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品牌能打开mp4的播放器器能适用于30人左右打太极拳的?尺寸见图。

太极拳演示图解
我的图书馆
太极拳演示图解
武当六合太极拳陈健侯太极“九手”(修正版)武式太极拳背丝扣演练法孙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图解武当六合太极拳自武当开派以来,阴阳太极一脉即广为流传,我十分有幸的师从龚演静道长学得武当六合太极拳。龚师父是在年轻时拜河南桐白宫的一位云游道长为师,学得武当六合太极拳。为报答龚师的教导之恩,我特将武当六合太极拳整理成文,以供爱好者参考。武当六合太极拳共分八段六十四式,特别强调“六合”。六合,即内三合与外三合。意气力相合为内三合;手肘肩与脚膝胯相合则为外三合。行拳之时先讲外三合(立身中正,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再讲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中架行练,内气运行,开合相关,刚柔相济,快慢自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刚如排山倒海,柔如杨柳轻风。行如流水,滔滔不绝;气贯全身,连绵不断。力发于根,主宰于腰,形于手。第一段1、无极桩立正站立,头正颈直,双手自然下垂,两脚并拢,脚趾抓地,二目平视前方,自然呼吸(图1)。双膝微屈,左右手微下移,重心右移,左脚向左移动,脚尖先着地,慢慢下踩左脚跟的同时,双手相合呈子午连环扣(即右手拇指掐住右手中指尖,左手拇指从右手虎口外侧插入,掐住右手无名指根节,双手重叠,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双手半握空心拳)深呼吸,吸气小腹外凸,呼气小腹内收。2、天地合一接上式,双手左右徐徐分开,慢慢抬至与肩平,双手翻掌,掌心向上,相合于头顶上方,然后再翻掌,掌心向下,十指相对如抱球下移之状,下按到小腹处(注:意念天地之气齐聚于下丹田)。(图2)3、玄武出山接上式,双掌左右内旋成捧球状,掌心向上。与此同时,以右脚跟为轴右转体,与地面呈45度角,重心右移,上左脚呈左弓步的同时,双手呈立掌向前推出,左掌在前,右掌在后,状如蛇头龟出,玄武出山之气势。(图3)4、白猿献果接上式,双手改为拉捋之势朝右侧后方划弧再向前探出,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右手翻掌朝上向前平抻托掌,掌心向上,掌指朝前;左手随之立于身左侧,掌心向下,掌指朝前,右腿随右手向前提膝独立,目光平视前方。(图4)5、雷声普化右手回掌从前胸向下,左手翻掌与右手掌心相合于下丹田的同时,右脚下震地,左右脚之间距与双肩同宽,四大关节放松,身体微下蹲。(图5)6、青龙摆尾双掌心运掌反转,右手向下往左朝上向右划弧,左手与右手动作相同,方向相反;然后,双手相交的同时,左脚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半步,右脚左移,重心偏向右前方上步呈右弓步的同时,双手分开,右手呈挥拦之势向右拉开,掌心向上,掌指朝前;左手回拉,掌心向下,目光平视前方。(图6)7、双推掌右手回带,引左手掠半圈,双手分左右打开,由胸前变立掌打出(可发力,可缓缓推出)的同时上右脚跟左脚,目光平视前方。(图7)8、左右逢源双手自右向左平摩划弧向右提手的同时,左脚向左上步呈半马步,双手分开,左手向左立掌推出;右手翻腕使掌心向右,掌指朝右前方,目光平视左前方。(图8)第二段9、猿猴献果紧接上式,左手回带划弧,右手旋掌朝前穿出,掌心向上,掌指朝前。左手随之下移到左腿旁,掌心向下,掌指朝前,右腿提膝,左腿独立,目光平视前方。(图9)10、雷声普化右手回掌从胸前向下,左手翻掌与右手掌心相合于下丹田的同时,右脚下震地,左右脚之间距与双肩同宽,四大关节放松,身体微下蹲。(图10)11、阴阳单推手双手变掌相交,两手腕相叠,右手在上;左脚往后退步,双手分开划弧,重心慢慢向左移,身体慢慢向左转,双手相合于人体中线,左手回拉,右手立掌前推,左手随之移向后命门,反掌相贴,掌心向后。(图11)12、手挥琵琶右手向左往下回带,左手随同右手向右后前上方划弧后反背打出,掌心朝上,右掌心朝下,双手呈雜琵琶式的同时倒重心于右脚,左脚以虚步站立。(图12)13、分水踩膝双手相交,左脚踏实,右脚提膝向左前方呈内铲脚伊出。(图13)14、侧踹脚右脚落地,左脚随即提膝侧踹,双手左右拉开,左脚落地右转体。(图14)15、分膝右推手双手相交后左右划弧,立于胸前,右手从左手腕上推出,左手随即向后反掌贴于命门处,上体适度前倾,双脚呈右弓步。(图15)16、琵琶式右手带动左手反背回划弧,呈左怀抱琵琶式,左脚随左转体向前上步呈虚步,目视左前方。(图16)第三段&17、降龙伏虎紧接上式,左手以小拇指内旋反掌向左穿出,右手顺势朝右上方穿出呈托掌,左手接着内旋至下丹田,右手从头颅上方盖掌下压至丹田与左掌相合,目随手走。(图17)18、串捶双手相摩旋转一圈后相交呈半握拳朝上慢慢举起,至头上方再内旋下滑至胸前,左右分开,双膝分开,呈马步站立。(图18)19、海阔天空右手变掌从右向左划弧,左拳也随即变掌从左向右划一小弧,右手回拉至小腹前约一拳之距离,掌心朝下;左掌在左前方,掌心向外,掌指朝上,与此同时左转体呈左虚步。左脚退一步到右脚后方呈右虚步,左手回划弧至小腹处,右手划弧呈拉掠状。如此反复三到五次,左右脚后退时呈弧线运行。(图19)20、双推掌接上式,右手回带,上右脚右转体,双手同时从胸前往前推,左脚跟上呈平行步(双掌可发力,可慢慢推出)。(图20)21、左右逢源双手自右向左平摩划弧向右提手的同时,左脚向左上步呈半马步,左右手分开,左手向左立掌推出;右手翻腕,掌心向右后,掌指朝右前方,目光平视左前方。(图21)22、云盘手右手从上往下左右划一小圈,掌指朝前,掌心向下;左手同右手一样在左前方划一小圈,上体前倾呈骑马姿势。划圈时,身体须左右倒换重心,如此反复做三到五次。(图22)23、单摆莲接上式,右手回带,左脚自左向右趄左上方摆踢,左转体呈右虚步。(图23)24、左右拍脚双手同时绕体左划圈,绕第二圈时踢右脚,右手以掌拍击右脚面出声。右脚落地右转体,左脚向前呈左虚步,双手同时绕体右划圈,第二圈时踢左脚,左手以掌拍击左脚面出声。(图24)第四段&25、后蹬脚紧接上式,左脚向左后蹬出的同时,双手左右打开。(图25)26、上步拦肘左转体,左脚落地,右手半握拳,立小臂上步呈格拦式的同时上右脚呈右小弓步,上左脚,左手呈格拦式,目光平视前方。(图26)27、神仙一把抓右脚跟左脚下蹬,右手抻向左前方变爪抓握,再顺势转体朝右后方甩出。(图27〕28、二起脚右脚在前,左脚提膝上跳,右脚腾空向前弹出,脚面打平,右手变掌拍打右脚背,左手变刁手云摆于体左侧。(图28)29、分门桩双脚落地,左脚上步呈左弓步,双手相交,前推分开。(图29)30、朱雀蹬枝上体右转,右脚提膝蹬出,脚尖朝上,力达脚跟,与此同时,右手反背呈盖掌打出。(图30)31、穿云手右脚落地,左手变云手,经右手腕处朝前穿出的同时,上左脚呈左弓步。(图31)32、双推掌右手回带,引左手掠半圈,双手分左右打开,由胸前变立掌打出(可发力,可缓缓推出)的同时,上右脚跟左脚,目光平视肺。(图32)第五段33、云盘手承上式,跟进一个左右逢源式,右掌从上向下左右划一小圈,掌指朝前,掌心向下,左掌同右掌一样在左前方划小圈,上体前倾呈马步式。划圈时身体左右倒重心,如此做三到五个循环。(图33)34、白虎抱头然后重心左移,双掌从下往左右向上朝前反背,呈双风贯耳捶的同时,右腿提膝,脚尖朝下。(图34)35、单站叉右脚下落震地,左脚抻直随之下跕,双手呈半握拳,一前一后,拳心向上,目视左前方。(图35)36、扫堂腿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右脚横扫至左前方180度,上体随之左转。(图36)37、独立鸡然后左腿独立,右腿提膝,右手上举呈托掌,右脚与右手慢慢往下落地,左腿提膝,左手上举呈右独立鸡式。(图37)38、双震脚左脚下震地的同时,左掌下移于小腹处,掌心朝上,然后右腿提膝震地,右掌呈盖掌下合于左掌(双震脚要连贯,要干脆)。(图38)39、海阔天空然后,右掌从右向左划弧,左掌从左向右划一小弧,右掌回拉至小腹前一拳的距离,掌心向下,左掌朝左前方,掌心向外,掌指朝上;与此同时左转体呈左虚步,左脚退一步到右脚后方呈右虚步,左掌回划弧至小腹,右掌划弧呈拉掠状,如此做三到五次。注意,左右脚后退时须呈弧线运行。(图39)40、阴阳单推手然后接做一个双推掌,双掌相交,两手腕相叠,右掌在上。左脚向后退步,左右掌分开划弧,身体重心慢慢左移,缓慢左转体,双掌相合于人体中线;然后左掌回拉,右掌立掌向前推出,左掌随之移向后命门,反掌相贴,掌心朝后。(图40)第六段41、金鸡捡米承上式,右掌变刁手下戳至右脚前下方,左手随之护右腕,双手缓缓上移至头顶右侧呈金鸡刁米仰头状,左脚跟进呈丁字步。(图41)42、搭背左脚向左跨步,重心左移,右手变掌合于左手腕,脚呈左弓步;倒重心退右脚于左脚跟旁,左脚上步,双手呈拉掠状从左肩往前朝下向右后方拉出。(图42)43、双化手双掌回带划弧立于胸前,上右脚跟左脚,双掌向前打出(可发力,亦可缓缓推出)。(图43)44、左右逢源双掌回带划弧立于胸前,上右脚跟左脚,双掌向前击出(可发力,亦可缓缓推出)。(图44)45、云盘手右掌从上向下左右划一小圈,掌指朝前,掌心向下,左手同样在左前方划小圈,身体前倾呈马步式。划圈时,身体必须左右倒换重心,如此做三到五个。(图45)46、前踢后尥右脚上一小步,左脚朝前用力勾踢,力达脚尖,到位后随即反方向以反脚掌尥出,力达脚掌,目光注视后方。(图46)47、右前踢后尥左脚落地,右脚朝前用力勾踢,力达脚尖,到位后随即反方向反脚掌尥出,力达脚掌,目光注视后方。(图47)48、玄龟出洞右脚向后落地,左手变蛇掌,右手变玄武指,双手从右向后朝下向前划弧,势如蛇龟出洞。(图48)第七段49、猴子偷桃承上式,双手回带划一小弧,右手从下向前往上呈弧线型运掌的同时提右膝,左腿独立,左掌立于左脸旁。(图49)50、雷生普化右手回掌从前胸向下,左手翻掌同右手两掌心相合于下丹田的同时,右脚下震地,两脚之间距与肩同宽,四大关节放松,身体微下蹲。(图50)51、单抄手双掌心运掌反转,右手在下向左朝上向右划弧到右边,左手与右手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然后于双手相交的同时,左脚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半步,右脚左移,倒重心向右前方上步呈右弓步的同时,左右手分开,右手呈挥拦之势向右拉开,掌心向上,掌指朝前,左手回拉,掌心向下,目光平视前方。(图51)52、左右旋腕右手自小指所指方向内旋腕划弧360度,掌心朝上,左手同时也自小指方向朝外划弧360度置于左肩上方,掌心亦朝上,目视右手所指方向。(图52)53、跨虎左手朝后往前划弧,右手握拳与之相交的同时,重心右倒,双手慢慢分拉开,重心左倒,左右手拉开,左拳面对住右拳拳眼,势呈跨虎之雄姿。(图53)54、左摆莲右腿独立,左脚向前朝左后方摆出,力达脚外沿,上体随之左转。(图54)55、击裆捶左脚落地,左手划弧,右手呈拳朝前下方徐徐打出。(图55)56、双化手双手回带划弧,然后变掌立于胸前,上右脚跟左脚,双掌打出(可发力,亦可缓缓推出)。(图56)第八段&57、左右逢源承上式,双手从右向左平摩划弧,然后向右一个提手的同时,左脚向左上步呈半马步,左手向左立掌推出,右手翻腕,掌心向右后,掌指朝右前方,目光平视左前方。(图57)58、左右旋腕左手自小指所指方向内旋腕划弧360度,掌心朝上,右手同时也自小指所指方向朝外划弧360度置于右肩上方,掌心朝上,目视左手所指方向。(图58)59、十字手双手相交,右手往右后方回带变掌立于右胸前的同时,上右脚于左脚前一小步,左手回收反掌背贴于后命门,如此正走蹚泥步八步,也可以再反转八步。(图59)60、双拍脚左脚上前一步,右脚朝前踢出的同时,双掌拍击右脚背出声响亮。(图60)61、拉弓射箭右脚回收落地,右后转体,双手划弧,呈左手持弓,右手扯弦放箭之架势。(图61)62、梅鹿含草双手回掠,右手从后往前穿掌上托的同时,提右脚呈左独立式,左手回落于左侧。此招有梅鹿含草来供养之意。(图62)63、雷神普化右手回掌从前胸向下,左手翻掌与右手两掌心相合于下丹田的同时,右脚用力下震地,两脚间距与肩同宽,四大关节放松,身体微下蹲。(图63)64、五气归元合太极双手相摩,左脚向左后退一小步,右脚随即跟进也向后退一小步,左右手慢慢分开,向左右往上打开呈漏斗状,意念上天自然之气从头顶百会、双手劳宫,沿身体中线注人下丹田;然后双手同时下按,配合吞气下行至小腹,双手再打开往双脚涌泉往上引气上行至下丹田会聚。最后双脚并拢呈立正之姿收式归原。(图64)(全文完)陈健侯太极“九手”(修正版)一、起式    1.八字静立  演练者面南背北而立,丽脚成90度并立,身体中正安舒,下颌微收,上下成一直线。舌顶上腭,谷道微提(以下各式,也要做到这样,下文不再重复)。两手自然下垂,双肩松沉。目视前方    2.扣脚左转  右脚尖翘起,以脚跟为轴,半面向左转左脚成45度。同时身体微向左转,面向左前方。两眼平视前方。(图2)  [说明]  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太极拳论》)。所以学者首先必须站好无极桩。抛开一切杂念,做到心静专一,为练功作准备。入静其实是一种气功态势,真气在全身流荡,手脚会有热感、膨胀感和针刺感等,即进入“得气”状态后,就可以开始练拳。一般来说,在练套路之前,已有站桩的扎基功夫,所以在演练无极式时,只要心一静,身体一放松,即能有气感。    二、左右懒扎衣    1.两手挑举  接“起势”,身体重心落于两脚跟之间,尾闾正中,身体松沉(两膝微曲),两臂屈肘向上方缓缓举起,至大拇指与肩平(也可与心口相平),两手似抱球状。    2.屈膝下捋  两腿缓缓下曲,重心逐渐向右脚移去,左脚跟随身体下降徐徐提起,同时两掌下捋于腹前,目视前方。    3.跟步?字手  前势不停,身体下沉,两手上提画弧,至胸脯后向前推出,与肩平,两臂似屈非屈,两手变成?字手,即拇指向前,食指下垂,中指平举,无名指环起,小指勾起。同时,左脚向前迈步,右脚跟步,成丁八步。    4.转体摆掌  以左足尖、右足跟为轴,身躯向右旋转135度,即面由东南向西。这时两手随身躯旋转,原?字手,变成右阴阳手,即右手在前,手心朝上;左手在后(约离开右手根一二寸),手心朝下。两手放平,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全身成三体式步(重量是前三后七)。    5.收掌  两手成侧立掌:右掌在上,掌心向左;左掌在下,掌心向右。左手尖紧挨右手掌根,两手蓄于胸前。    6.跟步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乘势向前推出,两臂略弯曲,两手成侧立掌,前手臂要平,左手尖离右掌根一二寸处。同时,右脚向前迈出一步,左脚跟步,成右丁八步,重心在左脚,坐身塌腰  (以上为右懒扎衣,下面为左懒扎衣)    7.转体摆掌  接前势,右脚以脚尖为轴,左脚脚跟为轴,向左转体180度,转至面向东,成三体式步。同时,两手随身体左转变掌平摆,左手在前,手心向上;右手在后,置于左肘内侧,手心向下,成左阴阳手。    8.收掌  两手成侧立掌,左掌在上,掌心向右,右掌在下,掌心向左,右手尖紧挨左手掌根,两手蓄于胸前。    9.跟步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乘势向前推出,两臂略弯曲,两手成侧立掌,前手臂要平,右手尖离左掌根一二寸处。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脚跟步,成左丁八步,重心在左脚,坐身塌腰。  [说明]  1.懒扎衣拳势,最早见于明朝戚继光的三十二长势。古人穿长袍,与人搏击时,把长袍随手懒洋洋地卷起来,有蔑视对方的意思。太极拳往往以懒扎衣作为首势,作为第一手,它是母势,其他各式都是由此势变化而来的。本式与三十六手中的懒扎衣相似,但省略了“穿掌”这一小动作。  2.所谓卍字手、丁八步、三体式,可见《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拳势图解》。  3.向右转身有多种转法。还可以左脚跟、右脚尖为轴,身躯向右旋转;或者以左脚跟、右脚跟为轴,身躯向右旋转。也可以分两步,先左脚扣步,与右脚成八字扣步,后以右脚跟为轴转体摆掌。一般习惯于哪一种就用哪一种。向左转身也是如此,只是左右相反而而已。  4.“跟步”与“推掌”要完整一气,两手要稍下沉后,向前往上推进,发的是整劲,不能光用手劲,而是要力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脚踩手发,力起脊髓,威力无穷。太极拳主要是练手的,身和脚都是为手服务的,要做到手随意动,手领身动,手动脚动,上下完整一气,作螺旋运动,有圆活之趣。  7.跟步前推。右懒扎衣推至极处时,左脚踩实,右脚微虚,重心落于后腿;左懒扎衣,右脚踩实,左脚微虚,重心落于后腿。要做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手掌要直,小手臂要平,胸要含,背要圆。  [技击含义]  1,懒扎衣被誉为“王手”,其变化无穷。右懒扎衣包含棚、捋、挤、按四个手法。  对方从右方来我击,我用右手接住对方,用搠劲把对方拥出。若对方接住我右手,我右手旋即变成?字手,脱腕,使对方落空。双掌蓄于胸前,推出,先蓄后推,加大了推出的螺旋力量,攻进对方要害处_膻中穴,发劲击出,使对方倒地。  2.动作三“跟步卍字手”,其实是车轮手,两手出?字手,意在用拇指与食指卡住对方的腰胯,使对方不能动,然后实施进攻。  3.右懒扎衣侧面接手,右手棚,顺势穿入对方腋下,左手卡其手,架梁使对方向后跌出。  4.若对方从正面进攻,我也可以从正门直击而出。如对方用左拳向我胸部或面部击来,我右臂屈肘外旋斜拥化解来力,左掌护胸防其右拳进击;同时,弓步进身,右掌前扑对方面部,左掌下按其胸,双掌合劲,把对方发出。  5.若对方拗手捉我右腕,我即以右手扣定其左臂弯处,使不得前后移动,同时左手内合,左腕内翻,可弩折其拇指,接着合掌前推。  6.左懒扎衣主要对付左方之敌。右懒扎衣技击含义,也适用于左懒扎衣,只是左右相反。  赖赖扎衣的变化和运用,“八法”随机运用,必须口授身传,决非笔墨所能形容。    三、开合手    1.开手  身体右旋转90度,两手相合于胸前,左脚跟靠向右脚胫骨处,成左丁八步,面向南。两手心相对,立掌向左右两侧开掌,如抱气球,球中之气向外膨胀,两手开至乳根处,微停。两肘成一平线,肘尖向左右,两掌与手臂成直角。开掌时掌指先开,掌跟后开。两脚左实右虚,左脚暗含踩劲,右脚微向上平提,身体微升。    2.合手  接前势。两手往心口处合掌,掌根先合,掌指后合,如抱着气球,往回缩小之意,如同抱着一个压缩的太极圆球。在此同时,两脚变成右实左虚,右脚向下平踩,身体下沉,左脚微向上平提。  [说明]  1.开合手又称开合掌,体现了孙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孙式太极拳亦称开合太极拳。  2.关于开合手的练习,笔者有这样的体会:两手立掌,手指自然伸展,成圆弧形,开掌合掌两小臂须成一水平直线。开掌,好像有气向外扩张,掌指先开,掌跟后开。开的时候必须运用背肌之力,两姆指开至两个乳根处止(如果开大了,就是“散”了),两手成一个太极,两手像捧一个大气球;同时左脚往下踩劲,右脚微虚,身体上升,两小臂仍为一水平直线,掌与小臂垂直。合的时候,掌根先合,掌指后合,背肌要展开,胸肌要含合,成虚心合掌,两姆指相靠,两个手心微凹,合成一个太极球型;同时,身体向下降(低架子要求蹲到底;高架子:身体微向下即可)。升降开合时脊柱与地面成一垂线,直上直下,不前俯后仰,不左右摇摆。做开合手,手脚开合与身体升降,呼吸,要自然一气,不能有勉强之处。(据陈健侯的再传弟子说,他当初练成开合手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低架子,目前只有个别人练了)整个动作体现了平直圆的要领。练开合手,最易犯的毛病是仅仅两手在动,而胸肌与背肌没有运动,身体也没有上升下降,即没有运用整体的劲力。  [技击含义]  1.一般认为,它的作用有三:一是转换衔接作用。孙式太极拳以开合手作为动作转换衔接的基本方法,每转身换势以开合相接,它像“门户枢”,起着承上启下的连贯作用;二是技击作用。先师陈健侯说“太极拳如圆球簧黄,触哪里,哪里就能触发,开合手就如此。”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中说:“开合手,若对方自身后突然抱住我双臂,我即用肘撑住对方双臂,速往下按,并顺势向左转身或向右转身。”这也就先师所说的“转身走”。三、有特殊的健身医疗作用。(详见尤志心《开合手的健身医疗作用》,《中华武术》2007年第7期)  2.先达有诗云:太极奥妙开合中,一开一合妙无穷。    四、鹞子钻林    1.提手上势  前势不停,左手成?字手,向上经面部至左太阳穴处停止,手心向右,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向右,无名指与小指分别环、勾。右手成?字手,向下划弧经腹部至左腹下股沟处停止。手心向内,拇指向左,食指向下,中指向内,无名指与小指分别环、勾,同时右脚靠向左脚胫骨处,成左丁八步。    2.托抹上穿卍字手  接前势,右手从左肘下往上托抹上穿,随身体向右拧转,经头面至右太阳穴处停止,成?字手,手心向左,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向左。右手托转时,左手外旋裹肘向下穿插,随身体向右拧转,经胸肋至右腹下股沟处停止,成?字手,手心向内,拇指向右,食指向下,中指向内。  [说明]  1.此式是从形意拳的“鹞子入林”、八卦拳的“鹞子钻天”和赵堡太极拳的“鹞子翻身”演变成。鹞子,一种凶猛的鸟,样子像鹰,比鹰小。像鸟之束翅频频而飞,故名。孙禄堂祖师说:“鹞形者,有束翅之法,又在入林之能,又有翻身之巧,在腹内能收内脏之气。在拳中即能束身缩体。”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曾到赵堡跟陈清平学习太极拳,武禹襄传拳李亦畲,李又传拳郝为真,郝又传拳孙禄堂。孙禄堂创造孙式太极拳,不仅与武太极、形意、八卦有联系,而且与赵堡太极拳也有某种因缘。  2.动作一,左手是从左下到右上画一圆弧,动作要圆活自然,至左太阳穴时,要有上提之劲。右?字刁手从右到左下划一圆弧,至左下股沟时,要有内裹之劲。左右?字手形成上下呼应之势。身要直,腰要塌,两目注视前方。  [技击含义]  1.鹞有钻林之巧,翻转侧翅穿天之技,束翅之法。鹞形重在挑扑二劲,身手速起速落,灵活多变,令人防不胜防。动作如鹞子钻天,先速降低身子而后侧身,钻天一般而起,身子从低猛向高,用浑身整体劲催动手肘打人。鹞在羽鸟之中可称多姿多彩者。它时而斜行飞舞,时而展侧收纵。孙禄堂祖师把它列入形意十二形和八卦中,是让门下弟子仿效鹞的独特功效,在技击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两手成?字手,左右上下翻转,灵活无比,既能防止对方的进攻,又能寻机攻击对方要害部门。  2.若对方用右拳,向我面部击来,我用左?手卡住其右腕,左旋上提,使对方失重,同时右?字手接拿其右肘,以内旋之裹劲击向其右肋部。  3.鹞子钻林还有一个转身,是要带肘的,如果对方从右侧向我进攻,我迅速右转身,先用卍字手化解对方的进攻,随即一个右横肘把对方击倒。    五、云手    1.原地右云  接前势,右手?字手变掌,向左、向上、向右划弧;左手?字手也变掌,手臂靠着身子向上划一弧线,至右臂内侧,拇指内挂于中指下方(此动作名为挂指),成立掌,掌心向前。目视右手,指尖向上。    2.横行左云  前势不停,左手向上,向左划弧经眼前至身体左侧,成侧立掌,手心向前,指尖向上;右手向下,向左划弧至左臂内侧,拇指内挂于中指下方,成侧立掌,目视左手,指尖向上。与此同时,左脚向左一横步,右脚跟步,落于左脚胫骨的内侧,脚尖点地。    3.原地右  前势不停,右手向上、向右划弧,经眼前至身体右侧,手臂微屈成侧立掌,手心向前,指尖向上;左手向下、向右、向上划弧至右臂内侧,拇指内挂于中指下方,成侧立掌。上身随之右转,重心落于右脚,左虚微提于右脚胫内侧,脚尖点地,目视右手。  如此向左重复3次。(如果场地允许,可适当多做几次)  [说明]  1.两手分别上下左右运动,如云气旋绕,似行气飞空,故名云手。  2.本式与“三十六手”的云手相似,但省略了“挂指”这一小动作。所谓“挂指”,是指拇指向内挂扣,历来拳家把此作为密诀。主要用于一手上挂扣住对方手腕,同时另一手,向对方肘部或肋部推按。  3.两手要在腰脊转动的带动下,分别做上下左右的回旋盘绕运动。手掌高不过眉,腰杆要直,上身随之左右平转,目随之。有诗云:两手交替环形转,势如行云圆连绵。腰领手转目随视,步子横行轻灵缓。  [技击含义]  1.云手是假设对方向我面、胸部击来,我一手接手云化来手,另一手乘势发劲击之。先师云:“走架无人视有人,打手有人视无人。”云手用之于群战,身前身后有敌情,做起动作来式式圆满有拥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行拳走架中明确攻防含义,一方面可以提高练拳人锻炼的兴趣,一方面又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拳艺水平。  2.云手具有棚、捋、挤、按,采、捌、肘、靠八劲八法,两脚侧进,暗藏盘、扣、蹬、插、截、拦等腿法。在与人交手时,无处不用。有诗云:提挂拥掷滚按推,全凭脊柱圆转随。运到敌人两肘后,铜墙铁柱一齐推。  3.若对方进击,进入我圈内(拳家称之为“吃里”),我以顺手向外运开而击之。若对方进击,进入我圈外(拳家称之为“吃外”),我则以拗手运化,更进则挂其肘面横运。对手若以他手来防,我则以拗手挑挂其肘后横运之。对方必倒。    六、青龙缩尾    接前势,左脚往前迈一步,以脚跟为轴,脚尖内扣,落下与右脚尖相齐,两脚成八字扣步。两脚跟外扭,两膝相离似挨非挨。腰要塌,两胯要有缩劲,又兼有向外开劲,两手也要有合劲,两肩要裹,似有回缩之意。(图19)  [说明]  此式是从八卦拳移植过来。练好此式,关键是一个“缩”字。脚要扣,腰要塌,胸要含,肩要裹,两手要缩住,形成一个合劲。  [技击含义]  全身虽然放松,但全身之劲力要尽力含缩而使全身成一个整体。缩者,裹也。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向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既柬必展,拳谱云,“柬展二字一命亡”,即此意。若对方来攻我,我右手或拥住对方之之手,或粘住对方之手,左手可击其胸胁。脚可踩可踢。也可能发右手用罩面掌击打对方面部,左手护己胸,防对方的进攻。    七、搬拦捶    1.上步搬  接前势,上左步,左手内旋,掌心向内,右手掌变拳,向右、向上,向下画一圆,收于腰际,拳心向上,似有把来拳搬开之意。    2.翻掌拦  前势不停,左手翻掌,手心朝下,提于胸腹前,含往前拦之意。    3.跟步捶  前势不停,右脚跟步,成左丁八步,右拳翻转着向前捶击,拳心向上,目视右拳。同时,左手握拳,拳心向下,贴于右手肘臂部。  [说明]  1.“搬拦捶”又叫“板拦捶”。武式太极拳作“搬揽捶”,仅一字之差。孙式的“搬拦捶”,它是由武式与少林拳小红拳的“下栽捶”演变而来。本式与“三十六手”中的搬拦捶相似,但拳心与之相反。  2.此“捶”名列“太极五捶”之首,可见这是一招极为凶狠的招势。从拳势的名称已可看出,该势的技击特点是:一搬二拦三捶,三招连环招法加进步。“上步”是连续,以适应“搬、拦、捶”抡臂搬化,护中拦截,远拳捶击,“一打就是三下”的技击三步曲的步法连续逼插、进套、跌打的需要。  3.此势之“搬”,腰臂连运,化中有打;此势之“拦”,臂随腰出,手上还有一个“上拥下按”的小动作,追、封、截、打;此势之“捶”,顺势进步跟上,捶击胸胁。“搬拦捶”三招连环,环环紧扣,一气呵成,瞬间出击,防不胜防。  4.三招要一气成,前后势要衔接得天衣无缝。右拳击出要有拧旋之意,螺旋前进,无缝不钻。此招可反复单练,熟能生巧。  5.搬拦捶之“捶”,进步跟上,顺势击拳,捶击之谓。其出拳、收掌、弓腿要一气呵成。动作失调,拳势也就散乱。出拳捶击亦不宜直臂远伸,出拳太过,易失重心,劲力也会僵涩中断;出拳亦不宜过高,过高易落空,宜在心窝胸肋间。  [技击含义]  1.沈寿《太极拳体用全诀》说:“进步搬拦捶胸胁,搬拦得法显技艺。“搬、拦”虽是短打拳法中攻防兼备的运作,但在三招中还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是为最后的“捶”击,重创敌人服务的。而最后的“捶”,必须在“搬拦得法”,引出对方顶抗性的反作用力,正门洞开,胸胁暴露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捶”之犀利的前冲直击的作用。所以有“搬拦得法显技艺或显神奇”的说法。  2.对方用右拳向我进攻,我以右手接其右腕,向右一滚一压,谓之“搬”。继以左掌顺对方小臂上边向前推出,或推其大臂,谓之“拦”。若对方抽回右手,我乘势,以右拳直击其胸,谓之“捶”。  3.对方用拳当胸击我,我顺手向内搬开。对方想避之,我用左手拦之,乘机用右手击其胸。  4.搬拦捶有上、中、下、左、右、前、后七种,招法大致相似,可随机应变。或推手搬拦,提手搬拦,或腾手搬拦,或截手搬拦,或削手搬拦,或劈手搬拦,变化无穷。有诗云:“当中直去在中脘。左右斜开主肋下,上打咽喉下丹田。步下往来分进退,迟速封闭认机关。”    八、叶底藏花    1.转体丁八步  接前势。向后转体,左脚上前一步,右脚跟步,靠向左脚胫骨处(内踝处)里侧,成左丁八步,面向西,目视前方。    2.叶底藏花  随着转体,右拳向后抽,至胸前;左拳向前抽变侧立三圆掌(五手自然分开,手指微屈,虎口撑圆,手背圆、手心回缩,着力于掌根与手指),向右胸前击出,掌心微向后;同时,右拳往左肘里侧捶击,拳眼对左肘尖,拳心向里,贴置于左肘下和左腋肋下,犹叶底藏花,目视前方。  [说明]  1.此式与肘底看捶相似。向后转体,可以先扣左脚,要用腰之力带动内扣,然后转体。要有圆活之趣。身要直,上身随步移动,身体不能前俯后仰,要保住中正安舒。  2.三圆掌,是形意拳中的掌法。又名龙形掌。  [技击含义]  1.叶底藏花打腰间,拳藏于腋肋下,以静待动,伺机乘隙,蓄而后发。以拳横撇敌之胸胁、腰等中部为主,兼或乘隙捶击腹、裆等下部,或直冲头面上部;若右方来敌,可用肘直击胸肋。左手三圆掌,若前方来敌,可用盖面掌击之;若后方来敌,可用手指戳挖对方双目。此手凶险无比,不可轻用。  2.对方以右顺拳击我前胸,我用左手搠住对方来手向上拥,小臂稍向里一裹,握住对方右手,转腕上托,同时右手下击其胁。  3.对方以左顺拳击我前胸或面部,我左小臂屈肘外棚,紧接着以左臂内旋,左掌堵其肘部,向我左侧捋化,同时右拳向其左肋进击,左脚蹬其胫骨。  4.我以左手由我右外方缠采对方手臂,如果被对方随手擒握,我即滚腕外翻推掷,其擒手自脱而跌倒在地。    九、霸王敬酒    1.两拳相并  左手掌变拳,向上、向左、向右画弧,至胸前,与右拳相靠,两拳蓄于胸前,拳心向下,拳眼相对。(图25)    2.进步双拳  左脚上前一步,右脚跟步,两脚成左丁八步。同时,双拳向上、向前、向下转一小立圆打出,双拳上举与眼平,身体下沉,两臂微屈,拳心向下,拳眼相对,目视双拳,面向西。  [说明]  1.此式赵堡太极拳中有之,原名“霸王敬酒”(意思是向霸王敬酒)。孙太极中也有类似动作。  2.进步与双拳要一致,要保持身体中正。双拳画一立圆,可加强冲击力量。但举拳不宜过头顶,否则易被人抓住。  3.双拳击出时,裆劲要下沉,骶骨坚实有力,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通达于脊,贯于两拳,总须完整一气,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技击含义]  1.对方以拳击我胸脯,我即以两手分格之,乘势进击对方太阳穴或双耳。  2.对方双手抓我双手向我胸部按来,我沉身引化(此为沉化法),并以双拳滚动向前捶击,使对方仰面跌出。脚踩手发,手到脚到,是得手的关键。    十、玉女穿梭    1.收脚抱球  右拳变掌,向左旋,蓄于胸前,手心向下;左拳也变掌,向右旋,与右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如抱球状。面向西。    2.进步盘球  前势不停,左脚向西南方向进步,右脚跟步,落在左脚胫骨处,两脚成左丁八步。两手沿顺时针方向盘球,即右手向右、向下旋转,左手向左、向上旋转,两手合抱于胸前,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似抱球状。面向西南。    3.刁手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继续旋转,左手转至左耳旁刁手,成?字手,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横对耳朵,食指环着,小指勾着。右手旋转至身体右侧,向左推掌,至左肘下肋部,成侧立掌。同时,左脚向左迈出,右脚随即跟步,成丁八步。面向西南,目视前方。  (以上为左式玉女穿梭)    4.扣脚转体抱球  接前势,左脚内扣,重心移至左腿,身体左转225度,两脚成八字扣步。同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两手相对如抱气球。面向东。    5.进步盘球  前势不停。右脚向东南方向进一步,左脚同时跟步,落在右脚胫骨处,两脚成右丁八步。两手沿顺逆时针方向盘球,即左手向左向下旋转,右手向右向上旋转,两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似抱球状。面向东南。    6.刁手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继续旋转,右手旋转至右耳旁刁手,成?字手,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横对耳朵,食指环着,小指勾着。左手旋转至身体左侧,向右推掌,至右肘部成侧立掌。面向东南,目视前方。  (以上为右式玉女穿梭)    7.盖步抱球  接前势,右脚向左前方盖步(一脚经支撑脚向侧方落叫盖步),同时右手回抽至胸前,手心向下,左手外旋向下、向前划弧,手心向上,与左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如抱球状。    8.进步盘球  前势不停,左脚向东北方向进步,右脚跟步,落在左脚胫骨处,两脚成左丁八步。两手沿顺时针方向盘球,即右手向右向下旋转,左手向左向上旋转,两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似抱球状。面向东北。    9.刁手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继续旋转,左手旋转至左耳旁刁手,成?字手(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横对耳朵,食指环着,小指勾着)。右手旋转至身体右侧,向左推掌,至左肘部成侧立掌。在盘球同时,左脚向左迈出,右脚随即跟步,成丁八步。面向东北,目视前方。  (以上为左式玉女穿梭)    10.扣脚转体抱球   接前势,左脚内扣,重心移至左腿,身体左转225度,两脚成八字扣步。同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两手相对如抱气球。面向西。    11.进步盘球  前势不停。右脚向西北方向进一步,左脚同时跟步,落在右脚胫骨处。两脚成右丁八步。两手沿逆时针方向盘球,即左手向左向上旋转,右手向右向下旋转,两手合抱于胸前,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似抱球状。面向西北。    12.刁手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继续旋转,右手旋转至右耳旁刁手,成?字手,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横对耳朵,食指环着,小指勾着。左手旋转至身体左侧,向右推掌,至右肘部成侧立掌。面向西北,目视前方。(图38)  (以上为右式玉女穿梭)  [说明]  1.此式向四隅方向运动,先西南,后东南,再东北,最后西北。旋转四面,往来不断,有如织布穿梭,而得名。其运动方向虽在四隅,而身体要始终保持中正。推向肋部一掌是一暗手。先师在演练此手时,甚至架推到身后,手心向后。难度很大。  2,此式是以少胜多的拳势。一人对付多人,东南西北四方都顾到,八法五技相机运用。灵活转身是关键。在动作时,要把一个“穿”字体现出来。  [技击含义]  1.此式的的基本用法是随着身的旋转,一手上架接拿来击之手,另一手击其胸肋部。此式在上下左右的方向、位置上攻防严密,虚实相生,上拥手严密保护好自己的上部,先防对方的来手,下手得机得势时打出。  2.左穿梭:若对方从后右侧用右手自上打下,我即右转身向左前摆好步法,左手用?字手接拿对方右腕,右手向对方胸胁部击去。左手食指也可以直击对方眼睛或头部。  3.右穿梭:与左穿梭用法一致,只是方向左右相易。但也有变法:若对方向我头部击来,我上身拗转,急用右?字手接住其拳,拇指与食指钳住其腕,用左手握住其右肘,向右侧斜采,使其失去重心,如其向后坐腿,我左手仍扣其肘,随后急上右脚半步,握右口字手向敌人左耳部击去。    十一、盘掌    1.退步转身托肘  左脚退步,右脚扣步,两脚成八字扣步。同时,右手口字手变掌外旋,经面部向左、向下划弧,摆落至左肘上,手心向上;左手变成平掌,托于右肘下,手心向上,两手交叉于胸前。面向南。    2.抹肘  前势不停,两手同时穿肘翻转抹肘,至两小臂交叉,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两手心向下。    3.化腕子  前势不停,两手同时经胸前向左右各划一弧线,至两胯外旋卷腕旁,成口字手。手心向上,拇指向下,两食指向后,中指向内。    4.搓臂合手  前势不停,两?字手卷腕向里、向上,手背相靠,由腹而胸,上穿至口面处,两?字手,拇指向前,食指向上,指尖高与眉目齐,中指横向左右。然后,两手内旋变掌,合掌下沉至胸前。同时左脚收回靠右脚胫骨处,成左丁八步。  [说明]  1.托肘抹肘,是“三十六手”所特有的动作,主要起护肘作用。  2.化腕子:即以腕关节为轴,由小指开始至大拇指顺序下压转圈。这是三十六手所特有的手法。其重要作用,是当我手腕被对方抓住,我可用化腕子手法化解。  [技击含义]  若我手被对方握住,我则用化腕子手法,化开,两手拿住对方手腕,然后,穿击对方的胸、颈、下颌等部位。    十二、走趟子    1.阴阳手  身体向左转,同时,两手成阴阳手:左手在前,手心向上;右手在后,手心向下。两手相距约两乳间的距离。    2.右盘球前进  右脚向前迈出,同时两手阴阳互变,右手从左手肘下向前穿出,左手向后下按,两手似在盘球。    3.左盘球前进  接着,左脚向前迈出,两手阴阳互变,左手从右手肘下向前穿出,右手向后下按,两手似在盘球……如此,一直向前走,视场地大小而定。到尽头时,转身180度,然后向回走,……如此循环往复。  [说明]  1.走趟子,一般为东西方向;若场地大,也可以直接南北方向走趟子。走趟子的时间可长可短。中青年,可采用低架式;年老者,一般采用高架式。  2.关于迈步,要两脚趾抓地。行步如猫行,力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腰胯一定要协调地活动起来,不要只是手脚在动。脊柱要直,两手要平,穿掌搓球动作要圆。两脚虚实要分清。  3.盘球前进,在“三十六手”中称为风轮手。  4.关于转身,有大小转身两种。小转身:前脚扣步,然后以脚跟为轴后转。大转身:后脚向前扣脚,转身。  [技击含义]  1.盘掌前进,一手穿掌,直击对方胸腹以上部位,或上托对方来手;另一手因应对方手势粘住对方腕部向下撅之。  2.走趟子,主要练身法的灵活性。风轮手,轮番进击对方,使对方无招架之功。  3.走趟子,由慢到快,由快到慢,是为收功铺垫。可以使收功徐徐而行,让所练功力尽收丹田。    十三、收式    1.站定盘球。走趟子由慢到快,由快到慢,面向南站定后,两手继续两手盘球,慢慢停止。两手抱球于胸前,右手在上,左的在下,两脚八字站定。    2.分掌下落  两手左右分开,两手平展,手心向下。    3.抹胡子按掌  前势不停,两手翻转向内,至两颊处,手心向内,经口角处徐徐向下,如抹长须状,收到两腿侧,手心向内,手背向外。    4.还原无极式  与抹胡子同时,左脚收回靠向右脚,成八字步,两脚成90度并立,身体中正安舒,下颌微收,上下成一直线。舌顶上腭,谷道微提,两手自然下垂,双肩松沉。两目微闭,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若处在一种空空洞洞的入静状态。默站一会,让练功所得的功力在全身静静流通,最终收归丹田。  [说明]  收功极为重要。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气直养而无害,收功时要静立数分钟,以养我浩然之气。  (建议:为了达到锻炼效果,建议每次打5―10遍,时间不要少于10分钟)&&&&一、起式    1、八字静立  演练者面南背北而立。两脚成90度并立,身体中正安舒,下颏微收,上下成一直线。舌顶上腭,谷道微提(以下各式,也要做到这样,下文不再重复)。两手自然下垂,双肩松沉。目视前方(图1)。    2、扣脚左转  右脚尖翘起,以脚跟为轴,半面向左转左脚成45度。同时身体微向左转,面向左前方。两眼平视前方(图2)。  说明  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太极拳论》)。所以学者首先必须站好无极桩。抛开一切杂念,做到心静专一,为练功做准备。入静其实是一种气功态势,真气在全身流荡,手脚会有热感、膨胀感和针刺感等,即进入“得气”状态后,就可以开始练拳。一般来说,在练套路之前,已有站桩的扎实功夫,所以在演练无极式时。只要心一静,身体一放松,即能有气感。    二、左右懒扎衣    1、两手挑举  接“起式”,身体重心落于两脚跟之间,尾闾正中,身体松沉,两臂屈肘向上方缓缓举起,至大拇指与肩平(也可与心口相平),两手似抱球状(图3)。  2、屈膝下捋  两腿缓缓弯曲,重心逐渐向右脚移去,左脚跟随身体下降徐徐提起,同时两掌下捋于腹前,目视前方(图4)。    3、跟步卍字手  前势不停,身体下沉,两手上提划弧,至胸后向前推出,与肩平,两臂似屈非屈,两手变成卍字手,即拇指向前,食指下垂,中指平举,无名指环起,小指勾起。同时,左脚向前迈步,右脚跟步,成丁八步(图5)。    4、转体摆掌  以左足尖、右足跟为轴,身躯向右旋转135度,即面由东南转向西。这时两手随身躯旋转,原卍字手,变成右阴阳手,即右手在前,手心朝上;左手在后(约离开右掌根一二寸),手心朝下。两手放平,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全身成三体式步(重量是前三后七)(图6)。    5、收掌  两手成侧立掌,即右掌在上,掌心向左;左掌在下,掌心向右。左手尖紧挨右手掌根,两手蓄于胸前(图7)。    6、跟步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乘势向前推出,两臂略弯曲,两手成侧立掌,前手臂要平,左手尖离右掌根一二寸处。同时,右脚向前迈出一步,左脚跟步,成右丁八步,重心在左脚,坐身塌腰(图8)。以上为右懒扎衣,下面为左懒扎衣。  &  7、转体摆掌  接前势,右脚以脚尖为轴,左脚脚跟为轴,向左转体180度,转至面向东,成三体式步。同时,两手随身体左转变掌平摆,左手在前,手心向上;右手在后,置于左肘内侧,手心向下,成左阴阳手(图9)。    8、收掌  两手成侧立掌,左掌在上,掌心向右,右掌在下,掌心向左。右手尖紧挨左手掌根,两手蓄于胸前(图10)。    9、跟步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乘势向前推出,两臂略弯曲,两手成侧立掌,前手臂要平,右手尖离左掌根一二寸处。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脚跟步,成左丁八步,重心在左脚,坐身塌腰(图11)。  说明  1、懒扎衣拳势,最早见于明朝戚继光的三十二长势。古人穿长袍,与人搏击时,把长袍随手懒洋洋地卷起来,有蔑视对方的意思。太极拳往往以懒扎衣作为首势,作为第一手,它是母势,其他各式都是由此势变化而来的。本式与三十六手中的懒扎衣相似,但省略了“穿掌”这一小动作。  2、所谓卍字手,就是五个手指分别成平、直、横、环、勾形,像一个卍字。(附图1,详见《武当》2007年第3期的拙作《卍字手功法初探》)  3、丁八步。其步型是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前脚后根靠后脚胫骨(内踝处)之处,两脚成45度角。右脚在前为右式丁八步,左脚在前为左式丁八步(附图2)。所谓左右式都是以前脚为准。这种步型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进行虚实变换:前脚实,则后脚虚;前脚虚,则后脚实。虚中有实,实中含虚,进攻防守,落步呈“丁八”。  4、三体式步,原是形意拳中的基本步型。一脚在前,脚尖向前,另一脚在后,斜对前脚跟,两脚相距约自身小腿长的距离,重心偏于后腿,一般是前三后七,故此步型又叫三七步。  5、向右转身有多种转法。还可以左脚跟、右脚尖为轴,身躯向右旋转;或者以左脚跟、右脚跟为轴,身躯向右旋转。也可以分两步,先左脚扣步,与右脚成八字扣步,后以右脚跟为轴转体摆掌。一般习惯于哪一种就用哪一种。向左转身也是如此,只是左右相反而已。  6、“跟步”与“推掌”要完整一气,两手要稍下沉后,向前往上推进,发的是整劲,不能光用手劲,而是要力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脚踩手发,力起脊髓,威力无穷。太极拳主要是练手的,身和脚都是为手服务的,要做到手随意动,手领身动,手动脚动,上下完整一气,做螺旋运动,有圆活之趣。  7、跟步前推。右懒扎衣推至极处时,左脚踩实,右脚微虚,重心落于后腿;左懒扎衣,右脚踩实,左脚微虚,重心落于后腿。要做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手掌要直,小手臂要平,胸要含,背要圆。  技击含义  1、懒扎衣被誉为“王手”,其变化无穷。右懒扎衣包含棚、捋、挤、按四个手法。  对方从右方来击我,我用右手接住对方,用拥劲把对方拥出。若对方接住我右手,我右手旋即变成卍字手,脱腕,使对方落空。双掌蓄于胸前,推出,先蓄后推,加大了推出的螺旋力量,攻进对方要害处——膻中穴,发劲击出,使对方倒地。  2、动作三“跟步卍字手”,其实是车轮手,两手卍字手,意在用两拇指点刺对方的胸肋部位。  3、右懒扎衣侧面接手,右手掤,顺势穿入对方腋下,左手卡其手,架梁使对方向后跌出。  4、若对方从正面进攻,我也可以从正面直击而出。如对方用左拳向我胸部或面部击来。我右臂屈肘外旋斜拥化解来力,左掌护胸防其右拳进击;同时,弓步进身,右掌前扑对方面部,左掌下按其胸,双掌合劲,把对方发出。  5、若对方拗手提我右腕,我即以右手扣定其左臂弯处,使不得前后移动,同时左手内合,左腕内翻,可别折其拇指,接着合掌前推。  6、左懒扎衣主要对付左方之敌。右懒扎衣技击含义,也适用于左懒扎衣,只是左右相反。  懒扎衣的变化和运用是“八法”的随机运用,必须口授身传,决非笔墨所能形容。&&&&三、开合手    1、开手  身体右旋转90度,两手相合于胸前,左脚跟靠向右脚胫骨处,成左丁八步,面向南。两手心相对,立掌向左右两侧开掌,如抱气球,球中之气向外膨胀,两手开至乳根处,微停。两肘成一平线,肘尖向左右,两掌与手臂成直角。开掌时掌指先开,掌跟后开。两脚左实右虚。左脚暗含踩劲,右脚微向上平提,身体微升(图12)。    2、合手  接前势。两手往心口处合掌,掌根先合,掌指后合,如抱着气球,往回缩小之意,如同抱着一个压缩的太极圆球。在此同时,两脚变成右实左虚,右脚向下平踩,身体下沉,左脚微向上平提(图13)。  1、开合手又称开合掌,体现了孙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孙式太极拳亦称开合太极拳。  2、关于开合手的练习,笔者有这样的体会:两手立掌,手指自然伸展,成圆弧形,开掌合掌两小臂须成一水平直线。开掌,好像有气向外扩张,掌指先开,掌跟后开。开的时候必须运用背肌之力。两拇指开至两个乳根处止(如果开大了,就是“散”了),两手成一个太极,两手像捧一个大气球;同时左脚往下踩劲,右脚微虚,身体上升,两小臂仍为一水平直线,掌与小臂垂直。合的时候,掌根先合,掌指后合,背肌要展开,胸肌要含合,成虚心合掌,两拇指相靠,两个手心微凹,合成一个太极球型;同时,身体向下降(低架子要求蹲到底;高架子只要身体微向下即可)。升降开合时脊柱与地面垂直,直上直下,不前俯后仰,不左右摇摆。做开合手时,手脚开合与身体升降,呼吸,要自然一气,不能有勉强之处。(据陈健侯的再传弟子说;他当初练成开合手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低架子,目前只有个别人练了)整个动作体现了平直圆的要领。练开合手,最易犯的毛病是仅仅两手在动,而胸肌与背肌没有运动,身体也没有上升下降,即没有运用整体的劲力。  技击含义  1、一般认为,它的作用有三:一是转换衔接作用。孙式太极拳以开合手作为动作转换衔接的基本方法,每转身换势以开合相接,它像“门户枢”,起着承上启下的连贯作用。二是技击作用。先师陈健侯说“太极拳如圆球簧黄,触哪里,哪里就能触发,开合手就如此。”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中说:“开合手,若对方自身后突然抱住我双臂,我即用肘撑住对方双臂,速往下按,并顺势向左转身或向右转身。”这也就是先师所说的“转身走”。三、有特殊的健身医疗作用。  2、先达有诗云:太极奥妙开合中,一开一合妙无穷。&&  四、鹞子钻林    1、提手上势  前势不停,左手成卍字手,向上经面部至左太阳穴处停止,手心向右,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向右,无名指与小指分别环、勾。右手成卍字手,向下划弧经腹部至左腹下腹股沟处停止。手心向内,拇指向左,食指向下,中指向内,无名指与小指分别环、勾,同时右脚靠向左脚胫骨处,成左丁八步(图14)。    2、托抹上穿卍字手  接前势,右手从左肘下往上托抹上穿,随身体向右拧转,经头面至右太阳穴处停止,成卍字手,手心向左,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向左。右手托转时,左手外旋裹肘向下穿插,随身体向右拧转,经胸肋至右腹下股沟处停止,成卍字手,手心向内,拇指向右,食指向下,中指向内(图15)。  说明  1、此式是从形意拳的“鹞子入林”、八卦拳的“鹞子钻天”和赵堡太极拳的“鹞子翻身”演变成的。鹞子,一种凶猛的鸟。样子像鹰但比鹰小,像鸟之束翅频频而飞,故名。孙禄堂祖师说:“鹞形者,有束翅之法,又有入林之能,又有翻身之巧,在腹内能收内脏之气。在拳中即能束身缩体。”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曾到赵堡跟陈清萍学习太极拳,武禹襄传拳李亦畲,李又传拳郝为真,郝又传拳孙禄堂。孙禄堂创造孙式太极拳,不仅与武式太极、形意、八卦有联系,而且与赵堡太极拳也有某种因缘。  2、动作一,左手是从左下到右上划一圆弧,动作要圆活自然,至左太阳穴时,要有上提之劲。右卍字刁手从右到左下划一圆弧,至左下腹股沟时,要有内裹之劲。左右卍字手形成上下呼应之势。身要直,腰要塌,两目注视前方。  技击含义  1、鹞有钻林之巧,翻转侧翅穿天之技,束翅之法。鹞形重在挑扑二劲,身手速起速落,灵活多变,令人防不胜防。动作如鹞子钻天,先速降低身子而后侧身,钻天一般而起,身子从低猛向高,用浑身整体劲催动手肘打人。鹞在羽鸟之中可称多姿多彩者。它时而斜行飞舞,时而展翅收纵。孙禄堂祖师把它列入形意十二形和八卦中,是让门下弟子仿效鹞的独特功效,在技击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两手成卍字手,左右上下翻转,灵活无比,从而能防止对手化解对方的进攻。随即一个右横肘把对方击倒。    五、云手    1、原地右云  接前势,右手卍字手变掌,向左、向上、向右划弧;左手卍字手也变掌,手臂靠着身子向上划一弧线,至右臂内侧,拇指内挂于中指下方(此动作名为挂指),成立掌,掌心向前。目视右手,指尖向上(图16)。  2、横行左云  前势不停,左手向上,向左划弧经眼前至身体左侧,成侧立掌,手心向前,指尖向上;右手向下,向左划弧至左臂内侧,拇指内挂于中指下方,成侧立掌,目视左手,指尖向上。与此同时,左脚向左一横步,右脚跟步,落于左脚胫骨的内侧,脚尖点地(图17)。  &  3、原地右云  前势不停,右手向上、向右划弧,经眼前至身体右侧,手臂微屈成侧立掌,手心向前,指尖向上;左手向下、向右、向上划弧至右臂内侧,拇指内挂于中指下方。成侧立掌。上身随之右转,重心落于右脚,左脚虚微提于右脚胫内侧,脚尖点地,目视右手(图18)。  如此向左重复3次(如果场地允许,可适当多做几次)。  说明  1、两手分别上下左右运动,如云气旋绕,似行气飞空,故名云手。  2、本式与“三十六手”的云手相似,但省略了“挂指”这一小动作。所谓“挂指”,是指拇指向内挂扣,历来拳家把此作为秘诀。主要用于一手上挂扣住对方手腕,同时另一手向对方肘部或肋部推按。  3、两手要在腰脊转动的带动下,分别做上下左右的回旋盘绕运动。手掌高不过眉,腰杆要直,上身随之左右平转,目随之。有诗云:两手交替环形转,势如行云圆连绵。腰领手转目随视,步子横行轻灵缓。  技击含义  1、云手是假设对方向我面、胸部击来,我一手接对方云化来手,另一手乘势发劲击之。先师云:“走架无人视有人,打手有人视无人。”云手用之于群战,身前身后有敌情。做起动作来势势圆满有搠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行拳走架中明确攻防含义,一方面可以提高练拳人锻炼的兴趣,一方面又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拳艺水平。  2、云手具有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劲八法,两脚侧进,暗藏盘、扣、蹬、插、截、拦等腿法。在与人交手时,无处不用。有诗云:提挂掤掷滚按推。全凭脊柱圆转随。运到敌人两肘后,铜墙铁柱一齐推。  3、若对方进击,进入我圈内(拳家称之为“吃里”),我以顺手向外运开而击之。若对方进击,进入我圈外(拳家称之为“吃外”),我则以拗手运化,更进则挂其肘面横运。对手若以他手来防,我则以拗手挑挂其肘后横运之。对方必倒。  六、青龙缩尾    接前势,左脚往前迈一步,以脚跟为轴,脚尖内扣,落下与右脚尖相齐,两脚成八字扣步。两脚跟外扭,两膝相离似挨非挨。腰要塌,两胯要有缩劲,又兼有向外开劲,两手也要有合劲,两肩要裹,似有回缩之意(图19)。  说明  此式是从八卦拳移植过来的。练好此式,关键是一个“缩”字。脚要扣,腰要塌,胸要含,肩要裹,两手要缩住,形成一个合劲。  技击含义  全身虽然放松,但全身之劲力要尽力含缩而使全身成一个整体。缩者,裹也。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向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束必展,拳谱云,“束展二字一命亡”,即此意。若对方来攻我,我右手或搠住对方之手,或粘住对方之手,左手可击其胸肋。脚可踩可踢。也可能发右手用罩面掌击打对方面部,左手护己胸,防对方的进攻。&&&&七、搬拦捶    1、上步搬  接前势,上左步,左手内旋,掌心向内,右手掌变拳,向右、向上、向下划一圆,收于腰际,拳心向上,似有把来拳搬开之意(图20)。  2、翻掌拦  前势不停,左手翻掌,手心朝下,提于胸腹前,含往前拦之意(图21)。  &  3、跟步捶  前势不停,右脚跟步,成左丁八步,右拳翻转着向前捶击,拳心向上,目视右拳。同时,左手握拳,拳心向下,贴于右手肘臂部(图22)。  说明  1、“搬拦捶”又叫“板拦捶”。武式太极拳叫做“搬揽捶”,仅一字之差。孙式的“搬拦捶”,它是由武式与少林拳小红拳的“下栽捶”演变而来的。本式与“三十六手”中的搬拦捶相似,但拳心与之相反。  2、此“捶”名列“太极五捶”之首,可见这是一招极为凶狠的招势。从拳势的名称已可看出,该势的技击特点是:一搬二拦三捶,三招连环招法加进步。“上步”是连续的,以适应“搬、拦、捶”抡臂搬化,护中拦截,远拳捶击,“一打就是三下”的技击三步曲的步法是为了适应连续逼插、进套、跌打的需要。  3、此势之“搬”,腰臂连运,化中有打;此势之“拦”,臂随腰出,手上还有一个“上搠下按”的小动作,追、封、截、打;此势之“捶”,顺势进步跟上,捶击胸肋。“搬拦捶”三招连环,环环紧扣,一气呵成,瞬间出击,防不胜防。  4、三招要一气呵成,前后势要衔接得天衣无缝。右拳击出要有拧旋之意,螺旋前进,无缝不钻。此招可反复单练,熟能生巧。  5、搬拦捶之“捶”,进步跟上,顺势击拳,捶击之谓。其出拳、收掌、弓腿要一气呵成。动作失调,拳势也就散乱。出拳捶击亦不宜直臂远伸,出拳太过,易失重心,劲力也会僵涩中断;出拳亦不宜过高,过高易落空,宜在心窝胸肋间。  技击含义  1、沈寿《太极拳体用全诀》说:“进步搬拦捶胸肋,搬拦得法显技艺。”“搬、拦”虽是短打拳法中攻防兼备的运作,但在三招中还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是为最后的“捶”击、重创敌人服务的。而最后的“捶”,必须在“搬拦得法”,引出对方抵抗性的反作用力,正门洞开、胸肋暴露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捶”之犀利的前冲直击的作用。所以有“搬拦得法显技艺或显神奇”的说法。  2、对方用右拳向我进攻,我以右手接其右腕,向右一滚一压,谓之“搬”。继以左掌顺对方小臂上边向前推出,或推其大臂,谓之“拦”。若对方抽回右手,我乘势,以右拳直击其胸,谓之“捶”。  3、对方用拳当胸击我,我顺手向内搬开。对方想避之,我用左手拦之,乘机用右手击其胸。  4、搬拦捶有上、中、下、左、右、前、后七种,招法大致相似,可随机应变。或推手搬拦,或提手搬拦,或腾手搬拦,或截手搬拦,或削手搬拦,或劈手搬拦,变化无穷。有诗云:“当中直去在中脘。左右斜开主肋下,上打咽喉下丹田。步下往来分进退,迟速封闭认机关。”  八、叶底藏花    1、转体丁八步  接前势。向后转体,右脚上前一步,左脚跟步,靠向右脚胫骨处(内踝处)里侧,成右丁八步,面向西,目视前方(图23)。    2、叶底藏花  与前势不停。左手变侧立三圆掌(五手自然分开,手指微屈,虎口撑圆,手背圆、手心回缩,着力于掌根与手指),置于右胸前,掌心微向后;同时,右拳向左、向上、向右划弧,经小腹部往左肘里侧捶击,拳眼对左肘尖,拳心向里,贴置于左肘下和左腋肋下,犹叶底藏花,目视前方(图24)。  说明  1、此式与肘底看捶相似。向后转体,可以先扣左脚,要用腰之力带动内扣,然后转体。要有圆活之趣。身要直,上身随步移动,身体不能前俯后仰,要保住中正安舒。  2、三圆掌,是形意拳中的掌法。又名龙形掌。  技击含义  1、叶底藏花打腰间,拳藏于腋肋下,以静待动,伺机乘隙,蓄而后发。以拳横撇敌之胸肋、腰等中部为主,兼或乘隙捶击腹、裆等下部,或直冲头面上部;若右方来敌,可用肘直击其胸肋。左手三圆掌,若前方来敌,可用盖面掌击之:若后方来敌,可用手指戳挖对方双目。此手凶险无比,不可轻用。  2、对方以右顺拳击我前胸,我用左手搠住对方来手向上搠,小臂稍向里一裹,握住对方右手,转腕上托,同时右手下击其肋。  3、对方以左顺拳击我前胸或面部戒左小臂屈肘外掤,紧接着以左臂内旋,左掌堵其肘部,向我左侧捋化,同时右拳向其左肋进击,左脚膛其胫骨。  4、我以左手由我右外方缠採对方手臂,如果被对方随手擒握,我即滚腕外翻推掷,其擒手自脱而跌倒在地。    九、霸王敬酒    1、两拳相并  左手掌变拳,向上、向左、向右划弧,至胸前,与右拳相靠,两拳蓄于胸前,拳心向下,拳眼相对(图25)。  &  2、进步双拳  左脚上前一步,右脚跟步,两脚成左丁八步。同时,双拳向上、向前、向下转一小立圆打出,双拳上举与眼平,身体下沉,两臂微屈,拳心向下,拳眼相对,目视双拳,面向西(图26)。  说明  1、此式赵堡太极拳中有之。孙式太极中也有类似动作。  2、进步与双拳要一致,要保持身体中正。双拳划一立圆,可加强冲击力量。但举拳不宜过头顶,否则易被人抓住。  3、双拳击出时,裆劲要下沉,骶骨坚实有力,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通达于脊,贯于两拳,总须完整一气,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技击含义  1、对方以拳击我胸脯,我即以两手分格之,乘势进击对方太阳穴或双耳。  2、对方双手抓我双手向我胸部按来,我沉身引化(此为沉化法),并以双拳滚动向前捶击,使对方仰面跌出。脚踩手发,手到脚到,是得手的关键。十、玉女穿梭    1、收脚抱球  右拳变掌,向左旋,蓄于胸前,手心向下;左拳也变掌,向右旋,与右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如抱球状。面向西(图27)。  2、进步盘球  前势不停,左脚向西南方向进步,右脚跟步,落在左脚胫骨处,两脚成左丁八步。两手沿顺时针方向盘球,即右手向右、向下旋转,左手向左、向上旋转,两手合抱于胸前,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似抱球状。面向西南(图28)。    3、刁手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继续旋转,左手转至左耳旁刁手,成卍字手,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横对耳朵,食指环着,小指勾着。右手旋转至身体右侧,向左推掌,至左肘下肋部,成侧立掌。同时,左脚向左迈出,右脚随即跟步,成丁八步。面向西南,目视前方(图29)。  以上为左式玉女穿梭。  &  4、扣脚转体抱球  接前势,左脚内扣,重心移至左腿,身体左转225度,两脚成八字扣步。同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两手相对如抱气球。面向东(图30,图30背向)。    5、进步盘球  前势不停。右脚向东南方向进一步,左脚同时跟步,落在右脚胫骨处,两脚成右丁八步。两手沿顺逆时针方向盘球,即左手向左向下旋转,右手向右向上旋转,两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似抱球状。面向东南(图31,图31背向)。  &  6、刁手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继续旋转,右手旋转至右耳旁刁手,成卍字手,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横对耳朵,食指环着,小指勾着。左手旋转至身体左侧,向右推掌,至右肘部成侧立掌。面向东南,目视前方(图32)。  以上为右式玉女穿梭。    7、盖步抱球  接前势,右脚向左前方盖步(一脚经支撑脚向侧方落叫盖步),同时右手回抽至胸前,手心向下,左手外旋向下、向前划弧,手心向上,与左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如抱球状(图33):    8、进步盘球  前势不停,左脚向东北方向进步,右脚跟步。落在左脚胫骨处,两脚成左丁八步。两手沿顺时针方向盘球,即右手向右向下旋转,左手向左向上旋转,两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似抱球状。面向东北(图34)。    9、刁手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继续旋转,左手旋转至左耳旁刁手,成卍字手(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横对耳朵,食指环着,小指勾着)。右手旋转至身体右侧,向左推掌,至左肘部成侧立掌。在盘球同时,左脚向左迈出,右脚随即跟步,成丁八步。面向东北,目视前方(图35)。  以上为左式玉女穿梭。  10、扣脚转体抱球  接前势,左脚内扣,重心移至左腿,身体左转225度,两脚成八字扣步。同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两手相对如抱气球。面向西(图36)。  &  11、进步盘球  前势不停。右脚向西北方向进一步,左脚同时跟步,落在右脚胫骨处,两脚成右丁八步。两手沿逆时针方向盘球,即右手向右向上旋转,左手向左向下旋转,两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似抱球状。面向西北(图37)。    12、刁手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继续旋转,右手旋转至右耳旁刁手,成卍字手,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横对耳朵,食指环着,小指勾着。左手旋转至身体左侧,向右推掌,至右肘部成侧立掌。面向西北,目视前方(图38)。  以上为右式玉女穿梭。  说明  1、此式向四隅方向运动,先西南,后东南,再东北,最后西北。旋转四面,往来不断,有如织布穿梭,而得名。其运动方向虽在四隅,而身体要始终保持中正。推向肋部一掌是一暗手。先师在演练此手时,甚至架推到身后,手心向后。难度很大。  2、此式是以少胜多的拳势。一人对付多人,东南西北四方都顾到,八法五技相机运用。灵活转身是关键。在做动作时,要把一个“穿”字体现出来。  技击含义  1、此式的基本用法是随着身体的旋转,一手上架接拿来击之手,另一手击其胸肋部。此式在上下左右的方向、位置上攻防严密,虚实相生,上掤手严密保护好自己的上部,先防对方的来手,下手得机得势时打出。  2、左穿梭:若对方从后右侧用右手自上打下,我即右转身向左前摆好步法,左手用卍字手接拿对方右腕,右手向对方胸肋部击去。左手食指也可以直击对方眼睛或头部。  3、右穿梭:与左穿梭用法一致,只是方向左右相异。但也有变法:若对方向我头部击来,我上身拗转,急用右卍字手接住其拳,拇指与食指钳住其腕。用左手握住其右肘,向右侧斜採,使其失去重心,如其向后坐腿,我左手仍扣其肘,随后急上右脚半步,握右卍字手向敌人左耳部击去。    十一、盘掌    1、退步转身托肘  左脚退步,右脚扣步,两脚成八字扣步。同时,右手卍字手变掌外旋,经面部向左、向下划弧,摆落至左肘上,手心向上;左手变成平掌,托于右肘下,手心向上,两手交叉于胸前。面向南(图39)。    2、抹肘  前势不停,两手同时穿肘翻转抹肘,至两小臂交叉,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两手心向下(图40)。  &  3、化腕子  前势不停,两手同时经胸前向左右各划一弧线,至两胯外旋卷腕旁,成卍字手。手心向上,拇指向下,两食指向后,中指向内(图41)。    4、搓臂合手  前势不停,两卍字手卷腕向里、向上,手背相靠,由腹而胸,上穿至口面处,两卍字手,拇指向前,食指向上,指尖高与眉目齐,中指横向左右(图42)。然后,两手内旋变掌,合掌下沉至胸前。同时左脚收回靠右脚胫骨处,成左丁八步(图43)。  说明  1、托肘抹肘,是“三十六手”所特有的动作,主要起护肘作用。  2、化腕子:即以腕关节为轴,由小指开始至大拇指顺序下压转圈。这是三十六手所特有的手法。其重要作用,是当我手腕被对方抓住,我可用化腕子手法化解。  技击含义  若我手被对方握住,我则用化腕子手法,化开,两手拿住对方手腕,然后,穿击对方的胸、颈、下颏等部位。    十二、走趟子    1、阴阳手  两手成阴阳手:左手在前,手心向上;右手在后,手心向下。两手相距约两乳问的距离(图44)。  &  2、右盘球前进  右脚向前迈出,同时两手阴阳互变,右手从左手肘下向前穿出,左手向后下按,两手似在盘球(图45)。    3、左盘球前进  接着,左脚向前迈出,两手阴阳互变,左手从右手肘下向前穿出,右手向后下按,两手似在盘球……(图46)如此,一直向前走,视场地大小而定。到尽头时,转身180度。然后往回走……如此循环往复。  说明  1、走趟子,一般为南北方向,若场地限制也可以左转身,改为东西方向走趟子。  2、关于迈步,要两脚趾抓地,行步如猫行,力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腰胯一定要协调地活动起来,不要只是手脚在动。脊柱要直,两手要平,穿掌搓球动作要圆。两脚虚实要分清。  3、盘球前进,在“三十六手”中称为风轮手。  4、关于转身,有大小转身两种。小转身,即前脚扣步,然后以脚跟为轴后转。大转身,即后脚向前扣脚,转身。  技击含义  1、盘掌前进,一手穿掌,直击对方胸腹以上部位,或上托对方来手;另一手因应对方手势粘住对方腕部向下撅之。  2、走趟子。主要练身法的灵活性。风轮手,轮番进击对方,使对方无招架之功。  3、走趟子,由慢到快,由快到慢,是为收功铺垫。可以使收功徐徐而行,让所练功力尽收丹田。    十三、收式    1、站定盘球  走趟子由慢到快,由快到慢,面向南站定后,继续两手盘球,慢慢停止。两手抱球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脚八字站定(图47)。    2、分掌下落  两手左右分开,两手平展,手心向下(图48)。  &  3、抹胡子按掌  前势不停,两手翻转向内,至两颊处,手心向内,经口角处徐徐向下,如抹长须状,收到两腿侧,手心向内,手背向外(图49)。    4、还原无极式  与抹胡子同时,左脚收回靠向右脚,成八字步,两脚成90度并立,身体中正安舒,下颏微收,上下成一直线。舌顶上腭,谷道微提,两手自然下垂,双肩松沉。两目微闭,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若处于一种空空洞洞的入静状态。默站一会,让练功所得的功力在全身静静流通,最终收归丹田(图50)。  说明  收功极为重要。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气以直养而无害,收功时要静立数分钟,以养我浩然之气。&&&&(建议:为了达到锻炼效果,建议每次打5―10遍,时间不要少于10分钟)  (全文完)武式太极拳背丝扣演练法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为李自轩所传拳架,由李启轩之孙李福荫传于霍梦魁。此拳每势均以“擎、引、松、放”四字为宗旨,要求练就“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发放功夫,充分体现了武禹襄创拳的初衷。  武禹襄在创武式太极拳之前,曾赴赵堡镇向陈清平学习赵堡太极拳。因此,武式太极拳除上述特点之外,也体现了赵堡太极拳的拳理和背丝扣的演练方法。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的两手的运行,都按背丝扣的方法演练,96个势子,势势如此。可以说,武式太极拳继承和发展了赵堡太极拳拳理和背丝扣的演练方法。霍梦魁先师(年)于 1953年到沈阳传授武式太极拳。冯景春老师于1954年拜霍梦魁为师,学练武式太极拳,至今已50年。武式太极拳“阴阳欲分分又合”的内功演练方法,使冯老师受益匪浅,虽已是76岁高龄,仍然身轻体健;与年青人交手,仍可发人于丈外。因此,挖掘整理这一优秀拳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式太极拳特点可归纳如下:&  引进落空合即出,擎引松放有一吞。上下相随腰抽絷,逢引必撤进必跟。松开我劲勿使屈,阴阳欲分分又合。&  赵堡太极拳源于道家,后传至王宗岳,王宗岳又传蒋发(年),蒋发又传至赵堡镇,至陈清平为第七代。赵堡拳第九代传人杜元化,于1935年在其《太极拳正宗》一书中,简述了背丝扣的概念和64势背丝扣图示。赵堡太极拳的拳理和背丝扣演练方法;依据于来知德太极图。&  来知德(年)号瞿唐,是明代著名理学家。他曾远客万县,于翠竹溪水深山中,潜研《易经》,悟道修炼达29年,后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完成世称绝学的《周易集注》。在《周易集注》中,他绘制了“来瞿唐先生圆图”(右图),后人称为“来氏太极图”。此图依照“主宰者理、对待者数、流行者气”而绘之,蕴涵天地万物的演化之理。&    近年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观测到的我们所在的银河系的形状极像来氏太极图的形状。来氏太极图的中心圆圈为太极之本体,内存先天一气,对应着银河系的“核心”。根据老子《道德经》来解释,此“核心”为先于天地之前而生,由“道生一”而得,进而变化出后天阴阳,即“一生二”。银河系有两条“螺旋线臂”,我们所在的太阳系在其中一条线臂的外端三分之二处,正暗合老子所说“二生三,三生万物”。科学家对银河系的形成作了类似于图A的描述,从中可见太极本体先旋转成椭圆球体,而后从无极而有极,再从有极分成阴阳,形成“螺旋线臂”,从而构成类似于来氏太极图的形状。&  &  道家认为人身即为一小宇宙,黄帝《阴符经》也认为“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演练太极拳时,两只手臂极像银河系的螺旋线臂,人体的“核心”就是身体中的太极本体——中丹田。中丹田位于脐内与命门之间,内存先天一气。来氏图的中间一线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也表示天、地、人一气贯通。来氏太极图和“主宰者理、对待者数、流行者气”是赵堡太极拳的理论依据,“背丝扣”即源于来氏太极图。&  太极拳从无极起势,在图B-1中以虚线圆表示。在人体内,丹田中的先天一气也是无极的,以无边界的淡灰色圆形图表示于图B-2中。&  怎样从无极到有极呢?即意念内气从“降宫”降入丹田,此时阳气下降,肾之阴气必从下而上,此为无极而有极。于是,丹田之中,太极缘起(图B-3,B-4)。丹田气的运转将产生阴阳两条“螺旋线臂”,如图B-5中黑色、灰色线所示,此即来氏太极图之意,中心深色圆圈代表太极本体,即丹田先天一气。练拳时,丹田运转带动左右两手,分别沿阴阳螺旋线运行,此为“先天引后天”。由此,赵堡太极“背丝扣”可定义如下:“背丝扣”即来知德太极图,“背丝”为其中两条相反的螺旋线,“扣”即两条螺旋线扣于太极本体上。&  &  背丝扣的演练分后天背丝扣和先天背丝扣。后天背丝扣以两臂运转带动太极本体运转,此为太极拳的初层功夫;先天背丝扣以太极本体运转带动肢体运转,此为太极拳中层功夫。&  背丝扣的演练方法如图C所示。将图B-5中的来氏太极图从中间分开,可得到三种背丝扣的基本形式,即“S”形、“C”形和“CS”形,分别表示于图C-1、C-2、 C-3中。其中黑色、灰色线分别代表左手、右手运动路线,黑色为阳、为实;灰色为阴、为虚。反向演练亦然。&  &  “S”形(图C-2)是赵堡和武式太极拳主要的演练方法。太极拳初级阶段,以“后天引先天”,即意想两手之间环抱着一个丹田大小的气球,可称为“外丹田”(直径20~30厘米)。如“手挥琵琶”一势中,右手沿黑线背丝运转,左手沿灰线背丝运转,以带动外丹田运转,必同时引动内丹田运转,此即以“后天引先天”。武式太极拳的起势、单鞭、白鹤亮翅、懒扎衣、手挥琵琶、闪通背、撇身捶、玉女穿梭、野马分鬃、云手及鸳鸯脚等等,均以“S”形背丝扣演练,并带动内丹田运转。&  “C,’形背丝扣(图C-1)的源头仍是太极本体。在练拳时,是左右手以内丹田为源头,右手作反“C”形、左手作正“C”形弧线运转,并带动内丹田运转,如“六封四闭”等动作。&  “CS”形背丝扣(图C-3),是右手作“C”形、左手作“S”形运转(或反之)。武式太极拳的搂膝拗步、倒撵猴、搂膝打掌、抱虎归山等,都是以“CS”形两手的运转带动内丹田运转。&  进人中级阶段,已可打开“玄关”一窍,内外丹田相合,此时内丹田运转带动肢体运转,进入先天背丝扣的演练。&  在两人交手中,背丝扣的应用非常重要。现以图D“S”形背丝扣为例,简述其原理。武式太极拳特点是“阴阳欲分分又合”,在未感觉对方来力前,周身处于“太极一气”之中,不分阴阳,即“对待者数”之妙。通过中间圆圈“流行者气”感知对方来力后,自然分阴阳。如对方由全阴转全阳,以两手擒拿我右臂(即由坤卦转乾卦),我则从坤卦经艮卦、巽卦转乾卦,以虚引其力和松肩沉肘,化而蓄之,并由阴转阳,还其力,将对方发出。&  &  现将赵堡和武式太极拳背丝扣的原理和演练方法,写成歌诀如下:&  太极拳道来氏太极拳之理,一线贯通天人地。太极本体先天气,分而阴阳后天体。对待者数妙在一,流行者气窍在中。法演先天背丝扣,道肇生化变无穷。难得一见的太极拳讲课笔记  太极拳从无极开始,无极是思想准备,思想集中后(不可分散),分阴阳即是太极,阴阳是交换相济的,一个身体半身是虚的,半身是实的。例如:虚实各有五十斤,虚的是气,实的是劲,虚的五十斤气交给实的,则实的就成为了一百斤,这样讲虚的半边岂不是空无所有了呢?不是,而是与此同时实的半边也有五十斤劲交给虚的,虚的也就有了一百斤的气。      一站立即意识到身前身后各有一尺的放长,当然,左右也是如此,自己置身是在十字中心,同样再加上一个十字交叉在一起,自身则在八个头的中心,这是八面支撑的起源。    虚实分好后,方向又有四正四偶,就是说有了八个头,自身放在八个头的中心点,并且是八不依靠,既在中心,又要正中,不偏不倚,这八个头是长短相等的。中心是以腰为中心计算。如果是正方向的改为斜方向时,并不是把正方向搬运到斜向,而是从正改斜时身体不要转动,只要意动即可。以斜改正时也是如此,在八个头中以一条线为主,其它七条为辅,一条放长,七条同时放长,前进(放)时一起跟上,后退(收)时由一条和七条同时收聚在一起。这样就没有前冲俯,后倒仰之弊,此拳有理论又有实质,又抽象又形象,此拳不以拳为主,是以理论和实践为主,理解出来之后就有敏感性,它又是艺术性,艺术全靠动脑筋,以上这些也可以不用它,单纯活动活动,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如用于对抗技击,知已知彼才能胜,有力无艺术不一定能胜,无力有艺术不一定败,艺术不同于技术,技术有设计图,应付人要灵活,要旋转自如,太极是双方面的,从不单讲一方。如有上即有下,有左必有右等等,都是相对性,如果为主的一条线放长,则其它七条线也相应放长,这是一致性的,如以左懒扎衣为例,在一头向东南方前进时,要一同跟上七个头,向西南方时也同样跟上七个头,亦即在一个开大时,七个也开大。退后是收,是以后背为主,带头收,任何一条离腰远了都不对,八面支撑缺一不可,很多东西从阴阳中产生,再说后退是收,要以后腿为主,又如向东南进一丈,东南要听西北收回它一丈,不可收回(下)九尺,这叫做一动无有不动,也叫前进后退都不顶不丢。    八面支撑有四正四斜八个方向,四正不可占据四斜,四斜也不可占据四正,各行其道,不能彼此交替,或把身体搬来搬去。比如,从正面打向斜角时,正面仍然存在,不可把正面搬到斜角去,也不可把斜角搬到正面去的。      八面的中心是以腰为主,为出发点,八条线只有一条线为主。其余七条线为辅,一条放长时其它七条也相应放长。放长是“开”是“呼”,如一条线收短,则其它七条也收短,收短是“聚”是“吸”,但是辅线的七条不可为主,“聚”是聚在一起,聚在腰里(命门为主)。    本期重点讲八面支撑,下期打算谈谈“空”与“松”的关系。(二)空与松      现在讲讲刚与柔,空与松的关系,刚和柔是分不开的,但它有主次之分,刚为主,以刚带柔,因为骨头(刚)在肉(柔)的中间,骨头在肉内,内为阴为精神,以阴带阳,所以骨为主动。比如手的向下按是骨的主动,肉是懒的,懒扎衣的名称,已说明肉要懒,肉不能主动,不能以肉带动骨(有所谓骨肉分离之说)。肉既不能主动,而精神(骨)又要不能外露,因为精神是产生在肉里的骨头,肌肉是柔,是被动的,以刚带柔,既精神“骨”带动肌肉。      “空”与”松”要区分开来,肩松沉下来手指会发胀,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对的,还有肩松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觉,这都是合乎要求的,肩还要经过后面背肌往下松,初学时肩松不下,可以呼一口气,就能松下,但这是暂时的,往后必须在放松肌肉时的正常自然呼吸。      腹松也要通过腰,腹松可使身躯全部肌肉松,松即是沉,相对地讲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够沉降肌肉,就能有骨头包括脊骨的上升,因此,骨头在肉的松沉的同时也就飘起来了。这叫做有降必有升,也叫做有下必有上,要使臂膊骨飘得起来,就是在于沉的作用下产生的。      纯松是塌,纯空是顶,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全身处处都是一分为二,关节、骨头和肌肉也是这样,但刚和柔分不开的,因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而空和松却要分得开,空即每个关节要脱离开来,松开关节,这叫空,在松开关节的同时,肌肉也要松开,空是上升,松是下沉,沉要沉得越深越好。由于劲的下沉而相反必然会使意的上升,所以,有上必有下,有下必有上,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既要分清,又是一道,另外,空和松究竟空到什么程度,松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沉下五寸则上升也要五寸,即肌肉往下松,骨头向上升,一沉一升是同时进行的,并非一边上升,一边不动仍留在原处。      刚和柔搓和在一起,太极叫做有动未动有预动之势,这又叫做腾挪。刚和柔是相济的,是分不开的,但又都有空和松,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又如静如山岳,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个是腾挪,一个是上与下的东西,要慢慢体会,再就空松二字来说,松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如以起势为例来说,起势时两手的意原在膝下,却可以一直到脚下,空是拔两头,即意上升,气下沉,并不是空洞飘浮,空松一道做之后,就可以“气遍身躯不稍痴”。上升是由于下沉反射上来的,关节的松开后可以贯气,腾挪二字,即是刚柔混在一起,刚中少不柔,柔中不能缺刚,然而空与松必须分清楚,它是肉练出来的东西交给骨,骨又练出来的东西交给肉,腾挪可以帮助空松,刚柔又要混在一道。这里所讲的东西是主要的,拳却是次要的,以前是先学拳后理论,现在是理论和拳一起来教。下一讲要谈谈身法,谈谈怎样三虚包一实。(三)三虚包一实      练习太极拳不能不讲究身法,身法共有十三条,并非十三势。可以先练前八法,如:涵胸。拔背。松肩。垂肘。提顶。吊裆。气沉丹田,护肫等等,身法即常讲的内形,内形要与外形拳架统一,要求做到精、气、神寓于拳架之中,还要做到有知觉,如此方有意境。      身法就是组织,如涵胸、拔背等,身法乃是组织的方法,各有一定的用处。目的是节节贯穿,不顶不丢,节节贯串,为的是能通达全身,使全身通气,也是为了劲整。      涵胸有左右两胸,两胸是在锁骨以下二、三寸处,亦即肋骨微含包围两胸往下沉。从锁骨到心不可弯曲,均勿含心。拔背是大椎要拔高,两者同时进行,即一个动另一个要相应动,先空后松,用松肩垂肘来帮助涵胸。拔背要互不破坏,与此同时后肋及扇骨往下插,这叫做”气贴背”,背后的机关很多,不可忽视。松肩垂肘要求两处关节松脱开来,再配上含胸、拔背,然后才能布于两膊,开于手指。因为放松才能贯气,气贯于手指,一定走膊的里半边,这样是为了有劲、有敏感性。      提顶(顶劲)和吊裆,提顶要外形帮助,它是虚的,不是实的。顶劲、不伸脸、不低头,并不在中间起吊裆作用,要拎尾骨同小腹和顶中心成一条直线。吊裆也要有外形帮助。吊裆:即尾尖前移一、二寸,但意识上可远到几尺、几丈。吊裆,要由两臂两膝帮忙,不可各不相关,要相互配合,帮助吊裆,这就叫做裹裆。护肫如不恰当,它能破坏空松,及支撑八面。护肫是在两肋下边软裆处不能匾掉,要保护它,犹如一个口袋中间匾了气便被阻碍不能下沉到丹田,亦即无护肫,无护肫即无气沉丹田。一定要叫口袋上下相通无阻。腾挪和闪战也是刚柔结合,松肩结合,是内四外也四,即柔是四寸包住刚四寸,刚柔不分,似动不动,这就是腾挪。要周围一寸,处处都是一寸,是精神中产生,也是阴中产生,如从精神上衡量,即实腿同肱部通过松肩结合成一体,闪战者即方向也,实股是阴,阴可向任何一面滚,即是闪战,亦即一个圆体随便向那一端冒出一股气来。左胸同右臀连系在一起,也是八个合一来应用,不可一个一个地分开来用。以前所讲的一个一个用是可以的,但身法不可缺一,仍是完整的,所以要几讲搓合在右合拢,合后的手开是竖掌成八字形,手指高不过肩。提手上势的左手向前上方张开,右手要划大圆圈,意识射向远前方,汇成一个焦点。白鹅亮翅是丁字形,右手上升为横,左手下推为竖。    气沉丹田,可以譬喻潜水艇潜在水下,外不露形。内动为内形,又称身法。加上外形的拳法,并配以胸中腰间运化等,就是所有各个兵器我都有了,只是用时须要灵活,不可硬强强地为好。      太极拳要做到右腿可以放在左腿的左边,这就是靠摆法,即我的脚不可象放方桌或放圆桌那样,都是四只脚摆平,而成双重,要求两只脚放在一根桩子,一根桩子在三虚(两手和一条虚腿)之内,实腿是一根桩子,它叫精神,另两手和一条虚腿叫做神气,神气要活,要随屈就伸,动若江河。叫精神的这只实腿要静,要静如山岳,它不可外露,即不可随便乱动,实腿是深入地下的,而头顶又是升腾空际的,两者尺寸都是相等的(以上都是指动脑筋用思想)。以上几点可概括为三虚包一实。      拳可以不放在身上,动作全在静中产生,不静则不专心。此外八条线都要存在,方能自身有主,推向前面时要顾到后面,也要顾到左右两面,方能立身中正,八不依*。&(四)      略谈一招一式,如白鹅亮翅的手法,两膊做成丁字形,左手先一竖,右手一横,在这两膊中就包括着刚柔、空松。并在臂、肘、肱、腕、手的每一寸或数寸间,包涵着棚、捋、挤、按等用法。又如下势的退步,在收前脚的同时,也附带有刚(骨)的拔高,和柔(肉)的下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适用于mac的播放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