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何时重点在谭林长讲信愿念佛上下功夫,何时重点在念佛上下功夫

净土宗的“信愿”与念佛功夫(念佛“行”),哪个更重要?-菩提树下
当前位置: >原文
净土宗的“信愿”与念佛功夫(念佛“行”),哪个更重要?
&& 菩提树下&&
净土宗的“信愿”与念佛功夫(念佛“行”),哪个更重要?在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三者中,我相信大家知道不少念佛多年的老修,都很难肯定自己能否往生,心怀疑虑有之,惶恐不安有之。。这些老修,念佛【功夫】不可谓不深,但“信愿”呢?某著名大德说,万修二三去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功夫没有“成片”(下文有原话)。我们看看成片多难吧。某著名大德的恩师李炳南老居士,他的道德、学问都相当好,修持也很好,他到九十多岁就说:在这个世界,凡夫想达到一心不乱的工夫是假的,说自己达到很短暂的功夫成片(或者说清净心),都已经是把自己夸大了,不可能的事!这是他一辈子精进修学,到九十几岁所讲的话。我们想想看,以他那样的根机都做不到,那我们谈什么呢?净土宗立宗基石净宗学人都知道一个常识:无量寿经中的摄生三愿即18、19、20愿,其中第18愿侧重谈信愿,“行”只是十念的念(佛),不说六度万行等功德。净宗之所以被称为“三根普被、无机不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核心】大愿。(祖师都承认)在信愿行三者关系中,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信愿”!这点,印光大师也说过多次。印光大师说: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净土之法门,以信愿为导。有真信切愿,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已得一心,亦难往生。(宗门人念佛,多不讲信愿,则仍属自力难蒙佛力。以其彼既不感,佛难垂应,此一著要紧之极,故为道破。)最要紧的是印光大师这句话:【【信愿门中尤宜致力】】,庶可决定深得念佛之实益。若效他宗,【【专以功夫为事】】,弃信愿而不讲,则便成仗自力之法门,其失大矣。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为什么?因为某大德也说,万修二三去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功夫没有“成片”(下文有原话)!且不说这个结论正确与否,既然功夫成片如此难,那我们是否应该在“信愿”上下功夫呢?请看印光大师的开示:为什么念佛人多往生人少?  唯念佛法门,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无一不住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住生。佛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临终亲垂接引也。(文钞三编卷二复郑琴樵居士书)  顾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祗以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但求福报,希图来世富贵。不知希图来世富贵,譬如仰天射箭,力尽则还,非但无益,且有损也。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报,有福报而无正智。以有福报故,则有势位富贵。以无正智故,则愚痴而不信因果。夫以不信因果之人,处势位富贵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恶。故福报愈大,造孽愈多。既造恶业,应受恶报。此所谓三世怨也。【故念佛者,断不可存福报之心,当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为了脱生死之妙法。】(文钞三编卷四净土法门说要)由于他宗思想渗入净宗,影响深远,故多将净宗横超法作竖出用,以自力心,行他力法,执于事理一心,并以此为往生准绳。虽习净土,却不知「信愿必生」之旨;虽常称名,却不明称名必蒙摄取之益。多以称名为方便,压制妄想,希求一心。此是诸宗融混所遗留下来的流弊,大师在一回信中,揭示此义言: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今既不发愿,亦岂有信?信愿全无,但念佛名,仍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弘誓感应道交。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而某大德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是这样说的:我们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修行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也就是说,念到心地清净,烦恼虽然没断,但是一句佛号,确确实实能够伏住烦恼,,这一点非常非常地重要,千万不能够疏忽。所以真正念佛人,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万个念佛的人能有几个往生的】?两三个就不得了啦!那个比例是万分之一二啊!为什么那么多念佛人不能往生?他这句佛号压不住妄想、执着。那么,这个样子只可以说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结个法缘,结个缘,这一生是去不了的。所以念佛要想功夫得力,要想念到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呢?不夹杂、不间断就成片了,功夫打成一片,没有杂念了,二六时中,只有一句佛号,心里面所想的就是一个阿弥陀佛,这叫功夫成片。通过两者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之所以“万修二三去”,原因并非该大德说的那样,而是印光大师屡屡强调的信愿!所以,蕅益祖师说:欲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黄念祖:你就是念佛念得很好,但是你信愿不具足,那就是不行,所以全凭信愿之有无。所以信愿重要,这是往生的关键。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没妄想,那不是往生的关键】。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深信切愿,所以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净土宗祖师藕益大师:宋明以来,多以通途自力修证,诠释「一心不乱」义。蕅益大师亦多顺他意而处处显事理一心,【然论往生正因时,则毅然舍他义而独显自意,判【【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揭示【一心」者即信愿一心,非禅定一心】,意显往生全凭他力,不在自力修证之深浅。故大师论持名之行时,言:「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不俟断惑,横超三界」,意显「不断烦恼得涅槃」之心要,显彰净土正义。至此,「信愿一心」从「事理一心」中脱颖而出,他力易行之道再度得以大畅。大师视信愿为净宗眼目,处处释之。对信虽广开为六信,其根本亦在「信他」,即信「弥陀世尊,绝无虚愿」。以誓愿无虚,又心佛不二,故于「信自」中言:「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其言:「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即明示净土信仰之归宿。所谓「六信」,理虽圆融,终归于「深信佛力、深信名号功德」中。此乃不可思议境界,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不涉施为,唯信乃入。其余事理因果,无非助成此一深深信仰。由于他宗渗入,使不明净土真实义者,多以事理一心为高妙,并以此为净业指南。虽重持名,却欲以称名为方便,以求一心之功夫境界等。《要解》亦随顺他意诠释事理一心,但大师言持名一法「无藉劬劳修证」,即简别【净土之行非事理一心,非定善散善,唯任口称而已】。他力之旨得以澄清,净土不共宗旨,再度明了。如其《灵峰宗论》言:吾人果能念念执持阿弥陀佛,即是念念证无量寿,放无量光。古圣既尔,今人亦然;至心既尔,【【散心亦然】】。观此,知称名一法,绝于机情,任谁称名,功德齐等。《要解》言:信愿持名一行,圆转五浊,不涉施为,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此即揭示持名一法「不凭修证,但称名号」之肝要。所谓「如乘船度海,不劳功力」也。此是大师力脱融混的又一剖心沥血处,故其《灵峰宗论》彰净土修学原则言:【无论千百十,下至一声,但终生不替】,便决定横超。又言:或昼夜十万、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又言:修此念佛三昧,每日从十万起,以至一百,【或唯数声,下至日念一声】,不拘数之多寡,但以【终身不间断】为则。此即大师对修学净业的指南,是对「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开显,简洁明了,已【完全】舍去了玄妙之理,唯彰相续念佛义。与善导和尚所言“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乘佛愿力,莫不皆往”、“一向专念,毕命为期”、“一发心以后,誓毕此身,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如出一辙】。信愿行中,哪个最重要?相信印光大师的没错。在下并非“反对”功夫,因为我念佛时也尽量是“净念相继”,但弘法时却不能如此偏执,误了众生法身慧命!
点击展开阅读全文
昵 称 必填
◎已有 0 人评论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转载]应何时重点在信愿上下功夫,何时重点在念佛上下功夫呢?
(应何时重点在信愿上下功夫,何时重点在念佛上下功夫呢?)
「同修提问:」再往下看:老法师还开示说,「信愿是等于说拿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签证,念佛是入学。入学当然给你分班,你分在哪一班,那是念佛功夫浅深。两桩事太简单了,我们要好好的把它记住。」看了这段,我有点儿迷惑,好像念佛也很关键啊。学生到底什么时候在信愿上下功夫?什么时候在念佛上下功夫?
「佟老师答:」大家看这个问问题的人,这是很聪明,很有智慧。为什么有智慧呢?他问:学生到底什么时候在信愿上下功夫?什么时候在念佛上下功夫?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这个信愿和念佛,他并没有排斥,信愿和念佛之间他没有排斥。就像一个人,我什么时候坐车到飞机场,坐汽车到飞机场,什么时候在飞机场登上飞机?你看他这样问话,这就很入这个路子了。他没有说我们就坐汽车到飞机场,不要登飞机。那大家想一想坐汽车到飞机场,不用登飞机,到飞机场干什么呀?他用坐汽车到飞机场,排斥了登上飞机,这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前面所说的,如果要是只强调信愿,排斥了念佛,这是错误的。
所以这个问话当中,什么时候在信愿上下功夫?什么时候在念佛上下功夫?要知道,在自己觉得自己信愿力不足的情况下,要在信愿上下功夫。觉得自己有很多东西都放不下的情况下,要从看破放下上下功夫。到什么时候在念佛上真正下功夫呢?觉得自己信愿很足了,对万缘也能够放下了,在这个时候在念佛上下功夫。这个时候你在念佛上下功夫,念佛的功夫越深你的信愿力越足,信愿力越足你的念佛功夫就越深,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你往生的把握性就会越来越高。
如果说不念佛,只强调信愿,到临终可能会落空,你的往生可能会落空。如果说只强调念佛,不强调信愿,到临终你念佛念得再好,可能也会落空。所以大家要记住,强调信愿,只强调信愿或只强调念佛,到临终都会容易使我们落空啊!所以我们要掌握这个原则:生死一旦要到来了,就要念佛求往生,到那个时候「三藏十二部」什么都没有用了,唯有这一句「阿弥陀佛」倚身恃怙啊!唯有这句「阿弥陀佛」是救命稻草啊!大经大论都用不上啦!所以古德讲「念经是为了摄心,念佛才有功德」,到临终的时候你念佛,当发现自己信愿不足的时候,你这个时候一念把信愿提升上来,能达到万缘放下,什么都不留恋了,你就成功了,你就往生了。如果这时你扔掉了佛号,你说我信愿求生极乐世界,一旦你八识田中的种子一时顿现出来,不用这句佛号你压不住它,没有把它压住,你往生不了啊!果真你的信愿力把它压住了,你才能往生啊!不用这句佛号,靠你的信愿力把它压住的人,又有多少人呢?太少了。所以这一点,我们大家要清楚,理论上好像是讲得通,但是你容易落空啊。
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记住,信愿和念佛不要分开,信愿要强调、要重视,更要把信愿做得具足。最后跟「阿弥陀佛」佛号并在一起,信愿行三而一,一而三,这样就对了。如果从文字的角度绝对要把它分开,这是大错特错。如果是在修行不同的阶段我们把它分一下,这是初期是可以的,最后要融在一起。
佛在《大集经》上说,「末法时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无量寿经》里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大家想一想,佛把这个原理、原则、方法已经告诉我们了,我们再抛弃了念佛,这岂不大错特错吗?我们具足了信愿,还是要念佛呀!信愿不足的时候,可以去在信愿上多下下功夫,这是正确的。
印光大师说:「末世凡夫,欲证圣果,不依净土,皆属狂妄」,这净土也是念佛呀!所以这里祖师大德虽然说处处强调信愿,但他不是把念佛给分家啦,不是说给排斥了。初期的时候可以分一分,不是把念佛给排斥掉了,终生不念佛了,不是,这是在阶段上。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就不至于偏执到一边去。否则的话,会影响很多很多的人往生。
所以这里,就是信了、愿了,但是还没有达到万缘放下的时候,可以在信愿上下功夫。能够放下了,心里能够放下了,但是念头上还伏不住,在这个时候,是在念佛上下功夫,用念佛的功夫去伏住心里的这些杂念。比如说在这个心里,我对我的孙女、
孙子是放下了,我也觉得没有什么可留恋了,也确实能放下了,但是不时的这些杂念还会进入自己的脑海里,但这个杂念已经没有那么大力量了,这个时候要用这一句佛号,把这些杂念要给压住。否则的话,一旦临终的时候,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这个杂念:「你的孙子、孙女」,坏了,你往生不了啦。所以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啊。
这个信愿、真信切愿,也就是从有点信和愿达到真信切愿、万缘放下,这里需要一个过程。这里需要后期的念佛做辅助,会使你放下得更快。所以,到极乐世界怎么样去成佛呀?到极乐世界也是念这句「阿弥陀佛」佛号去成佛呀。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这句佛号它是妙有啊!所以《无量寿经》不但我们现在修学去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要学习《无量寿经》啊,「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呀。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信愿持名是相互的,不要从文字上单独的把它永远的分开,这是错误的。修学的某个阶段我可以分开来学,这是可以的,两者不能相互排斥。就像一个人他用手他能够吃饭,但这个人他的腿很软,他的脚也能够到他的口,他用脚也可以吃饭,这个时候,你不能说这个脚也能吃饭,我就把手给排斥掉,这样就麻烦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重点问题连载】应何时重点在信愿上下功夫,何时重点在念佛上下功夫呢?
(接上篇博文)
(应何时重点在信愿上下功夫,何时重点在念佛上下功夫呢?)
「同修提问:」再往下看:老法师还开示说,「信愿是等于说拿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签证,念佛是入学。入学当然跟你分班,你分在哪一班,那是念佛功夫浅深。两桩事太简单了,我们要好好的把它记住。」看了这段,我有点儿迷惑,好像念佛也很关键啊。学生到底什么时候在信愿上下功夫?什么时候在念佛上下功夫?
「佟老师答:」大家看这个问问题的人,这是很聪明,很有智慧。为什么有智慧呢?他问学生到底什么时候在信愿上下功夫?什么时候在念佛上下功夫?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这个信愿和念佛,他并没有排斥,信愿和念佛之间他没有排斥。就像一个人,我什么时候坐车到飞机场,坐汽车到飞机场,什么时候在飞机场登上飞机?你看他这样问话,这就很入这个路子。他没有说我们就坐汽车到飞机场,不要登飞机。那大家想一想坐汽车到飞机场,不用登飞机,到飞机场干什么呀?他用坐汽车到飞机场,排斥了登上飞机,这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前面所说的如果要是,只强调信愿,排斥了念佛,这是错误的。
所以这个问话当中,什么时候在信愿上下功夫?什么时候在念佛上下功夫?要知道,在自己觉得自己信愿力不足的情况下,要在信愿上下功夫。觉得自己有很多东西都放不下的情况下,要从看破放下上下功夫。到什么时候在念佛上真正下功夫呢?觉得自己信愿很足了,对万缘也能够放下了,在这个时候在念佛上下功夫。这个时候你在念佛上下功夫,念佛的功夫越深你的信愿力越足,信愿力越足你的念佛功夫就越深,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你往生的把握性就会越来越高。
如果说不念佛,只强调信愿,到临终可能会落空,你的往生可能会落空。如果说只强调念佛,不强调信愿,到临终你念佛念得再好,可能也会落空。所以大家要记住,强调信愿,只强调信愿或只强调念佛,到临终都会容易使我们落空啊!所以我们要掌握这个原则:生死一旦要到来了,就要念佛求往生,到那个时候三藏十二部什么都没有用了,唯有这一句「阿弥陀佛」倚身恃怙啊!唯有这句「阿弥陀佛」是救命稻草啊!大经大论都用不上啦!所以古德讲「念经是为了摄心,念佛才有功德」,到临终的时候你念佛,当发现自己信愿不足的时候,你这个时候一念把信愿提升上来,能达到万缘放下,什么都不留恋了,你就成功了,你就往生了。如果这时你扔掉了佛号,你说我信愿求生极乐世界,一旦你八识田中的种子一时顿现出来,不用这句佛号你压不住它,没有把它压住,你往生不了啊!果真你的信愿力把它压住了,你才能往生啊!不用这句佛号,靠你的信愿力把它压住的人,又有多少人呢?太少了。所以这一点,我们大家要清楚,理论上好像是讲得通,但是你容易落空啊。
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记住,信愿和念佛不要分开,信愿要强调、要重视,更要把信愿做得具足。最后跟「阿弥陀佛」佛号并在一起,信愿行三而一,一而三,这样就对了。如果从文字的角度绝对要把它分开,这是大错特错。如果是在修行不同的阶段我们把它分一下,这是初期是可以的,最后要融在一起。
佛在《大集经》上说,「末法时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无量寿经》里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大家想一想,佛把这个原理、原则、方法已经告诉我们了,我们再抛弃了念佛,这岂不大错特错吗?我们具足了信愿,还是要念佛呀!信愿不足的时候,可以去在信愿上多下下功夫,这是正确的。
印光大师说:「末世凡夫,欲证圣果,不依净土,皆属狂妄」,这净土呢也是念佛呀!所以这里祖师大德虽然说处处强调信愿,但他不是把念佛给分家啦!不是说给排斥了。初期的时候可以分一分,不是把念佛给排斥掉了,终生不念佛了,不是!这是在阶段上。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就不至于偏执到一边去,否则的话,会影响很多很多的人往生。
所以这里,就是信了、愿了,但是还没有达到万缘放下的时候,可以在信愿上下功夫。能够放下了,心里能够放下了,但是念头上还伏不住,在这个时候,是在念佛上下功夫,用念佛的功夫去伏住心里的这些杂念。比如说在这个心里,我对我的孙女、&孙子是放下了,我也觉得没有什么可留恋了,也确实能放下了,但是不时的这些杂念还会进入自己的脑海里。但这个杂念已经没有那么大力量了,这个时候要用这一句佛号,把这些杂念要给压住。否则的话,一旦临终的时候,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这个杂念:「你的孙子、孙女」,坏了,你往生不了啦!
所以这一点,大家要注意,这个信愿,真信切愿,也就是从有点信和愿达到真信切愿、万缘放下,这里需要一个过程。这里需要后期的念佛做辅助,会使你放下得更快。所以,到极乐世界怎么样去成佛呀?到极乐世界也是念这句「阿弥陀佛」佛号去成佛呀!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这句佛号它是妙有啊!所以《无量寿经》不但我们现在修学去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要学习《无量寿经》啊!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呀。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信愿持名是相互的,不要从文字上单独的把它永远的分开,这是错误的。修学的某个阶段我可以分开来学,这是可以的,两者不能相互排斥。就像一个人他用手他能够吃饭,但这个人他的腿很软,他的脚也能够到他的口,他用脚也可以吃饭,这个时候,你不能说这个脚也能吃饭,我就把手给排斥掉,这样就麻烦了。(摘自佟老师网络问答,未完待续)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请问一下有修行经验的师傅师兄,生起出离心后受持佛经遵从什么顺序比较合适,怎样从零开始培养定力? - 知乎51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分享邀请回答15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13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如果平时不念佛只要在信愿上下功夫可以吗?
(如果平时不念佛只要在信愿上下功夫可以吗?)
「同修提问:」我们再往下看,那平时不念佛了,只要在信愿上下功夫,可以吗?
「佟老师答:」我们大家想一想,我们遇到了这句「阿弥陀佛」佛号,然后我们不去念佛,我们就在信愿上下功夫,可以吗?因为「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啊,那可不可以呢?这里我的回答是,又可以,又不可以。为什么又可以、又不可以呢?因为有的人确实这一生没有念佛,他确实就在信愿上下功夫,或者修其它法门,到临终的时候他就往生了。真达到这个程度,达到这样的信愿,确实是可以的。
为什么又不可以呢?恐怕大家很难达到这样的信愿,大家总以为我信了、愿了,就是有信愿了,不是这样的。要知道,信愿的标准是你能不能放得下。我在信愿的基础上,又能够万缘放下,这才是真实的信愿。
所以说,平时不念佛,只在信愿上下功夫,这初期是可以。到后期要把信愿归到哪里去?要把信愿归到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中来,这就对了。如果听了蕅益大师这句话「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再听了老法师所说的这句话「一生没有念过一句佛号,临终一念『阿弥陀佛』就往生了」,前提是只要具足信愿,那我们就从信愿上去下功夫了,不要佛号了。我告诉大家,这是大错特错,这绝对是错误的!
要知道信、愿、持名念佛,也就是信、愿、行,这是如同一鼎三足,缺一不可。是在三者具足的情况下,我们再强调信愿求生。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而且不能以偏概全,不能说有的人没有念佛他也往生了,或者有的人这一生也没有念佛,他具足信愿也能往生了,临终念一句就能往生了。我们大家想一想,这样的人,在这个世上有几个呢?恐怕十万个念佛人中,都很难找到一个、两个,这样往生的人很少啊。大部分往生的人,都是念佛具足信愿往生的。
我们因为有这种可能性,不念佛就能往生,有这种可能性,我们就在信愿上下功夫,到临终的时候,有可能会落空啊。这个麻烦就大了。所以说,强调这一点,就等于排斥了大家念佛。古人不是这样的,古人在强调信愿的同时,不排斥念佛呀。我们看《印光大师文钞》里有很多都是强调信愿,但是印光大师教导大家要老实念佛呀!信愿和念佛不分家呀!如果因为少数、极少数人有往生的这种可能性,或者说这样往生了,我们就把佛号给排斥了,让大家只在信愿上下功夫,这样往生,这样会害了大家啊!会使很多人落空了,失去往生的机会呀!
就像世间有一种病,比如说世间的大夫,这个大夫治一种病,比如说治疗肺结核,有百分之二的人,比如说一百个人中只有两个人,吃一种药他好了。但是绝大部分人,也就是这九十八个人,吃这种药好不了,但是也确实有两个人好了,但是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就是这一百人当中有九十八个人,比如说用抗结核的西药给治好了。我们不能因为用一种药,在这一百个人中只治好两个人,我们就去排斥这个抗结核的西药,我们这样做,那大错特错。如果这样做的话,虽然说有这种把结核病治痊愈的这种可能性,而且也有一两例是这样治好的,我们排斥了抗结核的西药,就用这种药去给大家治疗,那会导致百分之九十八的人,都好不了病啊!那这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吃这种药也好不了,那不就麻烦了吗?他又不能用抗结核的西药,这不就糟了吗?这抗结核的西药就好比我们念阿弥陀佛求往生,能治好一两个人的这个药就好比我们不念佛,光从信愿上下功夫求往生。大家想一想,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挂一漏万。我们把这种有可能性给当做全部,最后导致这些人落空,往生不了,那岂不糟了吗?
所以说应该怎么弘扬?信愿行不分家,以信愿为主,这样就对了。我们念佛法门是信愿持名,念佛名号不能丢,在这个基础上加强信愿,这就对了。念佛名号不能丢,这样我们会把信愿融在这句「阿弥陀佛」佛号里。大家想一想,不念佛只在信愿上下功夫,这个人闻到了佛号还不念佛,还回过头来在信愿上下功夫,那他对这句佛号,还是信还是不信呢?这里就有问题了。《无量寿经》里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这样告诉我们?你光是有信愿,你没有念佛这个方法,你把念佛这个方法排斥了,这不就麻烦了吗?要知道我们在念这句佛号的同时,要加强信愿,这才是对的。念这句佛号,加强信愿哪。我们看古人,他就是持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他却往生了,你能说这个持名就是在功夫深浅上下功夫吗?你能说这个持名里没有信愿吗?所以大家在这些上,去理解,不能光停留在文字上,要从文字上能够考察出它的义理侧重于哪一面,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说,只在信愿上下功夫,不念佛了,这有可能是错误的。如果你要说,我一段不念佛了,只在信愿上下功夫,最后回到这个佛号中来,这才正确。否则的话,就有落空的可能。
02/18 20:36
(如果临终一念阿弥陀佛可以往生这与您讲的念佛功夫有何不同?) 「同修提问:」阿弥陀佛,尊敬的佟老师您好.学生有几个问题,请老师解答: 一,二〇一五年七月十六日,老法师对念佛共修的开示第八集中讲到:「东北有位陶老师,跟大家分享&大经解&我讲的这个,这几年所讲的这个.讲的非常好,非常透彻.我想如果将来有机会他来香港,我们集合大众听他讲经.很难得.我们发现净宗后继有人了.」 二.二〇一五年七月十七日,&大经科注&二百一十四集中,老法师讲到:「东北有位陶居士,分享&会集本&已经
02/18 06:09
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有一篇开示&与方圣胤居士书&, &能如是者,寿已尽,则决定往生西方,超凡入圣.寿未尽,则决定业消病愈,慧朗福崇.&下面我们通过学习印光法师的这个殊胜开示,重温一下印光大师信愿念佛的具体方法.印光法师&与方圣胤居士书&原文: 闻有贵恙,想日见痊愈矣.世间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祷鬼,徒增业障,有损无益. 阁下素修净业,而且令夫人料理家事,妻贤子孝,心中了无可忧虑者.宜将一切家事,并自己一个色身,悉皆通身放下.以一尘不染心
09/24 21:22
检验念佛人有无信愿的试金石 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有一篇开示&与方圣胤居士书&,&能如是者,寿已尽,则决定往生西方,超凡入圣.寿未尽,则决定业消病愈,慧朗福崇.& 下面我们通过学习印光法师的这个殊胜开示,重温一下印光大师信愿念佛的具体方法. 印光法师&与方圣胤居士书&原文:闻有贵恙,想日见痊愈矣.世间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祷鬼,徒增业障,有损无益. 阁下素修净业,而且令夫人料理家事,妻贤子孝,心中了无可忧虑者.宜将一切家事,并自己一个色身
06/06 06:00
58. 平时按时念佛不间断,假设在高速公路出车祸,当下被汽车撞死,来不及念佛,这样能往生净土否? 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者平时念佛功力深,在八识田中种下无量无数的佛号种子,若被撞死之际,来不及念佛,这要看他个人的造化而定,若佛号种子现前,正念不失,亦然可往生净土:若被撞死之后,八识田中的佛号种子没有现前,正念不能提起,那往生就甚为困难.
06/24 11:09
净空法师法语:念佛要有信愿
发布:欣求极乐
日期: 8:49:00
1 我们念佛,常说:“你会念不会念?”不会念的,嘴里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没有信.没有愿,这叫不会念. 2 这样念佛,古人说得很好,叫“喊破喉咙也枉然”.一天纵然念十万声,不能往生.为什么?里面没有信.没有愿. 3 怎么叫会念?每一声佛号里面都具足坚定的信心.强烈的愿望,这就叫会念.具足信愿行,声声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你对于西方净土就有分. 4 所以,这一
01/14 21:24
问题:平时想起念佛,念几句后又想到别的事去了,之后想到我在念佛,于是接着念佛,如此反复,这样是不是对佛不敬? 解答:如果能够把自己心念提起来,转变过来,都用来念佛,这个就是对佛的恭敬.因为平时我们心中都是恶念,都是妄念,相续不断的,能够想起念佛很不容易的,非常难.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想起念佛啊,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这个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帮助,比如拿念珠.拿念佛计数器,拿在手里不停地念,我们养成习惯,也会不停地随着拨念珠.按计数器,念起来了,这样最好. 问题:我今天买了青白菜,回来发现有青虫,我就
02/12 17:06
为什么我们平时要念佛(道證法師)(轉貼) ( 01:41:38) 转载 标签: 念佛 杂谈 道证法师讲述
轉自﹕ 至诚无息 的博客
为什么我们平时要念佛 道证法师讲述
有的人一听到别人跟他说‘阿弥陀佛’,他就说:‘不好意思啦,念小声一点啦,让别人听到不好意思啦!’你想想看,我们这张嘴什么不好的话都说,譬如现在最流行的什么‘伤脑筋’.‘真头疼’,其实你想想,伤脑筋有什么好呢?你不明白意思即随著他人胡说,也不自己用脑筋去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才会伤脑筋呢?譬如说车祸撞
05/17 02:45
(接上文)「同修提问:」再往下看:老法师还开示说,「信愿是等于说拿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签证,念佛是入学.入学当然跟你分班,你分在哪一班,那是念佛功夫浅深.两桩事太简单了,我们要好好的把它记住.」看了这段,我有点儿迷惑,好像念佛也很关键啊.学生到底什么时候在信愿上下功夫?什么时候在念佛上下功夫? 「佟老师答:」大家看这个问问题的人,这是很聪明,很有智慧.为什么有智慧呢?他问学生到底什么时候在信愿上下功夫?什么时候在念佛上下功夫?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这个信愿和念佛,他并没有排斥,信愿和念佛之间他没有排斥
05/31 10:53
问曰,念佛之门,多承开导,群疑尽释,正信现前矣.但上文所谓抖擞身心,拨弃世事.今世网中人,间有境缘顺便,身意安闲者,则可依此而行.其有世事不容拨弃者,又当何以教之? 答曰,世网中人,若是痛念无常,用心真切者.不论苦乐逆顺,静闹闲忙.一任公私干办,迎宾待客.万缘交扰,八面应酬.与他念佛,两不相妨.不见古人道,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又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其有世缘稍重,力量稍轻者. 亦须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每日或念三万声,一万声,三千声,一千声.定为日课,不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安法师信愿念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