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怎样练成腰马合一里什么是寒肩缩腰

武术理论大全(11-20部)
我的图书馆
武术理论大全(11-20部)
11-太极拳经
太极拳经    太极拳论 王宗岳  拳论 张三丰打手歌  拳经总歌 陈王廷  十三势歌 王宗岳  十三势行功解  太极拳经谱 陈鑫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陈鑫  太极拳推原解 陈鑫  太极拳总论 陈鑫  用武要言陈鑫  十大要论  太极拳真义  八字歌  心会论  周身大用论  十六关要论  功用歌  四字秘诀 武禹襄  撤放秘诀 李亦畬修订  五字诀 李亦畬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拳论    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後,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太极拳由张三丰所创此说法,始於武禹让,但据考证并非如此,故此文何人所作无法得知】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拳经总歌    陈王廷著(明末清初时人,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搁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沉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後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惯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注:此歌见於陈氏两仪堂本拳谱,歌词显受戚继光影响,为总括太极拳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及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为陈王廷原著。】      十三势歌      清乾隆年间山右王宗岳    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 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 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经谱    清同光时期陈鑫    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  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积力久,质而弥光。  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宾主分明,中道皇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  神龙变化,储测汪洋?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後,迎送相当。  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绕急相将。  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不滞於迎,不涉於虚。  至诚运动,擒纵由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  佯输诈败,制胜权衡,顺来逆往,令彼莫测。  因时制宜,中藏妙诀,上行下打,断不可偏。  声东击西,左右威宣,寒往暑来,谁识其端?  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  循序渐进,仔细研究,人能受苦,终跻浑然。  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  精练已极,极小亦圈,日中则反,月满则亏。  敌如诈诱,不可紧追,若 界限,势难转回。  况一失势,虽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  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  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胜,  一夫当关,万人失勇。沾连粘随,会神聚精,  运我虚灵,弥加整重。细腻熨帖,中权後劲,  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  宜中有虚,人己相参;虚中有实,孰测机关?  不遮不架,不顶不延,不软不硬,不脱不沾,  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觉如风摧倒,  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试一形容:  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  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来宜听真,  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有隙可乘,  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一点灵境,  为君指出。至於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  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後仰,  奇正相生。迥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  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  一言可罄,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用力日久,  豁然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  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清同光时期陈鑫    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於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为软手。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後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至於手中,其权衡皆本於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      太极拳推原解    清 同光时期陈鑫    太极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其枢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天君有宰,百骸听命。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百会、中极,一体管键。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手眼为活,不可妄动。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无害,充塞天地,配义与道,端由集义,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伴乎山立。进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理精法密,条理缕析。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变化犹龙,人莫能测,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以修身,外以制敌。临时制宜,只因素裕。不即不离,不沾不脱,接骨斗笋,细心揣摩,真积力久,升堂入室。      太极拳总论    陈鑫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  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看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      用武要言    陈鑫    要诀云: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而,或挤而捺。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後左右,一步一捶,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距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後可言拳术也。    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後可言拳术也。    要诀云: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鹤下鸡场;翻江拨海不须忙,单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介开其理妙如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古人云:    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落。    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根先著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撤手,著人成拳。    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    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战斗篇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 胯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涉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    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    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身:要鹰扬猛勇,泼皮胆大,机智连环。    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神威凛凛,波开浪裂,静如山岳,动如雷发。    要诀云:人之来势,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膊乍,侧身进步,伏身起发。    足来提膝,拳来肘发,顺来横击,横来棒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    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齐到始成功。    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摧草。    战斗篇云:善击者,先看步位,後下手势。    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协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    要诀云: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    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入,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起,腰须坚起,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    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    先动为师,後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    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一而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    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    拳术之道学,终於此而已矣。    【按语:此论原为形意拳谱,经陈鑫以太极拳理法加以修订约十之二、三。定名为《三三拳谱》。1935年,陈照丕编著《陈氏太极拳汇宗》,收入此论,但标为陈长兴所著。又对陈王廷《拳经总歌》及长拳一百八势谱,俱标为陈长兴所著,谬矣。    【按,炮唾练至刚快发劲阶段,近似形意拳、心意拳,其理法亦颇多相通处,故为编入,供练习炮捶者参考。1981年8月顾留馨记】        太极拳十大要论    陈鑫    第一章理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於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於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俯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後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而尔,急加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後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己然。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工以久练而後成,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渐进,夫而後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总归於一气矣。    第二章气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主於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迥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    第三章三节    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而论,可谓得其截法:三节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言之,膀为恨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恨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观於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要之,既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至於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第四章四梢    於论身之外,而进论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闻,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於梢,则实而仍虚?;梢亦可弗讲乎!若手指足特论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於五行,无关於四体,是无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本诸发而论气,要不可虽乎血以生气;不虽乎血,即不得不兼乎发,发?骞冢易阋印R?舌为肉之梢,而肉为气之仁,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於骨而联於筋,不及乎齿,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尔者,要非齿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宜,实而仍虚之弊乎!    第五章五脏    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肾也。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属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肾属水,而有润下之功。此及五脏之义而犹准之於气,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讲拳术者,要不能离乎斯也。其在於内胸廊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 ,而诸脏不能不动也。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而两乳之下,右为肝,左为脾,背之十四骨节为肾,至於腰为两背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故肾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此论五脏之部位也。然五脏之存乎内者,各有定位,而见於身者,亦有专属,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大约身之所系,中者属心,窝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处属肝,肉之厚处属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    第六章三合    五脏既明,再论三合,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台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膀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膀相合,右肩与左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执非内合。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第七章六进    既知三合,犹有六进。夫六进者何也?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於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於进者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索然无能为矣;此所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共为六进,此六进者,孰非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全无抽扯之形,六进之道如是而已。    第八章身法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理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促之形。当进则进,弹其力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速其气而回转扶势。至於反身顾後,後即前也。侧顾左右,左右恶敢当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为之也。察夫人之强弱,运乎己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随时以转移,岂可执一而论。时而宜进不可退,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亦实以助其进。若反身顾後。而後不觉其为後。侧顾左右,而左右不觉其为左右。总之:现在眼,变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第九章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战,本诸身。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於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又在於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动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即谓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而转变抹角,千变万化,不至穷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强可致之也。动作出於无心,鼓舞出於不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其斯之谓欤!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後步亦随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有定位矣。总之: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於步,灵与不灵亦在於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第十章刚柔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谙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於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还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 ,,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太极拳真义      无形物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水净。翻江播海,尽性立命。(相传此诀为唐李道子所授)    八字歌      棚捋挤按世间稀,十个宜人十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沾粘连随俱无疑。采冽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得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心会论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指掌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细无不到。    十六关要论      活泼于腰,灵机于顶,神通于背,气沉丹田。行之于腿,蹬之于足,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吸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纵之于膝。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功用歌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四字秘诀武禹襄  敷:覆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撤放秘诀李亦畬修订  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曲。(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五字诀李亦畬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所制,我不为人制亦。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亦。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勿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跟,主宰于腰,行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具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故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味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味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至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12-太极拳论--郝月如
& 12-太极拳论--郝月如
郝月如拳论大集合    郝月如是郝为真的儿子,是武禹襄第四代传人,与孙禄堂同辈。月如先生拳理拳艺俱精,且有一定文化。其拳论进一步丰富了武禹襄及李亦畬的理论。是太极拳重要文献之一。     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两手无论高低屈伸,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皆能灵活自如。    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日久功深,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境。明白原理,练熟身法,善于用意,巧于运气,到此地步,一举一动,皆能合度,无所谓不对。  习太极拳者必先求尾阎正中。正中者,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迈左步,左胯微向左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迈右步,右胯微向右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则尾阎自然正中。能正中,则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次则步法虚实分清: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腾挪,即预动之势也;实非全然占煞,内中要贯注精神,即上提之意也。切记两足在前弓后蹬时不要全然占煞,应该分清一虚一实,否则即成双重之病。两肩须要松开,不用丝毫之力,用力则不能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沉肘即肘尖常向下沉之意。前膊和两股注意内中要有腾挪之势,无腾挪则不灵活,不灵活则无圆活之趣。又须护肫,肫不护则竖尾无力,便一身无主宰矣。又须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即沉于丹田,涵养无伤之谓也。又须蓄劲,劲以曲蓄而有余,并须蓄敛于脊骨之内。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是即太极拳呼吸之道也(此中所说“呼吸”,专指太极拳的“开、合、蓄、发”而言,与吾人平常呼吸不同,请读者不要误会)。  太极拳之为技也,极精微巧妙,非特力大手快也。夫力大手快者,先天自然赋有,又何须学焉。是故欲学斯技者,宜先从涵胸、拔背、裹裆、护腕、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虚实分清求之。这些对了,再求敛气,气敛脊骨,注于腰间。然后再求腾挪。腾挪者,即精气神也。精气神贯注于两脚、两腿、两手、两膊前节之间。彼挨我何处,我注意何处,周身无一寸无精气神,无一寸非太极,而后再求进退旋转之法。旋转枢纽在于腰隙。能旋转自如,丝毫不乱,再求动静之术,静则无,无中生有,即有意也。意无定向,要八面支撑。单练之时,每一势分四字,即“起、承、开、合”。一字一问能否八面支撑,不能八面支撑,即速揣摩之。如二人打手,我意在先,彼手快不如我意先,彼力大不如我气敛,彼以巨力打来,我以意去接,微挨皮毛不让打着,借其力,趁其势,四面八方何处顺,即向何处打之。切记不可用力,不可尚气,不可顶,不可丢,须要从人仍是由己,得机得势,方能随手而奏效。动亦是意,步动而身法不乱,手动而气势不散。单练之时,每一动要问能否由动中向八面转换,不能八面转换,即速揣摩之。如二人打手,我欲去彼,先将周身安排好,意仍在先,对定校之重点,笔直去之;我之意方挨彼皮毛,如能应手,一呼即出;如彼之力顶来,不让其力发出,我之意仍借彼力,不丢不顶,顺其力而打之;此即潜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之妙也。此全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能以意打人,久之则意亦不用,身法无所不合。  到此境界,已臻圆融精妙之境。说有即有,说无助无,一举一动,无不从心所欲。真不知手之舞之,蹈之足之矣。  习太极拳者,须悟太极之理。欲知太极之理,于行功时先要提起全副精神,外示安逸,内固精神,气势腾挪,腹内鼓荡。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如同气球,前进不凸,后退不凹,左转不缺,右转不陷,变化万端,绝无断续。一气呵成,无外无内,形神皆忘,乃能进于精微矣。  在打手时,我意须要在先,彼之力挨我何处,我之意用在何处,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人彼骨里;以己之意接彼之力,非以己之力顶撞彼之力,恰好不后不先,我之意与彼之力相合。  左重则在虚,右重则右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他所谓沾连粘随,不丢不顶者是也。  习太极拳者,须悟阴阳相济之义。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者,开大也。合者,缩小也。其中皆由阴阳两气开合转换,互相呼应,始终不离也。开是大,非顶撞也;缩是小,非躲闪也。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者,气转也;静者,有预动之势也。所谓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气如车轮,腰如车轴。非两手乱动,身体乱挪。紧要全在蓄劲,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无蓄劲,则无发箭之力。发劲要上下相随,劲起于脚根,注于腰间,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腰如弓把,脚手如弓梢,内中要有弹性,方有发箭之力也。自己安排好,彼一挨我皮毛,我意接定彼劲,挨皮毛,即是不丢不顶,用意去接,即是顺随之势;能顺随,则能借力;能借力,则能打人,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是也。到此地步,手上便有分寸,能称彼劲之大小,能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处处恰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平日走架打手,须要从此做去,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此皆一理。走架每一势要分四字,即起、承、开、合是也。一字一问对不对,少有不对,即速改换。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能领悟此意,行住坐卧皆是太极,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平日走架行功时,必须以意将气下沉,送于丹田(以意非以力,非努气,非用呼吸),存养涵蓄,不使上浮,腹内松静,气势腾然。依法练习,日久自能敛气人骨(脊骨)。然后用意将脊骨之气由尾阎从丹田往上翻之。达此境界,就能以意运气,遍及全身。彼挨我何处,我意即到何处,气亦从之而出,如响斯应,疾如电掣。周身无一处不是如此,此即所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亦即“意到气即到”是也。又丹田之气,须直养无害,才能如长江大海之水,用之不竭,取之不尽。追至功夫纯熟,炼成周身一家,宛如气球一样,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杏,物来顺应,无不恰合。凡此皆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在内不在外”,亦即“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是也。    引进落空借力打人---郝吟如  太极音,打手不用先天赋有之力和快手,力则从彼处去借而是用意。借者,既省力而又不伤气。太极拳是一门最讲究省力打人的艺术,所谓“借力打人”是也。因为太极拳是一门艺术,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所以借力打人也即是太极拳艺最本质的特点。  借力者,是以后天有关太极拳之力学去获得。先天的自然之能有限,并有盛衰之年;后天之巧则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乃艺命无穷也。后天之巧,有“四两拨千斤”之妙。能四两拨千斤者,则能以己先天之小胜被之大,亦能以耄耋之年胜年青力大的气勇者。所以太极者既不在先天自然之能的大小,亦不在力大气足的青壮期,而在“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当习者初读此句时,会深感奥妙而不能领悟,于是不知其所行。其实只要遵循它的原理,按照它的规律去求之,当具备了一定的运动条件后,便能逐步逐渐地实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习太极者须切记“用意不用力”的原则。打手之巧在于用意,不在外面而在内。一举一动非单纯的形动,有意动,始而气动,即而形动也。意气须分开,又须一致,但意为统帅,所谓“以意行气”是也。意到则气到,乃能意气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先在心,后在身。在身者,则能引进落空,借力打人。  何谓“引进落空”?所谓引进落空,即是须大胆地放纵彼之进击,而不是将其拒之门外。只有大胆地放纵,才能引进落空;不能放纵,则不能引进落空。但放纵须有前提条件,即:虽为放纵,却全皆由我之意牵引其而进。  此须沾连粘随,不丢不顶;须得机得势,舍己从人,知己知彼。彼手快,不如我意先;彼力大,不如我气敛。若彼以快速巨力打来,我之意在其先已与其相接,顺其而来,接住彼劲,恰好不后不先,随引即蓄,借尽其力,蓄而后发,引进落空,借力打人便能奏效。不可用力,不可尚气,意气须跟得灵。  彼挨我何处,我心就用在何处,要知己知彼。若要知人,则务要使人不能知己。若要使人不能知己,则务要以己之虚去探彼劲之实;须秤?彼劲之大小,权?彼劲来之长短和粗细。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避彼之实,而入彼之虚,顺其势,借其力。此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敌变化。能因敌变化,“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才能神妙无穷。  欲要知己知彼,则先要舍己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而从人仍是为了由己。若彼欲往左,则我以意领其往左,彼欲往右,则我以意领其往右;若彼欲进,则我以意牵引其而进,彼欲退,则我以意顺其而退;若彼欲往上,则我以意率其而上,彼欲往下,则我以意率其而下;若彼欲开,则我以意挈其而开,彼欲合,则我以意挈其而合。能达此地步,乃能“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从外观之,似随人而动,然则人为我之内形所控制,故舍己从人仍是由己。舍己从人非纯粹外形的随人,没有内形的支配是舍近求远。这样,不但无法达到舍己从人的目的,反会为人乘机而人。故舍己从人须内外结合,周身相随,得机得势。其关键还是在内。能舍己从人,方能探知彼劲之虚实。  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身法须—一求对,并要加以互相联系起来成为一体,然后再求敛气,气要敛人要脊。敛者,须以意将气下沉贴于背,由两肩收于脊骨,敛于腰脊。气能敛于腰脊,然后再求注于腰间。能注于腰间,一身便有主宰。一身能有主宰,一身之劲便能完整统一。气势须包围情神,精神又须支撑气势。神聚、气敛、精神贯注,精、气、神三者须合一。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机,而在上即能得势,上下相随,前后左右无不得力也。能得机得势,乃能舍己从人。  平日练习打手,须在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上下功夫。走即是粘,粘即是走;粘即是用意,走即是行气。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接随转;以己粘人,务要知人,乃能不后不先。彼之力有多大,我之意仍与其相合,彼增我亦增,彼减我亦减,累黍不差,不给彼有丝毫用力之余。彼在上无处使劲,在下无处得力,我趁势入之,接定彼劲,彼自能跌出不言而喻矣。  能粘得住人,然后能吸得住人,使之不能走脱。能吸得住人,然后能随意牵引得人进而使之落空。若要将物漂出,务要往下加以浮物之力,斯其根自断,乃无生根立足之地,如江海浮舟则自然浮得起彼身;彼身既已浮起,然则随漂即出,极能轻松也。须切记:借力打人须断彼之根,彼之根未断,则力末借着而不能发;能断被之根,打人才能省力而清脆,乃能使人心悦诚服。若要将彼跌空,须加以掀起之意,随引随化随蓄一气呵成,则自然能使彼犹如跌入深渊一般而落空,其劲全为我接定所掌握;彼身既已腾空而劲力全为我所借尽,然则一呼即出,远近多少,取之何样抛跌,顺势能及。此即所谓“借力打人”,仍是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妙也。  平日行工,一动势须问问是否有空松圆活之趣,精神能否支撑八面。能支撑八面,乃能八面转换。气须存养涵蓄不使上浮,以直养而无害。气势须贯注于两膊,形于手指。周身须通畅饱满,节节贯串;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无一寸不是如此,行气才能如九曲珠无微而不到。气如车轮,枢纽在腰。彼挨我何处,我气即行往何处,何处即分虚实。虚便是阳,实即是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乃能以虚实制人。切记:须以己之虚去探彼劲之实,勿要用己之实而使彼知己。因敌变化须走内劲而不可露形迹,劲由内换而使人莫测,彼只能挨我之虚,即挨皮毛,而得不到我之实,无从得力也。此即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以虚实制人,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乃能一往无敌,斯是太极拳之妙也。  总而言之:引进落空,借力打人是以意使技,而非以力能成技也。周身须完整统一,动则俱动,动中须有静,动者才能不慌不乱,乃能依法行功;静则俱静,静中须有意存(即有预动之势),静者才能达于劲断而意不断,乃能一触即发。开中寓合,则开者还能再开;合中寓开,则合者还能再合,所谓“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虚实宜分清楚,虚实的变化全在内而不在外。在内者,劲换而不露痕迹,劲走而人莫知,乃能随接随转。由得机得势,及舍己从人;由舍己从人,及知己知彼;由知己知彼,及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牵引在上,运化在胸,储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发。一身须俱备五张弓,才能做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劲以曲蓄而有余,周身之劲在于整,发劲要专注一方,须认定准点,做到有的放矢。劲起于脚根,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须完整一气,不能有丝毫间隔断续。一举一动须达于无角无棱,无有凹凸,无有缺陷的要求。若能达此境界,不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乃能无懈可击。以意行气,以气运劲;意往上升,气往下沉;动者,气转也。先在心,然后便能施于身。日久功深,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吸,为合为蓄为收;呼,为开为发为放。只要依法求之,就能逐渐地做到物来顺应,敏感自得;进者,便能达于“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若到此境界,则无所谓内外,无所谓不对,一举动则无不恰合法度,形神皆忘;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心应手;如响斯应,疾如电掣。“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则无不随心所欲矣。  舍己从人  太极拳有舍己从人之术,挨何处,何处灵活。假使挨手,手腕灵活;挨肘,肘能灵活;挨胸,胸能灵活,周身处处如此。  又:挨手意在肘,挨肘意在肩,挨肩意在胸,挨胸意在腰,挨腰意在股。以此推之,如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皆此意也。    敷、盖、对、吞四字秘诀解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解日:此是两手不擒、不抓、不拿,仅敷在彼之身上,以气布在彼劲之上,如气体一般之轻,令彼找不到有丝毫得力之处;以精、气、神三者贯穿住,使其无丝毫活动之余而动弹不得。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解曰:此是以气盖住彼劲,而又不使之惊动,令彼有再大的劲力亦发不出。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解曰:此是须认定被劲来之目标,以气对准彼劲之部位,与彼劲之大小、长短和粗细尽相吻合,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解曰:此是须以己之磅?气势将彼之周身包围住,并吞噬其全劲,而又加以化之,使其劲力再大也必落人于全力覆没之地。  又解日:  以上四字绝妙。周身必须达于犹如气体一般之柔软,气势达于磅?之概,全身好似气球一般而无懈可击,行气自如而能遍及全身之境地。非懂劲后,炼到这种极精境地者不可得。完全是以气运动而走内劲,所谓“全是以气言,无形无声”。  再曰:  这四个字虽然它们的用法不同,各有其妙用,但是字字之间有着密切相联的关系;既是互相合作的,又是都可以互相转换的,不是呆板的。惟有四字同时存在在习者的意念中,运用时才能因敌变化,随机所用而变换灵活,乃能得心应手,使无形无声的气言,能够演出太极拳神妙无比的绝艺。    操手十五法” 郝月如    一、以手指敌人中心,手不能用,肩肘指之,肩肘不能用,心意指之。  二、遇刚则柔,而刚要紧在其后。  三、进手时要用螺旋力,静动不离粘连黏随,追风赶月之意。  四、彼螺旋,我亦螺旋而进之;进时须垫步。  五、不得已而退时,须用己手掩护敌手,整身则退之为要,所谓“雀跃”也。  六、两手用力要平均,如抱球状;不可此手有力,彼手无力。  七、如甲手势失败时,则须快进乙手为佳。  八、敌手击来时,不必惧他;只须顺其势,借其力而击之。  九、顺敌劲之梢节,直到敌之中节,进击敌之根节要紧。  十、动手时,务以周身成一家为要,不可用局部力。  十一、敌人取我之中节时,须用全体变中以应之。  十二、手不得到敌之根节时,不可发;周身圆动力打去。  十三、全身动作,时时以划圆圈为主,然圈越小越佳。  十四、手腕要灵活,如蛇吸食之状。  十五、腰间要灵活,如蛇缠物之形   
13-太极拳论-清-王宗岳
& 13-太极拳论-清-王宗岳
    太极拳论 王宗岳    山右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太极拳论解  顾留馨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故称山右),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年在河南开封教书,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击剑、刺枪),枪法最精。《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这应该就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下面,对《太极拳论》逐句逐段试作解释。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阴阳两气,混沌未分。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和方法。    太极拳创造于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拳经总歌》有:「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两句话,王宗岳据此进行了发挥。    ○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作,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与不及,要不顶不丢,对方进一寸,我退一寸,进一分,退一分,退的少了成为顶,退的多了成为丢。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是武术各流派的共同经验,太极拳推手还有形象上缠绕绞转的「粘」、「随」特点,可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力点和快慢,作出判断来克制对方,这比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多了一种侦察能力「听劲」。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刚劲好像一根硬木头,坚实,但变化少,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刚也能克柔。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柔久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刚去对抗,这是两方相抗,不是「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使之落空不得力。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使对方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使对方走背劲,造成不利于对力的形势。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粘」这个字,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武术书上最初见于明朝俞大猷的《剑经》,在他的对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对打)中有时用粘字,到清初,太极拳推手就完全用粘劲,于是粘的用途日广。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方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动作快慢要决定于对力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只有触觉灵敏了,才能做到「彼微动,已先动」,才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    ○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道理是一贯的。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是太极拳推手功夫的三个阶段,即着熟、懂劲、阶及神明。    ◎着熟    着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路,就是各个不同的「势」联贯组成的,每势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变化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作拳术、拳法、拳套。不讲技击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或八段锦。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武舞(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练太极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和每势的着法(攻击和防御的方法),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首先姿势要正确,拳套要联贯熟练,并和呼吸配合好。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捉摸每个着法用得上还是用不上,用上了,用劲对不对等。这是前人教太极拳的次序,即首先要懂得每势的着法和变化,不可瞎练,漫无标准地划圈。    ◎懂劲    着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劲的粘随、刚柔、虚实、轻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后发等道理。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不研究着法,这是跳班、越级的方法。只追求劲,不讲求着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着边际,因为「劲附着而行,劲贯着中」,着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劲也就随着着法而失去应有的作用。懂劲以后,着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着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然结合,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作就不可能结合呼吸。懂劲功夫愈高,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就越大,着法的使用也更能得机得势。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只练拳不练推手,对懂劲是谈不上的,想象出来的懂劲,一接触实际就不行。    ◎阶及神明    「阶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台阶、梯子须一步一步地爬上去。「神明」意即神妙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生巧。「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踢、打.跌、摔、拿等着法熟练后,逐渐悟出「劲贯着中」的技巧,掌握「劲」这个总钥匙,不求用着而着法自然用得巧妙,最后达到「妙手无处不混然」的程度。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用力」系指练功夫,不是指用力气。全句意为:「不经过勤学苦练,就不能豁然贯通(忽然完全悟解)」。坚持练拳推手,钻研拳理,会有好几次「豁然贯通」,功夫是没有止境的,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拳理的「豁然贯通」,通过向有经验的师友学习、交流和反复研究拳理,功夫才能练到自己身上,对疗病保健,增强体质才有帮助。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有陈、杨.武、吴、孙等五式,陈式还有老架.新架和赵堡架三种,都是讲究每势的着法的,传统套路都有这种讲究着法、运气的特点。懂得着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气与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省练拳的时间。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着,便于中枢神经安静地提起精神来指挥动作。关于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里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然平正。身心兼修,内外并练,着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内功拳」的太极拳的一个特点。    「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宜鼓荡」,并且练拳时的腹式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气沉丹田」,有降无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那能有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卸内收之理?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内功拳种的形意.八卦.南拳、内家拳,都是用腹式逆呼吸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气,只讲了一句「气沉丹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对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地运气练拳和推手的要求。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不偏不倚」是说身体姿势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不偏是指形体上、神态上都要自然中正,不倚是不丢不顶,不要依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独立自主。    「忽隐忽现」是说行气运劲要似有实无,忽轻忽重,虚实无定,变化多端,使对方难于适应,顾此失彼。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承上文,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还要做到,对方从左方用力攻来,我左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如对方从右方用力来攻,则我右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这就是不犯双重之病。练到处处能虚而化之,虚而引之,就是棋高一着,从而使对方缚手缚脚。「虚」和「杳」都是不可捉摸的意思。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弥」字作「更加」解释。我运用粘化划弧的引进落空的方法,对方往上进攻,我高以引之,使有高不可攀,脚跟浮起,凌空失重的感觉,如对方往下进攻,我低以引之,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若对方前进,我渐渐引进,使其摸不到我身上,有进之则愈长而不可及的感觉,经我粘逼进攻,对力越退越感觉不能走化。这四种情况都是粘走相生,不丢不顶,我顺人背,我得机得势,彼不得机不得势而出现的。    上述推手技巧只要认真实践,人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这种推手技巧可说是无止境的,因之可说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健身防身的技术。推手双方功力相等,不容易发挥出这样的技巧,如果差距大了(例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技巧等相差大了),这种高级技巧就会显示出来。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这是形容触觉、内体感觉的灵敏度极高,稍微触及,便能感觉得到,立即走化。功夫练到技术高了,便能做到一根鸡毛,一只苍蝇或一只小虫轻轻触及人体任何部位,都能感觉得到并立即有行动对付,在推手时,便能做到他不知我,我能知他。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这句说明王宗岳是唯我独尊的。他生于二百多年前,那时,中国武术家还认为近身搏斗技巧在战场上还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这种拳术技巧的门派是很多的,它们虽然姿势动作不一样,但不外乎是力大打力小,手脚快打手脚慢。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所谓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手快胜手慢,都是先天赋有的本能,不是学出来的,看来,这两段话,有宗派观点,有形而上学的论点。说其它拳种是旁门,而自己是正门,是正宗,这确是宗派观热。    力大胜力小,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一种规律,但力量和速度也不是先天自然之能,也需要学习锻炼才能加大力量,加快速度。因此,「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这句话是错误的。    太极拳从名字的含义来讲是有柔有刚,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既要栋习「四两拨千斤」,又要练习「混身合下力千斤」,所以单纯强调一方面,就有片面性,就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察《打手歌》里有「四两拨千斤」一句话,显然不是用大力来胜人,看到年纪耄(意为七,八十岁)或耋(意为八、九十岁)的人还能应付众人的围攻,取得胜利,可是老人体力比较差,动作此较迟钝,还能御众取胜,说明快也不一定能取胜。    过去认为《打手歌》是王宗岳的作品,有人从拳论中「察四两拨千斤」之句的察字来判斯《打手歌》是王宗岳以前人的作品,这是很对的。后来核对了陈家沟原有的四句《打手歌》,才断定现在六句的《打手歌》是经过王宗岳修订的,这四句话是强调小力胜大力的技巧作用。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始终保持平衡,身法端正,要像平准一样,身手圆活似车轮旋转,不但不受来力,还能把来力抛出去,无论来力多么重大,要粘着走化,不要顶抗,如果粘着处放松走化不受力,这叫做「偏沉」,能做到偏沉,就能顺随,使对方有力也不得力,有力无处用,推手时要避免两方相抗,如果两方相抗,不能够「偏沉则随」,动作就会滞钝,结果还是力大者胜力小者。    ○每见数年钝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见到勤练太极拳推手多年的人,不能很好领会懂劲和粘随走化的道理,往往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这都是用力顶抗,犯了双重之病而不自觉所致。    王宗岳这段话是在二百年前讲的,那时候太极拳不作为老弱病人练的拳,而是体格强壮者练的拳,他们不懂双重之病,不能制人,大都为人所制。而现在练推手的大都是力量不大的人,基础薄弱的人,加上不懂双重之病,不懂着法,难怪有些练摔跤的人或练拳又硬又快的人说一般练太极拳的是豆腐架子。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要避免这个「用力顶抗,不能走化」的毛病,就要懂得阴阳的变化,阴指柔、虚、轻、合、蓄势、吸气等,阳指刚、实、重、开、发劲、呼气等。    粘逼中随时可以走化,所以粘也是走,走化中随时可以转化为粘逼,所以走也是粘。有开有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有虚有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虚实、刚柔、开合,变化灵活,才可以使对方顾此失彼,不知所措,应接不暇,处处被动。    阳刚不能离开阴柔,阴柔不能离开阳刚,有阴有阳,有虚有实,有柔有刚,阴阳相济,虚实互变,柔刚错综,才算是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以后,粘走相生,越练越细巧精密,一面实践,一面多思考,常常默想捉摸其中道理,学思并用,就能逐渐做到从心所欲,身手更为轻灵,威胁力更大,搭手即能判断对力力量的大小、长短、动向、快慢,依着何处即从何处反击。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推手本来是舍己从人的技巧,顺应客观规律,不自作主张,如果自作主张用固定的手法,逆客观规律,必然会出现丢、顶、硬撞,不能引进落空,反而引进落实,造成失败,这是多误于舍近求远。差之毫厘,结果是谬之千里,练拳、推手也是这样,学的人要详细辨别这个道理。
14-太极拳论-清-陈鑫
| 阅:2 转:1
· 推荐给朋友
& 14-太极拳论-清-陈鑫
·太极拳论-清-陈鑫
& 0-太极拳论-清-陈鑫
陈鑫太极拳论 ◎心静身正,以意运动◎开合虚实,呼吸自然◎轻灵圆转,中气贯足◎缠绕运劲,舒畅经络◎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着着贯串,势势相承◎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运柔成刚,刚柔相济◎先慢后快,快而复慢◎窜奔跳跃,忽上忽下◎刚柔俱泯,一片神行◎培养本元,勤学苦练太极拳总论太极拳拳谱太极拳经谱太极拳推原解用武要言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论官骸十三目◎葛手论集录◎曷手十六目◎揭手三十六病◎葛手歌二首◎心静身正,以意运动  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者,生于无极也。阴阳由微于著,循环无端,即其生生之机也。……打拳上场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此时壹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炎,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  精神贵乎蕴蓄,不可外露圭角。  静以待动。  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  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身必以端正为本。  身法端凝莫侧,收敛精神,另无他诀,心平气和则得。  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故不惧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若兼带俯仰伸缩法,规矩方为完全合一。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打拳原是备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顺有逆;有偏前,有偏后;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飞;有束往,有散开;种种身法,不可枚举,皆有中气以贯之。此临时以意会之自知。  身虽有时歪斜,而且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  间架即有时身法歪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缠绵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于硬派。  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  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  身法不论大身法转关或小身法过角,以灵动敏捷为尚。  能会此身转移法,神机变化在其中。  打拳心是主。  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天君有宰,百骸听命。  运用在心,此是真诀。  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  动静缓急,运转随心。  运化全在一心中。  四体从心而运,官骸皆悦以顺从,而要皆以乾坤正气行之也。  心中一物无有,极其虚灵,一有所着,则不虚不灵,惟静以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化不测。  妙机本是从心发。  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算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算下,裆即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而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之所以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主宰。  或曰:拳之大概即闻命矣,而要打不出神情,何也?曰: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焉。临场先去其轻浮慌张之气,清心寡欲,平心静气,着着循规蹈矩,积久功熟,然后此中层累曲折,历尽难境,苦去甘来,机趣横生,渤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矣。要之此皆人力所能为者,至于无心成化,是在涵养,日久忧游,以俟其自至则得矣。  一片灵机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在阿。  拳虽小技,皆本太极正理。  拳虽武艺,得其正道(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无往不宜。◎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以吾身本有之元气,运于吾身,其屈伸往来,收放擒纵,不过一开一合与一虚一实焉已耳。  一开一合,拳术尽矣。  动静循环,岂有间哉!吾所谓:一动一静,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  一开一合妙入微,上下四旁泄化机,纵使六子俱巧舌,也难描写雪花飞。  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之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  周身一齐合到一块,神气不散,方能一气流通,卫护周身。  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  头直,眼平视,肩与肩合,肘与肘合,手与手合,大腿根与大腿根合,膝与膝合,足与足合,平心静气,说合上下一齐合住,气归丹田,合法皆用倒(逆)缠法。  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至合之时,气必归于丹田。  一开一合,莫非自然。  非但合之以势,宜先合之以神。  合者合其全体之神,不但合其四肢。  一开一合阴阳备,四体(两手两足)殷勤骨节张。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者皆实,此之谓虚而实。  天地阴阳之理,不过消息盈虚而已,故孔子尚消息盈虚。打太极拳亦是消息盈虚。息者,喘息也,呼吸之气也,生长也,故人之子谓之息,以其所生也,因气微,故谓之息。消者,减也,退也。盈者,中间充满也。虚者,中间空也。◎轻灵圆转,中气贯足  能敬能静,自葆虚灵。  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  以灵动敏捷为尚。  且心一虚,则全体皆虚,惟虚则灵,灵足以应敌。  打拳者,手极虚极灵,物有挨着即知,即能随机应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尽是虚灵。  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  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所画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  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  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  打拳中气所往,人孰能禁!  以浩然之气行之,无往不宜。  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曰内劲。  内劲何发何行?发于一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  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  中气得十分满足,气势盛足。  拳以中气运行,人乃心服,斯即化成天下。  以引足为止,学者多性躁,未下功夫,先好打人,不知侵到何处,即以何处引击,不拘定格。  中气贯足,物来顺应,物莫能违。  拳家手成,能平其志,自无横气。  中气运到手指头方为运足。  足大指待手气走足后,仍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即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中气贯脊中。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中气充实于内,而后开合擒纵,自无窒碍。  中气必由胳膊中徐徐运行,不可慌张忽略,顺其当然之则,运其自然,勿令偏倚,而以心气行于两肱之中,是为中气。  其形若止,其意不止,渐渐充其内劲,必使劲由骨缝中充至肌肤,以及指头,待内劲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致自动。  一气运行,绝不停留,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但凭得周身空灵,一缕中气随势扬。  两人相敌,性命所关,外观诸人,内观诸己,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一以中气持御之,不失大中至正之道。  以心中之中气运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见己,我独知之地,须时时神而会之,久而自明。  顶劲领起来(顶劲:心之中气。领:如提起)顶劲何在?在百会穴,其意些须领住(领是领其全体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过,过则不朋上悬,立不稳当,此是一身关键,中气之所通者,不可不知。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全体之气脉胥通,自无倒倾之弊。脑后二股筋是佐中气之物,二筋之间其无筋处乃中气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后任督二脉亦皆是辅吾之中气。中气最难名,即中气所行之路处亦最难名,无形无声,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即四肢中所运之中气亦即此中气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气。此外不偏,而后四肢之中气皆不偏,虽四体形迹呈多偏势,而中气这流于肢体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  气非有两,其柔而劲者为中气,一味硬者为横气。其为用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气之用,非中气之体。中气之体即吾心中阴阳之正气,即孟子所谓配道义浩然之气也。◎缠绕运劲,舒畅经络  凡经络皆有益于拳。  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在左手前,右手后;右手前,左手后,而以一顺合者;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反背劲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势之如何而以自然者运之。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此中意趣,莫割断神气,神气不断,知脉自然流通。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  盖物有对持,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  卫生之本,还气妙诀。能善运气,始能卫其生命。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五运六气司变化,武术得之自通神。  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上身任督以腹背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行导引之术,以为(却病延年)之根本。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即丹田),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无念之发,天机自动。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练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时措碱宜,自然合拍。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气动由肾而生,静仍归宿于肾。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斜缠顺逆原有定,最耐浅深细究研。究研功夫真积久,一旦豁然太极拳,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混然。  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此是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出劲也。由指至肩倒(逆)缠法,所谓入劲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  两腿之劲,皆由足大拇指领起,过涌泉,上缠过外踝,向里缠,斜行而上,过三里,越膝,逾血海,至大腿根,两腿根间谓之裆,即会阴穴也(盖两劲对头是其结穴,此处是腿劲归宿,腰劲稍往下降,降至此腿根撑开,裆劲自圆)。运劲足后跟踏地,渐至趾通谷、大种、外腓以及隐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地踏于地上(脚趾脚掌要抠住地,涌泉要虚,不虚则趾不着力,用不上力,是为前后实,中间虚)。  官体之劲,各随各经络运行,无纤悉之或差。  一往一来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自古太极皆如此,何须身外妄营求。◎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一身必令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内外上下必随,其劲不可拂逆。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说,缺一不可。  上下手足各相随,后往前转莫迟迟。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上面手如何运,下体足如何运,上下相随,自然合拍。  要手全在手掌,手指领起周身运动,足随手尤其紧要。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中间胸腹随手足运,上下一气贯通,说动一齐动,说止一齐止。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内外一气流转。  八体(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关紧君须记,人力运成夺天工。  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势而运之。以手领肘,双肘领肩;下则以足领膝,以膝领大股。其要处全在以手足指头领住运行。或问:手足全不用气,何以运动?曰: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至于足,较之手稍重而已。◎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  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  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令神气间断。  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即无敌人徒手空运,亦觉承接得势,机势灵活,故吾谓每一势全在一起,于接骨逗榫处彼势如何落下,此势如何泛起,须要细心揣摩。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满足,无少欠缺。神气既足,此势似可停止,而下势之机已动,欲停而又不得停;盖其欲停将停之机,又已叫起下势矣。吾故曰:此时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线,下势即起)。  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既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每势将成,  迹似停,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至终,每势之末,皆如是。  接骨逗榫,细心揣摩。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层累曲折,胥致其极。◎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一身必令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内外上下必随,其劲不可拂逆。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说,缺一不可。  上下手足各相随,后往前转莫迟迟。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上面手如何运,下体足如何运,上下相随,自然合拍。  要手全在手掌,手指领起周身运动,足随手尤其紧要。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中间胸腹随手足运,上下一气贯通,说动一齐动,说止一齐止。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内外一气流转。  八体(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关紧君须记,人力运成夺天工。  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势而运之。以手领肘,双肘领肩;下则以足领膝,以膝领大股。其要处全在以手足指头领住运行。或问:手足全不用气,何以运动?曰:手中之气,不过仅仅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至于足,较之手稍重而已。◎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  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  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令神气间断。  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即无敌人徒手空运,亦觉承接得势,机势灵活,故吾谓每一势全在一起,于接骨逗榫处彼势如何落下,此势如何泛起,须要细心揣摩。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满足,无少欠缺。神气既足,此势似可停止,而下势之机已动,欲停而又不得停;盖其欲停将停之机,又已叫起下势矣。吾故曰:此时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线,下势即起)。  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既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每势将成,  迹似停,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至终,每势之末,皆如是。  接骨逗榫,细心揣摩。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层累曲折,胥致其极。◎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问:打拳关键在何处?曰:在百会穴下,自脑后大椎通至长强,其动处在任督二脉。  百会穴领其全身。  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不领则气塌,领过不惟全身气皆在上,足底不稳,病失上悬,即顶亦失于理,扭转不灵,亦露笨象,是在似有似无,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提纲全在顶劲,故顶劲一领而周身精神皆振。  顶劲中气是股正气,心中意思领起即行到头顶上,中气自然领起来,非有物以提之,是意思如此。  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顶劲领起斜寓正,裆间撑(膝撑开)合(劲合住)半月圆。  中气上自百会场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顶劲领起来,领顶劲非硬蹬脑后顶间二大筋之谓,乃是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心中一点忽灵劲,流注于后顶,不可提过,亦不可不及,提过则上悬,不及则气留胸中,难于下降,此顶劲式。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  顶劲上领,浊气下降,中气蓄住入于丹田。  人之一身,以腰为中界,气往上下行,中间以腰为界。  孟子曰:志者气之帅,气者体之充。心如将军气如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降行于足,气皆行到指关乃止,丹田为全体之气归缩处,如兵马屯处,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  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然皆以心宰之,处处皆见太和元气气象。  气归丹田,上虚下实,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  势既成,心平气和,中气归于丹田。  丹田气一分五处,其实一气贯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心气一领,丹田气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两股,三分上行至左肩,三分上行至右肩,皆是由肩骨缝中贯到左右指头,其在骨缝中者谓之中气,其形肌肤者谓之缠丝劲;其余四分,亦分两股,二分行于左股,二分行于右股,皆是由骨缝中贯至左右足趾。  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若细研之,丹田非气之原,何以独言归此?此不过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气皆出肾,肾水足则气自壮;养于胃,胃得其养则气亦壮;藏于肝,肝气一动逆气横生,气不得其平;涵泳于心,心无妄念则心平者气自和;肺主声,实鸣之以心,心机何往,不必声出诸口而心先喻也;壮于胆,胆则无前,气亦随之;运于脾,是经多气少血,闻声则动,动则运化不已,心一动脾即动矣。佐以大肠,大肠多气少血,且为传道之官;又辅以小肠,小肠在前脐上,后附脊,滓秽不存,浊气去而清气来矣。以上经络,皆有益于拳,故乃之。若专言肾,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是经少血多气,藏精于志,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肾有两枚,枚各两系,一系于心,一上通于脑,气之所生,实始于此,归宿必归到此。至于命门,实两肾之间气所出入之门,故曰命门。  命脉者,肾也,中气之所由来也。动则出,静则入。有定而无定,言不时变易势,故阴阳二气变易亦无定。  出肾入肾是真诀。  跨虎势定式:腰以上背后魄户、膏肓向胁前合,胸前左右胁第一行渊液、大包属三焦,二行辄筋、日月亦属少阳三焦,三行云门、中府、食窦、胸乡属肺与脾,四行厥阴、期门、天池属肝胆,五行阳明大肠缺盆、气户、梁门、关门属肠胃,第六行少阴腧府、神藏、幽门、通谷属心肾,中一行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左右胁由渊液、大包以至幽门通谷两边,皆向玉堂、膻中合住,左右各胁皆相呼应,此左右胁腰以上之式。腰以下左右气冲、维道皆向气海、关元、中极合住,此左右软胁下式。  何谓闪通背?以中气由心下降过脐到丹田,复由丹田与任脉逆行而上越脐,越上脘、华盖、天突、廉泉至承浆(下嘴唇),督脉接住逆行水沟、人中、素骸(鼻准),越神庭、上星、颅会、前顶以至百会,下降越后顶、强门、脑户、风府、哑门、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绪、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以至长强(皆脊背俞也是),再至会阴极矣(是前任脉,后督脉下面两脉起端处)。中气由百会下通长强、会阴,是谓通背。闪者,如人搂住后腰,前面腰向前猛一弯,头与肩往下一栽,后面长强与环跳(即大腿外骨)往上用力挑其小腹,往上一翻,敌自手散开,颠倒从吾头上闪过前面,仰跌吾前矣。此之谓闪通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术缩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