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赛腰鼓八一飞行表演队事故队

安塞腰鼓(传统民俗舞蹈)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传统民俗舞蹈
(传统民俗舞蹈)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塞腰鼓历史沿革
安塞腰鼓起源
黄土地腰鼓
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安塞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安塞腰鼓发展
1981年,在与安塞县比邻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一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众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均系翻模成型后烧制的。经延安地区文物考古专家鉴定,系宋代造物。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安塞腰鼓中&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进步&的第二拍动作。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料。
1942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象征,并被誉为&胜利腰鼓&,遍及中华大地,载入了革命文艺运动的光辉史册。1951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安塞冯家营村的艾秀山等民间艺人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了腰鼓技艺,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获特等奖,从而使安塞腰鼓扬名海内外。
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榆林地区的横山、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起源于,在明代后期,由于灾荒与农民起义,安塞已经人烟稀少,安塞人由榆林横山迁过来,也把横山的腰鼓带到了安塞。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与性格。安塞腰鼓可由上千人一同表演。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2009年国庆典礼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德国等其他国家进行表演。[1]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2]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
社会评价及展示
2012年《》大型文艺晚会的开场节目就是来自革命圣地延安,闻名海内外的安塞腰鼓。[3]
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革命时期它被称作“胜利腰鼓”,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在欢迎毛主席和工农红军,欢庆胜利的时候就曾跳起气势磅礴的腰鼓。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安塞腰鼓的表演成为开幕式上的一大亮点,至今为人称道。安塞腰鼓见证了中国的时代变迁,在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举办的《为人民放歌》大型文艺晚会上作为开场节目,意义不同寻常。[4]
安塞地处陕北,相传古时候戌边守塞士卒,打仗时用腰鼓助威,胜利后用它来欢庆。随着岁月流逝,腰鼓又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特别是节日期间,人民用打腰鼓欢庆丰收,增添节日气氛。安塞腰鼓参加者一般为男性。分两种形式。一种为路鼓,即边走边打,另一种为地鼓,在广场、舞台及指定地点表演。打鼓者多头系羊毛巾,腰结红绸带,鼓系腰间,两手执槌,在大鼓、大锣、铜铙及唢呐的伴奏下,左蹦右跳,生龙活虎,显示黄土高原的挚热情感,是力量的凝聚和爆发。
腰鼓源于战争或者祭祀,后来演变为传统民间的娱乐活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安塞腰鼓可有几人到几千人一起演奏非常壮观。安塞腰鼓是之一,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
安塞腰鼓风格特色
安塞腰鼓以其独特风格、豪迈粗犷、刚劲奔放、气势磅礴而闻名天下,它有机地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充分表现了黄土地人民憨厚朴实、悍勇威武而又开良乐观的性格。安塞腰鼓的表演,既不受场地限制,也不受人员多少制约。大路上、广场里、舞台中均可表演,可一人单打,可双人对打,也可几十人乃至几百人群打。单打者腾跃旋跨,时如晴蜓点水,时如春燕衔泥,时如烈马奔腾,时如猛虎显威;群打时则能变幻出多种美妙的图案,如野马兔越野。
安塞腰鼓分文鼓与武鼓两种,文鼓以扭为主,重扭轻打;武鼓以打为主,重打轻扭。安塞腰鼓快放快收,变化神速,自然大方,欢快流畅,刚柔并济,屈伸自如,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融为一体,使自身从内容到形式更加丰富,更具观赏性、娱乐性。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 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 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这可能是古&乡人傩&的习俗遗风。有时两队腰鼓在途中相 遇,一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 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似春雷滚动。鼓手们尽情击 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高潮,鼓乐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一个方 面。直至有一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一不到一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
&沿门子&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访,进行交流演出,这和陕北秧歌一样,称之为&搭彩门&。正月十五时,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当晚还要举行&转灯&(也称&转九曲&),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届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
&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乙-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由他来指挥。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等唐僧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
&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这一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和尚游门&等。到引出&太阳弧&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谒庙&时,有拜庙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伞头唱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唱完后,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使表演达到高潮。
安塞腰鼓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由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
这一段结束后,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场节目,如&跑驴&、&水船&、&高跷&、&二鬼打架&、&大头和尚&等。节目形式的多少,视各村的人才和条件而定。小场节目结束后,再接着表演一段大场腰鼓。此刻锣鼓敲得快,唢呐吹得紧,击鼓更激烈,情绪更欢快,使整场表演在强烈的气氛和高昂的情绪中结束。[5]
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群众赞之为&式子慷慨码子硬&。[5]
安塞腰鼓的风格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通过动律的变化表达舞者的内心。舞者击鼓时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有机地结合,达到神形兼备、和谐自如;
2.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双手都要将鼓槌甩开。但虽狠而不蛮,显得挺拔浑厚,猛劲中仍不失其细腻之感;
3.做踢腿、跳跃动作时,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动作,都要有股子&蛮&劲。节奏欢快,难度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犷豪爽、刚劲泼辣的风格;  4.击鼓转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关键。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动作必有转身,转身时必须要猛,特别是做腾空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的一套动作组合时,必须在固定的节拍里,运用迅速地猛劲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与连接;
5.动律形态复杂,跳跃幅度较大。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并加大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如做&马步蹬腿&、&连身转&、&马步跳跃&等动作时,舞者运用弓步向后连跳两次,然后左腿大步前跨,右腿发力蹬地而起,势若龙腾虎跃,显示出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
挎鼓子的服饰装扮与传统戏曲.中的武生相似,穿黑色紧身夸衣;头戴草帽圈;戴髯口,脸要红,眉毛要粗,表演时胡须要摆开。随着时代的变迁,舞者的服饰也在变。西河口乡一带的腰鼓服饰,已接近于生活,而真武洞腰鼓队的服饰;仍然保留着古代武士的装扮,头扎英雄巾、腰束战裙、脚蹬红缨鞋,颇似古代征战沙场的士卒将帅。
安塞腰鼓除以舞者自身击打的鼓点为主要伴奏外,也有以民间鼓吹乐队伴奏的,乐器有鼓、镲、锣等,另有唢呐吹奏曲牌,常用曲牌有(搜山令)。[5]
安塞腰鼓传承现状
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传统民间广场群体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一腔热血,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集中表现了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在、乐观开朗的性格。同时,它是风貌的再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和“中国第一鼓”。安塞腰鼓从农村打到城市;从黄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打到前;从自编自演走向电影电视屏幕;从农运会打到亚运会;从陕北的穷山沟走上世界领奖台。安塞腰鼓以它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打遍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安塞腰鼓在安塞县相当普及,分布于谭家营、西河口、沿河湾、真武洞等乡镇,有南派北派之分。在全县15万人口中,约有一半人会打腰鼓,除青年腰鼓外,还有少儿腰鼓、老年腰鼓,女子腰鼓等。为了弘扬这优秀民间艺术,安塞县成立了&安塞腰鼓艺术协会&,并在各乡镇成立了分会,现有会员1000多人,协会办公室设在县文化局,主要承接各项对外交流和表演任务。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 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安塞腰鼓的现实生存状况令人担忧,需要对它实行保护和扶持。
20世纪40年代,安塞县高桥乡等处的腰鼓队、秧歌队曾多次到延安枣园、杨家岭给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和红军将士拜年。
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鲁艺的文化工作者对安塞腰鼓进行改造,安塞腰鼓的内容,形式艺术性等方面都有深刻变化,服饰上结束古代武士风格,“白羊肚子手巾红腰带”成了腰鼓手的外表特征,妇女从此进入秧歌和安塞腰鼓表演队伍。
1947年至1949年,由安塞腰鼓改编的“胜利腰鼓”被红军将士即解放军带到了大江南。
日,安塞县冯家营的蔡维杰、郭家卯子的曹怀勇等腰鼓手,来回步行50多天,以“陕西赴京演出团”的名称,在天安门广场为刚刚成立两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祝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和首都各界群众观看了演出。演出期间,中央青年文工团的演员们和安塞腰鼓手学习了安塞腰鼓技艺。
1952年,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艺术节上,中国青年文工团表演的安塞腰鼓获得金质奖章,为新中国赢得了荣誉。
1959年,安塞腰鼓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的拍摄。拍摄成功!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特别是破四旧期间腰鼓等民间艺术受到一定冲击,腰鼓活动几乎消失。
1974年起,安塞腰鼓开始调演汇演,各乡镇(公社)注重动作、技艺训练的同时,为比赛获胜,在服装的色调、款式及头饰等方面进行了大改革,腰鼓也从“模仿战鼓结构,将柳木截断, 镂空城筒状,蒙牛、羊皮于其上 ”的自制阶段走向社会购买阶段,腰鼓自制式样不统一的历史在安塞基本结束。
1979年,由安塞文化馆于志明等人为“安塞县思想宣传队”编排的安塞腰鼓,在陕西省群众业余文艺调演中获表演、创作甲等奖。
1981年,延安市(现宝塔区)粱村出土了一批宋、金时期的腰鼓、秧歌画像砖。
1982年春天,中央、陕西省等有关单位来安塞摄录有关安塞腰鼓的场面。
1983年春天,中央歌舞团在延安慰问演出时,专程到西河口山王河村观看腰鼓表演,并从舞蹈的角度给腰鼓手们进行了指导,正月十五日,再次来到山王河村和腰鼓手们进行联欢。
1983年,以安塞县谭家营乡的腰鼓队为代表,参加了延安地区秧歌腰鼓及民歌调演,获第二名。
1983年,甘泉县雨岔乡出土宋朝时期的秧歌、腰鼓画像砖,动作、步伐、步态、道具和如今的秧歌、腰鼓几乎一样。
1984年,安塞县以西河口乡的腰鼓队为代表队,参加了延安地区秧歌、腰鼓调演,获第一名。
1984年前后,榆林地区的绥德、米脂等地相继出土了一部分东汉画像石,其中的“击鼓跳丸舞”、“鞴鞭鼓舞”都有今天腰鼓的身影。按时间推算,应该是公元初年,距今大约两千年。
月,安塞县小学少儿腰鼓队参加全国少儿歌舞电视调演赛,获陕西省二等奖,全国二等奖,在西安表演时与日本儿童联欢。
1984年5月,以农民为主体安塞腰鼓队参加了由陈凯歌任导演,张艺谋任摄影的故事片《》拍摄。鼓手们彩排,表演共两天,每人报酬7元。安塞腰鼓手们首次得到工资。 1984年,当《》剧组走进了仍然比较封闭的安塞。他们要在这里寻找一种与黄土地相契合的、充溢着生命原动力的民间舞蹈。他们选中了腰鼓。拍摄那天,在朗朗晴空下,150名身穿一色黑袄裤、头扎白羊肚手巾、腰扎红布带的精壮的陕北汉子,脚踏厚厚的黄土,在牛皮大鼓的助威下,齐齐地舞了起来。他们前进、后退、踢腿、转身,展转腾挪如入无人之境,勇猛如虎,翻卷如龙,酣畅淋漓,飞扬激越。摄制组的人们震惊了,陶醉了。当拍摄到最后一个镜头:鼓手们从山坡后面涌上来时,只见黄尘滚滚,人影恍惚,震天的鼓声和150条汉子的吼声交织在一起,犹如黄河咆哮、万马奔腾,在场的人热烈鼓掌,激动得快要疯了。从此以后,安塞腰鼓一发不可收拾地打出了黄土地。
1986年2月,800余人的腰鼓队在县城东三里外的白坪山上和保小滩为中国、日本合拍的大型电视系列片《》表演。安塞腰鼓的影头和黄河壶口瀑布一起作为该片的片头镜头。
1984年8月,香港、澳门暑假师生旅游团100余人专程来安塞观看安塞腰鼓表演。
日,安塞腰鼓手、谭海则、白光东等人表演的《安塞腰鼓》参加了由文化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电视大奖赛”,以绝对优势获大奖。从此,“安塞腰鼓”这一名称在全国叫响。
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奖。
1987年春天,安塞腰鼓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联欢晚会,并且是第一个出场表演的节目。鼓手有刘延河、谭海则、白光东等8人。
1989年9月,300余名腰鼓手,在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了表演;同年秋天,260名腰鼓手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中国旅游节文艺节目演出活动。
1989年9月,安塞腰鼓手参加了北京国际电视周活动,在中国大剧院等处进行了多次表演。这次表演的镜头,作为中央电视台“旋转舞台”片头之一用了近三年。
日,425名安塞腰鼓手参加中国政府举办的首次大型国际运动会,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相聚在北京”大型文艺演出,受到参加亚运会的各国贵宾和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等官员的盛赞,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也观看了演出。
日,安塞腰鼓参加了陕西省第九届运动会开幕式。
1992年5月,安塞腰鼓参加了沈阳国际鼓文化艺术节。
1993年4月,安塞腰鼓参加了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以工代殿举行的中国国际时装节闭幕式大型文艺演出。
日至9月11日,安塞举行了“首届腰鼓、唢呐、民歌大奖赛”,18支腰鼓队参加了比赛。
1994年10月,第一本全面介绍安塞腰鼓的书籍《安塞腰鼓》,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发行,主编:张新德。
日,安塞腰鼓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45周年国庆的的天安门广场庆祝活动。江泽民及时任中央政治局的常委、委员及党政军领导,各国驻华使节及首都各界群众观看了演出,中央电视台也进行了实况转播。10月2日,安塞腰鼓队又专门到人民大会堂为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做了专场演出。
1996年11月,安塞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腰鼓艺术之乡”。
1997年9月,安塞县举办了第二届民间艺术节。全县20支腰鼓队在县体育场腰鼓大赛中一决高下。
日,安塞腰鼓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的香港回归庆典上做了精彩表演,7月2日又冒雨上街为香港各界群众表演。香港20余万居民冒雨观看了演出。
199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在认真考核了安塞腰鼓等民间艺术及全县文化建设等工作后,授予安塞县“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
1999年9月,由安塞腰鼓艺人教练的澳门中学生腰鼓队,在澳门回归庆典上进行了表演。
日,600名安塞腰鼓手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次城市运动会”开幕式表演。
日,300名安塞腰鼓手在延安为中央电视台国庆文艺晚会外景组表演。
日至10月5日,40名安塞腰鼓手参加了“昆明世博会”陕西周的演出活动。
日上午,“陕西”号彩车上的17名安塞腰鼓手,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典阅兵式之后的群众游行彩车方队中,向中央领导、驻华使节及首都各界群众演出。这是安塞腰鼓首次在悬空移动的彩车上表演。
日晚7时30分,120名安塞腰鼓手在天安门广场与各省级中央各部委的文艺代表团体共同欢庆建国50周年。安塞腰鼓是第一版块中的第一个节目。安塞腰鼓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庆祝活动总指挥部”评为优秀演出团体。
日,137名安塞腰鼓手在工人文化宫太庙前参加国庆庆典的全国、全军、劳模英模代表演出,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一同观看了演出。
日,180名安塞腰鼓手参加了陕西省“千面锣鼓迎接2000年”大型庆祝活动。
2000年元月5日,260名安塞腰鼓手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文艺节目录制表演。
2000年4月,安塞腰鼓参加了由中央电视台在无锡中央电视台影视基地举办的“中华鼓王”大赛,获“中华鼓王”称号。
2001年春节,安塞民间艺术团首次整体走出陕西,在广西旅游艺术节上表演以安塞腰鼓为代表的节目。
日,安塞民间艺术团在西安东西部贸易洽谈会开幕式上表演安塞腰鼓等节目。
日,安塞民间艺术团表演的安塞腰鼓等9个节目,在宝鸡卷烟厂职工俱乐部礼堂,被国家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对外演出总公司、德国柏林市政府官员验收通过,确定安塞民间艺术团为代表中国政府参加“柏林亚太周”中国周的文艺团体之一。
日至10月1日,安塞民间艺术团在柏林皇宫广场、得月园、奔驰大厦及文化广场表演了安塞腰鼓等节目,轰动了柏林,也倾倒了德国观众。
2001年10月,安塞腰鼓到湖北宜昌进行商业演出。
日至11月20日,安塞民间艺术团以安塞腰鼓为主打节目,在上海豫园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商业性演出。
2002年春节期间,以安塞腰鼓为主打节目的安塞民间艺术团,在香港海洋公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商业性演出,并参加了香港各界庆祝新年的踩街活动。
2002年6月,安塞腰鼓队代表延安市政府参加了浙江嘉兴“红船艺术节”。
2002年7月,安塞腰鼓参加了江苏南京市文化旅游艺术节。
2003年2月,高占祥等20余名中国民间文艺活动权威人士齐聚安塞,共同商讨了安塞腰鼓的旅游开发等相关事宜。
2003年8月,陈培亮和儿女陈永红、陈强、陈刚、陈红梅、陈磊6人为张艺谋执导的奥运宣传片拍摄组表演安塞腰鼓。
2003年9月,安塞腰鼓参加了青岛国际啤酒节,及青岛啤酒百年庆典庆祝活动的文艺表演和广场大型庆祝活动表演。
2003年11月,安塞县民间艺术协会向国家工商局商标管理局成功的申报了“安塞腰鼓”的商标注册,共申报注册了12大类111个商品的商标。
2003年12月,第一本安塞腰鼓摄影作品集《安塞腰鼓》由香港正轩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谢妮娅。
2004年元月12日至元月17日,由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人民摄影报》社、安塞县委、安塞县人民政府合办的,旨在宣传安塞腰鼓和民间艺术的“陕北过大年”全国摄影黄金周,暨“安塞杯”全国摄影大奖赛成功举办,安塞近千名腰鼓手进行了广场、山地、过街和老式、中年、女子、少儿腰鼓等表演。活动取得了极大成功,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十几家电视台和全国各地报刊播、刊出50余组专题和新闻和近100幅各类图片。共有280余名全国各地和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地的摄影家参加了这次活动。
2004年元月20至2月3日,安塞民间艺术团应泰国政府邀请,在泰国曼谷参加了中国政府打造文化品牌宣传活动。
日至9日,应新西兰政府邀请,安塞腰鼓在新西兰奥克兰市艾伯特公园参加了新西兰第五届中国传统新年灯会。三天时间内表演18场,新西兰国家元首-总理克拉克女士专程坐飞机从首都惠灵顿赶来,看完安塞腰鼓表演后,她接见了所有腰鼓手,和大家一一握手并合影留念。在这次活动中,安塞腰鼓还和象征新西兰的毛利舞蹈共同演出30分钟。
2004年6月,高22米,严格按照腰鼓比例设计、建造的巨型安塞腰鼓,在安塞县城东墩山上破土动工。该巨型腰鼓是“黄土风情”休闲旅游度假村的一部分,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鼓类建筑。
日,摄影家们在拍摄安塞腰鼓表演。2月2日至2月7日,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举办“陕北过大年”摄影黄金周活动,来自海内外的数百名摄影家聚集一起,拍摄安塞腰鼓、剪纸和陕北婚嫁等民俗活动。
日,安塞腰鼓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的演出。
日,安塞腰鼓参加“天鼎杯”黄河风情摄影大赛。
日,安塞腰鼓参加陕西民俗文化暨民间艺术巨龙特展。
日,安塞腰鼓参加重走长征路。
日,安塞腰鼓参加第23届北京龙潭庙会开幕,庙会为期8天,充满了浓郁的民俗、民风、民情。
日,400名腰鼓手参加中超开幕式。
日,安塞腰鼓参加在马耳他首都瓦莱塔举办的&2007瓦莱塔中国春节&系列活动。
2007年3月底,安塞县西河口乡的马存明应中国驻秘鲁大使馆和秘鲁华人协会的邀请,专门去秘鲁首都利马传授安塞腰鼓艺术。在为期3个月的培训活动中,先后培训了秘鲁华人协会青年、若望23世华裔学校中小学生、WONG超市集团青年员工三批学员共50余人。
日,安塞腰鼓第十八届上海旅游节开幕式。此次活动由21辆花车和33支境内外表演队伍,近140余项活动,为历届最多,另有来自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德国、、巴西、墨西哥、日本及、马来西亚、泰国等国的表演团体,共吸引46万中外游客参加。
日,参加第二届中国-嘉兴江南文化节。
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参加当地政府举办的“2008中国春节巡游活动”。
日,参加青岛举办的“扭起秧歌迎奥运”巡游表演。
日,安塞腰鼓参加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革命圣地延安传递仪式。
2008年9月,安塞腰鼓参加了首届中国·安塞黄土风情文化艺术节。
日,具有中国民族风情的陕西安塞腰鼓队在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前表演。他们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奏响着春的祝福。
日,安塞腰鼓参加中国-无锡阳山(国际)开幕式。
日,安塞腰鼓参加第十届中国-山东国际蔬菜博览会。
日,安塞腰鼓参加了中国第二届中国诗歌节。
日,安塞腰鼓参加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银幕上的歌”红色经典演唱会。
日,安塞腰鼓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圣土采集第五站——延安站圣土采集仪式。
日,安塞腰鼓参加重走长征路胜利结束仪式。
日,安塞千人腰鼓参加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群众游行。
日,中国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暨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晚会《大地飞歌·2009》。
日,安塞腰鼓参加第九届中国海南欢乐节。
日,安塞县成立了第一家专门进行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弘扬安塞腰鼓的文化公司—安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日,北京清华大学拉开一项名为“安塞腰鼓进清华”的主题文化活动,安塞县专门向清华大学派出了6名腰鼓教练,在清华大学研究生班中开展了安塞腰鼓培训。
日,陕之北安塞腰鼓公司组织的40名腰鼓队员参加了第三届安徽滁州农民歌会开幕式。
日,山东青岛城阳市民节邀请陕之北安塞腰鼓公司的50名腰鼓队员参加开幕式。
日,安塞腰鼓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安塞黄土风情文化艺术节。6月30日至7月2日,在黄土风情文化园区启动仪式的《舞动延安》大型实景演出项目上盛大表演。
2012年2月元宵节,河南灵宝市政府邀请陕之北安塞腰鼓公司120名腰鼓队员在函谷关景区为市民表演。
2012年2月元宵节,山西阳泉市盂县政府邀请陕之北安塞腰鼓公司100名队员表演安塞腰鼓。
日,安塞腰鼓参加了香港赛马会举行的国庆赛马日开幕仪式。
日,由安塞腰鼓三大艺术体系南川流派创始人之一的张新德和安塞县标志性建筑物“腰鼓楼”的建设者张熙智共同编著的《安塞腰鼓》一书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原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白云腾为该书作序。
日,清华大学的学子们,来到陕西延安市安塞腰鼓山体育广场,与当地的农民安塞腰鼓队共同献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舞鼓表演。
日,由16人组成的安塞腰鼓队站在了美国洛杉矶奥斯卡颁奖盛典的杜比剧院舞台上,展现安塞腰鼓的魅力。
安塞腰鼓传承意义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陕北汉子剽悍、虎劲、牛劲的体现,极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5]
.腾讯网[引用日期]
.国际在线[引用日期]
.腾讯网[引用日期]
.中国网络电视台[引用日期]
.中国文化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赛腰鼓鼓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