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得了白颠疯病初期白点图片疯怎么办,平时运动哪些项目可以调整的,跳舞、爬山、旅游哪个会活的精彩?

你浏览的页面不存在
我的图书馆
信息提示:
你要浏览的文章不存在,5秒后将自动跳转到“360doc个人图书馆”的首页,你可以继续浏览其它好文章,也可以&
&当前页面。白癜风是一种常见多发的色素性皮肤病,该病以局部或泛发性色素脱失形成白斑为特征,是一种获得性的,皮肤色素脱失形成的白色斑片。白癜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本篇具体介绍。
11172 名患者点评推荐出 2075 名好评医生
11172 名患者点评推荐出 787 家好医院
白癜风出诊专家在线问诊、诊断、开药、开检查单
长期照顾,逐渐熟悉、互信,心里更踏实
¥699元/月
¥3000元/月
¥899元/月
¥299元/月
¥899元/月
¥699元/月
疾病分类:白癜风对话数:18(5/13)
患者提问:
2014年5月发现左眼睑指甲大小白斑,色浅。新华医院真菌镜检阴性,诊断为皮肤色素减退,开了点抗过敏的药。2015年6月,白斑扩大,变白,部分眉毛白色,额头右上方出现指甲大小浅色白斑。新华医院真菌镜检阴性,医生凭经验诊断疑似白癜风。这几天发现左侧锁骨下方也有米粒大小白点。
医生回复:
对话数:12(2/10)
患者提问: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4/17)
患者提问:
医生回复:
点击这里查看我的门诊时间
请上传我用电脑打印的病历。
我是一名白癜风患者,有20年的病史。一个多月前碰到陈力医生,就诊过程中感觉很好。我对她的评价是:非常专...
就诊大夫:
发表时间:12-15 18:04
经验丰富,态度温暖如春,病人及其亲属十分感谢,后期还会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就诊大夫:
发表时间:12-15 14:11
174498名权威专家在线解答
为您的咨询起个简单的标题,方便医生能更快地关注到您,如: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住怎么办?
副主任医师
上次在线:昨天
上次在线:今天
上次在线:昨天
上次在线:昨天
副主任医师
上次在线:今天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白癜风相关疾病
白癜风知识介绍
皮肤科好评科室
皮肤科分类问答白点疯复发治疗
患者信息:男
病情描述:白点疯复发治疗,儿子5岁了身体一直很健康,上半年不小心在幼儿园被开水烫伤了手背,当时上了点药膏,已经好转了,可是最近怎么了发现他烫伤地方边白色,那地方的皮肤可滑嫩了一点汗毛没有,上医院检查是患了白癜风,发病时间最近一个月
最佳回答百姓健康网54413位专家为您在线解答
病情分析:白癜风的治疗时间比较长,这点患者朋友一定要有心理准备,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易诊断难治疗,故只有认识白癜风早期症状,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让你远离白癜风的困扰,白癜风患者不能暴晒太阳,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之下,如果被阳光灼伤皮肤,白斑也有可能会随之扩散,
回答时间:
Ta帮助了3275人
回答列表(5)
Ta帮助了122人
病情分析:白癜风患者服用维生素C是无益而有害的,因此对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鲜橘、柚子、鲜枣、山楂、樱桃、猕猴桃,草莓和杨梅等应尽量不吃或少吃,
回答时间:
Ta帮助了1993人
病情分析:白癜风的前期过了就是发展期,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白斑的数目会逐渐增多、扩大,白斑还会相互融合成岛屿状,而且白斑处除了色素脱失外,还可能有萎缩或脱屑变化,白斑处的毛发失去色素会完全变白,这个时候的白癜风就已经发展到中期了,
回答时间:
Ta帮助了2600人
病情分析:人的肤色是受多方面影响的,其中阳光的照射是主要因素,人的肤色在夏天会逐渐加深,冬天会逐渐变浅,室外劳动者的肤色要比室内劳动者深得多,也是因为他们接触阳光的机会多,肌肤长时间受到阳光中紫外线照射的原因,
回答时间:
Ta帮助了3169人
病情分析:初期时候的白癜风是治疗的好时机,统计显示,一些发病初期白癜风患者中,仅存在极少数患者白癜风自愈现象,绝大部分患者还会因为阳光的照射而使得病情加重而发展成为完全型白癜风,要知道,阳光照射的强度对于患者来说掌握很困难,过度照射进一步损伤黑色素细胞,因此夏季是白癜风的高发季节,患者需要做好防晒,  
回答时间:
Ta帮助了3276人
病情分析:治疗白癜风有很多方式,不同患者的治疗方式一定都是不同的,在白癜风治疗过程当中,白癜风患者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理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将压力变为动力,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白癜风,这是十分重要的,白癜风患者要注意自己的情绪,
回答时间:
23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最近自己的脸色开始变得很黄,看上去就像小黄人一样,很吓人。而且看到事物就条件反射感觉自己很恶心,真是很痛苦,体重减轻了不少。
医生建议:1.甲肝患者要吃新鲜水果。水果储存时间太长会使大量的营养物质消耗,而且腐败的水果会产生有毒物质,损坏肝脏。2.甲肝患者要根据病情选择水果。肝病病人如果肿胃虚寒,就不能像一般肝病病人一样吃水苹果、葡萄、石榴、梨、柚子等性偏凉的水果,而应吃龙眼、大枣、荔枝等性温的食品。3.甲肝患者吃水果时要注意食用卫生。吃水果时要清洗干净,除去水果上的污物和残留农药。4.甲肝患者吃水果要适量。每天吃水果的确有益于肝病病人康复,但是要适量。如果吃得太多就会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导致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如橘子吃多了,容易引起咽喉肿痛,嗓音嘶哑;梨吃多了会伤脾胃;柿子吃多了,大便会干燥,原有痔疮者会加重症状,引起便血等一系列不适;荔枝吃多了,会出现四肢冰冷、无力、多汗、腹痛、腹泻。此外,绝大多数7岁以下的儿童对水果中所含有果糖吸收不好,吃过量的水果或果汁,不仅影响正餐的食欲,还由于大量果糖不得不从肾脏排出,容易引起尿液变化,出现“水果尿”,甚至引起肾脏病理性改变,对肝病病人,尤其是小患者来说,肝功能康复将受到较严重的影响。5.甲肝患者要吃成熟的果实。未熟透的葡萄、苹果中含有较多的酸类和发酵的糖类,对牙齿有腐蚀性,易造成龋齿。果酸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肝病病人本身就有不想吃、肚子胀、拉肚子等症状,吃不成熟的水果会加重其不适。6.甲肝吃水果的量可根据年龄、平时饮食及消化功能而定。一般成人每日吃苹果、梨、香蕉1-2只为宜,小儿可适当少些。此外,还要注意吃水果时,要细嚼慢咽,这样有利于肝病病人的消化吸收。对于肝硬化病人更应该注意,吃得太快会诱发上消化道的出血。
43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你好,医生我是2012年得的病毒性角膜炎去你医院看过开了一个眼药水和一个眼药膏。我现在在外地眼药水和眼药膏的名字忘了我想问一下能告诉我名字吗
医生建议:针对病毒性角膜炎,最常用的药物是利巴韦林滴眼液;另外,您也可以使用阿昔洛韦眼膏来治疗。病毒性角膜炎往往会引起眼睛的红肿疼痛,甚至会出现畏光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您需要使用上述药物及时进行治疗。
12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长大了,越来越胖,减肥后能不能长高,能不能喝减肥药,不会有什么症状吧
医生建议:市场上有各类不同的减肥理念、减肥产品,请审慎选择。过度、过快减肥会对身体有不良影响。采纳科学的正确的减肥方式,警惕对于假设阶段、未经证明的减肥观念。
20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治疗后到现在又开始一阵清醒一阵糊涂,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还是开以前吃过的治精神分裂的药,可是一点不管用。
医生建议:神经病,这种情况有可能是阴虚导致的失眠,和压力大,疲劳有关系的
霜满天霜满天女
27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左下腹疼,,,大半年了,,,,彩超子宫内膜增厚宫颈增大,,,喝了好多妇科消炎药不行还疼怎么了
医生建议:你好,你的描述已经看到,目前的疼痛和内膜增厚宫颈变大有关系。建议应该局部卫生,在就是做个分泌物培养,看具体炎症指标,在就是用点中成药理气活血治疗的。五年级下册语文3-8单元教案设计_甜梦文库
五年级下册语文3-8单元教案设计
第三组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就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 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 《晏子使楚》写 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 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 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 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 尊重。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 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 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 文学习中积累语言。配合本组专题, “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 的模拟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 “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 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 “展示台”等项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 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语言。 本组教材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内容是发现、搜集、积累、运用 有特色的语言,体会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本次综合性学习是本组教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因此要把这次综合性学习和本组其他各项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 时,教师要整体观照本组教材编排的特点,整体安排教学活动,做到教学内容自 然融合,教学活动能够协调进行。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 11―13 课时。其中,精读课文 4―5 课时,略读课文 2 ―3 课时,口语交际 1 课时,习作 2―3 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l 课时,展示 台 1 课时。 10、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 《课程标准》 文言文进入小学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目标下“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以 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具体体现和补充。 依据二: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依据三:教材和学情: 1、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 。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 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 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 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2、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 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 组织教学的关键。 要重点抓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 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在此基 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 注意停顿和语气。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 3 个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文: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 ,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 “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 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 ,认读多音字“为(wèi)、 ”“应(yìng)。 ” (2) 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 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 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 ”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 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 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 “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 ”小孩应声回答: “我没 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 子家禽。 ”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 会用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 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 性。 )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 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 “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 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 ,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 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板书设计:10 杨氏之子 会听 杨梅 杨家果 甚聪惠 会说 孔雀 孔家禽 教学反思:11、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 《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新理念。 通过读读议议评评,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布局的特点,与作者产生共 鸣,这样层层剥笋,顺藤摸瓜,逐渐揭开谜底,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 素养。 依据二: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依据三:教材和学情: 1、教材分析: 《晏子使楚》是五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教材的其中一个教学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晏子使楚》 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 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本节课执教的是第一课时, 重点在品读晏子第一次,第二次的反驳,体会晏子讲话巧妙之处。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 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 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文学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缺乏文学 中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要很好利用这类具有思辩之美的文章,让学生认真解读, 把握难点,努力突破,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晏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 故事,由衷的佩服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2、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认识 8 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晏子使楚” 。理解“使” ,出使。 2、介绍晏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 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 了齐国的尊严。 (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晏子: 1、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 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 两课时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让学生自由 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 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 静地) 。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 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 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B、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 “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 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 A、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 B、体会晏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晏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心平气和地 冷 2、出示: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 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 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 (1)理解:水土不服 A B 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晏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晏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2、想象一下,晏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 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 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四、作业: 摘录晏子反驳楚王的话。 排练课本剧。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侮辱 楚王――――――――晏子 不敢不尊重 教学反思: 12、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 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依据二: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1. 正确读词。 2. 有感情、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3. 体会伯偌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的机勇和爱国的思想情感。 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依据三:教材和学情: 1、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短小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 的故事。女主人伯若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 若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若德夫人、 杰克、杰奎林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 2、学情分析: 课前可布置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便更好地揣摩人物的语气,把课文读好。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 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前准备: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 。 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 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 懂这个剧本吗? 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 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 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 4、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主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 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地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 情景。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 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 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 害; (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 述自己的想象。 3、 在这样的情况下, 伯诺德夫人怎么做, 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 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 暗的小蜡烛熄了。 ”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 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 5、 在这样的情况下, 伯诺德夫人怎么做, 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 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二、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 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 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三、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12 点燃 教学反思: 吹熄 半截蜡烛 重新点燃 熄灭13、打电话 教学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 《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 使不少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陷入困境。不知道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才能达 到新课程的要求。 依据二: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1.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优化”“化归”的思想。 、 依据三:教材和学情: 1、教材分析: 《打电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十册 P132 页的教学 内容。 本堂课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 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 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2、学情分析: 对于相声学生并不陌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积累,调动起学生读相声的 兴趣,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人无语言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碌奶氐悖靼准蚪嗝骺斓厮祷暗闹匾 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 课前准备: 1、相声《打电话》录音。 2、其他相声节目的录音。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欢迎 的艺术形式是相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可 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括, 比如: 相声是两个人说的 (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相声) ; 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1) “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 一课时 是耗子呀。?? ??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 ――说话绕圈子。 (2)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 ――明知故说。 (3) “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 不开会。 ” ――没话找话。 (4) “??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 块,他找我三块四。 ” ――东拉西扯。 ??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拢嵊惺裁春蠊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板书设计: 打电话──相声 说话 废话连篇 耽误事情 ↓ 说话要明白简练 教学反思: 通俗易懂 风趣幽默 语言夸张 ↓ 给人启迪 口语交际三 教学目标:劝说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 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表演“劝说”片断。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意义: 1、学生表演“劝说”片断。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听。 (1)片断一: 《汉武大帝》中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的场面。 (2)片断二: 《成长的故事》中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的场面。 表演前,先说明当时的具体情况。 2、在这两个表演片段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 ,劝说和鼓励是 相对的,劝说往往要求对方改变某一种做法或想法,劝说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劝说是否真诚,是否讲究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联系生活,明确情境: 1、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是否有过劝说他人或被他人劝说的经历?描述 一下当时的情况。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劝说的语言,即“怎么说的” “说了什么” 。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我们劝说? (1)阅读课文中的一段话,打开学生的思路。 (2)自由地说说。 三、自由练说,模拟表演: 1、你最想对谁,对那种情况进行劝说?想一想,该怎样说效果会更好? 一课时 2、学生轻声地练说。 3、师生模拟表演。 (1)学生说明当时的情况。 (2)教师扮演被劝说对象,学生扮演劝说者,模拟表演。 (3)师生共同评价模拟表演的情况。 教师可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或者在评价中随机地指出或引导学生指出劝说 是要注意的事项:说话态度要真诚;不同的劝说对象要有不同的语气;在不同的 情况下用不同的语气;一般要分析原因,指出改正的方向等。 四、修改提高,分组表演: 1、根据刚才的提示,对自己的劝说进行修改,争取取得好的劝说效果。 2、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分组模拟表演,相互交换角色。 3、课堂展示,共同评议。 五、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提高自己劝说的意识,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进行劝说。 习作三 教学目标: 了解发言稿的一般写法,能根据具体需要,具体情境,写一份内容具体,感 情真实,语句通顺的发言稿。 课前准备: 不同类型的发言稿若干份。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说说你听到过的最精彩的、印象最深的发言。 2、今天,我们要学写发言稿,想一想你在哪些场合需要准备发言稿。 (竞选班干部,运动会上代表运动员发言,领奖时发言等) 二、明确情境,试写发言稿: 1、假如班里要改选班干部,你打算竞选班长,怎么来写发言稿呢? 两课时 写发言稿 2、讨论:这份发言稿,至少要说明白什么? (1)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我要竞选班长。 (2)要讲清楚自己的优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 (3)要讲清楚我的打算: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3、尝试写一份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三、共同评议,修改发言稿: 1、同桌相互读读各自写的发言稿,相互探讨,提出修改意见。 2、选择三位同学的发言稿,展示评议。 (1)评议标准:有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即有没有说清: “我要竞选班长” 、 “我为什么能当班长”和“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 (2)评议过程:一项一项的对照,同时评价语言是否通顺。 3、各自根据评议的要求修改自己写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 一、对照比较,发现问题: 1、教师发一份事先准备的发言稿(见附件) ,让学生和自己的发言稿比较, 发现什么? 2、课堂交流,各自的发现。 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随机归纳: (1)发言稿的格式:称呼、问候、致谢等。 (2)发言稿的语言风格:诚恳,坦率,简洁等。 (3)发言的吸引力:条理清楚,有创意等。 3、学生根据新的发现,各自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二、尝试发言,不断完善: 1、学生自由准备发言。 2、课堂模拟竞选,学生上台发言。 3、师生共同评议。 评议的重点: (1)发言稿的语言是否适合发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口语化等。 (2)发言人的情绪状态等。 4、学生再次修改发言稿。 三、拓展延伸,学写其他发言稿: 1、学生阅读其他情况下的发言稿,说说有什么发现。 2、课堂交流: (1)发言稿的共同特点: ①观点鲜明。 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 ②条理清楚。 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 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③语言简洁明快。 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 罗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 大众语言。 (2)不同发言稿内容有区别,对象不同,有不同的特点。 3、尝试写一写其他的发言稿。 4、课堂交流、评议。 附: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走上讲台参加竞选班长职务,我相信凭着我的勇气和才干, 凭着我坚强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决心,这次演讲带来的必定是下次的就职演说。 我叫杨也,是一个“三心二意”的学生,这里的“三心二意”可不是做事不 专心,随随便便的意思。 “三心”是指进取之心、平和之心、宽容之心; “二意” 指的是创意和诗意。因为有了“进取”之心,才能使我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 在保证学习成绩优良的前提下高质高效完成班级工作。有了“平和”之心,无论 成功与失败,我都会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有了“宽容”之心,才使我胸怀宽广、 虚怀若谷,接受同学的意见,与他人合作把班内活动处理好。那“二意”呢?增 一份创意我们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展示我们班独一无二的风采;添一点诗意我 们能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处变不惊,临乱不慌,从容不迫。 对待班内活动,我又将如何做呢?首先,我认为,一个好班级必须要做到合 理分工,让最合适的人去做他最擅长的事,从而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班集体。其 次,我会努力做到将大家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增强班队 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班级工作的透明度。最后,我将力求提高工作效率, 使班级各项工作都有效的进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最好。假如我能当选,我一 定要在第一时间制订好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保证班级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 步入正轨。 也许有时候我太活跃了,但是我相信,有了同学们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会扬 长避短,改掉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 希望大家支持我,谢谢!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 受与体会。比如,语言的精练简洁,语言的幽默诙谐,语言的生动得体。 2、引导学生读书后要乐于和善于跟别人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互相启发、相互 学习的目的。 3、引导学生交流对剧本和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 4、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5、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 受与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对联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结合本单元内容,自由交流。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听了这段对话,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全班自由交流。 2、展开话题、深入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的话题,教师相机引导,使话题展开;并就大家都感兴趣的话 题,引导学生深入交流。 鼓励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几篇课文。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对联。 2、把你喜欢的对联读给同桌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齐读对联,然后全班交流你的发现。 (简要说说特征) 4、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对联。 5、交流课前搜集的对联。 6、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练习写对联。 三、展示台: 1、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展示。 2、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组员给予意见。 3、全班交流。小组推荐组员上台展示。 4、评价:让学生选出自己心目中喜欢的节目,并说说原因。 第四组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共有 4 篇课文,这 4 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 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 《再见了,亲人》 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 《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 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 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 《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 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 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 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 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 感脉络和表达方法。另外,入选的 4 篇课文篇幅较长,可通过本组教学,继续培 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 11―14 课时。其中,精读课文 4―5 课时,略读课文 2―3 课时,口语交际与习作 3―4 课时,回顾与拓展 2 课时。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 《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 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 依据二: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1. 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 学会本课 8 个生字,理解 16 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唯一”“深情厚谊” 、 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依据三:教材和学情: 1、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们依 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军对送 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 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为了让 学生能与文本、作者、老师、伙伴之间达成共振,让学生搜集有关中朝人民的友 谊故事,观看支援朝鲜的影视作品。然后再带着一份骄傲和自豪学习课文,就更 容易了。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还不能完全独立解读文本,但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和自主解读文本的渴望。阅读教师时,抓住学生积极地阅读情感是最关键的。尽 量让学生在文本的世界里分享个性阅读智慧,激发阅读欲望,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和朗读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认识“役、妮”等八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 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 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强烈 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 “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 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 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 年 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 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 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 年 10 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 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 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 两课时 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 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 ――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 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 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 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 信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 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 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 (生读)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 ,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 什么没有哭呢? 出示句子: “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 ‘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 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 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 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 (生读) “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 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 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 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 士们满怀真情地说―― (生读)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 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展示朗读。 3、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4、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 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 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 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 高的代价” ,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 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 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 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 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 ◇“1952 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 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 (为了共同的敌人,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 际主义精神。 ) 三、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 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 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现出你的心情。 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难舍难分、 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 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 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 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 五、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 大娘 志愿军 金花 大嫂 救伤员 救老王 挖野菜 失去孙孙 失去妈妈 失去双脚 比海深 刚强 代价 流泪 昏倒路旁 比山高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永垂不朽 教学反思:15、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 《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 略读和浏览。 ” 依据二: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1、识本课 12 个生字,理解“收敛、抽噎、无边无涯、喜出望外、奄奄一息” 等词语的意思。 2、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团 结友爱、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 4、快速默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依据三:教材和学情: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 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 己的感人故事。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 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2、学情分析: 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有意 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本课 12 个生字,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 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两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金色的鱼钩。 (1)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 (2)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感,说自己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光明、灿烂、永 垂不朽等。 二、初读课文: 快速默读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语言表达可以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简练,大致的意思是:在二万五千里 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 的故事。 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1935 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 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 咐的? 2、出示句子: “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 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 “上级”就是“领导” “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 , 员的意思是什么? 老班长既是“上级” ,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战 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 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 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 ,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 做的? 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 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 ,又是“保姆、勤务 员”的呢? (外貌、动作、神态等) 2、小组合作学习。 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 交流,品读: 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 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 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 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 ‘老班 长,你怎么??’ ” 老班长吃得多吗? “嚼”字写出了什么?(食物少,难吃,硬)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3、研读“笑”意。 ◇“他笑着说: ‘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 了!” ’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 ”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 鱼汤这么少,为什么老班长还“笑着说”? 从“笑”到“收敛了笑容” ,再到“露出了一丝笑意” ,你读懂了什么? 4、长时间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 他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黑水潭边。同学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 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 “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 头一句话就说: ‘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 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 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 ”? 是的,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士克 服困难走出草地,也没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 守的职责。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二、前呼后应,解困释疑: 1、出示最后一段话。思考: “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 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 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 为题。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3、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 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三、作业: 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接受任务 钓鱼 照顾病号 忠于革命 壮烈牺牲 舍己为人 收藏怀念 教学反思:16、桥 教学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 《课程标准》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教学应让学 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依据二: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积累有特色的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依据三:教材和学情: 1、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 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高风亮节,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 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 系群众的“桥” ,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2、学情分析: 学生学过有关“桥”的课文,但这篇课文仅用一个“桥”做题目,与以前学 过的有关桥的课文一样吗? 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做什么样的桥呢?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预 测文章,然后再去读课文。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根据题目揣测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 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产党 员的光辉形象。 3、认识本课 6 个生字,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是《桥》 ,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 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 “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两课时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随机理解 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 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 窄窄的木桥。 )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 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 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 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 是的, 在危急关头, 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 他是怎么做? 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 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第二课时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 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大山。 ” ①老汉“不说话” ,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 “一座山”吗?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 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 ,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 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 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 ①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 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 为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 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 !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 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 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 人。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 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三、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1)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五、作业: 1、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2、排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桥 村民――党员――老汉 先人后己村民――党员――儿子――老汉 教学反思:舍己为人17、梦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 《课程标准》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实践。”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力 求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依据二: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1、认识 6 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 迫不及待、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述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 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瞧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依据三:教材和学情: 1、教材分析: 《梦想的力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 这是一篇读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一个加拿大年仅 6 岁的孩子,要 为遥远的非洲的孩子们挖一口井。听起来,这肯定是一个梦,一个小孩子的梦, 一个无法实现的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毫无可能实现的梦却变成了现实,而且影 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关爱和帮助别人。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美好善良的梦想,会 给人带来希望,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动力,能创造出奇迹。 2、学情分析: 本文是这组教材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学生学会了在阅读的时候抓住文章的主 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自主地与文本对话,有自己独特阅读见解。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 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2、能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到“梦想的力量” ,感受人们对非洲人民的同 情和爱,能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3、认识本课 6 个生字,摘录瑞恩说的话。 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非洲缺水的状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梦想”的质疑: 1、出示课题:梦想的力量 2、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梳理归纳: (1)谁的梦想? (2)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3)梦想是怎么实现的? (4)这个梦想究竟有什么力量? 二、 “梦想”是什么: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尝试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 ” ◇“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 ◇“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 (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 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 的水。 三、 “梦想”怎样实现的: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意见,进一步深入理解。 (1)瑞恩为攒够这七十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①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大声朗读。 “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 盒里。 ” ②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瑞恩还是一个孩子,是什么使他放弃玩耍的机会,做 那么多的家务活。当时瑞恩心里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瑞恩的同情心感动了很多人,得到了同学、老师和其他很多人的支持。 ①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 25 元的支票??瑞恩筹齐了大一口井的钱。 ” ◇“瑞恩的老师没想到??是瑞恩和同学们更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 ” ②当人们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中听到瑞恩的故事后,他们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3、再次默读课文,深入地思考:是什么是瑞恩的梦想成真? 实现梦想不仅仅是钱,更是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四、 “梦想”的力量: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2、课堂交流。 (1)打好了瑞恩的第一口井。 ①朗读课文第 14 自然段到第 16 自然段。 ②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边时,他会像些什么? ③瑞恩和他的父母为什么而激动?为什么而幸福地流泪?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 流泪呢?” (2) “瑞恩的井”基金会成立,已经为非洲打了 30 口井。 3、讨论:你还认为“梦想的力量”大在哪里? 梦想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心,能够为非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能够 为非洲建设作出贡献。 五、作业: 1、摘录瑞恩说的话。 2、瑞恩满怀希望的去募捐,当他得知七十块钱只够买一个水泵时,幼稚的他 并没有失望,他只是兴奋地说: “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 ”虽然这非常非 常难,但瑞恩依然执着地做着。他的执着感动了妈妈的一位朋友。她决定帮帮这 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他把瑞恩的事写成了文章。 如果你就是妈妈的朋友,你会在文章中写些什么呢?请结合上下文,结合自 己的感受,写一段话。参考题目: 《执着的瑞恩》《瑞恩的梦想》《瑞恩的井》?? 、 、 也可以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 17*梦想的力量瑞恩→挖井(喝上干净水)→非洲孩子自己挣、得到帮助(梦 想 + 行 动 = 现 实 ) 水 泵 → 挖 井 → 钻 井 机 →“ 瑞 恩 的 井 ” 基 金 会 70 元 2000 元 七十多口井六岁 八岁 教学反思:口语交际四 教学目标:感动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 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课前准备: 1、课前观看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 2、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1、回忆电视广告。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 老奶奶洗脚。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不知道,无意 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 : 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令 一课时 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 3、 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不穷。 小组说说感动的故事。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配乐引出《丹顶鹤的故事》 :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 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 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 (音乐响起) 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7、出示刘翔的图片。这是谁?你喜欢他吗?说说他的故事。 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国歌声。 同学们,当我们再回到二零零四年的希腊雅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你 感动吗?为什么? 8、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我们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感动, 学会了感恩。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 :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指名说话。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 。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 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 2、组织小组进行“感动 2008”比赛活动(根据上课时间自由调整) ,评选出 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 引导学生拟定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 声音响亮。 3、开展活动。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习作四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 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感动 2、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 课前准备: 例文一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例文: 1、怎么样才能把一件感动的事写具体呢? 出示例文《感动的心》 (1)自由读故事,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2)交流:课文是怎么把这些感动的地方写具体的? 夜,深了,端茶、喂水还在进行着,疯女人还在不停地说着。忽然,她对着 一位二十多岁的乘务员叫了一声“妈妈” ,那位乘务员居然毫不犹豫地答应着,就 是这一声“哎” ,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个神经不正常人,它让一个疯女人说出了一声 久违了的“谢谢” 。 为什么用上“居然”?去掉行吗?为什么? (3)再读文章,哪些句子写得特别有感情,划下来,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4)交流朗读。 小结:抓住故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来具体描写,写出自己的真 情实感,就能把文章写具体。 二、指导写作: 1、选择自己最感动的故事的片断,写下来。 2、交流写作:请学生把自己写的片断展示出来,读后,请同学评一评,哪里 写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 3、按方法小组评改。 第二课时 一、完成习作: 1、把这篇文章全部写下来。题目自定。 2、教师巡回指导。 两课时 二、讲评习作: 1、指名读,说说写得好的地方,再提出修改意见。 2、独立修改。 附:例文 感动心灵 今年七月,我到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少年之星”创新作文大赛颁奖大会, 在返程的北京西站――重庆 T9 次列车 13 号车厢上,发生了惊人的一幕。 像晴天霹雳,一个疯女人搅乱了旅客们的兴致。 她一上车就说个不停,开始,人们似乎没有察觉到她的反常,不一会儿,就 发现她是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有人报告了列车长,列车长带着两名乘务员立即 来到了 13 车厢,并在 13 车厢的旅客中找到了一位医生,那位医生很乐意地为这 位病人看病,并将自己随身带的安定药给那位病人服下。 为了照顾好这位疯女人,列车长决定,派两名乘务员日夜守护在她身边,以 确保病人和乘客的安全,那位医生也把自己的下铺让给了那位病人,自己就睡在 那位病人的中铺,以便随时照顾她。 就这样,乘务员、医生、乘客他们并没有嫌弃那位疯子,而是用爱心演绎了 一段人间真情。 列车长和乘客们开始为这位疯女人的命运担忧起来,她是哪里人?家在哪 里?为什么没有人护送?列车长说: “从她的行李中没有找到可以证明她身份的证 件,她既然上了我们的这次列车,我们就要对她负责,保证安全地把她送到重庆 站,然后再想办法联系家人。 ” 乘务员轮流照看着这位疯子女人,他们既要耐心地听她说个不停,又要防备 她对乘客的伤害,列车每到一站,乘务员都要特别小心,将她紧紧地拉住,以防 她下车跑了。一位乘务员阿姨说: “我当了二十几年乘务员,遇到这种特殊的旅客 还是第一次,我们要尽力照顾好她。 ”他们为她买来了方便面、面包等。 乘务员们的爱心深深地感动着乘客们,几位好心的乘客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 看护那位疯女人的队伍中,他们有意地去和她说话,然后给她东西吃,给她水喝。 在他们爱的呵护下,那疯女人似乎有一些清醒了,她说她叫穆仕晴,三十三岁, 在北京做清洁工,家在贵州, 其它什么都不知道了。 夜,深了,端茶、喂水还在进行着,疯女人还在不停地说着。忽然,她对着 一位二十多岁的乘务员叫了一声“妈妈” ,那位乘务员居然毫不犹豫地答应着,就 是这一声“哎” ,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个神经不正常人,它让一个疯女人说出了一声 久违了的“谢谢” 。 爱是多么伟大,她可以让没有正常思维的人心灵感动。 用爱抚平寒冷的心扉,让心灵去感动心灵,使黑暗的世界打开一扇光明的大 门。 回顾?拓展四 学习目标: 1、巩固本组学习本组课文的所得,明白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比如, 读文章要入情入境才能够被感动。 2、积累 20 个成语。 3、懂得“程门立雪”的意思,懂得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学 生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对话,畅谈发现: 1、 (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师:请学生们自由大声的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想想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 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对话。 师: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发现吗? 3、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 教师将学生发言归纳为: (1)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 (2)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要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 (3)要注意表达的方式。 选择典型的句段,朗读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 两课时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 《再见了,亲人》 ) ──直接抒发感情。 (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她丈夫和她的儿子。《桥》 ( ) ──在故事的叙述中表达感情。 4、回忆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 5、还有哪些其他的表达感情的方式? 给出实例体会,比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 二、总结学法,课外拓展: 1、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听说大家在课外也收集了一些感人的文 章,请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学生出示自己平时阅读是比较喜欢的文章) 。 老师提两点建议: (1)朗读文章时,要入情入境地读,用自己的朗读打动听者。 (2)听的同学要边听边思考,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2、学生小组交流。 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朗读文章,学生交流听后感受与体会。 第二课时 一、教学“日积月累” : 1、自由读“日积月累”词语。 2、小组中交流哪些词语自己会认识,让学生较快地从熟悉的成语中产生亲近 感。 3、再读课文,按自己的方法把词语进行归类。 (1)比较适用于形容和平时代的精神。 (2)比较适用于形容战争时代得精神。 (3)比较适用于形容坚强意志的成语。 (4)比较适用于形容思想境界方面的成语。 4、再次诵读。 5、开展“小组故事会”活动。 (1)自由选择文中的三个成语,讲述自己熟悉的历史名人或生活中的劳动者 的故事。 (2)小组要评出“故事大王” 。 (3)参加全班“故事大王”比赛。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成语接龙游戏好吗? 2、看来同学们积累的成语还不少。大家一定知道不少成语,都来源于生动的 历史故事。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程门立雪。 3、齐读课题。 注意“程”是后鼻音, “门”是前鼻音。 三、初读故事,概括: 1、自由读。 思考: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用一两句话把“程门立雪”的故事说明白。 提示:用上“谁和谁”“为了??”“结果”“后来,杨时成为??” 、 、 、 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杨时和游酢为了解决疑难问题,冒着大雪赶到程颐门前,当时老师正在午 睡便站在门外等候,等老师醒来,他俩已成了雪人,后来,杨时成为一个著名的 理学家。 ) 3、想象程颐醒来后看见门外的两位“雪人”会说什么? 四、总结廷伸,课外拓展: 1、齐读第二段。 2、 “程门立雪”现在多用来称赞什么精神? 3、速读全文,找出从哪些地方看出杨时尊敬老师? 4、全班畅谈班级中尊敬老师的典型事例。 5、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好朋友听。 2、继续收集成语故事,与同学互相交流。第五组教材分析 悠悠中华,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 专题,安排了 4 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 书屋”等项教学内容。 本组教学,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 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本组 4 篇课文在这两个方面比较突 出,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比较感兴趣。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 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其次要注意适度 拓展,举一反三。本组课文都是节选或改编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 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可以查查相关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 让学生知道这些名著的存在。名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仅通过一组教材的学习和 阅读几篇课文,要让学生全面感受名著的魅力,是远远不够的。本组教材无非是 引子和例子,主要目的还是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 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本组教材的教学可安排 12―14 课时,其中,精读课文 4―5 课时,略读课文 2 ―3 课时,“口语交际”1 课时,“习作”3 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 外书屋”等 2 课时。 18、将相和 教学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 《课程标准》 感受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不同人物性格特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依据二: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1、运用对比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会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性格的方法; 3、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 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依据三:教材和学情: 1、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 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 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2、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 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 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 “和” ,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 、 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 。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 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 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 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 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 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 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 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 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 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 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 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 “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 上撞。 ”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 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 ”――不畏权势 二、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 “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 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 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 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 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 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 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自由准备--同桌互说 ---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 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 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请同学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 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教学反思: 临危不惧 机智勇敢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维护国家利益 19、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 《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 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人教版小学语 文第十册《草船借箭》这节课,我采用了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汇报交流的课堂 教学策略,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依据二: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依据三:教材和学情: 1、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 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 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 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2、学情分析: “悟处皆出于思,不思则无所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 ”在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时以思维为核心,必须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起来,把阅读与思考有 机结合起来,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所“悟” ,有所“得” 。同时, 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进行探究性的阅读。 同时通过布置课外阅读 《三国演义》 , 了解故事背景及有关人物的个性。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 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 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 ll 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 8 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课前准备: 阅读《三国演义》第 42 回至第 46 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 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颠疯病初期白点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