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50Kg球入漂浮在水面上的足球场时,塑料球排开水的体积大约为多少

五年级下科学导学案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3、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 集体备课
设问导读:
1、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合作探究:
1、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对设问导读1、2题进行实验观察,完成2页实验记录表。
2、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xK b1.Co m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
汇报点评:
1、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2、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巩固练习:
1物体在水中沉浮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拓展延伸:http://www .
了解鱼为什么能自由的沉降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
是否空心等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物体7种,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1、物体在水中沉浮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设问导读:
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合作探究:
1、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
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
2、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3、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汇报点评:
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巩固练习: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拓展延伸:
解释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秘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 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 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 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 应用沉浮原理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设问导读:
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合作探究:
1、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2、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3、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汇报点评: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巩固练习: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
拓展延伸:
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 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 排开的水量很大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造一艘小船
1、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设问导读:
1我们怎样能造一艘装载量较大的船呢?
2阅读船的发展史
合作探究:
1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
2、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
3、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4、阅读教材11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5、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
6、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
汇报点评:
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
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
巩固练习: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教材11面内容:(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拓展延伸:
拓展活动: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
造一艘小船
《我的造船计划》
三、改进和完成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 越容易浮 装载量增大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1、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设问导读:
1 、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
2、怎样测量浮力
3、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
合作探究:
1、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3、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汇报点评:
1、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2、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巩固练习:
1、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X k B 1 . c
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3、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拓展延伸:
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1、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面和16面)。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1、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设问导读: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合作探究:
1、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2、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3、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4、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
5、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6、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汇报点评:
1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2、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具体见教师用书)
巩固练习:
1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拓展延伸:
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小于重力 下沉&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一根筷子。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设问导读:
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合作探究: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3、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4、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汇报点评: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巩固练习:
1、同一个马铃薯放在清水中沉,在盐水中一定浮( & )
2、水中溶解了其它物质,下沉的橡皮泥就会上浮( &)
拓展延伸:
把在清水中下沉的马铃薯放在比水轻的油中和比水重的糖浆中,它的沉浮会怎样?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1同一个马铃薯放在清水中沉,在盐水中一定浮( & )
2水中溶解了其它物质,下沉的橡皮泥就会上浮( &)
设问导读:
1、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合作探究:
1、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2、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原来的推测。
X|k |B| 1 . c|O |m
3、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
4、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汇报点评: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
巩固练习: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拓展延伸:
让杯子里的鸡蛋浮起来,你有几种办法?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设问导读: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合作探究:
1、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2、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
汇报点评:
1、小组讨论交流(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
2、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3、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巩固练习 :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晒太阳、温泉、烤火 吃食物 跑步等运动)
2、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 (血液循环加快)
拓展延伸:
目标与练习15页:夏天户外卖冷饮的为什么会给冰柜盖上被子?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 (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 、盖被子
----(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给冷水加热
1、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晒太阳、温泉、烤火 吃食物 跑步等运动)
设问导读:
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合作探究:
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汇报点评:
1、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2、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3、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巩固练习:
1、热水在冷水中上浮的原因是(水受热后体积膨胀,密度比冷水低)&&&&&
2、装冷水的小塑料袋放入热水中会(沉),装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会(浮)这说明热水比冷水(轻).
&拓展延伸:
有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冷水,你能用几种方法鉴别出?
(触摸& 温度计测量 用气球皮蒙住杯口)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X|k |B| 1 . c|O |m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液体的热胀冷缩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装冷水的小塑料袋放入热水中会(沉),装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会(浮)这说明热水比冷水(轻).
设问导读:
水受热后体积会怎样?
合作探究: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汇报点评:
1、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2、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巩固练习: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举例说明生活中那些地方应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拓展延伸:
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液体 热胀冷缩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空气的热胀冷缩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设问导读:
1、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
2、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合作探究:
1、(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汇报点评:
1、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 &2、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巩固练习:
1、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变化更快),(体积变化明显)
2、物体的热胀冷缩与(微粒运动)有关
3、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拓展延伸:
一个瘪了的乒乓球,你有什么办法让他重新鼓起来?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 受冷 体积缩小。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金属热胀冷缩吗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 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1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变化更快),(体积变化明显)
2物体的热胀冷缩与(微粒运动)有关
设问导读:
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
合作探究: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2、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法。
4、按学生汇报的方法演示实验。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1、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圆形的金属垫圈或钢丝条,根据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装置,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点评:
1、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2、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巩固练习: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3、锑 、铋 是(热缩冷胀)
拓展延伸:
夏季安装高压线时,电线拉紧些还是拉松些?冬季呢?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 大多数金属 热胀冷缩
(锑 、铋 ---- 热缩冷胀)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热是怎样传递的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为每组准备:铁架台;铁丝(钢条)、热水;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油、凡士林等。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设问导读:
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就会变得很热、很烫。我们能解释这种变化吗?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
合作探究:
一、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1、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触摸露出水而的那部分金属条。
2、交流手的感觉。
3、说说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4、师:根据材料,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5、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6、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7、学生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2、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
2、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4、按照教科书实验设计装置图小组开展实验观察活动。
汇报点评:
1、学生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2、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3热传递的方式有三种:(热传导)(对流)(热辐射)
请你说说,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加热器会使整个房间暖和起来?
热是怎样传递的
温度较高 温度较低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通过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来证明热在物体中的传导和不同物体传导性能有差异。即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每组准备:塑料棒、木棒、钢棒;杯子、热水、蜡烛;钢条、铝条、铜条。酒精灯;火柴棒;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演示器。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设问导读:
在我们生活当中,热的传递现象随处可见,那不同的材料它传热的速度是不是一样呢?谈谈你的想法。
合作探究:
一、哪个导热快:
金属、木头、塑料的导热比赛
1、提供实验材料:金属棒、木棒、塑料棒。
2、小组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铜条、铝条与钢条的导热比赛
二、演示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
1、教师演示教科书42页下部设计的实验。
2、说说观察到的现象 和想法。
汇报点评:
1、小结: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
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2、汇报交流:同样都是金属,但它们的导热速度也是不同的
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
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拓展延伸:
冬天,你选择做铁椅子还是木椅子?为什么?
不同材料物体导热性能不一样
热能力好的物体-----热的良导体 金属
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热的不良导体 塑料、木头......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
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为每组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相同材料的杯子五个,配套的盖子;泡沫塑料、毛巾、记录表。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
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设问导读:
怎样可以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
合作探究:
一、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
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
2、小组讨论: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
3、小组交流,老师板书。
4、你们认为那种保温办法最好?
5、学生实验。
二、 做一个保温杯
1、利用提供的材料,小组讨论制作保温杯的方法。
2、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并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3、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点评:
1、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
2、哪些变量必须保持相同,如倒入杯内的水量和温度;什么时候测水温;至少需要几个温度计;温度计的原始温度是不相同等相关因素。
3、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巩固练习:
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3、举例说明,生活中人们采用哪些措施进行保温和散热?
拓展延伸:X|k |B| 1 . c|O |m
课外进行保藏冰块的比赛,看看哪组的保温效果最好。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水温降得快
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水温降得慢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时间在流逝
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
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
& 集体备课
设问导读:
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合作探究:
一分钟有多长?
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
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
过去多少时间了?
a、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b、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
c、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
汇报点评:
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
巩固练习:
1、钟表以(时)(分)(秒)来计量时间
2、如果没有钟表,你会用多少种方法来估计时间?
拓展延伸:
完全依靠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呢?
时间在流逝……
一分钟有多长?
时间有快慢吗?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钟表以(时)(分)(秒)来计量时间
设问导读:
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
合作探究:
一、用太阳来计时:
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
(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资料等等。
二、用光影来计时:
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
3、组织观察活动。(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
汇报点评:
1、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
2、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
3、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巩固练习:
1、日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
2、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天)
3、日晷是利用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规律制成的(√)
拓展延伸:
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
资料: 日晷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用水测量时间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1日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
2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天)
设问导读:
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合作探究:
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
滴漏实验:
1、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2、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3、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4、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汇报点评:
1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2、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
3、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巩固练习:
1、古代的水钟分别为:(受水型水钟)、(泄水型水钟)
2、受水型水钟、泄水型水钟的制造原理是什么?
拓展延伸:X k B 1 . c o& m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 ),
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 ),流50毫升水需要( ),流300毫升水需要( )。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设计制作水钟
控制漏水速度
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实物、学生自带制作水钟工具材料、钟表等。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古代的水钟分别为:(受水型水钟)、(泄水型水钟)
设问导读:
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成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
合作探究:
一、设计“水钟”:
1、我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
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
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呢?
4、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
二、做一个“水钟”:
1、制作一个滴漏。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
2、标出时间刻度。
3、小组讨论后,进行制作。
汇报点评:
1、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
2、讨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
3、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
巩固练习:
1、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
2、做一只水钟活动包括(设计)水钟,(制作)水钟,用水钟(计时)几个过程
拓展延伸:
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
设计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制作水钟:滴漏?刻度?
使用水钟:准确吗?
改进水钟:哪些因素?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
摆钟一个或摆钟的录象、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镙帽等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
设问导读:
摆钟计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呢?
合作探究:
一、观察钟摆:
1、摆钟计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呢?
2、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
3、测量:用秒表测一测: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 http://www .
4、集体测量一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
5、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
二、观察我们的钟摆:
1、师:我也做了一个单摆(出示单摆),它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
2、学生猜测后,师带领学生集体测量三次。
3、设疑:是不是所有的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呢?
4、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单摆,并开始测量固定时间内,单摆摆动的次数。
汇报点评:
结合学生发现的(相同间隔时间段里,单摆摆动的次数是固定的),指出:单摆的这个特性就是等时性。利用这个特性,人类发明了摆钟,大大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
巩固练习:
1、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2、所有的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
拓展延伸:
虽然每个小组的单摆都具有等时性,但不同的单摆之间,摆动的速度确是不一样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单摆:等时性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http://www .
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设问导读:
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合作探究:
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
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汇报点评:
1、集体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
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2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巩固练习:
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与(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无关
拓展延伸:
设计一个摆,使他在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达到你们的要求?
预测: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摆绳长度 摆锤重量? 摆动幅度大小?
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做一个钟摆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与(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无关
设问导读:
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合作探究:
一、1、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 记录表见课本P62。
2、反馈数据。
3、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4、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二、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汇报点评:
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
巩固练习:
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2、摆长(不等于)摆绳的长度
拓展延伸:
假如家里的摆钟走快了你会怎么办?
做一个钟摆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
http://www .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认识摆钟的内部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
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摆钟内部结构示意图或录象片段、学生自带制作材料。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设问导读:
我们已经知道了摆具有等时性,我们还知道了通过控制摆长,可以控制摆的快慢。那么摆钟又是怎样把摆的这个特性应用进去,制造出摆钟的呢?
合作探究:
观察摆钟齿轮操纵器: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学课本P64——65内容。
2、交流自学成果。
3、师指出摆钟的几个重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并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部件在摆钟工作时是怎样运动的?
4、要求学生进行描述。小组内描述到独立描述。
5、播放收集到的相关录象资料,加深学生理解。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看了摆钟的内部结构,知道了摆钟的工作原理后,我们也来做一个简易摆钟吧。
揭题: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2、引导思考:摆锤只需要摆动30次,摆钟就是一分钟,也就是60秒。这是为什么呢?
3、用自带卡纸等其他材料进行仿制。
汇报点评:
请成功的小组进行展示。不能完成的可后继续完成。
巩固练习:
摆钟的主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等
拓展延伸:
设计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做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摆钟的主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等
每分钟摆动30次 时钟走60秒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昼夜交替现象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设问导读: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合作探究:
一、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二、实验探究:
1、 演示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
http://www .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汇报点评:
1、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巩固练习:
1、昼夜交替的假说有: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2、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拓展延伸: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昼夜交替的假说有: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设问导读: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
合作探究:
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汇报点评:
修正自己的观点:
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
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巩固练习:
1、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2、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拓展延伸:
“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 日心说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证明地球在自转
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2、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摆的特点。
傅科摆的原理
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资料。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设问导读: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人们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因为没有人能看见地球在自转。现在,我们能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
合作探究:
1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摆具有摆动的 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汇报点评:
一、交流:
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
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河流偏移等现象。
二、解释:
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
巩固练习:
1、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2、“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 、傅科摆证明地球在(自转)
拓展延伸:
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河流偏移等现象。
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地球自转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谁先迎来黎明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理解相对运动。
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傅科摆证明地球在(自转)
设问导读:
1、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
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合作探究:
一、模拟实验:
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二、认识相对运动:
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
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
3、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
4、阅读教科书P80页。
5、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
三、认识时区及时差:
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
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3、阅读P81页资料,小组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少小时?
汇报点评:
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
自转证据:太阳、月亮东升西落;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24小时。
巩固练习:
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
自转证据:(太阳、月亮东升西落;)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24小时)。
拓展延伸:
阅读P81页资料,小组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少小时?
谁先迎来黎明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周期为24小时(一天)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2、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3、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
硬纸片两张,水彩笔,地球仪,转椅,四季星座运行图。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地球运动的特点:
自转证据:(太阳、月亮东升西落;)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24小时)。
设问导读:
人们在夜间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合作探究:
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
(1)小组交流(2)模拟实验一:在一个纸板上画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转动纸板,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再用一个纸板当作地平线,然后旋转纸板,观察,哪些星星能被观察到,哪些不能被观察到,从这现象中能想到什么?
(3)模拟实验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怎样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
汇报点评:
1、阅读P83页的资料,研讨一年中北极星“不动”的原因。
2、地球自转还有什么特点?填写P83页的表格。
巩固练习:
1、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 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2、解释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拓展延伸:
思考:地球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铁轴要做成倾斜的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 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地球在公转吗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 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设问导读: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合作探究:
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A、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B、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汇报点评: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巩固练习:
1、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是(倾斜不变)的。
2、(恒星周年视差)证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X|k |B| 1 . c|O |m
拓展延伸: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能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并做好记录。
3、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能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推理。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地球仪,光源,小木棍(火柴或者大头针),地球公转、四季成因挂图等。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是(倾斜不变)的。
设问导读:
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循环往复。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呢?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合作探究:
探究四季的成因:
1、古代人们是怎样探究四季的形成的。
(1)出示古人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来观测四季:一年中,春秋季影子长短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
(2)讨论:为什么一年中影子长短不同?影子长短不同说明了什么?
2、模拟实验探究四季的成因
(1)谈话: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方向。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
(2)模拟实验:X|k |B| 1 . c|O |m
在地球仪上垂直竖一根标杆,在教室里放一盏灯当作太阳,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A(春分)、B(夏至)、C(秋分)、D(东至)四个方位分别测量标杆影子的长短。
汇报点评:
1、小结:由于四季太阳高度不同,同一个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就不一样。太阳斜射,影子长,是冬季;太阳直射,影子短,是夏季;太阳高度适中,影子长短也适中,是春季和秋季。
2、地球上为什么会形成四季?把我们的认识填写在P87页下的空格里。
巩固练习:
1、由于四季太阳(高度)不同,同一个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就不一样。太阳斜射,影子(长),是冬季;太阳直射,影子(短),是夏季;太阳高度适中,影子长短也适中,是春季和秋季。
2、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方向。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
拓展延伸:
一年中地球上同一个地方被阳光照射的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地球上不同地区被阳光照射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当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南半球是什么季节?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而是垂直的,地球上还有四季吗?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
五年级科学课堂导学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 集体备课
温故互查:
由于四季太阳(高度)不同,同一个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就不一样。太阳斜射,影子(长),是冬季;太阳直射,影子(短),是夏季;太阳高度适中,影子长短也适中,是春季和秋季。
设问导读:
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合作探究:
一、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二、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2、交流。
汇报点评:
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巩固练习: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拓展延伸: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 公转 地轴倾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漂浮在水面上的足球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