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为什么火箭队服有中文退出火箭

太空发射系统内部:装配世界上最强大的火箭,为什么NASA新的外太空火箭-...|NASA|火箭|系统_新浪网
太空发射系统内部:装配世界上最强大的火箭,为什么NASA新的外太空火箭-...
太空发射系统内部:装配世界上最强大的火箭,为什么NASA新的外太空火箭-...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连火箭都没有的NASA凭什么探索太空?_网易新闻
连火箭都没有的NASA凭什么探索太空?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自从四年前退役全部航天飞机以来,美国的宇航员一直在靠着俄罗斯的联盟号(Soyuz)宇宙飞船往来地面和国际空间站,价格也够贵:7000 万美元一个座位。
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对美国人来说显然不会是长久之计,今年 8 月在国会削减 NASA 预算时,NASA 负责人 Charles Bolden 就曾在《连线》杂志公开抱怨:“别让我们老是搭俄罗斯人的便车!”
载人航天也“外包”
不过,NASA 并不打算自己造飞船,他们的意思很明确,正在研发中的猎户座号(Orion)新一代宇宙飞船是给深空探索用的。至于把宇航员送到近地轨道上的国际空间站这件事,NASA 计划完全“外包”给商业公司来做。
波音的星际线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概念图,图片来自:
上周,NASA 宣布将给波音公司第二份载人航天飞行发射的订单;至此,NASA 已经向商业公司预定了三次载人发射:
今年 5 月 NASA 向波音还在研发中的“星际线”(Starliner)飞船预定了第一份合同;
上个月埃隆·马斯克的 SpaceX 公司的“龙”(Dragon)飞船也拿到一张&NASA 的载人发射订单,当然用的是正在改进的载人版“龙”飞船。
这些订单的具体发射日期还没定,而且飞船正在研发、改进过程中,因此价格暂时没法估测。
SpaceX 下一代载人“龙”飞船,图片来自:
不过,根据 NASA 的计划,最早 2017 年下半年,美国宇航员就将重新乘坐美国制造的飞船前往太空。
而根据 NASA 的商业载人项目(Commercial Crew Program),他们将在两三年内预定至少四架次的载人飞船“航班”,因此 NASA 手中至少还有一份发射订单还没确定下家,但 NASA 的手头显然并不缺选项。
NASA 在靠哪些公司重返太空?
和中国航天事业属于高度机密不同,在美国,当前占据航天领域舞台的,是各式各样的私人公司。
除了《好奇心日报》此前报道的蓬勃发展的卫星发射市场,NASA 还很早就把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的任务完全交给了 SpaceX 和 Orbital ATK 这两家商业发射公司来做。即便是高难度的载人航天,这方面的私人公司也不在少数。
早在航天飞机退役前的 2010 年,NASA 就已经确定了近地轨道载人航天任务商业化的道路;早早启动“商业载人发展”计划(CommercialCrew Development),分批资助了一系列商业公司。
第一轮计划中,NASA 拿出了 5000 万美元给了五家有志于进军载人航天的商业公司。不过,如今大名鼎鼎的 SpaceX 当时还不在 NASA 的名单上。
那时的五家公司中,负责研发飞船和发射任务的分别是:
贝索斯那个最近刚实现亚轨道发射回收的 &Blue Origin 公司;
军火巨头洛克·马丁和波音合资成立的“联合发射联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
如今已经拿到两份载人发射合同的波音公司。
NASA 第一轮资助的公司
此外,负责载人航天中宇航员生命保障系统研发的 Paragon 太空发展公司(Paragon SpaceDevelopment Corporation)也榜上有名——这是洛克·马丁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如今,这家公司手中的技术不仅用在了波音的“星际线”飞船上,NASA 自家的“猎户座”号飞船未来也将用上 Paragon 研发的宇航员生命保障系统。
再加上专攻航天器电路集成系统的内华达山脉公司(Sierra Nevada Corporation),NASA 为如今美国商业载人航天市场的发展打下了相当完备的基础。
NASA 第二轮目前已经拿到钱的公司
此后,2011 年 4 月,NASA 又追加了 2.7 亿美元开启了第二轮“商业载人发展”计划,目前这笔钱还没用完,但 NASA 已经先列出了一个合作伙伴的名单。
上一轮的五家公司中,除了发展已经成熟的 Paragon 公司没再拿钱,其它继续“晋级”,但&Blue Origin 和联合发射联盟还没获得资金;
而马斯克的 SpaceX 则终于进入 NASA 的视野获并得资助;
Orbital ATK 以及 AlliantTechsystems 这两家同样研发载人飞船和发射系统的商业公司,也被 NASA 列入名单但目前没拿到钱。
用着商业公司便宜的发射服务,NASA 把目标放在了火星
这些商业公司不仅带动了一整个商用航天行业的发展,而且相互间的竞争也在推动他们努力降低发射成本,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价格。
就像已经包下 NASA 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任务的 SpaceX 和 Orbital ATK 公司,他们的单次发射价格都在一亿美元左右,仅是其它国家的一半。
其中,Orbital ATK 公司是在今年十月努力把价格从一亿五千万压低到一亿美元才保住明年的发射订单的;而马斯克的 SpaceX 至今仍在反复试验猎鹰&9&号(Falcon 9)的回收以降低成本。
日常发射任务都“外包”,那 NASA 就能把有限的拨款都用在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上,比如今年七月快飞出太阳系去给冥王星拍照的“新视野”号卫星,以及目前还在火星上行走的“好奇号”火星车等等。而他们最近刚完成第一次试飞的猎户座号飞船也是专门为深空探索研发的。
即便是在这些项目中,NASA 也已离不开商业航天公司的帮忙了,比如猎户座飞船试飞用的火箭就是联合发射联盟的“三角洲四号”运载火箭。
当然,美国人最心心念念的,还要数载人火星登陆计划了。就连好莱坞拍的电影里,现在太空“硬科幻”的主题,都从前几年近地轨道的《地心引力》换成了《火星救援》。
题图来自:NASA
本文来源:好奇心日报
作者:王民超
责任编辑:刘豪_NX2815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NASA科学家靠黑魔法造火箭,最终竟亲手炸死自己
科技发展的速度,是每个人能感受得到,但又无法预测的。
现在我们头顶这片星空,几乎每天都有不知哪国的火箭发射成功。
但是时间倒退一世纪,如果有人一脸正经地说要造火箭,估计只会遭到众人的嘲笑。
因为在大众眼里,火箭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
既没有政府拨款进行研究火箭,更没有专门的大学火箭课程。
毕竟那时莱特兄弟才发明飞机没多久,全世界正掀起把飞机送上天的热潮。
但是,就在这么一个“全民搞飞机”的时代下,却出了一群“叛徒”,专门“搞火箭”。
德国的冯·布劳恩、苏联的谢盖尔·科罗廖夫、美国的冯·卡门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杰克·帕森斯
但在众多火箭大佬中,就数一位名为杰克·帕森斯的火箭先驱最为离经叛道。
他用独特的配方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复合火箭燃料,大大推进了火箭的发展。
此外,他还贡献了喷飞燃料助推起飞技术,是NASA喷飞推进实验室(JPL)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但是他最让人称奇的还不是探空火箭的研究,而是他醉心于极其另类的黑魔法研究。
白天,他是穿着白大褂搞技术的火箭科学家。
晚上,他就会变成黑袍加身的黑魔法师,研究神秘力量。
众所周知钱学森晚年开始醉心于“特异功能”的研究。
钱老这神秘的研究方向,也有人推测是与帕森斯的黑魔法研究有关。
杰克·帕森斯,1914年出生于美国的帕萨迪纳。
虽然从小父母就离异,但跟着极度宠溺自己的母亲,帕森斯也过得极好。
再加上外祖父母家非常有钱,他仍是富人家的公子哥,童年一直活在仆人的簇拥之下。
小时候的帕森斯
不过在家里被宠惯了,上流社会的身份反而让他在初中不太受欢迎,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挤和欺负。
然而按照一般狗血剧本的设定,被孤立时总得有挺身而出的好基友登场。
爱德华·福尔曼就是这么一个仗义的朋友。
他除了会帮帕森斯出头外,最重要的还是和帕森斯有着共同的爱好——科幻小说和火箭。
帕森斯与好基友爱德华
两位患难之交一拍即合,开始在附近的峡谷和帕森斯家的后花园,搞起了火箭试验。
他们当时还给自己研发的火箭起了个响亮口号:per aspera ad astra(尽吾之力,以达天际)。
那时的帕森斯只不过是个14岁的初中生。
在这中二的时期,帕森斯的中二病仿佛也开始发作了。
那时除了搞火箭外,他还迷恋上了“黑魔法”,要向神秘主义进发。
据他本人所说,他还曾在自己的卧室中召唤出了恶魔。
以帕森斯形象画的魔鬼
上了高中,这对“火箭二人组”仍然荒废学业,一直捣腾火箭。
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帕森斯的成绩奇差,气得母亲只能把他送到一所军事寄宿高中学习。
没有了家里的后花园搞火箭,帕森斯只能委屈自己,在学校的厕所里做实验。
结果——厕所炸没了,帕森斯也顺利获得了退学成就。
在那之后,帕森斯只能去一所专科学校,继续学业。
然而,那时正逢美国经济大萧条,外加外祖父去世,家道开始中落。
为了学业,帕森斯课余时间会去一间火药公司打工,时不时还能偷点材料回家做火箭。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帕森斯仍坚持着自己的火箭事业,最后还考上了斯坦福大学。
不过大学还没上多久,帕森斯就因交不起学费辍学了。
但是中途辍学对帕森斯来说未必是坏事,因为这样他就可以更专心于一些火箭的理论与研究了。
在这之后,就算没有学位,帕森斯也与好基友爱德华,混迹于当时的加州理工大学。
他们两人对火箭的热诚也吸引来了另外一名新成员——加州理工大学的博士生马林纳(F.Malina)。
从此,他们这“三剑客”便算正式成立了一个火箭小队,专门开展各种花式作死的火箭实验。
做火箭是极其费钱的,已经不再是富家子弟的帕森斯为了赚经费,曾给法医当过爆炸现场的专家证人。
当实验设备不够时,他甚至还到处捡破烂回来自己DIY。
冯·卡门,我国两弹元勋钱学森在美国的恩师,是“全世界闻名的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权威”。他在一生艰苦研究的基础上,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有很多重要的预见,例如超声速飞行、远程导弹、全天候飞行、卫星等
不过好在马琳纳的导师正是大名鼎鼎冯·卡门,在马琳纳的申请下,这“三剑客”才终于被冯·卡门教授诏安。
1936年,这个民间兴趣小组也终于有了自己正儿八经的实验室,并顺利拿到了加州理工大学航空实验室(GALCIT)的赞助。
这个刚开始由三人组成的实验小组,就是最初的NASA喷飞推进实验室(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虽说有了自己的实验室,但他们还是受到了四面八方的白眼。
原因是这个实验室隔三差五就发生大爆炸,搞得周围的实验室都人心惶惶。
那时,他们的实验就引来了众师生的嘲讽,同时获得了一个称号——“自杀小队”(suicide squad)。
在“邻居”的强烈要求下,他们只能移步到加州的山谷里面做实验。
(后来,我国的火箭之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也加入了这个自杀小队。)
在山谷做实验的自杀小队,最右为帕森斯
然而,火箭事业进行得风生水起的同时,帕森斯的黑魔法模式也没有暂停过。
当时帕森斯开始着了魔似的,加入了西方最著名神棍克劳利(Crowley)创立的泰勒玛教会。
你以为加入教会也就练练特异功能,打个坐,冥个想?实在too naive。
这个教会的活动可谓非常“刺激”,喝酒、嗑药、“性魔法”样样齐全。
克劳利的泰勒玛魔法理论认为,宇宙中存在这一个高纬度的“圣城”(类似物理概念里的多维空间)。
想要到达圣城,则需要召唤出远古的女神babalon(也称猩红女士),而召唤babalon的方式便是一系列的性仪式(你懂的)。
圣经的《启示录》中的babalon女神
因为懂点科学,帕森斯经常用量子物理来解释黑魔法,唬得大家一愣一愣的。
所以在教会中,他也如鱼得水般的大受器重,被众多教会会员一致认为将是创始人克劳利的接班人。
不过据帕森斯所言,信了教确实对自己的火箭事业有一定的启发。
有了“黑魔法”的加持,他的火箭研究工作也开始突飞猛进。
帕森斯的黑魔法匣子
当时的帕森斯对火箭燃料就颇有研究,所以在小组中负责火箭燃料的开发。
但火箭燃料那么容易啊,燃料不但要求强劲,还要足够稳定。
早期的火箭发动机采用的都是固体燃料。
但因为发动机内燃料容易沉降,火箭极度不稳定,更容易一次性把所以燃料点燃,不受控制。
关于杰克·帕森斯故事的海报
帕森斯就从古代炼金术的书中得到了灵感,并参考了古拜占庭帝国武器“希腊火”(Greek Fire)的制作方法,发明了一种粘合剂。
这种粘合剂能够杜绝内容物的沉降,使燃料能够高效并且均匀地燃烧。
所有人都非常惊讶,这个困扰火箭燃料多年的问题,竟被没有高等学历的帕森斯解决了。
所以在火箭的发射场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大家都在紧张地倒数时,帕森斯则在一旁虔诚地念着咒语。
在“自杀小队”中,大家都对帕森斯的这种怪异行为表示见怪不怪,就连冯·卡门和钱学森都对这事不置可否。
因为帕森斯的这个突破性研究,美国政府之后更是向帕森斯的火箭小队投入大量资金。
1942年,帕森斯作为两个联合创始人之一,成立了Aerojet公司。
在帕森斯的带领下,他们还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液体喷飞燃料,大大地推进了火箭发展的进程。
第一次喷飞燃料助推起飞试验
除此之外,帕森斯还贡献了喷飞燃料助推起飞技术(Jet Fuel assisted take off)。
就是电影中看到的,能够帮助飞机短程起飞的推进装置,多应用于航母上飞机的短程起飞。
帕森斯房子里面的标示
事业如日中天的帕森斯也不去教会了,因为他自己就成立了一个教会。
为此,他还买了一栋大房子,起名为“Parsonage”。
在这所大房子里面,他经常邀请各种演员、诗人、作家、巫师等来举行各种黑魔法仪式。
那时邻居就投诉说,帕森斯家的花园常有裸女举着火把,伴着震耳欲聋的音乐疯狂起舞。
但每次警察到现场,一看他是当时有名的青年科学家,便不再多问地撤了。
帕森斯与他的猩红女士卡梅伦,后来这位女子成了他最后一任妻子
之后帕森斯对黑魔法越来越痴迷,人也变得越来越古怪。
那时他经常迟到早退,上班时间开小差,下班马上生龙活虎。
除此之外,他还神神叨叨地想拉身边的同事入教,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大房子去嗨。
帕森斯参加的教会仪式
一副玩物丧志的帕森斯,自然也越来越不受同事们待见。
甚至连从小就同甘共苦的爱德华,都一度与他翻脸。
就这样,1943帕森斯被Aerojet公司的另一位创始人撵出了公司。
然而,离开自己公司后的帕森斯,就更加醉心于黑魔法了。
他连卖掉Aerojet股份得到的资金,都想全投入到自己的魔法事业中。
罗恩·哈伯德
那时候,帕森斯就认识了同为黑魔法爱好者的科幻小说家罗恩·哈伯德。
帕森斯非常信任他,基本每天都和他厮混在一起。
但是,哈伯德却以投资的幌子,把帕森斯身上所有的钱都卷走,甚至连当时帕森斯的老婆都不放过。
这事让帕森斯受了很大的打击,也开始渐渐抽身黑魔法的研究,重新投入到火箭的研究中。
FBI调查帕森斯的文件
然而祸不单行,1950年他竟被FBI怀疑从事间谍事业,说他向以色列政府出售火箭资料。
于是,他想重新回归火箭的研究事业也终成了泡影。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帕森斯只能接一些散工,如修修电器或给好莱坞电影设计爆炸特效等。
帕森斯家中发生爆炸的新闻
1952年,帕森斯在家中做实验时,被炸成重伤后死亡。
关于他的死因也成了迷,自杀和谋杀说法不一。
帕森斯死亡的爆炸现场
帕森斯去世时,只有39岁。
但是他这短短几十年的荒唐和天才成就都让人称奇。
在他死后六年,当初他所创立喷飞推进实验室(JPL,原自杀小队)也成为NASA的一部分。
为了表彰他对太空旅行和美国火箭研发的贡献,月球上有一个陨石坑以帕森斯命名。
帕森斯的陨石坑
有人说,天才和疯子不过一线之隔。
但帕森斯却两者皆是。
因为无论是火箭还是黑魔法,都源自于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和追求。
_____________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内容为【SME】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SME-前沿科技创业驱动者
有人说我是做活动的 有人说我是搞科研的 听别人说 不如听我说
今日搜狐热点美国禁止中国人进入NASA大楼 学者愤而退出_网易新闻
美国禁止中国人进入NASA大楼 学者愤而退出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科技网北京11月29日电 记者今天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京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空间技术论坛上了解到,2020年前后,中国将建成和运营载人空间站,作为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试验的重要基地。 据了解,载人空间站工程包括航天员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空间站系统、运载火箭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货运飞船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回收着陆场系统和空间应用系统。
根据计划,中国将于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空间应用。
论坛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师周建平介绍了空间站建设总体构想:在轨运营10年以上,基本构型为T字型,由3个22吨级舱段组成,核心舱居中,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分别连接于两侧。核心舱前端设两个对接口,接纳载人飞船对接和停靠;后端设后向对接口,作为货运飞船补给端口。站上设气闸舱用于航天员出舱,配置大小两个机械臂用于辅助对接、补给、出舱和科学实验。在空间站运营阶段,还将发射第二个核心舱进行前向对接,最终整站形成十字构型,并具备进一步的舱段扩展能力。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MD64T8E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MD64T8E0001.jpg
  目前,应用卫星已实现从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初步构成了中国空间基础设施,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多个领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图片为首次公开的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SLPF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SLPF4T8E0001.jpg
  1999年,美国共和党人考克斯泡制了著名的《考克斯报告》,报告中污陷中国窃取美国导弹和空间应用技术,夸大中国威胁,鼓动加强对中国的高科技禁运,从那以后美国出台了更为严格的对华高科技出口禁运,美国制造的卫星、航天器或采用美国部件的卫星及航天器都被禁止运往中国,从而使中国失去了国际航天市场的大部分份额。由于美国对中国实施的技术禁运,中国不能发射任何美国卫星或含有美国卫星零部件的他国卫星,长征运载火箭一直难以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这实际上是美国通过技术禁运限制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打击竞争对手的阴谋。但自强不息的中国航天人硬是在重重封锁下,以商业卫星出口为契机,带动卫星发射业务不断获得成功,成功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和竞争压制。(图片为风云3号卫星发射瞬间)  目前,中国在世界商业卫星市场的总份额仅为3%至6%,但就在几年前,这个数据还长期为零。以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航天在2020年获得15%左右的市场份额应该不是什么过高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将与美欧等强国基本垄断世界商业卫星市场,而在世界卫星发射市场则保持一强的地位。(环球网军事特约评论员 雷泽)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SL9N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SL9N4T8E0001.jpg
 近几年来,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是伟大而辉煌的时刻,就在不久前的2012年,我国共实施19次航天发射任务,将28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并圆满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总发射频率超过了美国,仅次于俄罗斯。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SKH6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SKH64T8E0001.jpg
中国航天人在2012年度的航天发射工作获得完美成功,航天发射任务实现“满堂红”,要知道即使是航天大国美俄在今年也有惨痛的失败记录,高频率发射和高成功率说明中国航天已经在规模和质量上得到空前的飞跃。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SJ654T8E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SJ654T8E0001.jpg
中国航天在过去的几年里获得多份国际商业卫星整星出口合同,并正在与多个国家进行商业卫星出口谈判,这是自2008年以来,中国航天获得长足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SIGJ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SIGJ4T8E0001.jpg
2013年,中国连续成功发射了多颗卫星和载人飞船,不仅实现了载人飞船任务的常规化,而且还完成了世界首次星箭一体化快速反应系统的发射,实现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SGMR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SGMR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T604T8E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T604T8E0001.jpg
2012年,我国共实施19次航天发射任务,将28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并圆满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国2012年度航天发射完美收官,航天发射任务实现“满堂红”。目前,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174次航天飞行。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SHE4T8E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SHE4T8E0001.jpg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牛红光出席中共十八大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神舟十号飞船计划于2013年6月上旬发射,3名航天员将再次访问天宫一号。神舟十号将是一次旨在为天宫一号提供载人天地往返运输服务的应用性飞行,乘组很可能仍然由两名男航天员和一名女航天员组成。  来自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最新信息称,承担“落”月任务的嫦娥三号正样研制进展顺利,各项工作抓紧推进,将于明年下半年择机发射。嫦娥三号任务技术更新、风险更高、难度更大、责任更重,将实现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为中国深空探测的发展进一步奠定技术基础。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RN4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RN44T8E0001.jpg
2012年世界商业通讯卫星合同签署情况:2012年,全球总计签订18个商业通讯卫星合同,其中美国公司占据2/3份额,中国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R7M4T8E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R7M4T8E0001.jpg
由环球网军事评选的2012年度中国航天十大新闻。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QL84T8E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QL84T8E0001.jpg
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承载着3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准确入轨。
神舟九号飞船入轨后,经地面远距离导引和自主控制飞行,于6月18日14时14分,在距地面高度343千米的近圆轨道上,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18日17时07分,航天员景海鹏首次成功进驻天宫一号,随后刘旺、刘洋依次进驻。
6月24日11时12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分离,神舟九号自动撤离至距天宫一号400米处,随后神舟九号逐渐接近天宫一号,至140米停泊点,神舟九号飞船转由航天员手动控制。航天员刘旺操作平移和姿态手柄,在航天员景海鹏、刘洋的密切配合下,控制神舟九号飞船向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接近。12时55分,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第二次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再次进入天宫一号。  任务实施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神舟九号飞船发射成功后第一时间从国外发来贺电,并亲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神舟九号航天员亲切通话,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等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亲临任务现场指导。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OC3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OC34T8E0001.jpg
组合体飞行期间,3名航天员在轨正常工作和生活,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6月28日9时24分,航天员刘旺手动控制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再次分离,并撤离至140米停泊点,飞船转自主控制,继续撤离至5公里外安全距离,并开展了重入自主控制至140米停泊点的交会飞行试验。
今天9时17分,飞船进入返回程序,于10时03分准确降落在预定区域。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经抬高运行轨道,最终将进入高度约370千米的长期运行轨道。  此次任务的圆满成功,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全体参研参试人员的奋力拼搏。在欢庆胜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的工作与国家和民众的期盼,也有一定的距离。要全面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后续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不懈努力,继续攀登。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ND14T8E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ND14T8E0001.jpg
空间站采用再生式生保系统,按长期载3人状态设计,每半年由载人飞船实施人员轮换,由货运飞船进行推进剂和物资补给,并进行维修维护设备的上行运输。空间站建造和运行期间,可得到地面测控站、测控船、中继卫星及北斗导航卫星的支持,地面着陆场保证航天员正常或应急返回,应急情况下停靠在站上的载人飞船可承担救生艇任务。
据了解,核心舱、实验舱Ⅰ、实验舱Ⅱ将由我国全新研制的大型低温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在海南发射场发射入轨,该火箭使我国近地轨道火箭运载能力由9.5吨提高到25吨。
记者获悉,作为空间实验室系统、空间站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货运飞船系统四大核心系统的总体研制抓总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加快载人空间站关键技术攻关,深入论证载人空间站总体建设方案,启动了中国空间站系统的研制。货运飞船研制坚持走独立自主、功能齐备、具备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线,在追求货运能力最大化的同时,通过优化系统设计、调配平台资源,适应载人航天任务发展需求。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KSK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KSK4T8E0001.jpg
经过5年布局,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现已达成阶段性目标。随着“中国版GPS”逐步覆盖全球,中国军队的海外行动将获得来自太空的坚实保障。  冷战结束后,航天技术依然倍受大国重视,成为改变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态势的催化剂,深深地影响了军队的作战方式,甚至成为决定战争走势的关键。近年来,在推进载人航天计划之外,中国自主构建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鉴于卫星导航技术明显的军事色彩,“北斗”系统的成形,被解读为中国军队实现“全球到达”雄心的表现。  从无到有,开辟“天疆”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概念发轫于 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与苏联分别发展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起初都瞄准军用领域,并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初露身手。它不仅能够密切配合各类军事任务(从监视、侦察到引导精确打击),甚至创造出新的武器种类,因强大威力而被归入“新军事革命”范畴。  中国从事航天研究40余年,但相比美苏两强,迟至21世纪初才开始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事业,从中国政府2000年发布的《航天白皮书》(2006年、2011年分别公布了第二版和第三版),能大致分析归纳出其“航天战略三步走”的轮廓。就卫星定位技术而言,年,中国先后发射三颗第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因技术未臻成熟,覆盖范围有限,定位精度不高,尤其不适合高速移动的用户。2004年,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启动,目标之一就是在2012年左右完成新一代“北斗”(“北斗-2”)系统的初步实用化。  日,第二代“北斗”在茫茫太空布下首颗“棋子”。经过两年的技术验证,日,第二颗导航卫星、即“北斗-2”首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成功,“北斗-2”自此进入部署实施阶段。日,第八颗卫星入轨,标志着该系统形成由三颗同步静止轨道卫星和三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组成的“3+3”星座构型,具备向中国大部分地区提供初始服务的能力。是年12月27日,“北斗”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系统开始试运行,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免费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JBU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JBU4T8E0001.jpg
2012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按部就班,再次进入密集部署期。10月25日,随着第16颗卫星成功升空,年内所有发射任务如期完成。至此,该系统空间段由五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五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五颗中轨道卫星组成星座,标志着中国全面完成区域导航系统建设,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地区的定位能力。同时,定位精度从25米提高到10米左右。根据中国官方报道,“北斗-2”导航系统现已转入建设和应用并举的新阶段。  从整个进度来看,“北斗-2”遵循“先区域,后全球”的规划原则,预计到2020年前完成覆盖全球的卫星定位系统架构。一些海外军事观察家推测,中国不只着重于“北斗”的定位功能,其他诸如侦察监视、指挥、协助攻击等“纯军用”能力也在开发过程中。  一箭双星,省钱省时  从构建区域导航能力到具备全球导航能力,无疑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首先要满足中国广大的国内需求。就军事领域而言,导航卫星让战场更透明,令解放军具备“千里眼”与“顺风耳”;通过发射卫星,也能让攸关中国二炮战略导弹威力的火箭技术更趋成熟。  从运用范围与定位精度上看,“北斗-2”导航系统初期偏重人口稠密度高及海陆空航线密集的区域,直到日第11颗卫星进入轨道,包括西藏、新疆在内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才得到完全覆盖这颗卫星不光提供针对偏远地区的定位服务,还因卫星总数增加,同步提升了整个导航系统的完善性以及经数据比对实现的高精确度。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IOT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IOT4T8E0001.jpg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近日对外公布了《2011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在这份长达80多页的报告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首次对外发布了长征-9型巨型火箭的外形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这种火箭远比正在研制的长征-5重型火箭庞大的多,一些航天专家分析称这种火箭的尺寸大致相当于美国正在研制的SLS巨型火箭,其结构可能类似于美国曾经研制的战神V巨型火箭,一些航天爱好者则猜测中国的长征-9巨型火箭高达85米左右,其一级火箭采用500吨级煤油发动机,火箭起飞总重约为3000吨,火箭采用二级半构型低地轨道运载能力超过100吨,三级半构型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超过50吨。  另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透露,我国千吨推力的运载火箭正在加紧研制,预计两年后首飞,而运载能力上百吨、是现役运载火箭五六倍的重型火箭也进入论证。  在起飞推力为600吨的长征2F运载火箭顺利将神州九号送入太空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透露,我国自行研制的1100吨推力的火箭长征5号已经在研制生产过程中,赶超目前发达国家重型火箭的运载能力。  梁小虹称:“我们现在低轨道大体是十吨,高轨道大体是5吨。发达国家它的低轨道大体是二十吨,高轨道大体是十吨,正好比我们大一倍。而我们的将于2014年首飞的长征5号火箭的低轨道可以达到25吨,高轨道可以达到13吨。就和质子号、能源号、阿里安火箭都同步了”。  “在此基础上,推力3000吨,运载能力百吨以上的重型火箭也已经在论证当中。”梁小虹称:“正在论证的8米直径芯级,3米35直径的助推器,火箭从这头到这头15米直径大家伙。8个发动机同时推动,3000吨起飞,非常大的火箭。你不管是深空探测还是登月,还是火星探测,我都可以满足。不仅能满足未来国内的对航天事业的需要,也能够满足国外所有的发射需要”。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GEO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GEO4T8E0001.jpg
这两张图直观反映了我国长征九型运载火箭配套的YF660发动机的结构,该发动机采用单涡轮泵结构,同轴布置,涡轮泵位于两喷管中央位置。推力室上方应该是最重要的泵后摇摆软管。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FVF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FVF4T8E0001.jpg
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消息,由510所独立自主研制的离子电推进系统在实践九号A卫星上首次成功点火,稳定工作3分钟,遥测数据和性能指标正常。随后,该系统成功完成第二次点火,稳定工作近4分钟,工作重复性良好。
这是实践九号A星离子电推进系统飞行试验取得的开门红,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电推进系统实现卫星平台应用奠了坚实基础,对促进我国航天技术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五”之后,国内电推进技术研究工作逐步加快,510所抓住机遇、团结奋斗,先后研制完成了20厘米离子电推进系统原理样机、工程样机、飞行试验样机的研制工作,实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研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离子电推进系统在实践九号A卫星上的首次飞行试验。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F444T8E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F444T8E0001.jpg
10月14日成功发射的实践九号A、B卫星上卫星控制计算机目前在轨工作稳定,其中实践9B卫星控制计算机的核心是我国首枚应用于航天的片上系统芯片SoC2008,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突破和掌握了SoC系统级设计、抗辐射加固设计、容错设计、高可靠实时操作系统设计以及验证等关键技术,在国内国际上均处于领先地位。  SoC技术是微电子技术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SoC技术为系统设计人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和手段,即在单一芯片上实现系统功能。采用SoC技术以后,航天型号不再处于持续基于国外计算机芯片进行设计的局面,而可以立足于国内设计、生产和工艺水平,更加合理地确定航天电子产品技术方案、系统架构和性能指标,并根据航天的需要进行自主的改进和提高,逐步实现更高端国产化。因此SoC技术是摆脱核心元器件受制于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  502所研制的SoC2008是一款面向航天电子系统应用的高性能、低功耗的抗辐射加固的片上系统芯片,它可满足各类星载电子系统的应用需求。SoC2008的整体性能指标与欧洲2010年推出的产品相当,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SoC2008目前已确定应用于CAST100小卫星平台控制计算机、卫星小型化长寿命星敏感器、卫星着陆上升器中心控制单元、空间站机械臂分系统控制器、货运飞船GNC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计算机监测单元等产品中。  SoC2008的成功上天应用是502所多部门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晶。在历时近5年的研制过程中,502所SoC研制团队积极发扬吃苦耐劳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矢志创新、引领前沿,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屡克技术难关,取得了SoC2008的一次性流片和应用成功,并为SoC技术在后续型号的成功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CTO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CTO4T8E0001.jpg
12月13日,距地球约700万公里的深空,“嫦娥”与“战神”相会。记者昨天(15日)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嫦娥二号卫星与图塔蒂斯小行星交会的瞬间,星载监视相机对小行星进行了光学成像,这不仅是我国首次实现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图塔蒂斯小行星的近距离探测。我国成为继美国、欧空局和日本之后,第4个探测小行星的国家。  交会瞬间相距3.2公里  以凯尔特人神话中的“战神”图塔蒂斯命名的图塔蒂斯小行星轨道极难预测,此前其运行轨道参数主要来自国际上公布的数据,具有不确定性,精确预测轨道成为嫦娥二号再拓展任务能否成功的关键。“战神”图塔蒂斯小行星因运行时与地球距离近,被美国航空航天局列入“潜在危险小行星名单”。  今年6月1日,已在日地拉格朗日L2点开展了10个月科学探测的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变轨,进入飞往小行星的轨道。工程总体组织地面应用系统及有关单位集中国内多台光学天文望远镜、多家天文台联合攻关,连续精确测定了图塔蒂斯小行星的运行轨道。  12月13日,飞离日地拉格朗日L2点196天的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受控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公里的深空。当天16时30分09秒,嫦娥二号与图塔蒂斯小行星由远及近擦身而过,交会时的相对距离约3.2公里左右,相对速度每秒10.73公里,星载监视相机为小行星“拍照”,在实现“轨道测得准、卫星控得住、图像拍得好”的工程目标后,嫦娥二号工程完美收官。这是地球来客首次对“战神”进行近距离探测。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CIN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CIN4T8E0001.jpg
我国迈进探测小行星俱乐部  嫦娥二号再拓展试验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迈进了原本只有美欧日成员的探测小行星“俱乐部”,使我国首次拥有了飞入行星际的探测器;突破并验证了卫星对小天体探测的轨道设计与飞行控制技术,实现了我国航天飞行从40万公里到700万公里的深空跨越;为嫦娥三号任务新建成的喀什35米、佳木斯66米大型深空站和上海65米VLBI站提供了最佳合作目标,进行空间测试和标校试验,验证了天地测控设备的正确性和协调性;我国第一次综合利用光学天文望远镜实现对图塔蒂斯小行星的飞行轨道精确测定,进一步验证并完善了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小行星轨道观测数据;开辟了我国航天活动一次发射开展月球、L2点、小行星等多目标、多任务探测的先河,为我国开展深空探测,尤其是小行星探测积累了宝贵经验。  嫦娥二号卫星于日发射,从备份星到先导星,从月球探测卫星到太阳系人造小行星,从距地38万公里外的月球到150万公里远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再到700万公里外的小行星……短短两年间,嫦娥二号卫星经历了中国航天史上最远的一次“太空长征”。  明年1月有望突破1千万公里  嫦娥二号卫星原本设计寿命仅6个月,本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如今“替补”变“先锋”,已超期服役26个月的嫦娥二号卫星为嫦娥三号探路,对嫦娥三号登月预选着陆区虹湾进行了高清晰成像。科学的规划、零窗口发射、精准的测控、创新的轨道设计,最大限度节省了燃料,确保“嫦娥”远征之旅能量充裕。  在即将到来的2013年,国人期待着来自“嫦娥姐妹”的更多好消息——  飞越小行星后,嫦娥二号正向更远的深空飞行,明年1月有望突破1千万公里。明年下半年,嫦娥三号将披挂“登月”,力争实现我国探测器地外天体着陆零的突破。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BE2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BE24T8E0001.jpg
日,由中建八局钢结构安装公司负责的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078工程501#建筑物钢结构工程主体结构顺利封顶。上午10点10分封顶仪式准时开始,钢结构屋面最后一榀桁架缓缓吊起,10分钟后顺利就位。501#建筑物作为发射场内最大的厂房,屋面钢结构桁架安装高度达97m,总重量约800吨,施工难度大,结构的顺利封顶对于保证2014年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至关重要,工程进度及质量受到上级首长的肯定。西昌基地总工程师周凤广、078工程指挥部施工处处长刘孟起、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所博士贺虎成、总装备部工程建设监理部总监周斌、中建八局钢结构安装公司总经理梁建军、土建方相关领导出席仪式。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ABI4T8E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ABI4T8E0001.jpg
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基地远望21号火箭运输船于11月29日下水,该船是国内第一艘新一代运载火箭运输船,船长130米,型宽19米, 型深12米,设计吃水5.8米,满载排水量9080吨。(图片来源:HSH论坛 为保证整体质量和效果,图片有裁剪,见谅。)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89F4T8E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89F4T8E0001.jpg
截至目前,四院圆满完成了集团公司今年下达的多项指令性科研生产计划考核任务,以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风云二号F星发射等为代表的多个型号飞行试验全部圆满成功,长征十一号快速机动固体小运载火箭正式通过国家立项,加快了固体动力技术向宇航领域的拓展应用步伐。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经济规模与效益稳步增长,全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实现总收入31.5亿元。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1.jpg
长征十一号快速机动固体小运载火箭正式通过国家立项,加快了固体动力技术向宇航领域的拓展应用步伐。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7TE4T8E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7TE4T8E0001.jpg
长城公司总经理殷礼明介绍说,2012年我国国际商业发射创近年新高,圆满完成卢森堡小卫星搭载、亚太七号通信卫星在轨交付、委内瑞拉遥感卫星发射等3个国际商业项目。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7NC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7NC4T8E0001.jpg
2012年,我国与多个国家进行了卫星出口洽谈,其中一些卫星已经签署合同,目前,中国已经获得尼加拉瓜卫星1号、刚果卫星1号、白俄罗斯通讯卫星、巴基斯坦通讯卫星等卫星的合同或意向书。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6V6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6V64T8E0001.jpg
截至目前,我国共实施35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41颗卫星,完成了4次国产通信卫星在轨交付、1次国产遥感卫星发射,还提供了7次搭载服务、与国际用户签署了8个国产通信卫星出口合同。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600x450_99MGR6GG4T8E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99MGR6GG4T8E0001.jpg
图集已浏览完毕重新浏览
据英国《卫报》10月4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籍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学界同行则对歧视行为表示不满,抵制会议以示抗议。美国法律:禁止中国公民进入NASA大楼美国加州艾姆斯研究中心(ARC)将于11月举行学术会议,有中国籍科研人员申请参加。开普勒项目专家马克·梅瑟史密斯却发出邮件,表示拒绝。邮件中写道:“不幸的是……去年3月通过的联邦法律禁止我们邀请任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来国家航空航天局开会。有人已经在美国的其他研究所工作,但国会最近因安全问题采取行动,这批人也受到同样的限制。”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主席、国会议员弗兰克·沃尔夫发起大规模行动,禁止外国科研人员进入NASA的设施,以对抗间谍行动。NASA受到拨款委员会的管辖。国会通过的法律规定,禁止NASA出钱和中国进行任何形式的合作;甚至禁止中国公民进入NASA大楼。本次研讨会主题是NASA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帮助美国和国际团队探索太阳系之外的宇宙空间。对该领域的科学家而言,本次会议至关重要。科学界:这不是科学,而是政治开普勒会议的合作组织人艾伦·博斯拒绝讨论这一话题,只是说:“真不幸,这不是科学,而是政治。”诸多美国科学家对禁令感到愤怒,认为他们实验室中的中国籍学生和科学家们受到歧视。有资深科学家以个人名义退出研讨会,有的甚至带走整个研究团队,而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也纷纷退出,以示抗议。有科学家担心,受此影响,他们可能无法和中国同行合作,也不能再从中国招募学生。耶鲁大学天文学教授黛博拉·费舍尔说,中国博士后学生王姬(音译)因为国籍问题而被研讨会拒之门外。直到此时,费舍尔才注意到这项禁令,决定拒绝参加会议,她的整支研究团队也随之退出。
天文学教授杰夫·马西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诺贝尔奖热门人选。他批评禁令“非常可耻,完全不道德”。在给会议组织者的邮件中,马西写道:“平心而论,我不能参加一个这样带有歧视性的会议。这次会议讨论的问题是万亿英里之外的行星,和国家安全问题没关系。这是纯粹的科学研究,美国把某些国家的人拒之门外,根本不道德。这是道德问题,无法接受。你必须划出一条界限。”牛津大学天文学家克里斯·林托特呼吁,在解决问题之前完全抵制会议。林托特说:“这项政策的施行方式令我震惊和不安。科学本应是一个对所有人开放的舞台,以国籍为由禁止他人参加违背多年的规矩,一路倒退回冷战时期的俄罗斯和西方科学家的战争会议。开普勒团队应该调整会议地点——在此之前,我呼吁所有人抵制会议。”(原标题:美国禁止中国人进入NASA大楼 美国学者愤而退出)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箭为什么这么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