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笫二九届奥运火炬价格金银牌》

《蔡甸区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伴随民族历史,代代相济。新编《蔡甸区志》的付梓面世,既是蔡甸区人民社会文化生活的一大盛事,也是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丰硕成果,可喜可贺!
蔡甸区前身为汉阳县,1992年9月12日撤县设区,是武汉市的西大门,地处长江、汉江交汇处,江汉平原东缘,318国道横贯全区,京珠、沪蓉高速公路交汇于此,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雄踞境内。蔡甸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是闻名遐迩的知音故里;这里湖泊众多,山岳秀丽,物产丰美,是驰名中外的莲藕之乡;这里人才荟萃,代不乏人,涌现出陈昌浩、蔡树藩、朱光亚、艾知生、龙乐豪等为代表的一批共和国优秀革命战士和拔尖人才,是“中国当代保尔”吴运铎的故乡。
蔡甸区地方志编修自明代《汉阳府志》到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汉阳县志》的出版,修志传统可谓延绵不断,志书如同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记载着本地山川风情、盛衰流变。新编《蔡甸区志》始修于2000年,历六个寒暑而告竣,数易其稿,成卷100余万字,全面记载了蔡甸区1980—2000年间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展现了改革开放20年来蔡甸人民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励精图治,开拓进取而取得的伟大成就,亦可谓浓缩20年改革发展于一卷,“资政、教化、存史”之功尽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蔡甸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90年代后,蔡甸区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实施“引进强区”和“科教兴区”战略,大力推进“三带”、“两城”、“六区”建设,努力建设集城市工业发展区、都市农业先进区、商贸流通繁荣区、旅游度假新兴区四位一体的经济强区、文明新区,开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先后被国家命名为全国首批“武术之乡”、“科技工作先进区”等殊荣。《蔡甸区志》的编纂出版对于我们认识蔡甸、了解蔡甸,知弊以兴利,明失而增益大有裨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将发挥应有的作用。
编纂《蔡甸区志》是一项文化系统工程。古人云:“汗青难写是精神”,她是全体修志人员发扬“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敬业精神,沥血笔耕的结晶。倘能一卷在手,家乡风情、社会发展便可尽览;亦不失为一部教育子孙后代热爱家乡、怀念故土、建设家园的乡土教材。
以史为鉴知兴衰,继往开来展宏图。蔡甸区跨世纪发展宏伟蓝图已绘就,让我们携手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的蔡甸而努力奋斗!
谨书简言,权以为序。
中共武汉市蔡甸区委书记李忠
武汉市蔡甸区人民政府区长谢宗孝
二○○七年月日
《蔡甸区志》是1989年版《汉阳县志》的续志。编纂工作始于2000年,止于2006年。六年中,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组织发动,培训修志骨干
1998年3月17日,中共武汉市委办公厅、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积极开展全市第二届新方志的续修准备工作,从2000年开始,全面展开第二届市和区、县两级新方志的编纂工作。
1999年6月8日,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召开了区志编纂工作会议。会后,蔡甸区地方志办公室即时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汇报精神,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6月30日,区长胡绪鹍主持召开区政府专题工作会议,讨论研究区志编纂工作。要求区志办结合蔡甸区实际,扎扎实实做好区志编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请区财政局安排适量的启动资金,逐步解决好交通工具和办公用房的问题,决定成立区志编纂委员会。7月30日,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成立蔡甸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通知》,区长胡绪鹍任编委会主任。为了使区志编纂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区志办组织人员,安排物力、财力,先后完成《蔡甸区志》编纂工作方案、《蔡甸区志》编纂实施计划、《蔡甸区志》编写行文通则等操作性较强的文件资料,辑录了一本《蔡甸区修志指南》。同时,三易其稿完成《蔡甸区志》篇目设计方案,初步确定总体框架为29篇157章,约百万字。安排专人根据篇目,对185家承志单位搜集资料的内容进行细化,力求突出部门特点、行业特色。成文后将其逐一发送到各承志单位作为搜集资料的蓝本,以利于完整地搜集资料。10月30日,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做好编纂〈蔡甸区志〉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迅速组建修志专班开展工作,并将此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2000年4月13日,区政府召开全区地方志工作会议,全面部署《蔡甸区志》编纂工作。会议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修志工作的领导,各部门必须将领导、机构、经费、队伍、条件落实到位,切实按照区志编纂的目标任务逐项落实。湖北省地方志办公室袁太平主任、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杜福禄主任到会并讲话,对如何编纂好《蔡甸区志》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2000年5月,为了提高修志人员业务素质,更快更好地适应修志工作要求,区志办举办了区志编纂业务骨干培训班,参加学习的业务骨干达100余人。通过培训学习,使这些业务骨干提高了对修志工作的认识,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基本熟悉了方志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了资料搜集、志稿编写的要求和方法。
二、整体推进,全面搜集资料
全区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后,区志办突出搜集资料这一重点,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2003年8月,针对搜集资料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区委、区政府再次召开全区地方志编纂工作会议,再组织、再动员、再安排。会后,搜集资料的工作虽然有所进展,但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单位搜集的资料太空;有的单位搜集的资料不全;有的单位搜集的资料很凌乱;有的单位搜集资料的工作进展缓慢。为了整体推进,全面搜集好资料,区志办先后于是年11月14日和12月17日两次召开承志单位分管修志的领导和修志骨干专题会议。会上,通报了各单位搜集资料的进展情况。区人大主任、区委副书记刘志海在第一次会议上严肃提出要求,各单位一把手要督促落实搜集资料的工作,要把这项工作当成大事实事来抓,按时按量完成好工作任务。区委副书记秦新民在第二次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领导一定要把修志工作真正列入议事日程,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按质按要求完成任务。着重强调质量是志书的价值所在,生命所系,也是衡量志书成败的根本标志,质量问题决不可马虎。会后,各承志单位领导更加重视搜集资料的工作,专班人员进一步增强了搜集资料的责任感。特别是部分面临机构改革的单位,机构动,修志专班不动,认真开展搜集资料的工作。是年11月,经区政府同意,区志办先后聘请了区人大原副主任周成林等6位德高望重、事业心强、已经退休的老同志参与《蔡甸区志》的编纂工作,既加强了领导,又增强了编纂力量,加快了搜集资料的进程。为了交流经验,以先进促后进,区志办于2004年7月1日第三次召开全区各承志单位分管领导和业务骨干会议,使搜集资料的工作加快了进度,提高了质量。2005年8月底,全区各承志单位基本完成搜集资料的工作,为《蔡甸区志》的编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求真务实,分工合作编写
为了确保《蔡甸区志》的编写质量,增强编写《蔡甸区志》的责任感,区志办将全志各篇安排到专人编写。由周成林主笔编写建置·地理环境篇、街·乡镇·农场篇;由朱清祥主笔编写人口篇、农业篇、政法篇、民政篇、人民武装篇;由胡必透主笔编写中国共产党篇、人民代表大会篇、人民政府篇、人民政协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篇、精神文明建设篇;由姜新壮主笔编写开放招商篇、综合经济管理篇;由王道平主笔编写水利篇、商贸·旅游篇、财政·税务篇、金融篇;由吴有勒主笔编写教育篇、科技篇、文化篇、卫生篇、体育篇、社会生活篇、人物篇、大事记;由龚邦杰主笔编写交通·邮电篇、工业篇;由白涛主笔编写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篇;由夏明主笔编写乡镇企业篇。各主笔编写者的职责是:负责与本人所编写篇目的相关单位联系,回收整理该单位上交的资料,同时进行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发现资料有不实、不准、不全、不妥之处,及时用电话或亲自上门与该单位联系,指导该单位予以核查、纠正、补充、完善。
在整个编写过程中,既明确分工,又通力合作。为了核实资料,提高编写质量,全体编写人员于2003年11月至12月期间,先后深入到消泗乡、洪北管委会、侏儒街、玉贤镇、军山镇、大集街、蔡甸街、张湾街、索河镇、区人武部、移动公司、化肥厂、轻工机电公司召开座谈会。2004年2月12日,专程到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汉阳纸厂商谈修志工作。2月16日,在蔡甸街召开了有索河镇、张湾街、新农街、侏儒街四个单位党政办主任参加的联席会议。3—12月期间,先后到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纪委办公室、区计生委、区矿办、沌口蔡甸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工商联、区畜牧局、区供电局、区检察院、奓山街、区科技局、区统计局、区教育局、区文体局、区卫生局、区乡镇企业管理局、区人民银行、张湾街、玉贤镇、桐湖农场、区烟草专卖局、大集街、蔡甸街、永安街、沌口街等单位反馈初步编写成的志稿,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编写,编写后,又一次反馈到相关单位,由其主要领导人审查签字,加盖单位公章,以增强志稿的信度和效度。
四、注重质量,严格精细总纂
为了使编写的志稿合乎规范,达到标准,各篇章主笔编写者首先送交一篇试写稿给市志办审改。2004年3月15日,市志办分管《蔡甸区志》编纂工作的处长李赤亲自到区志办作面对面的指导。嗣后,分期分批将编写的每篇志稿送交市志办审改。市志办副主任蔡佑林、姚卫东、处长王汗吾、李赤先后8次来区志办作指导,提出具体修改完善意见。由于市志办指导及时,主笔编写者勤奋努力,仅用一年时间,于2005年6月基本完成《蔡甸区志》全志编写任务,7月进入总纂阶段。根据编写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修改了凡例。为了使整个工作有序进行,区志办制定了《〈蔡甸区志〉总纂工作安排》。首先由各主笔对其编写的篇目进行自审,从资料翔实、行文规范上进一步狠把质量关,查遗补缺。2006年初,区志办将《蔡甸区志》全稿分发给各主笔编写者交叉互审,从观点、资料、体例、语言上精心审修,共同严把质量关。先后召开了4次互审交流会,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又研究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互审后,各主笔对其编写完成的篇目进一步作了修改、补充和完善。是年7月,全志30篇155章606节总纂完成,上送省、市志办领导和专家及区主要领导、区志编委成员和区有关老领导审查,再度严把质量关。
2006年9月5日至6日,召开了《蔡甸区志》专家评审会。省志办副主任文坤斗、李辉、处长陈章华;市志办副主任蔡佑林、姚卫东、处长王汗吾、李赤与会,对全志作了全面评审,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具体意见。会后,区志办召开了6次修志专班人员会议解决调整结构、充实内容、精炼字句、完善全志的问题,对如何修改好凡例、大事记、总述、30个篇目、附录一一研究了具体办法,从而进一步统一了对全志进行总纂的思想认识和具体标准。从2006年9月下旬至12月中旬,最终一次对全志进行总纂,形成了全志终审稿,送区委、区政府审查后,上送市志办审批定稿。
蔡甸区前身为汉阳县。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建制置汉阳县。1992年9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汉阳县设立武汉市蔡甸区,翻开了蔡甸区崭新的一页。
蔡甸区位于武汉市西南,地处汉江与长江汇流的三角地带,江汉平原东部,地跨东经113°04′~114°13′、北纬30°15′~30°41′之间。北傍汉水与东西湖区唇齿相依,南临通顺河与汉南区山水相连,东濒长江与江夏区隔水相望,西与汉川市交错接壤,东北邻汉阳区,西南临仙桃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318国道横贯全境,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区内交会,构成东西贯通、南北相连的交通网络。
蔡甸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热同季、温光同季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6.7℃,降雨量1&395.5毫米,日照时数1&912.8小时,相对湿度为79%。土地多宜性强,盛产粮、棉、油和鲜鱼、禽蛋、莲藕、蔬菜等农副?产品。
境内地势南北低,中部高,东西倾斜,平原、岗垅、山丘、湖泊兼备。南北为平坦平原,海拔19~22米,土地肥沃,易受涝灾;中部属岗垅台地,海拔25~50米,农田呈梯形展布,是水稻的集中产地。区内大小山体119座,其中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上的有59座。九真山为全区最高峰,海拔262.6米,素有江汉平原第一峰之称。
区境北有汉水逶迤西来,南有长江浩瀚东去,东荆河自西向东横切全境,构成三面环水之势。长江过境流程19.5公里,汉江过境流程37.5公里;侏儒河、索子长河和汉阳河三河相接,由南至北直抵汉江,全长43.52公里。东湖、西湖、小奓湖、通顺河四大水系有大小湖泊36个,水体面积127.12平方公里,占总水域面积的57.9%。矿产资源丰富,全区有矿床(点)60处,总储量35&323万吨。
2000年,蔡甸区土地面积1&100.83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5.52万人,辖18个街、乡镇(农场)。全区有村民委员会302个,居民委员会58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蔡甸区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区域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总量稳步扩张,财力明显增强。2000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36亿元,是199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4%。自1991年财政收入实现创亿元目标后,全区全口径财政收入以年均11.2%的速度递增,2000年达到22&037万元。
蔡甸区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镇改革,从微观领域改革到宏观领域的改革,从单项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科技、教育以及社会各个方面改革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初步形成。农村改革在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90年代,工业经济坚持贯彻“壮大放小”的方针,积极推行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产权制度改革,至2001年,全区141家国有企业、101家乡镇办集体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大力推进财政、税务、金融、外贸、计划、价格、流通、住房以及乡镇等体制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明显增加,经济的调控能力有了明显改善。商品市场长足发展,金融、房地产、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初具规模。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社会化发放面达98%以上。积极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展开。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使蔡甸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1986年2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汉阳县被列为湖北省39个对外开放县市之一。1987年1月,中共汉阳县委、县人民政府以1号文件的形式,首次公布了对外开放10项优惠措施。1988年9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汉阳县辖的沌口地区建立武汉沌口轿车产业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身)。1992年,蔡甸区兴办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小区,自主开发建设。1993年以来,蔡甸区坚持实施“依托大区、壮大小区、带动全区”的招商引进战略,扩大招商,大力发展“三资”企业,使直接利用外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九五”时期,全区累计引进项目234个,实际到位资金8.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300万美元,年均增长31%。全区对外开放实现了从基础开发到功能开发,从一般加工工业引资到一、二、三产业全方位一起引进的良好局面,先后引进华泰植物油、丝宝集团、银泰科技、恒冠电子、华中商贸园、野生动物园等一批大项目,对蔡甸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开发区建设形势喜人,基本形成以沌口小区、常福经济发展区、华中商贸园区、南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姚家山民营经济发展区、洪北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主的六大经济发展区,并成为蔡甸区吸引外资的重要基地、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对全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渐增强。沌口小区自1993年成立以来,引进项目33个,投资总额15亿元。200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6亿元,完成税收8&720万元,分别占全区的48%和44%。
对外贸易出口由向口岸公司单一经营体制转变为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多元化,形成外贸部门、自营出口企业、“三资”企业出口创汇。80年代至90年代初,对外贸易实行出口产品收购和调拨体制。1995年,蔡甸区获外贸自营进出口权,出口产品达12大类118个品种。当年自营出口创汇25万美元。90年代,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新的创汇格局形成。2000年,全区有自营出口企业3家,“三资”创汇企业7家,完成出口额956万美元。“九五”时期,累计出口3780万美元,年均增长13.4%。
蔡甸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远城区,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武汉市农副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打破了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在进一步完善农村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商品基地建设。80年代,全县形成以粮、棉、油为基础,以水产、畜牧、林果业为重点,以乡镇企业为骨干,以小集镇为区域性经济中心的城郊型农村经济格局。
90年代,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业产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区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莲藕、蔬菜、特种水产品、畜禽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实现传统农业向城郊型农业转变,基本形成区域都市农业特色。种植业由平面调整、广度开发转向立体调整、深度开发,发展经济型作物;养殖业从粗放型生产逐步向科研型生产过渡,开发高产精养鱼池,发展名优特品种;林业在巩固消灭荒山和平原绿化达标成果基础上,连片开发果茶,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畜牧业积极开发草食畜禽,发展禽蛋生产,不断提高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至2000年,全区建成5万亩莲藕长廊、1万亩优质西甜瓜产业带和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莲藕、优质西甜瓜、优质油菜、无公害蔬菜、名特优水产品、花卉苗木、水禽、奶牛、梅花鹿和生态旅游等10大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以上。莲藕、西甜瓜、名特优水产品等远销沿海城市及东南亚国家。200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29&315万元;实现农业增加值83&743万元,比1990年增长1.3倍,年均增幅10.8%。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1980年起,县内工业贯彻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改革分配制度,逐步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985年,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394家,比1980年净增194家;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20177万元,净增?10&786万元,年均递增16.5%。1986年,全县工业企业实施第一轮承包经营责任制,落实企业自主权。1988年,首先在15家预算内全民工业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1990年,县属工业受资金短缺、市场疲软、产品销售不畅的抑制,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
1992年起,中共蔡甸区委、区政府进一步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企业产权关系,实行股份制、外引内联、兼并联合、国有民营、公有私营等形式发展工业经济,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1994年,区委、区政府明确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年,完成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133&900万元,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产值110&000万元。1996年,在区属工业企业中推行股份合作制,全方位盘活国有和集体企业资产,实现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个体、私营和国有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2000年,全区国有、集体企业通过出售、股份合作制改造、资产租赁经营等方式改制面达70%以上。是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工业总产值118.88亿元,占国民总值比重47%。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7&539万元,其中国有经济2&898万元,集体经济2&868万元,股份制经济9&882万元,外商港澳台经济31&891万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27万元。全区工业经济形成机电、化工、纺织、轻工、建材、食品六大行业体系。
1980—2000年,蔡甸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蔡甸区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爱”的方针,合理布局城镇经济、文化教育和公共事业等各项事业建设,严格按照城乡规划逐步实施集镇和乡村建设,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1991年蔡甸区在全市城郊率先实行“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后,不断加大公路建设投入,全区公路达到国、省干道标准化、区间道路优良化、列养公路黑色化,形成以国、省干道公路为主骨架,以长江、汉江、通顺河为主通道,以蔡甸、军山港口和蔡甸客运站为枢纽,东西贯通、南北连通的交通网络。1980—2000年,全区交通基础建设总投资176&521.3万元,新增干支公路207条。2000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1&014.15公里,是1980年的?1.9倍;通车线路348条,是1980年的2.5倍;公路桥梁457座,总长2&004.1米。全年全社会货物周转量31&016.1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18&203万人公里。全区总动力“九五”时期是“八五”时期的1.3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实现了“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形成乡乡通客车的格局。
邮政电信快速发展。1980年,全县安装电话1003部,每百人电话普及率0.18部。1995年8月,全区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干线传输光缆化,在武汉市郊中率先结束“摇把子”历史。1996年,在全省农村率先实现村村通电话。2000年,全区固定电话?78&154部,每3百人电话普及率18部,农村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11.8部,居武汉市郊首位;移动电话用户3万部;邮路覆盖率100%。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总量730万元,电信业务总量?4&366.89万元。
蔡甸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围绕建设经济强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1988年,实施蔡甸星火技术密集小区建设。“八五”期间,全区围绕机械、汽车零配件、建材、铸造等行业,共组织实施各级攻关计划、星火计划、推广计划42项。1980—2000年,全区实施科技项目300个。2000年,全区建立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农机等5个建设推广(服务、培训)中心和1个蔬菜建设推广站,完善了科普、植保、林业、畜牧防疫、水利、水产、农机、农经等10个科技服务体系。是年,蔡甸区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称号。
蔡甸区素有尊知重教传统,学风称盛。80年代,形成县、乡镇、村三级办学体制,捐资办学、集资办学之风甚浓。1992年以来,蔡甸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条件蒸蒸日上,基本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发展,农、科、教三方结合运作的结构体系。电化教育、少儿书画、社区教育、家长学校、武术学校等教育成果享誉全国、声播海外。1997年、1998年蔡甸区相继通过湖北省人民政府“普九”达标验收3和国家“扫盲”达标验收,全区办学水平、普及程度、教育质量和群众文化素质等都有了质的飞跃,全区人民重教、兴教意识明显增强。2000年,全区有中、小学189所,在校学生78884人,教师4734人。
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莲花奖艺术节、文化“三下乡”活动常年不断。基层文化站阵地活动以图书借阅、电影放映、歌舞活动为主,积极组织戏剧演出、象棋比赛、书画联展、民俗文艺踩街等活动。各乡镇戏迷协会、书画协会、腰鼓队等社团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村农民节日文化生活。2000年,蔡甸区荣获湖北省文化先进区殊荣。广播电视事业逐步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不断扩大网络覆盖面。2000年,全区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2.1万户。
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坚持举办全区性大型体育竞赛或表演活动,传统武术节常年不辍,晨练、广场活动盛行。1992年,汉阳县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首批“武术之乡”称号。1995年,蔡甸区获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建设体育强省突出贡献奖”。1980—2000年,先后向上级输送第26届奥运会双人赛艇比赛亚军、亚洲锦标赛冠军张秀云等各类体育人才188人,本籍运动员在省级、国家级、世界级比赛中获金牌112枚、银牌25枚、铜牌22枚。2000年,全区有各类体育场地464个,其中有体育场地中小学315个。体育人口由1980年的16万人上升到20万人。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城乡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卫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区、乡、村三级医疗防疫保健网络基本形成。1994年,全区卫生系统创建等级医院活动的开展,有力促进了全区医疗业务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及综合实力的提高。2000年,全区有卫生机构92个,拥有床位1&012个,卫生技术人员1&893人,其中医生566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14人,病床22.4张。全区村卫生室覆盖率达96%,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合格率达40%以上,实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村达60%以上;全区农民实现看小病不出村,大病在乡镇,危急重症才进城。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增幅逐年上涨。居住环3境逐步改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正在发生积极变化。2000年,全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年人均工资6&858元,是1990年的4.3倍;城镇集体职工年均工资4&061元,是1990年的2.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22元,是1990年的3.8倍。城镇居民人均支?出3262元。
步入21世纪,蔡甸区经济社会发展迎来新的曙光,同时也面临综合实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十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保持13%的年均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5%。2005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9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832元;财政收入67&716万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全面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建设加快,蔡甸区在全市经济格局中备受瞩目,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十一五”期间,蔡甸区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区富民为总目标,着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着力建设都市农业,着力提升城镇化水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项目兴区,努力把蔡甸建设成为武汉西部的现代工业集聚区、都市农业生态区、华中物流中心区、旅游休闲度假区,奋力开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奋力构建“富裕、和谐、秀美”的新蔡甸。&
第一篇建置·环境·资源&
第一章区域建置
第一节位置面积
蔡甸区地处长江与汉水汇流的夹角地带,武汉市的西南部,地跨东经113°04′~114°13′、北纬30°15′~30°41′,江汉平原的东向边缘。其东北与东西湖区以汉水为界,东部与汉阳区接壤,东南与武昌区和江夏区隔长江相望,南接东荆河与汉南区毗邻,西部与汉川市相连,西南与仙桃市相交。区治蔡甸街,距武汉市汉阳区王家湾18公里,属江汉平原东部末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在区境东部的沌口街。
建国前,汉阳县的地域比较辽阔,解放后因8次分割,辖地面积越来越小。
1949年5月汉阳县全境解放,汉阳城区的大别、琴台、鹦鹉等3个镇和福成乡划属武汉市,姚荻乡的大部分地区划入嘉鱼县。
1951年6月,武汉市同汉阳县划界:从拦江堤抬船路入太子湖,经升官渡、陈家庄、三眼桥、宝丰闸到泾河口、小田家台过汉水至胡家台入西湖,以汉阳县新沟乡、巨泉乡所属湖地交挽至殷家嘴为武汉市与汉阳县分界线。
1954年11月,将汉阳县黄金、官胜、米粮、琴断、永丰、快活岭、和平等7个乡划入武汉市汉阳区。
1956年,将汉阳县新滩、东湖、霍家、宋家、向新等5个乡划入洪湖县。
1958年9月成立武汉市东西湖农场时,先将汉阳县的三店、柏泉、巨龙等3个乡和鸦渡乡的东风等3个农业社,随后又将新沟镇汉水以北的地区划入东西湖农场。
1966年8月,将汉阳县湘口划入武汉市汉南农场。
1976年4月,将汉阳县东城垸农场所辖的纱帽、乌金、南丰、东荆等分场划入武汉市汉南农管局。
1979年9月,以东荆河(又称通顺河)为界,将汉阳县邓南公社的陡埠、大嘴、邓南、水洪等4个管理区以及黄陵公社和曲口管理区的插花地划入汉南农管局。
2000年,蔡甸区土地面积1&100.83平方公里(其中,汉南区境内权属蔡甸区的渡泗湖、毛子背和原种场、农机修配厂等地共14.73平方公里),比1955年减少730.7167平方公里。至此,年末实有耕地面积413&385亩,其中水田228&779亩,旱地184&606亩。
第二节建置沿革
从境内多次发掘的古代遗址表明,早在一万六千多年以前,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聚集,繁衍生息。
商末周初,县境先属南国,后属郧国。
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国。
秦统一中国,属南郡。
两汉,北部属安陆县,南部滨长江一带属沙羡县,同属江夏郡。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于下汊(今之蒲潭)置沌阳县,东汉末复为安陆县,均隶荆州江夏郡。
三国时,孙吴于却月城(今汉阳区月湖一带)置石阳县(又名石梵),后入魏。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石阳为曲阳。惠帝永兴二年(305年),改曲阳为曲陵,在黄陵矶北面的槠山南侧复置沌阳县。怀帝永嘉元年(307年),沌阳县迁治临嶂山(今城头山)。永嘉六年(312年),荆州刺史陶侃移郡治州,治于沌阳。
南朝宋、齐、梁、陈割据时期,沌阳迭为藩封,县名依旧。后期又为梁、陈、北周和北齐所分据。滠阳在并入后周时废。
隋开皇九年(589年),沌阳县隶属沔州(后更名复州)。开皇十七年(597年),沌阳县改称汉津县。大业2年(606年),因汉津位于汉水北岸,依“山北为阴,水北为阳”的旧例,改汉津为汉阳。明成化初年,在汉阳县西郭茨口之上,汉水冲决旧河道笔直向东而流,从黑山、梅子山、龟山之北注入长江,汉阳城便在汉水之南了。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汉阳县属沔州汉阳郡,县境西部划入汊川县,县治、郡治、州治由临嶂山移至鲁山(今汉阳龟山),并筑汉阳城。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沔州改称汉阳郡,仍治汉阳。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沔州。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沔州一度撤废,建中四年恢复。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废沔州,汉阳县改隶鄂州。
五代十国时,汉阳县先后属吴和南唐,仍隶鄂州。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汉阳县属汉阳军,军治汉阳城。
宋初,汉阳县属荆湖北路汉阳军。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废汉阳军,县属荆湖北路鄂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汉阳军。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汉阳军为汉阳府,隶属湖广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汉阳府,县属湖广布政使司武昌府。洪武十三年,恢复汉阳府。
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南、湖北分治,汉阳府隶属湖北布政使司,仍辖汉阳、汉川两县。雍正七年(1729年),湖北布政使司将德安府孝感县和黄州府黄陂县划为汉阳府的辖地。乾隆3二十八年(1763年)又将安陆府沔阳州列入汉阳府管辖,汉阳成为附郭首县。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汉口镇及周围数乡从汉阳县中分出,另立夏口厅(与县地位同等)同属汉阳府。
民国初年,废汉阳府,汉阳县隶属湖北省江汉道。1926年秋,北伐军攻克武汉,汉阳县城区并入新设的汉口市。次年1月,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划京兆区,辖夏口、武昌和汉阳城区,同年8月废京兆区。1930年,汉阳城区划回,1932年,汉阳县属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蒲圻专员公署。1934年以后,汉阳改属第一和第三督察区。1938年10月,汉阳沦陷,次年4月,汉阳设办事处,属伪武汉市政府统辖。1940年属伪湖北省政府,恢复县的建置。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汉阳县仍属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汉阳解放,隶属沔阳专署。1950年8月26日,县人民政府从原汉阳城区迁至蔡甸,1951年改属孝感专署。1955年,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1959年,汉阳县随同整个孝感专署划归武汉市领导,次年恢复原体制,汉阳县仍属孝感专署。1975年,汉阳县从孝感专署中分出,划归武汉市领导。1992年9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汉阳县,设立武汉市蔡甸区,以原汉阳县的行政区域为蔡甸区的行政区域,从而结束了汉阳县1386年的历史。
第三节行政区划
1980年,全县辖14个人民公社、3个镇、34个管理区。1981年,将侏儒人民公社消泗管理区成立消泗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社建乡,全县建立蔡甸、侏儒、黄陵、沌口4个镇,新农、张湾、索河、柏林、玉贤、永安、军山、奓山、大集、高庙、五公、横龙、成功、曲口、消泗、洪北、常福、郭徐岭等18个乡和桐湖1个国营农场。同年12月,又将新农、张湾、索河、玉贤、永安、军山、奓山、大集等8个乡改为镇。1985年,全县建制是蔡甸、新农、张湾、索河、玉贤、永安、侏儒、军山、沌口、黄陵、奓山、大集等12个镇和高庙、柏林、五公、横龙、成功、曲口、消泗、洪北、常福、郭徐岭等10个乡及桐湖农场。
1991年11月8日,撤销柏林、常福两乡设立
柏林镇和常福镇。1992年9月15日,撤销横龙、五公两乡建制,并入侏儒镇。1995年1月12日,撤销高庙乡、蔡甸镇、新农镇、沌口镇、郭徐岭乡,设立蔡甸、新农、沌口、沌阳4个街道办事处。1996年10月15日,沌口、沌阳两街划归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
2000年6月28日,撤销奓山、永安、侏儒、大集、张湾5个建制镇,设立5个街道办事处。至2000年底,蔡甸区辖9个街道办事处、6个镇、4个乡、1个农场、335个行政村。
第二章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质
蔡甸区地层区划属下扬子分区的大冶小区。地层从志留系到第四系均有出露,其中第四系分布最广,约占86%;志留系、泥盆系多裸露地表,形成低山及丘陵;石炭系、二叠系仅零星出露。
分布于区内索河、常福、黄陵、奓山、新农等地,呈东西向展布,组成背斜轴部,仅见志留系中坟头组,上统缺乏,下统未见出露。
坟头组(S2f)主要为灰岩、灰绿色砂质泥岩,粉砂岩至细砂岩、石英砂岩,顶部夹灰绿色页岩,偶见红色页岩,由下而上粒度由细变粗,反映为海退系列,属滨海潮坪相。地层出露不全,厚度为157~382米。
分布于区内六神山、凤凰山、九真山、大军山等地。仅出露上统五通组。
五通组(D3w)底部为厚层石英质砾岩,上为石英砂岩,现交错层,有时见波痕构造,含植物茎干化石,局部夹不稳定的赤铁矿,且夹白色黏土岩。本组平行不整合履覆于志留系坟头组之上。厚度42~118米。
区内石炭系发育不全,仅见上统黄龙组、船山组,多呈零星露头。
黄龙组(C2h)分布于常福陈家。岩性为灰—浅灰色厚层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下未见底,出整不全。厚度0~30米。
区内二叠系分布零星,露头不连续。分为下统栖霞组、孤峰组;上统龙潭组、大隆组四个岩石地层单位。
下统栖霞组(P1q)主要分布于常福陈家、索河老庄、黄陵上蒲潭,仅见其上部。岩性为灰黑色中厚层状灰岩,厚层状含遂石结核灰岩。厚度>170米。
孤峰组(P2g)主要分布于黄陵上蒲潭、陈家前山,多呈孤立露头裸露于山色上,上部已被风化剥蚀。岩性为黑色薄层硅质岩夹薄层黏土。厚度>150米。
上统龙潭组(P2i)是区内主要的含煤地层,多被第四系覆盖,仅在常福陈家煤矿所见。分布于陈家向斜核部。岩性:下部为灰白色,黄褐色细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底部夹薄煤层。平行不整合覆于孤峰组之上。厚度>-60米。
大隆组(P2d)区内未见出露,仅在陈家煤矿、新农煤矿钻孔中见及。岩性为黑色薄层硅质岩、泥岩。厚度6~30米。
分布极广,厚度57~223米,依沉积物特征,划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下更新统(Q1)区内分布零星,范围小,于黄陵蔡家湾、常福筲箕后、玉贤王家山头东等地见及。岩性主要为粗—细粒砾石层,砾石成分以脉石英、石英岩、石英砂岩为主;次为少量燧石;充填物亚沙土、亚黏土。砾石滚圆度及分选性好,具有一定排列方向。厚8~20米。
中更新统(Q2)主要分布在侏儒、柏林、索河、军山、奓山等地,分布较为广泛。上部为网纹状棕红色黏土,一般所见网纹由下而上逐渐减少,局部含铁锰质薄膜,并夹有砾石透镜体。此层是砖瓦黏土的主要含矿层位,厚10~35米;下部为粗砂夹砾石岩,砾石分选性和磨圆度中等。砾石成分主要为脉石英、石英砂岩及少许灰岩,由泥质充填。厚度1~5米。
上更新统(Q3)主要分布于蔡甸镇以南一带,构成区内二级阶地,并具明显二元结构。上为杏黄、褐黄色黏土、亚黏土,含铁锰质结核及薄膜,结构紧密;中部以沙砾石为主,局部变化为含砾的中粗沙夹亚沙土及淤泥质亚黏土透镜体,其砾石成分为脉石英、石英砂岩,并为细砾及淤泥充填,砾石分选性和磨圆度好,砾径为3~5厘米;下为黄褐色略带青灰色淤泥质亚黏土,局部含白色螺壳。厚16~56米。
全新统(Q4)广布全区,主要分布于南部的成功、消泗、曲口等平原地区,构成长江、汉江一级阶地。为冲积、湖积、湖冲积层,其厚度变化较大,最厚75米,最薄17米。上部为黄褐色黏土、亚黏土、亚沙土,呈透镜状交替变化为特征。厚10~25米。中部为黄色沙层、其&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粒径由下至上具有由粗变细之势。厚度15~40米,一般厚度2~30米。下部由灰白色沙砾石层过渡到卵石层,间夹5~8米厚的沙层或黏土透镜体。砾石成分为石英砂岩、脉石英及少许灰岩,由沁沙充填。厚5~20米。
区境大地构造隶属下扬子台拗的武汉—大冶台褶带之北缘。四级构造单元属于武汉台褶束的一部分。境内褶皱构造是:古生代地层多形成紧密的线状褶皱呈北西向或近东西向延展,自北向南褶皱构造有新农倒转向斜、大集场倒转向斜、小王家嘴背斜、奓山向斜、常福堡背斜、珠山湖向斜、陈家倒转向斜、索河背斜、侏儒向斜等褶皱。褶皱多向南倒转,一般背斜宽、向斜窄,反映为隔槽式组合特征。区内断层较发育,但出露不佳。按断层展布方向大致可分为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四组断层,其中以北西及北东向二组较为发育,断层规模一般不大。
第二节地貌
一、平坦平原
平坦平原由汉江泛溢沉积而成,分布在区境南北二线,地面高程在海拔24米以下。
南部平原包括成功、消泗、曲口、洪北四地,桐湖农场以及侏儒、横龙的一部分,面积为284.8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6.1%,为汉水与长江漫滩交汇而构成的低洼地段,地面高程在海拔19~22米之间,由多个碟形洼地复合构成。最低处为沉湖,并以此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缓升,形如炊锅。南部平原的土质肥沃,但常受洪涝威胁,1956年沔阳杜家台分洪工程建成以后,此地有部分已成为汉江分洪区,起着蓄洪纳渍的重要作用。
北部平原包括张湾、蔡甸和柏林三地的一部分狭长地带,面积为54.5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地面高程由汉江堤脚海拔24米向内侧降至20米左右。随着地面高程缓降,地貌性质由高亢沙质河漫滩、壤质河漫滩到黏土淤泥质滨湖滩地,地质肥沃,结构良好,适宜旱作物生长。但由于汉江河床的抬升,汛期的水位往往高出地面,地下水位亦随着河水而升降,对农业生产、居住都有不利的影响。
二、岗垅台地
岗垅台地是由古老地层经过高蚀低积坳谷分割发育而形成的正岗副垅地形,分布在南北平原之间的广阔地段,面积为751.7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8.98%,地面高程在海拔25~50米之间,形成南北低、中间高的“凸”形地势。
岗地,多为网纹红土构成。冲垅有主垅、支垅之分,深垅、浅垅之别。一般临近侵蚀基准面的冲垅深而大,远离侵蚀基准面的则浅而小,低岗浅垅相配置的地段,为起伏微缓的波状平原。以高庙的缺堤口为起点,沿湖岸至尧山、乌梅山以北临近北部平原的地段为一线;从沌口起,沿黄陵、奓山、九真至桐山头以南临近南部平原的地段为一线,均为波状平原。两线之间,全是高岗深垅相交的岗垅台地,农田呈梯级展布,是全区水稻的集中产地。
三、低山丘陵
区内山丘均属蚀余残丘,除索河西岸、黄陵北岸较为密聚外,其余多星散孤立于岗垅台地之上。主要山丘因岩性构造的控制,断续成脉,自北而南,依次呈近东西走向。区内大小山共有119座,其中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上的有59座,大体分为9列,以九真山为最高峰。
蔡甸诸山因构成丘陵的基岩不同,风化剥蚀的成土不一,丘体形态亦有差异。全区大小山丘按岩基性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亚类:一是砂岩丘陵,海拔百米以上的山丘,主要由抗蚀力强的石英砂岩构成山顶,由较弱的页岩构成丘坡,上面侵蚀坡与下部堆积坡分异显著。二是石灰岩丘陵,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大都较为低矮,常为红色黏土所覆盖。此外,还有少数硅质岩残丘,散布于岗垅之中,丘坡大部分为残积物覆盖,可并入岗地,没有另列亚类。
第三节水文
蔡甸区东临长江,北濒汉水,东荆河横穿中南部,与境内的小河、湖泊纵横交错,联成一体,成为全区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丰富资源。
长江自宜昌三峡出流,至大军山上首入境,续向东北流经东湖泵站、沌口闸至抬船路出境,流程19.5公里,江面约12.7平方公里,过境流量?3.09万立方米/秒。河道主流在大军山以下靠境内左岸边沿,除大军山、小军山天然屏障外,多处滩岸狭窄(10~30米),受高水位冲刷,河岸坎凹常见,但因水道顺直,未发现岸陷异变。
汉江即汉水,又名襄河,是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江从汉川榔头经谢八家入境,折向北流经刘家集、胡家台、余家台转向东流,至柴林垸后,再向北流,经葫芦坝向3南流至胡家渡,再东流至田家台出境,流长共37.5公里,过境流量为1&784立方米/秒。河段弯曲较多,明显处有谢八家、杨家口、余家台、郭家台、柴林垸、杨树弯、城头山、钟家?台等。
东荆河即通顺河,古时称沌水,俗称长河。源起潜江泽口,流经监利、洪湖、仙桃、汉南、蔡甸,在沌口注入长江,境内流长77.3公里,所辖水域477平方公里。东荆河主道在董家淌以北分流为通顺河,流经湘口再度与南支汇合。东荆河下游有通顺河、西流河、四方河、南屏河、侏儒河、马引河等诸水来汇,称为东荆河下游泛水区。由于东荆河改道,杜家台分洪闸、黄陵矶闸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完全改变了历史的湖区荒凉景象。&黄丝河是东荆河伸向区境的一条主要支流,西自仙桃西流河、长淌口汇流进入挖口以后,沿洪北大堤向东延伸至香炉山与东荆河衔接,流长21.1公里,与杜家台分洪道融为一体,是洪北大垸内外10万多亩农田的重要水利资源和农用运输航道。
新民河是东湖水系排水出口改道时,由人工开凿而成。河道与后官湖、万家湖、三角湖、皮泗海等湖泊联通,西起周湾咀,东抵南太子湖、至沌口闸入长江,流长3.8公里,是蔡甸、新农、玉贤、奓山、大集等街镇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街调洪蓄水的主要水道。
侏儒河、索子长河和汉阳河&是区内从西南到东北联通黄丝河与汉江的一条内河的三段河道名称。侏儒河自挖口与黄丝河分流,直抵侏儒闸,流长?6.5公里,绝大部分由人工开凿而成。入侏儒闸后,河道弯曲狭窄,蜿蜒至津滩河口,直抵龚家渡,流长25公里,是为索子长河。龚家渡再向北至汉阳闸入汉江,流长12公里,名为汉阳河。三条河总长度43.5公里,流域面积224.16平方公里。
区内湖泊按水系划分为东湖、西湖、小奓湖和泛区四大块,共有湖泊36个,水面127.12平方公里,占全区水域总面积的57.86%。东湖、西湖、小奓湖属于地体沉降积水而形成的溺水性湖泊,具有水深岸曲的特征。泛区湖泊属于低洼河漫滩积水而形成的次生湖泊,其特征滩平水浅。
东湖水系在区境东部,由高湖、南湖、后官湖、三角湖、龙阳湖、天鹅湖、太子湖、万家湖、墨水湖及什湖等组成,承雨面积共360.1平方公里,其中蔡甸区28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3%。汛期水位限制在20.50米左右,容量7&250万立方米。正常水位湖水面积为50平方公里,湖底最低高程16.56米。东湖水系原经永丰闸至琴断口注入汉江,后于1966年兴建沌口闸,开挖新民河,连通诸湖,将东湖排水改变,注入长江。又于1971年建什湖闸,分排东湖北部的部分积水入汉江。
西湖水系在区境西南部,由大小金龙湖、大小茶湖、大小金鸡赛、许家赛、马泗赛、龙潭湖等湖泊组成,由索子长河南北贯通。承雨面积299.2平方公里,其中蔡甸22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5%。汛期水位限制在22.5米左右,正常水位湖水面积为20平方公里,湖底最低高程16.06米。西湖泵站建成后,水位可以由人工控制,水系水位相对稳定。
小奓湖水系在区境南部,含小奓湖和崇仁湖,南与泛区东荆河相连。承雨面积80.6平方公里,汛期水位控制在20.50米左右,正常水位时湖水面积9.8平方公里,湖底最低高程17.46米。小奓湖水系排水经德丰闸入奓河,再经奓河口闸注入泛区。
泛区水系在区境南部,由沉湖、张家大湖、王家寨、什鱼湖、桐湖、官莲湖、槠山湖、川江池、汤湖等湖泊组成,古时称为太白湖。正常承水面积
41.98平方公里,湖底最低高程18米左右。每至泛水季节,湖面周逾200余公里,西接仙桃,与新滩口、马影河、蒲潭、沌口等地连成一体,占地面积为全区总面积50%以上。秋冬之际,水位下落,各湖?始分。
全区四大水系分布均匀,水质营养丰富,除发挥调蓄的主要功能外,还是发展水产养殖的重要基地。
第四节气候
蔡甸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热同季、温光同季的气候特征。据区气象局1980—2000年资料记载,蔡甸区春季多寒潮,夏季多雨水,秋冬多干旱。
一、气候要素
气温年平均气温16.7℃,其中前十年年平均气温为16.3℃,后11年年平均气温为?17.1℃。每年以1月份温度为最低,平均气温3.9℃,极端气温-11.2℃,出现在1984年1月22日;以7月份温度最高,平均气温28.4℃,极端最高气温?38.3℃,出现在1995年7月23日。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为1&395.5毫米,高值年达1866.0毫米(1998年),低值年也是唯一降水量少于1&000毫米的年份,出现在1997年,实降雨量为921.8毫米。4—6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60%左右,其中以6月降雨量最大,平均为238.0毫米。降雨多出现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梅雨”期间。降雨量最少的月份是12月,平均月降雨仅26.0毫米,平均年雨日为115天,日降雨量大于50毫米(暴雨)的日数平均5天。
日照21年平均日照时数1&912.8小时,百分率为43.2%。高值年2&107.0小时(1981年),百分率为48%;低值年1&571.5小时(1989年),百分率35%。日照从3月到7月逐旬上升,3月上旬平均47.2小时,7月下旬平均为90.6小时。日照百分率大于或等于60%,日数平均为168天,小于或等于20%,日数平均137天。
蒸发21年平均蒸发量为1&343.2毫米。高值年1&518.8毫米(1986年),低3值年1&149.6毫米(1999年)。4—6月蒸发量在1&000毫米以上,最大为7月,平均195毫米,最小为1月,平均42毫米。
湿度21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高值年份为82(1989年),低值年份为76(1986年、1988年、1995年),最小相对湿度为12,出现在1976年3月1日。月平均相对湿度在74~82之间,秋冬季较春夏季小。
气压与风年平均蔡甸站气压为1&012.0百帕。高值年1&013.1百帕(1993年),低值年?1&011.3百帕(2000年)。气压冬季高于夏季,极端最高?1&041.2百帕,出现在1981年。极端最低气压?988.5百帕,出现在1994年。
年平均风速1.9米/秒,高值年2.3米/秒,出现在80年代前期,低值年1.5米/秒,出现在90年代后期,其中前10年平均风速2.2米/秒,后11年平均风速1.7米/秒,风向以北风出现最多,仅2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
二、气象观测
蔡甸区气象局属武汉市气象局垂直管理。局址占地面积6亩,气象台站地处北纬30°35′,东经114°00′,海拔38.4米,站号为57489,属国家一般站。气象观测设备有:气压计(表)、温度计(表)、湿度计(表)、雨量计、风向风速仪、地温表、日照计、蒸发器等。1995年后,从一台386微机发展到有VSAI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天气预报人机交互系统、微电脑业务处理系统、“121”公众气象服务系统共四大气象现代化系统。有人工增雨专用“三七”高炮一门。气象观测项目有:气压、气温、湿度、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降水、风向风速、地温、日照、蒸发量等。地面观测人员每天8时、14时、20时对所有的观测项目进行观测和记录,通过地面观测业务自动处理系统及时传输给上级业务部门。将各地气象台站观测到的气象资料汇总后(包括高空资料)再传送回各气象台站,将这些观测数据填在专用地图上,绘制成不同气象要素的等值线,制成天气图,预报员根据天气图分析出将要发生的天气及天气现象,若遇灾害性天气如大风、寒潮、强对流天气等,就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做好防御抗灾工作。
第五节自然灾害
冬季强寒潮,加上雪灾,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冻死越冬作物,造成交通中断等。极端低气温低于零下7℃的年份有1980年(1月31日)、1984年(1月20日)、1991年(12月29日)。积雪深度大于15厘米的年份有1984年(1月18日)、1988年(2月28日)、1995年(1月3日),其中1995年积雪深度达28厘米。低温气候对农作物造成灾害的还有“倒春寒”、“五月寒”和“秋寒”。“倒春寒”较严重的年份有1987年、1992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8年,其中1987年3月中旬到4月中旬和1996年春季出现较严重的低温连阴雨天气。
每年7—9月易发生洪涝。出现洪涝灾害的年份有1980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9年、1990年、1991年、1993年、1995年至1999年等13年。继1984年较严重洪涝灾害之后,1991年7月1—13日6次暴雨降水685.0毫米,为有史以来同期最大,导致境内“两江”(长江、汉江)和湖泊水位陡涨,造成内涝外洪。1996年6月降水317.8毫米,7月普降暴雨至7月中旬,50天降水615.9毫米,由于降雨集中,强度大,加之长江、汉江洪水顶托,使流经区境的长江段、汉江段水位迅猛上涨,为130多年来第二次特大洪水,仅次于1954年。1998年从7月16日开始,副热带高压突然南退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加上台风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时间在8月4日以后,使雨带长期盘踞长江流域上空,强降雨持续时间长,造成境内内涝外洪,长江、汉江均出现了54型的全流域特大洪水。7月降雨量809.1毫米,相当于少雨年份的年雨量。7月21—22日出现连续特大暴雨,两天降雨量?394.2毫米,造成严重内涝。从6月中旬至9月上旬,长江超警戒水位共持续57天,为历史之最。1999年6月下旬降水量为408.7毫米,其中3场暴雨和1场特大暴雨总降水量355.3毫米,为历史最高记录,砣子雨的出现,使境内农作物受渍面积达36.66万亩,成灾面积为19.45万亩,绝收面积9.5万亩,倒塌房屋230间。
1980—2000年出现干旱频次为67%,其中1986年、1995年、1997年、2000年出现春旱,1980年、1984年、1992年、1995年、1997年、1998年出现伏秋旱,1983年出现冬旱。干旱较严重的年份有1985年、1986年、1988年、1990年、1995年、1997年、2000年,平均三年出现一次。1986年1—3月上旬,70天总降雨量只有38.6毫米,为历年同期降水量的30%。2月份尤为突出,除当月16日降水9毫米外,其他时间基本无雨。整个阶段平均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蒸发量偏大,致使境内各种农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威胁,少数地方出现饮水困难。干旱最严重的年份属2000年,出现百年不遇的春旱,1月25日—5月23日期间降雨极为稀少,气温极高,蒸发量大于降水量4倍多,造成江河、湖泊水位下降,部分河水断流,2&821口塘堰干涸见底,所有蓄水库处于死水位线以下。
四、风、雹、雷电
大风、冰雹和雷电灾害性天气往往同时出现,6~8级大风年年都有发生,但一般危害性不大。大于8级的大风破坏能力较强,1980—1983年共出现21次,1984—1990年平均每年出现一次,1991年以后就十分少见。1985年4月21日下午,柏林、张湾部分地区受8级大风袭击,出现时间短,但危害较大,受灾面积14万亩,有些大树折断。1999年4月23日,区境内出现6~7级大风,江河湖面阵风8~9级,江汉五桥施工铁笼被吹翻,砸死1人,重伤2人。冰雹出现不多,往往随着大风和雷电同时出现,1980—2000年共出现3~4次,但颗粒较小,没有产生灾害。1994年7月13日夜间开始至14日,雷声大作,蔡甸变电站烧坏供电线路两条、变压器10台、二新生砖瓦厂烧坏供电线路一条,全区停电一天,工农业生产损失巨大。2000年8月6日下午,常福镇兴力村突遭雷电袭击,在田间治虫的农民为避雨躲进田边一草棚内被雷电所击,2人当场死亡,2人重伤。
第六节土壤
经过1959年和1979年两次规模较大的普查,对全区平原、岗垅、湖沼等不同地区土壤的类型、分布、肥力状况以及土壤的各种障碍因素作了比较精确的分析和测定,为土壤的改良和利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全区土壤分类是依据自然和社会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及其土壤属性,按全国统一要求,采用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五级分类制划分。
土类全区划分为黄棕壤、红壤、潮土、水稻土、草甸土等5个土类。
亚类全区划分为黄棕壤、棕红壤、潮土、灰潮土、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沼泽型水稻土、灰草甸土、沼泽草甸土等10个?亚类。
土属全区共划分为黄土、红黄土、潮泥土、灰河潮土、浅黄泥田、红黄泥田、潮泥田、灰潮泥田、青沟泥田、灰青沟泥田、青泥田、灰青泥田、烂泥田、灰烂泥田等14个土属。
土种依据土壤质地和剖面构型,全区共划分为砾石黄土、死黄土、面黄土、乌枚子土、湖板土等55个土种。
全区农林用地土壤分为黄棕壤土、红壤土、潮土、水稻土和草甸土5个土类。黄棕壤土和红壤土互相交织在区境中部的岗垅地段,由张家渡往西沿东湖、玉笋山至西湖六神山,再沿索子长河至九真山,向东经高奏山、过小奓湖、桐湖到三羊头、大军山直抵长江沿岸;潮土土类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沿江滨湖平原和平畈;水稻土分布在岗垅和平原地段;草甸土集中分布在洪南泛区。
全区的土壤分为黏土、壤土和沙土3种类型,其中以壤土耕性最好、肥力强,占全区土壤面3积的71.8%。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大于4%(一级)的土壤面积占20.1%,含量在2%~4%(二至三级)的土壤面积占66.5%,含量少于1%(五级)的占0.2%。
速效磷的含量普遍偏低,其中小于10ppm的面积占总面积的80.5%。
速效钾的含量较高,含50ppm以上的面积占99.8%,其中有79.8%的面积含钾量达到100ppm以上。
全区土壤多数是微酸性到中性和中性到微碱性。
第三章自然资源
第一节土地资源
一、土地总量
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和省、市人民政府统一部署,1987年5月4日,汉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土地资源调查的通知》,由县土地局具体承担土地资源调查任务。经过外业、内业、整理成果、报审等四个步骤,于1989年10月25日,经湖北省土地局验收评审予以通过,并获得市级优秀成果一等奖。历时3年,查清全县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和利用状况。2000年,全区土地总面积亩。
二、土地等级
根据全国土地评级标准,蔡甸区一级地,即当家的水旱耕地土壤,占可耕地面积的48.05%;二级地,即比较好的水旱耕地,占可耕地面积的19.92%;三级地,即需要着力改造和改良后也可旱涝保收的耕地,占可耕地面积的13.7%;四级地,即不适宜作为农业耕地,但可作为林业或养殖用地,占可耕地面积的6.92%;五级地,即不好改造,只能作林、渔业生产基地,占可耕地面积的11%。
第二节矿产资源
区内主要矿种有熔剂石英砂岩、熔剂石灰岩、建筑石英砂岩、玻璃石英砂岩、砖瓦黏土、耐火黏土、水泥石灰岩、河沙及煤等。
一、冶金辅助原料矿产
熔剂石英砂岩分布在新农马鞍山、大集伏牛山、黄陵槠山、军山小军山、玉贤盐山、奓山龙霓山等地,总储量为14&332万吨。
熔剂石灰岩分布在奓山宗许湾、横湾、索河邓湾等地,总储量为306万吨。
耐火黏土分布在大集姜湾、玉贤蝙蝠山、新农凤凰山等地,总储量为126万吨。
二、建筑材料矿产
水泥石灰岩分布在侏儒山、索河仙狮山、永安张湾、常福前山、秦湾、黄陵上蒲潭等地,地质总储量为9&580万吨。
玻璃石英砂岩分布在军山大军山、永安雷公山、索河嵩阳山等地,地质总储量为1829万吨。
水泥黏土分布在侏儒乌龟山、柏林梅丰等地,地质总储量为49万吨。
建筑石英砂岩分布在新农凤凰山、柏林乌梅山、索河六神山、柏林下牛头山、黄陵鸢龙山、军山王家山、常福曾家大山等地,地质总储量为8735万吨。
砖瓦黏土分布在柏林官塘、新农李湾、郭徐岭洪山、奓山瓦屋嘴、黄陵周家墩、索河范陈湾、侏儒黄金、大集黄土坡等地,地质总储量为5&650万吨。
河沙主要沿汉江分布,长约1000米,可采厚度2米,宽约10米。
三、能源矿产——煤
陈家煤矿点:地质储量167.3万吨。新农煤矿点:地质储量146.08万吨。
第三节水资源
一、地表水
区境内长江过境流程19.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0&913立方米/秒;汉江过境流程37.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784立方米/秒;东荆河过境流程?77.3公里,多年平均泄洪量?7.82亿立方米。境内降雨以蔡甸区站数据为标准,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10&402.9万立方米。长江多年平均过境客水量7027亿立方米,汉江多年平均过境客水量536亿立方米。境内雨水丰沛,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多年平均总量为47&321万立方米。
境内河汊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大小湖泊36个,承接了区内绝大部分地表径流产水,蓄水面积127.12平方公里。其中东湖、西湖、小奓湖、桐湖、官莲湖、沉湖主要湖泊正常蓄水位在19.5~22.8米之间,正常蓄水量约1.26亿立方米。在汛期时为洪水调蓄区,东湖、西湖分别与长江、汉江相通,小奓湖与通顺河相连,沉湖、官莲湖、桐湖等与杜家台工程分洪道为一体,汛期洪水可排,枯水期江水可引,调度运行十分方便。有塘堰8&414口,蓄水容积3&035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20座,蓄水容积306万立方米。
二、地下水
蔡甸区地下水资源不多,分布在西部平原的成功地区,属散积层的孔隙压水,食水层岩性为灰白色或灰绿色砂矿砾石,透明性好,含水层埋深25.51米,含水层厚度24.06米,单孔涌水量1.37立方米/秒,渗透系数为7~10米/日,换算涌水量为891吨/日。
分布在中部山丘地区的九真山、龙霓山属石英砂岩裂隙水,含水层埋深大于10米,泉水流量为20~40吨/日,含水层断续,富水性好、水质优良,宜于饮用。
分布在中部丘陵地区南河渡、奓山等地的地下水,属大冶灰岩岩溶裂隙水,含水量埋深为10~30米,泉水流量为20吨/日,断续分布。在陈家岭原煤矿的地下水层,可见溶蚀现象在标高负56米断层,岩性主要为泥质灰岩和燧石结核灰岩,单孔涌水量为249吨/日,单位涌水量为7.88吨/日,因构造发育和溶蚀程度不同,含水层分布极不均匀,富水性差异?甚大。
区境沿长江、汉江边岸地区,属冲击层阶地,地下水量充沛,但是这类地区的水源受江水补给影响,富水时段分布极不均匀。在丘陵地区属棕色黏土,亚黏土及志留系页岩地方,含水量极为贫乏,基本上是无供水意义的非含水层。
第四节林业资源
1981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2—2000年间,全区共有220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累计660万株。林业总面积由11.7万亩增加到2000年的18.1万亩,其中:林业用地93&361.5亩(林地70&749亩、灌木林地17&523亩、园林绿化地1&165亩、疏林地391.5亩、苗圃地2&453亩、宜林地1080亩);四旁树木折算林地87&900亩。全区森林覆盖率由5.4%增加到10.9%。
活立木蓄积定量由15.4万立方米增加到?45.7万立方米。按地类分:森林蓄积35.6万立方米,四旁树木蓄积10万立方米,其他林木蓄积0.1万立方米。按权属分:国有蓄积22.5万立方米,集体蓄积13万立方米,个体蓄积10.2万立方米。按优势树种分:马尾松蓄积14万立方米,杉木蓄积10.5万立方米,意杨、池杉蓄积9.4万立方米,其他林木蓄积11.8万立方米。
在森林蓄积中,针叶林蓄积28.4万立方米,占森林蓄积80%;阔叶林蓄积6.1万立方米,占森林蓄积17%;针阔混交林蓄积1.1万立方米,占森林蓄积3%。
一、常见树种
蔡甸区常见树种有马尾松、湿地杉、火炬松、长叶松、五针松、黑松、马褂松、杉木、池杉、柳杉、落羽杉、水松、侧柏、川柏、圆柏、刺柏、月桂、苏铁、垂柳、白继木、樟树、檫树、皂荚、槐树、黄檀、喜树、刺楸、枫香、法桐、英桐、旱柳、河柳、加杨、毛白杨、栓皮栎、麻栎、大叶栎、小叶栎、胡栎、锥栎、青岗栎、枫杨、白榆、榔榆、朴树、桑木、构树、青桐、香椿、臭椿、楝树、川楝、黄连木、三角枫、五角枫、泡桐、楠树、冬青、榨树、刺槐等60种。
二、经济树种
区境内经济树种有银杏、梨、桃、苹果、李、樱桃、猕猴桃、枇杷、杜仲、板栗、乌桕、油桐、油茶、茶叶、枣、柿、葡萄、花椒、柑橘、金柑、文冠果、糖槭、油橄榄、楠竹、桂竹、南天竹、刚竹、窝竹、贵竹等?29种。
三、灌木藤本植物
区境内有山胡椒、爬山虎、山楂、金樱子、珍珠梅、紫穗槐、紫藤、葛藤、胡枝子、化香、3黄杜鹃、马甲子、蛇葡萄、君迁子、枸桔、黄肤木、黄荆、杜荆、金银花、凌霄、枸杞、枸骨、木通、六月雪、乌连梅等26种。
四、花卉苗木
区境内花卉苗木较多,可分为草木、木本、宿根、球根、观叶、观果花卉等。
草木花卉兰花、天竺葵、瓜叶菊、四季海棠、&矮牵牛、君子兰、金盏菊、一串红、茑萝、鸡冠花、百日草、紫茉莉、紫罗兰、牵牛花、万寿菊、千日红、一品红、凤仙花等。
木本花卉迎春花、茶花、杜鹃、西洋鹃、月季花、梅花、桃花、米兰、茉莉、白兰、含笑、桅子花、石榴、扶桑、夜来香、桂花等。
宿根、球根花卉美人蕉、郁金香、朱顶红、百合花、水仙、仙客来、风信子、菊花、大丽菊、牡丹、芍药、荷花、香石竹、睡莲等。
观叶、观果花卉吊兰、文竹、彩叶草、含羞草、龟背竹、红枫、橡皮树、罗汉松、棕竹、五针松、苏铁、凤尾竹、虎刺、五色椒、南天竹、芦荟、仙人掌、昙花、落地、生根等。
五、珍贵树种
境内有水杉、秃杉、银杏等珍贵树种。
水杉水杉是古老、珍稀、孑遗单种属植物,属国家一类重点保护树种,距今?6&600万年在地球上出现,被誉为“活化石”。1984年3月被定为武汉“市树”。国有洪北林场1972年春从武汉东湖风景区引进水杉苗5&000株,经插播繁育,在全县推广栽植后,成为平原湖区速生树种之一。
秃杉秃杉是第三纪遗留下来的中国独有的珍稀树种,被列入国家一类重点保护植物。1990年春,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引种栽培,采取种子培育法,当年成功培育出秃杉苗9&000株,秋冬在国有崇仁林场作人工造林试验,面积60亩,获得成功。后来在全县推广栽植,长势良好。
银杏银杏又称“白果树”,是种子植物中起源最古老的树种,中国特有,被誉为“活化石”,为国家二类重点保护树种。区内部分乡镇有但为数不多。奓山街米丘林村一株古银杏,据考证,树龄已达?1&100年。
第五节生物资源
农作物2000年,全区粮食播面418&360亩,其中夏收粮食播面83&301亩,秋收粮食播面335&059亩。棉花播面32&502亩,油料播面202066亩,蔬菜、瓜果类播面214082亩。
林木全区森林面积181&261.5亩,其中,林业用地93&361.5亩(有林地70&749亩,灌木林地17523亩,园林绿化地1&165亩,疏林地391.5亩,苗圃地2&453亩,宜林地1&080亩);四旁树木折算林地87900亩。&草场全区荒坡、荒地、湖滩、河滩等农田迹地草场共有371&187亩,占全区总面积的22.68%,可利用面积320&392亩,利用率为82.3%。可供畜禽饲养的牧草共有6科22种,牧草资源可分为三大类:泛区草场,面积为111&552亩,占草场总面积的?31.67%;丘陵草场,面积为88&412亩,占草场总面积的23.8%;农田迹地,面积为178&897亩,利用率为90%。
水生植物区境水域中有水生湿生植物、浮游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在众多的水生植物中,芦苇、莲、藕分布较广,苦草、繁草、金鱼藻、马来眼子草、茨藻为优势种群,水草覆盖面占湖面的70%。
区内水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兽禽类较少。建国后,尽管大力发展山林植被,但由于采石和狩猎者日益增多,野生动物已基本绝迹。
兽类据史料记载,区境历史上有虎、鹿等珍奇野兽出没。清代以后,就没有这类的记载了。建国初期,境内九真山、六层山、尉武山等山丘地带,常有豺、麂下山捕食家畜,后因狩猎者残酷搜捕,至50年代末再未出现。其他野生兽类以黄鼠狼和野兔最多。中部丘陵地区常有狗獾、猪獾、刺猬、野狗、野猫出现。80年代以后,只有少数野兔、刺猬可见。
禽类野生禽类可分山禽和水禽两类。山禽有喜鹊、乌鸦、布谷鸟、麻雀、燕子、八哥、啄木鸟、黄莺、斑鸠、鹌鹑、野鸡等,其中以麻雀最多。原来有老鹰出没,至今也少见。水禽有绿翅鸭、骨顶鸡、苍鹭、凤头麦鸡、扇尾河雉、红脚鹤鹬、红嘴鸥、白鹳、黑鹳和小天鹅等,其中多数生活在南部泛区。白鹳、黑鹳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天鹅为二级保护动物,但数量极少。客禽有天鹅、野鸭和雁等,每年必来泛区停留。
水产类境内有鱼类16科77种,其中鲤科鱼类48种,占境内鱼种的62.3%。海河洄游性鱼类有鳗鲡、大银鱼、刀鲚、长江银鱼等。江湖半洄游性鱼类有青鱼、草鱼、鱿鱼、鲢鱼、鳙鱼、胭脂鱼、鲩鱼、鲥鱼等。湖泊定居性鱼类有鲤、鳊、鲂、鳜、XC鱼餐.JPG,JZ鲦、鲴、乌鳢、黄颡鱼等。
除鱼类以外,还有许多水栖动物,其中以鳖、龟、蚌、虾、螺、蟹最为常见。
境内除自然生长外,人工培育的水产类品种和数量也不少。1980—2000年,先后引进荷源鲤、兴国红鲤、丰鲤、锦鲤、健鲤、全雌鲤、日本白鲫、细鳞斜颌鲴、南方大口鲶、革兰氏胡子鲶、美国斑点汊尾回、亚马逊淡水白鲳、大银鱼、月鳢、胭脂鱼、彭泽鲫、高倍银鲫、罗氏沼虾、加州鲈、超雄性黄颡鱼、麦鲮、彩虹鲷、龙虾等名特优品种。
第四章环境保护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实施,环境保护开展有法可依。1981年,成立汉阳县环境保护办公室,同时成立汉阳县环境监测站,开展环保宣传和污染源调查与监测。1986年,环境保护办公室改为县环境保护局,行使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各项职能。1989年,为加强环境监测在城区划分了四个功能区:商业居民混合区、工业区、文教居民区和水源保护区。同时,开展对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监管和防治。1992年,编制完成《公元2000年汉阳县环境保护规划》。199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到2000年底,全国所有的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要使本辖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规定的指标内,并达到环境功能区新规定的标准(一控双达标)。1998年,区环保局向35家超标排放工业企业下达限期治理的决定。至2000年,全区完成限期治理任务,工业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城区空气和噪声均达到国家标准,饮用水水源水质在国家二、三类标准内。
第一节环境质量与监测
一、环境质量状况
空气环境质量&1988年全县开始进行调查大气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情况,当年在汉阳县城区设有大气监测点1个。1989年增设1个大气监测点。1989年,汉阳县城区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两项指标年均值均在GB3095·82二级标准内。1991年,全区有2个空气地面自动监测子站正常运行,位于监测站和电影公司楼上。在监测手段上,1990年以前主要为“五日制”(即全年每个季度头一个月上旬连续监测5天,每天4次采样分析)例行监测。1990年后主要为空气自动监测(24小时连续监测)。1994年6月5日实施环境质量监测简报,在蔡甸报向全区人民公告。2000年,除总悬浮颗粒超过GB3095·96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年均值在GB3095·96二级标准内。
水环境质量蔡甸区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北依汉水,南临长江,东荆河横贯全区,境内水环境分四大水系,即东湖水系、西湖水系、小奓湖水系、泛区水系。1989年,东湖水系除集贤湖段氟化物和铅两项指标、松林湖段铅指标以外,其他指标均符合GB3838·88Ⅲ类标准;西湖、小奓湖水系各项指标均符合GB3838·88Ⅲ类标准;泛区水系除东荆河石油类超标,其他指标均符合GB3838·88Ⅲ类标准。2000年,东湖水系除高湖总磷超标以外,其他指标均符合GB3838·88Ⅲ类标准;西湖、小奓湖水系除总磷以外,其他指标均符合GB3838·88Ⅲ类标准。泛区水系除东荆河总磷、石油类两项超标以外,其他指标均符合GB3838·88Ⅲ类标准。
汉江是蔡甸城区的主要饮用水源。汉江蔡甸段的功能类别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质适用标准类别为II类。从历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汉江蔡甸段水质总体状况良好,但仍有水质项目超标。汉江蔡甸段主要受到磷、氮、大肠菌群及有机物污染。汉江的污染,除自身污染因素外,还具有流域性。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下发后,2000年要求本辖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到2000&3年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即“一控双达标”。汉江蔡甸段污染源得到较好治理,水质状况有所好转。
二、环境监测
1987年,县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条件得到改善,建起了600平方米监测分析实验楼,价值20万元的仪器设备投入使用,不仅可以对大气进行采样分析,还能进行水质采样分析、酸雨监测分析、降尘分析、锅炉(窑)烟尘分析、噪声监测分析等,对环境进行监测的业务可以全面展开。为保证蔡甸地区空气质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在环境监测站楼顶设置大气连续测量仪,以便进行有效监测。
1988年10月,国家颁布《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统一了监测方法和项目。当年对高湖、小奓湖、西湖、莲花湖、汉江等9个点位水网进行监测,完成监测项目21项,获得有效数据502个;对大气、酸雨网点监测获得有效数据160个;对锅炉、粉尘等老污染源监测获得有效数据274个(组);对后官湖、东风闸、汉阳造纸厂3个点位的排污口的丰、平、枯三期采样监测。全年共获得有效数据1&324个(组)。1989年在县医院楼上增设1个大气连续测量点,并对东湖、莲花湖进行调查性监测分析,全年共获得有效数据2&222个(组)。1991年省、市要求在东荆河增设水质例行监测点,此点位采样频次高于其他点位一倍,为每年6次。同年将县医院楼上大气连续测量点移到电影公司楼上,开展了汽车尾气监测,全县拥有车辆2&053辆,经尾气监测?1&786辆,达标率87%。全年共获得有效数据4&075个(组)。1994年全区共有水质监测9个点位或断面,大气监测2个点位,降尘和硫酸盐化速率及降水监测1个点位,区域环境和交通干道噪声监测23个点位的环境质量监测,全年共获得有效数据?3&691个(组)。1996年水质监测增设为10个点位(其中区设网点5个),当年区监测站发现南太子湖水质中几种污染物质出现异常时,送样市站对主要污染物作出对比分析,证实水体污染异常,经过调查是由于汉阳区排放的大量生活和工业废水导致水体质量变化,全年共获得有效数据4&263个(组)。1999年全年共获得有效数据4&653个(组)并发布简报19期。
1986—2000年,蔡甸区环境监测站共获得有效数据47&968个(组),其中:环境监测有效数据?46&365个(组),污染源监测有效数据1&603个。按省、市、区要求,蔡甸区环境监测站从1987年至2000年对全区各项环境项目监测完成率100%。
第二节污染治理
蔡甸区1996年工业污染源申报登记为31家,其中排放废水28家,废气30家,工业总产值49&937.02万元/年,环保固定资产67&463.95万元,治理总投资675.66万元。废水排放量692.02万吨/年,达标排放101.68万吨/年,达标率14.69%。废气排放量为144&202.01万标立方米/年,达标排放量29&754.19万标立方米/年,达标率为23.63%,烟尘、粉尘排放量?6&402.84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1488.47吨/年。
工业废水污染源按行业分布,主要涉及3个行业,分别是化工、玻璃制造、纺织,占总废水工业污染源个数的89.01%。
工业废气污染源按行业分布,主要涉及3个行业,分别是玻璃制造、水泥、化工,占总废气工业污染源个数的82.42%。
根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及《市人民政府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规定,2000年底全区所有工业污染源均达标排放。1998年蔡甸区把污染防治工作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根据全区工业污染源的情况,市人民政府考核的工业企业户数由1996年申报登记的31家改为35家,对照国家考核标准和考核指标,由区政府授权区环保局对全区超标排污工业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的决定。至2000年,原超标工业企业部分关停或转产,只剩l3家超标工业企业。所有13家超标工业企业全部完成限期治理任务,其中水污染治理工业企业8家,大气污染治理工业企业12家,总共完成投资503.1万元。削除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386.64吨/年,削减率76.50%,削除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烟尘(粉尘)?937.16吨/年,削减率62.87%。
一、废水治理
自1981年开始,县环保部门对造纸、化工、印染、电镀等容易污染环境的行业进行治理。1985年,全县排放的工业污水3&527.48万吨,其中化工废水559.44万吨,造纸废水?2&654.67万吨,印染废水36.65万吨,酿酒废水9.21万吨,电镀废水?5.77万吨,其他废水261.74万吨,其中经过治理的废水仅占30%。1986年,开展全县工业污染源调查,并在8个主要乡镇配备了专职环境监督管理员。1987年,调查处理了索河镇虎圻电镀厂无证生产污染农田水域案。1989年,调查处理了索河钛白粉厂硫酸泄漏污染汉阳河案和永安染整厂污染当地饮用水源案,以及汉阳造纸厂热电分厂污染万家湖渔场案等。1990年,与全国同步,完成了全县乡镇工业污染源的调查。1993年,开始对全区实行水污染物排放登记。1994年,进行了污染源处理设施调查登记。1997年,&创建3541工厂清洁无公害工厂。至2000年底,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20.64万吨/年,工业废水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二、废气治理
全县工业企业每年排放的废气高达19亿标准立方米,大量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排入大气使酸雨量增加,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为了保护大气环境,规划建设了烟尘控制区,烟控区面积达5.1平方公里。为控制大气污染,对城区燃烧锅炉,窑炉进行5期分批整治,先后对锻压厂、化肥厂、武汉市第二水泥厂等进行治理改造,使其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年减少烟尘排放量达?5&000吨,城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1985年,汉阳造纸厂投资249万元,兴建封闭循环池和黑液蒸发点各1座,治理后,使囱烟由浓转淡空中粉尘减少。1988年汉阳造纸厂电站65吨锅炉经治理除尘有效率达98%以上,消灭了沌口地区一条“大黑龙”。全区工业废气中污染物主要是粉尘、烟尘和二氧化硫,2000年排放量分别为550.36吨和?543.858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5.693亿标立方米,经处理的废气排放量为5.693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为100%。
第三节环境监督管理
一、烟控区和噪声达标区
1983年起,开始噪声监测。1988年,实施区域环境噪声和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监测。1989年底,汉阳县对县城确定建立1平方公里范围烟控区和噪声达标区,1990年增加到2.2平方公里。1991年增加到3.6平方公里,内有锅炉总数10台,达标数8台,达标率80%;炉窑总数16台,达标数5台,达标率35%;生活炉灶总数13台,达标数13台,达标率100%。蔡甸镇烟尘控制区的覆盖率?78.2%,区域噪声平均值为54.3分贝。1994年交通噪声为70.2分贝,区域噪声为56.1分贝。2000年烟控区和噪声达标区范围达到5.1平方公里。
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
1979—1985年,由于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对环保认识不足等原因,许多新、扩、改建项目没有采取控制污染的措施,“三同时”(一切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与技术改造项目的污染防治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执行率较差。1986年3月,国家计委、经委、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针对基本建设项目在执行中发现的问题,重新颁发《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在“三同时”方面作了改进。汉阳县从1986年开始执行“三同时”制度,大中型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100%,有效地控制了新的污染源加重污染。
三、排污收费制度
1979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规定:“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要按照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收取排污费。”1982年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对排污费的目的、性质、收费标准及使用方向等做了规定。汉阳县从1980年开展排污收费工作,先后开征污水、烟尘、废渣、建筑施工噪声等项目收费。为了做好征收排污费和强化环保管理,汉阳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批准设立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站,主要负责排污费征收、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及环保信访工作。1981—2000年,累计依法征收排污费?2&716.59万元,返(贷)治理污染源费用?1&885.35万元,共计治理污染项目165项。
四、环保科研
1987年,县环保局参加了国土规划中环境规划研究。1992年完成《汉阳县2000年环境保护规划研究报告》,获得县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成果奖、市城建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武汉市蔡甸区生态环境资源调研报告》获区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参与武汉市环保局进行的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规划研究,获武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成果证书及湖北省科技进步重大成果奖。
第三篇人口&
第一章人口规模
第一节人口总量
1980年,汉阳县有96885户,总人口435356人。8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安定,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人口净增率相对稳定在5‰左右。1990年,全县有113&150户,总人口451694人。1991—1992年,人口净增率达10‰。1993年,全区有132&177户,总人口504&869人,人口净增率7.2‰。1996年,沌口街、沌阳街划归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全区人口减少5万多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区有142&006户,总人口491&362人(含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沌阳两街)。
第二节人口密度
1980年,汉阳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31人。80年代,县政府实施人口控制,全县人口密度上升基本控制在计划之内。1985年,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5人。90年代,随着人口增长和区域调整,人口密度不断变化。1993年,全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58人。2000年,全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30人。
第三节人口分布
一、北部平原
含张湾、新农、柏林等地区,面积125.0871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11.46%,总人口73&071人。这里地势低,村民多筑台垒墩而居,因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离市区、县城近,人口密度较高。2000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84.16人,是全区仅次于蔡甸街的人口密集地区。二、中部岗垅丘陵地区
含玉贤、大集、奓山、永安、索河等地,面积508.8平方公里,该区域地势较高,不易受洪涝灾害影响,人们居住较安定,农业生产保收系数大。2000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73.23人。
三、南部沿江滨湖地区
含消泗、曲口、桐湖、洪北和成功等地,面积192.5824平方公里,地面海拔19~22米,易受洪涝灾害威胁,加之血吸虫危害,农业生产和人们生命安全难以保障,人烟稀少。建国前,历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均未超过70人。1983年,内地村民2&000多人迁入该区落户。1985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3.2人。2000年,该地区总人口40833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2人。
四、蔡甸街是全区人口最密集地区
1985年,蔡甸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622人。90年代,高庙乡和柏林镇的新庙村并入后,人口密度相对降低。2000年,全街总面积33.5399平方公里,总人口100&47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39人。
第二章人口变动
第一节自然变动
1980年,汉阳县出生人口6&687人,出生率15.36‰;死亡2&977人,死亡率6.82‰;人口自然增长率8.52‰。嗣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呈递减趋势。1986年起,进入人口出生高峰期。198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8.86‰。1993年后,人口净增率明显下降。1996年,人口自然净增长率3.48‰。1997—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下。2000年,全区出生人口3&577人,出生率7.28‰;死亡2&704人,死亡率5.5‰;自然增长率1.78‰。
第二节机械变动
3&80年代初,由于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国家实行“放开搞活”政策,人口流动逐渐增多。主要是务工经商、城镇人员工作调动、随迁家属、婚嫁等。1986年,全县迁入人口14&215人,迁出人口11&146人。1990年,全县机械增长2&890人。1995年起,全区人口机械增长率明显下降。2000年,全区迁入人口753人,迁出人口450人,机械增长率为0.63‰。
第三章人口结构
第一节性别与年龄结构
一、性别构成
1980年,汉阳县总人口435&356人,其中男性214&328人,女性221&028人,男女性别比为96.97。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女性224&133人,占总人口的50.36%,性别比为98.54。1984年,男性221&601人,比女性多25人,性别比为100.01。1985年,男性比女性多9&238人,性别比为104.30。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女性237&212人,性别比为103.20。1995年,女性251&961人,比男性少7&065人,性别比是102.80。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女性236&507人,比男性少18&348人,性别比达107.76。
二、年龄构成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汉阳县14岁以下儿童有144&751人,占总人口32.53%;15~59岁的青壮年有258&411人,占总人口58.08%;60岁以上老人41&827人,占总人口9.39%。嗣后,儿童比例渐降,青壮年和老年的比例渐升。1985年,全县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40&641人,占全县人口总数441&756人的9.2%。1988年,全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到47&691人,占总人口的10.43%。按联合国的规定,凡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10%的,就属于老年型社会。据此,汉阳县跨入老年型地区行列。1997年,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55&552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1%,为本地历年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一年。2000年,全区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15岁以下儿童108&985人,占总人口22.18%;15~59岁的青壮年328&568人,占总人口66.87%;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53809人,占总人口10.95%,比1982年增加一点五六个百分点。全区100岁以上女性老年人有2名。
第二节文化与职业结构
一、文化结构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蔡甸区6岁及6岁以上人口468&046人,占总人口?95.25%(男241&475人,女226&571人),其中未上过学的29&428人(男5&475人,女23&953人),占总人口6.29%;研究生228人(男190人,女38人);与1982年比,大学本科毕业人数增加2&802人,大学专科毕业人数增加12&659人,文盲、半文盲减少74&519人。
二、职业结构
蔡甸区历来以农业为主,因人多地少,多数农户农闲兼营手工业、畜牧业、渔业和短途贩卖。1980年,全县从业人员231&456人,其中农业153&894人,占66.5%;工业39&166人,占16.9%;第三产业38&396人,占16.6%。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职业构成相应改变。90年代,从事第一产业人员大幅度下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急剧上升。2000年,在15~59岁的328&568名青壮年中,从业人员227&402人,占青壮年人数的69.2%。其中:在国有单位就业的21&529人,占9.5%;在集体单位就业的6&574人,占2.9%;在农村基层就业的共199&299人占87.64%。农、林、牧、渔业76511人,占从业人数的33.6%;制造业69&640人,占30.&6%;建筑业9&898人,占4.3%;交通运输仓储业12&765人,占5.6%;商饮物资供销业21&502人,占9.5%;社会服务业8&326人,占3.7%;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4&449人,占2%;文教广播电视业13&692人,占6%;党政社团6&819人,占3%;金融保险业971人,占0.4%;科研服务业161人,占0.1%;其他2&668人,占1.2%。第三节民族构成
2000年,全区人口由22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490&379人,占全区人口的99.8%;少数民族21个,散居在蔡甸、新农、军山、侏儒、成功等街乡镇。以土家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淘金阿拉斯加笫一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