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阿敏85式杨式太极拳拳188式主要在什么地域流行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转载自百花山
一、杨式太极拳源于武当正宗太极拳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数千年之前。太极拳从中崛起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武术最著名的拳种之一。太极拳思想源于中国伟大哲学思想道家理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和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的结晶。老子《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刚”至今是修练太极拳的指导思想。有人据此推论,此拳可能起源于老子时代,长期在道教内部传授。
太极拳在唐朝时期已有。宋元明时有温州陈州同、张松溪、宋远桥、俞莲舟等人有名传闻于世。
明代以后世传太极拳术乃张真人所传。据《明史·方伎传》记载:张三丰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辽东懿州人。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明史正式记载张在宝鸡死后复生,后行踪神秘,不知所终。张曾在武当山修炼“内丹功”,著有《玄机直讲》、《玄要篇》等,根据老子道家学说及在静坐修炼静功的同时,作为修道的动功创编了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柔如灵蛇,刚如猛虎的太极拳术。享誉海内外的武术大家吴图南先生认为,张三丰是太极拳的集大成者和中兴者。
以此太极拳的祖庭是武当山,太极拳的祖师是张三丰,武当正宗太极拳原名张三丰太极拳,至今武当山上道士仍在练张三丰太极拳。清朝时期张三丰太极拳由道人传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蒋发至河南温县陈家沟传陈长兴并葬在陈家沟,陈长兴传河北广府人杨禄禅。张三丰祖师遗著[太极拳歌诀]由王宗岳先师精解并注释,落款处为:“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陈长兴在关于太极拳源流的一篇《序》中详细地记述了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拳于己的过程,成文于嘉庆元年菊月,落款温州陈长兴谨序。
二、北京是杨式太极拳的发祥地
杨式太极拳第一代传人杨禄禅(年),名福魁。三下陈家沟,历时十八载,向陈长兴拜师学艺。学得真功夫后应亲戚武汝清邀请,率次子杨班侯、季子杨健侯入京到清廷皇宫和王府授拳,武艺高强,人称杨无敌。后经杨家第二代杨健侯(),杨家第三代杨澄甫(1883年-1936年)将大架定为对外传授的至今普遍流行的杨式太极拳。经过熏陶,杨式太极拳益发显出其从容、坚定,气势磅礴、呑吐万物气派。杨澄甫先师身法中正,拳势朴实浑厚大方,气势腾然,动作空松灵活,刚柔内含,支撑八面实具大家风范。他留下的拳照如同名家书法一样,为后人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学习和研究资料。
至今在社会上有杨家大、中、小和长拳的传授,拳架招式都是以杨澄甫定型的大架为主。
中华书局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印刷出版了由杨澄甫先师口授陈微明先生笔录的《太极拳术》,该书是研究、习练太极拳的重要参考著作。书中[太极拳术源流]一节中云“拳术有内外家之别。外家传自少林,内家始于宋之张三丰。”文光印务馆、神州国光社在1931年1月出版发行了由杨澄甫初稿、董英杰整理的《太极拳使用法》。
杨澄甫先生教拳的场所一个是太庙(现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另一个就是中山公园的“行健会”。在《太极拳术》一书中登载的[太极拳十要]对身法上要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松胯”,在行拳上要求“分清虚实、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于松柔中求虚无的气势、求内劲的增长、求异常灵敏的感觉,于松软中求劲起陡然、冷快绝伦、入里透内,浑身是手,全身发劲。由杨澄甫口述张鸿逵笔录的[太极拳之练习谈]至今仍然是各门派初学者习练太极拳的必修之课。
杨家嫡传太极拳世人习惯称为杨式太极拳,以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为指导,完全继承正宗武当太极拳风格。拳架结构严谨、立身中正,拳势舒展大方、圆活饱满,松柔沉静,朴实无华。行拳中自始至终表现太极天体圆形运动,阴阳不断转换,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呼吸缓慢柔和。内动绵绵,外柔内刚,既适宜于养生健身,又是自卫防身的高级武术。
人们常说,闯天下,打天下,传天下。1928年杨澄甫率众弟子离京南下,授拳于南京、上海、汉口、杭州、广州等地,轰轰烈烈地将杨式太极拳传播到大江南北,使得太极拳得以广为流传。如今国内习练杨氏太极拳的人数超过4000万,国外120多个国家习练人数超过3000万。另据统计,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中,80%以上的人习练杨式太极拳。(统计数据来自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推介会宣传页)
三、真正的杨家嫡传太极拳真功尚存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燕京泰斗崔毅士(1892-1970)17岁时带艺进京慕名拜杨澄甫为师,追随杨师潜心修炼太极拳技艺27年不离左右。1928年随杨师南下,直至1936年杨澄甫去世。崔是杨澄甫的入室弟子中随师最长者之一,见证了杨式太极拳各阶段拳的变化及其发展壮大。
崔毅士先生为人纯朴、善良、忠厚,宽容,毕生研习杨式太极拳,功夫深厚,深得杨师器重,凡杨氏太极拳、剑、刀、大杆(枪)、推手无不得杨师指点亲传,拳技炉火纯青,誉满京华,尤以推手最为擅长,称其为松柔大师。崔毅士一生致力于太极拳的传播发展,培养了众多弟子,影响辐射到全国各地及海外,是北京地区杨式太极拳重要的代表人物和传播者。
我的师父方宁先生今年88岁高龄,1943年在上海就读期间跟随王守先老师习杨式太极拳三年,从此练拳没有间断。1953年到北京工作,慕名向崔毅士拜师学拳,系杨氏第五代传人。后相继碾转在合肥、广州工作。方宁先生从未学过其他拳术,专攻崔师亲传的杨式太极拳,多年苦练,默默习拳悟道,,在安徽受冲击时被关在牛棚,仍执著练拳。近七十年的寒暑修炼,太极功夫纯正自然,炉火纯青,功臻无圈,能周身发劲,已经到了一羽不能加的境界,搭手就发,挨着何处何处发,表现出真正武当正宗太极拳内家功夫以静制动,上下完整一气的风貌。
方宁先生撰写的太极拳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没有亲身体会,达不到太极拳的高层次是写不出来的。方宁说:“太极拳是智慧拳要传给有理解力的人,有文化更好,对太极拳论要很好地研究和理解否则功夫到中乘就上不去,不容易达到上乘的境界。”“拳论中每一个字都是古人毕生精力心血的结晶,要好好推敲,如“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如何理解如何做到。古人为什么说“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现在有不少人虽然也在认真练太极,为什么功夫上不去,可能就是没有很好地吃透这八个字。”2005年方宁应邀参加了“西安杨式太极拳国际邀请赛”,携弟子在会上展示了太极推手神功,将弟子发出三丈开外。
太极拳发人时的劲力走向与外家拳有本质区别,不是生硬的打击劲、不是简单的推搡劲。一般拳术打击推搡很少能将人打到那么远的,因此这种发劲是武当正宗杨式太极拳的特有优点。尤其这种发劲几近失传,近年很少见到,一般社会上现在偶尔看到认为不可能,甚至以为是假的。其实这种功夫锻炼开始都在于正确的基本功,方宁常常强调“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功夫高深时力量不显露于外,所以太极拳名为内家拳。师父常说,“太极拳缓慢是练功夫,用起来是很快的,但是和外家拳是两种不同的快法,同样有闪展腾挪。练太极拳没有练出发劲,还不能算真正入门。”。师父对拳架要求很严格“架子不正确怎么能练出发劲?”师兄弟们苦练盘架子,几个月就穿破一双鞋。师父说“那不是练着好玩的,打打好看,搞着好玩的东西,根本没有用嘛。”
经常有人找上门来与方宁先生切磋拳技,有善意的来学习的,也有来试功夫深浅的,有的当时就磕头拜师,如某位在伦敦授咏春拳多年颇有名气的拳师慕名前来试手,只一搭手就腾空而起,当时就拜师,并在师父住所附近买房子从学,还前后多次介绍数位英国人前来观摩学习。
方宁先生的弟子有两百余人,大家都知道“不是诚实勤恳用功正式的徒弟不改架子,不讲劲路,不谈用法。”因为真正掌握了太极拳的劲路和用法上了功夫是能打坏人的,所以一般不随便外传。方宁师父告诫徒弟,不要吹嘘自己的功夫,不要追求名利。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拳论不是想出来的,不是读出来再做的,而是打出来再写下来的。要认真感悟、深研拳论里深层次的东西。古人拳论中每一个字都要好好去体会。打拳时感觉出来的才是真正的东西。把拳论上的论述全部做到才能算毕业。”
太极十年不出门,路数不对、思想愚钝、惰性十足者又何止十年。
与师父在一起,他浑身松柔的让你根本不敢碰触,他不但出手极轻且极有效,脚下移动轻灵迅疾,一旦我出手稍有力度,马上被发,被打,自己总是处在劣势。用力不是,不用力还是不是。师父真出手打时,眼睛闪出的目光是凛冽的,令人胆颤。这才是真正的太极拳,杨家传下来的太极拳并未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融,真正的杨家嫡传武当正宗太极拳真功尚存。
2010年方宁在暨南大学讲学,“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区别,外家拳外露刚强,内家拳达到一定层次运用时从外面看不见有什么动作。我们后来人在学习真正的 太极内家拳达到这个层次时,不得不从内心感谢我们的前辈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优秀的拳种,这也确实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宝贵的明珠。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不懂中国武术,认为武术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更瞧不起太极拳,认为那都是老年人健身用的,根本没法实战。我想,既然自己有这个功夫,就要利用有生之年改变世人对中国功夫、对太极拳的误解,把传统武术传承下去。”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杨式太极拳源远流长(百花山原创)',
blogAbstract:'
杨式太极拳源远流长
李亚萍原创文章&
本文刊登在【名家】杂志2012年第五期&
引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lee-yaping./blog/static//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2',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6,
publishTime:2,
permalink:'blog/static/2',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太极拳理论】杨式太极拳身法感悟
查看: 5165|
评论: 0|原作者: 胡克禹
摘要: “身法”是太极拳的“五法”之一,手、眼、身、法、步这五法中,身法被排在第三位,这是因为练拳时如果没有端正的身法,后面的用法和步法便无从谈起。各式太极拳都十分重视对身法的要求,如武式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就 ...
& & “身法”是的“五法”之一,手、眼、身、法、步这五法中,身法被排在第三位,这是因为练拳时如果没有端正的身法,后面的用法和步法便无从谈起。各式太极拳都十分重视对身法的要求,如武式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就有: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护肫、裹裆、松肩、垂肘、尾闾中正、虚实分明、气沉丹田、腾挪、闪战等十三条要领;孙式太极拳对身法有“九要”的要求,即: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扣(扣肩、扣膝、扣趾);三要提(提肛);四要顶(舌顶上腭、顶头、顶手、顶膝);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六要松(松肩、松胯);七要垂(垂肩、垂肘);八要缩(缩肩、缩胯);九要起、钻、落、翻分明(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腰起而钻、腰落而翻、脚起而钻、脚落而翻)。陈式太极拳又有刚柔相济、开合相寓、快慢相间、顺逆缠丝、拳起螺旋、虚实互换、节节贯串的共同特征,而且特别强调上身中正安舒,劲力对称平衡,逢上寓下,逢左必右,前发后塌,八面支撑;强调走低架子,重视腰胸折叠和丹田内转,发劲松活弹抖,轻沉兼备,倒换虚实,强调裆走下弧,运劲注重呼气,大小动作讲求技击含义,体用兼备。& & 那么,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在身法上更有着自己的严格要求,这些特殊的要求,体现在由杨澄甫先师口述,陈微明笔录的《太极拳说十要》之中,即: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这些身法要领,条条都很重要,都要贯穿于整个套路之中。& & 下面,我想根据自己练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四十年的粗浅感受,谈谈对杨式太极拳如何练习身法的认识,求得与同门的交流和学习。我自己体会,行拳时要使身法中正,支撑八面,重点应该抓住以下七句话,二十一个字,即:百会顶,大椎领,肩井沉,背脊拔,腰胯松,尾闾收,命门撑。& & 一是百会顶。头为六阳之首,百脉之宗,周身之主,全身之纲领,人的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无不以此为向背。虚灵顶劲,也叫“提顶”或者叫“顶头悬”,行拳走架时,身法是否稳定,颈椎是否松竖,背脊是否中正,眼法是否平准,呼吸是否顺畅,步法是否灵活,腰胯是否松沉,无不与头有关。从生理上来说,百会上顶,可使颈椎中的神经中枢延髓以及脊柱中脊髓不受压迫,从而能够保证周围神经与脑神经的经络不受挤压,畅通无阻,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全身各大系统及器官的机能保持正常运转,于发挥对人体的整体平衡作用至关重要。百会如何上顶?如何做到“顶头悬”?赵幼斌先生在《中华武术》杂志举办的名家讲堂谈“太极拳身法问题”专栏中讲的非常清楚,“顶头悬”的具体做法是:喉头微后收,下颌稍收提,头顶(百会穴)虚虚上领,使颈椎拔起、拔展、松竖,有胸前锁骨与脖后大椎连带向后上移提的感觉。百会上顶不是用力去顶,而是用神去顶,用意念去顶,绝非冲头昴首,拔头提气,要意在神而不在形,在虚而不在实,在形、在实容易用力,用力则易神露于外,也易产生僵劲。因此,百会上顶,竖头虚灵,神敛于内,全在用意,绝非用力。& & 二是大椎领。太极拳界讲身法时,有“一领百沉”的说法,“一领”指的就是大椎向上领劲,“百沉”指的是太极拳的其它锻炼要领,如沉肩坠肘,坐腕舒指,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落胯,敛臀收腹,尾闾中正等四肢百骸都要求向下沉垂,即谓之“一领百沉”。大椎领劲的具体办法,就是收颌直项,下颌微收,脖颈自然轻轻竖起,第三、四节颈椎向后退贴到衬衣后领上去,这样下颌自然内收,颈椎就会自然竖直松开。但在实践中应注意,一定要注意先把头部竖直松开,然后第三、第四节颈椎再向后退贴,否则容易造成头部后仰之病,也就是要“先竖后退”,而不是“先退后竖”。& & 第三、肩井沉。肩为气之门,上抬则气升,下沉则气降,两肩如能松开,上肢之气自沉,肩在上肢的肘、腕、掌关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突出地位,而松肩的关键又在于沉肩井。上肢三大关节肩、肘、腕,以及整个上肢的放松,肩关节的放松起绝对主导作用,没有肩关节的放松,整个上肢其它各关节就不可能放松。在太极拳的走架中,上肢的两手始终处于从动的状态,不能自动做出各种动作,而是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全靠腰身来引动。也不光上肢的两手,还包括下肢的两腿也都是靠腰身来弓丨动,所以才有“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之说,要做到“腰带四肢,身使四肢”。所以腰带上肢,关键在于松开肩关节,因为在上肢三大节中,肩为根节,肘为中节,腕为梢节,根节动,梢节随。要在意念的引导下,让臂与肩象松脱开了一样,这样,当腰身转动时,让左右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去牵动手的左右旋转;当身躯下沉时,让地心引力去引动手向下沉降;当腰身前进后退时,让前进和后退所产生的惯性带动手的向前和移后,如此等等,都是完全由腰身来带动,身势的进退、升降、旋转均应如此。所以沉肩井是上肢放松的关键所在。& & 第四、脊柱拔。杨式太极拳特别强调行拳走架时脊柱的上下伸展,对拉拔长,形成一个百会连接会阴的身体中轴线,也叫中垂线。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这个中轴线其实就是脊柱,太极拳就是以腰脊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脊柱行拳”。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上肢的根节“肩”和下肢根节“胯”的放松,肩胯放松之后脊柱的上下拉抻,左右转动,前后张弛三种变化,才能活动自如。脊柱的上下拉抻可使人体脊柱的S型曲线得到适当的调直和拉开,既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向后突臀的毛病,又有利于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主要动力源,是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后张弛(也叫前后折叠)是说脊柱如同弓箭的弓背一样,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蓄势时脊柱随吸气微微后弓,称为“吞身”,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弛,称为“吐身”。行拳走架时,脊柱随着拳势的起、落、开、合和拳势的呼和吸呈现出节律性张弛。脊柱的上下拉抻,左右转动、前后折叠,实际上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的对拉拔长劲。“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是上下对拉劲,“沉肩坠肘”与“含胸拔背”体现左右对拉劲,胯膝与两足之间形成的外曲内直和前弓、后坐的一张一弛,就是前后之间的对拉拔长劲,而且都是以“脊柱为轴心”的运动。& & 第五、腰胯松。“腰为一身之主宰”,杨澄甫的《太极拳说十要》中,一语道破了腰在人体中和在太极拳习练中的主宰地位和统领作用。认为:能松腰才能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行拳走架中身体的虚实变化皆由腰来转动。吴式太极拳大家李和生也说过:“腰不松,气难通,气不盈,意难行。”强调了松腰和意气的关系。腰跨位于人体上肢与下肢的交界部位,是身体运动的枢纽,是太极拳运动中劲力虚实转换的调控器,太极拳架从头到尾都是“以腰为轴,身使四肢”的整体运动,抓住腰带四肢这一根本要领,就抓住了太极拳运动的总纲,就能够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腰胯松和百会顶,大椎领,脊背拔几者共同配合,才能发挥脊柱上下对拉的整体效果。因此,松腰胯就成为习拳“身法”上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而练腰胯松,首先应该弄明白,何为腰?何为胯?腰与胯之间又是何等关系?我认为:人们习惯上所说的腰,是指平常系皮带的那一圈部位,医家说的两肾之间的命门所在之处,包括人体的肋下胯上部位。而生理学上的胯,实际上是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胯关节是由髂骨、耻骨、坐骨三块共同组成为髋骨,通称为胯骨。人们通常把腰和大腿之间的部位叫做“胯”。腰和胯之间的关系是主动和从动的关系,胯是随着腰的转动而转动的,两胯与腰脊处的左右转动,上下抽挫’以及竖向的前后卷曲开合,是最基本的腰胯动作,腰胯能松、能沉,脊柱上下拉抻的效果就明显,自身重心就能降低,下盘就能稳固,卸对方的力就能顺遂,就能周身协调,得机得势,妙不可言。松腰胯的质量,对于行功走架中保持和协调自身的灵活性、稳定性、整体性有着重要影响,并决定着劲力的方向、大小和速度等诸方面的运动质量,所以腰胯放松,实为太极拳“身法”之一大关键。& & 六、尾闾收。人体的尾闾位于身躯骶骨下端,与脊椎骨有连带关系,为转动元气升降之要道。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督脉长强穴也正在尾闾部位。在太极拳行功中,形体上尾闾如蛇,又如推进器、定向标,身体欲向何方,尾闾即从后面对向何方,尾闾中正则立身中正。太极名家郝少如先生对于尾闾中正有精辟见解,他说:“尾闾正中须两股(大腿股骨)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所谓尾闾中正即脊骨根向前也。”从整体上看,此即太极拳“裹裆”、“敛臀”或叫“护臀”的技术规范,它就象用臀部把整个骨盆裹护起来,把小腹部承托起来。这样,再配合上虚领顶劲、松腰落胯、曲膝圆裆,就能使尾闾的舵向作用相对稳定,从而保证尾闾中正和立身中正,增强脊柱的灵活性和背脊的弹性。同时,敛臀也相对降低了身体的重心,有利于动作的平衡和蓄、化、引、拿,有助于专注一方,劲整力浑。这个身法要领从局部来看,就是吊裆,或谓提肛、缩谷道,就是会阴处虚虚上提,适度收缩会阴底肌和肛门括约肌,以促进下盘的稳定。陕西眉县一位跟随杨澄甫先生学过太极拳的老中医苏举贤大夫,曾总结了自己的两句练拳体会:“一句真诀要牢记,坐提谷道是真丹。”可见,“敛臀”的关键就在于“提谷道”、“收尾闾”。& & 七、命门撑。太极拳身法要领中十分重视和强调松腰、而松腰必然敛臀、收尾闾。既要尾闾前托,又要命门后撑,这是松腰能否到位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没有命门后撑,松腰就不能松到位,腰以下部位的蓄劲就缺乏饱满,五弓之一的身体这张大弓就无法形成,更谈不上技击上的得机得势。所以说命门后撑是行拳走架中松腰塌胯的一个重要环节。百会顶与腰胯松是上下拉抻;尾闾前托与命门后撑是前后拉抻,二者一前一后,才能使小腹部位这个一身的重心所在始终保持稳定状态,也才能使脊柱竖直的力在躯干部位传导无阻,使身体自身之力与大地的反作用力毫无损失的传导出来,形成足够反弹力,全部施加给对方。太极名师张义敬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气沉丹田时说过:“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上腰部的旋转自如才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可见,要想做到立身中正,脊柱竖直,松腰塌胯,稳定重心,与尾闾前托相呼应的“命门后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本要领。& & 综上所述,我认为太极拳的“身法”是一个带全局性的综合表现。身体这些部位的要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不能顾此失彼,相互脱节,一定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太极拳说十要》中对身法的要求。以上拙见,仅为个人一孔之见,望名家及同行指教。
上一篇:下一篇:
扫描二维码关注太极网微信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太极网微信号:cntaijiwang 关注太极网公共平台,及时了解太极拳界新闻,太极拳赛事,太极拳理论成果。欢迎投稿,免费宣传!
123456789101112
Powered by专题:秘传太极拳教学视频【荟萃】
学习辅助网www.5730.net
秘传太极拳教学视频【荟萃】
玉珠铉减肥瑜伽(清晰完美版?中文配音)y92.49趵谷玄龙47956嫡传杨式太
极拳教练法4(清晰版)y93.34趵谷玄龙260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3(清晰版)
y109.87趵谷玄龙285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2(清晰版)y106.24趵谷玄龙
370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1(清晰版)y105.49趵谷玄龙3006太极呼吸术-杨式
太极秘技趵谷玄龙17708太极细节要点讲解,-傅声远趵谷玄龙1803太极细节
要点讲解,-傅清泉趵谷玄龙4758太极细节要点讲解,-傅清泉趵谷玄龙13435
太极推手(下较清晰版)-傅清泉y80.01趵谷玄龙533太极推手(上较清晰版)-傅
清泉y79.45趵谷玄龙542杨式太极拳8十5式教学(下清晰版-武术与健身)-傅
清泉..趵谷玄龙2154杨式太极拳8十5式教学(上清晰版-武术与健身)-傅清
泉..趵谷玄龙15667杨式太极推手的技巧和规则李正新作y84.97趵谷玄龙
543太极推手中级教程02-(清晰版)李正y102.46趵谷玄龙208太极推手中级教
程02-(清晰版)李正w142.57趵谷玄龙198太极推手中级教程01-(清晰版)李正
w112.67趵谷玄龙699太极推手初级教程02-(清晰版)李正y120.37趵谷玄龙
672太极推手初级教程01-(清晰版)李正y98.08趵谷玄龙8880太极拳内功心法
续集02-(清晰版)李正讲授y112.54趵谷玄龙585太极拳内功心法续集01-(清
晰版)李正讲授y109.84趵谷玄龙1753杨式太极拳56式拆招-08(七段)闪通臂
的应用-崔仲三w趵谷玄龙196杨式太极拳56式拆招-07(六段)海底针的应用-
崔仲三w..趵谷玄龙132杨式太极拳56式拆招-06(5段)搬拦捶.如封似闭的应
用-..趵谷玄龙214杨式太极拳56式拆招-05(四段)手挥琵琶的应用-崔仲三..
趵谷玄龙188杨式太极拳56式拆招-04(三段)掤捋挤按的应用-崔仲三..趵谷玄
龙347杨式太极拳56式拆招-03(二段)掤手的应用-崔仲三ww趵谷玄龙155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225',
container: s,
size: '910,250',
display: 'inlay-fix'
该用户的其他资料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思坦85式杨式太极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