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篮者的“热手效应”姆佩巴效应是真的吗吗

投篮者的“热手效应”是不是真的?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 学习热
便宜出个双拼域名,,有意的联系站长。
> 投篮者的“热手效应”是不是真的?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本文作者:李文岐
明天凌晨,里约奥运会男子篮球项目的金牌将在美国队和塞尔维亚队之间决出。毫无疑问,今夜还是会有很多人心甘情愿为之失眠。
被这种将皮球投入篮筐之内的游戏拨动心弦的,还有一群科学家。他们关心的问题很简单——如果一个球员已经连续投中了好几球,那么他的下一次出手会更可能吗?换言之,所谓的“效应” (hot hand effect)是否存在?
无论是业余篮球爱好者还是职业球员,相信“手感”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用“手风顺”“手热”“着火”来形容连续那种令人振奋的势头。但是,过去连续投进或投丢的球,真的会影响下一次出手会不会命中吗?
1985年,康奈尔大学的托马斯o季洛维奇(Thomas Gilovich)、斯坦福大学的罗伯特·瓦隆(Robert Vallone)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三位研究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会。
三十年来的“谬误”
季洛维奇等人拿NBA赛季费城76人队的真实数据进行了分析,分别计算了球员们在投丢1、2、3次球之后下次命中的概率,以及投中1、2、3次球之后下此命中的概率。此外,他们还从康奈尔校队找来篮球选手进行受控的投篮实验,并做同样的分析。研究者指出,如果“效应”存在,那么连续命中3球后下一球的命中率应该比连续投丢3球后下一球的命中率高。然而经过计算,他们发现即便是这极端两种情况下,第四球的平均命中率都没有显著差异。
季洛维奇等人也找来波士顿凯尔特人队两个赛季的罚球数据,用于调查不同球员罚进或罚丢一球后对第二球命中率的影响。结果也发现第一球无论有没有进都不影响第二球的命中率。
季洛维奇(上图)等人关于“热手效应”的研究是如此经典,如今常常被人用“GVT研究”(三位作者的姓氏首字母)所指代。这项研究影响到的领域也非常广泛。图片来源:research.cornell.edu
这一结果随即引起了更多研究者的兴趣。随着技术统计数据的逐渐公开,越来越多研究试图寻找热手效应存在的证据。然而,2013年一项利用元分析方法回顾“热手效应”研究的综述指出,统计证据更倾向于支持“热手效应”不存在的观点。30年间,篮球爱好者和球员依然相信“热手效应”的力量,但在许多研究者口中,这种现象也有了另一个名字——“热手谬误”。心理学家开始分析,为什么“热手效应”能够受到广泛的认同?
研究者们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感知”到“热手效应”的存在,本质上对随机性的一种错觉。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和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曾总结: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会错误地将每次随机试验之间独立的概率建立起联系。用掷硬币的例子来说,我们知道每次抛出得到正反面的概率都是1/2,但总有人会认为如果连续几次都得到正面,那么下次得到反面的概率就会更大。这种以为在整体上符合期望的概率分布,在局部上也会符合相同的概率。这种将从大样本中得到的规律错误应用于小样本中的现象,被称为“小数定律”(law of small numbers)。季洛维奇等人曾在研究中招募学生球迷观看21投11中的投篮视频,其中一些视频中投篮进或不进被编辑成是随机的,但认为这些投篮是随机的人只有32%。
另外,在比赛中,连续命中(或连续投丢)相比于投中和投丢交替出现的情况更加让人印象深刻。研究者指出,人们可能对前者进行了记忆,而将投中投丢交替出现的情景不自觉地进行了忽略,这种“选择性记忆”(selective amnesia)机制也有可能强化了人们对热手效应的认同。
剧情反转:是不存在,还是没看仔细?
但你就是觉得之前的命中能够提升你的信心、增强你的出手感觉,从而提高下一球的命中率,是吗?那么近几年围绕“热手效应”所起的新波澜,你肯定会想要知道。
因为新的研究又提示,它可能真的存在。
篮球比赛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当球员命中一球后,对方便会加强防守,这有可能使本来存在的热手效应因防守等因素的变化而隐匿在最终数据背后。与此相比,排球则较少受这一因素的干扰:毕竟双方队员之间间隔了一张网,与篮球相比,较难进行针对某一球员的特殊防守。来自德国的研究者们采用职业排球联赛中的数据,采用与前述研究一样的方法,发现热手效应在排球中其实是存在的:当球员扣球成功后,他下一次扣球成功的概率会相应升高。
8月21日,中国女排击败塞尔维亚夺得里约奥运冠军。图片来源:FIVB
这又吸引到了篮球研究者的目光——如果通过更细致的数据将篮球比赛中的干扰因素也去除掉,是否能更好地验证投篮中“热手效应”是否存在?2014年,来自哈佛大学的3名学分析了NBA 赛季超过8万次投篮的数据。在这一研究中,研究者对球赛剩余时间、两队分差等比赛变量、投篮距离、投篮方式等投篮变量、防守者与投篮者的距离及身高差等防守变量,以及不同运动员个体差异都进行细致控制,对投篮的条件概率进行预测。结果发现,投篮命中率可能的确受到一个细微但显著的“热手效应”影响。具体来说,在当前投篮之前的4次投篮中,每多命中1球,将大约使这次投篮的命中率提高1.2%。
这一结果让季洛维奇都感到有趣,因为这意味着关于“热手效应”的讨论将要揭开新序幕了——但不要高兴太早,即便这样的结果是真实的,这一影响只有中等程度的效应量,换句话说,虽然“热手效应”可能确实存在,但你的感受可能远远夸大了它的效果。
在新结果浮出水面的同时,对旧结果的反思也越来越多。2015年,博科尼大学的约书亚·米勒(Joshua B. Miller)等人提出,季洛维奇最初的研究中连续不中和连续命中后再一次投篮的“平均命中率”没有差异,反而正是“热手效应”存在的表现。他们主张,如果这一效应不存在,对命中率取平均值的做法将会引入偏倚——连续投篮不中后命中的平均命中率反而应当比连续投篮命中的平均命中率要高。但“热手效应”就此被“正名”了吗?还没有。想要断定它存在与否,科学家们仍需要更多的证据。
“热手”与否,数据终将比感觉靠谱
在赛场上,专心致志比赛的球员可能并不会在乎“热手效应”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在出手的时候,他们的本体感觉和心理状态有着更大的影响。但在科学界,关于“热手效应”的研究或许还将走过下一个30年,直到研究者们得出一致的结论。相比于符合直觉的“热手”,他们相信,让冰冷的数据自己讲出道理,要比凭感觉做出推论的方法准确得多。
(编辑:Calo)
参考资料:
Gilovich, Thomas, Robert Vallone, and Amos Tversky. “The hot hand in basketball: On the misperception of random sequences.” Cognitive psychology 17.3 (1985): 295-314.
Tversky, Amos, and Thomas Gilovich. “The cold facts about the” hot hand” in basketball.” Anthology Statist. Sports 16 (2005): 169.
Avugos, Simcha, et al. “The “hot hand” reconsidered: A meta-analytic approach.”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4.1 (2013): 21-27.
Bocskocsky, Andrew, John Ezekowitz, and Carolyn Stein. “The hot hand: A new approach to an old “fallacy”.” 8th Annual Mit Sloan Sports Analytics Conference. 2014.
Miller, Joshua Benjamin, and Adam Sanjurjo. “Surprised by the gambler’s and hot hand fallacies? A truth in the law of small numbers.” (2015).
Jordan Ellenberg,“Hot Hands” in Basketball Are Real.
文章题图:
学习热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转载请注明!chiral effects
基于1个网页-
chiral effect
基于1个网页-
magneto chiral dichroism
magneto-chiral effect
Magneto chiral dichroism
chirality amplification
实验结果发现,投资者在面对不确定性选择时,具有明显的热手效应和保守性心理。
Psychology questionnaire is designed and distributed. Hot hand effect and conservation mood are found when investors facing uncertain choices.
通过设计合成了一类平面手性二茂铁修饰的手性口袋型双膦配体,由于有平面手性的辅助而具有更强的口袋效应。
A series of planar chiral ferrocene modified bisphosphine pocket ligands were synthesized, which showed stronger inductive effects with the aid of planar chirality .
除此之外,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环境污染物对映体效应差异的研究进展及已有工作基础,并对QSAR方法应用于手性环境污染物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Finally, the outlook of QSAR studies on chiral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 is proposed but with a challenge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advanced application of chiral QSAR.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赌徒谬误”与“热手效应”分析_767股票学习网
“赌徒谬误”与“热手效应”分析
  中国投资者心理分析表明: 赚的人卖得太早,亏的人持得太久
  如果篮球队员投篮连续命中,球迷一般都相信球员“手感好”,下次投篮还会得分。在轮盘游戏中,赌徒往往认定其中的红黑两色会交替出现,如果之前红色出现过多,下次便可能出现黑色。可是,直觉未必是靠得住的。事实上,第一次投篮和第二次投篮是否命中没有任何联系,转动一回轮盘,红色和黑色出现的机会也总是各占一半。
  就像受“热手效应”误导的球迷或受“赌徒谬误”左右的赌徒,投资者预测股价也容易受到之前价格信息的影响,用直觉代替理性分析。举个例子,一家制药公司的股价长期上扬,在初期,投资者可能表现为“热手效应”,认为股价的走势会持续,“买涨不买跌”;可一旦股价一直高位上扬,投资者又担心上涨空间越来越小,价格走势会“反转”,所以卖出的倾向增强,产生“赌徒谬误”。
  “‘热手效应’与‘赌徒谬误’都来自人们心理学上的认知偏差。”由南京大学商学院的林树、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俞乔、汤震宇、周建四位学者组成的团队,利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中国的个体投资者在面对过去股价信息时的交易行为与心理预期。
  他们发现,“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个人投资者或潜在个人投资者中,‘赌徒谬误’效应要强于‘热手效应’,占据支配地位。”也就是说,无论股价连续上涨还是下跌,投资者更愿意相信价格走势会逆向反转。
  实验:10000元的抉择
  此项研究的实验对象共285人,主要是复旦大学的MBA、成人教育学院会计系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员以及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培训学员,均为在职人员,来自不同行业。“虽然他们不能代表市场中所有的个人投资者,但未来能自主进行证券投资的个人投资者将具有一定投资知识与水平。”四位学者对样本选取的范围这样解释说。
  实验过程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第一步,假设每位投资者有1万元打算投资股市。理财顾问推荐了基本情况几乎完全相同的两只股票,唯一差别是一只连涨而另一只连跌,连续上涨或下跌的时间分为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每位投资者在“确定购买连涨股票”、“倾向购买连涨股票”、“无差别”、“倾向买进连跌股票”、“确定买进连跌股票”5个选项间做出选择。然后,在两只股票间具体分配10000元。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推荐教程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姆佩巴效应是真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