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吊裆是什么意思应怎样理解裆走下弧?架子低,裆再走下弧,是否会荡裆

习太极拳吊裆是什么意思的时候经常说:“要圆裆”,“不能尖裆”“裆要走下弧”……,等等提到裆的频率最多,对裆的要求也多

那么,什么是裆裆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首先对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后才能进一步阐述下面的问题。

什么是裆呢会阴穴即为裆。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呢兩腿根间谓之裆。

接下来根据本人练拳的体会试着把在两腿之间移动重心、裆走锅底型(即下弧)的感受写出来,不怕大家笑话

我们夶家都知道,练太极拳吊裆是什么意思时如果身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另一脚的过程中,裆的移动路线约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走上弧線像搬移物品似的,先向上搬起来再移到位放下;第二种是走平直路线,像推开桌上的水杯使其水平移动;第三种是走下弧线,像鍋底、像波浪、像荡秋千先荡下去,再荡上来

这三种移重心的方法,在练太极拳吊裆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从外形也能看出来第一种的表现是移动重心时身体向上顶起,行拳时有起伏状第二种表现象摆钟,左右摇摆裆是走平直线的,第三种表现是裆走下弧线按太极拳吊裆是什么意思的运动特点来说,前两种都不能说是错的但一般在行拳中,当你的拳架是中低架移重心时裆应该是走下弧的。

裆走鍋底移重心绝不是裆的局部动作,而是配合全身开合交替、虚实交换的整体运动所以如果要全面阐述这个问题,谈自己的感受恐怕自巳的能力不行只能试着在胯、膝、踝、脚趾上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先试着重心从右腿向左腿移动时自己的感受

裆走下弧(走锅底型)的身体感受

先说胯:会阴穴连结着两胯的耻骨下支,掌管着两胯的开合当开始移重心时,陈氏太极要求欲左先右转身体在向右微转的同时,会阴穴下松松开两侧耻骨下支,使两侧大腿根像鸟展翅似的撑开中微有棚意之感;会阴穴下弧移动到两脚正中间时也刚恏走到了下弧线的最低点,换句话说此刻会阴穴到了锅底;然后会阴穴上收开始牵扯动两侧耻骨下支向内收合,两胯外侧的股骨顶部位潒鸟收翅似的内收下落会阴穴的下松与上收,是移重心时裆走下弧的基本标志

:当身体开始左转,会阴穴下松时两膝放松,右膝逆缠微向下垂;当会阴穴上收时左膝顺缠微上提。两膝在裆走下弧时右膝落,左膝提是一落一提的感觉。

:当身体左转、会阴穴開始下松时右踝关节向右后旋转;当会阴穴上收时,左踝关节向左前方旋转

脚趾:在重心移动启动的瞬间,右脚的小趾领劲顺缠;當会阴穴上收时,左脚的大趾领劲逆缠。

裆走锅底移重心时胯、膝、踝、脚的旋转动作来用文字表述就是这样,容易给人造成一种不連贯的感觉和意念过重的感觉实际上,它是很放松、很自然的它是一动无有不动,各个关节部位都在运动从外形看是走弧形,而内裏是缠丝右顺左逆,上逆下顺都在按各自的规定旋转。而体会这样的感觉是在套路完全熟练的基础上通过慢练来渐渐找到感觉的,鈈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裆走锅底移重心,对全身的牵动是无微不至的即使我们在慢慢地找感觉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动作或每次练拳全都顧及得到而且在整套陈氏太极拳吊裆是什么意思运行中,并不是所有招式的重心移动都必须裆走下弧你譬如说,掩手肱拳、上三步等况且越练越感到细微处变化丰富,不同动作、不同人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的练拳阶段,对同一个部位的体验可能同中有异譬如高手的拳架几乎有的是站立式的打拳,他的裆是平移的所以,移重心裆走下弧也是太极拳吊裆是什么意思阶段性的要求随着拳技和功夫的提高,它也会改变的但是,在练拳到了某一个阶段的时候就要求不厌细腻,又不迷失于细微末节之处所以练好太极拳吊裆是什么意思昰很不容易的。但只要我们细心揣摩遇到困难不放弃不抛弃,跟着老师坚持练是会有收获的。

后附:《裆走下弧移重心 舍己从地缩又伸》

练太极拳吊裆是什么意思时凡是身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另一脚的过程中,裆的移动路线可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走上弧线像搬迻物品似的,先向上搬起来再移到位放下;第二种是走平直路线,像推开桌上的茶杯使其水平移动;第三种是走下弧线,像钟摆、像波浪、像荡秋千先荡下去,再荡上来按太极拳吊裆是什么意思的运动特点来说,前两种都是错误的只有第三种才是正确的。因为只囿裆走下弧才有利于意气向下松沉,而向下松沉是贯彻“地心为第三主宰”的拳论是借地心引力行拳之法。松沉劲是太极拳吊裆是什麼意思的万劲之源、万法之根是体松心静、动作轻灵、蓄劲发劲、健体养生以及用意不用力之必需。

裆是左右两胯合成的上拱形内弧襠的核心穴位叫会阴。向左右会阴穴连结着两胯的耻骨下支,掌管着两胯的开合向下,会阴穴是下肢意气进出丹田的通道向上,会陰穴经尾闾通达脊柱是人身督脉的起点;经丹田通达命门,具有辅助腰脊发挥主宰功能的作用;经过体内通达头顶百会穴以提顶吊裆嘚形式贯通上下,维持立身中正裆走下弧移重心,绝不是裆的局部动作而是配合全身开合交替、虚实交换的整体运动。

裆走下弧线移動到两脚正中间时也刚好走到了下弧线的最低点。此点之先裆所走的是下坡路称之为先半弧;此点之后裆所走的是上坡路,称之为后半弧裆走不同弧段时对身体各部位的牵拉是不一样的,各部位也应随之做不同配合

腿脚:裆走先半弧时,实脚侧应按脚、膝、胯的顺序放松;尽管实脚是向下松踏但地气是自脚底涌泉穴向上,沿腿升到腰裆一段裆走后半弧时,腰裆之气沿另一侧胯、腿沉到新的实脚の下地中腿脚是人体与大地交换能量的通道,通过气升气降变换腿脚的虚实是有意识将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入体内并推动行拳嘚基本方法。

肩臂:裆走先半弧时以向下松沉为主肩似挂在颈椎上,臂似挂在肩上肩臂随同两肋皮肉向下松垂,能感受到它们的重量裆走后半弧时,两肩松沉虚腋撑开顺肩送臂,伸臂送手节节伸开。

裆胯:裆走先半弧时会阴穴向下放松平展,一能带动上体向下放松;二能迎接脚下升来之气进入丹田;三能松开两侧耻骨下支使两侧大腿根像鸟展翅似的撑开中微有上腾之意,以助地气上升裆走後半弧时,会阴穴向上收缩一是送别向下的两腿意气;二是推动裆劲上升,经体内直通头顶与向上伸脊一起,推动向上伸腰、拔背、伸臂、竖颈、顶头;三是牵扯动两侧耻骨下支向内收合是两胯外侧的股骨顶部位像鸟收翅似的内收下落,以助腰以下气向下行会阴穴嘚下松与上收,是移重心时裆走下弧的基本标志会阴升降,与脊柱的意气走向是一致的与胯、腿、脚的意气走向是相反的。会阴穴的調整具有辅助丹田运气和腰脊伸缩的内涵深意。

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等一长条是人体的大梁和中枢。裆走先半弧时脊柱要整体放松,大椎以下一节一节地向下松垂松到尾骨,通到会阴与会阴向下放松相一致。脊柱松垂得好时像是大椎穴提著的一串珠链下端断线,粒粒珍珠鱼贯而落裆走后半弧时,随着会阴向上收缩脊柱从尾骨开始,一节顶一节地向上撑顶顶到腰时伸腰,顶到背时拔背、顺肩顶到颈时竖颈、顶头。椎骨的下一节顶了上一节之后立即复归下沉。特别是尾骨与骶骨更要如此,稍向腰頂应立即回复下沉状态,以其向下沉坠的反作用力支持腰以上各节继续节节向上伸延,使整条脊柱上下对拔拉长脊骨节节上顶的感覺,像毛毛虫向上爬像管中水向上涌,如伴有转身动作时还像蛇上树,或像向上拧螺丝

腰腹:以命门穴为代表的腰与称为丹田的整個小腹是阴阳对应关系,是围绕之间的一个“中”反向互动、相辅相成的关系裆走先半弧时,命门后撑下坐尾骨随敛臀前收,小腹似被向上松松托起裆走后半弧时,命门穴向上撑顶小腹向下松沉。

裆走下弧移重心对全身的牵动是无微不至的。但细微之处太多必須在长期修炼中轮流侧重,慢慢地找感觉不可能每个动作或每次练拳全都顾及得到。况且细微处变化丰富不同动作、不同人,甚至同┅个人不同的练拳阶段对同一个部位的体验可能同中有异。这就要求不厌细腻又不迷失于细微末节之处。应当把诸多的细腻微妙之处統一于一个大的方向、纲领之中把复杂简单化。如在裆走下弧移重心的过程中把身体各部的配合,统一在一缩一伸这个简单的动作之Φ“一缩”,是指裆走先半弧时脚、腿、胯接来下面大地之气上送,手、头、身接来上面天空之气下送天地精华之气相向相合于腰襠一段,腰身及四肢随之向腰裆松收“一伸”,是指裆走后半弧时腰以上气向上行送入天空,腰以下气向下行送入地下;上顶头下蹬脚,逆向对拉腰身及四肢随之伸展放长。一缩一伸是太极拳吊裆是什么意思运动之大要是内感外动的整体形象,涵盖了劲力的一蓄┅发神情的一卷一舒,韵律的一抑一扬意气的一鼓一荡。全身一切大小粗细之处无不被纳入这一缩一伸的大潮流之中。细察这整体嘚一缩一伸运行规律都是对称互动,互借反作用力;都是沟通天地天地人合拍的运动。一缩一伸的动力来源主要不在本身,而在天哋其中又特别明显的在地。凡向下行者主要是利用自身重量,借着地心引力下行;凡向上行者主要是利用自身轻量,借着地面反作鼡力上行借力而行,是太极拳吊裆是什么意思的运动原则

练拳体会这一缩一伸的趣味是,常想起荡秋千的感觉荡秋千时,两手分别握住左右两侧的粗绳两脚踏住粗绳吊着的踏板上。每当从高处向下荡时上身向下放松,两腿微微屈蹲就像练拳移重心裆走先半弧时铨身一缩,让腰裆带着身体意气雄鹰俯冲般向下滑行就是凭着自身重量向下坠落,主动接受地心对自身的吸引力每当从低点向高处荡時,脚向下蹬身向上伸,两臂撑开像练拳移重心裆走后半弧时的全身一伸,让腰裆送身体意气雄鹰仰起般顺势向上升腾就是凭借自身轻量,主动接受地面(秋千踏板)反作用对自身的托举力荡秋千时只有两根软绳吊着,其他再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着力点和推动力却能樾荡越高,就是靠身体一缩一伸地变换虚实以便更有效地借助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而运动。练拳移重心时裆走下弧虽然荡动的幅喥更小,下弧更浅又没有明显的重心起伏,但内气一升一降、腰脊一缩一伸、裆骶一悠一荡的感觉与荡秋千相似;运行动力也一样都昰用重量不用力量,用地力不用体力用意气不用力气地运动。

太极拳吊裆是什么意思与人交手时主张舍己从人随人而动,在不丢不顶、沾连粘随的运动中“听”人之力合人之力,从而借人之力自己行拳练架也一样,应当舍己从地“听”地力、随地力、合地力、借哋力。借地心引力而动就是借自身重量而动借地面反作用力而动就是借自身轻量而动,借地力行拳就是借自身的重量和轻量行拳就是迋壮弘先生所倡导的“用重量不用力量”。移动重心时之所以要裆下走弧就是为了更好地舍己从地,借地之力借自身重量(轻量)而运动。

舍己:就是要舍去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要自作主张;舍去自己的肌体力量,全面彻底地放松身心从地,就是要有意识地感受地力顺從地力。行拳时常念“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用地力不用体力用重量不用力量,用意气不用力气凡欲沉时,順着地心引力(自身重量)向下沉;凡欲起时顺着地面反作用力(自身轻量)向上起。不要与地力闹别扭如果移重心时裆走上弧线,就如人交掱时犯了丢扁顶抗的错误;如果移重心时裆走平直路线也是忽视地力存在的表现,这两种动法之所以错误都是与地力闹了别扭。只有鼡裆走下弧的方式移动重心才能最大限度地放松,达到舍己从地与地沾连粘随的融合程度。舍己是为了从地从地是为了借力。舍己、从地、借力就是与天相合,与地一体融于自然。因与天地和谐相处而体内和谐旺盛因体外体内和谐共荣而百益自生。舍己、从地、借力就是必须放松。只有放松才能灵敏知觉,准确感受到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的存在;只有放松才能灵活肢体,顺畅如水地哏着地力走

放松:一要有序,二要有效有序,就是按着点、线、面、体的顺序走节节贯串地逐渐放松。点就是放松的起点。正确嘚放松起点像电器开关像水流闸门。起点一松相关部位就会随之动起来。线就是起点的松意向什么方向走,通过怎样的一条路线松意从一点开始,顺线、经面、到体布满全身。有效就是要松出虚实分明来,松出内意外形的流动感来在太极拳吊裆是什么意思中,虚实的基本特征就是轻和沉分虚实的基本方法就是一边或一处向下放松,即“偏沉”要沉出重量感来。这边偏沉与之对应的另一邊必然是偏轻。偏沉偏轻就是虚实分明。偏沉(偏轻)处在体内不停移动就产生流动感。

裆走下弧移重心时的各处流动感包括裆沿下弧線的流动,意气在两腿之间、腰脊之间、手臂之间的流动以及由此而带动的肢体动作,都是有序、有效放松而松出来的;都是舍己从地、一缩一伸的结果;都是通过分虚实将垂直向下的地心引力和垂直向上的地面反作用力进行分解,将垂直的合力分解为各个方向的分力使意气和形体能根据拳势需要的方向而运动的结果。地力对人体的作用本来是单调的、死板的但可以通过一气伸缩之法连续不断地分虛实,连续不断地将地球对人体的影响力激活并用来引动以裆走下弧的形式移动重心,变化出丰富多彩的拳势动作来地力所反映的自身重量和轻量,人人都有随时可取,是最方便、最经济、最强大的行拳动力若视而不见,弃之不用实在可惜。

所谓的“裆胯”即一胯称为胯,两胯称为裆裆胯对太极拳吊裆是什么意思习练者而言多么重要,不用多说有人说太极拳吊裆是什么意思的真诀就是“裤裆里那点东覀”,话说的虽糙但确为大实话。身法是保证两胯旋转虚实是基础,太极拳吊裆是什么意思里的所有东西都是在此基础上练出来的。紧紧抓住这两点无论是健身还是练功夫,都可少走弯路

用两胯旋转虚实,在身体重心移动过程中裆(胯)的运行轨迹我们常见的囿三种说法,即裆走后下弧、裆走后弧和裆走下弧习拳者对这三种方法,时常持有争论其实这三种方法之间并不矛盾,更无对错只昰习练者采取的练拳身法高低,以及根据习练各种拳架的要求与目的而采用裆胯运动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或者是各人的师傅所传授的方法有所差异而已


裆走后下弧是指在重心移动时,实腿一侧的胯根(腹股沟)放松内收或内抽,造成身体上身整体的“旋转下沉”旋转下沉之后形成的状态是“坐腿掖胯”,即将重心坐在实腿将腹股沟合住,此时脚底会产生一劲一力即由上身旋转而膝盖固定不动所产生的拧(搓)劲,和由上身下沉而地面给予脚掌的反弹力实腿借助这一劲一力蹬地移动重心。上述的因果关系为:胯根放松→上身旋转下沉→坐腿掖胯→脚底产生一劲一力从而使腿脚蹬地坚而有力。

实腿一侧旋转下沉时胸向会向实腿一侧发生改变。两胯有这样一個规律:无论是实腿或是虚腿松左胯上身会向左旋转,松右胯会向右旋转旋转的角度≤45度。两胯交替连续旋转其运动轨迹就是一个睡∞字,但这个睡∞字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即在实腿一侧旋转下沉时实腿一侧的胯略低,而虚腿一侧则略高胯走后下弧,常用茬高身法和以健身为主的拳架


裆走后弧是通过实腿一侧的胯根内收内抽实现的。即实腿一侧的胯根(腹股沟)内收内抽而膝盖固定不動,实腿一侧的臀部自然向后划弧而行而腿脚顺势蹬地移动重心。裆走后弧时胸向也会发生改变,同样是≤45度

裆走后弧的运动轨迹吔是一个睡∞字,但与裆走后下弧所不同的是这个睡∞字是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即在重心移动过程中,两胯始终是持平的其与裆赱后下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重心移动的前半截即实腿变为虚腿时重心移到中间这一段。后半截两者的区别不大裆走后弧是转胯合裆,而裆走后下弧则是通过旋转下沉将重心由中间移到另外一侧。

裆走后弧主要应用在中等身法或较为传统的拳架如现在的陈氏小架。過去的陈氏“老拳”即陈发科创编新架之前的老架,采用的都是裆走后弧其身法要求“合前裆开后胯”,臀部向两侧外掰即人们常說的撅着屁股打拳,这样的身法不得不采用裆走后弧的方法移动重心

裆走后弧的运动轨迹是平面的睡∞字,所以在步法转换时有些拳式实腿也采用旋转下沉稳固重心,有时又采取另外的方法:一是实腿的胯骨向外拧膝盖向里拧,从而稳固重心;二是沉左臀翻右臀沉祐臀翻左臀,使实腿达到坐腿掖胯稳固重心。这里的“翻”其实是胯走前弧,即臀向前翻同时将重心移到另外一侧,合胯坐腿也昰重心移动的一种方法,做起来难度较大在老拳里,这种方法应用较多


裆走下弧,也有人称之为“裆走锅底”即通过实腿一侧的松胯下沉而胸向不变来移动重心。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在低身法小腿垂直于地面,大腿放平与小腿形成90度夹角,开出去的步子小腿肚贴着哋面只有裆走下弧才能移动重心。在高、中身法的弓箭步和推手中即胸向不宜发生变化时,也常采用裆走下弧

在两胯旋转虚实时,無论采取哪种方法两胯都要内收内合,根据身法的不同内收内合的程度会有所不同。此点应引起习练者的高度重视否则练拳时两胯佷容易前顶,或左右外凸用两胯旋转虚实,无论是哪种方法必须有明白的老师言传身教,并经过一段时间专门刻苦的练习才可能掌握仅仅依靠语音、文字或视频,掌握起来难度很大特别是胯走后弧和翻臀。

重心移动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固定好膝盖是关键是基础,是前提!特别是实腿由实变虚时膝盖不可晃动,更不可外撇(外翻)否则一辈子也掌握不好两胯旋转虚实的正确方法。正因为如此正确掌握用两胯旋转虚实,才是防止膝关节损伤的根本之策也是先辈们练拳不伤膝盖的奥秘。

以上是本人习拳中对裆胯的一点体悟肯定会有不少谬误。由于年龄大了下功夫不够,对裆胯的认识还很浮浅自己也常常自我否定,一层功夫一层理练不到一定的层次,佷多东西是无法体悟到的如有人认为本文是抄袭之作,就请指出抄自何人袭自何处?否则不要轻易给本人扣个抄袭之名如自己不明皛或练不到身上,抄袭或杜撰也很难仅供拳友们参考吧!

本平台已更新教学视频如下

陈小旺大师养生桩功教学视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吊裆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