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运动挣钱app的产品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挖掘了一个“空手套白狼”的赚钱项目,完全0成本,人人都可做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挖掘了一个“空手套白狼”的赚钱项目,完全0成本,人人都可做》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挖掘了一个“空手套白狼”的赚钱项目,完全0成本,人人都可做》 精选一一个人的目标只有一个,赚钱。但是打工每个月累死累活,每个月也就几千块钱,但是很多做网络生意的人一天的收入可能就有那么多,网络创业有很多的不同。平常的创业随随便便也要十几万的,每天要着急营业收入,毕竟每天的高额租金就足够令人头疼的了。那么很多网络项目就没有这样的烦恼,几乎算不上是,电脑+网线+手机,你就能赚钱。现在人生活压力大,很多人都想在上班的同时拥有一个副业,甚至寻找一个项目,独自创业。但是大部分人所知道的项目基本都是红海,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杀出一片血路,着实很不容易。所以,寻找一个冷门项目就成了大部分人每天都要做的事。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什么意思?就是你选错了行业,你就吃饱混天黑吧。行业错了,里面没钱,利润薄,还有账期,这不是要命吗?你的客户都是没钱的人,这生意怎么做?很多人一辈子不成功,就是干错了行业。现代社会,必须干互联网行业,做互联网项目。今天我就给大家透露一个很有意思的冷门项目。首先在搜索列表里搜索你所在城市的酒店,格式为:城市所在地+酒店比如在上海就搜索:上海酒店然后挨个挑选关注一波,反正又不会骚扰你。关注完了一波之后。拉屎的时候或者无聊的时候,打开来看一下每家有没有活动。举个例子:因为是要赚钱的,不去挑选那些随机性比较强的活动参加。只选择投票的方式。这些酒店大多为了涨粉都会选择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获得奖品。流程就是1.拉屎,吃饭,挤公交,坐地铁的时候看一下有没有活动。2.发现有活动把链接给刷票的。3.给刷票的钱。4.坐等奖品。接下来分享一波奖品啦。你每个月利用空闲时间,地铁啦,公交车啦。上厕所啦。无聊的时候都能赚。变现的渠道很多,各种二手平台。项目遍地都是,缺的是赚钱的思维、发掘项目的意识和做一个项目的执行力。不要看电视剧,当然如果你非常疲惫了,想换换脑子,你非要看看也是可以的,但是我建议看看电影就可以了,总之你必须在流量平台第一线,也就是无论你干什么你都要想着搞流量(流量=客源=人)搞内部营销,脑子里只能有这件事情,习惯就好,贫穷的人生说实话真的没有太多的娱乐,如果娱乐多了,致富的机会就少!当然赚钱不是一味的瞎干,互联网项目虽然说不需要资金不需要人脉,但需要脑子,如果你连脑子都没有,想赚钱,难啊!若是我们根本不知道干啥能赚钱。就跑上去瞎干。这就是蠢货的行为。而这种蠢货太多了。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我们伟大的精力应该投放到什么事情上去,我们才开始干活。然后就是努力做这件事,这就是创业,靠近真理就是创业。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把手上的小事做到极致,都能成为千万富翁。你相信吗?总之,不想上班了,想通过创业来实现你的梦想,互联网是最好的途径,互联网创业是当下最热的风口,大部分,都不需要什么成本就可以把项目做起来,你也没有什么风险,还可以提高自己创作能力,增长见识,互联网创业最适合你!更多创业思维、项目操作手法、营销经验分享,关注本人头条号给你精彩人生!谢谢诸位,文章末尾是本人公众号,谢谢大家。......................................................................................................................................................分割线商 道 创 业 行《挖掘了一个“空手套白狼”的赚钱项目,完全0成本,人人都可做》 精选二在这个浮躁的钢筋水泥土社会,在互联网快速崛起的大浪潮中,在媒体急功近利的“爆款”标题上,创业和赚钱似乎变成了我们活下去的唯一目标。追求财富不是什么坏事,但如果每天脑子里都想着赚钱,那恐怕最终你也很难赚到钱。希望短平快赚钱的多,能自己琢磨背后逻辑的人少。种花不是为了采花,但等花开绽放时,你自然可以闻得到芬芳。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赚钱的本质,我们到底为什么会赚不到钱?赚钱不是过程,而是结果在理解这点之前,我们要先理清下先后顺序——我们的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实际上,我们的钱是通过价值交换获得的。所以你不要每天挖空心思想着怎么去赚钱,而是先问问自己有没有价值?有句话说的好:当你不断追求卓越的时候,成功一定会追赶你的脚步。同理,当你把全部注意力放到提升自我价值上的时候,钱就会自然而然飞进你的口袋,甚至有时候你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它自己就这么来了。在中国你会发现一个现象,一般四五十岁的人都不会穷到哪里去。即便是个普通人,家里有两三套房子,一两台车都是很正常的。刨去中国,你在一个行业或者某个专业领域不辞辛苦耕耘十年,掌握了一定人脉或练就一身本领,那你就很容易用十年积累的价值去交换财富。很多商家抱怨说消费者不买我的东西,不买你的东西就对了,因为你不能帮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又反问,我的产品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呀。你要明白的是,产品只是价值链里的一个环节,并非全部。甚至,产品是没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才有价值。你能提出解决方案,你才有付出价值并获得财富的可能。赚钱不是过程,而是当你做好一件事以后顺带的结果。怎么赚更多钱?有个段子很流行,说一个人在公司干了10年,他每天用同样方法做着同样的工作,每个月都领着同样的薪水。一天,他愤愤不平地要求老板给他加薪。他对老板说:“毕竟,我已经有了10年的经验。”老板叹气:“你不是有10年经验,你是一个经验用了10年。”所以,无论你想赚钱,还是想赚更多钱,必须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价值。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如何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呢?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所以只能尽最大努力掌控现在,无论哪个领域,每天进步一点点即可。比如昨天我不知道1+1=2,但是今天我知道了,这就是进步。昨天我不知道饭后不能马上剧烈运动,今天我知道了,这也是进步。任何你今天知道的小知识点都有可能改变你的明天,但是如果原地踏步,你就会始终在同一个圆里转圈圈。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我每天都要比昨天知道多一点呢?答案是,永远保持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和好奇。看到这里,我们得到一个意外的结论,正常人能赚到钱的原因竟然是“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和好奇”,而非其他。如果能做到永远18岁,永远热泪盈眶,你就离赚钱不远了。是不是很意外?我也很意外,但事实就是这样。为什么有些人不努力也能赚很多钱?任何事都有例外,赚钱也是。每个时代都,75后遇上房地产,85后遇上互联网,当你撞上这些时代大机遇,你基本不用怎么努力就能赚到钱。十年前房子一两千一平,即便你刚走出社会一个月工资也能买好几平。在不用交首付拎包入住的情况下,你稀里糊涂买了两套,十年后莫名其妙变成了百万富翁,这种例子太多了,没什么好奇怪的。但是你又不能把生活重点放到满世界找“红利”这件事上,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宿命。或许我们这代人狂干十年连厕所都买不起,但或许下个红利就出现在明天早晨。你唯一要做的是,在明早到来前做好准备。为什么我们如此迫切的想赚钱?既然我们知道钱没那么好赚,那为什么我们依然如此执着、迫切的想赚钱呢?当然是媒体的功劳,要知道“十年赚一百万”基本没人看的,但是“一天赚一百万”就有点击率了。人类是从众的,当你每天能看到一万个创富故事,你就再也坐不住了。所以大部分中国人的人生目标被打磨成了一致性的四个字——我要赚钱!不可否认,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每天都在诞生神话和传奇,但大部分人的生活是波澜不惊的。遗憾的是,现在整个社会都沦为了媒体造神计划的牺牲品。生活很矛盾,它一边教我们做事一定要有目的,一边又在告诫我们“越想赚钱就越赚不到钱”,所以很多人在赚钱这件事上做出了错误选择。那么现在你应该已经知道怎么做了——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钱是怎么滚起来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以管钱为中心,以攒钱为起点,以生钱为重点,以护钱为保障。有些人总是迈不出的这一步,主要因为不知道,其实这还真的不在于钱多钱少。有一个简单的测算:一个月存下100元去理财,从20岁到60岁,能够获得的本息是60多万,但如果50岁才开始起存,10年也只有2万左右。事实上,大多数人每个月能够用作理财的钱是远远多于100元的,告别学校、开始自立,就可以每个月拿出10%的工资做强制储蓄。要知道,钱生钱是一个长跑的过程,财富是时间的朋友,那么只要年轻时有了这个意识,就一定要开始着手计划理财。没错,理财需要有计划,我们都知道拳王泰森的例子,坐拥4亿美元的家产,但又是无度挥霍、又是养老虎当宠物,结果没几年就坐吃山空到破产,还欠了国家税务局1000多。理财也不要去幻想一夜暴富,天上会落雨落雪、甚至偶尔还会掉个花盆,但一定不会掉馅饼。有句古话叫“财不进急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很容易被骗局所吸引,要知道一年40%-50%的“完美”机会往往都不是真的。一招鲜吃遍天,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恪守不熟不做、不懂不投、不赌不盲从,一生中做好一件投资就足够我们奔小康啦!《挖掘了一个“空手套白狼”的赚钱项目,完全0成本,人人都可做》 精选三在这个浮躁的钢筋水泥土社会,在互联网快速崛起的大浪潮中,在媒体急功近利的“爆款”标题上,创业和赚钱似乎变成了我们活下去的唯一目标。追求财富不是什么坏事,但如果每天脑子里都想着赚钱,那恐怕最终你也很难赚到钱。希望短平快赚钱的多,能自己琢磨背后逻辑的人少。种花不是为了采花,但等花开绽放时,你自然可以闻得到芬芳。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赚钱的本质,我们到底为什么会赚不到钱?赚钱不是过程,而是结果在理解这点之前,我们要先理清下先后顺序——我们的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实际上,我们的钱是通过价值交换获得的。所以你不要每天挖空心思想着怎么去赚钱,而是先问问自己有没有价值?有句话说的好:当你不断追求卓越的时候,成功一定会追赶你的脚步。同理,当你把全部注意力放到提升自我价值上的时候,钱就会自然而然飞进你的口袋,甚至有时候你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它自己就这么来了。在中国你会发现一个现象,一般四五十岁的人都不会穷到哪里去。即便是个普通人,家里有两三套房子,一两台车都是很正常的。刨去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你在一个行业或者某个专业领域不辞辛苦耕耘十年,掌握了一定人脉或练就一身本领,那你就很容易用十年积累的价值去交换财富。很多商家抱怨说消费者不买我的东西,不买你的东西就对了,因为你不能帮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又反问,我的产品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呀。你要明白的是,产品只是价值链里的一个环节,并非全部。甚至,产品是没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才有价值。你能提出解决方案,你才有付出价值并获得财富的可能。赚钱不是过程,而是当你做好一件事以后顺带的结果。怎么赚更多钱?有个段子很流行,说一个人在公司干了10年,他每天用同样方法做着同样的工作,每个月都领着同样的薪水。一天,他愤愤不平地要求老板给他加薪。他对老板说:“毕竟,我已经有了10年的经验。”老板叹气:“你不是有10年经验,你是一个经验用了10年。”所以,无论你想赚钱,还是想赚更多钱,必须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价值。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如何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呢?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所以只能尽最大努力掌控现在,无论哪个领域,每天进步一点点即可。比如昨天我不知道1+1=2,但是今天我知道了,这就是进步。昨天我不知道饭后不能马上剧烈运动,今天我知道了,这也是进步。任何你今天知道的小知识点都有可能改变你的明天,但是如果原地踏步,你就会始终在同一个圆里转圈圈。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我每天都要比昨天知道多一点呢?答案是,永远保持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和好奇。看到这里,我们得到一个意外的结论,正常人能赚到钱的原因竟然是“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和好奇”,而非其他。如果能做到永远18岁,永远热泪盈眶,你就离赚钱不远了。是不是很意外?我也很意外,但事实就是这样。为什么有些人不努力也能赚很多钱?任何事都有例外,赚钱也是。每个时代都有红利,75后遇上房地产,85后遇上互联网,当你撞上这些时代大机遇,你基本不用怎么努力就能赚到钱。十年前房子一两千一平,即便你刚走出社会一个月工资也能买好几平。在不用交首付拎包入住的情况下,你稀里糊涂买了两套,十年后莫名其妙变成了百万富翁,这种例子太多了,没什么好奇怪的。但是你又不能把生活重点放到满世界找“红利”这件事上,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宿命。或许我们这代人狂干十年连厕所都买不起,但或许下个红利就出现在明天早晨。你唯一要做的是,在明早到来前做好准备。为什么我们如此迫切的想赚钱?既然我们知道钱没那么好赚,那为什么我们依然如此执着、迫切的想赚钱呢?当然是媒体的功劳,要知道“十年赚一百万”基本没人看的,但是“一天赚一百万”就有点击率了。人类是从众的,当你每天能看到一万个创富故事,你就再也坐不住了。所以大部分中国人的人生目标被打磨成了一致性的四个字——我要赚钱!不可否认,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每天都在诞生神话和传奇,但大部分人的生活是波澜不惊的。遗憾的是,现在整个社会都沦为了媒体造神计划的牺牲品。生活很矛盾,它一边教我们做事一定要有目的,一边又在告诫我们“越想赚钱就越赚不到钱”,所以很多人在赚钱这件事上做出了错误选择。那么现在你应该已经知道怎么做了——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钱是怎么滚起来的?钱生钱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以管钱为中心,以攒钱为起点,以生钱为重点,以护钱为保障。有些人总是迈不出理财的这一步,主要因为不知道多少钱可以开始理财,其实这还真的不在于钱多钱少。有一个简单的测算:一个月存下100元去理财,从20岁到60岁,能够获得的本息是60多万,但如果50岁才开始起存,10年也只有2万左右。事实上,大多数人每个月能够用作理财的钱是远远多于100元的,告别学校、开始自立,就可以每个月拿出10%的工资做强制储蓄。要知道,钱生钱是一个长跑的过程,财富是时间的朋友,那么只要年轻时有了这个意识,就一定要开始着手计划理财。没错,理财需要有计划,我们都知道拳王泰森的例子,坐拥4亿美元的家产,但又是无度挥霍、又是养老虎当宠物,结果没几年就坐吃山空到破产,还欠了国家税务局1000多万美元。理财也不要去幻想一夜暴富,天上会落雨落雪、甚至偶尔还会掉个花盆,但一定不会掉馅饼。有句古话叫“财不进急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很容易被骗局所吸引,要知道一年40%-50%的“完美”机会往往都不是真的。一招鲜吃遍天,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恪守不熟不做、不懂不投、不赌不盲从,一生中做好一件投资就足够我们奔小康啦!来源:网络《挖掘了一个“空手套白狼”的赚钱项目,完全0成本,人人都可做》 精选四说到旅游行业,大家一点都不陌生。平时经常接触的携程、艺龙叫OTA;去哪儿以前是旅游垂直搜索,现在也是OTA了;蚂蜂窝、穷游叫旅游UGC;另外还有同程、途牛,这些都是市场上提供旅游服务的主流服务商。大家经常能看到一些关于旅游行业的PR文章,但是这种信息其实真正有用的不足1%。今天我稍微深入地给大家讲讲,旅游行业的业务及各主流公司背后经营的情况是怎么样的,然后再给大家讲讲我看到的旅游行业未来的机会在哪里。这样大家就明白我为什么说旅游行业其实就是穷开心。一、在线旅游的起家史,从携程、艺龙说起携程起家大概是在1999年,通过呼叫中心订酒店起家。在2000年的时候互联网的发展跟今天没法比,携程还不算主流互联网公司。携程的模式:帮助客人预订酒店,客人入住后酒店给携程返佣,这个叫前台返佣模式。在当时那个年代,这种科技结合传统行业的模式,只能自己埋头苦哈哈地经营,要是放到现在,这的概念早就吸引大量的资本来个高估值了。这个生意开始做以后发现挺挣钱的,2002年月交易额就破亿,03年就去美国上市了。艺龙也是成立在1999年,但艺龙定位是城市生活资讯,很烧钱,买了好几家公司,其中花了几百万人民币买的百德勤是其中一家。艺龙老板唐越是个资本高手,2000年行情好,以2000万美金卖给了美国人,2001年互联网泡泡破了后他花300万美金又把艺龙买了回来。这个时候发现,不经意买的原办公室边上的订房公司百德勤还能挣点钱,于是就开始专注酒店预订业务,用当时的话说叫旅游电子商务。这么算艺龙只比携程晚1年半,艺龙于04年也在美国上市,当时在线旅游市场,只有2个玩家,携程第一,艺龙第二。那个时候携程的规模还不超过艺龙的两倍。在线旅游被携程和艺龙由预订酒店起步,到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后,证明是一块含金量很高的领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玩家。但是携程始终保持着领军优势,并且最近迈入了百亿美金俱乐部。而艺龙一直呈追赶模式,但是越追越掉队,从原来规模差距不到2倍,逐渐越拉越大,到十多倍的差距,现在彻底卖给携程。唏嘘之余,抛去资本层和管理层的因素,我的结论是:旅游行业这样业务成熟的领域,企业的成功拼的是埋头苦干的运营能力,而不是所谓的战略能力。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说的再牛逼,也敌不过管理层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线旅游的生态也越来越成熟,业务也由酒店预订发展到机票预订、自由行预订、跟团线路预订、门票预订、游轮预订、签证办理、地接陪同、租车接送、攻略游记,涵盖旅游价值链的方方面面。大家注意到没有,携程叫旅行网,艺龙叫旅行网,而不是叫旅游网,同程,途牛叫旅游网,为什么不一样?旅行和旅游还是很不一样的,2000年的时候个人出行还是很少的行为,大部分是商务出行,因公出行订酒店,所以他们不能叫旅游,叫旅行。而现在私人出行越来越多,客人来源结构不一样了,现在提供出行服务的网站基本都是针对因私出行的客人为主,所以旅游网多了。现在在线旅游这个概念才名副其实。二、在线旅游这么多公司,为什么都不挣钱?回到今天的主题,我说旅游行业就是穷开心,为什么?麻烦各位看看,在线旅游那么多公司,那个热闹啊,有哪一家是赚钱的吗?去哪儿2015年Q1净亏7亿元,20114年亏损了23.64亿元。途牛2015年Q1净亏损2.331亿元,携程2015年Q1净亏损为1.26亿元。原来携程还是唯一一家盈利的,从2014年Q4开始也亏损了。更别提艺龙,亏了那么多年,还有没上市的同程,马蜂窝等,哪个不在赔钱呢?那在线旅游行业为什么这么容易赔钱呢,因为这跟业务模式相关。旅游的6要素,吃、住、行、游、娱、购。而在线旅游行业并不掌控旅游要素的资源,在线旅游行业本质是一个服务业,、重运营。而要保障业务顺利进行又必须对旅游要素资源进行掌控。因此整个旅游行业业务模式就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重资源,重运营。导致毛极低,赚的都是辛苦钱,稍微一折腾,就赔钱了。拿携程举例,用酒店来说,酒店资源分布在全国各地,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客栈、招待所、家庭旅馆。如果要保证用户体验,让每个用户都能在携程订到酒店,那酒店的城市覆盖率要全、价格区间要大、数量要多。03年的时候携程可以预订全国5千家酒店,现在可以预订国内大概5万家酒店,这些酒店可是一家一家谈下来的,一家一家的要预留房。如果酒店资源谈不好,用户订房没有保障,订不到,用户还会选择携程吗?这就是所谓的重资源。酒店还好,自由行、线路更复杂。不仅仅要考虑目的地,还有考虑出发地,途牛是卖线路的,他代理了全国各地上千家旅行社的产品,辛苦经营快10年了,才自己控制了很少的上游目的地资源。另外用户的出行需求,特别的零散、要保障用户体验,要能聚沙成塔形成规模经济才能赚到钱,那就对运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还是拿携程举例,用户订酒店,拨打400电话,携程要确保每一通电话都能接通,每一个接线的预订人员要提供无差别服务,提高订单成功率。携程很早就不惜重金布置了全球顶尖的ayaya电话交换机系统,确保电话的业务、服务流通畅,同时还引入了制造业的标准六西格玛来管理预订服务,对“零缺陷”的完美商业追求。携程花了这么多的功夫在服务运营上,你就明白为什么携程能赚钱了。还有预订过程中,一直会有一个团队“房控”来实时保障预订的成功率。对酒店而言,又不是携程一个渠道分销,携程经常会遇到客户预订了某酒店某房型,但是酒店反馈没房了,携程要么帮你升房型,要么帮你换酒店,这种除了酒店签约团队外的实时和酒店确认房态的团队,人数可不是小数目,一样要和预订中心一样7*24 小时倒班的。为了减少这样的情况,确保房态的准确,携程要研发酒店库存管理中心,对接酒店的系统。有的酒店有系统,有的酒店没系统,有系统的酒店还不一定愿意和你对接,这种谈判对接安装,可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定的。上面两大块的运营环节,只是保障了预订的通畅,还有一大块运营工作,那就是结算。前台返佣模式,要客户入住后才给携程算佣金,客户如果没有入住,你是拿不到佣金的。携程就有一个很大的团队跟酒店对账,携程的预订订单和酒店的入住订单要一比一比对的,客人如果预订了没去住,都得一一确认。那么多家酒店,那么多预订单,这个结算团队的工作少的掉吗?现在OTA有了新的模式,客户预付模式,但是这仅仅是很小的一块。再拿途牛来举例,线路的预订可比酒店复杂多了,目的地的资讯和产品各要素的解答。同时下订单后的执行流程比酒店长多了,这个运营比预订酒店还重。真是同情他们,赚的每一分都是辛苦钱,当然现在还在赔钱。同样的逻辑,重资源、重运营套到其他在线旅游网站上,基本没一个挣钱。有几家公司能做到携程那样的精细化运营,能做到那样的规模效应?所以目前那么多涌入在线旅游行业创业的公司,不管拿多多少风投,我都不看好。因为你只做业务,微薄的毛利率赚的钱根本不够你投入的,现在就是赔钱的。只有三种公司能成功——1. 要么你特别特别有钱,狠狠的烧几年,把前后台全搭建好,运营团队搭建好,高起高打。2. 要么,你有很强的上游资源控制能力,能在某个领域做深做透。3.你有很强的用户资源,如淘宝,如京东,从下往上整合。否则你做死了就是一个卖货的,货还不是你的,你一方面要去上游弄货,一方面你又要花大价钱吸引用户,同时你还要保证内部的运营效率和质量。三线作战,你有多少钱可以烧啊,你有多少人才帮你撑场子啊,你这样能做的多大啊?所以我看来看去,基本做不大,烧烧就黄了。大家好热闹好开心啊,还不赚钱,是不是穷开心?在线旅游由旅行向旅游过渡,去哪儿,途牛、同程的加入,一方面完善了在线旅游的生态,同时他们各自扩大自己的业务边界,很多业务重合,导致竞争的加剧。多方厮杀的结果有两个,一是各家亏损加大,另外一个就是没办法了开始投资兼并。关于去哪儿、同程、途牛的起家史和各自具体的业务模式我就不说了,这3家每一家说起来一下午都不够。但是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就是通过提供单一旅游业务向提供多种旅游业务过渡,因为旅游消费是低频的,单一服务用户粘性太差了,花高价钱获得的用户只消费1-2次太不合适了。因此要让用户更多的消费,不仅仅提供酒店服务,还有提供机票服务,还有提供门票服务,还有提供自由行服务,提供线路服务等等……只要你有旅行服务我就想一站式满足你,这就是多家混战的根本原因。三、那旅游圈到底靠什么赚钱在线旅游服务商,靠佣金、靠返点赚钱。这个除了携程能盈利外,其他家没有一家是盈利了,在线旅游行业风风雨雨15年就这样过来的,未来有哪家能赚钱,现在还真不知道。那传统的旅游行业怎么赚钱的呢?传统的旅游行业最大的主体就是旅行社。我来说说旅行社怎么赚钱的。(1)购物返税旅行社的线路那么便宜,但是旅行社他们都是挣钱的。绝对不是靠卖机票、卖酒店、卖线路挣你的钱,这些能打平成本就不错了,他们有很重要一个隐性的收入来自你的购物。 自由行客人为什么贵呢?因为挣不到购物这个钱,他要买东西根本拿不到返佣,旅行社可以。拿出境游说,如果去法国,导游肯定就拉人到老佛爷去了,客人一买就是上万,几十万,还有过百万的。我们去欧洲买东西要退税的,老佛爷说我帮你退税,直接帮你登记了,这个时候你这个人是哪个旅行社的,就在那边备了案。你们买的越开心,旅行社拿的返佣越多。再拿个极端的例子说,现在去韩国,只要你入关的时候,你在哪家社报的名就备案了,才不管你是自由行还是跟团,只要在韩国那几家大型购物中心买了东西,返佣就直接给计算上了。比欧洲还要去指定的地方买东西又先进了一步。(2)现金流交易旅行社本身利润就很少,但是很重要的还有一点,旅行社是现金流交易。现金流交易跟供应商结算之间有时间差,这个时间差用来干吗?放也好,炒股也好,就是能结一大部分的现金流在手上做别的事情,这是旅行社第二部分收入来源。因为报名都是现金,进的都是私账,而不是公司账。在这种情况下旅行社有大量的现金。稍微算一笔简单的账,举个例子,一年做了六万人去欧洲,一个人平均是一万块钱,六亿的收入,跟供应商的账期基本上是两到三个月,六个亿除以12个月,一个月就是五千万。两个月的账期他手上大概攒了小一个亿的现金,这一亿的现金可以干多少事情,长期有一个亿现金在手上滚动,这是旅行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收入来源。曾经行业内有一个旅行社,他专门在报纸上做广告,老年游,夕阳游,正常欧洲的产品1万多。但是他说五千块钱就能去欧洲,前提条件是你必须在我这儿存十万块钱押金,六个月后才能返还。退休老头很高兴,这么便宜啊,叫了一堆老头一起去,那个10万块反正是出国押金,会还的,很高兴就交了,你看这个社多聪明,根本挣的就不是旅游的钱,挣的是钱生钱。(3)靠投资大家都知道中青旅很有名,上市公司,但是他们的旅游业务一直不赚钱,干什么挣钱?中青旅现在其实是一家,中青旅赚的钱来自他的旅游地产,拿地、建景区、建酒店,赚地的钱。其他的那些国内上市的旅游企业,大部分都在靠。四 、未来的机会在哪里?我讲了这么多,听的人肯定觉的旅游行业就是死路一条了,那未来的机会在哪里?其实旅游行业有很多的机会,因为旅游行业的价值链太长,而且环节特别多,又有出发地、目的地这样天然的地域竞争屏障。所以很容易在里面找到创业机会,我说的没有机会,是没有超过10亿美金的大机会,但是有遍地的小机会。做小一点,专做某个出发地的,或者专做某个目的地,某个类型,深根细分领域,很容易赚到比打工多的钱。我看好的未来旅游行业的机会是在自由行这个大领域,要感谢两件前置条件:一个是移动互联网发展,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第二个是经济增长,出行需求变的旺盛和频繁。刚才我对旅游的定义是吃住行游娱购,现在旅游的定义改了:大交通加本地生活。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本地生活服务变的便捷而可靠,各生活服务类APP、足够支撑你做自己的旅游决策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让你到异地旅游就和本地人一样方便。当然跟团游的生意一样会火,中国有13亿人口,没有旅游过的人,没有出国旅游的人还大把存在。但是因为跟团游这个市场耕耘多年,有完整的供应和服务体系。虽然市场很大,但是新进入竞争压力大,所以我看好的新机会还是在自由行这个领域。你看所有跟过团的客人,有过旅游体验的客人,最后都会转为自由行的客人,自由行的市场只会越来越大。如果再缩小一下范围,那出境自由行的机会更好,国内自由行用户的自助能力高,其中的商机少,但是国际自由行,旅游的每一个要素均有大量的机会。当然大量的机会,不代表是大的机会。在自由行领域众多的机会里,我特别看好的是本地人服务平台。我并不看好卖线路的,卖货赚的钱实在是辛苦钱,而且要卖的多,投入和运营实在太大,劳动密集型,成本密集型。我看好本地人平台,首先模式上平台,而不是自己交易,对实物资源的依赖没有,资源就是人。另外运营上,平台的运营重点是在虚拟服务机制上,而不是交易本身。 当然也有难度,但是从规模扩展来说比卖货要快多了,运营的可变成本低多了。互联网的本质,移动互联网加速了这个进程。本地人服务平台就是旅游行业的去中心化表现,是旅游的行业的,到哪个地方玩订一张机票就走了,当地有人帮你服务,有人带你玩,每天付点小费给他就行。在自由行成为未来旅游主流的情况下,用户可以依赖工具,但是更人性化的是本地人导游,可以体验到当地最正宗的人文风情,我想这是工具无法替代的,这是本地人服务平台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另外我也看好面包旅行这个模式,大家都知道,它是腾讯投的。腾讯为什么投?因为腾讯是做社交的,腾讯希望社交模式可以和传统行业做结合,如果这条路走通了,那腾讯的社交帝国又会有更多的商业机会出来。面包旅行它在尝试走一条社交跟传统旅游行业结合的道路。旅游天生具有社交属性,旅途非常容易让人成为朋友。旅途中结识陌生人,旅途中的交流,旅途后的分享,都特别容易让你形成社交关系。当你决定好目的地,还没有出发,你就期待找到同行的人,旅途中一起开始交流,一起玩耍,旅途结束,还有回来以后约了下次再出去玩。所以面包旅行加入了社交属性后,给了人期待,不仅仅是出行那么简单,你会不自觉的对面包旅行有了粘性,而面包旅行上形成的社交关系又会反哺旅游的消费低频。最后,其实旅游行业业务特别复杂,每一个细分的领域它都有很完整的逻辑和流程,有一套自己的玩法,有自己的业务形态,今天看似讲了很多,其实只是一点皮毛而已。我从事在线旅游相关业务近10年,很多东西也只是略懂,那些在旅游行业呼风唤雨赚钱的大佬,他们只会埋头做事,根本不会跟外人讲里面的门道,也就是我这样半吊子,关起门来在这里吹牛,希望没有把你们带到沟里去。来源:虎嗅网====分割线===关于新港:是一个为公众服务的信息分享平台,致力于提供最具真实性、实时性金融信息分享中心。分享给朋友: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并分享给你的朋友。查找方法:微信--朋友们--添加朋友输入账号:hzziben(红兆资本)。官方网站:www.exingang.com《挖掘了一个“空手套白狼”的赚钱项目,完全0成本,人人都可做》 精选五“投资,实际上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往往成功的案例,在自己内心深处并不经常想。刻骨铭心反复回想的,恰恰是失误的那些。”万通之后再度创业的王功权,近日与财天记者畅谈,细数IDG资本及鼎晖创投期间主导,并对当下创投热潮做出直率评点。我看IDG资本及青年我是2005年离开IDG的,屈指算来,已经12年了。我对离开之后的IDG的情况并不是特别了解,但是我认为,IDG在中国风投行业迄今仍然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我不觉得IDG的竞争力受到了多么巨大的挑战。我看到的相关排名,它还在最前面,业界对IDG还是蛮关注的,有一定的引导作用。IDG应该是国内第一个。大家知道,美国IDG集团在中国最先投的是媒体业务,但它从媒体业务中挣到的钱转出不去,所以熊晓鸽就跟IDG老总麦戈文打了个报告说,能不能在中国。因为这样一个原因,IDG最先在中国做起了。我也看到,近几年,等年轻人从IDG离开后成立了一些新的基金,应该说,目前国内新老基金两个梯队已经形成了。投资人出去组建,这种情况在国际领域,其实特别常见。当投资人有了很丰富的经验的时候,两种想法就必然会形成:第一,按照自己的规划去做一个基金;第二,任何一个平台,利益都是有限的,从利益追求的角度来说,基金拼的就是人,人一走,就可以重新拉一摊事儿。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IDG可以不停地培养出优秀的青年投资人,这也表明,IDG本身还是蛮强的。至少我在的时候,IDG在上的反应速度是特别快的。当然,那个时候,整个行业的竞争不像现在这样白热化,大了之后,相对来说,它就会更加稳健,然后IDG是不是给了这些青年投资人很大的自主权,我不清楚,所以不大好评价。IDG资本与中国泛海联合收购美国IDG这件事,我觉得熊晓鸽做得挺漂亮,因为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事实上,收购也很正常,因为IDG在中国的业务做得风生水起,麦戈文去世之后,IDG集团可能已经变成了一个职业经理人管理的状态,所以在价格合适的情况下,熊晓鸽把这件事推动做成,还有很有战略远见的。我一直认为,投资人最好能有创业经验,因为年轻人没有创业经验就进到的话,实际上会面对很大的挑战。花拳绣腿的东西你可能学到了,那些话你可能都会说,但是真正到用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缺少实操能力,有些关键环节你未必能把控得住。所以我到现在也仍然觉得,青年应该在年轻的时候,趁着热情高涨,天不怕地不怕,至少去做创业的一些尝试。虽然并不是谁都适合创业,但是在一些产业化的企业里面去学习、积累一些经验也好,这样你在时候,对行业、产业会比较了解,你跟被投资的企业打交道的时候,不至于说的一些话全都是永远正确的套话,但不能落地。现在国家特别鼓励创新,而且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刚刚普及开来,反正都是新东西,大家都从头学,青年可能学得更快一点,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验不足的问题。大家可能比较多地注意很多青年进入到投资领域,但是其实有更多青年,在投资领域晃了一段时间之后,没有什么收获,就从这个行业出去了。风险投资本来就是一种边缘性资本,它不是一个社会主流资本,它是有钱的机构为了分享高技术成长创新的成果,拿出一部分资金去进行的一个风险配置,是一个边缘化的事。但在国内,政府一动员,就变成了一种风潮,而且这也确实跟中国经济现在的格局有关,传统的很多产业都面临着挑战,需要转型,所以大家就都扑到新经济领域来了。但整个社会是不具备消化资本的能力的。庞大的资本像风一样,一会涌到股市,一会涌到房产,一会涌到创新投资领域,总的来说是不正常的,因为真正适合风险投资进入的产业是非常少的。大部分创业公司是不适合风险投资进入的,因为风险投资给企业做了高价投资,占的股份按照每年分红是分不回来的,它必须上市,但上市是很少企业的事,绝大部分创业公司不具备快速成长的能力。作为一个生意,它可能是成立的,但是风险投资进入,是不成立的,是不合适的。这样风险投资进入之后,就会要求企业快速成长,最后就会把企业的成长链条给拉断了。我没有做过严格统计,但我认为,失败的企业,可能有一半以上,是不适合风险投资进入的。近年一些没有多少经验的年轻投资人,最后也投中了项目,我认为这和有些领域在中国是新生的有关。它跟过去的传统产业、传统经验关联度不大,它完全是新的东西,而年轻人又对新的东西很敏感,对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是深知的,所以他可能相对来说,有一定的优势。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另外,你投资了一个企业,投对了是有可能的,但扶持和帮助企业成长是需要经验的。所以总的来说,还是经验多一点会好。偶尔有一个漂亮的动作,谁都可能,但是你要长期地、专业地、持续地进行投资,那肯定还是要有经验的。投资,实际上是四个环节都蛮重要的:第一个就是你投对了;第二个是你能够正确地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就是;第三个就是把已经成熟的企业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市场,通过合适的的组合了;最后一个就是IPO之后,能够在合适的时候卖出。卖出这一块,实际上是另外一摊活儿,这属于的事。作为一级市场的基金,对二级市场的退出往往不一定有经验。在国外,常常是一个企业上市之后,会把公司的给二级市场专门的机构,让他们来决定买卖,宁可支付管理费,这样的话,可能卖得更好。但是在中国,一般是自己决定,所以常常卖得不是很好。共享单车模式,“非常非常危险”对于看项目,除了技术上特别高深的,基本上职业的投资人都是当时就能看明白的,但是它会发展到一个什么程度,模式会飘移到哪里,这些事特别难判断,特别有挑战。我觉得至少有一半项目,你不好判断,会觉得有很大风险。比如共享单车。共享单车差不多已经成了当下争议最大的一件事。从单车出租本身看,它是非常有挑战的,风险是特别大的。但是投资人看到,这个单车的使用量很大,是用户使用频次很高的一个入口的东西,大家就扑上去了。我认为,共享单车的故事还没有完。客观讲,现在的,很难找到这样一种应用,能够如此快速地普及,并且频繁使用。这个客户端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其他的业务模式,现在大家谁都说不清楚,我不认为已经投资的这些人就能说得清楚。比如说滴滴,到目前为止,它还是打车本身,在上面还能卖东西吗,不好讲。共享单车也是这样。实际上它的门槛不高,但资产的耗损量比较大,像有钱的这些公司,“咣当”一下子,几千万辆自行车,几十个亿就扑上去了。我认为挑战还是挺大的。因为从理论上说,这种公共自行车,在很多国家,包括国内一些城市,是作为公共设施免费用的。那这样的话,会不会对它进行挑战?资本是要砸钱砸到垄断的一个程度,最后把大量用户集中在这个客户端上,然后在里面演化、生长,或者是叠加其他业务,至于叠加什么业务,现有的团队能不能干得了,这个大家还都不知道。也就是说,现在扑的是一个A,但是这个A是不挣钱的,然后想在A上面生长出来B,是这样的一个东西。如果非要让我说的话,我认为共享单车这个模式是非常危险的,非常非常危险:首先,它竞争门槛不高,硬靠钱砸;其次,它地域性很强;再次,它很容易被模仿——你有七个好处,我可以把七个好处吸收了,再加上一个好处;管理则是非常复杂的事,规模越大,越难管理,这样的话,它就取决于你在多长的时间之内,能够在用户上实现垄断,垄断之后在上面再生长什么东西,鬼都不知道。如此说来,难道投资人是傻子吗?其实各行各业傻子都挺多的,投资人也不是神仙。像我们身在这么多年的人,也有好多失败的案例。你可以把投资界的人分成两类,一类是职业投资人,一类你可以理解成是跟风的,就是在学习的。职业投资人有一个职业压力,就是钱你要投出去,因为LP对的要求是快速地、大量地、正确地把钱投出去。快速地、大量地投出去是比较简单的,正确地投出去就很难。作为职业投资人,你要面对LP,还要募集基金。假如说你是人,我是LP,然后我说,共享单车这么火,你怎么没投啊?你是很难回答的——万一成功呢?你说你不看好它,但是如果成了的话,你就失去了一个非常大的机会。所以职业投资人从免责的角度出发,当然要投,投了如果失败了的话,大家就都失败了。之所以大家都扑了上来,也的确是因为目前可投的高成长项目太少了。另外资本之间是互相有关联的,既然它没有别的什么门槛,就是资金门槛,那就豁出去了砸,把竞争对手全砸完,回过头来形成垄断,到时候装什么是什么。关键问题是,它现在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理由,就是用户多,一度每个用户都要交押金,所以它收上来大量的押金。这是个非常大的风险:押金你会花掉对不对,但是很多人最后会要求退押金,那你就要再组织资金给。这是一个彻底烧钱的东西。现在几个大的投资机构正在狠烧,我觉得这是一个不理性的行为。不如等到它把那些业务涨上来之后,你最后宁可贵一点去投,没有这么大的风险。也许我年岁大了,我觉得共享单车砸钱的风险特别大。虽然年岁大,但最新的潮流和产品其实我都是掌握的,比如我也用弹幕,只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在上面玩。基本上新的应用我都不抵触。从加入IDG开始,包括在硅谷的时候,我就对这类新东西很关注,想研究趋势到底是什么。一些新锐应用,我听到了就会下载使用,比如陌陌,我用得都比较早。一般来说,我搞清楚这些应用的功能及模式之后,因为时间忙,可能就不经常用了。在鼎晖的时候,那时候有一个开心网,我听说之后,立刻在大厅里告诉大家全上开心网,三天之内给我搞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向新的东西学习,已渐渐成为习惯,这也是职业使然,你做风险投资,你在一线,不了解这些东西怎么行。我在心底里有的时候对老的东西会抵触,对新的东西,常常跟我年龄不相符地会去尝试和喜欢,所以有时候会被认为“老不正经”。在商界,我唯一强烈抵触的是官商勾结、特权经济。不管你的企业搞得多大,我坐在你对面,就会想,你一个犯罪分子,有什么可跟我说的。我会是这样的心理。投资得失及出发再创业我主导的项目,从投资回报来说,最高的是框架传媒。框架传媒是时间短,才11个月,回报率特别高,最后已成为哈佛教材中的案例了,第二高的是学大教育,第三是360。在我的印象里,我们在募集资金的时候,框架传媒那个案例,后面括号是说,本案不具备典型意义,就是告诉LP,你们不要按照这个回报率来要求我。从社会意义来说,最值得一提的是亚信和江西赛维LDK。不能说没有亚信就没有中国互联网,但它的确起到了一个基础性作用,它相当于在中国建设了互联网产业的基础设施。江西赛维LDK则一举解决了中国半导体行业延续了数十年的多晶硅提纯技术的产业之痛。再就是3721和易趣。后来他们分别被雅虎和eBay收购了。在那之前,全球大的互联网公司没有进入过中国市场,中国也跟它们没有业务连接,这是最先的两个美国大的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开展业务,所以这些都还蛮有历史性意义的。如果不是从内部,而是从影响力上来讲,当然360是最成功的。周鸿祎对互联网创新行业一直保持着极其敏感的观察,并且他是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一个人,对中国商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他的理解是蛮深刻的。我认为,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理解,如果在中国找那么三五个人,就是比较敏锐,有独到见解,看得比较准的,周鸿祎一定算其中一个。当时我们主要还是投人,就是看到了周鸿祎身上洋溢出来的那种创新、进取、不屈不饶的拼杀劲头。你跟他一坐那儿,那个劲头就扑面而来。他思路反应特别快,快到他脑袋里反应的东西,嘴不及说。他的那种前瞻性,对行业的分析能力,顽强不屈的创业精神,敢闯敢拼的性格,在我见过的创业者中都是比较少有的,而且这么多年,他一直都是这样的。当然他也有他的一些问题,有时会有一些争议,但是总的来说,周鸿祎还是对中国互联网行业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还是很有成就的一个人,所以对周鸿祎,我还是蛮敬重的,对投资他,感觉到很欣慰。遗憾也当然有。早年我是有机会易的。那时候我在IDG,本来跟丁磊他们也都在谈,但是当时碰到了投资界另外一个老大哥,他说,你等一下,咱俩一起。我出于对这个老大哥的尊重,就没有继续谈。然后徐新动作特别快,她投了。再有就是3721卖给雅虎之前,马云来找我谈,说要投3721。那时候新浪和搜狐开的价都是4500万美元,马云开到8000万美元,其中换成阿里巴巴的股份。当时雅虎那边出了更高的价,所以后来我跟周鸿祎在美国把3721卖给了雅虎。马云当时跟我谈了两三个小时,我不觉得他那时候谈出了他后来的商业模式。他之前是做会展经济的,他也谈到说要让人很容易地做生意,但是那时候并没有看到具体的模式,我就没有同意。如果那个时候套现4000万美元,再有4000万美元换成阿里巴巴的股份,回报是巨大的。再一个就是当年的8848。我是IDG派到8848的董事会成员之一。当时8848马上要上市,但互联网泡沫破了,在那种情况下,董事会做出了暂停上市的决定。在这个会上,我是投了反对票的,但是只有我一个人反对。当然,那个时候,我在投资界不像后来这样有影响。如果让8848上市,那它就是中国电商最早上市的一家公司。还有,互联网泡沫破了之后,有一段时间,搜狐股价特别低,好像就1块多钱一股。张朝阳自己想增持股份,但是他没有那么多钱,希望找到能扛住经济低迷的资本进入。在那种情况下,我们没有这个判断力,就没敢做。如果那个时候大举进入——后来他们的股价涨到了19块钱甚至更高——那就赚大了。其他的像无限讯奇,在香港聆讯都完了,正准备上市呢,结果中国移动上层人被抓了,然后跟中国移动相关的这些企业,都停了下来,结果最后就没上成。还有爱国者,我们也投过,投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了它的问题,但是我过于相信自己能够说服和影响创业者。之前冯军表示,放心,我们一定按照你的想法走。但是他蛮固执的,不是一个容易被说服的创业者。投资,实际上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往往成功的案例,在自己内心深处并不经常想。可能大家觉得你会沉浸在成功的快乐中,其实不然,刻骨铭心反复回想的恰恰是失误的那些。我之前曾表示,要退出投资界,我也确实退出了投资界,后来没有再管过基金。也不是没有机会管,有很多基金来找我合作,但我都没有再做。当时声明退出投资界的目的是想写写诗,搞点其他东西,比如社会公益等,但是后来,众所周知,出了点事,出来之后,我被建议重回商界。其实人的想法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新的感受,另外创业大潮这么猛烈,自己又有一些资源,会蠢蠢欲动。因为之前万通那一次创业,稀里糊涂的,当时各方面都不太规范,现在的创业环境、政策和以前有很大不同,新的东西蛮多,所以我觉得,如果能够把自己这么多年的体会和经验用一下也好。这就是我重新出发、做青普旅游的心路历程。青普旅游已先后完成了天使轮6800万元和A轮2亿元共两轮融资,目前员工有100多位。针对用户旅游消费升级的需求,我们重新定义了度假产品,把文化、人文元素,植入到了度假生活里面,倡导“回到原初”的度假理念。简单讲,我们是要将在地文化工业化、模块化、规模化地重新组织生产,然后形成组合,让度假者能够对在地文化有比较深的、全方位的体验。我们横向打穿了原来的行业分工,建立了全新的生态链,目前包括度假目的地的行馆等都在建设。我们最近投资了花间堂,成为花间堂的。花间堂在国内精品连锁酒店品牌中位列第一名,青普跟他们形成了紧密的联合。?附读:每次只收1元的共享单车靠什么赚钱?看完你就彻底明白了!押金200,平均有6-10个人把押金留在APP里(你不会每次用车都把押金拿进拿出的,对吗?这是利用你的懒惰),那么就有元停留在这辆车上。这辆车的购入单价,我不太清楚,但目测估计不会超过200元。而富士康工厂化生产大规模介入后,可能只需要100元。每一辆共享单车,要生生从市场上拿走至少1000元。如果投放1000万辆车,那么就是100亿元的存款。这不是一个农村信用社吗?100亿的现金,可以派生出500亿的借款(你脑子可别想着100亿元去,每年3%的回报哟),这是金融基本的套路。500亿上,每年是35亿的稳妥收入,刨去利息、运营等费用,10-20亿利润,是有的。一年挣10-20亿纯利润的生意。中国有几家上市公司能做到?怪不得能估值上百亿!再则:在你屁股跨上单车的前,无论是摩拜,还是ofo,你都必须把你的电话号码、真实姓名、身份证号(要实名认证)都发送过去,同时,你还得提交299元(摩拜)或者99元(ofo)的押金…?商业模式实际是一个链状的体系,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创新,至少要想明白如下5个核心问题:1、你准备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解决什么需求?换而言之,你的目标用户群体是谁?刚需,还是改善性的?高频需求,还是低频?2、这个需求的市场是否足够大?如果是个小市场,那就不是创业,是糊口;3、你的模式,会动谁的奶酪?换句话说,你的潜在敌人,块头有多大?这决定了你创业的摩擦系数与阻力,也决定了你最终能走多远;4、你的模式,是否不容易被复制,被抄袭?5、盈利模式——这是最、最、最重要的。简单说,你的商业模式,怎么赚到钱?任何不考虑赚钱的商业模式,都是耍流氓。但如果你耍流氓(当然吧,不能违法)就能解决赚钱问题,我不会在意你是流氓还是君子。如果我问一个创业者他的盈利模式,如果回答是我还没考虑这事,我现在就考虑烧钱做用户,抓流量,我对他都会保持足够的敬意,以及足够的距离;最牛掰的创新,无疑是技术创新。但中国人创业,喜欢取巧,耐不得寂寞,不舍得技术研发投入,也不愿等,所以99%都只是单纯的商业模式创新——大家的创业,比拼的实际就是商业模式。所以,在地产界有句名言:房子,除了地段,还是地段。在中国风投界也有这么一句经验总结:项目,除了商业模式,还是商业模式。?在我做风投的这十几年里,我见过无数聪明的商业模式创新,很多都令人眼前一亮,但令人拍案叫绝的,则寥寥无几。无它,就是因为没有几个模式把以上5点都回答好了。一般而言,能回答1、2、3的,就是一个还算不错的项目了。能回答1、2、3、4的,就是上品项目了。能把1、2、3、4、5同时回答的,就可以冠之以“最牛逼”三个字了,是极品项目。如果要选中国过去7年最牛掰的创新商业模式,我会倾向于军的小米。他是第一个用硬件做互联网的,以几乎不赚钱的倾销价格获取用户(羊群),打造生态,然后去寻找“猪”来买单——也即雷军的名言:羊毛出在猪身上。毫无疑问,智能手机市场足够大,价格敏感的屌丝用户也足够多,但,雷军的商业模式核心仍然只是一个单纯的营销模式创新,他会触动手机生产商与销售渠道的双重利益,断难持久。一旦其他厂商在渠道改革上跟进(比如VIVO与OPPO),甚至是用技术创新来比拼(比如华为),而你的生态与“猪”都还没来得及找好,下坡路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为何小米开始被迫扩展产品品类(诸如小米手环、小米电视等),继续挖硬件,而不是挖ARPU值的原因。换句话说,雷军完美回答了上述1、2、3三个问题,4回答了一半,5没有答案。所以,小米这个项目,远没有市场想象的那么好。如果要选中国过去5年最牛掰的创新商业模式,我把票投给滴滴。出行的难易,几乎关乎所有人,市场足够大,而且绝对的高频,同时因为前期要烧大量的钱来圈用户,不是足够有钱的人,也无法去做这种创新。但,它的瑕疵也是明显的:触动了几乎所有商务乘用车链条上人(诸如出租、公交、相关主管机关等)的利益,而这个链条上的人,属于社会天然会给以同情的所谓“弱势群体”。最关键,他们是有组织的,不是散杂的个体。组织要反弹,力量是不容小觑的。而且,烧完钱后,在可预见时间内,滴滴看不到该如何赚钱。盈利模式一直不清,这是滴滴商业模式最大的硬伤。换句话说,滴滴完美回答了上述1、2、4三个问题,3回答了部分,5没有答案。所以,滴滴这个项目或许是好项目,但肯定不是“最牛逼”的项目。个中五味,投钱进去的人,自己才会体会到。如果要选中国过去3年最牛掰的创新商业模式,毫无疑问,是以摩拜、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而且,我愿意对它冠以“最牛逼”三个字。?共享单车这个商业模式创新,很类似其中的代表公司摩拜——真的令人顶礼膜拜,拍案叫绝。ofo是最早成立的共享单车公司,2014年由来自北大的5位90后创始人创立,2015年6月,ofo共享计划推出,在北大成功获得2000辆共享单车,12月,ofo日订单接近2万单。金沙江创投罗斌到北京大学办事,看到路上很多辆小黄车闪过,他意识到这是一家值得投资的公司,抓住了学生的刚需,并且是高频次的,于是便有了2016年春节后的A轮融资。摩拜单车则是一开始便有资本的身影,10年汽车记者背景的创始人胡玮炜只是一个普通白领,2014年的一天,一个在奔驰中国设计中心工作的朋友告诉胡玮炜,未来的个性出行工具会有一波革新潮流,蔚来汽车的董事长李斌问她,有没有想过做共享出行项目,后来又与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进行过探讨。胡玮炜一开始就有这些投资人的支持,并邀请从优步上海总经理离职的王晓峰担任摩拜的CEO。两者都发展迅速,从下表的融资数量与估值可见一斑:“共享单车”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几乎一夜之间,各种小黄车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诸多城市街头,是因为这个商业模式,几乎完美回答了我上面提出的5大核心要件。首先,短距离出行是绝对的刚需。特别是日渐拥挤的大城市和高峰期,一直都是巨大痛点,公交、地铁、出租、私车都无法解决。而过往一些城市(比如上海)尝试的“公共自行车”,由于各区政府各自为政,投入主体不清,自行车投放不足,还车困难等一些列问题,最后几乎都无疾而终。摩拜为代表的“共享单车”,由公司投放车辆,打开手机APP就能查看附近的车辆,看到有合适的还可以提前预约。不用停车桩,不用办卡,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开锁,不用的时候停在任意合法非机动车停车点即可,半小时收费一元,用车成本低到可以忽略。而且简单方便易用,几乎彻底、完美解决了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困扰。其次,市场巨大。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预约专车”用户规模为1.68亿,比2016年上半年增加4616万,增长率为37.9%。共享单车的潜在用户规模,无论如何不会少于这个。哪怕你是一个丝毫不在意出行成本的土豪,一旦你体验过月朋友吃饭,开个私家车从东城到西城需要三个小时,然后再花一个小时找停车位的痛苦,你就知道绝大多数时候,宁可地铁。出地铁站后骑摩拜单车到饭馆路边,把车一扔,是多么痛快和潇洒。所以,你几乎可以把所有城市上班一族都视作目标群体。第三,这玩意几乎没有触动任何旧世界哪个“土豪”的利益,摩的除外——而摩的几乎是所有城市清缴的对象。而且,摩的全是“地下党”,没有一个组织,完全不成气候。最后,也是最最令人“膜拜”的,是“共享单车”从一开始就有非常清晰的盈利模式:押金。想明白了这一点,你不得不对想出这个模式的人由衷赞服。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分时租赁来部分变现,通过收取押金来回收资金,实现现金流并进行扩张:分时租赁那个钱,其实一点不重要,无论是摩拜,还是ofo,我相信他们心里都门清:哪怕有一亿用户,每天用一小时,也就1个亿的收入,为此却需要面对超过1千万辆自行车的投放与硬件损耗,再加上其他管理费用。更重要的是,由于其短途特点,及对标公交和传统“公共自行车”,其定价上浮空间有限。所以,他们压根就没指望通过一小时1元的租赁费来赚钱。通过什么?押金——这是一个无比天才的创新。在你屁股跨上单车的前,无论是摩拜,还是ofo,你都必须把你的电话号码、真实姓名、身份证号(要实名认证)都发送过去,同时,你还得提交299元(摩拜)或者99元(ofo)的押金。对任何一个互联网企业儿来说,能通过长期运营获得用户注册,以及一个电话,已经是天大的幸福。“共享单车”的玩法,等于泡妞,第一次见面,就拿到了对方的所有身份信息与电话——这是对用户无比苛刻的要求,很多隐私意愿强烈的用户一定是抵制的,但“共享单车”用解决痛点的需求一次性实现了。最关键的,还让用户掏了钱包——这是所有商业模式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最梦寐以求的环节。之所以说这是个天才的创新,是因为299的押金:1、可以退,所以多数人不会抵制缴纳这笔钱;2、可以退,但公司不会自动退,多数人也不会主动要求退,因为下次用车还得缴,其结果就是大量在公司,等于无偿占用;3、押金不能动用,不能用作租赁车费的支持。这等于这笔钱只会增加,永远不会减少;4、由于一份押金对应一个注册用户,而非一辆车,这意味着投放一辆车,能锁定远超过1个用户。摩拜目前是一辆车锁定8人,等于投放一辆车,获得2400元(300*8)的“存款”。从这个意义上,摩拜投放的每辆单车,都类似一个储蓄所。中国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是农业银行,在全国有超过2.4万家分支机构,3万台自动柜员机。而日,富士康成为摩拜新的。此次合作,将会有望大幅提高摩拜单车产量,每年总产能预计将能超过1000万辆——而每一辆单车,都是一个移动储蓄点。仅以1000万辆投放为假设,每辆车锁定8人,每人300元押金,沉淀总额资金将达240亿——这是最经典的的玩法。不去着眼解决盈利,而是解决现金流,不出售硬件而通过收取押金来弥补现金流,减少了一般互联网企业为培育用户而通过海量补贴产生的现金支出,这是相当高明的一步。换句话说,“共享单车”解决了上述模式中的1、2、3、5(见下表):唯有4略有瑕疵,但无伤大雅因为,最关键的盈利模式问题,从一开始,就得到了解决——这符合“最牛逼”模式的定义。>> THE END <<?来源|提示: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非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以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小金(微信:jinfuzi-wx)删除,谢谢!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金斧子立场,仅供读者参考,不要盲目投资哦。点击阅读原文,领取新人专享百万↓ ↓《挖掘了一个“空手套白狼”的赚钱项目,完全0成本,人人都可做》 精选六原标题:89后创业者清华大学演讲:我如何改变马云们的生活方式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相信这句话至今还是被很多人当成马云格言四处转发,尽管马云本人已经在微博上澄清这句话的出处并非他本人,无奈马云微博的力量还是没抵过这句话的病毒式传播。事实上,《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是当时阿里巴巴上市时,“商务范”一篇推送文章的标题,这篇千万级阅读量的文章让人们把这句话直接贴上马氏标签。引发大佬回应的并不止这一句话,更多的还是关于他们的衣着。《马云、张朝阳、刘强东们,你们能不能把西装穿好》一文在2015年第八届中美互联网召开期间刷爆朋友圈,这篇文章吐槽了互联网论坛上的大佬们怎么穿得不好,周鸿祎被吐槽很厉害,上面是西装,下面是卡其色裤子,非常正式的场合,西装必须是一套的。他还把这个文章转到朋友圈解释为什么没有穿一套,因为去会场坐下的时候,裤子弄坏了,临时换了一条。中美互联网论坛上穿卡其色裤子的周鸿祎 本文图片均由邓潍提供以这种方式影响改变着中国CEO们衣着言行品味的是一个叫“商务范”的微信号,一位在每篇爆款文章里自称“范主”的28岁姑娘。有一次参加时尚活动遇到明星史可,“范主”自我介绍后,史可老公便说,是不是你推荐什么颜色,大家就买什么颜色?“范主”自谦地在朋友圈里说“我还没这么红吧。”“范主”(左)和演员史可这位自称还没这么红的“范主”真实名字是邓潍,这位89年出生的妹纸4年前还是新华社旗下的记者,现在她是一名创业者,中国最风尚自媒体“商务范”的创始人。从传统媒体人到创业者,她经历了什么?“那时候做,最早的时候就是要去跑房地产口,跑IT 口,要跑各种行业去采访,每天都很奔波。”10月17日,在清华大学《创业导引——与创业名家面对面》的讲台上,邓潍和大家分享说,过去做记者的邓潍很奔波,现在辞职创业的邓潍更奔波,“我每天工作的时间应该在12 个小时以上,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自己度假过一次,每次出国都是和工作有关,和品牌有关,这四年从来没有纯粹和家人出去玩,一直都是全身心地扑在这个事情上。”邓潍坦言,在创业的道路上还有蛮多的诱惑,比如说钱的诱惑,“在我们这个行业,有时钱来的非常快,但是需要内心有节操。还有一个就是流量的诱惑,我们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是有10 万+,甚至更大的点击,但是我们不能做。再有就是机会的诱惑,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风口,短视频、直播、电商、APP 等各种风口,其实每个人都要考虑自己的能力和本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一定要结合自身的条件。”“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去拿过融资。”最初说这话时,是2015年,那时随着一系列爆款文章的推送,很多投资人找到商务范,聊起投融资方面的想法,但目前邓潍还是选择独立地经营。两年后,在清华大学的讲台上,邓潍再次强调了这点,“我一直是靠着自己来做的,在持续盈利这条上,我是有自己比较清晰的想法。”以下为邓潍在10月17日在清华大学演讲的全文,从中你可以看到这个89后妹纸是如何通过做内容,影响一拨人的生活方式的。今天非常荣幸能够来到清华大学,跟大家分享一下创业经验。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有关注过“商务范”吗?不管大家有没有关注,相信大家或多或少在网上看到过我们的文章。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我们怎么创业的,我是怎么样从一个传统媒体人转型到今天做新媒体,如何从一个人再到现在十来个人的一个团队的。从两篇千万级阅读量的文章开始“商务范”,在微信上有超百万的用户,此外,也入驻了微博、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等其他客户端,总共有约30多个平台。我们主要针对的人群和内容从“商务范”三个字就能知道,商务即商务人群,范即生活方式,这两个结合起来就是我们一直关注的。因为我以前是做的,在做“商务范”的时候更关注财经圈的人士,所以,我们更多的是财经+时尚的跨界。“商务范”在微信上大,一年的文章有上亿的流量,当然不少其他的客户端的总流量也是上亿,我们的内容会同步在各大客户端上进行更新,也是我个人的一种尝试。其实每个平台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现在主要以微信为主,同时也不会放弃掉任何一个平台。在最开始做“商务范”的时候,我就在想目标人群是什么样的,当时去研究中产。中产其实无非四个方面:房子、车子、妻子、箱子。这“四子”简单来说,其实是代表了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你开什么车,穿什么西装,住什么房子,你的婚姻是什么样的整个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这些方面都是和中产有关,也构成了我们研究的内容。在锁定了人群和领域之后,真正做自媒体是2013年4月,而一年多以后迎来了一篇爆发的文章,标题叫做《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大家应该听过这句话,这句话是14年的一个流行语。这句话不是我发明的,而是有一个网络剧《万万没想到》中的一句台词。为什么这句话在当年非常火?其实是马云的阿里巴巴上市的那天,他走进华尔道夫酒店,意气风发,对比另一张图,就是马云小时候非常“屌丝”的、朴实的照片。感觉差距很大,就有一个商务范的用户用了这句话“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来形容这两张图。小时候的马云·上市当天的马云我很快把这个做成了一篇文章推送,写的就是马云当年是怎么被投资者拒绝,后来一路曲折,一路奋斗上市的故事,当时获得了上千万的阅读。后来听说马云在很多场合被问起这句话是不是他说的,因为我们那个文章被很多人转载,而转载时很不严谨地加上了“马云说”。大家会经常看到“马云”说了很多话,马云后来还在微博上澄清,说这句话不是他说的。另外一个文章,也是让我们在圈子得到很多人的关注,也和大佬们有关,《马云、张朝阳、刘强东们,你们能不能把西装穿好?》当时这个文章我记得发完以后,一天之内我们的微信就有300多万的阅读量,网易新闻有200多万,今日头条400多万,加起来一天就有上千万。当时这些互联网大佬们参加了中美互联网论坛,在大家都在关注谁去了、讲了些什么的时候,我们更多地关注了他们的着装,比如马云当时穿的是一个中式立领的衬衫,他是唯一一个穿中式衣服的大佬。一般情况下,其他大佬都是穿西服。刘强东当时穿的是一个紧身的,我们用了一个词,那个词后来好多人都在用,就是叫“零号西装”,说这个西装特别小,小到塞不进去那种。因为他跟“奶茶妹妹”在一起之后,把自己的人设变得很时尚年轻。他的西装其实是偏小的,也可能是故意做成这个样子的。中美互联网论坛上的大佬穿衣像张朝阳,他的领带打歪了,而且颜色也不太对,他当时衣服的袖标没有剪,感觉就像买衣服的价签没剪。包括马化腾,他当时袖子是皱的。还有周鸿祎,他上半身穿的是西装,下半身穿的是卡其色的裤子,我们就觉得他竟然不穿一套。这个事情后来我们在微信上说了以后,他把我们这篇文章转到了朋友圈,回应是当时他其实是穿了一套,坐下来的时候裤子那个线突然崩坏了,临时去找了一条来换的。他自己感觉这一套蛮学院风的,外国的专家学者都这么穿,反正自己觉得挺好看的。我们的这一轮发布,这些大佬很多都在看。我上次去参加圈内的活动,有朋友就跟我们说,他们现在互联网老板可谨慎了,出门都要盛装准备,特别担心被吐槽,其实以前是没有太多人会去关注这个事情。在这个事情以后,很多大佬他们真的会去改变。我们“商务范”的用户更多的是偏重,偏重高端的生活类,更关注的是一些真正成功的人士、企业家,像马云、刘强东、扎克伯格等,和国外的各种王室。而且我们一直围绕的是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不管这些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聚焦的点还是去关注他们穿什么西装、戴什么表、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等等,我们关注的更多是从物质层面,当然也会有精神层面,但更多集中在生活方式这些。在我看来,做内容是要扒烂了,就能出好内容。“商务范”做的每一个话题,都会一直去关注,一直去深入研究这个领域。你在看电视剧,我在看同款在扒品牌的时候,我们也会看一些热播剧里的装备。比如《我的前半生》里面的人,我们大概都讲了。当时有一期专门讲靳东的,他在那里面穿Burberry的大衣,还有其他各种名牌;唐晶的着装,用的包、表等等,我们也有去扒。我们做了很多期内容,发现有一期内容是最受欢迎的,讲的是这个剧里面每个角色戴的表是什么,这种扒法眼睛快瞎了,画面要放大很多倍去看,而且要不停去想跟哪个款式相近,因为这个剧组当时还是挺穷的,没有品牌赞助他们,好多装备都是演员们的“私货”。比如说像唐晶戴的是积家的一块腕表,靳东戴的是宝齐莱的表38万,陈俊生戴的表竟然是最贵的,戴了一款60万左右的卡地亚腕表。当然,马伊俐演的那个角色也有各种卡地亚,我们每一款都给扒出来了。陈俊生带的Cartier Drive系列陀飞轮腕表,市场价60多万当时这个文章在我们那个圈子很多人在看,大家看完之后,甚至会有些人去买一些剧中的同款。之前我们扒过《007》的装备,前几天又扒了《白夜追凶》这个最近比较火网剧,最近我们还会扒《王牌特工2》等等。不追热点的时候做什么?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每天都会发生热点,也有时候是没有热点的时候。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就会往传播性强的话题里面注入专业性,也就是说,有些话题它传播性很强,但是我们为了让它更便于大家转发,做一些有“干货”的内容。另外,就是把专业性的话题包装出传播性,可能有一些话题太专业了,只有行业的人才会看,但是我们就会想办法让它有更多的人看,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讲述。比如说这个话题,中国男人为什么穿西装不好看?各位男士感兴趣,我觉得女生也会感兴趣。本来这个话题就是一个和穿西装相关的,非常平淡的话题,如果我们加上中国男人为什么穿西装不好看,这是一个带点冲突,比较刁钻的一个问题,它的话题性就来了。一下子就把一个很专业的西装领域的话题变成了中国男人,甚至女人都想看的文章。中国男人穿西装不好看的几个点,一个是身材的比例。如果你的身材上半身长,下半身短,如果你还不注意提高腰线的话,肯定是穿的不好看的。有些头发造型不对,有些会穿那种特别耀眼的橘色西装,还有人会在腰带上配钥匙串,每天要别上钥匙出门,这些都会大大降低展现出来的效果。再比如说也有一个来自生活中的话题,这个话题是我们用户点播的。他在生活中看到有很多品牌都姓周,周生生、周大福、周大生、周六福等等一堆,都是姓周,问我们到底是为什么。我们还真的正儿八经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把这几个周姓珠宝品牌全部扒了一遍,发现只有两个品牌的创始人和品牌故事是真正和“周”有关的,而且品牌故事和历史是比较长的,就是周大福和周生生。其他的周××,在品牌渊源和历史方面就不是那么有讲头。当老百姓不太分得清楚的时候,以为差不多。所以,我们会通过这种比较生活化的话题,去制造一种传播性。大牌逛店,第一手的品牌干货我们有一个逛店系列,现在做的比较多,比如第一次逛LV、宝珀、劳力士、卡地亚等等各种大牌、珠宝和腕表。邓潍受积家邀请体验威尼斯红毯我们把这种大牌逛店做得非常“干货”,下个月还可能会去逛百达翡丽,百达翡丽在全中国只有两个“源邸”,一个是在北京,一个是在上海,而且它的店还不是开在商场里面。比如在上海的店,以前是英国驻上海的总领事馆,把一个府邸改成了奢侈品店,我们会探秘。之前也会逛一些顶级腕表店,比如上海的宝珀店,我们会去介绍它从几万块到四五百万的表,每个系列有什么特点,它到底贵在哪。探访宝珀上海旗舰店甚至我们会去讲,它其实不仅是一个表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你甚至可以去它那喝下午茶。因为一听表店,都是卖几十万的表,不敢走进去,但其实你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走到二楼,很优雅地点上一杯咖啡,可能整个下午都不会被人打扰。今年我们还去了瑞士,去探访宝珀的制表工坊。他们有一块表我很喜欢,就是中华年历表。它的匠心体现在,一个瑞士的制表品牌,花了八年时间去研究中国的天干、地支,制成一块符合中国传统计时的腕表。宝珀中华年历表另外,我们还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当时我们在用户里征集了一位男士,可以免费跟我去体验。然后我们在瑞士那边待了一个礼拜,品牌方负担了我们粉丝来回商务舱和五星级酒店的费用,体验的全是他们VIP 的服务。同商务范用户在瑞士一起鉴赏腕表再比如我们之前多次去过东京、慕尼黑、巴黎、米兰,我们会买一拨当地的品牌,会推出哪些品牌在哪个国家最便宜这样的干货文章。我们也会有一些汽车试驾、航空公司高端线飞行的体验活动、会告诉大家这个价值几万块钱的商务舱,它的服务到底是什么样的,座椅、洗漱包是什么品牌,睡衣是什么,袜子是什么,吃的是不是米其林餐厅的厨师做的餐等等。体验海航直飞拉斯维加斯首航商务舱剪了10万块的爱马仕,拆了6万5的劳力士最近我们在做一个视频节目,叫做《大牌捉妖记》,我们《大牌捉妖记》的第一期就是剪了一个10 万块钱的爱马仕包包。当时我们是有一个真的爱马仕包包,大约价值10 万,假的高仿包包也是挺贵的。我们把这两个包包同时剪掉了,然后告诉你,哪个地方是真的,哪个地方是假的。其实真的和假的差别还是很大,不管是爱马仕的锁头也好,还是包的料子也好,都有很大差别。比如真的包是有一种天然皮子的清香,假的就是刺鼻的味道。真的剪开以后发现它的皮就是一层皮,而假的包包一剪开发现里面会塞一些纸片什么的。其实真的奢侈品能够做的比较好的,还是有它自己的道理。大牌捉妖记第一期剪爱马仕第二期我们做了一个视频,拆劳力士的表,就是把一个价值6.5 万的劳力士水鬼、一个价值3000 多的假水鬼表,还有一个价值两三百块钱的“一眼假”进行对比。两三百块钱表盘特别大,一看就很粗糙。但这个正品6 万多的和几千块的,用肉眼还是很难看出来。但后来我们还把它的机芯给拆了,就可以看出有哪些猫腻。大牌捉妖记第二期拆解劳力士从财经记者到自媒体人刚才讲了那么多,投身创业对我人生还是有很大的改变,包括五个方面:职业、角色、关注领域、思维方式、生活。比如说从职业角色来讲,以前是做财经记者,现在是做自媒体人。我最早的时候要天天去关注商业报道,每天都要去看《商业周刊》、《华尔街日报》等等。那时候做财经记者,最早的时候就是要去跑房地产口,跑IT 口,因为我以前是分到产经组,即产业经济,整个组要跑各种行业去采访,每天都很奔波。我跑了一段时间,领导当时觉得新媒体挺重要的,就把我派到了新媒体部门,但是在新媒体部门的时候,其实我中间有一段时间还帮我们那个媒体写过一个副刊,就是讲文化生活方面的。比如以前写一个文章是研究老舍怎么养花的、沈从文的晚年是怎么样的,以前写那种文艺副刊,跟现在的画风是完全不一样,那时候写的标题都是很文很雅,而之前写的时候就是写的非常干的“干货”。在意大利威尼斯街头真正转变比较大还是到了新媒体部门,做微博,因为在微博上你写的内容有没有人看是非常直观的,它的阅读量和转发数一眼就能看出来,那时候我发现大家对那种很严肃的报道其实兴趣度没有那么高。但是王健林说我这辈子只后悔生了一个,这种言论大家就很感兴趣。后来我自己才开了“商务范”这个公众号,一开始做公众号的时候,说实话也是比较小众的,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人在做,也是慢慢地熬出来了吧。我是2013年做,2014 年有了第一篇上千万阅读量的文章,从那个时候开始才有了很多品牌找过来,请我们去跟他们合作。其实我觉得做这个事情一开始的目的并不是要去创业,当时在新华社干得好好的,从来没有想过创业是什么,做“商务范”也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完全是在做一个喜欢的东西。在Chaumet巴黎芳登广场旗舰店等到做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有20 多万微信的用户的时候,我开始觉得自己应该离职,把所有的心思都来做这件事情。但是在2014 年微信的商业模式还没有那么清楚,那个时候说实话收入并不是特别高,完全就是兴趣爱好,但觉得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兼顾,就还是选择出来做喜欢的东西。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我是被创业了。从一个打工者到创业者,这个身份就一下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做媒体的时候,我只想着做内容就行了,现在就必须去想怎么样转变这个角色,不仅要做内容,而且要实现一些商业的目的。刚开始我一个人的时候无所谓,但是我有团队的时候肯定会去想怎么样做一个能赚钱的公司,实现盈利,养活自己和团队。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去拿过融资,一直是靠着自己来做的,在持续盈利这条上,我是有自己比较清晰的想法。出席积家晚宴从“喵星人”到“汪星人”上大学的时候,我的梦想是这样一种画风的:一定要做一个那种传统媒体的编辑,未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总编。其实现实和你想象中完全不一样,你永远会被这个现实改变,甚至当你去适应一种新的角色的时候,你发现一种新的角色和新的生活,也许你会更适应,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去学会不断地改变自己。比如说我以前做传统媒体的时候是非常自我的,很少去想读者想看什么,一定是我觉得哪个是热点,我想去做什么内容,就像是“喵星人”,“喵星人”就是那种非常高冷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现在做自媒体之后是一种“汪星人”的心态,“汪星人”就是用户为中心,去思考我的用户想看什么,他们的兴趣点在哪里?另外一个,就是生活节奏的改变,在座的同学如果将来有创业的打算,一旦创起业来,你就不再是你自己的了,你一定是和这个工作完全相关。像我自己,公司就在家的对面,每天走路3-5 分钟一定能到,这样大大节约了时间。我每天工作的时间应该在12 个小时以上,做了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自己度假过一次,每次出国都是和工作有关,和品牌有关,这四年从来没有纯粹和家人出去玩,一直都是全身心地扑在这个事情上,很少有自己的时间。2017年米兰时装周看展一个人到一个团队,思维方式的转变刚才讲了那么多,其实就是热爱,你对这个事情得是喜欢的。比如说倒回到几年前,我辞了工作,去干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情,在一些年长的人心目中,就觉得你是在干什么,不是很懂,但是我当时心里是一直希望把这个事情做下去,没有想过要挣多少钱,也没有想过将来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当时就想这个事情是我喜欢的。人就一辈子,就要做自己喜欢的,然后辞掉工作,后来找到了合伙人,从一个人到现在十多个人的团队。找合伙人,重要的是取长补短我比较幸运的是找到了一个合伙人。做事业能够有一定的成就,或者说能够做得比较顺利一定是在于人,而不是在于其他,多少钱都不一定能砸出一个项目,人是比较重要的。像我自己可能对内容非常敏感,对其他方面就有点“小白”了。我去找一个合伙人的时候,一定要取长补短,我们是合拍的。比如说我比较擅长做内容、做传播,但是我的合伙人就比较擅长做公司,他当时在四大之一的德勤做企业风险管控,他加进来的话,一方面他本来就是“商务范”的一个目标受众。再有,他之前做过咨询,构建团队就会有帮助。另外就是他的法学背景,如果公司有一些法律上的纠纷,他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头脑。所以,我请他过来弥补了我其他的不足,他可以帮助我。我非常满意他设定的一个薪酬机制,在我们“商务范”可能进来的人底薪会一般,但是会高于我们同行业。他设计了一个比较高的浮动空间,每个月的奖励会比较多,有很多项标准,你只要达到某些标准,他就会不断去奖励你,可能一年有好几次调整薪水的机会。还有一个是年终奖,我们进来的时候,他给大家许诺的一般就是13 薪,但去年做的比较好的年底都有5-10 个月奖金,当然可能将来我们这个奖励随着公司的发展会越来越多。招“看对眼”的人其实我们2015 年才招到除了合伙人以外的第一个做内容的编辑,相当于2013年只有我,2014 年招到合伙人建立了公司,2015 年1 月才招到第一个编辑,其实这个公司发展是非常短的。大家一进来的时候,我们给大家许诺都会比较保守,但是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肯定会比较愿意把一些利益分享出来。邓潍参加天津卫视《非你莫属》节目我们在招人的时候全是从用户里面招的,全是关注“商务范”的人。像我们之前有好多用户是上学的时候就开始看,毕业之后就投我们。其实我们团队里面,除了我会做内容以外,他们刚开始都不太懂做内容,都是“新手”,就是没有写过新媒体文章的人,但是他们有非常好的鉴别能力。比如他们大部分人有国外的留学背景,甚至在国外做过代购,考过红酒师证书,或者之前玩摄影的、或者对车比较喜欢等等。我在招人的时候很看重他们个人的一些比较天然的才能,而不是说你有多会写文章。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你更懂普通的人想看什么。在选人的时候,我觉得首先是看兴趣爱好,喜欢和生活方式有关的事情。第二个,就是持续学习的能力。我刚才讲到自己从一个文艺女青年变成了一个关注财经的女记者,再到做时尚自媒体,其实跨界很大。可能像那种几百万的表真的离生活很远,但是来到我们“商务范”以后,我们就可以让你去体验,体验了之后你会对这个东西有感受,你就能写,然后不断地丰富自己知识领域。还有就是工作的方法,要掌握一些特殊的技能,现在我觉得英语好、会开车、会摄影,总之拥有复合型的能力的人会很加分。当然还有审美,审美这个东西真的不是能够很快培养出来,这个在面试的时候会比较注意。坚守底线,不坑用户,拒绝诱惑在创业的道路上还有蛮多的诱惑,比如说钱的诱惑,在我们这个行业,有时钱来得非常快,但是需要内心有节操。经常有自媒体人说,今年我又推掉了很多的广告,这不是假的,是真的,每天都会有很多广告来找你,还有很多、那种“三无产品”的广告。他们会有丰厚的预算,但是这个东西我们是不做的,至少我是一个从传统媒体出来的人,不太愿意去透支用户的价值,不负责任的广告都不接。我的合伙人他是做企业,他更不会接,每个和我们合作的公司,他都会做一些风险的调查,只有确定这个公司没有问题,他的产品没问题,我们才会进行合作,不然的话我们一定会拒绝掉,这个就是钱的诱惑。邓潍接受腾讯企鹅平台访谈还有一个就是流量的诱惑,其实你发谣言一定传得最快,还有比如色情、虚假、暴力的内容,是最容易引起爆点的。我们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是有10 万+,甚至更大的点击,但是我们不能做。我之前在新华社工作,同事也有从央视出来的人,我们对自己的内容会过很多遍,会坚持底线,哪些不能做,哪些能做,这个时候我很感谢在传统媒体那么年,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再有就是机会的诱惑,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风口”,短视频、直播、电商、APP 等各种风口。之前有很多伙伴会建议我,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其实每个人都要考虑自己的能力和本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一定要结合自身的条件。比如说我并不会因为短视频是风口就去做,而是我觉的短视频它是一个展现“商务范”内容方式的时候,我会去做短视频。比如我们做那个视频项目,并不是因为现在是视频的风口,而是因为比如我们要去拆包、拆表,不做一个视频怎么来展现,这个是根据我的需求来做的。所以,在各种诱惑的时候,脑子一定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的能力是什么,你的创始团队基因是什么。像我就老老实实做内容,我不擅长某些东西去做了,肯定会耽误更多。这样坚持几年下来,也会有自己的风格和收获。感谢大家那么耐心地来听我的这些小故事,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挖掘了一个“空手套白狼”的赚钱项目,完全0成本,人人都可做》 精选七早就听说行业支付的领军企业易宝支付。据了解这个公司的支付业务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在增长,在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一直想约易宝支付的联合创始人、CEO 唐彬先生做一个对话。11 月 7日上午,我们相约在易宝支付公司见面。易宝支付在北京东三环边万通中心的大楼里,推窗东望,正对着中央电视台新楼。周围高楼林立,有点像在曼哈顿的感觉。和唐彬对话是一种愉悦。他谈吐大方,观点明确,充满睿智和激情,本来非常枯燥的支付话题变得生动有趣,的发展趋势和易宝支付的形象在他的谈话中清晰可见。(对话中互联网金融杂志记者余赤平简称余,唐彬简称唐)。恰同学少年余:咱们开门见山地说,你能用一句话告诉我易宝支付和支付宝的本质差别是什么吗?唐:支付宝源于淘宝商城交易双方信任的缺失 , 从 C2C 担保支付起家 , 易宝支付开创的是基于产业链上下游支付结算和相关的行业支付模式。余:行业支付?很专业的名词,你需要用普通老百姓能听懂的话来讲。我们《互联网金融》杂志的读者不都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人。我先问你一下,你创建易宝支付之前是学金融的吗?唐:我原来和金融行业不沾边。我在国内上大学主课是固体物理方面。1993 年去美国读研究生,1996 年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研究生毕业。去美国前后,我原本想读博士、做研究、当教授。后来互联网大潮来了,我认为从学校走出来做事可能会更有意义,博士没有读完,就出来了。余:你赶上了互联网潮流的第一波吗?唐: 1994年雅虎就成立了,并于1996 年作为第一个互联网企业正式上市,到 1996 年我毕业出来,互联网第一波刚走了一半。应该说当时我还在沉淀阶段 ,主要是作为互联网第一波的参与者 , 而不是弄潮儿 , 见证了这一无比新奇、激动人心的时刻。2000 年初互联网泡沫破灭,直到 2003 年底才开始复苏。余:你研究生毕业后就到硅谷创业吗?唐:我刚开始加入的一个创业公司,是做芯片软件设计。从 1996 年到 2000 年四年多的时间,我一边工作,一边开始考虑做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我当时想,互联网的下一波很可能是无线,就准备做无线互联。因此,我加入了硅谷一家无线互联技术的创业公司。同年我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创建了硅谷中国无线科技协会,并担任会长。余:你研究生是搞无线研究吗?唐:不是。研究生学的也是与固体物理相关。我主要关注芯片材料的研究。比如说在硅里面加微量其他元素,通过同步辐射器等研究微量元素在里面的运动轨迹和材料性能的变化。但是那个东西太尖端了,受众面极小。这时互联网第一波大潮来了,我想还是应该去做一些能够让大多数人理解并且受益的研究,就放弃了当教授搞研究这条路。因为我发现,做一件事情,能够对广大的老百姓产生影响,比对一小群尖端人才产生影响而言会对我更有吸引力。余:互联网有线网络还没有广泛普及的情况下,你怎么会突然往无线这个方向发展呢?唐:1999 年美国无线就开始热起来了,咱们中国到两年前才真正热起来。当时的无线标准叫 WAP,是特意为功能手机和当时的无线网络设计的一个标准。那个时候我就想做无线互联网,想把互联网的信息和手机位置信息结合起来,一个人到任何地方都可以把本地化的信息实时告诉你。余:当时是否太超前了?唐:的确超前了一些。互联网泡沫2000 年 5 月份破灭,无线互联网的发展并没有跟上。但是我创建的硅谷无线协会收获很大,这叫有失有得。在协会里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产什么产品最挣钱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