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体育锻炼,是青少年体育锻炼健康成长的关键。如何修改

孔夫子旧书网该图书“正版青少年体育运动快速入门:青少年重竞技运动快速入门 李方江”已经找不到了, 为您推荐一些相同图书。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8.19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8.19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8.19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12.6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8.19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8.90十品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体育锻炼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探析--《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年05期
体育锻炼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摘要】:青少年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消除消极情绪,促进其心理健康,并保持精神上的愉悦。为此,全社会尤其是学校应广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其健康发展营造更好的条件。通过对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阐明了体育锻炼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出加强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案。
【作者单位】:
【基金】:
【分类号】:B844.2;G812.45【正文快照】: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近几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心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苏坚贞,季浏,徐波,毛坚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漆昌柱,徐培;[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许鑫荣;[J];安徽体育科技;2000年04期
张慧春;[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1期
王乃英,王洪恩;[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3期
刘宇峰,潘殿华;[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刘健,喻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卢刚;;[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龚德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杨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马锋,郭永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晏宁,毛荣建,毛志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孔垂辉;肖映笔;;[A];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C];2006年
唐萍;;[A];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C];2006年
关成雪;张春晖;王妍;;[A];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施洪飞;范福远;;[A];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永瑞;[D];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
马红宇;[D];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
李京诚;[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侯宏林;[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陈作松;[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邹玉玲;[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曹景伟;[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迟立忠;[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甄志平;[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李樑;[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添祥;[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马玉华;[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李德金;[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鲍庆军;[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吴楠;[D];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
熊萍;[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李红艳;[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曲红军;[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郭兆霞;[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魏丕勇;[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培,漆昌柱;[J];湖北体育科技;1998年02期
季浏,李林,汪晓赞;[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任未多;[J];体育科学;1997年03期
黄志剑,姒刚彦;[J];体育科学;1997年05期
张英根,李承道;[J];体育科学;1998年01期
蒋碧艳,祝蓓里;[J];心理科学;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松昌;赵景森;刘英;;[J];中国校医;1987年03期
马骏杰;;[J];科普天地(资讯版);2009年07期
高玲娣;罗梅;庄静;;[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0期
张声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年03期
林镇冠;[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5年04期
骆伯巍,高亚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01期
潘晓莉,甘晓伟;[J];中国校医;2000年04期
杨震;[J];教学与管理;2001年05期
冯志明;[J];广西教育;2002年09期
蓝剑;[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广霞;;[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尹达;;[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周青前;[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枫溪区枫溪中学
蔡静君;[N];潮州日报;2008年
赵雅静;[N];唐山劳动日报;2008年
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 常文林;[N];潮州日报;2008年
;[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福建行政学院心理辅导中心主任 黄训美;[N];光明日报;2006年
王欣;[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N];协商新报;2005年
齐齐;[N];大众卫生报;2005年
王利平;[N];民主协商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佳川;[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张兴贵;[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张敏;[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支愧云;[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臧振力;[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周天梅;[D];西南大学;2006年
魏欢;[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王勇鹏;[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邹琼;[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梁瑞涛;[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彭国胜;[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胡义青;[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庞鑫鑫;[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文字类新闻
[2007年度二等奖]关注青少年体育运动系列报道
作者:南京日报报业集团 徐 静 朱 彦 冯 兴&&&&来源:&&&&时间:
◆关注青少年体育运动系列报道(一)“阳光”面前的三道题
  上月29 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旨在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活动受到了青少年的热烈欢迎。如何才能让“阳光”长久照耀?如今,轰轰烈烈的启动仪式才过去了一个月,摆在“阳光”面前已有三道题。
升学率第一还是健康第一?追求安全至上还是效果最佳?
  “手工劳动、包括一些副科的作业都是我代她完成的,为的就是能给她省下时间多复习主科。现在升学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让孩子锻炼身体啊?不生病就算健康了。”姚小丽女士16 岁的女儿正在南京一家省重点中学读高二,与她观点相同的家长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比比皆是。
  不生病就算健康?从1985 年起,教育部共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最近20 年我国青少年学生肺活量、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学生肥胖率不断增高。去年9 月,团省委发布《江苏省大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蓝皮书》,大量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江苏青少年普遍存在体质差、情绪化、压力大的问题。记者昨天从市教育局了解到,纵向比较,南京作为全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学生体质高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持续下降的情况依旧存在。
  而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之下,“升学率第一”占了“健康第一”的上风,运动成了学习的“敌人”。瑞金北村小学的小曦(化名)同学偷偷告诉记者,学校里有五个乒乓球台,他很喜欢打乒乓球:“不过中午吃过饭我们不敢去,老师看到会把我名字记下来,不是罚写作业就是全班批评,因为老师说,中午玩得太疯会影响下午上课。”
  另一方面,在大大缩水的青少年体育活动时间里,锻炼的质量又不高。
  南京棒球队在鼓楼区某学校选苗子,结果无一人入选,原因竟然是没有一个孩子能够协调地做出投掷动作。面对金贵的独生子女,学校普遍存在担心学生在运动中受伤的忧虑,有的体育老师在教国家规定的体育课程时“缺斤少两”,很多带器械、比较费劲,但确实能锻炼孩子意志品质的项目统统被拿掉,而全部改成徒手练习的项目。
“每天一小时”让学校挠头
  “周一至周五每天最少十节主课,有时要上到晚上7点半才能回家,周六、周日补课,除了周二、周三下午各有一节体育课,再没有其他体育锻炼了。体育课有时还会被取消。”初三学生邢健掰着指头给记者描述他一周的学习和生活。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阳光体育”提出的口号。而这关系孩子“一辈子”的每天“一小时”,却让学校挠头不已。长江路小学校长宋红斌道出了矛盾所在:“首先,每天一小时的前提是不能影响正常的课程,学生平均一天6节课,这个时间不能动。而同时国家规定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能超过6个小时,那这另外一小时的时间从哪里来?”
  “我们也希望给孩子创造更多的锻炼时间,让他们能够更健康地成长。有关部门最好能制定一个具体的指标,哪怕是一些硬性的含有奖惩措施的指标,这样可以逼着所有的学校都能按照标准执行。”南京四中副校长潘辛说道。
  如何保证这“一小时”?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张也可谈了自己的想法:“关键还是要让所有学校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其实每天坐在那里连续读10 小时书,和读9小时书、中间锻炼1小时的效率相比,我想是后者高。我们也在考虑让学校拿出每天一小时锻炼的具体课程安排。”
学校场地小,体育老师少
  新铺的塑胶跑道,新的体育馆,为何很少看到学生在锻炼?“除了上体育课,平时都不让学生上去。塑胶跑道造价很高,皮鞋上去走或者用得不小心,很快便会坏。”某中学体育老师给出了答案。
  有条件的学校考虑到场地维护和学生安全,有时不让学生享受好的设备,而更多的学校却没条件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记者昨天从南京市教育局了解到,“十五”到“十一五”期间,我市学校生均体育活动面积从3.5 平方米上升到5.8 平方米,但在小学必须有带200 米跑道的体育场、中学必须有带300 米跑道的体育场这一要求上,南京学校的达标率却只有52.4% 。这其中,老城区的学校因为土地金贵,不达标的居多。“我们学校只有200 米跑道的操场,尽管这比有些学校还要好些,但是要组织学生出来锻炼也只能分批分时段,否则就跟下饺子一样,谁也施展不开。”长江路小学校长宋红斌无奈地说。
  宋红斌还提出了另一个难题,“我们学校只有4个体育老师,每周要带18 节课,如果每天再多出这1个小时的锻炼任务,体育老师根本忙不过来。”
来,说说你的看法
  作为家长,你是否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多过身体素质锻炼?作为老师,你认为如何解决青少年身体素质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现存的矛盾?作为学生,你是否因为繁重的文化课学习而不知打球、游泳是何滋味?作为读者的您,对于贯彻“每天一小时”有何高见?我们欢迎大家就这些话题展开讨论,从今天起至6月1日,每天下午2点至5点半,欢迎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025- 参与讨论。
◆ 关注青少年体育运动系列报道(二) 专家:我们已经“欠账”太多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摆在“阳光运动”面前的课题还很多。昨天,记者采访了从事青少年体育运动研究的部分专家和学者,他们一致指出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紧迫性。
不能当白白胖胖的“病夫”
  盛蕾(江苏省体科所所长、江苏省国民体质检测中心主任)
  体育运动会影响学习?作为一个高三学生的母亲,盛蕾不同意这个观点,“适当的身体锻炼有利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大脑负责身体控制的区域兴奋的时候,负责学习的区域就会得到休息,这反而能促进孩子学习的效率。”
  盛蕾告诉记者,前不久有关方面刚开过一个研讨会,论及学生的肥胖问题。数据显示,现在学生的肥胖比例很高,“如果任由其发展,这些孩子都将成为‘白白胖胖的病夫’。”
  盛蕾认为,“中国学生的体育运动可以借鉴美国学生的健身理念——即‘体力活动’,任何使肌肉收缩、体力消耗、有气喘、微微出汗的活动,都是对身体有益的锻炼。‘阳光运动’要求的‘每天一小时’,实际上是维持学生健康的基本需要。这个‘一小时’也可以由每天的分时段体力活动叠加而成,这个累积效应,同样可以维持学生的健康基本需要。”
体育不好的就是“废品”
王宗平(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体育部主任)
  一直在参与江苏省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相关工作的王宗平教授,心中很有紧迫感:“国家下发的这些文件、提的要求来得很及时。如今学生的体质连年下降,心肺功能这项指数甚至已经连续20 多年持续下降。”
  王宗平说:“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体育就是基础。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智育不好是‘次品’,而体育不好的就是‘废品’。相信没有一个人愿意看到前途似锦的孩子是个‘废品’。”
  谈到中小学贯彻”阳光运动“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时,王宗平说:“我们也进行过调研,感到部分中小学校是有抵触情绪的。学生的体质问题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如今,中小学生的体质问题已经‘欠账’太多,要好好补才行。只要中小学的校长们真的下决心去做,是可以做好的。”
“每天一小时”还不够
程传银(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
  “中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学习压力那么大,睡觉都睡不踏实,体质怎么可能好?所以要解决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问题,不能仅停止在‘每天一小时’就结束了。”程传银刚从德国考察回来,谈及感受,他感慨道:“在德国,很多学校一天只上半天课,而且80% 的学生都是各个体育俱乐部的成员,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和每天被考试包围着的孩子的体质情况怎么可能会没有差别?所以我认为,要解决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这个问题,从长远来看,必须改变大家单一的知识观、就业观,以及学校考试和人才选拔的制度,这样才能让‘一小时’不流于形式。”
应试教育退一步,素质教育进一步
  周兵(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院长)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是几个学者说说就能让人们完全接受的,这需要社会、媒体、学校、家长的共同作用和长期努力,想要立竿见影根本不可能。”周兵说。
  周兵也指出了学校的实际困难:“中小学生课表已被排得满满的了,能把体育课排进去都够困难的,让学校再开展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谈何容易?如果硬性规定,很可能造成某些学校包装出个‘每天一小时’来应付检查,比如把眼保健操也划入‘一小时’,这就失去其本来的意义。”周兵认为,“阳光体育”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靠体制上不断的修改,“应试教育退一步,素质教育进一步”。
◆ 关注青少年体育运动系列报道(三)“阳光”同样洒向他们
  城市中小学生普遍缺乏体育锻炼,这是人们达成的共识。在本报推出《关注青少年体育运动系列报道》后,热心读者积极参与讨论,问题焦点也落在城市中小学生身上。而旨在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同样关注农村孩子和大学生这两个群体。我市农村学校体育运动开展状况如何?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的大学生需不需要“阳光”引导?这两天,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访了我市部分农村学校和驻宁高校。
硬件设施并不弱,碰到升学压力,农村学校一样挠头
  四片篮球场、塑胶跑道……每片场地上都有快乐玩耍的孩子;午后的校园一片寂静,学生整齐地趴在教室里休息,足球场上的野草已没过小腿……这是记者前天在横溪允公小学和桃红中学分别见到的场景。
  前天上午,当记者来到位于江宁横溪镇的允公小学时,三个班的学生正在操场上体育课,体育器材室内,篮球、毽子、跳绳……整齐地摆放着。因为都住得较远,所以在学校就完餐后,学生们很少回家,女生跳皮筋,男生玩单杠……据该校周老师介绍,学校1至3年级,每周有4堂体育课,4至6年级,每周安排了3 堂体育课,每两周还有健身知识课。“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累计起来肯定不止一小时。另外农村孩子居住得比较集中,不像城里孩子独门独户的没人玩儿,所以放学之后,孩子们活动的时间就更多了。”根据教育部部署,各地近年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所以原本散落在村子里条件简陋的农村小学如今都已合并成为硬件条件不错的各中心小学。记者从市教育局体卫艺处了解到,从全市学校体育场的达标率来看,由于农村学校土地没有城市那么金贵,所以达标率反而比城市还高出不少。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农村学生家长不像城里家长那样逼着孩子在课外学这学那,所以我市农村小学生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普遍高于城市小学生。
  而到了中学阶段,农村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与城市学生“并轨”了。在六合某中学上高三的李燕告诉记者,他们学校有四片篮球场,上个月还建了塑胶跑道,但由于从高三开始便停了体育课,至今她还没机会在新场地上锻炼过。前天中午,记者在桃红中学看到的景象也印证了李燕的说法。12 点半左右,学生们全部趴在桌上。“下午1点半就上课了,中午这一个小时因为刚吃完饭,所以不宜做运动。”姚应平校长解释道。“我们从初三开始就没有体育课了。”初三某班班长对记者说。
  升学压力拉大了农村中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上的“贫富差距”。而在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面临相同的难题。体育老师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加上农村学校教师编制不够,造成农村学校体育老师师资不足。用兼职体育老师对师资不足进行补充,成为农村学校普遍采取的方法。
缺少科学锻炼,大学生也需“阳光”引导
  在大学校园,“阳光体育”碰到了新课题。
  昨天上午,在南京大学第三学生宿舍前的一片篮球场上,一群男生正赤膊打篮球。大三学生刘毅对记者说:“关注大学生身体健康当然好了。上大学后空余时间很多,我们每周要打几次篮球。”而跟他一起打球的史同学则认为,“规定‘每天一小时’,是不是太教条了”?“其实,像我这样对运动没有抵触情绪的人,是不用‘阳光体育’来督促的。”史同学说。
  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主任王宗平教授一直在参预江苏省“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动工作,他回答了史同学的问题:“‘阳光体育’在大学一样有开展的必要,而且非常必要。大学生虽然有比中小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但是要培养他们的健身意识和习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王宗平告诉记者,由于很多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养成好的健身习惯,到了大学后,体育课上不少器材都没见过,更不知道如何使用才能达到健体育身的效果。王宗平说:“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更应注重体质的强健。很多科学家、高级知识分子英年早逝,也是因为忽视了日常体育锻炼、重智育轻体育的结果。”
  让大学生认同“阳光体育”的同时,如何吸引他们参加同样是大学体育需要考虑的问题。昨天在南理工的操场上,两个班的学生在上拳击课,大家拿着护具练习击打和躲避。另外还有两个班正在上舞龙课,每个人都手持龙把练得满头大汗。还有一群选修跆拳道的女生,她们一边喊一边练习踢腿,是操场上声音最响亮的一群人。
  南理工体育老师葛国政对记者说,开展“阳光体育”一个多月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开设了多种多样的体育选修课。“大学生不像中小学生,只要学校政策下来了,老师安排了,学生都会去参加。大学更注重学生锻炼的自主自愿,所以要推行‘阳光体育’,最重要的是用各种方式吸引学生参预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  
◆ 关注青少年体育运动系列报道(四)如何让“阳光”长久照耀
  溧水县中的方堃参加了今年的高考。昨天,紧张的高考终于过去,方堃告诉记者,他终于可以重拾起落上灰尘的篮球、爬一爬好久没去过的紫金山了。这个难得的暑假,他要好好计划一下,让被书本和课桌“套牢”的身体得到彻底放松。
  像方堃这样的青少年还很多,他们只有在假期,才有机会走出户外,走到阳光下,进行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然而一个假期的恶补,如同杯水车薪,无法还清对身体的长期“欠账”,甚至还会因锻炼不得法,让青少年的身体受到伤害。如何让阳光长久照耀,使得青少年的身体得到持续的锻炼,让他们的体质稳步提高,这正是“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需要解决的问题。
制度是保障,建章立制还得严格按章办事
  “‘阳光体育’的推广,小学是起点、中学是难点、大学是重点。”南理工体育部主任王宗平一直在参与江苏省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工作,他道出了困难所在。
  “在小学推广‘阳光体育’,只要保证每周3~4节体育课,加上课间操和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时间,‘每天一小时’是可以落实的。难就难在中学,在升学率的压力下,许多学校强行占用国家规定的体育课时间。因此,要在中学顺利推广‘阳光体育’,首先要让体育课保质保量地完成,其次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组织1小时的体育锻炼,并将这个措施列入教学计划。”王宗平说,要建章立制并严格按章办事,“阳光体育”才能有保障。
  抓落实,学校校长是关键。鼓楼区一位从事体育教学30 年的小学老师在给本报打来的电话中说,现在老师的体质也在下降,因为校长给老师的压力太大,如果校长只盯着入学率,不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阳光体育”只能是一句口号。
  记者从南京市教育局了解到,江苏省教育部门将在本月底,针对“阳光体育运动”在大、中、小学的开展和落实进行具体研究,而我市也将在新学期开学期间全面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并加强监督。
形式要创新,将学生从电脑、游戏机前拉到阳光下
  一位专家曾经告诉记者,“每天锻炼一小时”这个为提高青少年体质而开出的“药方”在上海某大学竟遭到学生的抵制,原因是大学生希望自由安排健身时间,不希望学校将“一小时”硬塞给自己。对此现象,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周兵说:“‘一小时’的实施绝对不能一刀切,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使‘一小时’不流于形式。”
  推广“阳光体育”需要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将青少年从网络、电子游戏机旁吸引到操场上,走到阳光下,让他们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江苏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刘立告诉记者,省体育局研究“送体育进校园”的具体措施时,琢磨了不少招儿,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让明星运动员到学校开展体育表演,就是希望通过“明星效应”让最易受明星影响的学生群体提高对体育的兴趣。
  南京大学体育部副主任薛雨平告诉记者,本月13 日国家体卫艺司和全国70 所大学的相关负责人将在山东专门就“阳光体育运动”的落实与开展召开会议,“相对于中小学,没有升学压力的大学应该是‘阳光体育’最容易开展和落实的,在保证国家规定的144 个学时的体育课程之外,还要在大学里多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而非像硬性指标一样逼学生执行。”
意识是关键,“阳光”的能量来自全社会
  高考结束了,方堃终于可以狠狠地拍一拍多时没碰的篮球了。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奋斗在中考前的初中毕业班的学生,许多人一年多都不知运动是啥滋味了,而一旦进入高中,眼前横亘着高考这座山,学生和家长便会在“爬山”过程中将体育锻炼当作“额外负重”给扔掉。
  王宗平对此深有感触,“除了制度的保障,形式的创新,最主要还是要解决家长和老师的观念问题。有些家长急功近利,不懂得8-1>8的道理,给他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也许效率会更高。学校老师也是一样,非要将学习和锻炼对立起来,其实它们根本上是相互促进的。”
  与此同时,全社会也需要改变“教育仅是教育部门的事”这一观念。“阳光体育运动”能否持久开展,不仅要看学校、家长的态度,更要看全社会方方面能为“阳光”的长久照耀营造什么样的环境。
  据悉,近期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体育局将共同制定学校体育和教体结合方面的文件,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一些体育系统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将可以与学校共享,供学生免费或优惠使用。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工作网络也将逐步织就。市体育局局长舒建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除了要按照国家和省里的要求,‘教体’一起开启这个‘阳光计划’,下一步还将在南京市百万市民健身工程中加大青少年活动的比例,挖掘更多青少年喜爱的活动。”
  完善制度、创新形式、转变观念,当社会各界都来给青少年体育运动“开绿灯”时,“阳光”的长久照耀将不再困难。
◆ 读者热议《关注青少年体育运动系列报道》:让孩子更健康更快乐
  本报前天开始刊登的《关注青少年体育运动系列报道》引来读者热议,这两天多位读者打进热线025- 参预讨论,其中有从事体育工作多年的老师,有学生家长,还有关注青少年健康问题打来电话献计献策的热心人……
  鼓楼区某省重点小学的一位体育老师告诉记者,他是有30 年教龄的体育老师,“我对学生因为升学压力而造成的体质下降体会太深了。其实我们老师的体质下降得比学生还厉害,月考、抽考……要是没考好,校长就骂老师,老师就压学生,成绩永远第一,体育锻炼根本得不到重视。所以我建议,为‘阳光体育’设立一个专项督导组,不合格学校的校长要直接负责。”
  在阿根廷做生意的郭先生,儿子在瑞金路附近一所小学读二年级,“‘每天一小时’我只是在报纸上看过,从没听孩子和我说过。为了孩子能长壮实点,我现在每周带他去打两次羽毛球。”郭先生说,在阿根廷,学校只上半天课,下午孩子都踢球去了,所以学生的身体素质都特别好。
  “你们的报道写出了现在孩子的生存状态,他们确实太可怜了,每天功课做到夜里11 点、12 点,考不好连饭都吃不下。不是我们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身体,其实我们也是被逼无奈啊。希望你们的呼吁能带动全社会的关注。”读者夏捷说,希望自己上初二的儿子能生活得更健康些、快乐些。
  家住江宁的陈薇薇,女儿今年上大二了,1.60 米的她体重1500多斤,天天忙着减肥,“这都是她上高中时留下的病根,那时学习压力太大,往那里一坐就是五六个钟头,结果高中3年,从120 斤长到了160 多斤。由于肥胖,她变得越来越自闭,我都急死了。我希望其他家长不要像我当时那样,以为不生病就算健康了。”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