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欢在长江足球队足球队踢球长江用英语怎么说说

湖北投5000万扶持青少年足球 3年建700足球学校
  青少年足球
  “只要下决心发展校园足球,办法永远比困难多!”湖北省校园足球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校园足球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案已有所准备。
  “足球进校园”一直是热议话题,今年3月,国务院召开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推出一系列措施推动校园足球进入升级版。为此,湖北校园足球振兴计划全面启动。7月20日,作为湖北校园足球振兴计划举措之一的全省校园足球高中联赛开幕,35支男女代表队目前正在交战。
  湖北校园足球振兴计划启动至今,校园足球发生了哪些变化,遇到那些困难与阻力?近日,长江商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我省校园足球计划启动以来,各地校园足球呈现可喜的局面,但师资、球场、资金及安全等老问题依旧存在。此外,农村发展速度远远不及城市。
  3年建700所足球特色学校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足球改革进行部署,其中发展校园足球成为重点。《方案》明确规定,各地中小学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加大学时比重。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现有5000多所基础上,2020年达到2万所,2025年达到5万所,其中开展女子足球的学校占一定比例。同时,到2020年,完成对5万名校园足球专、兼职足球教师的一轮培训。这为将来校园足球发展给出了清晰的时间表。
  长江商报记者从湖北省教育厅获悉,湖北将筹措5000万元经费,用3年时间,建设700个左右的校园足球学校,努力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校园足球”格局。
  武汉市共有校园足球试点学校194所。该市计划在年内将校园足球试点学校发展到300所。除此之外,今年武汉将安排1000万元校园足球专项经费,用于校园足球训练、比赛活动的开展、器材购置、教练员补贴等。武汉市还将完善市、区、校园三级足球联赛机制。同时,武汉市还将组织青少年足球冬令营、夏令营,通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对青少年进行体能培养,加强校园足球骨干团队建设,形成班队、年级队、校队等各个层面的足球队伍,引领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
  襄阳市则计划把足球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通过三年时间,力争达到50%的小学开设足球课,60%的学生参加过校园足球活动。
  每个班都有自己的足球队
  武汉作为全国五大足球试点城市之一,校园足球发展相对较好,在一些学校,甚至每个班都有自己的足球队,足球成为孩子们喜爱的运动。光谷五小就是这样一所学校,19个班每个班都有自己的足球队,学校每周都开展班级联赛。他们按每两个年级为一组的方式,又组建了高中低三支校级队伍,目前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梯队。
  如今的光谷五小足球队,队员达到近百人,三名教练都是踢过职业足球的退役球员。该小学除了参加市校园足球联赛,队员们还得参加他们自己的班级联赛。
  不少学生通过在足球场上的拼搏,建立了自信,由此促进了学习的提升。廖梓权今年11岁,是光谷五小五年级学生。一年前他随父母,从天门老家定居武汉,转校进入了位于东湖高新区的光谷五小。刚入校时,小廖由于学习基础差,老师上课提问时常回答不上来,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在校园里也少有玩伴。
  今年上半年,在老师的鼓励下,参加了班上的足球队。由于光谷五小距武汉卓尔训练基地仅百余米距离,光谷五小足球队成立之初,学校通过与武汉足球俱乐部合作,常去观看武汉队训练,或请职业队员过来指导,不时组织有足球兴趣的学生前去当球童。
  小廖则是这些小球童中的一员,他通过近距离接触职业足球,而渐渐地对足球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小廖在经学校定期组织的日常训练,及代表班级参加学校里举办的年纪联赛,逐渐成为了班上足球队的核心球员,并在同学们中聚集起了“小粉丝”。
  原本还担心小廖因为踢球耽误学习的廖爸爸发现,自从小廖踢球后,其身上出现了诸多实实在在的变化:不仅性格变得开朗,人变得更加自信,与同学相处也很融洽,更重要的是学习成绩提升了不少。
  与光谷五小一江之隔的对岸,武汉市还有一所先后走出34名国字号足球队员的老牌足球学校—新合村小学。这所全日制普通小学坐落在汉口新合村的一处拥挤的居民区内,学校场地也不大,可是足球作为一项学校的传统,在有限的场地里却坚持了40多年,“读好书、踢好球、做好人”则是新合村小学的校训。走进学校,会发现这里的孩子们大多穿着球衣、带着足球来上学;课间活动,同学们涌向操场,大多也在踢球嬉戏;甚至连课间操,老师和同学们也做的是足球啦啦队操。
[责任编辑:您的当前位置:&>&
全国最会踢球的高中生决战武汉 2016年中国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开赛
来源: 长江网
  长江网讯(长江网i记者&whlcl)10月12日至20日,“江汉杯”2016年中国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在我市开赛。来自全国15个省市区的24支男女髙中生足球队齐聚江汉区,争夺桂冠。12日下午,在省足球传统学校武汉市十二中学,举行了开幕式和文体表演,该区10余所中小学向全国各地中学,展现了市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风采,该校足球队与贵阳观山湖第一髙级中学足球队率先开场,在今日打响了“江汉杯”首场比赛。
  此次“江汉杯”2016年全国中学生足球锦标赛,是由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办,武汉市江汉区政府承办,湖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中国中学生体育学会足球分会、武汉市足球协会、江汉区教育局、武汉市第十二中学协办。
  据悉,参赛的16支男队、8支女队来自于去年中国中学生足球锦标赛的前八名和中国中学生足球协会杯的前八名。因此,“江汉杯”2016年全国中学生足球锦标赛是目前中国高中足球赛事中,门槛和含金量最高的比赛,而参赛队员都是全国最会踢足球的高中生。
责编:王冲
1、i新闻为长江网原创栏目,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2、本栏目所有内容为网友提供,如涉及单位、团体或个人对内容有异议可向长江网提出,联系电话027-。
扫二维码 上移动长江网
长江互动传媒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鄂ICP证:020001
联系电话:0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 举报邮箱:读好书 踢好球 做好人——硚口区全国试点校园足球人才培养实践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_长江网_长江日报_武汉晚报_武汉晨报_电子报_数字报
&&&&&&&&&&
论坛用户:
| 标题导航
第9版:要闻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读好书 踢好球 做好人——硚口区全国试点校园足球人才培养实践
“学霸型”足球人才在校园涌现为未来之星打开绿色升学通道先学做好人再学踢球
&&&&今年二月,武汉市第二十七中学女足队长黄敬雯入选2017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欧洲训练营,将于今年九月赴英国集训10天。作为校队队长,她足球技术过硬,在二十七中的三年里,多次带领球队获省市级比赛冠军。2016年,校队获湖北省校园足球总决赛女子组冠军,黄敬雯也荣获最佳球员称号。同年,她经过层层选拔,入选由教育部组织的校园足球精英训练队,成为硚口校园足球里的一颗耀眼新星。&&&&“她的成绩源于热爱、天赋和认真。”二十七中足球教练刘亮说,黄敬雯很聪明,但她从不因为水平高就沾沾自喜。“我在平时训练中也强调,一支球队里没有主力、球星之说,所有人都要为球队服务。校园足球的核心也不是培养职业球员,而是让学生在足球中获得帮助他们成才的品质。”&&&&作为全国足球示范校,二十七中在近10年走出国少队员十余人,为武汉市培养了诸多未来之星,学校也成为硚口区足球人才培养基地。每年秋季入学,学校都会打开绿色升学通道,招收数名来自安徽街小学、崇仁第二小学等足球特色校的足球苗子。去年秋季入学时,还有重庆、襄阳等地的足球特长生慕名而来,拜学校教练为师。&&&&目前,硚口区正积极探索,为有潜力的足球苗子打造优质专业的一贯制培养通道。依据全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布局,规划“小学—初中—高中”足球特长生的发展通道,做好足球后备人才梯队衔接工作,为未来之星们打通成长路。&&&&“熊老师以前总对我们说,先做好人,再踢好球,这么多年我一直牢记这句话。“现国家U20足球队队长姚道刚说。&&&&姚道刚和双胞胎姐姐——现武汉江汉大学女甲队员姚伟曾是新合村小学家喻户晓的足球明星。2007年,姐弟俩从外地转入新合村小学,在学校当时布满黄土的操场上,开启了自己的足球生涯。姐弟俩的启蒙教练、新合村小学足球教练熊四弟回忆,姚道刚当时身体不太好,想借踢球增强体质,姚伟则每天守在场边帮弟弟捡球。相处时间长了,熊四弟发现姚伟不像其他女生见球就躲,而是乐呵呵地迎上去踢,球感极好,便认定她是难得的足球人才,邀请她和校队一起训练。就这样,姚伟成了新合村小学的第一位女球员。&&&&“姐弟俩最可贵的品质是专注和顽强,我当时就认定他们一定能踢出来。”熊四弟说,训练偷懒的事儿绝对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不仅苦练,而且勤学。而作为唯一的女球员,姚伟当时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很多男生欺负她。但姚伟没有泄气,而是和弟弟更加刻苦地训练,最后她比大多数男队员都要踢得好。一直到现在,熊四弟都会用姚氏姐弟的故事鼓励队员。&&&&如今,姐弟俩全国各地到处比赛,姚道刚在2015年还远赴葡萄牙。但只要放假回武汉,哪怕只有两三天假期,他们都必定会回学校看一看。“我们对母校的感情很深,回学校除了看望老师,我还想带一带学弟学妹,把我在外面见识到的先进足球理念讲给他们听,这也算是我对母校的回馈。”&&&&硚口区素有“国脚的摇篮”之称,作为湖北省唯一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区,硚口区的教学成果不仅得益于深厚的体育基础,独到的育人方法也为足球苗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秉承“以球健身&以球启智&以球育人”的足球教育发展理念,培养学生“读好书&踢好球&做好人”,硚口区对校园足球人才的培养绝不局限于技术导向,而是将足球的育人功能发挥到极致,锤炼出了一批精通技术、成绩优异又品德优良的足球之星。&&&&高三学生万一凡是武汉四中的校足球队队长,他不光在球场上技术出色,考场上也如鱼得水,常年稳居年级前列。作为老牌足球名校,武汉四中足球战绩显赫,多次在省市比赛中夺冠。而作为省示范中学,四中历年来都不乏球技成绩俱佳的全能选手,近年向北大、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输送了近50名学生运动员。&&&&武汉四中足球教练周允亮表示,在平时的教学中,他不光在技术上严格要求,更看重学习。“足球教育讲求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缺一不可,而足球从来不只是体力的对抗,还是对脑力、心理、品德等方面的综合考验。会思考的球员才走得更远。”&&&&在硚口区,“学习不好的学生才踢球”、“踢球会影响学习”等旧观念被颠覆。中小学校园里,以足球促学的现象并不少见,为了踢足球,很多不爱学习的学生开始主动学,而很多踢球好的学生也是名列前茅的学习尖子。&&&&在刚刚揭晓的楚才杯作文竞赛中,紫润小学三年级学生、校女足队员梁熙童获得一等奖。紫润小学校长程毅焱介绍,该校推广校园足球以来,学生们热情高涨,踢进校队成了“最拉风”的事儿。但想要进校队,不光是要球技好,成绩也必须达到相应标准,教练对每个球员的成绩严格把关,一旦退步,立刻停训。足球成了最好的学习助推器。&&&&“踢球会影响学习其实是个误会,踢球也需要动脑筋。中小学生每天抽一两个小时来踢球,对他们的反应能力、判断能力、理解能力等都是很好的锻炼,反而能促进学习。”硚口区体艺卫站负责人表示,踢球对学习的带动作用改变了家长的观念,不少家长为了保证孩子的踢球时间,主动将培优课程调开或减少培优科目。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鄂 B2-武汉硚口区64所学校千余支班级足球队每周踢联赛
17日下午,硚口区博学初中组织班级足球赛(下图),队员们正在奋力拼抢(上图) 见习记者陈亮 摄
  “快传球!射门!好样的!”昨日中午1时,在硚口区同济附小操场上,一场足球比赛正在展开。三(1)班和三(2)班的足球队交战正酣,场上的队员踢得火热,场边聚集的20多位由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组成的拉拉队,手舞足蹈,振臂高呼。
  这样的场景,在硚口区64所中小学校园已成为一种常态。
  去年7月,硚口区被教育部列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作为全省唯一的试点区,该区64所学校1100多个班级都组建了足球队,每周都有班级联赛,并形成了“班级-校级-区级”的三级联赛体系。足球,不但让孩子们倾情投入,也让家长们为之疯狂。
  长江日报记者连日走访发现,在许多家长眼里,踢球已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陪伢踢球,家长不惜牺牲休息时间,为了送伢踢球,过去最看重的培优课也开始靠边,为了让伢踢好球,有家长把孩子转学到足球特色学校。
  每个班都有足球队
  为伢转学只为踢进班级联赛
  11岁的文鑫,今年9月从一所知名小学转到了硚口区新合村小学,他的妈妈张女士说,转学就是为了让儿子踢进班级联赛。
  新合村小学是一所老牌足球学校,这里先后走出了郑斌、雷腾龙等30多名国脚。张女士介绍,文鑫从小喜欢踢球,只可惜原来学校足球氛围不浓,儿子踢球的机会不多。今年暑假,张女士带儿子参加了新合村小学的足球夏令营,其间,文鑫的足球天赋让教练眼前一亮,新合村小学的足球氛围也令他向往。开学前,张女士为儿子办理了转学手续。现在,文鑫每周都有班级联赛,踢球的时间比以前多了,但成绩也丝毫没有拖后腿。
  在南垸坊小学读四年级的曾令函成绩优异,但不爱运动,父母为此很苦恼。2015年9月,南垸坊小学开始组建班级队。在球迷父亲的鼓励下,曾令函加入班队参加联赛,一场场比赛磨炼下来,此前对足球一窍不通的他竟然踢进了校队。
  南垸坊小学校长王元红介绍,此前,南垸坊小学的足球运动并不普及,而班级联赛开展才一年多,学校不仅有了校足球队,还形成了包括班级队和年级队在内的校园足球梯队,平均每个学期要组织30多场比赛。该校840多名学生中,已有300多人上场参加过比赛,其中也不乏女生。
  据了解,在班级联赛启动之前,硚口区不少小学的校园足球处于空白。而目前,班级联赛已在全区64所中小学实现全覆盖,每所学校每周至少开设1节足球课。去年起,硚口区3年共拨付1000万元经费,用于联赛、培训、购置器材等,并在全区推广班级联赛。
(责任编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分享至手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郭欢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