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猎鹰重型火箭火箭和中国火箭哪个

中国民营火箭陆续上天,但跟SpaceX比还差得远|航天|火箭|运载火箭_新浪科技_新浪网
中国民营火箭陆续上天,但跟SpaceX比还差得远
中国民营火箭陆续上天,但跟SpaceX比还差得远
作者 | 颜璇来源 | 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近日,大家都在讨论民营火箭的赛程是否已经过半,中国民营航天是否正是进入了冲刺阶段。5月17日,零壹空间宣布,自主研发商业火箭“重庆两江之星”发射成功。而在今年4月,星际荣耀也发射了名为“双曲线一号S”的同类火箭。两家企业争相发射,标志着民营火箭赛局下半场的哨声被正式吹响,中国民营火箭的好戏这才正式拉开了帷幕。都叫“火箭”,但探空和运载可是天壤之别火箭发射用来做什么,是近年来一直悬在中国民营火箭企业头上的紧迫问题。在国内,目前有两种火箭最为常见。 一为探空(亚轨道)火箭,无论是两个月前的“双曲线一号S”还是今天发射的 “重庆两江之星”都是其中的代表,此类探空火箭发射高度在100km以内,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发射也比较方便,但是没有载荷卫星入轨的能力。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是195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北京二号”。今年以来2家民企先发射的亚轨道火箭另一种则是运载火箭,是由多级火箭组成的航天运载工具。其主要用于将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看起来都是“上天”的火箭,似乎没有多大的区别,而事实上,探空和运载火箭的区别大得很。探空火箭一般是结构简单的无控火箭,主要用于大气观测、超音速试验、人工增雨等。其技术要求主要是保证在大气层内飞行稳定,达到预定的探测高度和减少弹道顶点和落点的散布。运载火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天载具。技术指标包括运载能力、入轨精度、载荷物适应能力和可靠性等。其结构也更加复杂,组成部分有箭体、动力装置系统和控制系统,这三大系统称为运载火箭的主系统,此外,箭上还装有遥测系统、外测系统和安全控制系统等。长久以来,中国民营火箭的企业一直试图像 SpaceX一样做属于自己的火箭发动机,依托自主知识产权和规模化工厂量产运载火箭,以顺应多层次的“太空运载”的市场需求。而据国泰君安的研报预测,到2020年,全球航天产业市场总额将达到4850亿美元,中国市场包括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等将达到8000亿元。从市场来看,最受企业追捧的应该是运载火箭。团队精英、资本加码,中国民营火箭有着Space X的背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团队建设到政策背景再到核心技术,现在的国内商业航天场景越来越有向美国看齐的征兆。资本如果想要在太空领域里捕捉到一只独角兽,现在是最好的入场时机。1. 团队的成熟度,它山之石是否真的可以攻玉?在人才战盛行的今天,新型企业内人才的流动亦是旁观者最能得以窥豹的那个竹管小孔,不少资本在场外观望也是因为民营火箭企业的人才要求太过特殊。在大众的认知里,航天是个门槛极高的行业,恐怕只有国家才有能力去触碰。的确,与世界商业航天来比,我国航天“国家队”的能力不容小觑。目前,世界上掌握了航天器发射与回收技术的国家仅有三个,即美国、俄罗斯和中国。这依托于我们国家航天的基础非常扎实,坚持独立自主地研发技术,从我们国内的人才,到我们的工业体系,航天能力都是非常强的。人们对国家队充满信心,却不见得会待见民营火箭,即便在外国有Space X已经证明商业公司也可以做火箭,但在普通人眼里,民营火箭似乎总差点意思。其实这可能是大众对民营火箭的误解,民营火箭可不是大家想象中的“草台班子”,相反,一些民营火箭企业的团队多来自国内航天专业领域的型号总师、总指挥和航天业国际知名的专家,技术团队更是来自于航天专业领域的研究所以及重点实验室里的“国家队”成员,市场团队一般也拥有多年从事商业发射服务和整星在轨交付业务的丰富经验。也就是说,民营火箭的团队要比公众想象得更加成熟。比如我国目前民营火箭企业的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核心成员就大多曾属于“国家队”。当然,也会存在不同的团队构成,比如翎客航天的团队成员主要就是“民间工程师”,然而,这也不代表该企业弱于其它企业。要知道,Space X在早期成立时也很难吸引行业的顶尖人才,结果只得马斯克亲自上阵担任总工程师。在那之后,马斯克另辟蹊径,重用那些顶级学校的尖子生,或者是那些从小就喜欢制作的人。到了现在,Space X的团队建设以及发展究竟如何,大家有目共睹。现如今,我们自然不能立马判断“国家队队员”和“民间工程师”哪个会更好。究竟是强力外援打破冰层,还是自内向外冲破技术桎梏,恐怕要看看这些民营火箭企业在下半场的表现如何。2. 太空战略布局,资本不断加码,中国民营火箭企业计划落地上了快车道SpaceX的成功的大背景是政府的鼓励引导和政府资金的进入。从2005年开始,美国政府就开启了太空事业商业化进程,美国国会批准了一笔5亿美金的投资拨款,用于支持私营企业对太空的行业化探索。政策支持的背后是美国太空战略的转移,这个转移分三个层次,首先是国家航天到国家和私营航天并重的转移,然后是单一航天到多元航天的转移,最后则是昂贵航天到经济航天的转移。Space X等一系列航天公司的崛起,代表着美国新太空战略正在成型。截止目前,美国已经在本土培育8家民营发射企业,并在新西兰投资一家发射企业。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即使中国航天事业无比辉煌,也无法单枪赴会同这种多元格局PK,单一的航天体系在新太空战略面前,还是显得势单力薄。因此,中国急切地需要民营火箭公司崛起,来做出真正可以对垒国际的产品。在军民融合的政策指导下,中国也正在积极地布局新的太空战略,大力倡导发展商业航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航天科研生产,有关领导也在组织编写我们的第一部“商业航天法”。目前,政府对商业航天的支持早就成为民营火箭企业积极参与航天领域的一大推动力。零壹正在规划的火箭工厂就获得了重庆地方政府的扶持,此次首枚民营自主研发商业火箭更是冠上了“重庆两江之星”的名号。蓝箭也获得了浙江省湖州市提供的超过2亿元的军民融合专项综合投资,初具规模的火箭基地明显带有浙江烙印。值得一提的是,Space X也并非一出世就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叱咤航天业的巨头,在当初也曾陷入资本瓶颈,马斯克也曾在保存特斯拉还是保存Space X的选择中两难。当时,美国的经济环境急剧恶化,马斯克的财政状况变得更加艰难,已经难以维持企业的工资发放,特斯拉更是需要完成新一轮融资才能够在2008年存活下来。令人惊喜的是,日,SpaceX收到了NASA 16亿美元的款项,作为为国际空间站提供12次运输的费用。就目前Space X的地位来看,这一次资本加码的意义,不言而喻。在国内,商业航天的政策逐渐放开,资本也看到了商业航天巨大的潜力,不断加码押注,为中国民营火箭企业的发展助力,再造一个中国Space X也未尝不可。 翎客航天较早前就已经获得了冯仑等投资的几千万融资,“零壹空间”也于近期获得了春晓资本领投,联想之星、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联合投资的逾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蓝箭航天已经累计获得各类投资超过5亿元。可以看到,国家的战略布局,资本的强力注入让中国民营企业计划走上了快车道,当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必将引来周期更长、基金盘子也更大的国有资本,最后帮助整个行业赢得更多的政策红利。前去古人的飞天梦,全无经验可借鉴,技术成了最可靠的“定心丸”目前,国内的航天市场还相对封闭,大家都比较缺乏商业火箭的研发、推广经验。前无古人,后有来者,面对这种情况,核心技术就成了最可靠的“定心丸”。1. 核心技术,到底什么是我有你没有的曾有民营企业家表示,对于火箭市场,希望政府后续会有更大力度的政策出台,比如“国家队”的一些成熟技术能否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转让等。获得“国家队”的成熟技术固然是商业火箭快速发展的捷径之一。但为了获得某项技术,企业付出的成本必不会少,且这项技术本质上还是属于第三方产品,民营企业不具有专利授权,其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不足。增强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关键还要靠企业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就好比Space X在08年的起死回生,其“灵丹妙药”的核心不是Nasa的支持,Nasa是因为Space X行方才支持;不是马斯克天才的营销能力,营销是基于技术上的成功;Space X的霸主地位,也是建立在一台性能逆天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之上。说到底,一个企业的法宝应该是技术创新。而在火箭研发行业中,处于“鄙视链”顶端的技术就是低温液体发动机,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寥寥几家商业企业掌握了这项技术,SpaceX的Raptor(猛禽)、蓝色起源的BE-4均采用液氧甲烷发动机。在我国,蓝箭航天已经完成了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工作。而据公开资料,另一家火箭公司星际荣耀也开始加码液体发动机研制工作,未来说不定会成为国内第二家掌握这个技术的公司。2. 技术的应用方向,到底对不对猎鹰重型火箭在今年2月的成功发射,让马斯克迎来了人生中又一个光辉时刻。马斯克的航天辉煌从2012肇始。2012年10月,SpaceX的“猎鹰”-9火箭将货物送到国际空间站,开启了私营航天的新时代。2015年,12月21日20:33(北京时间今天上午9:33)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Falcon 9火箭。该火箭已经成功发射并且一级火箭已经成功回收。创造了人类太空史的第一。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成功用猎鹰9号火箭将一艘货运龙飞船送上太空。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30日在太空史上首次利用回收的“二手”火箭发射卫星。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总裁格温·肖特维尔曾畅谈国SpaceX的未来愿景,并预测SpaceX将在2100 或2200年主宰太阳系。她预测道,到2100年或2200年,SpaceX公司将成为“太阳系中最受欢迎的空中运输公司。”她还补充说,“如果能够在银河系中运输,那就更好了。”Space X的野心可见一斑,其技术应用方向也给国内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启示。国外还有许多的民营火箭公司,却很难取得跟Space X同样的荣耀。至于为什么,读者们或许可以从其技术服务上来找到端倪。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佐斯也拥有自己的航天公司,名为“蓝色起源”(Blue Origin),成立于2000年,经过多年的飞行测试,贝佐斯将其旗舰版航天器的应用方向定位为载客运行。虽然这家公司得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资助,但就发展情况而言,目前还不如Space X。还有个叫詹姆斯·卡马克的人,成立了犰狳航空航天公司,但这家公司仅致力于提供亚轨道的商业太空旅行服务。还有一家XCOR航空航天公司,其业务也大同小异,与此类似的还有航天公司“追星者”……其实,相对于讨论技术方向对不对,更重要的是搞运载火箭,要遵循发展规律,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结论即便面临如此巨大的市场,中国民营火箭的投资项目依旧不太集中。第一个原因很简单,不管民营火箭的具体业务细分是什么,它终究是ToB的模式,ToB企业的弱点在于公司成长需要的周期太长,现在发射的两枚火箭,或多或少带有些试验性质,而具备真正意义上商业价值的运载火箭还没有在民营航天中出现;第二个原因是,火箭行业的商业逻辑简单,但技术门槛高,从某种程度上不容易看明白,存在炒概念,商业表现复杂等问题。因此,民营航天业若想要长久发展,就必须沉下心来,发掘自身潜能,看清周期问题,而不能急于求成,走造概念、玩炒作的死胡同。从这两个原因去看,火箭创业中,有些人愿意沉下心来耕耘,等待长周期的收获;而有些人急于求成,为了缩短周期,企图开辟2C的方向。但在全民关注行业的背后,希望不是混淆概念,以造星运动的模式打造山寨“中国版Space X”的事实。突破还是噱头,孰是孰非,赛程结束后,交由时间和观众判断。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国内首枚民营火箭完成升空,中国版的埃隆·马斯克是谁?
零壹空间创始人及CEO 舒畅(左)
@零壹空间CEO舒畅今天没有发微博,但干了一件大事情。
5月17日7时33分,由零壹空间自主研发的商业火箭OS-X型“重庆两江之星”点火升空。中国人迎来了自己的商业航天时代。
零壹空间(OneSpace)是中国首批民营商业火箭公司之一,它试图在中美太空博弈的战略格局中,为中国太空商业化寻找到出路。自2015年成立至今,零壹空间用了三年时间,就在今天完成了火箭的首发。
在本月初,零壹空间已进入发射场地,进行最后发射的准备。对于这次发射,创始人舒畅表示:“这是中国历史上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的、完全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一个火箭,(可能)会带动一帮人进入到这个领域。”
零壹空间OS-X火箭“重庆两江之星”模型
时间倒回2015年,舒畅刚好30岁。本科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的舒畅,毕业后继续攻读了北京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学位,27岁便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投资,后来加入联想控股,成为公司内部最年轻的投资VP。
“在关注到SpaceX、蓝色起源后,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中国公司。第一想法就是找到它,并且投资辅佐它,后来发现国内根本没有,所以就自己来做了。”
2015年,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一个孵化器里,零壹空间成立了。
对于舒畅来说,最大的外部优势在于他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点进入太空领域创业。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60号文)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政策的口子已经被打开;2015年5月,军民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民营微小卫星企业开始涌现。
舒畅看到的商业机会是,受国家政策限制,中国的卫星不允许去美国发射,美国也不允许SpaceX火箭运到中国来发射,同时,中国航天发射领域留给商业发射的资源有限,创业公司有机会去填补这个市场空白。
然而刚开始,也一切不顺。“宋十七”是零壹空间的02号员工,她加入后便帮舒畅从零开始搭建零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招人。他们到校园开宣讲会、到论坛发招聘帖、组织面试,与所有创业公司一样,零壹遭遇了很多困难——“太多太多我们想挖的人,拒绝了我们,也有很多同我们签订了聘用邀约,却在最后一刻没有出现。”
而现在,“我的投资人都是主动找过来的。”
舒畅有这样一个逻辑,对于公众,甚至投资人,“怎么办一家火箭公司”的教育成本很高,而且舒畅所述说的未来中,有很多事情是无法在当下得到验证的,所以他只能选择懂这个领域、并且对这个领域非常感兴趣的投资人。一段时间后,很多人听说舒畅在造火箭,直接找过来问,其中包括持续跟投零壹空间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
今年1月,零壹空间宣布完成近2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由前海梧桐并购基金领投,鸿泰基金、招商局创投、前海万得、正轩投资、通江资本等跟投。至此,零壹空间已累计获得5亿元人民币投资。2015年,零壹空间曾获联想之星等机构投资的数千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
对于此次投资,联想之星合伙人李明表示:“现在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创业机会,而零壹空间愿意选择民营航天这样一条高精尖而又艰难的路,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联想之星见证了零壹空间的从零到一,对中国的民营航天充满信心,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今年2月,“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SpaceX成功发射了“猎鹰重型”运载火箭,一个穿着宇航服的假人Starman坐在一辆樱桃红的特斯拉电动跑车里,听着David Bowie的《Space Oddity》,乘坐火箭飞向太空。我们进行了报道:《SpaceX多个细节曝光:没有什么比人类的爱更加浪漫》。
目前全球有1700家私人航天公司,其中45%在美国。高盛预测,未来20年内,太空商业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数万亿美元的市场。
关于中美竞争,早前苏畅接受凤凰网财经的专访时曾表示,相比“中国的SpaceX”,更想做“航空航天行业的华为”。
“我们有自己的自信,我不是要copy它的模式,但不得不承认,SpaceX不仅是给我,也是给了整个中国航天,包括政策制定者很大的启发。SpaceX实在是利用非常少的资源和非常小的团队规模,做出了很多不可能做出的事情。这充分体现了什么?是商业航天的价值。相比于过去以军事航天为主的产业结构,如今商业航天的生命力被他们一次次地激活,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借鉴意义,也是我们最大的信心所在。
但其实,我们内心更想去做一个像华为这样的公司,就是埋头苦干,会把技术做得特别特别好,在一些细分的领域,能成为中国乃至国际上有优势的企业,可能这更加是我们的愿景。但很多人会评价我们是SpaceX,我们倒也不介意。”
不过,大家还是总免不了提到One Space与Space X 的比较。
差距还是有的,就说团队规模,SpaceX大概有5000人。目前国内虽然说有五六家火箭公司,但现在“零壹空间”算规模最大的,也就是100多人,不到200人,所以还是一个种子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去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其实跟这些公司所在领域的成长速度紧密相连。
如此次,One Space的一小步,是国内民营火箭的一大步。
不过真正对标Space X,还需一段时间。可以肯定的是,在航空领域,未来不仅是中美国家队的竞争,还有来自民间商业对手的争夺。
目前,零壹空间的订单已经排期到2020年。对于未来,舒畅并不着急,“我集中精力做全世界总价最低的火箭,专门针对这500公斤以下的小微型”,“我把它做到极致,就像小米手机,当苹果卖5000块钱的时候它卖1999块钱,我们在火箭领域(也是这样),你在卖1999的情况下还能赚到大把的钱。”这是舒畅为零壹空间部署的战略核心。
此前,舒畅的微博粉丝还徘徊在1000多一点。不知道今天之后,国内的“钢铁侠”是否会收到更多的瞩目与关注。
LeaderClub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中国版“马斯克”!这个85后把自己的火箭打上了天,还要做中国的 Space X
“我不是中国马斯克,
我是舒畅,
我是一个愿意做点事的商人。”
作者: 张津京
来源: 华商韬略
日早晨7点33分,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业火箭“重庆两江之星”在西北某基地发射升空。引人瞩目的是,该火箭从研发到发射整个用时仅一年时间,领头的是30岁出头的CEO舒畅。
1964年6月,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东风二号”首次发射失败之后。在解决导弹达不到预定射程的问题上,32岁的王永志提出了“卸出一些燃料,减少重量,提高推力,加大射程”的逆向思维,遭到众人的反对。
关键时刻,钱学森认真倾听了这个年轻小伙子的意见。后来,“东风二号”在卸下600公斤燃料之后发射,果真命中了目标。
王永志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后因院系调整并入北航,成为北航火箭专业的首届学生。在钱学森的大力支持下,他领导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成为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也是北航首届学生中获得院士称号的6位翘楚之一,并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永志对舒畅的影响很深。2004年,他在北航讲了3次专业大课,舒畅无一缺席,并且深受鼓舞。这期间,舒畅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伟大目标”:“站起来就能够得着的,不叫目标。你得加速快跑,冲起来跳上去够得着,那才叫目标。我一直在寻找那样一个目标,Something different,something big。”
影响舒畅人生选择的第二个人,是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
2010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航天产业基金,主要投资航天行业及其技术领域。当时舒畅已经大学毕业,应聘到这个创业团队做实习生,从装电脑、打印机等基础工作做起。而一次在行业会议上与黄老的见面,进一步刺激了舒畅的加速快跑。
当时,听闻舒畅毕业于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黄老兴致大发,拉着他聊了很久,谈的重点就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产业化。
在黄老看来,中国拥有那么多航天的技术,但很多研发的最终结果仅仅是解决航天范畴内的一个很小的问题。问题解决后,相关技术便束之高阁,非常浪费。因此,他希望舒畅这些年轻人,能探索怎么将航天技术产业化,形成中国航天的社会化发展优势。
懂航天技术还得懂市场,仿佛是为了兑现黄老的期许,这次谈话没多久后,舒畅便考上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与此同时,大洋彼岸,堪称“民营火箭第一人”的马斯克,带着他的SPACE X公司和猎鹰火箭横空出世。
马斯克以一系列风骚无比的操作,让人们意识到,原来航天还可以这样玩。在美国航天飞机正式退役后,马斯克的猎鹰系列火箭承担了NASA向空间站货物运输的80%工作。加上那段时间美国漫威的钢铁侠电影上映,一时间,钢铁侠原型马斯克,成为无数航天航空人的偶像。
在光华管理学院求学期间,舒畅经常跟同学讨论各种各样的投资案例。有一天,大家不约而同谈及马斯克和大出风头的SPACE X公司。经过缜密的分析,所有的同学都惊讶地意识到,与其说马斯克是个科学家,还不如说他是个成功的商人。
“你看他的火箭,从猎鹰1到猎鹰9,甚至重型猎鹰,其实都是基于一款发动机不断改进、并联所完成的。这样的好处很多,最起码他是第一个有望实现火箭发动机量产的人。如果真的做到这一点,那他的成就不可限量,很可能将火箭发射的成本降低到一个无法想象的水平。”由此,舒畅开始以更商业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事情,包括马斯克。
“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一点也不过分。或者讲,马斯克先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再是一位疯狂的科学家。”
在光华上学期间,舒畅渐渐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他想主导投资一家中国的SPACE X公司,打造中国的私人火箭产业。
毕业后,转投联想控股战略投资部做投资后管理的舒畅,用自己抛却浮躁的决心和2个月5万字的中国酒业发展调查报告,打动了大老板柳传志,成了联想控股最年轻的投资VP。
联想控股没有什么航空产业的项目,舒畅却一直对这一领域保持着关注。
2014年11月,中国航天政策放开了一个小缝。文件明确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微小卫星市场,任何人都可以造小卫星,申请发射,去太空渐渐没了障碍。
那段时间,舒畅心中的兴奋无以言表。
2015年,仅仅上半年他就接触过不下10个卫星创业公司的申请,但几乎所有的商业计划都在讲:“我要通过与SPACE X合作来发射卫星……”。
这让舒畅很疑惑,大家都要做卫星,那中国谁来做火箭?总不能全世界的私人商业卫星都拿去SPACE X发射吧?
“中国小卫星市场非常大。2015年年初,我们走访过很多科研院所,不完全统计表明,现在全国做好的小卫星就有几百个,但都在等国家火箭的配套,很多卫星也只能放在陈列室里展出。”这让舒畅觉得,自己接触到了一片巨大的蓝海。
“要知道,不是每个卫星的发射倾角、轨道都相同,恰恰是几乎每个卫星都有自己的个性化要求,这为低成本火箭发射提供了一个庞大的、我认为会到每年千亿级的市场。”他说。
“我们再不做,五年之后私人火箭市场就被SPACE X垄断了。”联想控股上市第二天,舒畅辞掉了投资VP的职位,准备从零开始研制和发射火箭,做中国的SPACE X。
万事开头难,想挑战体制内的行业更难。
雄心勃勃的舒畅,一开始就遭遇下马威。“哪是三顾茅庐,我九顾茅庐都有了。”航天产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人员要求非常高。舒畅拉关系找同学,学长学弟交往了很多,一个一个上门邀约,讲自己的想法、方案、思路。但体制始终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墙,很多同学都觉得想法不错,真要一脚跨出体制的时候,就退缩了。
“有的时候我们明明已经谈妥,连待遇都说好了,第二天就变卦。收到我的offer,却给我打电话说对不起的大有人在。”
失眠成了常态,舒畅不知道路在何方,彷徨中根本看不到一点希望。
存亡之际,一次饭局成为突破口,也让舒畅找到了重要合伙人。
饭桌上,舒畅听说某型运载火箭的一位副主任刚刚辞职,他心中的火苗迅速燃烧起来。第二天,他就在朋友的介绍下,急不可待地找到了这位副主任。
初春的阳光下,两人相遇在星巴克,舒畅热情如初地讲述自己做私人火箭的理想。出乎舒畅的意料,这位副主任很痛快就加盟了舒畅团队。
这位重要合伙人的加盟,成为舒畅中国私人火箭事业的一块重要拼图。之后,总体、弹道、制导、姿态控制、气动、结构、电气、软件等工程师先后到位。
如今,舒畅的火箭团队成员来自北航、南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相关高校,并具备多年研发经验。其中,两位资深火箭研发员,在火箭研究院的合计研发年龄超过30年。同时,团队还吸引了多位总装、国防科工局、相关院所及高校的领导担任顾问。
“团队里不乏研发火箭的老专家,而且目前仍在不断吸收新的力量,包括拿过奥赛金牌、保送到北大等未涉足过火箭的特殊人才,他们非航天科班出身,但是被这份事业深深吸引。整个团队仅有一名本科生,人员素质非常高。”
舒畅常说,认真与坚持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基础。而做火箭,除了认真与坚持,他还遇到了很多从没想过的问题。
“火箭最核心的是发动机和飞控系统。发动机国内就一家院所可以做,飞控系统也是。举国体制是不考虑成本的,发动机四五十人搞几个月弄一套。问题是我们想买,都没人卖给我。因为国家任务都排满了。”
迫不得已,舒畅只能带领团队自研发动机和飞控系统。“我有个想法,能不能在国内依靠纯市场行为,建立生产火箭的产业链。要知道,这个产业链非常长,带动的企业不是几家,那是数以百计的,这将对航天技术在中国民用领域发展有好处。”
产业链拉开,带来的是火箭成本的倍数增加。举国体制下,所有零件都有保证,不用频繁测试。而采购市场化零件,每一批次都要严格测试,并经多次实验才能使用,其中的损耗只能由舒畅团队自己承担。
相较国内其他几家想做火箭的公司,舒畅直接把视角聚焦于固体火箭发动机上。在他看来,要做就做最好、最难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我们可以批量生产,需要发射时快速组装与测试,这样可以满足用户时间很短的发射需求,未来将是我们服务客户最大的优势。”
经历100余次失败,团队最终实验成功固体火箭发动机。日。江西某军工实验场,M系列固体火箭发动机实验成功。
那之前,舒畅的焦虑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发动机试车前,我们请了50位嘉宾到现场,包括军方,甚至国务院的一些专家,没有媒体,但是股东、供应商、客户都去了。”
点火之前有一个10秒倒计时,到10秒倒数结束那一刻,舒畅不敢摁那个点火按钮,那时候他非常紧张。后来看视频,众人能明显能感觉到当时有一秒的延迟。
焦虑中收获的成功,让舒畅长出一口气。“我想这是大家对我的一种信任支持着我走到今天,其实没有什么比信任更能支持我们往前冲的。”
回顾创业路,舒畅最想感谢的,仍然是体制内的这些领导、专家。“因为业内的这些人,才是最了解中国的航天到底是什么现状,为什么商业航天会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选择,为什么SPACE X可以用四五千人的规模做出这样的产品。所以我跟他们沟通的时候,有相当数量的领导是鼓励的态度,他们会觉得你还很年轻,你又有做这件事情的梦想,那好,那你就尽全力去做,我们会支持你。”
团队、融资、制定战略……领导和专家的鼓励之外,舒畅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并且因此背负了巨大的压力。
火箭总装完成的那一天,他罕见的喝醉了。
在舒畅的蓝图中,M系列火箭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M系列是第一种中国私人能直接商业化的火箭。我们跟其他中国的公司不一样,他们是准备打一个火箭模型,我们这个M系列有运载能力。根据我们现在的技术,火箭有效载荷每公斤运输成本能降低到10万元。”
为了完成商业化,舒畅带领团队对火箭做了很多精妙设计。其中,最核心的商业创新,就是火箭组成的标准化——M系列的火箭,如果想增加载荷能力,只要增加火箭的级数就行。“最多3级,发动机是一样的,我们在飞控上做了接口设计,批量生成发动机,再串联测试。”这样的好处是成本最低。
5月8日,OS-X火箭暨“重庆两江之星”首飞发布会在重庆两江企业总部大厦举行。舒畅特意做了造型,很另类。他希望这个造型,能带给首飞的火箭一些好运。
发布会上,舒畅显得信心十足:“我们第一次发射是有成功保证的。”
“OS-X是测试类型,之后就是M系列。”OS-X系列是单级不入轨的火箭,M是入轨火箭,OS-X主要测试飞控系统和发动机。通过这些技术的研发,舒畅认为,中美商业火箭之间,差距并没有想象的大。“我们主打500公斤级别的微小卫星,这是个错位竞争。”
“假设工业技术是类似的,那么SpaceX是2002年成立的,我们是2015年成立的,我倾向于认为这个差距就是13年。但是我们有后发优势,可以把以前犯过的错、走过的弯路给避免,应该能把这13年缩短到5到10年。”
对比猎鹰重型,OS-X火箭只能算“小弟弟”,但对于国产产业而言,其意义不言而喻。
“这是中国私人公司第一次造出了自己的火箭、第一次在政策上走通、第一次在资本上投入、会获得一定的估值上的回报,这些全都是第一次。而且这对于培养团队的信心,包括培养想进入这个领域的技术人才的信心,都会有很大的意义。”
“我不是中国马斯克,我是舒畅,我是一个愿意做点事的商人。”这是舒畅一直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中国私人航天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去探索。
在马斯克用猎鹰重型火箭将一辆特斯拉送到火星轨道之后的第100天,舒畅的火箭上天了,而中国私人航天事业才刚刚上路。
你怎么看中国私人航天?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斯克的火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