在北京,远些的就在日本和美国 等。 Phenylalanine. Free diet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一种由位于X染色体上 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 一种遗传病。患儿由 于肌肉萎缩、无力而 导致行走困难,患病 后期双侧腓肠肌呈假 性肥大,患儿多于4-5 岁发病,20岁以前死 亡。临床上常用针灸 和按摩的方法来改善 肌肉的萎缩状况。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和致密结缔组织、骨组织和血液等, 其特点是: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较多; 分布广泛; 有连结、保护、支持、营养等作用。 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可以分为骨胳肌、平滑 肌和心肌三种。 骨胳肌多附着在骨胳上;平滑肌分布在 胃、肠等器官的管 壁里;心肌分布在心脏的壁里;都有 收缩、舒张的作用。 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 CF)Monogenic Cause: deletion of only 3 bases on chromosome 7 Fluid in lungs, potential respiratory failure Common among Caucasians…1 in 20 are carriersC Therefore is it dominant or recessive? 囊性纤维化,一种遗传性外分泌腺疾病,主要影响胃肠道和呼吸系统,通常具有 慢性梗阻性肺部病变、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和汗液电解质异常升高的特征。 囊性纤维化是由于位于第7对染色体CF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病 人是纯合子,其双亲是杂合子。病人的同胞中半数可带有隐性基因,而1/4可得 病。一般带有隐性基因的杂合子占出生新生儿的2%~5%,约在个新 生儿中有一个可得病。囊肿性纤维化外分泌腺机能障碍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据 研究提示患者的上皮细胞氯离子通道调节有缺陷;呼吸道粘膜上皮的水、电解质 跨膜转运有障碍;粘液腺分泌物中酸性糖蛋白含量增加,改变了粘液流变学的特 性,可能为分泌物变粘稠的原因。 人的基因一般都有两份拷贝,一份来自父亲,另外一份来自母亲。引起囊性纤 维化的缺陷基因是一种隐形遗传基因,这也就是说,如果要患上这种病,孩子从 父母那儿遗传来的两份基因拷贝都必需有缺陷。如果只有一份拷贝有缺陷,孩子 不会患囊性纤维化,但却是该疾病基因的携带者 (即虽然自己不得病,但有 50% 的可能性会把这个有缺陷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在亚洲人群中,携带有这种缺陷 基因的概率是1/90。 如果父母不是囊性纤维化患者,但都是这种缺陷基因的携带者,那么他们的 小孩患囊性纤维化的可能性是 25%,成为该缺陷基因携带者的可能性是 50%,完 全正常 (即既不患病,也不是该缺陷基因的携带者) 的可能性是 25%。 本病主要发生在白种人,北欧、美国发病率较高,黑种人较少,亚洲人极少 见。各地区患病率不一致,病人与新生儿的比例约为1∶500至1∶3500。婴幼儿 时期发病,主要发生于儿童,约3%在成年后作出诊断,死亡率高。近年来由于早 期诊断与合理、积极治疗,病人存活率已有所提高,至少有25%患者可活到成年 Tay-Sachs 病(Tay-Sachs disease)指一种与神经鞘脂代谢相关的隐性常染色体遗传 病,因缺乏脂粒酶己糖脱氨酶A导致皮质和小脑的 神经细胞及神经轴索内神经节苷脂GM2积聚、沉淀 。视网膜神经纤维变性使黄斑区血管脉络暴露,眼 底镜检查可见有诊断意义的桃红色斑点。在出生后 6个月内还可有严重的智能及精神运动发育紊乱、 易激惹、失明、强直性痉挛、惊厥,最终出现去大 脑强直并在3岁左右死亡。本病在Ashkenazi犹太人 发病率最高。近年来,采用杂合子筛查和分娩前诊 断使其发生率有所下降。。 (二)多基因遗传病 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常表现出家族性聚集现 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较常见的有唇裂(俗称兔唇)、无脑儿、原发性高 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唇裂 多基因遗传病 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常表现出家族性 聚集现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多基因病与单基因病比较,在同胞(兄弟姐妹)中的 发病率比较低,约为1%-10%(单基因病在同胞中的发 病率一般为1/2-1/4),但在群体中的发病率却比较高。目前已发现的多基因遗传病有100多种, 主要包括一些先天性发育异常和一些常见 病,如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和青 少年型糖尿病。 唇裂多基因遗传病,单侧或双侧发病。 可分完全性或不完 全性。 完全性的唇裂通常 伴有腭裂。从遗传角 度来看,唇裂伴有腭 裂者与单纯腭裂是不 同的两种疾病。 无脑儿无脑儿是胎儿没有脑组织的畸 形,主要是由于胎儿神经管发育缺 陷造成的。这种胎儿除没有脑组织 外,其头颅骨也残缺不全。这样的 胎儿是不可能存活的。 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也叫高血压病,是一种独立 的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降低 血压同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原发性高血 压患者致死原因为脑血管意外、心血管意 外和肾功能不全,我国以脑血管意外为多 见,心力衰竭和尿毒症次之,而欧美国家 以心力衰竭多见,脑血管意外和尿毒症次 之。 青少年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又被称为青少年型糖尿病,其发病年 龄一般要比Ⅱ型糖尿病更年轻。在Ⅰ型糖尿病患者中, 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胰腺的β细胞发动错误的免疫 攻击,导致胰岛素的产生受到影响。Ⅰ型糖尿病患者 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才能生活。Ⅰ型糖尿病患者要恢 复正常,机体需要重新产生胰腺β细胞。科学家曾经 尝试进行胰岛的移植,因为胰岛中含有成簇的β细胞。 但是不幸的是,胰岛的供体十分罕见,而且在移植术 后仍然存在机体免疫系统破坏移植细胞的危险性。II型糖尿病患者不需要依靠胰岛素,可以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或食疗水煮国 琼紫芝片来控制血糖,又称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所谓的D2型糖尿病‖,是各 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经过漫长的病理过程而形成的。由于致病因子的存在 ,正常的血液结构平衡被破坏,血中胰岛素效力相对减弱,经过体内反馈系 统的启动,首先累及胰岛,使之长期超负荷工作失去代偿能力。再继续下去 ,就像强迫一个带病的人干活一样,最终累死。 (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概念: 如果人的染色体发生异常,也可以引起许多种 遗传病,这些病在遗传学上叫做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由于染色体变异常引起遗传物质较大的改变,患者 大多寿命短暂,甚至在胚胎期就死亡造成流产。 常染色体 由于常染色体变异而引起的遗传病。 如21三体综合征性染色体 由于性染色体变异而引起的遗传病。 如性腺发育不良患者大多寿命短暂,甚至在胚胎期就死亡造成流产。较常见的有21三体综合症(先 天性愚型)和Turner综合症(性腺发育不良)等。 21三体综合征又叫先天性愚型,是一 种最常见的染色体病,人群 中的发病率高达1/800-1/600。 对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可 以看到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 条21号染色体。 患者的智力低下,身体 发育缓慢。患儿常表现出特 殊的面容:眼间距宽,外眼 角上斜,口常半张,舌常伸 出口外,所以又叫做神舌样 痴呆。50%的患儿有先天性 心脏病。部分患儿在发育过 程中夭折。先天性愚型 Down‘s Syndrome or Trisomy 21 性腺发育不良也叫特纳氏综合征, 是女性中最常见的一种 性染色体病,发病率是 1/3500。经染色体检查 发现,患者缺少了一条X 染色体。 患者主要的外部特征是: 身体比较矮小,肘常外 翻,颈部皮肤松弛为蹼 颈。外观虽然表现为女 性,但是性腺发育不良, 乳房不发育,因而没有 生育能力。这种病的患 者大约有30%伴有先天 性心脏病。性腺发育不良 Turner‘s Syndrome 亨丁顿舞蹈症亨丁顿舞蹈症(HD)为一种致命性脑部退化疾病,亦为最常见的遗传疾病之一,最早 于1872年,由居于长岛的乔治亨丁顿医师所提出,HD主要由单一显性基因所引起,每百 万美国人口便有四分之一患有此病或有机会遗传到此疾病基因。此病通常好发于中年,通 常会造成严重智力、情绪控制能力、平衡及语言能力受损,另外,一种类似舞蹈的不自主 运动为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故此病又被称为舞蹈症(chorea)。HD的早期症状包括:忧郁、心情不稳定、健忘及缺乏协调感;而其三项主要症状为: 无法控制的非自主性运动、精神异常及缺乏智力(痴呆)。不自主运动如:手足舞蹈,这 是由于位于脑部深层及调节运动的基底神经节结构异常所致,萎缩原因为:位于纹状体内 中型刺状神经元之退化;痴呆及精神异常则是由于基底神经节外的神经元退化所致。HD 患者严重症状为大脑皮质中的神经元流失,此时可能出现人格改变、心智能力下降、语言 障碍及记忆力丧失等症状。疾病终末期,病患完全需仰赖他人照料,最终病患可能因感染、 肺炎或心衰竭并发症而死亡。 虽然HD中脑部退化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然而,脑细胞死亡的最终过程似乎是由一组 氨基酸(我们称之为兴奋性氨基酸)所调节,这组氨基酸为由过度刺激造成精疲力竭的神 经元所释出,这些神经元最终会趋向死亡,此现象称之为“兴奋毒性细胞死亡” (excitotoxic cell death)。有研究将这些可活化兴奋毒性接受器的化学物质注入动物体 内会产生类似HD之选择性神经元流失现象,这些动物的生化及行为改变亦极类似于HD, 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兴奋毒性细胞死亡在HD中可能扮演极重要的角色。 HD患者纹状体内中型刺状神经元之能量代谢会受到影响,此不正常能量代谢状况会快速地耗损神经元, 使其易受兴奋毒性的影响。线粒体(mitochondria)为细胞的力量来源,其可经由一连串的化学变化(氧化 磷酸化作用)而产生能量;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剂如:3-nitropropionic acid (3NP)可造成类似HD之临床症状 并提升乳酸浓度,由于3NP明显可造成中型刺状神经元之损伤,最后损及皮质神经元,故能量代谢异常亦可 能与HD致病机制有关。 HD基因异常如何导致脑中变异? 负责制造麸胺醯胺(glutamine)的基因密码为CAG,HD基因负责制造的蛋白称之为huntingtin,其位于 人类第四号染色体上,此蛋白中会有一段高度重复的glutamine(大于或等于36个)。于HD中,CAG重复 序列会被转译为glutamine重复片段(polyglutamine),于HD患者可见扩大之huntingtin蛋白分子,且其亦 含有高度重复之glutamine片段;然而,除了此突变基因外,HD患者的另一套第四号染色体可能具有正常大 小的CAG重复序列,因此,病患含有正常glutamine数(10-34个)的huntingtin蛋白量为正常人的50%,由 于大部分蛋白只需有正常量的50%,细胞便可正常运作,因此,若将病患带有HD基因的DNA自第四号染色 体中之一去除则不会出现任何HD症状。 研究显示:基因转殖鼠中的一对HD基因中之一被去除即无法呈现HD症状,因此,有人认为此异常 huntingtin具有新功能,然而,若此功能理论正确,何谓”新功能”呢?Huntingtin的氨基酸序列并无和任何 其它已知蛋白相似,故细胞中正常huntingtin蛋白的作用尚不清楚,且此”新功能”必须只能明显影响脑中 特定神经元,因为,虽然huntingtin蛋白广布于不同组织,但目前尚未发现HD中出现其它组织异常现象。 实验数据显示:huntingtin确实会与细胞中其它蛋白作用,这些蛋白包括:huntingtin相关蛋白-1(HAP-1)、 甘油醛-3-磷酸去氢(GAPDH)、apopain及ubiquitin-结合酵素(hE2-25K);于钙离子的存在下,huntingtin亦 可间接与calmodulin作用,在这些交互作用中,HAP-1与apopain具有huntingtin特异性,而GAPDH则还会 与其它含有polyglutamine的片段连结。当polyglutamine片段越长,HAP-1、GAPDH、apopain及 calmodulin与huntingtin间的作用则越强,而huntingtin-E2-25K间的交互作用则非仰赖CAG的长度。由于所 有的这些蛋白不仅仅在纹状体中表现,其亦表现于脑中的其它部分,故这些蛋白的分布似乎并非HD选择性 神经元死亡的原因,然而,这些蛋白于HD中到底扮演者何种角色仍待进一步厘清。 Fragile X syndrome 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 is the most common inherited form of mental retardation currently known. Fragile X syndrome is a defect in the X chromosome and its effects are seen more frequently, and with greater severity, in males than females. In normal individuals, the FMR1 gene is transmitted stably from parent to child. However, in Fragile X individuals, there is a mutation in one end of the gene (the 5' untranslated region), consisting of an amplification of a CGG repeat. Patients with fragile X syndrome have 200 or more copies of the CGG motif. The huge expansion of this repeat means that the FMR1 gene is not expressed, so no FMR1 protein is made. Although the exact function of FMR1 protein in the cell is unclear, it is known that it binds RNA. A similar nucleotide repeat expansion is seen in other diseases, such as Huntington disease. Research in mice has proven helpful in elucidating some of the mechanisms that cause the instability of this gene. Our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carriers of Fragile X syndrome have also improved, and further research will help people carrying &premutations& to avoid having children who have a larger expansion (i.e. more CGG repeats) in FMR1, and therefore suffer from Fragile X syndrome. 1943年,马丁和贝尔描绘了一个X连锁的精神残 疾的家系。他们当时并未注意到病人的“巨睾症” 。到了1969年,克里斯和温山首次发现一个“标记X 染色体”与精神残疾有关。1970年,弗雷德里克? 赫克特创造了“脆性位点”一词,从而将脆性X综合 症与Renpenning综合症区分开来。Renpenning综合 症的X染色体上并没有脆性位点,它的特征是身材矮 小、轻度的小头症状以及神经(脑)异常。 另一个名词――埃斯卡兰蒂综合征(escalante意为 按比例上升)即脆性X综合症。巴西和其它南美洲国 家多将脆性X综合症称为埃斯卡兰蒂综合征。 脆性 X 综合症,又称马丁-贝尔综 合症,是一种遗传疾病。该综合症可 以导致一系列的特征性症状,包括生 理、智力、情绪、以及行为上的异常 。症状的轻重各有不同。该疾病伴随 着X染色体上一个简单的三核苷酸基因 序列(CGG)的扩增。这种扩增导致了 一种称为FMR-1的蛋白质无法在病人体 内表达,而该蛋白质是神经的正常发 育必不可少的。 这是一种导致智力低下的遗传疾病,是导致人群中 智力低下的第二大病因――仅次于21三体综合症。 脆性X综合症,可以导致一系列的特征性症状,包括生 理、智力、情绪、以及行为上的异常。症状的轻重各 有不同。该疾病伴随着X染色体上一个简单的三核苷酸 基因序列(CGG)的扩增。这种扩增导致了一种称为 FMR-1的蛋白质无法在病人体内表达,而该蛋白质是神 经的正常发育必不可少的。 根据CGG重复序列的长度,目前普遍认可将脆性X综 合症分为四种类型:正常人(含有19-31个CGG重复序 列),前突变者(含有55-200个CGG重复序列),全 突变者(含有200个以上的CGG重复序列),过渡型, 又称“灰色区域型”(含有40-60个重复)。 其发生原因是由于脆性 X 智力低下基因( FMR1 ) 5? 非 翻译区遗传不稳定的( CGG ) n 三核苷酸重复序列,( CGG ) n 在正常人中约为 8 ~ 50 拷贝,而在正常男性传 递者和女性携带者增多到 52 ~ 200 拷贝,同时相邻的 CpG 岛未被甲基化,称为前突变 (premutation) 。前突变 者无或只有轻微症状。女性携带者的 CGG 区不稳定,在 向后代传递过程中拷贝数逐代递增 ( 即动态突变 ) ,以致 在男性患者和脆性部位高表达的女性中, CGG 重复数目 达到 200 ~ 1000 拷贝,相邻的 CpG 岛也被甲基化,称 为全突变 (full mutation) 。几乎所有患者不表达或只有低 表达的 FMR1 mRNA ,从而出现临床症状。这是动态突 变的典型疾病之一。另一种位于 Xq28 的 FMR2 基因的动态突变导致脆性 E 智力低下症,与该基因 5' 非编码区的 GCC 重复片段有关 ,正常重复数目为 7 ~35 ,前突变为 130 ~150 ,全突 变为 230 ~750 。 普瑞德-威利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普瑞德-威利综合征(俗称“小胖威利”)是一种因为第15号染色体长臂(15q11-13)缺 陷所导致的疾病,其致病成 因可分为:①患儿源自父亲的第15号染色体具有小片段缺失( 父源缺失);②患儿第15号染色体源自母亲(母源同源二 倍体);③患儿源自父亲的第15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印记中心(imprinting center)发生突变。 新生儿期出现肌肉松弛、喂养困难、生长缓慢、体重不易增加等情况,但到2-4岁时突 然出现食欲大增且无法控制, 对食物存在不可抗拒的强迫行为(“贪婪”的食欲),因此 导致体重持续增加及严重的肥胖,并发许多身体及心理的并发症状。其主要症状如下: (1)新生儿期肌肉松弛,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体重增长不满意; (2)2-4岁时出现食欲大增,肥胖; (3)特征性面容(婴儿期长颅、窄脸、杏仁眼、小嘴、薄上唇、嘴角向下); (4) 性腺发育不全,第二性征不明显; (5) 发育迟缓及轻度智力障碍; (6) 呼吸障碍,或睡眠时呼吸暂停; (7) 缺乏色素,肤色或毛发颜色较浅; (8) 近视或斜视; (9) 脊柱侧弯,骨质疏松; (10)情绪或行为问题(例如:无法控制的饮食过度、强迫 行为、注意力不集中等)。 Prader-Willi 综 合 征 (Prader-Willi syndrome,PWS) 是一种罕见的肥胖综合征 , 发病 率 约 为 1/25 000,PWS 的 分 子 遗 传 学 基 础 是 15q11-q13位点父源染色体上的候选基因表达缺 失.临床以多食、肥胖、身材矮小、发育迟缓、 出生后低张力、性腺功能低下以及生长激素缺 乏为特征 . 其表现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 胎儿期及 新生儿期以胎动少,婴儿肌张力低下,哭声弱,喂 养困难为主要表现;婴幼儿期患儿生长发育不良 ,运动语言发育差;儿童期因多食导致肥胖,呈矮 胖外观, 认知功能损害参差不齐 ; 青春期以肥胖 、性腺发育不良,学习困难为特征. 瓦登伯革氏症候群瓦登伯革氏症候群(Waardenburg Syndrome)简称瓦氏症候群。这项疾病是 在一九五一?荷?眼科及遗传学医师瓦登 伯革(Petrus Johanner Waardenburg)首 先在文献提出一种新的症候群病患通常会 出?色眼珠,但是对视?却没有影响。反 而是听?上可能出现极大的障碍及有先天 性巨结肠症。 蓝眼宝宝 蓝眼珠只是瓦登伯革氏症候群诸多症状当中的一个,患者的 眼珠虽呈蓝色,视力却完全不受影响,需要注意的反倒是容易合 并听障及长期便秘的问题,必须早期发现及矫治,以使他们得到 良好的疗效,健康正常的成长。 临床症状 1、蓝眼珠或两眼一蓝一正常,称为虹膜异色症 (heterochromia irides) 。 ?过也有部分患者 眼珠颜色正常。 2、单耳或双耳听?障碍,发生?为 9~38% 3、额前一撮白发或?有少?白。 4、两眼眼距较宽,但瞳孔间距离正常,又称为内眦外移 (dystopiacanthorum ) 。 5、鼻根宽阔且鼻翼发育??。 6、并眉。 7、下巴较大、较宽。 8、长期?秘或甚至同时?患?先天性巨结肠症。 9、少?有皮肤脱色斑、唇颚?、先天性心脏病或肌肉、骨 Werner syndrome(沃纳综合征Werner syndrome is a premature aging disease that begins in adolescence or early adulthood and results in the appearance of old age by 30-40 years of age. It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may include short stature (common from childhood on) and other features usually developing during adulthood: wrinkled skin, baldness, cataracts, muscular atrophy and a tendency to diabetes mellitus, among others. The disorder is inherited and transmitted as an autosomal recessive trait. Cells from WS patients have a shorter lifespan in culture than do normal cells. The gene for Werner disease (WRN) was mapped to chromosome 8 and cloned: by comparing its sequence to existing sequences in GenBank, it is a predicted helicase belonging to the RecQ family. However, it has yet to be shown to have real helicase activity (as a DNA unwinder important for DNA replication). The molecular role of WRN in Werner syndrome therefore remains to be proven, as does any role it might have in the aging process in general. A yeast protein similar to the human WRN protein, called SGS1, has been found. Mutations in SGS1 cause yeast to have a shorter lifespan than yeast cells without the mutation, and shown other signs typical of aging in yeast, such as an enlarged and fragmented nucleolus. Using yeast as a model for human aging in general, may give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s of Werner syndrome and related diseases. werner 综合征 (Werner syndrome,ws) 是一 种罕见的人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一 直以来该病作为研究人类早老综合征的典 型病例而受到关注。该病是由于染色体 8p11-12发生退行性突变造成。 werner 综合征 (Werner syndrome,ws) 是一 种罕见的人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一 直以来该病作为研究人类早老综合征的典 型病例而受到关注。该病是由于染色体 8p11-12发生退行性突变造成。 本病有家族性,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主,基本代谢缺陷尚不清楚。早期文献中提到,许 多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甲状旁腺、垂体和肾上腺机能失调均可引起本病。本病虽常伴生殖 功能低下,但垂体促性腺激素、滤泡刺激激素和17―酮类固醇没有恒定性异常。糖尿病可以 是本病的一个组成部分。Fiold等认为糖尿病是由于人体不能代谢食物中的糖,或由于脂肪组 织的减少而不能储存糖,用胰岛素治疗常常无效。Fleischmajer等对硬皮病样皮肤进行了生化 分析,发现下列两个重要改变:①己糖胺和羟脯氨酸绝对增加,这是由于脂肪组织被结缔组 织取代的缘故。②基质中的硫酸皮肤素显著增加,而尿中粘多糖的排泄量是正常的,血清氨 基葡萄糖和整个多糖也在正常范围之内。Werner病和早老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 本病为全身性疾病,各受损器官均有其相应的病理改变。此处仅介绍皮肤和肌肉的病理 变化。 皮肤角化过度,表皮萎缩,棘细胞层次减少,基底层色素增加,皮肤附属器减少或萎 缩。真皮胶原纤维出现透明样变,增粗,排列紊乱,弹性纤维数量正常或减少。真皮血管内 皮细胞增生,管腔狭窄,血管周围慢性炎症,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皮下脂肪组织萎缩。 肌 肉组织显示正常或见结缔组织增加,也可见肌纤维异常,如肿胀、横纹消失、大小和形态不 规则等。 皮肤呈老人外貌。皮肤的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及肌肉萎缩。皮肤光滑、发亮,紧贴于皮 下组织而不能被捏起,面部和四肢的远端为最明显。鼻子变尖变细,形成钩状鼻。口腔四周 皮肤形成放射状皱纹。眼部结缔组织萎缩形成眼球假突出。耳部皮肤萎缩耳部尖小。上述改 变使面部成所谓“鸟样外貌”。 足底及骨突出部如踝、跟、趾等部位皮肤角化过度,并形成 溃疡。溃疡经久不愈,并逐渐扩大,深度可达骨和关节面。四肢皮肤有局限性色素沉着或色 素减退现象,有时全身弥漫性色素增加或有雀斑样皮疹。 毛发灰白和脱落为本病的特点之一。脱发可为弥漫性稀疏或为全脱。有时睫毛、腋毛、 阴毛也脱落。 眼症状发生早,进展快,常为双侧性。临床表现为青年白内障、虹膜睫状体炎、色素性 视网膜炎、蓝色角膜和虹膜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Color Blindness(色盲)Cause: x-linked recessive 1/10 males have, 1/100 females have. Why the difference? Individuals are unable to distinguish shades of redgreen. Are you color blind? 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神经肌肉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当前人类无法治愈的五大绝症之一。DMD是一种非常普遍 的、致命性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大约3500新生男孩中有一个DMD患者,目前中国大约有 10万左右患者,正在遭受DMD疾病的煎熬。 DMD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国内称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或假肥大型肌肉营养不良症。BMD(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是与DMD致病的基因相同 ,但症状较缓和的肌肉营养不良症,国内称为贝克型肌营养不良。DMD和BMD也统称为 DBMD。 DMD患者一般在3~5岁出现行走不稳、登梯困难等症状,12岁左右丧失行走能力,患者首先 受到影响的是小腿的腓肠肌、大腿股四头肌和腰部的髂腰肌,因此造成患者在小时候有爬行差 ,运动慢,登梯困难,走路不稳,鸭子步等特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肌肉细胞失去更新能 力后就会逐步失去肌肉力量,包括全身各处的肌肉力量衰弱,失去行走能力,最终一般会因为 心肺衰竭而死亡。DMD患者寿命在18~30岁。BMD患者出现症状时间较晚,通常5-15 岁, 症 状较轻,寿命一般可以在40岁以上。 DMD/BMD致病基因定位于Xp21.1-p21.3,为人类最大的基因。基因的缺失、重复或者点突 变,造成人体无法合成或者合成少量不完整Dystrophin蛋白(抗肌萎缩蛋白),这种蛋白缺失 会造成肌细胞膜损伤而引起肌细胞损伤,临床表现主要为骨骼肌进行性萎缩,肌力逐渐减退, 丧失活动能力。 DMD/BMD目前没有治愈的办法,通常的干预治疗方案是采用对DMD病人在行动能力平缓期 内服用皮质激素强的松(Prednisone),在病患后期服用心脏保护药物以及使用呼吸辅助设备 。通常可以延长病人行走能力及寿命3年以上。 ALS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or Lou Gehrig‘s disease)ALS病,全称叫“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英国人 也叫“运动神经细胞病”。这是无法治愈而且致命 的病。史蒂芬? 霍金也是得这种病。ALS病(肌萎缩 性侧索硬化症)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常在病后 3~5年内死亡。多数国家ALS的患病率为5/10万~ 7/10万(3),高的可达40/10万,太平洋关岛地 区为该病的高发区,中国尚无较准确的统计资料。 发病年龄(成人型)20~80岁,平均57岁,男患者 倍于女性。据统计,约5%~10%的ALS为家族性, 称为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FALS),多呈常染 色体显性遗传,亦有少部分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散发性和家族性病例的临床表现相似,只是家族性 病例起病年龄多早于散发性。儿童期起病者,平均 发病年龄约为8岁,最小者仅为9个月,儿童期起病 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其寿命可较长。 Adenoleukodystrophy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 is a rare, inherited metabolic disorder that afflicts the young boy Lorenzo Odone, whose story is told in the 1993 film 'Lorenzo's oil'. In this disease the fatty covering (myelin sheath) on nerve fibers in the brain is lost, and the adrenal gland degenerates, leading to progressive neurological disability and death.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drenoleukodystrophy ,ALD) 是一种伴性隐性遗传性疾病,为过氧化体病(Peroxisomal disease)的一种。 本病由脂肪代谢紊乱所致,患者体内缺乏乙酰辅酶A合成 酶,不能将特长链脂肪酸切断,使之在组织中、尤其在脑和 肾上腺皮质沉积,导致脑白质和肾上腺皮质破坏。患者多为 3岁~12岁儿童,偶见于成人。 脑病理改变:皮质正常或萎缩,有弥漫性脑白质减少引 起脑室中至重度扩大;顶、枕及颞后脑白质内有对称性脱髓 鞘改变,可累及胼胝体、视神经、视束、穹隆柱、海马连合 和部分皮层下的弓形纤维。后累及额叶,病灶多两侧不对称 。显微镜下观察:脱髓鞘病灶内可见许多气球样巨噬细胞形 成,经SudanⅣ染色呈桔红色。血管周围有炎性改变,并可 见钙质沉积。电镜下显示巨噬细胞、胶质细胞内有特异性的 层状胞浆含体。患者还有肾上腺萎缩及发育不全,电镜下肾 上腺皮质细胞见胞浆含体,其形态特征与脑巨噬细胞相同。 Hemophilia血友病, the royal diseaseHemophilia is the oldest known hereditary bleeding disorder. Caused by a recessive gene on the X chromosome. There are about 20,000 hemophilia pati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One can bleed to death with small cuts. The severity of hemophilia is related to the amount of the clotting factor in the blood. About 70% of hemophilia patients have less than one percent of the normal amount and, thus, have severe hemophilia.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 的出血性疾病。在我国,血友病的社会人 群发病率为 5 ~ 10/10 万,婴儿发生率约 1/5000 。 典型血友病患者常自幼年发病 、自发或轻度外伤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出血不能自发停止;从而在外伤、手术时 常出血不止,严重者在较剧烈活动后也可 自发性出血。血友病是女性携带导致下一 代男性发病,可以进行妊娠后的产前诊断 , 进 行 优 生 优 育 。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凝血因子是人体内一组具有引起血液凝固、具有止 血功能的生物活性蛋白,主要的凝血因子有十三种, 常用罗马数字表示为:I、II?.XIII(即凝血因子一 、二?至十三)。如果血液中缺乏某一种凝血因子, 血液就不容易凝固,从而引起出血性疾病。 血友病A、B均属于性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而丙型血 友病(遗传性Ⅺ缺乏症)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 病。在我国多数为甲型血友病为主,致病基因位于女 性X染色体上,也就是女性携带基因,导致下一代男性 发病,而下一代女性均为正常人。所以,血友病患者 常有家族史,常见的遗传模式是:女性从上一代获得 发病基因(携带者,不发病),然后遗传给下一代男 性,也称“隔代遗传”。 Kleinfelter‘s 综合征Disorder occurring due to nondisjunction of the X chromosome. The Sperm containing both X and Y combines with an egg containing the X, results in a male child. The egg may contribute the extra X chromosome.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又称曲细精管发育不全或原发小睾丸症或Klinefelter综合征 (Klinefelter syndrome)。1942年由Klinefelter、Reifenstein及Albright描述,其特点是睾 丸小、无精子及尿中促性腺激素增高等。1959年Jacobs等发现本病患者性染色体为47, XXY,即比正常男性多了1条X染色体,因此本病称为47,XXY综合征。其根本缺陷是 男性多一X染色体,常见的核型是47,XXY或46,XY/47,XXY。
Klinefleter‘s Myopia(近视眼)也称短视眼,因为这种眼只能看近不能看远。这种眼在休息时,从无限远处来 的平行光,经过眼的屈光系折光之后,在视网膜之集合成焦点,在视网膜上则结 成不清楚的象。远视力明显降低,但近视力尚正常。Genetic quirk Causes nearsightedness? Different parts of the eye grow at different times ? Eye should stop growing when vision is no longer blurry ? Genes cause eye to keep growing ?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 T-locus GeneFound in mice 2 copies is lethal 1 copy is passed to 90% of offspring Gene benefits, mouse does not 位于小鼠第17染色体上H-2基因座位附近的一个基因座位。已知在 这个座位上存在许多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带有显性突变基因T的杂合 体的鼠(T/ )是短尾的,纯合子(T/T)则是致死的。带有隐性突变 基因t的杂合体个体(t/ )具有正常的长尾,但纯合的个体(t/t)则 根据t的种类不同可以产生致死、半致死或正常的个体。T和t的杂合体 (T/t)的小鼠是无尾的。隐性突变基因t在野生鼠的群体中以相当高 的频率存在。把从不同的群体中分离到的t基因的小鼠进行杂交,调查 其遗传互补性,可分为六类。这些功能不同的t以及T基因一般是在胚 胎发育的不同时期发挥作用,阻碍着外胚层的正常的演变和分化,对 胚胎造成致死的影响。另外t基因还能在形成精子的时候起作用,改变 它的机能,因此t并不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比率传递给下一代。致死 、半致死的t基因一般以75―97%的频率传递,有时也会以50%的正常 频率,或者以15―40%的低频率传递给下一代,这样一类由胚胎发育 异常,胚胎停止发育,精子机能异常所造成的不同的传递比率,一般 认为是因为带有t或T基因的细胞其表膜的机能有缺损的缘故,因此设 想在T基因座位上存在的基因群能够支配这些细胞的表膜的构造。特别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这些基因可顺次在初期的一系列互不相同的过程 中表达,支配着细胞的相互识别,细胞间信息的交流,从而控制着胚 胎发育中细胞群的移动和分化以及形态形成过程。 线粒体遗传病 mtDNA的结构和遗传特征? 双链16569bp,其中一条为重连, 一条为轻连。基因编码物各不相 同。 2种rRNA;22种tRNA;13种蛋白 质。 基因中不含非编码序列,多数情 况下,几乎不含终止密码, mRNA在特定区域加PolyA。? ??? ?转录与翻译均在线粒体中进行。DNA不与组蛋白结合 部分密码子不同于核基因组密码 子。 ? 母系遗传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表现出典型的母系遗传 的特点:只有女性患者可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后代, 而后代无论男女均可发病。精子的线粒体外膜上存 在有泛素,当精子进入卵子后,受精卵以一种主动 的方式降解了来自精子的线粒体及其中的DNA。 什么是线粒体遗传病 (mitochondrial diseases)线粒体遗传病是由于 mtDNA的突变所导致。有性生殖的方式决定 了线粒体遗传属于母系遗 传。(细胞质遗传) 1987年首次提出线粒 体病概念,目前已经发现 100多种疾病与线粒体 DNA突变有关。 线粒体病是由线粒体DNA异常所致(例 如缺失,重复,突变)。 心肌、骨骼肌和神经系统,完全依赖氧 化磷酸化,因此,线粒体病常常表现 为肌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典型的Mi 病 是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视神经进 行性变,急性视觉丧失,通常在20岁 左右发病。 氧化磷酸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 这与mtDNA突变的积累有关。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是 被证实的第一种母系遗传的 疾病,至今尚未发现一个男 性患者将此病传给后代。?LHON是以德国眼科医生 Theodor Leber 的名字命名的, 为一种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 母系遗传病。男女病人比例 5:1。?Leber T 医生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9个线粒体基因突变与该病 有关,突变种类达18种。 主要突变类型: MTND1*LHON3460A (50%-70%) MTND4*LHON11778A MTND6*LHON14484G (ND: 呼吸链复合物)使编码 呼吸链NADH脱氢酶活性降低,线 粒体产能下降,因而对需能量多 的视神经组织损害最大,久之导 致视神经细胞退行性变,直至萎 缩。 11778G→A导致编码NADH脱 氢酶亚单位4(ND4)中第340位的 Arg→His,从而影响线粒体能量 的产生。11778 G→A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临床表现:患者多在18~20岁发 病,男性较多见,个体细胞中突变 mtDNA超过96%时发病,少于80% 时男性病人症状不明显。临床表现 为双侧视神经严重萎缩引起的急性 或亚急性双侧中央视力丧失,可伴 有神经、心血管、骨骼肌等系统异 常,如头痛、癫痫及心律失常等。 MERRF综合征MERRF 综合征是一种 罕见的、杂质性的母系遗传 病。 典型为 8344 bp 突变, 即 MTTK*MERRF8344G , 导致 tRNALys 改变,使蛋白 质合成受阻。8344 bp MERRF综合症―肌阵挛性癫痫和破碎红纤维病 多系统紊乱,肌阵挛性癫痫,共济失调,轻度痴呆,耳聋, 脊髓退化。大量团块状线粒体聚集于肌细胞中(可被特异性染 料染成红色,―破碎红纤维)。大脑卵圆核与齿状核有神经元 的缺失。 突变名称:MTTK*MERRF8344G线粒体突变转运RNA基因 赖氨酸 疾病缩写 突变位置该位原碱基当线粒体中90%存在这种突变,将出现典型症状,当突 变比例下降时,症状也随之变轻。 Pearson综合征含铁幼红细胞性贫血,胰腺功能 不足以及出生后几个月内开始, 常导致婴儿死亡的进行性肝病 Kearns-Sayre综合征慢性进行性外眼肌麻痹, 心传导阻滞( Cardiac conduction block), 色素性视网膜炎(Retinopathy), 中枢神经系统变性 20岁前起病 Onset before age 20 尚可有身材矮小,共济失调( Cerebellar ataxia ),神经性耳聋和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异常。 Unique deletions, can affect various parts of the mtDNA, all ruin tRNAs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 (chronic progressive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CPEO) 血红蛋白病 一.血红蛋白概述正常Hb的组成、结构及类型 结合蛋白: 血红素 + 珠蛋白 (Heme) (globin) 一条肽链 + 一分子血红素→ Hb单体 4个Hb单体→球形四聚体 Hb一、二级结构 氨基酸按照一定顺序形成多肽链 类α链:(α、γ)141个氨基酸 Hb一、二级结构 氨基酸按照一定顺序形成多肽链、α 螺旋 类β链:(β、δ、γ、ε)146个氨基酸 Hb:三、四级结构 肽链+血红素→ Hb单体→四聚体 二.血红蛋白基因1 、珠蛋白基因定位 类α珠蛋白Gene定位――16p13。 类β珠蛋白Gene定位――11p15。 2、珠蛋白基因排列 有共同起源,排列紧密,含有假基因。 α珠蛋白Gene 5个基因 5`-ζ-ψζ-ψα1-α2-α1-3` β珠蛋白Gene簇 6个基因 5`-ε-γG-γA-ψβ1-δ-β-3` 类?珠蛋白基因簇:16 p13?2 ?1 ψ? ?2 ?1? 基因有两个: ?2、?1 每个正常个体: ?1?2 /?1?2类?珠蛋白基因簇: 11p15 ?2 ?1 ?2 ?1?G?A?ψ?1 ?? ? 三.Hb的发育演变与遗传控制Hb发育演变与遗传控制的特点胚胎早期先合成?和?→HbGowerⅠ 同时或稍后合成?和?→GowerⅡ、 Portland ⑵ 12周时?和?逐渐消失,? 链迅速增加, ?开始合成,HbF为主。 ⑶ 妊娠末期和出生不久, ? 链迅速降低, ?链迅速增加,HbA为主。 ⑴ 珠蛋白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表达珠蛋白基因排列与表达顺序相关 11chr 胚胎 胎儿 成人 16chr 5`---ε--------Gγ----Aγ------δ-------β---3` 5` Hb Gower1 Hb Portland 胚胎 δ δ2ε2 δ2 Gγ2 δ2 Aγ2 胎儿 α2 Hb Gower1I HbF HbA2 HbA α2ε2 成人 3` α1 α2 Gγ2 α2 Aγ2 α2δ2 α2β2 基因?2?1??转录 翻译?2?1?G?A???1? ?珠蛋白链?? ?2?2胚胎Hb??2?2???Hb ?2?2Hb类型?2?2 ?2?2 ?2?2F A2 A 成人Hb 胎儿HbGowerⅠ GowerⅡ Portland 四.α、β珠蛋白基因结构及表达1、基因结构 3个外显子,2个内含子,结构相似,功能相关。 1 31 32 99 100 α geneE1 1INV 30E2 31INV 104E3 105β gene 2.基因表达E1 5`―― Transcription E2 E3 ------3`Processing 5`-Cap---mRNA Translation --polyAAAAA 五.Hb病的类型和分子基础人类珠蛋白基因的组织特异性强,仅在RBC 及前体 中才有大量表达。这些Gene突变引起质量畸变(异常 Hb病)和数量畸变(地中海贫血),所致的疾病统称 血红蛋白病(Hemoglobinopathies) Hb病的分类: ? 异常Hb病:基因突变导致珠蛋白结构 改变---HbS ? 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导致珠蛋白肽链 合成缺乏或合成量异常-α、β地贫血 一)基因突变致珠蛋白异常----质变 异常血红蛋白病的分子基础特定的基因座突变→蛋白结构、分子功能 特性改变→提供了认识遗传病分子基础的 途径。 1949 ,Pauling-------分子病的概念。 随后’ Ingram--------证实氨基酸替换。 (一)单个碱基的替代(90%) 1、错义突变: 是由于单个核苷酸的改变导致由特定3 碱基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的改变。例: HbS(镰形细胞贫血症)?6GAA → GUA谷氨酸 缬氨酸 缬氨酸替代谷氨酸---缺氧---异常Hb聚合-- 红细胞镰变-- C膜脆性增加-- 微循环阻塞---RBC 裂解---贫血?临床症状:?? ? ?骨严重受损; 内脏器官损伤:心脏、肺脏、肾脏损伤; 脑血管意外; 严重的慢性溶血性贫血等 患者多在成年期死亡诊断:① 血涂片“镰变试验”阳性 ② 电泳:有一“S”区带SA 正常RBC镰状RBC 2、无义突变: 原密码子→终止密码 例:Hb Mckees-Rock?145AAGUAU CAC UAA 赖----酪----组----终止 AAG UAA CAC UAA 赖---终止 3、终止密码突变:终止密码→编码氨基酸密码,肽连延长。例: Hb Constant Spring ?173 ?142CGU UAA→ CGU CAA GCU-- UAA精----终止 精---谷胺---丙-------谷 (二) 移码突变: 增加或减少一或几个碱基对 例: Hb Wayne ?137-ACC UCC AAA UAC CGU UAA 苏---丝----赖----酪-----精--- 终-ACC UCA AAU ACC GUU AAG 苏---丝---冬胺---苏----缬----赖--- (三)整码突变:增加或减少一或多个密码子:例Hb Gum Hiu?89AGUGAGCUGCACUGUGACAAGCUGCAC91 95 98GUG -----丝―谷―亮―组―半胱―门冬―赖―亮―组―缬---AGUGAGCUGCAC GUG ----丝―谷―亮―组―缬----?8990969798 (四)融合基因:由两个不同的基因联接而成 二)地中海贫血――珠蛋白链不平衡---数量畸变地中海贫血最初发现在地中海地区居住 的人们发病率特别高,此后地中海一词 就延续下来,实际上在世界各地都有发 生。 珠蛋白基因缺失/突变导致某种珠蛋白链 合成速率降低,造成α链和非α链合成 不均衡,引起溶血性贫血, 称为地中海贫血。 什么是地中海贫血症?地中海贫血症是一种遗传性的血红 蛋白合成紊乱的疾病,它的特点是 成人血红蛋白的一条或多条球蛋白 链减少或丢失 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语的单词 (Thalasso即是“海”的意思, Hemia即是“血”的意思),指海 的贫血。 地 中 海 贫 血α链合成减少/缺如――α地中海贫血, 简称α地贫。 α链合成减少 / 缺如→β 链合成→过剩→β四聚体 β链合成减少/缺如――β地中海贫血 简称β地贫。β链合成减少/缺如→α 链合成→过剩→α四聚体特点:HbA↓ 都表现为低色素性贫血 (一)α地中海贫血1 α地中海贫血的特点大多数地贫是由于αGene 不同程度缺失或功能障 碍,导致不同类型的地贫。 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αGene――16p13 α2 α1 α2 α1 缺失一个α基因――为α+地贫,α链合成减少。 缺失两个α基因――为α0地贫,α链不能合成。 ? 地中海贫血(? 地贫)正常人: ?2 ?1/?2 ?1 ?2 ?1 ?2 ?1? 地贫的类型: 纯合子 杂合子(?o地贫)C C/C C C ?/C ?C C/? ? C ?/? ?? ?(?+地贫)??? ? α地中海贫血症当一个人不能产生足够的血红蛋白α链时, 他(她)将出现α地中海贫血症。 这种病主要流行于非洲,中东,印度,并 偶尔出现于地中海地区国家
2.α地贫的分子基础依αGene改变: Gene缺失型(缺失1~4Gene),不等交 换。非缺失型 : 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 终止密码突变。 (二)β地中海贫血β珠蛋白Gene 突变或缺失降或缺如→β珠蛋白 链合成速率下 降→溶血性贫血β0 地贫:β链完全不能合成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β链部分合成 β地中海贫血症当一个人不能产生足够的血红蛋白β链时, 他(她)将出现β地中海贫血症。 这种病主要流行于地中海地区的国家,像 希腊,塞浦路斯,意大利,巴勒斯坦和黎 巴嫩。 1、临床类型临床类型 重型β地 贫 Gene型β+/β+ β0/ β0 纯合子 β0/β+ 杂合子主要有四种类型Gene产物 β链无or↓ HbA无or↓ γ链合成 ↑ ,HbF ,HbA2↑ β链部分合成 HbF↑ HbA2↑ 合成较多的β链 症 状溶血性贫血(依赖 输血) 地贫面容(颜面颅 骨变形) 肝脾显著增大轻型β+/βA β0/βA杂合子β+/β+变异纯合子轻度溶血性贫 血症状介于重和轻之 间 (不需输血)中间型胎儿RBC 持续增多 症缺失/突变δ、β和γ链合 成增加成人HbF 增 加,无症状
2.β地中海贫分子基础Gene → 突变 →转录→翻译 ,障 碍,转录产物加工缺陷。 迄今已发现的 100 余种突变类型, 多数为点突变,少数为缺失。突变 通常发生在下列区域: 1/ 编码区突变 使生成的mRNA 稳定性降低, 形成无功能的mRNA,从而不能合成β链。 如: ⑴ 无义突变:密码子 17(A→C),43 ( G→T),β0地贫 ⑵ 移码突变:41/42(-TCTT),71/72 (+A),β0地贫 ⑶ 起始密码突变:ATG→AGG,β0地贫 2/ 非编码区突变:影响mRNA剪切、加工 过程,形成异常的mRNA,如: ⑴ 内含子I GT→AT丧失一个剪切信号。⑵ 新的切点产生 同义突变→激活→I和 Exon隐蔽裂解位点 如:GGT→AGT 产生新的剪切点 3/ 启动子区突变 降低 mRNA 的转录效率 →β+地贫。突变破坏了TATA Box。 例:-28位A→G 4/ RNA 裂解信号 β珠蛋白Gene3侧翼序列 中保守序列 AATAAA→AACAAA,不能准确 裂解和加poly A。 5/加帽位点单个突变 干扰加帽过程,影响 转录效率。通常是mRNA的第一个核苷酸。 综上所述: ① 异常血红蛋白病和地中海贫 血有共同的分子基础(突变、缺失 );基因缺失是引起α地贫的主要 原因;基因突变是引起β地贫的主要 因素。 β地中海贫血症的传播如果一个携带者(轻型地中 海贫血)与一个非携带者婚 配,平均起来他们孩子中的 一半将是携带者,但他们的 孩子都不会患上重型地中海 贫血症 但是如果两个携带者婚配,每 次怀孕有25%的可能性孩子是非 携带者,50%的可能性孩子是携 带者(轻型地中海贫血),还 有25%的可能性孩子是重型地中 海贫血患者。 β地中海贫血症和疟疾地中海贫血症的红细胞保护机体免 遭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严重的疟疾 这种效应与寄生虫在红细胞内的繁 殖减少有关 血红蛋白F的可变的持久性可能是 上述效应的其中一个贡献因子,它 可以对疟疾血红蛋白酶的消化作用 有相对的抗性。 重型β地中海贫血病人的 血液照片来源:Cooley’s Anemia Foundation 产前诊断出生前的早期诊断可以通过运 用――首先,胎儿血液采样分 析;其次,绒毛膜绒毛活组织 切片检查以及直接的珠蛋白基 因分析。 现在有经验的中心的错误率在 1%以下 处理与治疗轻型地中海贫血(微型) 不需要任何治疗,因为携带者通常是没 有症状的。 重型地中海贫血 这种严重的威胁生命的贫血症需要在 整个生命的时间内进行规律性输血以 补偿损伤的红细胞 重型地中海贫血: 持续的输血终将导致铁负荷过 重,它必须通过螯合作用的治 疗方法进行治疗以避免器官衰 竭 重型地中海贫血: 其他新的治疗方法像骨髓 移植都非常昂贵。新的治疗方 法包括口服螯合剂,它替代了运 用电池驱动的泵来进行皮下注 射去铁胺的螯合作用治疗方法。 基因治疗也是一种尚在研究中 的选择 预防的努力婚前筛查以确定夫妇不都是携带者。 对地中海贫血症患者,他们的家属 以及公众提供遗传咨询和健康教育。 提供地中海贫血症的产前检查。 减少近亲婚配 地中海贫血症与移居者移民来自高流行性地中海贫血症地 区(如地中海地区)的国家应该对 这个问题予以重视。 有地中海贫血症携带者的家庭由于 亲戚间的近亲结婚,可能导致更多 的病例,包括重型地中海贫血,这 在封闭的社会中尤为严重。 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 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 家马丁-埃文斯,以表彰他们在胚胎干细胞研究 方面所作的贡献。 奥利弗-史密西斯教授任 职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 两个方面:一是对异形基因进行修正,另外一个 便是利用人类基因病变构造动物模型,以发现新 的疾病治疗方法。 多年来,奥利弗-史密西 斯教授及其助手深入研究了“基因打靶”的具体 操作方法,并借助这项技术治疗地中海贫血症 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1、我国遗传的发病状况: 统计表明,我国人口中有1/5到1/4的 人患有危害轻重不同的遗传病!其中单基因 遗传病约3%-5%,多基因遗传病约15%-20%,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约0.5%-1%。每年新出生 的儿童中,有先天性缺陷的约1.3%,其中 70%以上是遗传因素所致。在自然流产儿中, 约50%是染色体异常引起的! 我国人口中患21三体综合症的人就在 100万以上。 2、危害: 危害人类健康,降低人口素质;给患者本 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 担;某些精神病患者给社会治安带来危害。 ? 3、环境污染是导致遗传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 原因。放射性污染 优生运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的遗传素质。让 每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1883年首先提出 “优生学”高尔顿(S.F.Galton) 1960年美国遗传学家斯特恩把优生学分为预防性优生学 也叫负优生学,主要是研究如何降低人群中不利表现型的基因频率,减少以至 消除有严重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的个体 出生。具体内容:遗传咨询、产前诊断、 宫内治疗。进取性优生学 也叫正优生学,主要是研究如何增加有利表现型的基因频率。近年来的人工授精、 人体胚胎移植、DNA重组技术,为进取 性优生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优生的措施? 1、禁止近亲结婚: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 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2、遗传咨询: 3、提倡“适龄生育”: 4、产前诊断 1禁止近亲结婚禁止近亲结婚:我国婚姻法规定“直 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1)所谓直系血亲就是指从自己算起, 向上和向下推数三代,如父母、祖父母、 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 (2)所谓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就是指 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同源而生的、除直系 亲属外的其他亲属,如同胞兄妹、堂兄妹 等。 姑做婆,最贴心;姨做婆, 亲上亲;亲上加亲才放心我国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呢?科学推算,每个人都带有5-6个隐 性基因。在随机结婚的情况下,双双带 有相同的致病基因的机会很少, 但是 在近亲结婚时,双方从同一个祖先那里 得到同种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实例1:例一 、中国某大学一位教授,其妻是电气工 程师。二人的智商都很高,超过130。他们才 华出众,身体健康,下一代的孕育环境和教育 条件优良。他们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 从性别上看,是“红花绿叶,品种齐全”,可 谓美矣。遗憾的是,他(她)们全部是重的先 天痴呆性患者:究其原因,仅仅是因为夫妻为 俩姨表兄妹 例二 、 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英国的伟大 科学家查理达尔文(Charles Darwin),不顾 亲朋友好友的劝告反对,感情胜过了理性, 跟他舅父的女儿埃玛(ALMA)结了婚,婚 后,他们共生育6子4女。数量不少,品种齐 全。但他们的子女,有3个早死,3个一直患 病,3个则终生不育或不嫁。其所有活下来的 子女,没有一位在科学上有成就,都属低能。 曾经创立了“基因”学说的本世纪美国 著名遗传学家摩尔根,也有一场不该出现的 婚姻。他与表妹玛丽结婚后,科研工作取得 了杰出的成就。后人写的《摩尔根传》一书 中说:“摩尔根在事业上的成功,与玛丽的 帮助是分不开的。”但是他们的两个女儿都 是“莫名其妙的痴呆”,从而过早地离开了 人间。他们唯一的男孩也有明显的智力残疾。摩尔根夫妇以后再也没有生育。他提出: “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民族之间的婚姻,才 能制造出体质上和智力上都更为强健的人 种。”他大声疾呼:“为创造更聪明、更强 健的人种, 无论如何也不要近亲结婚。” 2.进行遗传咨询遗传咨询又叫做“遗传商谈”或“遗传劝导”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和步骤: (1)医生对咨询对象和有关家庭成员的身体 检查,了解家庭病史,作出诊断。 (2)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也就是判断是 什么类型的遗传病 (3)推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 (4)向咨询对象提出防治这种遗传病的对策、 方法和建议。 通过遗传咨询可以让咨询者预先了解如何避免 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患儿的出生,因此,它是 预防遗传病发生的主要手段之一 。 3.提倡“适龄生育”女子最适于生育的年龄一般是24-29岁。由于 女子的发育要到24-25岁才完成,男方以25一35为 佳;要怀孕月份,通常为每年2、3月或7、8月为佳. 因此,过早生育对母子的健康都不利。统计数字表明,20岁以下的妇女所生的子女中, 各种先天性疾病的发病率,要比24-34岁妇女所生 子女的发病率高出50%。 但是,妇女过晚生育也不利于优生。例如,40 岁以上妇女所生的子女中,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发 病率,要比24-34岁的妇女所生子女的发病率高10 倍。 4.产前诊断又叫做出生前诊断,这是指在胎儿出生 之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羊水 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和绒毛 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等手段对孕妇进 行检查,以便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 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产前诊断方法的优点是在妊娠早期就 可以将有严重遗传病和严重畸形的胎儿 及时检查出来,避免这种胎儿的出生, 因此,这种方法已经成为优生的重要措 施之一。 智力缺陷治疗人们过去一直认为,由唐氏综合症 等引起的认知缺陷和行为问题是不 可逆的。但近期研究结果显著证明, 这些问题是可逆的。现在,针对大 脑内生长因子和神经递质受体的治 疗已处于人体临床试验阶段了。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应该是治疗遗传性疾病的 最佳方法之一。 具有无限的治疗潜能 有根治的可能 但目前来说,其副反应是一个瓶颈。 营养代谢疾病 “先天代谢缺陷”1908 年, Garrod A 在皇家伦敦医学院发表了 题为“先天性代谢缺陷”的著名报告,他公布了 四种人类罕见疾病: 尿黑酸尿症 戊糖尿症 胱氨酸尿症 白化病 Garrod 对尿黑酸尿症的开拓性的研究开辟了生化 遗传学这一领域 先天性代谢病氨基酸代谢病:白化病 PKU 糖代谢病:半乳糖血症 糖原贮积症 嘌呤代谢病:自毁容貌综合征 受体蛋白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尿黑酸尿症临床特征: 黑尿、大关节、脊柱椎间盘 退行性关节炎――褐黄病。 上腭出现兰色或黑色的色素斑, 眼巩膜、肋软骨出现黑色沉淀. (内源性尿黑酸自身氧化形成的产物沉淀所 致) 临床症状? 新生儿和儿童期:尿黑酸尿是唯一的特点; ? 成人期: 除了尿黑酸尿以外,由于尿黑 酸增多,并在结缔组织中沉着,而 导致褐黄病(ochronosis),如果 累及关节的话则进展为褐黄病性关 节炎(ochronotic arthritis)。 病 因代谢 转化正常人:苯丙Aa、色Aa→尿黑酸→ 另一代谢产物→不蓄积尿黑酸患者:苯丙Aa、色Aa ↓ 尿黑酸↑―//→另一代谢产物 ↓ 大量贮积,尿中排出 实验分析尿黑酸患者 服食尿黑酸→尿中定 量排出 高蛋白饮食(含苯丙Aa、 色Aa)→内源性尿黑酸↑服食尿黑酸→不排出 高蛋白饮食(含苯Aa、 色Aa)→无尿黑酸检出受试者正常人→ 证实病因――尿黑酸氧化酶缺乏假设50年后被证实:患者的肝脏中检测不到尿黑 酸氧化酶,此酶负责尿黑酸进一步代谢。 苯丙Aa ↓苯丙Aa羟化酶 酪Aa ↓酪Aa氨基转移酶 p-羟基苯丙酮酸 ↓ p-羟基苯丙酮酸氧化酶 尿黑酸 ↓尿黑酸氧化酶 延胡索酸+乙酰乙酸 尿黑酸症遗传学分析尿黑酸尿症呈现家族分布:17个尿黑酸尿症 家庭中有 8 个父母是一级表兄妹。一级表兄 妹婚配为一种罕见的隐性性状的表现提供了 条件 是第一种被确认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正常等位基因是未受累个体特异的酶产物所 必需的,这是关于基因通过编码的酶施加其 影响最初的线索。所以Garrod的工作预言了 “一个基因一种酶”的假说。 先天代谢缺陷产生机制1.酶活性异常的遗传基础 1)结构基因突变――酶结构改变,稳定 性降低,酶动力学改变。 2)调节基因突变――酶合成速率下降, 催化活性降低, 3)翻译后修饰加工障碍――酶催化中心 不完善,活性下降。 先天代谢缺陷代表疾病氨基酸代谢病: PKU糖代谢病:半乳糖血症白化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眼外肌麻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