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背景下,是学习专项运动技能,还是发展基本运动体育

东西湖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 《小学体育课中运动技能教学组织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武汉市吴家山第三小学体育课题组
执笔人: 李翔 《小学体育课中运动技能教学组织策略的研究》课题是东西湖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该课题研究以重视小学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为前提,以探索体育新课程运动技能教学的内涵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以探索新课程中小学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组织策略为目标,从而真正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课题研究历时三年,通过运用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基本研究方法,探索新课程中小学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组织策略,如期完成了研究任务。现对本课题研究情况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
体育技能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点之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界定为?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所谓身体练习,是指?一系列具体的体育动作或动作组合?,在目的性与规范性上都不同于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各种活动,而是具有一定规范的动作技能。作为手段,这些技能是实现健康目标的主要载体,是人类知识的一种特殊形态,离开了技能,体育教学就失去了目标实现的基础,同时也失去了作为学科存在的意义。 然而,在体育技能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把学生的运动兴趣当作课堂教学改革的唯一依据,忽视了体育课的运动量,只求场面热闹,不求练习身体的负荷实效性,所谓的技能教学也只是走走过场,成了热闹的活动课;有的体育课冠以?合作学习?、?自我探究?的名义,整节课都在?讨论?、?探究?,把技能教学的难度降到了最低点;有的体育教师过于关注一些容易?出彩?的地方,忽略了如何教精、教好运动技能;有的教师仍然在体育教学中采取传统的运动技能教学 1
模式,运动技能教学走的是?专业化?的路,完全照搬训练运动员的内容和方法来实施小学运动技能的教学,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单调、沉闷、乏味;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假定在同一学习起点上,按照统一步调组织教学,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统一步调而丧失了学习信心,一部分学生则因缺乏发挥特长的机会而丧失了学习兴趣。 作为体育教师,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器材和用具是好的,是值得肯定的,但一定要为技能教学服务,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形式。鉴于此,国内体育教育知名专家季浏教授明确指出,体育技能教学必须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进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中,我们需要的是适宜的运动量,即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运动量。由此可见,现在需要积极探索的是如何更有效地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开展运动技能教学。目前小学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无现成模式可资借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勤于反思、善于总结,探索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运动技能教学的组织策略。 随着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新课程中小学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组织策略,以此真正落实课程标准,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概况 (一)研究对象 本校1――6年级学生。 (二)研究目标 体育新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树立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围绕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内容和?运动技能?的学习领域,通过培养?自主发展型?的学生作为教育的终极目 2
标,来保持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本课题旨在探索符合《体育课程标准》要求的运动技能教学的组织策略,具体为: 1、体育运动技能传授与情景化教学结合的设计 2、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游戏化的设计 (三)理论依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基本理念,从未排斥运动技能或运动技术的教学。《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体育课程的性质,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并专门设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在这一学习领域中,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框架,例如,水平一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水平二要求学生?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水平三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等。 2、终身体育教育观以?为每一位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为根本任务,以开放的教材体系为主体,立足于?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根据社会发展和地区特点选择教材,组织教学活动。它把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区分开来,把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区分开来,把人的全面发展与身体素质全面发展联系起来。教学围绕教会学生懂得学习、学会学习和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展开思考。 新体育课程尤为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内涵建设,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整体健康得到发展。首先,新体育课程强调运动技能的内容要有所选择,选择那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运动技能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其次,运动技能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第三,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育人功能。从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领悟体育 3体育与健康远程研修简报第六期
● “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运动技能教学
&&&&1950年,毛泽东同志给时任教育部长的马叙伦先生写信,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论断,这是对健康重要性的最好诠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也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对新时期学校教育及学校体育工作最高要求。
&&&&进入新世纪,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却令国人担忧。体育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应该以其特有的功能为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服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要求坚定不移地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要“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21世纪是倡导健康的世纪,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历史使命。
&&&&体育新课程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有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把课程具体目标分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目标的达成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与“途径”,而运动技能教学就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因此,《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专门设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提出了明确的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框架。《课程标准》还指出:“运动技能”体现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本课程其他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
&&&&当下,运动技能教学问题仍然是体育课程改革中讨论的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有人批评新课程淡化了运动技能教学;有否认新课程运动技能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当然也有人认为不要过分强求运动技能教学的细节。因而,部分老师在这些相左的声音中迷失了方向,丧失了改革与探索的勇气,出现了观望的心态和等待的现象。
&&&&“新课程淡化了运动技能教学”?老师们有些茫然:淡化了什么,淡化在哪里?是新课程有具体的指向,还部分人的误解?其实,“淡化运动技术”的说法由来以久,它是人们针对过去“以竞技运动为中心”和“过分强调运动技术细节教学”提出来的,因而有了“运动技能教学不要过分强调细节”的说法。对于这个问题,《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提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干学习领域,该领域与运动参与领域一起最能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其他学习领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失去本课程的特征,‘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目标就无法实现”。由此可见,体育新课程不仅没有淡化运动技能,反而进一步确立了运动技能教学的重要地位。
&&&&当然,如果一味强调竞技运动,将高度竞技化和成人化的竞技内容照搬到中小学中来,过分强调运动技术教学的竞技化、训练化和规范化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应该认识到,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训练毕竟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训练运动员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体育教学活动,这不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如果我们将运动技能分为“基础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两个层面,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运动技能教学,就会对目前新课程下运动技能教学的诸多问题有所分辨。所谓“基础运动技能”,即人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和发展体育专项运动技能的基础性运动能力。比如跑、跳、掷及攀爬等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是合理有效完成身体动作、从事身体活动的专门性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具有后天获得的、个性化的特殊性等特征。它有两个内涵:一是竞技性,在竞技项目中,以取得优异竞赛成绩(名次或奖牌)的专业化技能形式;二是非竞技性,以健身、休闲、娱乐等为主的身体活动形式。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所谓的“淡化”,仅仅是降低了专项运动技能(竞技运动技能)的规格与要求,是要打破以往的竞技运动为中心教学内容体系,反对教学内容竞技化和成人化,淡化的是竞技运动的教学色彩,而不是某些人泛指的“淡化了运动技能教学”,以至于造成一线部分体育教师的盲从,在教学中既降低了专项运动技能(竞技方面)的规格与要求,也放松了对基础运动技能的培养,引起了体育实践层面的混乱。
&&&&体育新课程重视提升运动技能教学的内涵。诚然,运动技能固然很重要,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目的并不在于技术技能本身。体育学习不仅能掌握技能、发展体能,而且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不仅能学习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运动情感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必须重视提升运动技能教学的内涵,要将运动技能教学,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
&&&&体育新课程强调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色彩。高中的运动技能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中小学的运动技能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学习水平,使得运动技能教学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和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其难度、复杂程度以及竞技水平。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运动技能学习发展运动能力,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应该充分尊重高中学生的不同需求,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提高体育文化修养,养成体育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体育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参与者,研究者、建设者,应该树立课程与教学改革主体意识,对于新课程下的运动技能教学问题的冲突与碰撞,需要静下心了深入研究探讨,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而不应该等待与观望,甚至简单地盲从,如果这样就会走弯路。
&&&&体育新课程研修活动刚刚起步,随着我们对《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的深入学习和全面理解,无论是所谓的新课程淡化了运动技能教学的说法,还是不过分强调动作细节的认识都会迎刃而解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运动技能教学要坚决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潘雪峰 课程专家/团队)
● 事情是做出来的――记体育与健康课程团队“掌门”季浏教授
&&&&季浏,1961年5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现任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组长,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副主任,中国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体育运动运动心理研究会主任。
&&&&季浏教授除了担任上述职务以外,还承担着更为繁重的大量科研任务,收获了令同行瞩目的丰硕成果。迄今为止,季浏教授主编出版了《体育教育展望》、《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体育心理学》等30余部著作和教材,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20余篇,主持了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包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其中,有多项教学成果和论文获国家级奖励。
&&&&季浏教授以其高度的热情深爱着教育事业,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怨无悔,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以及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教学成果突出,近年来,他获得了多项重要的奖项:2002年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3年获得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5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入选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2006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7年荣获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光荣称号。此外,季浏教授主编和主持的一些教材、教学成果还分获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申银万国奖教金、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等重要奖项。
&&&&2000年,季浏教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一举中标“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项目,成为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分别主持研制了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这不短的7年里,他带领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突破传统教育观念,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在课程标准的研制、教材的编写、新课程理念的宣教、课改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倾注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不仅谱写了他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光辉一页,而且还掀开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绚丽的新篇章。
&&&&为了维护和发展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季浏教授不仅多次承担并主持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宣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而且还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帮助各个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课程改革培训工作。7年来,季浏教授几乎全部的节假日都奉献给了各级各类的课改培训,他以其孜孜不倦的刻苦追求感染着所有接受培训的体育教师们,以其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着大家大胆突破根深蒂固的传统势力,排除各种误导、把握正确方向、树立坚定信心、推进课程改革。
&&&&在多年长途跋涉、充满艰辛的课改培训过程中,季浏教授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国家之大、体育教师人数之多,仅靠少数几位专家来传播体育新课程是远远不够的,且收效甚微。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一线教师接受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积极投入和参与课程改革,季浏教授不顾其自身繁多的工作,毅然接受教育部的委托,开始建设“中国体育与健康网”,希望能够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为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获取更多新课程的有关信息,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交流,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推进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网站建设需要每天上传新的文章,而且还要有博客、论坛与在线研讨等动态栏目的支持,其工作量之大难以言述。面对网站建设的重重困难,季浏教授与他的工作团队没有望而却步,而是积极地原创或收集各类课程改革资源,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养料”。季浏教授每天完成学院和科研工作至深夜,还常常作客网站的“专家论坛”,为一线教师们答疑解难,尽量避免体育教师在课改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季浏教授对课程改革的这份坚持、这份执着、这份热情,使得“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网”逐渐健康、茁壮地成长起来,被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誉为“体育教师自己的家园”,网站的每周点击率最高达到55万人次以上,真是可喜可贺。
&&&&为了让更多的体育教师能够有机会参与新课程的研修和培训,在大力建设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季浏教授还带领其团队积极参与到教育部年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远程网络研修”项目中。季浏教授带领课程团队成员全力以赴,脚本设计、现场录像、人物采访、课例拍摄、调查研究、字幕录入、片子剪辑、文本撰写等工作几乎付出了团队成员们全部的精力。尤其是后期的剪辑与制作期间,摄影制作棚成了课程团队成员的“家”,大家已经记不清在棚里住了多久,只知道为了能够如期完成光盘制作,没日没夜地检查、核对与校改,常常是几十个小时不能合眼。当光盘最终“出炉”时,大家欢呼雀跃,激动得热泪盈眶,久久不愿离开这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家”。日,季浏教授与课程团队成员,在制作完光盘稍作修整后,又聚集在上海,正式开始启动远程研修现场工作,帮助参与网上研修的一线教师思考和解答课程改革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新体育课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作为新体育课程领路人的季浏教授,他那种超负荷的工作方式对于健康却极为不利。出于对基础教育事业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心,季浏教授从不喊苦,从不叫累,而是永不停歇地默默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奉献自己所能奉献的一切!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取得的成绩,重要的是不断的努力和追求。”这是季浏教授的人生哲理。虽然只是一句非常朴实的话,但真正能够依照这句话身体力行的人却值得所有人钦佩。 (汪晓赞 课程专家 / 团队)
● 潘雪峰老师简介
&&&&潘雪峰,生于1976年,江苏省南通中学体育教师,教育学硕士,南通市市直中学学科带头人,南通市体育教学能手。
&&&&作为一线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之初,没有等待、没有观望,带领南通中学体育老师群体毅然投身体育新课程,立足实践,紧扣课标,深入研究,主持的南通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获得江苏省特等奖,2006年江苏省体育新课程改革现场会在南通中学召开,南通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率先成为样板。
&&&&教学之余化身“托罗普斯”,对体育教学不断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一起进步,
几年的经营,“托罗普斯的博客”,已经成为体育教师经常交流的平台。
&&&&十年一剑,步履蹒跚,但是我一直热爱着体育教师这个工作,“教育的过程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的本原不是痛苦的重复,而是快乐的创造。”我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也不断在这份工作中体味着快乐。
(潘雪峰 课程专家 / 团队)
● 邵荣老师简介
&&&&邵 荣,男,江苏盐城人,1963年6月生。现就职于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原为江苏省盐城市中小学教研室体育教研员,盐城市文峰中学副校长。获得江苏省教学能手,盐城市体育学科带头人、普陀区体育高级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曾兼任江苏省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盐城市教育学会体育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为江苏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苏教版)编委,中小学篮球、乒乓教材编写人员。主持和参与过7项国家及省市级体育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教育部体育卫生项目1项,中央教科所项目1项。有30多篇论文种类刊物上发表及获奖,其中体育核心期刊3篇。创办有个人主页――体育教师自助网()。有志于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民俗体育的研究工作。(邵荣 课程专家 / 团队)
● 如何激发高中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
&&&&Guohaoliang老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堂运动技能教学,他认为:1、运动的乐趣在于嬉戏与竞争,运动的功能在于健身与育心。运动技能不仅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也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各项具体目标的主要载体。通过有效的运动技能学习,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其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运动参与意识、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2、运动技术的形成和掌握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它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经验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迁移规律组织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有趣而生动。3、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应体现在如何教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上。在教学中将运动技能教学和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运动技能迁移的机会,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邵 荣老师认为,Guohaoliang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堂运动技能教学”的叙述很有道理!这也正阐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水平的辩证关系。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唤起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体育运动兴趣,是为了在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形成运动爱好与专长;而让学生主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体验运动情感和乐趣,又能进一步增强运动兴趣,促进对体育运动的深层次认识和理解,强化运动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增进身心健康水平,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目前,对运动兴趣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关系讨论较多,也有少数体育教师对兴趣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体育新课程只强调学生的运动兴趣,而忽视了运动技能教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一问题:
&&&&体育教学过程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其中体育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的重要因素。兴趣是动机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成份。体育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体育知识、探究或参与体育活动的与积极的情绪状态相联系的心理倾向。对于中学生来说它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是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的动力。体育学习兴趣对学生的体育行为影响很大,兴趣浓厚而稳定的学生求知欲较强,通常能积极地、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而缺乏兴趣和愿望的学生则很难表现出积极的体育学习态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和练习,也才能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如果学生对运动没有兴趣,而是被动、被迫地参与运动,又怎么能够学好运动技能呢?然而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运动兴趣,强迫学生学习不感兴趣的、或难度太大的项目内容,是不可能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学习效果的。所以,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对学生身心健康有好处、同时趣味性较强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
&&&&运动兴趣与运动技能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运动兴趣对运动技能学习具有的重要作用,有了运动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一般来说,学生对运动项目产生的兴趣,一是从直接参与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愉快体验中获得的,二是从对体育的价值认识和对健康的作用上获得的。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到参与运动和身体练习的愉快感,形成对运动项目的良好的心理意向和情绪体验,并不断感受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最终发展成为对该运动项目的兴趣,并能形成运动爱好,同时促进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专长的形成。
&&&&学生的运动兴趣不仅需要满足,而且需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它。学生可能对某些运动项目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只要这些项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益,我们就要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去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切不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及时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对某项目或某种活动形式的兴趣,而使学生原有的或已经形成的运动兴趣逐步消退。所以,潘雪峰老师对guohaoliang老师谈到的第三点特别有感触。他认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两种,一种是本来就对这个内容感兴趣,这时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怎么维持好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一直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还有一种就是学生本来没有兴趣,但是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对这个内容产生了兴趣。比如:某校一位女学生想选学羽毛球,但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没有场馆)不能开设,于是她只能硬着头皮选学篮球。然而,在教师的耐心诱发和细心指导下,唤起这位女学生对篮球项目的运动情感,一段时间以后这位女学生喜欢上了篮球,并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因而篮球学习进步很快,该模块学习结束后达成了既定的目标。个人认为这样很了不起,能做到这一点的都是好老师,我们最需要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好教师。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尽其所能地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且要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促进运动技能教学、实践体育新课程理念的最好办法。
&&&&然而,为什么一些学生在体育课上想自己活动呢?这主要是因为有少数不负责的体育教师没有很好地备课、上课,将体育课上得枯燥乏味、沉闷单调,学生因而不喜欢这样的体育课。也有的教师开的选择课,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想中途退出课堂,或再选项时不愿意再选该项,这都是体育教师的悲哀。
&&&&有的教师认为,体育教学中只要学生高兴就行。他们不敢提运动技能学习,或不进行实实在在的运动技能教学,因而有的课看起来很热闹,学生很活跃,但教学内容却令人感到贫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教师担心回到竞技中心的老路而不敢使用竞技运动项目作为教材;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可能是在认识中错误地将运动技术学习与激发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对立起来。运动爱好始于运动兴趣,但任何运动兴趣与爱好都是建立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基础之上的,现实中的运动爱好者总是在某一个或几个运动项目上表现出较一般人高的技能水平;而掌握与运用运动技能又能增进运动情感和运动兴趣。
&&&&所以,《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运动兴趣,强调高中阶段减少学生必须学习的运动项目,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熟练掌握一到两个项(或两到三项)项目的运动技术技能,形成运动专长和锻炼习惯。体育新课程倡导采用选项教学,就是充分考虑到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差异性,让学生在学校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喜欢什么运动项目就选择什么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学校应该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需要,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提供更多的运动项目给学生选择。至于有些运动项目学校没有条件开设,而有些学生又十分感兴趣,我们还可以在课外指导这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当然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动需求目前还无法做得到,但这将是我们高中选项教学不断追求的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课程标准》在强调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的同时,十分注重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运动意向和初始兴趣,有责任和义务设计好教学活动,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并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体育教学中要通过合理设置学习目标、拓展选择学习内容,要创造课堂教学的场地、器材设计等外部环境和学生心理方面的内部环境,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变换组织形式等,来增进情绪体验和运动意向,并通过启发与诱导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现在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与选项教学,我们已经看到操场上的人数增多了,学生的锻炼热情提高了,许多学校的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这是体育课程改革带来的可喜局面。这是因为通过高中选项教学,学生掌握了一、两个项目的专项技能,学会了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爱好和专长,他们能锻炼也会锻炼了;同时由于参与体育学习,增进了运动需求和愿望,提高了运动情感、体能水平和学习能力,所以他们就会活跃在运动场上而乐此不疲。学生如果时常想着体育活动,就会改变被动体育的局面,将体育活动内化为自身需求和生活需要,会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会在课内、课外参与体育活动,会在校内、校外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不断提高健康水平。(邵 荣 课程专家/团队)
● 如何使高中的运动技能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老师认为,目前田径教学内容枯燥、运动形式单一,学生不喜欢上甚至厌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教学设计错误、教学方法与练习手段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是最主要的问题。现行的田径类项目的课程教学方法很多都是从竞技体育的训练方法演变过来的,实际上是一种以“训练”为目标和手段进行的,这种教学方法有许多与教学不相符合的地方,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运动素质和练习兴趣等实际情况。作为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活动是由“教”与“学”组成,也就是说,是由教师教授与学生学习两方面构成。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因校制宜、因材施教,研究田径类及其它项目教学内容,选择适切的教学方法,设计喜闻乐见的练习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田径类项目的学习兴趣。
&&&&邵荣老师认为,老师以简短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全新的观点,那就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运动技能教学要与高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其实,要让高中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课与体育,就必须使运动技能教学与学生的校园学习及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还以田径类的短跑教学为例,一般短跑教学都是从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和冲刺跑这几个竞技短跑的技术环节来逐一设计与教学。如果我们变换一下教学思路,改变在跑道上跑的常规方式,将快速跑与其它多种运动形式(比如球类运动)或教学情景相融合,利用各种变换情景的直线跑、追逐跑等练习形式,同样能实现提高快速奔跑能力的教学目标。不过分强求各种竞技技术细节,而将有限的教学时间用于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和学习更有价值的内容上,并密切结合学生的特点、生活经验和实际来进行教学,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动情感,进一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其实,较之在跑道上的竞技短跑,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的,以及与其它竞技及游戏活动相融合的各式各样的短距离跑,更能促进学生掌握技术技能,发展体能水平,同时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一般不会在跑道上跑。所以,为了使跑的技能教学适应学生的未来生活,体育课上绝不能拘泥于竞技化的教学形式。
&&&&体育新课程背景下的运动技能教学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摒弃“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实际上,学生都应该力求将技术学得更好这是无可厚非的,技术细节和规范是应该要的,但过分地强求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考虑到,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时数是有限的,而况一节课的教学对象往往少则几十人,多至上百人,过于细化的技术教学是很难实施的。体育教学中应该追求学好的是那些基本的、关键的技术技能,并掌握学习和运用的方法,使学生会运用所学运动技能进行身体锻炼。掌握规范的运动技术技能固然是很重要,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技术本身。体育教学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运动技术教学,让学生喜欢上体育,形成体育活动的习惯,进而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所以,运动技能学习的内容选择及其教学方法手段的选用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能力。
体育新课程重视并强化运动技能教学,但也强调淡化竞技化教学色彩。高中选项与模块教学,针对某个项目设立模块,进行连续18个学时的学习;如果一个模块没有学好还可以再选再学,通过几个模块的学习来掌握某个运动项目。从这个角度来说,体育新课程更关注运动技能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对于只选某一两个运动项目的学生来说,他的运动技能一定能有大幅度的提高。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运动技能,而且提高了运动技能的运用水平。同时在掌握技术技能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就能够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这种让学生在仅有的时间里集中力量学习和掌握两至三个运动项目,使学生充分学好学会、学以致用,就是体育新课程重视并强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表现。
&&& 那么,体育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运动技能教学呢?首先,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体验与经验,有了体验学生学起来才会有趣味、才会有积极性,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其次,教学内容要有助于学生在生活当中去运用,如果我们教的内容在生活当中都不能运用,那学了也是无用的和无价值的。不管是选择一个运动项目,还是选择一个项目中的具体内容,都要考虑该内容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再次,运动技能教学要体现层次性,不能不切实际地给学生设置过高的学习目标与要求。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目标,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并注重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第四,运动技能教学要考虑怎样面向全体学生,体现运动技能教学的针对性。中学体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竞技体育的人群的,而是培养未来的大众体育人群的,通过体育教学既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也有助于学生课外进行体育锻炼。我们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体育教学,不刻意强求运动技术掌握的多少及其程度,要使运动技能的学习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邵 荣 课程专家/团队)
● 如何使高中的运动技能教学有助于学生身、心、社的健康发展?
&&&&赵志娟老师认为,体育新课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强调体育教学中增进学生身、心和社的健康。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必须有创新意识,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对项目的选择,引导学生采取新颖的方法进行练习,促进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在自主探索中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一来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二来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要通过运动技能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运动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
&&&&邵荣老师认为,赵志娟老师较为充分地认识到了体育新课程背景下运动技能教学的内涵,克服了唯技术教学的观念,清楚地说明了运动技能教学对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健康发展的作用。然而,现在还有人认为,体育课教学主要是增强体质,心理健康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只是一些“副产品”,或者说都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些观点的片面性。
&&&&我们认为,运动技能教学目标与身、心、社等教学目标是相伴相生的,所以,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也自然带来学生身、心、社的健康发展。而“就技术教技术、唯技术学技术”的教与学是生物性。学生的体育学习不单单是为了掌握技能、发展体能,还要发展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体育活动对人的影响是多元的。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活动过程,不仅能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人交往和情感体验,发展心理和社会适应水平。所以,我们既要摒弃生物健康观,充分认识体育对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健康的多元促进作用;也要充分认识到体育课对学生的身、心、社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智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必须重视提升运动技能教学的内涵,要将运动技能教学,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并充分挖掘运动技能的教育功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老师认为,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而且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社的健康。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状况,摆正健康保健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关系,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的目标。
&&& 体育课堂教学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意志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运动情感不能从说教中得来,而要从体育教学实践的体验中来。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是不断获得感知、获得情感体验主要途径。只有学生对体育学习有了情感,体育学习才会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体育活动才是自愿的而不是强迫的。运动情感对学生的运动兴趣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内在动力和参与学练的过程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只有发自内心的体育情感才会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主动地体验体育活动,努力地掌握、综合地运用运动技能。所以,体育教学中,知识、技能、情感的目标同等重要,也是不分主次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也会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同步发展的。(邵 荣 课程专家/团队)
● 如何理解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训练的区别?
&&&&竞技运动在新体育课程中的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竞技运动项目内容也是高中学生体育学习的核心内容。《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体育新课程“反对的是体育课程的竞技化,而不是竞技运动本身,竞技运动项目仍然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竞赛仍然被用作重要的教学手段。”这就充分说明了竞技运动项目内容在体育新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淡化竞技运动”不是体育新课程提出来的,体育新课程强调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色彩。首先,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是有本质区别的。竞技运动实际上向着两个方面发展,一个是向着高度竞技化的竞技运动训练方向发展,主要是为训练高水平运动员服务的;另一个是向着适应健身锻炼的学校体育教育方向发展,成为了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这主要是我们能不能鲜明地判断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根本不同。我们不能将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同等看待,将体育教学上成运动训练课。然而,有些人将竞技运动训练的一套强加给学校体育,而一些人不假思索地照搬照用,造成以下两种后果:一是不管现代竞技运动的高强度和高难度等特点,把竞技运动项目和内容生硬地搬到体育课堂上;二是不分是学生还是运动员,直接延用竞技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开展体育教学。其实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是截然不同的。第一是面向的对象不同,运动训练面向的是极少数具有一定运动天赋的特殊学生、特殊人才,体育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普通学生。第二是目标不同,运动训练是为了出运动成绩、达到比赛胜利,或争金夺银;而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第三是内容不同,运动训练的专项教学,非常强调高难度的运动技术和训练内容,而体育教学不强调身体训练,而强调适合学生发展运动技术和项目练习。第四是负荷不同,运动训练强调高强度和大运动量的极限负荷,体育教学强调适宜的运动负荷。第五是培养人才的方向不同,运动训练培养的是高水平运动员和竞技人才,而体育教学培养的是一般学生和普通公民。理解了两者的确根本区别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确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与竞技训练之区别
培养普通公民的教育
培养精英运动员的训练
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有运动专长的学生
体育教练员
根据模块计划进行教学
根据训练计划进行训练
以学生发展需要为设计标准
以运动竞技比赛为设计标准
以学校教学需要进行设计
以训练和比赛的要求进行设计
根据教学灵活变化
严格执行竞赛规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训练出成绩为前提
以学生承受能力为前提
以提高竞技水平为前提
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训练的方法手与段
&&&&其次,新体育课程背景下的运动技能教学不能完全照搬训练运动员的内容和方法。竞技运动技术的规格比较高,比赛限制性也大,训练内容难度大、训练过程强度高,一般的高中学生是不能适应的,也学不会的;竞技运动的教学方法专业化、训练化、成人化,如果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高中体育教学,就会限制很大一部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高中选项教学促进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是适应普通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所以,为提高学生的选项学习兴趣和锻炼热情,我们一定要加强对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改造,使竞技项目技术、规则等能适应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练习需求,提高竞技运动项目的教学适应性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改造竞技运动项目,使其适合高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对竞技运动项目内容进行教材化改造时,要体现其技术性、简易性、趣味性、竞赛性和健身性,既要重视项目自身特性,又要关注项目的适用性。简化技术规范,改变活动规则、练习方法,将其简化加工与变形,增强其环境适应性和教学适用性。既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安排,又要尽量结合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规划设计,并力求与其它活动形式相融合,体现项目的生活化和实际健身价值。所以,体育新课程背景下强调安排适宜的体育教学内容,强调设计适度的运动技能教学难度,提供适切的学练形式。运动技能不宜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同时,体育教学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的运动负荷,使学生既获得一定程度的锻炼,又符合身体承受能力;并根据学生不同学生的技能、体能和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体现因材施教和因人而异的教学思想。
(邵 荣 课程专家/团队)
●&“活用教材”教,“用活教材”学――《弱手投掷》实践课教学案例
作者: 马建华&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
来源:体育教师自助网
&&&&一、案例背景
&&&&《弱手投掷》是我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为教学主体,依据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借助自主研制的纸球为练习载体,创造性开发的体育教学内容。
&&&&所谓“弱手”,是指人的两只手中,力量相对较差的一只。对一般人来说,平时生活中习惯用右手,右手的力量强于左手,这是普遍现象,因此,左手相对右手是弱手;而对少数“左撇子”而言,右手则成为弱手。因此,弱手投掷,就其普遍现象而言是指左手投掷。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操作中,我让学生用纸球完成篮球中一些常规性练习,达到热身激趣的目的,在学生完成行进间投“篮”(篮球娄为目标篮筐)后,提示学生反方向练习左手投篮,通过对比体验展开课题。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充分认识左手投掷技能本身所蕴涵的体育文化和锻炼价值,把学习左手投掷技能转化为个人内心的迫切需要。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活用教材教”和“用‘活教材’学”两大教学策略,以投掷技能形成为主线,以不同类型的纸球练习和靶标的设计为载体,以多样的左手投掷姿势为手段,探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创新和适应能力。最终,教会学生突破习惯,常用左手,刺激与之相对应的右脑半球,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从而提高文化课学习效率。
&&&&二、案例呈现
&&&&〔教学片段一〕对比导入
&&&&“通过刚才练习,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们,是用右手练习的,下面我们换个方向,要求用左手来投,看能不能投中蓝筐”。在学生们完成篮球常用练习手段后,我提出了这样的练习要求。随着我的练习口令的下达,同学们一个个全神贯注地练习起来,可不一会儿,就有同学小声地议论起来,表情很滑稽。“什么感觉?”,我不失时机地停止了练习。“没感觉!”,“做起来挺别扭的”,“何力在空中跳起的动作像只猴子,哈哈”,“你还说我呢,你的动作比我更丑”,“哈哈……”,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着。
&&&&师:“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生:“我们平时不用左手。”
&&&&师:“为什么不用左手?”
&&&&生:“我们从小都是用右手,哪个用左手呀,除了左撇子才用左手呢!”
&&&&师:“对,平时生活中,我们同学习惯用右手,而忽视了左手的训练,造成了人体右侧的力量,强于左侧,出现了左右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而人体是一个协调的整体,要想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我们就必须要加强左手训练,训练左手,还能激发人体哪些功能呢?请大家跟我来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课件。”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
&&&&生:“啊!多用左手,还能刺激右脑,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啊!”
&&&&看完了课件,学生争相复述着课件内容,边讲述着开发右脑的好处,边议论着训练左手的重要性。
&&&&〔教学片段二〕活用教材
&&&&由于高中体育教学中没有现成的左手技能的教学方法和任何的教学资料的参考,加上学生从未有的“左手意识”和左手运动的基础。但是,在教学中,我逆向思考,活用以往教材中以“右手为例”的投掷技术技能的教学方法,参照其教学步骤,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反而行之,并设计了多样的左手投掷姿势为学练手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推进,最终促进了左手投掷动作技能的形成。
&&&&教学中,每种练习的姿势和练习手段,都带着明确的练习目标。我通过变换练习的姿势、改变练习纸球的大小、设置靶标距离的长短、变换练习靶标的种类等练习条件,让学生在不同的练习情景中,紧紧围绕“左手感觉”和“建立左侧协调用力的感觉”两大运动体验,配合大量的身体练习,让学生寻找正确动作所获得的肌肉运动感觉,逐渐形成正确的左手投掷身体姿势,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和练习要求。例如,在让学生建立左手运动的感觉时,我运用了念动练习法配合仰卧后投的动作技能练习;在建立左肩带臂发力的感觉时,我运用了右侧撑投远距靶标;在建立以腰带胸,胸带肩的正确发力顺序的本体感觉时,我采用了坐姿投准(中等距离的环型靶标);在建立左侧协调用力的本体感觉时,让学生练习站姿投远;在巩固和提高所学技能时,我利用自行设计的移动靶标让学生投击等等。
&&&&学生们在不同练习条件下,进行着大量的左手技能的学习,体验着练习带给他们的快乐;体验着不同的练习姿势,带来的左手用力强弱不同的感觉;体验着纸球击中靶标后的成功的喜悦;更多的,则是纸球带给他们那份久违的童趣。
&&&&〔教学片段三〕用“活教材”
&&&&师:“怎样才能尽快的掌握左手投掷?各组就你们的学习方法进行交流和讨论。”
&&&&生:“我们是根据自己右手投掷的经验,通过体验右手发力的特征,让左手去寻找这种发力的感觉。”
&&&&师:“自己的右手去教左手,看,我们同学把自己变成了一部活教材!”
&&&&生:“我们这一组是利用独有的资源优势,我们请任立同学给我们做左手示范,大家一起跟着他模仿学习的。
&&&&师:“为什么请他?
&&&&生:“他是左撇子,他才是我们小组的活教材呢,我们大家跟在他后面学,可快多了”
&&&&师:“哦!左撇子这个活教材不错,看!我们同学已经挖掘出两个活教材了,而且是非常具体的、生动的、可行的活教材。”
&&&&生:“我们认为,起初学习的时候,不要咬牙切齿,用许多蛮力,只要把力用顺了,很快就能学会。”
&&&&师:“动作对了,力量顺了,投掷技能的掌握就快了。”
&&&&生:“我们是在练习中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练习时,我们相互观摩、相互纠正,这大大加快了我们小组学习左手投掷的进程。”
&&&&师:“很好!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不错!希望你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想不到,一个左手投掷,我们同学竟想出了这么多的学习方法,好,下面我们就采用右手教左手和请左撇子的这两个活教材的学习方法,来掌握左手投掷!”
&&&&通过“活用教材”进行左手动作技能分步教学,到运用“活教材”指导学生学会动作技能完整的学习,至此,左手技能在师生的互动中,在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中一步步生成。
&&&&1、“换个角度,原来投掷教学也是如此的美丽”。对于中学阶段的投掷技术技能的教学,从来都是褒少贬多,无非是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终身锻炼的形式趋向等因素考虑,但无人能否认投掷技能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较高的、不可替代的锻炼价值。因此,我想,我们的投掷教学应依据新课程这个视角,来重新看待,认真考虑怎样教,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学,改变过于注重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做到精心设计,积极营造教学的艺术点,努力挖掘教学的兴趣点,充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力争教出投掷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师教学行为的艺术性、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性。从这个角度看,原本枯燥无味的投掷教学何愁没有生长的土壤。
&&&&2、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练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跋涉、去创造,使体育教学本身成为学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智慧生成、生命成长的过程,使体育课堂因学生的积极参与而生动,因学生的勤于练习、乐于探究、善于合作而美丽。说实话,本案例在课前学法的预设中,对于“活教材”的使用,我只想到了“右手教左手”的个人教材,正是在课堂中安排了学生交流合作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群体的智慧创造和挖掘了“左撇子”这部人人合作的“活教材”。他们的创造性丰富了学习过程,更重要的一点表明,他们已经学会了学习。
&&&&3、合作探索,自我发现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育课程显得尤为突出。回顾体育课堂教学中各类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方法,只有真实地体验所获得的肌肉感觉、技术技能知识及对其锻炼价值的认知才是最深刻的,甚至于达到终身难忘的效果。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创建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在身体练习的体验中顿悟,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创造最优化的教学条件,帮助他们学会学习。
&&&&评析:
&&&&“换个角度,原来投掷教学也是如此的美丽”,看到这句话时萌生了感动。最初读到《弱手投掷》的题目,还以为仅仅就是一种投掷课的调节。但是看到他以“右手为例”的投掷技术技能的教学方法为参照,设计了多样的左手投掷的系列姿势时,由衷有了一种佩服。
&&&&换个角度,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激情,换个角度,学生的学习就变得生动。
“换个角度”,四个字何其轻松,可是体育教学中要做到却又谈何容易。这需要不断的积累、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发现、不断的升华,希望更多的老师能够步入这种境界。(潘雪峰 课程专家/团队)
●&在实践创新中培养高中女生学习兴趣――游戏“贴人”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师生观、课程观的束缚下,教师强行教、学生勉强练的教学方法给上体育课的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出现了随着年龄增长年级升高喜欢上体育课的人数呈下降趋势的现象。不少学生特别是高中女生上体育课时消极怠工、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等等。体育课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有兴趣的,但是由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往往流于形式,内容单调重复,方法简单缺乏新意,学生渐渐对体育课的感受性降低,慢慢失去了兴趣,最后还可能对体育课产生一种厌恶心理。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近年来,我在教学中以让学生带准备操和游戏为突破口,在实践中,让学生改编和创编游戏,使学生感到一点的成功和喜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二、教学片段
&&&&教师:下面请轮到带操的同学带操和组织游戏。
&&&&带操的学生,根据自己预先准备的内容开始带操……徒手操结束,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贴人”。
&&&&其余的学生:唉,又是“贴人”,真是没劲(小声地说,并且,满脸的失望)。
&&&&老师边看着学生练习边在想:学生们在做着老掉牙的游戏,很是无奈,就像是在例行公事。这个游戏大概学生玩了无数遍了,简单的重复对于重点高中女生来说实在是太枯燥了。为什么不就以这个游戏为例,让学生改编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呢?!
&&&&教师:你们觉得做这个游戏开心吗?
&&&&学生:(大声地)不――开――心!
&&&&教师:那下面就以这个游戏,每位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改变游戏条件、或方法、或规则,使游戏有新意,让同学们做起来有乐趣、开心。以班级为单位分两组,到时候我们进行评比,看哪个班创编的多又好。要求每组有两种方法以上,下面就开始。
&&&&学生:啊?!
&&&&教师在想:这时候我假如问她们好不好,她们肯定说不好。 这是赶鸭子上架,她们一般都很有集体主义的精神,为了班级的荣誉她们一定会努力的。
&&&&学生们在积极地思考着,热烈的讨论着,并在尝试着。气氛满热烈的。教师到每个组适当给予一点提示,一点建议,或者是一点点拨和鼓励。
&&&&教师:时间到,下面开始展示和评比。
&&&&甲组:改变一下追跑的方式,用竞走。他们走不象走,跑不象跑,学生大笑。
&&&&乙组:改变规则,把被贴者从逃改为追。演示很有趣,学生一时来不及反应,因为 以前已经形成了定势,一时笑声满堂。
&&&&教师:这个游戏真是不错。
&&&&甲组:我们还有更好的,双圆变单圆,贴者做手势,向上表示被贴者逃,向左,左面的同学逃,向右,右面的同学逃。甲组学生的反应能力强,相关的五位学生的注意力要集中。乙组的学生不得不鼓起掌来。
&&&&教师边笑边说:同学们非常有想象力
&&&&乙组:该轮到我们了,就是站在圈上的学生要边拍手边说:1、2、3、4、5,武松打老虎,打到谁的小屁股,没有追到就喊追者的名字如:某某的小屁股,追到了就喊被追到人的名字,或者喊被贴者的任一人的名字。乙组演示,学生们哄堂大笑,有的甚至是捂着肚子笑。哈哈的笑声弥漫在空气中。
&&&&甲组:老师我们还有,那就是单圆并增加追逃的人数,有两组或三组的人在追逃 ,来增加游戏的竞争性和激烈性。甲组示范,只看见学生满场飞,夹着尖叫声和笑声。
&&&&乙组:老师我们还有,就是由跑变跳,规定单脚或双脚,或者像武大郎那样的矮子步走。
&&&&教师用一种满脸喜悦的神情看着学生,在想:一群温文尔雅的学生,想不到她们的思维是那样的活跃。真有种自叹不如的感觉。
&&&&教师总结:“贴人”一个很老的游戏,在今天,让同学们赋予了新的内涵,说明同学们只要真正地开动脑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真正体会玩在其中,乐在其中。
三、教学评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有兴趣,否则活动的效率就难以提高。忽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会奠定终生体育的习惯。实践说明:一成不变的东西会令人生厌,只有在实践和创新中、才能体会到运动的乐趣。要改变传统单一、枯燥、被动型、重复型的体育教学方法,必须加强对学生创造精神、意识、和才能的培养。作为教师如何才能适应新世纪的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积极、主动地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呢?通过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这么几点:
&&&&1、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创新意识。一个循规蹈矩、步人后尘、不研究学生身、心理的老师,不可能超越常规,更不可能大胆地、独特地创设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充电”,不断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否定自我和再创自我的过程中向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挑战。
&&&&2、抓住一切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以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的空间,对学生萌发的创造欲望给予肯定。并放手让她们去思维、去创造,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去真正实践,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少批评多表扬、多指导,多鼓励、多肯定,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多提供学生展现机会,表达自己的独立个性、创新能力、创新成果。让每一位学生在点滴中取得进步,享受到自我创造、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3、指导学生创新的方法,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寻找一个项目、一个动作、一个活动中的缺点、空白点;引导学生寻找几个学生同一个动作或不同动作练习中的交叉点、异同点;引导学生做加减法,创新是改变,但不是简单的加减,引导学生去合理的加减。让学生在创新中获得一点的成功和喜悦,真正体会一下健智育体的功效。
&&&&评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话易懂,做起来难!
&&&&通过描述,我们可以读到这个案例的起点是一次课堂教学的机智生成,但是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次有预谋的教学预设。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在哪个环节进行,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来激发,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项目特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好预设的。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潘雪峰 课程专家/团队)
&&&&研修进入第六天,课程团队的老师们继续就体育新课程有关问题在研修论坛里和一线教师们交流和讨论,既有教学当中的实际问题,又有对实施体育新课程的各种观点。现将部分交流帖子做整理和归纳,希望能够继续和广大研修教师交流学习和探讨。
&&&&问题:我们高中的课改是不是只在重视形式,而不注重实际的工作能改变现在的教学模式吗?(xiaohuo)
&&&&回音:这样的问题的提出太笼统,应该明确指出新体育课程在哪些方面只重形式?应该讲新体育课程非常重视实际效果,但由于是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去适应它们,就会发现这些思想和方法具有很好的教学实际效果。不能将有的教师做的形式化的东西说成是新体育课程要形式化的东西。(季浏 课程专家/团队)
&&&&问题:在新课改的过程中,要求我们教学提倡探究式教学,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接受式”教学也有它的优点。我们究竟怎么看待“探究式”和传统中的“接受式”教学方法?(jfpe)
&&&&回音: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提倡探究式教学,不是反对&接受式&教学。&接受式&教学也有它的优点,直接有效,尤其是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过,缺少的是对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和过程的关注。所以提倡探究式教学,是因为我们过去关注的太少了。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方法,我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在体育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首先不是在学科教学中再现研究性学习课程行为方式,而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组织有效教学活动。其方法,是让学生在学科知识背景下,主动探究,积极体验,引导学生学会从学习、生活和社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这种教学方式,逐步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它是让学生在一种充满好奇和向往的情景中主动体验,积极探究,在从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中学会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发现规律、获取知识、培养应对急剧变化环境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践。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提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学习不是简单的把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运用于教学之中,我们发现,教学活动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习者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情境越是真实、生动,就越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的动机,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从这一点出发,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基于新、旧经验的综合和概括的过程中,主动探究,获取信息,处理问题,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为此可见,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是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思考―启发―顿悟―掌握―体验”最终学到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以“足球”为例来诠释“体悟式”教学,其方法是先让学生感受足球运动的文化内涵、方法及战术,而不是技术动作本身。“足球”教学中运用“体悟式”教学法,是以“认识运动”和“感受运动”作为体育课学习足球运动的开始,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性探究足球运动的方法以及运动技能,感受足球运动乐趣,从而在一开始接触足球运动时就建立其良好的感性认识。
&&&&就“正脚背传球”具体一节课的教学来说,用这一方法进行或组织教学,它与传统的“技术教学法”不同的是,不是仅仅从技术动作入手,教学生如何练习,而是首先设立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传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什么样的传球容易踢远?什么样的传球容易踢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主动体验的活动中建立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在体验中寻找答案,然后,再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巩固学习体验成果,分享学习过程快乐,增强体能,发展运动技能。
&&&&这种教学是让学生学会从学习、生活或社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容易使教学的基本来源与学习者的需要相一致,使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践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解决了“接受式”学校体育教学学生与社会分离,知识与能力分离、学习与实践分离的问题。(甘亦农 课程专家/团队)
&&&&问题:新课改让我看到了更多的是希望,但也给我带来了困惑。我们是山区中学,很多现实的因素是城市人所难以想到的,面对的场地、器材、师资等好多困难,新课改让我们有时也是望而却步,现在也只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请问专家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lyblxd)
&&&&回音:这两天在平台上与大家交流,好多老师都提到了目前进行体育课程改革遇到的一些困难,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有的学校在教室外墙上挂几个篮球筐,有的学校体育老师利用轮胎自制体育器材,有的学校上体育课就是玩铁环和陀螺,甚至有些村级学校连个乒乓球台、篮球场地都找不到,不少学校受场地限制连必要的操场跑道都没有。曾记得当年带学生到广西的一个学校的时候,看到的体育设施令人心酸。
&&&&领导不支持、场地器材不充分、师资力量不足等,以这样的状况走进新课程确实给老师们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其实这些问题不仅是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存在,就是我所在的江苏甚至全国许多地方与学校都是存在的。不同的是,有的老师选择了与领导积极沟通、交流、争取,而且会拿出详实、可行的方案去给领导审阅,我想这样的做事方法会让领导更多的认为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认为这件事是值得去做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少不了上级部门的支持,江苏省作为新课程实验区,省教研室在体育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省教研员孟文砚老师组织了体育新课程实施方案、模块教学设计的征集评比活动,这些材料必须由学校盖章报送,同时对学校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抽检,这为江苏能够积极开展体育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也许有老师会说江苏的条件比较好,可以这么做,我们的条件就是做不到,那我说选项不能进行,模块不能开设,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是可以推行新的教学理念呢?我想让教师从填鸭灌输转向服务指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自主探究,对于老师们来说是可以实现的;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时间、空间、方法也是新课程下老师必须要做到的。新课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从可行处入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要逐步推进的,他的进步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实践,而不能由于一味强调客观原因,就坐等观望。等条件完全成熟了我们再来,要真是这样,等我们起步时,已经远远地掉在他人的身后了。
&&&&曾经与常州的甘亦农老师交流学习的时候,甘老师提到“学习,对于体育教师,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它不需要任何理由。而不学习,恰恰需要用一千个甚至更多的谎言来掩盖。”在这里我也不说课程改革,但是说“改进教学,对于体育教师,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它不需要任何理由。而不改进,恰恰需要用一千个甚至更多的谎言来掩盖。”是不会错的。所以对于贫困落后地区的体育老师,在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改进课堂教学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这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形式。
&&&&季浏老师曾经说过,事情是做出来的,体育课程改革是需要践行的,我们好多老师也想着改革,那就再进一步,把新课程思想践行到你的教学中去,可能在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共同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认为改革的进程中一定会遇到问题,遇到阻力,否则,那就不是改革了。(潘雪峰&课程专家/团队)
&&&&问题:高中体育新课改地位能提高吗? 高中体育新课改体育在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那待遇是否能提高,应该有明文规定,每年服装费等的标准。()
&&&&回音:我想你的问题,就以下几个方面和你做交流,请参考:
1、高中新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解决的是体育课程如何教、怎样教、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是回答学校体育课程怎样进行更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的问题。
&&&&2、提高学科的地位,靠高考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体育学科。体育学科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体验性学科,更不能以高考来评价;
&&&&3、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是否能提高,关键在于我们工作的努力程度,在领导的重视,俗话说:“有为才能有位”。
&&&&4、至于,规定体育教师的服装费等的标准、室外津贴是各地教育行政所做的事,你应该问你所在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我所在的城市,江苏省常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在十几年前就这一问题专门发文,前年为了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变化我们又重新发文,规定体育教师的服装费和室外津贴标准分别是300元和每月10元。(甘亦农&课程专家/团队)
&&&&问题:各位教授你们的新课改讲究一切从实际出发了吗?季浏老师:作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组织者和发起人,你们了解下面的体育教学情况吗?现在在我国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无论场地还是其他设施能跟的上你们的步骤外,在大部分包括一些师范性高级中学由于人多\班多\教师和场地有限,而且又都以应试教育为主,体育与健康课根本得不到重视,我们怎么才能根据学习的新课程改革进行实施教学呢?
&&&&另外,新课改一再说什么学分制,我们这里连正常的文化课都要会考才能毕业,学分制根本得不到实施.如果想上好一节体育课讲的不是水平和对新课程改革认识有多深的问题,而是作为一个一线教师的良心问题.所以我认为如果想让我们都像新课程标准说的那样去做根本是行不同的,你们所做的一切也不过是一个形式,一个形象工程而已.你们的一切努力只能是劳民伤财,浪费你们的和其他人的宝贵假期.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很高兴能跟你们这些专家学习新知识,当然我也会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我们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的,谢谢!(lc)
&&&&回音:lc&老师你好,我首先声明我不是教授,而只是课改区的一名普通体育一线教师。这次培训工作,不仅有德高望重的教授和专家、实验区的体育教研员,还有实验区的一线教师参加。我所在的南京地区是从2005年全面实施新课程的,我所在的南京师大附中分校是从2003年开始试验新课程的。结合我5年来,从事新课程教学的实际体会,对的你问题谈谈个人看法:首先,我认为影响课改能否开展的关键因素不是场地、器材和校领导是否重视,我们在进入课改前,也曾面临你同样的困惑。场地器材的不足,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领导的不重视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出成绩,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要先行动起来,有为才有位!再次,你谈的学分制并非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是国家对一名高中生毕业的最低要求,对于我们体育学科来说,学生修完一个模块18学时且成绩合格后,应授予1个学分。我觉得学分制目前并非是急需实施的,最为关键的是要先学习新课标,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努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后,我想说的是,课程改革并没有明确的界点,课改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观念一改天地宽”当我们真正理解到课改的理念后,认为进行课改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后,我们一定能想出好多办法克服课改中所遇到的困难。(梁龙旭&课程专家/团队)
&&&&问题:投掷铅球这一竞技项目是否已被高中课堂所淘汰?()&
&&&&回音:在必修选学模块中,如果有些学生喜欢铅球,并愿意选择铅球作为自己的模块学习项目,当然可以开设;反之,如果没有学生愿意选择它,就没有必要选择其作为模块教学内容。这是因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采用的是选项学习,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当然,如果是在18学时的一个田径必修必学的模块中,可以用少量的学时让学生学习这一项目。(季浏 课程专家/团队)
&&&&问题:新课标要求,我们至少要是同头课,但排的时候会先排我们的课吗?(370)
&&&&回音:一般学校的排课,都是优先先排体育课,而且体育课排课的原则一般是上午第一节和第四节课不排体育课,第四节课学生空着肚子,对上体育课不利。排好了体育课才排其他各学科的课。(陈东志 课程专家/团队)
&&&&问题: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喜欢篮球运动的,可是和其他项目相比较,(比如排球和乒乓球项目)篮球活动量相对要大些,同学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活动量较小的那两项。遇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解决?(球童漫步)
&&&&回音:可以在某些项目上进行人员分配,以此来做一些调整。找一下《体育教学》杂志上陈春老师有一篇文章就是专门介绍的。(潘雪峰 课程专家/团队)
&&&&问题:学校不实行怎么办?我们现实当中往往就是这样,上层的初衷是好的,但到下面实行起来就变味了。(wgylq)
&&&&回音:不能等着校领导请您进行体育课改,说实话,体育学科在高中是弱势学科。刚进入课改区的体育教师应该主动的行动起来,加强课改理念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等做出一定的成绩后,相信您的校领导会对你刮目相看的。其实,只要您想做点事情,而且是为了改进体育教学工作的,相信也不会有哪个校领导不让你去做,就像这次培训,还不是让您参加了吗?(梁龙旭 课程专家/团队)
&&&&观点:在教运动技能时要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在教运动技能是要精讲多练,也可以边讲边练,这样指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练习也得到了充分体验。因此要把我不能过分的强调动作细节,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实践,让他们从练习中去体验技术要点,老师可以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去指点纠正。让他们从更多的练习中去掌握你所教的运动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效果会更好。当然老师的正确指导和督促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小兵)
&&&&回音:说得很对!一节课才45分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和体验时间很重要和必要,这样才可能提高学习的乐趣和效果。老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但要注意指导的方式和方法。老师讲的过多,学生练的过少,不是一种好方法。边让学生练习边进行指导是一种好方法,这样学生既得到了锻炼,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季浏 课程专家/团队)
&&&&观点:体育课的改革是好的, 操作起来是有难度的。(政德)
&&&&回音:通过多方面的调研结果表明,体育课改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是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拥护的。通过几年的课程改革,发生的变化是喜人的,主要表现在学生更喜欢体育课了,教师更加主动思考和研究课程了。由于我们现在面临的是新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以及新的教学方法,操作起来肯定会感到有些困难,但只要我们加强学习,不断实践,勤于反思,善于总结,最终就会感到:不是操作起来困难了,而是更加得心应手了。(季浏 课程专家/团队)
&&&&观点:1、更新教育观点是课改的先导;2、实践操作中体会;3、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评价。改革的脚步刚刚开始,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完善。我坚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王旭锋)&
&&&&回音:改革需要付出代价和作出努力,在课改的最初阶段会碰到许多以前没有碰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应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要知难而退,应勇往直前。许多通过几年课改实践的教师现在对课改已有很好的理解和实践。(季浏 课程专家/团队)
&&&&观点: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堂运动技能教学:1.运动的乐趣在于嬉戏与竞争,运动的功能在于健身与育心。运动技能不仅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也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各项具体目标的主要载体。通过有效的运动技能学习,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其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运动参与意识、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2.运动技术的形成和掌握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它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经验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迁移规律组织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有趣而生动。
&&&&3.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应体现在如何教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上。在教学中将运动技能教学和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运动技能迁移的机会,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Guohaoliang)
&&&&回音:说得很有道理!也正阐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水平的辩证关系。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唤起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体育运动兴趣,是为了在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形成运动爱好与专长;而让学生主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体验运动情感和乐趣,又能进一步增强运动兴趣,促进对体育运动的深层次认识和理解,强化运动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增进身心健康水平,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邵荣 课程专家/团队)
&&&&对guohaoliang&老师谈到的第三点特别有感触。他认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两种,一种是本来就对这个内容感兴趣,这时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怎么维持好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一直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还有一种就是学生本来没有兴趣,但是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对这个内容产生了兴趣。比如:某校一位女学生想选学羽毛球,但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没有场馆)不能开设,于是她只能硬着头皮选学篮球。然而,在教师的耐心诱发和细心指导下,唤起这位女学生对篮球项目的运动情感,一段时间以后这位女学生喜欢上了篮球,并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因而篮球学习进步很快,该模块学习结束后达成了既定的目标。个人认为这样很了不起,能做到这一点的都是好老师,我们最需要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好教师。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尽其所能地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且要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促进运动技能教学、实践体育新课程理念的最好办法。(潘雪峰&课程专家/团队)
&&&&观点:由于男女的差异性,在上课的时候是否应该把男女分开来上课。()
&&&&回音:男女本身就存在差异,所以,在选项教学中我们还是要区别对待。最好能男女分开,如果没有条件分开,那我们在模块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男女生的差异,对模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难易程度都要有所顾及,不能一刀切,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因人而异。最后在评价方法上也一定要有所区别。(陈东志&课程专家/团队)
&&&&选项学习基本上是以学生选择的内容组织教学班,男女合班上课很正常啊。主要还是考虑分层吧。要不教师在班级人数上差异就会太大了。(潘雪峰&课程专家/团队)
&&&&观点:理论很好,但体育教师更缺少实践操作的经验,学习的东西很多,可在新疆的南疆来说,许多教学技能还有待学习和加强,希望能安排一些技能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张红梅――伽师)
&&&&回音:这就需要你们地方教育培训部门组织实施了,江苏省从去年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体育老师技能方面的培训了,上海市、延安市等许多地方也都开始这方面&的培训了。你们可以向上级部门反映。(李波 课程专家/团队)
&&&&实践技能方面还是由地方组织进行比较方便一些了。(潘雪峰 课程专家/团队)
&&&&观点:在谈到课程改革的时候,普遍老师认为体育课程受“应试教育影响”,体育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无从谈起。我觉得首先要转变观念,体育教学当中应重视教学过程,不要注重结果。
&&&&回音:“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成为了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一句流行语,也是一句“怪语”。曾经也就这个问题和老师们做个交流,今天在这里老话重提一次,还是希望大家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自己当初选择的这份工作中去,投入到体育课程改革中去。――托罗普斯
&&&&在论坛交流中,好多老师提到了一个观点就是“领导不重视体育”,虽然是简单的几个字,但是包涵的内容太多了。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在做事的时候如果有了问题,一句领导不重视就给打发是否合适,这是需要我们大家思考的。至少我们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校长不也是从学校里走出来的吗?为什么他就不重视学校体育?&当年的体育课在他的孩提时代又留下了什么呢?当然不是问罪,问罪也问不到我们头上,那是前人的事了。
&&&&要得到重视,首先是引起重视,体育学科怎样才能引起重视?在论坛里有老师说体育不是雪中送炭,只是锦上添花的学科。这样的定位要引起重视,不外乎两点,一是真正地锦上添花,埋头苦干,做出成绩,在应试教育的成果上高举起素质教育的大旗,你说校长支持不支持?那就应了我们常说的“有为才有位”,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应该是好多领域的潜规则了。整天就在那里喊口号,讲条件,就是不见行动,不见成绩,你叫校长做何感想。另外要引起重视的就只有原地卧倒了,条件不成熟,坚决不起步。等到校长意识到问题存在的时候,你已经远远地掉在那些先行者的身后,这时校长倒是重视了,可是你有可能卧倒了就爬不起来了。
&&&&作为领导,需要关注学校全局的方方面面,做事情是有轻重缓急的。语、数、外等学科是关系着学校的生命线的,老百姓他就认这个,说白了这可是民生,你说校长不重视这些学科现实吗?体育学科要得到这样的重视,那我说要付出更多,要做得更好才行。虽然是锦上添花,但是这朵花做好了就是点睛之笔。
&&&&作为领导,重视体育,天经地义,三育之一吗!但是如何让学生们掌握一种锻炼身体得方法,进而养成一生受益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恐怕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每一堂体育课,落实在每一位体育教师身上。
&&&&锦上添花,就要让那朵花开得绚烂,我们要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投身于体育课程改革。(潘雪峰&课程专家/团队)
&&&&观点:男女分班弊大于利,现在高中生正处于异性吸引的阶段,我们应正确引导,包括以后走向社会都避免不了男女生的交往,不能因为生理差异,害羞把他们分开,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马冬)
&&&&回音:男女分班教学不能简单用弊大于利或利大于弊来回答,每一个学校都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来决定是男女分班还是男女合班,至于利弊问题,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不是简单的说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那样未免过于武断。任何一种分组教学方式,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检验,让事实来告诉我们是利大呢,还是弊大?我个人认为是各有利弊。(陈东志&课程专家/团队)
&&&&我认为男女分班教学的出发点并不是因为害羞才把学生分开,而是具体考虑到了男女生的差异兴趣方向,比如合班上课,男生常常打篮球,踢足球,女生处于劣势,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往往低于男生,学生参与就会有些力不从心,如果男女分班女生学习的内容倾向于柔韧和小力量的练习,比如健美操,男生开设专项提高的球类教学,大部分男女生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也就爱参与了,新的课程改革进行选项教学我觉的就更上一层楼了。(郑志清)
&&&&观点: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尤其对革除传统课堂弊端更是效果明显。(巩留妞)
&&&&回音:确实是这样,我们在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中,更多的关注了对学生的动作技术的掌握和传授,而且是直接的传授式教学,并不关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虽然传授式教学是最易于学生掌握知识,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培养的学生习惯了老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他,他是被动的接受,将来走上社会后,遇到问题时,该如何解决?探索新知的能力没有在学生时养成,被动等待抹杀了他的主动探究、创新的能力。
&&&&我们提倡学生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学会探究能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探究是一种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探究式教学也许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也许效果还不怎么样,但,我们关注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是要求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陈东志 课程专家/团队)
&&&&观点:现在很多知识更新很快,原来上体育学院时学的知识已有些陈旧,所有现在的年青体育老师如果有机会和条件的话要继续深造学习,不能浪费时间啊。(杨耀民)
&&&&回音:这涉及到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问题,外出学习培训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问题是要体育老师自身的需要,取决于自己的内需,如果自己不要提高,培训也没有多大效果,一个人积极要求上进,不要外出学习,自己也能学习,同样能提高。现在的时代是网络时代,足不出户可以从网上学到很多知识,做个有心人,抓住机遇,促成飞跃。(陈东志 课程专家/团队)
&&&&观点:学生在选项分班时不是教师的专项是什么就教什么&,&教师在自己教学技能专长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除了自己的专项外教师至少还应准备三到四个项目。在学生的兴趣基础上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在选项教学前必须做一个学生兴趣调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特长&,&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教学技能专长。(黄老师)&
&&&&回音:是的,黄老师谈的很好,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提高教学能力,包括对《课标》、教材的理解能力;掌握教学理论、健康知识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能力;恰当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等。其中,迫切需要提高的是设计教学能力和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能力。即使开展了选项教学,也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况且有些学生根本就不喜欢运动,这就需要我们能科学的设计教学,使教学做到科学、新颖、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愿望。(梁龙旭 课程专家/团队)
&&&&观点:现在的学生体质越来越差,在上课或开会时,经常有学生支持不住晕倒。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值得老师们深思。“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因为在部分学校根本落不到实处。(ydj&)
&&&&回音:这是普遍现象,说实话,作为体育老师,看到这现象真是心疼,也有点无奈,学生体质下降,这也不能怪我们体育老师,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我们体育老师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认真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守住我们的阵地,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组织好课外活动和大课间活动,相反设法、采用各种方法去增强学生体质,一周2节体育课,让学生能有收获,不要误人子弟,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陈东志 课程专家/团队)
&&&&观点:现在好多高中都没条件实行新课改,建议大家先认真学习,有条件的话再去做。另外也请我们多向领导去争取。(施海峰)
&&&&回音:施老师的观点可能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老师的看法。我想我们不能等到“有条件的话再去做”!没有条件也要上体育课的,不是吗?再说了,不是说体育课改一定需要大量场地、器材才能实施的,大家不妨思考一下,课改到底需要改些什么?课改主要是要从以前的“以学科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过度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改的关键不是添置了多少标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