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年完整版结局国足都没有振兴

[新华访谈]败泰国 输缅甸 国足国青如何救赎-国内新闻-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新华访谈]败泰国 输缅甸 国足国青如何救赎
原标题:[新华访谈]败泰国 输缅甸 国足国青如何救赎
  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新华网记者 朱冬 陈竞超 孙博 朱鹏 申楠 郭小天)对于中国足球来说,各种失利消息总是层出不穷,男足国家队7月28日用东亚杯的优良表现洗刷了此前1-5惨败给泰国队的耻辱,国青队却又给了中国球迷沉重的一击:在8月3日进行的潍坊杯邀请赛上,中国国青1:2被缅甸国青逆转。在8月4日争夺第7名的比赛中,国青再以1-3不敌墨西哥芝华士,最终排名第八,创造了历史最差战绩。  看着国青队的尴尬战绩,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疑问:中国足球到底怎么了?是斗志问题,还是技战术水平问题,还是体制以及人才梯队培养问题?日,中国男足原助理教练、北京国安足球队原主教练金志扬;新华社高级记者、北京分社体育部主任汪涌;腾讯体育总监许绍连做客新华网,与网友谈中国足球现状及足球人才梯队培养等话题。  日,中国男足原助理教练、北京国安足球队原主教练金志扬;新华社高级记者、北京分社体育部主任汪涌;腾讯体育总监许绍连做客新华网,与网友谈中国足球现状及足球人才梯队培养等话题。图为访谈开始。新华网 郭小天 摄  国足1:5输给泰国是输在态度而非技术  新华网记者:金指从专业队不干教练之后一直从事基础球员、大学生球员的培养,有很多这方面的感悟,我们先来说说之前的比赛。东亚杯真的让我们眼前一亮,那请三位谈谈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  金志扬:我觉得这个没有必要过多的去渲染,不到一个月之后,我们从一个1:5输给泰国之后,首先要承认这场比赛不是输在技术上,是输在队员对比赛的态度上,就是他们既没有参与的愿望,也没有求胜的愿望,后来媒体也好,球迷也好,大家不满意不是不满意在比赛上,更重要的是不满意他们对待这场比赛的态度,大家没有全力以赴的想取胜或者和泰国拼。可以说责任心很差,祖国的荣誉感在他们心中也很淡漠,所以大家不满意是不满意这个。因为你没有态度,技术就很难去衡量了。但是十几天,为什么我们到了韩国,好象大家都很满意,我觉得对中国足球不要这样,输了不要妄自菲薄,赢了也不要妄自尊大。  不是说这两天技术上有多大的飞跃,也不是说换一个教练就好了。不是,取决于重大的压力,他们的家人也好,他们的亲朋好友都在骂他们,你们这场球太掉价了。他们利用东亚四强赛作为一种救赎的机会。为什么要学一些辩证法?物质决定一切,实力决定一切,但是你有这种精神,反过来可以促进物质的变化。这场四强赛就是在这儿,不是说他们技术十几天就有多大的提高,而是他们从态度上根本的变化,就是人的精神有了,你再看比赛,我们看他们就有一种契而不舍的精神,没有人对这场比赛采取像上一场那么不负责任的态度。没有看客了,全部都是全力以赴,救赎自己,救赎中国足球。我觉得没有任何的变化,只不过在短期内我们中国人就讲究我们做了政治思想工作,使他们端正了思想,实际上在心理学上,就是我们的激励法起作用了,思想变化保证了行动上的变化。如果中国换一个傅博就提高这么快,那我估计下礼拜我们就可以打败巴西了。我觉得输了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因为这场比赛我们取得第二名我们就妄自尊大,我觉得没到那时候。而且四强赛也必须认识到,中国拿两次冠军,那又有多大的意义呢?说明中国已经超过日本、超过韩国了?我们现在连争夺世界杯亚洲参赛资格都没有,我们现在还为亚洲杯小组预赛在拼呢,能不能拼上还是未知数呢。  国家队的管理人员,国家队的领导,特别是足协的领导和国管部的领导,更重要的工作是把队员的思想心理工作做好,让他们在国家队时能够认识到国家的荣誉,到国家队就是为国家争荣誉,为祖国争荣誉,也救赎你们自己,使这个队全力以赴,不管胜与败,现在观众不期望中国男足一步登天,就希望他们全力以赴,输了也没有给中国人丢脸,仅此而已。  日,中国男足原助理教练、北京国安足球队原主教练金志扬;新华社高级记者、北京分社体育部主任汪涌;腾讯体育总监许绍连做客新华网,与网友谈中国足球现状及足球人才梯队培养等话题。图为嘉宾金志扬。新华网 郭小天 摄  东亚杯反弹非正常现象 不具备参考价值  新华网记者:金指是从一个足球从业者的角度,从一个专业的视角来看待这个变化,二位从媒体人角度怎么看?  汪涌:从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金指算是第一代参队作为主教练,我们也是第一队职业的足球记者。从1994年到现在已经小20年了,20年来,中国足球展示出巨大的魅力,它从1994年开始市场化,用职业化的手段把这个市场激活了。1993年我看足协杯比赛和联赛,一场比赛只有几百块钱的门票收入,门可罗雀,没有观众去看。但是职业足球从1994年以后非常火爆,像当年的国安精神,一直持续到现在,从先农坛到工体,到丰台体育场,又重新回到工体,现在工体每一场4万人的球迷观看比赛。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它具有不可比拟的团队激励意识和区域特色,所以它的魅力巨大无穷。但是20多年,我们跟着中国足球起起落落,我们经历职业化之初的衰败,职业化激活的市场繁荣,又经历到假球、黑哨的衰败。又经历中国足球在米卢带领下打进世界杯,经历中国足球队历史上的三场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我们共同经历,同欢乐、同悲喜。但是中国足球和周边最可比的指标就是韩国和日本,韩国和日本很稳定、持续的发展,他们是连续六五届拿到世界杯决赛阶段入场券,他们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人才培养机制,它的联赛发展机制,整个对足球蕴含的发展战略,它是融进去的,在这个巨大的战略推动下,循序渐进推进的。  20多年前,日本跟中国还不是一个等量级的,中国队以前打日本队的时候是易如反掌,包括金指的很多学生,沈翔福等,都被邀请到日本作为外援去打。但是这20年来,因为我们的战略方向不明晰,作为排头兵的足球改革我认为是走歪了路,所以导致现在以往的优势没有了,新的机制又没有形成,所以导致后备非常匮乏。还有仅仅从主教练的选择上可以看出是很荒唐的,20年时间选了德国的教练,选了塞尔维亚的米卢,还有荷兰的,它的风格就是摇摆不定,仅仅是从主教练来说。我们再说这次1:5惨败来看,又选择了西班牙,就是我们随时在跟风,我们又缺乏对自己国家的足球风格,根据我们的人种以及自己的文化背景等来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这是第一个,在教练和总体风格上是不稳定的。  第二个,即便退到技术层面,经过20年的发展,我们国家队缺乏一套有效的球员管理、保障和激励机制。那场1:5的比赛是一种非正常的情况,一是教练跟中国球员、中国风格是不搭的。另外,在职业化如此快速发展情况下,在中国国家队除了爱国荣誉之外,还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在里面,在这样的情况下,球员的医疗保障、受伤以后的影响到他职业的一系列保障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导致这些球员在俱乐部踢球拿着很高的出场费和奖金,一旦回到国家队,受伤回到俱乐部怎么办。这场比赛是对中国足球一次全面的总结,人才、机制、总体发展战略,我觉得值得反思的是很多的。不特别同意金指的观点,不能把东亚杯的反弹视为正常情况下,它是这批球员为了挽救自己的一种自我拯救的一个过程,所以它不具备参考价值的。  日,中国男足原助理教练、北京国安足球队原主教练金志扬;新华社高级记者、北京分社体育部主任汪涌;腾讯体育总监许绍连做客新华网,与网友谈中国足球现状及足球人才梯队培养等话题。图为嘉宾汪涌。新华网 郭小天 摄  教练很重要 但起根本作用的是球员  许绍连:说到中国足球,我觉得我们可以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看,比如这次东亚四强赛的表现,首先肯定这种表现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接下来作为球迷来说应该是高兴的,不能因为对中国足球不满意,我们把球迷的高兴都给剥夺了。中国球迷来讲,为什么满意?非常简单的一点,就是什么是我们要的东西?一方面是精神面貌,一方面是技战术配合。我想说的更细一点,东亚杯这种表现实际上是给中国足协或者当初给请卡马乔的一个官员的响亮耳光。卡马乔是不是高水平的教练?我们说曾经是。为什么要请他?我觉得其实现在中国足球在某种意义上有一种崇洋媚外的趋向,只要觉得是一个外国人来了就行。外国人行不行?高水平的教练,比如广州富丽,爱尔克森来了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就是说教练很重要,但是起根本作用的不是教练,而是球员。就像一个厨师做菜,你准备了什么料才能做什么菜。  那这20年我们培养了什么料?表面上看是有一些料,比起20年我们也拥有了一些球星,如果看经济上面更是培养了一批千万富翁,甚至有人到亿万级了,但是作为一个个体,和前辈比起来,他突破多少?应该说突破不大,甚至可以说没有突破。比如1997年那一代球员,比如范志毅等,他们真正意义是专业队出来的球员。那什么样的球员从1994年职业联赛到现在为止给我们留下深刻?反而恰恰是这样专业队的情况下。为什么专业队培养的球员到现在反而给人感觉个人技术、意识甚至是团队精神可能比现在球员还好呢?它告诉我们一个东西,就是很多球员你来是干吗的?现在很多球员是为了赚钱而踢球的,尤其是在职业联赛发展了一段时间以后,尤其是1983年、1984年正处在这个阶段,踢球可以赚钱,于是他们来了。实际上我们现在依然在这条轨道上折腾。为什么?说句不客气的话,比如恒大培养球员,他有一个足球学校,但是进恒大有条件,你得给钱。足球是什么?我们看巴西,巴西是光着脚在沙滩上踢球。非洲是光着脚在沙漠上踢球。我认为足球先天是一个蓝领的运动。  日,中国男足原助理教练、北京国安足球队原主教练金志扬;新华社高级记者、北京分社体育部主任汪涌;腾讯体育总监许绍连做客新华网,与网友谈中国足球现状及足球人才梯队培养等话题。图为嘉宾许绍连。新华网 郭小天 摄  把孩子送到足球队是中国足球振兴的开始  金志扬:你看到体育场上多大岁数的人在踢球?全是大肚子。基本上都是事业有成、家庭安定了,想多活两年开始锻炼。有多少孩子踢球?我星期日看,全是这些人在踢,有几个孩子?有没有?有,就是一个越野俱乐部,还有一个17中,几乎所有的体育场全是这些成年人在动。这个动我们也欢迎,起码我们希望这些人的孩子,我见到他们就说把你们的孩子带来,结果他们就一个儿子,能踢球吗?所以礼拜六、礼拜日都干什么去了?第一是奥数班,第二是英语班,最差也得是钢琴班。什么时候中国人把孩子送到足球队,那才是中国足球真正开始振兴的时候,没有这个基础,全是虚的。  许绍连:金指说的还是怎么培养未来的球星和人才。  金志扬:不是培养人才,而是推广。你刚才说巴西足球,你学不了,巴西谁也学不了,巴西的足球环境学习不了,他们那儿的孩子踢球是一种娱乐,是生活必须的一种活动,不是说我踢球就是当球星。他们就跟中国的乒乓球一样,谁打乒乓球也不是想当邓亚萍,都在打。  汪涌:据我对北京的了解,北京有几个少儿参与面非常广的比赛都是少儿参加的。第一,小西甲比赛,就是和西班牙足球联盟合作。那儿有几十支队,他们挑一个西班牙西甲的球队来打。还有“百队杯”,有上千支球队参加。  金志扬:现在足协在抓这个,这些都对。我们希望足球复苏,但是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差距太大了。  日,中国男足原助理教练、北京国安足球队原主教练金志扬;新华社高级记者、北京分社体育部主任汪涌;腾讯体育总监许绍连做客新华网,与网友谈中国足球现状及足球人才梯队培养等话题。图为主持人孙博。新华网 郭小天 摄  发展年轻球员 校园足球仍需推广  新华网记者:您执教这些经历,您觉得年轻球员怎么才能比较好的发展?  金志扬:我觉得先要推广足球。我为什么到理工大学,有很多客观原因,但有一条,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比如日本,那时候要打败他已经很难了,我们没看到日本在进步,我们还有点孤芳自赏。  新华网记者:健力宝在巴西的时候,我们只有一支,但是日本有上百支这样的球队都在巴西进行这样的训练。  金志扬:这有一个历史渊源,因为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到巴西去的有几十万人移民,所以他们落户在巴西了,虽然他保持了日本的传统文化,但是他毕竟受巴西的影响。所以我们健力宝去一个队,人家都觉得这有什么呀,说我们日本很多孩子都到巴西去学习,因为什么?都有亲戚和这个历史渊源,所以并不奇怪,所以每年派两万孩子去,不光去学足球了,都在那儿留学,当然包括足球。日本1978年意识到要想把足球发展下去,日本足协是民间的一个小团体,不像中国归政府管,但是又想把足球搞上去,他就请文部省,就是类似我们的教育部,请他支持足协,文部省就有负责教育的,就把足球引入学校,足球进入课堂,这样日本足球经过十年,20年雄踞亚洲之首。我们现在看,北京市也开始了,但是我们想它占多少比例?日本有登记的6万多名有执照教练证书的参与培养青少年,现在我们经过系统训练的有没有6万名孩子?这就是差别,这就是现状。  汪涌:国安挑三队队员的时候,从北京孩子里挑不出合适的。  金志扬:北京现在上场的,从徐云龙、张小龙,就他们是北京孩子。二队因为全运会时他们请我帮着去看看,全运会二队、三队基本上都不是北京孩子,不是说有北京孩子就好,全国一盘棋,人才流动嘛,但是我跟你讲,北上广所谓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中国足球队几乎没有北上广的孩子。你现代化现代到哪儿去了?北京市有多少场地供北京孩子踢球的?有吗?上海、广州都是大都市,有多少场地供孩子踢球?有多少学校有标准的足球场?我们都在说要发展青少年,那我说青少年在哪儿呢?99.9%在校园。我们一说抓青少年,一说抓足球就是“三集中”。1985年我到德国学习,我就提到这个问题,人家说“三集中”是绝对错误的。小孩第一是受教育,德国人要想签订职业合同,必须要有高中毕业文凭你才能进入职业化。我们最简单的就是重视了,脱产集中。学员放弃学业“三集中”。在职业联赛初期,不是专业队和职业队,是经济体制的转轨,我们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期间出现的足球的改革。最后一批是谁?就是杨晨那一批,他们是计划经济培养的最后一批运动员。进入市场后的孩子基本上就不学习了。中国人认为吃管你、吃管你,场地又好,天天练还不提高吗?其实这是绝对错误。小孩这段教育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十二三岁本来就没怎么上学,几乎所有运动员达到小学毕业就不错了,我们想让他们在这个基础再提高一步,我觉得他们就有困难了。所以这就是我们畸形培养人的一种结果。从校园里培养的队员也许他们目前的水平并不高,但是他们1+1大于11,为什么?知识。他们的阅读比赛、解读比赛能力要强,最后执行力相对比这些队员要强。他们也没有工资,也没有奖金,只是在学生食堂里随便吃,就是这个条件,但是他们对足球的热爱要超过一般人,很执着。  日,中国男足原助理教练、北京国安足球队原主教练金志扬;新华社高级记者、北京分社体育部主任汪涌;腾讯体育总监许绍连做客新华网,与网友谈中国足球现状及足球人才梯队培养等话题。图为访谈进行中。新华网 郭小天 摄  没有文化的人打不了高水平的竞技比赛  汪涌:现在的问题是什么?1994年改革之初的时候,我们把三大球:篮球、足球、排球,养的队很多,一个队二三十人,还有二队、三队,一支队伍差不多一百多人,一支队伍要有很庞大的资金来支持。后来我们拥有一个转折叫奥运战略,同样是一千万北京市投进去,或者广东市投进去,比如像孙扬,一个人可以拿几块金牌,我投入一支足球队,同样一千万还打不住,拿不了牌,因为那时候我们的经济情况还不像现在这样好,那决策者进行投入产出比的话,这是甩包袱甩出去的一种感觉。  许绍连:如果真全都甩到市场了还好了,问题核心他把包袱甩出去了,但是权利带子拉住了。  汪涌:这就是探讨职业足球的发展了,我们回过头来接着说人才的问题。专业队有三线、二线、一线这样的模式,然后外面又有业余体校,这种庞大的人才输出链条。比如许云龙、杨普都是从那个队出来的。但是你把一线队砍掉以后,当各个省的一线队投入都没有的时候,这个链条就完了,体校就没有输送的地方了,也没有动力了,它也取消掉了,他也向金牌多的项目去投了。整个生态链就被萎缩和破坏了,但是新的形式又没有建立起来。就是靠所谓的中甲、中超自己去培养,以前有成千上万的从事足球的人口,包括篮球。现在萎缩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说是为20年错误的足球改革付出代价,交学费。现在我们叫重整旧山河,又重新回到校园足球,还得走到一个普及和提高路径的建设上。现在像日本足球已经发展到智能足球的程度,换任何一个教练上来,互相之间的配合和战术意识都是一样,所谓高水平的竞技都是智能和体能的高度统一,没有文化的人是绝对打不了的。  球员球商就是一定要有文化 校园足球是根本  金志扬:球商。就是你要有一定文化,比如马拉多那没有文化,如果他有文化,阿根廷总统他都可以当。但是不要拿一个马拉多那一个个体跟我们比,马拉多那是几百年出这么一个,他不是普遍规律,普遍规律我们就跟日本比,日本人能办的,我们为什么办不到?其实就差一个词,日本人认真去做,我们就是不认真。我们那时候已经知道了,邓小平已经讲了,足球从娃娃抓起,就是抓青少年,我们贯彻了没有?也贯彻了,但是我们认真没有?没认真。所以我讲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新华网记者:您在北理工这么多年,为什么只有这么一个北理工?  金志扬:北理工的现象不是一个好现象,我觉得不抓校园足球中国足球永远上不去。我说我在北理工一定要保住级,这样才有话语权。你们记者为什么老到我那儿采访?就是因为我在中甲职业队踢,如果我不在踢,你们还采访什么。所以我就利用我所有的机会,我就宣传校园足球,我觉得校园足球是所有运动的根本,因为中国的体育现在在改革。刚才汪老师说了一个非常大的题目,就是在变革期间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变化,这个变革不是一年两年的,是一个整个体制的变化,是一个人的理念的变化。体育强国的标志是什么?人民的身体素质,国民体育资产的占有量,国民体育在体育场地和体育资料各方面占有的比例,包括竞技水平,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国民的体质。我们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在竞技上可以向前迈一大步,可以实现中央领导人说的中国梦,但是现在国民素质、身体素质在这方面我们确实忽略了。所以刚才谈到培养体制上,我们培养体制是种了一棵树,毁了一片林。而且这棵树绝对种不好,北京市足球靠一百人行吗?肯定不行,越来越贫瘠。我们现在逐渐认识到,这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改变的事情,选拔国家队球员也好,选拔教练也好,这个决策应该是民主的进程,科学的决策,需要一个民主和科学的过程,不民主就没法科学,不科学肯定方向错了。所以我们好多决策我觉得,比如卡马乔怎么选的?花了这么多钱,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足球效果,谁应该负责?现在又下课了。我们十几个教练去开会,大家发表意见,在这个时候他肯定得下课了,他已经没有左右这个队的能力了,那只能这样了。但是决策的时候呢?他来的时候谁都不知道啊。所以像这些东西,中国体育确实走到一个关口上了,中国足球并不是最大的事情,最大的事情,比如足球,篮球也在衰败,排球就靠郎平在那儿顶着呢,但是整体来说,都面对后备人才匮乏。为什么?已经没有人参与了。比如北京市那么大的地方,有几个让孩子们驰骋的机会。北京现在有多少高尔夫场地?已经有70多块了。为什么不能盖70多块足球场?让大人孩子去踢球。  新华网记者:别说那个了,现在有场地的都不让你踢。  金志扬:让不让你踢是在于校长,踢伤了我还得负责。如果教育部有特招生,能不能再向推前一步?就是招体育特长生。比如说美国的NBA,你在高三打球打得好,美国各大高校就来招生了。我们现在有特招生,降分,基本上是在二本线的70%。  谁该对选卡马乔负责?选国家队球员和教练应民主决策  金志扬:刚才汪老师说了一个非常大的题目,就是在变革期间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变化,这个变革不是一年两年的,是一个整个体制的变化,是一个人的理念的变化。体育强国的标志是什么?人民的身体素质,国民体育资产的占有量,国民体育在体育场地和体育资料各方面占有的比例,包括竞技水平,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国民的体质。我们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在竞技上可以向前迈一大步,可以实现中央领导人说的中国梦,但是现在国民素质、身体素质在这方面我们确实忽略了。所以刚才谈到培养体制上,我们培养体制是种了一棵树,毁了一片林。而且这棵树绝对种不好,北京市足球靠一百人行吗?肯定不行,越来越贫瘠。我们现在逐渐认识到,这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改变的事情,选拔国家队球员也好,选拔教练也好,这个决策应该是民主的进程,科学的决策,需要一个民主和科学的过程,不民主就没法科学,不科学肯定方向错了。所以我们好多决策我觉得,比如卡马乔怎么选的?花了这么多钱,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足球效果,谁应该负责?现在又下课了。我们十几个教练去开会,大家发表意见,在这个时候他肯定得下课了,他已经没有左右这个队的能力了,那只能这样了。但是决策的时候呢?他来的时候谁都不知道啊。所以像这些东西,中国体育确实走到一个关口上了。  乌鲁木齐孩子疯狂热爱足球是他们取胜的原因之一  新华网记者:有一个比较大的新闻觉得挺振奋人心的,就是乌鲁木齐的小学足球队赢了日本和韩国。  汪涌:我还到了乌鲁木齐,专门去考察过。那个场地太烂了,就是煤渣的场地。但他有两个问题:这帮孩子疯狂的热爱足球,喜欢的人太多,只要有机会,弄两块砖头就开始踢的那种。第一个问题,他出路的问题,他踢足球可以获得更好的出路。他在这块踢球是能够解决自己的生活,改变命运。还有一个问题,比如宋庆龄基金会,它一年几百万投到乌鲁木齐的这些学校里的老师培训和孩子们的装备,还有竞赛的管理。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很重要,他们那儿少数民族多,第一身体好,第二是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就是放养,那这些孩子就根据自己的兴趣,没有那么多的补习班。  许绍连: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我们在其他城市,很多家长出去比较孩子是比较孩子考试成绩,那在这些地方,更容易比一些兴趣。  汪涌:乌鲁木齐没有中甲,只有一家乙级队,他们每次去比赛观众都会爆满,场场都是两三万人的上座率。足球在这座城市是渗到骨子里的喜欢。我们期盼足球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是我们谁也不愿意去付出,包括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意让他去练。  金志扬:北京孩子就一个,家长要考虑他的一生,要为他负责任。  汪涌:因为足球也是一个对抗项目,很容易受伤,而且是低成才率的项目。咱们自己的独生子女,父母都很脆弱了。  金志扬:所以你说他赢,他赢谁都很正常。咱们这是全国最好的小学去了,人家那不是全国最好的。少年强则中国强。日本的足球现在成功在不是国家队成功,而是国家队成功,国奥队也成功,国青队、国少都很成功,你看他小学踢就知道了,我们说十年以后赶上他,那要看十年之后谁在踢?十年以后应该是25岁,那现在应该是15岁,如果我们现在15岁的水平比他棒,那我们敢说10年以后打败你,那15岁的跟他们有很大差距,那你凭什么说我们10年以后打败你。  汪涌:他有很庞大的人才基础,又有拔尖人才输送出去的渠道。  许绍连:说到日本,去年成都市足协顾建民去了,他说在日本学校里踢球,要求所有男生必须参与,不能说我身体不好或者什么原因,不行,必须参与。当男生在比赛的时候,所有女生必须观看,而且有些学校要求是所有队里至少有一名女生。咱们说通俗一点,日本二战之后在一片废墟之上能够崛起,就是他们做事情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做。我甚至觉得,哪怕我们做到1%的校园能开展,这已经是非常可观的一个数字了。   金志扬:日本带有强制性质,我们的观点就是体育回归教育,足球回归体育,是这样的。所以足球走进校园,足球走进课堂,日本在文部省,上体育课就是踢足球,踢足球就是上体育课,所以足球课已经变成第二大体育运动。他有6万多名有登记证书的教练员可以上岗执教,你说我们怎么跟人家比。   汪涌:所以给卡马乔的这些钱,我觉得不如拿这些钱出来培养教练,一年培养5000个教练到中学、大学、小学,因为现在教练也是很匮乏的,老师不好,教出来的学生肯定走样。  请外教不如用自己人 要花钱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  新华网记者:我们说了半天青少年足球,真的有很多未解的题,我们真的没有办法来说清楚,可能还要过几年再看我们这几年有没有做好。我们最后想探讨另外一个话题,还回到国家队,傅博看到只能带三个月,那蔡振华最终表示我们在东亚杯之前已经开始选帅工作,他说了一个词,教授是否能带好我们这些中学生。  金志扬:我们早就提过这个,你请了一个卡马乔,他是大学教授,但是中国水平是初中水平,大学教授教初中,不见得教得好。所以我们选教练应该是对亚洲足球很了解,而且有把弱队带成强队的经验。现在你再请谁来了,我们现在请的不是救世主,我们也不是请的神仙,我们请的是他愿意和我们生死与共,愿意和中国足球一起把中国足球搞好的,你请了一个大师,他根本看不起你。  汪涌:中超他都不来看,他很少看一场比赛。  许绍连:我的观点是这样的,第一,中国人的事情要靠中国人来办。第二,从现实角度来讲,因为在短时间之内我们没有大赛了,我觉得请外教就是一锤子买卖,你想请一个外教陪你十几年,陪着国家队一起成长,我觉得不现实。我觉得既然短时间内没有大赛,那用中国人,用自己人。第一,用中国人,中国人可以给的比外国人,至少可以比卡马乔少。但是该给多少钱,比如职业队的待遇应该要给。第二,严格合同义务。当中国足球和中国教练签了合同的时候,可以让他下课,那下课以后该给多少钱就给多少钱。  汪涌:我觉得应该是这样,在现有情况下,就是中国现在的情况下,再花那么多钱没必要,里皮也得二三百万欧元以上。  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就是傅博或者高宏波,本身就培养自己很年轻的有潜质的教练,除了合同以外,我给他配备很好的专业团队,像当年高宏波就请了一些战术的顾问,包括一些老外,可以给他一些经费预算,让他组阁,弥补他经验上的不足,这是现阶段,不管是傅博还是高宏波还是中国的哪一位年轻教练,他的根在这,不存在心跟你是分开的问题。另外中国足协要从卡马乔身上吸取很重要的教训,应该组织一笔中国青少年培训基金,把自己的年轻教练每年送到德国,我觉得应该有这样一笔钱,每年送十个、八个,比如朱炯,现在一线的好多年轻教练都在转型,但是转型靠他们自己摸索还不足以,还需要一个升华和深造的阶段,所以李润发和金指从德国留学回来,带队风格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觉得现在要做的还是一个百年工程,既要有短期的,比如傅博或者高宏波,给他配备一个比较强的班子,要着手对这些年轻教练的梯队培养,坚持十年、八年,一年培养十个,这样自己给自己培养了很好的人才队伍。   许绍连:第一,中国人的事情,应该相信中国人。比如韩国国家队的,已经用自己的教练了。但是我们注意到,比如范志毅自己多次出来说只要你敢请我,我就敢做。首先他的足球能力我们不怀疑,其次他对足球的热爱我们也不怀疑。那足协能不能把40岁这一批或者35岁这一批人,每年拿出经费派他们出去学习。  汪涌:自己掏一部分,补贴一部分,这样你回来以后就可以到北理工待一年两年,给你一所高校或者大学生队,让你去探索。现在国家队的教练都变成试验田了,比如李宵鹏等,好多教练我们根本不太清楚,他从来没有干过教练,从球员一退役下来转身就变成国字号的教练,我们不理解他有什么资格来做。  许绍连:而且基本上集中在山东那一带。  金志扬:现在有点莫名其妙,有些他没有教练经历,不是说你当运动员就不能当教练,但是还有一个过程,还有一个学习认可的过程。  汪涌:没有带队经验,直接就上。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么多年完整版 tx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