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师们指点.练我是怎样练到胎息的,怎么练法

;于是心中默念,希望他能赐我力量,指点我修真;究竟是默念“黄裳子”之效还是默念太清中黄真经口诀;已经可以练习第三步了,任督全通后,只应一意绵绵,;日都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自己身体怎么也没;
。此时再意守腹部,却感觉不到气流涌动的感觉了,数分钟内仍然很难找到感觉。看来向外排气的确会损耗部分体内真气的,不过不这样多些练习打通肚脐的呼吸通道,又怎么能期望它在日后能够自主呼吸呢?有舍才有得,值得的。今天是大年初二。早上,听得爸妈已经起床了。我不想早起,转了下身左侧卧着继续休息。明明眼睛还是闭着的,眼前却觉得一片光亮,前额显示出一幅幅清晰的图像出来,但又不是卧室里的场景。眉心处有着强烈的气旋,自觉脑屏上下刷新几下,雪花一样的杂乱图像消失,又显现出人物图像来。一会,我看见另一个自己站在老家门口的平地上,一手放置于额前遮挡阳光,这时背景突然暗了下来,像是透过茶色玻璃看到的世界。随之,觉得自己的身体突然向上飘了起来,可以随心念飞速移动,一会就看到了新同学校的主楼大门。我突然想起了,这是神游,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随后出现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路边有一块大石牌,右边是一支水泥电线杆,我无端端的想起了找“永安”,这时脑中出现一片雪花,找不到“永安”的信息,我就想,不如去交校看看吧。又是一片雪花,还有耳边嗡嗡震动中伴有一阵阵的风声,我感到自己在高速飞行,过了一阵,风声停止了交校大门前的画面显现了出来,大门右边好像放着些节日庆贺的东西。其它的东西可能带有不少幻象,但是耳边的风声,的确是感觉真真确确的,就像坐在摩托上飞跑时冷风疾吹的感觉。等到出现交校画面时,风声也就自然停止了。从心念闪现交校到出现交校画面,前后应该不到一分钟时间。之后父母叫我起床的声音,让我的意识一下子回到了现实中来。但还没睁开眼睛,就发觉眉心出现一条很细的红线逆时针自动旋转,之后慢慢又变成星星点点的黄色光团,感觉还不够充实圆润。再过一阵,看见眉心正中是一团银灰色的东西,四周泛着白色的光晕,之后渐渐向四周消散。记得前几天早上,是看见眉心中出现一团青色的光团。 思脾中神名黄裳子之效验或思脾中神名,名黄裳子,但合口食内气,此皆有真效。这是抱朴子内篇辟谷问答中的一句话。我也说不清为什么,当时只觉得这是真的,脾中真有这么一位神。躺下休息后,开始默念“黄裳子”之名。因并不熟悉脾位于何处,只知道在胸腔内,便内视整个胸腔,心中不停的呼唤“黄裳子”。渐见胸中出现一个穿黄色道袍的模糊的影子,黄袍到处涌现一股黄云。我想既然黄裳子是自己身中之神,那么他应该可以帮助自己的,能够听懂我的心愿的,
于是心中默念,希望他能赐我力量,指点我修真。之后想着他飘出体外,盘坐在我心窝上,黄色道袍罩住了我的整个胸部。突然想起,星光体中说到灵魂总有一条黄色带子与肉体相连,难道这黄色带子就是黄裳子生出的黄云?又想起太清中黄真经中“羽服彩霞何所得,皆自五脏生云翼”。奇怪的是这样一想,体内就感觉有一股强烈的气团在胸腹间游走,体内突然感到一阵虚空之感,身体像一个通透的圆球气团,连呼吸也似乎感觉不到了。气团涌动到了头部,此时感觉全身气脉是如此的通畅,自然地想起了藏密七轮提到的中脉,百会与会阴就像是天与地,会阴之气团是如此轻易的就飘上百会。意念在百会,仍在默念“黄裳子”,感觉黄裳子就像一个气团站在头顶上吸取灵气,全身一片虚空之境,妙不可言。这么长时间来,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体验。那种感觉非常美妙,而又用文字无法言传。很神奇的感觉,只要用心呼唤着黄裳子的名字,就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力量产生,不由得人不感到神奇之极。难道爸曾经讲过的黄云传说是真的?那么,神就在自己的身中,太清中黄真经就果然是真实不虚的仙经了。“咸美辛酸五脏病,津味入牙昏心境。致令六腑神气衰,百骸九窍不灵圣。子能慎守十旬终,诸脉洞然若明镜。六腑明神不隐藏,与子言语说心境。”我现在还没到这个地步,身中之神无法与自己言语,但是我自己可以主动与身中之神说心事啊。既然为神,而且是自己身中之神,虽不可见其形,然若真有神在必定可知我心意。至此一事,方觉神明就在己身中。(正月十二夜草录)正月十三补述:昨夜2点左右再次入睡前,仍然是心中默念“黄裳子”,即在心窝处感觉真气弥漫,腹部气流自然向外鼓荡,如入虚空之境。如果说这全是心中唯有“黄裳子”一念,杂念不生而达凝神之效,那么我过往几年之中,凝神练习已如此之久,为何从未有此神效?即使我静心意守心窝处,也无法产生这样的效果。如此看来,抱朴子内篇所言非虚也。下午从舅父家归来,即回卧室休息。意在人中,仍默念“黄裳子”,少时经脉跳动,嘴角肌肉剧烈收缩,经久不息持续时长超过半小时。后心念移至它处,仍不时跳动收缩。后效法昨夜,内视胸腔默念“黄裳子”,却无动气之象,更无身体融化为气团之虚空之感。摩腹收工后,默念太清中黄真经“羽服彩霞何所得,皆自五脏生云翼”,才默念不足3 次,顿觉脊间气流冲击腹部自然向上隆起,命门自然上挺内凹,随之气团自生而神清气爽,并且伴随着轻度的发热之感。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了,
究竟是默念“黄裳子”之效还是默念太清中黄真经口诀之效?也许须有待时日方能明白。另,往常螺旋运气中的肌肉蠕动之感已经消失多时,而我也已不再在意此种感官体验。相比之昨夜的虚空妙境,腹腔震动、肌肉蠕动之象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太清中黄真经口诀神效这两天,又看了些听脉跳、听皮肤的胎息练习法,觉得也有些道理。今天中午试练习了几个小时,却连平时凝神脐下的效果都达不到,鼻息的感觉也没有一点改变。只能说,这些理论听起来头头是道的东西,用起来就相差得太远了。放弃了这种练习方法,重又默念“羽服彩霞何所得,皆自五脏生云翼”,念至5遍以后,突然感觉肾间动气,马上有一股暖流冲向脊背,腹部自然向上隆起。接着心窝处感觉一片虚空,稍后心脏动气,再后肺部动气,然后意识移至左肋脾脏部位默念经文,又是感觉气团陡生,一阵间便觉体内真气充盈四处游走,胸腹部气鼓鼓的自然向上隆起,此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经过3次以上的印证,已经可以证明,《思脾中神名黄裳子之效验》一文中的神效是为默念太清中黄真经口诀之功。为何默念口诀而生神效?我想这跟符咒的道理是一样的。文字跟特定的信息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一说父母马上就会想起他们的形象来,一想会阴意识马上就会转移到此处,立刻产生收缩开合之感。关键在于,自己脑中已经知道某一名称、文字是什么意思,以后便会将名称、文字跟特定的信息关联起来。所以,当自己默念太清中黄真经口诀的时候,自己虽然没有重复思考它的意思,但脑部已经自动将口诀与特定意念关联起来了。“皆自五脏生云翼”,在脑部思维的自动关联下,产生了与“由五脏之中生出五色气团”的意念相同的效果。这时候,我有点明白为什么佛教中有“念经成佛”的说法了。只要默念口诀的效果是真实不虚的,符咒的效果是真实存在的,那么通过念经而得道也就可以理解了。由此看来,太清中黄真经的神奇之处在于口诀暗含奥妙,并非在于对口诀的复杂理解。也许很多地方,都是可以通过默念经文口诀来达到修真效果的。(2006年正月十五)正月十七注:至今日,能令五脏动气诸法中,唯太清中黄口诀屡试屡验,其余皆无稳定之效。今总结诀窍有三:神光内照,精神内守;恭敬意诚,心诚则灵;少食。鼻息若停的胎息进境昨夜,喝了几口参茶,整理完几篇道家文章时,已是零时之后了。效龟咽气之法服气24口后(已经成为近日的例行功课了),上床休息。按照黄庭要道四步功法之说,我此时
已经可以练习第三步了,任督全通后,只应一意绵绵,永存不散。故此试着按照《接通先天一气的妙法》,移神至脐外离皮肉不远的虚空处。意念很轻很淡,而头顶百会气感已是强烈非常,渐而五脏动气妙不可言。此次既无默念“黄裳子”,也无默念太清中黄真经,但效果却完全一样。尤其心窝处,一片空明,似是肉体正渐渐融化为气团。不知道过了多久,渐渐入睡。半梦半醒中(也许是藏密梦修法中所说的超觉状态),犹觉周身气流绵绵不息,内视中只觉一片金光(是真是幻,无以得知)。之后意识完全清醒过来,竟然好长时间感觉不到呼吸的存在。刻意去感觉鼻孔呼吸后,方始能感觉到微乎其微轻之又轻的鼻息。用气若游丝来形容又似乎有些不当,因为那是用来形容人之将死的状态的,但是那时鼻息的轻微程度,只怕比游丝更为微弱。那一刻,我感到有些惊奇,又有一丝兴奋,想不到自己竟然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近乎无息的进境中,那可是以往向往之极而又觉得遥不可及的境界啊。这绝对不是幻觉,我甚至认为,如果我当时不是起了杂念,破坏了凝神入静的状态,口鼻呼吸尽断的状态在之前都应该是存在过的。因为正是有好长时间感觉不到呼吸的存在,呼吸好像停止了一般,我才会心生好奇刻意去感受鼻息的。之后细细感觉体内的变化,只觉两肾区域不停有小小的气团(大概每一边有3个左右的气团)隆起,渐又消融,周而复始。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睡梦状态,但两掌依然叠置于脐上未动。直到自行摩腹收功,鼻息仍然极轻极轻,百会气旋未停。呵呵,其实,就算在常态下,百会的气旋也未曾停止,现在都还绵绵不息呢。真是没有想到,一个一个的偶然现象,最后都成为自然而然的功境。不知不觉间,竟然有如此的进境。今天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既是村里节日又是我的私人纪念日,而又正是在这一天,让我体验到了一番全新的境界。想当初初次出现胎息自启动现象,也是在一个特别的日子里出现的。以上绝无任何虚构成分。留下此文,以作纪念。2006年正月十六 这两天的一些练功现象几天前出现了呼吸停顿的胎息进境,但是之后并非时时能进入。感觉只有在高度入静的状态下,才能体验到呼吸尽断的状态。昨晚临睡前,行咽津、服气之法,当搅动舌头的时候,突然感觉到头顶正中有一条光柱随着舌头的搅动逆时针旋转,很奇怪的感觉。平躺下后,微微意守脐部,命门附近马上就有反应,自然有一股气团翻涌,眼前莫名其妙的看见了满山遍野的花花草草。虽然气流涌动的强烈程度比往
日都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自己身体怎么也没法摆正,只好放弃继续练习。改为右侧卧睡了。还有比较奇怪的是,这段时间总在睡梦中看见一些文字,知道自己处于练功状态中。醒来后,果然周身气流仍然绵绵不绝,睡梦中居然会自动处于练功状态中。我真的有点怀疑,是不是这就是藏密说的超觉状态?以前常有非常准确的梦预感,这段时间胎息有进境后反而少了。并且稍稍入静后,眼前总感觉有光亮一闪一闪的。(后注:听说梦预感与灵魂出体,都是阴神作用的结果,阴神出现的同时运气也特别差。)我希望以后能够比较轻易的进入呼吸停顿的胎息状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能够较容易进入状态?谢谢。(发在中易文化网里的交流帖子)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高等教育、专业论文、各类资格考试、胎息自启动体验(练功日记和命门肚脐呼吸练法)54等内容。 查看: 176|回复: 0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0积分17744精华8帖子
当前用户组为 管理员当前积分为 17744, 该用户为特殊用户。
台湾太极大师心得&&转 ( 08:30:35)[url=]转载▼[/url]
很多人问我要怎么松,怎么沉?听到这个问题使我非常的感慨,而且有不少练了十几二十几年的人在问这个问题,为何? 因为大家都吧精力放在论谁才是真传,谁是跟那个名师学的等等上了。可是,每一代拳法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改变,甚至同门师兄弟中几十年後拳路也会略有不同,但原理心法不会改变。至於真传不真传的问题,在以前学艺的过程中师父会因学生的状况调整教学的内容,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套路流传的原因,以陈式来说,流传的老架打起来近於杨式太极拳的味道,而发劲的掩手捶又有少林拳的味道,至於缠丝劲的圈则在腰,所以弹劲难出来,其因是杨式流传出去的较早较广,修改成接近杨式的动作也较好练,而压箱的功夫也不易外传,除了少数的入室亲近弟子外则不外传。过去的师父多以教学为生计多少都会留几手,如果留在师父的身边不够久是很难学到上乘功夫的,有些以为拳式学完了练练推手就可以,那就太天真了。因此有很多人理所当然的成为名师,而他的学生也理所当然的又成了名师,至於拳艺的部份也就理所当然的一代少於一代,因此就成了现在的太极形而已。& & &&练功时总会碰到一些人好奇来问练的是什么,一般很少看过太极拳发弹抖劲,所以看的人总觉得像太极拳,可是又好像不是,甚至有人会直接认为这不是太极拳,最後都会问一句话:为什么没有看过这种太极拳,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慢慢的太极拳,我只是笑笑,不予置评,我说:这没什么,练就会,真功夫的人多的是,一山自有一山高。& && &
遇到过很多内外拳术功夫不错的武术界朋友们大家曾相互切磋,各家有各家之所长,传承其优点,当然也有些是光有空架子,倚老卖老的。我常说练功像赚钱一样,还是得靠自己去练才能累积功力,用说的,是出不了功夫的。以前小时候恩师常对我说:你的拳头怎么那么忙(意思是怎么老是常打架呢),等到有一天你的拳头不再那么忙时,功夫才能算得上还可以。这个意思後来才明白,因为功夫不须要卖弄,但也不能流於花拳绣腿,真正须要用的时候还是要能用的出来,练功夫先要对自己诚实,一点一滴的累积,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对自己的一百分,如果自己都没有诚实面对自己的话,如何练出功夫来呢?& && &
很多人用说的很厉害,不论其功力如何,这样的人,我都只想问一个问题,你练功的时间多,还是说功夫的时间多,一天练多久,一星期练几次,如此便能知道其如何。我的两位恩师到老还是每天老老实实的练功,小时候曾问过恩师一个笨问题:师父你的功夫我都打不嬴你了,为什么你还是每天都练完全的功,恩师拍了拍我的头,说:傻孩子功夫你只能算是入门而已,一山还有一山高,自己如果不老老实实练功的话,再好的功夫也会变成花拳绣腿,以後你就会知道什么是“年轻靠身体,老了就得靠功夫”的道理。& && &
太极拳到底怎么样才是正确?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 &&&&&一是用的方面,有一次遇到一群小混混仗着人多,不怀好意、口出恶言,可是他们却没想到我竟会先动手,他们自己先被吓了一跳,动起手来他们却反而吃亏,事後停手,对方说:我们都已经够恶了,你却比我们还凶。听起来真是哭笑不得,後来对方问我用的是什么功夫,我说这是太极拳,对方直接回了我一句:骗人,太极拳都是慢慢的。真是不知该如何回答,要解释起来可真就是说来话长了,这是一般人对太极拳的错觉。太极拳是能快能慢的,试想若对“慢是练什么,慢在哪里,快练什么,快在哪里,要怎么练”这些都不知道,实战如何用,比手划脚时会拳不像拳,这是大家应该省思的问题。& && &&&另一个层面则是练法的问题,很多人问,站桩要不要练,那么多练法对不对,都对,也都要练,但是要先在拳架里头练。因为拳架是活的,站桩是死的,拳架练不好,拳绝对用不出来。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任何的心法口诀都要在拳架中练出来,若拳架中练不出来,那要如何练出功夫呢?这是不是又是很简单的道理,如太极拳八法,在拳架中都有,如果拿出来单练的话,也很难练出效果,知道心法口诀没有用,没有师父的口传心授的话很容易走偏方向。以前恩师光教一个揉法,就纠正了近一年才真正进入了身体里,我常鼓励学生天天来练功,为的是要让学生真正练到身体里,而不是只有比招式而已。我的师父都老老实实的天天练功,何况是我,更何况是我的学生。以前恩师说:现在你自己练功练功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练给我看,我能体会恩师的用意,在师父的身边要把功夫练扎实了,以後就不容易走偏掉。很多人以为用几个月的时间拳架学完就是打太极,推来推去就是推手,这是练法不切实际的认知,很多人听人说,练一些以讹传讹的东西,以至流於比手划脚,功夫还是要老老实实练比较实际。 &&太极拳在一趟拳势当中不是要每一招都发劲,在不发劲的式子中,要有暗劲,这是力在骨子里,如此才能绵绵不绝。一趟拳路过程中,展现在身体外的动能要有如大海波浪般,一波接一波的能量,虽然柔却蕴含力量,如此才是太极拳该有的表现。& & 杨式老架子中如要发劲的话,用的则是最难练的甩劲为多,还有松沉劲,绵劲,然而到底是那一种劲好用呢?其实那一种劲都好,但是每一种劲都要练,这样才不会走偏掉,以前学艺的过程中我们都是一步一步的学习,从没有什么速成,也不会去想有没有较简单,轻松,易练的功法这种念头,所以一路下来,该练的都练了,该学会的也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都学会了,当然这得感谢恩师毫无保留的传授。& && &&& 对於在拳架中到底要不要发劲才对,其实都对,但是不发明劲就得要有绵劲,绵劲指的是;要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样绵绵不绝,看似温和却内含能量,绵劲在拳架上要由跨裆的圆,慢慢的上传到手,在拳势上的表现会有开展延伸的感觉,而不是那种自我陶醉的乱摆动和摇恍,很多人,连一些所谓的名师也都有这个毛病,要不然就是重心沉不下去,这是松沉度不精的关系,有这些毛病的话,也就只能练松柔劲而已了,另外在实战当中有时可以发劲,但有些时候不能发劲,发劲这个东西就好像是身上带著武器一样,有时会派不上用场,例如像是人多的时候,如果二个人以内还可以,但如果4~5个人以上的话就不好用了, (这是本人多年来的经验),或是对方来的快,来的又贴身的时候,就不适合用,这时候就要用到缠丝劲(拧劲),缠丝劲如果没有空间跟时间弹出来时,就会用到缠丝劲的摔法,在拳架中很多式子都可以在近身时使用摔法,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为什么不知道怎么用呢?还不是练的人看远不看近,老想著一步登天,说到这个摔法又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事情,以前有个小伙子,二十来岁,自称什么家传的什么拳术,常常的找人挑战,什么截拳道,空手道,国术等等…。他都挑战过,看到我在练拳,来问我发劲的问题,我说两个字&松沉&,他不太信相,我说那就来试试看,玩两手,他说;他不敢,他看过我发劲的劲道,我说没关系,如果没把力道控制好,伤到你的话,那功夫算是白练了,後来动上了手,他的动作已经停了,我以为他要停手了,怎知我的手刚撤,他又一拳打过来,闪避不及,一拳从我的眼皮划过,而当他的拳划过的同时他也摔出去了,他一直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打到我,而我却可以同时的将他摔出去,我说;要不是以为你要停手了,你的拳,还是只会在你自己的身上打转而已,而用的手法就是缠丝摔法,另一方面用的是胆量,知道闪不了就让对方的拳用擦过去的减低损伤,同时也要进入对方的空隙中,自然拳就不会白捱了。& && && & 在拳架中如;摆莲腿,当头炮,旋风脚,运手,云手,搬拦捶,倒穿肘,倒撵猴等等…。。甚至左,右掤都可以用摔法,其重点在於自己身上的三个力点要实而已,没什么,所有的细节练对了自然就会了。至於各种劲道,我的看法是:缺一的话,表示你有很多的细节没有做好,也没有做到,才会出不了劲,而且对强健身体方面也很有限。& && &
另外发劲对气力的训练,丹气运行与强化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透过内劲的节节贯串由脚而尾闾,脊椎,肩,肘,手,然後中定,气归丹田,上三阳之筋气由阳蹻脉下沉至涌泉穴,对此有利筋脉的疏通,每发一次劲就运行一次大周天循环,这是发劲的好处之一,对於实战的应用则是意念上的一个松沉,一个开合,劲就可以发出去了,而且在筋脉中透过内劲的扩张延展,筋脉,血管,肌肉的弹性则是越来越好,骨头的密度则是相对的增加,学生中有人练拳两年增加了5~6公斤,但是外形,腰围,却反而变瘦了,另一个作用则是透过一次又一次的周天循环达到去无存精的效用,将体内不好的杂质,秽气排出体外,这样气力会增加,体力也会相对的增长,不能像有些练太极或是其他武术,气功的那些人一样,说自己练的多好,气到那里等等......可是体力,气力都不行,走路时亦看不到腿的抓劲,一个人的功力光看走路就能知道其功力的深浅。& && & &&关於太极拳到底要不要练发劲才对,其实都对,也都不对,因为入门时练慢,不能发劲,当然也不会发劲,待蓄劲要进入中级程度时就要开始练发劲,发劲练不出来的原因是松沉不得法,所以蓄不了劲,等到发劲练出了点眉目以後又要回过头来练不发劲,之後再练绵劲,如此重覆循环练习才能对自己的劲控制自如,练拳或应用时才能随心所欲舍已从人,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如此才不会局限在某一领域中而已,拳艺也才能日益精进。& && &&& 很多人练了几年功,功夫不怎样,嘴皮子上的功夫却是越来越了得,说起各种拳术,历史典故,名人大师等如数家珍,说三道四评论功夫等头头是道,可是练起功来......却只有,也只能比手划脚而已。& && && && && &&&& && && && && && && &气沉丹田& && && && && && && & 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大家都听过也都知道,内外拳家,练气者也都在练,但是真的有做到吗?要怎么练呢?& && &
其实气沉丹田与松是因果表里关系,其结果是产生了胎息的现象,而这又是另一个因果关系的开端,为的就是生生不息的循环,有生就有灭,如此方能生生不息。气沉丹田之所以练不好的原因在於松与沉这两个字,练太极的人都知道,可是为什么做不好呢?或许有人会说我很松,但别忘了有松就会沉,一般只顾著松而忘了沉,所以犯了散的毛病,松不能散,不能软趴趴的,但也不能硬绑绑的,这很矛盾,没错,太极就是一种自然的矛盾,其来自阴阳相对,相生,相克的道理,拳论中提到气歛入骨,绵里针等等…用白话说就是力在骨子里,可是话又说回来,那该怎么练呢?其实心法口诀就一句话而已很简单说穿了就没价值了,很多人常把拳经,拳论挂在嘴上,可是不明其意或是误解其中正真的用意,拳经,拳论,说到底,它还是理论性,概念性,真正的心法,口诀练法要有师父的口传心授才不会走偏掉,另外,真正的心法,口诀,这些压箱功夫是不会出现在文字上的,其往往都是一句白话,一个很简单的观念然後持之以恒的锻练而已,传统的学艺过程中须要用时间来累积打底的用意是;基础练扎实了,观念清楚了这才能离开师父的身边,不然只知练形,内在的功夫不练,很难出功夫的,在师父的身边经由师父不断的更正,修改,功夫的基础才会扎实,以後的路才不会走偏,这才是真正的内在,因为意念想的是一回事,身体做起来又是一回事,这也就是很多人连最基本的气沉丹田都练错的原因,气沉丹田不是只有用意念把空气吸到肚子里去,气沉丹田要把松与沉合在一起才可以,不然的话练了一辈子还是只有在那吸气的份而已,正确的练法其实也只有一句话,一个观念而已,有了气沉丹田之後才会有胎息,胎息的目的是为了要蓄养能量,这是为了动静合一,刚柔并济之故,没有这些功夫就不会增长,相对的这不也是大家最想追求的内在吗?以前我常跟学生们说很简单,没什么,学生们的表情不置可否,但是当自己有了感觉以後又会觉得惊喜原来也没有想像中的难只是要不断的顿悟,体会罢了,当然用嘴皮子是练不出功夫来的。 & && && && && && && && & 圆档与松沉& && &&&& &松沉与中正的前因後果所产生的现象:圆档,裆要圆,圆要撑,这是因果关系,不能只做表面的圆而已,如此足掌就不能全实,一般不是足掌外翻就是跷起来,这是不行的,这是因为没有松够沉够的关系。中正与松沉和圆档是环环相扣的因果循环关系,松没有中正就不能沉,没有了沉,裆也不能圆,没有了圆就没有撑,当然也就不会有满,所以就蓄不了劲,如此遇到来的力道大时当然也就化不了劲,(太极拳要化打合一)所以就会变成能看不能用的太极拳了,不然就是轻轻推,慢慢来的推手表演。裆要圆才会有劲的满,劲满了,自然就会有一种圆的弹劲,对手力量来,不但可以化对手来的力,更可直接将他的来力跟裆劲送给他,假使裆有角的话(裆没有圆)当你在蓄劲要发劲之时,对手跟著你的重心後退,将力给你,你的重心就破了,其实功夫这个东西是一个由多种成份组合而成的复合物,少了那种成份就一定会少了某种功能这是一定的。& && &&& 中正的关键在於脊椎与腰跨两者间,因为整个松沉的重力要经由脊椎下沉到跨裆之间再到脚底,而後再将圆档的劲上传到脊椎,如果脊椎没有中正的话劲就断了,这是属於武术层面,如果以筋脉气血运行的角度来说,背与跨裆的角度不对的话就无法运行大周天,因为三阴之气无法上传,三阳之气无法下达涌泉穴,如此一来也就没有了阳阴,同样的如果脊椎前倾或後仰也无法松沉到脚底,相对的脊椎也不能为了要松而跨掉,内家功夫就离不开阴阳和周天循环,太极拳不是只有比手划脚,要有能量後才会有力量。& & 松要沉, 沉要直,直能墬,墬能蓄,蓄要圆,圆要撑,撑能满 。& &&&&&肩是松沉的第一关卡,沉肩墬肘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後面还有一句就是(沉肩,墬肘)提腕,坐腕,跟立掌劲透指,为何呢?因为手掌是上半身劲的出口,如果肩没有松透的话劲就无法贯串出去,如此就会僵硬,一般为了要掩饰此一缺奌变成了慢慢来,比手划脚的太极拳,这是错的,太极拳要能慢能快才对,(练习或要用甩劲时就要快得起来)即使不发劲也会有劲的延伸,绵绵不断的感觉,而不是自我陶醉在要死不活的松跨软当中,当然条条道路通罗马,不一定练习的过程,方法,那一家,那一派才是绝对正确的,但其结果才是重要的,一样的,也要能合乎拳理才对,现在大家学习的内容实在偏离了根本原理太多,以至於练了很久练不出什么东西来,现在流传很广的一种太极拳将很多的内在简化,(招式上的多少并没有太大的关系)美其名是为了推广太极拳,但是少了那些内在的功夫以後,这种太极拳,就不是太极拳了,能看不能用,比手划脚,如以养身,健身来说的话,还比不上去跑跑步还要来的有益身心,常常看到一些太极练了十几二十年的人练来练去还不是那一副样子,自以为很松,以为来几下表演性的推手就是太极,那就太好笑了,实战当中那些把戏是用不出来的,能看不能用,其实这连最初级的都排不上,为何?不管怎么练,不外乎一个通则,松要沉,沉要直,直能墬,墬能蓄,蓄要圆,圆要撑,撑能满,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小细节如果不一一的详解很难体会其间的道理,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比对法,就是实际动手试看看正确的动作跟不正确少个不起眼难以察觉的细节其结果有何不同就能恍然大悟了,所以,以前师父教拳的时候总要详细的拆练讲解这样才能真正的练到功夫,而不是比手划脚的摆招式而已。其实少的东西都是内在的层面为多,因为一般人在学拳或打拳的过程多在注意动作的问题,而忽略了先要有内在的能量才会有外在动作的道理,有了内在的能量外在的招式不论何种动作都会有力量。 & & 总结来说;松沉要有头有尾,不能只顾松,不能犯了软,跨,散的毛病,要把力沉到骨子里去,这样根基才会在胯裆中,如此才能一步步的提升境界,松沉有初级的练法,中级的练法,高级练法,每一个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化打合一,既是蓄劲也是化劲,化劲用的是蓄的,让对方感到我方的身体像海棉一样,一直吸收他的来力,而不是像一般表演推手那样,让身体歪一边或一直退後然後再发劲,这种情况如果对方来力大或快时,功夫就不能用了。& && & 中正;不管松沉蓄劲当中,或是移重心当中,还是坐胯,都要中正,怎么样在这些情况当下中正,跟松沉有著很大的关联,而松沉又要有中正才能做得好,每个环节都要到定位才行,听起来似乎会很困难,其实不然,重要的是不要自己骗自己,该练的一定要按步就班,一点一滴的累积功力。& && &&&阴阳变换;指的是移重心,每一次的移重心都是一个阴阳的开合,每一个动作当中会有好几个阴阳开合,在开合的过程中,阴,阳,轻,重,多,寡,刚,柔,都要做到,这样在整个移重心当中,裆的圆,撑劲才不会失去,不要偷工减料,这是很多人练不好的原因,同样的在阴阳变换,也分有初级,中级,高层练法,一层一层的往上提升境界,不要老想著要速成,这是犯了一个贪字,太极拳里,要忘了手,要练到无手,就是忌一个贪字。& && &&& 归元中定;指的是坐胯,坐胯时要做到上半身气沉丹田,下半身圆裆胯撑,如此才能根归元,身中定。有定才有动,有阴才有阳,上身由阳变阴,下身由阴成阳,一个定式当中又转换了一个阴阳,下一个动又是一个阴阳的转换开合,这样三阴,三阳筋脉才能生生不息。& && && && && && && &&&外国人看太极拳& &&&&&我有个学生,是个美国人,在美国当地拜师学了十几年的太极拳与螳螂拳,如果打起螳螂拳起来还算是虎虎生风外行人看来架式还挺吓人的,不过他自己也知道空有架子没有功力,不竟怀疑起中国功夫真是如此而已吗?所以他离乡背井的先到中国大陆去寻访名师,但是找了一年看来看去还是空练架子的功夫,其实,并不是没有真正的高人,只是他没有遇到,天下之大岂有一山独高乎?後来,到了台湾又寻访了一年多,几乎心灰意冷,连原本所学的都已放弃不练了,直到在成大看到我在练功时,即刻的要来拜师学艺,原本想说老外不知道能不能有耐心,毅力不断的修练与学习,当时还一直告诉他学这个功夫很苦,很累,看他是否会打退堂鼓,那知…他只怕没有真功夫可学,更何况千里迢迢寻找师父学功夫那么久,岂有放弃的道理,现在这个老外弟子很用心的在学习,进步也很快,毕竟以前所学的基础还在,差别在於心法,口诀的应用,如果一门功夫没有其心法口诀的话,你怎么知道到底练的是什么呢?但各拳种的功法,只要是内家的话必定有共通之处,或许训练的重点,方式不同,但要的结果是一样的,如果在外家的功夫中加入内家心法的话,对外家功夫的气力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也就是老外弟子进步那么快的原因了,老外的力量比较大,因为形体较高大的关系,所以每当在实际对练时如果功力不够的话,要弄倒他是不容易的,在外国人的眼中,他们的观念是用证据来验证功夫而不是用嘴皮子来说功夫的。 & && && && && && &松沉劲与沉肩墬肘,坐腕,立掌,劲透指的关联性  &&松柔劲是太极拳的入门劲法,有了松就要有沉,如果有沉的话就会有一些肢体的动作,现象展现出来。胯不进松沉劲这个门槛,无法进入太极拳的大雅之堂,很多练太极的人练的拳法招式都是大同小异,但那不是重点,我一直强调,拳式一点都不重要,关键是在於内在阴阳,开合,聚散,循环,但是即使同一系列的太极拳流传至今,练法上也存有很大的歧见,这不外乎是一个原因;一代传给一代的东西这边少一点,那里少一点,所以到现在练的人会有很多的疑问出现,当疑问出现时就自己想,自己猜,自己编,可是再怎么编,还不是只有拳式的改变而已,到最後也就不成样了,有些人口口声声说太极拳要立身中正,松腰落胯,可是打起拳来恍来恍去,散慢,重心高的像站直一般,这只是太极操罢了。& && &
现在来谈沉肩墬肘,坐腕,立掌,劲透指的关系和相对性,劲起源於脚底,而手,这是生,生是由下而上,松沉是泻,也要由上而下才对,有人强调美人手的太极拳,说对它也算是对,但只对一半而已,这起因於在尚未出掌之前是要放松没错,当然不可能还在蓄劲的时候就坐腕,让力抗在肩上,然而再出掌,劲到腕时身体一个松沉,腕就会坐下来,劲就会自然而然的顺著手指头贯串而出,所以会有劲透指的现象出来,如果只是为了一个手势,肩就无法松沉下去,有多松?不过是皮的松而已,如果真的有劲的话劲还在手上,假设真要打人岂不是没有真正的把劲全送给对手吗?可是话又说回来,没有松沉,劲从何而来,一些人练久了有点松,自然而然有些上身的柔劲,表演起一些发劲的&表演&这些演出,推的人都是轻推,慢来,配合表演者,太极拳不是只有练一些表演性的东西而已,太极拳练的是内在的功夫,试问实战当中这些把戏还能用吗?太极拳能快的起来的关键在於松沉,松沉为的是蓄劲,蓄劲在根,而根要深,试想树的根若不深则不稳,相对的根若深则能稳,再大的风吹也会经由众多的旁枝分散掉来力,而不是只用松胯向来力的另一方去化劲,那是对来力慢,来力轻有用,来力快,重的时候就用不出来了,有些人表演起发劲的把戏似乎功力精湛,可是走拳架时裆不圆撑,移重心时後脚又直,不然就是重心太高,沉不下去,前倾,後仰等等,老是把听劲挂嘴上,听的了劲是因为来力慢,来力轻,真正听劲的地方不在手,也不在腰,而是在根,太极拳的出拳或掌是不能动手的,我常跟学生们说,忘记自己的手,我要打你,不管是出拳或掌都跟手没有关系,手只是一个传达,接触的点而已,更何况身体的任何一个点,只要接触到对方都可以是劲的出口,这个观念是建立在松沉劲的用法上,手要出去,先管松沉,劲就自然会跑出来了,有这个松沉劲就无须理会手势如何,上半身的形体,它自己就会就定位,形成了沉肩墬肘,坐腕,立掌,劲透指的状态,如果意念还在手上的话,身子就无法松沉下去,如此身上的劲就没办法贯串而出,这也就是很多练美人手的拳架一个比一个高,沉不下去的原因,即使勉强练低一点的拳架,裆也无法圆撑,以至於身体歪一边,重心都落在腰与膝盖上,这些问题同样也出现在一些练陈式太极拳的人身上,正因为如此,重心沉不下去,所以再怎么练都只能用慢慢比的而已,不然就是拳架打的很漂亮,可是却出不了劲,对於拳论中快慢相间,刚柔并济,後发先至等等,当然就无法练出来,最大的因素是误解了方向,因为学这种路子的人太多,教这种调子的太极拳又太多,以至於太极拳流於比手划脚,失去了真正太极拳武术层面的东西。另外有人打起陈式太极拳的某些拳式没有做到沉肩墬肘,坐腕,立掌,劲透指的话,也像极了美人手式那一派的太极拳,如懒扎衣,单鞭等,有些人误以为用手腕转一圈,就可以混过去,那是自己在骗自己,这是在做表面功夫而已,太极拳讲的是一个阴阳相等的观念,上下,头尾,长短,高低,都要分清楚才会出功夫,松沉练的如何看看手形就能知道了。
& && && && & 陈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拳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 && && && && && && &&&& & & & 一般认为杨式较柔,而陈式较刚,有人觉得陈式的较好,有人认为杨式较合体力不好的人练等等,(如果以现在流传的陈式太极拳来讲,跟现在杨式太极拳两者之间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能像杨式太极一样用比的而已,勉强来说只比杨式快了那么一点点而已,立身要中正,要快慢相间,刚柔并济,什么缠丝劲,要松活弹抖等等。。。似乎没有看到,裆没有圆撑,身与腰胯也断了劲,以至於打起拳架摇来恍去,用身体摇来恍去,骗自己有转移重心,发劲也不是用弹出来的)其实两者内在应该都是一样的,差别在於外在的招式动作和心法的名词不一样而已,陈式古太极(大架子)讲的缠丝劲,在劲的表现方面因为快慢相间的关系会著重在弹劲上,何谓弹劲?就是把缠丝劲加上速度,用弹的方式将劲发出去,这种劲道浑厚,且快,不须太大的空间就能发劲,意念上的一个松沉就能把劲合起来发出去,而在杨式老拳路里练的是拧劲,其名词不一样但内容讲的,练的是同一个道理,而心法口诀也是大同小异,诸如此类,太极拳一定要能快能慢,快慢相间,刚柔并济。& && &&& 这个缠丝劲大家都在练,可都是一知半解,听来看去,都是用意念怎样缠怎样绕,或是脚怎样又怎么样的,明白说,百分百错误,心法口诀,一句话,一个观念而已,可是不代表就能学会缠丝劲,,会还要知道怎么用,这是要全部的小细节都练对了以後自然而然就会跑出来的东西,不是说要练就能练成的,缠丝劲是属於中级层次的功夫,用在近身缠斗,化劲,锁身使对手有如身陷蜘蛛网中无法脱离,不管身体那个部份碰到对手都好像一条一条绳索缠住对手一样,在发劲的部份则会有旋转弹抖的劲,发缠丝劲会比一般直劲的力道还要来的大,太极拳要能化又能打非得缠丝劲不可,不论直的来或横来,上下来的力皆能化,而且化劲就是在蓄劲,将对手来的力还给对手,自己反而不费吹灰之力。& && & &&杨式和陈式有何差别,又有何好处? 杨式把拳架的动作化繁为简,专注於内劲的凝聚与运行,虽然外在动作的阴阳开合少了,可是内在的开合却更详细明显,如此每一招定住时,则是一个大周天循环,但简化动作上的开合以後,阴阳变化就少了,少了阴阳变化後相随的动作自然就小很多,此一差别在丹田内气的运转上会减少,所以在气力方面的训练较为不足,但是对中正,松沉的训练较容易体验,(这里指的是本门的古传练法,非一般杨式37式),陈式古传太极拳大架子(指的是本门古传大架子)在刚柔的分配中较平均,所以会有快慢相间,刚柔并济的拳式,在一趟拳当中会有如波浪般的高低起伏,事实上不管陈式,杨式太极拳粗略的来说;练的内容为三个部份,一是松沉蓄劲,二是阴阳变换,三是归元中定,有了这些内在以後什么样的招式都不重要了。& && & &&对岸的一些人将大架子归类为新架,他们那种才是老架,我的感觉是这样;你们自己高兴就好了,我没有意见,但是你们在练的时候,刚柔并济,松活弹抖,立身中正,重心转换,缠丝劲等等。。。不妨自己检视一下,毕竟功夫得靠自己练出来才是。& && && && && && && && && && && && & & &&& 浅谈太极拳应有的健身效用& && &
健身跟强身有何差别?这是一个顺序的问题,先健身後强身,很多练太极的人想藉著太极拳来健身,这个观念是对的,但是错在把练出功夫跟健身分开来,应该这么说:有多少功夫才会对你的身体有多大的好处,功力累积的越深则由健身进而强身,这才是正确的观念。& &&&&&正确的太极拳在武术的层面所走的路径就是道家的筋脉,内气周天循环,在前文中所提过,不论是那一门派的太极拳,完成一个招式,内劲,就得走一趟大周循环才对,如此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太极拳是结合道家内功而成的一门艺术,即是武术,也是健身法宝,当然不能只有比手划脚的练招式而已,至於什么样的招式一点也都不重要,招式就好像是衣服一样,各种款式的衣服合适穿就可以了。& & 大概来说;太极拳在健身效用上有几点;& & 一,活化我们的肝,肾,脾胃之三阴筋脉,我们的三阴筋是&生&的开始,一般人会白天没精神,晚上睡不著,血压高,这都是典型的下阴筋失调的原故,古人说过;人要老,腿先老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练太极拳如果练的对的话,三阴筋脉生生不息,一个开合缠丝拧劲就练到了三阴,三阳,带脉,任脉,督脉,其中有生有泄,有阳有阴,有高有下,完全符合太极相对等的道理,哪一派的结果都应是一样的,怕就怕练错,或是只练外型,功法不明,东少一点,西少一点,练筋脉是第一步,也是万丈高楼的地基。& & 二,内气,太极拳的劲是松沉而来,松沉以後会有丹气的凝聚,随著劲和丹气的运行全身,会有去故纳新的作用,一般人生活作息正常,却精神不振,这是典型的中气不足,有人以为练气功,把气吸到肚子里去就可以了,但结果呢?一些练气功的人常说;我的气到那里,我的气有多饱满等等,可是却没有体力,须要用到体力的时候却有气无力,这是顺序颠倒的练法,筋脉通畅了,气才会聚集,有了周天循环,丹气自然而然就会归元了,如此先天之气才能与後天之精气结合。& & 三,胎息,胎息这个东西它是一个自然的现象,它是蓄,也是养,就好像是我们的存款一样,有存款,有急用的时候就不必伸手找人借钱,胎息时肚子会有内外鼓动的现象,有人用顺势,逆势呼吸来教人练功,这是错的,误人不浅,後文中有讨论,这里不多述,为什么会有此错误的练法出来,我想这是大家以讹传讹的结果,以为顺,逆呼吸就是内功,真是无知的可以,不然就是看人练,然後自己乱模仿,就像我在省思篇中提到的那个花拳绣腿的家伙一样,看一看就乱模仿,其实胎息你只要顺序练对了,功力到了,时间到了自然而然就会的东西,少了前面的步骤,就算你练十辈子也练不出来。& & 胎息是属於练气的部份,有很多人都在练气功,门派也很多,论述也很多,没有所谓的绝对,但是,先後的顺序没有练对就是错的,很多人筋脉都还没有练到就想练气,这是本未倒置的做法,这是因为大家都想挑轻松的练,筋脉的练法要先劳苦才能去除体内的杂质,浊气,如此筋气才会生生不息,而大家对於练气的错误观念则是认为较静态,所以会比较轻松,因为只有吸吐而已,不然就是用想像的,如果功夫能用想像的想出来,那全世界就都是武术高手了,在太极拳的中定时要练出胎息,阴阳变换时将内气运行至全身,这才是真正的古传太极拳奥袐与精深,其实这些一点也不难,练法对了,二年内就要学会这东西,不然就是浪费生命,我常跟学生说;要跟我练功,先得要舍得汗水,要耐得了性子,才能出真功夫,这句话是恩师跟我说过的话,这也是每个学生入门之前我都必说的,不要盲目的练招式,急著要把拳架打完,比手划脚的打拳架,如果只是想练招式而已就不用跟我学,教招式的人一大堆。& & 太极拳每个阶段的练法都不一样,初级,中级,上层的阶段练完了,就可以融合自己的体验与喜好去发展,每个人的拳式都会有个人的特色,虽动作大同小异,但是感觉不会一样,不要像有些人,功夫还没学一半就改起拳架来了,变来变去还不是比手划脚而已,浪费生命。& & 结论;太极拳不能把武术的层面简化掉,有功力才会真正达到健身,强身的效用,古传的太极拳包括了动态的外在功法,内在的筋气运行,道家内气的周天循环,这才是真正的太极拳,不能用驼鸟心态,练练招式而已,,或者用是用我只要健身而已,所以不用有功夫的观念来练功。有了上述的内在和锻练过程已达健身之功效,接下来则是强身的阶段,同时才算是真正进入了太极拳的大雅之堂,也开启了武艺殿堂的大门。 & && && && && &&&劲与筋脉,血管,脏腑的关系& && &
太极拳真正的意义是在於内在的蓄养,聚集,循环等(後文会提到这当中的前因後果),有了这些之後才会有能量,有能量之後才可为我所用,每个人只要练法对了,然後再用自己身上的两个东西来换,就一定能做到,(一,时间,二,汗水)功夫这一档事,没这两个东西与正确的心法口诀是练不出来的,有了能量累积,蓄集以後就要学会发劲(多种劲法都要学会),借由发劲将内劲贯注运行於脏腑与筋脉,血管之内,透过内劲的一缩一放可达到扩张,舒展,按摩,而肌肉,血管,筋脉,脏腑,则是越来越有弹性,有韧性,这是练发劲的好处,很多人练太极拳用比的,劲弹不出来,自己练不出来就说太极拳要慢慢来,用意不用力等等做为藉口,用意不用力没有错,那是要身体可与意念结合才对,不然的话;意念想的是一回事,身体不听话,只是空想像而已,其原因很简单,能量不能聚集,没有能量身体无法执行意念所要的目的,这是先後顺序不对的结果,我们为什么要一步一步的练习?为的就是要身与意合,神安定,如此才会有能量的聚集,这个用意不用力这东西无须刻意的练习,要打人不是用手去打人而是用身体内的能量去打人,这个练法观念才是对的,那是一些学艺不精的人误解了方向。& && &
这个能量聚集的第一步是筋脉要通畅,有人会说我的气用意念可以到那里等等......所以很通畅,那是自己说的,气要能与力合成为劲那才能为自己所控制,方能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自己用想像的,我们所说的筋脉通畅指的是;要能从筋脉的源头运行到末梢才对,要先由这个地方练起,练对的话,越来越精纯,意念到那里,劲就到那里了。& && &&&记得以前与恩师对练的时候,常常不明就理的就被恩师摔飞出去,後来发现恩师的脚掌稍为点了一下劲马上就到手了,之後询问恩师我的观察是否正确,恩师笑著说;小子,再练一年你就可以出师了,恩师说;你现在身体已经可以听劲了,等到你可以用脚掌感觉到力的时候,功夫就算是及格了。& && &
这才是真正身与意合,用意不用力的表现,而不是用慢慢比要死不活的练招式而已,太极拳要进入强身的阶段就是要把气与力合起来,松沉蓄劲,能蓄则要能发,能发则要身与意合,如此方能刚柔并济,阴阳调合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胎息启动后不练可以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