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从侧锋转入中锋 从“毛笔中锋侧锋偏锋图片之辩”浅谈杨守敬

查看: 994|回复: 8
杨守敬书法学术研讨会论文评选揭晓
博文约礼;纪念杨守敬逝世100周年
杨守敬书法学术研讨会论文评选揭晓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为学术支持、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等单位联袂举办的“博文约礼:纪念杨守敬逝世100周年杨守敬书法学术研讨会”征稿活动以来,受到了书法界和社会广泛关注及支持。应征论文以杨守敬研究为主线,兼顾晚清民国中国书法史学及书法教学的相关研究,旨在全面展示近年来有关杨守敬书法学术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本次评选由徐本一、张天弓、张建军等牵头组织专家评审,经分头审读与集中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遴选出入选论文39篇。
“纪念杨守敬逝世100周年杨守敬书法学术研讨会”将于日在武汉召开。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
博文约礼;纪念杨守敬逝世100周年
杨守敬书法学术研讨会入选论文
一、综合论述(7篇)
周德聪、罗海东:学界通人,书坛巨擘,文化使者--楊守敬
陈方既:品高学富 书学正道
孙必高:杨守敬书法批评思想和方法浅析
杨子墨:杨守敬碑学研究思想革新
王倚平:书学不同凡响的一代大家
杨天才:文化视阈下杨守敬书学思想及文化启示价值解读
王太雄:杨守敬的“学书3+2要”与“书卷气”的关联
二、东渡的意义及其它比较(8篇)
唐祥松:杨守敬享誉日本之寻绎
陈传席:杨守敬的书法及其在日本的重大影响
张波:晚清书坛两高峰& & 张裕钊、杨守敬比较研究
唐运勇:杨守敬东渡的书法史意义略论
姜海涛:从师友交往看杨守敬书风的形成
吴绍学:影响杨守敬书名的原因及其书史评价定位蠡探
方波:清末民初学者眼中的王羲之及其书迹——以杨守敬、李文田、康有为的论述为中
山庙碑跋》解读
王晓光:安在南碑不同北朝——由杨守敬书论思考书史一些问题
杨东建:论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碑帖记》之评价体例对于当代书法批评的方法论意义
夏小双:杨守敬之“碑帖”观与《景苏园帖》“苏书”辑选
柳国良、张烁烁:杨守敬碑帖相兼书学思想考述————兼及杨氏与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学术分歧心
朱中原:杨守敬与康有为六朝真书论之比较研究
三、书论、题跋等(15篇)
罗海东:论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碑记、评帖记》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任晓明:论杨守敬首倡碑帖融合思想
贺宏亮:杨守敬信札考释
何问俊:杨守敬题跋及其书法史学价值研究
王祖龙:杨守敬碑帖书画题跋(尾注版)
谢春华& &杨守敬《四明本西岳华
许伟东《杨守敬书论阅读札记》
陈志平:读杨札记
刘祥彬:从“中锋侧锋之辩”浅谈杨守敬先生的书学思想
刘兆彬:《“笔法”的失落:杨守敬书法之我见》(讨论会)
蓝杰聪:杨守敬的楷书学研究
四、其他(9篇)
杨立新:从_“卖字为活”_看杨守敬对书法商品性的认识
王梦笔:谫论杨守敬《元押》印谱的编纂原因
沈必晟:(0510)早年的访碑经历与金石学兴趣的转移
周赞:同光年间杨守敬辑藏《印林》、《元押》管窥
孟庆星:武昌存古学堂与近代高等书法学科化教育的肇始
毛先唯:杨守敬书法应酬的若干问题研究
姚洪磊:试析杨守敬的“苏黄情结”
仲威:杨守敬与隋代墓志精品四种
张小庄:杨守敬作品考释.
祝贺。貌似有掉字。
祝贺湖北书法理论又获丰收!
祝贺湖北书法理论又获丰收!
祝贺。貌似有掉字。
掉了你的名字
湖北学术年!
Powered by千古笔法一字中&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
我的图书馆
千古笔法一字中&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
千古笔法一字中原创&&张福斌&书法密码  笔法是书法的基因密码,学书法,须先知笔法,方可打通学书之径,直通学书法门。既知笔法,深入实践,乃悟书学之理,笔下自有神采焕发。  在此,先说一下什么是书法、笔法、和笔势,以期密友们心中有数。  从技法层面探析书法,书法就是手持毛笔书写汉字的动作过程,这一动作过程中自然存在笔法和笔势。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主要有行、转、折、提、按 、捻六种笔法。  笔势是运用笔法书写汉字点画的方法,即,笔法的组合运用。  人是万物的尺度。下笔成形,聚墨成字。我们试图从写在纸上的、古代书家的手迹中,侦察其隐藏的笔法,发现其运用的笔势,还原书家连续书写的过程,回放书家的书写动作,演绎书法背后的最根本、最自然、最有益的书写技法。  演绎、回放书写技法,有四个关键环节,希望密友们细心领悟。  一是下笔的法势。最根本的就是“侧笔取势”,是指手持毛笔凌空侧旋而下触纸写字的起笔动作。如秋鹰搏兔,先于空际盘旋,然后侧翅一掠,翩然下攫。持笔下落,不可垂直而下,而是斜倾杀入。  二是行笔转向。主要是指手驱使毛笔左转或者右转行进。左转就是平常说的“外拓”笔势,左转就是“内擫”笔势。  三是触纸深浅。即,手持毛笔的提按动作,提按力度的大小幅度。  四是行笔路线。即,手持毛笔行进的动作先后顺序,是否顺手便捷,一气贯通。  下面,就开始我们精彩的故事吧!  (原创文章,作者,张福斌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西晋陆机《平复帖》中的“属”字  《平复帖》用秃笔渴墨写成。这是“属”字的草写,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转右向行进,折笔左下行进,再折笔右向行进提笔;另起笔右转下行,再折笔右上转随势出锋,完成“属”字。  二、东晋王羲之的《丧乱贴》中的“首”字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转右上行进,提笔锋不离纸,随后触纸右转笔开锋,向左下方行进,自然提笔;紧接着空中转向,侧笔入纸,笔左转右上行进,随后断然折笔,右转左下行进,锋不离纸,在折笔向上,右转向下,提笔离纸,再顺势入纸,转笔、折笔、转笔,提笔离纸,再入纸按笔,戛然而止,完成“首”字。  三、东晋王珣《伯远帖》“游”字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转右上行进,左转折笔下行,折笔左上行,再折笔右转调峰右上行进提起出锋;空中回转,左下行进,右转折笔右上行进,断然折笔引带下行,锋不离纸,折笔右上行进,再折笔左下行进,再折笔、转笔,顺锋离纸;空中回环,侧笔入纸,转笔提起,引带入纸右转左下行进,折笔左转向右行进,顺势出锋完成走之。  四、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倾”字  自右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下行进,提笔另起下行,再转折笔向右上提起出锋;空中贯通,动作不断,快速入纸,右行转笔,离纸、入纸下行,再折笔右上快速行进,再折笔左下行进,再折笔连续两个右转,左下行笔,再折笔、转笔出锋,完成“倾”字。  五、唐代怀素《自叙帖》的“颜”字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再左转飞掠而出;空中回转取势,右上空侧笔入纸,右上行进,断然折笔左下行进,折笔向上、再向右下,再折笔向右上,渴笔引带,再折笔下行,再转笔、折笔,再左转,带出写一个字。  六、宋代苏轼《寒食帖》的“食”字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右下行进,再提笔引带右转,再折笔、折笔,转笔,捻笔轻提,再入纸下行,折笔右上,再转笔提起,完成。  七、宋代米芾《珊瑚帖》“取”字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右上行进,再折笔左下行进,写成“耳”字的左竖;再提笔,用四个折笔,写成“耳”字的两横一提;再空中入纸,迅速下行写成“耳”字的右竖,再回避右上引带,右转笔,再折笔,转笔完成“取”字。  八、元代赵孟頫 “竹”字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左下行进,再折笔换锋右上行进,再提笔空中回环入纸,右转下行,写成“竹”字的左边;再回锋提笔,空中运转取势,入纸右转笔左下行进,断然折笔右上行进,回锋提笔,再空中运转取势,入纸右转笔向下行进,右转向左上放锋而出,完成“竹”字  九、明代王庞 “雲”字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飞掠而出;再空中回环,侧笔入纸,右上行进,右转笔提起出锋;再空中回环,侧笔入纸,右转折笔,再折笔轻提出锋;再另起笔,承接上笔,入纸右转下行,再左转自然提起,完成。  (原创文章,作者,张福斌 ,转载请注明出处)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
张福斌 书法密码
  起笔先问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学书法,您用毛笔画字吗?
  您笑着说:问题太幼稚了吧,我用毛笔写字。
  恭喜您,答对了,但您确实还用毛笔画字。
  第二个问题:学书法,您用心经营汉字结构、点画位置吗?
  您肯定说:应该用心经营点画位置啊。
  呵呵,恭喜您,答对了,但是,我说您不需要经营点画位置。
  请读经典: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说:“余每见秋鹰搏兔,先于空际盘旋,然后侧翅一掠,翩然下攫,悟作书一味执笔直下,断不能因势取妍也。”
  “侧翅一掠”就是——侧笔取势。
  “侧笔取势”四字准确说明了手持毛笔凌空侧旋而下触纸写字的起笔动作。也如同飞机滑翔落地之情形,可不是直升机啊。
  “侧笔取势”实在是用笔的第一关键。在时序上,起笔决定着点画的书写方法,也决定着点画的形态和质量,不能过起笔这一关,往后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侧笔入纸,动作不停,转笔行进,左转右转,点画顿生,笔笔皆活;点画前后照应,行笔一气贯通,结构布局亦自然天成,字字照应,则满纸盎然生机,点画、字形精气神俱现矣。
  这里必须再重复一句话,“侧笔”指明的是动作,不是点画的具体形状。平常说的“欲横先竖,欲竖先横”实际上是“侧笔取势”的凌空动作,而非画在纸上的笔锋行迹。“侧笔”动作于纸上的点画具体形状,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侧笔”凌空而下的方向;二是触纸后笔锋与纸面的角度;三是侧笔而下的力度;四是笔毫的弹性。
  “侧翅一掠”间,打开了笔锋,写出的点画成为“面”的形态,才可称之为点画,否则只能成为“线条”。而“线条”一词,实与书法之旨大悖。欲用“线条”替代“点画”者,可以说是不懂书法的。
  再说一下“转笔”,也指的是动作。“转笔”可以捻笔动指,可以指动腕动,可以腕动臂动,也就是说手指、手腕、手臂要协调灵活,随机动作,万不可僵直拘挛。
  “转笔”可以左转、也可以右转,因势而动,随机生发。左转就是平常说的“外拓”笔势,左转就是“内擫”笔势。
  侧笔取势,左右转笔,写字极其便捷实用;侧笔取势,左右转笔,点画精神灵动,结构自然天成,书法效果极至,此乃千年实践之法也。
  侧笔取势,左右转笔——就是晋人的不传之秘。
  您还用用毛笔画字吗?但您还苦心经营点画位置吗?
  我想,您一定有了答案。
  有简捷之法,何取繁琐之技!
  下面请看实证解析:
  请欣赏名贴
  王羲之《孔侍中帖》
王羲之《得示帖》
  苏轼《寒食帖》
  王珣《伯远帖》
  怀素《自叙帖》
  赵孟頫手札
馆藏&3192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素描中锋侧锋偏锋图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