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是哪个朝代谁四大发明是什么朝代的

从小学开始,就被教科书先入为主地灌输了“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东方的中心”甚至“世界的中心”,长大以后读了点书才知道,这是那帮为了个饭钱写教科书的人编来忽悠人的,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里,中国从来就是边缘地带,因为地缘独特,关键是西部的高原阻隔,中国这块土地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如近东、中东那种频繁的征服,不论是亚历山大还是哈里发、奥斯曼都没有越过地理屏障来征服这块土地,几千年来萦绕在中国帝皇和小民心头的梦魇是不断更替的北方草原蛮族(和过去一样今天这种亡国灭种的威胁也还是来源于北方)。所以,读《世界史》知道我们的落后,这跟有没有民族自豪感绝对是两码事,一个不尊重事实硬要咬着牙说自己是世界中心的满虏清朝被西方少量兵力揍得满地找牙,一个本国人民吃不起饭穿不起衣上不起学的落后国度硬要撑个门面当个运动领袖,风调雨顺的年景饿死几千万本国人,你那个中心、领袖要来比个手纸都不如。

首先来说“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起源不详,这个说法基本上只在中国流传,并没得到世界的承认。一般国外更喜欢讲“文明地区”,排在最前的是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与爱琴海文明,每一个都至少比中国早1000年,但是中国版的“四大文明”将公元前25世纪的希腊文明给扒下来了,自己取而代之。而且这还是比较大的文明,早于中国的小文明可就能列出一长串了。

一般中国喜欢讲5000年文明古国,这种计算方法估计把上古传说如炎帝黄帝都算进去了,但做事严谨、一板一眼的西方学者并不承认这些,甚至《史记》里记载的夏朝也得不到承认,原因很简单,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考古发现证明这个朝代存在,夏以后的商朝的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没有一字提到过这个朝代。公认的文明的特征是:国家政治、城邦、冶金、文字,按这个标准来看的话,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商朝,也只有3500年文明,之前1500年则够不上“文明”的水平,最多叫“文化”,如果各个古文明都把自己文明之前的历史给拉上,中国就更讨不到便宜了,人家那都是上万年的巨人。人类最早的宗教建筑,出现在距今大约8000年至9000年,包括埃及的金字塔、美索不达米亚的大规模庙宇建筑群,文明由两河地区传播到埃及河谷,时间是距今7000年到8000年左右。

其次说“四大发明”,此说法应该是英国皇家科学院的李约瑟最早提出的,不过世界上普遍也不太承认。例如活字印刷,最早是沈括《梦溪笔谈》所载,无论出土的泥活字还是由活字印刷的书籍数量都少得可怜,何况之后多少年中国都是在用雕版印刷而非活字印刷,一个发明你自己都不用,怎么就成“四大”了?到清朝时有人曾想复原活字印刷,捣腾十几年都不能成书,原因就一个:汉字实在太多。相对于中国自己都不重视的活字印刷,西方的古登堡活字印刷术则在瞬间改变了整个世界,它的机械机构也使其和中国手工式的活字印刷有了本质的区别。

    至于造纸术,埃及的莎草纸比中国的造纸术不知道早几千年,虽然不是植物纤维所造,但是可以折叠可以书写,性能上和纸完全相同,在开始也确实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作用,只不过造价较高,后来被新的纸张给淘汰了。指南针那是你有我有全都有,不知谁先有,是不是中国率先发明的尚无定论。剩下一个黑火药是“四大发明”里争议比较小的一个,但这玩意至今还不能确定是中国哪个朝代发明的,因为中国古代的火药是炼丹用的,由于炼丹家喜欢保守秘密,就无法知道火药发明的具体年代了,推断是唐朝时有的。

    四大文明、四大发明,都只是一种说法而已,随便听听就算了,别拿他当真,也别动不动就象个槟榔样的摸出来嚼一嚼,这算得个什么---证明你祖先比别人祖先聪明?那你现在发展成这个水平不是丢你祖先的人?偏偏有人拿这些东西当个宝,普遍都不承认的东西,开幕式上还拿出来现眼,表演活字印刷,不晓得的人还以为是搓麻将,老外也看不懂,就知道鸟巢里热得要死,只想看完点火早点回家睡觉,连凤凰卫视都懒得掩饰嘲笑之意,外国媒体也是客套客套嘴下留情,有中国人看到这种表演他居然就自豪了,也算是弱智的典型。现代很多中国人偏偏就比较喜欢从伪造出的历史中寻找寄托,为什么?因为现实放在眼前,现实难以伪造,从现实中他找不到寄托――可又不愿承认自己现在比人差的事实。

    真正对人类科学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是象亚里斯多德、伽利略、牛顿、诺贝尔这样的科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炸药,这跟中国炼丹用的黑火药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两者之间也没什么关系,完全是独立发明,一个是炼丹的副产品,一个是目的明确的科学研究,根本不可相提并论,可是我看人家瑞典好象也没整天把这个伟大发明挂在嘴边说个不停。中国很多人都看不起印度,人家印度也是古文明,是佛教的发源地,对哲学、逻辑学都有巨大贡献,还发明了阿拉伯数字,这不比中国的四大发明牛气多了?我看人家也没整天胡吹乱侃,就算印度吹了,中国人又会怎么想?还不就是把人家当成一个虚荣心极度膨胀的自卑民族吗?


提起打麻将,中国可能无人不晓,但麻将的历史由来许多人却并不了解,细说起来很有一番意思。麻将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娱乐工具,深受国人喜爱,但其发明过程有一段历史背景故事。

据说,明朝的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船队,并率数万将士,名义上是经商贸易,实质是寻找失踪的小皇帝建文帝。

在长年的航海过程中,许多将士因海上生活单调枯燥和思乡之苦,精神萎迷不振,甚至积郁成疾。

郑和看了非常着急,担心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必须要制作一种新的娱乐工具,给将士们解除烦闷,这种娱乐工具既要制作简便,又要让广大士兵都能学会,最好能容纳两个以上的人同时参与。

经过冥思苦想,郑和终于想到就地取材,利用船上现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图案,再制定游戏规则,放在吃饭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时娱乐。

在文字图案的确定上,为了迎合将士们的心理和航海的实际,郑和同样动了一番脑筋。比如:红“中”代表中原大地,迎合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由于中国的帝王一向偏爱红色基调,故特意将“中”字设置成红色。

因为航海的目的名义上是经商,故竹牌刻上“发”字,以迎合大家的发财心理,发多少财?“一万”、“二万”、“三万”……“九万”。

由于航海中受食品来源制作条件的限制,将士们的日常主食是烙制的圆形大饼,吃多少饼?“一饼”、“二饼”、“三饼”……“九饼”。

遇到风平浪静时,将士们也常捕鱼来改善伙食,捕多少条鱼?“一条”、“二条”、“三条”……“九条”。

船队在海上航行,将士们整天看到的是一片白茫茫的沧海,故竹牌中设置了“白皮”。

郑和当年航海使用的是帆船,所以最关心的是风向,故竹牌刻置了“东”、“南”、“西”、“北”风。

长年的海上航行,人们感受最深切的是季节冷暖的变化,干脆就刻上“春桃”、“秋菊”、“夏荷”、“冬梅”四朵花来代表一年四季,尽管后来竹牌上的图案发生了变化,但“花”的叫法仍然没变。

郑和发明的这种新式竹牌娱乐工具,不像“围棋”、“象棋”那样深奥难学,普通士兵一学就会,很快就在将士中推广开来。将士们萎迷不振的状况也随之一扫而光,郑和也为终于找到了排遣将士们郁闷和思乡烦恼的途径而开心。

后来一些将士们向郑和反映:这种竹牌太好玩了,大家都非常喜爱,将士们一玩起来就精神麻木、如痴如醉,不仅乐不思乡,而且有时连饭都忘了吃。但大家都把玩这种游戏叫打“竹牌”,名称不太雅观,还是请主帅另赐一个名字吧?郑和想了想回答:既然这种游戏能够麻痹将士们的精神,那就叫做“麻将”好了。

从此,“麻将”的名字就产生了,而且由海上传到陆地,打法也不断花样翻新,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娱乐工具。

应该说,当初郑和发明“麻将”有其积极意义,在解决海上航行的寂寞和孤独方面功不可没。也许没有“麻将”的发明,很可能由于将士们精神上的崩溃而导致重大变故发生,使后续的航行难以进行。

比如:后来的西方航海家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中,就曾发生了其中一艘帆船中途叛乱返航的情况。可见咱们中国老祖先确有先见之明,郑和用一种普及性的游戏,就巧妙地化解了可能造成的航海悲剧。

至于后来“麻将”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赌博用具,这当然是郑和当初发明“麻将”时始料未及的。那些整天沉溺在“麻将”场上难以自拔的人,是赌博的劣根性较强,还是“麻将”的诱惑力太大?这就很难解释了。俗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总之,不能简单地归结到“麻将”本身。

希望了解了“麻将”历史由来的人们,不要曲解了郑和发明“麻将”的初衷目的,千万不能乐而忘忧、不思进取,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无谓地消磨在“麻将”牌上,而应该抓紧机遇、只争朝夕,为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努力奋斗。

扑克牌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谁发明的?这两个问题在国外曾引起争议。意大利人说: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扑克牌的,是威尼斯人。古代威尼斯商人出外经商,发明了用扑克牌来计算日期和消遣娱乐。法国人说:扑克牌是在1392年时,一个学者专门为有精神病的法国皇帝却尔斯六世娱乐而设计的。比利时人说:早在1379 年时,扑克牌就在比利时出现了。可英国博物馆里至今保存着一个瑞士僧侣的文件,里面

记载扑克牌在1377年,就已经流传到瑞士了。

国外还有人认为,扑克牌应是中国人发明的。因为在我国宋代时,民间就流行一种“叶子戏”的纸牌(叫“叶子牌”,有两个手指大小。长8公分,阔 2.5公分的“叶子牌”,用丝绸及纸裱成,图案是用木刻版印成的)。他们认为这种纸牌是在明朝或宋、元时期,由商人、传教士传到国外去的,西方受此启发,才改制成现在流行的扑克牌。

扑克牌的设计十分奇妙,它是根据历法而设计的。一副扑克牌为什么是52张(大、小王除外)呢?原来这是因为一年中有52个星期。扑克牌为什么有红桃、方块、草花、黑桃四种花色之分?它象征着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因此,我们也不难想到,每种花色为什么都有13张牌,这表示一个季节里有13个星期。

如果我们把54张牌的点数全部加起来,就可以进一步证明扑克牌与历法的关系。如果把“J”当十一点,“Q”当十二点,“K”当十三点,大、小王各当作半点,把54张牌的点数加起来,恰巧是全年365的总天数。

大、小王牌的设计也有其道理,大王(正司令)代表着太阳,小王代表着月亮。一副牌为什么有红(红桃、方块)、黑(草花、黑桃)之分呢?现在也可懂得其中道理了:红表示白天,黑表示夜晚。

根据我个人BAIDU后的资料显示,牌九是由麻将而来

麻将自唐代后,用六个骰子合成各种名目以决胜负的戏娱方法,在当时称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最完善的戏娱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间产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现在一些地区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制成,变骰子的立方体为长方体,变骰子的六面镂点为一面镂点。骨牌有21种花色。每色都是由两个骰子的点数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为12点,最小为二点。每色有两张或一张,共32张。

而麻将则据传说由此而来:从前,有个父母双亡的少年,姓麻,单名一个人字。他聪明勤劳,好胜心极强,家里却一贫如洗。

有一天,一位大将军得胜回朝,他披红挂彩,骑着高头大马,惹得市民们都拥在街道边观看。麻人也在其中,他望着八面威风的大将军,对身边的同伴说:“我以后也要做个大将军,好好威风一下!”同伴们听罢,笑得前仰后合,讥讽他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你连饭也吃不上,还想当大将军?”

麻人听后,一言不发。从此,他起早摸黑地练起武来。同伴们见他当真想做将军,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叫他“麻将”。后来叫顺了,真名反而忘了。

没过多久,麻将就无法练武了。因为光练武不干活,饭都没得吃了,木棍也耍不起来。没办法,只得先干活挣钱换饭吃。

麻将有一手搓麻绳的手艺,又快又好,因此请他干活的人很多。“喂,麻将,今天到我家搓。”“麻将,明天到我家去搓。”这样今天给东家搓麻绳明天给西家搓麻绳,麻将干脆放弃了练武,到江湖上做起了贩卖麻绳的生意。心中却暗暗发誓:做不成将军至少也要做个大富翁!

此后,麻将常备着大小不等的细麻绳,赚了一个铜子儿就用细绳串起来,口里念道:“一铜,两铜,三铜……”九铜后加一个就挽作一圈挂起来,称为一束。有了十束就称之为一万。他还备了四只白板箱,打算攒满十万,装满四大箱。

千辛万苦,总算积到了九万,好友们就劝他:“你历经了那么多春夏秋冬,已是两鬓染霜;走遍东南西北,既观赏了各地的梅兰竹菊,又饱受了风霜雨雪之苦。不要一心想发财,也该保重身体,回家享享清福了。”麻将听了,觉得有理,就打道回府了。

可是当麻将回到家里一看,不由惊呆了:四只白板箱空空如也。

原来,麻将一心赚钱,心里全扑在钱上,对子女疏于管教。他的儿子红中,盖房子,娶妻子,生儿子都是大搞排场,挥金如土,将他一生的血汗钱花得一文不剩。麻将得知实情,气得将四只白板箱砸得粉碎,不久便含愤身亡。

麻将的好友们闻讯赶来,忙帮着料理后事,他们把砸碎的白板箱集拢来,说也奇怪,这些碎块都差不多大小,共计一百四十四块。为了纪念麻将,他们便把他的一生经历刻在了木板上。从此就有了筒子、万子、东南西北、梅兰竹菊、发财、白板、红中,称之谓“麻将牌”,并且很快就在民间流行开来。

新岳飞有悖历史遭吐槽,如何辨别历史剧是否符合历史?

竟然被召唤了 感觉非常荣幸! 在此感谢 的召唤
写点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 ,欢迎指教。

先不回答楼主的问题(喂.....)
先探讨一下有没有必要让历史剧完全符合史实。
1、(很难完全copy历史)完全意义上的史实恐怕很难存在,毕竟过去了的事谁也说不清楚,哪怕是记忆也有撒谎的时候。
2、(真正的历史适合演历史剧嘛)历史上的真正的事情有时候是残酷的,有时候是不值得一提的无聊的事件,却构成了历史事件。过分的真实有的时候不适宜做成肥皂剧来给家庭主妇们看啊什么的。
3、(使用真正的历史有一点原因是保证逻辑的正确性)保证历史剧历史的真实性可以保证整个故事情节不会雷人雷的出格,因为是事实上真正有的事,再出格也会让人找到因果关系,因为这本身就是真的,再出格它也不会作假。小说也是一样,保证逻辑的清晰性,同时引人入胜,免得出现雷人的情况。所以如果这个历史剧的剧本本身是虚构的,那么它只要保证了它的逻辑性,也还是有可观赏性的。那么它也可以算是成功。

其次。到底有多符合史实算是符合历史。

每个人观看历史剧的切入点不一样。
抛去像我这种只是看美女去的 家伙之外。。。
有的人是华服控,他们对于中国传统各朝代的衣服研究的很透彻,历史剧上,明朝的历史剧却穿着不符合明朝的衣服,那么他们会认为这个很不符合历史。我觉得虽然苛刻点,也蛮好的。
其次我觉得,更多人看的是剧情,是情节。
而要从情节看出是否符合历史。。。只能是用你的很多基础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常识。
有些历史,在学术界上都还存在争议,这些就先略过。
但有些很基础的东西掌握了,历史剧也容易看得懂,对于很多明显的历史错误也容易发现。

好吧。。。我的意思就是,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多读历史书吧。。。哪怕听听袁腾飞老师的讲座也挺好。。初高中的历史如果学透了基本的历史也就都会了解的差不多了。但是细节。。说真的,我觉得差不多就行。。历史剧不要太雷人就好~

真是考完试马上放假就一身轻松呀,哎呦,有人提前回答了看来楼主的魅力不小呀!
楼上说的很全面了那我就锦上添花说说吧,楼主这么抬举我,也必须说说咯。
一般咱们电视上看的历史剧都是戏说,也就是些文学作品,有的架空了当时整个世界,例如《封神演义》,有的则是借助当时的历史事实,加入文学家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著成文学作品。像楼主看的这个吧,应该是改编自《岳飞传》,其中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年代尚不可考。
那么怎么区分历史和历史剧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开头儿有没有“本故事纯属虚构”,要是有就是历史剧咯。
正如楼上说的,历史是枯燥的,要是原原本本拍出来真是没意思,谁都看不下去。历史剧,首先是历史,其次是剧。既然要以古人为表现对象,就要尊重古人,展现古人的真实人生。唯有如此,才能以古人为镜,镜鉴今人。要从历史中发掘推动历史进步的思想与精神,显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趋势,启人心智,昭示未来。这才是历史剧的根本。

历史剧,首先是剧,尔后才是历史。正如大仲马说的,历史只是挂住文学的钩子。

历史剧或者其他文学作品除非声称自己是完全忠于史实,否则没有必要去过度指责其虚构的部分不符合史实的地方。如果他声称了,就可以指责其不忠于史实的地方。

拿古代小说来说,《三国》,《水浒》,《杨家将》等小说都是有真实的历史原型的,但是小说虚构的成分很多,很多内容是与史实不符的。

拿近现代的例子来说,1996年拍摄的电视剧《汉武帝》(不是2004年拍摄的《汉武大帝》)被人认为是当时制作考证精良的电视剧,竟然把李广利和霍去病并为一人来塑造,霍去病的粉丝要是知道还不要气死。

再说2004年的《汉武大帝》,里面出现了金屋藏娇的情节,而金屋藏娇的情节来自于《汉武故事》,而《汉武故事》是一本连野史也算不上的小说,不能称之为史实。剧中将汉朝孝武陈皇后称作陈阿娇也是来自于《汉武故事》,所以《汉武大帝》里一口一个阿娇也是不严谨的。

所以我认为,要树立一个观念,非记录片类型的电视剧的内容都有虚构成分,里面的内容可能是基于史实改编,但是不能认为这就是史实,要把史实和艺术作品分来看待。若要分辨其是否符合史实,必须去和正规的史书去核实,否则难以分辨真假。比如我上面提到的金屋藏娇的故事,很多人都当做正史。

至于虚构的部分能不能让人信服就是作者的本事了,需要分开讨论。比如把张飞写成五大三粗的鲁莽大汉现在已经广为接受,但有人若要把霍去病写成卖国贼估计会黑出翔。

虽然很多历史还有待考证,但也有很多历史是盖棺定论的。剧情可以虚构,但也不能胡扯吧,很多常识性的历史是摆在那里的。
当然,限于技术和观众,有些地方可以甚至必须改编。口音方言统统改成普通话,这个一般不会被说什么,不改演不出来听不下去;台词里成语典故偶尔穿越几句,观众也能容忍,句句穿越就不行了;道具服饰像个样差不多就行,但绝不能统统马褂旗袍;等等。
作为观众,一般是知道越多看着越难受。啥也不懂的,武林外传都能当历史看;略微熟悉历史,听着孝庄自称孝庄就刺耳;再懂点,听着“有为兄别来无恙”就不对劲;再进一步,看着皇太后挂上的雨霖铃就不顺眼;再有点专业知识,就知道张无忌吃苹果绝不可能;等等。

我觉得有个简单的标准就是:不要出现不符合“一般史实”的内容。比如,三国年代的人吃起来明朝后期才传入中国的食品;汉朝人穿起了明朝的衣服;明朝人念叨起来清朝人的名字……(当然恶搞历史除外)。虚构的剧情,或添加天马行空的想象(比如加上穿越情节),这些是可以接受的,但要在客观上尊重“一般史实”,也就是衣、食、住、行这类一般年代生活习惯。

而如果想要制造看点,比如本来中国古代女子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有听闻历史学者说过,女子裹脚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为了剧情好看必须制造剧情或角色,那就需要编剧合理安排、在剧情编写中暗中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位女性打破了束缚可以飞檐走壁;或不合常理地不同于同时代女子,天天穿越大街小巷……这就靠编剧的努力了,我认为在参考历史资料的时,一定可以找到相关例外的真实史料。经编剧演绎,就能让故事很好看。这里有个例子,比如英剧《唐顿庄园》,大小姐玛丽和土耳其外交官的偶发事件,其实是一个很主要的故事线索,这个故事看起来不可思议,但看了幕后花絮我们知道,这其实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一般史实,我看过一些例子:据说韩国对古装剧拍摄有很专门的规定,有一本书经过学者考证编写而成,记录各时代人的不同穿着。制片若要拍古装戏,必须严格按照书籍中的相关年代给角色设计衣服。当然,在标准基础上,锦上添花是可以的,比如《大长今》的华丽服装设计。在05版《傲慢与偏见》电影花絮里,服装设计师也解释了宾利小姐的登场——她的衣服总是比其他人更好看更洋气一些,因为按照故事,她生活在伦敦,比居中其他女性,当然更容易攀上当时的潮流。

在语言方面展现则不同,比如美剧《斯巴达克斯》系列,“让罗马人讲英语”,这是受众习惯。而这个语言也不是随意编写的,而是编剧自己辛苦思索出来的,他自己说“自己从来没有一部作品被人这么多次地引用过”。这就如同经典的国外戏剧剧本,在国内上演话剧时,就用汉译版。

把高湛家族变态的精神病写成正义化身,这个还是很难接受的

可以接受在古装剧中用一个不存在的朝代、不存在的人物,片头加上“本故事纯属虚构”,但是指鹿为马就太过分了。而且历史本身有距离,大家无法接受侵华日军黑的写成白的,却能容忍暴君变明君,怪事。

1,历史不是如你所想,历史往往超乎想象。你想见的未必有,你不愿见的却无比存在。
2,从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剧。历史在于真实,在于深刻,在与反思。它面向的是世界。而历史剧,它在一出生便被定调:1)演你想看的,或者反其道而行之。2)场景在过去,演的是当下。(而当下是什么东西!)
3,我们以现代演绎过去,我们只能模仿。我们只能想象,加上现代元素。反正不会有多少人正视历史,最多是充当饭后的谈资,所以历史与现实模糊。(或许只有考古学家和收藏家,盗墓贼才关心历史吧!)
4,翻书吧。一集一集一页一页对下来。(一般是大事符合历史,小事自由发挥。)

现在不管拍什么电视电影,总是少不了情情爱爱死去活来的,压根就不能当历史剧来看嘛,所以是观众应该怎样对待商业剧。作品本身只要不太雷人,不扭曲重大历史事实(大家认为的事实),不伤害民族感情就可以了

另外,我觉得黄晓明演的电视,就完全是一个人在那里耍帅,任何角色都一个感觉。大家都在拍电视,他自己在演话剧

1:首先看演员的语言,其用词是否准确,这个词在当时是否产生
2:看器物,看各种工具是否产生
3:看情节,是否存在编造,是否有历史人物之间时间的混杂

历史剧既然是历史剧,而不是穿越剧、架空剧或戏说剧,还是要有个严谨的态度,在历史大事件、在台词、礼义、服饰、当时的科技水平,生活状况,不要出大问题——在电影赵氏孤儿开篇处,有主角吃面条的细节,而据考小麦是从唐代才进入中国种殖的;而面条最早记载出自东汉,有考古研究发现最早的面条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但它肯定不是很白的白面。明朝人穿着唐人那样袒胸露乳的衣服,古人念毛泽东词“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更有汉唐人物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还有人把三十六计说成孙子兵法,这就不是艺术方法与态度的问题,而纯粹是无知(三十六计最早出自南北朝,据说是刘宋的檀道济所著,正式成书于明清之际)也太让人出戏了吧。康熙王朝、潜伏、甄嬛传之所以好评如潮,就在于力求真实,在细节上很认真很讲究,很重视历史细节的真实感,这首先是创作态度比较端正,这种认真务实的态度本身就是对观众的尊重。说实话,每次看制作态度不认真的影视作品,都有一种被糊弄的感觉,就象花钱花时间,买了一件次品或山寨货一样。说实话,我看戏,一为了娱乐,我很享受故事情节本身的跌宕起伏曲折变化;二为了学点东西受点启发;三是为了看美女,这三者并不矛盾,可以都抓好。一个好的编导没有必要在知识上迁就象我这样知识不丰富的观众,我们可以向你们学啊,只要你真有知识,而不是把我引入迷误,让我们误以为汉朝人也穿着旗袍,把父亲叫阿玛,让别人笑掉大牙,就成。千万别把无知当有趣,别给无知与没有专业精神找借口,如果有相当的历史知识,就是不穿帮,不胡说,一样能拍好影视剧。观众们也不要太把影视剧中表现出来的无知与不认真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因为长此以往,我们会越来越无知的——现在影视剧的影响真得是太大了,比专业书籍太得可是太多了。几个月以前,有个小孩子问我,老毛是哪个朝代的人,他还问我,日本人为什么打中国,中国打不过为什么不向美国人买导弹,我真是无语,这段历史才过去几年啊。我看过前苏联、英国、波兰、法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历史剧,我的感觉,外国人对历史与历史剧还是很认真的,他们没有美化历史,韩国人除外,哪怕历史剧展现了他们祖先的野蛮落后与残忍。而中国人对历史无所谓的态度,或许正是我们民族一些丑陋之处的表现。我们国人干什么工作是认真负责的?不只是踢足球吧,就是派个队伍出国去打麻将都打不赢。我们除了古代的四大发明之外,到现在有什么是能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发明?中国人啊,我们为什么不认真,我们为什么总是那么无所谓。

剧情神马的,不要太无厘头的,我就能接受。但我对人物形象比较苛刻,错穿其他朝代的服装有时还勉强能够原谅,但披头撒发的扮相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答案是不能。。 因为历史这东西没标准啊。。 既然无标准就无所谓是否符合历史了。。

符合历史很难诶,但是怎么说呢,个人不喜欢那种为了哗众取宠或者找噱头把现在一些偶像剧剧情或者花里胡哨的美工套进去以博眼球的片子。除非在前面加上“虚构”两个字。私以为这种类型的剧不叫做历史剧,应该叫做真肥皂剧= =…我觉得只要是大体能符合历史记载,然后能对所描写的朝代的人文风貌和社会民俗做出一定的研究并且和考据比较接近,有一些细节的改动也是没有关系的。其实历史剧最后要反映的也是一种价值观吧?

别的不说,反正宋朝人念明朝的诗真的不能忍,所以明辨是非这还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理科生默默飘过)

一般史实不违背就行了。
顺便立场很明显,有些事情是可以争议的,有些事情是不能乱说的(比如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好的一类阎崇年式愚论)

历史背景架空剧可以,不要标榜我拍的才是史实就好。

作为汉服同袍,我一看历史剧就自觉判断里面的服饰对不对。。。至于情节由于才疏学浅一般不会追究。。

这世上有人能拍出完全符合历史的电视剧吗?除非出现时光机,跑过去看真正的历史事件。而且,电视剧也不是“纪实”,根本没必要拍的多真实,唯一的标准是吸引观众。

我一直想说如果拍那些年代久的历史剧像春秋战国时期那种,要是完全照着历史来的话会很难看吧,他们住的房子,用的物品都很简陋吧,再豪华的宫殿也不会多吸引人,再大的城市也就一个小乡镇的的规模,更别提演员的衣服了,就是以前的素纱禅衣也没觉得有多好看。

第一多看一些严谨的历史资料,第二多用逻辑分析,或者多学习一些逻辑的方法,那些将历史剧拍成了言情剧的,肯定想都不用想是瞎编乱造的

甭管什么剧,雷人就是雷人。所谓历史剧,哪怕说故事发生在火星,大家看来仍然雷人。

伪问题,历史剧从来都是娱乐大众的东西,不必抱着从历史剧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想法

请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秧马是那个朝代发明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