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亚洲欧洲色视频91vs欧洲 美国到底应重返哪里

联合早报:中国“向西看”积极对欧外交可获利――中新网
本页位置:
联合早报:中国“向西看”积极对欧外交可获利
  中新网1月5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5日刊出评论说,中国高官相继访欧,凸显出欧洲在中国外交地位中的上升,反映出中国面对自身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作出了灵活应变。在美国战略“东移”日趋明朗的背景下,中国外交“向西看”将在2011年得到强化。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副总理李克强于日至12日对西班牙、德国、英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新年伊始中国领导人重大出访活动。
  此前,在去年10月,中国总理温家宝曾出访希腊、比利时、意大利和土耳其四个欧洲国家,并出席了亚欧会议及中欧峰会。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之后也出访法国和葡萄牙,也吸引了国际社会普遍关注。
  笔者认为,中国高官相继访欧,凸显出欧洲在中国外交地位中的上升,反映出中国面对自身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作出了灵活应变。并且,在美国战略“东移”日趋明朗的背景下,中国外交“向西看”将在2011年得到强化。
  中国高层频繁访欧反映了一些重要改变,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美国战略“东移”,构筑亚洲版“北约”。2001年的“9.11”事件将美国的注意力转向了伊拉克及阿富汗。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国已一跃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中美综合国力差距不断缩小。
  2010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高调开启亚洲之行,极力拉拢亚洲各国,并与韩国在黄海“展示肌肉”。紧接着,经历了中期选举惨败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高调开启亚洲之旅。美国频繁穿梭于亚洲各国之间。美国意识到,战略“东移”已刻不容缓。而贯彻这一战略的举措之一就是在亚洲构筑亚洲版“北约”。
  二、进入2010年,亚洲局势风起云涌,鉴于亚洲的外交活动空间很有限,并且可能陷入吃力不讨好的境地的情况下,中国选择了避锋芒、将重点转向欧洲的策略。 
  三、欧洲经济复苏乏力,急需中国的资金。近年来,随着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欧洲国家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既警惕又不满,与美国的矛盾与分歧也日益扩大。欧洲国家需要同中国合作来一道推进国际政治多极化进程。另外,金融危机也使得欧洲国家经济受创,为缓解国内低迷的经济状况,提高就业率,维护社会的稳定,欧洲国家也乐于扩大同中国的经贸往来。
  最后,美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显示,在危机来临时,美国为求自救,已难以顾及他国的感受,甚至不惜牺牲别国的利益以求缓解自己的困境。美国在面临经济危机时,推行量化宽松政策,“滥印美钞”,使得全球陷入货币战争的恐慌之中,欧洲国家对此自然也颇有怨言。在这种情况下,欧洲需要与中国合作,来改革这种旧的、以美国为主导地位的国际金融秩序。
  总之,在目前的情形下,可以预料中国将会加大对欧洲国家的外交力度,强化中欧关系,从中获利。(彭念)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视频图片2010}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美国当今亚洲政策为什么叫重返亚洲_百度知道
美国当今亚洲政策为什么叫重返亚洲
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政策,对亚洲地区实行&热战&政策。
美国“重返亚洲”之说概始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一次演讲。日,她在参加东盟外长扩大会议时说:“美国回到东南亚了。奥巴马总统和我都相信,本地区对全球的进步、和平和繁荣至关重要。我们希望,就我们所面对的广泛挑战--从地区和全球安全到经济危机到人权和气候变化--与东盟伙伴全面接触。”当然,奥巴马政府重视亚洲的迹象在更早的时候已有所表露。人们不会忘记,克林顿国务卿的首次海外之旅就选在东亚。
而非单纯的安全利益,美国仅使用单纯的军事手段来实现其目的,并不切合实际,这份战略虽然是份军事战略,但奥巴马在评述这一战略时,拥有绝对的权重。尽管美国未来将强化在区域内的军事存在,这无疑对中国会造成冲击。但是,依然能够感受到美国的某种期许。在新战略中,美国明确指出,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损失。对于中国而言。苏联解体后、透明的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毕竟美国人能从中国透明的财政预算和支出中,尤其是国防预算中寻找到安全感。美国如果这么做,并不损及中国的利益,反而会符合中国大多数的普通国民的利益。望采纳,俄罗斯实力大不如前,美国战略重心放在了欧洲,对于过去和现在都不曾拥有过改变地区格局的能力的中国而言,“中美两国在东亚的和平与稳定上有负有责任,双方会从建立协作性双边关系中获益”。这无疑是希望在防范中国的同时,已经明确强调不能仅仅依靠军队,同时希望借助诸如外交等各方力量来达成,美国也多次强调了美国的经济利益,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需要稳定和平的外部环境,和美国的合作不但能赢得外部环境,而且也将为社会转型增加新的外部动力。因为民主,中国实力有了很大提升。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将其战略重心东移加强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部署,以遏制中国的崛起。在新战略中。对抗中寻求合作尽管中国对于美国而言是不确定的“威胁”,但在美国近期发布的新战略之中,寻求和中国的合作。因为。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最重要经济体之一准确的说叫重返亚太因为二战时美国是欧洲亚洲并重,二战后因为美国与苏联两大集团对立对峙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这是为了给社会舆论的一个说法,为了维护形象,我们都知道,美国打的一直都是“维护人类和平”的旗号首先。亚太,可能是亚洲,太平洋,是为了遏制亚太地区海军的发展,中国现在被周边国家成半包围圈包围着(日本,菲律宾,老过……),这些国家都是美国的盟友。我想说,我想谢谢本拉登,因为他,美国的重心放在中东11年
因为美国二战前后曾在亚洲部下很多军事设备/人员,冷战结束后,就调走大部分了。现在有把60%的兵力部署亚洲特别是东亚我国附件的海域;与邻国有争端问题的边境上;比如南海/钓鱼岛/。还对台湾出口武器。所谓重回亚太就是重新把军事力量在部署在亚太。主要是节制中国发展,给中国施加压力。如何看美国回归亚太。国内舆论的一种看法是美国正在对中国形成一个C形包围圈,这种观点认为美国已经对中国走向了遏制。这把形势看得很严峻了。我不这么看。美国有三种对华政策选择,一个是接触,一个是两面下注,一个是遏制。应该说美国现在还处在第二个阶段,又拉又打又捧,两面下注。但是,中国在军事上的努力着眼于美军的软肋而打造出的不对称作战手段,力求以最小的代价对美国形成有效的震慑能力,这一点却不容美国小觑,因为这将迫使美国在事关中国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不敢轻举妄动。这如同过去美国要花1块钱才能办到的事情,在中国军事加码后,现在需要花2块钱甚至是3块钱才能办到。如果美国束手无策并任由这种情形发展下去,那么未来美军在当地将面临非常艰难的战略抉择:要么接受现实,放弃对区域内盟友和伙伴的安全承诺;要么找到应对之法并发展出针对性的军事能力,重塑和保持美国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
就是把战略重心放在亚洲,确切的说是亚太!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热点:&&&&
美国对华政策变了吗
  美国对华政策变了吗
  《环球》杂志记者/焦东雨 实习记者/陈沛然 林飞飞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7月下旬在越南出席东盟地区论坛时,大谈南海与美国国家利益关系,强调维护南海航行自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称在南海问题上反对“胁迫”,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等。此前在首尔,美韩两国史无前例地进行了外长、防长“2+2”会晤。而关于美韩联合军演,最新的消息是8月5日,美国防部发言人确认“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将参加未来美韩在韩国西部海域即黄海的军演,这意味这美国的航母将再次在中国家门口展示肌肉,并将中国京津等战略要地置于其侦查半径之内。
  几乎与此同时,韩军方宣称已研制出射程为1500公里的“玄武-3C”巡航导弹。有人认为,所谓韩国国产“玄武-3C”巡航导弹,至多是将美国成品“刷一层油漆”,加上“大韩民国”的标识而已。若此事属实,也就意味着美国将“射程达1500公里以上的巡航导弹”正式部署到了韩国。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解读这一系列事件?近期态势是否表明美国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
  借口南海,欲施强硬之策
  葛相文(新华社驻华盛顿分社社长):
  这一系列举动是美国政治家中那些依然坚持冷战思维的保守派对外政策的具体反映,美国试图直接和公开地干预事关中国主权和国际利益的事务,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插上一把刀,阻止中国同东南亚国家发展良好关系,破坏中国的良好形象,遏制中国在东南亚影响日益扩大的势头。
  冷战后,美国政治家们一时迷失了方向,弄不清自己的对手究竟是谁。9?11后,美国顺势将其军事重拳打向了被美国标榜为“极端伊斯兰恐怖主义国家”的阿富汗和伊拉克。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过程中,美国从浑身是理、肆无忌惮逐渐走到了理屈词穷、势单力孤的境地,两场战争都不好收场,争取世界的支持和理解,哪怕是中立也已成为难事。在这场国际大博弈中,日益崛起的中国立场至关重要。
  所以希拉里在南海问题上挑衅意味的讲话,是中美关系的插曲,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要发生根本变化。虽然它体现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冷战观念,但是,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看清了一个基本事实:美国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美国,中国也不是原来的中国,世界也不是以前的那个世界了。靠遏制已经不能阻止中国的崛起,莫不如同中国合作,双赢才是正路。
  宫力(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此事并非偶然,奥巴马去年访问亚洲时就称美国要重返亚洲。上台后奥巴马检讨其亚洲政策,认为中国趁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陷入泥淖,在亚洲急剧扩大其影响力。这对美国刺激很大,尤其是东盟“10+1”发展很快,今年又建成了自由贸易区,这些都在刺激美国,让美国有在亚洲被边缘化的感觉。而重返亚洲需要机会和理由。希拉里这番话与美国重返亚洲政策有联系。把南海问题与东盟联系起来,并且效仿中国,也要搞一个东盟“10+1”,美国实际上就是要重返东南亚。另外美国利用南海问题牵制中国,也是计划中的一部分。自马英九上台后两岸紧张度已慢慢下降,在台湾方面美国只能搞点小动作,比如出售武器给台湾,不过掀不起大浪。南海问题就成为牵制中国的一张牌,美国想在这个问题上与东南亚一些国家找到共同语言。
  罗援(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少将、研究员):
  美国总是表示反对用武力威慑这种话,实际上是有所指的。不管是南海、还是黄海、日本海,其实这些都出自一个目的,即美国要保持其海上航行的自由。美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没有批准海洋法公约,另外对海洋法公约的理解美国与其他的国家有不同之处。其他国家认为专属经济区有实际管辖权,而美国认为专属经济区有航行自由。这表明无论怎样,美国都要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去考虑别国的安全和感受。
  政策上,美国原来采用双头鹰政策,既关注欧洲地区也关注亚太地区。在欧洲部署10万驻军,在亚太地区也部署10万驻军,欧亚是双重点。但科索沃战争结束之后,美国认为欧洲的事情差不多了,所以现在把战略重点向亚太地区转移。
  同时,美国往往会出于国内政治需要而牺牲中美关系,或是制造一些新议题。临近中期选举,中美关系势必会出现一些波折。
  韩旭东(国防大学教授):
  美国是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目标就是维持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在其它地区日趋稳定的状态下,美国正把其称霸方向由欧洲向亚洲转移。从美国的各种安全报告可以看出,美国已把中国“升格”为其主要对手,美国搞的一系列军事演习都是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另外,美国对中国在伊核和朝核问题并无大的“贡献”不满,而在黄海军演上,美国又丢了面子。因此就将矛头转移到南海,要把在黄海丢的脸面,在南海上找回来。不仅希拉里在越南说南海问题影响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国防部长也发表过类似言论。美国的飞机一直在南海上空侦查,还有它的海洋监测船也在侦查南海,为它的潜艇铺路。和平时期监测船要找出哪些位置利于潜艇隐蔽,在战时就能从这些地方发现是否有潜艇藏匿。
  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一样,一切能遏制中国的议题美国都想试一试。美国认为中国海军在南海的力量逐渐强大,这不是它愿意看到的,所以要加大对南海周边国家的支持力度。美国在南海不只是声称航行自由的问题,而是开始宣称美国在南海的利益。今年,南海形势的恶化,美国起到了一个幕后推手的作用。
  南海形势的恶化,将使中国的战略资源分配进一步向着有利于美国霸权的方向发展。因为美国人意识到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不可遏制,所以试图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中国按照美国的想法进行战略资源分配,使其向着有利于美国维护其世界霸权的思路发展。美国此举是干扰和误导。所以对南海问题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正确的分析。
  中期选举之前美国对华政策将会出现一种混乱状态,因为美国既有亲华派又有对华强硬派,奥巴马的对华政策自然会出现一些摆动。或可能在一个问题上对华强硬,另一个问题就采取亲华政策。对奥巴马在11月份中期选举之前的动作,我们要谨慎对待、冷静思考,从而采取适宜的措施回应。不能因为美国一对我们强硬就紧张,也不能美国一出现亲华政策就高兴的不得了。
  时殷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美国一贯坚持南海的航海自由,其实质是在中国专属经济区,对中国的海空军活动进行限制。此次是美国第一次公开干预中国跟一些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南海主权争端,并试图将中国跟东南亚国家的问题拉入多边框架。目的是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并在战略上将东南亚诸国拉到美国一边。
  美国对华政策一直有一条,就是要在战略上防范中国,同时在中国周边同中国进行外交竞争,使更多国家更多接受美国外交影响,特别这次使更多国家在战略上同美国站在一起。这一点,在近期表现尤其强烈、尤其集中,从日本海,黄海,到南海,其目的就是挤压中国的外交和战略空间。
  袁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奥巴马上台以来,在实践一种新的思维,把中国称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要跟中国同舟共济把中国拉入美国的体系,成为美国的伙伴。但从去年看来,比较失败,中国没有按照美国的意愿进入它的体系。其次,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看到了美国的软肋,态度也比较强硬,美国开始觉得软的手段不太奏效。去年对华示好,今年可能就开始示强了,软的不吃就来点硬的,所以今年在重大问题美国确实不像过去那么顾忌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华政策是发生了变化。但这个变化是暂时的,是策略性的还是战略性的,还很难得出结论。美方自己也有两种声音,往往多数还是主张发展中美关系。但美国国内还是有一些声音在推动它朝强硬的方面发展,现在还没有上升到美国国家战略的高度。如果因为黄海、南海问题,纠缠下去,有可能把那些极端的声音激发出来,从而变成主导性意见。
  在这一轮的博弈里面,美国认为它越退的话中国会越认为它在衰落,它就硬挺,中国也不能退,所以最大的危险性在于双方心态发生了变化,由此在可以妥协和让步的方面双方都不退。这一轮的南海风波,国内媒体的炒作,感觉好像已经形成了战略包围,但是实际上不是那样一个态势,这跟奥巴马的对华政策是找不到共同逻辑的。
  半岛危机,波及东北亚
  葛相文:
  韩国是希拉里此次亚洲之行的重要一站。“天安”事件后,国际社会没有完全按照美国的指挥棒转,认定朝鲜是肇事者,对朝鲜进行严厉制裁。联合国的主席声明没有满足美韩的意愿。美国派国务卿和国防部长两位重要官员到韩国进行安抚,与韩国举行联合军演给韩国打气,同时威慑朝鲜,给中国颜色看。这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正常表现,是一石多鸟的策略。要么胡萝卜,要么大棒,是美国二战以来一直奉行的政策。对朝鲜软的不行,就要显示武力,惯用手法,没什么大惊小怪。
  至于韩国也炫耀武力,宣布研制出“宣武3C”远程巡航导弹,国际社会当然要提出疑问,首先要问它是否违反了国际约定,一个国家有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周边国家都会紧张,都会警惕。但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发动战争或武装挑衅不是轻易的事。不管导弹是美国导弹的变种,还是真正是韩国制造,都对亚洲的战略大局构不成大的威胁。中国的崛起,亚洲的繁荣,是大多数亚洲国家愿意维护的,没有那个国家愿意看到亚洲战云密布,局势动荡,首先挑起事端的国家不会有好下场。
  宫力:
  日韩对美国都有一定的离心力。冲绳美军事基地迁移,美在韩驻军以及战时指挥权移交等,都是日美、韩美间未定的问题。而突发性事件,如“天安”舰沉没一事,使得韩日的离心力都减少了。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美国,美日、美韩同盟得到了进一步加深,因为日韩感觉到关键时刻还得靠美国。美国加强美日和美韩同盟也和他们重返亚洲的计划相关联。
  美韩军演很难说没有牵制中国的意思。原来坊间风传美国航母会参与美韩在黄海的军演,后来军演挪到了日本海进行,中国的抗议有一定作用。韩美正是考虑了中国的立场,因此动作有所收敛。关于1500公里射程的导弹部署在哪,我认为在同盟的情况下没有太大意义。美日核密约泄露表明冷战期间带有核弹头的导弹都到过日本,这比1500公里射程巡航导弹厉害得多。如果传闻属实,这主要应该还是对付朝鲜。
  罗援:
  美国想表明关键时刻它仍然是韩国最可靠的盟友,此前“2+2”的会议只在日美间举行过,而这次两国防长和外长同时到三八线视察,是史无前例的。此举就是要表明,美韩亲密无间的盟友关系。
  很多人认为韩国的国产巡航导弹就是美国的战斧导弹,实际上更准确的应该说韩国在技术上很大程度是依赖美国的。因为最近韩国进行过一次岸对舰的发射,又失败了。可以说韩国在导弹技术方面还是不成熟。美国已经把俄亥俄级攻击核潜艇部署到了釜山,而俄亥俄级核潜艇本身就带有154枚战斧导弹,这对地区的安全当然会构成一定威胁。
  韩旭东:
  实际上,美国在亚洲的联盟都是双边同盟。美日同盟在亚洲地区是最牢不可破的,不过现在韩国出现了要求独立的倾向,韩国想把美韩联合司令部的指挥权要回来,但没想到发生了“天安”号事件。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借机进一步强化了美韩军事同盟之间的关系,但总体强度上看美日同盟还是要大于美韩同盟。
  相对于其他大国来讲,美国的实力增长已经放缓。虽然现在仍是一超多强的格局,但是超级大国发展速度却慢于强国。强国与超级大国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把盟友、伙伴推向前台,充分发挥伙伴的作用。这反映了美国一方面给伙伴松绑,另一方面又充分加强伙伴关系这样一种矛盾心态。
  冷战之后美国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导弹技术采取反扩散政策。若韩国确实搞了射程达到1500公里的巡航导弹,那至少可以看出美国在反扩散上实行的是双重标准,一只手高举反扩散大旗,一只手又支持盟国发展远程导弹。这和反恐一样,对美国有威胁的恐怖组织美国肯定反,对美国威胁不大的恐怖组织美国就不见得反,甚至是支持。假设确实是美国提供的导弹,韩国只是宣称自己研制的话,那美国的意图就是要对朝鲜施加压力。美国人的政策一向是胡萝卜加大棒,现在对朝鲜使用大棒,其重要表现就是把先进武器的部署进一步靠近朝鲜,而这也对整个地区造成一定威胁。
  时殷弘:
  我认为,美韩同盟的状况要比美日同盟要好,因为美日之间有矛盾,尽管现在这个矛盾由于日本的退让比过去有所缓解。
  在没有任何证据以前,我们不能随便说韩国的巡航导弹就是美国制造的。从我个人来说,我不太相信这个巡航导弹是美国的,尽管美韩同盟有很多技术合作。研制出来射程超过一千公里的巡航导弹,对韩国来说当然首先是对付朝鲜,当然如果他们将来需要的话也可以在战略上用于其他国家。但是我们要把韩国跟美国区别开来,决定这一地区稳定的恐怕主要还是美国。
  袁鹏:
  美韩关系提升,得益于“天安”号事件。本来美韩跟美日一样渐行渐远,驻韩美军指挥权移交问题,就是很大的风向标。另外,中韩经贸文化关系大发展,以及朝核问题对整体局势的干扰,都动摇了美国对亚太的控制。美国一直在等待机会强化它控制亚太的双边同盟之手。“天安”号事件是绝好的机会,藉此美韩关系在多方面得到提升,最直接的就是指挥权移交延后到2015年,其次就是外长、防长“2+2”会谈,另外还有美韩军演。这就标志着美韩同盟回到跟前几年一样甚至是更强的状态,附带着美日同盟也稳住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随着美日、美韩同盟的大发展,美日韩由双边向三边过渡的可能性比较大。
  美韩军演是要借机实现多重目的。借助“天安”号事件,加上媒体炒作进行试探,美国通过军演传递了几个信息:第一,对东北亚局势的主控和主导,美韩有强大的决心和足够的实力不容任何国家挑战;第二,展现同盟之间强大的凝聚力和协调能力,给其他国家以威慑力;第三,也是给其他同盟国家的威慑,即“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不要逃离美国的体系。
  如果“巡航导弹”的传闻属实,那是有长远考虑的,等于是正式在导弹防御体系方面再进一步,实现美国应对危机和布局长远的巧妙结合,这也具有战略性意义。
  热炒剩饭,美国能构建“东方北约”吗
  葛相文:
  有人认为,美国正在东南亚编织所谓“东方北约”。这也可能是美国部分战略家的梦想。但是梦想到现实的距离很遥远。亚洲事务由亚洲国家来主导已是不争的事实。美国的世界影响力在下降,美国的指挥棒经常失灵也是事实。一些中小国家出于自身的战略安全考虑,在大国之间玩平衡,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是国际博弈中常见的战略。
  应该说,美国不甘退居二线,想方设法维护它固有的势力范围,是它在亚洲地区一切政治和军事异动的根源。中国应该泰然处之,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在坚持维护自己核心利益和战略关切的同时,要一如既往地发展同东南亚国家的正常国家关系,这样就会化解美国的战略异想。我们不能对美国的战略企图无动于衷,也不能画鬼吓唬自己,要非常自信地应对。
  宫力:
  “东方北约”的说法有些夸大,美国制造不出来。因为中国的邻国,包括东南亚国家,恐怕没有国家会加入所谓“东方北约”。比如越南和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是有一些争端,但孰重孰轻这些国家还是能分清的,因为他们跟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中国和东盟是自由贸易区,且中国对东南亚国家都是贸易逆差。也就是说他们都在从中国赚钱,他们从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得到的是好处。我认为他们很难抛弃这些好处去跟美国走。所以说美国围堵中国、制造“东方北约”等等,我认为夸大事实,没有这种态势,“东方北约”也建立不起来。充其量是东南亚国家会看美国脸色而已,但他们也不会完全跟着美国走,中国现在是一个处于上升阶段的大国,他们不会太过分。
  罗援:
  美国那种保守主义思潮现在又有回潮迹象,特别是利用“天安”号事件,美国准备重返亚太地区。因此希拉里访问亚太地区四国,奥巴马也大有要当“亚太总统”的架势,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政策在向亚太地区倾斜。
  北约是冷战时期的产物,现在时代条件已经和冷战时期不一样了,特别是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想要制造“东方北约”有很多困难。不过这种景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韩旭东:
  “东方北约”是西方媒体制造的一个词。亚洲国家和欧洲国家不一样,不论是从文化上、利益上还是宗教上都是多元的。可以说亚洲版的北约几乎是建立不起来的。正是因为不可能实现亚洲版北约,所以美国才建立双边军事联盟而不是多边军事联盟,这就是亚洲和欧洲的不同。
  袁鹏:
  围堵这个词用滥了,看麻木了。感觉好像是在封堵中国,但也不是全面的围堵。军事上美国做好了应对中国崛起的长远准备,但政治经济方面,中日、中韩关系也跟过去有本质不同。第一,中日、中韩的双边经贸关系都超过了美日、美韩;第二,双边政治关系还在稳步发展。所以综合政治经济和军事,这只是一个在军事上对未来的全方面布局,在战略上形成不了全面的封堵。
  “东方北约”被炒了很多年,美国官方倒没有这样的倡议,到目前为止也就是一些学者的论调,今后会不会形成官方的正式政策还有待观察。美日韩由两个双边变成一个小三边,再把澳大利亚拉进去变成一个四边,这中间还是有一定难度。因为日韩之间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另外,美国还要顾及一些国家的反应,并且澳大利亚也在犹疑。大家都还在冷眼观察。假如朝鲜在这种局面下铤而走险,弄得局势不可逆转,就会加速它们三边化的趋势;如果局势在这个状态下偃旗息鼓了,那今后就是外交上的操控,还不至于马上变成一个现实。
  来源: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责任编辑:高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竟然是孩子的妈……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洲 欧洲无码 在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