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不是说以柔克刚,周身无处不是拳吗

如何认识太极拳“以柔克刚”的特点?
来源: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 作者:宣传部
&&&答: 以柔克刚是太极拳基本运行特征。北宋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指出:“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形象地说明了太极拳中柔与刚的关系,即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太极拳的柔,是指在“松”的前提下,全身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保持圆活不僵滞,腰胯灵活,保持&&& 劲不丢不顶,在和顺中上下相随。柔在太极拳技击中具有走化、沾连粘随和蓄劲等作用。太极拳的刚,是指在太极拳技击中将隐于内的全身之力汇集一点,在一刹那间所爆发出来的无坚不摧的劲力。有心求柔,无意成刚;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外柔内刚,柔化刚发,其中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法。&&& 太极拳作为一种柔性武术,在运行中把“走化”与“粘发”融为一体,作为技击中的突出技巧,处处表现出灵活善变、重巧轻力、重智轻勇、迂回待机、避实击虚、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就势借力、曲中求直、以守为攻等鲜明特点,从而达到以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等技击效果,实质上是阴阳辩证法的具体应用,也是老子“柔弱胜刚强”哲理的生动体现。&&& 太极拳以柔为体,以不争为用,突出尚柔、贵化、善走,反对好勇、斗狠、顶抗,主张欲取先予的技击策略,通过运用柔曲之术,创造条件使对方“触处成圆、落点成空”,走向其愿望的反面,最终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柔刚是太极拳阴阳范畴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客观要求在太极拳运行中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尤其是在技击中,必须处处注意适当地运用刚柔,对方刚时,不能以刚迎之,而应以柔化之;对方出现“丢时”就逢丢必打,此时必须显刚,以强大的内劲将其发出。当然在刚柔转换之时,必须柔中寓刚,刚中有柔,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正如《太极拳论》中所说:“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 原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太极拳知识1200问答》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本周热门内容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的核心要素是以柔克刚
责编:葛宇
发表时间: 16:18
  一、松柔是太极拳的显著特色
  松柔是轻灵、飘逸、柔顺、圆融、通透运动形态的集中反映。松柔程度决定太极功夫的深浅。
  因此,练拳首要是在松柔上下工夫,从精神到形体全部练松入柔,有些人不循拳理,忽视要领,练了很长时间仍松柔不好,身体僵硬,动作拘谨不连贯,像演木偶戏。
  犯的通病大多是肩肘过紧,肩脚骨缝没有打开,腋下不虚空,肘无下垂,耸肩抬肘紧胯夹档,气上浮不下沉,或下沉不上扬,没有随心意一开俱开、一合俱合、活入活出、鼓荡自如。
  也有的对松柔理解片面、有误区,过于松疲、松垮、松懈,俨然像个软骨病人,没有神意风范气质,少气无力。练太极究竟怎样走向松柔呢?
  主要有三点
  1、形神意气劲全面放松入柔。
  一脉相承,融通一体,要神领、意注、气行、劲催、形随,意发神传,气血涌动,劲力自生。
  2、体会&筋骨要松,皮毛要攻&。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形体如&上吊&。
  皮肉自然沉坠,仿佛荡然无存的感觉,真正做到打拳不用丝毫拙力,全凭意气引领,周身柔顺,催生毛皮迸发。
  3、不折不扣地遵循形体要领练习。
  头领、胸涵、腹静、腰挺、胯开、档圆、肛提、膝曲、脚沉、腋空、肩松、肘垂、腕平、指舒。
  使肢体动作上下相随,左右相系,前后相应,内外相合,协调联动。
  从而达到上身&杨柳摆枝&,下身&芦苇荡漾&,全身&柔似绳蛇&,整体悠扬荡动,节节贯穿,行云流水,顺其自然,飘洒自如。
  二、鼓柔卸刚、以柔克刚是太极拳的核心要素
  以柔克刚是太极的上乘功。滴水可以穿石,水可溃堤,高压水枪能够采矿。
  要明了&万物之刚易折断& , &火最旺的炉子最先灭&的道理。玻璃怕碰易碎,铁条怕折易断。
  寿星很少有刚猛过盛的武夫蛮将。
  当今人们习拳练武的宗旨,除少数人勇为技击比赛外,大多都是为陶冶情操,强身健体。
  因此我们行拳走架,必须放松身心,轻柔行气,化僵去拙,有心存柔练习,便会在无意中产生刚劲。柔非散软,柔中有厚重;刚非僵硬,刚中有柔韧。
  要行柔存活,养精蓄气,多涵养,多引化,少攻击,弄少发放,以达到气血畅通,强筋壮骨,精神愉悦,延年益寿的目的。
  即使是技击推手,也不提倡用蛮劲拙力,要学习水的柔韧性、渗透性、灵活性、应变性、隐蔽性、适应性等品格。
  不丢不顶,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实施意动形随、内引外发、气催飞劲发、柔化刚发,以柔抑刚的劲法战术。
  三、刚柔并济是太极推手的重要特征
  拳诀讲:&得势在把脉,出奇在转关。&意指刚柔虚实转换的玄机奥妙,是太极推手的关键所在。
  因此,竞技搭手时,要轻柔接触,神沾意连,机敏洞察对方来力的大小、方向、轻重、缓急、虚实、真假等肢体信息。
  避免刚顶硬抗,轻率发力进攻,破形露体,陷入被动,要将对方的劲力和身体重 心,入里透内,摸清拿住,使其进退不得,无所适从。
  要先将自己的身心放松柔,敢于丢掉自己,舍己从人,诱敌深人。
  先虚空自己,再引空对方,以柔化卸力,防守为主,以静御动,高来高走,低来低就,随风就势。
  将其来力顺势收蓄吸纳到自身松柔虚空处,或用采、捋、引化向自己的身边旁后,使对方难觅影踪,失中失势。
  再迅疾应变,当柔则柔,当刚则刚。以掤、挒、按、挤、靠等不同劲法,伺机进攻发放对方。
延伸阅读:
相关阅读推荐:
西洋参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西洋参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
大麦茶是中国、日本、韩国等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清...
金桔从个头上算有大、小之分,从口味上有咸、冰糖之分...
铁皮枫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药材,它的口味清香,富含...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太极拳精选
说到太极拳流派,我们不得不提到陈氏太极拳,陈氏太...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练习太极拳要掌握一定...
太极拳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而意、气、神是打太极拳...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但是您了解八极...
太极拳与未来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
推荐太极拳
太极加油站太极拳理论大全.txt 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 经失去的留作回忆。 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太极拳之练法说明 太极拳练法说明 学习赵堡太极拳的基本认识 太极拳原理 作者杨鑫荣 太极拳入门须知 太极拳序 太极拳的“内三合、外三合” 太极拳架子三步审查法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太极拳精义述真 推手八法 太极推手五字秘决 太极拳论 太极拳论 太极拳论解 太极拳论臆解 太极拳歌 太极拳经 太极拳势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 太极拳功 太极拳道 太极拳说 太 极 拳 秘 传 习拳大歌 高手武技论 太极拳之炼气 赵堡太极拳体用歌诀 太极丹功义诠 太极拳之内功修炼郑悟清著述 郑 钧 郭冬宝 5 李秒丰(花非花) 郑悟清著述 李秒丰(花非花) 沈家祯先生著 张三丰著述 李秒丰(花非花) 15 刘瑞著述 张三丰著述 王宗岳著述 陈清萍著述 洪均生 张三丰著述 王宗岳 王宗岳著述 张三丰著述 蒋 发著 蒋 发 邢喜怀著 邢喜怀著 张楚臣著述 和庆喜著述 和敬芝著述 金幸祥 29 王柏青著述 林泉宝1 1 26 7 8 10 11 1217 17 18 18 19 23 23 24 24 24 25 25 25 26 27 27 2730 31太极拳之练法说明郑悟清著述夫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手不顾脚, 此谓之盲练也。尤忌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夺力,而仅能显力者,此痴练耳。 倘能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至肩松身 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则气自通,气通则力自重。所学之法如是,练而习 之,以期纯熟,则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同,自能臻自然而然之妙境矣。太极初学要决: 初学而内要静空,周身而外要轻松。 内空静气行於外,外松而内有神精。 工夫不可须臾断,临用之时有奇能。太极拳练法说明十一代传人郑 钧愚自幼随父(郑公悟清)习练太极拳,经数十年的修炼,浅得太极拳的体会,学练太极 拳,好似数学的0、1、2....9十个数字和各种运算符号;学生在小学、中学直至大 ... 学的各阶段都学习其组合及变化,并逐步得到提高和升华。习练太极拳决不能一蹴而就,一 曝十寒,必须经过逐步学习,长期修炼,循序而进,方能达到高深境界。太极拳之动作轻软异常,而一动全身皆动。习练时无须用过分之气力。无论强弱、老幼 均可习练,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宝。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同,习 练者思想意识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形式与方法。其中既有相通又有侧重,但都有同样的 原则要求,都是让人以自身修练达到自我完善、追求人生的真善美。然而习练太极拳者成千 上万,不知其要点者甚多,其主要表现在随随便便、人动亦动、人云亦云、不按规矩、不知 要求 , 虽长期修炼但收效甚微。 守规矩才叫练功, 不守规矩到老一场空。 有不得性命之真传, 不知自然先天之纲纪,落于思维之杂乱,不知太极拳的修持,错修错练者,正理不明,根源 不透,偏执一边,虽练太极拳,但性理不合,神气不交,纵行修为,真气暗耗,终无所成。 或者只知拳论中之言语,但末能彻底明其精微,若不设法求之,则幻想辄出,当止不止,不 当止而止之。或有意放纵,不知收敛,气质异生,此非师传不真,乃自已不查已之过也。或 丹田之气已成者,急于超脱,贪念尘俗,一时不觉,丹田之气失控而出,空空而已。或用旁 门小技,以为见功,而世人多得相互传授,终生不悟,寻枝摘叶,迷惑后人,以错传错,遂 成风俗而迷失真理,致使正理日远月疏,异端并起,迷失先师之本意。更有道听途说,口耳 之学传于无知之徒,递相训式。并非不想传授太极拳之真谛,盖世人享受心重,不知修炼, 不知天机,不知修为。虽练太极,却末入太极之门。拳经云: “斯技旁门甚多。 ”因此,初练 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不使动向散乱。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专,不专心细学,眼不顾 手,手不顾脚,上中下不能合一,就是瞎练。尤忌身手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以力夺 力显力者,此谓痴练耳。偿能平心静气,凝目静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 行之以稳其步,待到户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气自通,气通力自重, 以此法修炼,至其纯熟,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同,自能达到自然而然之妙境。习练太极拳能守规矩,按照规矩去练,有明师教诲,气流运行,血脉畅通,做到分而有 数,变而有象,列而有位,散而有质,苦下功夫,方能强身健体,从规律中得到应有的效果。 继师之后传艺于世者,应从前辈规矩中走出来,扔掉套路包袱,走向新的层次。数归无数, 不分则无数;象反无象,不变则无象;位至无位,不列则无位;质还无质,不散慢无质。追 溯太极之源,无象太极之本,无位太极之真,无质太极之妙,无象数位形成虚实无位高境界, 发展进取,随心所欲。要达此境,必须着熟、气顺、神行,方得其妙。太极本无体,寓于宇宙,其大无外无物可容;太极本无用,运行于物,其深莫测,其理 可究。以体而论,太极之始有内外之辨。以用而论,太极之始能观基本之情。观其内而不观 其外,究其外而明其内,观其神而不观其形,形无不备而神得现。神者精,保精则神明,神 明则长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精为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神灵,精去则骨枯,骨枯则 死。愿同道细心悟解,精微而行,不失其真,以达到体清气固,形静神明的太极化境。学习赵堡太极拳的基本认识赵堡太极拳研究协会 郭冬宝太极拳是我民族祖先在早期兵器不发达的年代由长期生活中创造堆心并经过反复实践, 累积经验不断改进和逐渐发展,而得以流传至今的优异拳种,在二十世纪以前武术是国家军 事强弱的重要指针, 亦为个人进入宦途或谋生技能之一, 秘而不传及门户之见很深 ; 二十世 纪以后科学昌明,武器发展一日千里,武术在军队中急速式微,即或个人谋生也变得穷途没 路,其式微是可以想见的。 近百年来科学带给人们智能高度的进步 ; 生活的方便与物质的享受, 但同时也带来了环 境的破坏与污染,造成慢性病变的增加,人们追求科技的智能及财富,造成精神的疏离和不 安,在寻求科学解决之余,欧美国家发现,东方武术: 尤其是太极拳是治疗身心的良好途径, 正热中发掘它的运动功能和高度技击艺术。前人留下的太极拳拳谱、拳经、拳论等资料,是积累经验的总结 ; 提供我们学习研究太 极拳的宝贵理论、步骤与路线因之,初学太极拳就必须掌握这些正确理论和训练方法,熟练 它的运动规则,融会贯通 ; 逐步深入太极拳本旨就是以健身为主身强体健才能进而防身御 敌 ;它优于其它拳术的高度技击艺术,是引发学好太极拳的助力,如果太极拳没有精妙技击 功能,充其量只是健身操或是气功之一而已,一定不能引发人们学习太极拳的兴趣。赵堡太极拳忽雷架,在套略的结构上是经过陈青平先生得意弟子李景延先生精心改造而 成的,它自始至终每一动作、每一招势都运用肢体走立体圆圈或弧形缠转,使「阴阳」「虚 、 实」「开合」「起落」「进退、 、 、 、 「左右」「上下」「里外」「圆方」「轻沉」「刚柔」「快慢」 、 、 、 、 、 、 、 「卷放」「折叠」「转关」, 等动作形成公转和自转。结合内劲以不同的方式,劲别蓄发, 、 、 成为圈中套圈的以简御繁设计,构成它的基本原则。不仅在运动形式上是独特的,在内功上 也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赵堡太极拳的特色是: 一、 周身缠丝 : 每一招式任一动作,除了重心之脚根外,从手到脚每一关节均需在身法中正又完整一致 的走圈缠丝下运行, 其目的是练习全身协调一致; 也就是借由动作的练习达成手动就是身动, 手动步亦动。也就是全身上下的整劲,达到拳经拳论「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而走圈是全 身所需绕行的路线,缠丝则身体每一关节、部位自行缠绕的方式,就如同公转与自转同时而 行,其目的是在动作中改变力的方向和变背势为顺势,如此则每一招式的动作都具有多重的 功能。 二、 灵活巧妙 : 在套路的训练中特别强调「忽灵劲」和活步,所谓「忽灵劲」就是在意念动时全身一致 灵活变动,因此不强调五趾抓地,而活步是动作中,脚步随身之变动以应之,如伸、缩、进、 退或在原地缠转,都是与手、身,一致缠丝,其目的在增进变势之灵活性,在实战上,既可 管住对力下盘,也易于进步插裆,退逼套封; 在发劲上既能先占中门,亦能利用腿的接触面 打动对方根盘,由于能贯串手、身、步齐进,落步发劲时因步之进而增进暴发力。三、 内外刚柔同练: 不论杨氏或其它拳架,需先练柔劲再练刚劲,或是习练拳架之前先练椿步,或是先练拳 架再练发劲,都需很长时间练习揣摩。甚至无法在平日拳架练习中,表现出忽高忽低,忽柔 忽刚,忽快忽慢的各种发劲力式,而赵堡太极拳忽雷架,是由前贤透悟太极拳理和实战用法, 将各种姿式动作、身法椿步、刚柔发劲,及丹田内劲所需的锻练方式,将之融合为一种拳架 中,使同步练褶,在任何一个招式、动作中都具备多重作用和效能,以缩短体悟时间使功夫 上身。真正达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要旨。四、 动步发劲 : 在一九八六年十月由大陆人民体育出版社授权台湾纯一出版社发行的 「杨式太极拳述真」 一书第三章有关推手内功运用要领乙节中概略说明----发劲有两种方法 : 一种是「定发」 ,又曰「静发」 一种是「活发」 ,又曰「动发」活发是在脚起脚落之间进行的 ; 因此,比定发难,也比定发的威力大。活发与活步推手 不同。要在熟练地掌握了活步推手后,方能懂得活发的奥妙。活发是在足起而将要落地之际 进行的。 「足进一寸 ;手长一尺」 ,体现活发的威力。然而在平日的拳架中就没有活步的训练, 在推手中就不会有活步的自然反应动作,由此可以了解活步拳架是活步推手的本体。五、 精致 : 为了达到太极拳的全面要求,又需以简御繁的在一个简要的套路五分三十秒至六分钟中 贯彻执行,必需每一动都精要的讲求完全符合太极要领、经由训练方法使之内外结合,形成 自然蓄发劲力。因此,每一动作、每一招式都讲求全身内外配合和完整,手、身、步,各关 节都需在走圈的路线中随起落各自缠丝变转,随式节节贯串或松开,并藉此练习不同的蓄发 劲别;在走架时不论刚柔蓄发都需关节松活。 更由于它的设计是活步的拳架, 所以可随练习场 地的大小伸缩进退而不受限制,成为随处可练,随恃可练的套路。在姿式正确熟后,平日练 习可快可慢,可高可低,可大可小,可发劲可不发劲,随人所意,随人所需而行之。由此, 可以说它是经过浓缩而成的精致太极拳架。赵堡太极拳的练习慨分为三个阶段 : 初步练习时,先讲求以手领身,手脚一致,上下相随,步随身换重点在练习全身的协调 一致和走圈,不重视拳架高低,在全部套路熟的正确与熟练。完成后即进入第二阶段,为严格要求动作的标准化、松柔化、圆转化和整劲,并且由于 动作困难度的提高,和练习遍数逐渐增多而式式熟练,体能及耐力亦逐渐增强,熟练程度必 需达到下意识状态,此时要求姿式逐步降低,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动则内外一体,周身圆 整,呼吸配合,气达四梢,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此一阶段最为重要,攸关 内劲的体认。第三步即为内劲的训练,重点在于手脚、胸腰及全身协调一致的折叠劲、转关劲、忽灵 劲、 弹抖劲、 寸劲等等内劲的运用, 招式由大圈渐收至小圈, 由慢渐练至快, 在放长和缩小」 , 与顺逆缠丝的相互变换之下,表现出高低动作的刚柔及弹性。总体的要求是,一动全动,节 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一静无有不静,手、眼、身、步、法一齐俱到,节节松开, 动作合乎标准,内劲达于四梢。起身轻灵柔和,落步沉实稳重。速度快慢相间,动作忽柔忽 刚,刚柔并济。立身中正不偏,虚实兼备所谓 :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强身、技击 同时兼练,达到周身一家,知机知势的知己功夫。第四步为推手训练「在拳架练习中内劲达到一定纯熟度,即需练习推手的要领与方法, 体验相熟习对方劲力的训练 ; 运用平素训练而成之手、身、步法及内劲蓄发,在与他人推手 时,磨练如何以静制动、以轻制重,以慢制快,以弱制强,同时检验拳势中己身之缺失而改 正之,达到体用兼备,知己知彼的懂劲功夫。赵堡太极拳为正宗之拳术,学习时须具备高度兴趣、耐心、恒心与毅力,循序渐进。陈鑫说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吾言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打到 年老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 反觉多烦恼。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 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展自有真。每日 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循序渐进功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 随处见圆光,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又 说 :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其效,稍用力而即期成,其如孔子所谓「先难后获何 」 问工夫何以用 必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而后可。理不明,延明 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干干之功,进而不止,久自到」 。问 : 得几时 「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后,可以观矣。抑至九年之后,自然欲罢不 能,蒸蒸日上,终身无住足之地。神手复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其勉诸。如果在入门懂劲后,再加以勤练不辍,必能蒸蒸日上,功夫上身而渐臻巧妙之境地。赵 堡太极之拳术,纯朴精实细腻,毫无玄奇神秘之法,前人累积实战经验,逐次将太极拳之糟 粕汰除,或予以改进,成为人人可练,人人可得之强身技击武术; 内外形体同时锻练,由身 强体健而进入技击技巧。又由于每日不间断的运动,自然能减缓生理机能之老化,而技击则 是由着熟(方法)而生的巧妙也就是陈鑫所谓 : 「每一势拳,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经现 身说法,甚觉容易,所难者功夫,所尤难者长久,谚有曰:「拳打万遍,神理自现」信然 !练太极拳至神手阶段并非不可能,惟需得正确要领,下实在功夫苦练「前人先贤之所以 功夫精湛而达神奇玄妙之境,是痛下深功夫,先师王公晋让生前师兄弟经常问及昔日练拳方 法,从其囗中得知,在其同辈中每日苦练三、四十遍日不间断者毫不为奇: 慨估每日三十遍 至少约需四至六小时,在长期极度苦练所造就的功夫非现代人所能体认的 [当代李小龙即是 苦练有成的代表人物] 。现今工商社会与昔日农业社 &会当然不可同日而语,致所练功夫及 效能自然亦有极大差异。今日不论所求在保健强身或是追求技击艺术,而入门之径必需由老 师口授心传,以免误入歧途,或失其太极原貌,入门后即是自身体.会修练的功夫,而功夫 之可用与否是在学者之努力及累积经验了。太极拳原理 作者杨鑫荣 技击是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但多年来并不为人熟知。 “太极拳有无真 功夫” 一直是存于许多人头脑中的疑问。 笔者自幼随祖父杨禹廷习练太极拳, 至今日 30 余载, 对太极拳拳法之精妙体会颇深。以愚管见,太极拳技击之妙,在于对人体平衡原理的谙熟与 运用。 人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运动,全赖力与力之间的平衡,是通过神经中枢调动肢体产生支 撑力从而达到人体重力间的平衡。 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 人体必然难以维持平稳站立而跌倒。 普通人因缺乏训练,在与他人直接的身体对抗中很容易被外力所制,既而难于平衡。而太极 拳拳法训练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贯彻“静、轻、慢、切、恒”的要求,从盘拳架入手,去僵催 柔,重新整合人的神形意气,使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充分调动人身潜能,在技击中节节贯 串,在维护自身平衡的前提下迅速有效地打破对手的平衡,制服对手。 那么太极拳练习者是如何增强自身平衡能力进而在技击中有效打击对手的呢? 太极拳凡“绷、捋、挤、按、采、列、肘、*、进、退、顾、盼、定”十三式,这十三式 基本囊括了人体运动的轨迹。人在运动时,固有的平衡被打破,重心随运动方向不断变换, 人体必须在运动的同时不断调整使之建立新的平衡。其间维持平衡的肢体与身体整个的运动 方向与力度上存在相对的虚实、动静变化。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 阳相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盘拳架过程中强调的慢,就是要让练拳者充分体会由平衡到 不平衡进而建立新平衡, 循环往复、 周而复始的过程带来的身心感受。 “虚领顶功, 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说到底是要求练拳在运动中维持平衡。通过运动中去僵催柔的变化, 神形意气相合,从而达到表里精粗无微不利的境界,做到中正安舒。 盘拳架的过程,既是增强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也 是通过自身的感受而知己知彼的过程。太极拳练习者对人体筋骨皮肉的结构和运动要有整体 的把握,并且练到极致,能以皮肤神经末梢感知来自对手的外力方向及力度,达到“全身无 处不是手”的境界。 人体的运动时,重心移动越快,维持平衡越难,所以太极拳法讲究神形意气相合,讲究 用意不用力,讲究“松柔圆缓匀” 。就是说在技击时不留破绽,不给对手可乘之机。相反,与 对手过招时,抓住手出招进由重心移动而带来的平衡变化的有利时机,后发制人。 在对手因重心移动打破固有平衡之后,建立新的平衡之前,以粘的方法与对手来势意气 相通,感知对手的运动方向和力度大小,用吞吐拿放的手段在化解来招攻势的同时,施以微 力,不让对手建立新平衡,使对手重心处于运动时顺势制服对手使之跌倒。 “动急则急应,动 缓则缓随” ,丝毫不给对手以再次出招打击我的机会,而处于慌忙维持自身平衡的窘迫状态。 当对手察觉我方意图,试图挣脱时,我方即以连绵不绝之意“随屈而伸”“大丢大顶” , , “小丢小顶” “丢丢顶顶”“不丢不顶” , ,还是顺对方重心移动方向施以薄力,使对手始终无 法建立新平衡,无法站稳。可以说,太极拳的技击是用对手自己的力量打败他自己。因此, 与太极拳练习者过招的人有这样的体会:出手越快,输得越快;出手越狠,输得越惨,简直 就是自己打自己。而这正是太极拳技击的真谛。 凡技击,不外乎制约与反制约。制约谓之攻,反制约谓之守。能攻善守,攻守平衡者方 能所向无敌。 洞悉了人体平衡的原理,掌握了人体运动时由重心移动而产生的维持平衡过程中力与力之间 的关系,才算懂得了技击的要义。笔者祖父曾说,跤场里有好手。常言亦有“打人容易摔人 难,摔人容易放人难”的说法。看来谁能更好地维持自身平衡,进而破坏对手的平衡,谁就 能成为竞技场上的胜利者。 太极拳由实践中来,还需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发展的活力。历史发展到今 天,太极拳以其修身养生健体的特殊功用为提高现代人身体素质、提升现代人生活质量做出 了应有的贡献。而太极拳的技击及其训练方法亦可为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提供借鉴之处。因为 运动的原理本来就是相通的。也只有这样,太极拳才能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获得更大更广阔 的发展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太极拳入门须知李秒丰 (花非花)一、不可自专自用,固执不能。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圆转不活,专求气则拘泥 不通,专求轻神意涣散。身外形顺,无形中自增力感;心内中和,无形中自增灵感。练至功 行圆满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灵则身轻如羽,得其妙道,若有若无,若实若 虚,勿忘勿助,不思可得,无形而生成神奇,力活气顺,虚心实腹,久练自达化竟。二、不可心躁气浮,急于求成。心不静则神不宁,心肾不交则神气不通。心要静,心静 神自宁,神宁心自安,心安气自行,神气相通,万象归根,静练出真功,功夫长进快。静养 灵根气化神,处处静,时时静,行立坐卧不离静,静中求动生太极,不静不见动之奇。三、不可不知养,太极不太和,欲速则不达。练拳不知养,易伤不易长。练拳不懂养, 百练功不长。十年练拳,十年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太极拳以养为本,以慢为宜,慢练为 养,养气、养神、养性、养身;快练为伤,伤气、伤神、伤心、伤身。须清心寡欲,平心静 气,太极太和,自然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虚灵之境。四、不可心存打人念。否则,心动神去无所依,神杳气散无所归,好勇斗狠失心和。妄 念一起横气生,肝气不平,阴阳不和,火水不济,久之五劳七伤与身俱存,稍有病痛则齐发 而至,是为大害。练拳时,一志凝神,主于敬,养其诚,洗心涤虑,平心静气,一念无所思, 一物无所著。五、不可努气用力,努则力刚易折,气易阻隔于胸,肺被排挤,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 若用拙力,则周身血脉不能通顺,筋骨不能舒畅,全身拘谨,四肢不活。身为拙气所滞,滞 于何处则何处成病,当时不觉,必于后发。总要力活形顺,圆满无亏,积柔成刚,一片神行。六、不可挺胸、收腹、突臀、全身僵直,否则气逆得而上,不能归于丹田,双足似萍草 无根,且心肾不交,神气不合。阴阳不和则万法不至。周身放松,脊柱竖直,松腰敛臀,松 胯圆裆,虚心实腹,则中气贯通,太和之气才能浩行。太极拳序郑悟清著述拳术所以锻炼身心振奋精神也。然我国拳书源流甚古,因其姿势功用之不同,而派别名 称亦异。有以险奇为贵者,有以平易为贵者,则不尽然,皆能发达体育。而入主为奴,又呶 无己。第溯其源流,则不外两家。即:武当与少林。是武当主柔,蓄於内。少林主刚,劲显 於外。晚近还以少林之姿势甚盛,流传愈广,门类派别亦众,相率标新立异,趋尚险奇,渐 有失却体育本旨之势,初学者习之辄事倍而功半,体弱者习之尤害多而利少。故,余殊所不 取。太极拳者,内家拳术中最平易,而最能发达体育者也。故,余嗜之特甚,无间寒暑,日 必习之,习之既久,愈觉其奥妙无穷,其功用之伟,优点之多,诚非其他拳术所可企及。兹 分为姿势、动作、发劲、灵巧、养生数种述之如下:(壹)姿势 太极拳之姿势甚多,总合之有五行八卦之分,是谓十三势。何为五行?进退顾盼停是也。 何为八卦?棚、捋、挤、按、采、捩、肘、靠是也。以上十三势之姿势,为学太极拳者所必 经之途经。倘使吾人逐日演习,不稍间断,则若干手后,历练既深,拳术之中精奥,自能阐 发无遗,而获益非浅。(贰)动作 太极拳之动作,须慢而匀。盖外家之拳术虽见速效,而流弊滋甚。若太极拳则以活动筋 骨为主,故一切运动以柔活为上。惟其慢,始能柔。惟其匀,始能活。且各种动作俱成圜形, 而一圜之中,虚实变化生焉。其无穷之奥妙,即在此虚实变化之中。初学者或未能知,习之 既久,则得心应手,趣味无穷,即足以舒展筋骨,又能调和气血,可谓身心兼修,最合於发 达体育之道者也。(叁)用意 太极拳练习时纯任自然,不尚用力用气,而尚用意。用力则笨,用气则滞,是故沉气松 力为要。气沉则呼吸调和,力松则发展先天之力。盖先天之力乃固有之力,后天之力为勉强 之力。前者其势顺,后者其势逆。太极拳主逆来顺受,以顺制逆者,故不须用过分之力。惟 外家之拳术,其用力用气,每属於勉强,强人以难能,故为之硬工。习之不当流弊滋多,且 习硬工者,其力已尽量用出,毫无含蓄,虽习之多年,表面上似有增进,实则其内部之力, 并未加长,若太极拳虽不用过分之力与气,而练习时全在意志,惟其能用意也,所以能使其 力蓄於内不流露於外,气沉於丹田不停滞於胸。惟其不用过分之力与气,故练习之日既久, 积蓄之气力愈大,至必要时,仍能运用自如,毫无困难与勉强。譬犹劳动者终日作工,非不 用气力 也,然其所有之气力皆已尽量用出,并无积蓄,故劳动若干年后,其气力依然如故,外家之 硬工亦若是耳。(四)发劲 劲有刚柔之别。何为刚劲?无论劲之大小,含有抵抗性而一往无前者,谓之刚劲。何为 柔劲?随敌劲以为伸缩,而不加抵抗者,谓之柔劲。太极拳之妙处,在於与人交手时,不先 取攻势,而能接受敌人之劲。初不加以抵抗,以其黏柔之力,化去敌人顽强之劲,待敌人一 击不中,欲图谋再举之时,然后蹈瑕抵隙顺其势,而反守为攻,则敌人力竭之馀,重心移动, 鲜有不失败者。盖太极拳之动作,本为无数圜形,而圜形之中,则为重心所在,处处立定脚 根,虽敌人发劲极强,而以逆来须受之法,引之入壳,待敌人之劲既出,重心既失,然后从 而制之,所谓避实就虚以柔胜刚之法也。(五)灵巧 语云: “熟能生巧”太极拳即本此意以从事而深得个中三昧者,故太极拳之精粗,以功夫 浅深为断,盖功夫深,则於其中之虚实变化皆已了然,既了然於虚实变化中,则能於虚实变 化中求出巧妙之途径。故其所用之力,轻灵圆活。以视外工之用力用气,专主於一隅成为死 笨之气力者,迥乎不同。且因其不用过分之力与气,故能持久而不敝,因其动作俱为圜形, 故能处处稳定重心,重心稳定则基础巩固,无虑外力之来侵矣。(六)养生 拳术本属体育一种,自以养生为主要,然此非所论外家之硬工,惟太极拳始真能养生, 无论强弱老幼均可练习,吾人身体之发达,贵能平均,在生理上均有一定之程序,剧烈之运 动,因不合於此种程序,结果多得其反,太极拳之动作则轻软异常,而一动全身皆动,於全 身任何部分均无偏颇之弊,且因其动作柔和劲灵,故能调和气血,陶养性情,为最合於生理 上之程序,能使身体平均发达者。且练习之时,无须用过分之力气,虽老弱病夫,亦不难为 之,所谓却病延年洵非虚语。太极拳的“内三合、外三合”李秒丰(花非花)在拳论中o此「六合」o皆有详尽的记述o大概练拳者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o虽然 知o惜与拳架并不相吻合。盖相合的拳架o在一动时即可看出o因架是受气而成o不是架去 领气而出。 凡是六合的拳架o在未动之先o即已六神合一以阳注阴。 (六神―灵台p心窍p阴 窍p玄关p肾窍p仙骨。 )而使阴抱阳o成构精之象而潜之。动而变阴而化阳。在盘架时此种 合劲完全注于窍内o(窍走神经交叉处。 )并非从口头上知道。心与意合p意与气合p气与力 合。及手与足合p肘与膝合p肩与胯合o就算对拳完全清楚了。其实并非如此o因为多数习 拳者本身o对 「心p意p气p力。 完全模糊不清o认识并不太正确o那么练起拳来完全是两 」 回事。就以全身放松而盘架之例看o根本与「六合」是相反的东西。其次还有盘架时o先将前 腿迈出o再转身出手o此种练法是否与拳论中所说: 「手足齐到才为真。 」的这句话是相反的 东西o种种之例证o可说不胜枚举。故我武术渐渐沦为不能实用的地步o反而不如跆拳p空 手道之类的东西为实用o尤以太极拳更为甚之。主要原因o就是拳势完全脱离了「六合」的 要求o而走入了松p空之境o就是在推手时o也是采用闯入的推法o步入弓尖o力出于肩膀 上o而不是劲发于肩窝内。两胯不合o腰劲与阴Ep胎元分散o故发劲一出即完p即断o不 能成为整劲o也不能构成圆劲o与所谓绵绵不断之论o更相违背。所以一发即散o散即为断 o一断即与太极相违o手足因与步法的角度不相互配合o肘与膝p肩与胯o亦因步子迈的大 o而使劲气上下分散o总之外三合相违o内三合根本谈不上合o此为习拳者应该静心思考o 不要为成见所累o不要为自己的优越感所累。去发掘科学的真理o及弘扬我固有的文化哲理 o融化成一种完整的思想o加强信仰o以增浩然之劲气o不悉大家的看法是否亦复如此?太极拳为内功拳o内功拳最重要者不在于架势o而是以精神合一贯注于内窍之中o而与 架势配合而练。开始时定要知悉人身的结构o及内窍外穴的关系o甚至天地生化的哲理。关 于这一方面的论述o不是三言两语即能解释与论述清楚的。而现在我们所要研究的是o如何 将此统一合成的六神元真注于窍内o及如何与拳架相配而练。 「天地之中o其起于中乎。 经云: 是以乾坤屡变o而不离中乎。人居天地之中o心居人之中。日中则盛o月中则盈o故君子贵 中也。 」然在拳术里亦谓「中定」o然此「中」o并非指的心脏o而是指的脊骨中的玄化规而 言。此规有三:一在项骨内o一在腰椎内o一在仙骨与尾闾间o分为上p中p下各有所伺。在初练拳者o最好先以由下面之玄化规练起o因此规与胎元(下丹田)o及阴E皆有直 接关系o将六神合一的元真注于此窍o再以胎元之气温而养之o配合拳架而练o功夫当可收 立竿见影之效。然现在习拳者o多不知之。虽拳经略有所述o却引不起学者的注意o殊为可 惜。在拳书内此项论述甚简o只曰: 「内胯里收o如抽丝然。 」只此寥寥几字而已o并未详细 解释o其实这两句话虽短o可是它具有所有武术之秘。凡习内功者o开始绝对离不开它o盖 此功是凝聚下盘元真之中窍穴o它可将所结之元真传导于两膝两足o并可借下盘之沉劲o传 导于两肩两臂以及两手。可是这种以元真之气习拳时o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观点o就是步法的 配合o如果不用三元步法o而只相信前弓箭步o是难以练成内功。因为前弓箭步正是练此功的克星o它很容易使仙骨与真气穴松开o而不能凝聚。所以此 处在习拳时o要始终结聚着o步法要借腰劲的旋扭而上o劲气绵绵不断的练下去。拳书上的 绵绵不断o皆指招式上的连续而言o并非指玄化规与真气穴的劲气而言。其实招式可断o此 处劲气不能断o所谓断而不断o正是拳术变化的最深奥处。此种功夫习练如有六个月o六合 之劲可以扎基。何谓六合劲o简而言之o即拧裹o钻翻o螺旋o崩炸o惊弹o抖搜。在这些 劲势中o全与三元步有关o如果此种步法走对o而成习惯自然o所谓之内三合外三合的劲气 才能集中于窍内。劲发为整o为圆o此整劲o圆劲即是太极拳内所谓之浑元气o及太极拳功 开始的练法o松p空p散o是练此功之大忌。希同门细审之o练时应仔细的去分析p体认当 可感受出不同的微妙。太极拳架子三步审查法 沈家祯先生著 太极拳之行功心解与太极拳论意义深奥各有所谓,最容易为字而所误解,因该篇作者文 及文字工正,不免全欲按照功心解以审查,架子者有无处下手之苦,致练习时与功心解常发 生相背之情形。兹归纳其意、简单之字代表此二篇之意。分段行审查之法,想亦为学习此拳 者所乐谈也,兹分别说明如下:第一步审查身形腰顶脊步六字(一)身――拳谱云,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既尾闾中正神贯顶也,乃表明太极拳 之身以中正为主也,因中正则各方面均得裕,如是以应付各方面矣,倘前俯则后不应,倘左 倾则右不能应,故必须中正、乃系预立安舍之地。有如车轮可以四面八方转旋也,尾闾以上 腰椎以下,尤须中正不动如大纛,此太极拳必须之身法也。若身中正腰可以不鼓,松开其劲 得到安而不滞、舒而能活之功也,而后车轴平正,可以支撑八面之劲,则四面俱有蚓 以面之应人也。倘有前俯后仰、左倾右斜等弊病发生,必有一处无蚓虼舜Φ比晃蝗 陷矣,则车轴弯矣,其何以生旋转哉,故走架子时应注意身之易犯病,举例如下: 1:如搂膝拗步有无前俯?2:如似封似闭有无后仰?3:如野马分鬃有无倾斜?4:如单鞭下 势下坐时有无倾斜?如有上列各病则不能称为太极拳之身矣。(二)形――拳谱云: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提起精神,神不外散。乃欲神气 鼓荡,先要周身无缺陷处也。总计以上所载,精气神系表现与形之内,练习太极拳者必须提 起精神而鼓荡之,并使神聚意活,然后一气鼓荡、练习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牵动此 车轮旋转以自如矣。倘精神提不起则现呆形,目定神散,游荡滑溜。所有动作内无意识可言, 或手遮眼面、眼呆以随手走,手以外不复见,如是种种,岂能称为搏兔之形乎!因是神不活、 则气不能鼓荡,而劲亦不能转换,则气不能车之转旋哉,故走架子时应审查变化之处问之如 下: 1:精神能提得起否?2:精神能否活泼而贯注、如猫之捕鼠否?如能符合以上所问则为太极 拳之形矣!(三)腰――拳谱云:腰如车轴,腰为大纛,既气贯于顶、力运与身、回环腰际立定足 跟。及刻刻留心在腰脊,腹内松净气腾然也。总计以上载,太极拳一切前后左右之运动,必 须以腰主宰,如车轴旋动之离心力,乃上述以慢制快之基本法则也,倘若尾闾不能中正,则 车轴弯而不能旋转,既动乃身之摇动,非由腰轴以发动也,故走架子时,应审查旋转动作是 否由车轴以发动,并观腰劲有无松开如带束腰之意,并观腰至尾闾一段是否直立如大纛之屹 立不动,此为审查腰之唯一条件。兹举例以问之: 1:如抱虎归山之拧腰否?2:如撇身捶之塌腰否?3:如玉女穿梭之松劲否?4:如十字摆莲 腿使腿时之转腰劲否?5:如双摆莲使腿时之发腰劲否? 以上所问均能以腰为发劲之中心, 乃可称太极拳之腰也。(四)顶――拳谱云: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乃能提得起精神,则无迟滞之虞,所谓顶 头悬也,持身中正行大道,用意活泼,势如车轴,头容 夸气贯顶,手容轻处顺应人也。 总计以上所载顶劲必须虚以领起, 则精神自振, 自然减去动作滞重之病矣。 若顶不能领起, 悬顶无上蚓票馗┭銮阈保硪嗖荒苤姓印R虼肆尾换睿执舭逍我印Q 弯而而连滞住不转矣。故走架子时,应审查所有动作之转换,举例以问之: 1:如斜飞上步之顶劲倾否?2;如云手换步时之顶劲摇 3:如海底针下插时顶劲前倾否?4: 如撇身捶转身时之顶劲倾斜否?5: 如倒撵猴之转身之顶劲摇动否?如无上例之病乃可称为太 极拳之顶也!(五)脊――拳谱云:力由脊发,牵动往来气贴脊骨,既命意源头在腰脊也,脊上也,因 能如是,方可以腰为轴以手为轮也,倘气不贴背,则胸弹矣,而肩耸矣,既有动作乃手之动, 而非全身之动矣,因为运动能感觉在脊背,自然为腰之劲。其弹胸耸肩之病,不求去而自去 矣。故走架子时应审查牵动往来时,脊背有无波动之感,背之皮是否紧贴脊骨,发劲有无削 肩,如有之则发劲当然可以从脊发矣,举例以问之: 1:如野马分鬃之开时有无贴背?2:如搬拦捶之发劲时有无由脊而发?3:如揽雀尾之揉手时 有无揉背?4:如闪通背之转身时有无通过其背?5:如海底针之下插时有无拔背?如是有之 乃可称为太极拳之背矣。(六)步――拳谱云:迈步如猫,又云步随身转,既不八不丁两股收其夹劲也。总计以 上所载迈步必须如猫之行,以足跟前进虚设以放之,达到后再转实。必须身转而后随之,万 不可步先转而后身随,以造成外摆裆之病,步步适合与否,足以影响脚、腿、腰之完整,故 步之位置尤须放在不丁不八之间,若用丁字步则易顶裆,若用八字步则荡裆。因步之关系尤 须注意于胯,若胯开则腿劲贯穿于身腰腿间,完整一气而裆园矣。园裆为太极拳独一无二之 裆,如裆园则自易如猫之行矣,而放置地点也极易造成不丁不八矣。遇转时自然身先转而后 步转,遇进退时自然步先进而后身进,其腰劲亦自然使得上矣。如是行之,身亦觉得有得势 之意倘步不能如捕鼠之猫行先虚后实。则迈步中生顶胯之病,不易展开其劲,比如一块无蓬 勃之势,内中气不易行,其腿中自无蚓⒖裳砸樱呒茏邮庇θψ⒁庠诓剑虿轿碇 审查时应观其步是否虚领实放,乃放之位置为何,兹举例以问之: 1:如单鞭时后胯有无顶胯?2:如手挥琵琶之步后胯有无折胯?3:如搂膝拗步之步是否以足 跟虚虚铲出而后实之?4:如搬拦捶之转步有无身随步之弊?5:如打虎式之步是否有折胯而 出之弊?如有之则不能称为太极拳之步矣。 以上身、形、腰、顶、脊、步六项为审查太极拳第一阶段之注意矣。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张三丰著述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 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 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 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 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 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 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 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棚、捋、挤、按、采、捩、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 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 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 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 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 不可废矣。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 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 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太极拳精义述真 李秒丰(花非花) 太极拳不是神拳、玄拳,亦不是“棉拳”柔术,更不是“舞术”健身操。太极拳是实实 在在的武术,是内功拳。是内外兼修、健身为基、修心为法、练身为用的武术。 天下没有不打人的拳,更没有不发力或不发劲的拳。太极柔乃是以方法为化、刚用为打, 刚柔相济方入太极,打人仍是太极拳的本质。一、拳理简述话太极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太极拳之所以被称之为“太极拳” ,是因其以太极 理论为指导,取其形、用其意,画圈、走圆、绕 8 字,劲由心,力走螺旋,柔化刚打,化打 合,是谓太极拳也。 练太极拳要明理、人行、合道、悟道、得道。道者,道家理论,一阴一阳之谓也。又道 理、道德、自然法则,规律是也。阴阳乃自然界之玄机,万物之根本,非指具体事物,是事 物规律的高度抽象概括,是人生观和方法论,是对世界本元的看法,是让人聪明的学问。事 物发展要合规律,不背自然法则,是谓人道、合道。道法自然,合自然,自然便是道。化于 具体乃平常心是也。 拳,不惟太极。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其无二至。 “五弓”也好, “整体力”也好, “上下相随”也好,均在其中。人之力平衡、协调、运用,无不赖于肌肉、 筋腱的松紧带动骨骼的运转、折叠而生。道之谓阴阳,太极阴阳合抱,阴阳互动互生,互转 互换。松紧便是阴阳的具化,矛盾、对立,统一。至于拳,一松一紧之谓也。松紧就是 拳, 松紧亦是道,是阴阳理论的具化和实用,松紧便是人身之太极,乃拳之不二法门。二、入门法则述真 太极拳入门,松静为本,守中为根,发力为用,熟招为法,要领为纲,平衡为要,协调 为命。呼吸自然,心态自然,拳法自然。顺自然,合自然,自然而超然,超然而然。 修心为上,在内不在外,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不气纯刚。气需养,呼吸顺拳,深长 均静,轻慢圆匀。心为一身之机,心流神气,心命百骸。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力自到。 形之于外,静则松,松则柔,柔则轻,轻则灵;沉则稳,稳则实,实则厚,厚则刚。内 外合一,刚柔相济,方谓太极。 平心静气求自然,呼吸顺拳乃关键,惟求平衡与协调。静力平衡,动力协调,协调平衡 自奥妙。头领要虚,肩松、肩活、肩开、腋虚,肩扣后而沉。背拔、身拔、足撑、臂裹、胯 坐、腰拉、腰塌、腰活,关节松活气腾然,自然撑蛞蚴票洹6嵩旎撂旎胫跹舯 虚实,松中求,静中悟,紧中得,推手验,战中用。松紧入手,分松分紧,松紧相系,紧中 求松,松中求紧,松紧合融,松紧瞬变,运松落紧,松紧一瞬,方能分刚分柔,合刚合柔, 融刚融柔,不刚不柔,亦刚亦柔,似刚似柔,非刚非柔,即刚即柔,柔即刚,刚即柔,刚柔 瞬变,飘忽不定,无力根,无力源,无滞点,无形、无像,不用意,一切皆在自然中,自然 而超然。 气机动, 无处不刚柔, 即可达前人之述 “太极不用手, 浑身都是手;全身无处不太极, 着何处何处击”之妙。君若识得此中理,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以手领身,以身运手,步随 身换,绕手缠丝走太极(走 8 字) ,螺旋转圆不等闲,外动、内动、内外动,不动而动仍太极。 浑身太极无敌手,撒放摔打任自由。三、真功上身之宗 前人云: “别看太极柔,刚柔腰中求。 ”腰为一身之主宰,运动之枢纽,腰活全身皆活。 前人重腰,其理至要。命门要穴在腰,其内两肾相藏,肾主水藏精,精为命之基。精化气, 凝神骤气精亦固。中为丹田,气之源。腰为带脉,络全身之脉,一脉通百脉皆通。故腰为太 极之魂,腰活胯活身活力活。 腰胯之功,太极发力之宗,腰拧胯挫,力出劲足。太极揉球,非转腰胯,揉球只是活腰, 腰胯须分,有分有合。转胯非转腰,亦是活胯。转腰要定住膝,管住胯;动胯要稳住腰,专 动胯。腰拧胯挫,腰转胯合。胯挫胯合,胯摧胯缩,胯展胯坐,胯运腰合。腰胯拧合松紧为 要,配合臂展、臂转、臂开、臂合、手转、腕翻、腰中抖弹,身拧螺旋,肢体力现,其练是 谓“抖翎” 。非仅活胯转腰能为,皆赖腰胯相分相合,分之相系,合之反弹。君可细思,细量, 细悟,细验。 “抖翎”发力之训练,乃太极拳综合发力之法,亦是高层发力之法,更是武人梦 求之力,向秘不外传,外人只知其形,内人只知其表,今公之于众,以慰太极。愿求真者有 所求。 能发力只是一个方面,太极乃是一整体。无功招法皆空,无招法功无以为用。招不熟无 以为巧,功不到无以为好,身心不合无以为妙,机不知无以为奥。明理、人行、合道,拳之 本力也。拳之道平衡协调,拳之法松松紧紧,拳之用刚柔相济。拳之气在心,拳之意在心, 拳之力亦在心。拳之劲借用朱连元先生转授杨氏拳六合劲之说表述更显精炼: “拧裹、钻翻、 螺旋、崩炸、惊弹、抖擞” 。腰胯发力由内而外,不露其形,劲贯四梢运全身。 太极拳沾连黏随最为要,舍己从人须做到。发力随机不可妄,化打合一方为上。心中身 中自不偏,心合身合自相随;心不贪身不过,心不缩形不瘪,心不烦气自和,心不邪德自正。 机势断续一瞬间,全凭听劲(知觉)不一般,若能懂劲功深时,随机造势处处机,出手功成只 一念。是谓“招熟而懂劲、由劲而阶及神明,愈练愈精” 。 太极拳虽法门独特,但并不难,千里之行始足下,先学走来后学跑,健步如飞能做到。 慢到慢时慢不了,身轻如燕根如山,蓄劲纳百川,发劲似雷电,动中求静静犹动,刚柔不分 人上乘。 如能修得太极功,练拳推手两相容。练拳不推手,不知有没有。懂劲由推手得,沾连黏 随由推手悉,机遇由推手求,发力由推手验,功夫由推手证。推手为太极独门纲要,习者不 可不视。推手要由单人双,多练散推,即自由推手,近似实战,战之方能自如。 打手要点:松亦打,紧亦打,不松不紧不能打,前劲已断,后劲未续,瞬间力发,化力、 泄力顺敌势,借力、顺力机缘找,主观臆断全不要,因敌变化神奇妙。四、拳之气说 太极拳惟讲心态平和自然,既是入门之道,又是出门之法。拳中本无气,亦不无气,气 不气,不气而气。气乃人体能量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松静状态下内在的、实在的感知。表现 为精力充沛,内劲盈足,气势旺盛。然气不可求,亦不可追,求之而不得,追之而无门。气 由静而观,由松而来,由养而得,惟求松静平和。可练之法乃调息、调身、调心而已。心静 身松气腾然,所谓炼“气功”是也。气无需,无需贯,亦无需运。意决不能跟气走,本末倒 置。惟松静,气自沉丹田,气自贯丹田,小腹自沉实鼓荡。 ’松静气自通,一通百通,精白化 气,气白化神,神自还虚。气骤气散任自由,聚为蓄,散为用。何需周天搬运、画蛇添足。 心机动气遍身躯,发之则出,收之则合。陈鑫太极真诀只有一个“心”字,乃真言也。太极 心法实乃道家虚无丹法,称之为无为大法、自然大法,上上心法,无尚心法。心法乃最高功 法。 内力即内劲,由养气而得,所谓“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前人之论精辟至极,乃实 践之体悟。今之印证亦然,有力者无劲,无力者劲足,在心不在气,气在心而不在身。内劲 之感受:养气如水库之蓄水,地壳内溶岩之加压、加温;发力之机如岩浆遇壳之隙,水之决 堤,不发而发,不发不可不发;劲发似岩浆之喷,水之倾泄,排山倒海,势不可当。蓄力纳 百川吞山河,发力一瞬,惊雷电闪。内劲发力之形似气缸活塞点火,循环往复。五、功夫层次、阶段论 太极拳功夫层次,目前尚无统一说法。拳论云: “招熟、懂劲、神明。 ”孙禄堂先生分为 “水下、水中、水上”三层。吴图南先生把功夫定为“全身透空” ,乃杨少侯先生之凌空劲是 也。太极拳功夫一般分为三层,即下乘:招熟,拆招破势承转自如,刚柔可分,柔化刚打, 或先柔或先刚。中乘:懂劲,知己亦知彼,能听出对方劲之断续、虚实,来龙去脉,摸出形 之凹凸、重心之变化,一般为太极态,阴阳交融,亦松亦紧,刚柔相济,化即打,打即化, 化打合一。上乘:神明,为无极态,全身透空、虚无,无刚柔,无化打,沾身便弹,出手便 摧,无力可挡。 太极拳训练大体有五个阶段,即初级阶段:呼吸促不能随,躯硬肢僵力拙,平衡难控, 协调不顺。重点是熟悉要领,熟招记势。 第二阶段:为人阴柔化期。呼吸平和自然,已人腹式呼吸,体松肢柔,协调平衡可控, 动势仍不稳定,拳无力,是谓脱胎换骨。 第三阶段:为平衡阴阳期。呼吸顺拳,心态平和,有刚有柔,外柔内刚,劲由内发,出 拳有力,劲力充足,平衡协调自控,身备“五弓” ,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内劲强,是谓强筋健骨。 第四阶段:阴阳相济,呼吸畅达,无形无意,身自协调平衡,步随身换,动亦静,静亦 动,化即打,打即化,内气强,是谓太极态。 第五阶段:炼神还虚,呼吸绵绵,全身透空,虚无己身,天人合一,形似随风而飘,无 刚无柔,无化无打,劲力凌空,是谓无极态。六、真言苦口正误 前人之论,多假借物像类比推理,更有个人之体悟,且文字晦涩,切不可凭字妄臆,关 键是要知道前人所述者为何。今之人承之不可泥古,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更不可以讹传 讹,要辨正误,承其髓,化繁为简,用现代知识科学解释方为圣明。更要有超越前人的气魄, 才能光大太极,发扬武学。 如以“四两拔千斤”喻太极亦是一比,乃力学之旋转力(离心力、向心力、螺旋力)、杠 杆力(支点力、静力、平衡力、动力)之运用,切莫当真,以此为耀,若当真莫过于以卵击石, 终被巨力打败无疑。 太极拳不是神拳、玄拳,亦非无敌。然,太极拳乃好拳,非无敌之拳可比。天下本没有 无敌之拳,只有无敌之人。拳无优劣,招无好坏,人化皆精,出神都妙。世上更无绝招、绝 技。招多虽好,然招不在多,招在熟,在巧,在变,在运化,纯熟巧妙自绝。一变十,十化 百乃是胜招。别人之绝非你之绝,只有自己的才是真实的。 太极拳舍己从人非舍近求远,不舍己从人不能沾连黏随,必丢顶抗,败北难免。舍己从 人是沾连黏随的必经之路,沾连黏随是得机之门,它是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制敌、御敌, 是为瞬之机发力创造条件,打基础、寻隙机,是致胜的前提,乃太极拳之奥。 太极拳之妙在于得机,舍己从人,粘连黏随便能引进落空,懂劲、功到方能合即出,化 力、泄力、顺力、借力自合。太极之髓在于发力一瞬,适时适机,觉时已晚,小力胜大力于 一念无念之间。 阴阳相济, 巨力打无点, 犹如步深渊, 开石无所畏, 搬山又何惧 只要你入门, 什么都不怕,一松一紧自运化。太极非力胜,亦是 力赢。此太极之法。 太极 10 年不出门,乃未得其法,终未人道,而非其拳奥。拳打万遍,其理自现,摸也; 拳打一遍其理自通,法也。所以,方法科学一年胜十载。 太极拳之柔与刚,松与紧,不是嘴能做到的。要根据自己练功的层次或阶段有所侧重, 不能不求,不能硬追,层次有交叉,但无捷径可跳跃,扎实的脚步才能走出顺畅的路来,否 则终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神功、绝技君莫迫。 “虚无大师”“空静尚人”“贾圣宗”“甄思”“魏之名”之流,孔 、 、 、 、 方兄不拒,美元更喜。轨迹李紫剑, 《少林与太极》之拳打恶人乃是真理;大成杨波, 《精武》 软硬兼施述真经。太极拳惟求心态平和自然,呼吸绵绵,神藏于内,敛入骨,射于外人敌之 髓,非“心存歹意”可比。豪横不惧,力大不怕,弱小不欺。 愚虽不才,习太极 30 余载,只为健身,于功无缘,经验没有,教训不少,愧对太极。惟 明一理:武以德为尚。向不信神功绝技,隔空、隔墙打人不过游戏。笔者若错,君可论理。 君若不弃,愿以身相让,莫说隔空,神君可否贴身打人放人乎 笔者虽无功无力,即入太极, 大气不敢出, 身无根, 只沾人连随若黏, 放人只会轻弹, 被打之人不过电击, 可与绝技匹敌 愿 与神功绝技以身试艺;更愿与同好交,向明人请教,与同道磋艺;亦愿辅助后学求得真技。 笔者无意流泪,观人玩术,学子受欺,心亦滴血。今之所述,真言苦口,意为弘扬中华 武术之魂,以太极为喻。拳本无门,实为习承而已。承武之精,运武之髓,扬武之威,展武 之德,乃武之魂,武林共尊。 推手八法赵堡太极拳在架式和推手中要取得我顺人背的效果,十分讲究运用十三法和各种劲。赵堡太极拳十三法的名称与各家太极拳的名称一致,就是:绷、 挤 、按、采、 列、肘、靠、 进、退、顾、盼、定。这十三法的动作贯串赵堡太极拳的行功走架推手的过程中,能熟练地 掌握和运用这十三法,才能不断地提高练拳和推手技击水平。现对这十三法中的前八法分述 如下:(一) 绷法(劲) :是以我的双臂承载对方的双手。赵堡太极拳的绷法多用于接手。双臂粘 着别人双臂,以静待动,起到探测对方虚实了,即顺势应着。赵堡太极拳传的秘诀中对绷的 说法是: “吾一双胳膊绷起他人双手也。如人双手按我右胳膊(或左或右) ,我必须用如封似 闭之势,将人的刚劲引空,乘彼之势,宜按则按之,宜履则之,宜卸(我将身退下为之卸) 则卸,使彼自己落空,方为上策。 ”这说明了绷法接手后的应付办法,当然这只是跟着的应付 办法,拖绷法下要气沉丹田,上要顶劲,配合腰腿。赵堡太极拳在推手过程中意识上要有绷 的意识,周身不失绷劲。(二) 履法(劲) :我用双手粘住对方腕与肘以上臂顺其来势向一侧引,使对方来劲落空。 履要不顶不抗, 以四两拨千斤。 赵堡流传的秘诀对履得这样说的: “敌人用两手按我右臂之时, 彼用劲太大,手足齐进,我用如封似闭势将彼劲引空后,我乘势将右身下卸,即用我右手搭 在彼上臂上,吾两手齐往右引之,使劲落空,彼势不便前进。必须身下卸。 ”这是在推手实践 的着法。履必须做到松腰,转胯,不丢不顶,保持自己的重心不偏。(三) 挤法(劲) :赵堡流传的秘诀中说: “接上式、敌半身下卸之时,我以前臂击之是也。 ” 这话的意思是,我履对方不宜前进以半身下卸化解我的履劲,我乘对方下卸身之时以前臂挤 去,这是赵堡太极拳的挤法,这种挤法与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不一样,挤劲要求松肩、垂肘、 气沉丹田。(四) 按法(劲) :以我的双手粘住对方一臂的腕和肘顺势向前用力。赵堡太极拳的按法有 自己的特点。赵堡流传的秘诀是这样说的: “我以前臂击敌之时,彼将我臂引空,不能前进, 势须半身下卸,值此之际,彼亦能乘势按我,吾亦能于机按彼。 ”赵堡太极拳的按法是处于一 种特别的状态下出现的,发按劲要保持身体中正,顶劲,拨背,腰要弓,但要不贪不欠,不 前俯。(五) 采法(劲) :有两种意义,一是用手指抓住对方肘或腕突然向下发劲,发劲要速、脆。 同时配合腰腿,不能单靠手指的力量。二是以双手固定别人的关节为采,不能用手抓紧。只 能用掌压迫对方的关节,让对方丧失抵抗力。(六) 列法(劲)旋转对方关节为列。列有单手和双手两种,双手发列劲又有两种,双手采 住对方两个关节部位转同一个方向的为一种;双手各自转一个方向的为一种。发列劲要求身 体中正,力由脊发,周身要配合双手。 (七) 肘法(劲) :在推手中屈肘击人为肘法。肘法在近身时使用,是击人的胸、肋、面等 部位。肘还可以缠绕、扩肋等。发肘劲要用丹田的爆发力,腰胯要密切配合。(八) 靠法(劲) :以肩击人为靠。靠法是双方身体贴近时使用。靠劲凶,易伤人、慎用。 发靠劲要含胸拨背,肩找自己的脚尖。赵堡太极拳在推手中除了用上述八种手法和劲别伺机顺势发放以外,还有诸多劲别,其中包 括:粘劲、截劲、寸劲、惊弹劲、崩炸劲、分劲、合劲、沉劲、借劲、走劲、化劲、钻劲、 滚劲、横劲等等。适当地掌握和运用这些劲于推手中能提高技击的效果。 太极推手五字秘决 刘瑞著述一、听 “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耳听的功能、触觉功能和气场感应功能。这些功能的获得, 主要通过盘架子,在长期的拳架练习过程中,耳听会越来越灵敏,动作会越来越匀称, “浑元 一气”也会逐渐产生。耳听灵敏了,稍微响动,即会觉察;动作匀称了,才会感知对方的不 匀;有了“浑元一气”便会进入“不知而知,不觉而觉”的境界,使耳听,触觉和气场感应 等功能,上升为妙不可言的知觉反应。只有以听为先导,推手时才不致成为盲人瞎马,临深 渊而不知。 二、灵 “灵”的含义也有三:形体灵,意念灵“灵光显现”通过拳架轻而正的练习,将会通身 产生高度的协调,意念和形体保持高度虚灵,身体某部出现灵光(即辉光)。有了如此之灵, 推手时才可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放对方” ;也只有灵,才可能做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 动,己先动;彼已动,己先至” 。三、沾 “沾”即依附或略有接触之意。推手时,在与对方接触上以后,就要通过接触点轻轻依 附到他的身上,逆来顺受,随之而动,彼用多少力,我称多少力,处处注意不让其通过接触 点将力传于我身,使之不能得知我的重心的变化,因而控制不了我的变化。这和推手的第一 层意念“不受制于人”相吻合。 “沾”的具体练法、用法,必须在明师的心传、口授、身教之 下,才能真正掌握好。四、粘 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的性质谓之 “粘” 推手中的 。 “粘” 是要像 “伤湿止痛膏” 一样贴住对方接触自己的点上,而且是分量极轻的贴附,不至使对方感觉到力的存在,但又 可牢牢粘贴对方,使其不易脱离,从而通过粘着点,处处探寻对方的重心点,控制对方,使 其处处不能得劲。此即“我顺人背谓之粘”也。这也合于推手的第二层意念“控制人” 。五、缠 缠,有缠绕,纠缠之意,如绳捆索绑。 “缠”字诀其意深矣,非到上乘功夫难以领会。在 推手时和对方一接触,立即使对方感到如陷天罗地网,有手不能用,有脚不能动,神呆气滞, 茫茫然不知所之。当达此境界时,接触点控制对方,非接触点亦控制对方;接触点可以发放 对方,非接触点亦可发放对方。在自己的神念,气质的作用之下,发放对方如打“稻草人” 。 这也吻合于推手的第三层意念,也可以说是“浑元一气之道”的体现。在此境界之上,功夫 一日精于一日,如能锲而不舍,勇猛精进,自然得太极之真道矣。 太极拳论张三丰著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 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 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 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 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外自有 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 不绝也。十三势者,棚、捋、挤、按、采、捩、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右顾,左 盼,中定,此五行也,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捩、肘、靠即乾、坤、艮、 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太极拳论王宗岳著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 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著(着) 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 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 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 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 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称准,活丝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 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既是走,走既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 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进求 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是为论。太极拳论解陈清萍著述摘自候尔良《和式太极拳精义》溟溟军沌,窥窟莫测,虚而无象,焉知其极,故曰无极。即日由无极而生,须明无极之 义。自无而有,一气动荡,虚无开合,化生于一。浑圆廓象,阴阳感如,喻而名之,是为太 极。故曰: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功夫。太极者,为万物初始也。太极为浑圆之一气, 怀阴阳之合聚,此气动而阴阳分,此气静而阴阳合。动静有机,阴阳有变。太极阴阳之理贯 串于拳势之中,有刚柔之义,顺背之谓,曲伸之分,过与不及之谬也。习者与人相搏,须随 其势曲而旋化蓄劲,引其过与不及而击之,击伸发劲以直达疾速,此圆化为方之义。彼刚攻 而以柔虚实,此谓走化。彼欲抽身的粘缠,缓随急应,彼莫测而胆寒;虚实互换,彼崩溃而 心惊。理用俱明,方悟劲之区别,熟而生巧,渐能随心所欲。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句,实拳法之内功也。师传曰:寅时面南,松身神凝;吐纳自然, 撮抵桥通;阴阳和合,攒簇五行;子午卯酉,朔望漾应;慎而密之,久行功成。人身中者不 偏,二脉隐于身内,气畅无须倚,气行现心意。浑圆一漾而贯全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动。击 左左空,击右右空,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似簧机受压,反弹随势。压之重而弹愈强,力 之沉而空愈深。武技之道门派各异,惟内家者势别劲异,浑身一气如轮之圆活,虚实转换旋化随势。不明此 者,久难运化。堂室难窥。 理用相合,太极真谛,习者不可不详思揣摩焉。若理能守规,久恒自成也。太极拳论臆解 洪均生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解]极是顶点、极限。加一&太&字,犹如我们习惯说的原始。我国古代所谓&太极&,含 有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开始之意。无极是无的终点。说太极是由无极发生的,完全符合世界 上事物发展的规律。 俗语常说:&无中生有。&一切的&有&都是从&无&中发生的。宇宙中的&有&是不可限量的。不 过人的知识受到生理和环境等等条件的局限,不可能一一预先看出来。必须从不知之&无&而 有所发现然后才能有所发明,进一步而有所创造,达到有所前进。发现、发明、创造、前进, 又都是依*科学知识而获得的。 但这是外因, 它的内因离不开阴阳二气。 阴阳之气是互相矛盾, 互相推动,而又互相制约的,能推动变化,所以说为&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解]这几句是说明动静的方向为开、合。开、合的限度要适当而无过、不及。尤其重要 的是,它指出了动静的基本规律为&随曲就伸&,正是表达出螺旋形的运动形式。 按说动静的分合,只是自然现象,&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则是科学方法。我们联 系陈式太极拳的顺逆缠丝,可以体会&随曲就伸&中必然包括着自转与公转。人的动静开合, 连初生的娃娃都会,同时也自然会自转和公转。这是人类的本能,也就是内因。至于开合、 屈伸的无过、不及,却必须通过学与练,才能做得十分恰当。 但是,本文只讲出&无过不及&,却没有说明以何处作为标准,未免使人迷惑。陈式十六 代后裔陈鑫先生(字品三)在所著的《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提出:&两手各管保护半个身体,以 鼻为界。&这就比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讲得清楚些。不过手部运动线路,并不经过鼻前,因 此我教学生是以手心斜对心口为界。陈鑫先生又提出运动中自转的缠法有顺、逆之分。我根 据陈发科师示范动作的变化,在自转的顺、逆变化之中,同时有前后、左右、上下公转,而 找出公转正旋、反旋的规律,并从实践中体会出&过则劲丢,不及则劲顶&的规律。 按照以上情况来看,又可以体会到,在身法、步法、手法的上下配合,处处都要严格掌 握无过不及的规律,而且是差之毫厘,必然谬以千里。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解]这两句话是说推手、散手的规律。对方用刚劲来进攻,我方必须以柔来走化。乍看 起来,似乎不难理解,但在初学者以柔应刚,虽然不顶了,但又易出丢劲。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如何用刚和用柔,怎样是柔,怎样是刚,以及刚柔如何配合变化。 没学过陈式拳法,或学陈式拳不懂缠法,他所用的刚和柔都不免直线进退。或者懂得走公转 的弧线,而不会用自转配合公转。所以在本身的感觉用刚则顶,用柔则丢。陈式的动作不论 大小都在旋转,转半个圈便是 180 度的弧线和点组成的(实则应是由点成线)。与对方接触之 处,遇线则感到是柔的,遇点则感到是刚的。但我方的点碰到对方的线则必然滑过去而又成 柔的。只有以点对点,才能显示出刚来。如果双方都是正面的点,又会形成顶劲。谁的劲大, 谁的动作快则胜;而劲小的,动作慢的就被顶出去。陈式拳虽然需要用自己的点碰对方的点, 却用的是旋转中辐射的点,所以劲发而不觉顶。 但又怎样使人背我顺呢 我认为这是和身、步、手法的公转配合有关的。概括地讲,便是 自转要因敌变顺逆,公转要因敌变三角形。不论是手与手、步与步,或手与步的配合,都应 当是三角形的。动急则急应,运缓则缓随。 [解]这两句讲到时间也因敌而变, 当然同样要求&无过不及&。 太极拳交手的规律是&彼不 动,己不动&。这个方法是有理有利的,无过不及则是有节的。因为太极拳虽然也可以说是比 较高深的一种武术,它的战略却以自卫为主,正符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这就是 有理的。不先动手,对方无法看出我方的动向,岂不是有利 无过不及,不发着则已,发着则 所攻的目标必然准确。同时又可保证自己重心的平衡,更较安全。 由于动作的时间因敌应快则快、当慢则慢,所以练拳也应快慢相间地运动。但陈式要求 快慢相间的练法,是指的全套慢全慢、快则全快,并非一势的动作忽慢忽快。如某所讲的& 转弯宜慢&,更不可误认为太极拳是能够以慢胜快的。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解]太极拳的理只有一个。按旧的说法是阴阳对立学说,按新的说法就是矛盾对立统一 法则。实际说来,有理必有合理的说法。它的基本规律,只是螺旋运动的顺、逆自转和正、 反公转。由于交手时需要因敌变化,除了眼法必须注视对方,不许随着身、手乱转而外,身 的左右旋转、步的进退、手的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和角度的大小,莫不由于对方的变化而适当 地加的加、减的减。而且加减的尺寸与时间,要做到毫厘不差,分秒必争。真是千变万化, 却还是一贯用缠法进行。所以我认为,明了拳理固然必要,而掌握运用拳法尤为重要。讲理 而不懂法,等于善谈兵的赵括徒具虚名。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解]这一段话说明从学拳到交手的前进方法和提高的层次。 我们首先应当认清什么是&着&。太极拳的着,概括地讲就是太极十三势的颉⑥邸⒓贰 按、采、、肘、*八个手法,前进、后退的步法,左顾、右盼的眼法和中定的身法。它虽然 分属于手、步、眼、身,又是互相关联的。除了眼法在左顾右盼之中只是中定地前进,而无 后退,身法也有中定的左右旋转和进退(左转则左退而右进,右转则右退而左进,更有随着步 法进退的位移)。手、步的进退,同样有左右的变化,并且仍以中定为主。 没有中定,则进退失据。 &&字有两种意义:一是指内劲,即陈式的缠丝劲。它是贯串于周身,运用各种着法的 劲。任何着法如果没有蚓词剐问阶龆粤耍彩怯行挝拗剩黄鹱饔玫模灰皇侵缸欧ā 它是与对方交手时的引化作用。所以蜃旁诔率饺街校渴频拿恳欢鳎蜃壑Γ 是蜃拧K姓颉⒉颉⑸颉⑵颉⑾颉⒆笥蚝土颉⑼虻榷嘀中问健3率揭弧 二路套路中约有数十种蜃拧 我认为蛟谔泻帽仁榉ǖ牡恪W只械恪⒑帷⑹⑵病⑥唷⒄邸⒐常即酉卤 的点而改变方向才形成的。即以点论,从一个点到几个点,从在上的点(如主字),到在旁的 点(如玉字),在下的点(如太字)来看,它的配合方向各有不同。主字的点必在正中,和王字 的横画距离也需适当。玉字的点须在王字中间横画的右下侧(犬字则在横画的右上方),太字 则必须偏于大字撇的下侧。而且下笔的时间也各有先后。两个点在上的如羊字,在中间的如 火字、曾字,在下的如只字,还有在左旁的如冷、冰二字。三点在旁的如江海。四点在下的 如点、鱼。不但配合变化各有不同,用笔的方向也如缠法的顺逆而适当运用。三点水的笔法 第一、二点用顺缠法,第三点则用逆缠法。下面四点的第一点用逆缠,末一点则用顺缠。书 法尚是如此,蚍ǖ比挥Φ彼孀爬戳Φ姆较颍浠衬妗I蚣诣逯冻率教匪担 缠为颍唤捕砸话耄癫恢娌部梢颉5的娌郏坏环舷质担彝耆 反陈式规律。陈鑫说:&守规矩而不泥于规矩。&这是指的顺逆缠法必须遵守,却可以适当加 减转换角度。我教学生常说:学拳要学得死,即一丝不苟,毫厘不差;用要用得活,即加减 适度。 采、捋、都是顺着来力的方向,引进落空的着法。但圈有大小、力有分合。采走的圈 子高而大,合力多于分力;则圈小而分力多;捋走中圈,力则先合后分,分合各半。挤、 肘、*是以肩、肘、手三节互换化劲攻人的着法。按是解决挤肘*的着法。拳式中每个动作都 有这些着法。此文提出&着熟&二字,我认为学拳之初,便须先了解某式某动作是什么着,为 什么这样动作,全身这样配合有什么用处,然后加工练熟,才不枉费力气。 着熟之后, 为什么又说&渐悟懂劲&呢 我认为如想弄懂所谓的&劲&, 首先要认识劲是什么, 怎么运用。着是有形的,劲是内在的。它是从形的正确模仿,细致的锻炼而渐渐产生的。这 里说的&懂&应当是指劲的运用,而懂的方法是在练架子和推手的科学试验中渐渐悟出来的, 也就是懂得时间和方向的结合与变化。 什么是&神明&呢 这个词不是指唯心的神,而是变化莫测、出奇制胜。关键首在&明&字, 而且和上句的&着熟&是分不开的。着由明而熟,则劲又可由明而神。功夫提高是一层一层地 前进的,所以文中说&渐悟&、&阶及&。陈鑫先生曾有&出奇在转关&的诗句。他说的奇、正与 这里的神是相同的。不过他说的&转关&二字却把陈式太极之所以神奇指明了。为什么&转关& 却可以说明出奇 出奇处在于双方争胜的关键时刻,动作变化角度与时间的毫厘、分秒不差, 使对方与旁观者认为必败时, 却由于这一&转&而胜, 连他本人也有&我亦不知玄又玄&的感觉, 岂不令人拍手称奇。这种成效是怎么得来的呢 下面接着说。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解]这里说的用力的&力&不是指的用拙力,而是用心学习并持之以恒的锻炼,也正是陈 发科师所教导的&按照规矩练对、练熟、讲明、加细、一一试验&的结果。 &豁然&二字是&明& 的扩大。初学开始的明,只是一着一势的认识,贯通则是全面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触 类旁通的认识。 &懂劲&一词首先由王论提出。研究太极者亦莫不讲求懂劲。许多书刊讲到懂劲,总不免 囫囵吞枣地说,为求懂劲,先要听劲,为了听劲,先要问劲。但用什么方法去听去问,听出 问出之后怎样应付,却说不明白。也有人主张学太极拳必须兼学推手,这是合理的。因为拳 中的每一动作等于书法一个字上的每一个点画,每个式子等于文中的句子,一套拳路等于一 篇文章。学文字,首先要认清字形、字音、字义,然后通过造句,才能渐会作文。学推手犹 如学造句子,练散手又好似学写文章。如果字义不明,岂能写出通顺的文章。杜甫曾有&读书 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但所说的&破&,并非真的把书弄破,正是此文&豁然贯通&的意 思。所以我认为,推手是练架子后检验所学动作是否正确的一层功夫。至于太极拳的奥妙则 应当在学明着法时,由教师讲解、试验便可粗略地领会。有人说,不学推手得不到太极奥妙, 这话我不理解。至于说推手须练铁棍,以增力气;又须学摔跤、拳击,以求技术云云,我是 莫测高深的。是否太极拳在技击方面一无所有,必待外援,方能有成呢 这个问题需要经过有 识之士来探讨。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解]这四句讲躯干上下中三盘的规律。 顶劲为上盘的主要部分。按说从项到顶都属上盘。顶劲是以头顶百会穴为主的。由于是 上盘,所以劲须向上领起。陈鑫先生说:如同用绳子从百会穴将人向上悬起似的。这句话解 决了我对《十三势行动总歌》&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悬&字的疑问。又从而体会出顶劲上领, 身部才能轻利。说为虚领,因并非真有绳子悬起,只是想象而已。 《太极十要》第一条为&虚灵顶劲&,可能是误领为灵。因为从百会穴到尾闾长强穴上下 成一条线。在杠杆原理方面,它是支点。支点必须中正,不许摇摆。所以拳论又有&立如平锥 &、&腰如车轴&的说法。 气沉丹田是讲下盘规律。丹田原为道家术语,在经络学方面即是气海,也可以说是人体 的重心所在。按力学原理来讲,重心降低则加强稳度。 但气沉丹田的方法,并非憋着气鼓小腹。陈式拳的气沉丹田与尾骨的动作有密切关系。 陈式主张尾骨下端的长强穴要微向后翻,这与社会上习惯的尾骨内收的方向是完全相反的。 由于长强穴微向后翻的姿势,可使小腹的下部微向内斜,则胸腹间的气自然沉到小腹;而且 同时可使大腿根里侧的大筋放松,裆部开圆,则身体左右旋转的角度也自然放大,不但加强 重心的稳度,又能增强步法的灵敏。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这两句是讲中盘腰部规律的。上句要求立身中正,下句说明腰部 是左右旋转的。腰向右转则右隐而左现,向左转则左隐而右现。 以上四句话讲明人体上中下三盘的基本规律。从文法的次序来看,为什么先讲顶劲,次 讲丹田,最后才讲到腰呢 我认为,正是教人学拳掌握规律的次序。因为上下先成为一条线的 形状,腰部自然可以中正而不偏不倚。 有人怕学者不能了解顶劲的如何虚领,说为头上轻轻顶起一物。其实顶和领字的劲及动 作绝对不同,领是从上带下,顶则以下抗上。还是用&悬&字解释&领&字为好。左重则左虚,右沉则右杳。[解]这两句讲左右手足的上下配合。乍从字面上看,似乎使人难以理解。当初我见到一 个手抄本为:&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左杳&,我还以为这样写才是对的。后来又想到,这样太 平凡了,为什么提到拳论上 经过学练陈式推手,才认识到这是讲的手足上下配合,正是避免 &双重&之病的要诀。如果写作&左手重,左步虚;右手沉,则右步虚&,就使人易懂了。 对于上两句话,也有人解作推手规律,即应当&人刚我柔&,似也有理。但对方是否以左 手攻我左方,右手攻我右方,都是不一定的。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解]这四句与上面两句都是指方向变化,前两句讲的是左右配合,这四句中的仰、俯讲 的是高低,进退讲的是前后方向的应付规律。 我们可以体会出句中的&之&是可以代表敌我双方的。先就敌方动作来讲:敌方向高处采 我,使我失中,我随即比他更高;如向下按我,我随即比他更低。这个更高、更低不是直线 而随,必须采用陈式的螺旋自转与公转,配合身法的旋转,步法的进退,才能达到所需要的 要求。对方采我右手,我以右手顺缠上随,随即肘尖向内收转,手指仍高不过眼,冲向他的 中心,同时进右步于其裆内,塌下裆劲。从外表看来,手并不高,由于臂部向内弯曲,加上 进步、塌劲,使对方自然感到他无论如何想把我引出去,我的手劲却比他更高。这些动作可 以参用野马分鬃进右步的身、步、手法。 如果对方进步向下接我右手,我用二路窝底炮的动作,先退左步,继退右步到一尺余宽 处,下塌裆劲,同时右臂走逆缠,肘贴右肋,手合在裆中,加大逆缠,使对方感到越往下按 其力下陷得更深。 进之是对方捋我的手法。我身向左或右转(捋右手则左转,捋左手则右转)。进右或左步, 松肩沉肘,先进手挤,挤时手走逆缠,肘部以上则走顺缠,而手腕转向他的右或左肋,使之 感到我的手臂越引越长。 如果对方按我右臂肘关节,则视来劲的方向,偏上则走顺缠反旋收转肘尖,偏下亦走顺 缠正旋沉肘贴肋,手部指向对方,步法或退或进,如十字手、拦擦衣的身步手法,便可使他 感到劲难以前进。 但,如我采对方,他以前法上随,我即用第一套金刚捣碓第二动作,劲在左手下塌外碾, 或用白鹤亮翅第二动作右手上采,而左手按其小腹右侧。前者是进左步双采法,后者是退右 步的右采左按法,都可使他有高不可攀,自行后退之感。 如我向下按人,遇着对方以窝底炮的右手加大逆缠引我前倾时,我只要加大左旋塌劲, 以右手顺缠向其裆内转进,即可破解。 捋引进,我身手虽形向后退,只要前手做好下塌外碾,则可感到他的长度赶不上我。 采挤的前手随其身的旋转和手的拨按,而沉肘以变手的顺逆缠法和方向的提落前进,亦 可使之退不出去。 总之,都要身法、步法、手法的加减适当,而眼法不变,自能收效。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运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 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沉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 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太极拳歌张三丰著述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 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 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 授,功夫无息法自休。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 春。歌兮歌兮百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棚、捋、挤、 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拔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粘 随不丢顶。太极拳经清山阴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要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随伸。人刚我 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唯性一贯。由着熟 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仰之则弥高, 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斯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 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 快何能为?立各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 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若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 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志揣摩,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 多误舍近求远。斯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太极拳势 王宗岳著述 太极拳者,如长江大海之水,滔滔不绝也。太极势者,棚、捋、挤、按、采、捩、肘、 靠,进退顾盼定也。 棚捋挤按,既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捩肘靠,既乾坤艮巽四(斜 )角 也;此八卦也。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定为中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 中定,此五行也。手运八卦,脚此五行,合而言之,曰:十三势也。 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张三丰著述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 提则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发动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 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似持鬼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有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 连。往复须有揩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始能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 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毒,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 矣。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 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 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自学教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