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足协新政出的外援新政如果现在换外援是不是就不

中超限制外援新政或暂难实施:土炮武磊等球员难出头_新浪上海_新浪网
  从“4+1”到“3+1”为何遇阻
  2017赛季中国职业足球转会窗口于1月1日正式开启,到2月28日关闭。有消息称,此前中超联赛执行局下发的有关每场比赛上场外援从“4+1”调整到“3+1”征求意见函中所涉及的内容,将不会在2017赛季马上展开执行,有望在2018赛季中才展开实施。
  在征求意见函下发前后,中超各俱乐部的引援计划紧锣密鼓,并没有受太多影响。上港、申花先后签下奥斯卡、特维斯两位重磅外援。新年伊始,升班马权健也敲定了比利时当红国脚——阿克塞尔·维特塞尔。
  比利时国脚阿克塞尔·维特塞尔(左)与权健主帅卡纳瓦罗
  从赛季结束到足协下发征求意见函,前后相隔近两个月,众多俱乐部早在上赛季结束后就为新赛季准备,更换外援是重中之重。如果在2017赛季全面执行,或将让俱乐部工作难以完全开展。绝大多数俱乐部很理解足协调整外援政策的初衷,不过认为时机值得商榷。
  据业内人士分析,此次中超联赛执行局下发意见征求函,更像是放出的一个“测试气球”,让各俱乐部可以在2017赛季为减少外援提前进行准备。有中国足协相关人士日前对媒体表示,“足协任何政策推出都不会是拍脑袋就定,外援政策如果调整,我们也要考虑各种实际问题,2017赛季的转会办法通知都发出去了,今年不可能调整外援政策,需要有个过渡期”。
01-03 08:43|分享
01-03 08:41|分享
01-03 08:37|分享
01-03 08:34|分享
01-03 08:31|分享
01-03 08:01|分享
01-03 07:58|分享
01-03 07:56|分享
01-03 07:52|分享
01-03 07:51|分享
新浪地方站足协新政一变又变!小将真受益?土炮未见春天_腾讯网
足协新政一变又变!小将真受益?土炮未见春天
视频:【资讯】足协明年或执行新外援政策 下发通知征求意见,时长约1分32秒腾讯体育8月10日 一年之内多次出台、调整外援和U-23球员使用的政策,中国足协的用意不言而明,就是希望各队不再招揽超级外援、减少对外援的依赖,给本土球员更多的空间。而U-23新政的越来越严苛,则是希望各队真正重视对年轻球员的培养。首批新政实施了接近一个赛季,然而实力上的差距让外援依旧是中超的红花,本土球员只能甘当绿叶。虽然U-23小将冒尖的不少,但大部分人都是凭借自身实力获得位置,而不是从政策中获益。新政让韦世豪这样一批U23球员获益?政策一年多变,越来越严苛去年年底,中国足协曾下发意见征求函,欲将外援政策变为“注册5人、报名4人(3+1)”,原本计划是2017赛季实施过渡政策,2018赛季,注册和报名的外援政策都改为3+1。然而意见一出,便受到了各大俱乐部的“抵制”,尤其是已经在转会市场上花重金引援的球队。不过征求意见函无法落到实处,开过年来,足协便放出大招,虽然注册人数没有变化,但登场人数一下子削减到最多3人。与外援新政同时出台的还有U-23球员新政,即报名2人,必须含1名首发。而这一次没有以征求意见函下发,而是直接形成正式文件。5月份,中国足协提前大半年放出2018赛季的U-23球员使用政策,即各俱乐部整场比赛累计上场比赛的U-23国内(港澳台除外)球员,必须与整场比赛累计上场比赛的外援人数相同。同时针对高价引援,足协也出台了新政,即对处于亏损状态的俱乐部征收引援调节费用,标准为内援2000万人民币/笔,外援4500万人民币/笔。不过这还不是结束,2017赛季进入最后1/3赛程,足协提前打预防针,2018赛季中超外援每个窗口的报名人数从5名削减至4名,登场人数维持不变,而中甲的报名人数为3人,登场人数则减至2人。同时,针对“U-23球员被闪电”换下,酝酿中的改版新政则是必须有1名U-23球员从始至终留在场上。无论是与外援人数匹配,还是始终有1人留在场上,都给各支球队出了难题。变相抵制,上政下策金元造就了目前还尚存火热感觉的中超,但对于新政,各大俱乐部第一时间选择的是抵制。就当外界认为抵制会换来足协放弃的时候,收到的却是更大打击,而且是没有回旋余地的需要执行。在主打外援的中超,超级外援的减少、登场外援人数的减少,意味着比赛的观赏性降低、意味着吸引度的下降。尽管由于前几个赛季的积累,在如今的中超还能看到奥斯卡、胡尔克、特维斯、拉维奇这样的大腕,但这些大腕还能留几年却成了疑问。而在U-23球员新政方面,各支球队则选择了软着陆的抵制,首发的小将很快就被换下,走形式主义的味道更浓,用国足主帅里皮的话来讲,就是糊弄U-23新政。带来的后果,便是U-23新政在下赛季“升级”,不是与外援登场人数匹配,就是必须有1名小将始终留在场上。并且足协还用严格的处罚手段来警告各队,不执行(不含更高的招数规避)就面临无法注册的处罚。不过在限制引援方面,中超各队都找到了“窍门”,内援用捆绑式引进避免触及红线,外援则是直接租借,而且租借费也不超过足协的红线。当然,内马尔自由身离开巴萨转投巴黎的招数,更是给中超各队提供了备用“方案”。新政功过皆有?冷静消费+资本降温见惯了中超大把烧钱,但2017赛季的夏窗,虽然气温高得惊人,但却是近来年中超最冷的一次。德甲铜靴莫德斯特以570万欧元租借费成了标王,从去年年初的5000万欧元(特谢拉)、到去年夏窗的5580万欧元(胡尔克)、再到今年冬窗的6000万欧元(奥斯卡),标王身价今年夏窗没有持续攀升,而是断崖式下滑,一下子回到7年前的水平。莫德斯特的身价介于穆里奇的350万美元,和孔卡的1000万美元之间,新政在限制高价引援方面确实立下“大功”。然而新政带来的负面效果也是显而易见,体奥动力当年花费5年80亿拿下中超版权,就是押注中超联赛未来的红火势头。但一系列新政,让中超的消费趋于冷静,也就意味着大牌外援只出不进,和去年夏窗佩莱、胡尔克、扎哈维等人纷纷加盟相比,今年只有一个莫德斯特算是成名球星。5年80亿买来一系列新政,也让体奥动力觉得自己的钱花亏了,发函要求足协重新审视这份合同。当然,其他中超赞助商肯定也会观望体奥动力的谈判结果,毕竟在商人眼里,钱花到位,相应的效益也应该到位,没人愿意出巨资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年轻球员受益?有实力不需要新政对于U-23球员新政的争议从出台后就一直不断,这也让U-23球员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关注。U-23球员进球成为新闻,梅开二度更是成为特大新闻,但大部分中超球队还是在应付新政,能长期打上主力的年轻球员,是实力使然,并非从U-23新政“受益”。1995年出生的亚泰小将何超,2014赛季就在中超出场,2016赛季更是入围中超最佳新人的候选。1996年出生的李晓明,去年就在中超出战20次,本赛季则转投中甲的深圳,河北华夏的高准翼去年就是主力,U-23新政出台与他们能登场没有丝毫的关系。本赛季出场时间最多的U-23球员黄政宇,实际上去年就在中超出场6次,其中5场首发打满全场,只不过U-23新政的出台让他更加备受外界关注。韦世豪、唐诗这样的年轻球员早已成名,尤其是韦世豪的实力在中超多家球队踢上主力都没有问题,反而却因为U-23新政的出台让他进球成为新闻。重用U-23球员的权健,刘奕鸣、郑达伦上赛季在中甲就是主力,张修维也是主力替补,尽管从中甲升到中超,但占据球队的轮换位置本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反而是取得过进球的车世伟、杨立瑜这样的球员,如果不是新政的出台,能否有出场机会成为疑问。包括上港、辽足等多支球队在内,在年轻球员使用上,与足协的精神背道而驰,或许真正因为新政得到出场从而成名的只有国安的巴顿、力帆的南松等寥寥几名球员。年轻球员到底要不要靠更为严苛的新政来“保护”,未来很长时间内将都成为争议。限制外援,土炮也难见春天中超史上,除了李金羽赛季斩获金靴外,其余赛季的金靴都是被外援穿走,虽然目前中超引援降温,不过大牌外援仍然遍布,更是难改土炮弱势的现状。除了武磊能占据射手榜前列外,中超射手榜的前20名都被外援把持,不过这个现象只要有外援存在,就是司空见惯的一件事。虽然下赛季外援报名人数减少到4人,但登场人数不变的情况下,这个现状不会改变。本土球员无法压过外援还是与能力有关,而想改变这一现状,不是靠几条新政就彻底逆转局面,还是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效果。或许这些新政的方向都是对的,但朝令夕改的情况,中国足球史上多次发生,能等到新政真正产生正面效果的那一天?(扎库米)延伸阅读2016年12月下旬,中国足协在下发的《关于修改中超联赛有关外籍球员报名条款的征求意见函》中提到“将原每场比赛的11名首发上场及7名替补运动员中的外籍球员人数限制由4+1(4名无限制外援+1名亚洲外援)调整为3+1(3名无限制外援+1名亚洲外援)”(注册外籍球员人数、人次限制不变)。2017年年初,足协放出大招,虽然注册人数没有变化,但登场人数一下子削减到最多3人。与外援新政同时出台的还有U-23球员新政,即报名2人,必须含1名首发。这一次没有以征求意见函下发,而是直接形成正式文件。日晚间,中国足协提前大半年放出2018赛季的U-23球员使用政策,即各俱乐部整场比赛累计上场比赛的U-23国内(港澳台除外)球员,必须与整场比赛累计上场比赛的外援人数相同。同时针对高价引援,足协也出台了新政,即对处于亏损状态的俱乐部征收引援调节费用,标准为内援2000万人民币/笔,外援4500万人民币/笔。日,中国足协下发给各个中超、中甲俱乐部一份关于《2018赛季中超、中甲联赛外籍球员注册报名人数规定》的征求意见通知,通知中强调明年中超联赛累积上场外援人数不得超过3人,中甲联赛上场最多两人,目前还在征求意见阶段。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足协修改引援政策 港澳台球员或成外援
来源:新京报
  在两度战平国足之后,中国香港队的归化球员受到中超、中甲俱乐部的热捧。为了避免大量归化球员涌入挤压本土球员生存空间,中国足协正在着手修改引援政策,新赛季港澳台球员在中超、中甲踢球极可能按“外援”身份进行注册。
  港脚大规模涌向内地
  在今年的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40强赛上,国足与中国香港队两次交手,皆以0比0的比分收场。国足小组出线基本无望。但在此之前,双方在各项正式赛事进行的23次交锋中,国足16胜4平3负优势明显。
  香港足总副主席贝钧奇曾将港队水平的提高归为大批归化球员的引进。在中国香港队中,有多达10来名非本土球员。
  由于之前港澳台球员不占用外援名额,因此不少中超、中甲的俱乐部和经纪人便从中看到了“良机”。
  他们试图在新赛季来临前大肆招揽中国香港队中的归化球员,提升实力。尽管归化球员能力无法同“正牌”外援相比,但身体素质确有优势。同时,很多中甲俱乐部受困于只有3个外援名额的限制,引进的他们愿望也很迫切。
  上个月,中国香港队中的两名后防中坚基蓝马和法图斯便受到内地球队追逐。甚至有球队想打包引入这两名曾给国足造成很大麻烦的中卫组合。其中,基蓝马本人还收到了中甲球队天津权健的报价。而深圳宇恒更是有意一口气引进港队新归化的3大外籍球员辛祖、艾力士、福保罗。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香港队员的身价也水涨船高。香港足总也没有办法阻止球员外流,毕竟赚钱是个人选择。
  足协紧急改政策补漏
  归化球员如果真的大规模涌入内地联赛,或将挤压本土球员本就不大的生存空间。毕竟在锋线、中场乃至中后卫等重要位置上,已经由外援把控。而且,有些俱乐部为了追求成绩或将在一支队里汇集大量归化外援。
  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香港本地会汇集越来越多的归化外援。中国香港队主帅金判坤此前即表示,归化球员的增加意味着香港本土球员生存空间的减少。在11月17日国足与中国香港队的比赛开始前,香港本土头号射手陈肇麒也在社交网络上公开抱怨这一点。
  由于中超冬季转会窗口将于日开启。因此,中国足协竞赛部、注册办、职业联赛理事会执行局在日前召开联席工作会,对2016赛季国内职业联赛内、外援的引进办法进行了更改。
  原有的“港澳台球员引进政策”将被调整。中国香港籍球员或将由“内援”变为“亚足联外援”、“外援”。其他的转会政策,同过往赛季没有区别。外援名额依然是“4+1”,一场比赛登场外援人数则是“3+1”,内援名额则是5+3。(“1”为亚洲外援)
  其实,在国际足联、亚足联那里“外援”指的是其他会员协会籍的球员。足协这样调整其实与亚足联的有关规定一致。港澳台球员身份的特殊性造成了特殊的问题。
  港本土球员北上受阻
  目前香港的联赛虽然进行了多年改革,去年也成立了港超联赛,但有不少球员,甚至是俱乐部,依然需要中超、中甲这样更大的空间发展。如果中国香港籍球员真在新赛季全部变成“亚洲外援”,便会对香港本土球员来内地发展造成影响。
  据了解,南华足球队的陈肇麒、梁振邦等香港本土球员被中超、中甲等多队相中。昨日,梅州五华也宣布正式“签约”前国安后卫港脚李志豪。不过引援新政策一旦被审批通过,这些香港本土球员便很难“北上”踢球,李志豪也无法完成注册。这对他们来说并不公平。
  足协内部讨论时也曾考虑过这一点。其中,有人提出了港澳台球员继续按照“内援”身份注册,但每家俱乐部最多只能注册一名港澳台球员的办法。还有一种方案是按照球员出生地来进行区别。
  同时,为了保护那些已经在中超、中甲联赛里效力的港澳台球员,比如,石家庄永昌的中国香港球员白鹤、贵州人和的台湾球员陈昌源。中国足协也表示,在新规定出台之前签订合同的港澳台球员依旧按照内援身份注册。
  “等到方案最终确定,会向社会公告。”足协内部相关人士对新京报记者说。在方案出台之前,足协仍然会综合考虑,权衡利弊,还要和港澳台协会等方面进行沟通。不过据记者了解,足协目前仍更倾向于港澳台球员按照“外援”身份注册。
  专题采写/新京报记者 房亮
(责任编辑:un649)
原标题:港澳台球员或成外援
&&&&&&</div
中国人哪来这么多钱?[]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广告合作:
|||||||||||||||||||||||||||
外援又有调整
腾讯体育8月9日
(文/赵宇)今日,中国足协下发给各个中超、中甲俱乐部一份关于《2018赛季中超、中甲联赛外籍球员注册报名人数规定》的征求意见通知,通知中强调明年中超联赛累积上场外援人数不得超过3人,中甲联赛上场最多两人,目前还在征求意见阶段。
中国足协下发的通知中强调,这样的政策也是为了深入贯彻《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正确处理好外援与本土球员培养的相互关系,减轻俱乐部的引援压力。
根据新政策规定,2018赛季每个俱乐部俱乐部累积注册和报名外籍球员人数,中超不得超过6人(包括冬窗和夏窗两次转会),中甲俱乐部不得超过4人(包括冬窗和夏窗两次转会);而本赛季这两项规定为中超不得超过7人,中甲不得超过5人。
赛季首次报名及中期补报后,中超俱乐部每队报名外籍球员最多4人,中甲俱乐部最多3人;每场比赛每队外籍球员累计上场人次,中超俱乐部最多3人次,中甲俱乐部最多2人次。
中国足协在通知中强调,希望各俱乐部能够认真研究讨论,并且将意见反馈给中国足协。中国足协也将统计各俱乐部意见,然后再看这项政策是否要在新赛季执行下去。
足协相关征求意见通知
新政和现有政策的区别
本赛季赛季中超各队外援累计注册人数为7人,同时注册人数为5人,但单场外援累计登场最多为3人次。而根据足协征求的最新的新政策意见,2018赛季每个俱乐部俱乐部累积注册和报名外籍球员人数,中超不得超过6人(包括冬窗和夏窗两次转会),同时注册不超过4人。相比本赛季,各俱乐部累计注册外援人数及同时报名人数各减去1人,由原来的7人、5人变为6人和4人,但出场人次并没有变化,还是每场最多出场3人次。
中甲方面,新政为2018赛季各中甲俱乐部外援累积注册不得超过3人(包括冬窗和夏窗两次转会),单场出场人次最多不能超过2人次。而本赛季中甲政策为:累积报名人次最多为4人,单场出场最多为3人,新政将直接导致中甲外援报名人数和出场人次减少,各自减少1人。
新政影响:对亚冠队和中甲队有冲击
以往中超联赛累计注册报名外援人数不得超过7人,赛季首次报名及中期补报后每队报名外籍球员最多5人。现在这个新的政策只是在注册人数上各减少了一人,但累计上场人数并没有改变,从上场数量上来说,新政其实对于各队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即便你多注册一人,上场人数都是3个,注册再多也意义不大。
新政策中取消了关于亚洲外援的情况,也就是说各俱乐部注册的4名外援当中,可以没有亚洲外援。这个对于中超球队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在去年施行的外援政策当中,亚洲外援已逐渐踢不上主力,他们在各队当中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这样的政策只是对那些参加亚冠的球队有一定影响,因为亚冠联赛规定外援上场施行3+1政策,每个队可以派上3名外援和1名亚洲外援。如果参加亚冠的队伍在中超联赛中注册的4名外援都来自欧洲、南美或者非洲,那么到了亚冠赛场上就只能上3个外援,没有了亚洲外援。
如果参加亚冠的球队注册的4名外援有3个来自欧洲、南美或者非洲,1个来自亚洲,显然这个亚洲外援在中超赛场上的竞争力就小一些,会对他们踢中超产生影响。所以参加亚冠的球队究竟如何购买外援,这个会产生影响。
中超影响不大,中甲其实倒是产生了一定影响。中甲明年只能上2个外援,这和今年只能上3个外援产生了质变。但考虑到目前大的政策背景,做出这样的调整似乎对于每个中甲球队来说也都是公平的,大家都在同等的情况下准备冲超,那么就要看谁的人才储备更加丰厚。
俱乐部态度:影响不大 估计还会有新政
&其实都是上三个外援,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一位中超俱乐部负责人这样说。该负责人表示,现在的政策只是减少了外援注册数量,但实际上场的人数并没有减少,&可能新赛季在外援引进方面需要下更多功夫,注册4个,只能上3个,只是说明注册数量比今年少了一个人,但总体来说影响不大。&
另外一位中超俱乐部总经理也对腾讯体育表示,这个对于自己俱乐部来讲影响不大,&当然了,如果有球队参加亚冠,这个影响肯定存在,毕竟取消了亚洲外援的概念,那么不参加亚冠的球队就可以买4个欧洲的,参加亚冠的球队就要考虑是否引进一个亚洲外援。&
虽然外界有各种声音,但从中超俱乐部一些负责人的嘴里不难发现,真正特别强烈的反对声音并不多,所以他们在反馈给足协意见时,也都不会存在外界传言的&强烈反对&。
&估计这政策出台之后,接下来还会有新的政策,反正联赛现在处于改革阶段,各种情况都会发生,我们也只能是根据现有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具体如何操作和实施还在中国足协。&一位俱乐部负责人这样对腾讯体育说。
足协态度:会充分考虑俱乐部意见
对于这条正在征求意见的新政,足协相关人士强调,这个政策的提出首先保证外援数量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现在中超只是减少了一个外援注册人数,上场还是三个外援,所以影响并不是特别大。
新政策当中取消了关于亚洲外援的政策,这个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参加亚冠的球队。对此,足协人士解释说:&如果参加亚冠联赛,那么肯定就要考虑到亚外政策,可以引进一个亚洲外援,三个欧洲的。中超可以只能上三个外援,亚冠可以上四个,这个要说影响有,但也没有那么大,就看俱乐部自己怎么综合考虑了。
除了中超,新政对中甲球队有些影响,因为中甲球队今年可以上场三个外援,明年只能上场两个,对于他们来说的确有一定的影响的。
当然,足协相关人士也强调:&俱乐部的意见对于我们来说也很关键,我们也会充分考虑俱乐部的意见。&
年初限援令让俱乐部被动
在今年1月全国足代会期间,中国足协令人诧异地推出了旨在加大青少年球员培养力度、遏制高价引援等非理性消费行为的职业联赛新规。根据新规,2017赛季中超各队外援累计注册人数为7人,同时注册人数为5人,但单场外援累计登场最多为3人次。与此同时,中超每队必须注册至少4名U23球员,每场中超比赛必须有2名U23球员报名,其中1人必须首发。
由于新规出台前,绝大多数俱乐部引援工作已完成或临近尾声,新政引发的俱乐部外援资源浪费及U23球员补充的仓促显而易见,令大多数俱乐部叫苦不迭。而各中超俱乐部引进的亚足联外援受到的冲击最大,特别是许多韩国外援不得不在赛季中期离开中超。有些俱乐部虽能将&过剩&力量通过外租形式&消化&掉,但不少俱乐部却因外援身价及工资过高而无法将其出手,只能自行承受经济负担。
U23新政细则难产
新政出台后不久,中国足协为培养年轻球员,又陆续出台了一些补充规定。5月下旬,足协曾发出&关于调整中超、中甲联赛U23球员出场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从2018赛季起,中超、中甲球队在联赛、杯赛中派上场的U23本土球员必须与外援上场人数相同。从字面意思来看,新规运用有可能导致国内联赛中、外球员上场发生颠覆性变化,因为没有写明外援登场限制人数,就存在着某支球队安排5名外援上场,同时安排5名U23球员上场的可能。但由于目前中超各俱乐部财力参差不齐,引援数量、质量以及U23球员储备也不相同,因此落实此规定很可能造成竞争的不公平性。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如果外援登场人数减少或者U23球员登场过多有可能导致比赛观赏性下降,规则的摇摆不定对联赛形象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近期,中超联赛媒体版权合作伙伴体奥动力就因上述问题提出将&5年80亿元&的中超媒体版权合作内容改为&10年80亿&,并最终与中超公司、中国足协达成共识。基于对联赛品质、联赛环境维护、俱乐部利益的考虑,中国足协不得不就U23新政细则几次向俱乐部征集意见,但仍未形成定论。
外援政策微调兼顾各级联赛发展
足协最新下发的通知显示,足协计划对明年中超、中甲联赛外援政策进行微调。除意在保持各级联赛稳定、保证联赛观赏性、尊重赞助合作伙伴及球迷利益外,还为确保国内各级联赛协调发展。
众所周知,目前作为国内第三级别职业联赛的中乙联赛一直未被划入职业联赛序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联赛不得引进外援。而中乙名列前茅的球队在获得升甲资格后,势必要补充外援来满足新赛季生存发展之需。如参照原先&同时注册4人,登场3人&的中甲外援政策,升班马球队面临的压力过大,由此也可能造成不公平竞争。正如足协有关人士所说,&中乙、中甲、中超相互间的衔接应该适度,落差过大不利于整个中国足球的发展。&
U23新政备下折中方案
据了解,足协曾于6月中旬将一份新政细则意见征集稿下发给各俱乐部,对于其中所写&在一场比赛中,每队U23球员的累计上场人次不得少于外籍球员累计上场人次(外籍球员上场不得超过3人次)&的内容,有部分俱乐部提出异议。在这种情况下,足协又开始修改意见稿。目前新方案已成型,其核心内容是,足协计划要求各中超俱乐部每场比赛至少安排1名U23球员首发登场,且每场比赛每队至少要有1名U23球员留在场上比赛。如果此方案获得通过,将可以顾及&培养年轻球员&的硬指标,同时还能防止个别俱乐部将首发的U23球员&闪电&换下的钻空子行为。
此外,除职业联赛外,中国足协还希望通过预备队联赛来加大年轻球员培养力度,具体办法是规定中超、中甲每支预备队在每场比赛中至少安排相当数量的U23或者U21球员登场等,但这还需征求俱乐部意见。可见,U23政策涉及面广,足协不得不重新慎重考虑。如果强推&U23球员上场人数必须与外援相同&的新政,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会令足协更加头疼。
【责任编辑:钱艳红 】
热门点击排行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6 (广告)
联系信箱:
邮编:4500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足协外援新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