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矫正小腿外翻翻可以用针灸矫正吗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为防止别人认出,隐去医院名字和医生的名字,某医院口腔科主任是一位30多年经验的颌面外科医生,20多年前他就知道自己左下颌智齿埋在骨头里无法长出,形成了含牙囊肿,这种囊肿是一种良性的肿瘤,可能一辈子就埋在那里不发生变化,也可能会缓慢长大。&br&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许多次别人都劝主任把这个良性肿瘤做了,主任给的回应是没关系的,然后最多拍一张片子,看看囊肿有没有长大。&br&又过了几年,主任和旁人都忘了这件事情,20多年后的一天,主任的下颌骨出现了感染症状,作为专业人士,他当然会反应过来这是含牙囊肿发生了感染,拍片一看,事实也确实是这样&br&但是让人感觉不妙的是,囊肿的边缘非常不清楚,因为含牙囊肿癌变是极低概率的事情,主任也没太放在心上,但是为了慎重起见,还是跑到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进行了手术&br&术中的病理检查如同晴天霹雳,发现了癌细胞,于是手术改为了下颌骨全切,并用钛板进行了面部重建。主任醒过来后说了一句话:我一辈子切了别人几百个下颌骨,没想到今天终于轮到自己了。&br&后来的故事并不圆满,主任的肿瘤在一年后复发,两年后离世。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为防止别人认出,隐去医院名字和医生的名字,某医院口腔科主任是一位30多年经验的颌面外科医生,20多年前他就知道自己左下颌智齿埋在骨头里无法长出,形成了含牙囊肿,这种囊肿是一种良性的肿瘤,可能一辈子就埋在那里不发生变化,也可能…
&p&有次深夜凌晨,诊室送来了个老太太,说自己看见了鬼。&/p&&p&去接诊的时候,她正抱着被子蜷缩在病床上,瑟瑟发抖,满脸惊恐状。&/p&&p&我刚刚问了句「老人家,您哪里不舒服」时,这位老太太就失声尖叫起来,把脸深深的埋进被子里。&/p&&p&她一边求饶般的喊着「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一边开始大声哭泣。&/p&&p&虽然没多交流,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老太太手脚灵活,没有偏瘫,吐词清楚,能理解我的提问。&/p&&p&一旁的儿子把我拉到一旁,压低了声音说了句:「医生,您还是问我吧。我妈她昨天撞见了不干净的东西……」&/p&&p&搞什么,这个点……我看看了外面漆黑的天,吞了吞口水。&/p&&p&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我心里毛毛的,毕竟诊室里只有一展并不怎么亮的小破灯……&/p&&p&我不自觉的向诊室门口挪了挪。&/p&&p&&br&&/p&&p&那个儿子也是一脸紧张,开始给我讲他家老太太遇到的「灵异事件」。&/p&&p&&br&&/p&&p&就在一天前,他回到家看见客厅的座子椅子东倒西歪的横放着,老太常用的扑克牌洒满了一地,房间深处还传来若隐若现的哭泣声。 &/p&&p&寻着哭泣声走去,只见老太太正披头散发的蜷缩在客厅的角落里一边发抖一边哭泣。&/p&&p&看到儿子回来,她也并没有像往常那样迎上去打招呼。&/p&&p&那个儿子见状立即冲上去扶起老太太,赶紧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难道会是家里进贼了不成。&/p&&p&老太太才抽泣的对儿子说:「她们刚刚回来了……」&/p&&p&「谁回来了?」儿子一脸茫然。&/p&&p&&br&&/p&&p&老太太回答说,下午隔壁的几位老头老太来家中打牌,玩罢她送走客人后,正准备做饭,可谁知她刚把客厅的门给关上,一转身,看见客厅里还站着两个人!&/p&&p&刚刚他们不是都走了吗?再仔细一看,老太太彻底凉到脊梁骨了。啊!这不都是她以前最好的姐妹吗!&/p&&p&但是……她俩不都是在年前已经……已经……死了吗?!&/p&&p&老太太还来不及反应,那两个人突然朝向她走过来,一边走着一边用嘶哑的声音喊着:「桂芬,我们又回来看你啦。」&/p&&p&老太太这下可真的吓的魂不附体了,她不知哪来的力气撒腿就跑,撞翻了身边的桌椅……&/p&&p&&br&&/p&&p&儿子听后一边安慰着老太太说她眼花老糊涂了,一边电话里跟其他几个兄弟说了此事。&/p&&p&经家人安慰,老太太逐渐稳定下来。&/p&&p&儿子想着是不是老太太外出碰到不干净的东西了,可能过两天就没事了,也就没再多想。&/p&&p&&br&&/p&&p&但事情还没结束。&/p&&p&&br&&/p&&p&那晚睡到后半夜,那个儿子心里还是不放心,去老太太的房间看了看,顺便问她要不要起来小便。&/p&&p&儿子扶着老太太起来去卫生间,小便好后,再搀扶着老太回房间,可刚要进门时,老太太又不对了,那种惊恐的表情再次出现在她脸上……&/p&&p&「她们还在那里!」&/p&&p&老太太颤颤巍巍的说出这几个字,然后用手指向了客厅……&/p&&p&儿子顺着老太太的手望去,只见她手所指之处只有空荡荡的沙发,除了漆黑的夜,什么也没看见。&/p&&p&儿子不禁大声责问:「妈,到底谁来了,你是不是老糊涂啦!」&/p&&p&「就在那!就在那!她们又来了,她们又来了!」老太太拉扯着儿子衣服,语无伦次的叫喊着。家里人都跑出来安慰老太,儿子立马给几个兄弟打了电话要他们立即赶过来。&/p&&p&这次再也不像下午那么平稳了,任凭家人怎么安抚,老太就是哭个不停,全身蜷缩着,嘴里反复重复着「她们又回来了,她们又回来了……」&/p&&p&&br&&/p&&p&几个兄弟赶到家中,见状也不免些许吃惊。&/p&&p&大伙商量着要去庙里去去晦气,但一看表才凌晨 4 点多,想想还是先去医院,那里人多,灯火通明,顺便再挂挂水稳定一下老太。&/p&&p&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p&&p&&br&&/p&&h2&&b&不是「见鬼」是「有病」&/b&&/h2&&p&把老太太送到医院,折腾一番差不多 6 点左右了,天将要破晓,我稍定了下心。&/p&&p&简单做了查体后,没发现什么异常,难不成真的是见鬼了?&/p&&p&无奈,我只能请来上级医生,他看过患者后立即建议做个头颅 CT 检查。 &/p&&p&老太太几个儿子有些吃惊,我们这是「见鬼」了,做 CT 干嘛?再说,我们只是来过渡中转的并没打算在这看病,我们要等着天亮区找庙中高人帮忙的。&/p&&p&但在上级的坚持下,几个儿子虽然不情愿但碍于情面就带着老太太做了。&/p&&p&CT 结果出来,正如儿子们想的那样,未见明显异常(报告述:双侧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多发腔梗)。&/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037ce72300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037ce72300_r.jpg&&&figcaption&患者头颅 CT 影像:未见异常低密度或高密度影&/figcaption&&/figure&&p&CT 做完后,天差不多亮了,儿子们一看天已经亮了,现在过去找「大仙」时间刚好,便要带着老太离开。&/p&&p&这时那位上级医生又说了:「我觉得还是有问题,我强烈建议你们拍了头颅核磁再走。要是还没问题,我也不拦你们了。」&/p&&p&几个儿子心里直犯嘀咕,不是刚做了检查,怎么还要做啊?这不做是不让走了啊!那就做吧,也好让我那上级医生死了心。&/p&&p&由于清晨人少,核磁很快做好了。&/p&&p&终于,这次有了新发现!&/p&&p&清晰的影像上显示着老太一侧大脑颞顶叶梗死(颞叶正好是管理人精神情感的大脑区域)。&/p&&p&如下图所示:上面的两张图为磁共振 DWI 序列,清晰反映出颞顶叶新发缺血病灶(白色区域);下方两张图为磁共振 Flair 序列,同样在类似位置出现缺血病灶(脑实质白色区域)。&/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5c1d4e189b766baf14c1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5c1d4e189b766baf14c1_r.jpg&&&figcaption&患者头颅 MRI 影像&/figcaption&&/figure&&p&上级指着图像跟他们儿子说:「看到没,是脑梗死导致老太产生了幻觉,不是脏东西上身,必须住院治疗。」&/p&&p&经过多日的治疗,老太太情绪逐渐趋于稳定,后面也没再听到她说起有人又回来看她过。更关键的是当再提起这件事时她不再恐慌,而是面带微笑、从容镇定地跟我们叙述着当时的经历。&/p&&p&最后老太太顺利出院直接回了家。而最终把病治好的不是穿着黄大褂的「大仙」,而是穿着白大褂的天使。&/p&&p&&br&&/p&&h2&&b&卒中的表现多种多样&/b&&/h2&&p&这算是我从医生涯中遇到的一个「灵异事件」,不过,这件事也让我明白,&b&卒中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都表现为半身不遂或者口角歪斜。&/b& &/p&&p&由于大脑是人体所有功能活动的司令部,包括我们的吃喝拉撒、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心理、精神和意识活动都是由大脑控制着。&/p&&p&所以理论上,卒中后可以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包括性格改变、记忆改变以及精神异常等等(当然一个人某一次中风只出现个别症状)。&/p&&p&但即使症状多样,有些表现仍具有一定特征。比如瘫痪多只出现在一侧肢体或面部(半身不遂)。而几乎不会出现双侧肢体瘫痪。&/p&&p&&b&更具特征的是卒中的起病方式——突发起病,快速进展到高峰。&/b&这些具有重大的临床诊断意义。&/p&&p&希望每个医生在接受到奇怪症状的病人时,可以多想一想,也许一些所谓的「怪谈」其实只是因为身体疾病。&/p&&p&&br&&/p&&p&—————补充分割线————&/p&&p&对不起吓到大家了,已经把配图删了,请毫无顾忌的看文吧!&/p&&p&&br&&/p&&p&对于评论中的疑问,这里补充说明一下。&/p&&p&&br&&/p&&p&&b&1. 为什么急诊头颅 CT 没有显影,而头颅磁共振却可以显示病灶?&/b&&/p&&p&在脑梗急性期 (比如 24 小时内),头颅 CT 是很难对缺血病灶显影的。&/p&&p&当然如果出现了超急性期的显影则多提示梗死较为严重(表现为梗死区域低密度影; 同时由于水肿,可以出现脑沟变浅甚至消失,最严重的则是中线移位、脑室受压等)。&/p&&p&而磁共振检查,尤其是 DWI 序列,则可以在发病 6 小时内,甚至 2 小时内显示颅内急性缺血病灶。所以对脑梗的诊断要远早于 CT 检查。&/p&&p&&br&&/p&&p&&b&2.为什么不直接给与磁共振急查,而要先做 CT? &/b&&/p&&p&第一,特定部位的磁共振检查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前期准备。&/p&&p&一个完整的头颅核磁扫描大概需要&b&近 20 分钟时间&/b&才能完成,并且这段时间需要患者能配合保持身体和头部的固定才能采集到良好的图片。&/p&&p&而头颅 CT 检查,则可做到患者随到随做,每次&b&扫描 1 分钟&/b&左右即可完成。&/p&&p&&br&&/p&&p&第二,对于神经科医生而言,急查头颅 CT 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直接诊断脑梗死,而是为了&b&排除脑出血。&/b&&/p&&p&因为对于突发起病,并出现神经症状的患者,我们凭借病史和查体就能初步判断为「卒中」这个较为宽泛的诊断。&/p&&p&但最后到底是缺血性卒中还是出血性卒中,则需要借助 CT 来进一步甄别。而如果是颅内出血,CT 在超早期即可显影。&/p&&p&为此,只要能排除颅内出血,在「卒中」这个大的诊断范围下,我们就可以考虑脑梗死诊断,进而启动溶栓和(或)取栓治疗。&/p&&p&&br&&/p&&p&&br&&/p&&p&&br&&/p&&p&原文作者:秧杰&/p&&p&本文由「授人以医」授权丁香园发布&/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5ee5f990f0cdae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1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5ee5f990f0cdae_r.jpg&&&/figure&
有次深夜凌晨,诊室送来了个老太太,说自己看见了鬼。去接诊的时候,她正抱着被子蜷缩在病床上,瑟瑟发抖,满脸惊恐状。我刚刚问了句「老人家,您哪里不舒服」时,这位老太太就失声尖叫起来,把脸深深的埋进被子里。她一边求饶般的喊着「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还是那句话,脱离条件和剂量来谈论危害就是耍流氓&br&&br&同样的全麻药,用在Michael Jackson身上就是致死,然而每天世界上上百万的人在用,为什么就很安全呢?&br&&br&同样的局麻药,合理的应用,对全身影响就微乎其微。但是为什么有些病例会出现局麻药中毒甚至致死呢?&br&&br&要讨论这个问题,至少得首先明白,所谓的全麻和局麻,到底是指什么。&br&&br&狭义的局麻指应用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s)在手术部位进行局部浸润、阻滞,阻断感觉神经对疼痛刺激的传导的麻醉方式。但是这种麻醉方式的应用是受限的,&b&只能用于一些浅表、范围小的手术,比如一些眼科手术,或者局部的肿块切除&/b&,对于较大的手术是无能为力的。&br&&br&而全身麻醉则是应用一系列药物达到的一种特殊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人体被镇静,进而失去意识、痛觉,并维持某种程度的肌肉松弛状态,可以利于&b&几乎所有手术&/b&的进行。&br&&br&我们容易看出,局部麻醉,应用的药物单一,作用局限,对全身影响小,但是一旦局部麻醉药被大量吸收入血以后,就可以引起中枢神经、循环系统的副作用,最严重的甚至可以引起心脏停跳。因此,局部麻醉药的应用量是有条件的,比如利多卡因的安全剂量为3mg/kg体重(加入肾上腺素后减少入血,可以放宽至7mg/kg体重)。&br&&br&&br&而全身麻醉的用药,则是多种药物的共同作用。现代的麻醉用药,可分如下几类&br&a. 全身麻醉剂,提供镇静,催眠的成分(包括让Jackson死亡的Propofol,就是现代应用最广泛,目前最完美的静脉麻醉药。另外有吸入性麻醉药,听名字就知道,是通过吸入人体给药的麻醉药物)&br&b. 阿片类或其他镇痛药物,提供镇痛成分&br&c. 肌肉松弛药,提供手术中需要的肌肉松弛&br&而麻醉并不是给了药物,能让外科医生开刀就完了,因为所有这些药物给入病人体内后,身体的常规生理状态受到了影响,更何况病人也许本身就合并一系列疾病,麻醉更重要的是提供&b&密切的术中监护,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并能最终复苏到术前状态。&/b&所以麻醉至少还包括了&br&a. 生命体征及其身体其他内环境指标和麻醉深度的监测&br&b. 循环、呼吸、及其他重要脏器的支持&br&&br&&br&由此可见,在全身麻醉时,其实麻醉医师对于病人的管控是更为全面和细致的。而依靠现代药物和技术的进步,全身麻醉的实施也越来越安全。那么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哪些呢?&br&&br&1. 药物本身的副作用。所有的药物都有其目前已明确的副作用。抑制呼吸和正常的生理反射,恶心、呕吐。但是现代药物在合理应用的条件下,都非常安全,而且多选择短效,可拮抗的药物。几乎没有任何长期副作用。&br&2. 麻醉并发症,这可能是由于病人本身的因素引起,也有可能是麻醉实施中出现的紧急状况。例如各种麻醉操作引起的损伤,以及各种循环、呼吸方面的严重意外。举例来说,Propofol在给药后可以提供平稳的镇静、催眠甚至意识消失,但是相应的会引起呼吸抑制甚至停止,和心脏、循环的抑制。如果缺少维持呼吸循环的手段,那么就会出现严重的事件甚至死亡。这就是麻而不管带来的危害。当然有些是因为病人自身因素,例如病态肥胖或气道本身存在问题,而造成管理的困难。&br&3. 病人合并症因素。既然是较大的手术,病人或多或少存在着原先其他疾病困扰。心肺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常见的夹杂症都给全身麻醉和外科手术增加了风险。&br&&br&一个安全的麻醉,包括了术前、术中、术后的系统管理。&br&在麻醉和手术前,病人会得到细致的评估,对于有影响的因素,能得到合理的纠正。&br&在手术中,病人得到了良好的支持和维持&br&在手术后,药物被完全的洗脱、或拮抗,病人恢复到术前的生理状态。如果病情本身危重,需要支持,则在危重监护室ICU中得到进一步的治疗。&br&&br&&br&因此在大手术病人中,麻醉不是简单的睡一觉。在合理应用的情况下,全身麻醉对于身体非但不存在严重伤害,&b&反&/b&&b&而是一种积极的治疗和支持&/b&。病人得到了合理的调整,并度过了手术这个巨大的打击。把一个危重病人的全身麻醉和一个浅表小手术的局部麻醉并列来讨论麻醉的危害是不科学的,反过来说,能用简单局麻完成手术,一定要用全身麻醉,反而是浪费。当然,有些手术的进行考虑到患者舒适度,用全身麻醉,可以消除病人对手术的恐惧感和不良体验,并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br&&br&&br&另提一说,没有证据表明,现代麻醉药物对于健康病人神经功能和记忆功能存在长期影响。但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却是存在的。但是这又是个很大的题目了。
还是那句话,脱离条件和剂量来谈论危害就是耍流氓 同样的全麻药,用在Michael Jackson身上就是致死,然而每天世界上上百万的人在用,为什么就很安全呢? 同样的局麻药,合理的应用,对全身影响就微乎其微。但是为什么有些病例会出现局麻药中毒甚至致死呢? …
本文为笔者的含牙囊肿治疗经验分享,旨在为患相同疾病的病人提供一些相关经验。&br&&p&笔者不是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难免有些地方可能会有些误解,若各位专家发现问题烦请指出,我会加以改正,谢谢各位&/p&&p&---------------------------------------------------------------------------------------------------------------------------------&/p&&p&&b&一、牙源性囊肿和成釉细胞瘤&/b&&/p&&p&&b&1.1含牙囊肿&/b&&/p&&blockquote&&b&含牙囊肿属滤泡囊肿,是由牙胚发育期的造釉器星网层变性所致,在牙硬组织形成前发生的囊肿,称始基囊肿;在牙硬组织基本形成之后发生的囊肿,常含牙,称含牙囊肿。&br&&/b&&/blockquote&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含牙囊肿最大的特点是囊肿内含有未萌出的牙齿,同时这个牙齿长的位置很有可能不同寻常。例如,牙齿长到了颌骨深处,牙齿在长大的过程中会分泌一些物质,这些物质促使初期囊肿的生成。后来,在压力等作用下,囊肿吸收骨细胞,不断变大。下面第一张图是来自&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uxiu.com/bookDetail.jsp%3FdxNumber%3D%26d%3D05ACD7FEC67D0BC41E198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骨骼肌肉疾病影像诊断图谱》&/a&中一个X线正位片,可以看到患者含牙囊肿内包含一未萌出牙齿,且牙齿位置位于下颌骨深处。第二张图示笔者的X线正位片,囊肿里面同样含有一颗牙齿。一般来说,智齿(第三磨牙)是近中阻生(向着门牙方向生长),但是可以看到我的右下颌骨第三磨牙是较为少见的远中阻生(远离门牙方向生长),整个牙齿埋在颌骨里面,&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b5f50a0bede38599d61dafd2f64ea310_b.jpg& data-rawwidth=&326& data-rawheight=&16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6&&&/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d9bb0a51a14e_b.jpg& data-rawwidth=&589&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9bb0a51a14e_r.jpg&&&/figure&除了囊肿中含有牙齿,含牙囊肿还有如下特点:&/p&&ul&&li&囊肿生长初期往往无感觉,等到感染发生疼痛发现时往往已生长较大。&/li&&li&囊肿长在颌骨里面,打个比方,如果颌骨是树,那么就像是树长了个树洞。大囊肿还会导致颌骨膨胀。&/li&&li&含牙囊肿好发于11-30岁&/li&&li&含牙囊肿最常发于下颌第三磨牙(智齿)、上颌尖牙、上颌第三磨牙(智齿)和下颌第二磨牙&/li&&/ul&&p&&b&1.2成釉细胞瘤&/b&&/p&&p&
造釉细胞瘤是颌面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它可以分为多囊性、单囊性等。单囊性较为少见,但是单囊性的成釉细胞瘤在术前较难和含牙囊肿相区分。细胞瘤内也可能含有未萌出牙齿。&/p&&br&&p&&b&1.3两者联系&/b&&/p&&p&
成釉细胞瘤的危害大于含牙囊肿,因为成釉细胞瘤更容易复发。两者的临床区别可以参考《成釉细胞瘤误诊为含牙囊肿的临床分析》一文。&/p&&p&
究竟是含牙囊肿还是成釉细胞瘤还需要术后进行病理结果分析。&/p&&br&&p&&b&二、含牙囊肿的发现&/b&&/p&&p&
含牙囊肿在初期时往往无法没有自觉症状,笔者也是等到含牙囊肿发生感染引起疼痛时才发现的,此时含牙囊肿已经非常大了,几乎占据了右下颌骨的2/3。在此之前可能含牙囊肿已经长了两三年了。&/p&&br&&p&&b&三、含牙囊肿的两种常用治疗方法&/b&&/p&&p&
如今含牙囊肿有两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一个是开窗减压,一个刮治法&/p&&p&&b&3.1开窗减压&/b&&/p&&p&开窗减压是通过破坏囊肿形成机理的一种手术方法,其关键步骤如下:&/p&&blockquote&&ul&&li&&b&从骨质薄弱的部位打开囊腔,刮除开窗处囊壁组织送病检,保留其余囊壁,使囊腔与口腔完全相通&/b&&/li&&li&&b&吸出囊内容物&/b&&/li&&li&&b&充分止血后,冲洗、拭干囊腔,并用碘仿砂条填塞囊腔&/b&&/li&&li&&b&取出碘仿砂条,制作塞治器&/b&&/li&&li&&b&每日按时清洗开窗塞治器及囊腔,吃饭时也需带上塞治器,定期复查&/b&&/li&&/ul&&/blockquote&&p&开窗减压术有以下特点:&/p&&ul&&li&手术破坏性小,可局麻,出血量小&/li&&li&90%以上的病人在使用开窗减压术后可见囊肿明显缩小,囊肿缩小的同时会有新骨的生成。&/li&&li&术后需要佩戴塞治器,时间长短视囊肿大小而定。笔者的囊肿需要佩戴1-2年。同时,术后需要定期拍摄X片观察囊肿大小情况&/li&&li&术中可能会造成神经的破坏,造成嘴唇麻(这种麻只有自己知道,并无外观上的任何改变)&/li&&li&术后可能会复发&/li&&li&如果囊肿没有缩小到消失,那么需要二次手术刮除&/li&&/ul&&p&下图为开窗后造口情况和塞治器举例,图片来源于《领骨囊肿引流装置的开发及术后&/p&&p&骨形成的研究》&/p&&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6e21ebeb13b7b4b171b87_b.jp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6e21ebeb13b7b4b171b87_r.jpg&&&/figure&&blockquote&&b&3.2刮治法&/b&&/blockquote&&p&刮治法简单来说就是一次性将骨头中的囊肿全部刮除,具体步骤如下&/p&&blockquote&全麻后,在病变对应口腔黏膜处切开粘骨膜,翻转组织瓣,去除囊肿表面的骨质。如骨壁已破坏且囊肿与骨膜粘连时,应仔细分离或将粘接的骨膜一并切除,以免残留复发。将囊壁自骨壁剥离,将囊壁全部摘除,冲洗治学后,以10%碘酊作局部烧灼以消灭子囊。75%酒精脱碘,生理盐水再次冲洗骨腔,严密关切切口&br&&/blockquote&&p&刮治法有以下特点:&/p&&ul&&li&手术破坏性较大,全麻手术,出血量大&/li&&li&手术恢复期一般为2周左右。手术会造成面部肿胀,一般两周会消肿。术后一周吃流失,第二周吃半流食,随后恢复成普通食物&/li&&li&术后会有新骨生成填充刮除的囊肿部位&/li&&li&手术后有可能会复发&/li&&li&手术同样可能会破坏神经,造成嘴唇麻(这种麻只有自己知道,并无外观上的任何改变)&/li&&li&术后需要定期复诊拍摄X片,观察新骨生成情况,以及防止复发&/li&&/ul&&br&&p&&b&3.3我的治疗选择&/b&&/p&&p&我选择了刮治法,主要是因为在了解两种手术的复发性和对神经破坏的可能性都类似的情况下,考虑到年龄较小(22岁),可以承受一次性较大的手术。个人也比较希望能够一次性解决,开窗法需要佩戴塞治器较为麻烦。&/p&&p&&b&四、含牙囊肿的治疗医院选择&/b&&/p&&p&这种大型的含牙囊肿普通的综合医院口腔科可能无法完成,需要到专门的口腔科医院。北京上海最好的口腔科医院分别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和上海九院。我在两家医院都问过专家,感受如下:&/p&&p&&b&4.1北京大学口腔医院&/b&&/p&&p& 因为我自身是在北大口腔进行治疗的,所以对北大口腔的了解较为深入。北大口腔的专家偏向于刮治法,较少做开窗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专家治疗过很多含牙囊肿的治疗,所以专家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是绝对可以信任的。北大口腔的硬件设施、病房环境、住院饮食都特别棒。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专业水平和耐心都是让我非常敬佩和感动的。&/p&&p&&b&4.2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b&&/p&&p&再去北大口腔之前,我去过上海九院诊疗过。个人感觉九院偏向于开窗治疗,较少做刮治法。九院的医生也很负责,但是由于手术疗法的选择,没有机会更进一步了解。&/p&&p&&b&五、刮治法治疗的流程&/b&&/p&&p&&b&5.1术前检查&/b&&/p&&p&血样+心电图+心肺X片+头颅CT+尿样便样&/p&&p&&b&5.2手术当天&/b&&/p&&p&夜里两点之后禁食,下午做手术,手术时长1个半小时左右,手术当天由于插管喉部很难受,出血较多&/p&&p&&b&5.3后续恢复&/b&&/p&&p&吃流食,拔去止痛泵后,感受到开到部位有疼痛,但可以忍受。&/p&&p&吃流食一周,吃半流食一周,之后吃普食。&/p&&p&两周左右面部消肿……&/p&&p&&b&六、致谢&/b&&/p&&p&再次感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张雷医生团队和护士,你们的专业水平和耐心非常感人!&/p&&p&&b&七、参考文献&/b&&/p&&p&[1]杜佼. 开窗、负压吸引、刮治术治疗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的对比研究[D].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3.&/p&&p&[2]王卫红, 许彪, 朱谨,等. 成釉细胞瘤误诊为含牙囊肿的临床分析[J]. 口腔医学研究, ):105-106.&/p&&p&[3]邓锋. 新编口腔科常见病防治学:口腔科常见病防治学[M].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12.&/p&&p&[4]陈方满. 放射影像诊断学[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15.&/p&&p&[5]段银钟. 疑难错牙合畸形正畸治疗[M]. 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 2011.&/p&&p&[6]李江. 口腔颌面肿瘤病理学[M].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p&&p&[7]段庆红, 焦俊. 骨骼肌肉疾病影像诊断图谱[M].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4.&br&&/p&&p&[8]赵熠. 颌骨囊肿引流装置的开发及术后骨形成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p&
本文为笔者的含牙囊肿治疗经验分享,旨在为患相同疾病的病人提供一些相关经验。 笔者不是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难免有些地方可能会有些误解,若各位专家发现问题烦请指出,我会加以改正,谢谢各位---------------------------------------------------------…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bda14cb23ef66dca7c4ffde2_b.jpg& data-rawwidth=&997& data-rawheight=&5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bda14cb23ef66dca7c4ffde2_r.jpg&&&/figure&&p&1&/p&&p&我曾是一名医生。&/p&&p&&br&&/p&&p&在曾经的生活里,我的人生路线清晰且光明。&/p&&p&博士毕业、进入三甲、主治医师、资深专家...&/p&&p&&br&&/p&&p&学医十载,见过太多各种各样的病患。&/p&&p&小到蛀牙,大到癌症。见过生离死别,也见过失而复得。&/p&&p&只是不论我如何努力地去治疗,如何努力地去叮嘱,病人的数量却愈发增多。&/p&&p&新病人变成了老病人,首次手术变成了复发手术。&/p&&p&所以,我得出了一个悲观的结论:病,是永远都治不完的。&/p&&p&&br&&/p&&p&于是我放弃了成为一名医生的人生路线,背负着家人与朋友的不解,和伙伴们创建了现在的逸善舒晨。&/p&&p&我的目的很明确,与其无视疾病,最后拖到不得不上医院,不如坚持每日改善。&/p&&p&我希望这个理念可以传播开去。&/p&&p&&br&&/p&&p&&br&&/p&&p&&br&&/p&&p&2&/p&&p&2016年3月,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尝试,反复的实验验证,近百个不眠不休的夜,我和伙伴们终于推出了一款针对睡眠呼吸暂停症和鼾症的院外改善产品——智鼾垫。&/p&&p&产品一推出,就得到了2000多位朋友的众筹支持,这让我们更加坚信自己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p&&p&接下来,我们一路狂奔,拿下市科技计划,省科技计划,高新科技产品,红点设计奖,专利发明,医疗器械证,最后一路冲上了中央电视台节目...&/p&&p&&br&&/p&&p&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直到我们倒在产品进入经销渠道的前夕。&/p&&p&&br&&/p&&p&那么多慕名而来想要代理我们产品的经销商,仿佛是一夜之间轰然散去的。&/p&&p&我们不解,我们反思,这究竟是为什么?&/p&&p&最后的结论让我有些傻眼,&/p&&p&...产品定价太便宜了?&/p&&p&经销商说:大佬,没利润啊,这种产品代理不来的。&/p&&p&经销商说:薄利多销也不是像你们这样玩的。&/p&&p&&br&&/p&&p&等我意识到「便宜不等于能多卖,定价必须考虑销售渠道分成」的商业世界基本规律时,&/p&&p&相似产品已经迅速挤满了线上线下各个渠道。&/p&&p&智鼾垫已经被刷到淘宝N页以后,淹没在琳琅满目的产品中不知所踪。&/p&&p&&br&&/p&&p&我苦笑,安慰大家:&/p&&p&至少鼾症、睡眠障碍这病的关注度被我们炒起来了,&/p&&p&花了两年时间做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科普,&/p&&p&也值了...&/p&&p&&br&&/p&&p&&br&&/p&&p&&br&&/p&&p&3&/p&&p&商业世界的残酷超乎我的想象。&/p&&p&压力不断地涌向我,压得我喘不过气来。&/p&&p&&br&&/p&&p&我闭上眼,耳边仿佛又飘过导师在我决意离开医院时的告诫:&/p&&p&书生意气,跑到社会上被人吃得渣都不剩。&/p&&p&&br&&/p&&p&我问自己:&/p&&p&当初写下的承诺,做到了吗?&/p&&p&你要找的慢病源头,找到了吗?&/p&&p&&br&&/p&&p&大家问我:&/p&&p&现在,我们怎么办?&/p&&p&&br&&/p&&p&我看着大家,大家看着我。&/p&&p&我说,这可能是最后一个项目了。&/p&&p&我说,做儿童睡眠的监测吧。&/p&&p&我说,就算败在了商业战场上,我们也不能输在坚持上。&/p&&p&&br&&/p&&p&&br&&/p&&p&&br&&/p&&p&4&/p&&p&为什么要做这个?&/p&&p&&br&&/p&&p&从小我身体就很差,又瘦又小,坐在教室前排吃粉笔灰。&/p&&p&爸妈回忆,我那时隔三差五要感冒,每年夏天都会因为高烧住院。&/p&&p&其实那时家里人也分不清感冒和鼻炎的差别。&/p&&p&大家看着我每天呲溜着鼻涕泡泡,时间一久也就习惯了。&/p&&p&&br&&/p&&p&也忘记是什么原因去的医院,医生下了「鼻窦炎」的诊断。&/p&&p&治疗就是穿刺,把鼻涕冲干净。&/p&&p&那虎背熊腰的医生扶着我脑袋抵住墙,然后把一柄筷子粗的钢管插进我鼻子。&/p&&p&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咔擦」一声闷响,那钢管好像捅进去了,吓得我以为戳进脑子里了...&/p&&p&然后医生从钢管里拔出芯子,开始打药水进鼻子。&/p&&p&我就歪着脑袋呼噜噜地吐着从鼻子里嘴里流出的药水,鼻涕眼泪和药水装满了托盘。&/p&&p&爸爸一旁又心痛又欣喜地看着我行刑完毕,问医生:「治好了吧?」&/p&&p&「每隔一个礼拜要过来再冲洗一次,长期冲就好了」&/p&&p&我差点晕过去。&/p&&p&&br&&/p&&p&回到家,爸爸想了半天,迟疑地问我,要不要再去一次?&/p&&p&我拼命摇头。&/p&&p&爸爸回想那个猪肉注水般的场面也是心有余悸,没再坚持。&/p&&p&&br&&/p&&p&我至今没再做过第二次穿刺冲洗。&/p&&p&长大后做医生了,回想,挺可惜的。&/p&&p&其实那次已经完成穿刺了,之后的冲洗不会那么可怕。&/p&&p&可惜,家里没人懂这个,医生也没讲清楚,结果我自己放弃了治疗。&/p&&p&&br&&/p&&p&儿童时期,很多病的危害,其实远不止表面上的症状,而是往往会和发育有关。&/p&&p&我的鼻窦炎,其实比较好地解释了我小时候为什么体弱瘦小经常感冒,爸妈牙齿整齐我却有些龅牙的问题。&/p&&p&&br&&/p&&p&鼻子不通气,小孩子当然会开始用嘴呼吸。&/p&&p&少了鼻子的过滤,空气中病菌和灰尘直接进入呼吸道,感冒、扁桃体炎等的风险就会上升,并加重每次病情,形成恶性循环。&/p&&p&每天数万次口腔呼吸产生的力学刺激,让牙弓发育扭曲,前牙外突变成龅牙,嘴唇外翘难闭合。&/p&&p&更严重地,会向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上发展,干扰到身高、体重、智力等的发育。&/p&&p&&br&&/p&&p&爸妈回忆我小时候睡觉就是总张着嘴、轻轻打呼噜的,特别容易流口水。&/p&&p&想来真的蛮可惜的,大家都不懂,也都不觉得这是问题。&/p&&p&大半夜的,谁会注意那些。就算看到了,也许还以为是孩子睡得香。&/p&&p&而张口呼吸的危害,并不会快速地表现出来,只会在家长眼皮子底下逐渐积累,潜移默化地伤害这个孩子。&/p&&p&&br&&/p&&p&&br&&/p&&p&&br&&/p&&p&5&/p&&p&我曾在病房忙碌的临床工作中,意识到医院治疗以外,院外改善的重要性。&/p&&p&当我从临床一线退下,以一个更理性客观的姿态去观察,我意识到慢病改善依然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做法。&/p&&p&&br&&/p&&p&我如同沿着一条长河,从充满令人沮丧的挽救性治疗的下游,一步步逆流追索,来到上游,来到源头:&/p&&p&儿童,健康教育和监测预防。&/p&&p&&br&&/p&&p&谈到疾病防治的源头,还有什么比得上儿童时期的预防和预警呢?&/p&&p&没有那么多积重难返的无奈,没有那么多缺乏有效手段的尴尬。&/p&&p&很多时候,那些悄悄发生在儿童身上的问题,缺的只是一个提醒而已。&/p&&p&&br&&/p&&p&&br&&/p&&p&&br&&/p&&p&6&/p&&p&这或许是我最后一个创业项目。&/p&&p&在这千不存一的创业圈里,三年来我已经看到了太多失败。&/p&&p&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p&&p&我们会失败,但这不代表我们的坚持是错的。&/p&&p&&br&&/p&&p&我始终记得当年写下的承诺:&/p&&blockquote&学医十载,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以救命恩人的形象出现在病人面前,不是很好吗?&br&但是,如果我可以,为什么不从这一切痛苦的源头上去遏止?&br&为什么非要等到一切难以挽回时才出现?&br&我们的医学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但病人却越治越多,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医疗理念,哪里出了问题?&br&人们会感激一位救火英雄,却没人记得一个会把烟蒂熄灭的有心人。&br&慢性病的院外干预和早期预防,纵然没有人会感谢,我也认为是值得的!&/blockquote&&p&&br&&/p&&p&这是一封提前写下的遗书,写给未来的自己,写给倒在前行路上的自己。&/p&&p&&br&&/p&&p&我知道,这个世界很残酷,而且会一直残酷下去。&/p&&p&&br&&/p&&p&很多时候,想着或许就这样放弃吧,或许会更轻松一些。&/p&&p&&br&&/p&&p&但是注定,很多坚持是我无法放弃的。&/p&&p&&br&&/p&&p&可以痛苦,可以失败,可以一无所获。&/p&&p&&br&&/p&&p&不可以放弃承诺。&/p&&p&&br&&/p&&p&&br&&/p&&hr&&p&作者介绍:朱王勇,中山大学口腔临床医学博士,丁香医生专栏作者,最不务正业的医生。&/p&&p&公众号:原味老朱&/p&&p&不做手术后,我反而觉得自己更像个医生了,而且还可以写些以前不便写不敢写的东西。&/p&
1我曾是一名医生。 在曾经的生活里,我的人生路线清晰且光明。博士毕业、进入三甲、主治医师、资深专家... 学医十载,见过太多各种各样的病患。小到蛀牙,大到癌症。见过生离死别,也见过失而复得。只是不论我如何努力地去治疗,如何努力地去叮嘱,病人的数…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0c62c13bdd2a667cbba1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0c62c13bdd2a667cbba1_r.jpg&&&/figure&&p&&b&【&/b&&b&本文不作为用药依据,药品使用请咨询主治医生或药剂师意见。&/b&&b&笔者与本文提到的所有药品制造商或其竞争对手无利益关系。】&/b&&/p&
&br&&br&&p&如果一个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都没有上市,或者在这些地区早已被淘汰而却在中国畅销,那你还会去使用吗?&/p&
&p&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举个例子——易瑞沙。&/p&
&p&易瑞沙,肺癌靶向药物,于2002年在美国上市,2004年在中国上市。但在2005年,易瑞沙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撤回审批,准备退市,原因就是在美国医生在临床应用当中发现易瑞沙并不能延长生命,效果跟化疗没有太大区别。然而易瑞沙在中国的实际运用效果,却和美国却大有不同。&/p&
&br&&p&后来,随着医学界对于肺癌靶向基因的研究深入,发现了易瑞沙的靶点——EGFR突变在中国肺癌患者中的比例大幅高于美国肺癌患者(EGFR突变最重要的四个相关性因素——腺癌、亚裔、女性以及不吸烟)。这也是为什么在一开始在没有检测EGFR的时候,中国患者使用易瑞沙的疗效会比美国患者好得多。后来,EGFR检测突变已成了易瑞沙治疗的标准检测,这个药也于2016年在美国重新上市了。在这里,我们得感谢中国的吴一龙医生对于中国的肺癌靶向研究做出的突出贡献。&/p&
&br&&p&然而易瑞沙只是个例,其他大多数外国退市而只在中国上市的药物,临床疗效也许都值得商榷。我们今天就来罗列几个,像马来酸桂哌齐特这样近期媒体有报道过的就不说了,还有一些容易伤害到民族感情的药物,我们今天也暂时不提,就说几个临床上用的比较多的药物吧。&/p&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2a1b21cb8_b.jpg& data-rawwidth=&1362& data-rawheight=&5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2a1b21cb8_r.jpg&&&/figure&&br&&br&&p&&b&安乃近&/b&&/p&
&p&&b&常用科室:儿科&/b&&/p&
&p&&b&慎用原因:副作用多,已被多国淘汰。&/b&&/p&
&p&安乃近,解热镇痛药,临床实际使用多以解热为主。安乃近是1911年由德国人合成,中国最早是1952年由上海五洲制药厂生产,后在中国广泛使用,估计很多人小时候都用过这个药。&/p&
&p&安乃近的退热效果非常快,然而它的不良反应也很多,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在血液方面,可能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并且起病迅速,严重者会有生命危险。由于安乃近的副作用较强,1977年,美国正式禁用了安乃近,之后日本、澳大利亚等三十多个国家也淘汰了安乃近。&/p&
&p&而在中国,根据药监局官网查询的结果,目前仍然有1310种安乃近的片剂或注射剂正在销售【1】,在许多基层医院,安乃近的需求量仍然很大,甚至在某些管理松散的药店,患者不用医生的处方就能拿到这个药。尤其在很多小诊所,遇到普通感冒出现发热症状的孩子,医生常常会开出抗生素+抗病毒+安乃近这样非常不合理的治疗方案。&/p&
&br&&br&&p&&b&日达仙&/b&&/p&
&p&&b&常用科室:肿瘤科&/b&&/p&
&p&&b&慎用原因:无显著证据表明日达仙可以降低肿瘤死亡率或进展率。&/b&&/p&
&p&日达仙,由美国赛生药业生产的一种胸腺肽注射剂,主要用于增强免疫力,在中国批准的适应症是慢性肝炎。而作为一种免疫调节的药物,在中国,根据不完全统计,可能有一半的癌症患者处于“增强免疫力”的目的都是使用过日达仙,&/p&
&p&目前日达仙在美国获得的是孤儿药认证(orphan drug status),在美国的使用量很小。孤儿药指的是治疗罕见病的药物,根据美国的定义,罕见病是指美国患病人数低于20万的病。然而,日达仙作为一种美国研发的药品,它在中国的销售额却占到了全球总额的96%(2010财年数据)【2】,也就是说几乎所有日达仙都卖到了中国。而这种在中国广泛使用的药物,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它可以帮助到癌症患者。2010年,欧洲的一项循证医学研究【3】表明,通过对26项临床试验、涉及超过2700名患者的综合分析后发现,目前既没有证据证明胸腺肽可以降低肿瘤死亡或者进展的概率,也没有证据证明它能提高了抗肿瘤治疗反应率。&/p&
&p&这也就是说,胸腺肽对于肿瘤患者的帮助可能非常有限,而胸腺肽的副作用几年前就引起了国家药监局的关注。根据国家药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通报【4】,从2003年到日,胸腺肽注射剂造成了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459例,其中严重病例1326例,占到了24.29%。&/p&
&br&&p&&b&奥拉西坦&/b&&/p&
&p&&b&常用科室:神经内科&/b&&/p&
&p&&b&慎用原因:在美国未通过II期临床试验,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使用西坦类药物。&/b&&/p&
&p&奥拉西坦,用于脑损伤及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记忆与智能障碍等症的治疗,目前主要用于AD患者的治疗。奥拉西坦是史克公司(就是葛兰素史克的前身)于1987年研发出来的药物,中国的天津药物研究院于1995年仿制成功,目前在中国共有5种奥拉西坦注射液和2种奥拉西坦胶囊在售。&/p&
&p&奥拉西坦虽然是国外研发出来的药物,但是在美国、日本和欧盟都没有批准上市。在1995年,奥拉西坦由于没有通过II期临床试验,因此未被FDA批准上市。2010年欧洲神经病学会联盟发布的AD治疗指南【5】也指出,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使用西坦类药物预防或治疗AD。&/p&
&p&然而,奥拉西坦却是中国AD治疗领域的明星药物,在中国的年销售额超过了50亿人民币。在奥拉西坦热销的背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药物带来的经济利益,这几年先后有众多神经内科医生因奥拉西坦的回扣问题获刑。根据相关媒体报道【6】和法院判决,奥拉西坦的回扣高达20%。高昂的回扣,促进了某些医务人员大量开具这种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效果的药物。&/p&
&p&另外,说到修复神经的药物,就顺便提一下另外一个药——鼠神经生长因子,这个药基本也只在中国上市,五年内销售额从3亿人民币迅速攀升至25亿人民币。然而鼠神经生长因子也没有在美国获批,在中国也只批准于治疗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或视神经损伤。鼠神经生长因子在临床上常常见用于脑外伤等,但在中国的脑外伤治疗指南【7】里面已经明确指出这种应用缺乏证据,还有也常用于儿童发育迟缓——纵然这个药的说明书里自己都说得很清楚了:目前尚没有儿童应用本品的资料。&/p&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824bfad4e1df1613ff1e_b.jpg& data-rawwidth=&1364& data-rawheight=&5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c824bfad4e1df1613ff1e_r.jpg&&&/figure&&br&&p&&b&病毒唑&/b&&/p&
&p&&b&常用科室:多科室&/b&&/p&
&p&&b&慎用原因:致畸性、致癌性以及临床应用中发现的溶血性贫血等副作用。孕妇、孕妇配偶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儿童严格慎用。&/b&&/p&
&p&病毒唑,药物名利巴韦林,是一种合成核苷类药物,主要用于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的专利于1994年到期,现在中国约有利巴韦林注射液、含片及滴眼液四百多种。在许多基层医院,医生常常给患有普通感冒或手足口病的孩子开具利巴韦林。&/p&
&p&在FDA妊娠药物分级中,药物被分为ABDCX一共五级,利巴韦林被分为最高级的X级 ,X级表明该药物对胎儿明确有害,对孕妇无益,因此禁用于妊娠或可能怀孕的患者,甚至包括孕妇的配偶都不能使用利巴韦林【8】。一旦使用过利巴韦林,需要避孕至少6个月,因为这个药在体内滞留的时间非常长。在美国,利巴韦林没有注射剂,胶囊被批准使用于丙型肝炎及流行性出血热,但不能使用于婴幼儿,而针对于婴幼儿的只有雾化剂一种,用于住院婴幼儿因呼吸道合胞病毒所致的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实际上,由于效果不确切及副作用问题,目前美国儿童医院也很少使用)。在欧盟,利巴韦林也仅有片剂一种,被批准于使用于丙型肝炎。&/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fdc9422eae95daba42e4aaa139f6e119_b.jpg& data-rawwidth=&1478& data-rawheight=&4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7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fdc9422eae95daba42e4aaa139f6e119_r.jpg&&&/figure&&p&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利巴韦林可以有效治疗普通感冒和手足口病。虽然普通感冒是由于病毒引起的,但是目前已经有足够证据显示,在感冒期间使用抗病毒药物,既不能缩短病程,也不能消除症状。而是使用利巴韦林,还可能引起致癌或者溶血性贫血等副作用。然而,不仅很多中国患者不了解这个药,还有很多基层医院、甚至三甲医院的医生都会给禁忌人群开具利巴韦林。&/p&
&br&&br&&br&&p&&b&DC-CIK&/b&&/p&
&p&&b&常用科室:肿瘤科&/b&&/p&
&p&&b&慎用原因:相关临床试验几乎全部失败。&/b&&/p&
&p&DC-CIK不是一种药物,而是一种生物细胞治疗技术。简单地说,首先将患者本人的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提取出来,在体外将肿瘤抗原诱导成熟,然后回输到患者体内,DC-CIK细胞在体内识别和杀死癌细胞。从原理上说,DC-CIK治疗具有广谱的抗癌作用,可以适用于很多癌症。&/p&
&p&然而,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还是存在巨大鸿沟的。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DC-CIK技术,但是相关的临床试验基本全部失败,没有坚实的证据表明DC-CIK可以有效对抗肿瘤。而在临床研究网站【9】上查询,却发现目前几乎所有的DC-CIK清一色来自中国。&/p&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6fc9556efc56e83a1375_b.jpg& data-rawwidth=&1884& data-rawheight=&14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8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6fc9556efc56e83a1375_r.jpg&&&/figure&&br&&p&说到DC-CIK,顺便提一下这两年非常火热的另外一种免疫疗法——CAR-T。CAR-T是一种新的免疫治疗技术,2012年才问世,这几年的临床试验给出了许多振奋人心的结果,对于某些类型的白血病患者,有效率甚至超过90%【10】。&/p&
&p&CAR-T的临床试验在许多国家都有开展,包括中国,而中国的CAR-T临床试验适应症范围是所有国家中最大的。2015年,CAR-T在日本的临床试验范围限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美国的临床试验范围大一些,包括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而中国的多家医院也在进行CAR-T临床试验,但是适应证范围最大,除了血液肿瘤之外,同时面向肺癌、肠癌、卵巢癌、肝癌等HER1阳性表达的实体瘤。&/p&
&p&扯远了,说回DC-CIK。DC-CIK治疗自从去年魏则西事件之后广为人知,我记得那个时候,中国各路媒体、医学专家们开始对这些不靠谱的治疗口诛笔伐,所有开展相关治疗的医院也在事件后关停了DC-CIK治疗。而在国家层面,卫计委向公众明确回复【11】说,从未批准开展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医疗机构,也未组织开展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相关的临床试验。&/p&
&p&然而,在魏则西去世一年之后,在那些口诛笔伐逐渐消退之后,DC-CIK治疗又在一些医院死灰复燃了。&br&&/p&
&br&&br&&br&&p&上面说了那么多,从儿科到肿瘤科,从老药到临床试验,不单单是提醒患者注意药物的副作用,更重要的是提醒各位医生,临床治疗须牢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八个字,及时更新自己的临床知识,严格按照诊治指南去处置病情。药和毒只有剂量的差别,患者并没有专业能力去判断某种药是好是坏,用还是不用,全凭医生的一句话。&/p&
&br&&p&&b&而这一句话,考验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医生的良知。&/b&&/p&
&br&&br&&br&&p&参考资料&/p&
&p&【1】&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app2.sfda.gov.cn/datasearchp/gzcxSearch.do%3Fsearchcx%3D%5AE%5E4%583%5BF%optionType%3DV1%26formRender%3Dc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ttp://app2.sfda.gov.cn/datasearchp/gzcxSearch.do?searchcx=安乃近&optionType=V1&formRender=cx&/a&&/p&
&p&【2】&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133/d10k.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orm 10-K&/a&&/p&
&p&【3】Wolf, Milazzo, E., Boehm, S., Zwahlen, K., Horneber, M., & Markus. (2011). Thymic peptides for treatment of cancer patient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66(2), 1-1.&/p&
&p&【4】&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sda.gov.cn/WS01/CL.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41期) 关注胸腺肽注射剂的严重过敏反应&/a&&/p&
&p&【5】Hort, J., Brien, J. T., Gainotti, G., Pirttila, T., Popescu, B. O., Rektorova, I., ... & Scheltens, P. (2010). EFNS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17(10), .&/p&
&p&【6】&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yigoonet.com/article/.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神药”奥拉西坦或遭重创_医药_资讯频道_医谷&/a&&/p&
&p&【7】王忠诚, 只达石, 张玉琪, & 江基尧. (2009). 中国颅脑损伤病人脑保护药物治疗指南.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全国代表大会.&/p&
&p&Fukuoka, M., Wu, Y. L., Thongprasert, S., Sunpaweravong, P., Leong, S. S., & Sriuranpong, V., et al. (2011). Biomarker analyses and final overall survival results from a phase iii, randomized, open-label, first-line study of gefitinib versus carboplatin/paclitaxel in clinically selected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in asia (ipass).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29(21), 2866.&/p&
&p&【8】&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drugs.com/pro/ribavirin.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ibavirin - FDA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side effects and uses&/a&&/p&
&p&【9】&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clinicaltrials.gov/ct2/results/map%3Fterm%3DDC-CI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C-CIK - Results on Map - ClinicalTrials.gov&/a&&/p&
&p&【10】Maude, S. L., Teachey, D. T., Porter, D. L., & Grupp, S. A. (2015). CD19-targete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 f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lood, 125(26), .&/p&
&p&【11】&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news.ycwb.com//content_.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粤多家医院叫停细胞免疫疗法 临床应用从未获国家批准&/a&&/p&
&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Metamizol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etamizole - Wikipedia&/a&&br&&p&&b&【文章首发于丁香园,有删减。】&/b&&/p&
【本文不作为用药依据,药品使用请咨询主治医生或药剂师意见。笔者与本文提到的所有药品制造商或其竞争对手无利益关系。】
如果一个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都没有上市,或者在这些地区早已被淘汰而却在中国畅销,那你还会去使用吗?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更新:&br&我鼻炎又犯了,空气中太多东西,大家不要迷信这个药方啊!&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我被过敏性鼻炎折腾了好几年,每当空气有点凉的时候就开始频繁的打喷嚏、流鼻涕,特别特别痛苦,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期间吃了多种药,有的压根没效果,有的很有效,但是也不能长久,直到我遇到了它(以下是药方):&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11d1ad53bb76a5ada6bb_b.jpg& data-rawheight=&4122& data-rawwidth=&28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89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11d1ad53bb76a5ada6bb_r.jpg&&&/figure&&br&看病的时候是一个很年轻的女医生,流程也比较简单,就是拿灯照了下鼻子,说我里面都肿了,然后就开了这些药,让我自己从网上买个洗鼻器,平时多洗洗。临走时我问医生鼻炎能不能根治,医生笑笑说,鼻炎就像感冒,无法根治。&br&从网上买了个电动洗鼻器,送了三十包盐,但这貌似不是重点,因为我没用过几次。为啥呢?因为之后鼻炎几乎没有再犯。&br&药方里面,最后的那个药“氯雷他定片”,我连包装都没有打开,就不提它了。&br&第一个药是喷剂,网上应该能很方便买到,第二个药是医院自制的。我的使用流程是:先用洗鼻器洗下鼻子,然后喷下喷剂,然后再抹上那个软膏。应该是用了两三次后,症状就基本消失了。我这人有个毛病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也就没再用药。&br&之后鼻炎几乎没再犯过,不知道会不会痊愈了呢?&br&大概一个月后,我爸来了,他一直也有鼻炎,断断续续的很是折磨,我让他试试我的药,貌似当天就有比较明显的效果。我让他把药拿走了,不过他后来跟我说因为很忙,一直想不起来用药,但是鼻炎好像没再犯。&br&所以,这个应该是很有效果的吧,不知道适不适合你呢?
更新: 我鼻炎又犯了,空气中太多东西,大家不要迷信这个药方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被过敏性鼻炎折腾了好几年,每当空气有点凉的时候就开始频繁的打喷嚏、流鼻涕,特别特别痛苦,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从医生角度,谈点正经的吧。&br&&br&先说结论。&br&1.元气这种说法,个人觉得也不像严谨的中医术语,普通人印象里大约等同于精力、功能状态、生活质量之类的统称。短期内,手术就像一场创伤,多少会有影响,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完全康复到手术前。&br&&br&2.讨论一个手术对于人的影响,至少得有&b&手术、麻醉、病人本身三种因素。脱离病人背景孤立地谈手术是否伤“元气”那是耍流氓。&/b&短期内,病人本身的功能储备、合并疾病对围手术期的生死更有决定意义。长久看,疾病本身的性质决定了长期生存。所以不管短期长期,&b&病人本身的条件其实影响更大。&/b&从这个角度来讲,真的是生死有命。&br&&br&3. 是否要手术,都是医生根据病人病情,权衡利弊之后的决定(on a case by case basis),并没有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基于利弊的临床决策,医生和病人、家属自然会有充分的共通。&br&&br&4. 因此根据第三条,我觉得题主没必要揣测别人的经历。每个病人手术后发生了什么样的结局,在没有充分了解背景的情况下,医生同行之间都很少直接评价,更何况道听途说的普通人,最终都是以讹传讹,得出各种以偏概全的总结(要么谈手术色变,要么埋怨医生为何不肯给予手术机会)&br&&br&愿意花时间看解释的,可以继续往下看&br&&br&其实随着对老年医学的认识加深,临床上80甚至90高龄顺利完成手术完成康复已经很平常了。医生早已经不再简单的按实际年龄来决定是否手术,更多的是依据所谓生理年龄。正值壮年而英年早逝,耄耋老人却精神矍铄的例子想必大家生活中也见得多了,所以我们往往更注重一个人的实际功能储备以及内科合并疾病。所谓功能储备,可以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状况得出,如果一个老人登高三楼、平地步行200米以上毫无困难,那他完全具备应对手术的心肺功能,反之则具有高的围术期风险。内科疾病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无疑会增加手术风险,这是普通人也能明白的道理。&br&&br&就短期的手术来看,人们很早就发现,年纪越大,原本内科疾病越复杂(以ASA1-5分级,数字越大病情越重),病人的围手术期死亡率越高。但是可以看出,比起年龄,其实更重要的是患者的疾病程度。以结直肠癌手术的一项调查为例。&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8a90ade7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8a90ade7_r.jpg&&&/figure&&blockquote&Variation of 30 day operative mortality with age across the strata of ASA grade. Individual prediction lines are provided for individual hospitals parallel to each other but with different intercepts on the vertical axis. The variability in the intercept represents the “hospital effect,” which is an indirect proxy of the structure and process of care in each hospital&/blockquote&&br&而长期来看,病人的手术目的,是为了最终的远期生存,而这更多的是和手术需要解决的病痛相关的。&br&比如肿瘤治疗,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肿瘤分良性恶性、早期晚期。而是否能长期生存,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即是肿瘤本身的分期和恶性程度&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bdeb770a90b_b.jpg& data-rawwidth=&564& data-rawheight=&2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bdeb770a90b_r.jpg&&&/figure&&br&其他病种的情况又更复杂一些,比如题主举的下肢骨折,老年人非常容易摔伤,因此诸如股骨颈、转子间骨折等及其常见,人们以往存在一个观念,年纪大了,尽量不动手术,保守治疗吧。这种观念已经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了。保守治疗往往导致病人长期卧床,不仅毫无生活质量可言,最终死于卧床并发症:肺炎、褥疮、泌尿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因此现在的观念是只要病人能够耐受手术,哪怕患者高龄,早期手术治疗,争取病人尽快恢复活动能力,就能得到良好的生活质量,更有利于病人长久的生存。&br&&br&既然手术治疗多数是非常确切的治疗,为什么有时候患者术后很快就死了呢,又或者医生为什么有时不建议手术呢?&br&&br&短期内的风险自不必说。心脏、肺、肾、脑血管……你能想到的每一个器官,都有可能在手术后发生功能障碍。或者因为疾病本身,或者由手术、麻醉带来影响。时而轻微,时而瞬时致命。&br&&br&长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手术不论大小,毕竟切除了人体一部分组织。切掉一大片肺叶,肺功能自然不如术前;胃肠切除一段,虽然大多可以代偿,消化吸收功能难免是不如术前的。笼统的看,说手术伤元气固然不精确,但是手术终究是一种有创的医疗行为。最终是否能恢复功能,还是取决于手术范围。&br&&br&其实有过和医生进行手术谈话签字经历的人应该明白,医生对于手术的获益和弊端是非常坦诚也愿意积极沟通的,如今的医疗模式,讲究&b&知情同意,是在患者充分理解手术利弊的条件下患者允许,医生才能进行手术治疗。&/b&简单的说,临床决策无非是回答如下几个问题:&br&&br&是否合适手术(手术适应症)&br&是否有明显不该手术的情况存在(禁忌症)&br&手术的风险是什么(短期、长期)&br&如果不手术,结局会怎样&br&是否有替代选择(比如肿瘤的化疗、放疗)&br&&br&诚然现实中由于病人欠缺医学知识,往往无法和医生平等有效的沟通,不少病人选择“相信医生,我听你的”(当然也有怎么也不相信医生,宁愿相信百度谷歌的)。&br&&br&其实有时连医生都难以做出一个决定。临床上大多数疾病并无一个完美的治疗,真正简单直白的决定其实是极少数,无数灰色地带,需要基于病情权衡、选择。就手术而言,至少分&b&择期vs急诊,姑息vs根治。&/b&&br&&br&比如家中有了肿瘤的病人,是否要做手术?假使手术不能完全切除,则手术无意义;如果追求整块完全切除,有时却手术风险高。究竟该不该手术呢?其实这没有标准答案的。&br&比如肿瘤虽大,但是可以通过化疗、放疗缩小肿瘤的,可以创造手术条件,获得根治性切除;又或者有些肿瘤虽会复发,但是可以通过反复手术获取长期生存,则当然要获得手术。有些病人相对年轻、基础状况又好,可以尝试高风险的根治手段;又或者虽然是晚期肿瘤,预期寿命只有几个月,但是一旦引起急症比如肠梗阻、穿孔等,则至少应给予急诊、范围有限的手术,不然患者可能短期内急死,而且死的极为痛苦。&br&反过来,如果手术的风险远远高于获益,已经高龄预期寿命有限、基础状况不好的、或者肿瘤性质决定了手术意义不大的,则应选择替代治疗或仅考虑姑息性手术解决症状。&br&&br&以上仅仅讨论的是理想中医疗,更别提中国的现实中,病人的经济状况、家庭关系、心理社会因素,这些甚至比疾病本身更重要 &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患者术前遗书折射出哪些社会问题? - 人文&/a&
、 &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abcbbccbc/& class=&internal&&病人死了,主管医生就被打入大牢 - 瞎吐槽-来,干了这桶负能量 - 知乎专栏&/a&&br&&br&所以老年人要不要手术,岂止是一个是否伤元气这么简单呢。
从医生角度,谈点正经的吧。 先说结论。 1.元气这种说法,个人觉得也不像严谨的中医术语,普通人印象里大约等同于精力、功能状态、生活质量之类的统称。短期内,手术就像一场创伤,多少会有影响,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完全康复到手术前。 2.讨论一个手术对…
比正常人多长了一叶肺……六叶肺的天使……&br&&br&这病叫肺隔离症,算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平常没啥事也看不出来,有的人不发病可以一辈子都没发现有这个问题。只是因为发育不全又没有太多呼吸机能所以很容易感染,像阑尾一样。&br&&br&所以某年美东大雪,我直接给冻病了,连续一个月咳嗽不停以为是感冒自己吃了点药也没在意。结果在纽约前一晚还去circle蹦跶呢,第二天醒了就肋部剧痛,忍受不了的痛,室友赶紧把我送了哥大旁边医院的急诊,做了一上午检查X光CT,到下午告诉我这是肺隔离症,你比别人多长了一叶肺,然后感染了,很严重。&br&&br&我:???&br&&br&长这么大还没想到自己这么天赋异禀……&br&&br&我说感染了那给我打吊瓶呗,被拒绝,说他们是急诊不能开抗生素,我说那怎么办,医生建议我尽快找肺部主治医生治疗,然后给我三片强力止痛药就让我走了……&br&&br&回到费城非常紧张的赶紧让学校校医帮我预约医生,约到了城郊富人区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的专家,全美top100的肺部外科医生,面谈后做了胸腔镜CT等等检查,有个年纪不大的住院医一直负责我,我问他我这病能治么……答,他从业五年一例都没见过。&br&&br&吓尿了。&br&&br&检查完回去一周等结果,然后又约到主治医生,一头灰发的帅大爷,一看就很专业的样子,大爷非常严肃的告诉我,你的情况非常危险,这感染化脓后的黏液已经充满了肺泡,如果不尽快手术切除让肺泡破裂感染了整个胸腔,基本就可以挂掉了,不挂掉也是持续二十年三十年的慢性感染,治不好的。我说没问题,谢谢医生,我做手术,只是好治吗?医生说,不确定,他从业二十年,只见过三例。&br&&br&吓尿了*2&br&&br&出去护士给我报了价,因为我的学生保险不cover这种罕见疾病,做手术下来大概要十二万美金。&br&&br&不止吓尿了还心疼钱。&br&&br&这时候不得不跟爸妈汇报了,把检查结果发给301的胸外医生咨询以后,爸妈果断拍板让我请假回国做手术。&br&&br&我不想休学,临毕业也没几门课了,于是联系学校把课程改成online,然后匆匆打包回家。&br&&br&回到北京,见到301胸外主任初主任,我特别忐忑的问,我美国的医生说这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咱这有的治吗?&br&&br&人初大夫特别不屑的说,没事,我们这见的多了。&br&&br&我回头看了看门外乌泱乌泱的病人们,默默想,妥了。&br&&br&&br&&br&&br&&br&&br&&br&&br&&br&&br&后续当然是好了呀,一共花了不到十万人民币,保险还报了大大部分。&br&&br&其实本身是挺危险的,初主任给我做手术以前也很紧张,手术风险很高,过程中一旦把脓包戳破了我就完了,搁在爱医闹的家属那可以把医院闹的鸡犬不宁。但是因为没有别的治疗方法,我和父母又坚定的表达了手术意愿,最终还是给我做了手术,结果非常成功,恢复的也很好,初主任简直是我的救命恩人,叩谢。&br&&br&经此一役很感谢国内的医疗服务,国内医生毕竟经过大量病例的训练,而且同样是这个国家的顶尖医生来做手术,和美国比中国公立医院收费简直太良心了。
比正常人多长了一叶肺……六叶肺的天使…… 这病叫肺隔离症,算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平常没啥事也看不出来,有的人不发病可以一辈子都没发现有这个问题。只是因为发育不全又没有太多呼吸机能所以很容易感染,像阑尾一样。 所以某年美东大雪,我直接给冻…
&b&(本文谢绝任何媒体转载)&/b&&br&&br&谢谢 &a data-hash=&74174bd5acdb2a249bc4f1f95e9e063e& href=&//www.zhihu.com/people/74174bd5acdb2a249bc4f1f95e9e063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袁霖& data-tip=&p$t$74174bd5acdb2a249bc4f1f95e9e063e& data-hovercard=&p$b$74174bd5acdb2a249bc4f1f95e9e063e&&@袁霖&/a&同学的邀请。作为一名见证过几百个生命最后时刻的ICU医生,我大概是知乎上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之一了。&br&&br&先说&u&我个人的看法&/u&:“&b&回光返照”只是一种民间流传的说法,现代医学对此没有确切的定义和解释(感谢 &a data-hash=&4b3f6b3b088c0f651a7e9874801fac2a& href=&//www.zhihu.com/people/4b3f6b3b088c0f651a7e9874801fac2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何以缎音& data-tip=&p$b$4b3f6b3b088c0f651a7e9874801fac2a& data-hovercard=&p$b$4b3f6b3b088c0f651a7e9874801fac2a&&@何以缎音&/a& 知友指出在中医理论中称之为“假神”),即使存在该现象,也是极为罕见的,其原因只能猜测为神经、激素、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综合作用。 &/b&&br&&br&从临床经验上来说:用激素等来解释这个现象感觉片面且有点纸上谈兵的意思了,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激素在临床上有长期的应用历史,持续大剂量泵入以维持循环衰竭患者心率、血压的用法也很常见,然而在我工作以来接触的数百例大剂量输注此类药物患者中(包括临终前抢救性使用和心脏术后短时过渡性使用),从来没有出现“突然清醒”、“食欲好转”这样戏剧性的情况,也没有听哪位同行提到过有类似见闻。至于“ATP迅速转化”之类的解释就更不靠谱了,细胞摄取利用能量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远不是向要熄的炉子里添两根柴就能把火催起来那样简单,含有ATP的各种辅助用药早已大行其道,也从未听闻有此奇效。此外,被各种文学和影视作品吹得神乎其神的参汤,也曾应家属要求使用过,据说还是高价求购来的老山参,也并未出现奇迹。&br&&br&从社会生活角度:&b&极少数&/b&没有急性严重疾病、&b&寿终正寝&/b&的老年人,在临终前确实会有一段比较清醒的时期,我认为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器官衰竭过程较为缓和,对自己身体的状态有比较清醒的了解,所以在临终前会“积攒”精力,用于交代比较重要的后事或与重视的家庭成员进行交流;另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成员会下意识地记住老人临终前状态比较好的片断,而忽略掉那些不是那么好的时段,在葬礼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家人亲友之间的交谈又会强化和放大这种记忆。此外,在现代化大型医院出现之前的近代,多数人的最后时光是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的,我相信那时候人们关于自家老人“回光返照”的记忆一定比现在多得多。标准化的抢救流程逐渐取代了亲人的送别,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好事。&br&&br&最后从科研角度来说:我专门去中文和英文的论文数据库搜索了一下,没有相关的中文文献,英文文献倒是有几篇,但是都是随笔、漫谈性质的,似乎没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严谨的研究方向,比较严肃的论文大概就是这篇病例报告了:《Lightening up before death》.&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ncbi.nlm.nih.gov/pubmed/&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ncbi.nlm.nih.gov/pubmed&/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但是也仅仅只有6例而已,作者对此现象的解释是临终前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抑制作用下降所致,但是也只是一种猜测。相关研究的缺乏,也从侧面说明“回光返照”现象不但少见,也缺乏公认的标准。&br&&br&归根到底,“回光返照”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一种美好心愿,与其指望老人家临终前能突然清醒地交代后事,还不如平时多陪陪他们,听听他们的心愿和想法。&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1de02f831a3ac222e49dd2e18b6d2592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b145ef576bb5bcda91a25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岁渐长,看到这句话总是感触良多。&br&(图片来自&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4NzE5ODIxOQ%3D%3D%26mid%3Didx%3D1%26sn%3Dad71bd8ac034cb5049bc1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菲儿&/a&)
(本文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谢谢 同学的邀请。作为一名见证过几百个生命最后时刻的ICU医生,我大概是知乎上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之一了。 先说我个人的看法:“回光返照”只是一种民间流传的说法,现代医学对此没有确切的定义和解释(感谢 …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4155 人关注
260 条内容
1978 人关注
146 条内容
113 人关注
291 条内容
579 人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矫正小腿肌肉外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