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兴话我喜欢你怎么说的朋友有喜欢户外的吗,可以一起嘉兴话我喜欢你怎么说爬山吗

在嘉兴遍地开花的便利店有何生存之道?
- 嘉兴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
在嘉兴遍地开花的便利店有何生存之道?
可口的食物、细致的服务、24小时营业……现代都市里的“解忧杂货铺”
&&&&&日 10:13:11&&&&&&&&&&&&&
2月20日当天,阿里巴巴集团与百联集团在上海宣布达成战略合作,这一消息一经公布,瞬间在零售界人士的朋友圈里刷屏,由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提出的“新零售”概念变得更加火热。当人们随着马云将目光放到“不景气”的线下零售时,便利店的发展让人眼前一亮。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针对标杆便利店企业的统计,2016年上半年,52.3%的企业保持增长,同比下降的只有16.6%。2016年的整体增速应该在15%左右,市场总量达到1000亿元。有人认为,便利店将会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成为新的风口。
在嘉兴的大街小巷,也有了越来越多便利店的身影,可的、好德、快客、十足、喜士多、罗森,可谓遍地开花。然而商品售价偏高、丰富程度不足以及租金居高不下、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等问题一直存在,嘉兴的便利店们经营状况如何?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嘉兴便利店数量不断增加
但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回顾便利店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其实已有20多年。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4月,三大外资便利店,7-11在中国拥有1731家门店、全家拥有1591家门店、罗森拥有656家门店。
而在嘉兴,便利店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经过记者粗略统计,目前嘉兴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便利店莫过于可的,在全市共有67家门店。而浙江本土品牌十足这两年在嘉兴发展势头也十分迅猛,目前已开设13家门店,预计今年上半年还会新增2家。来自日本的罗森于2015年12月出现在嘉兴街头,现如今已从一开始的3家门店扩充至9家门店。而来自台湾的连锁品牌喜士多目前在嘉兴拥有5家门店。
虽然从数量上来看,嘉兴便利店的整体发展趋势欣欣向荣,但实际上,一些便利店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可的(嘉兴金都店),店内只有一名店员在低头写字,货架上的货物并不多,部分货架甚至是空的,店员表示自己是新来的,并不清楚情况。
据了解,2016年嘉兴可的便利店的销售额同比下降超过了10%。“可的里的东西不太全,没有我想买的,环境也没有这家好。”在可的附近的另一家便利店里,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与可的相比,她更喜欢来这家消费,“下了班肚子饿,这家有关东煮可以垫垫肚子,而且其他一些小零食也显得更加精致高档些。价格虽然高一些,但是真的好吃呀。”
“其实目前各大便利店品牌盈利都不算多,有些还处于亏损状态。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开便利店也是这样。”嘉兴市友的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千里告诉记者。该公司于2015年12月引进罗森品牌入驻嘉兴,开店伊始,马千里心里十分忐忑。
“一开始我们在市区开设的门店主要是样板房的模式,所以房租等成本很高,同时鲜食比例高,也会使得成本增加,可以看到冷链设备占据了我们门店将近一半的面积,这也导致单平方米的投资成本居高不下。”马千里举例称,另外还有设备成本、人工成本等投入,从市区的情况看,开一家品牌便利店的成本超过百万元,可以抵得上开设3家本土社区超市的成本。
不过令马千里意想不到的是,2016年5月,罗森便利店便达到了盈亏平衡点,并且在随后的日子里来客量趋于稳定。
自有鲜食成便利店最大盈利点
在“碎片化消费”场景里无可取代
上班的早晨,家住金都景苑的李小姐都会到小区门口的喜士多买蒸包和豆浆当早点;下午肚子饿了,就到单位边上的可的买点小零食充饥。有时加班回来,就算大超市关了门,在路边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里,还是能买到热乎乎的关东煮,便利店已成为她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以前买东西习惯于去大超市或小区门口的小卖部,现在去便利店的次数似乎更多,因为在我的生活圈内总是能找到它。”李小姐说。
在像李小姐这样每天的“碎片化消费”场景里,便利店无可取代,其方便程度甚至超过了网购。
除了便利,鲜食是便利店的另一大卖点。在嘉兴的论坛上,关于便利店的美食攻略常常人气很高,“照烧脆骨丸、流沙包、韩式烧肉饭、咖喱鸡排蛋包饭……”每一样鲜食的配图和介绍都不输于嘉兴任何一家正规美食餐厅的产品,让人看了直流口水。
曾有统计显示,三大外资便利店全家、7-11、罗森的进店消费者,有60%~70%会购买包括寿司、饭团、糕点、关东煮在内的鲜食类产品,只占店内商品总量10%~30%的鲜食品类,却可以带来40%的销售额。当然,便利店对于鲜食的偏爱也是由于其更高的利润率,鲜食便当的毛利率也比普通品类高出了5%~10%。
马千里告诉记者,每天傍晚是罗森最繁忙的时间段,排队等待热饭的人、坐在座位上吃饭玩手机的人、挑选关东煮的人,让小小的便利店热闹非凡,而他们大多年纪较轻。
80后、90后是便利店的绝对主力消费人群,他们追求的是快速、随性、碎片化的消费,时间成本是很多人考虑的重点。这恰好与便利店的定位不谋而合。
不过随着消费观念的升级,便利店的消费人群中也出现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其实在日本,便利店更受老年人欢迎,而在中国则主要面向年轻白领。但我发现现在嘉兴很多老年人也喜欢来便利店买东西。一根烤肠、一块炸鸡,三四块钱也不贵,买来给自己的孙子孙女吃。”马千里说,这和嘉兴人的收入不断提高有关,他们开始更多地去考虑商品质量和消费体验,而不是一味追求低价。
深夜城市的守护者
24小时营业背后的温情与成本
深夜的最后一拨人,或是下班归途,或是约会而回,嘉兴的深夜说不上多热闹,“立春”以后的夜晚也说不上多温暖,便利店的灯光绒绒,像是张开了手臂,将这拨人的疲于奔命或意犹未尽纳入怀抱。
咕噜噜煮着的关东煮、暖柜里模糊的雾气、开放式冰箱里为数不多的甜品和便当,“叮”的一声,随之而来的食物香气,罗森的咖喱牛肉汤又或是喜士多的叉烧汤面,暖胃又暖心。
便利店点亮了嘉兴的深夜经济,同时也给嘉兴人带来了安全感。“以前大半夜想吃一口乌冬面,根本不可能买到。现在楼下开了便利店,24小时营业,太靠谱了。”家住建国南路的赵梅说。
不过尽管24小时营业是便利店最大的特色,但在市区,并不是所有便利店都能守到零点后。如果说24小时的坚持是一种陪伴,那么在这一温情的背后所需要付出的则是一笔庞大的成本。
“我们曾经算过账,24小时便利店晚上的成本开支主要是人工和电费,零点以后营业意味着员工要增加,但有的时候零点至早高峰到来前这段时间的销售额可能只有一两百元,完全没有办法应付基本的开支。”市内一家便利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24小时营业还意味着店内的机器设备全年不间断地运行,大大增加了设备损耗的成本。
我和便利店的故事
便利店:我的“解忧杂货铺”
“每年罗森便利店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消费者调查,不是调查便利店,而是专门追踪消费者每天的生活习惯。‘独身、年轻、受过良好教育,新上海人。喜欢用好东西,租在市中心一间90年代的老式公房里,家里没人做饭。’上海联华罗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晟给出这样的描述,据说这样的人最容易走进便利店。”——《特写:深夜便利店的年轻人》
当俞小姐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时,惊讶地发现自己确实是这样的人,当然,得将“新上海人”换做“新嘉兴人”。今年25岁的她来嘉兴已经两年了,便利店是她除了公司最常去的地方之一。
一开始是因为那家便利店离住的地方很近,于是她总会去那儿解决晚饭。吃过那么多饭,独独最喜欢不小心拿错别人的芝士咖喱猪扒饭,猪扒炸得脆脆的,浇上咖喱,拌着饭,配上皇家蛋奶布丁豆腐,可以说是很惬意了。
中间俞小姐谈了一次恋爱,去便利店吃便当的次数就减少了,不过有次晚上男友送她回家,肚子有些饿的她带男友去便利店吃关东煮。千面豆腐、白玉萝卜、甜不辣、贡丸、鱼蛋……不知不觉点了很多东西,等到饱意明显,关东煮还剩了一些,“是不是有些浪费了?”她有些不好意思,“浪费一点也好,这样可以让我确定你真的吃饱了。”男友的回答让她觉得这份不到30元的关东煮是她吃过最好吃的食物。
但爱情的保质期有多短呢?像那份关东煮那么短吗?俞小姐不知道。
收到男友分手短信的那天天气很好,她去了那家便利店,点一只抹茶味的冰淇淋和一瓶酒,坐在店里不争气地哭了。令俞小姐庆幸的是,没有人妄图过来安慰她的狼狈,她说,不管她看起来多糟糕,终归是她自己的事。
现在的俞小姐依旧很爱去便利店,“环境好,又自在。”俞小姐说,“夏天的哈根达斯买一送一,冬天的关东煮暖洋洋的。好看的零食和甜品经常更新,沙发坐起来也十分舒服。现在有什么烦恼,就去便利店坐坐,吃些东西。”
当我在便利店打工时我在想什么
小杨坦言,自己在便利店打工的动机不纯,“我家开了一家小超市,但是这两年生意越来越差。我学的专业是经济类的,毕业以后我不想去上班,就想把家里的小超市改造了,把它做好。”
于是当他看到学校附近开的便利店时,他有了学习的对象,在便利店招人时毫不犹豫地去应聘,并且成功了。作为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小杨有时需要值晚班,“店里实行三班倒,晚班从23点到第二天的7点,不过深夜人不多,还算轻松。”便利店主打的鲜食统一由上海的中央厨房配送,每天凌晨三四点运送至嘉兴的各家门店,再由店员加热,热气腾腾地准备迎接早晨的上班族。
在便利店打工的这段日子,小杨深深觉得开好一家便利店看似容易,实际有些难。“最难的还是产品和服务。现在做得好的便利店都是连锁品牌,有统一的物流配送和管理。像我打工的这家店,它的鲜食都是自己工厂生产的,独此一家,竞争力极强。而且全程冷链运送,这个成本也只有连锁公司可以承担得起。”
另一个保证产品质量的手段是及时报废,“非常关注鲜食的新鲜度,像关东煮和蒸包的保质期规定为6个小时,我们每天早上都需要在监控摄像头下将过期的鲜食报废。”小杨说。除了鲜食,这家便利店对于暖柜里的商品也有着十分严格的管理。“一旦把原来的常温商品放进暖柜,我们都会在它底部贴上一个当天的日期标签,最长15天,过了期限也要报废。”
而服务方面,虽然只是小时工,但小杨每个月都需要接受培训,包括顾客进门、挑选商品以及踏出店门时,都需要店员作出相应的反应,给顾客最好的消费体验。
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传统的小超市或小卖部都不能与便利店相比。对于未来发展,小杨说:“我觉得便利店这样的消费业态会更加流行,但除非做成连锁品牌,不然竞争力很低。”还要不要把自己家的小超市改造成便利店,小杨现在也说不准了。
来源:&&&&作者:晚报记者 王沁柠 摄影 王沁柠&&&&编辑:张丽萍&&&&责任编辑:唐男(ERROR:15) & 访客不能直接访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嘉兴人不喜欢的楼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