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个孩子的中年男子打棒球的电影叫为什么国内少有打棒球

有奖竞猜丨二胖出镜推荐!2017年你不能不看的电影大片!_重庆电影社_搜视网
3个节目被提到
2017/ 徐克/ 林更新 /吴亦凡
2016/ 罗伯特·泽米吉斯/ 布拉德·皮特 /玛丽昂·歌迪亚
2016/ 张艺谋/ 马特·达蒙 /景甜  假期过的乱七八糟的。  如今秋风起了,心情也清爽起来了。  每天抽一点时间再开一个贴吧,希望象上一个楼那样,姐妹们只是聊天、怀旧、七嘴八舌,和谐而美好。  我只是一个电影爱好者,没有很深的电影知识,也毋有高深的影评,只是回忆+八卦,说的浅陋,质深影迷们见笑了,请多多海涵。  回到正题,说是国产老电影,其实也没有多老,不会聊起《乌鸦与麻雀》、《红色娘子军》这种年纪的,大部分都是我小时候或者长大后看过的,也就是十几二十年前的片子吧,象我的年纪一样,半新不旧呵。  也没有按什么时间或者人物的顺序,想到哪一部就说到哪一部了。
楼主发言:127次 发图: | 更多
  1. 《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5年    这部电影其实并不是我最最喜欢的那几部国产电影之一。  可能是因为我的青春记忆里,属实并没有多少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肆意而为的回忆吧。我所经历的,女生对于异性的仰慕与暗恋,好象也跟电影中“马小军”的不同,是另一种更含蓄而不可言表的感觉吧。(也可能细想起来,多少还是一样的,少年的美好梦想与现实中的羞涩、懦弱、掩饰、拧巴,,,青年男女都是一样的,自己不肯承认而已)加上年代与背景的不同,红色部队大院的孩子们才有的特殊记忆,也不是我这个厂矿职工大院孩子所能完全体会,反正就是,觉得不算是特别有共鸣吧。  但它的确是给我印象很深刻很深刻的一部电影,一部很优秀的电影,充满了感染力——这也不矛盾,片中的音乐和那一片眩目的黄绿色让人看后在脑海中久久不能消退,甚至会在梦中徘徊。与同时期的国产电影相比,它是那么与众不同——中国如果有青春片的话,它应当排到第一个吧。  还有一点,就是我之所以把它选成第一个来写,更多的原因大约是因为当年看过姜文的那本书《诞生——一部电影的诞生(记录〈阳光灿烂的日子制作过程〉)》,出于对于电影的梦想和深深的好奇,当年看完这本书,让我更有了超过对这电影本身的一种想象和喜爱,我对于姜文好象也曾经很粉过那么几年吧。    这本书是所有参加电影拍摄的人合写的,不过很多人写的东西现在看来几乎可以说毫无内容可言,这可能跟他们当时的年纪和文化水平有关吧。      姜文写的部分还挺好看的,还有很多传真稿和分镜头稿,他的字写的相当不错,可以看的出是个有文化底子的人。    他当时还很年青,少年成名,星途顺畅,一腔热血,又被爱情充溢,真正是把所有能量都集中释放在这个处女作上了。    那时觉得这样在摄像机后面为梦而工作的男人,真是非常非常迷人的。  ——本文很多内容来自这本书。
  好吧,让我们从头开始吧。  先说说电影本身,再说幕后的故事吧。  电影一开头,姜文那独特的嗓音响起:  “北京,变得这么快,二十年的功夫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的更多,也更能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候好象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们。阳光充足,太亮,使的眼前一阵阵发黑,,,,,,”    长大了的男主人公用回忆的口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文 化大 革 命 时 期。地点:北京的部队大院。        马小军的妈妈——斯琴高娃——这是姜文开始写剧本时就已经想好了的形象,她当时嫁在瑞士,一请就回来演了。爸爸是王学圻,标准的革命军人形象。  其实这部电影跟 文 革 没关系,只是用于开头的背景交代,但是对于年青人,是不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有人问,为什么这片里没有红 卫 兵?我在这里简单介绍几句:  文 革 开始于1966年,到1976年结束,电影一开始,就是马小军回忆:““九大”以后,我爸爸接受了新任务,到贵州去当军代表去了,,,,”
“九大”召开是在1969年的三月。其实文 革 中 红 卫兵闹的厉害的几年就是开头那几年,后来中央也受不了他们这么折腾了,停课了,也不高考了,一群青年放在城市很可怕,68年后,干脆就半号召半强制地,把城市里的中学毕业生大部分都当“知青”下乡到农村去了。所以才出现了电影中所说的“比我大的孩子们都走了,,,”的美好时光。  还有一点就是,为什么电影中并没出现什么文 革的场景,其实十年文 革,在部队里面相对来说还是基本没有乱的,地方上的那些可怕的“运动”在部队里是没有的——部队里基本上还是保持着正常的训练和生活的。这一点我是请教了从部队退休的老爸,只不过我小时候,我妈在工厂里没有随军,我们没住过部队大院了。  所以以上历史原因造就了“马小军”这一群孩子在70年代中期这一特殊时期里的青春回忆。——他们生在部队大院,不用担心衣食;学校里不用正经上课;老爸长期在外,无人管教;大孩子们都下乡了,,,生活多么美好,阳光多么灿烂,我们只需要任意地生长,,,,,,但很多对人生的渴望和梦想,又伴着这成长遥不可及,青春的荷尔蒙无处宣泄,,,,,,这其实都是原作者王朔和导演姜文这两个人本身真实的经历。没有所谓能无中生有的天才,曹雪芹也是生于“红楼”才写得出“红楼”。这部电影的好,起于这两个男人真实的青春感受。姜文一见原著《动物凶猛》就心有戚戚,他改编的剧本与原作大有不同又天衣无缝,心相通也。
  80年代的好看
  接下来,就是以马小军为代表的这群孩子们的扯淡的、牛逼的、无聊的,又带有些许暴力、激情以及忧伤的青春时光。    “马小军”彼时最主要的梦想,就是当英雄,打败苏修、美帝,解放全世界。小时候我也曾经听大人暗地里偷偷说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爆发了,只是当时我乍听之下可没有他那么激动,而是深深地害怕和恐惧。    无聊的日子里马小军无师自通地掌握了一门“技术”——撬锁。先是撬开了自己家的抽屉,偷翻爸妈的东西,把不认识的套套吹大了当气球玩。    后来发展到在白天从课堂上悄悄溜出来,在家属大院里游荡,从一扇门到另一扇门,一个屋子到另一个屋子。由于从不偷人家屋里的东西,只是进去乱翻乱看一通,那时候的大人们上班也从不“翘班”,反正是也从没被逮住过。    在一个很普通很无聊的日子,马小军鬼使神差开了个暗锁,进入了一间很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这里的摆设除了墙上挂的一只长筒望远镜,好象跟别家也没什么差别,但他紧接着便在屋子里见到了一件很不寻常的东西——挂在薄薄蚊帐白纱后面墙上的——一张少女米兰的照片。      阳光充足,从大窗外洒进来,一屋明晃晃的白,不知是梦,还是不是梦。照片上的姑娘好象是真实的,又好象是虚幻的。
    在这里,在马小军那被钉住了一下的表情之后,随着白纱帐被掀起,米兰的笑脸在屏幕上放大,电影的配乐主旋律响起来了——著名的马斯卡尼《乡村骑士 》间奏曲。这段经典的音乐一起,犹如排山倒海般,我们的心瞬时被一种莫名的忧伤击中,一切的平凡都不平凡起来了。    这是姜文处心积虑了多年的一幕,他从小时候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就激动不已,甚至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由此触发而成的。他在导演手记里也写道:“先有音乐再有构思,节奏随着音乐走。”我暗自里相信,写剧本的时候,他一定在反复地听《乡村骑士》,反复地看《美国往事》、《愤怒的公牛》。  米兰的这张照片是摄影顾长卫专门用了四本电影胶片拍的,最后从2万多格里选出其中的一格洗成了照片。而姜文著名的“可怕的胶片比”也从此而出名。  这张照片上的米兰——当时他还不知她就叫作米兰,不知道她就是那个很有名的,让男人们为之拼命的米兰——成为了马小军的一个秘密,美好的秘密。其实他们的小圈子里也有女孩子——由于有了大他们几岁的帅哥刘忆苦(耿乐出演)复员回来,而增加了外院女孩子的成员。    但这个女孩子太不神秘,象哥们儿一样,而且还经常“仗着自己是女的”来捉弄他。    这就是小陶虹扮演的于北蓓——那种所谓的跟“坏孩子”们混在一起的那种女孩,跟他们一起抽烟,一起好象很有经验地谈论“约会”之类的事,甚至好象为了证明自己的什么而强吻他这个小孩,,,,,他们几个毛孩子(除了刘忆苦),对于异性的很多玩笑、见识都来源自于北蓓。    马小军对于女孩子,可没有刘忆苦那种从容,他一开始就是被开玩笑而故作镇定的“小毛孩”。所以,在他心中的米兰,就更珍贵了,因为于北蓓,是他们大家的,而米兰,是他自己的。
  贴子处于一种很奇异的状态,从昨晚到今早都好象不存在,“我的贴子”里都看不到它。再发一段试试。    而后的日子里,米兰便成了马小军的另一个主要梦想。  他徘徊在5号楼附近,从早到晚,想等待画中人的出现。他在那些高大俄式建筑的屋顶象一只灵巧的猫一样孤独地穿行,此时的画面是夕阳下暖暖的土黄色、温柔的赭石色,夹杂着些许的暗绿,象老油画,象老照片,背景音乐还是那熟悉的来自意大利的悠扬旋律,舒缓地流淌着,穿过时光的隧道,再一次唤起我们那莫名的忧伤。        但他的等待总是落空,“女神”好象在外地工作,并不住在家里,所以他即使延长了守侯的时间也还是一无所获。
  不过终于有一天,当他又在人家屋子里“畅想”的时候,“女神”竟然突然地回来了,于是有了在床下面偷窥的这一幕:我们跟随马小军的视线,在床下向上仰视了这姑娘的小腿、大腿,屁股,,,,那真是,,,令人印象深刻而难忘。          这一段就是故意在吊人胃口了,女主角千呼万唤地才出来,却只是只露出两只腿。  两只健壮的腿,丰腴而充满魅惑感。  米兰的扮演者宁静后来有一次在许戈辉的采访中回忆说:当时原本是真有为了戏而增肥的意思(原著上说米兰是个发育的象白种女人的姑娘),但她到了北方以后,北方的水太养人了,喝水都胖的感觉,竟然胖的一发不可收拾。(她本来一直生活在南方,后来报考了上戏的模特表演专业)后来竟然胖到了138斤,以前她最胖的时候也才107斤。(宁静净高167,她当年报上戏模特表演专业的时候,身高略有不足,但其它方面很优秀,也被录了。)  拍这段戏的时候,摄影顾长卫好象是就惟恐怕把她拍的还不够胖,还用了仰拍+广角,宁静说,看到这一组镜头出来的时候,都吓傻了。  当然,这肯定都是导演的意思,姜文要的就不是一个普通的、苗条的、秀美的姑娘。那样,就太普通了。  米兰的形象,是现实中的,更是马小军梦里和主观想象中的姑娘。 当时的女性,强调的是革命的、男女平等的,平时不能把那些女性的性的特点更多表露。而“丰乳肥臀”正是男人对女性天生而自然地渴望。马小军为此而吸引,另一方面又不由自主地在内心里排斥自己的这种想法。
  在这次偷窥后的一个小插曲:他们几个孩子在首都展览馆那“混”,想看看外国大使和姑娘,蹭个票什么的。    结果那天马小军刚跟于北蓓领来的女孩(左小青饰)说了几句话,就莫名其妙被公安当“坏分子”抓住了,公安审了一下,也就是吓唬吓唬就把他放了,但是对马小军来说这可真是太不堪回首了,他当时拎着被没收了腰带的裤子,哭地眼泪儿吧吧的:“叔叔,你就放了我吧”。回到家里惊魂定了后,才恢复底气,在模拟和想象中对着镜子把那个公安“教训”了一顿。夏雨这一段表演,还是相当不错的,让人又想笑,又想哭。      从这个小插曲和接下来发生的“打群架“事件,都可以看出,马小军不是什么“狠角色”,他们在深夜打架和逃跑的那一段,背景音乐是《国际歌》,这不过是一群胡思乱想着英雄主义和解放全世界的孩子,生理已经成熟,可心理上还很幼稚。
  峰回路转,“熊孩子”终于跟“心中的女神”见面了。    虽然是无时无刻不在盼望,但,每一次的相遇好象都是在完全没有作好准备的情况下,,,,,,    又是先从脚下开始,,,,,,      然后,是丰腴的背影,,,,,,  
  鼓足勇气追了上去,搭讪。          
    宁静真是天生风情万种的女人,一颦一笑,一嗟一叹,不经意间就万般诱人心动。  其实她跟小陶虹同年,都是72年的,比陶虹还小几个月呢。            可能是马小军傻兮兮但又挺真诚的样子怎么看都只是个小毛孩子,也可能是“你特象我姐”这瞎话打动了她。      死缠乱打的,认识了。
  从那以后马小军经常去找她,原来,米兰以前在挺远的地方上班(前面有暗示应当是跟于北蓓在同一个农场),并不在这里住,现在这一段时间病了,才回家里休息。  白天,空荡无人的大楼里里,公用的大水房。          原著里一直有出现的米兰的父母,被完全省略不计掉了。  两个人在屋子里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    
  说起原来挂在这儿的那张照片,马小军固执地认为是一张彩色照片,还是穿着红色的游泳衣,米兰肯定自己决对没有游泳衣的照片,而真的在争论中翻将出来,也不过是一张普通的黑白照片,普通的衬衣,,,,,,    在这里,记忆第一次出现了“矛盾”,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不免会有一丝诧异,男主角的画外音又响起来了,这是一大段独白,基本上跟王朔的原文是一样的:  “有段时间我几乎天天跟她见面,为了吹嘘自己,我总是把别人干过的事都按在自己头上,经过夸大和渲染娓娓道出。遗憾的是,我已扮成了一个和自己年龄极不相称的胆大妄为的强盗,她竟从不以惊愕为我喝彩。我告诉她我会配钥匙,能开各种不同的锁,甚至开过她的家,玩过她的望远镜,看过她的大照片什么的,她也只是说:“是嘛?”有时候说着说着她就睡着了,而我则尽力不去看她那无意中裸露出来的身体,可脑子里却在胡思乱想。慢着,我的记忆好象出了毛病,事实和幻觉又搅到了一块,可能她根本就没有当我的面睡过觉,可能她根本就没有那样凝视过我,那么她锥子般锐烈的目光和熟睡的样子,又是怎么样跑到我的头脑中来的呢?”        所有在米兰家的镜头都被很强的阳光罩着,象一个梦幻中的舞台,有时候甚至过曝地看不清人脸,只有一片明晃晃,,,,,, 片中有大约十几首文革时期的老歌,还有《国际歌》和苏联老歌,,,,但只要是米兰一和他单独出现,背景音乐就会安静下来,换上《乡村骑士》那舒缓的调子,这,可能就是马小军,心中的歌吧。  我们在这充满了主观色彩的白光中也有一些恍然了——无所谓“事实”的真象——这是一部作者的电影,一直都是。  
  楼主解读得很棒,点赞!一直追下去!  
  @四十一过
17:54:00  1. 《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5年    这部电影其实并不是我最最喜欢的那几部国产电影之一。  可能是因为我的青春记忆里,属实并没有多少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肆意而为的回忆吧。我所经历的,女生对于异性的仰慕与暗恋,好象也跟电影中“马小军”的不同,是另一种更含蓄而不可言表的感觉吧。(也可能细想起来,多少还是一样的,少年的美好梦想与现实中的羞涩、懦弱、掩饰、拧巴,,,青年男女都是一样的,自己不肯承认而...  —————————————————  很喜欢  
  姜文那个叫"分镜头"?他自己都不好意思这么叫,所以才改口叫"台本".真正的分镜头剧本基本全是文字,而且很严谨,
  @批发高初级用户
16:32:23  姜文那个叫"分镜头"?他自己都不好意思这么叫,所以才改口叫"台本".真正的分镜头剧本基本全是文字,而且很严谨,  -----------------------------  这个是我写的不够严谨,我写的是“分镜头稿”,其实前面这些图是他开始的草稿,那一部分书上起的名字叫“导演手迹,分镜头草稿”,后面还有一章是“完整台本”。    这个剧本,是姜文自己关在屋里一字字从小说改出来的,第一次作导演,肯定有一些技术上的幼稚,但我觉得脑子里的想法才是更主要的。
  楼上的别打岔。  楼主加油!!
  楼楼扒了这一个电影后后扒什么?强烈推荐那山那人那狗,很喜欢。  
  放暑假了。马小军不能再总从教室里溜出来到米兰家了(他们学校就在米兰家旁边),他约米兰来他们部队大院里玩。米兰开始还有点犹豫,后来答应了。  把米兰介绍给院里的哥们们是很激动和自豪的,换上雪白衬衫的马小军一早就在大院门口焦躁不定期安地等待着。
  上面不小心误发出去了。  放暑假了。马小军不能再总从教室里溜出来到米兰家了(他们学校就在米兰家旁边),他约米兰来他们部队大院里玩。米兰开始还有点犹豫,后来答应了。  把米兰介绍给院里的哥们们是很激动和自豪的,换上雪白衬衫的马小军一早就在大院门口焦躁不定期安地等待着。        米兰很快跟刘忆哭他们打成了一片,说说笑笑,这很让马小军感到一种莫名的不舒服,他反常的“的瑟”起来,夸张地跟朋友打闹起来,想表现地自然又很不自然,有点语无论次,有点不知所云。      在同伴们“话赶话”的几句玩笑话挑唆刺激之下,他想在米兰面前表现表现的念头疯长,脑子冲了血,要去爬院里那个特别高的大烟囱。    米兰看出了他的“不对劲”,后来,别人也看出来了,但他已经爬了上去,      而且,还跳了下来。    “大家都觉得我是个神奇的人,那时候还没有人体特异功能的传说,要不然我早就出名了,后来我才知道是大烟囱那上升的气流和沉积多年的烟灰救了我一命。”    马小军这个眼神让我难忘。  他在得意地笑,甚至有点发狂。  他已经有了身陷爱情中的人特有的敏感和嫉妒,所有的一切,都只为她,不由自主,去做一些荒诞难解甚至危险的傻事。  虽然还说不清道不明,虽然明知飞蛾扑火,却欲罢不能。
  “马小军爬烟囱”这是姜文改编剧本的时候,加进去的情节。原小说里没有如此“嗨”的这一笔,只是说大家胡聊的开心,便劝米兰说,晚上一起玩吧,看电影,唱歌,别回家了。米兰答应了,说从家里走的时候,就跟家里人说,今天晚上回农场去。然后就说,脸上脏死了,便去马小军家洗一洗。  电影中这一段接下来也是在马小军家里“洗脸”之后,(这回马小军都黑成那样了,更得洗了)马小军已经换了衣服,背心外面套了一件他爸爸的军装,两个红领章挺鲜艳——我理解他是在米兰面前故意这么穿的。        两个人的对话可以看出来,米兰是个“通透人事”的大姑娘,她对于马小军那点小心思已经看穿,不过马小军比她小太多了,一个初中的毛孩子,她心里还是把小军当成弟弟和孩子,她象大姐姐和妈妈一样的口气,因为跳烟囱太危险了对他有点小斥责,对他的“嫉妒”又有点小无奈和小可笑,当年,还有一点娇嗔,,,,,,正在说着呢,马小军他爸回来了。    马小军慌乱中说,这是他们学校的老师,来家访。米兰问了叔叔好,就告辞了。  原来爸爸是要去内蒙拉炼,回家来取军大衣和鞋。他象所有大人一样,是不会被小孩子自以为是的回答就糊弄过去的。      不过爸爸也没有过多地骂他,他这次临时紧急拉练又要去一个月,进门没几分钟,外面已经有人在喊:“参谋长,走啦——” 真是象小军妈说的那样,“整天不着家”,对于老婆孩子,他觉得歉疚,所以打了一巴掌后也有点心痛,改成语重心长的口气,对儿子嘱咐了几句。      爸爸又从上面兜里掏出两块钱给他,“这是给你的,不许乱花。”  摸了摸他的头:“别随便带女孩子到咱家。”  马小军:“嗯。”  爸爸又补了一句:“不要骗我以后。”
  爸爸在片中,说着一口很不标准的方言普通话,我听着好象是河南口音。他对马小军很随意的一句“把军装脱下来!”就让人觉得从里到外都是一个军人。  那天晚上部队大院里放电影,革命电影和苏联电影,可马小军从家出来找同伴们的时候却一个都没找到。    原来他们都混到礼堂里看“内部电影”去了,等马小军混进去找到他们,电影已经演了一半了,大屏幕上正是一个金发光身子的美女。    突然,灯亮了,有人在喊:发现混进了小孩。    前排的首长,站起来很有威严地一字一顿地问道:“小孩,在哪里?”    我说,看电影又不是看表演,最佳的位置不应当是在10排左右么?坐第一排那么靠前首长脖子不痛么?    这时候首长夫人吧,明显是个搞文艺的,字正腔圆又义正辞严地说:“这是部受批判的电影,毒性非常之大,小孩看了会犯错误的,会犯很大的错误!”    说起片中放的这部“毒性非常之大”的电影,名字叫《罗马之战》,是1968年的罗马尼亚电影。讲的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与当时占领了罗马的东歌德人之间打仗的事儿。  上译的苏秀老师《我的配音生涯》一书中说了些此片的配译轶事:此片可能是当年林副主席点名要看的,“因为影片中充满了政治阴谋”,而且给定的译制时间只有十天,所以该片的译制过程显得异常“艰辛”…  片中这一段是大约在电影的第85分钟处,歌德王的两个女儿,为了争夺王位,一个把另一个关在浴室里出不来,烫死了。当时的画面是美女光着身子拍打各个门都不开,惊恐地喊:“让我出去!让我出去!”  
  有一个错字:  两个人的对话可以看出来,米兰是个“通透人事”的大姑娘,她对于马小军那点小心思已经看穿,不过马小军比她小太多了,一个初中的毛孩子,她心里还是把小军当成弟弟和孩子,她象大姐姐和妈妈一样的口气,因为跳烟囱太危险了对他有点小斥责,对他的“嫉妒”又有点小无奈和小可笑,当年,还有一点娇嗔,,,,,,正在说着呢,马小军他爸回来了。  不是“当年” , 是  当然,还有一点娇嗔,,,,,,
  前几天刚刚看完电影,楼主写的很好。加油!  
    那个夏天的晚上,他们就坐在屋顶上一首接一首的唱着歌,在《三套车》的合唱中迎来了天明。    马小军在那个清晨,送米兰回郊区的农场。    两个人都是一宿没睡,有点困,小军让米兰把着他的腰睡一会儿,,,,,,    清晨的阳光下,画外音响起来,“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      米兰走了,导演安排了这样一场戏,马小军在草地上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梦里的他又做了一个梦,,,,,,后来,这七八分钟长的乱七八糟的“梦中梦”在最后的剪辑中被剪掉了。我在网上看的这一部分被删片段,版本太模糊了,米兰一会儿成了冬妮娅,一会儿抱着机枪开火,一会儿又出现了日本鬼子,,,,,,  我觉得剪掉是对的。
  接下来,马小军家里出事了,姥爷在唐山老家去世了(后来旁白解释,姥爷竟然是畏罪自杀的老地主、资本家)。爸爸杯里的孩子,就是当年马小军把抽屉里的套套当球吹,玩漏了的结果。    一家四口坐火车赶回唐山奔丧。    在路上,给了妈妈几个特写,我私下里觉得,导演把爸妈的这一段往事加的有点刻意,不太有必要。    火车,姜文最喜欢拍的东西了。多熟悉的镜头。    从唐山回来,就赶快跑去找米兰,可人并不在家,应门是一个外地口音的老太太,把马小军吓跑了。    后来,却在自己部队大院的门口,看到了那个想象着的人影。      这是他熟悉的那条绿裙子,他偷看过的那双凉鞋,脚脖子上他认得的那把小小的钥匙。  
  改错字:
后来,却在自己部队大院的门口,看到了那个想念着的人影。
  然而,短短的时间未见,一切好象都变了。  刘忆苦出现了,带着他一惯的帅帅的又坏坏的笑容。  路过米兰的时候,他那么随意又亲昵地捅了一下米兰的背。米兰回头看到了马小军,两个人一起走过来亲热地跟他打招呼。        马小军心中不祥的感觉加深了,他故作镇静,平静如常地答话,可心里已经翻江倒海。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米兰就跟刘忆苦说得投机,马小军还损她,你总是跟不认识的男的这么聊么?米兰当时只是淡淡地说,“我想当兵,他说能帮忙。”可今天,这两个人已经分明是当着他的面开始打情骂俏起来了。    马小军低下头不愿看也不敢看两个人的脸,可两个人的声音还是硬飘进耳朵里,一句,又一句。  他机械地用脚空蹬着车蹬子,一下,又一下。    那天晚上,他们搞了一个舞会:蜡烛+军装。  马小军玩命蹦出了一身大汗,可汗水并不能带走他的痛苦。  米兰跳舞的时候,他看她的眼神很凶,仿佛想吃了她。    
  @批发高初级用户
16:32:23  姜文那个叫"分镜头"?他自己都不好意思这么叫,所以才改口叫"台本".真正的分镜头剧本基本全是文字,而且很严谨,  -----------------------------  @四十一过
17:19:56  这个是我写的不够严谨,我写的是“分镜头稿”,其实前面这些图是他开始的草稿,那一部分书上起的名字叫“导演手迹,分镜头草稿”,后面还有一章是“完整台本”。    这个剧本,是姜文自己关在屋里一字字从小说改出来的,第一次作导演,肯定有一些技术上的幼稚,但我觉得脑子里的想法才是更主要的。  -----------------------------  他这分镜能把黑泽明气得从坟墓里爬出来骂娘.呵呵.
  @小女安好
17:50:00  楼楼扒了这一个电影后后扒什么?强烈推荐那山那人那狗,很喜欢。  —————————————————  哈哈,我也是希望楼主扒那人那山那狗,最爱最爱的一部电影,没有之一,里面所有的场景都美得不像话,剧情简单美好,美好到极致。  
  @u_5-08-27 16:11:28  @小女安好
17:50:00  楼楼扒了这一个电影后后扒什么?强烈推荐那山那人那狗,很喜欢。  —————————————————  哈哈,我也是希望楼主扒那人那山那狗,最爱最爱的一部电影,没有之一,里面所有的场景都美得不像话,剧情简单美好,美好到极致。  -----------------------------  谢谢。我也很喜欢这部电影。
  马小军对米兰的暗恋咋给我一种猥琐的感觉呢?哈哈哈……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游泳馆里一起游泳的段落了,看过原著的人都会好奇和期待这一场的米兰会是什么样子。  年轻的宁静在水中焕发出了极大的光彩,她的脸那么大和饱满,却经得起这种超级大特定,她一穿上红色的游泳衣,才发现她好象简直是不适合任何其它的衣服。  这一段,我只要默默地截图就行了。            岸上的正对的人是马小军,摄影机便是他的眼睛。      看的出,米兰的心情不错。她没看出来马小军虽然表面上看上去也不错,但心里糟透了。      
  米兰没发觉,自己“暴露又鲜艳的”红泳衣,“天生就红的嘴唇”,对男孩子们“轻浮的笑声”,,,,,,这一切都让马小军恼火,,,,,,,现在他的心里,充满了对米兰的“恨”。  他自己心中的原来的那个米兰,那个相片中的姑娘,那个曾跟她一起独处一室,无限美好地说话聊天,只属于他的姑娘,已经变了。  远处,男孩子们为了博她的欢心,在表演跳水。马小军表面平静,好象一切如常,但他对米兰的态度已经进入了自己拧巴的死胡同,他无法再好好地跟她说话,开始巴不得用最狠毒的话来损她。              
  米兰开始以为他是玩笑,并没有真生气。 马小军得寸进尺地挖苦她:          这一句“跟生了孩子似的”可把米兰真惹恼了。    但是还没完,马小军心中无处发射的无名之火让他做出更过格的事:          
  米兰从泳池的另一边上了岸,坐在那儿的另一伙人认出了她。  这几个人样子挺凶,领头有“墨镜哥”看起来是跟米兰过去有过什么过节的样子,还拉拉扯扯起来。    刘忆苦领着哥儿几个赶了过去,双方对峙起来。  这一边的马小军也赶快拿了他们的军刺游过去。      双方看上去都挺“硬”,好象随时要打起来,但最后,也并没发生什么“事”。    马小军从水里游回去,米兰他们几个围坐在一起,刘忆苦、刘思甜、大蚂蚁、羊搞、于北蓓,,,马小军不知不觉中好象成了一个外人。    米兰听了这个问题,先是很有意味地看了刘忆苦一眼。  “想了解是么?”“少打听吧!”  米兰把他的头按到了水里。      后来听说,那个人曾经为米兰打过架,还瞎了一只眼睛。  从那天开始,刘忆苦就正式“代证”米兰了。
  转眼就是刘忆苦和马小军两个人同月同日不同年的共同生日,在“老莫”——莫斯科餐厅,一起庆祝。米兰带来了两份包装一样的礼物。  给刘忆苦的,是一本诗集和一条白围巾。看的出,这是挺精心准备的礼物。    马小军也有一份。折开看是一条红色的游泳裤。  米兰说,好好练,你以前还说过等我掉水里你救我呢。    可马小军不知好歹地说,那既然是为了你,我就不谢谢你了。    接着,还歹毒地开了米兰一个玩笑——一个下流的玩笑。      看在过生日的份上,米兰大度地没生他的气,马小军却继续没事儿找事儿地跟米兰吵起来。最后,干脆让她滚。  米兰再三忍让,他还是不依不饶,看的出这孩子今晚上明显是在针对自己,“你怎么了?你以前不这样啊!”马小军脱口而出:“你以前还不这样呢!”      终于,大家都觉得不对了,刘忆苦站出来劝说,妈的,烦的就是你,马小军直接跟他干起来了。  
  不知道真实的“老莫”是什么样子的,在这里它的出现总是处处金碧辉煌的感觉,墙上是全国人民在光芒万丈的主席像下面手挽手大团结的画面,暖暖的灯光下,所有人都好象镀了一层柔和的金光。  我们的主人公们就在这金色的光芒中动起手来,先是激烈地互扇耳光,然后就是咣铛一下豪迈地敲碎了红酒瓶子,马小军挥着这半截瓶子,朝刘忆苦肚子扎过去,,,,,,        可这激烈的一幕很滑稽地结束了。因为马小军扎了几下以后,画面变慢了,定格了,,,,,,他的手里根本没有瓶子,刘忆苦也不解地看着他,,,,,,马小军迷惑地看着镜头,这时,那个“中年马小军”的旁白又响起来了:  “哈哈哈哈哈......千万别相信这个,我从来就没有这样勇敢过,这样壮烈过,我不断发誓要老老实实地讲故事,可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各种干扰便有多么大,我悲哀地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  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的头脑混乱,真伪难辨。我现在怀疑和米兰的第一次相识就是伪造的,其实我根本就没有在马路上遇见她。那天下午我和大蚂蚁受刘忆苦委派在院门口等米兰,才是我们第一次认识,这也说明为什么我和大蚂蚁玩什么“瓦西里”而没有参加谈话。因为我和米兰根本不熟。我和米兰从来就没有熟过。  天哪!米兰是照片上的那个女孩吗?还有于北蓓怎么突然消失了呢?或许她和米兰原本就是同一个人。  我简直不敢再往下想。我以真诚的愿望开始讲述的故事。经过巨大、坚韧不拔的努力却变成了谎言。难道就此放弃吗?不!不不决不能,你能忍心叫我这么做吗?我现在非常理解那些坚持谎言的人的处境,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简直不可能。"  在这自嘲式的,有点云山雾罩的解释中,画面慢慢反向回放起来,打架的、拉架的,动作都后退后退,,,后退到这个夜晚的一开始,,,,,,    “听,有时候一种声音或是一种味到能把人带回真实的过去。  现在我的头脑如皎洁的月亮一般清醒。好吧!就此继续我们的故事,先不管他是真是假,”    “记得过生日那天,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不快,我和刘忆苦就很高兴还轮流和米兰碰杯,哦,对,于北蓓也在,我差点又忘记了,大家送了很多礼物,米兰对我格外亲切,那锥子般的目光品频频凝视着我。后来我们都醉了。”        好吧,好吧,就这样玩弄我们观众吧!尽管,长大了的我们,有时候也好象真的是这样进行“回忆”的。
  回家的路上,下起了大雨。  就在米兰家门前那条路上,魂不守舍的马小军掉到了一个修路的坑里。    心中的疼痛与身上的疼痛合二为一,他在大雨中呼喊米兰的名字,一直到米兰家门口。      象梦一样,米兰在楼门口出现了。      马小军大声说:“米兰,我喜欢你!”可是大雨中她并没有听清,“你说什么?”  马小军突然委屈地放声大哭:“我车掉沟里了!”    米兰在雨中抱住了他。    这个紧紧的拥抱是真实的么?我已经不想分析这个了。  “真实”重要么?
  雨过天晴,昨夜的一切好象都没有了痕迹。      马小军站在高处,看着米兰跟刘忆苦在大院里高兴地说话、告别,,,,,     米兰就这样离他而去了么?  昨天的拥抱是一场梦么?  从前的亲密是一场梦么?  一切都是一场梦么?  都只能是一场梦么?   ——不!马小军飞快地骑上车子,来到米兰家楼下。    他冲上楼,直接打开了门。      
  他一把扯下了米兰脚上的那把小钥匙,所有的过往的故事和神秘,都见鬼去吧。    可他根本不是米兰的对手,米兰身高体壮,扭打几下就反身骑在了他身上,挥手就给了他几个耳光,,,,,,最后,马小军败下阵来,仓皇跑了。     米兰在这里有一个一闪即过的露点镜头,后来被很多很多人说起,,,  她真是好丰满圆润健康。    米兰镇静下来,拽下衣服,扬头看着门口的马小军:“你觉得这样有劲么?”  马小军梗着脖子歇斯底里地大喊:“有劲!”    
  这一句“有劲!”为所有跟米兰有关的美好回忆画上了一个句号。  马小军的这一段故事——憧憬、躁动、混乱与幻想,总归要随着长大而结束了。        
  又是一阳光灿烂的日子,游泳池边,马小军一步一步爬上了十米跳台。    跳进水里的瞬间,他感到了恐惧,挣扎着向岸上游去。    可岸上的所有人,米兰,于北蓓、刘忆苦、刘思甜、大蚂蚁,,,,,,他们漠然地看着他,好象伸出手去要拉他,,,,,,最后却一次又一次地把他踹进水里,,,,,,这分明是他阳光下的一个梦,一个噩梦,一个孤独的噩梦,,,,,,          池水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就象他的青春,被安放在那个好似玻璃瓶子一样明亮但又没有出口的世界里。  
  结束了,,,,,,因为长大了。        
  时光流转,转眼十几年过去,电影也进入了尾声。  阳光灿烂的日子永远留在了回忆中,新时期的北京却刻意用黑白胶片来表现,可能,在主人公的心目中,它反而陌生了,,,,,,      成年的伙伴们再相聚,由于演员都选得极相似,我们还能认出长大后的马小军、长脸的大蚂蚁,白胖的刘思甜,,,,,,对了,那个墨镜下的人是刘忆苦,他去南方打仗震坏了脑子,,,,,      这不是咱们院里的“路路”么?每次你叫一声“古伦木”,他都会回答“欧巴”!  他的样子没有变化,只是他现在接的是“傻B!”      北京,啊,北京!      暗下去了。  泽娜卓玛《想念恩人毛主席》的歌声起。   字幕出。
  LZ终于八完一个了  
  8得好,楼主继续。有营养的帖子额!
  原本,是想简单捋一下剧情,所以前面省掉了很多小旁枝,可不知为什么越往后越细起来,不知不觉,竟截屏了200张。  现在,回头来说说幕后的故事吧。  第一个要说的人,自然是刘晓庆了。可以说,没有她,当时就没有这部电影了。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知道,刘晓庆是文革后国内第一个真正的女明星。她的经历,够单独写上几万字了。  1987年,《芙蓉镇》把她的演员事业推上了顶峰,可以说上升到了“国内第一”的位置。因为这部电影,32岁的她也与23岁的姜文陷入了热恋。      在这之后,两人又合作了《《春桃》、《大太监李莲英》。都是当时非常好的作品。  两人在法国同居的照片:    相对于刘晓庆是从基层经过好多年一点点演出来的,姜文成名简单“太容易”了。他根本就没演过配角,一出校门,就是绝对主角儿,合作的全是名导,而且,基本上,所有的片子都得奖。  1985年,《末代皇后》, 导演陈家林  1986年,《芙蓉镇》, 导演谢晋  1987年,《红高粱》, 张艺谋  1987年,中法合拍《花轿泪》,法方导演雅克?道夫曼,中方导演张暖忻。  1988年,《春桃》, 导演凌子风  1989年,《本命年》, 导演谢飞  1990年,《李莲英》导演田壮壮   22岁进《芙蓉镇》剧组起,那些年里,在我心里,国内男一就一直是他了。
  在1990年,影后刘晓庆正式“下海”经商。  1991年底,刘晓庆实业发展总公司宣告成立,随后,刘晓庆美丽世界化妆品公司、晓庆经典广告公司、晓庆影视文化公司以及晓庆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等相继成立 。  1993年,姜文主演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 在《北京人在纽约》前期筹备时,姜文和万梓良联合主演了他的第一部商业娱乐片《狭路英豪》。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1993年8月拍到1994年2月。刘晓庆一直是姜文最核心的支持人。  下面的内容是《诞生》中,刘晓庆写的一篇文章:    下面是文字版,全文。略长,但值得一看。  我心里,一片瓦蓝瓦蓝的天空   刘晓庆(监制)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姜文在寻找他喜欢的角色,而我却又一次苦口婆心地说服他尝试作导演。  在我长期与他的合作中,我感觉姜文仿佛是为电影而生的,尽管他热爱舞台并且毕业于戏剧学院。  有人说一部影片只要有他参与就有了质量的保证。我所知道的是他参与每部影片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导演创作,并且使他主演的影片成为那位导演的里程碑。  我一直觉得他应该作导演并且会非常出色。我对这一点坚信不疑。  我不断地劝说他试试看,每一次都被他拒绝。拒绝的原因是他对自己目前的导演能力有怀疑,并且他有一个秉性:假如一件事开始做不好,那他就永远不能再做那件事。  要不就站着,再不就干脆趴下。  他是一个个性极强的演员。  他时常无意中令与他合作的导演难堪。  他有时会不假思索地推翻剧组各部门已弄好的一切,提出新的方案。而这新的方案尽管要造成道具、时间、人力的耗费,却又使全组人都觉得高明一大截,不得不重新来。  每当在这些时刻,我都觉得既然这么费事还不如自己导戏。像他主观意识这么强,只有作导演才会真正有天地去纵横驰骋。  姜文十分动心。可总是一再犹豫。  直到有一天我跟他大吵一架。  姜文说,他要去美国学习几年导演再回来导戏。我说那你就永远失去机会了。真正的导演不是学出来的,是天生的,学习只能弄懂技巧、技法,而那是通过时间可以掌握的东西。  姜文说,现在当导演还为时太旱。我说当你觉得不早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导演最需要的不是经验而是才华,而才华是由激情引发,激情则是由生命力诞生。只有年轻,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技巧可以不娴熟,可是生命力才是影片的灵魂。我说,你会成为中国最出色的导演。  姜文说,不会有人给我投资的。我点点头说是比较难。也许非常困难。不过可以去想办法。事在人为。你现在就选题材。  在我拍《风华绝代》期间,我们天天选题材。姜文是这样的一个人,一旦投入绝不善罢甘休,我的劝说已经大大奏效了。  终于姜文选定了他要拍的东西,这就是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在开始写剧本的同时,我们确定了影片的名字《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我因拍戏患病又痊愈的过程中,剧本一天天成熟。姜文主张编剧署上我的名字,被我一口拒绝,我说是谁写的就是谁的,我从不贪天之功为己有。  姜文说,女主人公虽然是照你的模子写的,可你恐怕演不了。我说那有什么关系,我是为你的成功,又不是我自己要演戏。  我立即寻找影片的投资人。  影片需要100万美金。这在中国电影的制作中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尤其是对第一次作导演的姜文的影片来说。  而且,没有人相信姜文能导戏。连他自己都没有信心。可是我有。我一定要做成这件事。  于是,每当我与我的拍档或是生意上的对手谈事情,说不上几句话我便大谈特谈姜文的电影。当然,不大光明的是,经常都是以我主演作为投资的诱饵。  我的谈判失败过几次,后来还是获得了成功。  我的一位西南的拍档愿意投资一半,这正合我们的意。我们本来就是打算大陆出资一半,海外出资一半。  龙飞凤舞签好合同并且收了定金,星夜兼程我前往香港。  在香港我销声匿迹,只有一件事,就是寻求影片的投资者、合作者。  很长的时间里没干过这种事,我乍一下摸不着门。坐在饭店里想了好久好久,翻开电话本找到一个号码,打给一个制片人朋友文隽。  文隽准确地说是姜文的朋友,我是通过姜文才认识他的。他曾邀请姜文与万梓良拍过一部电影,我相信他对姜文的才华至少是略有所知。  电话里我对文隽说想见见他。他问什么事,我说电话里说不清楚,能不能见面再谈?  文隽客客气气地说好。我们便约在第二天上午我要拍照的一家酒吧见面。  第二天,文隽风尘仆仆地准时赶到。当时正有十八只手在我头上、脸上扑腾,为我化妆吹头发,摄影师在另一边找角度打灯光,文隽则气喘吁吁坐在我的对面。  他个子矮矮胖胖,浑身上下是一个圆圈。他眼睛圆圆,鼻子圆圆,嘴巴圆圆,姜文说,他活脱脱是一个“吉祥物”。别看文隽其貌不扬,他可是香港电影圈的一个人物,他是著名作家,出了不知道多少本书,同时又写剧本又做制片人,还当导演,可以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越过那些飞舞的梳子、剪刀、吹风机以及从各个方向伸到我脸上脖子上的手及粉扑,我把姜文要导戏、导的什么戏、什么内容、什么题材大略说了一遍。我告诉他已有了国内的资金,请他帮忙找另一半海外的资金。  他频频点头,然后问:“要多少钱?”  我说:“50万美金”  文隽说:“我来投资。”我笑了,问他:“你相不相信姜文会拍出一部最好的影片?”  以后的事实证明文隽确实对姜文会成为中国最出色的导演这一点深信不疑。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坚信姜文有导演才华的人。  我们双方约定到北京再详谈这件事。  一个星期以后,文隽和姜文还有我签订了拍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合约书。文隽也付了摄制组的开办费定金。不久,姜文去香港访问,又拉了台湾协和电影制作公司作为同盟。大局已定,摄制组正式成立。过了不大一阵,影片正式开拍了。  姜文的摄制组已开拍一周。千军万马驻扎在招待所,机器、胶片、人工、场地……每一天都张开大嘴需要钱。  原来两家投资方付的定金早已告罄,拍摄虽然仍在进展,但全都是賒账。  制片主任二勇天天打电话向我告急。我天天打电话四处催钱。  在这个关键时刻,原先与我签约的中方投资者因故撤销了与我们的合作。  当我吞吞吐吐把此事说了一半给姜文,姜文暴跳如雷。我说别着急,我还有钱,先用我的钱。姜文说不用你的钱,就是不能用你的钱。我赶快说,先借一点,我马上去找别的投资商。  我交待会计取钱给摄制组。二勇天天来,天天带钱走,仿佛永远也填不满影片摄制的无底洞。  摄制组的投资成了当务之急。  扔下所有的公司业务,我又奔走于各位商家之间。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派出手下得力干将四处游说。  不断收到会计的电话:“老板,账号上没有多少钱,二勇来了给不给他?”  我总是咬牙回答:“给!”  可是,没有人愿意投资。老板们人人自危,一筹莫展,根本没有心思顾及电影的事。在经济发生危机的时候,电影太奢侈了。  我简直觉得这辈子都没有这么着急过。救场如救火,形势异常紧急。是我竭力劝姜文当导演,他当了导演,是我拍胸脯找投资,并且他相信我找到了投资,影片才正式开拍。可是此时,我陷他于不仁不义、四面楚歌的境地。  临场撤火,我未免太不够意思了。
  在1990年,影后刘晓庆正式“下海”经商。  1991年底,刘晓庆实业发展总公司宣告成立,随后,刘晓庆美丽世界化妆品公司、晓庆经典广告公司、晓庆影视文化公司以及晓庆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等相继成立 。  1993年,姜文主演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 在《北京人在纽约》前期筹备时,姜文和万梓良联合主演了他的第一部商业娱乐片《狭路英豪》。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1993年8月拍到1994年2月。刘晓庆一直是姜文最核心的支持人。  下面的内容是《诞生》中,刘晓庆写的一篇文章:    下面是文字版,全文。略长,但值得一看。  我心里,一片瓦蓝瓦蓝的天空   刘晓庆(监制)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姜文在寻找他喜欢的角色,而我却又一次苦口婆心地说服他尝试作导演。  在我长期与他的合作中,我感觉姜文仿佛是为电影而生的,尽管他热爱舞台并且毕业于戏剧学院。  有人说一部影片只要有他参与就有了质量的保证。我所知道的是他参与每部影片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导演创作,并且使他主演的影片成为那位导演的里程碑。  我一直觉得他应该作导演并且会非常出色。我对这一点坚信不疑。  我不断地劝说他试试看,每一次都被他拒绝。拒绝的原因是他对自己目前的导演能力有怀疑,并且他有一个秉性:假如一件事开始做不好,那他就永远不能再做那件事。  要不就站着,再不就干脆趴下。  他是一个个性极强的演员。  他时常无意中令与他合作的导演难堪。  他有时会不假思索地推翻剧组各部门已弄好的一切,提出新的方案。而这新的方案尽管要造成道具、时间、人力的耗费,却又使全组人都觉得高明一大截,不得不重新来。  每当在这些时刻,我都觉得既然这么费事还不如自己导戏。像他主观意识这么强,只有作导演才会真正有天地去纵横驰骋。  姜文十分动心。可总是一再犹豫。  直到有一天我跟他大吵一架。  姜文说,他要去美国学习几年导演再回来导戏。我说那你就永远失去机会了。真正的导演不是学出来的,是天生的,学习只能弄懂技巧、技法,而那是通过时间可以掌握的东西。  姜文说,现在当导演还为时太旱。我说当你觉得不早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导演最需要的不是经验而是才华,而才华是由激情引发,激情则是由生命力诞生。只有年轻,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技巧可以不娴熟,可是生命力才是影片的灵魂。我说,你会成为中国最出色的导演。  姜文说,不会有人给我投资的。我点点头说是比较难。也许非常困难。不过可以去想办法。事在人为。你现在就选题材。  在我拍《风华绝代》期间,我们天天选题材。姜文是这样的一个人,一旦投入绝不善罢甘休,我的劝说已经大大奏效了。  终于姜文选定了他要拍的东西,这就是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在开始写剧本的同时,我们确定了影片的名字《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我因拍戏患病又痊愈的过程中,剧本一天天成熟。姜文主张编剧署上我的名字,被我一口拒绝,我说是谁写的就是谁的,我从不贪天之功为己有。  姜文说,女主人公虽然是照你的模子写的,可你恐怕演不了。我说那有什么关系,我是为你的成功,又不是我自己要演戏。  我立即寻找影片的投资人。  影片需要100万美金。这在中国电影的制作中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尤其是对第一次作导演的姜文的影片来说。  而且,没有人相信姜文能导戏。连他自己都没有信心。可是我有。我一定要做成这件事。  于是,每当我与我的拍档或是生意上的对手谈事情,说不上几句话我便大谈特谈姜文的电影。当然,不大光明的是,经常都是以我主演作为投资的诱饵。  我的谈判失败过几次,后来还是获得了成功。  我的一位西南的拍档愿意投资一半,这正合我们的意。我们本来就是打算大陆出资一半,海外出资一半。  龙飞凤舞签好合同并且收了定金,星夜兼程我前往香港。  在香港我销声匿迹,只有一件事,就是寻求影片的投资者、合作者。  很长的时间里没干过这种事,我乍一下摸不着门。坐在饭店里想了好久好久,翻开电话本找到一个号码,打给一个制片人朋友文隽。  文隽准确地说是姜文的朋友,我是通过姜文才认识他的。他曾邀请姜文与万梓良拍过一部电影,我相信他对姜文的才华至少是略有所知。  电话里我对文隽说想见见他。他问什么事,我说电话里说不清楚,能不能见面再谈?  文隽客客气气地说好。我们便约在第二天上午我要拍照的一家酒吧见面。  第二天,文隽风尘仆仆地准时赶到。当时正有十八只手在我头上、脸上扑腾,为我化妆吹头发,摄影师在另一边找角度打灯光,文隽则气喘吁吁坐在我的对面。  他个子矮矮胖胖,浑身上下是一个圆圈。他眼睛圆圆,鼻子圆圆,嘴巴圆圆,姜文说,他活脱脱是一个“吉祥物”。别看文隽其貌不扬,他可是香港电影圈的一个人物,他是著名作家,出了不知道多少本书,同时又写剧本又做制片人,还当导演,可以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越过那些飞舞的梳子、剪刀、吹风机以及从各个方向伸到我脸上脖子上的手及粉扑,我把姜文要导戏、导的什么戏、什么内容、什么题材大略说了一遍。我告诉他已有了国内的资金,请他帮忙找另一半海外的资金。  他频频点头,然后问:“要多少钱?”  我说:“50万美金”  文隽说:“我来投资。”我笑了,问他:“你相不相信姜文会拍出一部最好的影片?”  以后的事实证明文隽确实对姜文会成为中国最出色的导演这一点深信不疑。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坚信姜文有导演才华的人。  我们双方约定到北京再详谈这件事。  一个星期以后,文隽和姜文还有我签订了拍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合约书。文隽也付了摄制组的开办费定金。不久,姜文去香港访问,又拉了台湾协和电影制作公司作为同盟。大局已定,摄制组正式成立。过了不大一阵,影片正式开拍了。
  接上: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组到处欠账。每天厚着脸皮耍赖,拖着拽着,勉强进行拍摄。文隽那边是机器、设备、胶片等等实物投人,而我的分工则是全街负责组内运转的现金。文隽方面的实物远在海外,从来是如期到达,我近在咫尺,人民币却一直出问题。  姜文的日子非常不好过。他搭光了自己的钱,创作班子也开始往里搭钱,可仍然是杯水车薪。组里怨声载道,风言风语不绝于耳。  二勇急得死的心都有。《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了最没有信誉、最穷光蛋的摄制组。时时刻刻都有地雷爆炸,此起彼伏。  我在公司的电脑上焦头烂额地进行数字游戏,姜文急得都快发神经病了。  二勇天天电话催命。我快活不成了。  一跺脚一咬牙,我对妹妹晓红说:“你的存折上有多少钱?”  “干嘛?”晓红警惕地问。  “少罗嗦,拿出来!”我粗暴地吼。  晓红委委屈屈拿出了她的存折。我一看不够,接着又问:“妈妈的存折呢?还有谁有钱,全都拿出来!”  全家人都交出了自己的“私房”钱。  “取出来。交给二勇!”我说。  二勇飞速跑来,取走了所有的钱。不到一小时,这点钱就消化在那无边无际的债海之中。  又开口要钱。我最后下了狠心,让二勇把留着全家买菜买米用的一万元钱取走。  晓红哇哇大叫。我置若罔闻。  那一万元是我从她紧紧攒着的拳头里抠出来的。  直到那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晚到来。  我派往云南的助手深夜将我惊醒。“我现在同昆明宏达公司老板郭友亮在一起。郭老板跟你说几句话。”助手说。  夜已深深。电话里我简明扼要地将电影的情况说了一遍。没有大加渲染,因为我已没有精力渲染。我话语中暗示遇到了大的困难,需要帮助。最后,我说了些客套话,诸如我将永远对他的支持表示感谢云云。  说得个乱七八糟。  静默。一会儿话筒里传来了声音:“可以。五天以后我会到北京,支票一起带给你。”  五天以后,昆明宏达公司的总经理郭友亮到了北京。他将180万元的自带汇票交给了我。  我得救了。摄制组得救了。  郭友亮成了我们终生的好朋友。  阳光灿烂!阳光灿烂!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完成了。  试演的那一天终于到来。  姜文的摄制组已开拍一周。千军万马驻扎在招待所,机器、胶片、人工、场地……每一天都张开大嘴需要钱。  原来两家投资方付的定金早已告罄,拍摄虽然仍在进展,但全都是賒账。  制片主任二勇天天打电话向我告急。我天天打电话四处催钱。  在这个关键时刻,原先与我签约的中方投资者因故撤销了与我们的合作。  当我吞吞吐吐把此事说了一半给姜文,姜文暴跳如雷。我说别着急,我还有钱,先用我的钱。姜文说不用你的钱,就是不能用你的钱。我赶快说,先借一点,我马上去找别的投资商。  我交待会计取钱给摄制组。二勇天天来,天天带钱走,仿佛永远也填不满影片摄制的无底洞。  摄制组的投资成了当务之急。  扔下所有的公司业务,我又奔走于各位商家之间。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派出手下得力干将四处游说。  不断收到会计的电话:“老板,账号上没有多少钱,二勇来了给不给他?”  我总是咬牙回答:“给!”  可是,没有人愿意投资。老板们人人自危,一筹莫展,根本没有心思顾及电影的事。在经济发生危机的时候,电影太奢侈了。  我简直觉得这辈子都没有这么着急过。救场如救火,形势异常紧急。是我竭力劝姜文当导演,他当了导演,是我拍胸脯找投资,并且他相信我找到了投资,影片才正式开拍。可是此时,我陷他于不仁不义、四面楚歌的境地。  临场撤火,我未免太不够意思了。  匆匆赶回北京来到放映大厅。  银幕上,放映着姜文用心血浇灌而成的一个个画面。坐在椅子里,脑海中闪现的是那一页页影片的诞生史。环顾周围,姜文不在大厅,他躲在了别处。他一定是紧张得不能与大家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看自己的电影,这一点历来是我们共同的毛病。影片很好。非常好。甚至,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尽管我对剧本对场景的处理都很熟悉,太熟悉。  放映厅座无虚席,每个人都对这部影片的创作者——当然是姜文,怀有崇高的敬仰。  我说不出地欣慰和欢畅。  晓红悄悄问我:“怎么没有你的名字?”  我说:“那不是啊?”  “你怎么在文隽的后边?”  “那有什么关系?我要的是姜文的成功,不是我自己的成功。你看这部电影怎么样?”  “很棒。”晓红由衷地说。  “这不就足够足够了?”  当天晚上我给文隽发了一个传真。除了祝贺影片成功以外我把我经手的摄制组制片费列了一个详细的清单,并且再一次声明,做这些事只是为了姜文,我不要一分钱的片酬。现在,给我的酬劳已经太多太多,超出了我的奢望。  我的心里,是一片瓦蓝瓦蓝的天空。    
  上面的文字是从网上找来的,发完后跟书上对照了一下发现,有一段文字串了,前后顺序颠倒了:  就是“中方撤资”那一段串到后面“试演”那里去了。  本来想重整理一下再贴,算了,太长了,大家应当也能看明白。  反正,刘晓庆的功劳是很大的,可以看出来,她是个重义气的女人。  电影上映后,两个人却低调的分手了。
  在开机式上和前期的拍摄现场,留下了晓庆的很多照片,可后来,就不见她的身影了。写这本书的时候,两个人已经分开一段时间了。    两个内心都超强大的人,在自己最好的时光里遇见对方,相爱相知,相携走过一程,潇洒地分手,各自再走自己的路。  还彼此欣赏,还相扶于江湖,也真是不错。
  原作者王朔。也是一个我曾经着迷过的人。    记得我和老公相认后,互翻对方的书,两人都有一整套的《王朔全集》。他对当时的年轻人,真是有过很大的影响。这也反映在92年以后,他基本上不写小说了,但他的作品却开始大量地、不断地、反复地以各种形式改编后出现在电影和电视上。  王朔和姜文在身世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父亲是部队的,小时候随部队在外地,半大孩子时回到北京,在部队大院长大。不过王朔比姜文大好几岁,他去当过兵,姜文就小一些,文革他其实并没有正八经赶上。  那个时候,两个人又偏巧住的很近,王朔第一次把《动物凶猛》给姜文看的时候,他就动心了,但是王朔拒绝做编剧。他觉得导演想导出自己心目中想要的东西,就最好自己写本子,他也不想被姜文折磨。姜文是觉得,王朔有所保留,他当时想写一本《残酷青春》,脑子里有很多素材不想被打乱,——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后来,姜文自己一字一字改出了比原著还长的电影剧本。  有很多人比较原著《动物凶猛》和电影的不同之处。但是大多数人都承认,这是一次成功的改编。  现在看,姜文几乎是一字不动地保留了原著所有精彩的对话,把大段的心理描写改成了旁白。保留了王朔的原始滋味,同时又加入了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语言,音乐、画面都有一种极致的浪漫和热烈。  我们先读《动物凶猛》而被打动的人,都想象不到,最后的电影拍出来会是这样的,我们那时候的大多数人,还没有看过《美国往事》,没听过《乡村骑士》,我想,可能王朔也想不到是这样的。  王朔年青的时候,长相还是挺清秀的,脑袋还没有现在这么浑圆多肉,特别是跟他的一众兄弟相比,他真是算长的好看的。      他在片中客串了一个角色——北京的小混混头子。  片中,马小军一伙儿打了别院一个孩子,失手打重了,引起了两伙人的火并,在大仗开始之前,两方面都找了王朔这个小混混头子,结果,王朔把他们讲和了,两伙孩子一起去“老莫”喝酒,这件事的不了了之,让被对方“点了名”马小军松了一口气。  《诞生》中,王朔也写了这段拍摄经历,大意就是,一共两场戏,一场冻的流鼻涕,一场让众人摔的够戗,“第二天早上,走出老莫的时候,我的明星梦破灭了。”    
  事实证明,王朔是一个羞涩的,不适合到台前来显眼的人。他在镜头前的拘谨谁都看的出。  同样是客串,冯小刚就好太多了。他在片中扮演的胡老师,真是形神兼备。      那句“这到底是谁干的!”让我们笑到了现在。    我们可以仔细看看这张剧照后面的黑板报。  那一年,姜文刚刚30岁。王朔和冯小刚都是35岁。  他们的关系一直不错。  冯小刚一直客串到姜文的《让子弹飞》里。
    男主角马小军,这个名字以及选的演员都跟跟姜文他妈妈有很大关系。  姜文,原名叫姜小军,他弟弟姜武,原名叫姜小兵,这是典型那个时代的部队人家里孩子的名字,后来,姥爷给他俩改了名字,叫姜文和姜武。兄弟俩小时候也是在姥爷家里长大,姥爷家,就跟电影里马小军的一样,在唐山。  姜文小时候,长的特别象猴子,有个外号叫“大马猴儿”,这个外号也用在电影里了。  这是姜文、姜武、姜欢兄妹三个小时候的照片。    姜文是个孝子,他跟父母的感情特别好,不光是那种老式的孝顺,而是跟父母有很多交流沟通,他只要在北京拍戏,就会接父母去剧组看看,跟爹妈说说,在拍什么,是怎么回事,还很认真地听听老人的意见。  拍《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候,他们是在北京郊区找了个地方,把这些小演员们集训起来,有一次,姜妈妈和妹妹一起来探班,就是这张照片:    起初,按原计划,原始的剧本很长,姜文还写了不少他们长大以后的戏,姜文已经订好了跟他那一班同学一起演的,他自己就是中年男主角(后来,他自己觉得这些戏都不好,全剪了,只剩下最后那几分钟,每人露了个脸而已)。所以当时,找小演员第一条就是长得象他们小时候。  他们从全国找长的象姜文的十五六岁的孩子,公开登了广告,收到了几千封回信,也面试了好多个,挑出来几个孩子,单独看哪个都跟姜文有点象,但他们摆在一起又谁也不象谁。  正在定不下来要哪个的时候,有人说跟姜文说,要不让你妈妈看看,姜妈妈看了以后说,夏雨很象姜文上中学时候的样子。这样,就定下了男主角。  从正面和侧面看看,这两人当时还真是挺象的:    
  我一直对这两个人的长相很疑惑,小时候挺象的两个人,怎么就越长越不象了。  后来发现,主要原因是姜文的五官和脑门子都比夏雨的大一号,再加上姜文同学的大近视眼珠子皮儿薄儿点,在繁忙工作劳累多年后,进化成华丽丽的大双眼皮子了,夏雨同学的眼泡儿则厚点,进化不出来了。  下面是姜大叔的进化史:    别说,小时候还真的挺象“马猴”的。          他在演《李莲英》的时候,眼睛就开始一会儿双一会儿单,一只双一只单。    《北京人在纽约》:    《鬼子来了》:      《关云长》:    《让子弹飞》:    用胡子修饰一下的文艺中年:跟小时候的“马猴儿”完全不一样了。  
  看楼主的帖涨姿势  
  从上一个贴跟过来的,非常有质量的良心贴,看得出来,楼主是一个很认真严谨,文采很好,思想、经历、感情都很丰富的一个人,会继续跟,加油!
  谢谢楼上同学。  说回到夏雨。  一转眼,当年的青涩少年马上就要四十岁了。    夏雨出生在1976年,山东省青岛市人。父亲是青岛市话剧团的演员,同时还身兼美工。1993年,夏雨的父亲秦生在北京的一家报纸上看到一则招聘启事,上面写着《阳光灿烂的日子》招聘无任何演出经验的十六七岁青年演员,就给当时上高中的夏雨报了名。从此,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    在拍《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前,夏雨人生的理想是滑板,当时,有一部叫《危险之至》的以滑板为主题的美国影片,吸引了中国第一批滑板玩家。当时16岁的夏雨,就是其中一员。可以说,他非常有运动的天份,当年就得了青岛滑板比赛少年组冠军。  谁都没有想到的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并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毫无表演经验的夏雨,因为这部电影,得了三个大奖:1994年,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1994年,第7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1996年,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  这个年仅18岁的滑板少年,成为了中国目前为止最年轻的三料影帝,至今,这仍然是影视界的一个传奇,而《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成了他身上永远的标签。    因为《阳光灿烂》,两个人考进了中戏,一个是小陶虹,她在94年入学。 1995年,高三毕业的夏雨也考入了中戏,成了姜文的师弟。  夏雨所在的95级,比起前面的94级和后面的96级,星光暗淡了很多。他们那一级,现在最有名的孙红雷,还是音乐剧专业的。  94级 陶虹、高虎、段奕宏(段龙)、印小天、龚蓓苾、姬晨牧、涂松岩、王柠、姜昕言
  95级 夏雨、房子斌(房斌)、杨雨婷、陈滢、田雨、朱铁、杨旭 孙红雷【音乐剧】   96级 章子怡、刘烨、秦海璐、梅婷、袁泉、胡静、田征、曹俊、曾黎、秦昊、牛青峰、张彤、李馨雨、赵会南 周韵【表演系专科】    夏雨现在被人们提起的时候,往往都会跟着这4个字:“高开低走”。
这个话题要是展开了分析的话,会有方方面面说不完的内容。《西洋镜》、《警察有约》、《独自等待》 ,,,刚毕业的夏雨还是有演技有作品的,但那时内地的小生正青黄不接,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想冲出低谷,更进一步的话,属实很难了。而且说实话,他作为一个演员,先天条件真也不是很有竞争力的。    不过,人生的起起落落都是财富,男演员的艺术生命很长,期待他耐心等到下一个机会。    不过除了电影,他还有那么多喜爱的极限运动。  夏雨是单板滑雪的爱好者,他与单板结缘是在2003年,那一年中国单板滑雪队也组建不久。  2006年,夏雨参加瑞士铁力士山杯单板滑雪业余组比赛,轻松夺冠。        感觉有心爱的滑板一直陪伴,他也是挺快乐的。
  女主角也选得挺费劲,是开机了还没有定下来是谁。当时,主要在两个女演员之间选择,一个是蒋雯丽,一个是王兰。下面这张照片就是开机那天的照片,那天是日,正好是王朔的生日,大家还准备了一个蛋糕吃,照片前排的女演员手里拿的不知是什么,看上去挺象是吃的。    蒋雯丽大家都熟悉,1993年她大学正好刚毕业,留在了北影当老师,毕业不久她就跟本片摄影顾长卫结婚了。说起来,她和顾长卫是在1989年一个聚会上认识的,顾长卫对她很有好感,想追求她,但是当时蒋雯丽在学校里有一个校园情侣,就是她的同学王全安。两个人在学校里都被老师和同学们看好,觉得是很相配的一对,不过,两个人后来还是分手了。再后来,《霸王别姬》成全了她和顾长卫的恋请。  另一个女演员就是王兰,就是站在小陶虹和蒋雯丽中间这一位。她现在好象改名叫王澜了。这是当年跟男孩子们的试镜照:    这几张照片都不怎么清楚,我找了一张她的大照片,觉得跟陈研希有8成象。    有一年春节晚会,她跟冯巩合演了一个小品,是冯小刚编的本子,不知大家还记得不。    王朔回忆说,开机的时候女主角还没定,拍照的时候两个人一起上,姜文心也够大的。
  后来,组里的录音师顾长宁(他也是西安人,顾长卫的堂兄)跟姜文推荐说,他上一个电影是何平导演的《炮打双灯》,女主角叫宁静,是个挺好的演员。《诞生》中姜文回忆说,宁静第一次来组里时姜文觉得她长的有点太甜蜜,第二次在食堂又再见面的时候,姜文是个近视,从远看一个女孩感觉挺好,但看不太清,近前一看,这不是宁静么,最后在已经开拍了的时候,女主角终于最终换成了宁静。    姜文后来说,“觉得她很独特。因为一般女孩子,很容易被人套入像谁又或像那个女明星的模框里。然而宁静却什么人都不相似,就这一点,成为我考虑的因素之一。宁静长得比较胖,还有BabyFat。细看之下,发觉她十分强壮健康,肤色黝黑,一点也不柔弱。这点又接近我脑海里的米兰印象。”      宁静的确是比别的女演员更适合米兰,她身上有一点异域风,就是不同于普通年轻女孩的秀美,而是一种原生态的天然美感和性感。          
    宁静是1972年出生,贵州省贵阳市人,一度是学美术动画专业的,后来,报考了上戏,但是表演系没考上,进了上海戏剧学院模特进修班。跟她同一级的表演系的,有小陶虹后来的老公——徐峥。  1990年被导演庄红胜看中主演了第一部电影《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一双传神的大眼睛,火热反叛的表演特点,很引人注目。  1991年宁静与孙周、于莉、张永麟等主演拍了《冰上情火》,又拍了《检察官与女囚》、《魔舞》。  1993年,她当上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专业演员,开始被称为“上影当家花旦”。1993年参演电影《大辫子的诱惑》,在戏中饰演美丽淳朴的担水女阿玲。  1993年何平导演选中宁静主演《炮打双灯》一片中的女扮男装的大家小姐春枝,此角色使宁静开始引起影坛注目,并因此片荣获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和当年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提名 。  《阳光灿烂的日子》虽然没有让她收获什么大奖,但是,也是她早期最有名和最成功的代表作了。        很显然,姜文也是特别喜欢这个演员,电影结束后,姜文自己成立“阳光灿烂文化公司”,就签了宁静,当时,正值姜文与刘晓庆在相恋八年后分手,姜、宁二人也传了一段时间的诽闻。  可能,或许,两个人是有过恋情或者暧昧,当年也没有狗仔队来拍照,这一段,上网去查,总有人给演绎成很龌龊的故事。但是,起码现在,三个当事人说起当年是很坦然的风清云淡的,姜文和宁静分别在96年和97年结了婚,2002年,两个人一起又合作了《寻枪》。《阳光灿烂的日子》十年庆和《诞生》重印的时候,宁静都和姜文一起出席。    宁静现在也好久也没有高水准的作品了,最近我们经常在综艺节目里看到她,我喜欢她爽朗的大笑, 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  听说她现在的男朋友是《黎明之前》的廖三民,比她小11岁。愿她好好享受爱情和生活。  我也挺喜欢她唱歌的,水准很高,就是当歌手也不差。    总之,国内象宁静这样,有自己浓烈风格的演员,还是再多一些吧。
  下一个要聊的人,是刘忆苦的演员耿乐了。    我刚在屏幕上认识耿乐的时候,总是以为他是一个叫杨在葆的老演员的什么亲戚,后来才知道,耿乐其实非但跟杨姓没关系,他本来都不姓耿。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者,负责和参与开国大典等设计工作的著名老艺术家张仃先生的遗体送至八宝山悄然火化。耿乐作为长孙,手捧老人的骨灰走在前面,大家才知道原来耿乐竟然是张仃的长孙。  张仃,是个挺了不起的画家,本身是一位国画大家、焦墨大师。建国后,漫画、壁画、书法、工艺美术各方面都从事过,且有很高成就。  1978年,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片《哪吒闹海》。张仃出任该片的美术总设计。    其实比起张仃在国画上的造诣, 国徽的设计更算是一项政治任务。顺手说一下当时的情况吧,百度上看到的,也挺有意思的:(不过这个跟咱们贴子主题扯的真是有点远了。)  1949年,国徽设计征集中,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成立了两个小组,一个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小组:张仃、张光宇、周令钊、钟灵等。另一个是清华大学的小组: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李宗津、朱畅中、高庄等。  当两组方案放在一起比较时,风格大相径庭。中央美术学院组设计出来的国徽方案,以天安门为中心,有五星、齿轮、麦穗和绶带等。  梁思成小组的国徽,调子是灰色的。核心内容是一块玉璧,设计理念为:玉璧有国器的象征,也含指祖国统一,完璧归赵。文人气息浓郁。  与此同时,林徽因诚恳地列举了她参考的其他国家的国徽为例,认为一个国家的国徽不应该放进去建筑物,尤其是帝王象征的天安门。  在激烈的争论后,毛泽东出来定夺:天安门不应视为封建的象征,应该视为民主的象征、革命的象征放进国徽去。肯定了中央美术学院组的创意。  应当说,张仃是国徽的创意者,而林徽因等则为其最终完善者。周恩来亲自找梁思成谈话,说服他接受张仃以天安门为国徽主体的设计方案,并委托清华大学营建系最终完成国徽图案的制作。周恩来让清华组来完善国徽的设计。因为清华组个个都是建筑绘图高手,对正式图样的操作,绝对专业。所以最后他们的定型图被选中,不应意外。  而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第一枚国徽,则是张仃亲自跑到前门外,找到一位雕刻师傅,制作的一枚木制国徽。  国徽挂到天安门上,有功人员八名,梁思成、张仃、林徽因、张光宇、高庄、钟灵、周令钊等每个人奖励八百斤小米。梁思成还建议多给高庄一些,因为他修改有功。张奚若也建议要给清华重奖。  若干年后,在究竟是谁设计了国徽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少争论,总有人来向张仃询问,以至于他不愿意再作回答。他向来不愿意争什么名分,一直强调国徽的完成是集体的智慧,而他的贡献在于提出以天安门为国徽主体的创意。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艺术设计、全国政协会徽设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美术设计、开国大典的美术设计、天安门城楼和广场大会会场设计、第一批开国大典纪念邮票的设计等等一系列关乎国家形象的重大设计任务,均出自张仃之手,这使得他当之无愧地成为新中国开国首席艺术设计家。    张仃先生与前妻陈布文生有4子一女,延安时期,由于工作需要,将长子寄托给了耿红(延安城市部部长,解放后任山西公安厅厅长),耿红无子女,因而这个孩子(也就是耿乐的爸爸),改姓耿,名军。  耿军毕业于哈军工。  耿乐的姥姥也很有名,是《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指挥,音乐指挥家、出版家邬析零。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  现在,耿乐的父母旅居美国。  真是不八不知道,一八吓一跳。
    耿乐画画的天份或许真是家族遗传。九岁时耿乐被送到了少年宫美术班,拿了人生中第一个大奖——洛杉矶国际儿童画展二等奖,画的是一幅猫头鹰。  读书时的耿乐偏科得厉害,所以父亲权衡了一下,在中考前劝他去考美院附中。他突击了一个月,竟然考上了,要知道当时美院附中1986年全国统共才招了三十多人。上了高中后他兴奋坏了,每天上午四节都是画画,下午才开始上文化课。  他当年的高三班主任是大名鼎鼎的画家刘小东,本色出演过王小帅导演的《冬春的日子》。那是刘小东刚从美院油画系毕业,分到附中教书时带的第一个班。“那时他还是学生样子,带着我们下乡写生。他真的画得特别好,给了我很大影响。”  1990年,耿乐考上了中央美院成了版画系。我一直纳闷,他读书怎么这么早,按说,74年生的人,正常应当是92年上大学的。  90年代初期恰逢摇滚乐的黄金时代,黑豹、唐朝都常常去美院等各大高校开演唱会。耿乐也成了摇滚乐迷,留了过肩长发,耳朵里天天塞着重金属音乐,穿着破牛仔裤和皮夹克,一副标准摇滚青年的装扮,每天也抱着吉他走来走去。  大三的某一天,他正跟朋友坐在操场上看来来往往的女生,忽然走来一个一身黑衣戴着黑色墨镜和棒球帽的女士,很酷。那女人把他叫了过去,问了三个问题,“喜欢摇滚乐吗?喜欢电影吗?如果有一个电影角色让你演摇滚乐手你愿意吗?”耿乐接连回答了三个“愿意”,当时就知道自己的生活要发生改变了。  那个女人是管虎的副导演成捷,正帮他给处女作《头发乱了》选主演。而剧组班底都是管虎同届的电影学院同学,跟耿乐演对手戏的男演员是张小童——这是张嘉译之前的名字。        三个月后拍完戏,耿乐也大四了,继续回校忙自己的毕业创作。这时,《头发乱了》另一位副导演找到他,说之前合作过的剧组在筹备一部戏叫《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是姜文。耿乐听说过那部戏,“但我想那是一帮孩子的故事,跟我有什么关系”。  剧组面试时刚好是夏天放暑假,耿乐坐在一个部队招待所里等。第一个进门的是姜文,大背心、短裤、拖鞋。姜文只问了一个问题,“是北京人吗?”得到肯定答复后打量了耿乐一番,“行,就你了, 回去把头发剪了!”这可把耿乐心疼死了,后来姜文体谅他的心情,让副导演拿着照相机拍了一整卷他剪头发的过程。    拍第一部戏,耿乐拿了三千多块的片酬,第二部是一万多。耿乐用这笔巨款买了一台佳能EOS5的照相机,毕业作品就是一幅丝网版画——把洗出的胶卷像电影胶片那样复制在丝网上印出来,这样在最终画面上呈现的就是一条条抽象的线条。  毕业后耿乐一度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他甚至跟管虎商量,“要不然我再考一下你们电影学院摄影系研究生?”后来他去外企做了一名美术设计,每天穿西装打领带挤地铁去东四十条上班,不到半个月就放弃。  他的第二份工作倒是真跟摄影有关——在国家话剧院做了一名剧照师。从1995年到2000年,国家话剧院所有的话剧剧照,都是耿乐拍的。他还记得自己拍的第一个戏,是《围城》主演李媛媛演的话剧。后来,段奕宏、廖凡从中戏毕业分配过去,都天天在那儿排练。一直到2000年后,他才正式签约了经纪公司,开始接演固定的戏。  后来的代表作,主要是《开往春天的地铁》吧。      耿乐觉得美院对他最大的锻炼,不是绘画的技术,而是学会用眼睛去观察世界。    其实《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个剧组挺有意思的。我们前面说到的这几个人都跟美术有些关系,米兰在当演员之前,是动画公司的动画师,画插画的。姜文是圈子里公认的写字画画都一手的人,甚至夏雨中学的时候也学过画。  缘分哪!  
  耿乐的部分本已经说完,但是一句缘份呢,又让我想起来点早年间的八卦。  其实吧,中戏、北影、上戏,,,那时候电影圈子也就这些人,经常交织出一些多纬度的“感情往事”。  耿乐第一个圈内的女朋友是孔琳,两个人也是《头发乱了》认识的。  孔琳,这个女演员,绝对是有天分的、会演戏的、有灵性的类似周迅的那种女演员,我很喜欢她,挑了张她还很漂亮的时候的照片。不过,可惜的是,她还没红起来,就老了。    1989年,孔琳首次在李少红导演的影片《血色清晨》中,扮演红杏。  1990年,孔琳在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扮演小丫头雁儿。  《头发乱了》里,孔琳的演唱,是特别大的亮点,总之,当时,第五代、第六代,很多名导演都把她当成“特有潜力的未来之星”来培养对待的。    孔琳是北京电影学院87级表演本科的,她同班的同学:张嘉译 张子健 王全安 邢岷山 姚鲁 钱雁秋。
对,前面提到的王全安又出现了。孔琳是他在北电的初恋女友,后来换成了低年级的蒋雯丽。  耿乐和孔琳,好了七年。后来耿乐移情另人,分手让孔琳特别受打击,好久才复出演戏,现在孔琳的男友是一个制作人吧,半个圈内人,祝她幸福,再有好作品。  耿乐后来的女朋友是柯蓝,柯蓝的祖父也有很有名,是57位开国上将之一。  现在两人也分手了,,,,唉,越聊越远了,再聊下去好聊到柯蓝的前男友李泉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启用的非职业的年轻演员,都经过这部起点很高的电影而走上了职业的道路,可以说是改变了他们的人生,男演员如夏雨,女演员如小陶虹、左小青。  小陶虹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我在上一个贴子里很详细地介绍过她这些年的经历和作品,这里就不重复贴了,简单说,就是当年她刚结束了十年的花样游泳运动员生活,遇见了姜文的这个电影,进而考进了中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演员。      电影里的于北蓓,没有小说里戏分多,一方面是改骗时主动砍掉了一些,另一方面是有一场几分钟的“吐烟圈”的戏,被外资方要求删掉了,原因好象是“因为强调未成年人吸烟”。那场戏对于“背景模糊”的于北蓓,多少有个主动的交代。“我年纪比你们大”、“你家里不管你么?——怎么不管,捆起来打。”、“奇怪,这烟圈怎么也吐不成,我前天还吐成了一回,,,,,,,”          两个同岁的姑娘,生日只相差几十天:    陶虹的情商非常高,从影之后的路也一直挺顺利,而且她戏路很广,现在孩子大了复出,相信还会再出好作品的。  总之,聪明、低调,我喜欢。  
    《阳光灿烂的日子》让三十岁的姜文,从一个有名气的青年演员,华丽转身成为更有名气的新一代导演。放眼望去,几十年来,演而优则导的男演员并不少,但其中演和导的高度能超过姜文的,至今还没有第二个。真真是,一战成名。    1994年08月,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      这一届电影接,是值得中国电影人记得的一届,大陆、香港、台湾,三部中国电影得了奖,而且是大奖,三位导演一起站在了领奖台上:    是的,中间那是不戴墨镜的王家卫!《东邪西毒》得了杰出艺术贡献奖(最佳摄影奖)。摄影是:杜可风、刘伟强、陈远佳。  姜文手里拿的是夏雨的最佳男主角银狮奖。夏雨成了威尼斯电影节几十年来最年轻的影帝。消息传回到国内,一片沸腾。夏雨本来拍完电影就回到高中继续读书、玩他的滑板,现在,他好象不爱上电影都不行了。第二年的高考,夏雨只填报了中央戏剧学院这唯一一个志愿。  矮个子的这位导演,是台湾的蔡明亮,他的《爱情万岁》得了那年的最佳影片金狮奖!  唉!《爱情万岁》,这部出名的大闷片。顺便说一下,那一年的评委会主席,是大卫?林奇,评委当中还有 乌玛?瑟曼。  不知姜文是先认识乌玛的,还是先认识昆汀的呢?反正两人一见如故,关系一直不错。      
  1996年第33届金马奖对内地电影全面开禁,《阳光灿烂的日子》获8项提名得6奖。  最佳剧情片:《阳光灿烂的日子》  最佳导演: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  最佳男主角:夏雨《阳光灿烂的日子》  最佳改编剧本: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  最佳摄影:顾长卫《阳光灿烂的日子》  最佳音效:顾长宁《阳光灿烂的日子》  提名:  最佳女主角:宁静《阳光灿烂的日子》  最佳剪辑:周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但由于种种原因,姜文、夏雨一行未能到台湾领奖。直到第40届,夏雨方才作为颁奖嘉宾参加金马奖颁奖礼。  而当年《阳光灿烂的日子》所获的金马奖杯也皆“不翼而飞”,姜文表示他“从来没摸过其中任何一座”,并表示怀疑金马被主办方“私藏”,对此金马奖执行委员会秘书长胡幼凤表示,仓库里并没见到过姜文等人的奖杯,猜测是被片商领走,至今都是个悬案。  直到第40届金马奖,夏雨方才作为颁奖嘉宾参加金马奖颁奖礼。      
  姜文:走,上楼去看看  摘自:肖全 著 《我们这一代:最初的面孔》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4年4月出版    姜文:走,上楼去看看  北京的三环路边,各种楼房密密麻麻,在一片家属楼里,有一处白墙红顶的小楼。  来来往往路边的人,都弄不明白这里到底是“老干部活动中心”还是住家,因为外面没有挂牌,而路边却又停了几辆小汽车。  我和李尔葳推门进去,眼前是一个客厅,一位小姐端坐在桌前值班,左右两边都是办公室,这里面人来人往,显得工作正在紧紧张张地进行。一位穿着干净的小伙子跟李尔葳打招呼:请稍等一会儿,大哥正在忙。  我明白,他说的“大哥”就是姜文。小伙子按“大哥”的吩咐带我们楼上楼下四处参观。这位“大哥”的办公室在二楼,是一间仅有普通阳台那么大的房间。里面只能放下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走出玻璃门,前后有两个大平台,是一楼的屋顶。  这幢神秘的小楼很快参观完了。“大哥”还在忙。我开始看那些贴在一楼两间房里的各种电影海报,这些海报和工作照片,全都与姜文历年来拍过的戏有关:《红高粱》《芙蓉镇》《本命年》以及他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  看完这些海报和照片,“大哥”的称呼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足足等了半个小时后,我们才走进了“大哥”的房间,原来这里是一间装修得十分豪华的放映间。  姜文与我握了一把手,很认真地看了我一眼,几乎没有一点儿笑脸,就又转过身玩着他手里的两个遥控板,他正在操纵一堆先进的光盘和录像系统。  他一会儿把画面切到一部有名的电影上,一会儿又把画面切到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上。  他转过头来:你们请喝水。  当画面出现他的影片时,他竖起耳朵听喇叭里传出的音响:锉刀的声音、拉抽屉的声音、玻璃窗被打碎的声音。  我听很多人说过《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我在上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剧组集中的第一天晚上,与张艺谋、吕乐、王斌等一帮人,半夜1点多出来吃夜宵。  张艺谋谈起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喜欢这部电影,首先这部片子很激情。  王斌说:我不喜欢。  张艺谋接着又说:的确不错,姜文很懂戏,在一些镜头的处理上,往往很多老导演也难以控制。另一点,这部片子拍得很有个性,激情和个性是很重要的。  姜文停下了手中的活儿,开始和我们静下来交谈。他首先看了我带去的一些《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剧照和一些我的肖像作品。  他一边看一边评论:保田的造型不错,李雪健也挺好。而对巩俐这位《红高粱》里的老搭档,姜文则只字未提。在看过我的肖像作品后,姜文说了一堆好听的话,表示以后要一起练练。他说:我这儿刚刚成立这个公司,名字就叫“阳光灿烂制作公司”,我喜欢这个名字。我正在准备下部戏的拍摄,一个是“汪精卫”,另一个本子是讲猪的。我们一看表,时间不早了。他说:这几天,我事儿挺多,过些天要去参加香港电影节,你想想找个什么场景,我们来拍照片。他看了我的照片后,认真起来,知道这是在工作,而不是一般性的记者采访,可以瞎应付。  走,上楼去看看,他说。我把机器装满“子弹”,我们在楼上练起来,越来越疯。姜文说:肖全,你到楼下去,我站在房檐边上。在马路上,我用210mm的长焦看这“小子”,我调动着他前前后后,穿过铁栏杆。姜文十分配合,我俩都挺过瘾的。  姜文有些收不住场了:肖全你再跑一趟,为我们哥儿几个拍一张公司的合影。  两天后我又去了,他们几个“领导干部”专门集中在一起,很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在饭桌上,姜文说:待会儿我们全都听摄影师的。  我把他们拉到宽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棒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