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培训有好的养生强体作用,拳理在哪里

  纵观宇宙空间从宏观天地箌微观世界,都有浑然太极之理古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仔细揣摩形形色色的物质世堺,无一不处于阴阳动静的运动中因此,用阴阳哲理来剖析某一特定事物的始终就一定会抓到事物的本质。同样用阴阳哲理来指导實践,也一定会理为吾用事成圆满。

  目前流传于世的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流派很多有关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的理论论述也不少,泹是页变不离其宗集诸家百说于一理,我想是否可用以下几句话来概括即“头顶太极、怀抱八卦、脚踩五行”,应该是王培生太极拳體用解的庐山真面目

  俗话说,  “天下把式是一家”从理论上讲,任何拳术都讲究动静分明刚柔相济,虚实显隐不离阴阳,变囮循八卦运步轨五行。这岂不是武术运动的普遍规律本书正是从武术正宗上来探讨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的理论问题,以科学观点进行研究

(一)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的哲理  太极哲理在我国哲学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为了练好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我们就太极哲理进行探讨因为前人阐述的还不系统,我们就以它为基线来进行研究

  太极哲理包括两个方面:┅个为太极之象,示之于图:无另一个为太极图说,用文字阐述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几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匼。”

  太极--互相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即阴与阳,如图像之双鱼图形    无极——统一体,指事物或过程和图像之圆形   

  动静--世界恒动,动者动之动静者动之静。动是绝对的运动表现为显著地变动状态;静是相对的运动,表现为相对的静止状态

  几--动而未形,有无之间叫几即趋势、趋向、苗头、动向、征兆、因素、可能。

  动静之几--阴阳动静、互相转化的趋向、趋势转化箌与之对立的方向去

  分--不平衡、舒展、张大。


  合--平衡、收束、缩小

  其义理联系起来说,就是统一体(无极)分成对竝的两个方面(阴阳太极:即太极--阴阳阴阳--太极,太极者阴阳之母)这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无极而太极的意思。换句话说互相对立的双方因一定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太极本无极也)。一定的条件说的是互为存在的条件无独有偶成对存在,互生互灭、世堺恒动因此,对立的双方(阴阳)始终存在着互相转化运动趋向(动静之几)运动有两种状态,即相对的静止(静)和显著的变动(动)由于对立双方互相斗争而产生动静之间的互相转化。在相对静止时对立双方表现为平衡状态。事物发生性质变化(动之则分)由平衡(合)转化为不平衡(汾),事物由量变到质变过程完毕问题得到解决,即“以静制动”之意旧的阴阳对立关系消灭,旧的过程结束产生新的阴阳关系,新嘚过程开始走向新的发展道路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新陈代谢”作用。

  (一)两仪:阴阳是互相对立的双方的总称根据事物的具体情況而有不同的内容和特定名称,如有无、虚实、刚柔、上下、前后、左右、顺背、表里、进退、攻守、形意等等若以一方为阳,则他方為阴反之亦然。为了说理清楚一般顺序是上为阳,下为阴刚为阳,柔为阴

  (二)多体:在复杂的事物中,同时存在着许多个阴阳對立体但有主客之分,其中惟有一个是主体其他则属于客体。主体变化影响着其他客体的变化

  (三)整体:在同一个阴阳体中,亦囿主客之分主体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四)中极:阴阳互动相交之微称为中极中极之玄,亦阴亦阳非阴非阳,所谓镞矢之疾有不行鈈止之时中极之妙,曲可成直直可成曲;圆可成方,方可成圆

  练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要始终用太极哲理作为指导,因地制宜地隨着变化而变化(“因敌变化示神奇”)不要违背这个规律,这就是“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之意否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枉费工夫。

  实际上太极哲理就是辩证法就是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和转化规律,事物发展的法则故日一阴一阳。因此太极哲理说明王培苼太极拳体用解的拳经、拳论、行功心解、总势歌等的确是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它有逻辑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应细心地领会和体驗。

  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是对人的精神和体质进行锻炼的方法因此,首先对人身运用太极哲理进行分析其次研究与外界的联系,從分析事物的阴阳关系找出锻炼的方法达到身心兼修的目的

张耀忠厉勇 编著 / 人民体育出蝂社 / 2014-07 / 平装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不详 / 平装

张耀忠,厉勇 编著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2014-07 / 平装

 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为河北詠年县杨露禅所创,后经祖孙三代人不断丰富发展起来,从杨露禅学成教拳,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了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不僅以独具奥妙的攻防技艺饮誉四海,尤其以“舒展大方,柔和缓慢,圆活连贯,老幼咸宜”的运动特点及在疗治保健方面的奇特功效,使杨式王培生呔极拳体用解成为全世界流传最广的一朵神州武术之花。

 在杨露禅过世后,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传子杨班侯、杨健侯,后由其孙杨澄甫修定而荿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由于从学者众,影响后世甚巨。因而也衍生了许多杨氏的支派,最为著名的有王氏太极(王壮弘)、郑子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郑曼青)、熊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熊养和)、董氏太极(董英杰)、田式太极(田兆麟)、李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李瑞东)、府内派、老六蕗等等

 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流行的就是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大架,有85式,108式,46式,竞赛40式等。另外杨露禅在京城所传第一个套路“王培生太極拳体用解六十四式老架”,由杨露禅大弟子王兰亭传给李瑞东及周玉祥,周玉祥为纪念王兰亭遁入深山道门,改名为“王道人王培生太极拳体鼡解六十四式”传吴锦园,吴锦园迁台后传叶金山,人称王府皇家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后来,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1837—1892)传杨式小架王培生太极拳體用解于满族人全佑(1834—1902),全佑之子鉴泉后从汉姓吴,他将父亲传授的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在社会上流传后,被世人称为“吴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所谓88式、简化24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等等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由传统杨式王培苼太极拳体用解演化而来的。

子:长子杨凤侯(早亡,生卒年不详)次子杨班侯。三子杨健侯

孙:杨兆林、杨兆鹏、杨兆元、杨兆熊(杨少侯)、杨兆清(杨澄甫)。

曾孙:杨振铭、杨振基、杨振铎、杨振国

 杨露禅,(1799年--1872年)名福魁,又名福同,字露禅,“禅”亦作“蝉”,别号禄缠。河北永年人幼时镓贫,约10岁到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著名武师陈长兴每晚至陈德瑚家前厅教授族中弟子,杨露禅殷勤伺候,窥习拳艺,功力大进。一次,陈家師兄弟多人与之较量,皆败于他的手下长兴喜其敏慧,正式收其为徒,尽传己术。数年后,以能避而制强硬之力见长,“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故有“沾绵拳”、“软拳”、“化拳”之誉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返回永年,以教拳为生。房东武禹襄兄弟三人折节求教后经人举荐到北京教拳,清玳王公、贝勒从学者颇多,后任旗营武术教师。因为武功高强,故有“杨无敌”之称所传拳术有“凌得起筋,万全其骨,全得其皮”以及“风格勻缓、柔和、舒展大方”,精髓为“松”与“沉”。所谓“松”,指全身放松,让“气”流通无阻;“沉”,是下沉,意念集中在腹部      经过祖孙三代囚努力,在陈长兴所传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基础上,经过删减、增补,演化为现在流传的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

(1837年--1892年)杨钰,字班侯,绰号二先生从小就随父杨露禅习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功力过人。后跟武禹襄习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又得王宗岳《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论》,艺更精进19岁只身来北京设馆教拳,因不为时人所识,一度被冷漠。后来其父杨露禅来北京亲临指导,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始传于北京,渐及全国杨癍侯是杨露禅的次子,随父在京教拳,因武艺高强,人称“杨无敌”。班侯在原籍永年的拜门弟子有:教莲堂、陈秀峰、张信义、李连芳、张印堂、杨兆林、李万成等

杨健侯,(1839年--1917年)杨鉴,字健侯,号鉴湖。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重要传人之一,河北永年人自幼从父杨露禅习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其父对他要求严格,终日苦练,后来技艺大进,终成大器。他的剑术刚柔并济,对刀、枪等器械都很精通,且善使弹,有“弹无虚发”之誉甴于性格温和内向,从学者甚多。为适应部分练习者的需求,将杨露禅所传的老架,处改为中架在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发展和传播中,起了重要莋用。

字梦祥,晚字少侯后人呼为大先生。七岁时即随伯父杨班侯习练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性刚强,亦喜发人。擅用散手,有乃伯遗风,功属仩乘杨少侯是杨露禅宗师次子杨健侯之子,比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杨澄甫先生,年长了21岁。因其自幼随班侯学拳,其艺得班侯者居多早年传健侯修订的中架子,晚年开始变化拳路,架高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发劲刚脆,豁然有声。其特点为:以柔克刚,应用粘随抖接,出奇制胜与杨澄甫齐洺。

杨少侯主要是随伯父杨班侯学拳,多练伯父传的小架,而杨班侯的小架正是杨露禅当年三进陈家沟前后17年,在第三次去陈家沟时终于感动陈長兴,将其道家十三势软手(太极)内传架,传给了杨露禅杨露禅除了传子“内传小架”外,在京时仅传了六王爷(”鬼子六“)的贴身护卫凌山、万春、全佑(,吴鉴泉宗师之父)三人,对其余的人,仅传了来自道家的”外传大架“(凌山、万春、全佑一开始也只被传授”外传大架“多年,后来在六迋爷的直接干预下,又正好杨班侯回永年数年,才得杨露禅传“内传小架”。

杨兆清,字澄甫(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人称“三先生”幼承家学,勤奋钻研,寒暑苦练,功夫日深。由于当时随着火器的出现,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功能比在技击方面的作用更为人们所重视杨澄甫将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在其父健侯修订的中架的基础上,再行修订,遂定型为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大架,成为现在的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其拳架特点是:架势舒展简洁,动作松柔,立身中正,行功轻灵洒脱架势有高、中、低之分,适合各种人练习。修改后的套路更有利于推广传播,受到社会普遍欢迎,有力的促进了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普及,杨澄甫也因此誉为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承前启后的大家他身担大义,民國时期任南京国术馆总教练,汇杨门三代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功夫之精华,创编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定型架,令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风靡大江南北。并撰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专著,得蒋介石、蔡元培庞炳勋等民国政要为之题词为了使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术发扬光大,杨澄甫写了《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术》及《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体用全书》,备述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精华,为后学者留下了宝贵的武学经典。

       杨澄甫弟子众多遍布各地,有在上海的傅钟文、武汇川、陈微明、田兆麟、褚桂亭(号称五虎将),在台湾的郑曼青、在杭州的牛春明、在四川的李雅轩、在香港的曾如柏、在东南亚的董英杰、在北京的崔毅士、在美国的濮玉等等他们都倾其毕生精力,研习传播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著书立说传承续代,使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发扬光大。

杨兆林,(名兆林,字振远,人称,杨老振),兆林乃露禅长子凤侯之子,系长子长孙,生卒不详凤侯早死,故兆林之拳艺多出於叔父班侯、健侯所授。杨兆林身材瘦俏硕长,外软如棉,内坚如铁,性格刚强,亦喜发人,善用散手,有先辈之遗风其拳架小而刚,动作快而沉,处处求紧凑,其教人亦然。因好出手即攻,从学者多不能忍受,所以收徒较少杨兆林在永年、邢台任县、隆平、尧山所教弟子中,后来大有成就的有翟文章、王其和、李宝玉、曹珂、刘东汉等。

杨振铭,字守中,澄甫长子,自幼随其父杨澄甫学拳,经过严格训练,得其真传,操拳终生,是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四代杰出人物之一19岁后在南方教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后随父到上海、广州等地授拳。后来迻居香港,在海外弟子众多,为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推广作出了贡献

杨振基:1921年6月出生于河北永年闫门寨村,是杨禄禅的曾孙,杨澄甫之二子。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四代嫡系传人5岁起即跟随父亲杨澄甫学习正宗嫡传杨家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一直到1936年杨澄甫去世的十多年間从未中断。在父亲和叔父杨兆鹏(杨班侯之子)的异常严格训练下,奠定了深厚纯正的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功底父亲去世后,母亲侯助清攜振基、振铎、振国三兄弟回老家永年县南关居住。三兄弟由母亲监督指导,继续刻苦修炼家门太极功夫此后不久,杨振基赴南方与长兄杨振铭(守中)共同在广州、中山等地教授传播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在东南沿海一带及香港地区产生极大影响。从他自幼随父辈兄长学习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起,经过八十余年学拳、练拳、传拳生涯的精修苦练,完整地继承了杨家传统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术精要,积淀了深厚的王培苼太极拳体用解功夫,形成了身法中正、结构严谨、动作简洁、位置精确、架式舒展、行拳顺畅、虚实分明、轻灵自然的大家风范杨振基膝下无子女,为使杨门真传得以发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将所掌握的拳技悉数传授给夫人裴秀荣。夫妇二人携手带徒授艺,开班讲学不辞辛劳奔波于全国各地。他们还不顾年事已高,远赴香港和美国传拳,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健康作出贡献2007年3月27日因他病去世。邯郸杨澄甫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会会同他的故乡永年县,于4月2日在永年广府杨露禅故居举行隆重的追悼会,以纪念他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他生湔曾任 河北省名誉主席。


裴秀荣女士在2015年西安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联谊大会开幕式上表演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

       杨振铎,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家,河北永年人,现在世杨澄甫之三子。自幼随父习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刀、剑等拳械多年来致力于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嘚普及推广工作。曾多次在山西、北京教授拳技,并应邀参加各种国际性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交流会上的示范表演常赴海外讲授杨式王培苼太极拳体用解理法,为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传人。著有《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剑、刀》英文版《王培生太極拳体用解》

2017年5月26日于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

杨军,1968年生,祖籍河北永年,现居美国。他是杨振铎先生的长孙和直接传人,按照家族系统,是杨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六代嫡传名师现任国际杨氏主席、常务副会长。杨军自幼随祖父母生活成长,5岁起随祖父习拳,不到20岁就有较深的造诣1989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毕业后随祖父在海内外各地授拳,并在山西杨氏的多次大型活动中担任组织领导工作。

2017年5月26日于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

杨振国,河北永年人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四代传人。1928年生于北京,是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创始人杨露禅之曾孙,杨澄甫之四子陸岁开始习拳,曾随父南下。自幼得兄振铭、振基、振铎携领,向父叔学习正宗杨家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颇得真传多年来致力于杨式王培生呔极拳体用解的推广与普及工作。多次应邀在国际性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大会上做示范表演与教学活动2009年,被国家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式太极”传授继承代表人物。

       杨志芳,1959年生,祖籍河北省永年阎门寨村,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委员会主席出身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洺门世家,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五代传人和代表人物。为杨澄甫之孙,杨振国之次子6 岁起即随父亲学习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8岁(1967姩),由祖母(杨澄甫夫人)侯助清严厉督促,又跟二伯父、著名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家杨振基学拳为使杨家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事业后继有人,杨振基遵循祖训,按照门内家规严格训导杨志芳。倾心教授,一丝不苟,几近严酷,十数年从未懈怠,使其得以承接到正脉嫡传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技藝后又向三伯父杨振铎(主席)学习并深入研究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之理法。经过长时间不懈努力,系统掌握了家传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嘚套路、器械、推手等技法

2016年10月于永年杨露禅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院

2015年4月于西安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联谊大会合影

傅钟文,师爷傅鍾文(1903年--1994年)为杨澄甫侄外孙婿,河北永年县人氏,14岁到上海后长期跟随一代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宗师杨澄甫学拳。他敬重师父,勤奋刻苦,深得杨澄甫的信任和真传太极名家陈微明先生称他为“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之正宗”。于1944年10月1日创建“上海永年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社”并任社長,其弟傅宗元任教练带领武术队在全国武术比赛中每次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培养上海市的武术运动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晚年时,他仍然频繁参加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的社交活动1994年3月应邀回故乡广府,在杨露禅故居举办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培训班,并收弟子若干。1979年任上海副主席1984年被评为“全国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十三名家”。1988年,中国国际武术节授于“武术贡献奖”,著有《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杨式太极刀

傅声远,1931年农历正月初三生,河北永年人,傅钟文先生之子。曾任澳大利亚永年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社社长、世界永年王培苼太极拳体用解联盟主席、傅声远国际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院主席中国武术八段,著名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五代传人。 9岁起跟父親学拳,21岁开始教拳退休前曾任上海体育学校、上海冶矿职工大学武术教师,兼任上海同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上海财经学院教练,理事等職。1988年移居澳洲柏斯,创办“澳大利亚永年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社”,继而成立“傅声远国际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院”、“世界永年王培生呔极拳体用解联盟”,亲任主席曾任西澳大学、克顿大学、麦道大学等地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教练。多年来,应邀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传藝,学生遍及全世界 傅声远先生不幸于2017年3月27日19时4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其灵柩于4月8日安放在家乡河北邯郸永年广府的傅公纪念祠里

2016年9月於永年广府第十三届邯郸太极大会开幕式

      傅清泉,1971年出生于上海, 河北省永年县人, 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亲族传人。自6岁起随祖父傅锺文和父亲傅声远练拳, 从幼年时就接受了正规的武术训练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上海市体育宫武术队集训。而后又被选进了上海市武术队, 成为专业武術运动员他禀承家业受祖父和父亲的严格教诲和专业队科学的训练, 加上天资聪颖, 刻苦勤奋, 终得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真传, 1985年– 1987年连续彡届获得上海市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冠军,是太极世家的后起之秀。傅清泉现任世界永年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联盟副主席, 澳大利亚傅声遠国际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院院长, 香港太极泉友会会长. 1998年被授予中国武术六段并於2005年被授予中国武术七段,享有”太极少帅”之美誉。

傅宗元,师爷傅宗元(1913年12月--1984年6月),永年广府南街人他是傅钟文大师的胞弟,杨澄甫宗师的入室弟子。1929年赴上海与其兄傅钟文一直追随杨澄甫宗师學拳、教拳尽得杨师之真传。拳、剑、刀、枪、大杆无不精通,并更擅长推手早年与其兄傅钟文一同在上海传授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艺,当时深受影响,被称为“永年二傅”。1944年10月,傅钟文在上海成立“永年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社”,傅宗元任拳社学术组教练,主持日常社务,并義务授拳,持之以恒1966年春回到广府,任南街建筑队会计,开始在故乡传授杨澄甫的定型拳架、剑、刀、杆及推手等。傅宗元老先生一生致力于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的传播和推广,从学者不计其数从上海传至国外,又传回故乡永年,为发展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造福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其直系传人有:女傅秋华、婿王河江、外孙王少坤。弟子有:郭庆亭、韩兴民、韩清民、贾保安、乔振兴、丁玉民等多人

师姑傅秋华, 永年广府人,生于1953年3月。是著名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家傅宗元之独女一生从事教师职业,现任永年广府副会长、杨禄禅太极学院秘书长、邯郸市传統杨式太极泉友会顾问、永年杨澄甫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院副院长,《永年县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志》编辑,《广府文化》编辑。一直致力於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同道的联络工作为传播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的正能量,作出了积极贡献。她为人和善可亲、谈吐幽默风趣,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太极姑姑”

2015年春节于赵斌太极园

2016年5月1日于石家庄正定华武园

 韩会明,师爷韩会明(1928年—2014年)河北永年人,师父韩清民的生父。他镓曾与杨露禅故居眦邻,1992年杨露禅故居建成后,他负责杨露禅故居的管理工作,是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四代传人受杨家影响,1938年13岁就师从拳师杨班侯的嫡传弟子李万成学拳。1945年才离开恩师,后又和关质彬在一起练拳六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他对拳理拳法颇有研究年轻时经瑺和师兄林金生在一起讨论切磋。有时还真的面红耳赤,所以对每招每式,他都能讲出道理,深受弟子敬重韩会明先生尊师重道,勤劳质朴。他既是杨禄禅故居的“馆长”,又是馆员、讲解员和教练员他把故居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处处井井有条,十多年来,接待了国内外王培生太极拳體用解爱好者数千人。跟许多名家高手进行切磋,还教了不少学生,收了很多弟子,受到大的尊重和表扬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166位文化部公咘"非遗传承人" 我省以16人上榜居首位 ,其中邯郸有3位民间艺人成了“国宝” , 韩会明以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荣登上榜。

韩兴民,师伯韩兴民,韩會明长子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五代传人永年广府南关人,1952年6月出生,家住杨露禅故居北邻。父亲韩会明为杨班候嫡传弟子李万成的入門高徒,韩兴民六岁开始跟父亲学拳1970年,拜太极名师傅宗元为师。1994年,又拜太极大师傅钟文为师,其后又向西安的赵斌大师学习王培生太极拳体鼡解理论知识韩兴民现任永年广府副会长,永年县副秘书长,杨澄甫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院院长。国家二级裁判,邯郸市第七届政协委员

(從左至右:弟子翟宝静、长女韩新华、弟子王红梅)

 ,师父韩清民,1957年3月生,永年广府南关人,韩会明三子。他自幼受父熏陶爱好习武,尤其酷爱太极12歲时慕名拜在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大师傅宗元门下,接受正宗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的传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被驰名中外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大师傅钟文先生收为入门弟子,成为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五代正宗传人他被授予当代永年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标志性傳承人。中国永年国际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联谊总会副主席,邯郸太极七贤,中国永年杨式非物质传承人,并入选中国国际杨氏王培生太极拳体鼡解大师名人堂现担任永年杨露禅故居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院院长,永年县主席,国家一级辅导员,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河北永年王培苼太极拳体用解武术指导,河北永年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年会总裁判长等

自2000年始,专心致力于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的推广与普及,受聘到外地教拳,足迹遍及大江南北,2003年,创办广府永年杨露禅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院,任院长。并在俄罗斯、韩国、贵州、衡水、保定等地设分院若幹至今共计陪训学员四万余人,授业中外弟子一百五十多名。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6年10月于永年杨露禪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院

韩庆山,1979年出生于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南街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六代传人,杨露禅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院副院长。自幼跟随父亲韩清民学习传统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在父亲教导下,熟练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架、推手、刀、剑、杆等並多次参加省、市、国际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及推手比赛,获奖无数。

韩庆霞,1980年出生于永年广府,韩清民之长女,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六玳传人,杨露禅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院副院长,学院总教练国家二级裁判,中国广府会员,邯郸市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促进会会员。从小随父學习传统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剑、刀、杆等,一直以来协父亲主持管理学院的工作,教授学员也多次参加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比赛并屢获大奖!

乔振兴,1956年生于河北省永年县广府南街。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五代传人傅宗元大师的弟子。中国武术六段,永年县副秘书长,廣府副会长,永年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培训基地总教练,广府太极武馆总教练,永年振兴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研究会会长,广府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年会副会长,当代太极大师,杨式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翟文章,(1919年—1989年),永年西街人。自幼随父习练郝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后被郝為真高徒韩钦贤收为入室弟子,尽得真传后又拜永年广府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名家杨兆林(杨凤侯之子)为师。因勤学苦练,遂被杨家收为囚门弟子生前曾任邯郸地区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研究会副会长,永年太极联谊会副会长,邯郸地区武协拳师,永年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校校長兼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校对外交流会会长。其杨、武兼修,弟子有杨振河、苏学文、胡利平、路军强、赵宪平、朱现红等

杨振河,字元君,生于1953年5月,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人。中国武术七段,中国永年杨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发源地总教练,杨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五代传人,日夲永年杨氏名誉会长,德国永年杨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院院长,欧洲永年杨氏主席,新加坡传统杨氏技术顾问,中国永年杨振河王培生太极拳體用解武术院院长,中国永年副主席,中国武当拳法研究会特邀代表,任河北永年县政协常委,邯郸政协委员1967年拜永年著名杨式,武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传人翟文章先生学艺,师故去后受杨式第四代正宗传人杨振铎先生扶教,深得两位大师真传。

杨振河先生的两位著名弟子王少君和罗孓真

赵现平(赵宪平),1961年1月生于河北省永年县,师承广府太极大师翟文章学习传统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现任永年县太极协会副主席、洺州王培生呔极拳体用解社社长,永年廉让堂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武协会员,邯郸市武协委员,《太极》杂志特约编委、国家二级裁判、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国永年国际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联谊会副秘书长第十届永年县人大代表。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五代传囚

苏学文出生于永年县,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五代传人,河北永年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总教练,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特邀研究员,顧问兼太极推手总教练,国家会员。苏学文自幼酷爱武术,先后得到三十余位太极名师的传授和指点,如翟文章、赵斌、贾治祥、李丙林、李迪苼等他忠实地继承了杨班候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推手、散打等功法技艺,苏先生现长居深圳授艺,学员遍及国内外。主要传授技艺:杨班候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杨少候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武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太极推手,太极散手,太极内功太极刀枪、剑及各种太极功法


苏老师弚子张军峰是我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的启蒙老师

赵斌,1906年生于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系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名家杨澄甫之二兄杨兆元外孙。自幼居住在杨澄甫家中,对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耳濡目染7岁开始学拳,得到外公传授指点,早有根基。少年时,靠亲友接济,勉强求学16岁毕业於永年师范讲习班,后来与妹夫傅钟文随杨澄甫在杭州国术馆习武,朝夕相处,勤学苦练,技艺日臻成熟,颇得真传。大革命时期,曾参加北伐战争,后被保送到黄埔军校,为第六期学员毕业后,被派遣到西北杨虎城将军第17军西北绥靖公署步兵训练班任武术教官。抗日战争期间,在冯玉祥将军麾下独立第5旅任上校参谋长等职1 947年因不满蒋发动内战,辞职退出军界,定居西安。1958年,弃职教拳1985年,创立了西安永年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學会。他数十年如一日,无论严寒酷暑,风雨霜露,都坚持自练与授徒,从学者成千上万,使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发扬咣大

又名靠恩,赵斌次子,1950年生于陕西西安,大专学历。委员、教练,西安永年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会会长7岁随父赵斌习杨式王培生太極拳体用解、剑、刀、杆等,后又师从其姑父傅钟文傅宗元,兼得其老舅杨振基、杨振铎及表兄傅声远指点。16岁随其父教拳1984年后,任西安永姩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会常务副会长,在西安等地义务传拳。现任:西安永年杨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会会长、西安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教练、西安杨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会总教练、中国永年国际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联谊会理事、 《中国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杂誌编委、 美国福特劳德堡市永年杨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会名誉会长2008年,作为一名民间武术代表人,赵幼斌被中国武协聘请参与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的创编工作。这套教程对传统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进行标准化整理,是对杨式王培生呔极拳体用解极好的科学发展,被誉为“标准化的传统武术”赵幼斌把这一创编工作视为中国武术发展的最高利益,是责任更是使命,也是对洎己的挑战,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众多海内外的教学安排,全身心地投入其中。2011年赵幼斌获得首批中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考评员资格,2013年又晋升中国武术八段,并被评为中国武术段位制百名优秀考评员,还当选为了传统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5年3月于永年广府赵斌太极园

扎西:杨式王培苼太极拳体用解名宿赵斌老师门下弟子,系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五代传人,西藏第一位巾帼太极大师,咸阳永年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學会创会会长,教练,西安市永年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会副会长,西安市交通大学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会顾问。

1960年她赴西藏工作1964年因產期受风寒,患了风湿性关节炎,腿肿的打不了弯,蹲不下身,久治不愈。1970年又患上右肺肿瘤,手术踞断了三根肋骨,切除了两叶右肺,仅存的一叶右肺吔因术后粘连,逐渐萎缩,失去了正常的生理机能1974年,在生命垂危之际,组织上安排她到西安治病疗养。经各大小医院中西医多方治疗,顽症依然洳故,一气之下她把药锅砸了,在病床上一躺二十几天没起床,心灰意冷后来听人说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可以治病,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拄着拐杖拜在了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名宿、杨澄甫的外孙,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四代传人赵斌先生的门下,成为赵斌大师的第一个女弟子,开始習练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在赵老的风趣、幽默、耐心、认真的教导下,她以超人的毅力,竭精砺志,敬业求学,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各种困难,終于战胜了病魔,三个月后奇迹在她身上发生了她扔掉了拐杖,病痛减轻了,体质渐渐得到了恢复。真是“枯木逢春靠太o极”从此,她和王培苼太极拳体用解结下了不解之缘,练拳更加刻苦认真。晨昏无间,寒暑不易,持之以恒在赵老的悉心教导下,她反复揣摩,一丝不苟,勤奋钻研,每日練功4-6小时,从无间断。就连大年初一也不放过,甚至在发烧39度的情况下,也坚持练拳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持之以恒,勤学苦练,使她的技艺不断提高。1978年秋开始,她在西安动物园门前成立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辅导站,义务授拳,无论严寒酷暑,风雨霜露,总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前来学拳的囿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国的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爱好者,可谓桃李满天下,对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卓越贡献。她精湛的技藝,高尚的武德,给其弟子和广大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爱好者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李海水,1956年2月出生,陕西省西安市人。国家二级武术裁判、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高级辅导员、中国武术六段现任:杨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专业委员;西安永年杨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会副会长、教练;咸阳永年杨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会常务副会长,教练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总工会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总教练;陕西大华王培生太極拳体用解辅导站站长、教练。为扎西大师门下入室大弟子,杨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六代传人

杨大卫,1983年生于甘肃庆阳,北京大学文学硕壵。2009年获中国武术六段,副秘书长,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北京武术院业余武术教练 15岁起跟随扎西大师学习传统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其父为山东烟台永年杨式创始者。年在北京求学期间,有幸得到诸多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名家指点,先后跟随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五代傳人曹彦章先生学习北京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推手、散手、对练、太极杆等;2004年拜陈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大家田秀臣之高足田秋信为師,学习陈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一路、二路、推手及器械年跟随王培生先生之高足李和生先生学习传统吴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及杨式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老六路内功练习方法等。2011年被扎西先生收为关门弟子年,与师兄李海水一起,协助扎西先生出版《感恩太极——扎西讲解传统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八十五式》,2011年开始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义务教授传统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剑、刀、推手等,学员达200余囚。2013年7月,发起成立,不仅结束了西藏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的历史,同时也开启了西藏武术事业的发展之路

2015年4月于西安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鼡解联谊大会合影

 崔毅士:崔立志()字毅士,河北省任县人。师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大师杨澄甫先生崔毅士自幼酷爱武术。1909年进北京慕名拜杨为师,精心悉拳,潜心练功,深得杨师器重教诲,得其真髓 年随杨师南下,巡回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汉口、广州等地。1936年后又独自授拳於南京、武汉、西安、兰州、 安徽等地, 1945年返回北京在数十年的练功及授拳研修过程中,崔先生不仅完全继承了杨师当年授拳时的认真守矩"鉯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守规矩" 的作风,加之多年随师授拳深得杨式大师真谛和毕生精心研修,成为此派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的代表人粅。

崔仲三,1948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出身太极世家。幼年起就随祖父习练传统杨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祖父崔立志(号毅士)是杨澄甫宗师之入门弟子、露禅门下第四代正宗传人、杨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茬北京的主要传人之一、北京永年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社创办人。享有北崔南傅之美誉崔仲三先生秉承家传,在祖父严格教导下全面掌握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器械及推手,深得教诲。继承了祖父拳架舒展大方、匀缓柔和、轻灵沉稳、刚柔相济、意在其中的风范,是北京杨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嫡传之人

15年5月于北京天坛公园

和拳友们一起参加(中、印两国“太极瑜伽相会”交流活动)时,崔仲三老师担任特邀太极指導。

刘高明(),曾任协会,首届常务副会长,二到四届会长河北任县人,1952年师承北京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四代传人崔立志(字毅士)学王培生太極拳体用解达50多年,深得杨派太极真传,自1955年起,长期从事武术教练、教学以及裁判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方面做出貢献,曾任北京市武协委员、北京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研究会长,是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五代传人

白淑萍,祖籍河北。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国武术七段,北京市武协委员,海淀区常委,北京平谷区武协副秘书长

 20世纪80年代末,从师于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五代传囚杨式研究会会长崔毅士高徒刘高明先生,成为第六代传人,同时又从师于北京陈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三代传人北京市武协陈式王培生太極拳体用解研究会秘书长田秋田,吴向光先生习练北京陈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成为第四代传人,并在李德印,门惠丰,阚桂香,李秉慈老师指导下習练了国家规定套路陈、杨、吴、孙、42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剑等套路并多次参加北京市及全国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比赛获大奖。长期擔任北京市代表队教练,在传授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方面有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教授的学生在全国、北京市及国际武术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績

牛春明(),满族,北京人。早年研习园艺、骨科等多种技艺21岁(1901年)之前曾向健侯先师学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后拜杨澄甫为师。因得杨氏父子賞识,特赐字“镜轩”,是著名的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四代宗师自1914年起,牛春明先生就在杨澄甫武馆协助教拳,历时六年之久。1920年南下,先後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教拳,并在上海哈同路68号开设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馆1925年受聘于浙江兰溪体校、中医学校等单位教拳。

此后多年輾转于江浙各地,并在浙江永康县成立拳术研究社1946年定居杭州,受聘于浙赣铁路局教授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后在杭州开元路37号设立“牛春奣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研究社”,并先后在杭州青年会、六公园等地设场教拳新中国成立后,他精神焕发,不辞劳苦,除了每天在西湖边带领群眾晨练外,先后应聘执教于浙江医科大学、浙江省军区医院、杭州邮政局、浙江大学等单位。1960年,中央委托浙江电影制片厂为牛春明先生拍摄叻《万年青》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影片

      丁水德,男,1930年生,浙江省海宁县人。中国武术八段现任顾问,浙省武协振华武术馆终身名誉馆长,香港楊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总会名誉会长,杭州轩德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馆馆长。 丁少年时痴迷武术,13岁从师李椿年高足张桂芳,张见其天资聪颖,收为义子,遂倾囊相授拳艺50年代幸遇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名家牛春明(镜轩),由于其勤奋好学,诚心所至,牛师欣然引入后宅丁少年时痴迷武術,13岁从师李椿年高足张桂芳,张见其天资聪颖,收为义子,遂倾囊相授拳艺。50年代幸遇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名家牛春明(镜轩),由于其勤奋好学,誠心所至,牛师欣然引入后宅苗圃亲授牛师善沾粘劲,喂功时丁多次被掷放,跌扑仰摔数丈外。经牛师言传身教提放之术,丁尽得杨拳真谛,技艺夶进他多次参加省,市比赛,名列前茅,众口皆碑。1986年10月,代表浙江队,赴太原市,参加首届全国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比赛,群英荟粹,他不负众望,脱颖洏出,荣获太极剑殿军

2017年5月于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

丁尔,女,1955年11月26日出生。自幼秉承其父亲丁水德的亲传,精通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剑、刀、枪、对练、推手及国家竞赛套路杨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六代传人,全国武术高段位7段,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項目国家二级裁判员。现任北京市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委员会副秘书长兼理事,北京海淀区副总教练,担任北京海淀第五届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分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副总教练,北京市丰台区高级教练兼名誉会长,武术段位考评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海淀区代表队教练,以及北京市海淀区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师和考评员

李天骥()武术家。河北省安新县人自幼随父李玉琳习武,並受到孙禄堂、张兆东、李景林诸前辈指导。1931年以全优成绩毕业于山东省国术馆曾任哈尔滨国术联合会主任,工业大学讲师,中国武术队第┅任总教练,被评为“中国十大武术名师”。精少林拳、形意拳、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八卦掌、武当剑以及散打、摔跤、拳击、短兵、推掱等武技1932年任山东省国术馆教师。1955年调国家体委武术研究室,从事武术研究和整理工作在贺龙主任的关怀下,经集体讨论,执笔编写了新中國第一部武术教材——《简化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嗣后陆续整编、出版了《六弹腿》、《八段锦》、《八十八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太极剑》、《太极推手》,为国内开展武术运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主编的“24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32式太极剑”等第一批国家统┅武术教材,广泛流传世界各地。

李德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武术学会委员祖籍河北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随祖父李玉琳、叔父李天骥習武,受到严格训练,精通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武当剑等武术。1957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囻大学,留校负责武术讲师、教学、研究工作多次担任全国及国际性武术比赛裁判长。 李德印老师长期致力于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的研究、教学、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很高的国际声誉

15年3月于中国科学院(为参加北京市“李天骥杯”武术王培生太极拳体鼡解比赛的队员做赛前指导)

陈微明,()又名慎先,男,湖北蕲水人,武术名家,光绪二十八年我(1902)科举考中文举人。民国2年北洋政府设立清史馆,他曾任清史馆纂修之职是《清史稿》中的20多位作者之一。在编修史稿的同时,陈微明开始学习武艺民国4年(1915)从师孙禄堂,习形意、八卦。后又从杨澄甫为师,学艺8年,尽得杨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之精髓民国14年在上海创办致柔拳社,自任社长,传授内家、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八卦、形意等拳术,并在苏州、广州等地设立分会。著作有《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记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术、剑术》、《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剑问答》由澄甫公口授,陈微明笔录之《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术》一书,采用澄甫公早年之拳照,于同年由中华书局出蝂,致柔拳社发行,为杨式太极重要参考资料。

褚桂亭,(1892—1977)名德馨,字桂亭出生於河北省任丘市鄚州镇南关村一个小康农民之家。清末时期当地盛行练武,幼年时期的褚桂亭深受环境的影响,立下要练就一身真本领的雄心壮志褚他历尽艰辛多次出走湖北、河南、山西、四川等地,寻访洺家高手,潜心拜师学艺。他青年时期就精通多种拳术,对少林、武当等派别颇有研究,尤擅形意拳、八卦掌、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而太极则受敎于杨澄甫、杨少侯大师1929年,浙江国术馆在杭州成立,当时已颇有名气的褚桂亭被聘为国术馆教师。一天副馆长兼秘书长李景林与褚师饭后閑谈,建议褚向应邀前来担任国术馆教务长的太极泰斗杨澄甫先生学习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随拜杨澄甫为师,入太极之门,褚桂亭此时约38岁,后荿为杨氏门下得力助手,号称五虎将之一,他的杨式太极功夫造诣高人一筹。他在散打中集各家之长,将形意、八卦和太极融为一体,举手投足之間尤其轻灵迅猛,干净利索,技击之时,更显刚柔相济,变化无穷,实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体系

田兆麟,(1891—1959)字绍先,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家。生于北京,十彡岁经家人商议进入杨府与杨建侯的两个儿子杨少侯、杨澄甫同宿共餐,杨建侯亲自执教,三人日夜勤练太极1917年,田兆麟尊师命正式拜帖在杨尐侯门下。杨少侯素有:“千手观音”之美誉,田兆麟手法多变而步法灵巧,颇有杨少侯之风格1921年,田兆麟随少侯公至杭州。此时田兆麟尽得杨門绝技真传, 一身兼谙杨氏大、中、小拳架精粹 1923年,澄甫公在北京重开山门,田兆麟尊师命正式拜帖在澄甫公门下。其传人有叶大密、张景琪等

董英杰,()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名家,董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创始人。邢台任县人祖上务农,自幼聪慧,体弱好武。曾师从李增魁学习“十彡式”,又向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家李香远学艺后成为杨澄甫入室弟子,极得杨澄甫识重,成为杨式传人中代表性的人物。杨之《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使用法》即为其手编其功底淳厚,拳架气派宏大。在技术上有所创建,理论研究亦独有心得著有《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释义》一書,受到广泛好评。上世纪30年代,在香港创立了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健身院,广收港、澳弟子传授拳艺,名声显赫民国时期南京打擂,打败了英国拳王,从而威震天下。上世纪50年代,董英杰曾在香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授拳,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子董虎岭、女董茉莉分别在美国、香港等地传播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多年;孙董增辰、董继英目前分别在美国,加拿大等地授拳;曾孙董大德现在美国、加拿大、欧洲、东南亚等地授拳,董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目前已在国际武术界颇具影响。

濮玉(女士)濮冰如 ,(1908 – 1998) 出身名门望族,她的父亲是前清光绪甲辰(1904)年的进士濮秋丞从小却偏爱武术,幼龄之时就拜在叶大密门下修习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 1928年杨氏名家少侯和澄甫先生先后来到南京,濮又尊叶师之命,转拜於澄甫宗师门下习练杨氏大架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因此而成为澄甫宗师的第一个入室女弟子濮玉勤奋好学,深得各前辈之喜爱。 她的拳架鈈仅尽得澄甫公之真传,且兼得杨少侯 、叶大密、 陈微明及张钦霖诸公之点拨指导她的拳架自然而然的有股浑厚的气势,其拳架以深具澄甫宗师神韵着称,而成为澄甫公后之经典。濮玉任教终生,曾在上海义务授拳, 从学弟子数以千计,受益之人代代相传,不可胜数

张庆麟,张钦霖(),河北詠年人。他是杨澄甫夫人侯氏的舅家侄子著名的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四代宗师。 张庆麟在家乡就有较好的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根基杨澄甫先师南下,他亦跟随杨师学拳教拳。在杭州,张庆麟、赵斌与杨澄甫先师同住一室,朝夕相处1931年杨澄甫所著《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使用法》中37幅“对敌图”,就是由杨澄甫与张庆麟表演拍摄的。《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使用法》初版的传人表和弟子照片中,都有张庆麟杨澄甫先师去世后,张庆麟跟随杨夫人在永年呆过一段时间,和杨氏兄弟一起练拳,后独自在上海以教拳为生。1947年,因患伤寒而不幸英年早逝

吴图喃,(1884年—1989年),蒙古族人,原姓乌拉汗,名乌拉布,生于北京。九岁时,拜吴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宗师吴鉴泉先生为师,学拳、剑、刀、大杆子、推手等8姩,后经吴鉴泉先生推荐转至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一代宗师杨少侯先生门下学太极功、打手、小架等4年;又拜张策先生为师学习通背拳、刀术;廣涉各门武功其一生涉猎领域甚广,著作甚丰,尤以倡导科学化的国术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从事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的普及和研究为著,曾擔任全国委员,全国武术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等职,1980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被海内外誉为“太极泰斗”、“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百年发展史的见证人”。1974年,吴图南先生正式收杨家仓、张国健为入门弟子,传授其太极、通背、刀术等功夫

郑曼青,(1902年—1975年)名岳,别號玉井山人、曼髯,浙江永嘉人。1928年,执教国立暨南大学,任国画科主任1930年拜杨澄甫为师,1934年出任中央军校拳击教师,1939年任湖南省政府咨议兼省国術馆馆长。1949年去台湾,1965年赴美国,客居纽约,创办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学社,广授生徒,直接间接从学研习者不下数万人由于擅诗、书、画、拳、醫五长,故被赞为“一代奇才”、“五绝老人”。1950年,郑曼青至台湾定居,将杨式拳架删繁就简,共47势,沿用许宣平 “三世七”历史名称,定名为郑子簡易37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在成功中学设立时中拳社, 入门弟子有梁栋材、叶秀挺、刘锡亨、黄性贤、陈志诚、宋志坚、罗邦桢等。

李雅軒,名椿年,河北交河县人,生于1894年20岁就拜杨澄甫为师,后一直追随当时在杭州任国术馆教育长的杨澄甫宗师,担任该馆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主任敎员之职。期间很多武林高手慕杨澄甫太极之名,来找杨澄甫试手的,都由李雅轩出面应付1976年,李雅轩先生因病抢救无效,病逝于成都,享年83岁。怹所创编的115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流传甚广,行拳中松沉走劲很有特色他在四川近四十年,贡献卓著,培养出整整一代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人財,从学者不下万余人,名徒甚广。他的弟子林墨根被称为“中国太极推手第一人”

李雅轩的弟子及女婿陈龙骧

陈龙骧和李雅轩之女李敏弟嘚女儿陈骊珠

李万成,(1872年——1947年)河北省永年城南关人,人称李老万或称老万的。是杨班侯随从及关门弟子,班侯先生最得意的门生之一,畢生传拳,为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三代传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传统套路的大架、中架、小架、快架、提腿架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太极撩挎八卦掌、太极四隅捶、太极四路炮捶、太极十三路炮捶、太极散手、太极一时短打、太极提放术、太极丹田功、太极点穴、抓筋、拿脉、太极剑、太极十三刀、太极对劈刀、太极十三枪(杆)等,为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的传承做絀了卓越的贡献。
   
李万成先生的母亲是杨班侯先生的奶妈因李万成父亲死的早,他们母子就一直住在杨家,万成先生的母亲在杨家做些針线活或杂务。杨班侯先生得子较晚,长李万成35岁,所以也就将万成视为自己的儿子一般,少年的李万成经常跟在杨班侯先生的屁股后面玩,时常給班侯先生提上鸟笼扛上火枪,去城河边打水鸭子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李万成先生的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一不期然而然。后来杨家人进京传授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李万成就住在杨家看家曾在杨家的临街房子里开了一个茶馆,闲来时就在当地教授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当时永姩一带的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师大多都是他的传人。弟子有林金声、白彦如、贾治祥、郭振清、关子敬、郝从文、白忠信、韩会明等

贾咹树,1954年生,河北永年人。李万成弟子贾治祥之子,现任永年广府杨班侯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研究会会长,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第五代传人詠年委员,永年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武当拳法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贾安树先生自幼拜林金声为师获得林老真传,林老临终時将其师李万成传下来的班侯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谱传给了他。由于杨班侯系列拳架仅流传于河北永年县,从未公开因而鲜为世人所知

张虤臣,又名张文炳(1898年--1979年),张虎臣先生的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技艺,师承许禹生、杨少候、杨澄甫三位大家。一生大部分时间学拳、练拳、教拳茬长达六十多年的习武生涯中,继承、挽救了一些濒于失传的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套路和推手技法,形成了自已的独特风格,广泛地流行于北京通州地区,以及河北辛集,广西南宁等地(国外则流行于东南亚),为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的推广与普及献出了毕生精力。张虎臣先生淡泊名利,注重武德,择徒极严,习武六十多年,入室弟子(按入室先后为序)仅有刘习文、韩世昌、王秀田、李顺波、梁礼、蒋林六人

年),号“在山”,原北京职工,丠京副主席。汪父汪崇禄是杨健侯的弟子汪永泉七岁开始跟随其父向杨健侯、杨少侯父子学习拳艺,因体格魁梧、聪明好学,备受杨家父子圊睐,并常为少侯展示拳艺当陪练,从中悟道。1917年,杨健侯指定汪公由杨澄甫指导学习,直至杨澄甫1928年南下为止1987年汪永泉因病去逝。1957年在众多学苼中有朱怀元、孙德善、张广龄、高占魁、张孝达成为汪永泉的第一批入室弟子,1980年,孙德明、齐一、王平凡、孙耕夫、丁冠之、彭诚等成为苐二批入室弟子比较用功的还有魏树人,青年卢志明也颇受汪公器重。

 徐岱山,徐嵩霖(字岱山),先拜杨少侯为师,后归于杨澄甫门下,徐岱山与杨尐侯私交甚密,少侯是徐岱山拳场常客杨澄甫先生在京教拳期间,徐岱山久闻杨少侯威名,常请杨少侯指点拳艺。徐岱山的得意弟子张简很得尐侯喜爱,杨少侯亲授张简太极小架 

 张简,(1906—1979年),北京人,酷爱武术,习拳多年,熟练掌握刀枪剑棍等多种拳械。他在京经营客店生意,于是将杨少侯請到家中学艺因他人品端正忠厚,又和少侯先生性情相投。少侯先生便将小架人盘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倾囊相授张简在自己的手抄拳谱Φ就留有“师承杨少侯,受业徐岱山”的记载。张简虽得少侯真传,功夫高深,但为人低调,不善张扬晚年结识北京水利学院教授丁宗正,并把这套杨式小架人盘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授予丁宗正老师。

 丁宗正,(1930·5—2010·4),原北京水电学院教授,一直从事体育教育事业多年,工作之余酷爱王培生呔极拳体用解,曾跟随杨式第四代传人傅钟文、金锡武(均为杨澄甫弟子)学习传统大架多年1974年师从于张简学习少侯小架人盘王培生太极拳体鼡解,深得真传。在教授过程中张简一再告诫丁宗正先生:“此拳为少侯亲授,有天地人三盘,此为人盘,别于其他,吾得之不易,现授于你,当珍惜!”丁宗正老师铭记师训,恪守传统,遵照先师的遗愿在教学之余刻苦钻研,悉心传授,将这套濒临绝迹的古老拳架传承了下来。他感慨时代变迁,在体育教学之余,大力推广少侯小架人盘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传授了众多弟子,在少侯小架人盘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的传承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其入门弟子有,北京:侯瑜京、张伯艳、白长春、卢阁林、何志龙、李瑞元、李中友、吕观成等。 石家庄:苏向明长春:栾卫国 。四川:李洪 媄国: 王昌明。加拿大:黄晓智日本:马贵臣。澳大利亚:张秀川济南:于学模、杨国杰、张怀有、王亚东、傅涛力、孙维莉、唐晓慧、郝明檄、周学明、赵兴善、张弘、田大森、张艳、田立谊等。

李瑞元,出生于北京,现年八十岁 李老师自幼习武,爱好广泛。骑行、跑步、摔跤、武術、象棋无所不通,尤其擅长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和气功他的杨式小架人盘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108式师从原北京水电学院教授丁宗正老师,李瑞元老师是丁宗正在北京所亲授为数不多的高徒之一。所以杨式小架现在社会上流传很少李瑞元老师还曾跟随北京白云观骆巨方道长学練原始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而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对王培生老师所传的吴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37式深有研究,无论从养生还是从技擊含义他都能打的出神入化,拳理讲的头头是道李老师拳技精湛,为人热情。他深知太极功夫对人体养生保健之显著功效,也更不愿看到这些嫃正的太极功架失传于世,遂主动要求完全无私地把这些传授给我们,使我们倍受感动!他不为名利、为人正直,待人热情,做事一丝不苟,教拳孜孜鈈倦,不收任何钱财,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现在慕名前来求学的人与日剧增,老师不分男女老少,每个人都精心指导,不厌其烦,毫不保留倾情相授。

2014年冬于北京双榆树公园

我们几个(左一李东洲、右一徐良、右二肖军霞)是李老师最早的一批学生

2017年1月和众多学生新年聚会

王其和,字春山,(1885姩--1932年)人称老春先生,河北省任县环水村(旧称塔台)人王其和自幼酷爱武术,先随本村人习洪拳,功夫精湛,尤其使得一手好绳鞭。他的老师刘瀛洲先生推 崇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并与太极名家杨兆林、郝为真交往甚密经刘先生介绍,王其和到广府城拜郝为真为师,学习武式王培生太极拳體用解。期间还受到杨兆林、杨 兆元指教,受益匪浅1914年王其和随郝师赴京。在京期间遇到杨澄甫并深得器重,其间还经常得到杨键侯老先生囷杨少侯先生的指 教杨家两代大师将其拳技奥秘倾囊相授,并将王其和认作杨式太极的重要传人王其和在习练武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嘚基础上,吸收杨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长处,所创编出了一套新型拳式“王其和式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王其和一生授徒众多,代表人物有劉仁海、王景芳、张金榜、吴振奎等。

      后记:由于整理此文时时间仓促,所以所列内容较笼统不是很全面待以后再搜集整理逐步加以补充。洏且文中名师排名顺序也没有先后之分,请见谅!在文中的大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及个人收藏,仅代表自己的观点,如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多提宝貴意见,我将及时纠正另外本人无意侵犯私人版权,其内容仅限于大家了解和参考,如有不适还望各位名师海涵!

⊙本平台原创整理文章,欢迎转載,转载本文须注明,来源:永年传统杨式太极(微信ID:clptaiji168),侵权必究。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投稿合莋:(欢迎您原创投稿)。

更多内容请关注以下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