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凭什么是中国体育人物的高度

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扫扫有惊喜
《演员的诞生》黑了好几位艺人,凭什么只给凌潇肃这么高的评价?一直身背“姚晨的前夫”标签的凌潇肃,最近因为参加《演员的诞生》节目人气飙升,他的现场表演被一众评委们给予了高度的好评。这画风与之前《演员的诞生》用神剪辑和辣评来“黑”几位老牌演员完全不同,那么凌潇肃到底凭什么在节目里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演员的诞生》宣传海报凌潇肃参加的第一期《演员的诞生》,出演的情景剧是以电影《最爱》为背景。与他搭戏的是年轻演员蓝盈莹。按照剧情,两位饰演的角色是一对身处绝症中的新婚夫妇。从出场开始,角色浓重的陕西口音,沉浸在新婚中的巨大喜悦,都被凌潇肃表现的淋漓尽致。而随着剧情的推进,喜悦的激动褪去,因为身患绝症而被遗弃的两人在绝望的气息中哭着、笑着。直到最后,男主角抗不过现实的残酷,病死在妻子的怀中。整段戏结束后,观众们不停地欢呼着,掌声非常热烈,看台下的嘉宾被感动地热泪盈眶。凌潇肃现场表演
上一页&1共3页热门新闻更多
实时热点榜单热门视频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为什么我们都爱郎平?她是中国最早有独立意识的职业体育人
总有人问为什么郎平可以把一支年轻的队伍带到如此高度?为 什么如此的多人喜欢郎平? 她到底有何神奇?
如果你把这个提问抛给女排队员们,她们会告诉你:因为郎妈妈的决策总是对的。
如果你把这个提问抛给那些常年跟队的记者,他们会告诉你:郎指导的谦和与果敢让人天然会喜欢她。
如果你把这个提问抛给排管中心的官员,他们会冲郎平的业务能力竖起大拇指。
如果你问郎平自己,或许她会和你讲下面一些小故事。
这是一份关于她和中国女排持续了30年的长情,经历过喜悦、荣耀,也相伴着最低谷出生入死。
1984年,中国女排首次获得奥运金牌。 &东方IC 资料图
带着双膝积液,郎平第一次为钱打球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这是郎平对“女排精神”的注解。
郎平就是这样,刚毅果断、却也审时度势,虽然成长在集体和体制中,但她却是中国最早有独立意识的职业体育人。
郎平在生活中其实很活泼。
1985年退役进入北师大攻读英语,1987年带着几百美元赴美留学,取得体育管理系现代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继而在海外打球任教,郎平选择的是那个年代中国运动员少有的人生轨迹。
在美国,郎平为了生活只能在大学担任助教,哄着一批孩子练排球。她说自己午饭舍不得到学校食堂吃,连麦当劳都不敢吃一顿。她自己做三明治来果腹,买些西红柿、白菜、面包,就能解决一个星期的伙食费。
郎指导说,她看到三明治就想吐。
海外生活的艰辛让郎平做出了一个决定:第一次为钱打球。
在意大利,退役多年的郎平第一天训练就出现肌肉拉伤的情况,随后她右膝关节磨损严重,被医生要求伤停一个月。
但是由于郎平的缺阵,球队四战全部失利,只能吃由朋友从美国邮寄的止疼片硬撑,软骨碎片游走于关节内却又卡在骨缝,刺激骨膜出水导致膝盖肿胀严重,只能让队医不停地抽出积液坚持。
郎平拥抱队友。
回归,跟着自己的只有两个行李箱
郎平识时务,她能随机应变,遵从她自己内心:不从政,出国留学。但当祖国召唤,她能放弃一切。
彼时郎平有稳定的工作合同,有不满两岁的女儿,在美国买了房子和车子,回国执教意味着这一切都要割舍,但她没有太多犹豫。
“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这是当时球类司司长给郎平电传中的一句话,按照郎平的说法,正是这一句话让自己下定了决心。
“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不能无动于衷。”当郎平收拾停当,发现跟着自己的只有两个行李箱,但就像当初为国效力一般,郎平又一次的义无反顾。
回国后,郎平拿着微薄的薪水,这点钱连一个月给女儿打越洋电话都不够。但就像她说的:“执教中国女排我从未后悔过。”
里约奥运前再度出山,郎平心中的执念一如既往。
郎平亲自示范动作。
选材,首创“大国家队”概念
郎平的刚毅果决,更体现在她的专业精神上。
“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这是郎平的话,技术过硬,是“铁榔头”的硬道理。
2013年回归国家队,郎平创建了一个新模式——大国家队。
2013年,郎平先后组织四期集训,调动队员超过30人。2014年,郎家军大名单多达27人。2015年,世界杯郎平仍然给出了26人的集训名单。只要表现出色,无论年纪,国家队大门都向你敞开。
对于年轻队员,急需国际比赛历练。郎平率队参加了瑞士精英赛、大奖赛、亚运会、U23世锦赛等一系列的国际大赛,年轻人不断成长。
而当徐云丽、魏秋月、惠若琪连续遭遇伤病时,郎平在2013年发现了朱婷,2014年重点栽培袁心玥,2015年中国女排终于在周苏红之后,迎来了接应张常宁。
尤其是2014年,由于人才储备充分,中国队得以顺利完成世锦赛和亚洲杯亚运会双线作战的任务。以往靠七八个球员打天下的格局,如今被人人都能比赛所取代。
日,中国女排世界杯夺冠。 &东方IC 资料图
取消22条军规,取而代之的是网购游戏
在以往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基础上,郎平将国际化、专业化的团队合作形式和科学训练的理念引入。
无论是赖亚文、安家杰等教练班子的组建,还是由Rett,Reg、Brittni和Dr Ho四个美国人组成体能训练
伤病康复的小团队,都对过去陈旧训练和康复理念进行了颠覆。
比如康复师就位之后,女排队员蹲杠铃等损害膝盖的练习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全面的体能指标,和根据这个基础上对队员实际情况的私人定制体能和训练计划。
“中国队还太年轻,欠缺奥运经验,郎平带成这样,已经竭尽全力了。”这是魏继中老人给出的评价。
高情商的郎平在训练严格的同时,做到了对队员人性化的生活管理。在郎平队伍中,所谓的22条军规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队员们可以爱美,网购、游戏和电视剧等。
郎平对于队员生日,伤病,甚至假期,都会给予关怀,正是这种母亲般的温暖和知遇之恩,才让这些90后的孩子们升腾出无以比拟的杀气和拼搏意志。
尽管眼眸深处时常带着疲惫,但只要眼光望向球场,“铁榔头”永远不会因时间而改变。
郎平和助教赖亚文。
郎平背后,三代人对于女排的精神寄托
我们热爱郎平,其实也更多是对她所代表的女排精神发自心底的认同,经历30年,这股精神被几代女排姑娘传承,又重新定义。
那么对于我们每个人,对于几代人,女排精神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对中国女排的爱能超越了年龄,无论是耄耋老人、年近半百,还是80后、90后。
对于60后、70后和年龄再大一些的观众来说,女排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印记。
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猛然意识到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我们急需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行!
中国女排承载了这个历史使命。
日,这注定是中国体育史一个被铭记的日子,整个国家仿佛都屏住了呼吸,全国人民都守在黑白电视抑或收音机前,聚焦第三届女排世界杯中国和日本的决赛。
随着一场艰难的3比2胜利,中国女排第一次收获世界冠军,这一天比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为新中国射落第一枚奥运金牌早了两年半时间,整个国家沸腾了。
人群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高呼“祖国万岁!女排万岁!”对于一个跨越了浩劫年代的泱泱大国,这一刻承载的意义恐怕早已跨越了体育本身。
女排精神,成了一代人振兴中华的精神寄托。
郎平在奥运赛场。
而对于很多70末,80后,女排是脑海里长辈们一直念叨着的“五连冠”和“铁榔头”,是著名解说宋世雄嘴里反复播报着的“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
在孩提时代,女排的故事和经历甚至进入了教科书,即便少不经事,你也懵懂地知道,中国女排是支特别的队伍。
在连续拿下5届世界冠军,包揽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奖杯,这一切都发生在一支运动队身上,长大以后,每一次回眸,你更会不自觉的心潮澎湃。
而对于很多90后和95后来说,在网络上,“妈妈”郎平和女排姑娘们灿烂的笑容总是能给他们带来正能量,就像郎指导拍摄自己吃泡面的视频一样,女排和新一代的距离正在不断拉进。
对于他们,女排不仅仅是爷爷奶奶甚至父母口中的英雄团队,这些年龄相仿的姑娘只是一个个可爱的个体,他们的同龄人。
《人民日报》曾经用“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为题描述中国女排,这样的标题放在今天可能有些“不接地气”,但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却可以跨越年代,留住时间。
女排之于中国体育,之于中国,或许就诠释着这样的伟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为什么我们都爱郎平?她是中国最早有独立意识的职业体育人_网易财经
为什么我们都爱郎平?她是中国最早有独立意识的职业体育人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为什么我们都爱郎平?她是中国最早有独立意识的职业体育人)
总有人问为什么可以把一支年轻的队伍带到如此高度?为什么如此的多人喜欢郎平?她到底有何神奇?如果你把这个提问抛给女排队员们,她们会告诉你:因为郎妈妈的决策总是对的。如果你把这个提问抛给那些常年跟队的记者,他们会告诉你:郎指导的谦和与果敢让人天然会喜欢她。如果你把这个提问抛给排管中心的官员,他们会冲郎平的业务能力竖起大拇指。如果你问郎平自己,或许她会和你讲下面一些小故事。这是一份关于她和中国女排持续了30年的长情,经历过喜悦、荣耀,也相伴着最低谷出生入死。1984年,中国女排首次获得奥运金牌。   资料图带着双膝积液,郎平第一次为钱打球“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这是郎平对“女排精神”的注解。郎平就是这样,刚毅果断、却也审时度势,虽然成长在集体和体制中,但她却是中国最早有的。郎平在生活中其实很活泼。1985年退役进入北师大攻读英语,1987年带着几百美元赴美留学,取得体育管理系现代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继而在海外打球任教,郎平选择的是那个年代中国运动员少有的人生轨迹。在美国,郎平为了生活只能在大学担任助教,哄着一批孩子练排球。她说自己午饭舍不得到学校食堂吃,连都不敢吃一顿。她自己做三明治来果腹,买些西红柿、白菜、面包,就能解决一个星期的伙食费。郎指导说,她看到三明治就想吐。海外生活的艰辛让郎平做出了一个决定:第一次为钱打球。在意大利,退役多年的郎平第一天训练就出现肌肉拉伤的情况,随后她右膝关节磨损严重,被医生要求伤停一个月。但是由于郎平的缺阵,球队四战全部失利,只能吃由朋友从美国邮寄的止疼片硬撑,软骨碎片游走于关节内却又卡在骨缝,刺激骨膜出水导致膝盖肿胀严重,只能让队医不停地抽出积液坚持。郎平拥抱队友。回归,跟着自己的只有两个行李箱郎平识时务,她能随机应变,遵从她自己内心:不从政,出国留学。但当祖国召唤,她能放弃一切。 彼时郎平有稳定的工作合同,有不满两岁的女儿,在美国买了房子和车子,回国执教意味着这一切都要割舍,但她没有太多犹豫。“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这是当时球类司司长给郎平电传中的一句话,按照郎平的说法,正是这一句话让自己下定了决心。“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不能无动于衷。”当郎平收拾停当,发现跟着自己的只有两个行李箱,但就像当初为国效力一般,郎平又一次的义无反顾。回国后,郎平拿着微薄的薪水,这点钱连一个月给女儿打越洋电话都不够。但就像她说的:“执教中国女排我从未后悔过。”里约奥运前再度出山,郎平心中的执念一如既往。郎平亲自示范动作。选材,首创“大国家队”概念郎平的刚毅果决,更体现在她的专业精神上。“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这是郎平的话,技术过硬,是“铁榔头”的硬道理。2013年回归国家队,郎平创建了一个新模式——大国家队。2013年,郎平先后组织四期集训,调动队员超过30人。2014年,郎家军大名单多达27人。2015年,世界杯郎平仍然给出了26人的集训名单。只要表现出色,无论年纪,国家队大门都向你敞开。对于年轻队员,急需国际比赛历练。郎平率队参加了瑞士精英赛、大奖赛、亚运会、U23世锦赛等一系列的国际大赛,年轻人不断成长。而当徐云丽、魏秋月、惠若琪连续遭遇伤病时,郎平在2013年发现了朱婷,2014年重点栽培袁心玥,2015年中国女排终于在周苏红之后,迎来了接应张常宁。尤其是2014年,由于人才储备充分,中国队得以顺利完成世锦赛和亚洲杯亚运会双线作战的任务。以往靠七八个球员打天下的格局,如今被人人都能比赛所取代。日,中国女排世界杯夺冠。   资料图取消22条军规,取而代之的是网购游戏在以往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基础上,郎平将国际化、专业化的团队合作形式和科学训练的理念引入。无论是赖亚文、安家杰等教练班子的组建,还是由Rett,Reg、Brittni和Dr Ho四个美国人组成体能训练+伤病康复的小团队,都对过去陈旧训练和康复理念进行了颠覆。比如康复师就位之后,女排队员蹲杠铃等损害膝盖的练习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全面的体能指标,和根据这个基础上对队员实际情况的私人定制体能和训练计划。“中国队还太年轻,欠缺奥运经验,郎平带成这样,已经竭尽全力了。”这是魏继中老人给出的评价。高情商的郎平在训练严格的同时,做到了对队员人性化的生活管理。在郎平队伍中,所谓的22条军规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队员们可以爱美,网购、游戏和电视剧等。郎平对于队员生日,伤病,甚至假期,都会给予关怀,正是这种母亲般的温暖和知遇之恩,才让这些90后的孩子们升腾出无以比拟的杀气和拼搏意志。尽管眼眸深处时常带着疲惫,但只要眼光望向球场,“铁榔头”永远不会因时间而改变。郎平和助教赖亚文。郎平背后,三代人对于女排的精神寄托我们热爱郎平,其实也更多是对她所代表的女排精神发自心底的认同,经历30年,这股精神被几代女排姑娘传承,又重新定义。那么对于我们每个人,对于几代人,女排精神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对中国女排的爱能超越了年龄,无论是耄耋老人、年近半百,还是80后、90后。对于60后、70后和年龄再大一些的观众来说,女排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印记。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猛然意识到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我们急需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行!中国女排承载了这个历史使命。日,这注定是中国体育史一个被铭记的日子,整个国家仿佛都屏住了呼吸,全国人民都守在黑白电视抑或收音机前,聚焦第三届女排世界杯中国和日本的决赛。随着一场艰难的3比2胜利,中国女排第一次收获世界冠军,这一天比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为新中国射落第一枚奥运金牌早了两年半时间,整个国家沸腾了。人群聚集在门广场高呼“祖国万岁!女排万岁!”对于一个跨越了浩劫年代的泱泱大国,这一刻承载的意义恐怕早已跨越了体育本身。女排精神,成了一代人振兴中华的精神寄托。郎平在奥运赛场。而对于很多70末,80后,女排是脑海里长辈们一直念叨着的“五连冠”和“铁榔头”,是著名解说宋世雄嘴里反复播报着的“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在孩提时代,女排的故事和经历甚至进入了教科书,即便少不经事,你也懵懂地知道,中国女排是支特别的队伍。在连续拿下5届世界冠军,包揽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奖杯,这一切都发生在一支运动队身上,长大以后,每一次回眸,你更会不自觉的心潮澎湃。而对于很多90后和95后来说,在网络上,“妈妈”郎平和女排姑娘们灿烂的笑容总是能给他们带来正能量,就像郎指导拍摄自己吃泡面的视频一样,女排和新一代的距离正在不断拉进。对于他们,女排不仅仅是爷爷奶奶甚至父母口中的英雄团队,这些年龄相仿的姑娘只是一个个可爱的个体,他们的同龄人。《人民日报》曾经用“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为题描述中国女排,这样的标题放在今天可能有些“不接地气”,但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却可以跨越年代,留住时间。女排之于中国体育,之于中国,或许就诠释着这样的伟大。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新闻搜索:
广告热线:5
&您当前的位置 :
评论:为什么中国女排三十余年来始终是国人最爱 时间: 09:31
十一年后重夺三大赛冠军,亿万中国观众在同一时刻为我女排点赞。微博上百来字的即时战报,几分钟内吸引上千留言。如此盛景并不意外,34年多少体育大项起起伏伏,唯我女排是永恒热点。
  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已经远远脱离简单的一支体育运动队的称呼,她是一种图腾,一种信仰,她是历经苦难折磨的祖国,在新长征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宣传榜样,她曾激励着迷惘失落的中国人,重新点燃自己心中的青春之火,曾经被荒废的理想、信念,抱负,因女排在体育战线上的巨大成功而被激活。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将近一百年后,女排和男排的巨大成功,让中国人发自肺腑的重新喊起这个豪迈无比的口号:“振兴中华”!
  文革之后的百废待兴,很多人对未来表示了怀疑,中国的发展需要额外的动力,体育扮演了重要的强心剂角色。1981年,男子冰球队在C组成功升级,男足在世界杯预选赛上3比0战胜80年亚洲杯冠军科威特,乒乓球在世乒赛上首次包揽所有项目冠军。体育战线一次次突破式胜利,让国民陷入沸腾难以自拔的爱国情绪之中,而这一年最伟大的胜利,无疑来自女排的世界杯夺冠。亿万国人,在杂音不断的收音机面前,在图象模糊的狭小电视机面前,耳闻目睹了这一体育盛况。1981年,对于当时已经10岁以上的的体育迷来说,或许是一辈子最值得记忆的一年。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体育上的胜利也是一种必要的宣泄和释放,文革之后的中国,在重新融入国际环境后面临着种种质疑和挑战。魏纪中曾说:“此时的中国,仍处在世界的包围之中这样的大环境,没有任何一种事情能像排球场上酣畅淋漓的扣杀,更让中国人体会到扬眉吐气的快感。” 回顾过去并不显得记忆遥远,时光荏苒也不过三十年光景,1981年女排首次获得世界杯冠军到1986年女排在三大赛上五连冠,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白猫黑猫”论实践的初期,各种声音频出的时代。中国女排,却是最纯真,最爽快、最直接、最没有争议的动力源。多少人在笑着鼓掌流泪中获得了力量和信心,来支撑他们每一日的奋斗生活。不夸张说,女排姑娘们是当时中国人心目中最高大的、最值得崇拜的精神偶像。“学习女排精神,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当时最深入人心的宣传口号之一。
  或许这就决定了女排在中国体育史上所占据的最特殊地位,每逢体育比赛必然享受的最高人气。中国大球集体项目获得世界冠军,女排是第一家,迄今为止三大球方面她们依然是唯一的一家。可能平时女排联赛少人关注,可能走马灯般的女排大奖赛看的人疲惫,但到了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奥运会这传统三大赛上,不用召集,不用勉强,甚至不用着重宣传,岁数跨度最大的,人数最庞大的中国运动队的粉丝群就自动出现!前前后后,我们已经看过了女排七次史诗般的胜利,第八次,该来的时候她必须来!
  我们瞩目女排,同时也赞赏历代女排身上所表现出的宏大世界观和国际视野。70、80年代的中国女排,学习和模仿的就是日本排球的精华,而当时中日恢复正常邦交关系不过数年,在体育选手大规模出走国门的挣扎年代,女排姑娘们虽然不能免俗,但她们带给世界的是技战术的提升,是让国外俱乐部耳目一新的能力展示。而在新一代女排姑娘身上,我们看到的并非是一群仅仅是四肢发达的脑残式爱国青年,她们在场上表现的虎虎生气,场外却和善有加,说话待人得体。
  说起新时代下的女排,从赵蕊蕊开始发展到现在,现在又多了一份新的关注点——颜值。这支女排队伍里,萌劲十足的姑娘们不少,即便是剃着短发的,也是无比的干净利落。除了数量越来越多的中国球迷,中国女排的外国粉丝也在井喷式增长。她们是一支不用宣传机器来说,世界公认的受到体育迷们喜爱的队伍。在其他大球项目的中国队,“意外事故”不断,甚至连制造“意外事故”的能力都不具备。中国女排在漫长的30余年时间里,八个世界冠军已经证明其黄金价值,即便低谷也从未脱离世界劲旅行列。需要精彩的体育比赛来励志的、需要奋斗故事来完善其人格品质的,需要英雄传奇来重塑自身精神的,谁不爱中国女排!
相关链接:
 [来源: ] [作者:李旭] [编辑:符德铭] 
红树林文学
新闻排行榜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33 举报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体育主持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