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在全球最美的海滩打网球球场要钱吗打球,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45岁在全球最美的海滩球场打球,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美国西部著名的篮球圣地:威尼斯海滩球场)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说到“篮球圣地”,有些人的第一反应是被誉为“篮球麦加”的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MSG)球馆,有些人则提起乔丹曾奋战过的芝加哥联合中心球馆,有些人会想到由科比主宰的斯坦普斯中心球馆,还有些人会搬出马萨诸塞州春田郡的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如果说到美国的“街头篮球圣地”,结论就要清晰明朗得多。当地人自有公论:东有纽约洛克公园,西有洛杉矶威尼斯海滩。
金黄色的海滩沿着公路绵延,将视野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一边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海水蔚蓝,一边则是郁郁葱葱的热带树林,绿意盎然。越过树林是一大片绿地,一块块整齐划一的篮球场相继排开,塑胶地板通常是深蓝色,在强劲海风的昼夜吹拂下愈加暗淡,呈现出一种深沉的色调。强劲的阳光穿透树荫,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海洋气息,不远处还有海鸟在上下翻飞。人们在不同的球场上竞相追逐,皮球穿过篮筐,从这人手里传到那人手里,在地板上反弹跳跃,奔向场地那头的另一个篮筐……
这就是威尼斯海滩上最常见的画面。蓝天,白云,绿树,黄沙,以及一颗橙色的篮球。在这里打篮球,除了可以体验全美最高水平的专业篮球对抗,还能尽情享受篮球带给人们的快乐和美好。
威尼斯海滩只是洛杉矶篮球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只要想打篮球,洛杉矶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类似的场地。跟其他地区比起来,这里的人们更喜欢在室外活动。尽管日射强烈,但那种在海风中肆意挥洒汗水的快乐,真正体验过的人都沉醉其中。
(洛杉矶特有的海滩球场,风景这边独好)
张卫平之所以从芝加哥搬到洛杉矶,其中一个原因就跟这里的篮球气氛有关。芝加哥虽然也有浓厚的篮球文化,但毕竟是一个以黑人为主的传统城市,球场多数都散落在各种钢筋水泥的大楼之间,环境略显压抑,打球的人也以当地黑人居多,对其他族群颇有排斥。洛杉矶则是一个多种族聚居区,据统计光使用的语言就超过70多种,人人都是外来客,也就相互包容,没那么对立。
严格意义上讲,洛杉矶不止是一个城市,而是由好几十个小城市聚集而成的大城市群,只是其中的核心城市叫作洛杉矶市。这里华人数量庞大,每年春秋两季都举办大型的篮球联赛,每逢周末就鸣锣开赛,一打就是两三个月。
篮球联赛的组织相当正规,主要按年龄分组,每隔5岁划分一个组。下至7岁儿童,上至70岁老人,无论是谁,只要想打,都各有归属。这中间有讲究,以35岁为分界,35岁以下的,低年龄球员可以打高年龄组别的比赛,目的是鼓励优秀年轻球员,但高年龄球员不能打低年龄组,否则就成了“以大欺小”;35岁以上的,高年龄球员可以打低年龄组,原则是用球技说话,鼓励高水平球手“发挥余热”,但低年龄球员不能打高年龄组,否则就成了“以少欺老”。
到了洛杉矶,张卫平跟“荷兰奶牛”(蒋思远)等老朋友经常一起打球,很快也组队加入了当地的华人篮球联赛。当时,联赛规模已经发展到超过100支球队,听起来已经足够庞大。但同期韩国人联赛的规模超过300支球队,日本人联赛更是令人咂舌,球队总量超过700多支。洛杉矶的各个族群多半都来自各自的祖国,从这个侧面可以折射出,当时中日韩三国在群众体育方面存在着不小差距。
当地居民之所以组织各种级别的篮球联赛,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以球会友”,通过这种集体性质的体育运动来扩大人脉、联络感情。张卫平当时加入了一个名为“老马”的体育协会,此外还有“小马”、“青马”等各个年龄段的不同组织,成员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华人,其中包括不少从台湾来的朋友,大家每周定期打几场球,在一起出出汗,其乐融融。
张卫平1992年初来到洛杉矶,97年回到中国香港。在洛杉矶打球最多的那段时间,差不多45岁左右。按常规应该打45岁组别的比赛,但他跟35岁组别球员一起打球,也照样是砍瓜虐菜,打得对方找不着北。
当时,洛杉矶当地的台湾朋友有一个“大专院校校友联赛”,由各高校的毕业生各自组队,聚在一起热闹热闹。一开始,这个联赛允许每个球队邀请两位“枪手”,其中有一支球队就邀请张卫平来“助拳”。打这种比赛没有任何酬劳,纯属友情帮忙,台湾朋友的盛情难却,张卫平不便推托,就认认真真地参加比赛。没想到有他参与的第一个赛季,这支球队就得了联赛冠军。第二个赛季打下来,张卫平所在的球队还是冠军。其他球队一看张卫平这么厉害,都觉得这么下去不是办法,后来得出一个共识,以后谁也不允许再找“外援”。
张卫平毕竟是前国手,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来了没几天,在当地联赛就已经远近闻名。每到周末,他就像赶场一样穿梭在不同地点的篮球场之间,上午10点这场刚打完,马上把背包往车上一扔,马不停蹄地开车赶往下午1点开打的下一场。一个周末两天下来,往往能打上六七场球,强度着实不小,但乐在其中。
快乐不仅来自球场之内,更来自球场之外。因为打球的缘故,张卫平在洛杉矶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大家虽然此前素不相识,却通过球场上的交往一见如故,彼此都觉得气味相投,慢慢就把交往的范围扩大到球场之外的生活当中,日常的相互走动相当频繁。谁家遇上个什么难事,其他人哪怕经济不怎么宽裕,也一定会慷慨相助。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大家相互扶持、彼此关照,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比如有一个朋友名叫乐嘉令,来自上海,为人豪爽大方,而且乐于助人,朋友中无论谁遇到困难,他都愿意伸出援手。他的热心不仅局限于当初那一批老球友,这些年来陆续从国内来过很多年轻后辈,他都视如己出,尽其所能地向他们提供帮助。包括如今在CBA上海男篮效力的中锋张兆旭(英文名Max),早年间去美国求学,就是乐嘉令忙前忙后,从落实住处、联系高中到申请大学,从组织比赛、寻找教练到安排试训,他都义无反顾、亲力亲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张兆旭如愿就读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NCAA赛场上出战27场,为回国加盟CBA球队和入选国家队打下坚实基础。
正因为洛杉矶有这么多知心朋友,张卫平对这座城市特别有感情,宁可谢绝巴顿啤酒公司对他的提拔,也要继续留在LA生活。
当时尚属上世纪九十年代,从祖国大陆去美国发展的人还不多,在洛杉矶扎根的华人群体以台湾朋友居多。随着祖国实力的日益强盛,大陆来的朋友也逐渐多了起来。他们尽管来自五湖四海,但毕竟都是血脉相通的炎黄子孙,有共同的传统文化背景,所以能相处得十分融洽。另外,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只要足够优秀,总能吸引到跟他同样优秀的人聚在一起。每个人的素质都达到一定水准,这个群体的整体素质自然也就水涨船高。可以想见,张卫平在洛杉矶的“朋友圈”里,一定是藏龙卧虎、高人云集。
(落霞与篮球齐飞,汗水共长天一色)
期间有这样一件小事,颇能展示出张卫平在适应环境、协调资源等方面的过人之处。
当时张卫平工作日为青岛啤酒做品牌推广,周末跟球友们一起打球。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为何不把青岛啤酒和华人球友圈的资源对接起来,既为自己所在的篮球队解决经费和装备问题,又给青岛啤酒做大范围的市场曝光?
于是,向主管请示之后,张卫平给自己所在的球队拉了个青岛啤酒的小赞助。其实所谓赞助,无非是给全队提供一套印有青岛啤酒商标的队服,然后为每人缴纳报名费用,总计不过二三百美金。
正巧当时球队里有位名叫张靖宇的队友是报社老板,旗下的报社每天出两份免费报纸,一份面向当地的大陆华人,一份面向台湾华人,内容都跟洛杉矶当地华人的生活相关。这位老板非常给力,他一声令下,华文报纸每天刊登“青岛啤酒队”的大幅报道,图文并茂,经常一版就放上好几张比赛照片,读者满眼都是队服上“青岛啤酒”的商标。果然不出他所料,这支球队给报纸读者们留下深刻印象,每期报纸出来都要追看球队的最新战况。
联赛打了几个月,报道也持续了几个月。张卫平的队友都觉得有面子,巴顿啤酒公司和青岛啤酒的领导们看了也很满意。算起来虽然只是二三百美金的小合作,但客观上确实达到双赢效果,各方面皆大欢喜。
(“青岛啤酒队”当时的合影,
与西装革履者握手并共同捧杯的就是张卫平,
右一穿白色帽衫者,
即为慷慨出力的报社老板张靖宇,
身穿浅蓝色T恤、紧挨着张靖宇的,
就是热心肠的乐嘉令)
在张卫平的这段洛杉矶打球经历中,有一个现象特别有意思:
回顾他的职业球员生涯,张卫平在场上的主要任务是得分,教练给他布置的工作重点不是传球和组织,他在这些方面的投入相对要少一些,有时候被队友开玩笑地称他为“终点站”,意思是“球到了他手里就有去无回”。
然而如今在洛杉矶打这种业余性质的篮球联赛,张卫平却好像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在场上只管埋头抢篮板、防守、传球、助攻、掩护,专注为队友创造得分机会,打一场比赛下来极少投篮出手,不到需要他得分来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他从不主动得分。以他前国家队球星的身手,加上远超常人的身体力量,往篮下一站跟巨无霸一样,不是把前后场篮板球照单全收,然后统统传给身边的队友,就是用宽厚的身板挡住防守人,让队友可以在空位从容出手。这样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打球风格,有哪个队友能不满意呢,人人都喜欢跟张卫平在一起打球。
看着队友们在场上打得开开心心,张卫平自己也是打得自得其乐。作为职业球员,他曾经征服过国内球员当时所能企及的最高峰,个人场均得分至今高居男篮世锦赛历史第三,除因时代原因两度无缘奥运之外再无遗憾。如今跟业余球友在一起打球,比赛对他的吸引力早已不再是疯狂砍分,也不再是“更快更高更强”,而是“以球会友”、“享受篮球”。
事实上,张卫平自退役之后就很少再主动打球,包括在芝加哥工作的四年多时间也没怎么摸过球。用他自己的原话来说,“基本跟篮球绝缘,既无球可打,也想不起来打球”。如今在洛杉矶重新捡起篮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遇到了他愿意一起打球的朋友。97年回国发展之后,他也是除了工作需要,如在篮球训练营给小学员上训练课,其余的时间很少主动打篮球。篮球是他一辈子坚持不懈的事业,但他对篮球事业的热爱,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并不仅仅局限在打篮球这件事上。一句话,他对打篮球这件事没有“执念”,更在意的是因为打篮球而结识的这些人。
张卫平的腰部本就有老伤,当时也已停止系统训练多年。如今每到周末就连打六七场比赛,平时还经常被球友临时叫去打球,身体实在有点吃不消。有人劝他,有些比赛完全可以不去,只打那些最重要的比赛。
应该说这个建议相当中肯,但在张卫平看来,大家都是朋友,每个球局都同样重要,要打都得打,要不打都不打。如果只是有选择地打,参加谁的,不参加谁的,恐怕都不合适。在腰伤实在吃不消的情况下,张卫平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对任何人的邀请都高挂免战牌,从那以后一场比赛都不打,正式退出洛杉矶华人篮坛。
至此,张卫平的“球员”生涯才算是彻底画下了句号。
第35章结束
张卫平阔别中国篮坛八九年,
跟国内篮球圈早就断了联系,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机缘,
才得以走上荧屏,
成为央视的NBA现场解说员?
影响了几代中国球迷的“二平组合”,
第一次在美国相聚时,
发生了哪些故事?
明日上午10点,请看《非常合理:张卫平传》第36章。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本文「45岁在全球最美的海滩球场打球,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转载自网络,作者鱼乐篮球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QQ邮箱
您可能也感兴趣的在最美的海滩球场打球 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摘要]《非常合理-张卫平传》讲述中国篮球名宿张卫平的生平故事,呈现跨越半个世纪的中国篮球发展史,由张卫平本人唯一授权、腾讯体育篮球主编黄祎(阿鱼)撰写、腾讯体育独家出品。
正在加载...
美国西部著名的篮球圣地:威海滩球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到“篮球圣地”,有些人的第一反应是被誉为“篮球麦加”的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MSG)球馆,有些人则提起乔丹曾奋战过的芝加哥联合中心球馆,有些人会想到由科比主宰的斯坦普斯中心球馆,还有些人会搬出马萨诸塞州春田郡的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如果说到美国的“街头篮球圣地”,结论就要清晰明朗得多。当地人自有公论:东有纽约洛克公园,西有洛杉矶威尼斯海滩。金黄色的海滩沿着公路绵延,将视野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一边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海水蔚蓝,一边则是郁郁葱葱的热带树林,绿意盎然。越过树林是一大片绿地,一块块整齐划一的篮球场相继排开,塑胶地板通常是深蓝色,在强劲海风的昼夜吹拂下愈加暗淡,呈现出一种深沉的色调。强劲的阳光穿透树荫,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海洋气息,不远处还有海鸟在上下翻飞。人们在不同的球场上竞相追逐,皮球穿过篮筐,从这人手里传到那人手里,在地板上反弹跳跃,奔向场地那头的另一个篮筐……这就是威尼斯海滩上最常见的画面。蓝天,白云,绿树,黄沙,以及一颗橙色的篮球。在这里打篮球,除了可以体验全美最高水平的专业篮球对抗,还能尽情享受篮球带给人们的快乐和美好。威尼斯海滩只是洛杉矶篮球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只要想打篮球,洛杉矶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类似的场地。跟其他地区比起来,这里的人们更喜欢在室外活动。尽管日射强烈,但那种在海风中肆意挥洒汗水的快乐,真正体验过的人都沉醉其中。洛杉矶特有的海滩球场,风景这边独好张卫平之所以从芝加哥搬到洛杉矶,其中一个原因就跟这里的篮球气氛有关。芝加哥虽然也有浓厚的篮球文化,但毕竟是一个以黑人为主的传统城市,球场多数都散落在各种钢筋水泥的大楼之间,环境略显压抑,打球的人也以当地黑人居多,对其他族群颇有排斥。洛杉矶则是一个多种族聚居区,据统计光使用的语言就超过70多种,人人都是外来客,也就相互包容,没那么对立。严格意义上讲,洛杉矶不止是一个城市,而是由好几十个小城市聚集而成的大城市群,只是其中的核心城市叫作洛杉矶市。这里华人数量庞大,每年春秋两季都举办大型的篮球联赛,每逢周末就鸣锣开赛,一打就是两三个月。篮球联赛的组织相当正规,主要按年龄分组,每隔5岁划分一个组。下至7岁儿童,上至70岁老人,无论是谁,只要想打,都各有归属。这中间有讲究,以35岁为分界,35岁以下的,低年龄球员可以打高年龄组别的比赛,目的是鼓励优秀年轻球员,但高年龄球员不能打低年龄组,否则就成了“以大欺小”;35岁以上的,高年龄球员可以打低年龄组,原则是用球技说话,鼓励高水平球手“发挥余热”,但低年龄球员不能打高年龄组,否则就成了“以少欺老”。到了洛杉矶,张卫平跟“荷兰奶牛”(蒋思远)等老朋友经常一起打球,很快也组队加入了当地的华人篮球联赛。当时,联赛规模已经发展到超过100支球队,听起来已经足够庞大。但同期韩国人联赛的规模超过300支球队,日本人联赛更是令人咂舌,球队总量超过700多支。洛杉矶的各个族群多半都来自各自的祖国,从这个侧面可以折射出,当时中日韩三国在群众体育方面存在着不小差距。当地居民之所以组织各种级别的篮球联赛,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以球会友”,通过这种集体性质的体育运动来扩大人脉、联络感情。张卫平当时加入了一个名为“老马”的体育协会,此外还有“小马”、“青马”等各个年龄段的不同组织,成员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华人,其中包括不少从台湾来的朋友,大家每周定期打几场球,在一起出出汗,其乐融融。张卫平1992年初来到洛杉矶,97年回到中国香港。在洛杉矶打球最多的那段时间,差不多45岁左右。按常规应该打45岁组别的比赛,但他跟35岁组别球员一起打球,也照样是砍瓜虐菜,打得对方找不着北。当时,洛杉矶当地的台湾朋友有一个“大专院校校友联赛”,由各高校的毕业生各自组队,聚在一起热闹热闹。一开始,这个联赛允许每个球队邀请两位“枪手”,其中有一支球队就邀请张卫平来“助拳”。打这种比赛没有任何酬劳,纯属友情帮忙,台湾朋友的盛情难却,张卫平不便推托,就认认真真地参加比赛。没想到有他参与的第一个赛季,这支球队就得了联赛冠军。第二个赛季打下来,张卫平所在的球队还是冠军。其他球队一看张卫平这么厉害,都觉得这么下去不是办法,后来得出一个共识,以后谁也不允许再找“外援”。张卫平毕竟是前国手,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来了没几天,在当地联赛就已经远近闻名。每到周末,他就像赶场一样穿梭在不同地点的篮球场之间,上午10点这场刚打完,马上把背包往车上一扔,马不停蹄地开车赶往下午1点开打的下一场。一个周末两天下来,往往能打上六七场球,强度着实不小,但乐在其中。快乐不仅来自球场之内,更来自球场之外。因为打球的缘故,张卫平在洛杉矶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大家虽然此前素不相识,却通过球场上的交往一见如故,彼此都觉得气味相投,慢慢就把交往的范围扩大到球场之外的生活当中,日常的相互走动相当频繁。谁家遇上个什么难事,其他人哪怕经济不怎么宽裕,也一定会慷慨相助。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大家相互扶持、彼此关照,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比如有一个朋友名叫乐嘉令,来自上海,为人豪爽大方,而且乐于助人,朋友中无论谁遇到困难,他都愿意伸出援手。他的热心不仅局限于当初那一批老球友,这些年来陆续从国内来过很多年轻后辈,他都视如己出,尽其所能地向他们提供帮助。包括如今在CBA上海男篮效力的中锋张兆旭(英文名Max),早年间去美国求学,就是乐嘉令忙前忙后,从落实住处、联系高中到申请大学,从组织比赛、寻找教练到安排试训,他都义无反顾、亲力亲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张兆旭如愿就读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NCAA赛场上出战27场,为回国加盟CBA球队和入选国家队打下坚实基础。正因为洛杉矶有这么多知心朋友,张卫平对这座城市特别有感情,宁可谢绝巴顿啤酒公司对他的提拔,也要继续留在LA生活。当时尚属上世纪九十年代,从祖国大陆去美国发展的人还不多,在洛杉矶扎根的华人群体以台湾朋友居多。随着祖国实力的日益强盛,大陆来的朋友也逐渐多了起来。他们尽管来自五湖四海,但毕竟都是血脉相通的炎黄子孙,有共同的传统文化背景,所以能相处得十分融洽。另外,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只要足够优秀,总能吸引到跟他同样优秀的人聚在一起。每个人的素质都达到一定水准,这个群体的整体素质自然也就水涨船高。可以想见,张卫平在洛杉矶的“朋友圈”里,一定是藏龙卧虎、高人云集。落霞与篮球齐飞,汗水共长天一色期间有这样一件小事,颇能展示出张卫平在适应环境、协调资源等方面的过人之处。当时张卫平工作日为青岛啤酒做品牌推广,周末跟球友们一起打球。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为何不把青岛啤酒和华人球友圈的资源对接起来,既为自己所在的篮球队解决经费和装备问题,又给青岛啤酒做大范围的市场曝光?于是,向主管请示之后,张卫平给自己所在的球队拉了个青岛啤酒的小赞助。其实所谓赞助,无非是给全队提供一套印有青岛啤酒商标的队服,然后为每人缴纳报名费用,总计不过二三百美金。正巧当时球队里有位名叫张靖宇的队友是报社老板,旗下的报社每天出两份免费报纸,一份面向当地的大陆华人,一份面向台湾华人,内容都跟洛杉矶当地华人的生活相关。这位老板非常给力,他一声令下,华文报纸每天刊登“青岛啤酒队”的大幅报道,图文并茂,经常一版就放上好几张比赛照片,读者满眼都是队服上“青岛啤酒”的商标。果然不出他所料,这支球队给报纸读者们留下深刻印象,每期报纸出来都要追看球队的最新战况。联赛打了几个月,报道也持续了几个月。张卫平的队友都觉得有面子,巴顿啤酒公司和青岛啤酒的领导们看了也很满意。算起来虽然只是二三百美金的小合作,但客观上确实达到双赢效果,各方面皆大欢喜。青岛啤酒队”当时的合影,与西装革履者握手并共同捧杯的就是张卫平,右一穿白色帽衫者,即为慷慨出力的报社老板张靖宇,身穿浅蓝色T恤、紧挨着张靖宇的,就是热心肠的乐嘉令在张卫平的这段洛杉矶打球经历中,有一个现象特别有意思:回顾他的职业球员生涯,张卫平在场上的主要任务是得分,教练给他布置的工作重点不是传球和组织,他在这些方面的投入相对要少一些,有时候被队友开玩笑地称他为“终点站”,意思是“球到了他手里就有去无回”。然而如今在洛杉矶打这种业余性质的篮球联赛,张卫平却好像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在场上只管埋头抢篮板、防守、传球、助攻、掩护,专注为队友创造得分机会,打一场比赛下来极少投篮出手,不到需要他得分来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他从不主动得分。以他前国家队球星的身手,加上远超常人的身体力量,往篮下一站跟巨无霸一样,不是把前后场篮板球照单全收,然后统统传给身边的队友,就是用宽厚的身板挡住防守人,让队友可以在空位从容出手。这样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打球风格,有哪个队友能不满意呢,人人都喜欢跟张卫平在一起打球。看着队友们在场上打得开开心心,张卫平自己也是打得自得其乐。作为职业球员,他曾经征服过国内球员当时所能企及的最高峰,个人场均得分至今高居男篮世锦赛历史第三,除因时代原因两度无缘奥运之外再无遗憾。如今跟业余球友在一起打球,比赛对他的吸引力早已不再是疯狂砍分,也不再是“更快更高更强”,而是“以球会友”、“享受篮球”。事实上,张卫平自退役之后就很少再主动打球,包括在芝加哥工作的四年多时间也没怎么摸过球。用他自己的原话来说,“基本跟篮球绝缘,既无球可打,也想不起来打球”。如今在洛杉矶重新捡起篮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遇到了他愿意一起打球的朋友。97年回国发展之后,他也是除了工作需要,如在篮球训练营给小学员上训练课,其余的时间很少主动打篮球。篮球是他一辈子坚持不懈的事业,但他对篮球事业的热爱,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并不仅仅局限在打篮球这件事上。一句话,他对打篮球这件事没有“执念”,更在意的是因为打篮球而结识的这些人。张卫平的腰部本就有老伤,当时也已停止系统训练多年。如今每到周末就连打六七场比赛,平时还经常被球友临时叫去打球,身体实在有点吃不消。有人劝他,有些比赛完全可以不去,只打那些最重要的比赛。应该说这个建议相当中肯,但在张卫平看来,大家都是朋友,每个球局都同样重要,要打都得打,要不打都不打。如果只是有选择地打,参加谁的,不参加谁的,恐怕都不合适。在腰伤实在吃不消的情况下,张卫平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对任何人的邀请都高挂免战牌,从那以后一场比赛都不打,正式退出洛杉矶华人篮坛。至此,张卫平的“球员”生涯才算是彻底画下了句号。《非常合理:张卫平传》第35章结束预告:张卫平阔别中国篮坛八九年,跟国内篮球圈早就断了联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机缘,才得以走上荧屏,成为央视的NBA现场解说员?影响了几代中国球迷的“二平组合”,第一次在美国相聚时,发生了哪些故事?……明日上午10点,请看《非常合理:张卫平传》第36章。传记目录:第01章:第02章:第03章:第04章:第05章:第06章:第07章:第08章:第09章:第10章:第11章:第12章:第13章:第14章:第15章:第16章:第17章:第18章:第19章:第20章:第21章:第22章:第23章:第24章:第25章:第26章:第27章:第28章:第29章:第30章:第31章:第32章:第33章:第34章:如何收看:传记内容在腾讯体育全网独家首发,同步收录在作者阿鱼的微信公众号“鱼乐NBA”(微信搜索公众号“鱼乐NBA”或“yulenba”)、企鹅号“鱼乐篮球”(腾讯新闻App、天天快报App搜索“鱼乐篮球”)上,欢迎收听,锁定精彩。创作团队:口述:张卫平作者:黄祎(阿鱼)策划、推广:宋忠冬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zhdongsong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手机看比赛 下载APP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在最美的海滩球场打球 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摘要]《非常合理-张卫平传》讲述中国篮球名宿张卫平的生平故事,呈现跨越半个世纪的中国篮球发展史,由张卫平本人唯一授权、腾讯体育篮球主编黄祎(阿鱼)撰写、腾讯体育独家出品。
美国西部著名的篮球圣地:威尼斯海滩球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到“篮球圣地”,有些人的第一反应是被誉为“篮球麦加”的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MSG)球馆,有些人则提起乔丹曾奋战过的芝加哥联合中心球馆,有些人会想到由科比主宰的斯坦普斯中心球馆,还有些人会搬出马萨诸塞州春田郡的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如果说到美国的“街头篮球圣地”,结论就要清晰明朗得多。当地人自有公论:东有纽约洛克公园,西有洛杉矶威尼斯海滩。金黄色的海滩沿着公路绵延,将视野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一边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海水蔚蓝,一边则是郁郁葱葱的热带树林,绿意盎然。越过树林是一大片绿地,一块块整齐划一的篮球场相继排开,塑胶地板通常是深蓝色,在强劲海风的昼夜吹拂下愈加暗淡,呈现出一种深沉的色调。强劲的阳光穿透树荫,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海洋气息,不远处还有海鸟在上下翻飞。人们在不同的球场上竞相追逐,皮球穿过篮筐,从这人手里传到那人手里,在地板上反弹跳跃,奔向场地那头的另一个篮筐……这就是威尼斯海滩上最常见的画面。蓝天,白云,绿树,黄沙,以及一颗橙色的篮球。在这里打篮球,除了可以体验全美最高水平的专业篮球对抗,还能尽情享受篮球带给人们的快乐和美好。威尼斯海滩只是洛杉矶篮球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只要想打篮球,洛杉矶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类似的场地。跟其他地区比起来,这里的人们更喜欢在室外活动。尽管日射强烈,但那种在海风中肆意挥洒汗水的快乐,真正体验过的人都沉醉其中。洛杉矶特有的海滩球场,风景这边独好张卫平之所以从芝加哥搬到洛杉矶,其中一个原因就跟这里的篮球气氛有关。芝加哥虽然也有浓厚的篮球文化,但毕竟是一个以黑人为主的传统城市,球场多数都散落在各种钢筋水泥的大楼之间,环境略显压抑,打球的人也以当地黑人居多,对其他族群颇有排斥。洛杉矶则是一个多种族聚居区,据统计光使用的语言就超过70多种,人人都是外来客,也就相互包容,没那么对立。严格意义上讲,洛杉矶不止是一个城市,而是由好几十个小城市聚集而成的大城市群,只是其中的核心城市叫作洛杉矶市。这里华人数量庞大,每年春秋两季都举办大型的篮球联赛,每逢周末就鸣锣开赛,一打就是两三个月。篮球联赛的组织相当正规,主要按年龄分组,每隔5岁划分一个组。下至7岁儿童,上至70岁老人,无论是谁,只要想打,都各有归属。这中间有讲究,以35岁为分界,35岁以下的,低年龄球员可以打高年龄组别的比赛,目的是鼓励优秀年轻球员,但高年龄球员不能打低年龄组,否则就成了“以大欺小”;35岁以上的,高年龄球员可以打低年龄组,原则是用球技说话,鼓励高水平球手“发挥余热”,但低年龄球员不能打高年龄组,否则就成了“以少欺老”。到了洛杉矶,张卫平跟“荷兰奶牛”(蒋思远)等老朋友经常一起打球,很快也组队加入了当地的华人篮球联赛。当时,联赛规模已经发展到超过100支球队,听起来已经足够庞大。但同期韩国人联赛的规模超过300支球队,日本人联赛更是令人咂舌,球队总量超过700多支。洛杉矶的各个族群多半都来自各自的祖国,从这个侧面可以折射出,当时中日韩三国在群众体育方面存在着不小差距。当地居民之所以组织各种级别的篮球联赛,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以球会友”,通过这种集体性质的体育运动来扩大人脉、联络感情。张卫平当时加入了一个名为“老马”的体育协会,此外还有“小马”、“青马”等各个年龄段的不同组织,成员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华人,其中包括不少从台湾来的朋友,大家每周定期打几场球,在一起出出汗,其乐融融。张卫平1992年初来到洛杉矶,97年回到中国香港。在洛杉矶打球最多的那段时间,差不多45岁左右。按常规应该打45岁组别的比赛,但他跟35岁组别球员一起打球,也照样是砍瓜虐菜,打得对方找不着北。当时,洛杉矶当地的台湾朋友有一个“大专院校校友联赛”,由各高校的毕业生各自组队,聚在一起热闹热闹。一开始,这个联赛允许每个球队邀请两位“枪手”,其中有一支球队就邀请张卫平来“助拳”。打这种比赛没有任何酬劳,纯属友情帮忙,台湾朋友的盛情难却,张卫平不便推托,就认认真真地参加比赛。没想到有他参与的第一个赛季,这支球队就得了联赛冠军。第二个赛季打下来,张卫平所在的球队还是冠军。其他球队一看张卫平这么厉害,都觉得这么下去不是办法,后来得出一个共识,以后谁也不允许再找“外援”。张卫平毕竟是前国手,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来了没几天,在当地联赛就已经远近闻名。每到周末,他就像赶场一样穿梭在不同地点的篮球场之间,上午10点这场刚打完,马上把背包往车上一扔,马不停蹄地开车赶往下午1点开打的下一场。一个周末两天下来,往往能打上六七场球,强度着实不小,但乐在其中。快乐不仅来自球场之内,更来自球场之外。因为打球的缘故,张卫平在洛杉矶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大家虽然此前素不相识,却通过球场上的交往一见如故,彼此都觉得气味相投,慢慢就把交往的范围扩大到球场之外的生活当中,日常的相互走动相当频繁。谁家遇上个什么难事,其他人哪怕经济不怎么宽裕,也一定会慷慨相助。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大家相互扶持、彼此关照,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比如有一个朋友名叫乐嘉令,来自上海,为人豪爽大方,而且乐于助人,朋友中无论谁遇到困难,他都愿意伸出援手。他的热心不仅局限于当初那一批老球友,这些年来陆续从国内来过很多年轻后辈,他都视如己出,尽其所能地向他们提供帮助。包括如今在CBA上海男篮效力的中锋张兆旭(英文名Max),早年间去美国求学,就是乐嘉令忙前忙后,从落实住处、联系高中到申请大学,从组织比赛、寻找教练到安排试训,他都义无反顾、亲力亲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张兆旭如愿就读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NCAA赛场上出战27场,为回国加盟CBA球队和入选国家队打下坚实基础。正因为洛杉矶有这么多知心朋友,张卫平对这座城市特别有感情,宁可谢绝巴顿啤酒公司对他的提拔,也要继续留在LA生活。当时尚属上世纪九十年代,从祖国大陆去美国发展的人还不多,在洛杉矶扎根的华人群体以台湾朋友居多。随着祖国实力的日益强盛,大陆来的朋友也逐渐多了起来。他们尽管来自五湖四海,但毕竟都是血脉相通的炎黄子孙,有共同的传统文化背景,所以能相处得十分融洽。另外,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只要足够优秀,总能吸引到跟他同样优秀的人聚在一起。每个人的素质都达到一定水准,这个群体的整体素质自然也就水涨船高。可以想见,张卫平在洛杉矶的“朋友圈”里,一定是藏龙卧虎、高人云集。落霞与篮球齐飞,汗水共长天一色期间有这样一件小事,颇能展示出张卫平在适应环境、协调资源等方面的过人之处。当时张卫平工作日为青岛啤酒做品牌推广,周末跟球友们一起打球。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为何不把青岛啤酒和华人球友圈的资源对接起来,既为自己所在的篮球队解决经费和装备问题,又给青岛啤酒做大范围的市场曝光?于是,向主管请示之后,张卫平给自己所在的球队拉了个青岛啤酒的小赞助。其实所谓赞助,无非是给全队提供一套印有青岛啤酒商标的队服,然后为每人缴纳报名费用,总计不过二三百美金。正巧当时球队里有位名叫张靖宇的队友是报社老板,旗下的报社每天出两份免费报纸,一份面向当地的大陆华人,一份面向台湾华人,内容都跟洛杉矶当地华人的生活相关。这位老板非常给力,他一声令下,华文报纸每天刊登“青岛啤酒队”的大幅报道,图文并茂,经常一版就放上好几张比赛照片,读者满眼都是队服上“青岛啤酒”的商标。果然不出他所料,这支球队给报纸读者们留下深刻印象,每期报纸出来都要追看球队的最新战况。联赛打了几个月,报道也持续了几个月。张卫平的队友都觉得有面子,巴顿啤酒公司和青岛啤酒的领导们看了也很满意。算起来虽然只是二三百美金的小合作,但客观上确实达到双赢效果,各方面皆大欢喜。青岛啤酒队”当时的合影,与西装革履者握手并共同捧杯的就是张卫平,右一穿白色帽衫者,即为慷慨出力的报社老板张靖宇,身穿浅蓝色T恤、紧挨着张靖宇的,就是热心肠的乐嘉令在张卫平的这段洛杉矶打球经历中,有一个现象特别有意思:回顾他的职业球员生涯,张卫平在场上的主要任务是得分,教练给他布置的工作重点不是传球和组织,他在这些方面的投入相对要少一些,有时候被队友开玩笑地称他为“终点站”,意思是“球到了他手里就有去无回”。然而如今在洛杉矶打这种业余性质的篮球联赛,张卫平却好像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在场上只管埋头抢篮板、防守、传球、助攻、掩护,专注为队友创造得分机会,打一场比赛下来极少投篮出手,不到需要他得分来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他从不主动得分。以他前国家队球星的身手,加上远超常人的身体力量,往篮下一站跟巨无霸一样,不是把前后场篮板球照单全收,然后统统传给身边的队友,就是用宽厚的身板挡住防守人,让队友可以在空位从容出手。这样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打球风格,有哪个队友能不满意呢,人人都喜欢跟张卫平在一起打球。看着队友们在场上打得开开心心,张卫平自己也是打得自得其乐。作为职业球员,他曾经征服过国内球员当时所能企及的最高峰,个人场均得分至今高居男篮世锦赛历史第三,除因时代原因两度无缘奥运之外再无遗憾。如今跟业余球友在一起打球,比赛对他的吸引力早已不再是疯狂砍分,也不再是“更快更高更强”,而是“以球会友”、“享受篮球”。事实上,张卫平自退役之后就很少再主动打球,包括在芝加哥工作的四年多时间也没怎么摸过球。用他自己的原话来说,“基本跟篮球绝缘,既无球可打,也想不起来打球”。如今在洛杉矶重新捡起篮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遇到了他愿意一起打球的朋友。97年回国发展之后,他也是除了工作需要,如在篮球训练营给小学员上训练课,其余的时间很少主动打篮球。篮球是他一辈子坚持不懈的事业,但他对篮球事业的热爱,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并不仅仅局限在打篮球这件事上。一句话,他对打篮球这件事没有“执念”,更在意的是因为打篮球而结识的这些人。张卫平的腰部本就有老伤,当时也已停止系统训练多年。如今每到周末就连打六七场比赛,平时还经常被球友临时叫去打球,身体实在有点吃不消。有人劝他,有些比赛完全可以不去,只打那些最重要的比赛。应该说这个建议相当中肯,但在张卫平看来,大家都是朋友,每个球局都同样重要,要打都得打,要不打都不打。如果只是有选择地打,参加谁的,不参加谁的,恐怕都不合适。在腰伤实在吃不消的情况下,张卫平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对任何人的邀请都高挂免战牌,从那以后一场比赛都不打,正式退出洛杉矶华人篮坛。至此,张卫平的“球员”生涯才算是彻底画下了句号。《非常合理:张卫平传》第35章结束预告:张卫平阔别中国篮坛八九年,跟国内篮球圈早就断了联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机缘,才得以走上荧屏,成为央视的NBA现场解说员?影响了几代中国球迷的“二平组合”,第一次在美国相聚时,发生了哪些故事?……明日上午10点,请看《非常合理:张卫平传》第36章。传记目录:第01章:张卫平家世背景大揭秘!外公师从康有为姨父是名士第02章:张卫平最大梦想曾是当厨子 50年前就称霸东单球场第03章:张卫平年轻时脾气有多暴?曾有绰号叫先农坛恶霸第04章:张卫平曾被要求检查巨人症 身高1米93照样场均30分第05章:你可知张卫平力量有多强?50岁掰手腕赢遍CBA球员第06章:张卫平出国访问被送香皂?半个月不吃饭仍砍45分第07章:张卫平首访菲律宾遇惊魂时刻 一人吓得直冒冷汗第08章:张卫平出访非洲被堵厕所 走夜路撞西瓜山吓坏团长第09章:张卫平为何最怕横传球?一生只输韩国一次就怨它第10章:张卫平为啥被叫魔术师?其NBA模板是谁你猜不到第11章:谁是张卫平最强搭档?他惊天一传至今无人能及第12章:张卫平曾是男篮得分王 一纪录姚明也无法打破第13章:张卫平爆料 中国男篮首次见NBA球星时发生了啥?第14章:活久见!中国男篮首战美国打出篮球史上惊天平局第15章:张卫平狂砍38分逆转韩国夺冠 一生一次痛哭因为啥?第16章:明明已经取得奥运入场券 中国男篮为何连续两次无缘奥运第17章:张卫平退役真因曝光 你若热爱篮球千万记住两件事第18章:张卫平做了啥才从恶霸变学霸?他的同学不一般第19章:中国男篮也有关羽 去医院缝针竟然不打麻药第20章: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张卫平当女篮教练竟被气疯第21章:女篮姑娘们做了什么事 把张卫平气得暴跳如雷?第22章:张卫平二访美国遭遇神人 他狮子吼神功曾骂哭乔丹第23章:男篮亚锦赛历史黑幕遭曝光 中国男篮惨遭双重暗算第24章:中国篮球一奇人强到逆天 国际篮联为限制他改规则第25章:篮坛四大名帅华山论剑 有一人因压哨绝杀付出生命第26章:他是新中国首个奥运旗手 为何半夜怒打围棋九段?第27章:韩国如何靠黑哨坑中国男篮?他为何没当国家队主帅第28章:中国男篮教练在美国给人裹脚按摩 一小时只挣5块第29章:张卫平还当过财务会计?他可是全校第一“大表哥”第30章:芝加哥黑人持枪连抢三个中国人 警察为何坐视不管第31章:80年代现场看NBA是啥体验?张卫平到底是谁球迷第32章:中国教练带美大学男篮遭揭发 奥运选手找不到工作第33章:中国篮球人亲历美国黑人大暴动一万多人被捕第34章:张卫平滴酒不沾 如何变身全美顶级啤酒代理人?如何收看:传记内容在腾讯体育全网独家首发,同步收录在作者阿鱼的微信公众号“鱼乐NBA”(微信搜索公众号“鱼乐NBA”或“yulenba”)、企鹅号“鱼乐篮球”(腾讯新闻App、天天快报App搜索“鱼乐篮球”)上,欢迎收听,锁定精彩。创作团队:口述:张卫平作者:黄祎(阿鱼)策划、推广:宋忠冬&&&本文转载自腾讯体育,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威尼斯海滩球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