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一路 二路什么区别

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小知识视频-搜狐视频
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
视频介绍:
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
推荐出品人
小知识热播榜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优酷土豆网公开分享的内容,仅供喜爱戏曲的网友学习,不存储任何资源。本站是一个戏曲爱好者建立的个人非营利性的戏曲网站,不接受任何商业广告,如果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给管理员发邮件:,我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2008-【转】初学者为什么要先学陈氏老架一路太极拳并与老架二路拳相结合
老架一路拳是培养扎实基本功的阶段。通过一路拳的反复练习,加强人体下肢力量,只有根基牢固了,才能做到中节活、上节灵,进而达到节节惯穿的目的。
学习太极拳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去僵求柔、柔中求刚、刚柔相济。
学好老架一路拳,尽快渡过去僵求柔这一阶段。通过一路拳的练习,让身体内外学会放松,把人在后天生活、生产中形成的僵力、拙力慢慢地去掉,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老架一路拳的练习也是养足内劲的阶段。只有内劲充盈饱满了,才能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初学者学习老架二路拳的重要意义许多人认为想学好陈氏太极拳,只要学好老架一路就可以了,而把老架二路看成是“选修套路”,可学可不学。实际上,老架二路的学习同样重要,学好老架二路不仅弥补了一路拳发力不足的弱点,而且对老架一路拳技的提高也大有促进。
第一、老架二路拳加强协调性的练习,使身体更加灵活。老架二路速度快,对全身整体协调性的要求相对于老架一路来讲更高一些,通过二路拳的练习,可以使手、眼、身、步法的配合由被动的思考慢慢地形成自然的条件反射,进而做到周身的协调一致,使身体更加灵活。
第二、老架二路可以提高老架一路的发力动作的水平。老架一路以柔为主,发力的动作不多,而发力动作是衡量陈氏太极拳水平的重要标志。单纯依靠老架一路的练习,发力动作尚不能得到充分锻炼,老架二路恰恰弥补了这一点。二路拳发力动作较为集中,全方位体现了采、列、肘、靠各个方向的劲别和松活弹抖的特点,练习过老架二路者,对老架一路中的发力动作会理解得更好,动作会更舒展大方。
第三、练好老架二路,真正做到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刚柔相济是众多太极拳爱好者的追求目标,《太极拳十大要论》中指出:“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柔而无刚,则太极拳失去了其实用价值。因此,要想真正作到刚柔相济,两路拳的学习缺一不可。
第四、老架一路和老架二路结合练习,全面掌握太极拳的八种基本方法。“棚、捋、挤、按、采、列、肘、靠”是太极拳拳架和推手中运用的八种基本方法。其中,“棚、捋、挤、按”为四正手;“
采、列、肘、靠”为四隅手。陈氏太极拳的各种套路和这八种方法是紧密联系的,老架一路和老架二路拳围绕这八种方法各有侧重点,其中,一路拳以四正手为主,四隅手为辅,二路拳以四隅手为主,四正手为辅。学好太极拳八种方法缺一不可,因此,只有老架一路与老架二路结合学习,才能更全面地掌握陈氏太极拳的核心技法。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
(一)熟练套路明确姿势
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整套架式。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
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练陈氏太级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清净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内气充沛,神得所养,动作矫健。
2.注意身法,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写成横平、竖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力争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随。
每天坚持练10遍左右,两个月即可将套路练熟。这时要进一步考虑动作要求,从头至足,一招一势进行纠正。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正确与否。每天坚持10遍拳,再练习一个时期,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了。
(二)调整身法,周身放松
所谓“身法”,是指练拳时对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则。要调整身法,首先必须在放松上下功夫。为了使骨节松开,伸筋拔骨,可选练些动作,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摆脚跌叉”等,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
这一阶段练习出现的主要毛病是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等,产生这些毛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放松”这个含意理解不够;二是腿的支撑力不足,难以放松。
《拳论》说:“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
也就是说套路架式的练习,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
所说“端正”,也有两种含意:一是指躯干四肢及头的位置中正,即身体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种是身体在歪斜情况下,保持相对平衡,如开步时上引下进动作。
所谓“放松”就是说在腿的支撑下,全身各部自然协调地松下,气沉丹田。
初学时由于对这些问题没有理解和注意,加上功力浅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上述毛病。可通过增加练拳遍数放低身法,加大运动量,并且做一些单腿或双腿下蹲运动及站桩功来克服上述毛病。同时注意松胯、曲膝、圆裆,保持立身中正。随着腿部力量的增长,身法的放松,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自然下沉,体内的气机升降协调,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强,其毛病就会消除。
这一阶段练习,需有3至4个月时间。届时,身法已得到调整,姿势已基本正确,并且随着练习质量的提高,已有内气活动的感觉。
(三)疏通经络,引动内气经络遍布周身,内联脏腑,外系肌表,从而沟通人体上下表里,是调节机体和内气运行的通道。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微小的物质微粒,很难直观察觉,只能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它的存在。
人体的气,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禀赋于先天父母之精气,二是饮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以及存在于人体内的精气,通过脾、肺、肾三脏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而生成。
《拳论》说:“气者,生之本,经者,气之路,经不通则气不行。”又说:“以吾本身自有之元气,运行吾身”,“以气运形,一气贯通”。说明气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质,只有在经络畅通无阻的情况下,才能引动与鼓荡,达到一气贯通,从而产生防病健身和技击效果。
前面已经说过,在“调整身法,周身放松”阶段后期,体内已有内气流动感觉,练拳也有兴趣。但是这个感觉如波浪起伏,时有时无,时隐时现。经过一段时间,甚至全然无有。这是经络之气通流不畅,气机运行不利,内气引动不力之故。
因此,在这一阶段练习中必须重于意念引导,在大脑意识的指挥下,以意运形,使内气节节贯穿。如有不顺之处,可以自行调整身法,以得劲为准。练习速度宜慢不宜快。一招一式要精力专注,活泼无滞。外形尽量与内气意识保持一致。这样进一步练习一段时间,内气就会自然畅通,僵劲拙力也会慢慢克服,逐渐达到周身相随,连绵不断,内气会按拳势要求,产生有规律的鼓荡,达到一气贯通。
(四)形气结合,如环无端
   所谓“形”是指形体,也就是拳式动作的外在表现。
“气”即指内气。从医学 角度讲,“形”、“气”是统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为用的。
《拳论》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及能收敛入骨”。又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随。”就是要求每招每势,都要注意以意引气,以气运身,顺其自然,催动外形。
通过形气结合的反复练习,使内气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在体内运行。努力做到,周身一致,内外合一,外形在内气的催动下,一动则周身全动,一静则周身全静,动静开合,起落旋转,无不顺其自然。
在练习过程中,身与手、内与外某 一部位不够协调,某一部位即产生矛盾,就会影响内气的贯通,从而使意气与形体难以结合。
如动作运行速度的快慢,以及身法位置角度掌握不够,难以适得其中,在套路架式的练习中,就会产生身慢、手快、眼不随等散乱现象,不能身手一家,动作协调。
谚云:“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也到,击敌如摧草”。说明形气结合,身肢顺随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的练习,要注重于意念与形体姿势的结合,也就是心到、意到、气到、形到,使内气一气贯通。同时应当理解,某一部的开合,是全身整体开合的局部表现,全身总的毛病,也可以从局部反应出来。因此,凡是调整局部姿势时,务必注意整体的调整,从而达到意气合一。这一阶段的具体表现为: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足跟发重,丹田有发沉之感。
(五)周身相随 内外一致
“周身相随,内外一到”的意思,是指全身形成一完整的运动体系。
陈长兴在《十大要论》云:“太级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此段论述,具体阐明了周身相随、内外一致,以及一气贯通的整体表现。
在周身内外相随一致这一阶段,内气虽已贯通,但很薄弱。在练拳时,稍不注意或运动不当(如疲劳过度或精神欠佳),都会影响内气的贯通和运行。
在前一阶段,如身、手、内、外产生了矛盾,可以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使姿势顺随,内气贯通。而在这一阶段,就不许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
这一阶段,要求周身相随,以内气催外形。气不到,外形寂然不动;气一到,外形随气而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每招每势,气由丹田发起,内走五脏百骸,外行肌肤毫毛,运行周身而复归丹田,缠绕往来,圆转自如。动作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驭,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
“缠丝劲”发源于肾,起于丹田,遍布全身,处处有之,无时不然,衍溢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间,达四梢通九窍,增长内气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伸筋壮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祛病延年,皆缠丝内劲之功效。“缠丝系劲”为陈氏太极拳之精华。
此段时间,每天除坚持练架式套路以外,可以结合练习推手,从而体会沾连粘随,挤按的劲别,校正拳势运动的正确与否。每天还可以增加练习几遍炮捶,用来增强耐力和爆发力;练习刀枪剑棍等器械,以检验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从而使在练拳时,能够做到不加思索,不犯疑意,不期而然,内外一致,周身相随的程度。完全掌握太极拳的要求和运动规律。
通过这一阶段练习,已经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力,可以脱离老师的指导,不走弯路。继续深入研究,就可逐步进入奥妙境界。陈鑫说:“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
(六)稳固根基,充实内气
所谓“稳固根基,充实内气”,意思是指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扎稳下盘,以促使内气的充实和饱满。
《拳论》云:“根本固而枝叶荣。”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练习拳架,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
这里所指的“根”,具有根其之意,也就是下盘。《拳论》云:“下盘稳固,上肢自然轻灵”。所说的“下盘”,就是指体的下半部分“腿”而言,靠腿的撑力,以两足为基础,裆劲圆活自然、沉稳。
另一咱说“根本”指元气。元气藏于肾、肾气足则精力充沛,即为“根本固”。所谓“润其源”,源指根源,即本源。元气为诸气之本,根源于肾通于丹田,禀赋于先天,又称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肾藏元阴元阳,元阴以养五脏之阴,元阳以养五脏之阳,周身之阳得以温、阴得以养,故生机旺盛,则又反过来益助肾气,充盈丹田。这样相互资益,周而复始,从而使根本固,源流润。
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练拳时周身已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但在配合呼吸上不能恰当自然和细腻。在第一至四阶段,由于动作姿势的僵硬不协调,及内气外形不结合,要求动作配合呼吸是做不到的。到了第五阶段,虽然周身相随,内外结合一致,但在动作加速、疾变,或者快慢相间时,动作与呼吸就难以配合。在这一阶段的练习时,随着练拳质量的提高,动作与呼吸必须严密配合。
要特别指出,此阶段的腹式呼吸形式与医学上的腹式呼吸恰恰相反,就是要做逆式呼吸。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们的呼吸方式和过程,是由肺、胸膜、肋间内外肌、隔肌等来参与完成的。主要表现以胸式呼吸为主,同时在腹肌配合下完成。在胸腔脏器病变时,由于胸式呼吸受到限制,则代偿性地使腹式呼吸加大加强。这咱腹式呼吸的运动表现为:吸气时膈肌收缩,腹腔脏器下移,腹内压升高,腹部向外突出;呼气时膈肌舒缓,腹腔脏器上移回位,腹壁收敛。
太极拳中的“腹式逆呼吸”与上述情况恰好相反。其表现为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丹田之气由小腹上升,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肺活量加大;呼气时小腹外突,膈肌下降,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由于腰肾旋转,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结合一致。发劲时呼吸的配合,是用短促的一吸一呼来完成的。
吸配合一致以后,除了正常的套路练习外,还要加练些辅助功。如:练站桩,采用大马步、弓步、丁步都行,练拳前后坚持20分钟,练习稳固桩步,呼吸行气,发展力量和耐力;练抖杆子,用后尾直径6--8厘米,长3米的白蜡木杆,每天用拦、拿、扎的方法抖100下。另外还要把拳式内的单势发劲分别抽出练习,以增加在根基稳固、内气充实情况下的蓄发力。
(七)触觉灵敏 知已知彼
这一阶段,主要是练习全身空灵,身体皮肢感受的灵敏性,也就是接受信息传递采取行动的应激反射。
练习太极拳的人,随着功夫的加深,这个应激反射过程也随之加强,直至接受信息传递如闪电,应激反射如雷霆。
人体的反射活动基础称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部分: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简单地说,反射过程的进行,是由一定的刺激被一定的感受器接受,感受器发生兴奋,兴奋由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活动产生兴奋。兴奋又经过特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这一阶段主要是练习加强加快这个反射过程。
练好这种功夫,必须以充实的内气做中流砥柱,使内气充盈丹田,贯注全身,内至脏腑经络,外至肌肤毫发,周身各部如电充身,触觉极其灵敏。格斗时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彼微动,已先动,后发先至”。
这一阶段,仍应按前段练习套路和辅助功,还应经常练习推手竞技,在实践中,锻炼听劲、灵劲,周身上下结合劲。在练习拳时,功应内收,气行于外的表现和缠丝劲的外形动作,也庆内收与缩小。也就是由大圈到中圈的练习方法。拳架练习,应缓慢柔和,平稳舒展。陈复元说:“学时宜慢,慢不家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快后复缓,是为柔,柔外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和济。”
这段练习,就是“快后复缓”阶段。积功日久,就可做到静如山岳,急如闪电。就象射箭一样,慢拉弓弦开满月,力聚弓背,松弓弦,矢疾出,威力大,其快无比。
在这一阶段后期,可以做到:眼神如捕鼠之猫,动作如翱翔这鹰,身形轻灵矫健,意识反应及皮肢触觉十分灵敏,运动出于无心,鼓舞生于不觉。
(八)得机得势,舍已从人
“得机”就是利用最恰当的时机。“得势”就是得到已顺人背的形势。
“舍已从人”意思是舍掉自己,以顺从别人,随顺化解,不顶不抗。
对方控制住我的手(梢节),我以肘肩来化解;控制住肘肩,我以胸腰来化解;控制住胸腰,我以裆劲与手臂来化解。
陈鑫在“单鞭”一势中写道:“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中间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形象地说明要周身相随,蓄发相变,舍已从人,顺随化解。
所谓“借力打人”或“四两拨千斤”,就是利用杠杆、滑轮、离心力、向心力、摩擦力等力学原理,使对方之力又加于对方之身,以我之小力击倒对方。
这一阶段,是由中圈到小圈时期。《拳论》云:“要想拳练好,除非圈练小。”
在这一阶段练习时,外形要求轻松自然,舒展大方。内劲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应用时劲由内换,一般人难以看出。这些内劲在体内的表现,象是一股热流发于丹田,随着意识的引导,由根到梢;由内到外,绵绵不断地遍布全身。每时每刻都有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脚跟发重、拳顶发悬、丹田发沉,膀胱发热的感觉。对敌时得机得势,舍已从人,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九)身如火药,一动即发
   “身如火药,一动即发”是内气充实饱满阶段技击的形式表现。
此段是太极拳的基本成功阶段,功夫已基本达到刚柔相济,周身肌肤充满了内气,已具有强大反弹力。只要对方之力一加我身,犹如火药见火,烘然而发。
达到了这层功夫,周峰内外已成为混圆一体,犹如太极这象。
在这个充盈的太极圈内,有纯厚的真气为根基,有旺盛的机能之气为动力,有十二经络联系内外,在意气鼓荡的作用下,使一切外业之力无法加于自身。不但不能使这个混圆的太极整体遭到丝毫破坏,反而由于太极内气的无穷威力,产生强大的反弹作用,使进击者得到相反的效果。
这好象去击打充满气的皮球一样,用力越大,它跳得越高。
另一种是太极混圆一体的球形圆滑作用,遇有外力接触其身,就会象旋转着的圆球将它引化落空。如陈发科在北京教拳时,弟子们纷纷传说,陈老师背部有弩弓(所说的弩弓即是反弹力)。有一天,发科公便对几个好奇的弟子爽快地说:“来,你们一摸便知。”说着面壁而立,让两个身强力大的徒弟,分别按住背部,只听“哈”的一声,将二人发出2米多远。发科公则屹然而立,脚步丝毫未动。接着又叫徒弟们往他身上撞,不但丝毫不能撞动他,反而被他在两脚未动的情况下,将徒弟们发了3米多远。这说明太极内气充盛了,就可以“遭到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在这一阶段练习时,除了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外,主要以培养本元为主,陈鑫说:“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原,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无使伤损。根本固而枝叶荣,万事可作,斯为至要。”所谓“清心寡欲”,“培其根本”,“无使损”等,都说明在此阶段,更应注意:心静、神安、精固。只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瞻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病安从来。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十)变化无方,神鬼莫测
“变化无方,神鬼莫测”,是形容拳术已达到炉火炖青,登峰造极的境界。
运动变化及技击表现难以看出,难以意测。玄奥渊博皆在其中。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练拳到此阶段,功夫已经成熟,出神入化,奥妙无穷,举手投足,皆能阴阳平衡,八面支撑;内气已达皮肤之外,毫毛之间,外力虽未接触皮肢,动触毫毛即有感觉,随即化劲发出,威力无穷。
陈鑫有诗赞云:“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混沦,虚灵具一心,万象藏五蕴,寂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道阴阳结合在此身,任凭他四面八方人难近,纵有那勇过人,突然来侵,倾者倾,跌者跌,莫测其神,且更有,去难去,进难进,如站在圆石头上立不稳,实在险峻,后悔难免陨。岂有别法门。只要功夫纯。全凭一开一合,一笔横扫千人军。”
摘自《陈式太极拳械汇宗》
吴文翰:太极拳的基本功和身法要领
练习太极拳,要做到“下盘稳固,上肢轻灵”,在身法上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涌泉穴要有力。有句拳谚:“涌泉无力身无主。”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涌泉穴没有力量,身体就站不稳。练习太极拳有很多基本功.其中最重要的是站桩。这些基本功现在练习太极拳的人大都不太重视了。我小时候站桩,重心要落到胯上.然后落到脚心涌泉穴。这样,久而久之,涌泉穴和地面就建立了相吸相引的关系,脚好像长在了地面上。达到这个水平,脚下就有根了。所以,练习太极拳下肢稳定的一个要点就是“涌泉穴要有力”。也就是通过桩功练习,把身体重量松沉到涌泉穴上,让涌泉穴和地面互相吸引,从而达到脚下生根。
 第二个要点是肾俞穴(也就是腰眼)要竖起来。如果肾俞穴不竖起来,脊背就会弯曲。这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也是多见的,比如一些驼背的老人,由于腰竖不起来,就会驼背。练习太极拳,身法要稳定,腰就要竖起来。腰竖起来,再加上涌泉穴有力,自然就能做到太极拳要求的“含胸拔背”。
第三,脖颈要竖起来。脖颈竖起来,自然就能做到提顶。
这些基本动作要领是一系列的,相互关联的。做到了涌泉穴有力、腰竖起来、颈竖起来,自然就做到了太极拳要求的“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提顶吊&裆”,也就能够下盘稳固,上肢轻灵。
当然,以上这些要点做到后,还要收腹,小腹要放松。这样,身体体型是匀称的,不会大腹便便,也不会弯腰驼背。
除了以上说的身法上的要求外,还要练习腿上的功夫。可扶着桌子或其他支撑物,练习一条腿的支撑能力。从开始用手着支撑物练习,过渡到双手脱离开支撑物。在单腿独立的情况下可以练习单腿画圈动作,还可以前后踢腿、悠腿。这样长久练习自然就能提高腿上的功力。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头顶百会要和脚下涌泉穴呈上下一垂线,身体不能弯曲;其次,两个肩膀平,两个胯要平。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练习腿上功夫的方法,读者可以自己尝试。
再有就是步法练习。太极拳要求“迈步如猫行”,其关键就要控制好身体重心的虚实转换。比如向前迈左腿,一定要把重转移到右腿上,然后再迈出左腿。出腿要提膝开胯,用脚跟轻铲出去.左腿落实后.重心再慢慢移动到左腿,形成弓步。
这些都需要具备比较扎实的腰腿基本功.如果腰腿基本不扎实.练好太极拳就很难。练好了腰腿基本功,就能在打太拳时做到“上轻下重中间灵”。只要按照这些要领去练习,日积月累,自然能做到太极拳的身法要求。脚步稳定的关键就是重心转换要做好。重心转换不好,身体必然不稳定。在身体重心转换.迈步前后移动时,尾闾一定要稳定直竖,向下松沉,一定要注意尾闾和涌泉穴的配合。这样就可以保持立身中正的身法要求。
 最后,重要的一点是要分清虚实。太极拳的步法一般实腿体重的十之六七,虚腿占体重的十之三四,在步法、步型上要虚实分清。另外,步幅不能过大,以重心转换灵活为度。迈步时,身体不能晃动。身体晃动,重心不稳,往往是由于步幅过大造成的。过去小孩练拳都是走低架,这是为了锻炼腿上的力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身体胖的人,练习太极拳就不能追求低架子。架子过低,容易损伤膝盖。
总之,练习太极拳要做到下盘稳固,上肢轻灵,首先是要具备各扎实的腰腿基本功,其次要分清虚实,第三要正确掌握拳式动作和身法要领。
 曾乃梁:练好太极拳的“三个相结合”
&  练习太极拳.下肢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只有下肢稳定,太极拳才能打得既沉稳&
练习太极拳.下肢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只有下肢稳定,太极拳才能打得既沉稳,又轻灵,才能做到节节贯串,圆活连贯。这些,都是以下肢的稳定作为基础的。
 做到下肢稳定,上肢轻灵,我认为要注意以下点:一是套路练习与桩功相结合,二是做好动作与意气相结合,三是做好双腿支撑平衡和单腿支撑平衡相结合。
&&&& 一、套路与桩功相结合
桩功是太极拳的基础,是太极拳重要的基本功。没有桩功基础,练习太极拳尽管年头很长,也会让人感到脚下轻飘,没有根。拳谚说:“百练不如一站。”这也是强调桩功的重要性。还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说法,这里的功,也包含着桩功。
桩功有定桩和活桩。定桩是很重要的基础。定桩就是保持静态稳定一段时间,目的是练习肢体的支撑力量。用现代科学术语,就是静力性练习。静力性练习能使肌纤维增粗,肌肉发达,肢体有力。举重运动员、体操运动员都要进行静力性练习,以增强肢体肌纤维的力量。太极拳要想增加稳定性,也必须进行静力性练习,增强下肢的力量。这样才能在套路练习时,做到下实上虚,饱满圆撑。我在训练林秋萍、高佳敏、陈思坦等运动员时,尽管他们已经获得了各种冠军,但是,我还要进行各种形式的静力性桩功练习。桩功不仅对初级太极拳习练者是重要的练习内容,对中级、高级阶段的太极拳练习者也是重要的训练内容。
桩功分自然桩(两脚自然开立.膝关节微曲,重心落到脚下,身体自然放松)、浑圆桩(双腿半蹲,双手抱圆,掌心向里合,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收腹敛臀,气沉丹田)、升降桩(像起式那样,下降、上升,各停几秒),其他还有开合桩、弓步桩、虚步桩、仆步桩、丁步桩、活步桩等等。我不主张练习死桩,像电影中那样.一个马步桩站一炷香的时间。我主张站活桩。站桩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三分钟。站一会儿,休息—下,然后再进行练习,循序渐进,逐步增加练功的时间。连续长时间站桩,膝关节容易受伤。这种练习方法是不科学的。站桩要讲究科学,要定步、活步相结合。比如行进间的弓步练习,就可以在形成弓步时停顿几秒,再向下动步。这就是活桩练习。还要明确站桩的目的,不是为了站桩而站桩,而为了提高下肢的稳固性;要在站桩的过程中,把太极拳的基本姿势、基本要求掌握住。
另外,站桩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特别要活动开胯、膝、踝这三个关节,这样能防止受伤。
二、做好动作与意气相结合&&& 
初学太极拳主要是掌握动作外形,到了一定阶段,就要和意气相结合。首先是意,在意念上要做到松和静一一周身放松,排除杂念,意守丹田,专心练功。意守丹田,就能做到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在呼吸上就是腹式深呼吸,这不仅有利于下盘稳固,还有利于健康长寿。拳谚说:
“意马心猿锁黄中,拿住丹田练内功。”就是说要排除杂念,意守丹田练功。气沉丹田能够加强下肢的稳定性.使脚下生根。做到脚下生根,不仅下盘稳固,上肢轻灵,还有利于发力。拳论讲:“力发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讲的就是发力时“脚下生根”的重要性。
 在这个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做到“迈步如猫行”。迈步时.先脚后跟着地,然后全脚掌着地,最后重心落实。我对此的总结是“由点到面,最后落实,即点一一面——实”。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两脚力量的传递过程中,重心从前腿到后腿,或从后腿到前腿的过渡,中间要有一个半马步。这个半马步的过渡,往往是练习者忽略的地方。这是太极拳内劲沉稳体现的一个地方。正因为有了这个半马步的过渡,劲力才能表现得沉稳而不漂浮。比如做棚、捋、挤、按动作时,无论是从虚步转为弓步,还是从弓步转为虚步,不能—下子就转过来,而是要有一个半马步过渡。这样动作的劲力才能饱满圆撑,沉稳扎实,否则就是轻飘虚浮。做好这一点.也就能体现出太极拳下肢的稳定性。无论是弓步还是虚步,以及半马步过渡,都要意气下沉,使下肢稳定有落地生根的感觉。
三,做好双腿支撑平衡和单腿支撑平衡相结合&& &
太极拳的稳定性问题,更多的是平衡问题。平衡有双腿支撑平衡和单腿支撑平衡,比如马步、弓步、虚步等双脚支撑时的稳定平
衡,就是双腿支撑平衡:而蹬脚、分脚、摆莲等独立支撑动作一般为单腿支撑平衡。做这种独立平衡动作,会出现站不稳、腿举不高、身体晃动等现象。因此,练习下肢的稳固,除了掌握双腿支撑的稳定平衡外,还要练习单腿支撑的稳定平衡。要提高单腿支撑的稳定性,就要提高下肢的协调性和柔韧性。练习下肢的柔韧性的方法有压腿、耗腿、搬腿、摆腿、踢腿、控腿。练习这几个步骤,提高了腿的柔韧性.才能做好单腿支撑时的平衡稳定。
再有,单腿支撑动作,不仅是支撑腿和摆动腿之间的关系,还有两臂的配合问题。两臂要撑圆,固定住胸廓。胸廓没有固定住,呼吸不稳定,身体也就不稳定。
第三,要托气。独立平衡和呼吸有很大关系,在单腿支撑时,要托气。所谓托气就是吸气后,在腿提起来的同时,微微屏住呼吸。这样有利于支撑腿的稳定平衡。
 总之,练太极拳要做到下盘稳固,上肢轻灵.就要练好桩功,加强动作与意气的配合,掌握好动作的平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8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