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天之静坐观众妙 觅小福唯静者知之讲的是什么功夫

孔夫子旧书网该图书已经找不到了, 还有其他店铺销售此图书。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专业技术人员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习题5
我的图书馆
《专业技术人员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习题5
《专业技术人员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习题
一、判断题
1、目前,形成新的中国文明的因素已经完备。(错)
2、人会把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团体或集体,当成个人安全的一个屏障。(对)
3、国学概念大体可以理解为中国的学术和思想。(对)
4、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要把利益作为一个最高的指导原则。(错)
5、李世民认为,领导已经做出的决定,下属只能够无条件执行。(错)
6、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甚至阴阳家的学问中都包含与“修养”相关的思想。(对)
7、“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出自孟子。(错)
8、“慎独”,通常的理解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也要谨慎,不能够麻痹大意。(对)
9、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对)&&&&&&&&&
10、《秋兴八首》的第一首诗的背景是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所以整篇诗歌给人一种沉郁,甚至带有一点哀伤的感觉。(对)
11、本课程认为,当前人类除了谋求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和平共处之外,还需要建立文化和平。(对)
12、本课程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认识传播媒介等于认识我们所生存的文化境地。(对)
13、本课程所谓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也是文化软实力意义上的文化。(对)
14、中华民族在过去几千年之所以没有消亡,主要归功于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一种早熟的文化。(对)
15、元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俗文学体裁。(对)
16、最早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的作品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对) 17、1996年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经过数年的调查、积累、撰写和修改,推出了题为“我们的创造的多样性”的报告,深入论述了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错)
18、“与天地参”的学说出自《易经》,表现了人和主义的理念。(错)
19、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外在动力。
20、中国古代两千年来,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和皇后。(对)
21、物质民俗需要人的参与,或者是人的经历体验,获得或传递的文化内容。(错)
22、根据本课程,抓石子象征着抓儿子,最早是一种仪式性的活动。 (对)
23、明朝中叶以前,“西”指西亚。(错)
24、历史上,中国的张骞曾下西洋。(错)
二、单选题
1、费孝通认为,中国文化是( A )的文化。
A.差异格局 B.团体格局 C.集体格局 D.单独格局
2、礼主要是( D )力量来约束和影响人
A.法律 B.制度 C.奖励 D.道德
3、“国学”一词来源于( B )。
A.中国 B.日本 C.美国 D.英国
4、“义利”中的“义”是指( C )。
A.义气 B.利益 C.正义 D.意义
5、李世民衡量下属好不好的标准之一是( A )。
A.本质是否正直 B.是否听话
C.是否理解领导 D.是否让领导开心
6、所谓的( B ),是指对人的改变,既包括强制性的、人为的改变,也包括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充分尊重和理解我们自身生命成长的法则、规律来改变自己。
A.国学 B.修养 C.气质 D.正心
7、“性天之妙,唯静者知之”讲的是( C )的功夫。
A.存养 B.守静 C.治心 D.定性
8、( B )就是以“敬”为主,所谓的“敬”,是指保持一颗虔敬之心。
A.慎独 B.主敬 C.谨言 D.致诚
9、他喜欢安静悠闲的田园生活,曾经隐居在山西的终南山和蓝田县的庄园里,与裴迪有诗歌的唱和--《辋川集》,这里的他是指( A )。
A.王维 B.皎然 C.陶渊明 D.白居易
10、他是非常杰出的诗人,元稹在给他写的《墓志铭》里说他是唐诗的集大成者。这里的他指的是( C )。
A.韩愈 B.白居易 C.杜甫 D.李白
11、文化交流的( B )越来越重要,保证双方对各自表达的正确、全面、客观的理解是相互认同、合作的基础之一。
A.效率性 B.有效性 C.信息化 D.智能化
12、对历史上美国在越南的战争造成重大影响的电影是( C )。
A.《拯救大兵瑞恩》 B.《勇敢的心》
C.《巴顿将军》 D.《辛特勒的名单》
13、根据本课程,富强强调一个国家的( A )。
A.硬实力 B.软实力 C.综合实力 D.国际影响力
14、夏商周时期,中国文明的中心是在( A )。
A.黄河中下游 B.长江中下游 C.珠江领域
15、本课程提到,元曲的特点是( A )。 D.长白山以北
A.以音乐为中心 B.讲究格律 C.以形式为中心 D.格调高雅
16、《梧桐雨》杂剧本质上是一部( A )。
A.抒情悲剧 B.历史悲剧 C.意志悲剧 D.民族悲剧
17、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成立于( D )
A.1989年 B.1990年 C.1991年 D.1992年
18、“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出自( C )
A.《尚书》 B.《诗经》 C.《老子》 D.《易经》
19、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其路径是( A )
A.知行合一 B.团结奋斗 C.脚踏实地 D.实践探索
20、在中国,被认为最吉祥的动物是( B )。
A.熊猫 B.龙 C.金牛 D.新媒飞鸟
21、( C )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玩具。
A.蹴鞠 B.风筝 C.弹子 D.九连环
22、抓子游戏最早的记录是从( C )代开始的
A.汉 B.唐 C.明 D.清
23、凝化了的政治结构的特点是( A )
A.不能流动 B.可以流动 C.视情况而定 D.无法确定
24、根据本课程,中西历史关系特征分( A )个阶段。
A.4 B.3 C.2 D.5
三、多选题
1、本课程提到,构成伟大文明的要素包括( ABC )
A.进步的社会制度 B.一体化价值观念 C.伟大宗教
D.悠久历史 E.发展前景
2、本课程提到,中国文化三个特征的后果主要包括( ABCDE )
A.礼大于法 B.风化效应 C.贤能政治
D.三纲五常 E.大一统
3、根据本课程,齐桓公与晋文公管理团队的区别在于(BC)。
A.均寡 B.任人 C.不争 D.无为
4、本课程认为,道德教育包括( ABC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精神教育 E.物质教育
5、袁绍认为,衡量下属好不好的标准有( ABCD )。
A.听领导的话 B.真正理解领导的需求 C.自觉维护领导的权威
D.善于照顾领导的心理 E.直言不讳
6、本课程提到了“修养”的四个必要性,以下哪些选项包括在内?( ABCD )
A.创新企业跨越式发展新模式 B.孕育中小企业壮大新机遇
C.带来跨国行业巨头新危机 D.推动产业组织创新 E.以上都是
7、根据本课程所讲的内容,以下属于“修养”范畴的选项有( ABCDE )。
A.守静 B.存养 C.自省 D.定性 E.治心
8、本课程提出了“修养”的三个重要方法,分别是( B )、( C )、( D )。
A.无所事事 B.静坐 C.读书 D.在世上磨 E.以上都是
9、根据本课程,唐朝是中国古代“诗国”高潮,主要表现在( ABCDE )。
A.诗作数量多 B.唐诗创作的群体社会层次广泛
C.整个社会都喜欢诗歌 D.艺术精致 E.体裁丰富
10、韩愈的古文名篇主要包括( ABCDE )。
A.《送李愿归盘谷序》 B.《原道》 C.《送孟东野序》
D.《师说》 E.《祭十二郎文》
11、以下哪些选项是具有文化传播作用的视觉符号?( ABDE )
A.照片 B. 视频 C.书籍 D.互联网 E.舞蹈
12、以下哪些文化符号代表澳大利亚的国家形象?( AB )
A.悉尼歌剧院 B.拳击袋鼠 C.风车 D.郁金香 E.埃菲尔铁塔
13、以下哪些概念属于文明的范畴?( ABCDE )
A.民主 B.法治 C.宪政 D.人权 E.道德
14、以下哪些语言的产生与中国汉字有密切的关系?( ABC )
A.日语 B.韩语 C.越南语 D.法语 E.英语
15、散曲中的套曲又称为( ABC )。
A.散套 B.套数 C.套子 D.套令 E.大套
16、在元代,( AB )并称为“元白”。
A.白朴 B.元好问 C.白居易 D.元稹 E.元明善
17、本课程提到,对于“中国梦”,我们充满了( ACD )
A.理论自信 B.经验自信 C.道路自信 D.文化自觉 E.科技技术
18、本课程提到,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引袁枚《续诗品尚识》中的“学如弓弩,才如箭镞”,鼓励青年人把学习作为( ABCD )
A.首要任务 B.责任 C.精神追求 D.生活方式 E.思想支撑
19、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 ABCD )
A.刚健有为 B.和与中 C.崇德利用 D.天人协调 E.厚德载
20、一般认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包括哪些( ABD )。
A.黄河文明 B.长江文明 C.中土文明 D.中原文明 E.高原文明
21、文化传承的途径主要有( ABCDE )
A.语言 B.思想 C.艺术 D.物质 E.风俗
22、民间游戏的分类标准有( ABCDE )
A.年龄 B.性别 C.行为 D.工具 E.背景
23、西方的概念随着中国的历史步伐在衍进。明朝中叶以前这一概念包括( ABCD )
A.中亚 B.印度 C.西亚 D.非洲 E.美洲
24、唐代舞蹈按风格特点分为(AB)
A.软舞 B. 健舞 C.民族舞 D.西域舞 E.现代舞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儒家的静坐思想
&&&&&&&&&&&&&&&&&&&&&&&&&
&守静 性天之妙,唯静者知之
造化之精,&性天之妙,唯静观者知之,唯静养者契之,难与纷扰者道。
这段话出自明代学者吕坤的《呻吟语》。“性天”,字面意思指人性和天道。“造化之精,性天之妙”,泛指人生、社会及宇宙中最神秘、最高深同时也最重要的道理。这段话的大意是,宇宙人生最深刻的道理,只有安静下来后才能体会;那些纷纷扰扰、心神不宁的人,一辈子昏昏沉沉、浑浑噩噩,到死都不会明白;正如水只有安静下来才能映照星月一样,人心不能宁静,岂能把握生命的真谛、对人生获得清醒的认识?
翻开中国历史,可以发现,千百年来,古代学者们一直把静坐或静养当作做学问必不可少的功夫之一。在他们看来,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做人,而要做人就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为此需要做两件事,第一件就是静坐或静养,二是在生活中践履书本上所学的东西(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实践)。其中静坐或静养在他们看来尤其重要。这种思想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礼记》记载,中国人很早就有在祭祀等重要活动之前沐浴、斋戒的传统。《礼记》中所说的“散斋”、“致斋”,就是一种静养、调心的过程。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大学》中提到“定、静、安、虑、得”的思想,三国时的诸葛亮则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箴言。到了唐宋时期,新儒家学者把佛教中的静坐之法借鉴、吸收并加以改造,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实践,形成了一个日趋成熟的静坐传统。相传北宋名儒吕大临每日静坐时,将双脚搭在一块石头上,久而久之,石头上竟陷进去了两个凹槽,与他的脚印一模一样。不仅儒家,道家同样注重静养。老子的《道德经》就有“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之说,认为人要延年益寿,就必须戒欲、处静、养神。庄子也极为推崇“虚静”,声称“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庄子?天道》),他还认为圣人之心正是通过虚静,才达到了像明镜一样洞察秋毫的境地,照彻宇宙。
我们今天阅读宋明理学家的作品,发现当时的学者们已经非常普遍地把静坐当作最重要的修养功夫之一。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静坐的方法,提出了诸如“静中养出端倪”,“于静时观未发之中气象”等等种种说法,还形成了“主静”、“养静”、宁静”、“虚静”、“静定”、“静修”、“清静”、“处静”、“守静”等一系列术语。有时师生们在一起,“终日相对静坐”,不发一语。北宋儒学的开山人物周敦颐在其著名的《太极图说》中就提出了“圣人主静”的思想。南宋儒学大师朱熹的老师李侗一生倡导主静,动辄教人静坐;后来朱熹跟他学习静坐,并有“半日读书,半日打坐”之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王阳明是明代最杰出的儒学大师,他在谈及为学方法时曾提到,对于初学者,往往要先使其静坐,静坐到一定时候,俟其心意稍定,再教他“省察克治”(《传习录》)。曾国藩是我们熟知的清代大儒,他把“静坐”当作修身的主要条款之一,并提倡“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他还说,静坐到极致处,就能体验“一阳来复”的境界。他甚至在遗嘱中向家人提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的修身要求。
第一讲 守静 静而后能安
一直以来,我们沉浸在生活的喧闹里,内心安宁不下来,所以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即使有空闲,也会做一些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自己显得很匆忙,甚至忘了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不去面对现实。
有时候也很想去反思自己,改变自己,但是当真正的去想这些事情的时候,又不想去面对,总是在逃避。即便是在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一旦去面对那些本质性的问题的时候,脑袋里就很乱很乱,或者说是一片空白。
很多很多的问题,积累已久,一直没空好好面对。有时隐隐意识到目前的生活方式有问题,心里不踏实,但是并不清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也无法再下定决心去改变现状;有时深刻地感觉到了自己的性格有问题,清楚地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却又不能静下来严肃认真地去想它,痛下决心去改正。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这是儒家经典《大学》的豪迈宣言。“静、安、虑、得”,代表了修养的若干过程。
静坐使人安下心来,分析自己目前的状况,我们忙忙碌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是有目标的忙吗?是有意义的忙吗?还是在荒废自己的生命?我们很忙,也很“盲”。我们是否让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主张?
静坐让我们平静下来,在自己的心里驻足一观。我们要认真地思考自己人生的坐标,我们不仅要看到别人,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我们究竟要的是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不要像无头苍蝇那样乱撞,也不要一味地跟着别人走。
静坐不仅仅是简单地闭上眼睛,一动不动地呆坐。选择一点向内用力,针对自己的弱点思考、剖析,才是要义。有时候,我们还需要思考: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我们的心是否感到孤独、无助,是否觉得过得如此的盲目,我们可以这样问问自己吗?
静坐,有时是强迫自己静下心去正视一些平时被搁置、以种种理由不去想或者佯装不在乎而回避的问题。忘却自己的性格问题,暂时自我麻醉一下总是可以的。但是,问题总有一天会以无法抵挡的方式再次涌现。与其一再回避求得暂时安稳,不如主动去接触它、解决它。生活的节奏如此之快,我们似乎找不到一块完整的时间去思考和处理自己的问题。静坐也许就是一种补救吧!抛开手中的事务,静心冥想,集中注意力,干净彻底地给自己一个交待吧。
我们常常感叹生活如此匆匆,无暇回味;抱怨不幸身居闹市,不得安宁。于是乎,不禁悲从中来。可是如果我们能认真地想想,是生活匆匆,还是我们受了生活的挟持而变得匆匆?是闹市喧嚣,还是我们受了闹市的影响而内心喧嚣?
其实,真正还是生活成了我们的主人,而不是我们是生活的主人。这就是我们不幸的根源。要摆脱这种不幸,做自己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就得学会安身立命的功夫——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泰山崩于前而不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不就是这种生命哲学的生动体现吗?
让我们从静坐开始,从静心开始。
一位同学说得好:
只有静,才能在喧嚣的尘世中,不断反省自己,做到内观其心,外观其表;只有静,才能不断地明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不至于因为世俗的诱惑,偏离目标太远。
人性之静,人心之静,靠培养。我们处在并不是很清静的世界中,身边无时不充满着诱惑,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地去克服,不断地去抵抗,不断地去追求“独坐幽篁里”的境界。这种境界中,没有急功近利的追逐,没有勾心斗角的竞争,没有庸俗可笑的闲聊,只有自己对自己的反思与审问。
修身的目的,在于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能坚守自己的一方净土,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完善,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如果不能将自己融入“静”中,怎能反躬自省,不断地完善自身呢?
第一讲 守静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
有人说:“我恐怕不适合于静坐,我发现自己总是静不下来。每次一投入静坐就思虑混乱,心神不宁。”大概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吧,一下子难以克服。静坐时要把握好一根弦: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毅力,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培养人格毅力的方式很多,静坐是其中有效的方式之一。
一位同学在网上说:
追求内心的平静,并非一定要置身于山水之间,而是要不断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淡定。少有人会像亨利?戴维一样独居于森林的小木屋里多年,然后把心镜中所反映的世界写成《瓦尔登湖》,幻化作一缕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清新长风。也许世人皆会在高山流水间忘却烦恼,但却不能在尘世间超脱,这也是修身的必要之所在。在浑浊的生活中静得下心,便可脱凡入圣。
另一位同学则说:
静坐时,我把心放飞到大自然中去,或仰望蓝天白云,或俯瞰大地山川,或眺望远山,或享受花草的芬芳,将自己陶醉在大地的博大与宽广之中,这样使自己放松心情,敞开心胸。此时此刻,那些生活中的烦心事,或者一些让我沉湎的东西,都会变得淡薄飘渺。以这时候的心情做事,就不会急功近利,因而会让自己感觉到非常顺畅。淡薄很多世事,也许比拼命克制更好。
可见不同的人静坐体会不同,静坐时自我调节的方式也不必拘同。
宋代学者程颐说“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近思录》),明代学者吴与弼则说“淡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康斋集》卷十一)。可见古人在静坐方面的体会是很深的。
静坐能历练人的气质:一种处乱不惊的气质,一种娴静沉着的气质,一种淡泊宁静的气质,一种善于自我剖析的气质,一种巧辨是非的气质,一种睿智理智的气质。这些气质都是一个想有一番成就的人必要的。而这些与外界都无关,只是自身心智的磨炼,所以不必对环境的要求太苛刻。夜静风清,固然有助于人静心,但是,一个想历练自己定力的人,身处喧嚣却独自保有一种宁静的作风,耳充噪声却坚守自己的一份清静,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今天我们时常看到一些人在讨论浮躁的问题,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确实久已染上了浮躁之病。但是,明知自己浮躁,就是无法真正改变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安静不下来,因为我们不肯花专门功夫来面对它。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面对这一问题的。清人金胜兰编的《格言联璧》中有言: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
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
省事,然后知平日之心忙;
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
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
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儒家倡导的静坐之法,常被人与佛教、道教、瑜伽等的静坐修炼混为一谈。有的人只要一提到静坐,就想到“气从丹田而出”,想到气功、太极中的练功之法,把静坐说得玄乎又玄,仿佛神秘得不得了。这是完全不对的。儒家所说的静坐,乃是非常简易的身心调节手段,主要是一种个人的内心活动,与太极、气功、瑜伽中的功法迥然不同。当然,这不是说儒家的静坐思想与佛家、道家无关,应该说儒家的静坐之法也是受到了后者的启发,宋明以来形成的儒家静坐传统受惠于佛、道良多,儒、道、释的静坐思想常息息相通。
令人遗憾的是,今天,古人相传数千年而不息的修身和做人传统,特别是其中的静坐、静养之法,已经在现代人功利思潮的熏陶下丢弃殆尽。他们把古书按照现代西方知识的范畴和体系重新编排,结果讲解古人思想的人根本不需要付诸亲身实践,就可以成为大学教授、知名学者等。这是一个巨大的时代遗憾,也是我们今天重谈静坐的主要原因。
养成一个良好习惯,不管如何繁忙,每天腾出一段时间静坐。哪怕只有5分钟,都会有所收获,只要你认真。
第一讲 守静 至静以宁其神
静坐,就是要先让自己的身体从烦躁中静谧下来。在空灵的寂静里,即使有一些思绪在脑海里漂浮、幻灭,也能获得一种心如止水的平静。平静,即使是简单的平静,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丽。
一切都起于默默,源于默默。也许我们的确是应该学会默默地去思考、去怀想。
静坐,是静心,也是净心。要让灵魂清除一切杂念,游离于世俗的羁绊,进入自由的境界。
境由心生。静坐之静,来自于自己的灵魂深处。因此,静坐之时,一切于己无益、于人无用的事情,统统放到一边。唯此,才能获得心静、心净、心境。
静坐到一定程度,会发现那潺潺的水声,那动人的鸟鸣,那鲜花的清香,那温柔的风儿,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谐。将那些自然之美铭记于心并成为我们永远的感动吧,自然与本真,本来就是密不可分。
有位学生在谈自己的静坐经历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初静坐时,感觉思绪万千,但是每条思绪,当接近内心的时候,又似乎静止在那里,让我感觉不到它到底是什么,感觉像是自己在伸手向万丈深渊抓一个正在落体的小球,怎么也抓不到,大约过了3分钟,突然想起了自己从开学以来的一些行为,好懒散,好堕落,和上半学年的自己完全不同,突然很惭愧,之后又想到马上期中考试,还没做复习云云,想起自己应该好好学习了,之后又是一片空白,大约过了几十秒,闹钟响了,睁开眼,又是新的世界。
这位同学对静坐的反省相当细致,不过显然,他思绪太乱,还没有找到感觉。古人云:
至道之要,
至静以宁其神,
精思以彻其感,
斋戒以应其真,
慈惠以成其功,
卑柔以存其诚。
(宋白玉蟾《海琼白真人语录》)
这段话的大意是:真正的安静,是指灵魂从根本上得到了安宁。有了这种安静,方可对生命的本质作深刻的思索,领悟其中的真谛,这样才能通达人情事理,对人事的感觉能力大大增强。一直以来,由于没有安静下来,浑浑噩噩,仿佛失去了自我。通过斋戒和静坐,终于体验到自我的真实存在,故曰“斋戒以应其真”。发心为善,肯为他人付出关怀和爱,唯此方能成就真正的事业,故曰“慈惠以成其功”。待人接物时,永远保持谦卑;把自己放在比较低的位置,而不是咄咄逼人,甚至盛气凌人,故曰“卑柔以存其诚”。
按照古人的一种思想,“静”代表生命的本源,“动”好比是本源的延伸。因此,静坐实际上是让我们回归生命的本源状态。老子《道德经》上有“归根曰静”的说法。《周易?系辞》中从动静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乾坤变化的本质特征,北宋学者周敦颐把这一思想作了更精辟的发挥。他在《太极图说》中把宇宙的起源说成是一个无极→太极→阴阳→……→万物的衍生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通过太极的动静来实现的,即所谓“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的过程。正因为,他从动静与宇宙衍化的关系出发,得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结论。“主静”,可以说是以静为生命之本。
从生命本源的角度来理解静坐的意义,并不是说只要回归寂静就够了。而且,这也不符合《周易?系辞》以及《太极图说》所讲的动静关系的辩证法。上面说,正是通过太极、阴阳、乾坤的动静关系,才衍生了宇宙万物。如果只有静,没有动,那就没有变化,没有生命的繁衍。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成天忙碌不休,只有动、没有静,忘记了生命之本,当然更不行。
显然,静坐不是静心的唯一途径。我们可以泡一杯茶,冲一杯咖啡,听一曲悠扬的音乐,使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暂时把一切烦恼抑或是喜悦抛在脑后,静静地享受眼前的清茶、浓浓的咖啡、悠扬的曲子,这个时候你也许觉得全世界都静了下来,自己全身心都放松下来了,简直就是最大的享受了。你也许喜欢在运动和锻炼的时候使自己放松下来,跑步、健身的时候,可以戴上耳机,尽情享受自己喜欢的音乐,使自己的心从平时的繁忙中解脱出来,给心灵一个安静的空间,难道这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守静-方朝晖--清华大学出版社--《儒家修身九讲》
&&&&&&&&&&&&&&&&&&&&&&&
你能保持一颗安静的心吗
今夜,月光如水。在家写了一天东西,出去散散心,来到不远处的一个大公园,看到一个角落有很多健身器材,众人在那里悠闲地练习,我也走过去,练了起来。抬头望去,公园里有很多又粗又大的树。在夜风的吹拂下,成片成片的叶子在高高的空中无声翻卷。远远望去,明月、蔚蓝的夜空、风中摇弋的叶子,构成一幅静谧安详的图画。
我忽然意识到,很长时间以来,整日忙东忙西,忘了户外还有如此美丽的风景;是否该调整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了?总得想办法让自己恢复平静,否则即使再美丽的夜色也无法欣赏。看来我该恢复静坐了。很长时间以来,静坐对我来说已成为一种习惯,几乎每天坚持。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一段时间没有静坐,就经常发现自己心乱如麻,魂不守舍。
让我们来看一则故事:
吴力是一家报纸的从业者,刚刚步入30岁的他感觉自己步入了精英阶层,因为他是在全国最好的媒体里写着相当不错的新闻。"刚刚才两年多,恐惧和恐慌就袭击了我。"吴说。
"感到恐慌时,我会把房间里所有的灯都打开,大灯、小灯、厕所的灯,包括鱼缸的灯。"
"我对阴天变得特别敏感,会无端地发脾气,无名火会腾地一下串上来,喜欢打电话,爱发电子邮件,想找人倾诉。"
"酷爱打电子游戏,那种和敌人对射的,一次要打100多元的,如果今天打到了最后一关,觉得一切都畅快了,如果打不到,会很烦。"
"烦的时候就拼命吃冰棍,或者开快车,拐大弯,或者倒车的时候一把倒进去,发泄,要不然就是想抓住谁暴打一顿。最后受到伤害最重的是身边最亲的亲人、妻子。"
(《南方周末》日)
这则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忙碌不休、心神不宁、精疲力竭的现代人的形象。尽管多数人并没有发生像吴先生这样特殊的状况,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状况所代表的某些精神或心理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是相当有代表性的。近年来,浮躁、急功近利、人欲横流、精神空虚等术语常被引用来描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亲爱的朋友,你可能没有吴先生那样的状况,但是在工作忙碌之余,你是否有时忽然觉得自己过得浑浑噩噩,失去了自我?是否有时会觉得自己多年来只是被生活的车轮拖着走,淹没在纷繁复杂的琐务之中而不能自拔?你是否有时感到,多年来我们盲目地追随世俗的潮流,内心深处时常有一种不踏实、不平静的感觉?夜深人静,当我们一觉醒来,是否有时会发现自己活得太盲目、太被动?有时甚至会质疑,难道我们的一生注定了就只能这样混下去了吗?难道这就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吗?难道这就是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吗?难道当初为自己的一生许下的豪迈愿望,都只是一场空吗……
性天之妙,唯静者知之
造化之精,
性天之妙,
唯静观者知之,
唯静养者契之,
难与纷扰者道。
这段话出自明代学者吕坤的《呻吟语》。"性天",字面意思指人性和天道。"造化之精,性天之妙",泛指人生、社会及宇宙中最神秘、最高深同时也最重要的道理。这段话的大意是,宇宙人生最深刻的道理,只有安静下来后才能体会;那些纷纷扰扰、心神不宁的人,一辈子昏昏沉沉、浑浑噩噩,到死都不会明白;正如水只有安静下来才能映照星月一样,人心不能宁静,岂能把握生命的真谛、对人生获得清醒的认识?
翻开中国历史,可以发现,千百年来,古代学者们一直把静坐或静养当作做学问必不可少的功夫之一。在他们看来,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做人,而要做人就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为此需要做两件事,第一件就是静坐或静养,二是在生活中践履书本上所学的东西(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实践)。其中静坐或静养在他们看来尤其重要。这种思想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礼记》记载,中国人很早就有在祭祀等重要活动之前沐浴、斋戒的传统。《礼记》中所说的"散斋"、"致斋",就是一种静养、调心的过程。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大学》中提到"定、静、安、虑、得"的思想,三国时的诸葛亮则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箴言。到了唐宋时期,新儒家学者把佛教中的静坐之法借鉴、吸收并加以改造,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实践,形成了一个日趋成熟的静坐传统。相传北宋名儒吕大临每日静坐时,将双脚搭在一块石头上,久而久之,石头上竟陷进去了两个凹槽,与他的脚印一模一样。不仅儒家,道家同样注重静养。老子的《道德经》就有"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之说,认为人要延年益寿,就必须戒欲、处静、养神。庄子也极为推崇"虚静",声称"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庄子·天道》),他还认为圣人之心正是通过虚静,才达到了像明镜一样洞察秋毫的境地,照彻宇宙。
我们今天阅读宋明理学家的作品,发现当时的学者们已经非常普遍地把静坐当作最重要的修养功夫之一。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静坐的方法,提出了诸如"静中养出端倪","于静时观未发之中气象"等等种种说法,还形成了"主静"、"养静"、宁静"、"虚静"、"静定"、"静修"、"清静"、"处静"、"守静"等一系列术语。有时师生们在一起,"终日相对静坐",不发一语。北宋儒学的开山人物周敦颐在其著名的《太极图说》中就提出了"圣人主静"的思想。南宋儒学大师朱熹的老师李侗一生倡导主静,动辄教人静坐;后来朱熹跟他学习静坐,并有"半日读书,半日打坐"之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王阳明是明代最杰出的儒学大师,他在谈及为学方法时曾提到,对于初学者,往往要先使其静坐,静坐到一定时候,俟其心意稍定,再教他"省察克治"(《传习录》)。曾国藩是我们熟知的清代大儒,他把"静坐"当作修身的主要条款之一,并提倡"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他还说,静坐到极致处,就能体验"一阳来复"的境界。他甚至在遗嘱中向家人提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的修身要求。
静而后能安
一直以来,我们沉浸在生活的喧闹里,内心安宁不下来,所以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即使有空闲,也会做一些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自己显得很匆忙,甚至忘了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不去面对现实。
有时候也很想去反思自己,改变自己,但是当真正的去想这些事情的时候,又不想去面对,总是在逃避。即便是在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一旦去面对那些本质性的问题的时候,脑袋里就很乱很乱,或者说是一片空白。
很多很多的问题,积累已久,一直没空好好面对。有时隐隐意识到目前的生活方式有问题,心里不踏实,但是并不清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也无法再下定决心去改变现状;有时深刻地感觉到了自己的性格有问题,清楚地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却又不能静下来严肃认真地去想它,痛下决心去改正。
在我给清华大学学生开设的《儒家经典导读》课上,每次上课一开始,我让大家集体静坐5分钟。虽只是短短的5分钟,也让参加者收益颇丰。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这是儒家经典《大学》的豪迈宣言。"静、安、虑、得",代表了修养的若干过程。
静坐使人安下心来,分析自己目前的状况,我们忙忙碌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是有目标的忙吗?是有意义的忙吗?还是在荒废自己的生命?我们很忙,也很"盲"。我们是否让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主张?
静坐让我们平静下来,在自己的心里驻足一观。我们要认真地思考自己人生的坐标,我们不仅要看到别人,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我们究竟要的是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不要像无头苍蝇那样乱撞,也不要一味地跟着别人走。
静坐不仅仅是简单地闭上眼睛,一动不动地呆坐。选择一点向内用力,针对自己的弱点思考、剖析,才是要义。有时候,我们还需要思考: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我们的心是否感到孤独、无助,是否觉得过得如此的盲目,我们可以这样问问自己吗?
静坐,有时是强迫自己静下心去正视一些平时被搁置、以种种理由不去想或者佯装不在乎而回避的问题。忘却自己的性格问题,暂时自我麻醉一下总是可以的。但是,问题总有一天会以无法抵挡的方式再次涌现。与其一再回避求得暂时安稳,不如主动去接触它、解决它。生活的节奏如此之快,我们似乎找不到一块完整的时间去思考和处理自己的问题。静坐也许就是一种补救吧!抛开手中的事务,静心冥想,集中注意力,干净彻底地给自己一个交待吧。
我们常常感叹生活如此匆匆,无暇回味;抱怨不幸身居闹市,不得安宁。于是乎,不禁悲从中来。可是如果我们能认真地想想,是生活匆匆,还是我们受了生活的挟持而变得匆匆?是闹市喧嚣,还是我们受了闹市的影响而内心喧嚣?
其实,真正还是生活成了我们的主人,而不是我们是生活的主人。这就是我们不幸的根源。要摆脱这种不幸,做自己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就得学会安身立命的功夫--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泰山崩于前而不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不就是这种生命哲学的生动体现吗?
让我们从静坐开始,从静心开始。
一位同学说得好:
只有静,才能在喧嚣的尘世中,不断反省自己,做到内观其心,外观其表;只有静,才能不断地明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不至于因为世俗的诱惑,偏离目标太远。
人性之静,人心之静,靠培养。我们处在并不是很清静的世界中,身边无时不充满着诱惑,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地去克服,不断地去抵抗,不断地去追求"独坐幽篁里"的境界。这种境界中,没有急功近利的追逐,没有勾心斗角的竞争,没有庸俗可笑的闲聊,只有自己对自己的反思与审问。
修身的目的,在于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能坚守自己的一方净土,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完善,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如果不能将自己融入"静"中,怎能反躬自省,不断地完善自身呢?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
有人说:"我恐怕不适合于静坐,我发现自己总是静不下来。每次一投入静坐就思虑混乱,心神不宁。"大概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吧,一下子难以克服。静坐时要把握好一根弦: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毅力,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培养人格毅力的方式很多,静坐是其中有效的方式之一。
一位同学在网上说:
追求内心的平静,并非一定要置身于山水之间,而是要不断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淡定。少有人会像亨利·戴维一样独居于森林的小木屋里多年,然后把心镜中所反映的世界写成《瓦尔登湖》,幻化作一缕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清新长风。也许世人皆会在高山流水间忘却烦恼,但却不能在尘世间超脱,这也是修身的必要之所在。在浑浊的生活中静得下心,便可脱凡入圣。
另一位同学则说:
静坐时,我把心放飞到大自然中去,或仰望蓝天白云,或俯瞰大地山川,或眺望远山,或享受花草的芬芳,将自己陶醉在大地的博大与宽广之中,这样使自己放松心情,敞开心胸。此时此刻,那些生活中的烦心事,或者一些让我沉湎的东西,都会变得淡薄飘渺。以这时候的心情做事,就不会急功近利,因而会让自己感觉到非常顺畅。淡薄很多世事,也许比拼命克制更好。
可见不同的人静坐体会不同,静坐时自我调节的方式也不必拘同。
宋代学者程颐说"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近思录》),明代学者吴与弼则说"淡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康斋集》卷十一)。可见古人在静坐方面的体会是很深的。
静坐能历练人的气质:一种处乱不惊的气质,一种娴静沉着的气质,一种淡泊宁静的气质,一种善于自我剖析的气质,一种巧辨是非的气质,一种睿智理智的气质。这些气质都是一个想有一番成就的人必要的。而这些与外界都无关,只是自身心智的磨炼,所以不必对环境的要求太苛刻。夜静风清,固然有助于人静心,但是,一个想历练自己定力的人,身处喧嚣却独自保有一种宁静的作风,耳充噪声却坚守自己的一份清静,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今天我们时常看到一些人在讨论浮躁的问题,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确实久已染上了浮躁之病。但是,明知自己浮躁,就是无法真正改变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安静不下来,因为我们不肯花专门功夫来面对它。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面对这一问题的。清人金胜兰编的《格言联璧》中有言: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
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
省事,然后知平日之心忙;
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
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
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儒家倡导的静坐之法,常被人与佛教、道教、瑜伽等的静坐修炼混为一谈。有的人只要一提到静坐,就想到"气从丹田而出",想到气功、太极中的练功之法,把静坐说得玄乎又玄,仿佛神秘得不得了。这是完全不对的。儒家所说的静坐,乃是非常简易的身心调节手段,主要是一种个人的内心活动,与太极、气功、瑜伽中的功法迥然不同。当然,这不是说儒家的静坐思想与佛家、道家无关,应该说儒家的静坐之法也是受到了后者的启发,宋明以来形成的儒家静坐传统受惠于佛、道良多,儒、道、释的静坐思想常息息相通。
令人遗憾的是,今天,古人相传数千年而不息的修身和做人传统,特别是其中的静坐、静养之法,已经在现代人功利思潮的熏陶下丢弃殆尽。他们把古书按照现代西方知识的范畴和体系重新编排,结果讲解古人思想的人根本不需要付诸亲身实践,就可以成为大学教授、知名学者等。这是一个巨大的时代遗憾,也是我们今天重谈静坐的主要原因。
养成一个良好习惯,不管如何繁忙,每天腾出一段时间静坐。哪怕只有5分钟,都会有所收获,只要你认真。
至静以宁其神
静坐,就是要先让自己的身体从烦躁中静谧下来。在空灵的寂静里,即使有一些思绪在脑海里漂浮、幻灭,也能获得一种心如止水的平静。平静,即使是简单的平静,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丽。
一切都起于默默,源于默默。也许我们的确是应该学会默默地去思考、去怀想。
静坐,是静心,也是净心。要让灵魂清除一切杂念,游离于世俗的羁绊,进入自由的境界。
境由心生。静坐之静,来自于自己的灵魂深处。因此,静坐之时,一切于己无益、于人无用的事情,统统放到一边。唯此,才能获得心静、心净、心境。
静坐到一定程度,会发现那潺潺的水声,那动人的鸟鸣,那鲜花的清香,那温柔的风儿,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谐。将那些自然之美铭记于心并成为我们永远的感动吧,自然与本真,本来就是密不可分。
有位学生在谈自己的静坐经历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初静坐时,感觉思绪万千,但是每条思绪,当接近内心的时候,又似乎静止在那里,让我感觉不到它到底是什么,感觉像是自己在伸手向万丈深渊抓一个正在落体的小球,怎么也抓不到,大约过了3分钟,突然想起了自己从开学以来的一些行为,好懒散,好堕落,和上半学年的自己完全不同,突然很惭愧,之后又想到马上期中考试,还没做复习云云,想起自己应该好好学习了,之后又是一片空白,大约过了几十秒,闹钟响了,睁开眼,又是新的世界。
这位同学对静坐的反省相当细致,不过显然,他思绪太乱,还没有找到感觉。古人云:
至道之要,
至静以宁其神,
精思以彻其感,
斋戒以应其真,
慈惠以成其功,
卑柔以存其诚。
(宋白玉蟾《海琼白真人语录》)
这段话的大意是:真正的安静,是指灵魂从根本上得到了安宁。有了这种安静,方可对生命的本质作深刻的思索,领悟其中的真谛,这样才能通达人情事理,对人事的感觉能力大大增强。一直以来,由于没有安静下来,浑浑噩噩,仿佛失去了自我。通过斋戒和静坐,终于体验到自我的真实存在,故曰"斋戒以应其真"。发心为善,肯为他人付出关怀和爱,唯此方能成就真正的事业,故曰"慈惠以成其功"。待人接物时,永远保持谦卑;把自己放在比较低的位置,而不是咄咄逼人,甚至盛气凌人,故曰"卑柔以存其诚"。
按照古人的一种思想,"静"代表生命的本源,"动"好比是本源的延伸。因此,静坐实际上是让我们回归生命的本源状态。老子《道德经》上有"归根曰静"的说法。《周易·系辞》中从动静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乾坤变化的本质特征,北宋学者周敦颐把这一思想作了更精辟的发挥。他在《太极图说》中把宇宙的起源说成是一个无极→太极→阴阳→……→万物的衍生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通过太极的动静来实现的,即所谓"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的过程。正因为,他从动静与宇宙衍化的关系出发,得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结论。"主静",可以说是以静为生命之本。
从生命本源的角度来理解静坐的意义,并不是说只要回归寂静就够了。而且,这也不符合《周易·系辞》以及《太极图说》所讲的动静关系的辩证法。上面说,正是通过太极、阴阳、乾坤的动静关系,才衍生了宇宙万物。如果只有静,没有动,那就没有变化,没有生命的繁衍。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成天忙碌不休,只有动、没有静,忘记了生命之本,当然更不行。
显然,静坐不是静心的唯一途径。我们可以泡一杯茶,冲一杯咖啡,听一曲悠扬的音乐,使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暂时把一切烦恼抑或是喜悦抛在脑后,静静地享受眼前的清茶、浓浓的咖啡、悠扬的曲子,这个时候你也许觉得全世界都静了下来,自己全身心都放松下来了,简直就是最大的享受了。你也许喜欢在运动和锻炼的时候使自己放松下来,跑步、健身的时候,可以戴上耳机,尽情享受自己喜欢的音乐,使自己的心从平时的繁忙中解脱出来,给心灵一个安静的空间,难道这不也是一种享受吗?甚至不排除,累了、烦了的时候去打一场球,虽然大汗淋漓,但是心灵得到了最大的放松,球场上只有篮球、篮筐、队友、对手,一切俗事界抛诸脑外,那也是一种"静",于"动"中体验到的"静"。
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静坐观众妙 觅小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