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背尺神经支配的肌肉什么肌 上臂肌肉的组成与尺神经支配的肌肉

臂丛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臂丛(brachial plexus)是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的大部分纤维组成,经走出,行于后上方,经后方进入。臂丛的支分布于胸,上肢带肌、背浅部肌(除外)以及臂,前臂、手的肌、关节、骨和皮肤。组成臂丛的神经根先合成上、中、下三个干,每个干在上方或后方又分为前、后两股,由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下干前股自成内侧束,三干后股汇合成后束。三束分别从内、外、后三面包围。臂丛在锁骨中点后方比较集中,位置浅表,容易摸到,常作为臂丛阻滞麻醉的部位。
臂丛臂丛的分支
臂丛的分支可依据其发出的局部位置分为上,下两部。
锁骨上部分支是一些短的肌支,发自臂丛的根和干,分布于颈深肌,背浅肌(除外),部分胸及上肢带肌等。
1、(long thoracic nerve)(C5~C7):起自,经臂丛后方进入,沿表面伴随胸外侧动脉下降,支配此肌。损伤此神经可导致前锯肌瘫痪,出现“翼状肩”。
2、肩胛背神经(dorsal scapular nerve) (C4,C5):自相应脊神经根发出后,穿向后越过,在和脊柱之间伴下行,分布至和肩胛提肌。
3、(suprascapular nerve)(C5 ,C6):起自臂丛的上干,向后走行经肩胛上进入,继而伴肩胛上动脉一起绕外侧缘进入,分布于冈上肌、和。
下部分支发自臂丛的三个束,多为长支,分肌支和皮支,分布于肩、胸、臂、前臂和手的肌与皮肤。
1、肩胛下神经(subscapular nerve)(C5~7)发自后束,沿前面下降支配肩胛下肌和。
2、胸内侧神经(medial pectoral nerve)(C8 ,T1)起自内侧束,穿过腋静脉和之间弯曲前行,后与胸外侧神经的一支汇合,从深面进入并支配,部分纤维穿过胸小肌支配 。
3、胸外侧神经(lateral pectoral nerve)(C5~C7):起自臂丛外侧束,跨过腋动静脉的前方,穿过后行于胸大肌深面,分布并支配该肌。
4、胸背神经(thoracodorsal nerve)(C6~8):起自后束,循外侧缘伴肩胛下血管下降,支配。在中,清除腋群时,应注意勿损伤此神经。
5、 (axillary nerve)(C5、6):在腋窝发自臂丛后束,穿,绕肱颈至深方。肌支支配三角肌和。皮支(臂外侧上皮神经)由三角肌后缘穿出,分布于肩部和臂外侧上部的皮肤。肱骨外科颈骨折,或腋杖的压迫,都可能损伤腋神经而导致三角肌瘫痪, 臂不能外展,三角肌区皮肤感觉丧失。由于三角肌萎缩,肩部骨突耸起,失去圆隆的外观。
6、(musculocutaneous nerve)(C5~7):自外侧束发出后斜 穿,经和间下降,发出肌支支配这三块肌。其终支(皮支)在稍下方穿出深筋膜延续为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的皮肤。
10、臂内侧皮神经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胸前、肋间臂神经的临床研究--《郑州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胸前、肋间臂神经的临床研究
【摘要】: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目前女性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疾病,随着近几年来,女性乳腺癌的患病率逐年来在不断地增加发展,乳腺癌发病率的逐步增高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重视,据统计在我国许多城市乳腺癌的患病率也有显著的上升,现已占据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对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从乳腺癌患者目前来看是最常见的癌症。在相关死亡原因的恶性肿瘤中20~59岁女性乳腺癌的年龄是最常见的。根据统计美国癌症协会,2010年美国新的乳腺癌病例人数超过20万,乳腺癌和超过40000人死亡,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14.1%[1]。我国资料统计,从年北京乳腺癌的发病率增长了91%,平均每年增长4.6%[2]。由杨玲[3]等在2006年研究资料中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女性乳腺癌患者5年之间的发展趋势来看,不管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都是增加的。通过中国癌症死因回顾调查数据表明,年轻女性乳腺癌死亡率有增长的趋势,是近十几年来乳腺癌死亡主要原因。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持续增长,也是乳腺癌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20世纪中叶,乳腺癌生物学特性理论的出现逐步取代了以解剖学原理为主导的原则,这期间是一个新的转折点。从经典Halsted根治手术的创立,逐步到改良根治手术、保乳手术和微创手术的发展,都应在保证病灶完整切除的前提下,预防和减少术后所产生的并发症以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尽力保护患侧上肢功能,以达到最完美的治疗效果。乳癌改良根治术(Auchincloss术)仍是我国目前乳腺癌外科治疗的主要术式。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一般只保留胸长神经(Longthoracic nerve)和胸背神经(thoracodorsal nerve)来预防术后背阔肌的萎缩,而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 ICBN)和胸前神经(anterior thoracicnerve,ATN)在清除腋淋巴结过程中随之一并切除。但术后易出现胸壁及上臂内侧感觉麻木、疼痛、肌肉萎缩、患肢水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恢复时间长甚至不能恢复[4]。
总之,除了传统的保留胸长神经,胸背神经外,也要同时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评估术后对胸肌功能、皮瓣成活情况、患侧上臂感觉功能障碍的影响。并对术中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的必要性及临床效果做出总结,尽量减少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得以改善,临床意义重大。
腋窝淋巴结清扫在乳腺癌研究中除了常规的保留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同时也要保留肋间臂神经、胸前神经,。术中操作过程中重视ICBN和ATN的保留可明显改善上述并发症,术后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同时,总结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和胸前神经、肋间神经的保留在临床中的疗效。
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临床意义。
材料和方法
统计和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例资料100例的临床资料,临床分期为Ⅰ期--Ⅲ期,给予统计分组。病例资料分成术中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的保留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为术中不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观察二组术后对胸大小肌功能、患侧上臂感觉功能障碍、疼痛的差异回顾性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x2检验对统计学数据进行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测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乳腺癌患者共100例均为女性,年龄22-78岁,手术方式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分为保留组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50例)和对照组(50例)不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进行综合比较。分成术中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的保留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为术中不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进行综合比较。保留组与对照组术后分别观察3、6、12个月。
1.在胸肌萎缩及外形改变两组的比较胸肌萎缩:保留组2例为重度,9例均为轻度萎缩。对照组24例为重度萎缩,17例为轻度萎缩。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x2=21.75,P<0.05)。胸壁外形改变:保留组3例胸壁皮肤凹陷,无胸廓改变。对照组18例,其中胸壁皮肤凹陷12例,胸廓改变8例。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3.98,P<0.05)。
2.在患侧腋窝皮肤感觉功能障碍两组上臂的比较:保留组3例,包括只影响上臂皮肤麻木1例,上臂腋窝皮肤麻木2例。对照组17例出现患侧上臂及腋窝区皮肤麻木感。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9.97,P<0.05)。
3.两组在患侧上臂及腋窝区疼痛的比较:保留组2例腋窝区出现,疼痛,感觉较轻均能耐受。对照组8例腋窝区出现明显疼痛。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7.62,P<0.05)。
4.两组在肿瘤复发及腋窝转移的比较:在观察期间保留组无复发及腋窝转移情况。对照组有1例在术后12个月时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例在术后6个月左右出现患侧胸壁复发。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63,P0.05)。
5.两组在患侧上肢负重的比较:保留组:患侧上肢术后均可正常负重,日常生活不受限。对照组:有14例术后负重受限,出现上肢肌力减退。日常农活或重体力劳动受限。其中术后3个月出现8例、术后6个月出现4例、术后12个月出现2例。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6.73,P<0.05)。
1.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组与对照组术后观察3、6、12个月。保留组胸廓外观正常,胸肌无明显萎缩表现,上肢负重能力满意,与不保留组存在差异。
2.保留组与对照组术后观察3、6、12个月。保留组患侧上臂内侧及腋窝区无明显皮肤感觉障碍及疼痛现象,与不保留组存在差异。
3.保留组与对照组术后观察3、6、12个月。肿瘤复发及腋窝转移两组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R737.9【目录】:
摘要4-7Abstract7-13缩略词表13-14引言14-161 材料与方法16-192 结果19-223 讨论22-244 结论24-25参考文献25-27综述部分 乳腺癌外科治疗的演变与前瞻性研究27-41 参考文献38-41致谢41-42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4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背阔肌的训练大全(主要为器械)
我的图书馆
背阔肌的训练大全(主要为器械)
更多内容查看微信公众号:健身大典(jsxlzldq)
背阔肌是位于胸背区下部和腰区浅层较宽大的扁肌。由胸背神经支配。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胸背动脉和节段性的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可以肩胛线为界线的外侧由胸背动脉分支供血,线的内侧由节段性动脉供血。起于7-12胸肋棘突、胸腰筋膜、髂嵴和下3-4肋,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注意事项:
建议隔一天训练一次,背阔肌属于大肌群,一次练习到位建议休息48小时
营养补充:
健身结束半个小时后补充蛋白质,参考:两个蛋白 一个酸奶,有条件的可以补充蛋白粉效果更佳
训练强度(自拟)
训练动作(自选)
1、反握引体向上
反手抓握单杠,双手间距与肩同宽,身体悬空:
● 吸气,上提身体,当下颌达到单杠高度时挺胸。
● 动作结束时呼气。
此项训练主要锻炼背阔肌和大圆肌,也可以强化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因此也可以作为臂部的训练项目。此外,斜方肌的中下部,菱形肌和胸部肌肉也得到锻炼。此项训练的力量要求较高,初练者采用高位拉力器练习相对容易。
2、正握引体向上
警告:为防止肱二头肌远端肌腱发炎,务必保持肘部稍弯曲。
正手宽握距握住固定杠,身体悬空:
● 吸气,身体向上牵拉使胸部至横杠处
● 动作结束时呼气。
控制身体缓慢下降,还原至起始姿势。重复上述动作
此项训练需要较大的力量,能很好的锻炼背阔肌和大圆肌;在身体向上牵拉至最高点时两侧肩胛骨相互靠拢,锻炼菱形肌和斜方肌的中下部。此外,此项运动对肱二头肌,肱肌及肱桡肌也有锻炼作用。
动作变化:挺胸上提躯干可使胸部到达横杆水平上方。要增加训练强度,可绑上沙袋,训练时,在训练中保持肘部贴近身体,主要强化收缩背阔肌外侧部的肌纤维,增加后背宽度。
肘部向后、挺胸上提、使下颌达到横杆的水平动作,主要收缩背阔肌的上中部和大圆肌。
挺胸上提躯干可使单杠与下颌接触。要增加训练强度,可在身体上增加负重。肘部后伸、挺胸上提使下颌达到单杠水平的动作、主要由背阔肌上部和大圆肌完成。此训练可增加背部肌肉的厚度,使肩胛骨内收,也可锻炼菱形肌和斜方肌下部。
3、坐姿下拉
面向训练机坐下,大腿置于海绵固定轴之下,双手宽握距
正手抓握拉杆:
.吸气,下拉拉杆至上胸部,同时挺胸,肘部后推。
.动作结束时呼气。
这是使背部增厚的极好锻炼方法,主要锻炼背阔肌的中上
部。此外,斜方肌的中下部、菱形肌、肱二头肌、肱肌、甚至
胸大肌也参与了收缩运动。
4、颈后下拉
面向训练机坐下,大腿置于海绵固定轴下,双手宽握距正手抓握拉杆:
● 吸气,下拉拉杆至颈后,肘部靠向身体。
● 动作结束时呼气。
此项训练可增加后背宽度,锻炼了背阔肌(主要是背阔肌外侧和下部的肌纤维)、大圆、前臂屈肌(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菱形肌和斜方肌的下部。菱形肌和斜方肌下部共同作用可使双侧肩胛骨向中线并拢。
颈后下拉可帮助初练者增强力量,以适应引体向上的高强度训练。
背部的高强度练习与肱三头肌长头的拉伤
虽然肱三头肌不是背部训练中最常涉及的肌肉,但是在高强度的颈后下拉和负重引体向上过程中,肱三头肌的肱长头最容易受到损伤。
& & & 背阔肌是一块附着于胸廓与臂部之间的强壮有力的扇形肌肉,其远端肌腱牢固地附着于肱骨。与背阔肌相比,肱三头肌长头是一块比较小的肌肉,其主要功能是伸前臂,其次将臂部拉向胸廓。因而肱三头肌长头在运动中可辅佐背阔肌。
& & & 肱三头肌的长头的拉伤通常发生在肌肉疲劳时,尤其是热身运动不当导致肌肉疲劳。在负重引体向上练习中,背阔肌的突然放松会瞬时将张力转给肱三头肌的长头。这种张力通常导致肱三头肌长头在近肩胛骨的附着处的肌腱部分断裂。肱三头肌的长头损伤对训练的影响较小,不像肩部损伤那样导致上半身训练全部中止。
& & & &该肌肉受伤者仍可做一些背部练习,例如坐式划船或独立”T”杆划船;还可做一些肱三头肌的练习,如保持肘部紧贴躯干的高位拉力器前臂伸展练习,但在开始训练时要轻负荷锻炼。
建议在开始上半身训练之间前,最好休息一段时间。
注:平卧推举运动也可导致肱三头肌长头拉伤。为了防止肱三头肌拉伤,应做一些伸展练习。
5、窄握距胸前下拉
面向训练机坐下,膝部置于海绵固定轴之下:
● 吸气,下拉手柄,使其接触上胸部,挺胸,上身稍后倾。
● 动作结束时呼气。
此项训练增强背阔肌和大圆肌的力量
斜方肌和三角肌后部收缩,使两侧肩胛骨相互靠拢。
每项下拉练习都会使肱二头肌和肱肌收缩,当两掌心相对时,肱桡肌也参与运动。
6、直臂下拉
双脚稍分开,面向训练机站立;正手中握距握杠,双臂伸直:
●吸气,抓握拉杆向下拉至大腿前,保持双臂伸直(肘部可微曲)。
●动作结束时呼气。
此项训练锻炼背阔肌,加强连接臂部和躯干的大圆肌和肱三头肌长头。
注:许多游泳教练用此项训练增强爬泳者的臂力。
7、坐姿划船
面向训练机坐下,双脚抵于挡板,身体前倾。吸气,拉手柄至下胸部,挺胸,肘部尽量拉向后。动作结束时呼气。
此项训练主要是背肌用力,集中锻炼背阔肌、大圆肌、三角肌后部、肱二头肌和肱桡肌。在动作终末时,两侧肩胛骨相互靠拢,可锻炼斜方肌和菱形肌。
当胸部抬起时也锻炼了竖脊肌。
当身体向前倾时,增加了背肌的柔韧性。
注意:在做大负荷低手拉力器划船动作时不要弓背,以免拉伤。
8、单臂哑铃划船
一只手掌心向内,手持哑铃;对侧手掌和膝置于长凳之上,支撑背部:
●吸气,上臂抬起,屈肘并尽量抬高,肘部位于身体侧面。
●动作结束时呼气。
为使肌肉达到最大的收缩程度,在动作终末时,躯干可稍向运动侧旋转。
此项训练主要锻炼背阔肌、大圆肌、三角肌后部,在动作终末时,斜方肌和菱形肌也参与运动。对前臂屈肌(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也有一定的锻炼作用。
9、俯身杠铃划船
双膝微曲站立,正手握杠,两手距离稍宽于肩。背部挺直,腰屈45度,使杠铃位于膝部水平:
●吸气,屏住呼吸,核心肌等长收缩,将杠铃上提至胸部。
●还原至起始姿势并呼气。
此项训练锻炼背阔肌、大圆肌、三角肌后部和前臂屈肌(肱二肌、肱肌和肱桡肌)。在动作终末,两侧肩胛骨相互靠拢时菱形肌和斜方肌收缩。在躯体前倾时竖脊肌等长收缩。
通过两手间距的不同(正手或反手)以及躯干前屈角度的变
化,可从不同的角度锻炼背部。
注意:为防止受伤,在此项训练中绝不能弓背
10、独立“T”杠划船
两脚分开站立在划船机上,双腿微屈,身体前倾约45度,双手正手抓握手柄:
●吸气,将杠上提至胸部。
●动作结束时呼气。
此项训练与“俯身划船”一样,由于练习者不必太专注姿势,所以能够集中锻炼背部。
此项训练主要锻炼背阔肌、大圆肌、冈下肌、菱形肌、斜方肌(主要为中部)以及前臂屈肌。
若双手在旋后位(反手)抓握手柄,在提拉动作终末时可锻炼肱二头肌和斜方肌的上部。
有些训练器材配有平行手柄,双手在旋前位或旋后位抓握手柄,可大强度锻炼肱桡肌。
11、卧姿势“T”杆划船
●吸气,正手抓握手柄,将杠拉至胸部
●动作结束时呼气。
此项训练与“俯身划船”相似,由于练习者不必太注意自己的姿势,所以能够集中锻炼背部。
主要锻炼背阔肌、大圆肌、三角肌后部、屈臂肌群、斜方肌和菱形肌。
有些训练器材配有腹部支撑垫,这样就消除了腹肌和竖脊肌的收缩。但是,在负重练习时,腹部支撑垫可压迫胸廓,妨碍呼吸运动,甚至在训练中引起疼痛。
注:如果双手在旋前位(正手)抓握手柄,也可使肱二头肌和斜方肌的上部得到锻炼。
12、直腿硬拉
两脚开立,面向放于地面上的杠铃:
● 吸气,胸部向前,腰部前屈,双腿尽量挺直。
● 正手握杠,保持双臂放松,通过伸髋垂直站立起来。
● 动作结束时呼气。
● 躯体前倾,还原至起始姿势,但不要将杠铃放回地面。为了避免受伤,一定要保持背部挺直。
此项训练锻炼竖脊肌。臀肌和腘绳肌收缩,使骨盆由前倾转动至垂直位,挺直躯干。膝关节伸直并从地面上用力提起重物可拉伸大腿肌后群。
为了增加训练的强度,可站在垫木上,这样双脚的位置就高于地面上的杠铃。
注:位拉伸腘绳肌,做直腿硬拉训练时需要低重量的杠铃。杠铃的重量越大,则臀肌用力越大,其力量超过腘绳肌,牵拉骨盆呈垂直位。
13、相扑硬拉
面向杠铃站立,两脚开立大于肩宽,脚尖向外与膝在一条线上:
● 吸气,屈膝至大腿与地面平行;正手抓握杠铃,双手与肩同宽。两臂伸直。若要提起非常重的杠铃,可正、反手握杠,防止杠铃滚动。
● 屏气,腹肌收缩,稍弓背,双腿伸直,挺胸,身体直立站起。
● 动作结束时呼气。
● 屏住呼吸,将杠铃放回地面,注意不要弓背。
与普通硬拉不同的是此项训练主要强化股四头肌和大腿收肌。由于在运动中,骨盆的倾斜度小,所以背肌用力也少
注:动作起始时一定要将杠铃沿小腿前面向上提起。高次数(最高10次丿用重量轻的杠铃拉伸腰部,锻炼大腿肌和臀肌。用重量重的杠铃做此项训练时要十分小心,避免损伤髋关节、大腿内收肌群和腰骶连接。
14、屈腿硬拉
两脚开立,面向杠铃,收腹,背部微弓;屈膝,至大腿与地面平行。根据个人体形和踝关节的柔韧性调整姿势(比如,股骨和手臂较短者可将大腿屈至水平位置;股骨和手臂较长者的大腿可稍高于膝)。双臂伸直正手抓杠,(一只手正握杠、另一只手反握杠可防止杠铃滚动,同时也可增加训练的重量),双手间距略宽于肩:
● 吸气,屏住呼吸,腹肌和背肌下部收缩、挺直小腿提起杠铃升至小腿前面。将杠铃提到膝部时,挺直躯干和小腿。
● 动作结束时呼气。
在整个动作过程中,绝不能弓背!
此项训练几乎可锻炼全身的肌肉,使腰骶部肌和斜方肌更为发达,使臀肌和股四头肌也得到极大的锻炼。与平卧推举和深蹲一样,是举重比赛的训练项目。
无论做哪种负重训练,都必须“屏气”
深吸气扩胸,使肺部充盈,支持胸廓,防止含胸。
收缩腹肌增加腹内压,支持身体中心,防止躯干后倾。
最后,下背部肌肉收缩,使脊柱伸直。
这三个动作同时发生被称为“屏气”,其作用在于防止大负荷训练时脊柱过分弯曲导致椎间盘突出
肱二头肌肌腱拉伤
由于运动所导致的肱二头肌损伤,最常见的严重损伤是肱二头肌长头腱的撕裂。
这种损伤通常发生于肌腱已经发炎并退行性变的肱二头肌在突然向后的运动之后,例如投掷运动。这种动作常见于棒球、台球及其他含有猛力挥动的运动项目中,也可见于举重项目的抓举动作中。猛力挥动的动作发生时,张力瞬间转嫁到肱二头肌长头,最常见的部位是肌腱通过肱骨的结节间沟处。
举重,尤其是大负荷的屈腿硬拉可导致另外一种典型的肱二头肌损伤。
负重屈腿硬拉时,通常采用正反手握杠(一只手正握杠,另一只手反握杠),防止杠铃滚动。
通常这样做是安全的,但在少数情况下,可导致附着于肱骨的肱二头肌下部肌腱的撕裂或移位。
在屈腿硬拉站立姿势时,锻炼的主要是腿部、臀部、背部和腹部的肌肉。双臂下垂,完全伸展口放松。
然而,肱二头肌其中的一个头稍微收缩变短,将手变为旋后位(肱二头肌是最强有力的旋后肌),增加重荷即可导致其附着于桡骨处的肌腱完全断裂。
由于双臂下垂且与身体相贴时,近端的张力由肱二头肌长头和短头共同负担,而远端仅有附着于桡骨的肱二头肌肌腱承担,所以损伤多发生在肱二头肌的远端。
与其他肌腱拉伤相比,例如胸大肌拉伤或大腿收肌拉伤,运动员常因疼痛难忍而停止继续训练,而肱二头肌肌腱拉伤后疼痛相对较轻微,尽管损伤可能会非常严重。
所以在举重比赛中,尽管运动员在上提杠铃时拉伤肱二头肌,但他还是会持续运动。
肱二头肌肌腱断裂后,体征非常明显,容易做出诊断:前臂出血肿胀。但最显著的表现是在臂上部,紧邻胸大肌和三角肌的肱二头肌回缩成球状。
尽管肱二头肌受损,肱肌、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及旋前圆肌仍可屈伸前臂,只是力量不如损伤之前。
肱二头肌远端肌腱断裂后,若不及时通过手术修复其与桡骨的连接,该肌则会发生不可逆的回缩和萎缩。尽管伤臂仍能活动,但将永久失去屈臂和使前臂旋后的能力。通过经常锻炼二头肌腱(而不是肱二头肌),可预防这种损伤。为此,可使独立屈曲的前臂握杠,胸部后,调动前臂支撑杠的动力,用此方法锻炼远端的肱二头肌肌腱。
当然在练习时务必要小心,不要弓背,避免受伤。
背痛最常见于腰部。
通常情况下并不严重。腰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位于脊柱两侧深层的、连接椎骨横突的短肌痉挛引起的。
如果脊柱旋转或后伸运动不当,可使这些肌肉牵拉过度或拉伤,出现自发性的收缩,同时累及周围的肌肉甚至累及浅层的竖脊肌,引起背部肌肉痉挛疼痛。然而这种疼痛又限制了相应肌肉的活动,防止损伤扩大和加重。
通常,背部一部分肌肉痉挛在深层短肌痊愈后就会消失。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背肌局部痉挛可持续几个周,有的人甚至是数年,所以虽然肌肉愈合了,但是背部仍然持续疼痛。
15、俯卧挺身
俯卧于罗马椅上,踝部置于海绵固定轴的下面,因为身体的屈轴通过髋关节,所以耻骨要位于支撑垫的上方:
伸背,使躯干从前屈位至水平位。抬起头,脊柱腰部前突,使脊柱继续过伸。训练时必须小心保护下背部。
此项训练主要强化脊柱两侧的竖脊肌(髂肋肌、胸最长肌、胸棘肌、夹肌和头半棘肌)和腰方肌,对臀大肌和月国绳肌(股二头肌短头除外)也有一定的锻炼作用。而且,躯干完全屈曲时加强了对腰骶部肌肉柔韧性的锻炼。将骨盆置于前部支撑垫上,身体前屈的轴线后移,运动完全集中于腰骶部水平,但活动度大大降低,臂部的杠杆力量大大加强。
在动作终末躯干呈水平位时停留几秒钟可强化效果。初练者可用斜板练习,动作做起来较为容易。
躯干挺伸时,可将一横杆置于肩背部,以使上背部稳
定,强化训练竖脊肌下部。
背部伸展机可集中训练竖脊肌腰骶部。
若要增加训练强度,·可于胸部或颈后添加重物。
16、站姿划船
两脚开立,背部挺直,正手抓握杠铃,两手间距约为一掌或稍宽:
吸气,将杠铃沿身体前面提至下颌,双肘尽量抬起。
动作终末时肘部尽量提高。
呼气,控制运动,将杠铃缓慢下放至起始位置。
此项训练主要锻炼斜方肌上部以及三角肌,肩胛提肌、肱二头肌、前臂屈肌、腹肌、臀肌及肌腰骶部肌群。
两手距离越宽,三角肌得到锻炼越大,而对斜方肌锻炼作用则减小。
17、杠铃耸肩
两脚开立,面朝放在地面或架子上的杠铃:
正手握杠铃,双手间距稍宽于肩,如果用大重量的杠铃则正反手握杠。
耸肩,保持臂部放松,背部伸直,腹肌收缩。
此项训练主要锻炼斜方肌上部,即从枕骨到锁骨的肌纤维,和肩胛提肌。
注:如果用大重量的杠铃则正反手握杠。为平衡锻炼左右两侧的斜方肌,在每组训手互换握杠方式。例如,进行一组训练时右手正握杠,左手反握杠,下一组训练时交换握杠方式。
18、哑铃耸肩
两脚开立,头部挺直或稍前屈,双臂放松,双手于身体两团上部囵中部圄下部侧各握一哑铃:
肩部从前向后旋转并耸肩。
还原至起始姿势
此项训练锻炼斜方肌的上部,当两侧肩胛骨相互靠拢、肩向后旋转时锻炼斜方肌上部及中部、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注:若用大重量的哑铃进行训练时,肩部就无法旋转。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锁骨下臂神经丛外束复合后束不同分支阻滞的临床效应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  臂神经丛阻滞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麻醉技术,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了它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区域阻滞技术。目前,臂神经丛阻滞入路主要采用解剖学的定位方法,包括:肌间沟法、腋路法、锁骨上法和锁骨下法。肌间沟法由于局麻药不容易扩散到下干,常常发生尺侧阻滞不全。腋路法需要病人将患肢上举呈敬礼状,常常增加病人的痛苦,特别是上肢骨折病人。而且常发生桡神经阻滞不全、止血带区域阻滞不够完善、麻醉起效缓慢等缺点。锁骨上法引起气胸的发生率很高。垂直锁骨下臂神经丛阻滞多次探查容易刺破血管或胸膜。近年来锁骨下臂神经阻滞重新受到瞩目,可以使穿刺针尽量接近臂神经丛。锁骨下入路选择在喙突内下2cm处进针,安全可靠,血管损伤、气胸发生率较少。可广泛应用于上臂下部、前臂和手部的手术。特别是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喙突下臂丛阻滞最大限度减少了神经损伤的风险、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了阻滞效果,增加了安全性。  在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发不同神经束所支配的运动反应更有利于判断阻滞成功与否,保证麻醉效果。通过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定位臂神经丛后束,单次给药可以提高锁骨下臂神经丛阻滞成功率,但阻滞率仍然不高。后束由不同神经组成,具体阻滞后束中哪支神经,引发出哪种运动反应可以完善阻滞效果目前仍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应用低电流量神经刺激针引导行臂神经丛阻滞,采用锁骨下入路法,定位后束(桡神经)复合外侧束(正中神经)引发伸腕伸指和屈腕反应,与定位后束(腋神经)复合外侧束(正中神经)引发肩外展和屈腕反应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探讨更适合临床应用的锁骨下臂神经丛阻滞方法。  方法:  选择骨科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I-II),根据锁骨下臂神经丛阻滞情况不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外束+后束桡神经阻滞组(A组)和外束+后束腋神经阻滞(B组),每组30例。A组和B组均采用锁骨下径路行臂神经丛阻滞,喙突内下2.0cm处为穿刺点,通过神经刺激仪定位寻找目标神经束,刺激仪初始电流设置为1mA,频率2Hz,利用刺激仪诱导出肌肉动作来指示目标运动神经(外侧束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受刺激:屈肘、屈腕,后束桡神经受刺激:伸腕、伸指,后束腋神经受刺激:肩外展),若诱发出不是所需的动作,则以穿刺点为中心,穿刺针往头、尾侧继续寻找目标神经。诱导出目标神经肌肉动作后逐渐减小刺激电流并调节进针的方向和深度,直至电流减至0.5mA以下仍有肌肉颤搐(以0.3mA仍有微小弱颤搐,0.2mA无颤搐为佳),则说明定位准确,回抽无血则注入局麻药。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混合液共30ml。A组先诱发出后束桡神经的伸腕伸指动作,回吸无血后注入局麻药20ml,注射完局麻药后退出穿刺针少许,往外偏2~3mm,继续寻找正中神经,诱发出外侧束正中神经的屈腕屈指动作后注入局麻药10ml。B组诱发出后束腋神经的肩外展动作,回吸无血后注入局麻药20ml,注射完局麻药后继续寻找正中神经,方法与A组相同,诱发出外侧束正中神经的屈腕屈指动作后注入局麻药10ml。神经阻滞操作结束后观察记录两组的:  ①麻醉起效时间;  ②麻醉5min,10min,15min,30min各时点臂上外侧皮、臂内侧皮、前臂内侧皮、前臂外侧皮、桡、尺、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评分;  ③麻醉30min后运动阻滞评分;  ④切皮和剥离骨膜时VAS评分;  ⑤比较臂丛阻滞效果及感觉阻滞成功率;  ⑥计算出综合满意度。  结果:  1.A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快于B组(P0.05);注药时最小刺激电流量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A组患者臂内侧皮N、前臂内侧皮N、前臂外侧皮N、尺N、正中N在麻醉后各观察时间点感觉阻滞评分均高于B组(P<0.05);桡N在5min、10min、15min的感觉阻滞评分高于B组(P<0.05)。  3.A组中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感觉阻滞成功率(96.7%-100%)明显高于B组(86.7%-90%)(P<0.05)。  4.A组切皮与剥离骨膜时VAS明显低于B组(P<0.05)。  5.A组麻醉30min后运动阻滞评分高于B组(P<0.05)。  6.A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P<0.01)。  结论: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锁骨下入路法行臂神经丛阻滞,定位后束(桡神经)复合外侧束(正中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快,阻滞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综合满意度高,较定位后束(腋神经)复合外侧束(正中神经)更适合临床上选用。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重神经支配的肌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