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山南理工院士王泽山 怎样锻炼

人物·“80后院士”王泽山: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
  王泽山是个标准的“80后”:他精力充沛,走路爬楼健步如飞;他追赶潮流,能熟练操作各种数码产品,会做Flash、PPT,用手机App买车票、叫出租车,他思维敏锐,是国际顶级军工科学家。
  82岁的王泽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日,在北京召开的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王泽山院士获得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成为摘得国家最高科技大奖桂冠的“三冠王”。
  此前,他曾于199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于1996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时隔20年,王泽山再次登上领奖台。
  王泽山说,他是个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情的人。62年来,这位火炸药专家一直致力于提升火炸药性能。
  60年执着追求连克三项军工难题
  此次让王泽山再次问鼎国家科技大奖的成果,是他历时多年再次攻克的世界军械领域的一项技术难题。这项发明也让中国的火炮装药技术傲视全球。
  火炮曾被称为“战争之神”,即使在当今远程作战和打击为主的现代战争中,火炮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常规战争中,如果没有射程远、威力大的炮火支援,赢得战争的主动权就无从谈起。为此,世界各个军事强国都争相投入大量经费用于研发高性能火炮。
  然而决定火炮威力与射程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于它使用的含能材料的性能,也就是火炸药。
  为提高火炮射程,通常的做法是采用延伸炮管长度和增大火炮工作压力(膛压)两种技术手段。然而,延长炮管长度就降低了火炮的机动性,增大膛压就要增加炮膛壁的厚度,否则会发生炸膛事故。
  据了解,美、英、法、德、意五国科学家曾联合开展模块装药研究,耗费巨资、历时多年,终因无法突破技术瓶颈,研究被迫中断。
  令人自豪的是,这个难题被中国人成功攻克了。
  1996年,已经61岁的王泽山,凭借着低温感含能技术摘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此前,这一奖项空缺多年。
  已获“双冠王”称号的王泽山开始瞄准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远射程与模块发射装药是火炮实现“高效毁伤、精确打击、快速反应、火力压制”的关键技术,也是火炮系统现代化重要的发展方向。
  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王泽山,耗时20年,利用自己另辟蹊径创立的装药新技术和弹道理论,终于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
  这项技术在不改变火炮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在不增加膛压的前提下,通过有效提高火药能量的利用效率来提升火炮的射程。其炮口动能和射击参数全面超越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南非高膛压火炮。其发射威力达到了同型号更新一代的火炮威力。
  依照王泽山独创的补偿装药的理论和技术方案,火炮只需用一种操作模块即可覆盖全射程,从而大幅度提升了远程火力的打击能力。
  通过实际验证,我国火炮在应用王泽山的技术发明后,其射程能够提高20%以上,或最大发射过载有效降低25%以上。此外,应用此项技术不仅使弹道性能全面超过其他国家的同类火炮,还降低了火炸药的火焰、烟以及毒气对操作员和环境造成的影响。
  这项提升我军主战武器火炮性能、保证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多种武器装备和型号的研制。
[责任编辑: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泽山院士回宁!500万奖金他打算怎么花?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泽山院士回宁!500万奖金他打算怎么花?光明网百家号【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泽山院士回宁!500万奖金他打算怎么花?】1月9日,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表示,第一,肯定是用于学科的建设;还有会拿出一些资费设立基金,用于鼓励年轻人。当被问到有没有打算用于家庭或者个人,王泽山微笑说,“生活方面已经很满足了” 。详情: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光明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媒体融合与创新的引领者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曾在《思想周刊》发文:我是怎样做科研的?
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曾在《思想周刊》发文:我是怎样做科研的?
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个人简介】
生于1935年的王泽山是吉林省吉林市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火炸药专业。他是中国著名火炸药学家,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火炸药资源化治理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系列原创技术的发明人。
王泽山曾于199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又于1996年和2017年两次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自诩为“80后”的他头脑灵活、精力充沛,依然奋战在国防科研事业第一线。
日,王泽山曾经在新华日报《思想周刊》发文:《创新需要正确的“思维方法”》,对他是如何做科研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全文如下:
有关“思维方法”等概念,已有专门的学者去研究。我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可能和其他学者有所出入,但这种“思维方法”在我的研究中确实发挥了作用。
恰当地评估自我能力和可以掌控的范围。有些人有头脑、能力强,思路清晰、帷幄自如,是在宽广的范围内具有掌控能力的帅才,而有些人掌控的能力和范围就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掌控范围,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
根据社会、环境和自身“能力与范围”等多因素潜心思考后所确定的目标,是最容易实施的,所以我把“能力与范围”作为确定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基础根据。大学选专业时,只有我一个人是自愿学火炸药的。这些年来,我很满意这一选择。对我,这是一个“社会需要、个人前途可能更灿烂、有能力胜任”的最佳选择。
“选题”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它是做学问的要点。在“选题”时我认真考虑“能力与范围”,并形成选题原则:客观需要、国际前沿、有能力解决。在选题之初,就应将课题置于自己可以掌控的“能力与范围”之内。课题研究中,随时约束自己的行动,舍得丢弃。尽量减少和限制自己的社会、业余活动,对课题精心、执着、顽强地攻难关。
求本与拓展—收敛与发散的思考。华罗庚曾说过,“读书是从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可谓至理名言。读书是取其精华的过程,读书不一定要记住全书的内容、甚至每一句话。但每读一次,要更接近其本质,理解其内涵、掌握其要领。
在名师的教导中,我逐步形成“追求本质”的思考习惯,提升了“求本”的能力。平时,我注意思维方法的锻炼。对一个事情或者别人的一段话,都注意在众多方面的因素中,找到它的核心,并设法用几句话道出它的本质。在课题研究中,我就凭照“求本”的思路,一步一步试验验证效果、揭示事物本质。
在追求本质过程中,我的思想从不空白。有很多问题就是在潜心的思考中得到答案的。“求本”要有执着的精神,忌“轻浮”。有一些“很聪明”的同事,经常提出一些新的思维和似乎有价值的观点。常在研究高峰期间,突然提出更动人的见解和新的方向。他们立志快,转变快,回头看,其业绩平平。学术方向上的游摆和轻浮是和“求本”与执著的科学精神相悖的。
既要收敛思考、“追求本质”,也要“拓展”、发散思考。对于我这样的“教学与研究型”的治学人员,可以将推理与拓宽作为“追求本质”的后续工作,把点上成果拓展为面上成果,进行“拓展”式的转化。
“为什么与怎么做”的思考方式。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很多人把它作为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为什么”有导向性、有启发性。应用它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有助于查找事物的本质。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即“十万个为什么”。问过和思考过后,一方面认识的范围扩大了,另一方面是对问题的理解也愈加集中和深入了。
“为什么”之后,过程往往还没完结。这时还要问“它还存在什么问题?”“能不能比它还好?”“怎么做才能比它更好?”要对事物本身提出怀疑或否定,也就是在“为什么”的基础上,上升到“怎么做”的层次。我将这种方式称为“为什么与怎么做”的思考方法。
在学习和研究中,我和学生曾一起用这种思考方式,发现一些现象,形成一些发明专利。其中,在“为什么与怎么做”的模式中,“怎么做”是尤为重要的。往往在“怎么做”的思考中,形成了一些新的概念,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什么”的思考方法主要是理解和认识型的思考方法,“为什么与怎么做”的思考方法是创造型的思考方法。我的20多项发明专利,多数是在创造型的思考中形成的。因此,我也在教学中,常用“为什么与怎么做”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于2000年,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
2016年,中科院院士赵忠贤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正式设立至今,已有29位科学家获奖。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世界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等等。王泽山院士:“以身相许”火炸药,三获科技大奖_青春励志__中国青年网
||||||||||||
&>>&&&&&正文
王泽山院士:“以身相许”火炸药,三获科技大奖
  中国火炸药,必须走在国际前列
  1935年,王泽山出生在吉林省吉林市,那时,日军已占领东北三省,成立了伪满洲国,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这10年日军统治下的童年生活,成为他一辈子最屈辱的记忆。
  “读小学的时候,回家谈到我是(伪)满洲国人,我父亲悄悄地跟我说,不对,你是中国人,我们国家是中国。那个时候,我连自己是中国人都不知道。没有国家就没有我们,就做奴隶,被人欺负。”王泽山回忆说。不想作亡国奴,就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国防,这一信念从小就在王泽山心里扎了根。1954年他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选择了一个当时学校最冷门的专业――火炸药。
  王泽山想,大家都不报考这个专业,既然是设立的重要专业,国家需要的,都需要人去做。从此,“国家需要”成了王泽山毕生的追求。
王泽山院士(右)在实验室。&
  火药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之一,但在近代几百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火炸药技术却一直落后。火炸药是武器能源的核心,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火炸药的生产和研究都十分落后,主要依靠前苏联援建。
  “跟踪仿制,永远是被人所制约的。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走在国际的前列,必须走在前面。”王泽山院士一生追求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火炸药的含能性能,为中国的“战争之神”傲立世界插上技术的坚强翅膀。令人自豪的是,这项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难题却被中国人成功攻克了。
  上世纪80年代,王泽山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获得了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90年代,他又钻研起怎么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的问题,并凭借这一在当时国际上难以攻克的尖端技术,获得了1996年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那一年,他已经61岁。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三冠王”书写火炸药传奇
  “功成名就”之后,已到退休年龄的王泽山又一头钻进了提高新一代武器远射程、高射速等火炸药的研究中。
  射程是这类武器的第一要素。要提高火炮射程,通常的做法是采用延伸炮管长度和增大火炮工作压力(膛压)等技术手段,但都会造成火炮的不灵活。当时,美、英等多国科学家曾联合开展相关研究,最终由于无法突破技术瓶颈,研究被迫中断。
  这个国际难题,王泽山钻研了20年。
  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坚持深入一线亲自参加。一次,在内蒙古做实验,当时室外温度已达零下27摄氏度,就连做实验用的高速摄像机都因环境条件太恶劣而“罢工”,年近80的王泽山却和大家一样,在外面一待就是一整天。
  经过不断创新实践,2016年,王泽山带领团队终于攻克了这一国际军械领域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通过实验验证,我国火炮在应用了他的技术后,弹道性能全面超过其他国家的同类火炮。王泽山也因此再次站上了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成为了国内为数不多摘得三项国家最高科技大奖桂冠的“三冠王”。
  如今,王泽山院士82岁了。他精力充沛,走路爬楼健步如飞;他追赶潮流,能熟练操作各种数码产品,会做Flash、PPT,用手机App买车票、叫出租车;他思维敏锐,82岁高龄仍坚持在科研一线,被亲切地称为“80后”院士。
  王泽山说“自己这一辈子,除了还能做火炸药研究这一件事,别的都不擅长。”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从跟踪仿制,一直到走向创新,最后占据制高点,王泽山正和中国不断突破的火炸药成就一起兑现着当初许下的诺言:“实现我们一个强国,说话算数。”(责编/于晓丹)
责任编辑:包晗(实习)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泽山院士 白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