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暗室点燃一支熏香炉,注视这个光点,会看到光点似乎在运动,这是什么现象

2015心理学考研统考真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5心理学考研统考真题
网络工程师|
总评分2.5|
浏览量17946
用知识赚钱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12心理学 答题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12心理学 答题
普心简答题、问答题;一、简答题:1.请简要介绍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以;主张:人的心理包含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强调: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贡献: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答:有,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8、试述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B、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白天光线强的时候,由于褪黑激素分泌减少,它
普心简答题、问答题 一、简答题: 1.请简要介绍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以及主要观点。P26 答:创始人:德.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主
张: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强
调: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贡
献:很重视心理学实验。 2.请简要介绍精神分析学派并给与适当的评价。P26 答: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代表作:《梦的解释》 主
张:人的心理包含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人的人
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系统。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神经病的重要原因。童年期是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大部分是由于童年期精神受压抑造成的。 强
调: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贡
献: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对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创立精神分析方法对临床实践的发展,乃至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简要说明感觉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意义。P78 答:虽然简单,对生活和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②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③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4、请说明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的含义及相互关系。P82 答: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关系: E = 1/R
(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限) 5、请你用图形组织原则来说明视野中哪些成分容易结合成图形?P144 答:1、邻近性;2、相似性;3、对称性;4、良好联系;5、共同命运;6、简单性。具有以上成分的图形,容易结合成图形。 6、请列举单眼线索的六种类型。(P152-153) 答:有,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 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7、试列举时间知觉的3种依据。P161 答:A、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B、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生物钟)。C、计时工具。 8、试述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P161-162 答:A、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触、视 B、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C、人的兴趣和情绪。 9、请你结合海马的视交叉上核的作用原理,说明人类昼兴夜息的原因。
P176-177 答:视交叉上核对视觉刺激输入敏感,褪黑激素的分泌,与光线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光线强的时候,褪黑激素分泌减少,光线暗的时候,褪黑激素分泌增加。而褪黑激素具有镇静剂的作用,它可以降低机体的活动,增加疲劳。 白天光线强的时候,由于褪黑激素分泌减少,它对机体活动的抑制作用就弱,因此人就不会感到疲劳,所以没有睡意;晚上光线暗的时候,由于褪黑激素分泌增加,它对机体活动的抑制作用就会增强,因此人会感到疲劳,产生睡眠的需求。 这就是人“昼兴夜息”的原因之一。 10、请列举容易接受催眠的人通常所具有的特征。P185 答:人群中,易受暗示性的程度有差异。大约10%--20%的人很容易接受催眠。约10%的人完全不能接受催眠。易接受催眠的人如下特征: ①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②想象力丰富; ③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 ④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指点; ⑤很相信催眠的作用; 11、.请介绍过滤器理论的基本内容。P195 答:1858年英-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12、请介绍衰减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将它与过滤器理论进行比较。P195 答:衰减理论:1964年特瑞斯曼提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特瑞靳曼的理论与布罗德本特的理论对过滤装置的具体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但两种理论又有共同的地方:①二两种理论有相同的出发点,即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因此.对外来信息必须经过过滤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②两种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13、请列举动机的一般分类。 答:①生理性和社会性动机 ②原始的和习得的动机 ③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动机 ④外在的和内在的动机 14、请你阐述动机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P332 答:很多人通常的看法是,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存在着正比的关系,就是说:越是渴望做好,就会做得越好。那么,这种看法对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我们知道,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上。 虽然人们倾向于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工作效率也越高;反之,动机强度越低则工作效率越低――但事实并非如此。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倒U型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心理学家基耶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的基耶斯-多德森定律。 15、请说明德国心理学家勒温(Lewin,1935)所提出的用来描述冲突的结构模型。P354
答:为了说明不同冲突的性质和作用,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描述冲突的结构模型。包括: 1、效价―指物体或活动的积极性或消极性。+代表吸引力。--代表排斥力。2、向量―--驱使个体朝向或离开有效价的物体。 3、运动―--当情景中出现单一驱力时,个体所采取的行动方式。4、生活空间或场―-每次冲突发生的疆界。(画图) 16、结合挫折的涵义说明:心理挫折产生如何构成?p355
答: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三层涵义: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 挫折的形成:a、主观因素: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b、客观因素: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 17、请说明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P365
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区别与联系: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18、请从意志品质的角度出发,比较下列各组概念相互之间的差异。 (1)受暗示性/独立性
(2)果断性/草率
(3)坚定性/执拗 答:①组意思相反。②组相同点,行动快;不同点,深思与不深思。③组相同点,各自一个方向;不同点,前者明确,后者盲目、固执。 19、请简要介绍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 答: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①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 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③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1 20、现代气质学说的四种典型气质类型是什么? 答: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和罗马医生盖伦的气质类型学说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二、论述题(每题20分) 5、关于做梦,向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请介绍以下三种观点的主要容:(1)精神分析的观点;(2)生理学的观点;(3)认知观点。并对奇异梦境的研究略加说明。
答:梦是人的睡眠中最生动有趣、又有些不可思议的环节。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解释。如: A、精神分析: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性本能、攻击本能) B、生理学: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C、认知观点:梦是大脑的认知系统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并部分进入意识,成为梦境。 奇异梦的特点如下: ①不协调性②不连续性是最主要的特点。③不确定性 1、当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分别有什么特点?p29 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以后,各派之间相互持续纷争。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各派开始相互吸收、融合。传统心理学受到猛烈的攻击,新的心理学思潮相继产生。新思潮不是以派别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一种范式、一种潮流、一种发展方向去影响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我们把这种能够影响学科发展方向的研究范式叫做研究取向(research approach)。 当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包括: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把生理学看成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认为我们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都和生理功能、特别是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他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有:脑功能的定位,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心理免疫学,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法和脑成像法等。 2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强调人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正是学习和经验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行为主义要探索的主要问题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够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在程序学习、行为治疗和生物反馈等应用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3心理分析的研究取向:指的是后期弗洛伊德主义者的研究取向。心理分析取向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与弗洛伊德主要研究精神异常的成年人、只重视无意识、过分强调力比多在儿童期的作用不同,后期弗洛伊德主义者更关心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把青年期看作力比多(性能,libido)活动的高潮期。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早期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皮亚杰(Jean Piaget,)重视智力问题,注意智力发展的结构,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心理学界涌现出一股研究认知过程的潮流,在知觉、记忆、言语和问题解决等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这些理论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环境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因素。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方法外,还发展出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法。近年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学,认知神经学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等问题,他们相信,只有揭示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特别是认知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才能真正揭示脑的秘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的特点。认知神经学有望在21世纪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并不受无意识欲望的支配;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是单独存在的;正是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使人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人。人本主义的许多主张带有纲领性,缺乏明确性,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2、请说明斯蒂文斯乘方定律的含义及价值。P85-88 答: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根据实验,得出结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也就是说,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P==KIn
(简称斯蒂文斯乘方定律)。这个定律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在理论上,它说明对刺激大小的主观尺度可以根据刺激的物理强度的乘方来标定。在时间上,它可以为某些工程计算提供依据。 6、请阐述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P191 答: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有: (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目的和任务越明确、越具体,越易于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 (2)对兴趣的依从性。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 (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能否正确地组织活动,也关系到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有些人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起居饮食很有规律,这样,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他就能够全神贯注。 (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知识经验对随意注意也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人们对自己已经异常熟悉的事物和活动,可以自动地进行加工和操作,无需特别集中的注意。另一方面,人们需要在活动中维持自己的注意,又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有一定关系,对那些跟自己的知识经验有关联的信息,注意较容易,而对那些完全陌生并无法与自己的知识或经验建立关联的信息,维持集中的注意就比较难。 (5)对人格的依从性。一个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3、请您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阐述有机体方向定位的基本原理。P156-159 答:方向定位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动物和人都具有方向定位的知觉。方向定位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不同物种在方向定位中所凭借的感官不完全相同。对于人类来说,视觉与听觉在方向定位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视觉的方位定向: 当人们用眼睛环视周围环境时,环境中的物体就在视网膜上形成了不同的投影。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相对位置不同,从而提供了它们的空间方位的信号。 人的视觉定向必须借助于各种主客观的参照物,如太阳和地球磁场,天空和地面等原始参照物。从原始参照物中分出更具体的定向指标,如北京在中国北方,广东在中国南方等,在视觉定向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生活习惯的影响,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习惯采用的定向指标可能不一样,如我国南方人习惯用身体左右前后定向,而北方人则习惯于根据太阳来定向。 视觉定向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会的。 二.听觉的方向定位: 用耳朵确定声源的方位,就叫做听觉的方向定位。 研究听觉的空间方向,常采用一种叫做音笼的仪器。被试戴上眼罩坐在音笼的椅子上,头部由支架固定不动。他的任务是判断出现在不同方位的声音,根据音笼试验的结果,人的听觉定向有以下几个规律: (1)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不容易混淆。(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3)如果以两耳联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圆锥,那么从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如误前为后、误上为下等。 人耳之所以能够分辨声源的方向,主要是因为,人有两只耳朵,它们分别长在头部的左右两侧,中间相隔约27.5厘米。同一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便产生了两耳刺激的时间差、强度差和位相差。这是人耳进行声音定向的主要线索。时间差是指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入两耳的时间差别。强度差是指同一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入两耳时,在两耳造成的强度差别。当然,在声音的方位定向中,除了耳朵的作用外,动觉和视觉也起作用。
4、请结合网像运动系统和头-眼运动系统的知识说明:当物体运动时,人们怎样才能获得物体运动的信息呢? P163 答:我们将结合网像运动系统和头-眼运动系统的知识,来说明当物体运动时,人们怎样才能获得物体运动的信息这样一个问题。 一、关于网像运动系统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神经生理学和电生理学关于动物视觉系统中存在运动觉察器的一系列研究,为解释运动知觉的生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过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的激发,从而提供了运动的信息。1973年,格列高里把这种运动系统叫做网像运动系统。 二、关于头-眼运动系统 网像运动系统不能充分解释运动知觉的复杂现象。因为网膜映像的流动并不是运动知觉的唯一信息来源。 为了知觉到运动,人们需要具有关于自身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即由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动作指令。这种信息与网膜映像流汇合在一起,共同决定着人们的运动知觉。例如,当物体运动而人眼静止时,网膜上出现的映像流没有被中枢发出的动作指令所抵消,因而人们看到运动着的物体;同样,当人眼追踪运动着的物体时,只有中枢发出的动作指令,而无网膜映像流与它抵消,人们也能看到物体在运动。可是,如果物体静止,而人们移动自己的眼睛,那么,人们不仅得到来自网膜映像流的视觉信息,而且也得到了来自中枢动作指令的非视觉信息。这两种信息互相抵消,人们看到的物体就是静止的了。格列高里把这种运动系统叫做头-眼运动系统。 三、运动物体的其他特性对网膜作用的意义 除网膜映像流和中枢动作指令提供的运动信息外,运动物体的其他一些特性对视网膜的作用,也有重要意义。例如:当物体的运动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时,物体在网膜上视像的大小会发生变化。物体“逼近”,它在网膜上的投影逐渐增大;物体远离,它在网膜上的投影逐渐缩小,这对运动知觉的产生也有重要意义。 7、请你对兴趣这一社会性动机进行说明。 答:在理解“兴趣”这一社会性动机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人们对有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并且产生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 (2)当兴趣不是指向认识的对象,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这种动机叫爱好。兴趣与爱好是和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的。 (3)人的认识兴趣在个体发育中出现得很早,它最初表现为个体对环境的探究活动。在早期对环境的探究活动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人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与爱好。 (4)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所引起的,而间接兴趣是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所引起的。间接兴趣在自觉组织的劳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应该注意它的形成和培养。 (5)兴趣还可以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6)兴趣有不同的品质,包括兴趣的广度、兴趣的中心、兴趣的稳定性和兴奋的效能。 8、结合增强挫折的承受能力所涉及的几种重要因素,对生活中的挫折现象或承受挫折的事例进行分析。(要求:除了要阐述增强挫折的承受能力所涉及的几种重要因素外,还应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评分说明:增强挫折的承受能力所涉及的几种重要因素必须说清楚,说清楚的10分,能结合实际事例得4分,对实际的分析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的得6分)) 答: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人在遭受挫折后,往往会伴随着或强或弱的心理反应。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情绪性反应、理智性反应和个性的变化。 情绪性反应有多种表现,譬如紧张、烦恼、焦虑、冷漠、固执等等;理智性反应往往表现为对任务或目标进行重新审视,或者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重新评价,从而调整任务目标,或者改进操作方法;有些人在遭受某类挫折后,会使其性格的某些方面发生变化,譬如暴躁、易怒、自闭等等。 2 如何对待挫折,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增强挫折承受能力,正在成为心理调节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呢? 一般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正确对待挫折。要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挫折具有两重性:经受挫折可使人更加成熟,还可以帮助人总结经验教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挫折。 二、改善挫折情境。一方面应该尽量预防挫折发生,另一方面在挫折发生后也可以暂时离开挫折情境。 三、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要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发现问题,力争改进;另一方面应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 四、调节抱负水平。抱负水平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增强个人的自尊和自信。应调节自己的抱负水平,使之既与自己的实际能力相适应,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挫折时可以得到朋友的鼓励、帮助或开导,有利于重振精神,战胜困难和挫折。 9、根据以下给出的结论1和结论2分别进行推论,说明推论对生活的实际意义。(答题前请参阅答题示范) 答题示范: 结论X:研究表明,当人的情绪处于忧郁状态中时,其智力水平也有可能被降低。譬如忧郁的时候阅读一本书,在对内容的理解上可能会较情绪平静时更容易出错。 回答:(1)基于结论X的推论:情绪对人的认知能力会有影响,正情绪可能提高人的认知能力,负情绪则可能相反,会降低人的认知能力。 (2)意义:以上推论给我们两方面启示,一是在情绪状态不佳时,应该尽量避免从事需较高智力水平才能做好的工作,在情绪较好时,可趁机认真进行智力工作。譬如在情绪好的时候阅读理论著作、记忆单词、筹备重要而又复杂的商务文件等。二是应该积极进行情绪调节,尽量使自己的情绪处于较好的状态,从而使自己的认知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 结论1: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之下会引起不同的内分泌腺的变化,从而影响激素的分泌。而内分泌系统又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 结论2:研究发现,面部表情可能激活和放大某些情绪状态。表情通过大脑中产生的生理变化进而激活情绪体验。譬如假装微笑,可能真地会体验到愉快的情绪。 10、人格是怎样形成的?给出你的观点并加以论述。 答:人既是一个生物体个体,又是一个社会个体。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一)生物遗传因素: 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证明:遗传因素在人格形成中有重要作用。作用如下: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如,智力、气质上影响较大。 ③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社会文化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并维系社会稳定。如: 中国,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家庭、家族观念、教育观念、家乡观念、因循守旧、不善张扬、谦虚、节俭、勤奋、集体观念; 西方,崇尚进取、创新、善于张扬、独立、自由、民主、人权、个人奋斗; (三)家庭环境因素: ①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间不仅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其社会的“遗传”因素。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②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孩子人格也不同: (四)早期童年经验: ①心理学家麦肯侬讲到:“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 ②中国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③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婴儿和幼儿与母亲建立的一种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
④瑞士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讲到:“成年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来自于童年期心理的压抑和伤害”。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五)学校教育因素: 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言传身教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因为他是教育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言行的评价者。 ②教师的教育方式,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A、专制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③教师的公正性: ④教师的鼓励与关爱: ⑤学生群体的影响较大:
学校是同龄人群体聚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 (六)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我个人认为:遗传和家庭环境是形成人格的两个重要因素。 一.单项 1.心理学是在(D.19)世纪末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 2.笛卡儿相信“( C.天赋观念)”,即人的某些观念不是由经验产生,而是人的先天组织所赋予的。 3.(A.洛克)是经验主义的奠基人。 4.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有一句名言叫做“(C.存在就是被感知)”。 5.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从尸体解剖中发现?语言运动区也叫做(B.布洛卡区)。 6.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D.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7.(C.冯特)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8.(D.构造主义)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9.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 A.詹姆斯)。 10.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 C.《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11.在美国出现行为主义的同时,德国也涌现出另一个心理学派――(C.格式塔心理学 )。 12.如果说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那么精神分析学派则重视(D.异常行为)的分析,并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13.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B.性欲)的冲动。 14.我们把能够影响学科发展方向的研究范式叫( A.研究取向)。 15.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C.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和生物化学法等. 1.感觉是人脑对事物(C.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能够为我们提供身体内外环境的(A.信息)。 3.(C.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 4.(D.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 5.鼻子、眼睛、嘴巴、耳朵、舌头、皮肤等就是常见的(A.感觉器官)。 6.嗅觉、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是常见的(B.感觉形式)。 7.所谓(C.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8.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最早研究了(C.感觉编码)问题,并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9.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D.神经冲动) 10.鼻子是一种感官,它所对应的感觉是( C.嗅觉)。 11.通常所说的“第六感觉”,实际上就是( C.直觉)。 12.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 D.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13.内部感官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因而又叫( B.内部感觉)。 14.饥饿属于( B.内部感觉)的一种。 15.色觉属于( C.视觉 )的一种。 1.视觉系统对形状的原始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B.无需)意识的努力。 2.在颜色一致的前提下,要求从一群图形“V”中搜寻图形“O”,发现“V”形数目的多少,?这个试验叫做(C.视觉搜索试验)。 3.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D.背景)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4.在银幕上相继投射两个图形,前面一个为目标图形(圆盘),?说明人们在知觉物体的形状时,轮廓的形成是需要(B.时间)的。 5. 有人认为,(C.主观轮廓)表现了视觉系统的一个特点: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因素时?由于明度对比产生的。 6.在图形组织原则中,(A.邻近)性是指,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空间上比较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 7.在图形组织原则中,(C.相似)性是指,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8.在图形组织原则中,(A.对称)性是指,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9.研究发现,再认图形的成绩依赖于观察时注视点的数量。注视点数量越(B.大 ),以后认出该图片的可能性就越大。 10.在物体与眼睛的距离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我们知觉的物体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C.投影)的大小有关系。 11.有两个实际大小相等的物体,当一个物体处在细小物体的包围中,而另一个物体处在较大物体的包围中时,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大小是不同的。在大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D.小),而在小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大)。 12.人类通常以直立的姿势感知外部世界。身体姿势和环境间的正常关系是维持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大小知觉恒常性会受到影响。当观察着俯视或仰视时,他知觉到同一物体的大小要比直立正视时(B.小 ) 13.(B.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14.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就是(D.线条透视)。 15.当观察者向前快速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看起来也快速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物体流动速度小,这种现象叫(A.运动透视)。 1.我们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就是(D.时间视觉)。 2.时间知觉具有四种形式,以下四项中不属于时间知觉形式的是(D.对时间的触摸)。 3.我们只能知觉过去发生的事物,而不能知觉已经过去的时间。这是因为时间具有(A.时间具有不可逆的性质)。 4.有人做过一个试验:让被试蒙上双眼,实验者从三个空间等距的点A、B、C刺?这说明(A.人们对空间的知觉有时受到时间知觉的影响,时间知觉与空间知觉有时存在密切的联系)。 5.由于时间只有在事件进行之后才能做出估计,因此知觉时间必须通过各种媒介间接地进行。以下四项不属于时间知觉的间接媒介的是(C.政府的政策)。 6.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人体的不同感官呈现出不同的水准。其中(C.听觉)最好。
7.有机体身体组织存在的节律性活动,叫做(B.生物钟)。 8.一节课,一个报告,如果内容丰富,颇有兴味,听课的人会觉得时间(A.过得快)。 9.在回忆往事时,经历越丰富,就觉得(A.时间长)。 10.海克斯1977年做了关于时间知觉的试验:他将被试分成两大组:实验组和控制组。?1把所有扑克牌堆成一堆;?这个试验表明(B.伴随活动的数量与性质对时间知觉有影响)。 11.关于人的兴趣和情绪对时间知觉的影响,以下错误的说法是(B.人们在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快)。 12.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就是(C.运动知觉)。 13.关于运动知觉,以下错误的说法是(C.坐在飞驰的列车上向窗外观看,你会感到远处和近处的所有物体都在向后移动)。 14.真正运动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位移。关于真正运动,错误的说法是(D.刚刚可以觉察的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最小视角范围(角速度),是运动知觉的下阈。低于这个速度,人们才能看到运动的物体。)。 15.关于运动知觉的阈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运动知觉阈限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影响,对于某人而言,他(她)的运动知觉阈限总是一个固定数值。)。 1.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它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以下四项中错误的理解是(D.意识是一种假象)。 2.以下不属于无意识现象的一项是(D.夜视)。
3 3.1973年,心理学家麦凯做了一项试验,用耳机向被试的两耳呈现不同的材料,?这个试验说明(A.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4.有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例如,人们看不见波长超过一定范围的光,也听不见频率低于特定范围的声音,这说明(B.人的意识是有局限性的)。 5.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会对其他事情视而不见,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B.有限)的,意识很难在同一时间内容纳过多的东西。 6.人们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人们还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这是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意识的(A.能动性)。 7.意识状态的变化是与个体身体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的。对意识状态的理解应该联系其生理机制――(A.人体的生物节律),即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周期性自然变化。 8.位于海马的视交叉上核,对人体生理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周期性变化起关键作用。事实上,它像一个“(B.超生物钟)”,令其他的内部“生物钟”互相保持同步。 9.睡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活动之一,人的一生中大约有(B.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10.在古代,人们认为睡眠和死亡很相似,是(A.灵魂)暂时离开了肉体,人们可以在睡梦中遇到已故的老友,到达从未去过的地方。 1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今天心理学已经大大加深了我们对睡眠的理解,?通过精确测量这些脑电的变化并绘成相应的(B.脑电图),可以很好地了解和揭示睡眠的本质。 12.通常在进行睡眠研究时,研究人员在志愿者头上放置一些电极,用来记录其(D.脑电)的变化,同时记录其身体各项功能的指标变化? 13.研究显示,当大脑处于清醒状态时,脑电中有很多( B.β波)。 14.当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β波由(A.α波)取代。 15.在睡眠状态时,脑电主要是(C.△波)。 1.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A.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A.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3.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B.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4.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B.缩小)。 5.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C.清晰)。 6.人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所要注意的对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选择并不是有意识的,而是由刺激和事件本身引起的,是一个(D.无意识)过程。 7.注意是一种(D.内部)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 8.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D.选择 )。 9.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地(A.监控)自己的动作与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避免失误,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10.( A.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1.( B.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 C.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特征上讲,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13.(A.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14.(B.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做稳定性注意。 15.( C.分配性注意)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1.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这就是动机的(A.激活)功能。 2.动机激活力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一般认为,(B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动机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动机不一样,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动机的(B.指向)功能。
4.动机能够使人们坚持某个行为。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项活动后,。。。或者完全停止下来。这就是动机的(C.维持和调整)功能。 5.需要总是指向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客体或事件,即追求某种客体,并从客体得到满足。没有客体、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D.不存在的)。 6.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的(A.社会性)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 7.(A.自然需要 )也称生物学需要,它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 8.人和动物都有自然的需要,但需要的具体内容不同,?人的自然需要还受到(B.社会需要)的调节。 9.(B.社会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 10.(C.物质需要)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 11.( D.精神需要)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如对文艺作品的需要,? 12.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5个等级中,按照由低往高的顺序,尊重的需要处于第(D.四)级。 13.一个人要求与其它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C.归属和爱的需要)。 14.关于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A.强)。 15.马斯洛认为,在从动物到人的进化中,高级需要出现得较晚。所有生物都需要食物和水分,但是只有人类才有(D.自我实现的需要)。 1.(A.理智)反应实质上是一种意志行动的表现,即当个体遭受挫折后,? 2.作为挫折情绪反应的一种形式,(A.攻击)是个体在遭受挫折后发泄愤怒情绪的过激行为,表现为以动作、表情? 3.作为挫折情绪反应的一种形式,(D.逃避)是个体遭受挫折后,不敢面对现实,而放弃原来的目标。 4.作为挫折情绪反应的一种形式,(C.自戕)是个承受挫折能力较差,在受挫折后,? 5.意志的(B.独立性)是指一个人不屈服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随波逐流,? 6.(C.受暗示性)表现为一个人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他们的行动不是从自己的认识和信念出发,而是为别人的言行所左右,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7.(A.果断性)表现为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这些决定。? 8.(C.坚定性)也叫顽强性。它表现为长时间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为执行决定而努力。? 9.(D.自制 )力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具备这种意志品质的人能够进行周密思考,? 10.情绪的(A.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 11.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 B.表情)。 12.情绪情感的(C.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与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它是一种生理的激活水平。? 13.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和(B.平静)两极。 14.情绪的(D.强度)有强、弱两极,如从愉快到狂喜。从微愠到狂怒。 15.情绪有紧张和(C.轻松)两极。 1.(A.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2.(B.姿态表情)可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 3.(C.语调表情)是指通过言语的高低、快慢、轻重、长短等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4. 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等,构成了人类的(A.非言语)交往形式。人们之间除了使用语言沟通? 5.(C.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6.在情绪调节的种类中,(A.修正调节)主要指对负性情绪所进行的调整和修正,如降低狂怒的强度使之恢复平静。 7.在情绪调节的种类中,(B.维持调节)主要指人们主动地维持对自己有益的正情绪,如快乐、喜悦等。 8.在情绪调节的种类中,(C.增强调节)主要指对情绪进行积极干预。 9.在情绪调节的种类中,(B.原因调节)是针对引起情绪的原因进行调整,包括对情境的选择、修改,注意调整以及认知策略的改变等。 10.在情绪调节的种类中,(C.反应调节)发生在情绪激活或诱发之后,是指通过增强、减少,延长或缩短反应等策略对情绪进行调整。
11.美国心理学家(C.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 12.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A.沙赫特)和辛格提出了情绪两因素理论。 13.有些情绪心理学家主张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例如弗洛伊德、利珀、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等,其中以汤姆金斯和(D.伊扎德)为代表,建立了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14.行为调节是个体通过控制和改变自己的(C.表情)和行为来实现的。 15.情绪调节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能力,这就是(emotional intelligence
C.情绪智力)。 1.(A.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县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这里所说的,就是人格的(A.独特)性。 3.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人格。一个人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或时间,都会表现出相同的心理特征。这里所说的,就是人格的(B.稳定)性。 4.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如果缺乏这种一致性,就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这里所说的,就是人格的(C.统合)性。 5.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奋发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里所说的,就是人格的(D.功能)性。 6.(A.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7.(B.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其中包含许多社会道德含义。它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8.(D.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9.(A.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含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10.( B.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11.( C.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它包含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12.( C.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13.气质是人的(A.天性 ),无好坏之分。 14.所谓(C.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 15.在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结构”理论里,(C.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它遵循快乐原则。 二.双项选择 1.近代哲学是指17世纪~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其中主要指法国17世纪的( C.唯理论)和英国17世纪~18世纪的(D.经验论 )。 2.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渊源,它们分别是(A.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和(B.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当(A.构造主义)和( C.机能主义)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激烈争论的时候,美国心理学界出现了另一种思潮:行为主义思潮。 4.行为主义的两个重要特点分别是(B.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和(D.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5.所谓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A.释梦)和(B.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6.生理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A.脑功能的定位)和(D.心理免疫学以及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 7.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A.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B.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
4 8.20世纪50年代之后,行为主义的研究在(A.程序学习)、(C.行为治疗)和生物反馈等应用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9.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弗洛伊德主义被称为后期弗洛伊德主义。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后期弗洛伊德主义者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A.正常发展),而不象弗洛伊德那样,主要以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他们强调(D.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象弗洛伊德那样,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 10.近年来,(A.认知心理学)与( C.神经科学 )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 1.感觉不仅包含了(A.感受器)的活动,而且包含了( B.效应器)的活动。 2.20世纪初,美籍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C.近刺激)和(D.远刺激)两种。 3.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如光波和声音。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A.神经能)或( D.神经冲动)。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感觉编码。
4.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认为,我们直接感觉的东西,不是外界的物体,而是我们自己的神经,即神经的特殊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C.“我们始终不能直接知觉外物自身的性质” ),( D.“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的感觉”)。 5.关于感觉编码,近年来形成了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一种叫做( C.特异化理论),另一种叫做(D.模式理论或模块理论)。
6.刺激的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C.感觉阈限)和( D.感受性)。
7.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A.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做( C.绝对感受性)。 8.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做(A.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做(D.差别感受性)。
9.以下不属于外部感觉的是(B.平衡觉)和(D.运动觉)。
10.感觉不仅有(C.种类)的不同,而且有(D.大小)的不同。 1.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C.深度)与(D.距离)知觉、方位知觉与空间定向等。 2.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仅受(C.空间)上邻近的其它物体轮廓的影响,而且也受(D.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 3.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这种轮廓叫( B.主观轮廓 )或(C.错觉轮廓)。 4.人们利用已有的(A.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B.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图形是什么,叫做图形识别。 5.在形状知觉的研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就是人脑如何将不同的特征联合在一起的问题,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中叫做( A.特征捆绑)问题。现代的一些研究认为,在特征整合中注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没有注意参加时,特征可能是( C.游离)的,? 6.在形状知觉中,眼动具有重要意义。眼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A.微动),一类是(B.跳动)。 7.形状知觉属于(B.二维)空间的知觉,而深度知觉涉及(C.三维)空间的知觉。 8.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辐合是双眼的机能。由于辐合,物像落在两眼网膜的中央窝内,从而获得清晰的视像。辐合可用辐合角来表示。物体近,辐合角(A.大);物体远,辐合角(B.小)。人们据此可以获得物体的距离信息。 9.不同物种在方位定向中凭借的感官不完全相同,如:鸽子主要接受地球(B.磁场)的影响;蝙蝠主要根据飞翔时发出的(D.声音);狗主要? 10.由于光线本身的散射和空气对光线的过滤,物体的清晰度也能为人们提供距离线索。距离(C.远 )的物体模糊,距离(D.近)的物体清晰。 1.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A.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B.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运动。 2.似动的主要形式有(A.动景运动 )、(B.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P164- 3.动景运动有时也叫(A.最佳)运动或(B.Phi )运动。我们看到的电影、?
4.如果在暗室内呈现一个发亮的框架和一个光点,并让框架向右运动。那么我们似乎看到光点向左运动,而框架是静止的。一般来说,视野中(B.小)的对象看上去在动,而大的背景则处于(D.静止 )的状态。 5.在注视向一个方向(A.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 B.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在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6.如果你注视瀑布的某一处,然后看周围静止的田野,会觉得田野上的一切在向上(A.飞升)。在注视飞速开过的火车之后,会觉得附近的树木向相反的方向(B.下降)。这都 是运动后效。
7.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我们仰视天空时,有时会发现一个细小而发亮的东西在天空游动。我们会误以为它是一架飞机,其实这是由星星引起的(A.自主运动)。在暗室内,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也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C.运动)。 8.为了知觉到运动,人们需要具有关于自身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即由( B.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动作指令。这种信息与(D.网膜)映像流汇合在一起,共同决定着人们的运动知觉。 9.如果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人们就难以产生运动知觉。例如,人们不能觉察手表上(B.时针)的运动,也不能感知花朵(D.开放)的细微变化。 10.脑损伤的研究发现,(C.海马)结构受到损伤的病人,将丧失外科手术前一二年的记忆;而( D.颞叶)内侧发生广泛性损伤的病人,将发生倒溯10年~20年的逆行性遗忘。 1.睡眠的第一阶段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个阶段个体处于浅睡状态,身体(A.放松),呼吸(C.变慢 ),但很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惊醒。 2.在睡眠的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被称为“睡眠锭”的脑电波。“睡眠锭”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B.高)、波幅(D.大)的脑电波。 3.睡眠的第一阶段大约持续(B.10 )分钟,然后进入睡眠的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大约持续(D.20)分钟,然后进入睡眠的第三阶段。
4.睡眠的第四阶段一般通常叫做(B.深度睡眠),而三、四阶段通常合称(D.慢波睡眠)。 5.总而言之,睡眠的周期通常包括(B.四个阶段),外加(C.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6.关于快速眼动睡眠,正确的说法是(A.大多数发生在睡眠后期C.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7.根据心理学家Rechtschaffen等对睡眠功能的研究,人们发现,当被试减少睡眠的时间到每天5小时或更少时,睡眠的效率发生了如下变化(B.被试很快便能入睡D.深度睡眠的比例增加)。 8.关于失眠,以下正确的表述是(B.失眠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D.通常女性比男性更为常见)。
9.失眠可能导致(A.记忆力下降B.脾气变坏) 10.关于梦的研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弗洛伊德等人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C.霍布森认为梦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1.按照是否需要付出意志的努力,我们可以将注意分为三类,以下不属于这三类之中的是(C.分配性注意D.选择性注意)。 2.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是(A.刺激物自身的特点C.人本身的状态)。 3.以下哪些不属于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C.对心理学家的依从性D.对理论的依从性)。 4.关于随意后注意,正确的说法是(A.从特征上讲,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B.随意后注意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 5.关于持续性注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C.持续性注意不同于注意动摇,注意动摇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 6.关于注意动摇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活动中,注意的动摇总是要发生的。只是我们的注意不离开当前活动的总任务,这种动摇就没有消极作用。B.有人用实验测出,注意动摇(即每一次起伏)平均为8秒~12秒 )。 7.关于分配性注意的表述,正确的是(A.同时一只手划圆形、一只手划方形,这种游戏性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分配性注意的一种检测。D.司机驾车时一边注意控制车速,一边注意前方的交通信号灯,需要进行分配性注意)。 8.关于朝向反射,正确的表述是(A.朝向反射是巴甫洛夫发现的。B.朝向反射有助于提高动物感官的感受性)。
9.关于注意的认知理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后期选择理论由巴甫洛夫提出。D.多阶段选择理论由冯特提出)。 10.关于认知资源理论,以下正确的表述是(B.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把注意看作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C.认知资源理论认为,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1.关于动机的功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C)。 A.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C.动机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动机不一样,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2.关于动机与需要之间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BD)。 B.需要是在动机的基础上产生的。D.动机与需要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3.关于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AD)。 A.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D.相同的动机可能会引发不同的行为。 4.关于动机与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AD)。 A.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 D.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5.关于价值观,正确的说法是(AB)。 A.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兴趣、信念和理想等。 B.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兴趣会逐渐发展成为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 6.关于动机与意志,正确的说法是(AB)。 A.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它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 B.意志是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只有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体现意志的力量。 7.关于本能理论,以下正确的表述是(AB)。 A.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与动物一样的生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 B.本能论最著名的鼓吹者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杜格尔。他系统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C)。 B.赫尔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C.赫布和柏林等人提出了唤醒理论。 9.关于诱因理论,正确的表述是(AD)。 A.驱力理论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针对这种缺陷,人们提出了诱因概念。 D.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10.关于动机的认知理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CD)。 C.海德指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D.维纳发现,归因会使人出现情绪反应。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在成功时,会感到满意和自豪,在失败时会感到内疚和羞愧。 1.人们在遭受挫折之后,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以下正确的说法是(AB) A.挫折之后的情绪反应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时伴随着的紧张、烦恼、焦虑等情绪反应,它表现为强烈的内心体验或特定的行为反应。 B.挫折之后的情绪反应有多种形式,一般有攻击、冷漠、退化、固执、幻想、逃避、自戕等。 2.以下关于挫折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BD)。 B.挫折反应的一种表现是个性的变化。个性的变化就是个性的某些方面的特征发生明显的改变。 D.同一个人,在遭受不同的挫折之后,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在不同的时候遭受相同的挫折,也可能有不同的反应。 3.增强挫折承受力涉及到多方面因素,以下哪些不属于增强挫折承受力所涉及的因素(BD)。 B.对造成挫折者施加报复。D.自暴自弃。 4.以下关于意志品质的说法,错误的是(CD )。 C.坚定性和执拗是一对相反的概念。D.自制力强和任性是一对相同的概念。
5 5.关于情绪和情感的含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 A.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或需要相联系的,历史上曾统称为感情。 B.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代表了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而情感则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6.关于情绪和情感的功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C)。 A.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C.当一个人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有可能会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7.关于冲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C)。 B.由于在意志行动中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促使了意志行动中的目标冲突。 C.冲突有可能造成某些情绪性反应。 8.关于情绪和情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 A.情绪和情感是由主观体验、外部表情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B.情绪情感的外部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9.以下是关于心境的说明文字是(AD)。 A.人的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D.具有弥漫性,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心态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10.以下关于美感的说法,正确的是(AB)。 A.美感是由客观情境引起的,是自然景象和人类创造物的特征。 B.人类社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特征,也能引起美的体验。 1.以下属于面部表情的是(AB)。 A.目瞪口呆B.愁眉苦脸
2.以下属于姿态表情的是(BC)。 B.坐立不安C.手舞足蹈 3.以下属于语调表情的是(BC). B.声嘶力竭C.唉声叹气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 A.面部表情可能激活和放大某些情绪状态。表情通过大脑中产生的生理变化进而激活情绪体验。因此,如果一个人假装哭泣,那么他(她)可能真会产生悲痛或伤心的情绪体验。 B.个人的情绪体验往往会通过外部表情表现出来,譬如,当一个人感到特别高兴时,他(她)可能会笑。 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 A.身体姿势可能提供感觉反馈,并影响人的情绪和情感。 B.当我们昂首挺胸时,有可能会感到自豪或浑身充满力量。 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 A.一个人的情绪,有时会“传染”给周围的其他人。 B.焦虑的时候,听一段轻松的音乐,可能会感到心情变得好起来。 7.情绪的外周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提出这种理论的两个人是(CD)。 C.兰格D.詹姆斯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C)。 A.当一个人的情绪较佳时,他的理解能力也可能得到提高。 C.当一个人情绪恶劣时,他可能会在做其他的事时容易出差错。 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 A.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情绪可能会变坏。 B.当一个人身体健康状态较差时,可能会情绪低落。 10.以下关于情绪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AB)。 A.情绪调节可以是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 B.情绪调节可以使对他人的情绪进行调节。 1.人格特质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A奥尔波特)和(B.卡特尔)。 2.人格理论有很多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A.特质论)和( B.类型论)。 3.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一类是(A.共同特质),另一类是(B.个人特质)。 4.根据奥尔波特的理论,个人特质包括(A.首要特质)、( B.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 5.根源特质可以分为(A.体质特质)和(B.环境特质)两类。 6.以下哪些属于人格类型理论(AC )。 A.单一类型理论C.对立类型理论
7.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D)。 C.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 D.巴甫洛夫描述了A-B人格类型。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C)。 B.内向直觉型人格的人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好幻想。 C.内向感情型人格的人情绪稳定,不露声色。 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 A.胆汁质气质的人情绪体验强烈、暴发迅猛、平息快捷,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正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 B.粘液质气质的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 10.以下哪些属于人格成因(AC)。 A.生物遗传因素C.早期童年经验 三.判断题 1.洛克把经验分成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种。外部经验叫反省,内部经验叫感觉。(×) 2.英国经验主义演变到十八九世纪,形成了联想主义。(√) 3.天赋观念说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 4.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和休谟继承和发展了洛克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方面。(×) 5.联想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有詹姆斯?穆勒、约翰?穆勒和培因等。(√) 6.近代哲学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则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 7.在心理学研究对象方面,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不同,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而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 8.在21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 9.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坏的、邪恶的,他们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 1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很容易得到实验的检验。(×) 1.人有五官,因此,人只有五种感觉。(×) 2.人如果没有感觉,照样可以获得外界信息。(×) 3.感受性的大小,可能会因人而异。(√) 4.同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其感受性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5.人从外界获得信息的绝大部分是通过听觉进行的。(×) 6.色盲是视觉的一种不正常现象。(√) 7.红色常常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这种现象属于联觉的一种。(√) 8.人在进餐时品尝食品的味道,主要是通过嗅觉来进行的。(×) 9.感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 10.感官都在身体的表面。(×) 1.形状知觉是人类独有的知觉能力,普通动物不具备形状知觉能力。(× ) 2.视觉系统对形状原始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 3.网膜投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而与距离成反比。(√ ) 4.人们能够知觉物体的形状,不能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 5.距离知觉、深度知觉比形状知觉简单。(× ) 6.纹理梯度是一种单眼线索。(√ ) 7.站在铁道上沿铁轨的方向看,远处的枕木之间空隙小,近处枕木之间空隙大。这种现象可以用相对高度这种单眼线索的原理进行解释。(× ) 8.视觉定向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 ) 9.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方向最容易判定。(× ) 10.根据运动透视的原理,在飞驰的飞机驾驶舱里向前看,近处的物体流动速度大,远处的物体流动速度小。(√ ) 1.时间知觉与空间知觉完全相同。(×) 2.有些植物也有生物钟。(√) 3.看一部非常喜欢的电影,常常在电影结束时觉得时间过得太慢。(×) 4.似动是相对于真正运动而言的。(√) 5.似动其实只是一种知觉现象,对象并没有真动。(√) 6.当我们突然发现一条眼镜蛇正昂首立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撒腿逃跑,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7.钟表就是时间。(×) 8.我们用来知觉时间的感官是视觉。(×) 9.空间可以触摸。(√) 10.时间可以触摸。(×)
1.意识是一种感觉。(×) 2.意识是一种低级心理官能。(×)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4.盲视也是无意识现象的一种。(√) 5.无意识是相对于感觉而言的。(×) 6.意识具有能动性,但意识的能动性不能过分强调。(√) 7.睡眠不足8小时,肯定会造成睡眠不足的后果。(×) 8.睡眠包括4个阶段,外加快速眼动睡眠阶段。4个阶段和快速眼动阶段完成一次之后,睡眠就结束了。(×) 9.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并通常伴随有栩栩如生的梦境。(√) 10.动物睡眠的目的,有可能是为了避免消耗能量以及避免受到伤害。(√) 1.人们有时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注意。(√) 2.注意有三个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和发散性。(×) 3.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会扩大。(×) 4.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的内容比较模糊。(×) 5.当人注意一个对象时,就有可能注视该对象,因此,如果某人的眼睛紧盯一个人时,他必定是在注意那个人。(×) 6.在听一个讲座时,听众注视讲演者,会感到听得更清楚。(√) 7.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外部表现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8.由于注意具有分配性,所以在同一时间内,人可以注意所有外在对象。(×) 9.我们对于事物的注意,有时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任何意志的努力;有时是有目的的,需要付出意志的努力来维持。(√) 10.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唤醒理论提出的三个原理分别是:第一原理是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第二原理是简化原理,第三原理是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2.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是生的本能与死亡本能,它们是人类行为的两种基本动力。(√) 3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也属于一种动机本能理论√) 4.口渴不一定是由于口腔和喉头干燥引起的。(√) 5.性激素是产生性驱力的唯一基础。(×) 6.由于机体疲劳产生睡眠需要而引起的动机叫睡眠动机或睡眠驱力。(√) 7.凡是具有权力动机的人都热衷于社会活动,并且目的都是利用这些活动来表现自己,树立个人威望或者满足某种私欲。(×) 8.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性动机。(√) 9.交往动机也依赖于个体的交往经验。在生命的早期,如果个体缺乏交往、离群独处,交往动机就不可能获得正常的发展。(√) 10.当人们满足了交往的需要时,就可能感到安全、有依靠,增加了生活和活动的勇气。(√) 1.持续的挫折或重大的挫折不仅会使个体产生持续性的紧张和挫折反应,而且某些行为反应还会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个体相应的习惯和某些突出的个性特点,甚至会影响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如挫折使某些人缺乏主动性,能漠无情;使另一些人则粗暴凶狠,好攻击等。(√) 2.应该认识到挫折具有两重性,挫折和磨难并不都是坏事,它促使人为了改变境况而奋斗,能磨练性格和意志,增强创造能力和智慧,使人对生活、对人生认识得更加深刻、更加成熟。(√) 3.对挫折情境的改善,首先应该预防挫折的发生,即对一件事的成功或失败做出正确的估价。挫折发生后,认真分析引起挫折的原因,设法改变、消除或降低其作用的程度。改变情境的另一种办法是暂时离开挫折情境,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或改变环境气氛,给受挫折者以同情、支持和温暖。(√) 4.抱负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过低的抱负水平下,即使成功了,人们也不能产生成就感;抱负水平过高,在达不到预定目标时,就容易产生挫折感。所以要使个体在活动中产生成就感又不至于受到挫折,就要提出适合个体能力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标准。(√) 5.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不能帮助人增强挫折的承受力。(×)
6 6.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如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7.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8.关于情绪的分类,我国古代名著《礼记》中提出“七情”说,即喜、怒、哀、惧、爱、恶和欲等。(√) 9.应急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10.激情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 1.我们只需对负性情绪(如恐惧、愤怒、忧伤等)进行调解,不必对正性情绪(如高兴、欢喜、快乐等)进行调节。(×) 2.有意识地避开容易使自己想起伤心事的场所,是一种情绪调节行为。(√) 3.劝慰遭受挫折的朋友,不属于情绪调节。(×) 4.网状结构对维持大脑皮层兴奋水平、保证人处于清醒状态有重要作用。(√) 5.根据对情绪和网状结构的关系的研究,有人推论,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障碍,可能是由网状结构激活系统的活动失常引起的。(√) 6.刺激猫的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恐惧反应消失。(√) 7.大脑两半球对情绪的控制和调节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戴维森(1993)和福克斯(1991)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在积极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而在消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8.正、负情绪的脑电活动的比较研究说明,正情绪引起左半球更多的脑电活动,而负情绪引起右半球更多的脑电活动。(√) 9.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一般而言,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兴奋活动,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抑制活动。(√) 10.杏仁核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 1.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没有影响。(×) 2.家庭环境因素就是生物遗传因素。(×) 3.早期童年经验会影响到人格的发展。(√) 4.自然物理因素包括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对人格的发展会产生影响。(√) 5.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6.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 7.遗传有可能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8.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9.抑郁质的人情绪体验肤浅,善于交际。(×) 10.社会型类型性格的人追求美感、以感受事物的美作为人生价值。(×)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12心理学 答题等内容。 
 2014年心理学考试答案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55、情绪调控的内涵包括()。 A、了解自己的情绪 B、驾驭自己的情绪 C、识别、接纳他人的情绪 D、调控他人的...  心理学答案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 0-8、9 岁 C....  一般来说,人类渴望了解和解释自己行为、更渴望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心理学家希望通 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找出如下五个问题的答案: (一)一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  认知心理学 14.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第二章答案 选择题参考答案: 1.A 2.A 3.C 4.D 5.B 6.A 7.C 8.A 9.B 10.A 11.B12.D 填空参考答案: 1....  心理学 历年论述题问答题... 11页 1下载券心​理​学​问​答​题...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  1 心理学选择题及答案试题:第 1 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答案与解析:选 B。1903 年,...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一一、名词解释(每题 2 分,共 28 分) 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点燃一支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