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作为一个行业有相关的行业标准下载吗

24小时自助健身房被创业者热捧,但这是一门好生意吗?
互联网是健身产业的一剂“春药”,去年是ClassPass,今年是24小时自助。
继去年主打健身O2O的ClassPass模式在国内碰壁后,“24小时自助健身”正在被创业者们热捧。健身行业掀起了新一轮投资热潮。对于健身用户来说,相比传统健身房,面积更小、开店更分散的24小时自助健身,意味着可以在家门口随时享受低价的健身。自助的形式,则意味着再没有推销私教的教练。全时段、自助健身和低价消费的标签,对应的是理想的“互联网式”随时随地和全民健身的体验。如果说传统健身房超卡营销、私教推销本身负有用户体验上的原罪,那么“互联网+”模式的24小时自助健身房,似乎一下子被赋予了“救世主”角色。这种轻模式的做法降低了健身创业的门槛,也提高了对小白健身用户的吸引力。这解释了当下各色的24小时健身房在国内市场爆发的现象。加入的玩家并不少,乐刻运动、光猪圈、小熊快跑和超级猩猩是24小时自助健身模式的主要代表,陆续加入的小型健身创业者也十分积极,比如36氪报道过的Liking健身、U-24和FITZOO等等。他们大都通过自营、加盟和运营改造的方式,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门店,重现了2015年ClassPass模式风行的景象。 & &然而,放弃私教推销、拒绝超量售卡——这相当于砍去了传统健身房最能盈利的两点。24小时自助健身商业模式靠谱吗?相较于传统健身房,便利店式的健身房经营模式到底满足了市场何种新需求?实体店绕不过的地租和人力成本问题,它将如何解决?脱离了月卡销售模式,怎么避免走传统健身房的老路?目前市场上有哪些打法、它们各自的前景如何?本文将一一探讨这些话题。健身馆来到24h自助的“便利店”时代一家24小时自助健身房的标准配置是这样的:200平米左右、自助服务,以及24小时营业。其中少量为有氧器械,三分之二以上是操课区。而自助服务则体现为自助门禁和自主水电开关。目前,在24小时营业时间这一点上,实质上真正做到的健身房还并不多。就像便利店之于大超市,24h健身房通常只有传统健身房面积的十分之一,因此如何提升坪效、降低租金就成了最关键的问题。健身房作为商业地产,地租是沉没成本。如何均衡利用每小时坪效便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一点与影院和酒店房间的思考并无大的差别。就像麦当劳开设24小时店以提升坪效的做法,24h健身房用加重操课、并保证其连续运营的方式,提升时效。传统健身房的操课占地面积大,但通常只有晚间时段使用,其余时间都在空置。而新模式则从操课剥离出来,通过品牌包装和社群运营来提高操课用户的粘性;让用户在线上预约操课,保证了操课的容量——尽量平衡每小时参与操课的利润。共享式的教练分配,也提高了教练的上课效率。减少健身器械占比则尽可能节约了租金,也减少了硬件投入成本。通过对跑步机等其他器械的智能化提升,提高了器械室实用频次,因此,也在整体上提高了健身房器械部分面积的使用坪效。中国地租和人力成本连年上升,而健身客单价并未同步提高,24h健身房多选址在社区,租金成本更低,同时也扩充了客群——让用户在家门口附近可以使用健身房,这满足了非常规时间健身的用户需求。在单位面积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营业收入。从商业本质上看,降低成本和提高坪效是线下健身房追求的主要两方面。“24小时自助”是一个切入赛道、吸引健身人群的主要打法。但其实打法的背后,各家的出发点并不一致。24h健身房的3种打开方式36氪梳理了目前国内主要的24小时自助健身房公司,暂且总结为小而美“开店打法”、输出管理的“加盟打法”和互联网模式的“共享经济打法”3种打法。剖析其背后的商业本质,每一种“健身模式”未来方向都不尽相同。1、低天花板开店“开店打法”本质上是对从商业地产角度,对传统大型健身房模式的改良,代表项目是“超级猩猩”。超级猩猩的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三分之一是集装箱改造的自助“健身舱”,面积在60到100平米左右,同时容纳的人数在6到15人不等。收费模式主要以线上预约,按次消费为主,价格在50元每次左右。租金低,收费高,建筑成本低,单店亏损风险较小。而另外三分之二,则主要是以团课为主题的操课健身馆。面积可以到200平左右,收费在80-90元之间,采取先上预约、按次收费的方式,进行集体授课。超级猩猩的课程特色在于主打品牌调性,在装修场景上注重设计感,而在团课练习上,主打“健身派对”的概念,提高了操课的用户粘性和溢价空间。对照起来,在商业地产逻辑上的“地租”和“人力”成本,超级猩猩都减小到了极致。健身舱只占用商场的外部广场,或者小型的门店,可快速安装和搬迁。36氪采访深圳卓越地产资深招商经理,在他看来,超级猩猩对于一些非区域性购物中心、不需要配套像“一兆韦德”这样的大型健身场馆的商业地产来说,超级猩猩是个不错的选择。作为商业地产的功能配套,超级猩猩有其招商价值。而在人力成本上,无人值守的自助服务,也让私教和管理的成本降到最低。超级猩猩创始人跳跳告诉36氪,作为一家线下健身场馆,根本的出发点仍是“商业地产”角度,互联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线下健身房的成本问题。因此,单店的选址和坪效提高,是超级猩猩最看重的部分。这种做法是目前健身创业最为稳健的做法,而可能产生的问题是,扩张速度有限,切口仍是城市有健身需求的中高级白领。按照一个健身房三公里的覆盖范围,在200平米的健身房里,超级猩猩切的用户其实十分有限。超级猩猩健身舱2、“加盟费”导向相对来说,加盟的打法则显得更为传统,主要的代表是“小熊快跑”和“Liking健身”。小熊快跑之前主打ClassPass模式,也推出过99包月的O2O健身。最后转型到线下健身房,主要方式在于连锁“加盟”。连锁加盟的本质在于输出管理方式,而作为互联网+的健身房,输出的主要在于“自助管理”和“智能设备”两个核心点,背后都是技术。Liking健身创始人徐志岩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相对传统线下连锁加盟店,24小时的智能健身房的管理的难度较低,“自助”和“智能”方面主要依赖于技术,因此容易实现管理的标准化。而小熊快跑的加盟规模,已经拓展到全国各省市,主要输出的除了“小熊快跑”的品牌,主要是其ERP管理系统——“小熊管家”。根据36氪之前的报道,小熊管家既是一个推广平台,也成为一个管理工具。在推广上,基于之前ClassPass的积累,“小熊管家”可以精准定义用户属性,如年龄性别、地理位置、健康习惯等,场馆可以通过它将会员卡、私教课、促销信息等,推送给潜在目标用户。而在管理上,场馆通过“小熊管家”,可以进行会员管理、团课管理、私教课管理、查看会员或收入数据报表、智能控制(智能门禁、密码锁柜、淋浴控制、人脸识别)等。后者是小熊管家推行加盟模式的主要推动力。作为加盟商,作为对标饱受诟病的传统健身房,24小时自助健身初期的推广难度并不大,并可以在开店装修的阶段,获得不错的预售用户。Liking健身创始人徐志岩告诉36氪,Liking加盟商可以在开店之前收回不小的加盟成本。除此之外,Liking总部提供的无息贷款,也大大促进了加盟商的加盟意愿。在24小时自助健身这个模式上,加盟费成为主要的盈利点。加盟输出的是管理模式,对于24小时自助健身来说,更多是SaaS输出。加盟商面临的选址、获客和运营问题本身很难通过并不成熟的ERP系统来解决。并且,健身房的运营需要一定的行业实操经验,整个加盟模式的风险管控,都很难有一个成熟的机制来保障。加盟问题的扩大化,是加盟费导向的项目删选标准。如果说传统健身房超卡销售是对健身房资源的过度透支,那么加盟式健身房,很可能是加盟品牌在风险上对加盟商的过度透支,本质上都将导致系统性的风险。3、资本供养的“共享经济”打法健身“共享经济”模式的对标是Airbnb,把自营健身房作为一个切入口,未来的方向是让酒店和社区的健身配套设施共享开放,实现健身用户、教练和健身馆资源的自由配置。和以上二种健身“打法”相比,这种模式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经济,其中的主要代表是乐刻运动。乐刻健身房目前已经在全国开设了近80家健身房,并且全部采取直营的方式。乐刻运动创始人韩伟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乐刻切入的是商业3.0角度。跟Airbnb最开始自营民宿、最后切入用户闲置住宿资源一样,乐刻的模式是先通过直营连锁的健身房,再引导用户就近健身,共享区域附近的社区、酒店和健身门店等健身资源,而健身教练也可以根据课程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和目标的健身用户进行匹配。从商业地产角度来看,乐刻由于全部直营,并且开店密度较大,并不能实现快速盈利。韩伟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乐刻目前追求的是数据,即全国健身人口的使用和流动数据。乐刻的模式是做平台和入口,数据这是未来乐刻运动拓展健身共享经济的根基。操作方式是纯粹的互联网化,和传统的坪效相比,乐刻很可能难以和超级猩猩的操课健身房相比,但公司的目标是平台,没有天花板的限制。这种模式的大前提是中国健身市场在硬件、教练资源和健身人口在一定周期内的红利到来,而观察中国目前的健身市场,资本仍然十分谨慎,健身市场依然十分保证。打开市场红利需要面对一大堆不确定因素,而越过其中的每一个不确定因素的,都需要资本。乐刻健身房ClassPass后的又一轮泡沫?三种模式助推之下,国内各种24小时自助健身房陆续兴起。在模式尚未完成验证的情况下,在短期内的大面积开店,都将面临巨大风险。罗列市面上的24小时自助健身房,除了共享经济模式需要资本的长期助推外,“开店”和“加盟”二者短期内都能实现不错的盈利。但仔细推敲其背后的商业模式,不论在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逻辑上,三者目前看来都不是一门好做的生意。而如果盲目上马“互联网+”的大型推广和获客,“24小时自助”模式,很可能是ClassPass后的又一轮互联网泡沫。“开店”的打法,本质上做的是“小而美”的“生意型”创业,天花板其实很低。对标传统大型健身房,从人力和选址效率上,小型健身房都很难和大型健身房竞争。因此,切细分人群是这些24小时自助健身房的主要方向。比如超级猩猩通过开设“单车”主题、“拳击”主题和crossfit等主题的健身操房,持续吸引成熟中高级白领用户。并通过教练kol和健身场景的品牌设计上,提升课程的溢价空间。本质上仍没有抢占传统健身房私教和有氧器械的健身人群。虽然操课型健身房大幅提升了单位面积坪效比,但“开店”模式圈定的用户规模有限,持续的获客能力是这种模式的最大考验。细分人群的市场规模天花板并不高,开店可以做成小而美的生意,但谈互联网模式的颠覆作用,仍为时尚早。“加盟”打法则是最接近传统健身房的商业模式,连锁健身房的管理模式集中以ERP形式的输出,其中的风险也并不低。其一,财务和管理模式可以由总店把关,但是销售推广和器材维护仍极端分散。线下加盟店有可能为了盈利,重走线下健身点超卖课程的模式。而器材的运营和维护,仍然很难实现自助,其中的运营成本和沟通成本并不低。倒回加盟的本质,24小时自助健身模式的输出,本身需要技术和体制层面的反复试验。如果一个模式的成熟实验并且有利可图,在资本市场如此活跃的情况下,并不需要走“加盟”的传统经济路线。模式的快速输出和复制,或许有急于赚取“加盟费”的嫌疑。而按照业内很多人的说法,这种仓促的“加盟”推广,很可能是初心不正,结果便是新一轮的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共享经济模式要的是健身数据,Airbnb 和 Uber 的模式的核心,是用互联网资源的精准配置方式,解决过程产能的问题,实现产能的断崖式下滑。健身共享经济解决的是健身房和教练的产能过剩问题,而很明显,中国的健身房和健身教练目前还远未达到过剩的状态,中国城市人口的健身需求,也未达到“住、用、行”的刚需级别。&对标国外Anytime Fitness的火爆,中国健身市场的黄金时代仍然较远。因此,数据的获取过程需要资本的强大支持。在传统健身房仍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推动这个行业的根本革新,机会成本可能依然十分巨大。因此,借着互联网推广和获客的天然优势,24小时自助健身房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扩张非常可能。最坏的结果是,“开店”模式的小型健身房很快遇到天花板,对于普通需求的广大健身需求仍没有促进作用。“加盟”模式的风险,很可能催生一个个资金断裂而跑路的加盟商,而“共享经济”的健身模式,则资本源源不断的供养。健身风口仍在,短视的模式都将破灭在政策利好和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健身领域成为一个“风口型赛道”是一个行业共识。从互联网给一般实体经济带来的“解放和颠覆”作用来看,“24小时自助健身”看起来已经十分具有互联网特色。但从传统地产角度和互联网角度,目前的24小时健身房都很难经得起仔细推敲。如果互联网天生要扮演传统健身房的“救世主”角色,那么基于“超发销售”和“短视经济”的健身模式就应该被摒弃。互联网解决的是渠道和连接的问题,而24小时自助健身模式本身的成本和盈利问题尚未解决之前,这种模式带来的结果仍然是市场的泡沫。24小时自助健身房可能是个风口,我的判断是,加盟模式的风险发生依然是个大概率事件,而小而美的开店模式,扮演的是“培养市场”的角色。中国传统大健身房的既有的售卖模式依然难以改变, 要颠覆健身行业,需要大健身房系统风险性的发生,和共享经济模式的持续推进。中国未来的健身市场仍然是千亿级的,24小时自助健身是个趋势,但在近五年内,依然很难成为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声明:本文转自,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文标题:24小时自助健身房持续火爆,但这是一门好生意吗?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后参与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Copyright (C)禹唐体育 京ICP备号  原标题:标准软难监管行业混乱坑苦了消费者  虽然不乏健身机构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倒闭,但健身会所的数量与日俱增。数量的背后,是单一的运营模式,即健身机构大多单纯依赖于销售健身卡收取会员费的模式来赢利。然而,由于健身市场严重缺乏行业自律,又没有相应的监管部门进行规范指导,健身行业难以突破“叫好不叫座”的困局。本报采访组  “终身卡”仅为企业终身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兰州许多健身会所都在推出“终身卡”——一卡在手,终身都可以在此处进行任何项目的健身。对于许多健身者而言,这样的“终身卡”颇具诱惑力,而且这种所谓的终身卡,价位并不比年卡贵太多。  市民刘女士曾在东方红广场附近一家健身会所内办理了终身卡,然而办卡近三个月了,实际上她只去过一次。“总想着自己办的是终身卡,反正有的是机会去,不急在一天两天,所以总是一拖再拖。”仔细留意各健身会所的“终身卡”就能发现,几乎每家健身会所的终身卡上都提到“此卡仅为企业终身”。所谓企业终身,如果哪一天该会所突然关门,就意味着终身卡也失效了。  记者调查了解到,去年夏天关门的金昌路浩沙健身会所,在关门前不久还在出售“终身卡”,关门以后,由于该卡注明仅为企业终身,对持有终身卡的会员来说,想要维权很难。  预付费模式下 不多点盈利将难以为继  健身行业普遍采用预付费消费模式,这种预付费消费模式会给会员带来维权难题,特别是当健身会所关门时,会员得到补偿的难度很大。兰州一家大型健身会所经营者告诉记者,预付款消费更像一种融资行为,商家对预付款有完全的支配权,他们能够一次性地提走全款进行投资,消费者又不能随时退卡,取回他们自己的资金。想要长久发展,经营的过程应该有重点的进行。前期以发展会员为主,中后期应该以加强服务、寻找多个盈利点、设置顾客的重复消费习惯。对于经营者来说,预付费的健身卡就像信用卡一样,已经提前透支资金,但如果不在之后的发展中寻找到更多盈利点把资金补充回去的话,就会难以维持,最后被迫关门。  然而,许多健身会所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七里河区一家健身会所的会员卫先生就曾抱怨,该健身房开业初期各项设备器械都很不错,由于客流量大,器械老化等情况时有发生,可是也未见工作人员进行更新。安宁某高校大学生小冯就是通过预售的形式办理了一家健身会所年卡,小冯告诉记者,办卡之时业务员非常热情,又是打电话又是发信息,谁知办完卡以后,态度竟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不闻不问,当她询问一些健身方面的问题时,也是爱答不理,让她感到很大的心理落差。  利益驱动下 “三脚猫教练”热衷当私教  由于对健身教练没有统一的资质认证体系,没有出台规范健身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导致健身房在聘请教练时没有标准化的“门槛”。正是这些行业的不规范和相关机制的不成熟,衍生了健身市场的混乱无序,许多“三脚猫教练”也因利益诱惑加入私教队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私人教练透露,私人教练应该相当于一个私人健康顾问,但很多所谓的私人教练,只是接受短期的培训就开始上岗了,受到损害的都是消费者。“很多人甚至还搞不清哪块肌肉在哪里,就去上课了。”该教练披露,“很多私人教练是舞蹈学校或是大课教练转行的,身材比普通人好,但那些没有专业资格的私教,如果用舞蹈练功房的方式去训练久坐一族的会员,会员不但没有锻炼到身体,反而伤害了身体。”  马婷婷是东方红广场附近一家健身会所内的年卡会员。她自己去健身会所锻炼了几次,感觉既没什么针对性,有工作人员向她推荐私教,称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她进行锻炼。一节私教课200元,如果包年,就需要一次性支付9000元。禁不住工作人员的各种推荐,马婷婷最终选择了一位颜值高,身材好的肌肉男,成为了自己的私人教练。“我看每一个私教的介绍中,都有一大堆头衔,反正我也看不懂,就索性以身材和颜值做判断”,马婷婷说,她认为能把自己身材保持得那么好,也一定能指导得了别人。业内人士指出,经营者正好也是掌握了像马婷婷一样心理的会员,在招聘私教过程中,侧重颜值和身材的选择。  赔本赚吆喝 后期健身服务跟不上  投资健身会所,资金要求不是那么高,技术门槛也不是高不可攀,似乎是进来就赚钱。于是很多人开始涉足健身行业。大型健身会所的年卡价格3000元左右,小健身房年卡多在1000元左右,随着各种类型的健身俱乐部不断涌现,竞争开始加剧。在一些繁华商圈,平均3公里之内就有好几家健身会所,而且软硬件设施都差不多,大家就只能通过价格战来争夺客源。  位于安宁区金牛街附近一家还未开业的健身会所的业务员称,现在会员招募非常不容易,他们天天上街发传单,开始预售会员,并且进行买一年送一年的活动。  “健身卡越卖越便宜,而健身房的设备越来越齐,洗澡、桑拿等服务项目越来越多,各家俱乐部使出浑身解数以吸引更多人买卡”,健身教练杨光告诉记者,很多人都是一时冲动买卡,后来发现现场太拥挤,器材也不够用,达不到健身效果,就很少来了。他所在的健身会所,只有不到10%的会员每天光临场馆,40%的会员每月来几次,其余的人买了卡后几乎不来了。  记者走访市区多家健身会所了解办卡的费用,发现各会所的标准千差万别,甚至不同时期同一会所给出的价格也不一样,有几千元的,也有几百元的。一位健身会所的经营者坦言,很多情况下为了招募会员,他们不得不赔本赚吆喝。  然而,一旦遭遇市场低迷等突发情况,这些赔本赚吆喝的健身企业便很难维持下去,最终倒闭。  监管缺位 “江湖化”运作难解行业困局  业内人士表示,高速发展的健身行业亟待规范监管,只有这样,才能“强身健体、长远发展”。然而,开一家健身会所,除了从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从卫生部门办理从业人员健康证以外,再无其他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和专业指导,对于各类健身教练,更无行业性监管。  据了解,目前甘肃省体育局对于健身会所的监管,仅限于对于健身器材的抽检,其他方面,并无硬性标准,对于健身教练的监管,也是由各行业协会进行。职业的培育与规范,因其具有的专业性、多元性,已超出职能部门的能力范围,只能交给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来做。然而,除部分单项健身项目,比如健美操等拥有自己的行业协会以外,大多数健身项目并无实际的监督机构和管理组织。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大大小小的健身会所经营者们,以及形形色色的健身教练们,只能以各自的“圈子”为依托,在一片混沌中各寻出路,自发建立起一条教练培训、输送,以及健身房运营的链条,这种“江湖化”的运作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和混乱,健身行业之乱的困局还将继续存在。  “遗憾的是,健身行业没有行业协会,也没有相关的部门为行业导航。否则的话,健身行业应该有一次调整喘息的机会”,从事健身行业十余年的黄璐(化名)说。来源中国甘肃网)揭健身行业乱象:私教成“乱教” 消费者维权无门|健身|私教|健身消费_新浪财经_新浪网
  私教成“乱教” 健身消费乱象频现
  北京一名白领在一家连锁健身机构花了4000多元请了私人教练,因健身过程要求严苛导致右侧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即便如此,私教仍然在“鼓励”她继续。
  原本是希望健身更加科学和专业,但却因此受伤。这类请了私教起到反效果的例子频现。而“不签合同”、“没有发票”等私教行业种种“惯例”又让消费者维权无门。记者调查发现,私教乱象仅仅是整个健身行业野蛮生长的冰山一角。
  门槛低不规范私教纠纷维权难
  上海市民孙小姐在家附近的健身机构办了一张健身卡,2500元的健身会员费加2500元包含10次私教课。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她的会员卡里被绑定了一个陌生人的信息。
  “他们说是给了优惠价,其实类似拼单,我也没有拿到任何私教的合同和发票。”孙小姐说,去了5节私教课后,印象最深的不是此前承诺的瘦身减脂训练,而是私教滔滔不绝地营销,催着她继续购买其他课程,完了便撒手而去让她一个人锻炼,感觉完全不像消费前宣称的那样专业。
  这类消费前后反差大却苦于没有合同和发票难以投诉的不在少数。一位从事私教行业的体育学院毕业生告诉记者,这是典型的营销策略,一般一个健身机构有20至30位私教,只有2、3位是顶尖的,他们也成了首席营销员,专门上体验课,往往以优惠为名不签合同不开发票,而一旦消费者购买课程后,就会换其他教练上课,此时再想维权就难了。
  私教的专业性也受到大众质疑。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发布的《2015中国健身教练职业发展报告》称,在私教行业,入职1至3年的“新人”中,52%的人有专业背景,其余的48%没有专业背景。
  通常情况下,健身教练从业必须要拿到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而事实上,一些健身教练告诉记者,这样的考试无非就是复习教材中的题库,最快7天就能拿到证,通过率高、门槛低。一般私教每节课能抽成40%至50%,一个私教底薪加抽成月入1万至2万元不在话下。
  游走法律边缘“小而杂”机构占半数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私教上课的课时费原本可观,但如果从事营销,能拉来客户,这笔抽成则更庞大,至少是消费金额的10%。
  在上海一家连锁健身机构的私教办公室,醒目地挂着一块私教营销排行榜,显示着10多位私教本月任务完成情况和考核指标。
  “很多健身机构里最抬得起头的是那些会卖课的,而不是会上课的私教。”一位私教告诉记者,这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上课质量和消费者体验。
  有些私教动动嘴皮子就挣几百几千,有的则网罗客户后“单飞”,经营起自己的健身房或工作室。从考证到创业成了私教最典型的从业轨迹。“甚至有的私教偷偷地将健身房的客户以更低廉的价格介绍到自己的工作室,‘两边开张两不误’。”一位从事健身教练培训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在一些商场楼宇办公楼甚至住宅楼,用地成本相对低廉的工作室成为健身机构大肆开办的摇篮。在上海市中心某商业广场内,记者走进一健身工作室,200平方米的场地内放着8台健身设备,没有一人在锻炼,工作人员介绍,私教课300元一节,一个私教带领8个学员上“团课”,并声称可以根据每个人身体情况一一制定个性化健身方案。然而,记者从网站查询发现,这家注册为某某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健身机构其经营范围中并不包括“健身服务”,属于超范围经营。
  “这类打擦边球的机构非常多,有的开在商住两用楼里的连公司都不用注册,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连老板都找不到。”一位健身连锁企业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外,不少健身机构还推出了饮食调理、穴位推拿甚至中医养生等业务,相关经营和专业资质更是缺乏。
  据行业内部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包括瑜伽、拳击等各类健身工作室在内的健身机构已超2万家。仅在上海,这一数字达到3500家,其中,规模最大的品牌“一兆韦德”旗下门店仅70多家,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小而杂”的机构占据半壁江山。
  从预付卡到众筹健身消费风险大
  相比上述处于灰色地带的工作室,一些“先卖卡,再开健身房”的小规模机构更存消费风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几乎是行业的统一做法,将卖卡所获得的资金作为门店启动资金,不同之处就在于,大品牌抗风险能力强,而小机构更容易发生“圈钱跑路”。
  近年来,健身预付卡的消费纠纷不断,有的投诉门店关张,预付卡打水漂;有的投诉办了卡,门店迟迟未开。这些都源于健身行业这一传统商业模式。
  犹如一些“跑路”的财富公司和线上互联网平台,私教创业并非为了“跑路”,而是事后才发现现实与预想存在差距。
  除了高企的用地成本外,水涨船高的销售成本是很多创业私教预先想不到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随着行业的野蛮式生长,销售团队成为香饽饽,要价也水涨船高,返点已从原来的5%至10%涨到15%至20%。这也就意味着,健身房还没开,销售团队已经拿走了卖卡资金的1/5,剩下的再用来租赁店面、装修和购买设备,已经捉襟见肘。“健身房会员卡从以前1年一卖,发展到如今的5年甚至10年一卖,消费风险巨大。”
  这样的模式无疑是在“走钢丝”。近年来,一些小规模的健身机构频频倒闭,甚至不少大品牌的连锁门店也接连关店。业内人士分析,卖卡开店容易,而一旦遇到场地租赁合同到期,需要一大笔资金重新签订的时候,资金链就容易断裂,经不起“风吹草动”。
  如今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下,引入了O2O模式,旨在减少门店和器材的大量成本,但由于行业对硬件的高要求,这一模式步履维艰。
  而不少健身工作室探索众筹等融资模式,摒弃预付卡筹资金的传统,这些健身工作室的背后往往会有一个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融资业务。
  “谁又能保证融资成本会远低于预付卡销售那20%的返点成本呢?”某健身连锁企业品牌负责人认为,根本上还是要规范行业,仿效房地产预售许可证的操作规范,在预付卡销售时设立场地、资金等硬件条件,杜绝“画饼式营销”,清理违规的健身机构。“只有行业规范了,私教才能真正回到教练的本职工作上来,这时再谈职业资格证的规范才更有效果。”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很多人将中国制造竞争力下跌归咎于劳动力成本走高。如果这个逻辑正确,那德国和瑞士这种劳动力成本奇高的国家早就不应该有大规模工业生产了,这两个国家劳动力成本比美国都高出20%到30%,但恰恰是他们在制造业的金字塔顶端游刃有余。
“营改增”的实施对于银行业系统和流程改造带来较大挑战,给银行业的财力、人力等方面都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后续相关政策应对于银行业加以一定扶持,并给予适当优惠。
这是选股不选市的一年。今年以来的A股几乎又是“熊冠全球”,目前的沪深300指数基本上已经接近花旗对于今年沪深300的目标价格,下半年上涨的空间还是非常有限的。
如此纠结的困局究竟该怎么破?去除房地产的抵押物属性是治本之策,即大力发展信用融资逐步置换房地产抵押贷款。不过,这是个长期政策,需缓缓图之。短期内想破局,可能要再制造一个泡沫,资金自然会离开房地产领域。下一个泡沫也许是股权市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业标准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