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早期图片周围肌肉痛是已经扩散了吗

肺部为基底细胞癌容易发生扩散和转移吗?
患者信息:男
病情描述:您好我父亲今年八月份做的肺部切除手术!然后病理显示是基地细胞癌,我想问下基底细胞在肺部容易复发吗,做过25次放疗,当时问大夫说效果不太理想,因为身体状况跟不上,现在在家修养,以后不在做放疗可以吗,还有就是这种癌容不容一扩散~~~
希望解决的问题:基底细胞癌在表皮部用放疗,但在肺部应该怎么治疗,这种病容易转移吗?扩散的快吗?求求求~~~~(感谢医生为我快速解答——该如何治疗和预防。)
最佳回答百姓健康网53610位专家为您在线解答
病情分析:你好,我觉得情况也不是很乐观啊
意见建议:其实转移时比较快的啊,化疗还是要做的,但心态要好才行啊
回答时间:
Ta帮助了3079人
回答列表(1)
Ta帮助了377人
病情分析:你好,可以合并放化疗治疗,目的就是预防扩散和转移,个体差异较大
意见建议:建议定期检查身体的各项指标,饮食营养合理搭配,祝你健康!
回答时间:
背负万丈尘寰男
55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患者信息:男68岁河北保定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等):右侧鼻面部1x2cm椭圆形肿物,略高出皮肤,表面不光滑,呈黑色,可见溃烂面手术切除彻底转移的几率大吗,怎样可以治愈?需要做化疗吗?
医生建议:您好;这情况考虑是不需要要化疗的,可以定期复查的,建议你平时注意多喝水,保证睡眠,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67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老年人得了基底细胞癌三年了还好治愈吗传染吗
医生建议:你好,这需要判断清楚肿瘤的具体情况,有没有发生转移等情况再作治疗方案。
墨染蔷薇女
80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头皮上有2公分的包,已溃烂,14个月的时间,原来是个小包,
医生建议:这样的话,早期的话,最好是积极手术治疗,手术后积极化疗放疗,对症治疗,如果是中晚期的话,最好是积极对症治疗,是否化疗放疗治疗,这样更好点。
66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基底细胞癌手术后会复发吗?且是早期的
医生建议:这个情况要看看具体情况。必须进行病理的切片的检查和术后的护理及治疗的情况看。
51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平时老痒,刺挠难受,阴天更厉害
医生建议:这个很危险的。所以必须注意早期的治疗是最好。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关于基底细胞癌能致命吗的专题
有些食物你吃了会致命,为什么这些食物会致命呢,吃了之后该怎么补救呢?
基底细胞癌能致命吗热门问答
Copyright?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玖玖叁玖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京ICP备号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衣食住行与中老年保健 已病养治篇
我的图书馆
衣食住行与中老年保健 已病养治篇
已病养治篇
来源:& 作者:张九卿
已病养治篇
  3.1常见中老年内科疾病
  3.1.1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性糖尿病占绝大多数,分为胰岛素依赖型(1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1型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2型多发于中老年人。继发性糖尿病又叫症状性糖尿病,较少见。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40岁以上明显上升,一般每增加到10岁,患病率增加0.1%,资料显示,6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11.34%,各地差异较大,一般城市高于农村。
  糖尿病在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慢性疾病中排第5位。在糖尿病的并发症中,以并发大血管病变为多见,资料表明,中老年糖尿病并发冠心病者为19.1%~62.2%,并发高血压者为27.6%~40%,并发脑血管病者为38.5%,糖尿病因心脑血管病变致死者占50%以上。
  1.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吸烟日本学者津村圭等通过6,250位35~60岁男性进行了为期5~16年的连续观察,最后得出结果证明,吸烟增加2型糖尿病的危害,每天增加吸烟支数或增加吸烟量会提高糖尿病发病的危害,吸烟是糖尿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2)饮食一般认为高脂肪、高糖饮食可诱发糖尿病。研究表明,摄取总热量脂肪的多少,与糖尿病的发病率成正比关系。
  (3)肥胖肥胖是诱发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资料显示,40岁以上发病者,约2/3病人有肥胖或超重史,女性更明显。肥胖者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减少,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弱,可能因饮食过多,能量过剩,胰岛素需要量持续升高,胰岛负担过重,久则衰竭而发病。
  (4)缺乏运动资料显示,糖尿病在我国干部中患病率最高,其次为高龄退休职工,家庭妇女,知识分子及肥胖者,因其生活条件优越,营养状况良好,体力活动较少,因而发病率较高。而牧民的发病率较低,这与劳动强度有关,因此,在糖尿病相关因素中,体力活动非常重要。
  (5)情绪变化应激是人体适应紧急状态的能力。当人体受到外界刺激,发生应激状态时,人的精神高度紧张、情绪激动、焦虑,此时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增多,使血糖升高,有利于重要器官的葡萄糖供应。人在感到孤独、绝望或忧郁时,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有时还可出现尿糖。由此表明,糖尿病与心理因素有关,不良的精神刺激不仅可以诱发糖尿病,隐性糖尿病外显,还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2.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消瘦。但大多数的症状都不典型,多有疲乏、腰膝酸软、四肢麻木、皮肤及阴部痛痒、视力障碍。久病者可出现失水、皮肤干燥易感染、眼晶状体混浊及白内障、血脂升高,并发高血压、冠心病或脑血管疾病(脑血栓或脑出血)、糖尿病性肾病等。
  3.预防和治疗
  (1)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戒除不良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减少高脂肪、高糖饮食,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
  (2)减肥合理科学的饮食,配合有效的药物,尽可能的使体重减轻,减少肥胖对糖尿病的诱发作用。研究表明,每减轻体重1千克,就可能延长3~4个月的寿命。
  (3)运动锻炼许多研究证明,运动可降低糖尿病的危险。中强度的运动可使糖尿病危险减少50%。运动有利于促进糖的利用,减轻胰岛负担,还可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增加骨骼肌血流量,降低血管基膜厚度。
  (4)减少心理应激保持心理稳定,遇事冷静不急躁,使体内胰岛素分泌保持稳定,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机会。
  (5)遵医治疗患了糖尿病后,必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最好购买有关糖尿病的书籍,亲自了解了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如何控制饮食和治疗的过程,并坚持科学合理饮食和坚持服药治疗,定期做血糖、24小时尿糖总量和糖化血红蛋白复查,定期做心血管、眼、神经系统和肾功能检查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6)药物治疗降血糖的药物主要有胰岛素、磺脲类、双胍类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胰岛素是直接降血糖的最有效药物,是从来源不同的牛、猪、基因人工合成而成的外源性胰岛素,任何糖尿病,只要恰当补充胰岛素,使血糖保持正常,其生活与寿命与正常人一样。磺脲类降糖药物主要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减少肝糖原分解,缓解胰岛素受体缺陷,增加靶细胞胰岛与受体数量。发挥降糖作用,常用的有优降糖,美吡达,达美康,糖适平等。双胍类降糖药物主要抑制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减少肝糖原异生,促进糖的无氧酵解,增加肌等组织对糖的利用。常用的有二甲双胍、降糖灵等。
  不论使用哪一种降糖药物,都必须把血糖降至正常水平,并保持较稳定的状态,这是治疗糖尿病中最关键的。人体的不稳定因素很多,比如感冒发烧,或肺部感染,腹泻等使血糖处于不稳定状态情况下,口服降糖药不能降低血糖时,须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
  3.1.2脂肪肝
  脂肪肝是代谢性肝病中常见的一种,也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有人对400名城市职员的肝脏B超普查显示,中、老年人群中脂肪肝的患病率为55.4%,显著高于30岁以下人群的9.9%。国外资料显示,欧美等发达国家脂肪肝患病率较高。且多为酒精性脂肪肝。
  1.病因
  (1)嗜酒嗜酒是脂肪肝最常见的因素之一。据研究,男性饮酒每日大于80克,女性大于40克,持续5年不间断,发生脂肪肝的达57.7%;若健康人每日饮酒100~200克,连续10~12天,也可发生脂肪肝。
  酒精影响肝脏代谢形成脂肪肝的主要机制是,酒精产生的氢离子被用作燃料,使脂肪酸的利用减少,甘油三酯的形成增多,形成高甘油三酯血症及脂肪肝。
  (2)饮食结构饮食过肥腻和过甜,可诱发高脂血症和形成肥胖。调查显示,脂肪肝病人中有20%~81%为高脂血症,约50%肥胖者合并脂肪肝。
  2.临床表现
  脂肪肝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或轻微肝区不适、疼痛表现,查体或B超检查发现有肝肿大。肝功检查可正常或轻度转氨酶升高。
  3.预防和治疗
  (1)热量热量摄入过多,可使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会加重脂肪肝。因此,限制热量摄入,维持正常体重,对单纯性肥胖引起的脂肪肝十分重要。同时应加强锻炼,增加热量消耗。
  (2)脂肪应低脂饮食,每日食入脂肪量应在60克以下,并以植物油为主,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少食或不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肝、脑、蛋黄、鱼子等。以鱼、大豆类制品、乳类为主,少吃畜肉类。
  (3)蛋白质蛋白质的摄入以每日1.5~2克/公斤体重为宜。适量的摄入蛋白质有利于肝细胞的恢复和再生,食入过量反而加重肝脏负担。
  (4)维生素及矿物质每日应保持新鲜蔬菜、水果摄入400克以上,以满足机体对维生素矿物质的需求。
  (5)戒酒肝脏是人体唯一解毒器官,酒精直接损害肝细胞,加重肝脏负担。多数酗酒者患有脂肪肝,因此,有肝脏疾病的人应彻底戒酒。
  (6)药物治疗单纯采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太理想。常用的保肝药物有必需磷脂(肝得健)、水飞蓟素(利加隆)、硫普罗宁(凯西莱)等。有报道,坚持服用卵磷脂对脂肪肝有较好治疗效果。也有人曾试用较大剂量维生素C和保肝药物治疗脂肪肝取得满意疗效。
  3.1.3肥胖症
  何为肥胖、超重和正常体重,这是有标准的。通常的计算方式是:身高(cm)105=标准体重,这个重量保持在10%上下,是你的理想体重,超重10%~20%为超重,超过20%者为肥胖。
  1.病因
  尽管认为肥胖症与遗传有关,但大部分肥胖者是食入脂肪和高糖食物过多,加上运动少造成的。
  有些人认为,只要控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就能保证健康,无节制的摄入主食——碳水化合物,结果导致了摄入大于支出,多余的糖转换成脂肪贮存起来,照样发胖。也有一些人,尤其是城市人,动物性食品消费普遍增高,导致脂肪热能比增高,加上体力劳动强度降低,运动量减少,入大于出,这是人体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
  2.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大量的研究资料证明,肥胖、体重指数升高,可以增加人们,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患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的危险。肥胖也可以改变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肥胖者靠增加心输出量来适应代谢的需要。由此造成的左室肥厚和舒张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肥厚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
  3.预防和治疗
  (1)要认识到肥胖对人体的损害,以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肥胖。
  (2)调整合理的健康饮食,首先要自我控制饮食,每餐只吃七、八成饱,控制脂肪及主食(米饭、面食等含淀粉高的食物)的摄入量,少吃油炸、油煎和动物类食品,以杂粮、豆类、蔬菜、水果、鱼类食品为主。
  (3)坚持劳动和参加体育锻炼,使热能通过运动释放,保持正常的体重指数和腰臀比例。
  (4)肥胖者的治疗除了限食、运动以外,应接受专业医师的咨询,服用一些有效的减肥药及物理治疗。也可到有专业资质的医院去作脂肪抽吸术,但易造成伤口感染,脂膜液化或疤痕形成后遗症,应慎重。
  3.1.4高脂血症
  1.病因
  高脂血症是一种不良生活方式所引起的病症,部分有家族遗传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调查,美国中老年人高脂血症患病率男性为32%,女性为52%。在我国18岁以上年龄患病率为10%左右,60岁以上为30%左右。且城市高于农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肥胖者高于正常人群,老年人高于青年人,女性高于男性,尤其是绝经期妇女明显增高,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高于西北,西南欠发达地区,进肉食为主的人群高于食素食的人群,生活富裕的人群高于贫困的人群,吸烟饮酒的人群高于不吸烟、饮酒的人群,高度精神紧张的如司机、领导干部、企业主、机关干部、会计等高于一般人群,有遗传基因缺陷者高于无基因缺陷者。
  高脂血症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缓慢和渐进出现的,这也是大
  多数病人不重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原因。
  高脂血症的直接危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全身的脏器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一旦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管腔狭窄或斑块堵塞,将直接导致该血管所供的器官缺血、坏死、功能丧失。临床最常见的脑梗塞、心肌梗死、下肢动脉梗塞及肾动脉硬化引起的尿毒症等都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
  高脂血症也是促进高血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还是脂肪肝、胆石症、肝硬化、胰腺炎、白内障、眼底出血、周围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症等,多种疾病危险因素。
  2.预防和治疗
  (1)合理的饮食结构
  合理的膳食结构是维持脂代谢平衡的重要措施。原则上坚持“四低一高”,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糖、高纤维素饮食。
  1)限制总热量,限制主食摄入量,保持标准体重,避免暴饮、暴食、不吃过多甜食。
  2)低脂、低胆固醇饮食:以植物油为主;每日控制在30克以下,胆固醇的摄入量应控制在300毫克以下为宜。鸡蛋、牛奶、动物内脏含胆固醇高。
  3)高纤维饮食:食物中纤维素有阻止胆固醇的吸收。每日摄入45克为宜,粗粮、蔬菜、水果中含纤维丰富。
  (2)科学的生活方式
  1)加强体育运动适当运动锻炼,对保持血脂代谢平衡,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具有重要作用。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活动量达到最大耗氧量60%为宜,每周坚持5天,持之以恒。
  2)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可使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因此,戒烟、限酒也很为重要。
  3)避免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失眠、生活无规律等都可导致脂代谢紊乱,使血脂异常。
  (3)避免使用干扰脂代谢药物
  干扰脂代谢的药物如心得安、双氢克尿塞、利血平、避孕药、类固醇激素等均可使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4)积极治疗影响脂代谢有关的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酒精中毒、胰腺炎、红斑狼疮等均可干扰脂代谢。
  (5)定期体检
  40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在外有应酬宴会者、精神高度紧张的工作者,都应每年检查1次血脂。
  (6)药物治疗
  经调整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加强运动血脂仍高者,应服药治疗,有家
  族遗传者需终身用药治疗。并且中途不能停药,否则反跳不易控制。
  1)降低胆固醇为主的常用药物有:消胆胺、帕伐他汀、美降脂、弹性酶、塞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
  2)降低甘油三酯为主的药物有:烟酸、烟酸肌醇酯、阿西莫司、立平脂、必降脂、特调脂、诺衡等。
  3)其他常用的降脂药有:月见草油、藻酸双酯钠、n-3脂肪酸,大蒜油、绞股蓝等。
  服药治疗,应将血脂控制在临界水平以下为理想。还需要指出的是不要以为有药物降脂就无所顾忌的大吃大喝,或不去运动锻炼。药物仅是辅助治疗作用,控制摄入,运动锻炼才是主要措施。
  3.1.5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人人皆知的常见病。主要特征为动脉血压升高,并伴有心、脑、肾等多器官损害的全身性疾病。
  在不同时间段测量3次血压,若收缩压≥140mmHg(18.6KPA),舒张压≥90mmHg(12.0KPA),即可诊断为高血压病。
  高血压与高血压病在概念上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将原发性高血压称为高血压病(即原发性高血压病)。将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血压升高称高血压(即继发性高血压)。临床上,常常将原发性高血压病称作高血压。
  我国进行的3次大规模高血压调查资料表明,年高血压患病率为5.11%,年为7.73%,1991年为11.26%。30多年来高血压患病率上升明显。
  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9,000万,而知晓率仅占25%,控制率只有3%,治愈率为12.5%,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调查中发现,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45岁前男性高于女性,55岁时男女水平接近,65岁后转为女性高于男性。全国60以上的人高血压患病率男性为38.5%、女性为42.1%、男女平均为40.25%。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还显示:高血压病城市高于农村,干部、职员高于工人,沿海发达地区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
  1.发病因素
  高血压的发病原因由复杂的生物学多基因遗传因素和行为性生活方式共同促成的结果。
  (1)A型性格A型性格人的特征是:行为急促,具有时间紧迫感,如走路、办事匆忙,说话块,性子急,声响亮,脾气暴,力求短时间完成更多工作,效率高;争强好胜、事业心强、好与人争辩、富有攻击性;易激动、易发脾气,易向外界发泄。
  调查表明A型性格的患高血压与非A型性格的比为3.1∶1。表明A型性格的人易患高血压。
  (2)饮食习惯高盐:食盐(钠盐)的摄入是人群中血压升高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如每日摄入盐大于7~8克,则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升高;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摄入过多,则血压升高明显。食物中减少饱和脂肪、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二者比值从0.2上升到1.0,可使血压平均下降8mmHg。
  (3)不良嗜好吸烟,吸烟能使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迅速使血压升高。吸烟对高血压的靶器官如心、脑、肾有损害作用。吸烟可使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吸烟还可干扰某些降压药物的作用,使降压效果不满意,成为血压控制不理想的原因之一;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以收缩压更明显;运动量减少,久坐的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比爱运动的人群高。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使血压下降。
  2.临床表现
  高血压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烦躁、四肢麻木、心悸不适等病症。
  3.预防和治疗
  (1)目标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的危险之间存在相关连续性,在正常血压范围并无最低阈。因此,高血压的治疗是将血压恢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青年、中年或糖尿病人,血压应降至理想或正常范围,老年人至少要降至正常高值。自测血压应较在医院门诊低,收缩压低10~15mmHg,舒张压低5~10mmHg。
  (2)防治措施
  1)非药物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的发生危险。
  2)药物治疗
  降压药物治疗原则
  采用最小的有限剂量以获得有效降压且副作用最小。可以根据自己年龄和反应效果逐步递增剂量以获得最佳效果。
  降压药的种类
  当前降压药主要有5类,即利尿剂,受体阻滞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ACED),钙拮抗剂,受体阻滞剂。
  利尿剂: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在中老年和心力衰竭患者。常用的有双氢克尿塞、吲哒帕胺、呋塞米等。小剂量服用可避免低血钾、糖耐量降2)药物治疗
  降压药物治疗原则
  采用最小的有限剂量以获得有效降压且副作用最小。可以根据自己年龄和反应效果逐步递增剂量以获得最佳效果。
  降压药的种类
  当前降压药主要有5类,即利尿剂,受体阻滞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ACED),钙拮抗剂,受体阻滞剂。
  利尿剂: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在中老年和心力衰竭患者。常用的有双氢克尿塞、吲哒帕胺、呋塞米等。小剂量服用可避免低血钾、糖耐量降低、心率失常反应。糖尿病人和高血脂症慎用。痛风患者禁用。
  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对于心率较快或合并心绞痛的高血压,可达到降压,降心率,缓解心绞痛的目的。常用的有倍他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传导阻滞患者禁用。
  钙拮抗剂:可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尤其在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时。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时禁用速效二氢吡啶类,心力衰竭和心脏传导阻滞禁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常用的长效控释片有: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氨氯地平、拉西地平、维拉帕米等,均每日一次,达到满意降压效果。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主要用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有心功能不全,肾脏损害有蛋白尿者。妊娠和肾动脉狭窄,肾功能衰竭者禁用。常用的制剂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西拉普利、苯那普利、雷米普利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缬沙坦,适用和禁用同ACEI,主要用于ACEI治疗后发生干咳者。
  降压药物联合应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合用,每种药物的剂量不大,但药物的治疗作用有协同或相加作用,其不良反应可相互抵消或不相加。比较合理的配伍有:ACEI+利尿剂,钙拮抗剂+受体阻滞剂,ACEI+钙拮抗剂,利尿剂+受体阻滞剂,受体阻滞剂+受体阻滞剂。
  高血压随诊
  若病人属正常高值或1级高血压,仅服一种药物治疗可降至正常,可以6个月随诊1次。较复杂的病例,如高血压伴有糖尿、高脂血症或心、肾疾患应间隔时间短些,半个月或1个月随诊1次。若治疗6个月,血压仍控制不理想应转至专科高血压门诊治疗。
  病人应详细记录用药名称、剂量及治疗后血压下降程度变化,随时供医生参考。
  (3)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要点
  老年人的反应机制缓慢,多伴有其他疾病,尤其是心、脑、肾主要脏器有损害,提示我们在服用降压药物时应小心、谨慎。
  降压药物从小剂量开始,一周后若降压不明显,再缓慢增加剂量;
  应考虑联合用药,尽量避免各自药物的不良反应。可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选择有协同或相加的药物联合。如:利尿剂+受体阻滞剂,利尿药物+ACEI,钙拮抗剂+ACEI等;
  最好选用长效降压制剂,1日1次,即可达到降压效果;
  避免使用中枢性降压药和受体阻滞类降压药物。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再降压的同时,还要兼治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
  要勤于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最好每周一次门诊随诊,以便及时调整药物。
  3.1.6冠心病
  冠心病是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致病因素导致心脏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产生的心脏疾病。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多于体力劳动者,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
  在我国16个省市中,按照WHO《心血管病趋势及其决定因素的多国家监测》标准监测,我国的青岛监测结果为最高,男性为203.3/10万,女性为96.3/10万,安徽的滁县检测结果最低,男性为11.9/10万,女性为5.14/10万。
  1.病因
  现代观点认为,冠心病的发生原因为多基因生物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促成的。
  (1)遗传因素冠心病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属于当代难以根治的疾病,现已基本明确,这种遗传倾向性与易感性疾病,涉及多个基因或多个基因调控网络,而且不同家族所患的同一种疾病涉及的基因及其网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近年来大量的实验与临床资料表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致动脉粥样硬化,认为它与高脂血症一样是一种新型的动脉粥样硬化独立危险因子。
  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的中间体,蛋氨酸是一种含硫的氨基酸,通过摄入肉类食品获得或肝脏合成。正常成人每日所需蛋氨酸0.9克。当大量食入动物类肉食时,蛋氨酸摄入明显增加,蛋氨酸在酶的作用下,生成同型半胱氨酸。正常情况下,体内过量的同型半胱氨酸,在充足的维生素B6、B12和叶酸的帮助下,在肝内很快被转化或降解。当体内遗传酶缺陷或缺乏某些重要维生素时,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加,形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同型半胱氨酸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刺激血管平滑肌增生,致血栓作用和促使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作用,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3)A型性格A型性格的人具有爆发性的心理特点,成为冠心病的主要行为性因素。
  (4)不良生活习惯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饮食成为冠心病潜在发病因素之一。
  (5)不良嗜好吸烟与酗酒,已经被大量的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可显著提高冠心病发生率。
  2.临床表现
  根据冠状动脉的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相同。一般将冠心病分为5型:1隐匿性或无症状型:无临床症状,但心电图有缺血改变;2心绞痛:以发作时胸骨后或邻近部位压榨紧缩、窒息、沉闷性疼痛,少数为烧灼感、紧张感或呼吸短促伴有器官上方紧榨感,时间持续1~15分钟,多为3~5分钟;3心肌梗死: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常发生安静或睡眠时,疼痛程度重、范围广、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使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伴有烦躁、出汗、恐惧、濒死感;4心肌纤维化:长期心肌缺血出现心肌纤维化,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5猝死:突发心脏骤停而死亡,多为心脏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或起搏、传导发生障碍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3.预防和治疗
  (1)控制情绪保持平常心态,遇事冷静不发火,从容处理繁杂事务。
  (2)采用合理的饮食结构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类食物、多食大蒜、蔬菜、水果、鱼类等有益健康的食物。
  (3)戒烟限酒不吸烟、少量饮酒,每天控制在20~30克为宜。
  (4)加强运动锻炼,减少肥胖,强壮身体,保持体重指数在24以内。
  (5)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制剂如肠溶阿司匹林50mg/天,长期服用,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2)抗心肌缺血药物:
  硝酸盐类如硝酸甘油、亚硝酸异戊酯、消心痛等,主要扩张动、静脉血管,使冠脉血管平滑肌松弛,改善心肌缺血状况。
  受体阻滞剂如倍他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该类药物主要减缓心率,降低心肌氧耗,对劳力性心绞痛有效。
  钙拮抗剂常用的药有心痛定(硝苯地平)、尼卡地平、氨氯地平等,此类药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动脉,抑制血管痉挛效果显著,变异型心绞痛首选此类药物。
  3)中药常用的有丹参片、苏合香丸、通心络等。
  (6)经皮冠状动脉脉腔内成形术(PCIA)一般用药物无效或冠脉血管狭窄程度严重,或出现急性冠脉综合症,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行PCIA,该手术是采用微细导管放入冠脉病变血管处将狭窄的血管腔撑开放入药物支架保持血管再通,目前,施行PCIA技术已成熟,挽救了许多濒死的冠心病患者。
  (7)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MIDCAB)是近年来开展的心跳不停跳、不低温、不阻断动脉、切口小的新型手术方法。仅在左胸前切7~10cm的切口,取乳内动脉与冠状动脉吻合。手术获得满意效果,适应于药物效果不佳的冠心病患者。
  3.1.7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脏收缩频率和节律改变的一种状态。节律的失常是正常心动程序的改变,频率的失常是心动次数比正常增加或减少。心律失常最常发生于心脏的器质性改变,也可发生于单纯的功能性改变而无器质性病变。
  心律失常单靠症状和体征很难判断,须依靠心电图作出明确诊断。
  1.心律失常的原因
  (1)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瓣膜病,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
  (2)内分泌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
  (3)电解质紊乱如低钾、高钾血症等。
  (4)药物毒性作用如洋地黄、毒K、奎尼丁、乌头碱等。
  (5)麻醉、心脏手术、心导管术等。
  (6)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7)神经发射性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滥用烟、酒、茶、咖啡等。
  2.临床表现
  根据心律失常的性质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一般较轻的,不影响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心律失常,无任何临床表现或仅有心悸、心前区不适,下肢软弱无力等。如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较为严重的心律失常,有血液动力的改变,常有心慌、心累、头昏、血压降低、四肢出冷汗等,如室上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快速心房纤颤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出现意识丧失、昏迷甚至死亡。如心室停搏、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等。
  3.预防和治疗
  (1)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限酒、戒烟、少量饮茶、不喝浓茶、浓咖啡、不熬夜。
  (2)对心脏疾患的病人避免劳累,不过量使用排钾类利尿药,使用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使用,小心过量中毒。
  (3)药物治疗因心律失常很复杂,药物治疗要有针对性,现仅讲一个原则。
  1)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不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过速(130次/分以下)、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单纯偶发)可以不服药治疗,或适当服用镇静剂,如安定等。
  2)较为严重的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先天性传导异常者,可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a.房性、结区性、窦性早搏多选用心律平、慢心律等。
  b.室上性心动过速,快速心房扑动、颤动可选用异搏定、西地兰、奎尼丁、乙胺碘肤酮等。
  c.房室传导阻滞(Ⅰ~Ⅱ度),心室停搏多选用异丙肾素、阿托品等。
  (4)电击复律适用一些药物不易转复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和紧急情况下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扑动、颤动。
  (5)导管消融术采用高频电流,持续正弦波放电,使心肌热凝,从而阻断异位激动点,达到消除心律失常目的,本方法适用于快速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6)心脏起搏器一些快速心律,药物无效,消融失败可考虑安装起搏器阻滞快速心律失常。临床上最常用于房室传导阻滞造成的心室律过慢,用固定的刺激频率,代替不能下传的窦性心律。
  3.1.8痛风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常累及肾脏。
  1.病因
  本病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原发性痛风的病因约1%~2%是由于酶缺陷引起的,而大多数的痛风病因不清楚,但常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等。继发性者可由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多种因素引起。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生化标志。人的血尿酸就像血压和血糖一样,随着年龄增加有升高倾向,这种变化有着复杂得多基因遗传,受饮食习惯、性别、体重、种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血尿酸水平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波动,男性为261.8±59.5mol/L,女性为202.3±53.4mol/L,如果男性高于386.8mol/L(6.5mg/dl),女性高于309.4mol/L(5.2mg/dl)为高尿酸血症。在人群中,约5%的人有轻度高尿酸血症,其中10%~20%的人发生痛风。
  现已证明,血尿酸水平与痛风发作直接的关系,但有一些高尿酸血症无痛风表现,这一部分称之为特发性高尿酸血症。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人体内尿酸有两个来源,一是从食入的蛋白质中获得,约占20%,一是从体内的氨基酸、磷酸核糖等分解代谢而来,占体内总尿酸的80%。对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内源性代谢紊乱显得更为主要,但是食入大量的高蛋白(高嘌呤)饮食却常常诱发痛风的发作。
  尿酸约2/3是以原形从尿排出,另1/3尿酸进入肠道被细菌分解。
  2.临床表现
  此病见于中、老年男性(85%~90%)和绝经后妇女(5%),主要三种表现为: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起病突然,夜间足痛被惊醒,如刀割、咬噬样剧烈,持续48~72小时。关节周围软组织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约60%~70%的病人首发于母跖关节,其次为趾跖、踝、指、腕、肘及膝关节。反复发作可影响多个关节,伴有大关节积液。痛风发作,多无全身症状,个别有头痛、低热、白细胞升高表现。四季均可发作。关节损伤、走路多、过量饮酒、高蛋白食物、劳累、手术等可诱发痛风。
  (2)慢性关节炎及痛风石形成如果不能系统的对痛风治疗,关节炎反复发作进入慢性期,引起骨质关节面的破坏及周围组织纤维化,关节发生僵硬畸形。尿酸盐在局部结晶形成痛风石,常发生于母跖、耳轮、指腕、膝肘等处,个别出现于鼻软骨、舌、声带、眼睑、主动脉、心瓣膜等,小的像芝麻,大的如鸡蛋。
  (3)肾脏病变长期痛风患者约1/3出现肾脏损害。
  1)痛风性肾病早期仅有尿酸升高无症状,30岁以后出现肾脏损害,先有单侧或双侧腰痛,出现轻度的浮肿和血压升高,间有蛋白尿,且夜尿增多。约5~10年后病变加重,肾功能严重损害,尿素氮升高,出现尿毒症。
  2)尿路结石尿酸浓度增加,较小的结石随尿排出,多无感觉,较大的结石常阻塞尿管引起血尿和肾绞痛,巨大结石可造成肾盂肾盏变形,积水等。
  3)急性梗阻性肾病大量的尿酸结晶广泛梗阻于肾小管,尿中可见大量的尿酸盐结晶和红细胞。表现为少尿、无尿。如不及时治疗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3.预防和治疗
  (1)一般治疗
  避免食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肉类、豌豆、菠菜、牛奶、鸡蛋等。严格戒酒,以防急性发作。不宜应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和利尿药,阿司匹林等。多饮水增加尿量,服碱性药物调节尿pH值呈碱性。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
  (2)急性痛风发作的治疗
  1)秋水仙碱1~2mg加生理盐水20ml,5~10分钟缓慢静脉注射。6~8小时后根据病情可再注射一次。
  2)地塞米松10mg肌注,或加生理盐水20mL,缓慢静脉推注。对于疼痛反复发作,用其他药物无效者。
  3)非甾体盐抗炎药如消炎痛、布洛芬、奈普生、炎痛喜康等。能促使尿酸排出,且对关节疼痛有消炎止痛功效。
  (3)间歇期及慢性期治疗
  1)抑制尿酸生成;用别嘌醇100mg,每日2~3次。
  2)排尿酸的药物丙磺舒0.25g,每日2次。或磺吡酮50mg,每日2次。服药期间注意药物副作用和痛风症状的反应,随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3.1.9抑郁症
  抑郁症在分类学上属于情感性精神病,是常见的精神疾患之一。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调查,正常成人中有7%~12%的男性与20%~25%的女性一生中可能患过一次以上抑郁症,重症抑郁症患者有15%的自杀率,应引起重视。
  1.病因
  诱发本病的因素很多,如夫妻不和经常吵架、离异、意外伤残、亲人分别、工作困难、人际关系紧张、严重的疾病等都可以使患者产生焦虑、沮丧、郁闷。尤其是身体健康的中老年人退休,突然离开工作岗位,心理落差大。老年人丧偶、精神上受到刺激、痛苦万分,都极易出现抑郁症。
  2.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有以下3种表现。
  (1)心境和睡眠障碍以清晨早醒为主,即比平日早起2~3小时。早醒后不能再入眠,在床上辗转反侧、焦虑抑郁、心境异常恶劣。多数在夜间3~4点钟心境最差,因此有自杀的念头,并多在夜间凌晨自杀。到中午以后,尤其晚上情绪明显好转,可以和家人交谈、进餐等。受到精神打击的心因性抑郁患者,则相反,即夜间睡眠后心情爽快,抑郁症状减轻,下午和晚上心境低落。
  (2)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大约有70%的抑郁症病人有食欲减退或缺乏。病人不思饮食,少有饥饿感,吃东西无味,形同嚼蜡。如果让其勉强进食,只是把吃饭当作完成任务而已。有的病人觉得进食纯属浪费,从而出现拒食。重症病人,完全丧失食欲,可以滴水不进。因此,导致体重减轻,消瘦加重。少数病人会食欲大增,想通过大量进食,可暂时缓解恶劣的心境和情绪。
  (3)躯体症状多表现为胃脘部不适、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有的表现为胸闷、心浮、肢体麻木、头晕、血压轻度升高、尿频等植物神经症状。这些症状往往掩盖了心境低落的实质,这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3.预防和治疗
  (1)心理治疗正确引导,敞开心扉与亲人谈话,不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情,正确认识和对待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与精神病是两回事,放下包袱,减轻压力。
  (2)体育疗法多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调整身体状态。
  (3)药物治疗新型抗抑郁药不断问世,如麦普替林、米塞林、氨苯甲异肼等,副作用较少,疗效较好,适合于各种抑郁症病人。
  3.1.10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是一组发生在中老年以慢性进行性智能减退为主的疾病,该病除了对病人人身进行折磨外,还给病人家庭和亲属带来繁重的护理和沉重的精神负担。我国65岁以上的人群中患老年痴呆病率为1.8%~4.61%。老年性痴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原发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另一类是继发性痴呆,多有血管栓塞、外伤、脑缺氧、感染、中毒(药物、酒精、有害气体、金属)及营养缺乏引起。主要为血管性痴呆多见。
  1.病因
  (1)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
  1)脑衰老学说认为是脑衰老在数量和程度上的改变,如神经递质的变化,乙酰胆碱活性减少,一些脑核变性,神经通路减少,使许多神经多肽如生长抑素、皮质释放激素等发生改变。
  2)酒精、重金属(铝、汞、铅、锰、砷)、有机物、一氧化碳中毒学说:铝能抑制与记忆、认知功能有关的胆碱能系统和乙酰胆碱转化酶的活性,使大脑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引起智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和口齿不清。
  3)免疫异常学说一些研究提示,老年痴呆可能存在自身免疫的异常,这些患者中抗核抗体滴定度增加。推断老年痴呆与免疫有关。
  4)遗传学说老年痴呆者近亲发病率为一般人群的4倍。目前认为人类染色体第14、19、21号存在着基因异常,故认为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
  (2)血管性痴呆
  痴呆可在脑血管急性发病或3个月后发生,进展缓慢。也有因长期脑动脉硬化导致大脑白质发生弥散性改变,称为皮质下白质脑病。主要引起智力下降,智能障碍和痴呆。血管性痴呆为老年痴呆主要类型之一,尤其是脑缺血性疾病(多发性脑梗塞,多腔隙性梗塞)为最常见的病因。
  (3)诱发因素
  1)吸烟长期大量吸烟,使大脑发生病变,出现类似老年痴呆的病理变化。烟草中的尼古丁促使胆固醇升高,促发动脉粥样硬化,使脑血管狭窄、闭塞。烟草中的其他化学成分,干扰细胞代谢,直接导致细胞死亡,促发老年痴呆。
  2)酗酒长期大量饮酒,导致大脑细胞中毒,变性死亡。饮酒使维生素B1、烟酸等缺乏,导致神经功能缺失。
  3)煤气中毒煤气中毒,导致体内细胞缺氧,窒息,意识障碍或昏迷。病人经抢救后恢复,但部分病人在一度好转后出现痴呆、木僵等迟发性脑病。
  2.临床表现
  (1)判断、知觉、认识能力障碍对周围的情况理解、分析有困难,定向、定时、定人障碍。不知自己家住何地,不知当天是何年、何月、何日,对熟人甚至自家人都不认识。
  (2)记忆障碍近事记忆障碍明显,远事记忆保留相对较好,机械记忆可保留一段时间。刚刚过去的事几分钟就忘记,但往往虚构语言填补空白,被称为撒谎。
  (3)情感障碍对事物缺乏兴趣,做什么事缺乏持久性。还可以表现为多疑、固执、以自我为中心、幼稚自私等。
  (4)皮质高级功能障碍计算、理解和学习能力减退,综合、联想能力丧失。对周围的事、说话、做事不能联系在一起。
  (5)语言障碍语言表达能力,躯体、情感的表达能力丧失。可以看书、读报,但不能理解每个字的意思。
  (6)其他行为异常表现为:行为不检点,甚至不知羞耻,也可出现性放荡,反社会、攻击行为。也可表现活动减少,终日发呆,对什么事情不感兴趣,早晚起居需要人照料。
  3.预防和治疗
  防治原则是预防机体过早衰老。研究资料表明,只要采取积极地预防措施,衰老可在同一个体相差12年。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同样年龄的老年人,有的人看上去年轻,有的已老态龙钟。
  (1)合理营养科学合理饮食,即避免摄入对身体有害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豆类,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尤为重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是老年人要摄入充足的物质。
  (2)合理用膳,保护大脑培养读书、看报兴趣,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新信息。脑力活动要多样化,搞一些跳跃性的脑力活动,增加大脑思维灵活性。要保证有足够的睡眠,保证大脑有一个静息的空间。
  (3)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吸烟、酗酒加速衰老,要从年轻时代就开始戒掉不良习惯。
  (4)药物治疗西药有改善脑供血,促进脑代谢的药如脑复新、脑复康、都可喜、尼莫地平、脑活素、神经营养因子等。中药有附桂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益智丸等。
  (5)对痴呆病人的护理对病人要有耐心、多作解释、疏导、安慰、鼓励、指导和暗示,必要时使用一点安慰剂。
  3.1.11老年肺炎
  肺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占呼吸系统疾病的21%,8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中肺炎为第一死因。
  1.病因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耐药菌株不断出现,致病病菌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有关资料分析,引起肺炎的致病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占82%。一些罕见的新病原菌也相继出现,且有增长趋势,如卡氏肺囊虫、巨细胞病菌、肺霉菌、支原体及SARS病毒等。
  2.临床表现
  (1)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热、寒战不明显,咳嗽、咳痰仅占半数,痰以白色、黄色脓痰为多。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占很大一部分。另外,精神失常、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和尿频、尿失禁、潴留也属常见。
  (2)体温体温不升高者占40%~50%,可能因老年免疫功能低下,植物神经功能减退,调节体温迟钝有关。
  (3)肺部罗音多绝大多数病人肺部有罗音或呼吸音的改变。均有于湿啰音。
  (4)血常规约50%病人白细胞总数不升高,有80%血沉加快,50%有贫血,核左移为感染的主要特征。
  (5)胸部X线检查以支气管肺炎居多,其次为大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坠积性肺炎。病变们于肺下野为多。
  3.预防和治疗
  (1)加强锻炼平时注意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冬天注意耐寒训练,如洗冷水脸、手和足。避免过度劳累,以免着凉感冒。
  (2)加强营养大多数老年人饮食中营养不均衡,合理的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对提高老年人免疫力非常有益。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些保健品以强壮身体。
  (3)抗生素应用一般应早期、足量、联合、全程,选择药物要考虑药物肺部浓度,副作用小,抗菌谱广,耐药菌株少的抗生素。
  可选用:头孢三代类十舒巴坦或大环内酯类十奎诺酮类,在上述联合中可加用中药制剂如鱼腥草、三黄针、双黄连针、清开灵针等,对老年肺炎有较好的效果。如果诊断为霉菌性肺炎,可使用氟康唑、斯匹仁诺等抗霉菌制剂、罗红霉素、利福平对军团性肺炎有效。利巴韦利、阿昔洛韦和一些中药制剂对病毒性肺炎有疗效。
  3.1.12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人民健康危害大,患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40岁以后开始增多,60岁以后患病率达12.5%。男性多于女性,北方高于南方,农村高于城市。
  1.病因
  (1)吸烟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烟碱、一氧化碳、氢氰酸等有毒物质进入肺部,破坏肺内巨噬细胞功能和呼吸道黏膜的上皮细胞,降低呼吸道的清除功能,同时使支气管杯状细胞增生,使分泌物增加,支气管黏膜水肿,黏液积聚,气管痉挛狭窄,微生物繁殖,呼吸不畅。
  (2)空气污染大气中的烟雾、粉尘、二氧化碳、臭氧等,使支气管黏膜变性,气管痉挛、水肿、炎症。
  (3)感染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反复感染,导致支气管慢性炎症,纤毛细胞脱落,杯状细胞增加,分泌物增多,气道痉挛、狭窄。
  (4)免疫缺陷或低下支气管、肺内正常情况下分泌的免疫球蛋白A(IgA),具有抗病毒,抗细菌能力,当IgA缺乏时,机体抵御减弱、退化,微生物繁殖感染加重。
  2.临床表现
  慢支炎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主要表现咳嗽、咳痰和哮喘。早期症状较轻,常在吸烟,接触有害气体、劳累、感冒、气候变冷后引起急性发作或症状加重。夏天天气转暖时症状自然缓解。
  老年慢支炎咳嗽严重程度视病情而定。一般晨间较重,白天较轻,晚间睡觉有阵咳排痰。痰多为白色泡沫状,偶可带血,但反复严重的咳血,应立即到医院检查,应警惕肺癌的发生。
  慢支炎反复发作数年,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有时剧烈咳嗽产生肺大泡,病程进一步发展则成肺心病。
  3.预防和治疗
  (1)增强免疫功能除适当体能锻炼,加强营养外,应选择应用气管炎疫苗、转移因子、卡舒宁、乌体林斯、核酪注射液等。
  (2)戒烟和改变恶劣环境病人自身戒烟,避开周围的吸烟人群,减少被动吸烟,尽量不到环境污染的场所去,如车辆多的马路上,汽车尾气污染重;刚装修的新房,尤其是晒凉被褥不要敲打,以免灰尘吸入呼吸道发病。厨房炒菜油烟也应避免吸入。
  (3)支气管解痉剂的应用常用的有氨茶碱、沙丁醇胺、博利康尼、阿托品类等。
  (4)祛痰药物常用的有棕色合剂、必嗽平、痰易净、蛇胆川贝液(膏)、愈甘醚等。
  (5)抗生素的应用对于较轻感染,一般情况尚佳的病人,原则上给予口服或肌注,多选用罗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可拉霉素、头孢二代或三代类如头孢他定、头孢克洛等。对于感染重,一般情况差的病人应静脉给药、联合用药。选用新合成的抗生素联合用药,以求尽快控制感染。
  (6)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对于喘息型气管炎,病程长,症状重,使用了解痉排痰药物仍不能缓解症状时,可以考虑使用地塞米松5~10mg滴注,或给予强的松20~40mg/天口服,症状缓解后逐渐停用。
  (7)吸氧一般经鼻饲给氧,持续低流量吸入。重症患者需要面罩给氧或呼吸机正压通气给氧
  3.1.13老年结核病
  结核病仍然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传播广泛的常见慢性传染病。近年来有卷土重来的趋势。
  据WHO与国际防痨协会(IUAT)估算,全世界每年有300万人死于肺结
  核,400~500万新病人痰涂片排菌,500多万人X线有病灶活动,痰涂片阳性。
  结核病的疫情在世界上分布很不平衡,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采用了现代化结核病防治管理措施,疫情已大幅度下降。而占世界上3/4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及管理方面的困难,疫情不但没有控制,反而有上升的趋势。在现代抗结核化学治疗的强力作用下,即使治疗得不合理,不彻底,其病死率亦降低,但社会上的慢性传染源却相对增多。如不积极加强防治管理措施,将会给社会造成更大危害。
  在我国,患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在700~800万,其中有180多万张痰涂阳性与160万人合并空洞肺结核。据估计,上述病人的一半还没有查出来,已发现的病人中,复治率仅为66%,这说明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进展仍然较慢,任务艰巨。
  由于我国婴幼儿,青少年接种了卡介苗,使得肺结核病的发生集中在了中老年人,应引起重视。
  1.病因
  结核病的病因是结核杆菌,主要为人型与牛型结核菌。在免疫低下情况下易感染发病。肺与外界相通,原发感染最常见,故肺结核占90%以上,其他组织和器官的结核均为肺部感染后播散的结果。结核病的传染途径是吸入了病人咳出的带菌的飞沫而遭到感染。初次感染结核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迅速沿淋巴管至血液,扩散到全身器官和组织,大多被组织的巨噬细胞吞噬,其后机体获得免疫力,巨噬细胞被激活,将组织内的结核菌杀死。一部分结核菌在巨噬细胞内或肺组织内以休眠形成长期存活。当过度劳累。机体免疫下降时,结核菌在体内繁殖增生,结核病发生。
  2.临床表现
  我国将肺结核分为五个类型:1型,原发性;2型,血型播散型;3型,浸润型;4型,慢性纤维空洞型;5型,结核性胸膜炎。将病期分类为进展期、好转期与稳定期三个阶段。当X光片显示病变无活动,痰菌转阴6个月以上,或有空洞,痰菌持续一年以上阴转,均可定为稳定期,可以停止服药,不计算患病率。
  典型的结核病有午后发热,夜间盗汗、消瘦、疲乏、无力、咳嗽、痰中带血等。依靠X线形态学特征对结核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类别及治疗判断均有帮助。痰菌涂片阳性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结核菌素试验:稀释1/10,000仍为强阳性反应者提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
  3.预防和治疗
  (1)宣传教育向群众宣传,不随地吐痰,咳嗽时用手帕捂口的习惯。
  (2)主动发现病人对工厂,学校。商店等商业定期健康普查,及时发现病人。
  (3)门诊监督治疗大多数病人都在门诊治疗,定期随访,保证按时服药,一般可以彻底治愈。
  (4)接种介苗新生儿和少年儿童为对象,每4年复种一次,直到15岁为止。
  (5)药物治疗常见的药有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等。常见抗结核药物使用方法有:两阶段标准化疗方案;间歇疗法;短程疗法。由专业医生根据病情选用。抗结核药对肝脏有损害,要定期复查肝功能。
  3.1.14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占胃部疾病首位。慢性胃炎的实质是,胃黏膜上皮细胞反复遭到损害,导致胃黏膜的结构发生各种变化,最终导致胃黏膜腺体不可逆的萎缩,肠上皮化生,并发生癌变的可能。
  1.病因
  (1)酗酒急性过量饮酒,特别是高浓度的烈性酒,使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出血。长期饮用烈性酒,可引起细胞脱水沉淀,浓度越高,损伤作用越大。高度烈性酒可溶解胃黏膜上皮的脂质,破坏胃黏膜的屏障作用,使胃酸中的氢离子逆流至黏膜内,使胃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血管发生破裂出血。
  (2)吸烟尼古丁可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酸分泌增多,使胃壁细胞密度增加,胃面积扩大。尼古丁还可使幽门扩的肌扩张,导致胆汁返流入胃,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
  (3)幽门螺旋菌(HP)大量的资料证实,HP可引起胃炎和溃疡。HP的内毒素可致细胞空泡样改变,HP还可合成一种酶,使胃黏膜受损,导致氢离子回渗损害胃黏膜。
  (4)药物一些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水杨酸等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严重者引起出血。
  (5)饮食过热、过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不清洁、变质食物,刺激胃黏膜充血水肿、炎症。
  (6)胃部淤血,胃酸缺乏心衰情况下,胃黏膜长期淤血、缺氧,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
  (7)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精神创伤,忧郁,劳累等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胃血管痉挛,胃液分泌异常,导致胃炎。
  (8)口、鼻的炎症鼻窦炎,齿槽脓肿,扁桃体炎等,细菌入胃,导致胃黏膜感染发炎。
  2.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弥漫性的上腹灼痛,隐痛,胀痛,多在餐后明显加重。胃窦部的炎症可有典型的溃疡症状,如饥饿痛,夜间痛。少数病人可因情绪变化,气候变化,饮食不当引起反复上腹痛。
  (2)嗳气胃酸缺乏,胃内发酵产气及空气的吞入,常出现频繁的打嗝和肛门排气。溃疡和表浅胃炎多见,萎缩性胃炎较少见。
  (3)腹胀食物排空,消化不良,尤其是不易消化食物如豆类、奶类、高蛋白类较明显。
  (4)食欲不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减少或缺乏,引起蛋白质消化不良,加上一系列胃动力学因素改变,而致食欲不振。
  (5)恶心、呕吐胃部受到各种物理,生物因素刺激,胃发生逆蠕动,发生恶心,呕吐。通常表浅性胃炎约占30%,萎缩性胃炎占50%。
  (6)呕血及黑便胃黏膜慢性炎症使黏膜屏障受损,一旦遇到刺激和饮酒、药物、胆汁返流、应激因素等便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及表浅溃疡出血。资料表明,慢性胃炎出血可达20%,以胃窦部炎症为多。萎缩性胃炎出血约占10%。
  (7)便秘与腹泻大约有50%萎缩性胃炎有腹泻。原因是缺乏胃酸,食物在胃不能充分消化。使其粪便中含有脂肪,未消化的肌纤维,淀粉颗粒。这种腐败性未消化食物使肠蠕动加快,便次增多,在晨起或餐后明显,多为深褐色带泡沫状,糊状,具有恶臭,此种腹泻称为胃源性腹泻。浅表性胃炎,多数大便干燥,甚至便秘。
  3.预防和治疗
  (1)休息、乐观慢性胃炎常常上腹疼痛,吃不好、睡不好,使人遭受折磨,但要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情绪,在疼痛、呕血、黑便时,充分休息,愉快地接受治疗,疾病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归。千万不要紧张、恐惧,背上沉重的包袱。
  (2)饮食治疗饮食治疗很重要,总的原则是:避免坚硬、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热、过冷、过酸、过辣、过于刺激的食物;尽可能做到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少吃多餐,减轻胃的负担;宜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以增加机体营养,提高胃黏膜抵抗力;胃酸高的病人,宜少食糖类和过酸的食物。胃酸低的病人宜较丰富的蛋白质和低脂肪饮食,适当吃醋以弥补胃酸不足;胆汁返流的胃炎,严禁饮酒、吸烟、低脂肪饮食;适当增加饮食中的纤维素,可促使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减少胃痛、胃胀。
  (3)药物治疗如今治疗胃炎的药物特别多,记住不要随便乱吃。一般的原则是解痉剂+抗HP的抗生素+胃黏膜保护剂+酸抑制剂(胃酸过高)。常用的解痉剂有普鲁苯辛、阿托品、颠茄合剂等。抗HP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痢特灵、氟哌酸、甲硝唑等。胃黏膜保护剂有:铋剂(得乐)、硫糖铝、氢化铝凝胶等。常用酸抑制剂有: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奥美拉唑、潘妥拉唑等。某些中成药如三九胃泰、胃苏冲剂等对慢性胃炎亦有较好疗效。
  3.1.15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老年人也不例外,且恶化的比例更高。中老年人溃疡病往往症状不典型,且出血、幽门梗阻和急性胃穿孔等并发症较高。因此,应特别重视中老年人的溃疡病发生发展。消化性溃疡是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溃疡。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作用有关,故称消化性溃疡,简称溃疡病。黏膜糜烂仅为黏膜受损。但黏膜溃烂,累及黏膜下肌层时形成溃疡。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应是两个独立的疾病,因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许多共同之处,故把它们归在一起论述。
  1.病因
  (1)幽门螺旋杆菌(HP)大量的研究资料证明,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HP的感染率,DU为90%~100%,GU为80%~90%。
  (2)胃壁细胞分泌胃酸过多或胃酸分泌的反馈、机制缺陷,使胃酸、胃蛋白酶对自身胃黏膜腐蚀、消化、形成溃疡。
  (3)长期应用非甾体消炎药(阿司匹林、消炎痛、芬必得等)诱发溃疡。
  (4)不良行为和心理因素吸烟、酗酒,过于辛辣和刺激性饮食,剧烈地情绪反应、焦虑、恐惧等均可诱发和促使溃疡病。
  (5)遗传有家族溃疡病的人患病率比一般人高2~5倍。
  2.临床表现
  (1)上腹疼痛典型的溃疡病疼痛具有以下特点:周期性:反复周期性发作,以DU更突出。上腹痛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后得以长时间的缓解。以春秋季发作多见。每年发作一次或多次不等,也有多年发作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节律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饥饿——疼痛——进食——缓解及夜间疼痛。胃溃疡是进食——疼痛——缓解,再进食——再疼痛;疼痛部位:胃溃疡痛多在剑突下或偏左;十二指肠溃疡痛在右上腹及脐上方;疼痛的程度和性质:一般都为轻中度的钝痛、灼痛、胀痛等。
  (2)嗳气、反酸是溃疡病的又一特征,大多数病人都有嗳气、反酸表现,尤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常见。
  对溃疡病,胃镜检查、HP检测、黏膜活检是确定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已把该项检查列为诊断胃疾病的常规。
  3.预防和治疗
  (1)戒除烟酒、避免紧张劳累烟酒损害胃黏膜,焦虑、紧张促使溃疡发生。睡眠不好,可给予一定的镇静
  (2)饮食原则是一日三餐,避免过硬、辛辣食物,少饮茶、咖啡、可乐、牛奶等饮品。选择面条、米饭、粥、豆浆、蛋白类、肉类、鱼类、青菜及高纤维素食物。避免过量、过少饮食。
  (3)药物治疗基本同胃炎治疗,多选用阿莫西林+甲硝唑+法莫替丁或雷尼替或潘托拉唑+得乐(铋剂)。据报道,上述药物三联或四联、连续服用28天,溃疡病治愈率达90%以上。
  (4)于溃疡病复发的问题只要注意饮食,改变不良嗜好,保持乐观情绪,溃疡病复发的可能性或复发的次数就会减少。但现在有了强有力的溃疡病治
  疗方法,即是复发,服药同样可以控制病情,使溃疡愈合好转。
  3.1.16尿路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简称尿路感染。是指致病微生物侵犯尿路、膀胱、肾脏组织而发生的疾病。最常见的致病维生物是细菌,但病毒、支原体、霉菌、寄生虫等也可引起尿路感染。按感染的部位一般分为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肾脓肿、肾周围炎等。
  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女性最多,男女发病比例为1∶10。新婚、妊娠及中老年女性较易发病。
  1.病因
  (1)致病菌常见的致病菌大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厌氧杆菌等。其中大肠杆菌占80%以上。变形杆菌、厌氧杆菌、绿脓杆菌等常见于复杂性尿路感染;变异型细菌,是细菌经抗生素、抗体、巨噬细胞、溶菌酶等作用后,细胞壁脱落,呈现出的异常形态。一旦停止使用抗生素,这种细菌又可以恢复原形态。提示对肾盂肾炎病人应坚持比较彻底和长期治疗;其他病原体,由于抗生素和激素的广泛应用,霉菌性感染发病率逐渐增多,尤其是糖尿病及危重病人常见白色念珠菌性尿路感染。有些病毒(如柯萨奇B病毒、巨细胞病毒、腺病毒)和支原体也可引起尿路感染。
  (2)感染途径上行感染,细菌由尿道口、膀胱、输尿管逆行到达肾盂及肾组织。上行感染女性多见,因女性尿道短、易感染;血行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细菌可随血流达到肾脏,引起肾盂肾炎。主要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淋巴路感染,膀胱、输尿管、肾脏及邻近脏器的淋巴结是相通的,当膀胱、结肠炎症时,细菌可经淋巴管到达肾脏引起肾盂肾炎。
  2.临床表现
  (1)急性肾盂肾炎
  多起病急、突然畏寒、发热、体温38~40℃。常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恶心、呕吐。局部有腰痛,肾区叩痛等。上行感染者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一昼夜可尿10余次以上,并伴小腹疼痛。以上是典型病人表现,不典型者约占2/3以上,可有以下几种类型:
  1)血尿型病变侵及肾盂、肾盏或膀胱黏膜下血管,可有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应与肿瘤、结石、结核相鉴别。
  2)高热型以发热为唯一症状,无明显的尿路刺激征象,多见于严重的血型感染,当感染灶与尿路相通时,高热症状缓解,膀胱刺激症状明显。
  3)急性肾炎型表现为浮肿、蛋白尿、镜下血尿、血压升高,酷似急性肾炎。
  4)隐匿型尤其是年老体弱者,表现为全身无力、疲倦、食欲不振、低热而无明显的尿路刺激症状,常被误诊。
  (2)慢性肾盂肾炎
  大多为急性肾盂肾炎未彻底治疗反复发作所致。90%以上有梗阻或膀胱输尿管返流因素。致病菌以大肠杆菌常见,一般有三种表现:
  1)活动性肾小管及间质有急性炎症感染灶,有菌尿及脓尿,可有低热。
  2)瘢痕性肾内病变呈现纤维化,尿无明显异常,亦无菌尿,有肾功能减退。
  3)反复发作性肾内有感染灶及瘢痕病变,可有低热、脓尿、菌尿及肾小管功能下降,50%以上有肾盂肾炎反复发作史,表现为乏力,不规则低热,腰腿酸痛,食欲下降,轻度尿频、尿急,部分病人有高血压、下肢浮肿。晚期可出现贫血及肾功能不全症状。非典型慢性肾盂肾炎,可无急性肾盂肾炎病史,亦无尿路刺激症状,仅表现为腰痛或下腹痛,常常被误诊或漏诊。病程迁延多年,出现高血压症状。部分患者以阵发性血尿为主要表现,常被误诊泌尿系结核或肿瘤。
  (3)肾脓肿
  细菌随血至肾形成多灶脓肿,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最常见。多见于全身疖肿及化脓性扁桃体炎感染。多起病急,表现为高热、寒战、剧烈腰痛、局部有肌紧张,反跳痛。血常规白细胞升高,尿内有脓细胞,血及尿细菌培养可见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4)膀胱炎
  多继发于尿道炎、阴道炎、子宫颈炎和前列腺炎,往往由细菌上行至膀胱引发感染。但也可继发于肾脏感染。
  临床表现为明显的膀胱刺激症状,尿末时耻骨上方疼痛难忍,可见脓尿和血尿,可无全身症状。
  (5)尿道炎
  多见于女性,多为大肠杆菌引致,链球菌、葡萄球菌也较为常见。部分病人可由病毒、淋球菌、支原体感染。主要表现为尿频及排尿困难。尿道口红肿,可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尿镜检可发现白细胞、脓球,但细菌培养可无细菌生长。
  3.预防
  (1)避免劳累多数情况肾盂肾炎等尿路感染是在劳累或抵抗力下降时发病,因此,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平时多锻炼身体,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2)去除病灶寻找病灶,去除原发病灶,如扁桃体炎,结肠炎、盆腔炎等。
  (3)解除尿路梗阻如结石、肿瘤、狭窄、畸形引起的尿路感染及时治疗。
  4.治疗
  (1)治疗原则用药前应先做尿常规,尿培养,药敏;尽可能使用毒性小,服用方便,细菌不易产生耐菌的药物;在尿培养未有结果前,可先用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甲替沙星,或头孢二代三代类:头孢可洛,头孢他定等或青霉素类如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3天后如症状不改善,可根据药敏试验换药;尽可能单一用药,如感染严重,可选用两种药物联合。
  (2)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一般应住院治疗,卧床休息,静脉给药,一方面控制感染,一方面可以补液,补充能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在获得尿,血培养结果后,可使用相对敏感的抗生素治疗,疗程不少于14天。
  急性肾盂肾炎正规治疗后,应停药1~2天后再做尿培养,如为阳性应再用一个疗程。如为阴性,应隔2~6周后再做尿培养,如再发现阳性,应再用1个疗程,如为阴性则为临床治愈。以后每月做尿培养1次,追踪观察1年,期间尿培养阳性应继续抗生素治疗。千万不要怕麻烦不做追踪观察或忽视治疗导致慢性感染。
  (3)慢性肾盂肾炎的治疗首先查找慢性感染因素,如盆腔有炎症,尿路不通畅等,并设法进行治疗和纠正。对糖尿病应控制血糖,肾结石病人应取出结石,在克服了一切不利因素后,药物治疗才能达到效果。慢性肾盂肾炎均需系统的抗生素治疗,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应依据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来决定,因此,在停药后尿菌转阴2个月内,每月复查尿常规和细菌培养。如尿菌持续阴性,可停药追踪观察。对尿菌持续阳性者,虽然症状已见好转,但为避免再发,可于每晚睡前排尿后服药(以往敏感药物1/2剂量)连续服用半年以上。服药期间,应定期做尿细菌培养及药敏,防止耐药菌株产生。
  (4)尿路霉菌性感染的治疗可选用二性霉素B冲洗膀胱及尿路,口服或静脉使用酮康脞,咪康脞,氟康脞等治疗,有较好疗效。
  3.2常见中老年外科疾病
  3.2.1胆囊和胆道疾病
  中老年人的胆囊和胆道疾病也极为常见,包括急性胆囊、胆管炎,胆囊、胆道、胆总管结石,蛔虫阻塞等。
  国内资料表明,中老年人的胆囊、胆道结石发病率为7.2%~10.5%,占急腹症的9.41%。
  1.病因
  胆囊、胆道疾病的发生多与胆道感染和寄生虫病有密切关系,最常见的三种情况为:胆囊、胆总管、肝内胆管炎症、结石症和肿瘤。发生于胆囊、肝胆管炎症的原因常见为寄生虫从十二指肠逆行至胆总管和肝管,将肠腔内大量细菌带入肝胆管、胆囊内引起炎症,另外,也随血播散而至。如蛔虫卵和蛔虫尸体停留在胆囊或肝胆管内而形成结石。在胆石症患者的结石中发现虫卵、虫体就是有力的证据。另外,一些人胆汁中有较高胆固醇含量,形成的胆固醇结石也较为常见。常常为炎症与结石并存,结石引发胆管阻塞,组织水肿产生炎症,炎症导致组织增厚纤维化,管腔狭窄变型,胆囊内结石嵌顿引发绞痛,胆囊积液或坏疽甚至穿孔。经过数次炎症后,胆囊壁增厚、瘢痕化、形成萎缩性胆囊炎,某些病例胆囊内装满了结石失去了功能。一些病人表现为肝内胆管泥沙样结石,常堵塞左右肝管,出现寒战、发热、黄疸及上腹痛。导致结石形成的原因为胆汁的淤积,胆汁的浓缩,胆盐的沉着,胆道、胆囊的异常也为结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临床表现
  胆囊、胆道结石、炎症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病情的轻重取决于细菌感染的程度,结石梗阻是否完全以及病变的范围和并发症的种类等。
  (1)阵发性上腹部绞痛并有寒战、发热、黄疸表现。
  (2)大多有恶心、呕吐、全身乏力、食欲差。
  (3)右上腹可扪及肿大的胆囊、触痛明显。
  (4)有肝内或肝胆管结石阻塞者可有肝肿大、触痛、叩痛明显。
  (5)B超或CT检查,可见结石、肿大的胆囊和肝脏等情况。
  (6)血象检查,多有白细胞升高,中性白细胞增高为主。
  (7)症状重者可有休克、肝功能等的损害。
  (8)中、老年病人往往出现休克、昏迷等中毒症状。
  3.预防和治疗
  (1)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干净,防止蛔虫卵食入,产生肠蛔虫症。
  (2)养成吃早餐习惯,不吃早餐可使胆囊及胆道内胆汁浓缩储蓄,易产生结石。
  (3)中医中药:有消炎利胆排石作用的中药有金钱草、大青叶、广木香等组成排石汤。也可加针灸足三里、合谷等穴位刺激增加胆汁分泌与排泄,达到消炎利胆排石目的。
  (4)手术:对于有结石、梗阻其他方法排石有困难者采用手术切开取石或胆囊摘除。
  (5)抗生素的应用:一般选用喹喏酮类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类如头孢拉啶、头孢派酮、头孢呋辛,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抗生素效果较好。
  3.2.2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生又称前列腺肥大,在中老年男性中发病率极高,据报道,50岁以上的男性有40%,患病80岁以上的男性有90%的前列腺组织出现增生性改变。
  1.病因
  前列腺肥大的原因至今未完全清楚,但其发生需具备正常睾丸和老年两个条件,人至老年各种腺体趋于萎缩,唯独前列腺增生肥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增生肥大是长期生殖器官充血造成的,可能与频繁的性生活有关,加上吸烟、饮酒导致前列腺充血或前列腺感染炎症导致增生。
  2.临床表现
  一般多在40~50岁后,常起病缓,逐渐加重,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频为早期症状、夜尿增多为主。由于腺体增生使尿道受压,常表现为尿线变细,尿程变长,淋滴,尿不干净,膀胱残留尿。如梗阻进一步加重,须增腹压以帮助排尿。当夜间入睡后盆底肌松弛可出现遗尿现象。其他还有些症状如血尿、尿路感染、膀胱结石、肾功能损害等。
  3.预防和治疗
  (1)戒烟、限酒、多饮水。
  (2)保持适度的性生活,尽量减少充血次数。
  (3)多吃大豆类食品,其中含有的类雌激素成分可阻碍睾酮对前列腺的副作用。
  (4)多食西红柿和含锌类食品,可以减少增生,预防前列腺癌的发生。
  (5)药物:有一定效果,常用的药物有哌唑嗪、高特灵、利普安、保列治、前列康、尿通灵等。
  (6)手术或激光、射频治疗对症状严重,发生梗阻者适用手术等治疗。
  3.2.3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所致各种症状和体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资料表明,5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25%,60岁则高达50%,70岁以后几乎是100%。
  1.病因
  (1)颈椎退行性变:纤维环变性,多于20岁后开始,且随增龄而渐加重。早期为纤维组织的透明变性,纤维增粗和排列紊乱,继而出现裂纹或断裂,并出现裂隙;髓核于25岁以后出现退行改变,早期为水分脱失和吸收功能减退,体积减小,后由纤维组织取代;软骨板退行性改变出现较晚。当软骨板变薄变性时,其体液交换作用减少,滋养作用减退消失,从而加剧了纤维环和髓核的老化;椎间盘变性,造成椎体关节松动,使韧带椎间盘间隙形成,可造成局部微血管撕裂出血形成血肿;成纤维细胞长入血肿形成肉芽肿,进一步钙盐沉着机化,最后形成突向椎体前缘的骨刺。
  (2)慢性劳损:睡眠体位不当。人的一生有1/4~1/3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休息状态下的大脑不能及时调整体位,必然造成椎旁肌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工作姿势不当。尤其是坐位,长期处于一种低头工作状态,使颈椎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椎间韧带受牵拉过久充血水肿产生炎症,最终出现椎间关节不平整;不适当的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训练方式,如超过颈部耐量的活动均可加重颈椎的负荷,导致劳损;头颈部外伤,对颈椎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发育性椎管狭窄和颈椎先天性畸形:近年来已经明确颈椎椎管的内径不仅对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而且对颈椎病的诊断、治疗、手术方法选择和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正常健康检查中,颈椎骨畸形约占5%,颈椎病患者颈椎、椎管畸形检出率较正常人高1倍以上。
  颈椎病是一种退变性疾病,当人体停止生长时,退行性变就开始了,这就意味着椎体从发育到成熟,再由成熟到衰老的过程。颈椎病起源于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发病的主要因素。是否发病取于椎管状态。一个椎管狭窄者,当退行性变的髓核突出椎管,并超过了所容许的最大代偿限度时,就易出现症状。在以后的过程中主要取决于各种致病因素的演变,如突出的髓核不断增大,椎间关节及后小关节逐渐稳造成松动,变位及继发性椎管狭窄,后纵韧带的血肿及纤维化、骨化并形成骨刺以及韧带肥厚等,在某一阶段上述致病因素突然超过椎管内平衡,症状随之出现或加重。
  2.临床表现
  (1)颈型颈椎病:在颈椎病中最为常见,多见于青壮年,少数在45岁以后首次发病。以颈部酸、痛、胀不适为主要症状,可伴有病侧上肢短暂感觉异常。颈部自然伸直时,生理曲度减弱或消失,刺突间及两侧可有压痛。颈椎X光片显示颈部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侧位动力性片显示椎间隙松动及梯形变,CT及MRI可无异常表现。
  (2)神经根型颈椎病:以根性疼痛最多见,其范围及受累椎节的脊神经分布区一致。以麻木、过敏、感觉减弱为多。神经根受压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以后出现肌张力减弱、肌萎缩。腱反射先表现活跃,后减退或消失。X光片可见生理曲线变形,椎间孔狭窄及颈椎增生等异常。
  (3)脊髓型颈椎病:以椎体束征为主要特征,先表现为下肢无力,双腿发紧,抬步沉重,后出现跛行、跌倒及束胸感。体查可见反射亢进,踝或膝阵挛及肌肉萎缩等椎体束征,后期出现典型的痉挛性瘫痪,肢体麻木主要与脊髓丘脑束受累有关。生理反射异常视病变波及脊髓的节段不同而定,各种生理反射早期多亢进,后期减少或消失,其中以Hoffmann征及掌颊反射阳性率高,其次是踝、髌阵挛等。X光片见椎管矢径小,80%以上椎体后缘有明显骨刺。
  (4)动脉型颈椎病: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为主。偏头痛:常因头颈部突然旋转而诱发。迷路症状:耳鸣、听力减退及耳聋等症状。前庭症状:表现为眩晕、记忆力减退、视力障碍、发音障碍及跌倒。X光片有颈椎增生、椎间孔狭小,椎节不稳及椎骨畸形等表现。
  3.预防和治疗
  (1)适当做一些颈部保健操,避免慢性颈椎劳损,经常活动改变头颈部姿势。
  (2)枕头宜软、宜矮,忌高忌硬。高枕使颈部关节、肌肉、韧带长期处于牵拉状态,过度疲劳,产生损伤,加速其退行性变化。
  (3)避免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该类药物可加速颈椎的退行性变,促使椎骨疏松,骨刺及椎间盘脱出。
  (4)对神经根型及椎动脉型,大多采用非手术疗法,如物理疗法、牵引、针灸,轻手法按摩,其中牵引效果显著。药物治疗可选择消炎镇痛药:消炎痛,萘普生、布洛芬等。维生素类如B1、维生素B12,血管扩张药:脑益嗪,氟桂利嗪,丹参片等。为巩固疗效,可用颈托和围领。当症状缓解后,应坚持每日做颈部运动,低头伏案工作者,应在工作1~1.5小时后,活动颈部10分钟。
  (5)对脊髓型颈椎病均应考虑做手术减压。手术方法是把左右椎板像双扇门样打开,扩大椎管。椎动脉型保守治疗不好转,造影证实有椎动脉受压,可考虑前路横突部分切除减压。一旦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必须采取围领保护,行走时要小心,避免摔倒,本型不宜做手法推拿,按摩等治疗。否则容易发生截瘫或加重病情。
  3.2.4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尤其是营养饮食行为不当等引起骨矿物质成分减少,主要是钙和蛋白质基质的减少,使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改变,使其正常荷载功能变化,极易发生骨折,并伴有周身疼痛,体态变形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人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加,骨骼长长了,重量增加了,主要是钙、磷和蛋白质的增加。30~39岁年龄段是骨骼中钙、磷储备的高峰期。40岁以上,骨骼的皮层变薄,骨内小梁变稀疏,骨质因此变脆。据调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的约有2,500万。因骨质疏松造成的骨折人数众多,医疗开支巨大,给社会、家庭和病人都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已成为世界性保健的重点工作。
  1.病因
  骨质疏松的原因比较复杂,这是因为体内钙、磷代谢的调节机制十分复杂,有些环节还不十分清楚,因此给骨质疏松的防治增加了难度,比较肯定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老年人钙、磷的丢失与饮食行为有密切关系:骨骼的成分主要是钙、磷、蛋白质,要靠食物供给。成人全身钙约1~2公斤,99%在骨骼中。每天从尿、粪便汗液中丢失的钙约为400毫克。一个成年人每天至少要补充800毫克钙,才能维持体内钙的平衡。儿童、孕妇、产妇和中老年人由生理变化需要每天补充1,000~2,000毫克钙。
  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因此每天摄入的钙仅为400~500毫克,加上不能完全被吸收利用,所以不能满足生理需要,机体就会动用骨骼(钙库)中的钙来保证血钙水平的稳定。中年老人骨中的钙进得少出得多,骨质变薄变脆,稍有不慎,骨折就会发生。
  磷是骨骼坚硬度的必须元素,成年人每公斤体重含磷10~13克,其中80%~85%在骨骼内。大量食用含糖食品可增加磷排出,使血磷下降,磷减少又可影响钙的利用。
  维生素D是通过对肠道、骨骼和肾脏作用来加强钙的吸收和转运的。经常接受日光照射的人,一般不会缺乏维生素D,但有些老年人很少到户外活动,这就影响了钙的吸收利用。其次过量摄入蛋白质,也可增加钙的排泄,减少骨内钙的存留。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可加速骨骼中钙、磷的丢失。
  (2)一些疾病可以影响钙的吸收:如慢性肠炎、慢性腹泻、糖尿病、肾脏疾病都可影响钙的吸收。
  (3)绝经后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促使骨质疏松的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调查发现,女性高于男性,女性在50岁以后发病率骤然上升,约为男性的3倍,女性发病比男性早10年。
  雌激素有抑制破骨细胞,增加成骨细胞活性,刺激骨骼生长作用。成骨细胞能利用蛋白质合成骨骼的基质,该物质和钙、磷结合才能形成坚硬的骨骼。所以,雌激素是骨骼坚硬度的保护因子。
  妇女绝经后5年内,骨钙减少速度突然加快,平均每年丢失2%~5%。
  2.预防和治疗
  (1)合理的饮食合理的营养饮食在40岁以前是为了增加钙的储备,中老年人是为了防止钙的丢失。目的方法包括:防止肥胖和消瘦;蛋白质摄入要适宜,蛋白质不足和过量都可增加钙的排泄;食入过多纤维也增加钙的丢失;每天最好饮用牛奶250~500毫升,就可增加300~600毫克的钙;适量的补充维生素D和维生素C。
  (2)鼓励到户外活动尤其是中老年人,在冬季应常到户外晒太阳,活动活动。
  (3)戒烟限酒吸烟、饮酒可影响钙、磷的吸收。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经常性的运动,可增加对成骨细胞的刺激,增加骨形成,减少钙的丢失,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5)钙剂的应用中老年人有明显骨质疏松表现者,可口服钙剂治疗,常用的钙剂有钙尔奇、钙中钙、液体钙、乳酸钙等。
  3.2.5中老年骨折
  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外科伤病,老年人一旦发生骨折常迫使老人卧床不起,加之疼痛给老人带来很大痛苦,同时因病人年高体弱,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处理不当可导致行动困难,重者可因并发症而死亡。因此,应高度重视老年骨折。
  1.病因
  中老年人普遍存在着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使骨的脆性增加,在老年人的X光骨片中可见到,其骨皮质变薄如鸡蛋壳,骨密度减低如蜂窝状,这样的特征使得老年人在行动时稍有不甚即可发生骨折,其中最常见的是股骨颈,股骨粗隆间骨折,其次是脊柱压缩性骨折和桡骨,肱骨骨折。
  2.临床表现
  患者往往疼痛不很明显,主要表现在骨折肢体畸形,活动受限,骨折部位压痛明显,X光片可显示骨折情况。
  3.预防和治疗
  (1)尽早治疗骨质疏松症,适当的运动锻炼,增加骨密度。
  (2)中老年人在行走、拿物、运动时应小心,尤其是室内地面要防滑,穿鞋尽量与地面摩擦力大的鞋底面,以免摔倒造成骨折。
  (3)治疗可根据骨折的部位,骨折的性质,特征、类型决定治疗方法,一般线型骨折可用夹板或石膏托固定,完全或粉碎性骨折则需要手术固定。对于一些病例则需做关节置换术治疗。
  医疗设备的更新,给手术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些高龄老人骨折,患有严重疾病的骨折病人以及较为复杂的骨折,也都可以通过手术方法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避免了非手术方法长期卧床并发褥疮,肺炎等病的不良后果。
  3.3常见中老年妇科疾病
  3.3.1围绝经期综合征
  围绝经更年期是从生育期过渡到老年期的阶段,在这一段时期内,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或更年期障碍、更年期综合征。
  我国城市妇女平均绝经期年龄为49.5岁,农村为47.5岁,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有些地区妇女人均寿命已达75岁以上。这就是说,妇女一生中有1/3时间是在绝经后度过的,因此,对围绝经期的研究应引起普遍重视。
  1.病因
  近年来,许多报道从内分泌、代谢等角度研究了围绝经期生理改变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理,尤其强调了在病因方面不能忽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而不是单纯的生物学因素。
  最早的变化是卵巢功能的衰退,表现为卵泡对卵泡刺激素(FSH)的敏感性下降,对促性腺激素刺激的抵抗性增加,然后才表现为下丘脑和垂体功能的退化。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及一系列雌激素下降引起的相关症状。
  (1)月经紊乱
  月经紊乱是绝经过渡期的常见症状,半数以上妇女出现2~8年无排卵性月经,主要为月经周期不规则,持续时间长及月经量增加,由于卵巢无排卵,雌激素水平波动,易发生子宫内膜癌,故对围绝经期异常出血者,应取子宫内膜活检以排除恶性病变。
  (2)雌激素下降相关症状
  1)血管舒缩症状表现为潮热,反复出现短暂的面部和颈部皮肤阵阵发红,伴有燥热,继之出汗。持续1~3分钟,轻者每日发作数次,重者发作10多次,夜间或应激状态易促发。此状态可历时1年,有的长达5年或更长。自然绝经者潮热发生率超过50%,人工绝经者发生率更高。
  2)精神神经症状表现为激动易怒,焦虑不安,情绪低落,抑郁寡欢,不能自制等情绪反应。记忆力减退及注意力不集中也较常见。
  3)泌尿生殖道症状表现为阴道萎缩、干燥,性交困难及反复发生的阴道炎,排尿困难,尿急及反复发生的尿路感染。由于尿道缩短,黏膜变薄,括约肌松弛,常有张力性尿失禁。
  4)心血管疾病绝经后血胆固醇水平升高,各种脂蛋白增加,而HDL/LDL比率下降。绝经后妇女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心肌梗死,高血压和脑出血,且随增龄而增加。
  5)骨钙磷变化及骨质疏松雌激素是妇女一生维持骨钙、磷含量的关键激素,其机制主要与雌激素对骨生成的直接作用以及对抗甲状旁腺的骨吸收作用有关。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吸收快于骨质生成,使骨质丢失变疏松,围绝经期约25%妇女患有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可引起骨骼压缩,身材变矮,严重者发生骨折。
  3.预防和治疗
  (1)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冬季应增加日晒,摄入足量的蛋白质及含钙食物。
  (2)进行必要的心理调理,缓解不稳定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必要时可口服谷维素20毫克,1日3次,舒乐安定2.5~5毫克,每晚睡前服。
  (3)绝经过渡期重点预防和排除子宫内膜恶性变,以及用药物治疗月经紊乱。
  (4)绝经及绝经后期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RT)控制和预防围绝经期各种症状和及相关疾病。大多数学者认为,只要合理用并定期监测可将雌激素的有害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
  1)适应证用于雌激素缺乏所致的各种症状,预防存在高危因素的骨质疏松及心血管疾病等。
  2)禁忌证:绝对禁忌证有妊娠,不明原因子宫出血,血栓性静脉炎,胆囊疾病及肝脏疾病。相对禁忌证有乳癌病变、复发性血栓性静脉炎病史或血栓性疾病。
  (5)制剂及剂量的选择:剂量应个体化,以最小有效量为佳。
  1)雌激素制剂:有天然与合成两种,原则上选用天然制剂。天然制剂有雌酮、雌二醇和二者各自的结合型以及妊马雌酮。合成的主要有炔雌醇,尼尔雌醇。我国最常用的为尼尔雌醇。国外常用妊马雌酮。
  2)孕激素制剂:常用的有甲羟孕酮和炔诺酮等。
  3)大豆异黄酮制剂:从大豆中提取的天然的异黄酮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近年被用于围绝经期综合征,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降低血脂,增加骨密度,减少乳癌的发生及缓解潮热,烦躁,易激动,情绪不稳定等均有较好的作用。一些专家建议,每天补给大豆异黄酮在20~100毫克为宜。
  3.3.2绝经后出血
  妇女绝经的发生在50岁前后。若绝经1年以后又出现阴道出血,称为绝经后出血。
  1.病因
  绝经后出血的原因很多,据统计约有1/5~1/3为恶性肿瘤所引起,其中宫颈癌占恶性病变的70%以上,宫内膜癌占12%,恶性卵巢肿瘤占4%。在良性病变中主要是各部位的炎症。
  绝经后出血的原因是雌激素分泌紊乱。由于绝经后雌激素由肾上腺,卵巢产生,虽然量少,但持续产生有积累作用,可使子宫内膜出现增生反应,甚至可过度增生。当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时,即可引起阴道出血,另一方面,中老年期子宫内膜变薄,容易受到感染,形成慢性子宫内膜炎或点状溃疡,有可能引起出血。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的出血,色暗红或鲜红,量不多,偶尔较多,有感染时可有小腹隐痛不适,早期可摸不到子宫增大,当发生肿瘤且持续增长变大时,可扪及增大的子宫或卵巢包块。
  采取宫腔镜检查,诊刮组织学检查,B超等方法可明确诊断。
  3.预防和治疗
  (1)非肿瘤性出血的治疗
  1)心理调整和体育锻炼:良好的心态和适当的运动保持体内雌激素水平稳定在一定范围。
  2)给予少量雌激素,间断服用为好,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切不可滥用,以免引起撤退性出血。
  3)中医中药:常用的有人参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
  (2)恶性肿瘤性出血的治疗
  1)当确诊为恶性肿瘤后,应尽快采取手术治疗,对肿瘤大或有周围转移者,可先行化疗,待瘤体缩小后再行手术。
  2)肿瘤有广泛转移,身体状况差,不能手术切除者,可用化疗+放疗+中药等治疗,也可使病情稳定。
  3.3.3老年性阴道炎
  老年性阴道炎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几乎每个老年妇女都发生过,如不积极治疗,则给患者带来较大苦恼。
  1.病因
  该病见于自然绝经及卵巢去势后妇女。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壁萎缩,黏膜变薄,上皮细胞内糖原减少,阴道内pH值增高,由酸性变得接近中性,局部抵抗力降低,致病菌容易入侵繁殖引起炎症。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底细胞癌不治会怎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