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了,为什么健身读书学习还是不快乐 心理有洞文章

失恋了感觉自己没有那么洒脱都快一个月了还是很难过心里很难受总是生闷气感觉快死了95后咨询1次浏览16次我想咨询一下如何快速忘记失恋的痛在痛苦中多次反复回忆各种场景,包括快乐的,痛苦的,有助于你接纳失恋的事实。只要接纳了,就慢慢的不会感觉到痛了。此次回复获来访者评价:未评价本案例最近访客数据加载中...
525心理网微信服务平台
您可能感兴趣的案例已获2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2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
大家在案例热门城市:当你失恋了怎么办,如何正确面对失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当你失恋了怎么办,如何正确面对失恋?
疑爱答是破镜重圆公司旗下品牌,是国内最专...|
总评分0.0|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心理知识 心理在线 南航航空航天大学
明故宫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新馆)西205室
周日下午2:00至5:00
总访问量:4575
你的位置:&心理知识
幸福到底是什么?母亲的关怀、丰收的喜悦、平静的温馨、神秘的巧克力、林间的小路、远离尘嚣的静土、温柔的抚摸、安详、不经意间的感动、重温听潮的时刻、开满鲜花的、一生的信仰、更多的时间、美妙的梦、丰富的想象、寄托在纸上的希望、勇于攀登、独立的梦想、下一步的欲望、朋友的关怀&&幸福无处不在。
在我看来,幸福就是充实而又闲适。物质和精神上的富有。所谓闲适,从容地自主地面对生活。所谓幸福,就是指内心的平安,自主地面对生活。这是我所理解的生活。幸福人生需要什么?
我写了一篇文章&幸福人生的有与无&,其中,讲了幸福人生的四个有:第一、心中有盼头。即有目标、有追求、有所成就、有所向往。真正好的老师一定能不断地唤起学生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能把人生美妙的前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期待、美好的渴望成长。第二、手中有事做。有事做意味着社会需要你,有实现人生价值的岗位,爱岗敬业。第三、身边有亲友。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有情感的归属。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欣赏,这是所有人一个共同的需要。怎样使学校成为一个温暖的家、温馨的家?怎样打造一个相互支持、相互欣赏的团队?这是校长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领导、校长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更多地欣赏和鼓励我们的同事,更多的关爱,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是一个好领导的重要特征和表现。第四、家庭有积蓄。经济上的富有是重要的,我们经常说富贵吉祥,首先是&富&然后才是&贵&。当我们在经济上富有的时候,就会显得大气,不会过分地斤斤计较,不会过分地在乎那些名和利。所以,我们要消灭贫困,建设一个富裕的社会。
这是我所概括的&幸福生活&的四个有。希望大家能成为这样的&四有新人。&幸福是社会和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我们要创造幸福的社会。如果社会中有更多的人都能感受到幸福,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是更加安全的、和谐的和融洽的,更有前途和活力。
我们个人的生活有两个评价的尺度:一个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尺度,即所谓&善与不善&;另一个是个人自我的评价尺度,即所谓&好与不好&。
善的生活,即体面的、有尊严的、负责任的生活;精神高贵和优越的生活,正直与光明的生活,富于德行的生活,充满了同情与关爱的生活。而好的生活是能够感受到惬意与轻松、感受到内心的充实与和谐、感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富足、感受到心灵的舒展与个性的张扬。善好生活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生命历程,是一种&不惑、不忧、不惧&的生活。而所谓优质教育,一定是能够使学生形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人格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的,能够使学生内心变得越来越充实和富有力量的。
优质教育一定是学校资源的配置富有效率和效益的,学校生活中充满了对所有学生的深切关注,没有人被忽视和被遗弃。我们不断地去丰富内涵,建立在师生共同善好生活基础上的。&关于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这是我们教育的重要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心态。
为什么是心态呢?因为境由心生,环境是由你的态度生长出来的,用哲学的话来讲,你的思想就是你的世界,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痛苦与快乐,成就与失败,宽容与紧迫,其实全在于我们怎么看。因为我们是通过自己的观点去看世界,所以态度决定一切。这就是为什么课程改革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把它作为&三维&教学目标中的重要一维。
接下来,请大家先看三个小故事。
故事一:木匠的故事
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他的雇主承包商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去与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他虽然很留恋那份报酬,但他该退休了。他们的生活也能过得去。 承包商看到他的好工人要走感到非常惋惜,便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
木匠答应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而易见的是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以这种方式结束他所热衷的事业令人感到遗憾。木匠完工后,雇主来看房子。他把前门的钥匙交给木匠。&房子归你了,&他说,&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
木匠感到很震惊!太丢人了! 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建房子,他做事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了。我们也是一样。  我们每天都在书写我们的人生,往往并没有竭尽全力。那么我们也会吃惊地发现我们将不得不住在我们自己建的房子里。如果我们可以重来,情形就会大不相同。但我们无法回头。
你就是那个木匠。每天你钉一颗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有人说:&人生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你今天做事的态度和所做的选择,筑成你明天要住的&房子&。要用心建哟!这个故事的寓意: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事的态度。
故事二:青蛙的故事
从前,有一群青蛙组织了一场攀爬比赛。比赛的终点是一个非常高的铁塔的塔顶。一大群青蛙围着铁塔看比赛,围观者为他们加油。
比赛开始了!老实说,这群青蛙没有谁相信这些小小的青蛙会到达塔顶,他们都在议论,&这太难了!!,它们肯定到不了塔顶!它们决不可能成功的,塔太高了!&听到这些,一只接一只青蛙开始泄气了,除了那几只情绪高涨的青蛙还在往上爬。群蛙继续喊着说:&这太难了,没有谁能爬上顶的!&越来越多的青蛙累坏了,退出了比赛,唯有一只青蛙却还在越爬越高,一点没有放弃的意思。
最后,其他所有的青蛙都退出了比赛,除了有一只青蛙,它费了很大劲,终于成为唯一一只到达塔顶的胜利者。
很自然,其它所有的青蛙都想知道&胜利者&是怎么成功的?有一只青蛙还跑上去问了那只&胜利者&,你哪来那么大的力气跑完全程?结果发现这只青蛙是个聋子。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永远不要听信那些习惯于消极悲观看问题的人,因为他们只会粉碎你内心对美好事物的梦想与希望。而且总是要记住,你听到的那些消极的话语都会影响你的行为。所以,我们总是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而且,当有人告诉你的梦想不可能成真时,你要学会变成&聋子&,对此充耳不闻!要总是想着:我一定能做到!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两个重要意义和价值。
第一、改造国民性。所谓国民性,就是一个国家公民共同的性格。人们之间性格有很大的差异。当我们放在世界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上,就会发现思考问题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审美趣味、情趣,甚至很多民风、民俗、习俗等是非常相近,这个相近就是所谓的国民性。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落后的原因之一是国民素质的落后。诸如缺乏合作精神,缺乏对他人的真诚的支持、缺乏高度的自律,缺乏主动、积极、自信等这些品质,这是我国国民的一些不足。
第二、促使所有教师成为探索者。课程标准为教师发挥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更多的空间,教师不能再简单地依纲靠本,依据教学大纲,依靠课本进行教学,必须去探索。当你处于探索的过程中就会有成就感,更容易克服教学的倦怠感。探索本身就有一种重要的教学价值,为什么?因为探素总是与开放的心态、进取的需要、成长的渴望和学习的内在需求相联系。
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重要的是你要有一个积极、开放、发现的心态,如果你是死灰的心态,当然不会有所发现。
有发现就会有欣赏。如一部作品,只有发现作者是怎样的布局谋篇,怎样选材剪材的,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情怀,才说得上你对这部作品的欣赏。
有欣赏才会有爱。欣赏就是情感的透视,作为两性之间的爱是全方位的欣赏。智慧的吸引才能获得尊敬,心灵的吸引才会产生友谊(你觉得他很宽厚、善良,很乐于与他做朋友),身体的吸引会产生情欲,三者相加就是爱情。如果仅仅只有身体上的吸引,那就是动物的本能。
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看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漂亮,那是你有爱。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那就是一种爱,有爱才有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没有爱,就不容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不容易给学生一些鼓励,给学生更多的自尊和自信。
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美是自由的象征。德国有个研究:漂亮的女士在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漂亮的人群和不漂亮的人群,前者成功的机会更高,这是统计学上的发现,你怎么解释呢?我的解释是:今天的社会是个爱美的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女士漂亮更容易引起男士的关注,这是人之常情。
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如果你睡的床铺很窄,不能自由地舒展你的躯体,你会感到很不舒服,这是身体上的。心灵上的也是这样,如果有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们才会感到快乐。
刚才我讲了课程改革的两个重要意义:改造国民性和促使教师成为探索者。重要的是当有人告诉你,你的梦想不能成真时,你要变得冷静、有胆识,要总是想到我一定能做到。要经常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灵暗示。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改变自己,所以我们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更应该有积极的心灵的暗示,要想着一切的不如意总会过去。
故事三:喝盐水的故事
有一位印度大师,身边有一个总是报怨的弟子。有一天,派弟子去买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这个不快乐的弟子把买回来的盐放在一杯水中,并让他喝了一口。大师问:味道如何?弟子咧着嘴说:苦!大师又吩咐弟子把这些盐放进湖泊里,并让弟子再尝尝湖水。弟子就尝了尝。大师又问:现在味道如何?弟子答:很新鲜!&你尝到咸味了吗?&弟子说:没有!这时大师对弟子说:
生命中的痛苦就像一把盐不多也不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这么多。但是,我们体验到所受的痛苦取决于你放在多大的背景中。一个是我们遇到的痛苦,一个是体验到的痛苦,这个取决于你的胸怀。所以,当你处于痛苦时应开阔你的胸怀,不要做一只&杯子&,而要做一个&湖泊。&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在生活中是一个苟且的人,干什么都心不在焉的人,我想你在工作中不会表现出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等这些品质。我的一篇文章有一段话:假若你是一个能唤起生活、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学而不厌的人,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你不仅会成为一个好的教师,也能胜任许多其他的工作。相反,如果你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一个贫庸和贫乏的人,不仅不会成为一个好的教师,能胜任的工作可能是少之又少。若一个人有问题,做出的事就会有问题。这是我们一开始所欣赏的图片,包含的意思就是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开阔的心境。(文章来源:河北德育网)
有人说努力的人生是苦半辈子,不努力的人生是苦一辈子。北宋诗人林逋说:少不勤苦,老必艰辛;少能服老,老比安逸。本文激励了无数学子,值得一读!
努力吃苦,苦一阵子
1、苦是人生的底色
佛说众生皆苦。老话说生活有五味,酸甜苦辣咸。苦是生命所不能避免的一味。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痛苦,我们可以把痛苦转换成幸福&,努力就是转化的过程,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感到更加辛苦。
苦,是人生的必经过程。人生就是一个&享受&痛苦和磨难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值得体会和拥有的。
人生本身就是一场与痛苦并存的旅行,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轻松,从生下来的那一天,我们就开始了人生的修行。
无论你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你都会面临人生的各种难题。面对这些难题、困境,没有人可以不流泪流汗就轻轻松松地跨过去。
经历得越多,越容易发现这个世界的真理&&越怕吃苦,越有苦吃。那些心灵真正富足的人,其实都不怕吃苦。
人生总要吃苦,有了苦才能知道甜,有了苦才知道珍惜。
2、努力,苦是暂时的
人生晚吃苦,不如早吃苦;你现在不累,以后就会更累。你要知道,现在吃的苦,其实是以后享的福。
曾国藩曾说:&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
孔子也曾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人眼光要放长远,不能只贪一时的安逸,让内心的懒惰控制你的生活。
努力的苦,是暂时的。现在不少孩子都吃不了苦,碰到一点挫折,一点困难就要放弃。
你问他为什么不能坚持一下,吃点苦,他便振振有词地回答你,努力太苦了,努力也是这样过,不努力也是这样过,为什么不让自己当下过得舒服一点呢?
人生有些苦注定要吃,今天不苦学,老来是要后悔,是要受苦的。年少时贪图安逸,不想努力,少了精神的滋养,少了技能的支撑,明天就要忍受空虚与&贫穷&。
努力了,可能当时会感到痛苦,但当你买过这个坎,你会拥有一个内心更加丰满,更有价值的自己。
付出的努力,受过的苦永远不会白费,上天总会补给你,即使你当时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当有一天你陷入困境,你此时的努力便会显现出来。
吃苦努力得到的是技能上的进步,思维上的开阔,心智上的成熟,这些对人生意义重大,一生都对你有益。
贪图安逸,苦一辈子
1、安逸还是有意义?
传说老子遇到一位年逾百岁的老翁,老翁得意地说:&我从年少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我的同龄人辛苦一生却早已作古。现在我是否可以嘲笑他们忙碌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的结果呢?&
老子拿了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选择其一,您是要砖头还是要石头呢?&
老翁选择了砖头并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棱没角,要它何用?&
人总要有目标有梦想,梦想就是努力奋斗才可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你赋予你做的事情以意义。
其实,人的本性都是懒惰的,都是追求安逸逃避痛苦的。我们总羡慕别人的成绩、地位,进而抱怨世界不公,但一个贪图安逸,没有认真努力过的人,有什么资格抱怨呢?
许多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子女营造舒适安逸的小窝,但要知道生命的意义不可能从安逸的氛围中结出,没有一种能力是在纯粹的欢乐中产生。
能力都是在痛苦和挫折中培养出来的。当孩子习惯了安逸的生活之后,便会惧怕改变。当孩子不愿受苦不愿努力,懒惰的种子便在心里滋生,人生也终将不会有太大的起色。
努力必然是辛苦的,是难受的,只有这样你才能提高,才能进步,才能充实自己。
如果因为不能接受努力的苦,而不去努力,那么必将被社会淘汰,人生后面的日子将过得很苦。
2、时光不等人
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努力的人生,当你凝眸回望,你会发现,最遗憾的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没有去努力,没有吃当时的苦。
年轻时苦,不叫苦;年老时苦,才叫苦。年轻不要怕吃苦,不要贪图安逸享乐,不然等你老了,想努力了,却发现时不我待,已经没有力气了。
年轻时主动吃努力奋斗之苦,吃完这苦,才能尝到生活的甜。不愿吃努力奋斗之苦,最后只能吃命运带来的苦。
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一事无成,不是因为资质平庸,而是因为不够努力。别在你垂垂老矣,两手空空时,再痛心疾首地说&如果当时能吃一点苦,能再努力一点&。
在最能拼最能斗的年纪,吃苦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然而如今这样的少年似乎越来越少。
虽然苦过之后不一定有甜,努力过之后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的人生希望更加渺茫,就像一潭死水。不努力的人生,一眼看得到头,苍白到连新的风景都没有,那才是真正的苦。
努力的苦不是真正的苦,你觉得苦是因为你并未预见自己选择得过且过后的人生后果。如果你把眼前努力的苦看做日后生活的甜,你会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难以下咽。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青春最厚重的底色是奋斗,最可贵的精神是拼搏,别在最好的时光里选择安逸,人生越懒,越安逸,你就越可能错过美好的风景。
不想苦一辈子,就要苦一阵子。扛得住艰难,才能配得上梦想。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趁年轻,努力别怕苦,怕吃苦的人,往往是吃苦一辈子。
没有痛快地游戏,只时时刻刻,保持着某种战斗的姿态,向着目标冲刺。
所以,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律的好,却因为自律太痛苦,尝试不了几天,便无功而返,感慨一句&自律太难&,便退回了原点。
而有些人,都未曾品尝过自律的滋味,就以一句&我做不到&,草草收兵。
其实,自律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那些自律的人,可能远比你你玩得更尽兴,活得更欢畅, 只因为你,在不经意之间,陷入了自律的误区。
误区一:自律清单上只有任务,没有娱乐。
很多人,从决定自律的第一天起,似乎就忘记了自己还有娱乐的权利,每天满满的自律清单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任务,总觉得娱乐是自律的大敌,离得越远越好。
可是,试想,每天睁眼,想到那被填满的任务表,是不是恨不得转身再睡过去。连起床都需要动用如此之大的意志力,
那些需要你真正自律、严格执行的任务,你又真的能坚持多久?
其实,自律如村上春树,每天四点起床,坚持写作、跑步三十年,也把下午两点以后的时光,定义为娱乐时光,随身所欲地睡睡午觉,听听音乐,读读无害的书。
真正自律的人,懂得把娱乐时光像任务一样坚持执行,因为,充足的娱乐时光,才是自律能够长久的保证。
误区二:把别人的自律清单拿来,照搬照抄照执行。
朋友,妍,决定自律的那一刻起,便把每天5点半起床、每日坚持跑五公里,每天一本书&&这些我们在自律清单上常常看到的项目,通通列入自己的自律计划。
可是,自由职业的她,明明喜欢睡懒觉,不到十点不起床,而且,晚上工作效率更高。
明明是&喜静恶动&的人,从读书的时候,就讨厌跑步,讨厌体育课。
还有,读书原本就慢的她,每天一本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结果可想而知,兴冲冲地坚持了一个礼拜,便因起不来、跑不动、读不完等各种理由,将写好的自律清单束之高阁。
其实,自律原本是私人定制的事情。
喜欢晚上工作,不妨早上睡个好觉,不喜跑步,安排散散步、做做瑜伽也不错,一天一本书完不成,一周读一本,也未尝不可。
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从自身需求出发,拟定属于自己的自律清单。自律只是手段,完成必要的任务才是目的。
误区三:自律就是硬抗,用意志力死撑。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减肥,而朋友邀请你晚上去吃大餐,你是先答应下来,提醒自己在饭桌上少吃还是干脆拒绝,更容易管住嘴?
当时是,直接拒绝对不对?
所以,当你需要依靠自律完成一件事情时,记得远离诱惑。
如果想减肥,就离饭局远一点,如果想学习,就离手机远一点,如果想戒烟,就离烟友远一点。
意志力是稀缺资源,别轻易动用。
误区四:自律的人都过得很苦。
读书的时候,同桌爱数学如痴如醉,我们课间休息,他在做数学题;我们周末聚餐,他在做数学题;甚至连大家最爱的体育课,他也翘课,躲在教室做数学题。
那个时候,不理解,只觉得他学得太苦,太拼。
直到有一天,学习心理学,读到一个词,叫&心流&,才明白,沉迷于数学的他,远比我们想象的幸福、快乐许多。
所谓&心流&,其实是一种高峰体验,它包含愉快、兴趣、忘我等情绪,同时伴随着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
这种体验,只有在做自己擅长、喜欢、并能通过自身努力带给自己成就感的事情上获得。
所以,同桌做数学题的幸福、快乐远比聚餐、游戏的我们,更高级、更尽兴。
如果,你依然觉得自己的自律很苦,可能只是没有找到自己钟爱、能够产生&心流&的事情,试着换个方向,可能你的自律会变得自发、幸福许多。
误区五:自律与性格无关。
自律与否,似乎只关乎意志、决心和目标,很少有人去想,自律,与性格有什么关系?
但其实,一个自信的人远远比一个自卑的人更容易自信。
道理很简单,因为自信,会让人不怀疑明天会更好,因为自信,会让你相信,不管现状多么狼藉,都可以通过努力,让它生出一片繁花。
所以,带着对未来的笃定和对明天无限的遐想,那些自信的人,更愿意集中于当下,用每日的努力去换取未来的丰收。
而一个自卑的人呢?他看不到明日的光,只觉得不管如何挣扎,都走不出今日的泥潭,也许,明天只会更差。
谁会为了更差的明天去拼、去努力呢?所以,自信者更自律。
误区六:自律有情绪有关。
见过了很多自律的人,朋友A靠着自律练出了马甲线,朋友B在奋战之后拿下了注册会计师考试,朋友C边工作边通过了雅思考试,即将启程,去实现自己的留学梦&&
你会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情绪稳定且积极。好像他们永远阳光满满,永远懂得在忙碌的工作依然保持着优雅与秩序。
仔细想来,又不无道理,那些不美好的情绪,无论是愤怒、恐惧、还是焦虑、抑郁,都会占取一个人巨大的能量,又哪里还有精力,去集中精力,实现想要的目标呢?
所以,若想做一个自律的人,先做一个高级的情绪管理者。
误区七:自律=自虐。
很多时候,一提到那些高度自律的人,我们都会从心底升起一句话:&他干嘛那么自虐,和朋友吃饭、K歌,逛街、旅游、做SPA, 爱自己一点,不好吗?&
其实,自律不仅不是自虐,反而是爱自己最好的方式。
我们早已过了,可以靠物质连寻找幸福感的时代,问问自己,那些重复过无数遍地吃饭、唱歌、做spa、看电影,究竟还会带给你多少快乐和满足?
是不是在短暂的欢腾之后,总免不了有几分怅然?
如果你内心的那个小目标还没有实现,如果,还有一个小梦想想要拼一把,自律,便是引领你走向更美好、更想要的自己,最好的工具和武器。
对自己的大爱,便是将内心梦想过千遍的小愿望变成现实,因为,那一刻,你会从心底里升腾起一句话:&我自己,真的很好!&
那份对自己的肯定和爱,是你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最后,愿你走出对自律的千般误解,爱上自律,爱上自己&&&&&&&& (文章来源:壹心理)
美国康奈尔大学劳资关系学院的一项调查中,分析了职场人员的「随和度」特征后发现:
性格随和的员工的薪酬比「带刺儿的」员工低 18%。
这个调查结果真让人心寒,这个社会怎么了?
心理学说上的随和性,又叫宜人性(Agreeableness),通常是指与他人和睦相处、相互协作,包括了和善友好、协作性、值得依赖的性格特征。
我在《职场中等收入陷阱:你的薪水为什么不再增加?》中提出一个观点:
你的薪水取决于你解决问题的层次,而不是做了多少工作。
从这个角度理解,「随和性」影响了你的薪水,主要原因就一个:
你经常无法勇于拒绝那些不合理的工作要求。
具体又分这两种情况:
<span style="color: #. 有一些工作,职责并不明确,别人让你做你就做了;
<span style="color: #. 有一些工作要求本身就不合理,你硬着头皮去做了。
为何你总是无法拒绝?以下是 3 个常见原因:
第一个常见原因就是,不合理的要求往往出自客户、领导。
客户说:这次广告设计的要求是,时尚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面对面有难色的你,他们会拍拍你的肩:年轻人,挑战一下嘛。
领导说:XXX 手头比较忙,这件事你就处理一下吧,也不难。
于是,你出于帮助别人,提高自己的美好愿望,跳进了这些万劫不复的火坑。
我们做每一项工作,总是期望得到正面的评价,但评价本身很主观,总是与客户或领导的期待有关。
以前广告界的前辈跟我说过一句话:如果客户完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你的价值何在呢?
所以有一个叫「客户期待管理」的说法,在接触客户之初,就必须帮客户把工作目标建立在一个合理的基础上。
这次的广告推广,你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形象提升问题?是客群转换?是配合销售旺季?它对应的广告预算能达到什么地步?你掌握的渠道是否符合要求?时间是否充足?&&
面对客户的「无理要求」,把这些问题和客户一起讨论清楚,相信客户会对工作目标有更清晰的认识。
对领导的「期待管理」同样重要,不是让你去拒绝领导的任务,领导这样安排,往往有他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但你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完成。
什么叫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工作?就是用你最擅长的能力去工作,在领导心中树立你的能力边界&&
你核心能力是什么?辅助能力是什么?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引导领导去评估你的核心工作能力,建立你的核心价值,而不是试图证明自己是个万金油,这就是&领导期待管理&。
这样做,你做好了,那是扩展了你的能力边界;没做好,那是界定了你的能力边界。
别拿「面子薄」一类的话来宽慰自己,随和不是错,错在你忘记了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第二个常见的原因是你误解了人际关系。
你的口头禅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人性并不一定支持这一点。
一位美国作家讲了这样一段经历:
每天早晨,他在上班的路上都会经过一个卖白吉饼的老妇人,出于同情,他每次都会丢下 25 美分的硬币,但从来不要白吉饼。一直坚持了 15 年,终于有一天,老妇人拦住他,并问了他一句话。
可惜这句话并不是他想象中的「为什么只丢钱不拿东西」,而是「你难道不知道,白吉饼的价格已经涨到 50 美分一个了吗?」
当你长期不懈地关心、帮助一个人超过一定程度后,他的想法就会从「他是个不错的人」变成「他有多久没帮助我了?」
为了分析受帮助的人的这种奇怪的心态,他在文章中又引用了一位政客的回忆录里的一个故事。
这位政客年轻时曾发起过一个法案,建议把工人的最低工资和当地居民平均收入自动联系起来,这样做就不用每年去审核最低工资标准。这位政客原指望这项法案会得到那些亲劳工的民主党议员的支持,但到最后的投票,支持者寥寥。
很多年后,那位年轻政客成了老司机,才明白其中的奥妙。
一方面,本来每隔几年,那些议员就会利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机会,争取那些底层选民的支持。如果最低工资标准自动提升,他们就失去了这些拉选票的机会。
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工资是一种市场行为,而最低工资标准则是一项「不劳而获」的社会福利。如果每年自动提升,久而久之,就会在底层劳工中形成一个印象&&这是他们应得的,这在很多高福利国家都成了「养懒汉」政策。
职场也是如此,无私地帮助别人,反而让别人曲解了帮助的意义,只会让自己的付出变成懒汉福利,并不能让我们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帮助同事的前提,是让他们理解你付出的努力,这绝不是为了卖个人情,而是提高他们求助的成本,迫使每一个人首先寻找自己的能力边界。
第三个常见原因,是你被道德绑架了。
最近郎平与国家队的执教合同要到期了,突然杀出了个意大利女排,抛出了 500 万美元年薪再加 3 个月陪伴家人的假期。
国家队是怎么表态的呢?「郎平续约女排国家队是众望所归,我们会以最大的诚意挽留郎平,我有信心能够签下郎平。」
人家 500 万美刀,你 200 万人民币,请问你的信心是从哪里来的呢?无非就是那两个人人都会说的字嘛,这就多多少少有点道德绑架的味道了。
职场上的道德绑架也不少,想要 say no?你对得起朋友吗,对得起领导吗,对得起公司吗,都是常见的理由。
大凡你会被别人进行道德绑架,说明你已经被抬到了一个更高层次上。就像有人说,到了郎平这个层次,500 万美刀和 200 万软妹币的区别已经不大了。
道德绑架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选择无关利弊,纯属个人价值观。只不过,自己心甘情愿去做一件事,和被别人「抬举」着做一件事,那心里的滋味是大大不同。
大部分关于「拒绝」的文章都在教你如何体面地 say no,这当然很重要,不过,更重要的是,哪些该拒绝?哪些能做则做?
我假设了两个最常见的场景,给出了一些我的建议:
第一个场景,领导交给你一项不属于你工作范围的工作,是否需要拒绝,你可以考虑以下问题:
<span style="color: #.这是与我核心能力相关的工作吗?是,接受;否,进入下一条:
<span style="color: #.它能帮助我拓展我核心能力的边界,或是我感兴趣的吗?是,接受;否,下一条:
<span style="color: #.如果我没有达到要求,领导可以理解我吗?是,接受;否,下一条:
<span style="color: #.&我可以直接而清晰地表达我的能力不足以处理此项工作,或我的特点不符合这项工作的要求吗?是,拒绝;否,下一条:
<span style="color: #.如果我直接拒绝,我可以承受相应的代价,或者我早有离职的意思?是:拒绝;否:接受。
第二个场景,同事请你帮忙完成一项工作,是否需要拒绝,你可以考虑以下问题:
<span style="color: #.这是与我核心能力相关的工作吗?是,接受;否,进入下一条:
<span style="color: #.它能帮助我拓展我核心能力的边界,或是我感兴趣的吗?是,接受;否,下一条:
<span style="color: #.我有时间,或者愿意牺牲其他时间吗?是,下一条;否,拒绝:
<span style="color: #.如果我不帮助他,他就无法完成工作吗?或者,我在帮助他的过程,他也能得到提高?是,下一条,否,拒绝:
<span style="color: #.这是他第一次求助我,或者我希望和他多多接触吗?是,接受,否,拒绝。
这些考虑因素中,最核心的还是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而尊重自己的付出,更不是自私。
《国富论》中有一句名言:
我们不能借着向肉贩、啤酒商、或面包师傅诉诸兄弟之情而获得免费的晚餐,我们填饱肚子的方式,是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看重。(文章来源:壹心理)
新闻里说,欧某一直很优秀,硕士学历,曾供职于华为8年,在中兴公司工作了6年,欧某有两个孩子,在深圳供了两套房产,他撒手人寰,四个老人两个孩子怎么办?靠妻子一个人能否支撑未来的生活?
原本幸福的家庭突生变故,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惨剧,但这种生活危机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体验。年轻人总觉得前途未卜,买不起房,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每个月要支付房贷养家,一秒钟都不敢松懈,我们每一天都在努力奔跑,生怕跑不过变故。
我有位朋友35岁,看到这个新闻跟我说,好怕下一个撑不下去的就是他自己。这种心情我感同身受,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为欧某和他的家人惋惜,也能理解他的失落和痛苦,除此之外是一种代入感特别强的焦虑,我想到自己,也想到每一个身边的朋友,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怎么办?
真的很怕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这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一次提醒: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已经绷得太紧?我们是否有能力去应对生活里的各种危机?
关于欧某坠楼,很多人说是他没有一定的风险意识,过度透支自己,两个孩子两套房都需要持续供养,他或许完全没想过如果有一天生活发生变故该怎么办。
我是同意这个观点的,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提前消费,做最好的计划,却低估了风险,总以为未来的自己无论在能力上、经济实力上都能弥补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结果把自己的生活搞得没有一点冗余度,除了紧绷着努力,我们没有喘息的余地。
也有很多人说欧某的情商太低,被辞退就换工作,两套房子卖一套也能度过难关,并不是走投无路,而是他自己给自己压力太大。
从客观上讲,假设新闻属实,我也认为欧某目前的状况还有转圜的余地,但问题不在于客观情况,而在于他的心态上没有给自己退路或新的出路,这不是情商低,而是缺乏心理弹性。
我们有多大可能性解决困难和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心理弹性有多大,否则就会像欧某一样,原本有渡过难关的可能,但因为内心已先崩溃,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你可以把心理弹性理解成能屈能伸,即我们的内心状态也是富有弹性和冗余的,既能紧绷也能松弛,它是可变的,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我们能通过调节自己更平和的去应对去处理。
听起来有点类似于抗压能力,但抗压能力是一种结果,心理弹性是一种过程,能够自如伸缩,才能逐渐养成抗压的能力。
心理弹性其实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品质,但不同的经历限制了我们的弹性程度,甚至有时会把我们的心理状态固着在某个点上,无法动弹,当危机的张力达到最大时,心理弹性就会断裂。
最早的心理弹性跟我们接受的教育有关,或者说在无意识当中跟父母或主要抚养人的互动中形成。
举两个例子。
小时候我们都有过不小心把玩具弄坏的经历,这对儿童来说算是一个不太愉快的挫折体验。
A妈妈可能会批评一顿,甚至可能还因此发了脾气,惩罚孩子一段时间内不准玩玩具;
B妈妈可能会告诉孩子以后要保护玩具,但也不要太难过,可以去跟其他小朋友玩或者看童话书。
再比如,我们入学后,考试没有取得好成绩,这也是一个挫折体验。
A妈妈简单粗暴地后会惩罚我们取消游戏时间;
B妈妈会跟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鼓励孩子不要失去信心,继续努力。
&两个例子中A妈妈的做法,都是在无形中给孩子灌输一种认知:这个错误或者这次挫折体验,是非常严重的,甚至是无法挽回的,解决方就是接受惩罚;
&而B妈妈能让孩子学习到一种积极的处理方式:虽然我遇到了挫折,但是以后我有能力去应对,问题可以解决,我还有机会。
我们习得了父母的应对方式,长大后,也会延续它,有人很容易灾难化一件事,很容易在危机面前变得脆弱,就像那个弄坏了玩具的孩子,他习惯性的会想到,&完了,没有办法了,我只能接受这个结果&,甚至会因此放弃努力。
但如果有心理弹性的孩子,长大后就多了一样武器,面对挫折,他的应对方式是,我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我现在能做什么去改变局面。
即便我们没有在儿童时期养成健康的心理弹性,也仍然有机会翻盘,有些你无意当中使用过的&心理骗术&其实也很有用。
我们都有过的酸葡萄心理,姜思达说买不起的包,我就觉得它丑,这是合理化我们的行为,不让自己感到失落;比如,我们常说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也是一种合理化,能让我们更平和的看待挫折和危机。
我们还会转移注意力,事业遭遇挫折的时候,我们会想至少还有健康的身体,失恋后我们会反向认知,&分手是一件好事,在一起才是错误&。
这些平常的&心理骗术&其实就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调动心理防御机制可以暂时的保护自己,减轻压力,在某种程度上能帮我们度过难关甚至激发潜能,调动积极的能量去克服困境。
心理防御机制当中有两种方式,也叫做&建设机制&,是积极的,它能帮我们重建信心,一种叫做&认同&,一种是&升华&。
认同是说我们可以在身边找到榜样的例子,遭遇挫折后重生的人都可以是学习的典范,把痛苦和压力转化为认同和激励,能让人从眼下的危机当中解脱去寻找新的目标。
升华是指即便是面对危机,我们内心产生的负面情绪,比如紧张、焦虑、愤怒,它们同样是有能量的情绪,把这些情绪的力量用于再去找新的工作机会、新的恋爱对象,正所谓化悲痛为力量,负面情绪用得好,也一样可以把我们从危机的泥沼里拉出来。
我的新书叫《世界偏爱自愈自乐的你》,其实世界真的没有偏爱任何一个人多一点,但你有自愈的能力,你有丰富的心理弹性,能善用心理防御机制,就能化危险为机会,那么你眼中的世界,你的生活才会因你的视角不同、心境不同变得更精彩更有爱。
希望每个人都少一点危机和挫折,但更希望无论何时何地遇到危机,你都有智慧和能量获得重生。
&&&&&&&&&&&&&&&&&&&&&&&&&&&&&&&&&&&&&&&&&&&&&&&&&&&&&&&&&&&&&&&&&&&&&&&&&&&&&&&&&&&&&&&&&&&&&&&&&&&&&&&&&&&&&&&&&&&&&&&&&&&&&&&&&&&&&&&&&&&&&&&&&&&&&&&&&&&&&&&&&&&&&&&&&&&&&&&&&&&&&&&&&&&&&&&&&&&&&&&&&&&&&&&&&&&&&&&&&&&&&&&&&&&&&&& (文章来源:壹心理)
浏览:16次
所谓亲密,无非是学会柔软,放掉对错输赢的争论。使人轻松,易生亲密。
网友小寒跟男朋友性爱和谐。男朋友舍得为她花钱,对她好,想跟她结婚,可是他们说话总吵架。
小寒问,不能好好说话,是不是因为不爱?
有个网友的回复特别神:你跟你妈不能好好说话,你觉得是你妈不爱你还是你不爱你妈?
虽然有点偷换概念,但我特别同意他的观点:不能好好说话,绝对不代表不爱。
跟父母不能好好说话简直是中国家庭的常态,甚至很多人跟父母无话可谈。
而有多少人结婚以后,发现跟伴侣也越来越说不到一块儿?
山上的朋友们请举起你们的手。
好了,放下如森林般的小手,别哭,我曾经跟你们一样。
我先生大美是我见过的最能跟父母聊到一块儿的成年人,尤其跟我婆婆,聊一两个小时简直是小菜。
我婆婆主聊,大美主要负责点赞。
我婆婆有些观点简直可以用&奇葩&来形容。
她受过很多苦,个性顽固要强,骨子里又跟大多数中国老人一样悲观懦弱,经常在家讨论社会负面新闻,代入到我们孩子身上。
这样的天儿,我一分钟都聊不下去。
但大美可以前一分钟跟她热烈讨论某个游乐场卫生不好,安全隐患严重,点赞婆婆所说的&千万别带孩子去游乐场&,后一分钟就带女儿去游乐场了。
我问大美是如何做到这么&虚伪灵活&的,他说:&没必要去改变老人的观点,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
可即使情商这么高的人,我们婚后还是出现过越来越说不到一块,最后无话可话的瓶颈期。
我是白羊座。白羊这个星座,长着脑袋主要为了增加身高:心直口快、黑白分明、嫉恶如仇,还有老大作风,总想指导别人。
所以当大美跟我说一件事的时候,我经常会毫不客气地指出他的问题,我认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他却越来越不愿意跟我说话。
&你咋不说话?&
&没什么可说的。&
这两句我们说得最多。
后来,我碰到很多读者跟我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越亲近的人越没有共同语言?
我开始从无数表面看来各有不同,本质却一样的故事中反思发现:
从无话不谈到无话可说,中间的桥梁,不是不爱,而是争执。
如何避免争执?
先问问自己,你们为什么交谈
你们不是萨特和波伏娃,居里和居里夫人,克林顿和希拉里,生活中90%的语言交流都是鸡毛蒜皮儿的小事儿与情绪化的发泄,无关灵魂深处的拷问和影响人类前途的探讨。
对于这些随便说说的话,完全不必上升到三观与对错。
他随便说说,你随便听听,是亲密关系中最伟大的交流和最深刻的爱护。
其次,你要明白,你们都没变。
不是他变了或是你变了,而是关系越亲近,越容易在对方面前暴露槽点。
我们愿意跟一个人保持亲密的关系,不仅仅因为他是我们的什么人,更因为在他面前,我们感觉舒服和放松。
在亲密的人面前都不能随便说说傻话、蠢话、气话,人活着跟蜡像有什么区别?
如果亲密关系的一方或者双方,喜欢抓住对方语言中的槽点,争论、质疑、指导、批评,两人之间的共同语言就会越来越少。
在外面字斟句酌已经够累了,回家还要继续烧脑,沉默是最好的选择。
何炅老师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
他说亲密关系最重要的不是外貌,不是面包,甚至不是忠诚与否,而是分享。
如果不分享,两人在同一屋檐下也会像陌生人一样,而这种强大的空虚感,最伤感情。
语言交流是最重要的分享方式。相爱的人不能好好说话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不明白大多数的语言是为了分享,而不是讨论和讨教。
想清楚这一点,我跟大美的关系就破冰了。我开始由强势的指导者,变成柔软的倾听者;
珍惜他对我说的那些幼稚、冲动、偏激的话,
感谢他跟我分享那些见不得人的情绪。
要知道作为神秘的天蝎座,他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就是蜡像本人。
不要动不动在亲密关系中谈三观。
非要谈的话,最重要的三观也不是串串算不算火锅,说老板的坏话是不是怂包,而是懂得自省与感恩。
明白亲密比正确重要,包容比改造重要。
只有对方愿意向你打开自己,你才能对他产生影响,别等他的城门关了,你才哭天抢地去捶门。
我一个亲戚家的孩子,已经两年没主动跟父亲说话了。
他说:&我把他当老爸,他把我当孙子,一言不和就把我训得跟孙子一样。&
他爸则说:&你瞧他一天到晚都在想啥,我就看不惯。&
你看不惯,他就会离开你、疏远你,而不是变成你希望他成为的那个人。
不懂爱的人,总是太喜欢争对错、谈观点,而不是用心去感受亲密关系中最可贵的东西&&分享。
无论母子一场,还是夫妻一世,所谓亲密,就是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愿意感知你的喜怒哀乐。
因为我相信洗个热水澡、睡个甜美觉之后,你对这个世界的愤怒和失望都会消失无踪。
你言语中所有的怂与恶,只是暂时的冲动,而不是长久的三观。
感谢你的信任,让我看到这份脆弱,看到像傻瓜一样的你。
亲密,不是永远在对方面前表现最好的一面,而是不惮于表现最坏的那一面。
&&&&&&&&&&&&&&&&&&&&&&&&&&&&&&&&&&&&&&&&&&&&&&&&&&&&&&&&&&&&&&&&&&&&&&&&&&&&&&&&&&&&&&&&&&&&&&&&&&&&&&&&&&&&&&&&&&&&&&&&&&&&&&&&&&&&&&&&&&&&&&&&&&&&&&&&&&&&&&&&&&&&&&&&&&&&&&&&&&&&&&&&&&&&& (文章来源:壹心理)
浏览:10次
作家毕淑敏说过一句话:&我对赞同我的人,感悟的是他的善意。我对反对我的人,考察的是他的智慧。&
这句话重点在于智慧。实际中,当我们阐述自己观点时,总站在自己立场来判断。由此,当别人提出质疑或者反对时,你不是虚心接受,而是带着怒意去争辩。
在争辩过程中,你早已忽视别人提出的反对意见,其实也是一种建设性力量。
说白了,你只在乎结论,而忽视反对意见的角度是什么。
在我理解,毕淑敏的这种智慧就是看待问题的角度。
互联时代,这个社会的结论太多。一件事情,经过互联网,往往有各种结论。至于真相,其实很少有人相信。
正如罗胖所说,这个社会是&后真相时代&。所谓态度比真相重要,在结论横飞时,看问题的角度才是最有价值的。
职场里,流传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领导想法总是变来变去,而最让人吐血的是最终又回到原点?凡是刚入职的,估计都会遇到这种情况。记得我那会刚入职不到三个月,部门领导就让我负责公司年度经营分析报告。乍听懵了。我一打听,说以往经营分析报告是由公司领导Y总亲自把关。Y总分管公司财务部和战略市场部,以严谨和敏锐著称。所以,公司经营分析报告通常经历3次大改,3次小改才能出炉。他们给出结论是: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于是,有人幸灾乐祸,等我出丑;有人表示安慰,要想开点。也有人说这是个机会,一定要把握。他们给了我建议,其实就是给了看待经营分析这个问题的角度。至少目前来看,结论是死的。我做的就是选择那个角度。最终,我选择&机会&。要抓住这个机会,就要解决报告修改过于频繁这个老问题。这个问题,大多数人&习以为常&,因为Y总就是这样的人,所以这种情况你无法改变。但我不这样认为,Y总那么忙,肯定也不想频繁修改,只不过报告与他预期存在较大差距,不得不改。所以,问题核心就是,如何弥补这个预期差距?
基于这个思路,我做了三个方面准备:
&1.&&分析历史材料,进行架构拆解。我把今年的季度分析报告和后三年的年度经营分析报告找了出来,加班加点学习和研究,目的是找出共同点和差异点。通俗来说,共同点就是标配,必须要有的。而差异点就是选配,根据当年度经营情况有重点选择分析.。
&2.& 对接任务关键人,提前掌握信息。与财务部和经营单元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初步掌握本年度发生的重大关键事项,收集相关信息,包括形成原因、业绩影响、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等。
&3.& 编制材料框架,事先沟通再完善。根据前期掌握的基础材料,编制经营分析框架,初步明确每张PPT的主题内容。在与部门领导沟通后,事先与Y总进行汇报,征询他的意见后对框架进行调整和优化。
有了上面措施的保证,顺利通过Y总的审批,高效完成自己在公司层面的处女秀。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基层员工与公司高管如何进行沟通这个问题。
尤其在国企, &官本位&意识比较严重,沟通双方强调行政级别的对等,尤其是跨部门沟通更是如此。
那会我发现,公司大多数人选择&能不见就不见&,生怕与领导呆在一起,由此失去很多与大领导交流的机会。
但对我来说,我选择&主动沟通&,从主观忽视管理层级上的鸿沟,以问题为导向主导沟通。要知道,事先沟通背后有更高层次的目标,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领导原有的想法,甚至达到左右的境界。所以,当你无法影响或左右领导想法时,你能左右的是选择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事后抱怨,还是事先思考?
选择事后抱怨,你永远在原地。选择事先思考,你就有机会左右领导想法。一旦你开始拥有左右领导想法的能量时,距离你加薪升迁时刻就不远了。
移动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但也给我们带来诸多纠结。
当你有问题无法处理时,你会在知乎或者头条问答上问出来。
令人欣慰的是,很多人会给你出谋划策,分析利弊。可令人痛苦的是,结论太多,你不知道听谁的。
要明白,一个人的身后,就是他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观点,就是他人生经历的凝练。
所以,当你去看待网上这些结论时,你关注的不应该是结论,而是他们分析问题的角度。
举个例子,我在头条问答上回答过这个问题(阅读量9万+):
当你离职时,领导极力挽留,我想问此时领导一般是怎么想的?
A1:大多数回答者在回答时,都是基于&领导挽留&这个角度给出相关结论。所以,不具有建设性。
A2:我们换个问法,辞职时,你为什么想要了解领导极力挽留你的真相?人都有好奇心,自然想知道。
A3:我们接着问,当你知道真相,你还会辞职吗?到这里,我们才真正找到问题核心。所以,你要提建议,就应该从这个角度去分析。
A4:对提问者而言,问题背后还隐藏一个深层次问题。如果你到离职时,还不了解领导挽留你的真实目的,只能说明你情商需要提高了。
要知道,职场竞争最重要的武器,不是显性的智商,而是隐性的情商。
现实中,看待问题选择的角度非常重要。选择好的角度,比你知道结论要强上百倍、千倍。这样的例子我们身边有很多。大家都知道,房价会涨,要买房子。对开发商来说,需求旺盛,要拿地建房。然后,王健林今年突然将旗下的商业体项目出售给融创和富力。别人还在热衷拿地盖房子,王健林反其道而行。这是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大佬对未来趋势有着各自不同的角度。不管大佬如何,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买房才是大事,可关键你怎么看待买房?14年那会,我常州同学说想搞二套房,但手上现金量只能选择1.3万这个价位以下的房子,问我买哪里?我说,苏锡常的别买,就买南京的。他问,为什么选南京?我说,买房就跟买股票,就是看房子所在城市的未来价值增值空间。
如何判断一个城市未来是否具有增值空间?
关键看四个指标:高铁数量、高校数量、人口净流入量、国家政策预期。
选择好城市后,如何选择具体的购房区域?
关键看四个指标:购房预算、城市政策、区位地段、学区。具体指标具有的价值就不细说,感兴趣的话可以留言。最后,我们都买了,而且还是一个小区。后来,江北情况大家都晓得的,皆大欢喜。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选择角度的重要性。角度选择好,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甚至可以弯道超车。
但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所知道的结论,通常都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所以,评判一个人的能力,不是看他说的结论有多精辟或者与众不同,而是看他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
我们常说思维碰撞,其本质就是不同人的看问题角度进行碰撞。
碎片化社会,让每一个视角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你所知道的,只是你知道的世界,你不知道还有很多其他新的世界。
所以说,角度是对问题的一种看法或见解。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本质上就是从&盲人&向&正常人&摸象转变。
越了解全貌,对问题就有全局的认知。再结合自己的价值观,以及批判性思考,就可以得出更具有实践意义的结论。
最后,对于如何选择角度,有以下三点建议:
&1.& 刻意练习。在看各种新闻或者文章时,重点放在总结作者分析文章的角度是什么。当你找到他的角度,其实就可以推测出他的结论。
&2.& 逆向思维。人都有从众心理的。当身边人都说这样好,那样不好时,你已经无意识受到影响而调整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
在人云亦云时代,你要坚信,一个好的想法,一定是别人听不懂的想法,要拥有逆向思维。这样对提升思维和工作创造性都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 换位思考。职场里,员工与领导之间因存在信息不对称,经常出现员工抱怨领导想法多变,或者领导严厉之类的负面情绪。如果换位思考,你会发现,领导想法多变是因他接触到更多信息(公司高层和客户高层),从而调整策略。而你要做的不是抱怨而应事先思考,考虑全面。对于领导严厉,你要关注的是领导的批评或反对是不是你能力薄弱的环节?然后去粗取精,加以提升。同时,积累自己强大的心理资本。&&&&&&&&&&&&&&&&&&&&&&&& (文章来源:壹心理)
这几年,特别流行念叨原生家庭的影响,几乎每个人都在思考自己成年后,内心的黑洞与父母之间的关联。
前段时间联系上了一个发小,多年未见,情谊还在,经常一起聊聊天。我对她的近况并不熟悉,从谈话中感觉她很焦虑,尤其对钱。
她经常跟我说:她有房贷,孩子还小,水果又涨价了,两年没去商场买衣服,最多去给孩子买双鞋,三百多块钱呢。
起初我以为她收入很低,后来无意中了解到她的家庭收入,绝对已经达到大城市中产阶级水平。我忍不住说:&像你这样的收入都焦虑,普通工薪族该怎么活啊。&
她有点不好意思,说:&我也总在反思自己,为什么这么爱钱。主要是因为小时候穷怕了,现在赚钱再多,也不敢花。&
她小时候经常听到父母为钱吵架,所以现在结婚以后,从不让爱人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两人经济AA 制。
尽管有时候不免冷漠,但她觉得真实的冷漠比虚伪的温情强,别一边甜言蜜语,一边惦记你的钱。
&你觉得钱是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东西?&我问。
&当然。&她回答得很快,一秒钟都没耽误。然后疑惑地问:&我记得你家那时候也很穷啊?&
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想过。
那时候,我们都住在甘肃金昌,父母是大型工矿企业的员工,比农村经济情况好一点,但也是家家户户都穷。
每家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我家因为父母都是丧偶再婚重组家庭,孩子更多。
但我跟发小不同,我从没觉得自己家穷。
在发小不断跟我强调当年生活穷困的启发下,我的记忆一点点复苏。
发现我父母跟她父母最大的不同是,她父母一言不合就哭穷,家里大小事情,只要有不如意不顺心,就归结为没钱。而印象中,我父母从没在我们面前说过&穷&字。
我妈手巧,带动了我大姐 ,用巧手装点家里的每一处。手工刺绣的门帘、枕套、电视机罩,勾花的茶杯垫、头巾、外套。
还有我们穿的毛衣,是母亲用旧毛衣拆下来的线织成的,拼出很好看的图案。
前两年看到米兰时装周秀场一件繁复的复古款毛衣,我心说,这不就是我小时候穿过的吗。
物质匮乏并没有妨碍我们一天天长成虚荣的小孩。至今记得童年最闪亮的日子,是有一年儿童节,我跟姐姐穿着小皮凉鞋走在路上。
小孩脚长得快,没人舍得给孩子买皮凉鞋。我妈不知道使了什么招数,竟然用爸爸要扔的一双黑皮鞋,加上我们穿破的布鞋的底,制作了两双一片式牛皮凉鞋。
两个小孩一路上迎着叔叔阿姨的赞美与同龄小朋友的羡慕,那种富足的感觉,如今想起来还像大冷天正饿的时候,吃到一口软烂入味的咖喱牛腩。
虚荣是个好东西,当虚荣被满足时,人的自信,以及向善向美的意念,都有了扎根的土壤,美好的世界在春风里舒展。
虚荣同时又是一头猛兽,它的胃口是被饿大的。年少时克制欲望的人,成年后内心深处,往往有着膨胀巨大的虚荣心。
幸运的是,我们在那样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出生于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却因为母亲的巧手,而早早地被满足了虚荣心,成年后,不再需要想尽办法,去喂养胃口被饿得很大的虚荣。
二姐是我们学校最时髦的女生,我以穿她的二手衣为荣。
她初中开始发育以后,我妈给她做的衣服,会刻意把腰收得细细的,选粉色或紫色的布料,夏天的衣服还会在领口做一个蝴蝶结。二姐还经常把同学的漂亮衣服借回家,我妈当晚就比划着那件衣服,用报纸剪样,大身、领口、袖子,一点点比,一点点剪。第二天早晨,姐姐还衣服,我妈下班顺路,就去市场上找合适的布料,经常买回布头,有破损或污渍,很便宜,但成衣以后,都看不到了。最多三天,姐姐就穿新衣服去上学了,我也美滋滋地穿上她淘汰下来的某件衣服,袖口有蕾丝花边,领口有蝴蝶结。
我总觉得,一辈子没穿过裙子的母亲、喜欢黑白灰的母亲,心里其实住着一个小公主&&她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满足我与姐姐青春期旺盛的审美需求与虚荣心上。
她给我们的审美教育是:美是不需要花费太多钱的,但一定要花费很多的精力与巧思。
成年后,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很少购买奢侈品,也并不觉得背一只名包,自己就变得更美更自信。我心里没有那个&因为有钱,所以美丽&的黑洞。
我父亲的拿手好戏是用最便宜的食材做最美味的食物。印象最深的是一道名为&酥白肉&的菜,好吃到飞起!
父亲得意洋洋,一直不告诉我们是用什么做的。成年后我才知道,它的原材料是猪油膘,对,就是市场上卖得最便宜的&板儿油&。
有一次,工厂福利社进了一批海鱼。因为运输路途长,鱼不新鲜了,卖得非常便宜。大多数人不敢买,不知道怎么吃。我爸大手一挥,买了500斤,把家里所有的大盆小罐都拿去腌鱼了。鱼晒干以后,被收进储藏室。此后的一年,我家每个星期可以吃一次鱼,这在当时绝对非常奢侈。一个同学来我家做客,对腌鱼赞不绝口,从此认定我家很有钱。大学以后,说起我们小时候都很穷,她说,你家不是啊,经常有鱼有肉的。
鱼是臭鱼,肉是板儿油,
但我爸有一双回春手。
妈妈会做衣服,爱臭美;爸爸会做饭,是个吃货。成年以后,我才知道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孩子是多么幸运。
作家黄佟佟写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我们这些70、80后的人生教育中,缺失了审美这个重要的环节。通常,我们会觉得,富贵出审美,美一定与家境有关,贵族从小就知道什么是好东西。这当然有道理。追求无限的美;是否愿意在孩子的青春期,尽最大可能去满足他们,而不是打压他们对于美好生活所萌芽出的旺盛的虚荣心&&
然而,如果不幸出生于寒门,父母是否会生活:&&是否愿意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
&&这决定了这个孩子是否会成长为一个具备审美、懂得生活,知道如何以最少的财富,去满足自己最为充足的安全感的人。
王安忆说自己的母亲茹志娟,是上战场扛枪,也要在枪筒里插一束野花的人。
这就是贫穷时期的审美。不是建立在有钱与奢侈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有心与情趣的基础上。
因为有钱,见过很多好东西,水到渠成地明白要善待自己,这个境界不难达到。
真正难的是无论贫富,都不穷生活,从不把自己对于生活的无知与粗糙,全部推给&没钱&。
这两个字背的锅,已经太多了。
回到原生家庭的话题,作为一个乐观主义者,我倾向于每个家庭,都有补丁,所以每个人,其实都带着原生家庭的阴影长大成人。
在原生家庭各种问题中,父母情感失和与不懂生活,是最大的两块伤疤。
同时,不懂生活的人,更容易情感失和。
香江传奇宝咏琴坐拥十亿资产,钱完全不是问题。但除了赚钱、购物,她不知道世间还有什么事情既可爱又可做。
离婚后,她寄希望于新任男友,爱得轰轰烈烈,同时狗血飞溅。她会做生意,却不会生活,49岁,在病痛与寂寞中香消玉殒。
宝咏琴的故事,值得所有觉得自己&过得不好,就是因为没钱&的人,一次次复习。
教育的本质,是教一个人会生活。
无论将来,你做什么工作,赚多少钱,结婚或者不结婚,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生活,这是任何人没办法为你负责,也没办法替你完成的,甚至连钱都帮不了你。
年轻时,要与他人相爱,
中年时,要与生活相爱,
晚年时,要与智慧相爱。
这些,不需要很多的钱,但需要有很多的精力、耐力以及好奇心。
需要你对生活上瘾,不偷懒,不逃避,精心准备一饭一蔬,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
当你做到这些,就不必担心会给孩子一个促狭的原生家庭,无论你是否能赚到很多的钱。
&&&&&&&&&&&&&&&&&&&&&&&&&&&&&&&&&&&&&&&&&&&&&&&&&&&&&&&&&&&&&&&&&&&&&&&&&&&&&&&&&&&&&&&&&&&&&&&&&&&&&&&&&&&&&&&&&&&&&&&&&&&&&&&&&&&&&&&&&&&&&&&&&&&&&&&&&&& &&&&&& (文章来源:壹心理)
一、教师的微笑,体现了他良好的心境。在工作中,教师需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尽快记住每一个孩子。作为一名班主任,每次接到一个新班级,教师要首先尽快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姓名,去了解每一位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家庭情况等,因人施教。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真挚的爱,使他们都能主动打开自己的心扉,真诚地与老师进行交流。教育是个充满生机的过程,是人与人心灵的相遇和对话。当孩子们追赶着喊&老师好!&的时候,这些呼喊会伴随着甜蜜和幸福溢满心头。用和蔼可亲的微笑,换来与学生的心心相印,这种感觉唯独从心底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到心灵的深处。
&二、教师的微笑,体现了他的教育情怀。记得有一个学生,上课时总是心不在焉。于是,每次我走进教室时,总是对他示以发自内心的真诚微笑。起初,他还满不在乎,时间久了,他终于被我的微笑感动、折服,渐渐的,课堂上也变得认真而可爱。当师爱长出了微笑的翅膀,教育就会真正成为一种我们梦寐以求的&&师生和谐之乐,教师善教之乐,学生爱习之乐&的事业。
三、教师的微笑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一个有魅力的教师,懂得如何用微笑来收获爱,用微笑来获取信任。记得曾经有一名学生,被老师们公认的顽固分子,对待学习轻浮狂躁,经过多次的说服教育,效果都不明显。在一次音乐课上上, 我开展竖笛教学,学生们每节课都会按我的要求认真练习,只有他,虽然我一再提醒,可他还是一连几节课都不带笛子。一节音乐课,我刚走进教室,学生就一起向我告状,说这个孩子又忘记带笛子啦。我问他为什么没有带笛子?谁知他低着头,竟然一言不发。我俯下身子来问他什么原因,没想到他竟然躲开我的视线,仰视天花板。说实话,我真的有点生气啦。可是,我突然注意到了他唇部的疤痕。我知道这个孩子曾经做过兔唇修补手术。我心一颤,心想:他不带笛子是否和这有关系?看到他倔强的眼神,我没再多问什么,让他回到座位上,决定课下和他班主任进一步了解。课下,我找到他的班主任进一步了解情况。原来,他从小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唇腭裂,出生时,他的上腭、牙龈、垂体都没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多次修补手术,每次修补都是在肋骨和屁股上取肉修补,现在孩子的身上伤痕累累。听到这,我的心被揪的很疼,我同情、心疼这个孩子,以前我只知道他曾经做过唇部手术,没想到会是这么严重的病情。它不仅仅要忍受着手术时的疼痛, 同时还要忍受着心灵上的创伤 和自卑。我懊悔自己的言行,我跑到教室喊出了这个孩子,他以为我要批评他,深深地低着 头,我对他说:&请接受老师真诚的友谊。我不了解情况,没有及时关心帮助你,你愿意和我 这个大朋友说说心里话吗?&孩子抬起头,满眼的诧异,眼泪在眼圈里打转。他说:&老师,是我自己的问题,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如大家,我害怕自己吹不好,同学会笑话我。&看着孩子抽搐的肩膀,我决心一定帮他重新找回自信。我搂过他的双肩对他说:&有老师这个朋友在,什么都不要怕!只要你愿意,你一定会做得更好!请相信老师也相信你自己,好吗?&&我对他报以鼓励信任的微笑,他迟疑地点了点头,小声说:&下节音乐课,我一定把笛子带 来。&我暗暗计划着我的爱心行动。我和这个班级的同学悄悄地开了一次小会议,达成了我们的爱 心约定。下节音乐课,他真的带来了竖笛,而且主动要求我教他吹奏,我让他吹奏&123&,当他鼓起勇气吹响笛子的时候,我向其他同学使了个眼色,同学们会意的鼓起了掌。我冲这个孩子开心的微笑着,他也开心的笑起来,我说:&其实你笑起来还蛮帅呢!同学们,你们同意我的看法吗?&其他同学大声说:&同意!&他笑得更开心啦。此时,我知道,这是他发自内心的笑。
有时,不是我们爱得不够,而是我们表达得不够。教育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我们用微笑艺术地表达师爱,让学生理解师爱,感受师爱,这样就会增强教育效果。因为教师的微笑永远是学生克服困难的力量,是最美丽最动人语言。&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
其实教师的工作没有任何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绩,唯有的是默默地耕耘,脚踏实地地践行着为人之师的职责,同时我也坚信我对教育事业无怨无悔的执着的追求,会使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天职得到最真实、最鲜明、最生动的诠释和升华,那就是&&师爱永恒。愿我们面带微笑,让孩子的心田洒满阳光。愿我们播种快乐,让学生的明天更加辉煌,让我 们携手并肩,风雨兼程,勇往直前!
&&&&&&&&&&&&&&&&&&&&&&&&&&&&&&&&&&&&&&&&&&&&&&&&& (文章来源:德育网)
一次竞赛的失败,一次家庭的争吵,一次老师的训斥,一次同学的取笑,那些成年人看起来可能是小挫折小委屈的事件,每年都在夺去大量的健康,甚至年轻的生命。
昨天看到一篇评论说,这是因为新一代人享受溺爱娇宠,缺乏挫折教育,所以抗压能力不够。但看看孩子们下坠的书包,密密麻麻的作息时间表,每月一次的年级排名和点评,我作为一个成年人,不好意思说他们挫折偏少压力还小。
在教育界,&挫折教育&是经常被提到的话题。有专家认为,父母应该人为地设置一些所谓挫折,以帮助孩子提高将来在现实生活中承受挫折的能力。但是,这样的提倡本身就是有问题的,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挫折,人为地制造挫折,特别是由父母来制造,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心灵软弱甚至破碎,最终不仅不会使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加,反而会使他们连极小的挫折都承受不了。
要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打个比方,武汉的冬天气温约在零度左右,但在过去取暖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处处寒冷,家里比外面还冷,真的有寒彻骨髓的感觉;武汉一向以夏天酷热著名,但外人却不知武汉的冬天也会如此难受;而在北方的哈尔滨,气温经常是零下20度甚至更低,在那里过冬天,却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因为屋子里有暖气。冷了,就在屋里呆一会儿,然后再出门,就不再会觉得那样的寒冷是一件很难忍受的事情了。
这是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提示: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温暖,我们才经得起严寒的侵袭;如果总是无边无际、从无间断的寒冷,那就是无法承受的了,我们毕竟是人,而不是神或者机器。
对心灵来说也是一样的,只有心灵得到了很多的满足、温暖、幸福的滋养,它才能够经得起挫折、严寒和伤害。
对抗挫折的能力,跟获得的爱的多少有关,而跟设计任何&训练项目&无关,或者说: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
以下是一个例子。我们看看一个孩子的心灵是怎样被所谓挫折教育折磨得破碎不堪的。
一次,我去西部的一个省会城市讲学。讲学之余,邀请我去的朋友请我帮个忙,要我跟他的亲戚一家聊一聊,我一般会拒绝这样的要求,但经不起他的再三请求,只好答应了。所以在一个晚上,他亲戚的一家三口如约来到了我住的酒店的房间。寒暄之后,大家在宽敞的客厅坐下。我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以后,这一家三口也介绍了自己:父亲肖先生,五十多岁,名校毕业,现在是某国有大型企业的总工程师;母亲周女士,显得较年轻,某高校教授;儿子小名虎子,17岁,一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在听到这男孩子的小名叫虎子的时候,我差点笑出声来,因为这孩子的外表和气质跟老虎实在相差太大。个子矮小、身形消瘦,简直有点营养不良,最关键的还是精神状况欠佳,坐在那里胆怯地缩成一团,都不敢抬起头来看我一样。接着我让他们每个人说一下情况。母亲先开口,说虎子在幼儿园和小学里是很优秀的学生,经常是班上第一名,但上中学后变得越来越胆小,以至于不愿出门跟小朋友玩,害怕跟老师说话,学习上一遇到难题就慌张。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考试,要考试的前几天就紧张,会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担心自己考不好;在考场里就更紧张了,会手发抖、心跳加快、脑子一片空白,平时会做的题目也可能做不出来。考完之后成绩出来,肯定就不理想,这样也就加重了考前的担忧,恶性循环,越来越不可收拾。真不知道过两年高考会发生什么情况。说完就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也许是受妻子情绪的影响,肖先生是先叹了一口气,才开口说话。他说:我们俩都受过高等教育,所以自然就希望孩子也能够上名校,将来有出息。
从他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在对他的教育上很用心。我们知道,我们这样好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最容易被宠坏,养成娇生惯养、好逸恶劳、缺乏意力的个性,所以除了在学习上对他抓得很紧之外,还十分注意培养他的意志品质。比如他要什么东西,我们不会轻易满足他,很多书上说,要延迟满足孩子的需要,要让他们适当体验挫折感,才能够促使孩子尽快成长;节假日也不许他睡懒觉,而要他起床锻炼身体;要求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就上面说的最后一点,肖先生举了一个例子:虎子在六、七岁的某一天,突然跟爸爸妈妈说要弹钢琴。肖先生夫妇当天下午就从音乐用品商店搬了一台回家。后来请了老师到家里教,结果没多久,虎子就不喜欢钢琴了,每次学琴时间都把门反锁,不让老师进屋。肖先生说,我和我妻子当时商量后一致认为,如果就这样听之任之,那以学什么都半途而废,这样的孩子有什么用?一定要让他学下去,是不是靠钢琴吃饭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做一件事情善始善终的意志力。他接着说,在这件事情上,我们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各种手段都用尽了。比如我们总是给他看,甚至给他读各种媒体上一些音乐天才的报道,让他知道自己跟别的孩子的差距,知耻而后勇,见贤思齐,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但是,唉,很遗憾啊,很遗憾啊。又说到学习。肖先生夫妇都认为,这比钢琴还重要,所以越发抓得紧。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夫妇俩还给虎子&加餐&,弄一些课外书上很难的题目让他做,以便防止他认为自己学会了课堂上的东西,就自以为了不起。每次考试前,也是再三地批评他马虎的毛病,总是把会做的题目做错,白白丢分。
肖先生这些&标准教子语言&让我听得头痛欲裂,因为在我的工作中,很多父母都会跟我说几乎一模一样的话。
我给这样的话语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正确的废话&。这样的话的特点是,第一,绝对没错,第二,说的人越说越高兴,听的人越听越难受。所以说得越多,效果就越差,甚至效果相反。
我想了解一下虎子的感受,就问他,听了你爸爸说的话,你有什么感觉?虎子猛地抬起头,充满愤怒地说:烦死人了。那一瞬间,我才感受到了他的一点虎气,心中大喜:这孩子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那就说明情况不是太糟糕啊。
而肖先生夫妇的对此反应是:两个人同时深深地叹了口气,甚至都很抱歉地看了我一样,似乎他们的儿子冒犯了我一样。
我决定先从所谓&挫折教育&入手。我首先问萧先生:你上次表扬虎子是什么时候?肖先生先是一惊,然后一脸尴尬,说记不起来了。我追问说大概是什么时候,几天前、几周前、几个月前还是几年前?
他想了足足一分钟,结结巴巴地说,大概是几年前吧,立即又辩解说,没表扬他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不希望他变得骄傲自满,第二,这几年他也实在没什么值得我表扬的。
我接着问虎子,你记得爸爸最近一次对着你很放松、很高兴地笑是什么时候吗?虎子想都没想立即回答:他从来都没对我笑过,总是一副哭丧脸!我听了心里难受,同时也为了虎子的愤怒有一些渗透效果,就沉默了几分钟。
我继续提问。我对肖先生夫妇说,我们都是从青少年过来的,你们说,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在健康、学习、交友所有方面,都自然而然地一定会有哪些挫折?
夫妇俩七嘴八舌地说了一大堆,比如健康问题上的头疼脑热,学习的压力,同学之间的亲密与隔阂,友情与嫉妒,等等,处处都有危机,处处都可能经受挫折。
我很同意他们的看法,我说,一个孩子跟同龄孩子可以说分分秒秒都在斗,在任何方面都斗,斗智斗勇、斗漂亮斗帅气,所以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地体验到挫折感。
我接着对肖先生说,你在单位的工作中也可以体验到很多挫败感吧?肖先生听我这样问他,似乎很感动,觉得我很理解他身处高位的难处,就深深地点了点头。
我接着问,那从外面到回家里,你希望妻子怎么对你呢?
是希望你的妻子恶狠狠、凶巴巴地对你,以增强你面对外界世态炎凉和艰难险阻的能力,还是希望她和颜悦色、温柔体贴的对你?
她的哪一种态度能够真正使你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加强大和更加坚韧?
肖先生半晌无语,似乎略有所悟。我知道我的这样的提问多少有点&攻击&的味道,所以就换了一种方式温和地解释道:我们都是人,人就有软弱的时候,就有需要温情的时候。
人活着的三万来天里,随时都有挫折在某一个角落等着我们,这些自然的挫折就足以让我们变得坚强,再也没必要人工地制造一些挫折来锻炼孩子了。
而且,一个人能够承受&没被满足&的挫败感的前提是,他曾经被很好地满足过,就像吃饱了就能够耐饿一样。接着我又讲了哈尔滨和武汉的冬天给人的不同感受。
我最后总结说:说简单一点,就是你们如果让虎子在家里舒服了,高兴了,他就自然会在外面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地&冲锋陷阵&。
肖先生夫妇毕竟是受过很好教育的人,当然更关键的是他们真正爱孩子,所以&思想问题&一解决,态度马上就有变化。
在后来的大约半小时的谈话中,我几次看到肖先生脸上露出了笑容,虽然都只是淡淡的,却跟刚刚进屋时那个一心一意要把孩子锤炼成超人的父亲判若两人。
虽然没有直接针对虎子的考试焦虑,但我对这一家三口说,父母的态度的改变,会直接导致这个问题的好转,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历史太悠久&了一点。
虎子最先表态,说慢一点没关系,还说经过这次谈话,他想到考试好像害怕减少了。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因为从深层说,他并不是害怕考试本身,而是害怕他最爱和最爱他的爸爸妈妈通过考试来打压他。而这一点,他以后可以不担心了。
我看看手表,两个小时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我们都站起来,握手道别。这一家三口走后,让我帮忙的朋友进来,手里拎着两瓶茅台酒。我知道这是对我的工作的&奖励&。
我当然会老实不客气地收下,心里想,跟虎子的前途和这个家庭的幸福相比,这两瓶酒实在算不了什么。
&&&&&&&&&&&&&&&&&&&&&&&&&&&&&&&&&&&&&&&&&&&&&&&& (文章来源:壹心理)
&&懂得尊重他人,人品不会差
朋友妍妍在一家公司做行政。有天上班,妍妍接到领导指示,明天公司拍宣传片,要求所有员工穿黑色正装。妍妍立刻在公司微信群发通知,最后还特意叮嘱&收到请回复。&同事们陆陆续续回复了,但直到下班,还有三个同事没有回。妍妍赶紧给他们打电话。结果一个说看到,就是没回;一个觉得是小事,妍妍特意打个电话是小题大做。还有一个同事连电话都没接。&我就一直担心那个没接电话的同事第二天会不会没穿正装,到时候领导又觉得我没有通知到,第二天看到他穿着正装来上班才松一口气。&妍妍说,在工作中,她最怕的事情就是发通知。&发通知这事,虽然简单又无技术含量,但最考验人的耐心。&隔着手机屏幕,我们永远不知道对方的等待有多焦急。但我们能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发通知的那个人呢?有紧急或重大消息要通知到每一个人,你会怎么做?你是否也会选择群发的方式,并且希望得到大家的反馈?当你的信息发出去许久,只得到零星回复,你是否会焦虑?会担心?&收到&两个字,花不了你1分钟的时间,但是对通知者而言,是一种证明和交代。
&收到&两个字,虽然简单,却体现了将心比心。
懂得将心比心的人,能够尊重他人。
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人品不会差。
2&&&收到&是一个承诺
有契约精神的人,人品不会差
和妍妍有着同样烦恼的,是我的同学黄伟,他在一所高校做辅导员。每年毕业季,关于如何办理离校手续、准备毕业材料的通知,他都要发很多遍,QQ群、微信群、短信、邮件,一个都不落下。&我也不想发这么多遍,因为我很少能收到回复,我只能多发几遍确保他们能看到。&可就是这样,临近毕业办手续,总有些同学的材料准备不足,而准备不足的借口永远都是&老师,我没看到信息呀&&老师,我没收到信息呀&。在学生回复信息这件事上,黄伟更担心这种行为背后所展现的学生们&契约精神&的缺失。&不回复,就默认为没看到、不知道,到时候出状况就可以推脱。都是成年人了,还这么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工作了怎么办?&
社会很大,不再像以前一样,能够转个路口就能找到对方。信息很多,不再像以前一样,能够时常聚在一起来通知。更不会有人反复通知,等你确认。
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
&收到&两个字不仅仅表示你看到了这条信息,还意味着你明白这条信息里包含的内容和要求,知道自己要如何去做。
&收到&两个字虽然简单,却体现了契约精神,遵守契约,主动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有责任有担当的表现。
有契约精神的人,人品不会差。
3&&能力决定你走多快,人品决定你走多远
之前在媒体工作的时候,带过两个实习生。一个叫李强,小伙子名校毕业,见识广、文笔棒、悟性高、有激情。还有一个叫林佳,虽然也是科班出身,但却有些木讷,虽然肯吃苦,但悟性不高。两人之中,我更偏爱李强一点。但没想到转正的时候,能力强的李强反而被分到了其他采访组。作为实习老师,我有点疑惑,问主任:&主任,为什么咱们要闻组不要能力相对强一点的李强?&主任没正面回答我:&你去群里发个通知,让他两把这2篇稿件分别发一下。&过了一会儿林佳在群里回复收到,而李强没有。又过了半小时,林佳的稿件已经发了,主任看李强的稿件还没发出来,就让我把李强叫进了办公室。主任问李强:&不是让你把那篇稿子发一下吗?怎么半小时了还没发?&&什么稿件?我不知道啊。&李强一脸无辜。&就是我刚刚在群里给你说的那篇呀。&我打开手机拿给李强看。
&我没收到呀。&李强划拉了一下自己的手机,&老师,不好意思呀,我刚才写稿真没看见,我这就去发。&站在他旁边的我,其实已经看见他的微信群上没有未读消息的提示了,这条消息他看过了,只是没有去做而已。主任挥挥手,让李强出去了,转头对我说:&作为他们的实习老师,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李强从来不回复群发通知、消息。年轻人天天手机不离手,连回复两个字的时间都没有吗?回复通知事小,但是通知里的事是大事。小事都靠不住,大事还敢托付吗?如果在有能力和靠得住的两种人当中只选一种,你会选择哪一种人呢?&大事看能力,小事看人品。从回复信息这么一件简单的小事,就能看出来一个人的人品。李强被分走后,听其他组同事说,他确实经常出状况。外出采访忘记带采访笔,打开摄像机却发现忘记充电了,甚至有一次记错采访时间让采访对象等了三个小时,从此被那个大咖列入媒体黑名单。后来,我离开了媒体,但仍然能从以前的同事口中得到一些关于李强和林佳的消息。时隔多年的今天,李强仍然还是一线小记者,重大的新闻报道从来不敢让他参与。而林佳,已经成为要闻组的负责人,今年还有两篇稿件在冲击新闻奖。
决定一个人能走多快的是能力,但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是人品。
&收到&两个字,是人品的体现,能够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
4&&&收到&见人品,凡事有交待
&收到&这件小事,做起来并没有那么难。别人通知一件事,回复一下&收到,谢谢。&别人问你一个问题,知道且愿意回答就回答,不知道不愿意就回一下&不了解。&别人邀请你去赴约,想去就同意,不想去就说不愿意,哪怕借口忙也好,装作没看见很不好。别人在你很忙的时候找你,可以先解释一下忙,等到闲下来再说。&别人如果想找你闲聊,如果你愿意就说,如果不想也不要忽视,告诉他你有事。别人给你发的消息,你在很久后才回复,请先说声抱歉,再好好聊聊&&
这个世界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忽视收到的信息,可能是因为习惯了,可能是觉得无所谓了,可能是因为忙......但是对于发消息的人而言,宁愿要你否定的回答,也不要一片沉默。
给一个明确的答复,凡事都有交待,这就是最好的人品。
&&&&&&&&&&&&&&&&&&&&&&&&&&&&&&&&&&&&&&&&&&&&&&&& (文章来源:壹心理)
而在某个维度上,我们人也像被困住的大象,太多人相信自己现在的困境都是原生家庭的错,于是愤怒、委屈、指责等情绪上涌,有些会把内心所有的不满都发向自己的父母,然而真的就是他们的错吗?
心理学去追溯0-3岁并不是为了去找茬,而是想去更多的维度去了解研究个体。心理学能够被称为科学的原因在于实验,然而研究人的实验并不好做,因为有伦理道德考虑,比如研究原生家庭,我们不能人为的设置自变量和因变量让被试在那样的环境里长大,这是不允许的。
所以原生家庭的研究更多的是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在这样研究背景下,我们得出的结论很多是相关性,并不是因果关系,绝不可以由于事件发生的先后就得出因果的解释。
为了写好这个课题,翻阅了很多关于原生家庭的文章,发现大部分都是在责备原生家庭的,甚至很多关于原生家庭的提问者都会说:我的原生家庭造成了我这样那样的问题。
其中这些文章大多是经验总结,比如分享某朋友关于自己原生家庭的言论,举例自己,或者举例某亲戚,这些都属于经验总结并不能以此就得出结论。要知道,光是听朋友抱怨几句并不能就概括出这个人的面貌,如果一个人是360&的,那么几个小时的相处也许你只能了解0.5个维度。
关于儿童早期的研究,西尔维娅.布洛迪有一部六周母婴互动的教学片(Brody&Axerad,1970)。其中有个片段是,婴儿把奶嘴吐掉,母亲愤怒的把孩子的头拉回来,狠狠的把奶嘴给她塞回去。婴儿想哭,表情痛苦,但是因为奶嘴把她的嘴塞的太紧而哭不出来。&思考:你来猜测这个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子?&
&这孩子有个比她小三岁的妹妹。妹妹最近因为神经衰弱住院治疗,医生告诉她:你妹妹患有躁郁症。没错,母亲教养方式上的问题让她差点崩溃,她能得救是因为姑姑。在和姑姑住的几年里,每次遇到心情糟糕的时候,姑姑给了她很大慰藉。尽管童年的创伤给她带来了痛苦,总体来看,她仍然是个心境平和、富有洞察力且充满希望的人。
当父母这个原生家庭没法给予孩子滋养的时候,如果能有温暖的其她照顾者进入,孩子依然可以健康成长,因为生命的力量很强大。国内讨论很久的关于隔代抚养,确实老一辈的一些教育观念可能不新潮,但是在孩子父母没法给予的时候,来自于老人内心的爱可以成为孩子人生中闪亮的星星。
有位网友说:奶奶去世十年,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怕黑,因为相信天空中一定有一颗星星,是她在守护我。
确实有研究表明早期与养育者的关系会影响人的很多方面的能力。如儿童在1-2岁的时候,和主要养育者在一起的依恋关系可预测童年期建立友谊的能力、上学的能力等。(Sroufe,1997)同时,又有研究发现有些人婴儿期的养育是不幸的,成年后发展得很好。
人生比电视剧精彩的一点就在于:你永远没法猜到结局!研究确实表明父母对孩子方面的影响很强大,但并没有表示孩子的人生就这样禁锢。我们不是大象!
也许有些朋友会生气:&不,我现在的困境真的就是我父母造成的!绝对是的!我现在回忆过往,都是他们对我的伤害!!&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想法,我也相信你一定有理由如此坚持,毕竟人生百态,在咨询室内听到太多沉重的生命故事,而我也很佩服每一位来访者,困境重重下他们依然在坚持,依然饱含希望。
这篇文章能做的也许是提供多的维度让大家做为参考。比如关于对过去的记忆,大多数人以为自己记住的都是千真万确,其实关于情绪相关的记忆,在相同情绪下容易回忆起引发相似情绪的记忆。也就是说,如果牢牢的想着过去的负面事件,那很难再去回忆起过去美好的事件。
当然,很多人还是能够更多维度的看到过去,去看到过去的痛苦,也能看到过去的欢乐。
我们看自己的过去更容易,看别人的过去很难。这里我想说的一个思考维度是:你了解你的父母吗?你知道他们的小时就经历了什么吗?
太多关于原生家庭的文章里强调了父母对自己的不理解,而又有多少人是理解自己父母的呢?有谁知道父母在和我们相似的年纪里经历了什么?他们小时候是渴望过什么?因何而痛苦?所谓原生家庭的枷锁,并不是指一代的影响,更多是世世代代。也许你所经历的痛苦与纠结,你的父母曾经也经历过类似的。但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也经历这样的苦痛,很多人在成为父母的时候都希望自己和自己父母不一样,然而太多人却不自知的变得很像自己父母。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如升学、离家、初入职场、婚恋、生子等,经常会暴露出人的弱点,很容易激发我们自己没有修复好的那部分,而这也是很好的修复和成长的机会。
要修复,要成长,我们可以做什么?
那些曾经父母给不了我们的,现在我们尝试着给自己。
<span style="color: #好好吃饭&
哪怕只有自己一个人吃,认认真真地选自己喜欢吃的。不管你是自己做,还是在外面吃,一定要选择你想吃的,而不是为了应付。太忙碌的时候,没那么多精挑细选,那也记得吃。
&2&正视你自己的需求&
很多人都知道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故事,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太累了,请允许自己休息。从高效学习并不是打疲劳战,之前有位跨专业高分考上北大法学研究生的学长分享:&我复习累了,就让自己好好休息一天,这样我能保证我学习的时候都是在状态的。&
&&3&记得给自己点赞&
国内传统教育好批评,少夸奖。这也让很多人的内心也多了个严厉的超我,明明做的好,却从不夸奖自己。
&4&像对待爱人一样爱自己&
想想,当你全然的去爱人的时候,你会怎么去爱那个人?
你会在她伤心难过的时候指责她的不好吗?很多人听到的第一反应是不会,但是很奇怪,当自己考砸了,很容易去指责自己的不是;当自己失恋了,也很容易过度剖析自己的不好,从而得出自己就是不可爱的结论。
&&&&&&&&&&&&&&&&&&&&&&&&&&&&&&&&&&&&&&&&&&&&&&&&&&&&&&& (文章来源:壹心理)
01&&挑剔背后的因素
一般在心理上谈的挑剔,指的是第一种。形容一个人非常刻意的刁难对方,寻找对方十分细微的差错。出处来自《韩非子》:「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之难。」简言之,韩非子劝人不要太计较小瑕疵,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些缺点、犯过的错,就像买毛皮一定要把每根毛都掀开,买棵白菜都要洗干净,看清楚没有任何一点枯黄、虫咬,那估计什么东西都别买了。挑剔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意味着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思想或行为,看得十分不顺眼。挑剔也是一种负面的举动,因为不单单只是对一个人进行评价,并且这个评价背后带有完美主义的特征。无论是情绪或举动,挑剔使人不快,挑剔使一个人感觉不到他的需求得到满足。
小说《环游世界八十天》中的男主角,他本身就是一个挑剔的人,故事一开始,他就因为仆人为他准备早上刮胡子的热水,温度差了零点几度,把仆人开除。
挑剔和一般的评价不同,挑剔的标准往往是过份严苛的。并且挑剔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只针对自己,也包括他人。当一个人被挑剔,他很难不觉得难受,因为这象征有另外一个人,把他的标准架构在另一个人身上。就像把另一个人塞进一件不合身的衣服,却要对方适应。乍看之下,挑剔是件一无是处的事。但在夫妻生活中,挑剔可能隐含着一些信息,我们可以从自身,或对方的挑剔中,重新检视自己在关系中的角色,以及我们对于关系的想法。进而,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改善夫妻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下述问题:
我是不是越来越挑剔?
可能刚在一起的时候,你并不是一个挑剔的人,尽管我可能会对对方的某些言行举止有意见。可是随着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我能挑剔对方的次数就越来越多,挑剔的内容也越来越严格。
我挑剔时陈述的是不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