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要问题:太极拳内功修炼法,太极内功,到底是不是气功

(编者按:中国太极拳已影响了世界,练习者愈来愈多。如果欲知修炼太极拳有何秘法诀窍,诸君不妨一读此文。浦汉健先生是徽皖的太极大家,深谙此道,他的文章在读者中颇有影响。)
人体到底有没有“内气”存在呢?如果有,该怎样练呢?这是许多初习内家拳或初涉武门者所关心的。本文拟从练太极拳的角度探讨内气及其修炼问题。
习太极拳者无数,而真能达到较高境界者却寥若晨星。因此,有人怀疑内气的存在,以为子虚乌有,甚至认为武禹襄、杨橙甫说有“气”是由于缺乏现代科学知识。其实,修炼太极拳就在于得内气,有了内气才谈得上有功力。拳家门所谓“内练一口气”就是指内气。太极拳的本质是技击的。同时也有健身作用。而内气恰恰是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重要因素。太极拳技击不单靠技法,而是强调技法与内功的紧密结合,所以,我们通常称其为内功拳或功技拳。太极拳的内功是什么呢?这就是以其练功方法修炼成的一种可以祛病延年、强身健体的内在功力。而其表现形式则是内气鼓荡,浑身气血畅通、阴阳平衡。所以太极拳的内功是靠内气来体现的。可以说,体内无运行的内气,即使拳架再工整,也不是真正的太极拳。因为太极拳实际上是一种气功中的动功,是把气功运用到技法中去的气功。虽然从作用上讲太极拳高于单纯的气功,但运气的角度讲也同一般气功一样,其内气的产生要靠意念导引。太极拳前辈说,太极拳练的是心意功夫,就是指用意念行气。那么,光用意念是否就能产生内气呢?不是的。这就象练字,若无人指点,再认真练也往往事倍功半或劳而无功。所以拳谱上说,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内气是怎样产生的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内气。内气的气,又称真气,或元气。它的产生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先天之精气,即父母赋予之气,它依赖于“肾藏精”的生理功能,然后才能发挥它的生理效应。二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此为后天之气。后天之精气依赖于脾胃之运化,以利摄生。三是大自然中的清气(或说以氧气为主的空气)。自然之气依靠肺的呼吸,来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等废气,以利于血液循环。以上三者是人体赖以维持生命运动的物质。当这些“物质”运化到人体内脏组织后,使人体脏腑组织产生功能活动之气,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前三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三者的功能表现。两方面相依相存,不能截然分开。所谓“气血畅通”之“气”,指的就是内气。也就是说,内气本来就是人人都有的,它并不是练内功打太极拳者的专利。
这么说,难免会有人产生疑问:既然内气是人人都有的,干嘛还要去练呢?这就象走路谁都会走,干嘛要搞“竞走”运动;唱歌谁唱不一样,干嘛非听歌唱家的......这些问题想通了,您就理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追求“内气”“内功”了。打拳、练功是为了强化内气、改造内气,达到健身的目的。
内气虽然人皆有之,但每个人的表现并不一致。应该承认世间确有不打拳不练功也健康长寿的人。但那是先天因素(遗传)和后天条件(精神气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等)使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往往不全具备这些条件和因素。因此,锻炼身体还是必要的,尤其是对有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锻炼身体有助于气血运行,只要锻炼得法可以强化气血运行的功能。打太极拳可以健身,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有的人或许经络穴位的敏感性弱一些,但只要修炼得法,同样能得气。
太极拳打得好,气感明显而强烈,最终形成一股运行“暖流”或“电流”,这是内气的最高表现形式。(作者按:原文此处举了“性高潮”为例,发表时被删除。此次重发此文特提示供读者参考)。只有当你有了这股运行的暖流——表现功力高潮的的内气,才算达到太极拳修炼的较高境界,才能理解太极拳谱上说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就是指这种情景。
当您了解了内气的含义、作用、,再谈如何修炼就容易理解了。
前面我们说过,呼吸之气是内气的物质基础之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内气的形成是一句空话。因此,在说以心行气时光有意念活动是无米之炊,是不会产生内气的,必须紧密配合呼吸。离开呼吸的配合就谈不上内家拳。太极拳的功架、意念、呼吸、速度相当重要。离开这四者的同步训练是不可能练出太极内功的,太极拳中所有动作的开合、虚实、刚柔、快慢、曲伸、化打、粘走等都必须与呼吸紧密配合。太极拳的呼吸与气功的呼吸一样,由于与动作相配合,对人体植物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细长慢匀的呼气适当延长能促进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相对下降,而细长慢匀的吸气又相反。这种较长时间有意识呼吸可以引起心血管反射作用,因为促进了中枢内阿片肽的释放,能抑制防御警觉反应与化学感受性反射,能减少交感冲动,所以,对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等有抑制作用。这就是太极拳问什么能治好高血压的原因。
练拳时气喘心急或憋气就练不出内气。不光太极拳如此,其它内家拳也是如此。特别是发内劲的时候,不能屏住呼吸,但可以发声,发声是助内劲的。有些太极拳师认为只要呼吸自然就行。对此我不敢苟同。可能因各家练法不同吧。以我个人的教学体会,一般20来天能打下肾中结石,使高血压病人恢复到正常,甚至使一位患肾衰竭快“不行了”的七旬老妪恢复正常,多活了十几年。内气的产生时间因人而异。有的几个月才出现,有的只须几天。我在一篇日记中有如下一段记载:“晚上谭全武讲他在做搂膝拗步时有一股气,象电流一样,顺手而出。可嘉可贺。”
要练出太极拳内气是人人都可能的。关键是严格按照老师讲的要领去做,去找真正的明师。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当你达到一定水平后,自然会说武禹襄、杨澄甫说可以练出气是对的。
相关新闻 & & &
& (02/04/:17)
& (01/29/:03)
& (04/24/:09)
& (02/04/:45)
& (09/03/:44)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拒绝访问 | www.cnkungfu.org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cnkungfu.org)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f6e8c5f14403abe-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太极内功练气应注意的三个问题——庄锡成 ——中国武术在线 武艺交流
太极内功练气应注意的三个问题——庄锡成
太极拳属内家拳、内家功,通俗点说也是一种气功,是气功中的行功,所不同的是太极拳的气功与通常所说的气功有所区别。通常意义上的气功是静气功,外家拳练的硬气功是&气&的集中,而太极拳所练的气功是&气&的化合。一聚一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太极内功的练习方式方法也与外家拳和静气功有着本质的区别。
太极内功完全是由&内气&作后援。没有&内气&的太极拳,那就是太极操了。
我练习李和生大师所传杨式内功太极拳的体会颇深。体会到练气应着重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是认识&内气&。&内气&是人体自身存在的生命源动力,没有&内气&就意味着死亡。人之将尽,也就是吐尽最后一口&内气&之时。&内气&有先天和后天之说。据相关史料称,先天&内气&俗称元气,是从母体中带来的,这种元气伴随你成长,至男16女14岁时几乎耗尽先天&内气&。后天的成长,就是靠自身吸收各种营养成分和锻炼形成后天元气。后天元气维持生命的延续。后天元气因人而异,基本上从青年到中年即40岁间,后天元气培养较为充足,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耗后天元气,直至气尽身亡。但后天元气是可培养的,可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增强元气,即固本培元之说。可见&内气&对生命和养生的重要性。
二是培养&内气&。我认为,&内气&与日常消耗品一样,如汽车、家电等,虽有使用寿命,但与保养有着直接关系。人也是一部机器,工作生活就是使用机器,休息养生就是保养机器。如何休息养生,直接关系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寿命。&内气&充盈,疾病消除,身体康健。&内气&匮乏,疾病人侵,身体欠佳。影响&内气&培养的因素较多,有环境因素、身体因素、营养因素等。练习内功太极拳就是身体因素之锻炼,即培养&内气&。练气是在松腰的基础上进行的,腰不松,气不通且难盈。练习内功太极拳老六路是练气的最好方法之一。练习过程中,把腰忘掉,身体就像一个大圆筒子,筒子里空空荡荡,什么感觉都要没有,感觉越空,表示腰越松。只有把身体内部都&腾空&了,气才能装的进、装的多,好比把身躯当作粮仓,&内气&就是粮食了,仓中有粮心不慌呀,这是我练气最初、最真切的体会。同时,练气还要结合松静桩或无极桩的训练,这样练气更快些、更纯足些。如此老老实实的坚持练习一年以上,你就会有新的收获、新的感觉,什么收获什么感觉,我在其它文章已有记叙不再重述。
三是巩固&内气&。&内气&无止境的。不是练成后就大功告成。&内气&是用来养身体的,若不继续培养巩固,也是会消耗殆尽的。因此,内功太极拳的练习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保持每天都要练上一遍以上,且练习的速度不宜过快,一趟拳最少也要练半小时以上。作为初练者,练拳速度过快,难以将腰放松,不宜体会到&内气&的流畅与涌动,如此久而久之,&内气&将不断充盈和纯足,内功也将随之产生和增强。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太极拳理论】太极拳的“练气”和“气功”
查看: 5315|
评论: 0|原作者: 蒋家俊
摘要: 练气是太极拳传统练法之一。由于绝大多数人对于这个“气”的认识不够,或敬而远之,或歪曲附会,使得这“练气”之法显得神秘而无从下手。
首先,我们来分析这“气”。“气”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为人体呼吸意义上的 ...
& & 练气是太极拳传统练法之一。由于绝大多数人对于这个“气”的认识不够,或敬而远之,或歪曲附会,使得这“练气”之法显得神秘而无从下手。& & 首先,我们来分析这“气”。“气”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为人体呼吸意义上的气,如拳中的气沉丹田的气等,其二为精神观念上的气,如中国哲学,美学中的气韵,个人的气质等。而我们所说的这个“气”,便包含在这二者内容中。& & 我们常说“拳如其人”,指何种人,练何种拳;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人,于是也就有了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拳艺。这是练气一法存在的合理之处。太极拳的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拳家先天的禀赋;二是拳家后天所受的熏陶、教育、为人、阅世等综合修养;三是拳家生存状况,所处环境的影响与制约。经已故著名太极拳家洪均生先生传授,我将其归纳为:一、生命精气;二、拳学灵气;三、宇宙元气。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在于拳家本人则是自然而然的贯穿在其不同阶段、不同状态的拳艺修炼的过程中。相对应的,又具体而微地体现在拳家宇宙观与世界观之中。& & 在一套拳法中,“气”具体体现在演拳动作的表达上,即拳势的配合、套路的结构、意境、呼吸等诸多因素。演拳风格多样化、复杂性,也决定拳家个人风格的不可复制性,哪怕是父子、兄弟或师徒。因为,各人的人生经历不同,知识学历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和遗传禀赋不同;即使临摹同一老师拳势,诸多的不同则必然造成演拳形体语言理解与表述的不同。故而表现的貌似,掩盖不了气息的不同,这就是为何具有行拳规范之气的洪均生先生学仿陈发科师爷,虽然技法无可挑剔,但与陈发科师爷行拳中浑圆、厚重的气息有所不同,仿练仍有迹可寻的原因。也正是有如此诸多不可调和的不同,故而才有异彩纷呈的个人气息的呈现,如陈发科师爷行拳的沉雄圆转,洪均生先生行拳的文静高雅,陈照丕先生行拳温雅清逸,陈照奎先生行拳劲刚。& & 对太极拳的“练气”的掌握并非易事,不然也就不会产生如此多的歧义,但练气也并非不可学,历代太极拳家大多勤学苦练,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信息:多学多练,对历代太极拳家的论文分析验证;找来拳家的拳照,大量反复的学看,对于拳家留下来的文字或他人所作的传记生平去读一读,对其人其事了解深入,自然对他的“练气”也会熟悉起来,清晰起来。& & 练气有一个勤学苦练积累经验的过程,如此举一反三。“气”,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自然产生。& & 太极拳的“练气”和“气功”,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历史悠久。对于强身健体,陶冶情操,防身御敌以及丰富文化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是我国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项民间体育运动,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古至今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而且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特别是太极拳,从创始那一天起,就与气功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有人提出太极拳是武术,气功和太极拳不能混为一谈,认为“两者必竟有着各自的渊源及其发展的道路”。这种看法笔者认为很有研究讨论的必要,因此,根据自己五十余年练习陈氏太极拳的体会和浅略的见解,说明如下:一、太极拳和气功的关系& & 有关太极拳和气功的创始,古今记载,一致认为气功比太极拳早。气功,在我国流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有关于人类生命运动规律的论述,便可找到气功的踪迹。古传“导引练气”,是导引中的呼吸运动(见《庄子·刻意》)。气功,古称“导引”、“吐纳”、“道生”、“练气”“服气”、“调气”、“静坐”等。古人养生,强调生活节制、有规律、内外锻炼相结合等基本要求,达到养神、练形、调气等作用。& & 太极拳创始有几种说法:有唐代许宣平;宋或元末明初张三丰;明末清初陈王庭等种种说法。根据历史学家唐豪先生的考证,我认为陈王庭创拳的说法较为可靠,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陈王庭创太极拳时所参考的文献。& & 陈王庭在他所写的遗词中有这样几句话:“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黄庭》一卷是什么书?是指晋代流行的道家尊崇的经典名著。《云笈七笺》有《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遁甲缘身经》三种,此外道家所载尚有《黄庭养神经》、《黄庭中景经》、《黄庭五脏六腑真人玉轴经》等数种,为什么叫“黄廷”呢?《云笈七笺》云:“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指的是脑中、心中、脾中、位中,故曰:“黄庭”。盖为道家养生练气之论也。魏晋时期盛行“行气导引”。所以荀悦写的《申签·俗嫌》说:“邻脐二寸谓之关,关者所以关藏呼吸之气-----故道家常致气于关,是谓要术”。这种练气养身的方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称为导引,就是呼吸运动和身躯运动相结合的一种体育医疗方法。根据《庄子·刻意》李颐注,导引就是“导气令和”和“导气令柔”。这恰当的说明了组成导引这一运动方法的特点和要求,由此来看《黄庭经》是属于养生之类的书籍。当时陈王廷随身携带《黄庭经》闷来时造拳之举,说明此种书籍对陈王廷造太极拳有着深刻的影响和重大的指导作用。& & 今考察研究陈氏老架太极拳一些动作,都与古代导引有相同之处。如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中,有燕行图,两手在腹前上下左右相合,随后两手皆内旋,一手上举,反手亮掌;另一手转臂下按。这个动作就与陈氏太极拳“白鹅亮翅”势相似。惟导引术皆左右交替而已。由以上的资料可以证明,陈王廷创造太极拳,是把古代养生的导引术吐故纳新,着重内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出陈氏太极拳,这是陈王廷所创造太极拳的特点。但是有些拳家竭力地反对太极拳和导引练气养生相结合的说法,认为“两者不宜混为一谈”。过分强调太极拳技击性,忽视太极拳导引养生的作用,这是值得研讨的。太极拳和气功密不可分,不但从陈王廷创造太极拳说明这一点,而且从陈氏后代所写的有关陈氏太极拳的著作中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陈氏十六世陈鑫先生在《太极拳拳谱》中说:“中气贯足,精神百倍,临阵交战,切忌先进,如不得已,浅尝带引,静为待动,坚我壁垒。”又说:“兵行诡计,严防后侵”这些论述都说明太极拳的技击性,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注意到太极拳的气功养生作用。陈鑫先生在《任督脉论》中说:“盖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犹明爱民必安国。民毙国亡,任衰身谢,是以上人行导引之术,以为修仙之根本。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太极拳《十三势行功歌诀》中也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这些都是太极拳导引医疗的养生术,两者虽然各有其独特之处,但是它们可以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容为一体,这正是陈王廷所创太极拳的特点,也是陈王廷的独创。& & 目前有些人只知道太极拳是一种武术,而不知道太极拳从创始至今都包含着一种气功运动,原因就是对太极拳的特点和锻炼要领没有足够的认识。二、从太极拳要领来谈气功与太极拳的关系& & 什么是太极拳呢?我认为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内外统一的内功拳。内劲就是蕴于体内的一种劲。关于太极拳的内劲,陈鑫先生认为:“以意行气,轻轻运动,发于丹田,运行骨缝之内,再由骨缝运于肌肤,贯于四梢(两手尖、两足尖);复归于丹田,缠绕往来,轻灵圆转,逐渐产生一种绵软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内如钢条的一种劲;功夫越深,内劲的质量越高。”武禹襄说:“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练钢,无坚不摧。”这些也都说明太极拳要领之一是意气合一和以气功为基础所进行的肢体运动。如单鞭一势,左手运掌,意识在引导动作,掌到终点时,气要贯注于中指端。那么,太极拳练习中的“气”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人认为“气”即指呼吸,这不完全对,我们稍有点生理解剖知识的,就知道呼吸只能在肺部运行。所谓练太极拳感觉出来的“气”,是由于人体感受器官感受到内外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兴奋冲劲,并沿着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皮层的一种反映。上边陈鑫先生提到的“行气发于丹田”,也就是练太极拳经常坚持做到的“气沉丹田”,这些都是练太极拳的要领之一。那么究竟什么是“丹田”?什么是“气沉丹田”呢?“丹田”一般来说就是小腹部位,较具体就是在脐下二寸左右。练太极拳时,在小腹部位有温热等特殊感觉出现,人们把这个感觉的部位称作丹田。又由于太极拳采用腹式呼吸,古人称作“练气”,即用呼吸的锻炼来达到调节神经,按摩内脏,畅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等功用,要求在练拳时做到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要做到这些要求,练拳时,必须全身松静圆转,虚领顶劲,立身中正,口唇轻闭,齿轻合,舌砥上颚,进行腹式呼吸,缓缓从鼻孔吸气,用意引导气体,使横隔膜下降,腹腔内脏感受器官受到刺激,产生一种温柔压挤按摩等感觉,这就是所谓“气沉丹田”,有人称“气沉小腹”。由此,可见太极拳和气功是有着密不可分割的关系。三、练太极拳做到练气用意& & 1、内外兼修& & 练太极拳做到练气用意必须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外兼修,用意不用力,既重意又重形。还要做到眼、身、步、手协调一致,配合恰当。& & 2、注意呼吸& & 练太极拳要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每练一拳势,起落旋转,呼吸自然,呼吸时鼻口兼用,不可勉强。虽有“口呼,鼻吸之法”,但因人而异,不可做作。用意识指导动作,调节呼吸。也就是说动作与呼吸要均匀协调,逐步做到呼吸“悠、匀、细、缓”,动作连贯圆和,速度均匀,周身一体,一气贯通。& & 3、体松心静& & 体松心静是练太极拳的基本运动要领之一,所以运用和掌握它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体松心静就是练太极拳时,做到头、躯干、四肢等肢体和思想充分地放松。具体说来,就是保持全身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器官都应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但又不是松懈无力,而是在身体自然活动的情况下,使身体有机体各个部分器官系统尽量放松,以达到周身协调,巧于用力,善于用意。& & 所谓心静,就是练太极拳时,端正姿势,呼吸自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排除一切思想杂念。耳如不闻,视而不见,周身处于一种无思无虑的状态。不论动作简单或复杂,姿势高低,要始终保持思想高度集中,专心练拳。保证心理上安静状态下做到“用意不用力”、“意到身随”、从而使意识、动作和呼吸三者密切配合,达到全身上下,内外全面锻炼的作用。
上一篇:下一篇:
扫码关注太极网微信平台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太极网微信平台:官方认证“太极拳”订阅号(cntaijiwang)最权威的太极拳微信公众平台!太极粉40万+,领域第一!太极拳理论、视频、资讯每日免费看!
123456789101112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内功修炼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