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冲小寨中队。 求各位大神推荐队联

&&&&&&梦中桃花源,梦回增冲里
梦中桃花源,梦回增冲里
TA的作品阅读总量 4703
获得4位读者赞
去过1城市,遍布1国家,1景点
微信扫一扫,好私藏,爱分享
分享此页至
复制成功,去粘贴吧
在一千六百多年前,晋代诗人陶渊明写下了《桃花源记》。于是乎一场关于“世外”的追逐,就在人们的心中展开。在一千六百年后的今天,当车水、灯红酒绿、莺歌燕语装点着大地的时候,我却发现梦中的桃花源却离我越来越远。然而,就像陶渊明在偶然之间走进了桃花源,我在一次机遇巧合之中也走进了我梦中的桃花源,它就是增冲。增冲,位于省县往洞乡增冲村,它距离从江县城有83公里。不太完善的交通让这里保存着质朴侗寨古老且悠扬的气息。第一次走进增冲侗寨,我仿佛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纵横交错的木制侗族房屋傍山而建,细细的水流围绕在房屋周围,袅袅的炊烟腾腾而上。在清淌的流水声中与弥漫的朦朦散云之中,一座鼓楼缓缓显现。鼓楼,是侗寨的标志建筑。增冲鼓楼始建于康熙十一年,是从江县内现存的最早的鼓楼。鼓楼为全木质形结构,整个鼓楼的修建不用一钉一铆。辐射状的飞阁重檐层层而上,宝塔形的鼓楼顶端直指蓝天,每一层的装饰画,显示着侗族人们对神话故事的记载于传承。在增冲,鼓楼不仅是建筑,更是侗族人们智慧的结晶于文化的传承。侗族的人们常说到:“鼓楼是我们的信仰,有侗寨的地方必有鼓楼”。由此看来,鼓楼对于侗族人民意义非凡。鼓楼在侗寨并不仅仅只是建筑,它同时还承担着集会议事、休息聊天、祭祀、迎宾、娱乐活动、处理纠纷、紧急指挥等多重功能,这也是侗族人民看重其的原由。在我眼里的鼓楼,却有着别样的风情,它包容、它温柔、它宽厚。它是议事场所,却不像议事场所这样凝重;它是祭祀场合,却不像祭祀场合这样的庄严;它是紧急指挥之地,却不像紧急指挥地这样的严肃。在这里老人可以在鼓楼里乘凉,男人可以在这里抽烟闲谈,女人可以在这里刺绣聊天,孩子可以在这里嬉戏,包括动物都可以在这里肆意的休息……走在增冲侗寨的青石板路上,几个小摊子,来往的挑着担子和农具的村民、池子旁洗着东西的妇女、奔跑玩耍的孩子编织着这个小寨子的生活气息。在寨子里,当你累了坐在路边休息之时,会有人来问你“要不要进来坐坐”;当你因为需要拍照而询问可以进入房间之时,你会听到肯定得欢迎;当你因好奇去观察村民们中午吃什么的时候,他们会热情的邀请你来和他们一起吃饭;当你在小巷穿梭而迷路之时,他们会热情的把你带到主路上,怕你找不到方向。这个就是增冲,而这就是我梦中的桃花源。人于古寨,心也越发的安静了起来。在这样一个古朴的侗寨之中,你会发现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古朴、单纯、善良、满足。当你望向他们的生活之时,你会发现时间流淌的痕迹变慢了许多,而代代相传的印记却在这里越发的深刻。梦中桃花源,梦回增冲里。ps:特别要谢谢这次一起的达人老师们,他们在这一路上教会了我很多。从拍摄技巧到拍摄角度,从灯光到夜景,最重要的还有他们与我分享的人生经历与思想。非常幸运与这样一群你们相遇!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乐途旅游网发表,转载需注明稿件来源:“乐途旅游网与原创作者”;如果单独转载图片,请注明“图片来源”,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若出现侵权纠纷,由本文原创作者负责,与乐途旅游网无关。
TA的作品阅读总量 4703
获得4位读者赞
去过1城市,遍布1国家,1景点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乐途旅游网发表,转载需注明稿件来源:“乐途旅游网与原创作者”;如果单独转载图片,请注明“图片来源”,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本文的知识产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若出现侵权纠纷,由本文原创作者负责,与乐途旅游网无关。
分享此页至
您已经赞过了呦!
已钉到灵感墙!
请填写验证码:
Recommended amazing places just for you
看吧,世界正美,还要等你多久
Join us and share your discoveries
来吧,一个启发旅游灵感的网站
乐途灵感旅行家
旅游局专栏
最热灵感文排行榜
1<span class="sn" deffer="5
2<span class="sn" deffer="5
3<span class="sn" deffer="5
4<span class="sn" deffer="5
5<span class="sn" deffer="5
6<span class="sn" deffer="5
7<span class="sn" deffer="5
8<span class="sn" deffer="5
9<span class="sn" deffer="5
10<span class="sn" deffer="5
11<span class="sn" deffer="5
12<span class="sn" deffer="5
13<span class="sn" deffer="5
14<span class="sn" deffer="5
15<span class="sn" deffer="5
16<span class="sn" deffer="5
17<span class="sn" deffer="5
18<span class="sn" deffer="5
用微信收藏灵感贵州省从江县旅游资源概述 从江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边缘,北靠榕江,东 连黎平,南接广西三江,西邻黔南荔波及广西融水和环江。境北部属 苗岭余脉,南部处九万大山腹地,全县最高处帮富山海拔 1643m,都 柳江出省处海拔 153m,为贵州省最低点。 珠江支流都柳江从西向东贯穿中部,千峰竞秀、河流纵横,造就 了一派秀美、雄奇,险幽的自然景观。这里世居有苗、侗、瑶、壮、 水等民族。以小黄侗族大歌、岜沙枪手部落、斗里瑶族药浴、占里和 谐生育习俗、三百河壮族风情、增冲鼓楼建筑、加榜梯田农耕文明为 代表的民族文化,展示出浓郁、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景观。根据世 界旅游组织专家组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所作的景型等级 评定, 拥有 A 级型景区 3 处、 B 级型景区 4 处、 C 级型景区 1 处。 2003 年 11 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4 年 2 月,从江 列入全省首批三个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之一。 随着“厦蓉高速公路” 、 “贵广快速铁路”的建成通车,从江更是 从贵州“省尾”变成“省头”距“珠三角”最近的地方,成为“广州D 桂林D贵阳D昆明D曼谷国际旅游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原生神秘的 民族风情、深厚积淀的历史文化、绮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优越的区位 优势,为从江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从江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2007 年元月,岜沙、小 黄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岜沙被《中国国家 地理》推荐为“人的一生必去的 55 个地方” 之一。2009 年 5 月, 从江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 遗产保护项目试点县。2007 年 4 月,小黄九名侗族小歌手随温家宝 总理出访日本,得到了总理的高度赞誉。岜沙汉子走进中南海钓鱼台 国宾馆参加 2008 年外交部新年招待会, 向世界各国外交使节展示 “岜 沙远古遗风” 。 2010 年元宵佳节,小黄九名侗族九姐妹走进人民在 会堂金色大厅参加中共中央元宵节联欢晚会, 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2010 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小黄侗族大歌先后参加了开幕式暖场、贵州馆常 态、世博贵州周、贵州馆黔东南州表演。岜沙苗族素材电影《鸟巢》 、 《滚拉拉的枪》相继参加国内、国际电影节,并荣获多项殊荣。中央 电视台 CCTV2006 完美假期旅游线路设计大赛中,含从江多个景点 的“多情黔东南”旅游线路,被评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最 佳风情之旅” 。2009 年,从江多个景点又在由贵州省旅游局和广东南 方卫视联合主办的“贵州十大主题旅游线路设计大赛”中进入三条旅 游线路。 现在,以“生态立县、旅游活县”为发展战略,走精品发展之路, 大力发展乡村旅 游, 把从江打造成 为 “沿海城市人休 闲后花园” 。 一、 风景区名胜区 从江风景名胜区为贵州省风景名胜区,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 族自治州东南边缘,黔桂两省交界处。都柳江和 321 国道至西向东从 中部穿过。 北属苗岭余脉, 南处九万大山腹地, 珠江支流, 千峰竞秀, 溪河纵横。世居有苗、侗、壮、瑶、水等少数民族。是以民族文化为 内容、 以民族村寨为载体、 以原汁原味为卖点, 适于开展民族风情游、 观光休闲游、生态环境游的风景名胜区。 从江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 212 平方公里。由增冲鼓楼景区、银潭 -小黄景区、龙图景区、都柳江景区等 4 个景区和高仟景点、岜沙原 生苗族村寨景点等 2 个独立景点组成,属大型风景名胜区。景区内资 源丰富,各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组合性好,水乳交融。自然生态和 民族村寨、民族文化、民俗民风均保存完好,二者和谐共存,古老纯 真、原汁原味的个性特征十分突出。这里有岜沙奇特的部落文化、占 里自古自觉控制人口增长的奇异民俗、 中国最古老的侗寨鼓楼DD增 冲鼓楼、天籁之音的小黄侗族大歌、原生民族服饰文化侗寨银潭、侗 族传统戏剧文化村龙图,神奇的健身之道DD瑶族药浴,来到这里既 能享受大自然的灵气,回归到和谐的生态环境中,又能领略古朴、粗 犷、 原始的各少数民族特有风情和神韵。 特别是侗族鼓楼建筑的雄姿、 侗族大歌的风采、苗族部落民风的遗存,以及参天的古榕和珍稀动植 物资源,在中国文化史、民族史、建筑史、考古学、植物学、地质学 等多学科研究领域,都有着极高的科学价值。 2002 年贵州省建设厅将从江风景名胜区作为贵州省第五批省级 风景名胜区上报省政府,2003 年 12 月省政府批复从江风景名胜区为 省级风景名胜区。二、公园 从江鼓楼生态广场。2007 年投资 680 万元修建,2008 年 11月 25 日竣工。广场以鼓楼为中央,东西长五百余米,南北阔六 十米有余,占地 28000 平方米。场中又以其功能设置喷泉广场、 休闲广场、文化广场。广场西侧立一大型室外电视。东面为一长 十米,高四米群雕一组,塑以形态各异苗、侗人物,惟妙惟肖。 广场地面,雨花石镶嵌。通幽曲径、开阔地均以花岗石,组成多 种图案拼就。喷泉、花圃、宫灯、旱桥,错落有致,点缀其间。 红豆杉、雪松、玉兰、相得益彰;桂花、紫薇、红花继木丛中含笑。千年古榕五株,庶天蔽日。翠竹婆娑,蝉鸣蝶舞。漫步广场, 腑掬都柳江碧浆翡玉,看千帆踏流;仰览月亮山云蒸霞蔚,听万 木滴翠。集生态、旅游、休闲一体,载古韵、风骚、时尚于一身。广场内矗立着世界最高的侗族鼓楼――从江鼓楼。 它始建于 2004 年 8 月,2005 年 5 月竣工,历时 1 年 3 个月凛凛于县城北端古榕丛 中。集九洞高大宏伟之气,纳六洞华贵端庄之秀,吸融洞典雅雍容之 风。鼓楼占地 477 平方米,通高 46.8 米,密檐式 29 层重檐,27 级, 双层楼冠,八角攒尖顶木结构。楼内通天柱有四,分别采自小黄、托 苗、分居、大家坳,皆为数百年巨杉。以工数百,人抬车载,转辗至 此。柱脚径 1.3 米,高 36 米,组成高耸楼体。楼身呈正八边形,楼 体由下至上逐层内收。层层覆以青瓦,塑八角飞檐。楼冠下置如意斗 拱,斗拱下装漏窗,翼角起翘。各层檐口封板彩绘焕乎,仙人、游龙、 飞禽、走兽,意态生动,相映交辉。楼身第一层挑檐吊脚,或镂作木 瓜,或以倒置莲花状,悬于檐下,柱间饰镂空木雕画三十二幅,均以 侗民族生活情景为题材,或耕田,或纺纱,或舂米,妙趣横生。置四 门于东西南北,东迎朝晖,西送晚霞;南进财宝,北拥吉祥。正面第 一层楼檐上方有行书黑底鎏金阴刻[从江鼓楼]字样。 下方为一幅镂空 龙凤呈祥画屏。龙凤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大门两侧为百字长联。楼 内设有木质楼梯婉蜒盘旋至三十余米处为一平台,平台上方置一楼 鼓,击之,声传甚远。鼓楼投资 168 万元。鼓楼基座为双层正方形平 台,形成回廊。两层平台均砌花岗石栏杆,石屏一百五十二幅,每幅 双面均刻浮雕,除展示从江崭獭⑾阒恚穆ラぶ钅谌葜猓嗬 尽从江侗族历史、传说、故事、风情,其内容之丰富,刻画之生动, 无以类比。鼓楼基座四面均有石阶直登楼内,石阶扶手青石浮雕形如 勾藤缠绕。鼓楼里外地面均以花岗石板铺就。基座耗资 28 万元。巍 巍鼓楼,娓娓大歌。神秘从江,名声鹊起。三、 自然保护区 月亮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从江县西部,是从江县面积最大的生态资源型保护区。1988 年始建县级;2003 年 4 月 21 日升为州级。保 护面积 316085 亩,区内有林地 258718 亩(其中纯林 234599 亩,混 交林 22535 亩,竹林 1584 亩) ,其它灌木林地 9044 亩。该自然保护 区森林覆盖率为 84.7%。活立木蓄积量 1626407 立方米,其中杉木 412842 立方米,占 25.4%,马尾松 111893 立方米,占 6.9%,阔叶 1101672 立方米,占 67.7%。 孔明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东朗乡西部, 1988 年始建县级,总面积 19551 亩。该自然保护区有林地 16825 亩(其中纯林 6967 亩, 混交林 9499 亩,竹林 359 亩) ,其它灌木林地 916 亩。森林覆盖率为 90.7 %,活立木蓄积量 50249 立方米,其中杉木 29931 立方米占 59.6%,马尾松 2357 立方米占 4.7%,阔叶 17961 立方米占 35.7%。 双摘坡自然保护区 位于从江县西部,为生态资源型保护区。1988 年始建县级,总面积 39618 亩。区内有林地 35686 亩(其中纯 林 35379 亩,竹林 307 亩)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 19 亩,其它灌木林 191 亩。该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 90.6%。活立木蓄积量 132235 立方米,其中杉木 37003 立方米,占 28%,马尾松 14956 立方米, 占 11.3%,阔叶 80276 立方米,占 60.7%。 尖山自然保护区 1988 年始建县级,总面积 28922 亩。保护区内有林地 22217 亩(其中纯林 21442 亩,竹林 775 亩) ,森林覆盖 率为 76.8%。活立木蓄积量 64524 立方米,其中杉木 10559 立方米 占 16.4%, 马尾松 812 立方米占 1.2%, 阔叶 53153 立方米占 82.4%。 托苗大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从江县北部,属生态资源型保护区。1988 年始建县级,总面积 31714 亩。保护区内有林地 29652 亩(其 中纯林 28376 亩,混交林 1253 亩,竹林 23 亩) ,其它灌木林 224 亩, 森林覆盖率为 94.2%。活立木蓄积量 81373 立方米,其中杉木 34058 立方米,占 41.9%,马尾松 2158 立方米,占 2.6%,阔叶 45157 立 方米,占 55.5%。 翠里大山自然保护区 1988 年始建县级,总面积 33310 亩。保护区内有林地 31015 亩(其中纯林 29683 亩,混交林 1145 亩,竹林 187 亩)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 46 亩,其它灌木林 57 亩,森林覆盖率 为 93.4%。活立木蓄积量 146005 立方米,其中杉木 80644 立方米, 占 55.2%,马尾松 6442 立方米,占 4.4%,阔叶 58919 立方米,占 40.4%。 佰你大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从江县东部,庆云乡境内。1988 年始建县级,总面积 24772 亩。自然保护区内有林地 13205 亩(其中纯 林 10899 亩,混交林 2282 亩,竹林 24 亩) ,疏林地 731 亩,国家特别 规定灌木林 2066 亩,其它灌木林 273 亩。森林覆盖率为 62.7%,活 立木蓄积量 35195 立方米,其中杉木 17571 立方米,占 49.9%,马 尾松 9859 立方米,占 28%,阔叶 7765 立方米,占 22.1%。 岜沙自然保护区 2002 年始建县级,总面积 41574 亩,其中核心区 11048 亩,缓冲区 16568 亩,实验区 13958 亩。在总面积中,有 林地 25457 亩(其中纯林 24779 亩,竹林 678 亩) ,疏林地 55 亩,国 家特别规定灌木林 563 亩,该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 62.6%。活立 木蓄积量 131030 立方米,其中杉木 92985 立方米,占 70.9%,马尾 松 1051 立方米占 0.8%,阔叶 36994 立方米占 28.3%。四、 红色旅游区 月亮山区,中国工农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政委邓小平等同志为扩 大革命影响,发展和壮大力量,于 1930 年 4 月,由李明瑞、张云逸 率领一、二纵队 3000 余人在黔桂边区进行革命活动时,曾在月亮山 驻扎宿营,留下革命足迹。1948 年 8 月,遵照勃海军区的指示精神, 徐幼常、徐惠文(化名刘高) 、胡制民(化名邝先知)深入黔桂边区 月亮山一带组织当地农民开展武装斗争, 以牵制敌人, 配合解放战争。 由于红七军曾在这一带活动过,当地群众受过革命影响,因此,不到 一个月,前来参加起义的群众达 300 余人,各种武器(主要是火枪、 大刀)由原来的 20 件增加到 200 余件,群众还主动献出了秘密埋藏 多年的国民党飞机失事掉下来的机关枪一挺,子弹 300 多发。月亮山 农民武装起义前后持续半年时间,后来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受到挫折。 但这次农民武装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当地反动势力, 对牵制国民党反动 派的兵力起了一定的作用, 尤其是在月亮山麓的几十个少数民族村寨 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为后来配合解放、清匪反霸斗争和土地改革发 挥了积极作用。六、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增冲鼓楼,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往洞 乡增冲村。停(洞)往(洞)公路从村边经过。距从江县城 82 公里。 是全国现存最古老的侗寨鼓楼。 增冲鼓楼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 ,全楼占地面积 115 平方米, 通高约 26 米,13 层重檐,双层宝顶。鼓楼为杉木结构,枋穿斗连, 不用一钉一铆。鼓楼内竖 4 根粗大主柱,柱高 15 米, 柱脚直径为 0.8 米,无数穿枋将 4 根主柱牢固地穿斗组合,形成高耸的主体楼架;距 主柱 3 米的外围竖立 8 根檐柱,高 3.6 米,8 块大穿枋与内 4 柱穿斗 连接呈幅射状楼架。底部平面呈正八边形,整座建筑物以此平面为基 础,逐层由瓜柱支撑,短枋穿斗连接构成檐层,由下至上逐层内收, 每层铺盖青瓦,塑八角飞檐。第一层高 4.5 米,第二至十一各层之间 为 1.5 米等距离,顶部两层斗拱结构宝顶凌空伸高;八方斗拱巧布木 格,密如蜂窝,逐层外挑,形成下小上大的八角形托座,支撑着八角 飞檐。 顶端用葫芦状彩陶对口堆叠, 中穿桅杆, 牢固矗立, 直指苍穹。 鼓楼各层分水瓦脊采用猕猴桃藤浆与石灰拌和为粘合剂叠瓦而成, 表 面刷石灰浆,洁白耀眼,久不褪色。檐角曲翘,泥塑鸟兽。封檐板面 彩绘龙、凤、鱼、蚱等图案,檐下点缀精雕木花,古朴庄重。鼓楼底 层开三扇大门,地面铺墁青石板,正中挖 一火塘, 四壁悬挂对联、 匾额, 门楣上 “万 里和风”匾系清道光十年(1830)信地侗 寨所赠,体现侗族人民之间的亲密友谊与 侗族地区的祥和氛围。楼内设有楼梯,蜿 蜒而上直至楼阁,楼阁正中置一长 2 米、 直径 0.5 米的楼鼓,为寨上的“信鼓” 。登临鼓阁,凭栏眺望,木楼 花桥、山水风光尽收眼底。 1985 年 11 月,增冲鼓楼被列入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 年元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 年,国家邮政部发行《侗族建筑》邮票一套四枚,增冲鼓楼作 为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载入其中。 2、高仟鼓楼,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从江县下江镇高仟 村宰养寨。距县城 59 公里。建于清 雍正年间() 。鼓楼为全 木质结构,六根金柱穿斗,直至第 十五层,外立檐柱十二根,呈放射 形。从底层往上,利用瓜柱逐层收 刹,十五层顶端覆盖两层六角翘檐 楼冠,为人字形斗拱结构,用五个 陶瓷宝葫芦串联在一起,立在楼冠 顶端,立面为十七层,高 26.6 米。 平面为正六边形,占地 88 平方米。内外柱基为柱形石墩垫脚,石墩 高 30 厘米,直径 50 厘米,雕刻有花、鸟、虫、兽等图案。底层平面 为正六边形,边长 4.2 米。地面石板铺墁、中有火塘,直径 2.1 米。 四周设有杉木凳,外侧半装木板壁,设一门进出,门上方彩塑“二龙 戏珠” 。各层檐板彩绘斗牛、踩歌堂、对歌等风情画和自然风光。角、 檐、脊塑有鸟、兽、鱼等。鼓阁安置木鼓一个,长 1.7 米,鼓面直径 0.28 米,两面绷有皮革,一为牛皮,一为马皮。高仟鼓楼建成后, 在清嘉庆和光绪年间分别维修过一次和两次,1983 年省、县又拨款 进行修葺。1985 年 11 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3、信地鼓楼,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往洞乡信地村宰 友寨边。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毁于寨火,清末重建。信 地鼓楼十三层重檐,形如宝塔,六角 攒尖顶建筑,高 20 余米,占地 80 平 方米。鼓楼内柱 6 根穿斗,直至十二 层,每柱高 16 米。另竖檐柱六根, 每柱凿榫眼,用穿枋与内柱相连,呈 幅射状,形成鼓楼的主要构架。层层 往上,逐层用短瓜柱收刹,至十二层 六柱顶端,再覆盖一层六角翘檐楼 冠。顶端为陶瓷葫芦宝顶。各层檐板彩绘有龙、凤、鱼、虾、雄鹰、 山水等图案。 内置放有一木雕蛟龙, 长 4 米, 直径 0.7 米, 龙头从 “干 梗”窗内伸出,身东面西,怒鳞奋爪,栩栩如生。鼓阁内放置楼鼓。 底层青石板铺墁,中央置一火塘,东西对开两扇双开大门,周围满装 木板。东门上悬有“南极生辉”匾额一块,两侧对联是: “楼对青山 叠叠翠,阁内绿水节节兴” 。西门匾额为“侗乡生辉” ,对联是: “巍 峨锦楼客俊杰,壮丽画阁启文人” 。楼外西面有二十级石阶通往风雨 桥。鼓楼建成后,曾先后维修 6 次,最后一次是 1982 年拨款维修, 1985 年 11 月被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 年 10 月 29 日毁 于寨火。 4、流架风雨桥,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流架风雨桥位于从 江县西北面的谷坪乡流架村,东西横跨,距县城 37 公里。始建年代 不详,据桥头《回龙桥碑》载,重建于清道光丙戍年,原桥是用几根 杉木横架于小溪上供人过往,经常被洪水冲毁,旋毁旋修。道光丙戍 年村中潘、吴、兰三姓出资修建石拱桥上设风雨桥,历时 16 年建成, 桥下部为单拱结构石拱桥,跨度 8.4 米,桥长 19.3 米,宽 3.8 米, 石拱桥平面为“凹”形,木桥置于其上,桥主体为二层,底层为石拱 桥,二层为木桥。木桥为二重檐结构,人畜行于其中,中部设六角翘 首双楼冠宝顶,两端为三层重檐,风雨桥二层重檐及楼冠檐板彩绘风 情图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楼冠翼角高翘,两条长近 3 米的飞龙盘 旋于顶,十分精美。 桥头设石质土地庙一 座,高 2.1 米,由上下两 部分组成,上部为宫殿式 结构。右边并列《万福攸 同》 、 《回龙桥碑》石碑各 一块,宽高相同,分别为 59 厘米,128 厘米。碑文阴刻楷书。其中《回龙桥碑》文 377 字, 《万 福攸同》碑文 336 字。记载修建风雨桥前后事宜,石碑前设 1 平方米 火塘。 风雨桥竖柱 12 排面阔 11 间,长 33 米,走道宽 2.5 米,两侧设 1 米高封板,封板下铺设木板供人休息。 该桥集寨门、石拱桥、木桥为一体,独具特色。2006 年 6 月, 流架风雨桥被列入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 主要历史古镇 增冲侗寨,2009 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 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属侗族 “九洞”地区侗 寨之一,是国保增冲鼓楼的所在地。它位于从江县西北部,距县城 91 公里,距乡政府 8 公里,全村海拔为 640 米,气候温和,冬无严 寒,夏无酷暑,村寨森林覆盖率高达 68%,一年四季山青水秀,禾 香鱼肥。全村 272 户,1256 人,辖两个自然寨,7 个村民小组,耕地 面积为 994 亩,主产水稻、油菜、薯类、鱼类等,自古以来就有“鱼 米之乡”的美誉。 “增冲”为汉语地名,侗语称为“生通” ,意思是“通 扫地方富足之地” ,增冲先民于明隆庆年间迁徙而来,距今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 增冲侗三面环 水、四面环山,从 外型看是一个典型 的“八卦阵”格局, 它完全浓缩了古代 “风水学”的精l。 清澈的小溪如玉带绕村而过,岸上田畴交错,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和 温地景观。防火水渠贯穿全村,村中水塘比比皆是,这也是增冲从古 至今从未发生过火灾的原因所在。 寨中石板步道纵横交错, 寨中沟干流水潺潺, 闻名中外的 “国保” ――增冲鼓楼屹立寨中,与寨边的三座年代久远的花桥交相辉映。古 民居与吊脚楼鳞次栉比,溪边村妇洗纱,白鹅戏水,鲤鱼跃塘;织布 声、石锥声、间杂鸡鸣犬吠、侗歌声交相辉映,好一派田园风光图。 这里安静与祥和,特别是历经数百年自发形成的有机、合理、科学的 村落布局,无论从空间利用和建筑都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增冲侗寨建筑富有民族特色。一是鼓楼,增冲鼓楼建于清康熙十 一年(公元 1672 年) ,距今已有 330 余年历史,是全国现存最老的侗 寨鼓楼。鼓楼占地面积 115 平方米,通高约 26 米,为 13 层重檐,双 层宝顶。鼓楼用四根两人合抱的巨杉为内围承重,外围用八根相似的 古杉相托,其风格在所有鼓楼中最为独特。鼓楼用木枋穿斗连接,不 用一钉一铆, 上覆盖青瓦,青苔斑驳。鼓楼中央有―直径约两米的 火塘,每当入夜,塘内燃起篝火,一为娱乐,二为保全全楼干燥,增 冲鼓楼历经数百年而未出现霉败之象,全得益于此。鼓楼外沿镶状栏 杆,内置长椅,供村民唱歌、议事、摆古所用。楼内有数块古碑文, 如“遗德万古” , “万古传名” , “名扬百代”等, 记述了增冲乡规民 约、历史变迁和民俗民风。鼓楼中悬挂有木刻楹联,其中一联楹文为 “侗寨仪风天下同流,鼓楼标志世间遗德” ,鼓楼正面门楣上一块刻 有“万里和风”的匾额,是榕江三宝侗寨道光年间所赠,历百余年尤 熠熠生辉。同时,鼓楼还是村民的各种安全警钟, 一旦发生火警、 被盗等情况,鸣鼓之声便是号令。有“天下第一楼”美誉的增冲鼓楼 分别于 1984 年、 1988 年被列为省级、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 年 6 月邮电部曾以增冲鼓楼等为代表的侗族建筑发行了一套侗族建 筑纪念邮票。增冲鼓楼是侗族传统建筑的精品,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 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二是风雨桥又称“花桥” ,是侗族的传统建筑和侗寨的标志性建 筑之一。长廊阁宇式的风雨桥,足以杉木石头作墩,采用加强伸臂梁 的方法,把大杉原木分层架在墩上,再用柱子穿插成排,组成长廊式 建筑,凿榫相连,不用一钉一铆,桥两边的栅栏、木枋面、瓦脊上雕 龙塑凤、题诗作画。 一为路人遮风避雨、乘凉休息, 二为陪衬村边 山水阻挡风水不外流。增冲侗寨现有风雨桥三座,寨南边一座桥长 48 米,是从江县最长的风雨桥。 三民居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反应社会现象的文化符号,经过 几百年的风雨沧桑,从这些又高又厚、斑驳脱落的烽火墙上能寻觅到 它旧时的繁华景象。据考证,增冲的古民居均属明朝“兵下寨”时期 的外来文化产物,后又成为一些地方上科举人士相互攀比的借鉴,其 中有一古石雕楹联“积德百年元气厚(上联) ,书经三代善人多(下 联) ”很能说明当年汉文化在这里的根深蒂固和古驿站的繁华。在建 筑风格上采用了汉族烽火墙与马头墙,四合院等特点,内在结构则结 合了侗族的吊脚楼的建筑风格。 汉侗建筑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 合。这里古石雕随处可见,大家可以从这石门枋上的对联以及这些精 美的石雕上还依稀可以看到当时增冲侗寨的富足,老百姓安居乐业, 各民族在这里和平共处繁荣的康熙盛世。 下江古镇,下江因地处都江、榕江下游得名。据《黎平府志?地 理志》载《颂毛司马德政诗碑》云: “古有上下江,从古未修辞。奉 使悉开能,两粤客船集”是对下江较早的记载。清雍正十年(1732)移潭溪吏目驻下江, 次年置下江游击营, 驻兵八百。 乾隆七年 (1742) 下江兴建土城、炮台、城门、三阶为守备营垒,营员增至二千人。乾 隆三十六年(1771)裁下江吏目置下江厅,民国二年(1913)改厅为 下江县,民国三十年(1941)与永从县合并为从江县,县治迁至丙妹 镇。从雍正十年至民国三十年,下江是游击营、吏目、厅、县建置驻 地,其间长达 200 多年。营、厅、县时期城内建有衙门、营房、城隍 庙、关帝庙、文昌宫、观音堂、天后宫、两广会馆、义库等建筑,置 有义渡田、义学田等公众产业,筑有周长二里四分、高九尺、宽七尺 的城墙和沿江长一百一十二丈五尺的石堤,并开设城门四座。当年商 贾云集,街市繁荣,江上帆船(娘仔船)直达两广,是贵州重要的边 贸商埠。当年贵州的第一辆汽车就是分拆乘船途经这里,后往三都上 岸人背马驼运至贵阳的。 抗战期间更是两粤后撒至培都重庆的重要通 道, 在琼瑶等文人名家的自传回忆录里还能找到眼前这条江和小城的 身影。遗憾的是百年来几经兵燹洪魔摧残,现仅存北门坡清代城墙遗 址,清雍正年间的关帝庙、龙王井,清乾隆年间的“一洞天” “金鸡 滩” “当水岩”摩崖石刻等古迹,除此之外,从沿用至今的兵房、教 场坪、水洞卡、大码头、渡船口、大菜园等地名中,仍依稀显现古镇 昔日重要与繁华。 现下江是从江县最大的一个建制镇,辖 39 个行政村,人口 3.3 万,世居着汉、苗、侗、水、壮、瑶等民族。下江镇旅游景区主要有: 大山深处的古老侗寨――高仟, “震憾人心”的巨洞江上侗歌,从江 县唯一的水族风情旅游区――摆亥, 其民族风情浓郁, 民俗神秘古朴。 下江街清、民时期为厅、县驻地,历史遗迹和民俗众多。位于下江街 北门坡脚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关帝庙是从江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庙 宇。庙前有株千年古榕,胸围 15 米、覆盖地面 3000 多平方米,国内 无几,是都柳江水系第一古 榕。 距庙西面约 30 米处有一 整青石开凿为井口的龙王古 井,水质清澈甘甜,至今当 地居民最好的饮用水源。古 庙对面江上的石壁上,有乾 隆八年(1743)吕文魁(初考为乾隆十年大定府都司)撰写的摩崖石 刻“一洞天” 。摩崖邻近的大菜园渔村,是从广西迁徙过来的客家人, 他们特有的乌蓬捕鱼船、成群鸬鹚和沙滩上晒网,以及撒网、鸬鹚、 灯火等等多种捕鱼方式构成都柳江畔特有的风景。下江古有:凤凰戏 波,金鸡唱晓,挡水摩崖,洞天秀石,平台列三,兹航普渡,古榕参 天,文昌宫厥,关岳圣庙,马鞍雄姿等十景,如今仅存“凤凰戏波, 金鸡唱晓,挡水摩崖,洞天秀石,古榕参天,关岳圣庙,马鞍雄姿” 七景。 每逢农历三、八是下江街的赶集日,这天四邻八乡的各族群众数 万人汇集这里购易物品、助通有无,不同村寨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 身着节日盛装,借赶集之机会传情达意,以歌为媒倾诉衷情。集上的 “汤锅”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些商贩为解赶集者饥饿之忧,在集 市固定的位埋锅生火,摆开桌子,做当地的特色饮食牛(羊)瘪、庖 汤为主的露天饮食服务――“汤锅” ,它不但价廉物美,而且蕴藏有 深厚地域饮食文化。都柳江河鲜、河水煮活鱼、米豆腐、卷粉、爱玉 凉粉等都为当地美食。每逢赶集,更是领略多元民俗文化、多彩民族 风情的便捷途径。八、 主要民族文化旅游村寨 1、 岜沙苗寨。 位于贵州省从 江县丙妹镇,距从江县城 7.5 公里。榕(江)从(江)公路 穿寨而过。由老寨、宰戈新寨、 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 5 个自然寨组成,是世界上最崇拜树木并以树为神的枪手部落。村寨四 周古树参天,植被良好,环境幽静,风景优美。岜沙人自称是蚩尤第 三个儿子的后裔,因为战乱,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月亮山麓这 个林深草茂的地方居住下来。岜沙人自今保持着一、两千年前古老的 生产生活方式,着装依旧保持着强烈的原始色彩。岜沙男子身穿左衽 右开圆铜扣黑色高腰衣,黑色直筒大裤脚,头部四周剃光,头顶挽着 发髻,身背腰刀,手牵猎狗,肩扛火枪,一身古代武士装束。妇女服 饰简约,身着黑色对襟衣,百褶短裙,刺绣色彩鲜明,堪称苗族文化 的“活化石” 。更令人叫绝的还有岜沙的镰刀剃头仪式、奇特壮观的 鸣枪、 放铁炮迎宾仪式、 神奇的树葬习俗, 以及对树木等的多元崇拜。 主要节日有苗年、吃新节、映山红节、秋千节、芦笙节等。 成人礼俗:岜沙男孩到 15 岁(也有的是 17、19、21 岁 ,但没有小于15 岁的) ,都要举行“成人仪式” ,时间一般定在当年的秋末或初冬季节,当男 孩年龄跨入 15 岁的那一年春季,其父在家中杀鸡,备上米酒、鱼等食物,特请 本家族中的“鬼师” ,到家中作客,商定为男孩举行“成人仪式”的具体时间和 相关事宜。 一但日期确定后, 母亲便开始为男孩特缝制一套用于举行 “成年仪式” 那天所穿的新服饰。 当日期到来的头一天中午,父亲在家中烧起旺火,请鬼师来到家中,用腌 鱼、糯米饭、米酒在火塘边敬祖先,祭毕,用一把磨得锋利的镰刀(也可用摘禾 刀或其它刀具,但岜沙人习惯用镰刀)为男孩剃头,剃完后,将男孩头顶中部所 留的头发挽成“户棍” (鬏鬏) ,并用黑底白花包头帕子包成一圈,给男孩换上新 装。剃下的头发要放入火中烧掉,认为乱扔“成人仪式”所理的头发,一但被鸟 雀、老鼠之类的动物带到野外,人的魂魄就散了,就找不到祖先来保护。 第二天为举行“成人仪式”的正式日期,请来房族中所有已经举行过“成 人仪式”的兄弟,早饭后一起到宰庄(地名)坡脚的小河里拦河捕鱼,大家将捕 到的鱼集中装入竹鱼篓中,由男孩自己拿回家,严禁其他人帮忙。到家后,将鱼 倒入盆中,父亲选出三条生鱼留着敬祖先。其余全部用酸汤煮熟。母亲为男孩换 上新服装,等待着家族兄弟、伙伴们的到来。这天晚上,每个参加“仪式”的成 员都必须穿上本民族传统服饰,挽着“户棍” (鬏鬏) ,从自家带上一筒米来到男 孩家,以示为该男孩添粮添寿增健康。待人员到齐后,大约晚上 8―10 点(具体 时辰由鬼师定)出发,鬼师走在前面,点上火把,依次到男孩、鬼师助手,其余 人员紧跟其后。由男孩抱上甜糯米酒一坛,鬼师助手负责带鸡和鸭。其余人员挑 糯米饭, 酸汤鱼、 糯禾以及炊具等到坡上一块鬼师早已选定的地方为男孩举行 “成 人仪式” 。到达后,大家进行分工、挑水、找木柴、立锅头,各负其责,一切准 备就绪, 给锅头加水起火, 鬼师和助手则在朝东方的位置用石块砌成一个简易神 台,摆上祭中品,所有人面向东方,然后鬼师念到: “远在东边的祖公,远在东 方的祖太,今天是个难得的好日子,今夜是个难忘的好时辰,我们来祭祖公,我 们来请祖太,我们送饭来给公,我们送菜来给太,告诉祖宗知晓,我们家族又长 大一个英俊的儿郎。忆想从前,我族翻山越岭,一路妖魔猛兽,一路病魔缠身, 人丁逐渐减少……。 今日请求祖宗, 保佑我们不再翻山越岭, 护佑儿郎长大成人, 一生一世都平安……。 ”念毕,把鸡鸭全部杀死,将血滴在神台的四周,最后将 鸡鸭煮熟,鬼师组织在野外的平地上另燃起一堆篝火,大家拥着举行“仪式”的 男孩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历程默念一遍,并让男孩念诵: “上山同路,下水同趟, 有苦同担……。 ”等誓言,庄严宣布,小男孩已长大成人。鬼师助手将煮熟的鸡 鸭用剪刀剪开,带头的半只鸭、一条生鱼和一卡糯禾留给鬼师,带头的半只鸡及 一条生鱼留给鬼师的助手,另一只鸡头、一条生鱼由男孩带回家,剩余部分按参 加仪式的人员户数平均分给, 各自带回家, 预示着告知全村人, 该男孩已举办 “成 人仪式” ,其身份已由小孩变成了大人。晚餐则吃由家煮好带去的酸汤鱼、糯米 饭、 米酒。 这些食物亦由鬼师助手平均分给在场人员。 饭后, 由鬼师先回自己家, 其余人员才能陆续回家。所带去的炊具、碗筷全部留在坡上,过三天后才能拿回 家。岜沙苗寨是从江县首批开发的旅游景区之一, 也是贵州省政府重点保护民族 村寨,2003 年被上海《旅游时报》评为中国单身者十大旅游圣地之一,排名在 丽江、阳朔、大理之后,名列第四。被誉为苗族文化?活化石?和?博物馆?的 岜沙苗寨,民居、头饰与其他村寨迥然不同,独具特色,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并 存,现在仍然保持着鲜为人知的镰刀剃头、古代发式,简约婚俗,特异葬礼,它 能让人穿越时间隧道,看到两千年来的社会发展轨迹,它是科考游、修学游、体 验游、休闲游的理想目的地。岜沙的旅游资源概述如下。 历史沿革 岜沙位于从江县丙妹镇西南面 7.5 公里处,村委会驻大寨,海拔 550m。全 村位于海拔 480m――660m 之间,地处山区林地。全村土地面积 18.28 平方公里, 辖五个自然寨,16 个村民组,476 户 2281 人,岜沙在民国三十年(公元 1941 年)永从、下江两县合并组建从江县前属永从县地。1952 年前从江县玉堂乡第 七保。1953 年属新中国建政时属龙江乡,1956 年名为?忠诚农业生产合作社? , 1957 年属丙梅片,1958 年属丙梅公社,名为岜沙大队,1984 年 8 月属丙妹镇, 名为岜沙村民委员会。 岜沙共有五个自然寨。即大寨、大榕坡新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宰张。 宰张,位于岜沙大寨东北面约 1.5 公里,地处林区,亦住苗族。系一小寨村 庄,取名寨庄,宰张是后人用的相似音字,宰张也有人写成宰庄,本文从《从江 县地名志》写作宰张。宰张是岜沙村苗族先民最先定居地。每年芦笙节期间,各 寨芦笙队在祖母石处集中时, 必须由宰张芦笙队先进入坪子,其他各寨芦笙队方 能进入。 自数百年前岜沙先民来此分姓择地而居, 刀耕火种以来, 经过代代生息繁衍, 人口由初来的 20 余人到清末民初发展到近 800 人。 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口增长较快,由解放时的 940 余人增加到现在的 2193 人。 岜沙地处高山大坡,这里箐黑岭翠,树竹幽深,公路修通近半个世纪,公路 两旁山坡仍然浓荫蔽日,楠竹成片,古藤缠树,松涛怒号。 这主要得力于代代 村民恪守禁止乱砍滥伐古规民约和禁止车辆到岜沙购买柴薪, 只许肩挑出售和人 们自觉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所分不开的。岜沙人除了生孩子、葬死者要 栽树以外, 历来都有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并且村规民约对林木的保护也作了严 厉的处罚规定:如果有人偷伐风水林、棺材木、建房木,除了退脏以外,还要罚 三个一百二 (即罚 120 斤米、 120 斤酒、 120 斤肉) , 情节严重的交司法机关处理。 2003 年从江县林学会对岜沙风水林中的高、大、古树进行了编号,对部分古大 树木挂牌管理,并用中英文标明树名、树高、树龄、挂牌时间、挂牌单位。被挂 牌管理的树种有木荷、枫香树、马尾松、樟树、杉树、锥栗 6 种。这些树最高的 达 49m,胸径最大的 125cm,树龄最长的 300 年。 社会组织 埋岩组织 从江县苗族的社会组织称为?埋岩? ,有?总埋岩? 、 ?方埋岩? 、 ?小埋岩? 之分。在古代从江苗族社区及其邻县共有三大?总埋岩?组织,即?能秋囔尝? 、 ?古冬整榜? 、 ?依直松傩?三个大埋岩。岜沙属于?古冬整榜?埋岩组织。 ?古 冬整榜?大埋岩位于雍里乡大洞村芦笙堂旁边。岩高出地表约 1m,宽 30cm,岩 顶刻有水牛脚印一个,后由于河水冲击改道被河泥淹没。它管辖的范围有大洞、 大塘、岜沙、滚玉等 27 个自然村寨,80%以上是苗族,约 20%是侗、壮、汉族。 苗族埋岩组织有两个职能, 对外主要是抵御外侮,对内主要是管理苗族社区内部 的经济生活,处理纠纷,维护社会秩序,制定和执行古理规约,习惯法等等,包 含着政治的、军事的、法律的、经济等方面的职能。岜沙的古理规词讲: ?哪个 心眼坏,乱砍乱伐,手脚伸得快,爱砍不爱问,轻的罚银两,杀牛又宰羊,哪个 心歹毒,烧山又烧屋,盗牛又盗羊,开仓又撬门,勾外来扰内,勾生来吃熟,绳 索来捆绑,活活埋下坑,不罚心不改,不埋不断根,岜沙讲道理,教子又传孙。 ? 在岜沙,不准任何人偷东西,不能在本村偷或到邻村偷,凡毁坏本村名誉,丧失 人格气节的,给寨子带来灾难和麻烦的,哪怕是一包玉米,也要被活埋处死。这 样的古规一直执行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活埋一般由被处死者亲属执行。 当今, 岜沙村民还制定有村规民约管理村寨内部事务,作为国家法律政策的补充 起到了积极作用。 村寨组织 岜沙同其他村寨一样, 除有政府组织的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外, 还有寨老组织, 罗汉组织和姑娘组织。 寨老是由民众公认能为众人办事出力德高望重的中老年人 担任。其责任是负责召集村民议事,执行古理规约,习惯法,维护本寨的安定和 睦与利益。处理寨内事务,调解民间纠纷,牵头和指挥举行或参加大型祭祀、交 往、娱乐等活动。罗汉组织是年龄 15――25 岁的未婚男子参加的青年组织,组 织内有罗汉头。罗汉组织义务参加大型社交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姑娘组织是由 未出嫁的姑娘组成,并由一名处事稳重,年龄稍长,长相好,心灵手巧,能歌善 舞的姑娘为姑娘头, 该组织除参加寨内寨际之间的娱乐社交活动外,农闲还组织 姑娘绣花、蜡染、编织准备赠给客人或意中人的物品。 家族 岜沙居民现有滚、贾、王、易、刘、石、唐、梁、蒋、吴、孟十二个姓氏。 其中滚、贾、王、吴四姓人数最多,属大姓。一个姓氏一个家族。 易姓由湖南迁来岜沙居住后,同滚姓结为兄弟。滚姓易姓虽姓氏不同,但被 视为兄弟,属同一个家族。同一个家族内虽无血缘关系也严格禁止通婚。滚姓易 姓与其他姓氏互为通婚对象, 其他姓氏之间禁止通婚。禁止通婚的原因是各姓人 家在很早以前就已结拜成兄弟。 家庭 岜沙的家庭中,多由老、中、青、幼成员组成,三世同堂多见,亦有四世同 堂的。岜沙同其他地方一样,子女多长大后都要分家。分家后父母同小的居住, 大的住新房(是家庭成员共同建造的) 。如果家中房子宽大、不须建房,小的和 父母住在东方,即靠太阳出那方。如果家中只有一幢小房子,一间禾仓,一架禾 晾的话,三弟兄分家,财产分割是老三和父母分得房子,老大分得禾仓,老二分 得禾晾,父母虽和小兄弟住,但也可以同大哥或二哥吃饭。 婚姻嫁娶 人类自古以来都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岜沙亦然。岜沙男女青年结婚不需 要媒人说合,是通过守垴、打秋千、平时交往结识,双方有意后,各自向父母说 明,父母同意后就可以结婚。结婚时,男女双方都办喜酒,但十分简约。 岜沙人一般是自由恋爱成熟,等待大洞过芦笙节后,才办理婚事。结婚日要 选在?子、丑、午、未?这几天,如果双方家中以前有老人在?子?日或?丑? 日逝世,这两天则化为黑日,不能结婚,那只有选?午? ?未?日结婚。新媳妇 进门的头天晚上, 男女双方的房族兄弟分别在男女方家喝酒到天亮。当天晚上男 方家要找一个夫妻健在有儿有女的男人去女方家接亲,主要任务是背红布口袋, 这个人要穿草鞋,套脚码。另外还要找一个年轻的打火把。两人到女方家后,一 同和女方家兄弟喝酒。鸡叫两遍后,女方家便准备装口袋送亲。口袋里要装一套 衣服的布、16 两银子(1.6 两银子或者 16 个东毫,16 个大洋都可以,一定要有 一六) 、一包糯饭、两个鸡、一个鸭、五个鱼(也可以是 7 个、9 个)和女方穿 的衣服。临出发时,背口袋的人将口袋背在左肩,面向东方。然后拿火把的人走 前面,新媳妇跟后,就出门了。途中,背口袋的不能换肩,火把也不能熄灭。新 媳妇到新郎家门口后,不能立马进门,要等鬼师在火塘边做完法事才能进去。鬼 师做法事的时候,在火塘边摆两根凳子,一根是新媳妇坐的,一根是陪媳妇的姑 娘坐的。 新媳妇坐的那根凳子靠近坐板的四只脚上要捆一支麻。 还要摆三个杯子、 一个腌鱼、 一点糯饭, 鬼师要念词, 前后约要半个小时, 直到念完后方能进家门。 进门要由房族伯母或叔母接,男方家人要回避。新媳妇回门是每个崽三天。即是 老大的媳妇三天回门,老二的五天回门,老三的七天回门。回门时男方家要送五 挑搭一头糯饭和同样的一个口袋。如果结婚期间遇到打雷还要杀一条狗煮熟送 去。送去的人在女方家喝酒,要被灌醉。返回时,女方家又打发一箩糯饭,一只 鸭和一只鸡(活的) 。回门后的第二天晚上,女方家派两个男人送回回门时挑去 的箩筐和杠子给男方家。新媳妇也跟到新郎家,这天晚上新婚夫妇方能同房。 岜沙男女结婚后,感情不合也可以离婚。如果是男的不要女的,男的就赔偿 女方家结婚时花费的钱财, 如果是女的不愿男的,女的也要赔偿男方家结婚时所 花的钱财。 岜沙妇女生育的风俗也相当独特, 男女结婚后, 夫妻双方父母分别告知怀孕、 分娩的基本常识。妇女分娩时,家中只允许丈夫一人在房内接生。其母亲虽不能 进房, 但要在屋外随时询问生产的情况和告知相应的操作方法。待小孩生下包缚 好后,其母方能进屋帮助料理。丈夫则拿一饭囿糯米去岳母家报喜,又从岳母家 拿回三筒(或者五筒、七筒、九筒……)糯米回家,煮给产妇吃。之后,岳母家 的人才能到女婿家看望产妇和外孙,丈夫才能外出挑水、砍柴、取菜和与其他男 人交往。孩子满月后先去走舅,舅送禾把和鸭子给外甥,到外甥家喝酒。 岜沙人一般都在村内找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 50 余年间,总共 只有二十来个姑娘外嫁。以前,岜沙也有人到高吊接来两个媳妇,没有生男孩, 后来大家都不愿与外地人结婚了。 劳动分工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唐代以前,苗族迁徙到从江县境内,过的是半狩猎半农 耕的原始生活。 即使到清末民初, 苗族地区的农耕方式仍然处在人挖脚踩用石耙, 烧完一坡换一岭的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岜沙的耕作方式也不例外。他们的分工 是,男人挖田、耙田、挑肥、栽秧、狩猎;女人纺纱、织布、绣花;孩子放牛、 放鸭。在农忙时,妇女到田里协助男人劳作。 岜沙地处亚热带地区,无霜期长,种植业主产水稻、糯禾、玉米、红薯、木 薯、棉花、花生、崭獭⑽鞴系龋骋涤杏悖ㄓ闾裂恪⒌咎镅悖┲怼⑴! 羊、狗、鸡、鸭、鹅等家畜家禽。春耕生产时,岜沙有?开秧门?的习俗。开秧 门时,鬼师先选好日子,由鬼师拿香纸和一只鸡,一点糯米饭,三杯酒到地里敬 土地公。敬土地公时,鬼师念完咒语再栽三根秧,表示秧门已开,就可以随便栽 秧了。 他们认为开秧门后, 人们得到土地公的保佑, 栽秧人不再生病, 腰弯不痛; 耕牛不痛,万事吉利;满栽满种,年年丰收,禾谷满仓。 岜沙历代农耕中使用的农具十分简陋。常用的有石耙、竹(木)齿耙、木 锄、翻撬。民国初传入木桶、铁锄、上世纪五十年始有铁犁。其他用具则有石碓、 石磨、簸箕、筛子、米箩、粪篮、谷桶、砍刀、镰刀、摘刀、柴刀、斧子、锯子、 凿子、踩耙、木耙、蓑衣、斗笠、扁担等。谷桶和犁价格较高,一般农户还用不 上, 这充分说明了岜沙和县内其他苗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生产力还极其低 下。 岜沙人穿的衣服主要靠种棉花来织布缝制。 棉花收获后要经过去籽、 弹花、 纺纱、组纱、放纱、理纱、织布、印染、缝制等数十道工序自家完成。纺织工作 是妇女的主要责任。 岜沙人除了耕织以外, 农闲时还组织渔猎活动。 渔猎的工具除了猎狗以外, 主要有鸟枪、雀套、粘膏和鱼网、捞兜以及罾。 岜沙公共捕鱼地是山下的五道小溪(亦称岜沙小溪) ,该小溪发源于高绿 山猫鼻子北坡脚,流经大山、大洞、龙江、岜沙到从江酒厂,注入都柳江,全长 23km,有宰张瀑布。每年六月节过后,河水小了,全寨集体到小溪下游用草药闹 鱼。每年春夏都柳江涨水时,岜沙人也常常用捞兜和罾到县城附近的江边捕鱼。 丧葬礼仪 岜沙的丧葬礼仪十分简朴,凡是寨上有人正常死亡,尸停屋内,亲属都要来 吊唁, 每家都要带上大米或钱送给死者家属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商议安葬死者要 到寨门外的古树下进行,就餐也如此,表示远离死者,让他安心上路去阴间投胎 转世。如果死者是上午死亡,当天就要下葬入土;如果是午后死亡,则需在次日 早上安葬。安葬死者,由家人和两人去看哪里好挖,随后就去人开挖墓穴,同时 去人砍伐杉树,把树砍成两栋,破成四块,一块做底,两块做墙,放入墓穴中。 与此同时,由 3―5 名中青年将穿上新衣服的死者遗体从脚跟、膝关节、臀部、 胸部、 头部用五道竹蔑绑在一根禾晾杆上(如果死者是妇女则用糯米草绑五道) , 然后由两名小伙抬上疾步走至墓地,另一人背一个g篓,内装一点饭,一点腌鱼 随葬。如果是成年男子,还要将其生前的猎枪置其身侧。死者入棺后,盖上一段 青布,再盖上棺材盖(棺材两头未封) 。鬼师即烧纸焚香、超度亡灵早日与祖先 团聚。事毕后,众人即掩土填穴并在坟墓上栽一棵树。如果人死时不在屋内而在 他处,岜沙人称之死得?不干净? 。遗体不得停在寨内,只能停放在村口的古树 下并用树枝掩盖着, 而且必须当日安葬。 安葬时亦须请鬼师举行仪式给死者超度, 以消其罪孽而能转世投胎。安葬完毕后,须取一盆清水由鬼师放药念咒语,凡参 加葬礼的人均须在盆中洗手消毒,表示洗去阴气,还要在返村的路上烧一堆火, 所有人员都要从火上跨过,才能返家,意为火能阻挡鬼魂,使人鬼分离。 埋葬死者的事,均由男人操办,不论哪种葬仪,女人不能c手帮忙,但需 在旁边等待,同去墓地,直到安葬完毕后与死者告别。为了表达对家族帮助的谢 意,死者家属要开腌鱼或杀一头猪并备些米酒进行款待。丧葬在一天之内完成。 饮食习惯 岜沙苗寨的饮食习惯同附近的苗族侗族同胞大体相同,但亦有一些差异。 主食以大米为主尤其喜食糯米饭,兼食少量杂粮(包谷、薯类等) 。一般日进两 餐, 栽秧、 打谷农忙季节日吃三餐。 糯米饭用冷水将糯米泡胀后, 滤水上甑蒸熟, 放在饭盆内不用碗而用手捏着吃,粘米饭则用铁鼎罐煮熟后,用碗装着吃。岜沙 人爱喝酒。酒有两种,一种是泡酒,另一种是烧酒。泡酒做法是用糯米酿成甜酒 去槽,密封在坛内半年后,酒已呈黄色清亮,醇香扑鼻,这是岜沙人待客、办喜 事和节日的最佳饮料。烧酒是用大米酿制,再用天锅烧烤而成,是岜沙同胞日常 必备饮料。岜沙人副食种类繁多,除了日常蔬菜瓜类豆类和肉类之外,还有捕捉 到的野猪,山羊、野鸡、山鼠、山雀、蚱蜢、蜂蛹、泥鳅、黄鳝、鱼虾、螺蚌、 蕨菜等。风味食品主要有: 牛(羊)瘪。宰牛杀羊后,将牛(羊)胃肠内未消化完的食物挤出汁,滤 去渣,然后用油煎熟,除去泡沫,倒出冷却待用。再将爆炒或烘烤到八成熟的牛 (羊)肉、肝、肚、心、腰切好装进盆内,倒入瘪汁、加入吴萸子(俗称垂油子) 、 辣椒、葱、蒜、芫荽、桔皮、鱼蓼、食盐等佐料拌匀即成鲜美可口、并有健胃作 用的上等菜肴――牛(羊)瘪。 红肉(又称紫血肉) 。杀猪时取出胸腔内积血(俗称巢血)盛于盆内备用。 再将猪肚、肝、腰、心、瘦肉用炭火烘烤或用铁锅焙熟切片,再将吴萸子、桔皮、 花椒等捶成粉状,与大蒜、葱花、鱼蓼和巢血与准备好的熟肉片拌合,加入适量 食盐即成。有时杀狗也做红肉吃。 烧鱼。秋收季节,打谷、折禾时,开田放水捉鱼,用木棍或竹杆从鱼的尾 部串入,在火上慢慢烤熟,直至金黄色,再用花椒、辣椒、生姜、葱花、折耳根、 蚂蚁菜、鱼蓼、亮梗菜等,加上适量食盐、配成蘸水、用烧好的田鱼和蘸水搭配 着吃,其味无穷。 腌鱼。腌鱼是岜沙人常备食品,用量较大。加工方法是:将鱼剖开去胆和 内脏,用盐浸渍一个对时(即 24 小时) ,取出滤水,将糯米饭、辣椒粉、生姜米 拌匀放入鱼腹内,后置于木桶里,用树叶或水芋叶盖紧并加上石头压实,半年后 即可食用。 腌肉。制作方法是将肉切成长块,用食盐浸渍一个对时,然后滤去水分, 拌以辣椒粉和糯米饭, 放入腌桶或坛子里压紧盖严, 三个月后成鲜红可口的腌肉。 腌肉既可生食,亦可用火烧烤或用油煎食,后者味道更佳。 鱼生。 岜沙人吃的鱼生作法与其他地方稍有不同。 作法是将草鱼剖开洗净, 剔去鳍,头及内脏,带鳞、骨切片(其他地方要去鳞去骨,鱼片越薄越好)盛于 钵内,用茶油或菜油拌好,再把事先准备好的花生米、芝麻、醋或酸菜、葱花、 大蒜、鱼蓼、折耳根、生姜米、辣椒粉、食盐佐料和鱼片拌匀即成味美色鲜的凉 拌菜――鱼生。 扁米。每年折禾时,专门折取六成熟的禾穗在簸箕内脱粒,然后下锅拌少 量清水炒熟,再倒入簸箕内散热,尔后用碓舂扁,取出用手搓散,簸去谷壳,即 是扁米。 岜沙吃扁米是女青年舂好扁米后,参加吃的男青年每人买一包或两包白 沙糖倒在扁米内拌合后用手抓来细嚼慢吞。 黄米饭。春暖花开阳雀叫后,人们将黄饭花折来去叶,下锅用水煮开后捞 出,滤去杂质,再用黄饭花水浸泡糯米,滤水后用甑子蒸熟即成黄色芳香的黄米 饭。 酸汤。酸汤制作方法是将淘米水倒入火塘边的陶罐内煨,使淘米水受热发 酵变成酸汤水。用酸汤水煮鱼,笋子、青菜、细鱼小虾、再配以各种佐料,味酸 可口。酸汤下层浓稠部分还是女人洗头的天然营养护发剂。 男女服饰 岜沙男女服饰,大多都是妇女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 一般喜欢 青色,白布仅供作内衣。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两种。 便装。岜沙便装比较简约。男人头部周围未蓄长发,顶部长发始终未剃, 挽髻于上形成特有的?苗鬏鬏? ,苗话叫?户棍? 。岜沙男人的头饰――户棍,缘 于很久以前的一个传说, 相传有一小偷趁夜色潜入寨中行窃,恰被一狩猎夜归的 村民发现,大喊抓小偷,并鸣放鸟枪。顿时寨中喊叫声,狗吠声、人们的脚声响 成一片。慌乱中,一村民将过其身边的男人抓住并大喊小偷抓住了,等众人打着 火把照,方知抓住的是寨上的哑巴而不是小偷。当夜,寨老召集 14 岁以上的男 人商议如何防盗。 自此后岜沙男人认为此种头饰既方便狩猎耕作,同时还有威武 豪壮之感,遂代代流传,以至今日。此传说是否就是岜沙男人头饰的来源还有等 学者研究。上身穿无领左衽铜扣青衣。下着直筒抿腰大管青布裤,赤足,出门时 腰挂旱烟袋,火药葫芦、铁沙袋和砍刀。鸟枪不离肩,猎狗跟后走,个个如武士。 女人头发散绾,c银簪、木梳,青年发式近似?公鸡头? 。穿对襟无领布扣或布 带上衣,袖和衣脚用?栏干?镶边,挂菱形胸兜。胸兜各边均配有一小菱形,靠 领处有块长约 15 厘米,宽约 8 厘米的腊染或刺绣图案,两上角各有一条带子交 叉系于领后。下身穿短裤,露出膝盖(从前着裙无裤) ,未婚者围一袭青色百褶 裙,已婚者则围青白为主的花百褶裙,有的腰间还配带有银质或铜质针筒。 盛装。 男女服饰除上述制式以外,着盛装时多着新衣,男人头上用中间白, 两端织成花色并留有白纱线为穗子的包头帕绞成一股,捆在头上,颈上带有银质 颈圈或颈链,有的多达六七根,配上右肩左跨刺绣或腊染的花猎袋,衣内腰缠红 绿花带及形同鹞鹰羽毛花纹的装饰彩带,和猎袋穗子一样飘在身后和左侧。此乃 岜沙男盛装的一大特色。女人盛装头式同上,不同的是均着新衣新裙新围腰、配 戴银质耳环和颈圈颈链等银饰,耳环、颈圈有的多到三、四根(只) ,小腿套着 有刺绣或腊染的花布筒,男女脚穿解放鞋或塑料凉鞋。 岁时习俗 岜沙的传统节日有苗年,春节、映山红节、六月节、芦笙节等。 苗年。岜沙过苗年的时间是农历十二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用酒、肉、鸡、 鸭和鱼祭祀祖先,小孩、男女青年都打扮一新。青年男女从初一到初九,每天晚 上都要在寨头山上?守垴? 。很早以前,岜沙人刚到此定居,四周都是侗族,只 有岜沙是苗族。当时禾晾、禾仓都建在寨中,后来失火烧了,才把禾仓、禾晾建 在寨外。为了安全,岜沙先人(男性)才开始肩扛鸟枪、手牵猎狗在后山高处放 哨守垴。经过很长时间后,人口发展,大家确认没有什么可怕了,加上岜沙人男 女都会武功,都有枪,老人才让青年人去守垴。现在守垴是一群群姑娘在山头上 燃起篝火等待男青年来做伴。 夜深的时候男青年说要散伙回家,姑娘主动拉住男 青年的手,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没有姑娘拉你的手,那只有另到一处去。以节 日为媒,守垴成了青年人社交恋爱的重要方式之一。如果遇到闰十二月。闰月也 过苗年。那么,这一年要过三次年,两次苗年,一次春节。第一次苗年守垴 9 个晚上,第二次苗年守垴十一个晚上,春节则守垴十三个晚上。过苗年和过春节 都要祭祖,最大的特色是守垴、吹芦笙、放排枪、踩歌堂。 六月节,又叫吃新节、秋千节。每年农历六月过六天,稻田满栽满插后,在 卯、辰、巳这三天,岜沙都要聚村招友,喝酒祝福稻谷获得好收成。具体是卯日, 家家户户杀鸡杀鸭与家人一起吃,不出门;辰日,吴姓王姓等人家开塘捉鱼、开 腌鱼,拿出糯米酒,请本寨的滚姓易姓来家做客。男人们吃着大块肉,喝着大碗 酒。你敬我,我敬你,直到醉方休。巳日滚家贾家又拿出自己的腌肉腌鱼来招待 吴家王家等姓人家。 老年人还要用糯米草为青年人搓秋千索,把草索挂在寨头古 树横枝上, 未婚青年着盛装成群结队地去荡秋千。 他们或是吹木叶, 或是唱苗歌, 或是荡秋千,寻找自己心上人。如遇上心爱人,就相约到附近坡上相依相偎,谈 情说爱。节日前后持续 5 天,白天荡秋千,晚上守垴。该节日同样是岜沙未婚男 女相识相爱社交的重要活动之一。 映山红节。这是岜沙、大塘两个苗寨特有的节日。主食鱼、泥鳅,举行捉活 野鸡活动。相传在很久以前,岜沙一带已逐渐来人定居,虽是刀耕火种、茹毛饮 血,却也代代繁衍,人丁渐旺。为了使一年的劳作得到好收成,人们把希望寄托 在龙王身上,便确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后丑日,男人们或到田里捉泥鳅、或到 山上捉野鸡。并将它们拿到河边祭祀龙王,以求得一年的风调雨顺,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这样年复一年,遂成节日。而这时正是映山红盛开的季节,故名?映 山红节? 。 芦笙节。 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举行的芦笙节,是岜沙节日中最热闹的一个 节日。十八日开始准备过节,全寨男人组织杀牛分肉,妇女则洗刷炊具为节日准 备菜肴。节日那天,男女老幼,穿戴一新,各寨组成 20――30 人的芦笙队伍要 在大寨的祖母石旁集中, 只有宰张芦笙队进入祖母石坪后,其它寨的芦笙队才能 进去(宰张是岜沙村最古老的寨子,是他们的先人首先在岜沙定居的) 。在祖母 石坪进行芦笙演奏和芦笙舞表演后, 庞大的芦笙队伍才缓缓向大寨后山的芦笙堂 走去。在去芦笙堂的途中,各芦笙队在寨老的带领下,途经一面陡坡时,要面向 太阳从山腰缓缓退行一段路程后,再正向经过林中小路,到大树包围的芦笙堂, 进行芦笙舞表演。岜沙的芦笙小的尺余长,大的长达丈余,须用竹杆撑着才能吹 奏。岜沙芦笙,高低音搭配合谐,曲调优美,婉转悠扬。与此同时,全村还要挑 选 10 个枪手,随芦笙队伍进行并在芦笙演奏表演时鸣枪相和。芦笙声、鸟枪声 和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响彻树林,久久回荡。 芦笙节这天,各芦笙队集中到芦笙堂后,由寨老组织吹芦笙比赛,在祥和而 又激烈的淘汰中直至推出头名。芦笙节也是岜沙男女青年认识、交流、相恋的节 日。芦笙比赛结束后,情歌对唱是一项重要内容,未婚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 相识相知,如情投意合,男女双方即到他处谈情说爱直至深夜。 上述节日期间,岜沙及其附近村寨,遗存有讨饭逗乐习俗,俗称?赖饭? 。 重大节日期间, 苗寨的中青年男女相约为伴, 外出乞讨逗乐, 这一习俗由来以久, 他们以为讨吃百家饭,家业兴旺发达。乞讨时要唱讨饭逗乐歌。歌以苗笛伴奏, 歌词按乞讨和馈赠食品顺序, 多为溢美赞颂和致谢之辞,讨饭逗乐是苗族人民传 递传统民族文化,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独特方式。对此宁坚在《中国旅游报》的 《走进神秘的岜沙》一文中说: ?顺着一曲歌声走去,一个背着简单行李的中年 男子正站在一户人家门口唱歌, 男女主人恭敬地听完歌后,取出糯米饭团送给唱 歌人,唱歌人致谢后离了村寨。听主人家讲,这叫‘来饭’ 。原来岜沙人有一个 不成文的习俗,如果一个人要出远门,半途中携带的粮食吃光后,可以到任意一 户岜沙人家门前,用歌声表达来意,主人会把耐饥香喷喷的糯米饭送给他。这样 他可以一程一程走到目的地。 ?作者在这户人家门口,用汉语唱了一曲?流浪歌? 照样得到了糯米饭。 信仰与禁忌 自然崇拜。岜沙人相信?万物有灵? ,凡寨边巨石、古树、水牛、桥梁等等 都是圣灵之物,是崇拜对象,要加以保护不敢损毁,并虔诚供奉。久旱不雨,要 祭龙求雨。敬奉土地神,凡全寨性的斗牛、打猎等活动,都要祭祀土地神,祈求 保佑获得胜利,开秧门要用一只公鸡,一点糯米饭、三杯酒去祭祀土地神,祈求 它排去灾害,保佑栽秧的人畜无病、五谷丰登。 祖先崇拜。 岜沙人在家中虽无神龛, 安葬老人不留坟墓, 但是平时过年过节、 接媳妇等节庆, 都要在火塘边先祭祖先,如果家中有人生病与死去的老人病痛相 似,则要请鬼师拿鸭、香纸去安葬老人的地方祭祀。 相信鬼神。岜沙人认为鬼神有善恶之分, ?善?者敬, ?恶?者驱。凡遭灾、 生病或家道衰落都要请鬼师占卜驱鬼。 ?扫寨?是驱火鬼的一种仪式。如果村寨遭受火灾,要进行扫寨。扫寨时全 寨熄火,人们集中一处,由鬼师施法驱火鬼。 除以上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相信鬼神以外,岜沙人还有诸多禁忌,现略举 一二如下。 死人是落难的事,忌打赤脚。六十岁以前忌打草鞋。50 岁以下,特别是父 母健在的篾匠忌编簸箕、筛子;已结婚没有儿子之前忌编撮箕、鸡笼。扫寨时忌 外人进入,如果已进入,要等扫寨完成后,手里拿到两点腌鱼,一点糯饭方能离 开。新媳妇进门时,家人要回避,忌与新媳妇会热面。妇女生孩子时,除丈夫接 生以外,禁止他人进入内房。 。2、小黄侗寨,从江县城 27 公里,是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的“中 国民间艺术之乡” , 贵州省文化厅命名的 “侗歌之乡” 。 这里青山环抱, 溪流潺潺, 鼓楼高耸入云, 吊脚木楼鳞次栉比, 山中有水, 水中有山, 似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图。小黄是民族音乐的宝地,这里不论男女老 少,人人都会唱歌,是极负盛名的“侗歌窝” ,素有“歌的故乡,歌 的 海洋”之 称。小 黄侗族 大歌为 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合唱,高、中、低音浑为一体,男声大歌如 江水奔腾,女声大歌如行云流水,并以其和声完美协调、格调柔和婉 转、 旋律曲调优雅斐声世界。 小黄民族风情丰富独特, 民族节日众多, 农历八月十五赛歌会和正月的老人节最为隆重, 节日期间将举行唱侗 族大歌、演侗戏、鼓楼对歌、吃相思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气氛浓郁。 小黄侗族大歌近年来更倍受世人 青睐, 2005 年 7 月,在“黄果树” 杯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中,由 小黄村十姐妹演唱的侗族大歌荣获民 间唱法最高奖“金黔奖” ;2006 年 8 月,在第 12 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由小黄村等十三名侗族 姑娘组成的 “蝉之歌” 组合, 以一曲柔和婉转、 旋律优美的侗族大歌, 为贵州代表队捧回了“原生态唱法银奖”和“观众最喜爱的歌手奖” 两个大奖;2006 年 9 月,在《和谐中华》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 会演开幕式中,由四十名小黄村农民青年歌手组成的贵州代表队,代 表全国三百多万侗族同胞在人民大会堂演唱的原生态歌曲侗族大歌 《蝉之歌》 ,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2006 年 12 月,小黄被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全国农业 旅游示范点” ;2007 年 4 月 12 日,小黄村 9 名小姐妹组成的小黄少 儿侗族大歌队随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同月 15 日,该少儿侗族大歌 队又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演出团”赴法国演出;2007 年 11 月 18 日,小黄侗族在歌队赴法国巴黎,参加“第三届中法地方政府 合作高层论坛”的民间艺术友好演出。2008 年 3 月以小黄歌手为主 的贵州侗族大歌合唱团,参加第十三届 CCTV 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荣获合唱组“三等奖” 。 2010 年元宵佳节,小黄九名侗族九姐妹走 进人民在会堂金色大厅参加中共中央元宵节联欢晚会, 向党和国家领 导人演唱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 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 见。2010 年,小黄男声侗族大歌队参加第十五届 CCTV 青年歌手大奖 赛,荣获“优秀奖” 。2010 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小黄侗族大歌先后 参加了开幕式暖场、 贵州馆常态、 世博贵州周、 贵州馆黔东南州表演。 2011 年春节联欢晚会,由小黄村民等 64 名来自黔东南的演员带着 “侗族大歌元素”为宋祖英伴唱《天蓝蓝》 ,一举拿下“春晚最受欢 迎节目”歌舞类的一等奖。小黄民俗资料: 1、老人节: ?老人节?是在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初九,小黄老人节不同于其它民族。 其它民族的老人节、大都选定在秋天或冬天,一般是晚辈给老人祝福。而小黄的 老人节则选定在春天。过节时,寨里的异性老人们相约到坡上踏春游玩。子女们 不但不跟去祝福、而且还要回避。这不是有失礼节和尊严,而是有礼有节。豁达 的小黄人认为,老人们从当家立业的那一天起,承担着养家糊口、生儿育女的重 担。直到女大出嫁,男大娶媳,膝头抢孙。转眼间,已过了大半辈子,身为父母, 老人们不得不摆出长辈的庄重严肃姿态。于是老人们希望能有一天自由的、无拘 无束的生活。 让他们到一个摆脱家庭繁杂生活的环境里去畅叙旧情,追忆他们已 逝去的金子般珍贵的青春时光及终身难忘的友情、恋情。这天,老人们各自包着 糯米饭、腌鱼、腌肉,并且邀请上自己年青时的恋人或好友上坡游玩,大树下席 地而坐,足膝谈心,老人们以歌来表达各自内心对生活的感受,对往事的美好回 忆。正如老人们歌中所唱的: ?年到春时、万木争秀、草茂花香、转眼秋天又到、 枫树叶红终要飘落地上,这时候啊,我才知道一年的时光并非久长。流水悄悄走 过身旁,满头白发是昔日的少年儿郎……?晚上象征性地挑些柴火回家,相互拿 柴火到鼓楼里燃起篝火,相互对歌。这时候,晚辈们才聚拢到鼓楼听老人唱歌。 2、侗族大歌的种类: 鼓楼大歌:这类大歌是主客双方在鼓楼中对唱。如果客队是女的,主队必须 是男的;否则反之。内容以长篇叙事诗(神话、传说、故事、赞歌等)为主。因 为鼓楼大歌系男女双方对歌,其内容也有不少爱情故事。 声音大歌: 这类歌是以表现歌曲的曲调和歌队的声音为主。 歌词一般较短小。 曲调多是对虫鸣、鸟叫、流水等自然音响的模仿,所以声音变换多,基本上是一 首词一个曲调。这类歌的演唱,一般是穿插在鼓楼大歌的演唱中进行。声音大歌 不是对唱,而是知多唱多,知少唱少。男女声都有声音大歌,但女声声音大歌特 别优美动听。 叙事大歌:这类大歌一般是歌队出寨走客,应主人的邀请而唱。歌较长,有 一定的故事情节。著名的叙事歌有《珠O娘美》 、 《莽岁流美》等。 礼俗大歌: 一种是每年正、 二月间祭祖母堂时, 手拉手或手搭肩踩堂唱的歌。 另一种则是当有外寨客人来时,主人在村口拦路,主客相互盘问对唱的歌。 童声大歌: 这类大歌多系儿童游戏时所唱。 可词短小, 节奏明朗, 曲调欢快, 朗朗上口。 戏曲大歌:这类大歌一般用在侗戏的开场或收场,以齐唱为主,最后一句拉 腔时才合唱。演唱时,前台后台齐唱,气氛热烈。 小歌:除大歌之外,侗族还有?小歌? ,它包括是专门为青年男女谈情说 爱的歌种,由男生弹奏琵琶、牛腿琴或吹 ?侗笛? 、 ? 木叶? ,乐器伴奏,男女 对唱。琵琶清脆,悦耳动听,牛腿琴低婉细腻,伤感缠绵,二者高低曲调配合得 天衣无缝。 演唱者随着流畅的乐声歌唱, 他们唱得如痴如醉, 加上歌词情真意切, 感人肺腑,唱到动情之处,能让人凄然泪下。 3、侗族交换 ?表记?的来由: ?表记? ,是侗家人视为神圣的爱情信物,交换?表记?是侗族男女青年交 换爱情信物的一种既浪漫又严肃的方式。作为?表记?的信物主要有银手镯、烟 袋斗、 古币铜钱等。 男女之间一但交换了 ?表记? 就意味着两人之间已情定终身, 再也没有反悔的余地了。而交换?表记?的青年男女大都是情到深处难分难舍、 且以身相许。为使对方能坚定信心,达到相互约束的目的;于是男方将随身带的 烟袋斗送给女方,女方则将自己随身带的银手镯给男方收藏。睹物思情,更能感 觉到对方的关爱和思念。甚至有的男女还将铜钱古币对破,各执一半,并对天盟 誓生死相依。 交换?表记?究竟从哪时候开始的,已无法考证,但在美丽富饶的侗歌之乡 ――小黄,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相传在很古时候,小黄侗寨有一对恩爱情深的年轻夫妇,男的名叫杆,女的 名叫姻,他们白天上坡干活脚踩脚,晚上回家手牵手,姻心地善良,并且天生有 一种沁人心脾的体香,失眠的人闻了能睡安稳,失神的人闻了精神百倍,并且还 能治痧、治感冒、治消化不良等,每天来她家看病的人踏平门坎、挤满屋,小黄 因姻体香而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远近临寨来闻香气治病的人只有排队等候,于 是走亲访友、吃相思、行歌坐月者落绎不绝,使原本闭塞的小黄侗寨因此热闹非 凡。对于寨子里的乡亲们她都有求必应,从不收银两。就这么一个好人她偏偏就 是命不长。 结婚不满一年的姻在一次斗牛场上看斗牛时,不幸被发疯了的斗牛当 场踩死。对这个飞来的横祸,姻的亲人及整个小黄侗民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中。 悲痛欲绝的杆变卖了部份田产将姻厚葬,并夜夜守候在姻的坟头;从春到夏,从 夏到秋,日子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过,姻的坟头上长出了嫩绿的新草,芳丛中还 长有一株两尺多高类似青菜开着粉红色小花的植物,杆除草时不忍心将它拨掉, 只修理掉一些脚叶子,放与杂草一起晒干,晚上用来烧火取暧。当杆将那开着粉 红色小花朵的植物叶子放入火中燃烧时,奇迹出现了,空气中立刻弥漫着熟悉的 香味――姻一样的体香。在温暖的篝火旁,在久违的香气中,杆抱着姻的墓碑沉 沉入睡了,睡梦中,杆看见姻手捧着和坟头上一样开着小花的植物,站在杆的面 全说: ?杆,本来你我缘份已尽,但阎王看在你对我的痴情,破例让我转世为这 棵烟莱陪伴你,回家去吧,不要空守坟头把田地荒芜了,想我时烧这烟叶子就能 见到我。……? 杆醒来时已是天明,他突然觉得天还是那么的蓝,又从拾起生 活的自信,于是回家去了。 来年春天, 杆将姻坟头上收来的烟莱种子种在田间地头上,杆每隔三五天去 除草、 施肥、 精心护理。 每当看着绿油油长势茂盛的烟莱, 心中有了莫明的安慰, 秋天过后,烟莱叶子黄了,将其收割回家晾晒,为了节约着用,杆发明了一种用 竹子做的烟袋斗,每次只需烧半张叶子,而且用嘴吸着香气,那感觉真是飘飘欲 仙。冬天坐在火堂边,边吸香烟边入睡,在烟雾撩绕的梦境中与姻相会,杆就这 么聊以自慰,靠睡梦来打发着平淡的日子,从此不再提及个人的婚姻……。所谓 无巧不成书,有一次杆与同寨腊汉们到临寨去吃?相思? ,他当时住的那家人有 个年仅 16 岁的独生女卧病在床,杆了解到姑娘是因为肚子疼在床上躺了半年时 间,到处寻医抓药也不见好,杆突发奇想,用烟给女孩治病,于是征得姑娘父母 家同意,用烟袋斗里的烟屎给姑娘抹肚脐,这样连续做了几次,姑娘的病情大有 好转,三天后就可以下床活动了。姑娘家人很是感激,表示今后一定好好的报答 杆的思情。杆离开那寨子时,姑娘家人要求杆把烟袋斗留下给姑娘治病。杆欣然 同意,并且还留下了切好的半袋子烟叶。 两年后的某一天, 杆家来了三位客人, 一对中年夫妇和一位美若天仙的少女。 客人自我介绍说为了报答杆的救命之恩, 此次是专程送少女来与杆成亲的, 说毕, 少女羞涩地从衣襟里拿出了烟袋斗。杆才知道这位姑娘是他前年给看病的那家 人……就这样, 杆莫名其妙地得到了年轻美丽的妻子,还有几亩良田的陪嫁自己 却不花一分聘礼。杆与姑娘的传奇姻缘在千九侗寨广为传颂,家喻户晓。都说这 是烟牵的线,做的媒。只有杆心理清楚,是姻在冥冥之中为杆系上了这段姻缘的 红线。于是在杆与妻子的带动和指导下,小黄家家户户都种叶烟,烟在小黄成为 侗家人部份生活来源。 而烟袋斗作为男女之间的定情物, 也是从那时起流行至今。3、银潭侗寨,宁静、祥和。距从江县城 20.5 公里,全村共 240 多户、1300 余人。她坐落在一个深遂的山谷中,四面群山环绕,山 上林木青翠。站在山上俯瞰银潭,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流淌,吊脚楼 鳞次栉比,青色瓦檐排列有序,两座鼓楼遥遥相望。村寨四周生长着 140 余棵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红豆杉。这里景色怡人,民族风情浓 郁,节日内容丰富多彩。节日里有斗牛、青年男女红豆杉下荡秋千、 唱歌传情等习俗,其中金道抬人、银潭婚俗更为独特。 坐在鼓楼里的长凳上,静观寨中老人栖息、编织,村妇舂米、纺 线,村姑边浣纱、锤布,孩童玩耍、嬉戏,一派悠闲自得的世外景象, 是一个让人“发呆”的好地方。 4、占里侗寨,位于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距从江县城 19 公里。 群山怀抱中的占里村,环境优美,高低错落的干栏式吊脚木楼依山而 建,寨中鼓楼耸立云天,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村前流过,每到深秋时节 河边一排排禾晾上挂满禾谷,金烂烂的禾谷与周围青山交相辉映,分 外迷人,确似陶渊明笔下男耕女织、平安祥和、与世无争的“世外桃 源” 。 占里人拥有超前的生育观念和独特的生育文化,当地侗歌里就 有“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的说法,最为神奇的是这里 难解的“换花草”之谜。据说远古时,占里的先人从外地到这里定居 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生活质量逐渐下降,为解决这个问题,寨 中一位寨老研究出一种能控制胎儿性别,人称“换花草”的秘方。目 前该秘方仍由寨中一老妇掌握,传女不传男。几百年来,占里人使用 “换花草”确保一对夫妇生养一儿一女,实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几乎 为零的奇迹,使它被誉为“中国人口与生育文化第一村” 。主要节日 活动为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和八月初一的“对石盟誓” 。 5、巨洞侗寨,位于贵州省从江县下江镇。距从江县城 31 公里。 321 国道穿寨而过。巨洞地处都柳江畔,以南部侗族地区特有的民族 文化“江上侗族大歌”著称。这里家家户户都有小木船,凡是节日庆 典,村民就将小木船几只几只绑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使之形成一 个个浮动的舞台,身 着节日盛装的青年男 女坐在上面弹琵琶唱 侗歌,迎送宾客。走 上舞台,聆听着悠悠 的侗族大歌,从碧波 粼粼的江面顺江而下,艄公摇浆划水声如轻风扶柳,遇到波涛澎湃的 险滩,浪击船弦音似惊涛雷鸣,与行云流水般的侗族大歌天人合一共 奏一曲天籁乐章。而江岸两旁草地青青,牛儿悠闲,卵石莹莹;远方 山峦如游龙走蛇,古树参天,梯田叠叠,榕荫映寨,犹如置身仙境一 般。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原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 司长魏小安先生在考察巨洞江上侗歌后,对江上侗歌给予了高度评 价: “江上侗歌,真是给我一个全新的体验,我觉得这样的体验终生 难忘。这样的产品,将来得卖 100 美元一个人。 ” 6、增冲侗寨,位于从江县西北面,距县城 91 公里。明隆庆年间 增冲先民已迁至此定居, 清属黎平府开泰县, 民国为区政府驻地, 1941 年划入从江县。增冲侗寨三面环水,形成优美的半岛,三座花桥横卧 增冲河上。寨子四周青山环抱,吊脚楼望山傍水。寨中,沟渠交错纵 横水流潺潺,池塘星罗棋布鱼翔浅底。寨中有水,水中有楼,古窨子 风火墙,青石路古巷道,在国宝鼓楼的映衬下,构成一幅恬静的田园 风光和侗族灿烂文明的历史画卷。 增冲传统侗族节日有吃新节、黑米饭节、关牛节、洗耙节,还与 汉族同过春节、春社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喜庆除 贺鼓楼外、还有贺新屋、贺三朝、满月酒等。增冲人崇拜龙王、雷公、 龙脉、怪石、古树、水井、桥梁、祖先、土地神、山神、鲁班神、灶 神、圈神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和诸多禁忌。现仍保留着 以鸡卜择日动土,杨家开秧门,招谢鼓楼等原始习俗。九、 山涧河道漂流 西翠河漂流,漂流河段位于翠里乡境内,在翠里电站至卡翁电站 之间 12 公里区域内, 距离从江县 县城 38 公里,交通较为便利。西 翠河,发源于广西融水县境庆林 山脉岩屋,流经翠里大山自然保 护区、卡翁、西山至广西三江汇 入都柳江。从江境内主河道长 34 公里, 主河道坡降 8.9%, 流域面积 268 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流量 5.35 立方米每秒,天然落差 479 米。水质检测为二类水质, (ph 值 8.26, 电导 28,悬浮物 9.6,氯离子 2.37,硫酸根 0,总硬度 8.01,氨氮 &0.05,化学耗氧量 0.5, ) 。漂流河道 12 公里,天然落差为 125 米, (420 米―295 米) 。该区域内植被保存完好,风景迷人。十、 休闲度假温泉 瑶族药浴,与桑拿、土耳其浴一道被专家誉为世界三洗浴文化。 从江大山之巅密林深处生活着瑶族的一个支第――板瑶。 《从江县志》 记载, “板瑶好清洁,家必备一浴桶,劳作回家必药浴一次。因处深 箐,以好清洁,故长寿者多” 。 常洗瑶浴可防治百病,特别是对 防治风湿、妇科和皮肤,作风感冒极 为有效;无病者洗浴亦可消除疲劳、 促进睡眠、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疫力、 延年被益寿;瑶族药浴对妇女和儿童的作用则更为神奇。在瑶寨,婴 儿落地就洗瑶浴,孩子极少有伤风感冒、皮肤瘙痒、惊厥等;产妇则 在分娩几小时后洗瑶浴,能防各种病毒的入侵,迅速恢复妇女的生理 机能,三天后即可下地劳动。 改革开放后,瑶族药浴这个神奇、古老的保健方式逐步走深山, 如今,瑶族药浴原产地商标已申报成功,在县城也能洗到原来只有在 大山深处才能洗到的瑶族药浴。十一、 节日节庆 1、中国?从江原生态侗族大歌节,从江县是侗族居住最集中的 县份之一。全县 32 万人中,侗族人口占 40.84%。侗族是一个能歌善 舞的民族,尤以多声部无伴奏侗族大歌享誉中外。侗族大歌在从江侗 民族中有坚实的根基,悠久的历史渊源。历代众多的歌师传授并形成 多种风格,各具特色的侗族大歌曲调,按其声调和演唱不尽相同而又 形成多派系,组成从江特有的侗歌一簇。最为明显的即有小黄侗族大 歌、朝利侗族大歌、庆云侗族大歌、西山侗族大歌、巨洞江上侗族大歌等,风格不同的侗族大歌派系构成从江多彩多姿的侗歌大舞台。 2003 年 11 月 28 日,从江举办了首届侗族大歌节,并决定从当年 起,每年 11 月 28 日都举办侗族大歌节。侗族大歌节成了全县最隆重 的节日。侗族大歌节不仅演唱侗族大歌,一切形式的民族民间艺术都 可登台展示,节日内容丰富多彩。侗族大歌节的连续举办,使民间艺 术得到充分挖掘, 在都柳江畔, 在月亮山上, 到处飘荡着幸福的歌声。从江历届侗族大歌节 1.首届“中国侗族大歌节?西部从江崭探凇 2003 年 11 月 28 日,在从江县举办的首届“中国侗族大歌节?西部从江 崭探凇鄙希』 1212 名男女老少一齐聚集在鼓楼前,同唱侗族大歌,其中年 龄最大的 80 岁,最小的 5 岁。这次表演是从江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人数最 多的侗族大歌千人演唱,歌队由 5 个方队组成,声势浩大,颇为壮观,将侗族大 歌的风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侗族大歌千人演唱倾倒了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国外的众 多游客,成为该届大歌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当天仅小黄门票收入就达 2 万余 元,食宿收入达 3 万余元。 2.第二届从江原生态侗族大歌节 2005 年 11 月 28 日至 29 日, “2005 中国?从江第二届原生态侗族大歌节” 在从江县隆重举行。 来自省内外的 3 万多来宾、 观众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节庆活动。 全县各地的侗族、苗族、瑶族、壮族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艺节目。11 月 28 日下午和 29 日,来宾、观众还到岜沙苗寨参观,到小黄、银潭、占里等侗 寨参观千人侗族大歌表演,体验侗族“行歌坐夜”及婚俗活动,考察侗族传统的 生育习俗。 3.第三届从江原生态侗族大歌节 2006 年 11 月 28 日至 29 日,从江县举办了“2006 中国?从江第三届原生态 侗族大歌节” 。两天来,从江县各族儿女为慕名前来的数万宾客献上了一台原汁 原味、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大餐。 此届侗族大歌节的内容分为县城活动和乡村活动两大块,县城活动有斗牛、 行歌坐夜、山歌对唱等民间文体活动,有从江二桥竣工通车典礼;在乡村举行了 体验歌乡情韵、神秘岜沙苗族文化展示、银潭相思之旅、侗族生育文化展、体验 十里崭坛だ雀咝┮倒酃庥蔚认绱逵位疃 4.第四届从江原生态侗族大歌节 2007 年 11 月 28 日至 29 日,“2007 中国?从江第四届原生态侗族大歌节” 在从江县隆重举行。 此届侗族大歌节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主题,努力打造健康向 上、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展示浓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发掘和培养民间 文化乡土人才,全面推进“旅游兴县”战略和构建和谐从江,促进全县经济社会 又好又快发展。 5.2008 中国?从江第五届原生态侗族大歌节 2008 年 11 月 28 日至 29 日在 贵州从江隆重举行。 大型歌 11 月 28 日 上午 9: 00 至 12: 00 大型民族歌舞展演 《生态从江? 和 谐天堂》 一中体育场 县城舞展演 11 月 28 日 下午 15:00 至 17:00 神秘岜沙苗族文化展示 岜沙村 丙妹镇 15:30 至 17:00 小黄体验歌乡情韵 小黄村 高增乡 15:30 至 17:00 银潭相思之旅 银潭村 谷坪乡 晚上 20:00 至 22:00 小黄行歌坐月、篝火晚会 小黄村 高增乡 11 月 29 日 上午 9:00 至 11:00 神秘岜沙苗族文化展示 岜沙村 丙妹镇 9:30 至 11:00 小黄体验歌乡情韵 小黄村 高增乡 9:30 至 11:00 银潭相思之旅 银潭村 谷坪乡 下午 14:30 至 17:00 神秘岜沙苗族文化展示 岜沙村 丙妹镇 15:30 至 17:00 小黄体验歌乡情韵 小黄村 高增乡 15:00 至 17:00 银潭相思之旅 银潭村 谷坪乡 晚上 20:00 至 22:00 小黄行歌坐月、篝火晚会 小黄村 高增乡 活动名称 时间 活动内容 地点 民 11 月 27 日 晚上 20:00 开始 民歌比赛及篝火对歌 古 榕 县城 族 广 场 11 月 28 日 下午 14:00 至 18:00 民歌比赛 古榕广场 县城 14:00 至 18:00 斗鸟比赛 城隍庙 县城 14:00 至 18:00 斗鸡比赛 县一中 县城 晚上 20:00 开始 篝火对歌并颁奖 古榕广场 县城 29 日 上午 11:00 至下午 18:00 斗牛比赛 孔明斗牛堂 县城 晚上 20:00 开始 篝火对歌 古榕广场 县城 成就展 11 月 28 日下午 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暨民族风情摄影美术书法展 月亮湾长廊 县城 至 29 日全天 商贸 11 月 28 日至 29 日全天 旅游商品、特色产品展销活动 古榕广场 县 城活动 11 月 28 日 下午 15:00 开始 召开招商引资座谈会暨招商引资签约仪式 县 政府五楼 县城 6.2009 中国?从江第六届原生态侗族大歌节 2009 年 11 月 28 日至 29 日在 贵州从江隆重举行。 开幕式暨芦笙大赛 11 月 28 日 上午 9:00 至 12:00 开幕式暨民族民间文 化优秀传承人表彰大会 北上生态 民族民间文体活动 11 月 27 日 晚上 20:00 开始 民歌对唱比赛 古榕广场 广场 下午 13: 00 至 18: 00 芦笙大赛 航运码头 11 月 28 日 上午 8: 00 开始 民 歌对唱比赛 古榕广场。 民族村寨旅游活动 11 月 28 日 中午 14:00 至 15:30 神秘岜沙苗族文化 展示 岜沙村 上午 9:00 开始至下午斗鸟比赛体委背后坡观鸟亭。 下午 16:00 至 17:30 神秘岜沙苗族文化展示 岜沙村 下午 12:00 至 17: 00 斗鸡比赛 江东老年门球场。 15:00 至 16:30 聆听小黄侗族大歌,观看斗牛比赛 小黄村 晚上 20:00 开始 民歌对唱比赛 古榕广场。 15:00 至 18:00 银潭斗牛 银潭村。 晚上 20: 00 至 21: 30 小黄体验歌乡情韵 小黄村 侗戏展演 11 月 27 日 晚 上 20:00 至 21:30 侗戏《美好家园》古榕广场。 全天 占里采风、体验 占里村 晚上 20:00 至 22:00 歌舞剧《朱郎娘美》 民族剧院。 民族村寨旅游活动 11 月 29 日 上午 9:00 至 10:30 神秘岜沙苗族文化展 示 岜沙村 11 月 28 日 上午 10:30 至 12:00 侗戏《三郎五妹》 古榕广场。 侗戏《拐卖》 古榕广场 10:00 至 11:30 小黄体验歌乡情韵 小黄村 下午 15:00 至 17:00 。 下午 14:00 至 15:30 神秘岜沙苗族文化展示 岜沙村 下午 15:00 至 17: 00 情景剧《鼓楼抢鸡》北上生态广场。 15:00 至 16:30 小黄体验歌乡情韵 小黄村 晚上 20:00 至 22:00 侗戏 《金汉列美》 古榕广场。 晚上 20:00 至 21:30 小黄体验歌乡情韵 小黄村 歌舞剧《朱郎娘美》 民 族剧院。 全天 占里采风、体验 占里村 从江县原生态侗族大歌节 首次举办时间:2003 年 11 月 28 日,已举办 6 届; 活动周期:每年一次; 活动地点:从江县城; 规模:10 万人; 主办单位:从江县政府; 承办单位:从江县文体广电局; 举办活动资金来源:县政府筹备; 主要内容: 从江县原生态侗族大歌节节目以侗族大歌为主,各乡镇、各民族选出当地、 各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节目参加,如小黄侗族大歌、岜沙枪手舞、瑶族长 鼓舞、大洞芦笙舞、美德芦笙笛等。期间,从江县城还举行有斗鸟、斗牛、书画 摄影展、情歌对唱、篝火晚会以及民族手工艺品、土特产、特色小吃展示等丰富 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展现了从江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情。节日举办期间,不 断吸引了黎平、榕江、广西三江等从江邻县及海内外各界媒体及宾朋好友,直接 参加人数近十万人。 从江侗族大歌节的举办不但有效地提高了从江的美誉度、知 名度,更为从江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芦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寨中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